持续发展

2024-06-15

持续发展(共12篇)

持续发展 篇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经过十多年的大调整、大改革、大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清晰, 服务发展任务明确, 产教融合特征突出, 工学结合模式鲜明,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然而, 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 使职教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职业,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引起职业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水平精、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摆在职业院校同仁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可持续发展

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空前恶化,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失衡逐渐被打破、资源枯竭等日渐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鉴于此, 国际社会把目光集中到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并将其列入国际社会的公共议程。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L.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两个纲领性文件———《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 再到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和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 多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表述很多, 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表述中提到,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样的表述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环境和生态失衡问题。

在这里, 可持续发展理论被逐步明确界定为三个命题:其一, 人类的发展不能削弱自然界多样性生存的能力;其二, 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其三, 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和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从这三个命题中, 我们不难看出,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说,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和关键。[1]

二、人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主题为“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同样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2]。这就意味着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人, 既包括整体的人, 即人类;也包括个体的人, 即每个人。这里仅就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谈谈管见。基于每个人发展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的现实性问题, 根据个体人发展的动力、目标、条件、方式、频率、结果等, 我们把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发挥, 生存环境得到充分利用, 个性臻美完善与和谐, 生命、家庭和事业沿袭与繁荣的道德感充分满足条件下的人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维度来理解。

在个人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上, 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生命与家庭的沿袭、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全面占有、情感与良心的回归、事业与追求的繁荣、个人价值的释放与彰显、财富与荣誉的获取、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

在个人发展的环境上, 要把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相应的发展环境。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实现与他人的和谐, 要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下与他人交往, 通过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基础上, 每一个个体都要关注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要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等关系的正确处理中, 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 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和谐自然, 要善于保护自然, 使每一个个体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3]

在个人发展的内在因素上, 每个人的发展都与身和心、知和行、情和意等不同层面的因素有关, 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调适自己的情绪、知行合一, 身心和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身平衡, 身心相背, 功能紊乱, 是绝对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

在个人发展方向上,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是支持人的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指外在目标诸如头衔、官位、职称、学位等的提高。把德、识、才、学和健康等都纳入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中, 人的可持续发展才真正有可能实现。[4]

在发展方式上, 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今天的发展可能成为今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此外,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不间断的伴随终生的发展过程, 其发展的频率可以因人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条件、奋斗经历等有所不同, 或前段快后段慢, 或前段慢后段快, 但没有尽头。人的发展如果非正常终结, 无论其发展快与慢, 都是不可取的。资料显示, 数年前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14岁, 比北京市平均寿命75.33岁低了22.19岁。深圳10余年间, 开创特区的精英已有3000人去世, 平均年龄只有51.2岁。[5]这种透支脑力和体力而提前终结的发展不能称其为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

1. 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印象是:普通教育的下等生、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 他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学习成绩差, 学习困难大;不少学生价值观偏向模糊、摇摆、模棱两可, 自我中心意识强, 他们重个人、轻集体, 重索取、轻奉献, 重享乐、轻奋斗;自卑心理重, 生活自理能力差, 自我发展的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好, 沉迷于网络或游戏, 组织纪律涣散, 不少学生养成了说粗话、抽烟、酗酒、说谎等毛病和陋习。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少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不是很好, 在初中任课教师心中缺乏培养的希望或已经被列入重点高中升学率的“分母”了, 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调查显示,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有34.4%的学生是没有书读, 不得已而读中职的;有17.6%的学生被父母逼着读的中职;有68.3%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有5.2%的中职学生辍学或肄业。

高职学生来源具有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 有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文理科学生, 有通过文化测试和技能高考录取的中职毕业生, 有通过文化考试加技能测试单独招生录取的中职或技校毕业生, 等等。作为普通高考的失利者或失败者, 作为有着“底气不足”的中职学习经历, 高职学生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矛盾, 他们怀疑自己, 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卑心理。调查发现, 有16.2%的高职学生是带着矛盾的心理被父母强迫进入高职学习的, 他们有的想复读, 有的想就业, 有的想走本科自考助学、成人本科、出国就读等其他渠道的升学之路, 发展目标难以确定;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没有计划, 纪律松懈, 考试盲目应付, 挂科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甚至挂科一半以上;部分高职学生发展目标模糊,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练技能精技能的积极性;少数高职学生对高职学习生活、学习环境难以适应, 生活自理能力差, 逆反心理严重, 面对学习的压力、就业的挑战, 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不仅仅是解决占适龄学生一半比例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解决国家大量适龄青年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而且是解决占适龄学生一半比例广大家长对子女的希望和发展问题, 解决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资本红利转变的新形势下, 适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

2. 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种体制类型, 接受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已占适龄学生的一半左右。初中毕业生的上升通道为普通高中和中职, 在普职比为1∶1的政策要求下, 中职在校学生与高中在校学生基本持平;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率35%左右, 高职教育贡献了17%左右;近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的转型, 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比重和层次。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属性,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加以诠释。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而言,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追求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6]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思考职业院校中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或三年高职阶段的职业院校教育后, 不仅仅具备满足当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 还要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完成一次性就业, 使学生能够具备个人发展的身心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以及基础, 工作若干年后,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知识不断更新需要和职业的迁移转换等, 依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内, 可持续性发展要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要, 以及职业发展对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特定的可持续发展。[7]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 目前说法很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江柯认为,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其创造性能力, 是指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 连续不断学习、积累、开拓、进取, 将知识、经验转化新产品、新技术, 并能够适应社会, 不断提高的潜在发展能力”。[8]该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涵盖多方面能力, 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创造性能力。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邱学林认为,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三年阶段的学校教育后, 不仅仅具有满足当前就业需要的技能和本领, 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后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知识的更新需要继续发展的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9]该概念表达不够全面, 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人自身个性的日臻完善。笔者比较认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齐宁的概念表达, 即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是个体自身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 即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 进而使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 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 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

3.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解析。

基于上述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 一方面职业院校从产、学、研、用诸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让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获得有机发展, 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顺利实现当期目标。职业院校是学生就业的前站, 是职业规划与选择的调度室。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或高职阶段的学校教育后, 凭借已有的知识、技能、素质, 健康的心理, 日渐成熟的个性, 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能够顺利一次性专业对口就业。

(3)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具有职业针对性、适应性的发展。一方面,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分类的细化, 每个人不可能始终在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发展, 无论是个人对职业的要求变化, 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变化, 都会导致职业转换或迁移。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适应性就是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 能够适应可能出现的职业或岗位转换与迁移的需要。另一方面, 同一行业的职业标准, 同一岗位的职业规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化程度的加强等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职业院校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4)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归宿是持续性发展。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 表现为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及个人的需要, 实现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知识、技能、素质、个性诸方面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和长久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荣.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4) :5.

[2]吴家正, 尤建新.可持续发展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3]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陈艳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 2005, (02) :196.

[5]大德.事业重要健康更重要[J].心理与健康, 1999, (05) .

[6]齐宁.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 2010, (06) .

[7]王伟.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 2013, (09) .

[8]江柯.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9, (28) .

[9]邱学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03) .

持续发展 篇2

由于现在森林资源的总体数量不足,可以使用的资源十分的少,导致结构失衡,林产品供给能力较低,由于现在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使得林地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率很低,产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不尽合理,林业综合实力弱,已经无法适应现在人们对林业需求,我国现在的森林资源十分的匮乏,而且我国的林业发展是比较慢的,不能满足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森林和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由于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十分复杂,而且基础设施条件的薄弱,资金不足,森林经营技术和模式的制约,另外还有森林、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些都是我国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2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提出,传统的森林经营被森林可持续经营所取代,现在的林学不断的现在多学科综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学方向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表示林业科技向着集约经营的农业科技靠拢,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等向着林业科技领域渗透,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行为,这就要求社会的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综合性学科,会关系到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大气臭氧层变化等,其中会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防治荒漠化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其中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人类学、人权等学科领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就表示林产品加工行业现在转化利用,耐久利用、循环利用、洁净生产、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方向转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方向和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严重,国际的社会借着一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各国的行为,国际的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手段,主要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为了制约发展中国家,推动环保问题的法律化,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新的义务,现在全球性的国际环保法律法规不断的出台。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支撑体系要进一步的完善,这其中包括森林资源与环境的检测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体系、林业生态保障体系、森林与林业政策、法规的保证体系,及加强公众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的参与。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以促进经济的繁荣,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森林资源实行可持续经营,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先进成果,推动林业不断的发展,是可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途径,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忠田.木材合法性进程对中国热带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2]李小勇,陈晓倩,侯方淼,曾晓晔.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内涵及衡量标准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6.

“江海联动” 持续发展 篇3

“江海联动”应以“整体论”、“协调论”、“共赢论”为指导原则,以“联动”发展为途径,以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布局拓展为基本手段,通过沿江、沿海地区政策、产业、企业的支持呼应,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的“良性非均衡”发展。

沿江与沿海的“联动”发展,首先表现为“促动支持”,即沿江地区对沿海地区工业化的促动作用。沿江地区已进入工业化较高阶段,在产业高度、生产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对于尚处于工业化较低阶段的沿海地区来说,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和吸引力,在极化机制与扩散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沿江地区对沿海地区工业化的促进与带动。其次表现为“引动支持”,即沿海地区对沿江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引动作用。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沿江地区原先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将面临着内部成本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趋势下,沿海地区相对优势凸显,其相对丰富而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对沿江地区很有吸引力,从而形成引动作用。第三,表现为“互动支持”,即沿江地区与沿海地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互为支持,互相促进。沿江地区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沿海地区在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形成分工;同时,产业发展上的差异也产生了技术领域的分工,当沿海地区在一定的技术领域达到领先而向发达地区输出技术,出现“反梯度推移”时,“互动支持”将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沿江与沿海相互支持的运作方式,是把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的战略上升到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上,寻求开发战略的“联动”,从而巩固沿江经济领先的地位,同时推动沿海成为经济前沿。一方面,从沿江到沿海,在产业的延伸与联动上寻求战略联合。新一轮沿江开发中的产业发展重点是装备制造、化工、冶金、钢铁、电力、修造船等产业。由于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更足、环境自净能力更强,会吸引一些在环保上不宜在沿江而可以在沿海布点的项目、一些劳动密集型项目向沿海地区转移、延伸。同时,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产业的产业链条比较长、规模比较大,因而紧靠沿江的沿海地区将首先获得发展关联度大的加工配套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的机会,实现从沿江到沿海的产业延伸与连接。另一方面,从沿海到沿江,在产业的技术更新与开放度提高上寻求战略联合。“海上苏东”战略提出“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化学工业和海洋生物产品”的目标,如果沿海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江苏海洋产业基地,这对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更具重要意义。海洋产业中的部门如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能源开发等,代表着当代产业技术的高端,产业开放度高,这与沿江产业部门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从沿海到沿江,通过新技术的输出、流动、合作,实现产业技术的更新与开放度的提高,这正是所谓的“反梯度推移”在产业发展上的表现。

“江海联动”的落脚点还在于微观经济领域中的各种经济活动,诸如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企业跨地区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合作和合营等等。要通过企业产权的融合,实现企业集中、市场集中和产业集聚,增强沿江与沿海地区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要推动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在本区域内产生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联合效应,加速沿江与沿海地带产业发展一体化机制的形成。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海联动”课题组成员)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建筑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混凝土,水泥

1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空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气候巨变等。从全球1978年~1987年个人平均主要能源消耗来判断,大约40年后,石油用光;大约80年~100年,天然气用光;大约230年,煤炭用光。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历程,批判不适合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错误思路。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首先是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审视和反思工业经济中普遍奉行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三年多调查研究,在1987年召开的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再次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详细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它已被看作是把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升华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

消耗世界总能源约1/3并产生诸多污染的建筑业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以混凝土工业为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混凝土用量约80亿t,平均需水泥约15亿t,粗细集料70亿t左右。而15亿t水泥大约要消耗16亿t的石灰石和2.7亿t黏土。开采、破碎、运输集料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混凝土等过程都要耗能,在这些过程中80亿t混凝土共需耗电力约1.1×1012 kW·h,而生产15亿t水泥又大约生产13亿t CO2,6.5亿t粉煤灰,450万t SO2和350万t的其他有害物质。此外,混凝土工程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业对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要负多大责任。因此,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热潮逐渐兴起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所谓“生态化可持续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理论及建筑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和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大量使用工业废渣,帮助消化其他工业废料

混凝土行业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掺合料(混合材),抵消工业废渣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有效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如果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仅可以降低相关产业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水泥混凝土生产的成本。一个工业系统生产的废物作为下一个工业系统的资源,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使水泥生产向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发展,并做到水泥混凝土生产对环境的低负荷甚至负负荷。利用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包括除工业废弃物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是近年来水泥行业提出的一条新的垃圾处理途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粉煤灰约5.5亿t,但利用率非常低。粉煤灰中至少有75%是飞灰或细灰,适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工业和硬凝材料。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事例,国内在这方面也有成功实践。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粉煤灰作原材料配制建筑砂浆,能降低12%~25%的成本,而且可以取得较大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大量利用其他工业废料来制作砌块等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3.1.2 积极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随着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港口、机场、码头等工程的迅速发展,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受到各学术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混凝土耐久性破坏不仅要花大量财力物力维修和重建,而且拆除废弃混凝土和配制新混凝土也将加重资源和环境负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强、耐久且能大量利用工业废料、减少维修、改善和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成为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

3.1.3 推广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鼓励使用商品混凝土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质量易控制、便于集中消除现场产生的废料、污水、粉尘,有利于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商品混凝土起步晚人均指标低年10月建设部《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对预拌混凝土提出的目标是:全国每年以不低于15%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7 000万m3,全国城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现浇混凝土总量的20%,部分大中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不低于现浇混凝土总量的60%。即使按达到7 000万m3计,人均指标仍然只有0.05 m3,若按俄罗斯人均水平(0.2 m3~0.3 m3)计算,则每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应在2.4亿m3~3.6亿m3。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研制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把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可行的,而且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3.1.4 重视建筑垃圾回收,扩大再生利用途径和范围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垃圾逐年迅速增长,而且现在已建或在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几十年,上百年后都将成为垃圾。如此多的建筑垃圾,堆放和填埋需浪费土地且污染环境,焚烧会产生二嘧英、氰化氢等剧毒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故最好的途径是回收利用,但目前进行回收利用的途径仍然不多。最常见的方法是铺垫路基或作为基础回填料。第二种途径是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粗集料代替天然集料。此外就是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和其他一些城市垃圾,作为建筑材料。

3.2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黏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O2和SO2等。开采石灰石、黏土破坏地表植被,暴露了原矿,引起水土流失,减少耕地面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不但要消耗大量煤,而且会产生对环境有毒害的气体如SO2,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大量未回收的粉煤灰也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因此,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渣废料。具体而言,应遵循如下措施:1)开采石灰石、黏土应合理有序,以不毁坏植被、不导致水土流失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2)对有毒气体在排放前进行无毒化处理;3)变废为宝,开发以粉煤灰为原材料的新产品,提高粉煤灰的回收利用率;4)研制符合环保标准的装备和产品,实现环境的全面保护;5)帮助其他工业消化三废。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6%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广大民众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经济持续发展论文 篇5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我们通过一篇论文来了解一下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

摘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力发展农业经济对确保国际民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农业经济还是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目前国内的农业经济也显现出了很多不足,为此需要全面对其进行处理,以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措施;研究;可持续发展

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本国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稳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利益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作用。中国农业经济属于一个资金高度集中,制造专业化,运营规模化相统一的运行模式,重点表现在集约化观念。鉴于此,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1、加大农业资源的科学使用和保护

第一,能够使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模式,防止农业浇灌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减缓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采用能够让水环境免遭污染的农业科技,防止导致水源污染。第二,需尽可能降低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污染,选用低污染和无污染,而且有利于生态健康循环的“干净”农业科技。第三,国家要强化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和宏观调控,避免以牺牲自然环境,一味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行为。而且加强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处理力度,努力实行退耕还林等有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策略。第四,要在农业进行农产品的更深入生产,和农副产品的循环在生产结构循环产业链,强调循环再使用、多次反复使用的`节约观念,形成生态和经济的健康循环,尽量降低资源浪费情况。

2、逐步加速农业产业科技体系创建的进度

需不断加快高质、优产、高效、生态、安全以及优势产业发展,全力支撑农业技术改进与新品种开发,尽量取得重要技术与环节方面的突破;推行主导品种与农业实用新科技,实施“良种+良法”,农艺与农机相统一,提升农业运营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质量;完善各农乡技术推行单位的设备条件,强化测试示范点与村级服务站的创建。加强各乡镇基层农机者的训练力度,完善农机者的业绩考评与多样化推行体制,加速基层农机推行体系的革新脚步。

3、提升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在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工艺技术上,需坚持适宜性与可持续性原则。适宜性主要指需选择科学的技术,并按照每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技术以及投资等不同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技术种类。需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农业科技为导向,选择具备很强实效性的以往的、工业化以及可取代的农业科技,完成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要从以往的单一化农业科技科学朝多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组合与创新发展。可持续主要指选用具备持续性、公正性、发展性以及共同性特征的农业科技。需选用一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循环的农业科技,采用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等的农业科技与类似的生态健康化农业科技;要使用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结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农业消费结构产品使用率的技术,增强农业管理平台运行效率的科技等,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4、全面开发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重要指借助现代高新科技的研发成果,以及农业本身的生态平衡结构,全面使用区域的资源优点,坚持总体协调发展、回收再生的观念,使用现代管理措施,科学调控农林牧副渔的发展,实现高质高效、优产高产的长远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的统一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内生态农业的生产是实现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途径,生态农业属于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属于农业经济的全面转型。经过保护自然以及生物资源,资源再生使用,能量深入挖掘,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以及避免生态退化的要求。此外,还需全面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要求,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态结构整体调控规范、能量流动和物质再生原则、互相依存和约束原则、物种竞争性原则等来进行农业生产,保证国内的农业生态结构具备很高的生产力与可持续性。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走长远发展之路,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属于农业经济生产的必然选择。在深入探索和实践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坚持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道路,进一步创新并改进农业技术,遵循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真正达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9):249.

[2]李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15):288.

[3]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36(08):122.

企业文化创造持续发展 篇6

自1980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管理学院开展对各国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国内经济实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素质”、“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金融体系”八大领域的状况来评定并排序。企业管理竞争力与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关程度最大,在一定的意义上,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子系统包含生产率、劳动力成本、公司绩效、管理效率、企业文化等具体指标。其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系数最大,依次为企业文化、管理效率、公司业绩、生产率、劳动成本。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关系为何如此密切?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深层内涵,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条河,企业文化就是深深的河床,制度是河流的长堤。河床与长堤规范着企业之河奔流不息。这不是夸张,看1837年诞生的宝洁、领先群雄的通用、不断创新的3M、全球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哪一家不是凭文化而大道天成的?再看国内企业,海尔、青啤、TCL、远大,哪一家不具有深深的文化内涵?可见,企业一年发财靠机遇,两年获利凭领导,三、五年的成功依靠制度规范,而百年不败、持续发展却得益于文化。如果借用王国维为文三境界之论,可以说企业发展也有三境界:一是企业产品有市场能生存,二是企业有品牌有影响能获利,三是企业有文化能不断创造持续发展。

所以,文化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 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

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数百种,而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也有几十种之多,在这里我们无意再给出新的定义,只想结合企业管理咨询实际从企业文化功能角度谈一谈对企业文化本质的理解。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主要发挥三种作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竞争的力量、企业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经济生产效率当然取决于资源配置,但在现实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却大相径庭。海尔起步时没有资源配置优势却成就辉煌,与海尔同时生产冰箱的许多优势企业却昙花一现。最鲜明的事例莫过于战争,不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我军的资源配置远不如对手,为什么我们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那是一种价值的追求、一种精神的力量在发挥作用。经济学认为:在企业从事经济生产的是有情感、有意识、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人们所进行的活动决不是被动的受领导支配、制度规范的,而是经过主观的判断、选择,才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或行动。在资源、条件、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效率不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人的精神状态、努力程度不同;在资源、条件、能力不同的情况下,具有客观优势的一方输给客观劣势的一方,更是在于精神状态、主观努力的不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X效率”问题。

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通过形成企业多重利益主体的共识价值观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努力程度,解决X效率问题。企业有五大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股东、代理人、社会。五大利益相关者形成价值共识,企业才能无内耗而强凝聚,不分心而有追求。我们不妨听一听20世纪一流总裁们的论断。保洁公司总裁佩博总结到:一些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已经永久性地成了保洁公司的灵魂;原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价值观念是通用电气公司成功的关键;强生公司前董事长伯克说得好: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强生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已延续了100多年的价值观。

21世纪的企业竞争不但是传统的物质要素的竞争,即不仅是土地、资源、能源、货币、劳动力投入及其效率的竞争,更是知识性因素、文化性因素的竞争。从本质上说,21世纪的经济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经济。这种一体化不是外在的一体化,而是内在的一体化,即不是说企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生产文化产品,企业运行既有经济活动,又有文化活动,企业既要有经济素质,又要有文化素质,而是说,企业的任何产品、企业的任何运行、企业的任何素质都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经济与文化是一个统一体。企业的任何产品既有使用功能的经济属性,又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属性;企业的决策既是经济决策,又是文化决策;企业的素质既是经济素质,又是文化素质。正是这种内在的一体化,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力量。

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美国新世纪领导协会会长迈克法伦德认为,企业文化是我们为了保证企业的成功和兴旺而采取的办事方式。苹果计算机总裁斯加利说得形象:“在苹果计算机公司,企业文化几乎有点像遗传密码,可以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创造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贝尔大西洋公司总裁雷·史密斯说得更详细:在新时代“办企业要有一套新的思路,也就是用以指导员工行为的一套全新的规范。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称为贝尔大西洋模式。贝尔大西洋模式采用了新的价值标准与规范。对我们来说,本公司员工公认的道德价值观比本公司本身更重要,比方说,我们宁愿不要我们的公司,也不愿牺牲我们的清廉。”史密斯还特别强调了领导放权、员工参与、责任心、开拓精神、团队精神以及领导综合指导的作法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韦尔奇则强调在通用公司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将标杆设置在一个人们认为难以达到的地方。比方说,你现在处于3米线,怎样才能达到10米线?我们认为,你应当向最优秀的人看齐,将标杆设在10米线。”通用的10米线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追求卓绝的方式。

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经验,总结我们企业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时时思索:怎样形成我们企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形成现代健康的企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呢?

⊙ 怎样建设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针对我国企业现实状况,应该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最需要诚信精神、创新精神与务实精神。

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运动,而是整体文明的演进。诚信是这一文明的内核。富兰克林说过,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还说过,信用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亚当·斯密在写举世闻名的《国富论》之前,已有《经济道德论》传世多年。“如果你拥有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灵魂,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多少思想家对财富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追问?所以,书中介绍的优秀文化企业不仅仅是商场竞技的成功者,更是道德成功者。海尔绝不生产二等品,同仁堂以德为先,青啤百年如一,海信以人为本。企业经营需要三种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信用资本。从一定意义上说信用资本是其他资本的前提,企业要百年不败,一定要重视信用建设。信用建设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功利价值,有信用,能赢得消费者的忠诚;一种是至上的人本价值,它是一种良知与道德命令,作为人、作为企业家,我们就应该讲求信用。信用是人之为人,企业之为企业的根本。当功利价值与至上的人本价值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坚决执行人本价值。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还是一种创新经济。回顾20世纪经济史,我们在产品、产业、制度、标准化诸方面都缺少创新。我们要想在21世纪迎头赶上,必须建设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家要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是其基本使命与基本责任。企业家不是一般的管理者,它是创业者,是组织、促进产品、技术、资源、市场、制度的创新者。第二,要实施全员、全面、全程创新战略。对科学技术的无知与对科学技术的过分迷信同样有害。不能一说创新就只想到高新技术,应用技术、日常技术的创新也是大有可为的;不能一说创新就只想到高新技术产品,日常产品、生活产品的创新也是大有可为的;也不能一说创新就只想到研发人员、科技人员,全员都是创新的主体。看一看宝洁公司在洗涤品方面的创新,看一看3M公司的全员创新,一定会受到很多启发。第三,企业必须要有鼓励创新的制度与文化氛围。硅谷是领先世界的信息产业园地,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创新的制度和鼓动创新的文化氛围。“勇于实践、勇于失败、勇于成功”是硅谷的基本文化精神。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务实的经济,来不得半点虚假与炒作。知识经济也好、虚拟经济也好,它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性的因素、信息形式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绝不是说新经济可以不务实。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企业恰恰陷入华而不实的泥潭。经营企业“练武不练功”、“点睛不画龙”、“有病化妆”、“坐飞机取经”就是典型的华而不实作风。“练武不练功”,就是不夯实基础,只作表面文章。“点睛不画龙”,就是不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只用一招两式图近利。“有病化妆”,就是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不深刻反思,切实改正,而是瞒天过海,极力掩饰。“坐飞机取经”,就是不想经历艰难与磨砺,只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西游记》写唐僧西天取经,按本领孙悟空一个斛斗翻到西天就可把真经取到手,但如来佛不准,必须是师徒四人朝行夜宿、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可抵达西天。《西游记》隐喻深刻:真经就在艰难困苦、战妖斗魔之中。我们的企业也只有在如林强手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加入WTO,面对强大对手,正是我们磨砺自己的好时机。务实,我们将在历炼中成长,取巧,必将在现实中碰壁。

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发展,负债经营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在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增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率。他们认为一个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在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企业资产的增长,而企业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加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企业财务政策,则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或企业权益的增长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内部资金,即在不增加外部负债的情况下,依靠内部积累的资金。这种方式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二是外部资金,即主要依靠增加企业债务和股东投资。这种方式也有一些缺陷:大量增加负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大量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会分散股东控股权,稀释每股盈余等。三是均衡增长,即在保持目前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的情况下,依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借款数额,从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可持续增长率是在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经营效率是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财务政策是指资产负债率及其延伸的权益乘数(资产/权益)和收益留存率指标。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即: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二是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即: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1-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

二、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增长率说明的是企业的四个主要关注的方面之间的确切关系,这四个方面包括,用销售净利率来测度的经营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测度资产的使用效率,用收益留存率来测度股利政策和盈余分配政策,债务权益率来测度企业的筹资政策。

可持续增长率的思想不是说企业的增长速度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在于管理人员必须事先预计并且加以解决在企业超过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所导致的财务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增长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管理人员根据这个标准对照企业的发展速度及时地采取各种方法、策略,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率是由企业当前的经营效率、资本结构和盈余分配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它从更深层次上综合揭示了企业的增长速度与目前的经营方针、财务政策,以及盈余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企业在保持其可持续增长率问题上,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种情况,即如果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或反过来,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应该分别采取何种战略呢?

1. 企业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

当企业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盲目乐观,要及时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问题。此时,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尽管销售的增长会带来利润的增长,但管理者往往忽略企业快速增长所导致的大量的现金需求。为了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填补资金缺口:

(1)注入新的权益资本。当一个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在资本市场增发股票,它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可得以消除。新增加的权益资本和利用财务杠杆增加的借款能力将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不过,对很多企业来讲,增加权益资本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无法实现。即使能够实现也会存在成本高、增资时间长等原因,经营者也往往不会采用该方法。

(2)提高财务杠杆。提高财务杠杆就是扩大负债比例,增加负债额。但是应记住财务杠杆的提高是有一个上限的,超过了上限以后,借款可能难以获得,也可能因为风险加大、成本太高而变得不经济。因为债务资本不仅要支付固定的利息,而且还要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无财务弹性可言,对企业是一项固定的财务负担,一旦出现经营风险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由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不稳定和债务调度不合理,会使企业产生债务困难,即企业可在经营上获利但短期内却无偿债资金,不得已用贱卖动产、不动产或其他方式抵偿债务,使企业发生亏损,加大破产的危险。经济不景气,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可能上升,此时企业负债成本将会增加;当经营利润不足以抵偿债务利息时,企业将赔本经营,严重时可能导致破产。

(3)加强企业的内部优化管理。在资本结构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增加销售收入等途径增强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4)提高收益留存率。也就是降低股利支付比例,通过利润滚存来获得资金。降低股利支付率与财务杠杆相反,股利支付率的降低有一个下限,即为零。股东对股利的态度与对企业投资机会前景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股东们认为收益留在企业能产生较高的回报时,降低股利支付率则会使股东感到可以接受。当股东们认为企业的投资回报不能够令人满意,股利支付率的降低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最直接的表现是股票价格下跌。

(5)有益的剥离。企业应该及时地剥离非核心业务,从而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发展核心业务,同时剥离所释放的资金可以支持企业的增长,提高企业的资产周转比率。

(6)提高产品的定价。通过提价不仅可以减低增长速度,而且可以增加企业的边际利润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

(7)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通过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多进货少自制以减少积压库存,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出售或出租闲置固定资产等措施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8)兼并。如上述方法仍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尝试兼并来寻求资金来源。即可以考虑兼并刚进入成熟期,且其正在为多余的现金流量寻找有利可图投资的企业。

2. 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

当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管理者要综合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找出影响销售增长的症结所在,确认企业的增长速度是否可以合理提高。一般来说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可能是企业没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此时现金过剩,企业应首先偿还以前年度的借款,适当加大分红比例。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有利于稳定企业股票价格,从而增强投资者对企业持股的信心。其次,企业应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投资力度或收购相关企业,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最后,当产业进入衰退期,又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进行有效转型,剩余资金也无适当用途(如将其作为银行存款或购买短期证券会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这时企业可通过股份回购减少企业股本。这样不仅可充分利用企业现金顺差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还可以提高每股收益,从而缩小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距。

可持续增长率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明显的。企业的发展速度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及企业自身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率有时会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但从长期看,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会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制约。企业也只有重视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别,根据可持续增长率控制适当的实际增长率,才能够实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兆军: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绿色财会,2007~10:50~52

[2]杨克泉吕立伟吉昱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财务视角及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6,(3):67~69

[3]乔占斌押继红:浅谈可持续增长率及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J].财税与会计,2001,(10):30~31

[4]袁业虎:可持续增长率探析[J].企业经济,2003,(01):32~34

[5]吴凤羽关晓娴: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的稳定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5,(01):73~74

持续发展 篇8

一、中国高校社团发展历史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愿、自发组织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以开展思想交流、学术研究、文体娱乐等活动为目的的学生团体,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与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从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起, 大学生社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五四运动前后, 中国高校出现了一大批有进步色彩的学生社团。据统计, 1965年全国性社团有近100个, 地方性社团6000多个, 但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 学生社团遭受了灾难性打击, 几乎全面瘫痪;改革开放后, 高校学生社团开始复苏, 快速发展。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高校社团数量平均在60-140个之间, 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 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 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

二、高校社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生社团类型趋于多元化、数量不断增多, 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大学生社团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位不清晰。

长期以来, 对高校社团定位往往认为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校园文化生活的点缀, 这种认识影响了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大学生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考证和课程学习中, 参与社团活动热情降低。

2. 管理松散, 缺乏指导。

目前社团的主要管理部门是社团管理联合会和校团委, 而校团委对社团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管理, 社团活动的开展及具体运行主要依靠社团内部的自我管理。而社团骨干一般由低年级学生担任, 往往在组织上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意识;社团配备的指导老师基本上由学校团委或者辅导员老师兼任, 存在对社团指导投入精力不足和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

3. 发展失衡, 品味偏低。

据调查, 大学生参加的社团主要包括问题艺术类社团 (31.2%) 、学术科技类社团 (7.2%) , 发明创造类社团 (0.2%) , 游戏娱乐类社团 (5.3%) 公益服务类社团 (20.3%) , 社会时间类社团 (11.1%) , 思想政治类社团 (1.9%) 。社团中娱乐型和实践型的社团占了大多数, 研究型数量少, 质量低。

4. 经费不足, 硬件受限, 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社团经费主要来自学校行政拨款、会员会费和社会赞助。社会赞助很难稳定, 没有稳定成熟的资金渠道, 资金匮乏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不足, 社团的活动方式、活动范围和活动频次曾受到限制, 无力举办大型活动, 活动吸引力不大, 导致积极性降低。

5. 人员流动随意, 凝聚力不强。

由于社团不是正式组织, 属于松散型组织, 对会员没有强制的约束要求, 会员管理松散, 对于普通会员义务和权利常常忽视, 社团人员流动性很强, 社团成员参与意识弱, 会员来去自由, 缺乏凝聚力。

三、创新机制, 用科学的方法实现高校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强社团的非正式组织建设。

要充分发挥社团非正式组织的优势, 按照非正式组织建设的要求, 加强社团建设, 鼓励授权、创新和改革。社团的组织和人员的配置方式应具有较大的弹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结构的层次和复杂性。社团的职位设置应是灵活的, 可以通过改变职位的职责和活动来适应社团需求的变化以及会员能力和兴趣, 要鼓励社团整个组织上下得额非正式直接接触, 加强会员人际关系矩阵沟通。

2. 创新完善社团管理机制。

引入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大学生社团持久健康发展的组合, 要不断完善学生社团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等基本制度;要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战略性发展方向与规范性操作程序。

3. 创新延伸阵地建设, 经费筹措方式, 广辟渠道。

鼓励社团走出校门, 利用社会丰富资源, 按照市场运作规律, 争取社会赞助, 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资助, 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种服务, 获得社会资助, 实现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可以借鉴美国高校, 成立各种社团基金会, 让学生社团经营某些项目获取盈利, 如校园网的管理和维护、周末舞会等娱乐活动、特色餐饮等。同时, 高校努力为学生社团提供项目化支持, 规范学生社团寻求社会赞助行为, 加强对学生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与管理。

4. 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和方法, 打造品牌社团文化。

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研究 篇9

足球运动最早源于古代中国,早在公元前475年,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就出现了足球运动,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社会“重文轻武”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现阶段我国足球项目的发展正处于低谷,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改革,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足球职业化改革开始后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工作重点很快由国家的体工队训练模式向盈利化的足球学校和俱乐部梯队转移。由于俱乐部和足校投资者缺乏对青少年足球长期发展的耐心,以及从此以后国家很快放弃对青少年培养的扶持、监督和引导,导致了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系统培养等各种短期行为与混乱现象的盛行,挤压了本应该用于青少年足球发展和足球市场培育的资源投入和配套使用,使群众足球基础逐步萎缩,后备人才规模逐渐缩小。众所周知,体育是一个评判国家人民素质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又是体现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对我对外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何事能够走出足球发展的低谷,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专业的教练

现阶段,许多学校大多没有具备足球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师临时担任足球教练,譬如排球或羽毛球教师充当足球教师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然而这些教师对于足球运动并不了解,不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过的训练,指导学生足球水平和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制约了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2.2 缺乏有效保障措施和评估体系

就是我国缺乏有效评估体系与保障措施,足球活动要想更好地发展,除了要有硬件上的保障之外,还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对足球的发展上给予支持,但就目前来看,足球运动的保障措施存在明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踢足球,但是因为受到场地的制约,使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有效地措施去激励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2.3 资金分配不足

经费不足是目前制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校园足球的发展根本上还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力而为,现在学校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当上级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合作的情况下,由于外出比赛的通知是体育部门发的,教育部门不认也不提供经费,这样学校出去参赛的钱都是自己出,而不少学校往往很难掏出这笔经费,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除了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拨发的四千万,以及地方政府与之匹配的经费数量,看起来是一笔很大的资金。不过,这笔资金分配到3000多所布局学校之后也就杯水车薪了,资金分配不足这就造成校园足球无法深入,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

3 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加大足球投入力度

而对于场地、师资、安全等校园足球的掣肘,要统筹校园足球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校园足球经费。市和区(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增加校园足球经费并确保校园足球的投入。某市校园足球定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日常体育经费中安排20%~25%来开展校园的足球活动。其他学校应在学校日常体育经费中安排10%~15%来开展校园的足球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也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例如:购买运动员的服务、使其来到校园提供培训、以及设立学校无责任险等,但无论涉及哪方面的哪种解决之道,无一不需要体育与教育的合作,校园足球的本质还是在于育人。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和制定相关的措施,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足球场地的建设并逐步提高公共足球场地的开放率。

3.2 完善招生考试政策

首先要对初中和高中足球特长生的招生政策进行完善。确立选取足球后备人才的标准,通过不同的渠道培养和输送足球特长生,注重构建高中、初中以及小学这个顺序的足球梯队。各级教育局要加大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的探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校园内的培训进和选拔,采取在校学生和职业运动队相互结合的一种管理措施,让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接受到系统专业的足球技能训练,逐步对招生考试政策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足球人才的选拔。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每个地区要采取各种方法去聘请有相关足球专业背景的足球教师,并对足球教师不断进行培训对已经鼓励退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要加大鼓励力度,让他们参与到校园足球的工作去,在体育教师上要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业的足球教师或指导员。相关部门还要提供给校园足球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分批次地对校园内的足球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颁发给每个足球教师指导员证书或是教练员证,确保专业足球教师持证上岗。并且还要规定足球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也算入继续教育学时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或是课外的足球训练好活动也要算入教师的工作量内,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学者和足球工作者根据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编写学生足球训练的大纲,目的是帮助足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训练。

4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

4.1 推动足球文化建设

各个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学校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学校应该增设足球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足球知识学习和足球技能锻炼的机会。学校还要对大课间的时间加以利用,积极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足球活动,举办校园的足球文化周以及文化节等,这样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学校还要有组织地举办足球冬令营或是夏令营,支持鼓励学生自发的建设足球兴趣小组或是创办足球社团,确保校园足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旨在促进校园足球向着专业化、高水准迈进,培养优秀的足球人才。政府要严格遵循足球发展的规律,放眼长远,在学习西方国家足球发展经验和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足球运动的发展。

4.2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要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这其中啊包括活动管理以及保险赔付足球保障制度,在竞赛中注意保护青少年身体安全,避免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明确负责管理的个人,学校还要定期的对足球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学生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

4.3 健全校园足球活动的保障体制和奖励机制

对有能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应将其当做足球试点校来培养。还可以采取考试加分的政策来提高足球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将学校足球活动开张的状况以及取得的成绩纳入对校长绩效考核标准中的一项,将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课外足球竞赛或是足球既能训练纳入体育的课时之内。

5 结语

自从我国2009年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来,我国热爱足球的青少年人数大大增加。发展振兴足球事业要有明确的方针路线,并且长期努力,丝毫不能松懈和麻痹大意,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激励和鼓动群众广泛参与,努力争取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注重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依托带动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社会足球的融入和参与,为足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詹新平.影响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68-169.

[2]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81-82.

[3]柯林.浅析学校足球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82.

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10

凤阳集团有着一段传奇般的发展史。集团前身为一家街道办的“周村木工油漆社”, 以生产木制品和油漆家具为主营, 1975年改名为“周村木器厂”。1982年公司现任董事长寇祖山调任木器厂任厂长职务, 以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 使当时的木器厂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司引进了沙发和手工床垫, 同时改名为“淄博沙发厂”, 并注册了“凤阳“牌商标, 开始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建名牌的发展道路。1985年公司投资250万元率先从英国、意大利引进了床垫生产流水线, 从十几亩的旧厂址搬到拥有200亩地的新厂址, 同时沙发床垫荣获了省优部优称号, 企业走在了中国软体家具行业的前列。1989年, 中国家具协会软体家具专业委员会在凤阳公司召开首届成立大会, 凤阳公司被推荐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并连任五届, 直至2005年公司在专业委员会改为执行副主席单位。1993年公司成立了凤阳集团, 同时改名为“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改制为民营企业, 并投资3亿元组建了“凤阳工业园”, 开始了以家具为主业的多元化并进的经营模式。2007年又投资2亿元扩征200亩地组建了“凤阳家具工业园”, 同时引进了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生产流水线, 并与意大利—济南欧嘉特思家具有限公司合资生产欧式古典实木家具, 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 年出口额可达6000万美元。位于江北最大的家具批发基地——周村家具批发中心的接近4万平方米的凤阳家具城于2007年年底开工扩建后已投入使用, 30多家全国家具业比较有影响力的名牌家具产品现已入驻, 将会带动周村家具业中高档市场的快速发展。

20多年来, 凤阳始终站在家具行业的前列, 主导产品沙发、床垫自1984年起先后荣获了省优、部优、国优等称号, 2004年双双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 2005年凤阳牌床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7年凤阳牌沙发也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凤阳集团成为中国家具行业为数不多的拥有双中国名牌的企业。自2007年, 公司又先后投资引进了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板式和实木家具生产线, 实现了凤阳家具由单一的产品制造转向家具配套化生产。3万平方米的凤阳家具城的成功改造, 使凤阳加入了家具营销、物流的行业。

2002年15万吨彩钢板生产线的正式投产标志着凤阳集团正式跨入轻钢建材行业领域, 也使凤阳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现工业园内已拥有8条现代化的薄板生产线, 产品从彩钢板、镀锌板、镀锡板、镀铝锌板、冷轧钢板等, 实现了从精轧、镀锌、镀锡、彩涂到深加工的链式发展, 年产量过百万吨, 成为江北最大的薄板生产基地, 在轻钢建材行业也树起了“凤阳”的名牌旗帜。2008年, 凤阳人又将眼光投向了不锈钢市场, 1条10万吨的不锈钢生产线从冷轧、焊管、加工等成系列产品, 项目投产后, 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利税5000万元, 进一步繁荣周村的不锈钢市场,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如果说, 凤阳集团的发展史是一部传奇, 那么, 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软体家具业界的风云人物寇祖山, 将这部传奇书写得更加浓墨重彩、波澜壮阔。寇祖山说:“科学家不是发明了科学, 而是发现了科学;科学家们在发现中掌握科学本身的内在规律, 才能够有所发明和创造。凤阳的成功在于, 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 在变化中不断发现客观规律, 不断遵循客观规律去创新, 从而掌握了一整套打硬仗的本领。因此, 凤阳人才能具有一种能够在顺利中保持清醒头脑, 在逆境中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智慧。”

睿智的眼光和超人的智慧是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先决条件。上世纪80年代, 寇祖山在众多产品中发现软体家具中的沙发, 尤其是“冷产品”弹簧床垫背后蕴藏的市场“热效应”, 于是毅然决定从事当时被众多人称作“席梦思”的弹簧床垫的生产。谁也没有想到, 就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床垫, 从此改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的历史。90年代初中期, 凤阳集团成就了企业的第一个辉煌, 仅沙发床垫年销售额就达到1.6亿元。“搬新居, 娶新娘, 还是买凤阳”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一个企业的成功, 带动了一片产业集群的发展。软体家具需求的巨大市场, 让凤阳门前车水马龙。而产品生产的趋利性, 也让许多人“跟风”凤阳。当时, 郑家村全村400户人家, 从事沙发、床垫生产的高达300户。沙发、床垫产业也刺激了供给, 周村金周沙发材料市场也在凤阳的龙头带动下, 从小型到大型、从杂乱到专业, 形成了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专业市场。

20年间, 凤阳集团将“小床垫”做成了“大产业”。在众多国有大中型家具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纷纷转产甚至倒闭的情况下, 凤阳集团却笑傲商海, 独领风骚。凤阳作为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软体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已任10年, 现在担任着中国软家具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席单位的工作。围绕沙发、床垫主业设置的展销旗舰商场周村凤阳家具城、淄博凤阳家具大世界、济南展销楼陆续建立起来, 连锁店已经扩展到500家。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唯有创新才是永恒。在凤阳集团的发展历程中, 寇祖山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凤阳从20年前一个街道小厂发展成一个现代化企业, 从打造主导品牌到跨行业发展、再到成功转制的足迹, 让人们看到了寇祖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大智果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步入21世纪, 家具业进入微利时代。寇祖山认为, 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 要想使企业做大做强, 必须走扩大外延、延伸产业链的道路。他开始寻找新项目。寇祖山了解到, 2000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停止生产和销售黏土砖, 他从这里看到了新的商机。那时, 周村虽然有彩钢板市场, 但是没有彩钢板项目, 彩钢板市场还有很大空缺。在经过一番科学考察和深入论证后, 寇祖山果断投入8000万元, 新上10万吨彩钢板生产线, 于2002年2月18日开工, 当年10月18日试验生产。这是山东省第一条彩色钢板生产线, 这也标志着凤阳集团正式跨入建材行业领域。此后, 他们又以更大的投入上了15万吨镀锌钢板及15万吨镀锡钢板生产流水线, 并建立了占地500亩的凤阳工业园。随着30万吨冷轧钢板的顺利建成投产, 将使凤阳工业园从冷板、镀锌、彩板、镀锡以及彩板深加工等几个环节全面形成链式产业结构, 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成为省内最大的薄板生产基地, 为凤阳的百年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年的不懈努力, 让寇祖山和他的“凤阳”品牌家喻户晓。凤阳工业园建成以后, 借助软体家具已经形成的品牌知名度, 带动起品牌效益, 而品牌效益又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利用这种联动效应产生的作用, 凤阳又反过来投资软体家具主产业。新建的1万平方米的床垫生产车间, 先进的床垫生产流水线, 使其在2006年底形成年产50万张床垫的生产能力。现在, 凤阳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已经形成主业带辅业、辅业助主业、互为补充的良性循环。

熟悉寇祖山的人都说他有一个年轻的头脑, 他的一些思想和观点甚至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所不具有的。正是因为他年轻的心态、敏锐的眼光和他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才使得凤阳基业越做越大, 越做越强, 也带动了全区沙发家具、轻钢建材优势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 为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就业、推动全区经济又快又好、快中求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施名牌战略,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已使凤阳集团由一个总资产仅20多万元的街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总资产超过16亿元, 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 销售网点600多个, 主导产品沙发、床垫双双荣获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成为全国家具行业的骨干支柱企业。

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发展状况生态效益;永续利用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第三阶段始于 1992 年,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我国正式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2.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

3.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构,提高土壤肥力。

4.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 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始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一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二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三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四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五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可以看出,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

6.依法治林与林业历史性转变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化阶段,因此,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地经营利用森林资源,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在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法律工作中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依法治林”的“法”字,主要是指林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及林业法律的合理性,方向的正确性。二是“法治”二字,主要指严格林业执法、严肃林业司法,即依法治林。依法治林,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以森林法“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为切入点,为我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保驾护航。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 篇12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 (1) 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 (2) 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 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 (3)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 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 可以立即实行; (4) 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及其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 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但从总体来讲, 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 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 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 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 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 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 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 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 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如下:

第一、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

推行循环经济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尽量采用标准设计, 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 而不必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 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 在产品设计中, 要尽量使之不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第二、推广清洁生产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保障

推广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业要积极主动防治工业污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逐步实现零排放, 从而达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第三、建立绿色工业园区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方式

绿色工业园区 (即生态工业园区) 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绿色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 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第四、实施绿色营销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要求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五、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倡导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政府起表率作用, 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 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

第六、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支撑

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 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尽可能把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第七、建立绿色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调查证实, 工业污染排放在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只要强化管理, 不需要花费很多资源, 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建立的法规制度和办事规则及操作过程, 并且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能力。

第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然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 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 开展绿色经济核算, 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 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 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 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以点带面, 群策群力,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及战略对策选择。

上一篇:三峡好人下一篇:绘本习作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