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可持续发展

2024-09-13

和谐可持续发展(共12篇)

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 也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归宿, 从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师生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体现

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和谐的人及人的和谐发展, 只有和谐的教育, 才可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到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促进, 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实践和谐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贯穿于和谐教育始终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则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二、师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引领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宗旨, 而师生和谐和共同发展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谐的教育是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 不能单纯以学生为中心, 更不能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 而必须着眼于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以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以优秀的学生促进优秀的教师发展, 最终促进和谐教育的发展。

1. 学生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内容, 是和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和谐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使命, 就是让孩子在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人才的基本保证, 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和谐教育的基本追求。学生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过程, 更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必须要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长期发展。

2.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教”是“学”的引领者, 教师教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因此说,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是教育主体中最直接、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 教师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教师获得了发展, 学生才能相应发展。鲁宾 (Rubin) 从许多相关经验中归纳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试图改进学生学习的努力, 必须依赖某种形式的教师成长。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的实施必须要以教师的专业和思想发展为基础, 否则再好的措施都归于无效。教师是教育发展和实践的关键力量, 没有教师的发展, 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难以实现。

3. 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在教育主体问题的认识上, 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在教学管理上客观存在着的“学校中心论”, 这些观点都有其片面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自然看到了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但却忽略了教师发展的基础作用, 必然导致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单向式的教育模式, 将教育看成是一般的服务业, 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 难以充分实现教育的“思想传承”和“人格塑造”的基本功能。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 必然导致单向传播式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忽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和“成品”, 既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难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 过于考虑学校教学管理和办学硬件条件, 必然导致教育管理手段的僵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 既难以满足学生也难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师生双中心”在教育主体问题上, 主张教育的基本目的应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教师不发展, 学生没有引导力, 难以发展;学生不发展, 教师没有推动力, 也难发展;教师和学生不发展, 学校和教育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强调师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就是要深入教育的本质, 使学生会学、教师会教, 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使师生在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和谐教育的发展。

4. 教学相长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育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谁占主导, 谁被支配的关系, 也不是谁为谁服务的关系, 而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不仅指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 也指师生在生活上和课外活动中的和谐, 是师生在教学和生活的双边活动中互动、互助、共同发展的和谐。

师生关系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教学相长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礼记·学记》中早就有“教学相长”的说法, 指的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 都得到提高,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在当今提倡“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化社会中, 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 而应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 共同构成教育的主体, 从探究真理的角度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

三、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应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 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成每个教育环节的构建。以人为本, 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本。

1. 实现人文化的教育管理策略, 满足师生被

尊重、被信任的需要, 把发展师生的潜能、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作为管理的核心任务, 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让师生在校园内愉快地工作、学习;

2.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热情的尊重、

保护和开发, 并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使之不断得到锤炼和升华,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建立师生在教学和生活双边活动中互动、互

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激发师生对各自教与学的反思, 在双方互动交流中推动师生和谐发展;

4. 改革现行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中

不利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环节和内容, 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摘要:和谐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教育,师生和谐发展

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2

----柘荣县供电有限公司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工作

柘荣供电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创建和谐企业文件精神,立足双赢,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和谐企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扎实推进“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依法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公司先后获得省“安康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宁德电业局党委2009“先进生产党支部”,宁德电业局2010安全生产先进集体、技术监督工作先进集体、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柘荣县总工会工会工作先进单位、柘荣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公司营销部配网中心还被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获2009宁德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集体,南区供电所被宁德电业局授予2010“标杆班组”,公司团总支被宁德电业局团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总支”等荣誉称号。

一、建好班子,引领和谐

公司党政深刻认识到:领导班子建设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确保创建工作健康稳定开展。公司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大局观念,实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形成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机制。制定了公司班子议事规则,公司重大决策、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由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民主,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近年来,公司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未发生一起腐败案件和违纪违规事件,得到了企业员工的充分信赖。

二、措施得力,维护和谐

根据上级有关创建和谐企业文件精神,成立创建和谐企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结合实际地制定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把劳动关系和谐、环境关系和谐以及企业与社会关系和谐做为工作重点,制定目标,明确责任,有效地把创建工作结合到日常工作中去。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积极做好信访和稳定工作,对重大劳动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把握思想动向,集中力量消除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同时,建立责任明确、流程透明、结果公开的信访管理机制,确保队伍稳定,营造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

三、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1、切实履行集体合同。公司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推行平等协商,公司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近年来,公司在生产经营及职工劳保福利、培训、奖惩、劳动保险等方面,充分听取了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步提高了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公司在职工年休假、员工加班及劳动保护等福利方面进行了调整,职工工作环境进行装修和改善,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和好评。

2、完善厂务公开工作。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厂务公开工作,将公司的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安全督察情况、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招标情况、扶贫捐款、干部提拔使用、吸收新党员等情况逐一进行公示,全年公开内容达60多项。同时指导和规范生产部门厂务公开工作,制订了《乡镇供电所所务公开管理办法》及《所务公开标准检查卡》,将所务公开内容、公开方式、群众评议等指标进行具体量化,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年所务公开内容达24项。

3、积极推动员工关爱活动。制定了公司“员工关爱年”活动方案,出台了《困难职工帮扶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帮扶制度建设。2011年春节,工会组织了对退休职工、困难职工、农电工、进行了上门慰问,送去慰问物资及慰问金3.2万元;争取局“爱心互助会”基金0.9万元,资助职工子女3人圆了大学梦;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捐助0.3万元;争取了县总工会困难职工3名,慰问金0.2万元;开展“关爱职工,夏送清凉”活动,发放防暑降温物品,计3.16万元;坚持看望住院职工及慰问丧葬家属,共23人/次,0.38万元;组织开展了职工爱心互助会“一日捐”活动。

4、深入开展“安康杯”活动。工会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和“百日攻坚”活动,从“关爱员工、关爱生命”的高度出发,举办了以“助力安全、争创和谐”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安康杯”竞赛活动,营造“用心工作、确保安全”的浓厚氛围,有效增强一线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能力;联合开展了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即省公司新两票实施细则培训及安规考试、电网反事故模拟演练、消防知识讲座及灭火演练、“继电保护”知识培训等,得到了公司职工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取到了明显的激励效果。

5、广泛开展岗位技能竞赛。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参加了局举办的第三届“环三电网杯”供电所人员职业技能和供电服务之星竞赛,获得优秀组织奖;开展了以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增供扩销为主要内容仙屿广场宣传周活动,努力开拓电力市场;参加局系统星级农电工评选专业竞赛等,涌现出一大批岗位能手。通过多种方式,切实为基层一线员工岗位建功立业提供广阔舞台,有效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6、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年”活动,深化员工职业发展“四条通道”建设,坚持每月“敬业之星”评选活动等;重点突出“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大力开展“师带徒”培训工作,全面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扎实开展好全员培训工作,共完成培训项目45项,1830人.次;全员培训率97.90%。

四、文明建设,促进和谐

1、加强劳动安全保护。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制度,对职工开展了经常性的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现场安全可控、在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组织开展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确保迎峰度夏、防汛防台期间的电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工会重点突出“安全健康就是对职工最大关爱”的理念,增拨10万元组织了全部员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农电工)进行健康体检;为职工办理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继续为女职工办理“女性安康险”和发放卫生费。组织中层干部和先进个人看世博,并选派抗洪先进个人2名参加省公司赴上海世博考察学习团。今后,公司将职工体检每两年一体检改为一年一体检。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学习国网企业文化手册,深化开展企业文化“四统一”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公司现有操场,进一步完善音响、灯光等设施,建立了“一个职工文化广场”,成立了舞蹈协会;举办了公司“庆元宵”游园活动、女职工健身操训练;积极发挥宣传栏的阵地作用,突出典型选塑,强化宣传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开展“敬业之星”等典型人物事迹宣传,廉政文化“五进”工作,“人人读一本好书”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求知氛围;还开展了“电力当先锋,两城谋发展”员工卡拉OK比赛、重阳节登山等活动,努力形成“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价值观。

五、打造品牌,营造和谐

1、加强电网规划建设。公司对110kV及以上项目实行环保评估,评估不过关决不上马。加强电网改造,竣工投产了柘荣变#1主变更换工程,提高了县电网的供电能力,为荣兴等大用户的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动服务企业用户,积极组织兴利达、同辉线路及变电站侧间隔设备、厂内设备投产前各项工作,加强35kV荣兴线路增容改造工作的跟踪落实,实现兴利达、同辉机电、荣兴特钢早竣工,早投产。争取了220kV柘荣变、220kV桐柘线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将220kV桐柘线提前到2011年建设。完成了110kV柘荣变三期扩建可研评审;提前做好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基础数据收集和项目储备,目前省公司已下达资金3300多万元,努力推动柘荣电网网架提升。

2、提升品牌建设水平。首先以品牌标识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制定了公司“品牌传播年”活动实施方案,并逐项落实整改,确保品牌标识推广应用、规范到位,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二是以对外新闻宣传为手段,坚持上下联动机制,畅通对外宣传渠道,注重深度策划,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在行业媒体上稿304篇,在地方及以上媒体上稿133篇,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认知度。三是以履行社会责任、参加公益活动为平台,积极履行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大力开展金秋及阳光爱心助学捐赠活动,实施挂点村帮建项目,开展“红红火火过新年”活动,为挂点村贫困老人送去过年慰问,确保公益活动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美誉度。四是以深入开展“社会看电力”专项活动为平台,强化服务管理,不断加强规范化营业窗口管理,推进供电营业窗口建设,特别是以南区所创建省级规范化供电所建设为标杆,以点带面,进一步改善营业窗口硬件环境和加强内业材料的整理完善,有力推动了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建设。

3、不断创新服务体制。设立了营业窗口客户经理,开展窗口客服经理工作质量评价,开通了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增强了接受政府、社会监督和电力监管的主动性,进一步方便客户,提高公司社会满意度;深化“服务企业年”活动,重新调整了公司中层以上领导挂点服务44家规模企业,深入挂点企业了解和解决规模企业用电困难问题,促进用户难问题的解决,有力地开拓了电力市场;大力开展业扩工程“三指定”整治工作,健全明察暗访和实时监控常态运行机制,促进业扩流程缩短;不断构建立体交费体系,与农村信用社进行了电费代扣代缴业务合作,拓宽了电费缴费渠道;加强抢修服务管理,加大了停电、低电压等问题整改力度,加大投诉处理力度,实现了公司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名列全县第二名的目标。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篇3

作为山东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六个试点(县,市区)之一,青岛开发区工委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的统一部署,2008年新年伊始,该区及时确定了“科学发展观,人人相关,科学发展观,处处相关:科学发展观,时时相关”的活动主题。“人人相关就是要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处处相关”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时相关”就是要建立起促进和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该区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为学习——实践——检验三个阶段。在活动的第一阶段。该区立足每个党员抓学习树信念,突出领导干部抓学习强实践,覆盖全体市民抓学习重理解,迅速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

该区坚持“统分结合”,确保学习实效。把全区统一学习体现工委(区委)的坚定性和单位,个人分散学习体现自觉性结合起来,宜統则统,宜分则分,形成了双向联动的学习机制。通过“统”提高学习的高度,通过“分”扩大学习的宽度,确保学习质量,

该区还坚持“活力互动”,彰显活动特色。实施了“四个互动”,即党内与党外互动,领导与群众互动,个人与团队互动学习与实践互动。在活动范围上突出领导干部,兼顾一般党员,辐射广大群众,形成了党内党外互动,全社会自觉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局面。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青岛开发区社会各界广泛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进步明确了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成果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是什/厶,发展成果由谁享用等重大课题,树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产观,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和崇尚节约,合理消费的生活观,做到了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1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六社区党员代表交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心得体会

2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应邀做报告

3青岛开发区18600名共产党员走进考场,进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效果测试。

4金沙滩风景秀美如画

5凤凰岛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已步入崭新阶段,图为已永久落户开发区的“金凤凰奖”颁奖典礼,

以和谐企业文化推动国企和谐发展 篇4

在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构建和谐文化为重点, 推动企业实现和谐发展。

一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企业文化建设要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不能脱离企业发展来建设企业文化, 也不能脱离企业文化建设谈企业发展。要在企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建设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企业发展, 使二者相得益彰。企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发展, 要自觉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紧紧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个主题, 积极开展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在安全环保、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等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较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才能为企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条件。

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资本, 将员工的需求、职业素质和未来成就作为企业管理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 通过打造素质优秀的员工团队, 有效地整合员工团队的力量, 保障企业的生存, 促进企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要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牢固树立职工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为了广大职工去发展, 依靠广大职工去发展, 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 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为企业发展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积极开展“深入群众促和谐, 凝心聚力促发展”活动, 各级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人文关怀和真诚服务来凝心聚力, 引导职工群众组织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树立“崇德崇才, 有为有位”的人才理念, 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热情,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理念。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 关键是要树立和谐的理念, 培育和谐的精神。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下,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和谐的内容, 挖掘整合企业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民本, 崇德尚群, 维护统一, 追求和谐等文化因素, 要积极汲取和大力弘扬。要通过树立和谐的理念, 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 推进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落实好职工多重保障机制、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等具体措施, 让职工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 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真心实意关心职工, 全心全意帮助困难职工, 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营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亲善和睦的氛围, 形成朝气蓬勃、生机勃勃的局面。要通过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教育, 关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凝心聚力的氛围。更加注重职工的全面发展, 努力实现职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共进。

要反对对和谐的片面、错误的理解。这主要集中在对构建和谐与严格管理的关系问题上。构建和谐的着眼点是企业的全局和整体, 而不应局限于个别和少数。严格管理的目的正是为了企业整体的安全。只有企业安全无事故, 才能构建企业整体的和谐。相反, 如果打着“和谐管理”的幌子, 当老好人, 心慈手软, 对违纪行为不敢抓不敢管, 表面上你好我好, 看似一团和气, 由此产生的所谓“和谐”仅仅是个别人之间非正常的“和谐”, 其实质是放松纪律要求、放松管理, 这往往成为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须知“严是爱, 松是害”, 姑息纵容违章无异于放虎归山, 使隐患得不到整治和消除, 终究会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构建和谐与严格管理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石化生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连续性强的行业特点更决定了必须把严格管理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要把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与今年开展的“严细实恒抓管理, 挑战先进创一流”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夯实“三基”工作, 以严格管理保障企业和谐, 使企业挑战先进、争创一流、为实现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四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固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是石化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也是全社会对石化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一个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命运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同时也是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更加注重能源资源节约,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更加注重本质安全, 更加注重诚信规范, 更加注重文明和谐。

围绕“环保摘红牌”目标, 要进一步深化HSE管理, 争当HSE管理先进单位。要更为自觉地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加快技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致。

五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企业和谐文化是职工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结合企业实际, 广泛发动群众, 积极开展和谐机关、和谐作业部 (中心) 、和谐班组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能够受益的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 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使和谐精神得到弘扬, 形成人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发展和谐的工作局面, 努力打造和谐企业, 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要以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为契机, 培育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以“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为宏伟愿景, 在文化建设规划的引领下更加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论述了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及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方法。

关键词:国企,和谐企业文化,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秀云.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6)

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5

高扬和谐创业大旗共谋和谐发展之道

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受到万民拥戴,甚至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广泛的赞同。因而,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高举起和谐创业大旗,共谋和谐发展之道,方能把握时局,使企业走向更高的目标。

一、和谐创业大有可为

“和谐创业”就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奋力发展经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把“和谐创业”作为我们追求发展和实现崛起的号召力和聚合力,是新时代所给予我们的巨大财富,“和谐创业”大有可为。

“和谐创业”可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2003年至今的近5年时间里,我们新河矿先后在山西打拼出三个异地项目部,在甘肃百贯沟矿区成功拿到外围煤炭资源采矿权,对新河矿本部的开发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将加快这三大板块的建设,争取做徐矿集团衰老矿井异地创业和再创辉煌的典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和谐创业”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经济要发展,文化要先行。我们徐矿集团有着丰富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又绝不是静止不变的,如果缺乏自强不息、富而思进的精神,则人们的创业热情将有可能被“小富即安”思想所取代。而今,我们更需要树立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创业理念,应以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激励更多的创业人才,努力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实践、鼓励竞争、提倡合作,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勉励创业者在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业氛围中获得成功。创业文化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并将随着创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

“和谐创业”可以激发人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的世界更臻完美,“和”的机制更富活力。有容乃大,其实讲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如果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凡事斤斤计较,争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创业就无从谈起,这样的地方和单位就没有希望。营造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就要消除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理解、鼓励、支持竞争和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创造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武大郎开店”,不仅不会带来和谐,反而会激发矛盾,制造紧张,不利发展。

二、深入发掘和谐内涵,强音奏响和谐乐章

“和谐”本意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琴瑟和鸣、黄钟大吕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是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则是社会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人们常说的口头禅,一语道出了“和”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一名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学会在“和”字上做文章。

首先要自身和。内有定力,方能外取成果。领导干部要不断修善自身,自身和方能和大家,自身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一种宽宏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一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自身和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美德,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

其次要班子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极为重要。领导班子和则会团结带领职工攻难克险,战无不胜;领导班子不和则会相互扯皮,矛盾不断。因此,作为主要领导要常怀宽容之心,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接受正确的观点,要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作为副职要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班子成员间则更要胸怀坦荡,融洽相处,常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做到胸襟开阔、光明磊落,潜心谋事、精心干事,与人为善、和衷共济。

第三要队伍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并在职位、权利、权力、物质、名誉等方面的诱惑下,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举动。由于新河矿的主战场在山西、在甘肃,如何保持异地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如何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尤其是保证技术骨干员工的稳定,曾经是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为外出创业人员解决子女就业、造顾老人等后顾之忧,实施了简政放权政策,以及及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事实证明,这些简单而朴实的措施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5年来,我们新河矿的职工没有一人跳槽,另谋他就。团结的队伍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之基,是企业不断壮大之根,只有根基深,才能枝叶茂。

第四要上下和。不仅要使本矿职工之间上下和谐,还要积极营造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和谐关系,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沟通,这也是和谐创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些高难度工作,必须与上级进行有效沟通,并得到上司的帮助,由上司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支持。要想做到这

一点,就必须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上下和可以使下级及时获知上级的战略构想和有关指示精神,也可使上级了解到真实情况以便对下步工作作出科学决策和安排。上下常沟通,不欺瞒,和谐共生,可使企业运转的车轮跑得更快。

第五要四方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面临着四方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可以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在异地各项目部需要好的环境,新和矿本部的发展也需要好的环境,为此,我们在山西临汾积极与当地煤矿主管部门搞好关系,帮助他们做好辖区煤矿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并经常开展文娱活动,使关系融洽和谐;我们在甘肃百贯沟矿也十分重视做好和谐的周边关系,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拿到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外围煤炭资源采矿权,使得煤炭开采面积增加到7.5Km2,新增煤炭储量约7000万吨。

第六要目标和。企业有企业的目标,个人有个人的目标。在管理界中的有一句名言: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切合实际的。一流的方案,二流的实施,不是最好的方案;二流的方案,一流的实施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案。如果将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二者融会贯通,融合成一个目标,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引导职工胸怀全局,将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企业做大做强了,职工个人自然前途光明。

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6

升格后院校的发展基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水平,实现了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反之。升格是把双刃剑,因为,升格不是简单的更改校名,它所面对的是生源的扩大、培养目标的变化、师资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更高等。因此,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升格院校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学校诸如管理理念、人事安排、权力分配、教师管理及学生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改革,消除诸多不和谐因素,实现新院校的跨越式、和谐发展。

一、树立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说过,决定人们行为的是利益,但是理念往往像是扳道工,规定着利益行为前进的轨道。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学校管理理念是人们对学校管理这一现象总的认识与看法。管理理念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决定了学校在对待各种问题时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因此,在新升本科院校管理的一系列改革中,最关键的、起统领作用的,也是最为困难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作指导。这种管理理念就是和谐发展观,其核心是在均衡中化解矛盾,调整管理中的各利益主体,达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从而促进院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人们总是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最初是反抗它,接下来是习惯它,最后是离不开它。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旧的理念,从一种旧的管理理念向新的管理理念转变是困难的。在旧的理念的庇护下,各部分的运转似乎都很正常,除非万不得已,人们不愿打扰已有的平衡。但在学校升格的催化下,必然会出现新的管理理念,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不可避免地要与旧的管理理念交锋。如果学校要进一步发展,旧的管理理念必须要让位于新的管理理念,所以,解决好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问题是学校升格后的第一要旨。

当然,和谐管理理念并不是对学校原有管理理念的全面否定,而是在继承旧传统中精华部分的基础上的创新,是对原有管理理念的扬弃。新的和谐管理理念不仅要有助于解决刚升格后比较急迫的一些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全面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碰撞与磨合中实现人事安排的和谐

凡涉及人事安排的地方总是有利益的争夺,因此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格外复杂。有研究者认为,除了合并的学校要处理不同学校之间的人事纠葛问题外,新升格的高校在升格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事结构尽量不要做很大的调整,保持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对连续性和稳定性。理由是,学校管理部门要力争稳定,在平稳中发展,而且这样的管理成本比较低。这种观点看似保险,却是对和谐的误解,它所维持的只是一种表面的和谐。和谐并不是规避困难,而是积极的解决问题。那种貌似稳妥的人事调整方式,其实如同慢火煮青蛙,无疑是一种不知不觉下的慢性自毁。另外,由于在旧有的人事结构下,一则是人们的恋旧与惧难情绪,二则是人们眼光的局限,圈中人士难以提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进入下一个冰河期,为了生存,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所以,寄希望于慢慢转变管理理念的观点,在发展步伐上必然会落后于其他院校。有人认为,可以让本校的管理人员到其他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但不同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一样,而且这种锻炼多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因此实际效果不佳。比较理想的办法是为学校原有的人事部门注入新的血液,也就是说,直接进行“人事空投”。从校级管理层面到系级管理层面,由其他院校有计划、有重点的引入管理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各个管理层面,改变原有的管理队伍结构,为刚升格的学校带来些新的气息。新的人员与原有的人员在共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思想的碰撞、理念的冲突。但长痛不如短痛,这样反而有利于促使学校迅速揉合新旧两种管理理念,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理念,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使学校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人事安排起始成本可能要比前一种方式的成本高,风险也大,但与高风险相伴的是高收益,只要处理得当,能够缩短磨合期,并尽快地形成一支高效的、适合新升格院校发展的管理队伍。

三、放权与分权。实现院、系两级及学术、行政两种权力的和谐

首先是放权。一般大专学校在升格前,规模都不是太大,管理的跨度小,机构少,学校各部门职能相对简单,因此皆为一级管理体制。升格后,学校的规模扩大,不仅学校各原职能部门的事务较之以前庞杂,而且系部的工作也得到重视,原来那种“一竿子到底”的一级管理模式显然已不再适应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升格后的院校要由一级管理体制向二级管理体制过渡,由围绕学校各职业部门开展工作的集权化管理方式向以系为单位的分权化管理方式转变。这个过程涉及到一个放权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一级部门要向二级部门授权,这是—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这期间,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及对权力的热衷,一级管理部门从思想观念到工作习惯都会出现某些不适应的现象。到底二级管理部门应该具有哪些权力,这些权力如何实施,以及如何对这些权力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等问题常常困惑着校级管理部门。其实这些问题纯粹是一种权力上的“夏洛克”心态,纯属一级管理部门自寻烦恼。比如,明明应该由系级管理部门解决的问题,学校一级管理部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去插手,致使系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处处掣肘,无法发挥出系一级的管理职能。另外,升格后的院校更能体现出高等学校的组织特点,即教师是双重身份的结合体,他既从属于某一学科同时又从属于—个事业单位。这种双重身份的结合点就在系一级,无论从权力结构还是工作任务来看,应把管理的重心放在系部,使系部有更多的自主权,学校各职能部门也必须从管理转变为加强服务、监督和协调。

此外是分权。按照罗伯特·伯恩鲍姆对大学组织的分类法,升格前的学校多是一些官僚化的组织,学术性质不明显。升格后突出了系部的工作,而系部不仅是学校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又是一个基础的学术单位,于是系部彰显出了学术性,新院校明显的出现两种权力,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从而涉及到两种权力类型的和谐发展问题。阿什比勋爵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和谐已经不是个新问题。升格后的本科院校更多是一种学术组织,其内部虽然有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斗争,但要按照学术的内在逻辑来分配与调整内部的权力结构,保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分工。在学校事务中,尤其是学术事务的决策管理中,要以学术人员为核心,行政人员提供各项服

务,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行政人员的官僚化管理方式。

四、和而不同。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劳动。创设和谐的学术氛围

从大专升格为本科,是学校管理的一次全面转型,教师工作是学校管理改革的重点。从教师管理方面来说,升格后的学校更像是一所学术机构,教师是其中的灵魂。教师的职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周期比较长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的管理要更具人性化、民主化,更要为教师留下宽广的成长空间。与大专学校的教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不同,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教好书以外,还要搞好科研。科研是对未知的探索,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要允许无功而返;科研是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伪,所以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客观;科研是纯粹学术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所以,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劳动,允许不同见解,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倡导学术自由精神,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允许具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人才享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生活。”学校的管理者要深刻理解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珀在1892年召开的第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提出的主张,“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精神上合众成一,而在意见上则无需如此。”这样,才能得到教师们的拥护,才能将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经历和不同个性的教师团结起来,极大地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竞相自由探索。

五、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育德与育才的和谐

本科生不论从年龄上还是知识结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等方面都与专科生有质的区别,因此,以前管理专科生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适合本科生。大专院校一般对学生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这些学校的管理以安全、稳定压倒一切,不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意开发他们的能力和潜力,不打开校门看看外面的发展形势,一味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课堂里,这是对学生前途的漠视,是对学生个性的戕害。

建设和谐图书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篇7

要建设和谐的图书馆,首先就要弄清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特征及内容,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图书馆。

1 和谐图书馆的内涵

关于和谐图书馆的内涵,有多个表述,但都是从“和谐”的本质对其进行描述。所以笔者认为“和谐图书馆”是指图书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在和谐的图书馆系统中,人、物及环境能够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使图书馆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2 和谐图书馆的目标

我们知道,和谐图书馆强调的是各要素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矛盾体能够相互融洽。所以和谐图书馆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图书馆系统中人的积极因素被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各个要素都愿意为这个系统贡献力量;系统中人不仅能享有自己应该得到的各种服务,而且享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系统中的各矛盾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此外,图书馆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包括内部的图书馆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谐图书馆既强调内部之间的和谐,也强调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物的和谐。

3 和谐图书馆的特征

和谐图书馆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图书馆。所以和谐图书馆应具备三个特征:

3.1 和谐性

和谐图书馆下馆员都能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彼此间就会产生真情,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即感动效应;与此同时,树立正风正气,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之形成一种组织气候,逐步积淀成为图书馆内部的组织文化。这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内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底蕴,最后这种精神升华就成为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在这种具有凝聚力和整体合力的和谐团队中,可以改过迁善,过着自己能把握自己,又能融于群体的生活,从而形成对新生事物、异质性事物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3.2 公平性

和谐图书馆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制度的公正,能使大多数馆员的利益都找到最佳结合点。现阶段产生的许多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在图书馆,由于岗位分工的差别,对馆员劳动复杂程度、具体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的难度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贡献对馆员进行有所差别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体现了对馆员之间正当的、合理的差异性的承认,是符合人的利益驱动本性的,也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使人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进取的状态,形成馆员间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3.3 创造性

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必须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当馆员爱自己的工作时,他的能力、创造力、责任感都会激发出来。而要激发馆员的创造活力,就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激发,一切创造效率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昂扬向上的氛围。同时还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图书馆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真正实现各尽其能。

4 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关于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内容,许多同仁已经描述得很清晰,但笔者认为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4.1 正确理解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内容

对于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于和谐图书馆含义的理解,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张榜树认为,和谐图书馆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是指“和谐”视野下的图书馆整个事业,微观的是指“和谐”视野下的单个图书馆。阮孟禹则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大致包含三个层面上的和谐:一是人层面上的和谐;二是物层面上的和谐;三是制度层面上的和谐。张福成则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和谐、办馆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和谐。耿丽霞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要重视内部的和谐,也重视外部的和谐,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认为,无论是哪种理解,都应该基于图书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馆员、读者、资源、设备等)和关系的和谐,才能构成图书馆的和谐。

4.2 正确处理和谐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系

之所以要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就是因为现实的图书馆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关系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将给我们的构建带来极大的阻碍。主要有:图书馆与本系统图书馆、区域图书馆的关系,图书馆与所属部门的关系,图书经费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图书馆内部人员间的关系,各种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馆藏空间的有限性和文献增长的无限性等等。当然,在处理已有关系和矛盾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新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和谐就离我们不远。

4.3 正确制订和谐图书馆构建中的规章制度

要构建和谐图书馆,就必须坚持“依法治馆”。要作到“依法治馆”,首先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图书馆法》,但在盼望着《图书馆法》早日问世的同时,图书馆应积极地做好规章制度建设。图书馆规章制度除了其合法性,还要充分考虑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用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站在本馆的高度,把握好管理的“度”;可操作性就是制度里的每一条款都要措辞精确,避免因含糊其词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制度化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馆员服从,而是使图书馆全体人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在工作实践中达成一种思想共识。

4.4 正确对待和谐图书馆构建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理念,为我们拓宽了图书馆思想的新天地,它道出了一个永恒的真谛,那就是图书馆与“人”息息相关,图书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在于人文精神。这里的“人”不仅指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馆员,还包括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服务人。尊重人是指尊重图书馆员的人格、尊重图书馆员的创造性;依靠人不仅要让图书馆员看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要让他们有责有权,做到责权利相符,在一定范围内要有自主权、主动权;提高人就是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培训,积极为每个馆员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为馆员设计个人发展目标;服务人就是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人性化的服务队伍、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人性化的借阅环境。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站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深入理解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的理解,在分析和谐图书馆和谐性、公平性及创造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和谐图书馆需要强调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内涵,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榜树.“和谐图书馆”概念解读二则[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5):3-4,48.

[2]徐建新,李欣东.浅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情报通讯,2006,(4):57-58.

[3]温万虎.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6(,1):32-34.

[4]耿丽霞.论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54-156.

[5]张福成.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J].教学研究,2OO6,(3):132-136.

[6]阮孟禹.和谐图书馆的认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8):73-75.

科学发展 共创和谐 篇8

这是一个注定要浓墨重彩的年份。2008年, 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 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所有这一切工作, 都可以归结为二句话, 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迈向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科学发展、共创和谐, 也是当今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机遇大于挑战。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推出的《2008中国经济十大预测》系列报告称, 今年我国国内的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 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 全年GDP增速将从上年的11.5%回落到10.8%, 国民经济将由加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5%左右, 大约比去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为12.5%左右, 基本与上年实际增长率持平, 仍为正常偏旺。2008年的房市、股市, 报告称, 今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将出现转折性变化, 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有望初步得到遏制。报告认为,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紧缩力度将加大, 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有所改观, 资金推动型的资产价格上涨动力减弱。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提出的概念。要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 必须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问题, 在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同时, 维护好公平正义、社会组织的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也是题中之义。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医改”方案终揭面纱, 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明确:确立公共医疗公益性, 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现阶段, 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工作是努力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

科学发展、共创和谐, 还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要求。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 我们有信心在新历史时期,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新的壮丽史诗。同时, 2008的奥运会圣火将辉映东方, 我们向世界展示的将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璀璨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 这必将极大地激励中华民族以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迈向现代化、迈向世界、迈向未来。

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9

儒家伦理文化历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构建和谐全运,就是要把“和谐”理念贯穿于全运会的组织形式、竞争机制、产业化机制、商业化机制等各方面,努力实现全运会的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无论是体育场馆建设和竞赛组织,还是媒体服务、交通组织、生活服务、开幕式及文化活动,都应当体现“和为贵”的思想,努力实现全运会的协调发展。深入发掘和分析提炼儒家伦理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理论精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全运会的和谐发展。

2 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源于孔子关于“和为贵”的思想。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讲“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和”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原则。我们继承和借鉴孔子这一理论,把“和”的思想运用到全运会中,强调全运会之“和”。“和”,一为全运会与社会发展之“和”,二为全运会发展之“和”。全运会与社会发展之“和”是指全运会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运会发展之“和”是指全运会的组织形式、竞争机制、产业化机制、商业化机制等协调发展。全运会与社会发展之“和”及全运会发展之“和”并非割裂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作用的过程。两方面都应当体现“和为贵”的思想,深入发掘、分析和提炼儒家伦理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理论精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全运会的和谐发展。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1 增进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通过举办全运会,增强健身意识,改善人民的健身观念,进而增进全民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江苏省十运会在全省范围内兴建的公共体育场地有个新建体育场馆,涉及的场馆也达到100多个,很显然对当地开展全民健身奠定了物质基础;再如,2001年的九运会,引入了绿色、科技和人文三大文化板块概念,这种文化概念直接为公众带来的是高级的文化享受、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系统改造和全面提速,从基础建设到民众心理上,都带来了较多的正面效应。

3.2 加强社会政治功能的需要

历届全运会的开幕式都是一个扩大政治影响的舞台。例如,八运会开幕式上由18000人参加的大型文体表演—《祖国万岁》,讴歌了我们伟大祖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颂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突出体现了香港回归、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的繁荣景象,显示了中国人民以昂扬斗志阔步迈向21世纪。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盛赞这是他一生中所见到的最好的开幕式文体表演之一。

当然,全运会的政治影响不仅体现在开幕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全运会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运动成绩。全运会作为展现自己竞技体育实力的一个主战场,各个省市均进行充分的备战,因而每次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一次全国性的竞技体育水平的高峰。这充分展示我国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动摇的实力。

3.3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份对巴塞罗那市民和官方的调查表明,无论官方还是市民都一致认为承办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对于巴塞罗那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其中对承办国家的发展推进了20~25年,对承办城市的发展推进了25~50年,而且市民比官方的评价还要高。

全运会是与奥运会相似的国家级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从我国承办过全运会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看,其市政建设和城市的整个面貌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上海为举行第8届全运会,除利用原有的44个体育场馆外,还新建了38个体育场馆,总投资56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我国城建史上是罕见的。由于八运会的召开,使上海市的2010体育场馆规划的目标提前接近实现,同时对上海市的旅游、商品、服装、食品等各行业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3.4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人们在紧张劳动之余要求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包括观赏各种体育竞赛和表演。而通过电视,他们能观赏全运会的比赛和感受全运会的文化熏陶,这能引发群众体育高潮和热情。例如,2001年,全国约有3.6亿观众通过CCTV-5收看了九运会;再如央视市场研究公司于2005年7月2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电话随机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全国30个中心城市的15—69岁的居民,调查有效样本共计630人,对“十运会”“感兴趣”的比例达到85.9%。

全运会不仅是体育运动的一次大检阅,而且也是体育文化的一次大交流。全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晚会和各种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展现了非常强的文化氛围,使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有机结合,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八运会期间,先后举办了第4届中国体育美术展、中国当代体育摄影精品展、体育集邮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体育收藏展和中国体育百年回顾展。尤其是第4届中国体育美术展,30多个省市和解放军的美术工作者历时两年的准备,创作了一万多件美术作品,经过层层评选,最后选出497件参展。

4 全运会发展存在的弊端

4.1 全运会市场化运作存在问题,组织管理体制不合理

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有:一是全国范围内的运作,仅靠组委会一个层次的力量,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等问题不易解决,也不利于调动更为广泛的力量参与。二是集资委属临时性机构,总体上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三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限制了集资委工作效率。四是组委会内部其他部门,尤其是竞赛部门和宣传部门等对筹资工作的支持力度也不够。这必然会对全运会市场化运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全运会的筹资活动无法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4.2 良性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完善,引发了全运会中许多不正之风的漫延

近年来虽然我国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已对全运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不正之风有所改变,但由于受过度竞争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胜负看得非常之重,甚至把在全运会的胜负与领导的业绩、升迁和参加者的奖励、待遇等挂钩,无形之中助长了包括打假球、吹黑哨、服用兴奋剂等各种不正之风的漫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全运会本身的认可率。

4.3 各省市过分强化“全运会战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运会战略”的实施

名省市在发展本省市竞技体育时都把着眼点放在如何使本省市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夺取好名次上,因而往往把本省市竞技体育的战略规划定位在服从全运会争金夺银的需要上忽略了如何为我国奥运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项目的布局、运动员的输送与流动,以及其它各个方面均以本省市利益作为主要考虑,忽略了奥运会战略的需要。

4.4 规模和开支过大,给承办省市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全运会产业化、商业化机制的发挥尚缺乏必要的法规保证,从而加重了承办城市的负担,直接影响了全运会的生存。即使是上海市第八届全运会,也只是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尚没有必要的法规保证。如不尽快在这方面做出更进一步的法规性改革,承办城市将难以承受巨额的经费开支。上海市第八届全运会新建和改建的38个体育场馆由于在产权方面不够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因而至今各个场馆在经营方面和还贷方面仍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影响了正常的经营和管理。

5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全运的启示

5.1 宽猛相济

孔子认为,将“宽”和“猛”这两种政策运用得体,即达到“和”的效果。它的根本精神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在对全运会的组织管理时,应采用“宽猛相济”的政策,让观众的身心在愉悦、宽松的赛事环境之下得到升华,体现出“宽”的理念。同时,又要对为全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创造必要的法制条件,体现出“猛”的理念。确立一个全运会的多元化体制是全运会是否能生存的基本条件。全运会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因而国家不能放弃对全运会的必要经费投入.与此同时,全运会必须通过社会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来筹集资金。为此,国家今后必须为全运会提供相应的法规保证,对全运会期间的筹资过程、场馆建设与经营管理予以必要的政策保证。

5.2 诚实守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现在全运会赛场上的假球黑哨、服用兴奋剂、相互殴打等等一系列有悖于体育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时有发生,违背了“公正、公平、公开”的举办宗旨。九运会刚结束,浙江代表团副团长公开向新闻界表示,由于九运会赛风赛纪问题突出,兴奋剂使用泛滥,浙江省体育局决定,如果全运会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根本性改善,他们将彻底退出今后的全运会,回到本地踏踏实实地搞好全民健身工作。这是全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地方体育局出于对这种违法、违纪行为的愤怒发出的抗议。由此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对竞赛中违法、违纪、不道德行为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会影响全运会的正常举办,重要的是将严重影响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甚至给我们的竞技体育事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相关人员加大宣传,对全运会比赛秩序进行严格规范,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对违法、违纪、不道德行为应坚决打击。

5.3 以礼相待

儒家一向倡导“彬彬有礼”,重视礼仪规范。不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与争端,不能诉诸武力,相互殴打谩骂。在全运会上,运动员尊重裁判员、教练员、尊重观众、运动员互相尊重、裁判员要尊重运动员,同时观众也要尊重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等。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的行为,对于有效地制止服用禁药,赛场斗殴,贿赂裁判等一些有悖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丑恶行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这对于建设和谐全运,创造和谐的体育环境意义深远。

5.4 公平公正

传统儒家文化重伦理道德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诚信有礼,在一定范围内极大地实现了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古代体育以养身益寿为重要目的,因而中国传统体育中休闲、娱乐的特点更加突出。体育运动的开展更多是为了怡情养性,愉悦身心。这样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体育弱化竞争,弱化竞争中名利的获取。即使是获取名利,也必须以公平公正等为前提。也就是说,体育的参与者在同样的运动规则下参赛,没有什么特殊的照顾和优待。同样,体育运动中成功的获得对每一个参与者而言,都有着同等的权利和同样的几率。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竞争才有意义。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加强,使得本应以尽显公平公正体育比赛出现了违规操作、裁判偏误、运动员的冲突等现象。所以,新形势下公平公正这一道德规范的重申与加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全运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7,(2).

[2]贾岩.儒家关于营造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与启示[J].孔子研究,2007(3).

[3]张玉生.论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4]孔庆鹏.大力推进和谐体育建设——中国体育后奥运发展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5]陈培德,等.全运会赛制的历史功绩和时代局限[J].浙江体育科学,2002,(8).

[6]吕建海,等.我国全运会市场化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

主题引领和谐发展 篇10

学校每年把工作重点和办学思路设计成主题, 用 “主题内容” 来引领学校的管理发展, 在整体规划基础上, 通过 “主题链” 式管理途径, 将特质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高效利用, 各部门根据校 “主题”, 确定本部门 “年主题”、“月主题”。 围绕部门主题, 年级、 班级再依次确定各自主题。 主题的确定既有横向的、 又有纵向的, 既有相对稳定的, 也有灵活多变的, 这样用 “主题” 穿引, 学校的整个工作就构成一张主题网, 每个人都会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发展的坐标。 通过主题的层层分解、 步步细化, 把学校的办学理念、 年度目标落到实处。“ 主题引领” 已成为一种常态的运行机制和具有付中鲜明特色的主题文化标志。

主题引领培育学校精神, 聚文化建设之魂

学校精神是文化发展的灵魂。 它生于学校自身并得到全体师主的认同与维护。 为此我们开展了以 “发现感动, 交流共享, 积淀文化”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是挖掘。 采用 “头脑风暴”, 广泛征集教师对学校内在价值取向的认识, 提炼十几年的成功基因。 经学校整理归纳, 明确了 “和谐进取争创一流” 的付中精神和团结拼搏、 真诚善良、 博爱包容……” 等13条价值取向。

二是培植。 通过每月征集 “付中故事” 实现 “发现感动交流共享” 主题。 每天我们都在感受着身边感动的人和感人的事, 我们需要用文化诠释这些常见的校园故事。 通过征集发现身边的感动, 用身边的典型、 平凡的人物、 简短的故事引领着学校主流文化, 代表着学校核心价值取向。

“月度人物” 是落实主题的另一渠道。 “月度人物” 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优秀教师, 只要在本月, 她 (他) 在某方面做出值得学习、 借鉴或令人敬佩的事情, 而这些恰恰能够代表学校的13条价值取向, 就可由年级组评为月度人物。 在大家中口耳相传中, 主流精神因此得到尊重和弘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文化渐渐转化为大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师生, 就在传播一种精神。

三是机制引领。 如年底学校十大亮点、 各种评优树先评选机制; 工会“送福” 制, 一张贺卡一个故事, 一句贺词一份感动; 校园三大节 “文化艺术节、 体育节、 教学节” 不仅是师生展示的舞台, 也是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桥梁;学生教育活动制, 通过社团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 年级特色活动发挥活动育人, 活动育文化的功效。 实现 “管”与 “导” 的和谐, “人” 与 “事” 的和谐, “情” 与 “理” 的和谐。

主题引领改善校园环境, 增文化建设之力

环境以“一草一木皆有情, 一物一语都有意” 为建设主题学校以蓝色为校园基色, 辅色为灰色和黄色, 取 “辉煌” 之意。 通过 “一厅两廊三通道” 环境改造, 实现学校文化隐性外显。 校园环境因主题赋予的内涵而具生命力。

主题引领落实部门目标, 求文化建设之实

( 一) 德育工作以 “ 和谐” 为主题, 明确 “班级抓文化, 班班见特色;学生抓文明, 教育见效果” 的工作思路

1.构建立体主题链式德育管理模式, 即:横向的“516工程”和纵向的“递进式”年级主题。

第一, 516工程。 涵盖学生行为、生活、 活动、 学习四大领域。 通过学生自检 (巡查、 对查、 盯查) 、 周总结挂牌, 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治能力, 实现由稳定向和谐文明迈进。

第二, “递进式” 年级主题引领。七年级主题 “规范立志”。 结合七年级学情, 开展 “外修学生形象、 内养学生品质” 主题活动, 正规矩、 立志向。如:“由个人到集体” 月主题中, 通过学科竞赛、 运动赛场、 才艺展示到小组擂台、 班级竞争体验 “合作” 的乐趣。

八年级主题 “自律成长”。 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关键期, 简单的说教很难 “入心”, 因此提高学生自律意识,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才能收获一个会思考、 会做事的自我。 为此, “日有所思, 日有历获” 应运而生。 载体是“成长足迹卡”, “ 足迹卡” 记录着孩子们的心路历程以及每天的点滴收获, 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 这个活动已坚持7年, 师生收益匪浅。 配合足迹卡还有 “三省卡”、“荣誉反馈卡” 等。

九年级主题 “责任文明”。 希望经过毕业年级的洗礼, 他们能 “承责任之担, 做文明之人”。 九年级 “月主题” 导向性很强, 或提希望与鼓励, 或警醒或反思, 让师生清晰地看到目标, 产生动力, 真正感受到使命和责任的统一。 如: 九月份主题 “态度决定一切”: 刚升入九年级, 对毕业班学习生活处于迷茫, 我们提出 “态度决定一切”, 让学生迅速进入毕业班状态, 通过激情加油站、 竞争竞技场、家校共倡, 端正学习态度, 克服不良习惯。 四月主题 “ 得基础者者赢中考”: 四月份各科开始第一轮复习, 基本知识概念、 公式定理, 基本技能是后面专题复习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 在7:2:1中考比例中占到70%, 因此第一轮复习时在学生心中营造得基础者得天下, 得基础者赢中考并不是口号。“导师制”、 意志品质训练营、 一个不能少等活动, 让主题内容落到实处, 引领着毕业班全体师生挑战自我、 不断进取。

2.班级文化建设突出 “特色实效”主题

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分提炼创建—挖掘特色、 深化交流—提升推广3个阶段, 从班级精神、 制度、 环境、宣传4个方面入手, 提高班级管理层次, 形成 “ 竹文化” 、“ 众文化” 、“燕群文化” 等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特色, 现已出版两期 《班级文化建设亮点集》。 班级文化建设是落实主题内容的重要阵地, 为此设有班级文化交流中心, 成立智慧型班主任成长俱乐部, 制度上保障, 活动上创新, 实现经验共享和智慧碰撞, 俱乐部已成为班主任成长的 “助推器”。

(二) 教学工作以 “课堂” 为核心主题, 确定在狠抓质量的基础上, 探讨 “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提升” 的工作思路

1.课堂建设以 “和谐发展” 为主题

学校本着先规范后创新的思路, 整体推进 “三步五环节” 课堂模式。课改实践中师生在 “民主平等” 中求和谐, 在 “ 质疑创新” 中求发展, 逐步形成我校 “和谐、 发展” 的课堂文化。

2. 课程建设以 “ 一切具有教育内涵的活动都是课程” 为主题

在 “面向全体, 注重个性, 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 的学校办学理念指引下,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形成了四大类、 50余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 与师大、 工大共同开发社团, 形成了梓馨社、 墨馨社、 巧馨社、 指下生花、 尚乐乐团、 足球等多个学生社团, 并活跃在各级各类的展示和比赛中。

3.师资队伍建设以 “发展” 为主题

通过 “ 师徒结对” 促进发展、“外出学习” 拓展视野、“说课标说教材” 提升专业、“教学开放” 接受监督、“读书活动” 涵养内涵、“教学论坛” 碰撞智慧的途径积极打造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三) 人事工作以 “团队” 为核心主题, 确定在聘任制的基础上, 探讨“先评后聘” 的主题工作思路

如在班主任的聘任上, 我校作了有益尝试: 采用先评后聘原则, 分为自评自荐、 他评他荐、 聘用上岗3个步骤, 从而有效缓解了班主任 “ 不愿干”、“不想干” 的难题。

(四) 后勤工作以 “服务” 为核心主题, 确定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 创新服务模式的主题工作思路

搞好两个服务, 一是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是为师生生活服务。“每日巡视制” 做到防范到位, 服务到位, 满意到位。

(五) 党建工作以 “旗帜” 为核心主题, 确定在践行 “承诺” 的基础上, 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主题工作思路

公开承诺, 落实责任区, 做到党性有彰显, 师德有特色, 工作有创新, 群众有口碑。

主题引领促近学校发展, 增文化建设之光

宽松、和谐、发展、创新 篇11

关键词:宽松;和谐;发展;创新

一、认识——儿童化

儿童的认识规律不能同于成人的认识规律,儿童的认识规律建立在直观、形象、具体的基础上,只有从表面、感知中,才能抽象理解、体验、探索、发现问题的真谛。

二、内容——生活化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生活化的题材,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情高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三、操作——活动化

一切来源于实践,给学生提供参与操作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操作的空间,将静态的教学变成动态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生动操作能力,又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形式——游戏化

小学生天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及强,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激发内因,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和谐的状态中,玩中学,做中学。我设计了一节神奇的圆的认识。首先,调查谁喜欢玩套圈游戏?接着,我们来到操场,学生站成这些现状开始套,可是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站不合理,有的站得近、有的站得远,那么怎么站节省时间,又十分合理呢?于是大家都在思考,突然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手拉手站成一个大圆圈,老师站在中心,大家可以同时玩,又合理。为什么这样比较好呢?学生都体验到了每人与老师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通过游戏化,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赋予了课堂新的内涵。

总之,教师如同灿烂的太阳,站在高处,从那里可以对所有的人普照教学的光芒,均匀地照亮每一个人。育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宽松、和谐、发展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沈亚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

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12

一、知孝心———晓理、铭记、动情

《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行孝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都该做的事、必做的事,我校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并逐步产生“养育之恩当报”的情怀。

1. 宣传发动,晓之以理。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现有“鲁迅一生孝母亲”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千古,更有《增广贤文》———“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等孝德名言,这些都是对师生进行孝德教育的好材料。2010年初,学校通过发家长书《至要莫若教子》、每周发校讯通“孝德名言”等,对师生、家长进行宣传。并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孝德歌曲,课前放《论语》中的孝德名言,课后放《弟子规》篇章,宣传窗介绍孝德名言,闭路电视每周五播放中华德育故事等大力宣传各种孝德文化,让学生在人文环境的感染下,产生心理共鸣,真正感受到孝德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传统美德。

2. 阅读收集,铭记于心。

动眼动耳不动手的教育都是被动的。为了让师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孝德这一活动之中,2010年起,学校组织学生阅读收集孝德故事、孝德名言、孝德歌曲。各班出了孝德黑板报、孝德手抄报、孝德图画。各中队利用晨间活动和午休时间学习、诵读收集到的内容,并通过比赛、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感受、理解和分享。全体教师开展《弟子规》背诵比赛、孝德名言知识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师生主动学习了孝德故事,增强了孝德意识,更加重视孝德教育。

3. 知恩报恩,动之以情。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却从不要求报酬。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校通过《孝亲颂》和学生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母亲从怀孕到把自己生下来经历了哪些痛苦,让学生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等等,体验这份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大队部还要求各中队开展《生命来之不易》、《感恩珍爱生命》等班队课。2011年10月18日,邀请了全国著名演讲家范红伟老师来校作《感恩,我们要行动》的演讲。

二、践孝行———导行、养习、受益

《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说不做,心动却不行动,这种孝德就是空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有实实在在的孝行,才算把孝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作用于人的一生,孝心的养成也基于良好的习惯培养。

1. 孝德言行导以行。

少先队大队部印发《弟子规》学习评量表7张,以《入则孝》和《出则悌》里的39条孝德言行作为规范发给每个队员,由中队辅导员组织队员对表中的39条生活规范进行讲解,使队员的孝德言行有了规范,并让队员带给家长,为教师、家长教育评价队员提供了更为具体、规范化的内容和标准,同时,中队辅导员讲解的过程本身也是对队员进行孝德教育活动的过程。《弟子规》学习评量表中的孝敬长辈言行规范,是我校孝德教育的一大创举,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2. 行孝活动有体验。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让学生养成行孝的习惯,就要让学生从生活、活动中去体验,去培养。《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学生受教育以后,在学校里受伤事故几乎没有,因为学生明白身体受伤让父母担忧是不孝的表现;同学之间也几乎没有发生打架事件,因为道德不好会给父母蒙羞,也是不孝的表现。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节、孔子诞辰纪念日、重阳节等各种契机,让学生以“一日护蛋活动”、“写一封写给父母的信”、“鞠一个中国人的躬”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孝心,感动父母,将孝心孝行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少先队还特别重视假期的孝德教育,特别针对长假设计孝德作业,让学生完成假期行孝实践。

3. 孝德教育进课堂。

自从开展孝德教育以来,学校就把“孝德教育学习”纳入校本特色课程,安排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教授《弟子规》和《孝行成德》校本教材。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利用班队课进行孝德教育,并从规范队员日常行为的小处入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使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使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有成效有成果。2011年5月,学校开展“让孝德之花开满校园”区级大队观摩活动,用现场活动和汇演及家长的真情实感的汇报等形式展示了知孝德、行孝德、颂孝德,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设计之后设计下一篇:城市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