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异化现象

2024-09-13

城市异化现象(精选8篇)

城市异化现象 篇1

一、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整体现状概论

2010年6月2日, 在北京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 2009年是中国休闲发展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 我国休闲及相关产业逆势增长。同时预示着2010年我国休闲发展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我国休闲业将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与发展。同时人们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日益趋于多元化。

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国的休闲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值得关注。这些问题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不利于社会主义各力量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

二、休闲方式的异化现象

(一)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趋向于室内休闲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变化, 城市居民家庭硬件条件日益丰富, 随之而来的即是人们足不出户依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科技的普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室内休闲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曾对北京市女性不同年龄段休闲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 15-19岁的女性休息日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为251分钟, 而用于游园散步的时间居然是0。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来说, 看电视、上网等室内活动作为休闲的主要方式也同样是一种常态。此种现象对我国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的隐忧是显而易见的。

(二) 城市居民休闲趋于消极失范性

合理而健康的休闲对于恢复学习和工作中消耗的体力和精力, 对于陶冶人们美的气质与情操, 对于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和多维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当前中国的休闲已出现很多偏颇。比如放纵性休闲、炫耀性休闲、颓废性休闲等等。现代人一想到休闲便是吃喝玩乐, 累的团团转, 喝的天昏地暗, 沉迷于庸俗娱乐等等;还有一些人通过金钱消费进行休闲, 追求高档奢侈豪华的休闲方式, 把休闲当做是一种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成功和所谓的品位的标志和象征, 自觉只有如此才能带来满足感和优越感, 从而带来休闲的快乐;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钱财与时间用于既不利于身心健康, 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休闲行为, 比如赌博、酗酒、吸毒等等一些没落的倒退性行为。这些行为, 小则影响身心健康、生活方式腐败、道德品质沦丧, 大则祸害社会, 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 误导休闲,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 城市休闲趋向于高级化、奢华化

如今的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到处都是豪华商场, 到处都是度假中心、温泉会馆、酒吧、娱乐城, 处处筹划高尔夫球场, 试问有多少普通百姓可以将打高尔夫球作为日常休闲方式, 这样的设施是否能普及城市大众, 人人是否都能得而受益。这种模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休闲设施只能满足极少数的特殊人群。大多数城市平常百姓依然在为吃好、穿好、买车、买房而努力拼搏奋斗, 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提高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像上述的休闲场所在他们眼中近乎摆设。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应该是彻底摆脱工作状态, 彻底放松心情, 全身心投入到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中, 而不是刻意追求那种用货币堆砌的强盗休闲。当然“花钱买快乐”本身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风靡“只有花钱才能买快乐”的休闲风气, 这无疑是扭曲了休闲的本质。

(四) 城市居民的休闲观趋于货币化

随着各种奢华休闲场所的出现,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休闲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还需要金钱做后盾, 再加上现在社会的不良现象诱导以及种种历史原因, 使休闲披上了一层贵族化的外衣。其实休闲对于平常百姓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休闲有很多方式, 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可以选择不同的休闲类别。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有享受休闲的权利, 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贵族家庭打高尔夫喝咖啡属于休闲, 平凡家庭扭秧歌串门唱戏也属于休闲, 一样放松身心, 有益健康。

三、引导城市居民选择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

人们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所说休闲方式的异化现象, 事实上, 除了休闲设施和休闲活动场地的落后与缺乏, 严重束缚和压抑着居民户外活动的意愿之外, 人们对健康休闲的认识不足, 觉悟尚浅, 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引导。

(一) 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

政府要重视居民休闲方式, 通过各种力量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休闲意识, 重视休闲质量, 认识到休闲质量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人们形成合理有效的价值判断能力, 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休闲设施和休闲场地的投入, 比如公园、文化展览、艺术展示、社区活动、街道休闲广场等, 这些投入即能体现政府对居民休闲方式的积极引导。政府只有建设休闲设施休闲场地, 为人们提供多种休闲服务, 才能正向引导居民的健康休闲意识。

(二) 借助媒体广宣健康的休闲观

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广泛、时效性强。所以这些媒体对健康休闲的广泛宣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思想、价值观、审美观等等, 并能促进人们对健康休闲的正确认识和积极追求。所以大众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广宣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休闲对于人们是唾手可得的, 而不是奢侈品, 同时还要使人们认识到休闲会使自身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充满情趣。

(三) 加强社区建设, 发挥社区功能, 为休闲方式创造良好的氛围

社区是城市居民闲暇时间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他们享受美好时光的乐园。应该充分运用社区这样的有利空间来引导居民追求健康的休闲观。所以加强社区休闲设施的建设, 比如社区要完善健身设施, 建立体育场馆、图书馆、公共娱乐场所等,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全民积极参与, 使物有所用。利用闲暇时间多编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节目, 如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 丰富社区活动。以此为基础, 促进城市居民积极向上的休闲价值观,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

(四) 加强休闲主体的自身修养

休闲主体的自身修养程度是健康休闲的主观因素, 加强自身修养就是要人们在心中树立一种是非善恶的标准, 确保在没有外物正向因素强制引导的情况下, 依然能够择是避非, 弃恶扬善, 追求积极健康高雅休闲的方式。所以休闲主体要不断学习和不断反省以加强自我修养, 塑造少有偏颇的自觉休闲观。自古以来, 文明、理智、高尚总是需要知识文化的铺垫;不明事理、粗俗、野蛮, 总是离不开愚昧无知, 古希腊人甚至就认为“知识即美德”。此外, 还要经常自我反省, 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休闲活动中, 重视休闲主体自我塑造和自我约束, 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而且对良好的休闲风尚的形成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健康的休闲方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和发展, 人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后, 便会向往和追求更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所以社会要丰富休闲的内涵, 端正休闲主体的休闲价值观, 使人们在休闲中享受自由和创造的快乐。

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 休闲活动有益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 休闲是人类物质生活水准达到一定水平后的精神文化追求, 必然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其次, 休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常言说得好, 工作是学习,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不仅如此, 开展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的同时就是将休息和学习集于一身, 所谓寓休于闲、寓学于游、寓教于乐。最后, 休闲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健康休闲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广阔交往等功能, 既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也可以产生和拉动更大的社会需求,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风笑天, 赵延东.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对武汉市1008户居民家庭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 1997.

[2] (美)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3]马惠娣, 张景安主编.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琪延.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分配[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5]王雅林, 董鸿扬.闲暇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 1992.

[6]张军.走出黑洞:当代中国失范现象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棋牌及其异化现象研究 篇2

1 棋牌的特征与本质

棋牌是棋类和牌类的总称,在这里的棋类,主要是指中国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牌类主要是指扑克(点符牌-玩法很多,甚至可以自制规则)、麻将等等。围棋、象棋、麻将牌、点符牌乃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民生活化与世俗化的反映,是娱乐性情与磨练人生智慧的一种工具。由此,棋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符号文化。

1.1 棋类与牌类在博弈求解上的差别

作为精通围棋和桥牌的聂卫平,曾说过非常精辟的一句话:“围棋需要思维更精密,而桥牌需要逻辑性更强。”牌类是排列组合和彼此配合的游戏,偶然性是牌类的本质(相对棋类而言)。牌类既有七分牌运、三分牌技之说,也就乐于被大众所接受。牌类特别强调策略、应变与逻辑推理。玩牌的人有喜欢领导别人的企图或有领导之才能,因而它是一种“暗战”;而棋类是纯净升华了的,在超现实的抽象中,在存在次序的虚拟空间里的斗智,是属于一种独立的追求和探索,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不被引导所左右的游戏。有时也伴随巧合与偶然,正如有牌运一样,也有棋运之说,但这种棋运是建立在变化莫测的基础之上的,甚至不被对局者所认识与发现,有时又允许旁观的高手指点,因而它是一种“明战”。由此,牌于戏中,系于偶然;棋则于博弈,归于人智。偶然性在一圈麻将或是其他牌局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会抵消甚至压倒任何牌手的智慧、技巧和努力,也就有了天意难违之说。而下棋,则无此顾虑,高手不出意外都能够有把握性地胜出。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棋类游戏是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牌类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棋类游戏的博弈求解(寻找最优策略)一般与概率论无关;牌类游戏的博弈求解是与概率论密切相关的[5]。这也就成为现代人惯用牌类游戏来试试运气的内驱力。这也是导致社会在普及棋类活动时凸显其软弱无力的真实原因。了解棋类与牌类在博弈求解上的不同本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并区分棋牌与体育的异同性,理解棋牌异化现象是有很大帮助的。

1.2 棋牌的共性特征

体育与棋牌都具有竞技性、竞赛性、娱乐休闲性(游戏性)、非生产性、终身性、成瘾性和表演性等共性特征,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既重叠又交叉的一些关系,加之体育的博弈求解又具有两面性,在认识上造成混淆与误解也就难免了。因此,对棋牌共性特征的认识,是研究棋牌归属问题和异化现象的核心。

1.2.1 智力竞技性特征

从棋类与牌类在博弈求解上存在的差别,可知棋牌主体是以脑力活动为主,以身体活动为辅(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高度技艺性,是建立在心智基础上的博弈。对弈双方通过心理的技、战术的对抗,从智力上击败对方。智力因素和经验知识是决定棋牌胜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尽管竞技性强,但与体力、体能的强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智力竞技性特征是棋牌的本质特征。

1.1.2 自律竞赛性特征

第一,棋牌其竞赛组织、结构、评分形式与方法,与竞技体育运动规则的规范化、可操作性特点相近。比赛规则严谨,双方比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中进行,双方对规则习以为常,于自觉、自律之中,比赛无争议,尽显“大将风度”与“君子动心不动手”的儒家和谐思想精髓。正如围棋大师吴清源所言:“围棋是一种和谐的艺术。”这种和谐呈现在棋之内外。

第二,按照严格统一的规则进行竞赛,以棋牌为工具,营造虚拟的搏杀场面,直至胜利,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棋牌手的级别晋升规范、合理、科学。棋牌手的级别是根据其比赛成绩来累积计分的,若赢得某种级别的比赛,就能获取相应的称号。国家棋牌各协会制定的运动员等级办法,如表1 所示。

表1 竞技棋牌运动员的等级、称号

1.1.3 娱乐休闲性、成瘾性特征

娱乐休闲性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体育的娱乐休闲性是建立在强身健体基础之上的娱乐休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炼筋砺志的方法,就是一种在“痛苦”中产生快乐的体育运动形式;棋牌在客观上存在强身健体功能,且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棋牌的娱乐休闲特征使身心所产生的快乐呈单一性发展,并不因快乐的出现而出现疲劳、疼痛,反之,也不会因疲劳、疼痛的出现而出现快乐,彼此并无紧密联系。棋牌娱乐休闲性快乐占优势时,成瘾性的产生和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娱乐休闲性、成瘾性是棋牌本质特征作用的结果。娱乐休闲性是棋牌的本质功能。

1.1.4 棋牌的非生产性、群众性、终身性特征

棋牌所具有的智力竞技性、自律竞赛性与体育所具有的竞技性、竞赛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二者在非生产性、群众性、终身性特征方面,又存在共性。所谓非生产性,是指棋牌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的特性;所谓群众性、终身性特征,是指棋牌这种易学易懂、寓教于乐的特点,它不受年龄、性别、身份的影响,一生都能享用的特性。棋牌的非生产性、群众性、终身性和成瘾性这四种特征,既是棋牌的共性特征,也是体育的共性特征。这四种特征同时存在于棋牌和体育中,并不影响棋牌和体育的独立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者的模糊性。这也是导致棋牌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1.3 棋牌不能归属体育的理由

将传统的棋牌划归到体育中,似乎是受其体育概念界定的有限性和模糊性的影响所致。就人类生存发展而言,体力与智力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切身体活动,客观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健康的有益影响和作用。现代体育的价值不断被文明社会中的人们所认识,文明社会对体育的需求越显突出。但是,棋牌在维护人的原始本能方面(走、跑、跳、掷、攀爬)却显得并不明显。由此,依据棋类与牌类在博弈求解上的差别和棋牌的共性特征,我们认为,棋牌不能归属体育。

1.3.1 在本质、功能上不同:体育主要围绕身体运动这条主线,表达着身体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展示;棋牌主要围绕博弈这条主线,表达着智力的发展与展示。2000年2月2日,聂卫平在吸着氧气的条件下而创造的一项围棋车轮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四川雅安市碧峰峡杯“聂棋圣”挑战吉尼斯围棋赛:以1 对150人,用时13 小时,取得136 胜11 负3 和,胜率为92%的战绩),与越南的象棋(俗称“人棋”)相对比,似乎跟体育才有点沾亲带故的资格(人在棋中,棋在人中——体力、智力皆有所养。不过,这只是一种畅想而已。如果二者合二为一,那么,彼此特有的功能、作用或许将被弱化)。因此,棋牌归属体育既不妥当,也不科学。

1.3.2 在目的上不同:体育是指向和基于健康为宗旨,重在“身行”;棋牌则以益智为本,重在“心行”。牌类异化现象的产生,不仅背离了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旨意,而且有损健康。

1.3.3 在价值观念上不同:虽然社会过去有过那种对棋牌和体育是“不务正业”和“闲人耗时”的谬论,但是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体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健康方面,还体现在人的自然化上。就这一点而论,棋牌恰恰与体育相悖。社会偏爱“劳心者”,致使“劳力者”和劳力本身处于地位低劣,使其“劳心者”急需强化生物性的一些功能和本能。由此,人们认识体育的价值在不断升温,对棋牌的认识反而迷惘了。

1.3.4 在形式上不同:体育是身体处于主动的动态之中,棋牌则是身体处于被动的“静态”之中。前者是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强化,也可以认为是生命质量的创造;后者仅仅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方面的重复出现或表现形式而已。棋牌相对于体育的形式而言,就如同坐在电脑、书桌旁边,长时间地打字、写字,对健康的意义、作用甚微。

1.3.5 在过程上不同:体育是实践主、客体为同一,主要反映体力即个体或集体的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与他者以及自然的关系,技术、战术、感知、动作思维和预判在运用上的瞬息性、合理性、准确性;棋牌的实践主、客体不同,反映智力即个体的经验、想象、领悟、计算、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逻辑推理、判断、抽象思维所达到虚拟精密的高度。再说,高超的体育竞技,会自然地进入到人们的眼帘,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它的直观、形象、惊险、表演所吸引。在这些方面棋牌则难以做到。从这点来讲,体育较之棋牌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总之,棋牌是智力因素依赖生命物质基础而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亦然,且体育还是一种作为个体人的心智与自身身体运动(大、小肌肉群)亲密无间对话与和谐统一之下的外化。因此,棋牌不在体育范畴之内。棋牌属于电子、航模、模拟赛车、网络游戏等这一类的智力游戏。

2 棋牌异化现象的反思

作为棋牌中的牌类,几乎构成了现代一些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一方面为人的自我认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平台,另一方面则为滋生不劳而获和弄虚作假提供了空间和机会。这又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也是我们拒绝牌于(学校)体育之外的另一个特殊的理由吧。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从事体育实践的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机会却越来越少。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和形成,是当前大学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在较短时期内能否顺利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目标。当前有些条件优越的大学把棋牌类列入到了体育选项课中,试问,二者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意义到底有多大。棋牌“耗时”和“静态”的两个特性,也并不符合学生成长的天性,同时,背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不利于当前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实施与贯彻。而体育学院或体育专业则不同,体育专业学生是出于学习的目的,而非娱乐。因此,棋牌特别是棋类可作为社会体育专业选修课程的资源,以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者,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承担其应有义务和责任。(参考表及说明:表2,围棋未进入全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程;表3,西安体育学院正在走围棋教学课程化探索之路。)

表2 2012年排名靠前的15 所大学中提取6 所大学为对象

表3 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或休闲体育棋牌选修课程设置

体育的产生,原本不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在经济、政治上的功利性目的的,而是为实现人的享受和发展无功利性目的的。这是人类体育原本应该的方向[4]。提倡非功利性,实现人生幸福的终极目标,也是棋牌的初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牌比棋矮一筹,有琴棋书画之说,牌则难得入流。作为近邻的日本,将来自于唐朝的围棋发扬光大,日本棋士几乎没有“玩物丧志”的意识,曾历经孤独,也曾有过生而忘死的围棋态度,从而换来了近现代日本围棋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当代中国的一些地方,这种现象反而被颠倒过来了。那些宾馆茶楼、商业性棋牌营业厅室比比皆是,而真正提供棋类服务的又有几家,参与棋类活动的又有多少人呢。就围棋而言,其固定人群是以学棋的孩子和休闲的老人居多,棋类不可避免地走向小众化。而牌类在拜金主义风气簇拥下,越来越趋于大众化,甚至,变异地上升至所谓的生活化的高度,公民文化生活境界令人担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6]:我国城乡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中(分为15 类),排序在前六位的就有棋牌且高于体育。十多年过去了,可以大致推断我国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在从事牌类和网络游戏活动两个方面的人数,将有较大增幅。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部分日本人当年活在棋中的“惨烈”与现代部分中国人活在牌中的“安逸”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正如卢元镇先生所言“中国的‘礼文化’与日本的‘耻文化’反差下的两条(体育)道路”[7]。由此,如何把握和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就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参考表4,2001年城乡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 前6类)。

表4 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

3 结语

棋类与牌类在博弈求解上的内在差别,棋牌智力竞技性、自律竞赛性共性特征,是棋牌区别于体育之所在;棋牌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棋牌在本质上、功能上、目的上、形式上、价值上和过程上与体育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是棋牌不能归属体育的根本理由。

棋牌异化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受棋牌博弈求解特征差别的影响,这是棋牌产生异化现象的内部原因;另一方面,牌类在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作用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其社会环境、风气的影响,这成为棋牌异化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

[1]张洪潭.体育释义[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2).

[2]张峰.体育是什么:本体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陆作生.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J].体育学刊,2010(12).

[4]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从一本西方体育学著作说起(2)[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

[5]徐心和,郑新颖.棋牌游戏与事件对策[J].控制与决策,2007(7).

[6]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篇3

异化是指人自身的行动, 对于他来说, 成了一种陌生的力量, 监督并反对着他, 而不为他所控制。也就是主体由于自己的活动而外化出自己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支配主体自身。在近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 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异化问题, 黑格尔曾阐述过客观精神的异化, 费尔巴哈论述过宗教的异化, 青年马克思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本质活动——劳动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所带来的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也深刻论述了商品作为外在的物对人们的统治, 实际上是商品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卢卡奇借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表达自己的物化概念, 认为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 它使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 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凡勃伦提出的炫耀性消费是异化消费在某种程度上的表现, 通过消费来表现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权力, 从而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有闲阶级的消费就是炫耀性消费。

科学、合理的消费是客观力量的主观化, 客体对象的主体化、劳动创造物的人化。马克思曾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在消费活动中, 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养分, 使主体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得到补充和恢复, 从而使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而异化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异化消费是指消费的过程不仅没有导致客体对主体的肯定, 促使主体更好地生存发展, 提高人的主体性, 反过来客体支配主体、阻碍主体自身的生存发展, 也就是消费客体导致主体本质力量的丧失和对主体的否定, 消费成了同主体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异化消费不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 不再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和人的真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失去了联系。

一、异化消费的形成

从本质上说, 消费的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 而生产又是为了满足消费。也就是生产——消费——需要。但是, 现代社会的消费方式却使目的和手段发生了颠倒:现在不是生产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 而是消费却成了满足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的手段, 这就是目的和手段的颠倒。在商品经济中, 生产者和经营者所追求的并不是消费者要求的使用价值, 而是交换价值, 最终是剩余价值, 即利润, 这就使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与消费者的需要发生了分裂: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生存的需要, 而是完全按着为经济增长而增长的目的和规律运行。商品经济增长的规律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生产的效率, 无限制地扩大再生产, 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生产经营者要实现自己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 就必须获得消费的支持, 即必须把生产的东西卖出去让人们消费掉, 否则, 利润的获取便无从谈起。生产经营者靠广告这个制造消费的机器使消费者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消费品。这就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背离了自己的需要, 按着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自己的消费活动。于是, 随着生产对需要的背离, 消费也与需要相背离:消费完全是在生产经营者的诱导下进行的。消费已不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而是成了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得利润的手段, 成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

二、异化消费的价值尺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任何东西, 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都成了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人们以财富和金钱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这样的一种“市场法则”成功地使得每一个人都服从金钱、市场和大众媒介的支配。这就是物的依赖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现象, 可称之为“接纳倾向”与“市场倾向”的结合。人的接纳倾向要接受、吸收, 时时刻刻占有新东西, 永远生活在对商品的垂涎中;市场倾向是按市场价值观满足人的接纳倾向。这些都体现在消费中, 以消费作为不断扩大市场的基础, 作为个人得到满足的主要方法。由于人们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 于是商品制造者和销售者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和观念通过广告控制了消费。广告通过自己的宣传创造一种消费时尚, 制造一种虚假需求, 使消费时尚成为社会消费的价值尺度, 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 并通过它领导着消费的新潮流。它使消费者的目光集中在消费时尚上, 于是消费时尚就成了社会消费的价值尺度。“消费品的整个现实主要是广告竞赛制造出来的虚构之物”, 人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

三、异化消费的心理机制

现实社会中, 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它的使用价值, 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 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因此, 影象就代替了使用价值, 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消费具有了一种符号和影象意义。人们获得某种消费品根本就不是出于使用的目的, 只是为了占有它们, 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就成为一种消费动力。即使对无用的有也会感到满意, 只要它们有炫耀作用, 表现了拥有者的身份。人们实际上只是在消费一种幻想, 消费成了对人为激发的幻想的满足, 成了与人们具体的、实在的自我相离异的幻想行为。弗洛姆说, 事实上, 我们在吃一个幻想而与我们所吃的物品没有关系。我们的消费行为根本不考虑我们自己的口味和身体, 我们在喝商标, 因为广告牌上有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喝可口可乐的照片。我们在喝那幅照片。我们在喝“停一下, 提提精神”的广告标语。我们只能通过消费来与客体和世界建立联系, 来获得一种身份和建构意义, 借助于我们所购买的东西来确定我们是怎样的人, 正如西方的一则广告所言“我买故我在”。

四、异化消费的本质

生产经营者追求利润与金钱的“销售意志”同消费者追求地位的心理满足感碰撞的结果, 就是这种异化消费方式的形成。其结果, 是人们物欲的无限膨胀、对物质享受的无尽追求, 对资源和财富的挥霍和浪费, 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社会道德失范的加剧。物欲的过度膨胀往往导致许多对于人的健康生存不利的消费, 而且, 导致人们满足于物质享乐而失落精神追求;生命价值意味着对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关怀, 而异化消费作为一种享乐主义的消费形式, 在传媒的推波助澜下, 很容易使人们在消费上忘却真实需要。由此容易造成对生命价值的遗忘, 生命价值被日益边缘化而让位于虚假的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们的享乐欲望得到满足, 可是生活的品质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也没有自我实现带来的幸福感受;异化消费助长了社会上铺张浪费、骄奢纵欲等不良风气, 特别是对简朴、自律、勤俭等优良传统的蔑视, 客观上加剧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消费上的攀比和心理的失衡更会加深社会道德危机。异化消费导致主体本质力量的丧失和对主体的否定, 消费成了同主体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异化消费是消费上的悖论, 它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

五、消费异化的克服

生产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从而造就和谐发展的社会。面对消费异化现象, 应该采取措施, 克服异化消费。

1. 消费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通病, 它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永不知足的追求, 从而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暴虐的掠夺, 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不可遏止的破坏, 从而将人类引入深重灾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消费是免除灾难的必由之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就是人的本质,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合理消费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认, 也是人的本质的不断升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消费需要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前提下,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因此, 我们要在价值观、人生观上进行彻底的革命, 使人们从过去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生的重要追求, 使人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2. 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

科学、文明的消费, 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消费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生态文明的观点分析, 合理的消费必须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人能够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正反映了人类本性, 反映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不仅反映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 也反映社会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 注重精神文化消费。

人们要在除了财富的积累与物质上的消费享受外, 在对人的生命目的的解释方面, 精神上的追求能够提供更实质性的内容。人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能够反映其本质的东西就是通过其个性、独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固然需要以一定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为依托, 但是当必要和合理的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之后, 物质消费在数量及质量上的持续提高与人的自我实现就毫不相干了。因为自我实现所涉及的完全是无法用金钱、物质来衡量和表达的, 如探解奥秘的喜悦、理想目标的激励、对自然独特的审美体验、对生命价值的反思性感悟、对宗教、哲学、艺术等终极关怀的追求, 以及由快乐、幸福与充实之感受等精神现象, 这一切都远远超越了那种简单短暂的享乐欲望。我们不仅要提高人类物质消费水准, 而且要改善通过精神生活品质的优化显示出来的人类的精神消费质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消费的异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物的依赖社会中, 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能得到社会承认, 他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人的价值转化为物的价值, 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 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消费的异化、人与其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就会仍然存在。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彻底克服异化,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克服异化是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目的是为人的发展和消费异化的最终克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988

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分析 篇4

1) 体育新闻泛娱乐化。 近些年来在体育传播领域中, 体育新闻逐渐脱离了体育的轨道, 更加与娱乐新闻近似, 看一看媒体打出的足球宝贝、 赤裸甲A等标题就明了了, 导致读者无法区究竟是体育新闻还是娱乐新闻, 应当归于体育版还是娱乐版。 2) 体育新闻的庸俗化。 体育新闻庸俗化不再以体育精神和文化作为主旨, 其更加热衷于对体育明星个人隐私、 情感纠葛的注意和传播; 偏好收集自杀斗殴、 名人婚变等猛料, 通过感官刺激对观众进行吸引, 将体育界作为娱乐圈, 最终体现出庸俗化。

二、 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 一) 研究对象

为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我国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本文将新闻传播受众以及体育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以及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线管系数进行了计算, R> 0.01, 表明问卷具有极高的信度。

( 三) 结果分析

大众传播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传播效果, 传播者个人素质高低, 信息传播的真伪, 传播媒介的范围都会影响最后的传播效果。 体育新闻异化现象成因也包括多种因素, 其中主观原因有传播者自身缺少职业道德素养, 客观原因则是娱乐化过度即市场恶性竞争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和整理, 将我国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原因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归纳, 具体如下:

通过分析可知, 受众与从业者对于我国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原因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 可以看出,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主观原因。 在受众调查过程中, 超过90%的人都认为从业者本身出现了问题。

1) 从业者道德缺失。 近些年来, 关于体育记者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现象经常出现, 在体育传播过程中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一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 由于体育新闻记者缺失职业道德, 严重破坏了新闻的真实与健康性, 产生了异化现象。 一些体育新闻工作者, 为了过度追求轰动的新闻效应, 忽视了其可能出现的不良报道现象, 这也表现出职业道德的缺失。 有些体育媒体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虚假事实蒙骗读者; 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在了解夸张报道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还要发表, 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2) 过度娱乐化的影响。 当前, 在体育新闻的所有领域都已经渗透了娱乐化, 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标题, 都充斥着娱乐因素。 传播者与受众都已经对体育新闻报道的记账方式产生了厌倦, 传播者开始研究更多的报道和语言风格。 大众体育从高雅发展到娱乐的同时, 缓慢滑向了暴力与低俗。 过度追求与放大的娱乐, 已经彻底改变了体育新闻报道的方式, 违背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主旨, 最终形成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异化现象。

3) 经济利益的驱使。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 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重点, 他们更重视收视率、 点击率, 这一最大程度追求利益, 逐湮灭了体育新闻媒介的特点。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体育媒体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甚至违反了职业法规。

4) 恶性的市场竞争产物。 伴随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 媒体对体育报道越来越重视, 借此对人们不断增加的体育信息需求积极满足。 当前, 很多报纸都设计了体育版, 并且不断扩大着体育新闻报道内容, 体育媒体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更多的人开始注意体育市场, 一些媒体故意夸大标题, 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编织着各种噱头吸引受众。

三、 解决体育新闻异化的措施

( 一)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提高素质

全面素质可以划分为基本素质与专业素质。 其中, 媒体从业人员的品行操守、 社会责任感等都属于基本素质。 在市场化的今天, 体育媒体除了不断追求经济利益之外, 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专业素质则是指编辑记者必须具有的专业职业水平, 具体包括了正确理解体育赛事以及各项体育运动及比赛知识等,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

( 二) 公众与记者协会监督体育媒介

在体育领域只有不断壮大体育, 充分信任工作人员才能够收获美好的前途, 而低俗化和色情化体育新闻, 将无法转变媒体人的命运, 只会对记者和媒体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此不能忽视记者协会的监督作用。

( 三) 建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

在建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时, 体育新闻必须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 实现真实、 客观的传播信息; 勇于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为社会和受众提供服务; 此外还要对社会风气不断净化, 迅速禁止存在于新闻媒体中的恶性交易; 最后, 体育新闻媒体还必须把好信息关, 对社会舆论正确引导。

四、 结束语

综合分析, 只有真正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基本道德伦理, 从始至终都是体育新闻服务与体育和大众, 体育才能收获很好的发展前景, 体育新闻才能走的更远, 也只有这样, 才可以彻底避免体育新闻异化现象。

摘要:我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体育新闻异化问题, 具体表现为大量增加的体育新闻节目, 以及在制作体育新闻过程采取的大量人为措施, 促使原本具有严肃性的体育新闻越加异化。如何有效改变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异化表现, 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以及解决体育新闻异化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新闻,异化,媒体

参考文献

[1]任雅仙.媒体奇观下的新闻异化——以奥运体育新闻报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高校校名译名的异化现象 篇5

译坛先驱严复曾感慨道“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长期以来在汉名外译方面, 对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姓名等多有论及, 但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高校校名的英译中, 却鲜有人问津。最近几年, 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高校校名英译的现状。

马俊波在2003年研究高校校名英译现状, 指出八类乱象, 强调译名标准化的重要性和解决对策 (马俊波, 2003) 。此后12年里, 有17篇文章从六个方面研究高校英译名。一是高校译名混乱的现状及对策;二是大学名的英译探究, 如广播电视大学。三是揭示university、college、institute和school混用与人为“升格”的现状;四是关注大学的英译名, 如“理工大学”、“师范大学”;五是关注中西文化差异与高校英译, 寻找英译名的最佳结合点;六是运用翻译理论探讨更好的高校英译方法。

有些学者将校名异化音译视为一种乱象进行批判, 认为其造成交流障碍 (马俊波, 2003:李健, 2010) , 而丁夏林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是灵活的变通 (丁夏林, 2009) , 也有绍斌和黎昌抱持中立观点, 认为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无可厚非 (绍斌, 黎昌抱, 2007) 。在此研究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高校译名的异化现象虽有弊端, 但在时代日新月异, 互联网一日千里的背景下, 有其存在的原因及合理性, 值得进一步客观的深入分析。

因此, 本文研究高校校名英译的异化现象, 对目前的异化校名进行分类和分析原因, 讨论其优劣势, 并提出建议。

2 异化策略

1813年, 德国翻译学家Schleietmacher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 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 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Schleietmacher, 1992) 受到他的启发, 翻译学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指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异化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因此, 高校音译名属于异化策略。

韦努蒂认为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传统的归化翻译, 虽然使译文变得通顺易懂, 但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消除了文化间的差异性, 实际上是对原文的歪曲, 是主导文化对边缘文化的掠夺。因此, 韦努蒂是异化派的代表人物, 他支持异化策略的理由有三:1) 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2) 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 异国文化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表达方式。当然, 归化作为传统主流的翻译方法, 能尽量实现功能、信息的对等, 使译文流畅、自然。在具体翻译中应该采取哪一种策略, 应该是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 校名异化现象

笔者共统计出60所使用异化翻译的学校, 并对其分类, 在此每类仅选出四个有代表性的学校, 共28所, 如下图所示。

4 原因分析

1) 减少外国人根据归化译名断章取义, 避免他们对大学的性质和内涵造成误读, 形成片面的第一印象。如人大, 原来“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给外国人一种“谁都可以读的大学、普通群众上的学校, 类似于“函授学校”、“夜大”那一类的学校。另外如北航, 原来的校名BUAA可能被外国人理解为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

2) 随着大学的发展, 学科门类更加齐全, 综合实力不断上升, 为了弱化原先的专业类别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改名。如北航, 原先BUAA表现航空航天专业的特色, 但北航已经发展成为有着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的综合性高校, 现有29个学院, 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 改名更能适应其发展现状。王栋指出, 专业院校随着发展早已突破校名所述的领域, 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在这种情况下, 其译名中的专业名称就可以用拼音代替, 而不必一定按字面翻译 (王栋, 2009) 。改后的译名通俗易记, 体现了翻译的灵活性, 也利于学校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3) 归化英文译名太长太难。作为大学英译名应该力求简单, 方便记忆和使用, 汉语音译翻译比较明快, 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 较为朗朗上口, 不容易含混。诸如北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原英文名, 不仅长且有生僻词, 不方便记忆和使用。改为Beihang University和Xidian University后简洁明快。

4) 归化翻译缩写的网络域名已被注册, 并行使用易造成混淆。如贵州民族大学原英文名缩写GUN, 其注册域名与广西民族大学一样。

5) 同类性质的院校之间的效仿。比如说交通大学, 最早前身是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 后来1921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后来英译名为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此后西安、北京、西南等九所交通大学沿用类似译名, 如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贵州民族大学英译名更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老大哥——中央民族大学的改名, 形成从上到下的示范效应, 可参见其学校主页2012年五月21日发布的更名通知。

6) 为了更好地传递学校校名内涵, 异化的音译部分能代表该大学在文化上的内涵和积淀。在英文中要么找不到校名中文对应的简洁明快的词语, 要么对应英文词语缺乏内涵意义。丁夏林指出西方校名中不存在或还未被接受的学科部分属性必须去救助于音译, 而当完全找不到对等词的时候, 可以用汉语拼音来表示。语言是不断发展的, 且拼音在校名翻译中的应用也颇具中国特色, 是必要时启用的填补词汇空缺的手段 (丁夏林, 2009) 。比如说复旦大学, 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的名句, 意在自强不息, 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如果使用英语来翻译复旦, 那么其效果就像红楼梦归化翻译为The Dream of Read Mansion一样索然无味。还有比如交通大学校名中“交通”一词的涵义来源于中国古汉语, 具体涵义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寓意着在交通大学内, 存在着科学之交通、艺术之交通、文学之交通, 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交通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本质, 而不是英文transportation仅仅指运输或运输工具。清华大学的“清华”, 其所在地原为清代皇家园林——清华园, 代表了一种校园文化精神追求。类似的例子还有同济大学等。

7) 异化的拼音音译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在英语名称中加入中国元素。使用归化音译名容易使外国人造成误读, 不如直接使用拼音音译, 让外国人先是好奇, 而后逐渐理解其音译代表的含义, 在其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该大学和中国汉语文化的了解。这种方式就如中国人了解Harvard University一样。丁夏林认为可以以“异化”为武器, 推广中国文化 (丁夏林, 2009) 。这种原因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 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 日趋明显。大学英译名的变更是需要教育部同意的, 而这种逐渐发展的异化音译名说明社会、政府对其存在采取更加开放, 包容的态度, 也进一步说明高校校名异化翻译在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有所发展。

5 优缺点

1) 在翻译中传播中国文化, 加入中国元素。事实上, 采用异化 (主要为音译) 法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 因为在中西语言文化的角力场上没有客观中立的裁判, 只有赤裸裸的权力之争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生死搏斗。如果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 拾人牙慧, 那么就会失去话语权, 永远接受被动挨打的地位。丁夏林认为可以以“异化”为武器, 推广中国文化。从微观层面看, 也有助于高校向外国传播自身的校名内涵、历史和文化。

2) 化简为繁。因为异化翻译简洁明快, 容易记住, 方便使用。可避开一些生僻词, 让译名朗朗上口。

3) 适应高校的发展, 避免片面误解。改名后有利于高校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促进高校校名的个性化发展。同时, 也避免了外国友人从自身文化背景出发, 对号入座, 断章取义而误解高校的类型和特点。

4) 填补词汇空缺。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文字上就是“词汇空缺”。音译的产生往往是基于填补“词汇空缺”的需要。如道教文化的“道”、“阴”和“阳”分别音译为Tao、Yin和Yang。

当然, 异化翻译也会带来缺点。

1) 异化翻译造成高校英译名缺乏统一的规范, 杂乱无章, 如“理工”一般译为Technology而不是Ligong, “东北”一般为Northeast或Northeastern。甚至有的雇主还以为求职毕业生英语欠佳。

2) 翻译信息不完整。异化翻译造成了信息缺失和交流障碍, 国外人士看到英译校名会不知所云, 未能完全达到英译校名所应起到的作用。

6 结论

在中国改革开放, 逐步深化国际化经济、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校名异化翻译逐渐发展。然而, 音译应该有选择地使用。应该意译的先意译, 应该归化的先归化。另外, 现今校名翻译不是简单的归化或异化, 而应是多维度分析, 做出适应性的翻译策略选择。综合起来, 译者应该结合具体高校情况, 综合多维度来选择适应度较高的译名。可表现为以下模型, A点可以理解为某一个大学的英译名, 通过多维度的分析, A点可以落在维度三角内某一个位置, 体现了校名翻译的多维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Schleietma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C]//Schulte R, Biguenet J.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36-54.

[2]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Routledge, 1995.

[3]丁夏林.中西文化差异与高校名称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 2009 (3) :99-103.

[4]马俊波.论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标准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3 (3) :8-12.

[5]于思湘.中国高校校名语言特征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66.

[6]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0 (l) :49-52.

[7]何自然, 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刍议[J].外语教学, 2005 (3) :7-9.

浅析我国体育消费异化现象 篇6

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 可将其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据调查资料表明, 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去向是以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为主, 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0%。然而, 在占我国整个体育消费市场4/5还要多的体育实物消费市场上却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经济能力强的人盲目追求品牌、追求高档体育用品, 例如, 不惜重金购买Nike、Adidas等限量上市的新款运动用品;而经济支付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则热衷于购买仿牌体育产品。笔者就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体育用品店换季清仓, 打出的广告是每件运动上衣25元, 可是, 一周过去了却鲜有人过问, 店老板灵机一动将服装返厂印上“Nike”的标志, 结果不到三天以45元的高价全部售出。看到这种现象, 笔者不禁要问:这种体育消费是否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这种消费的动机还仅仅是为了运动、娱乐、健康吗?这是否表明, 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出现了异化的苗头?我们要警惕这种不正常的体育消费行为。

二、体育消费异化现象的原因

体育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动机建立在某种外在的目的之上的消费。作为体育消费主体的人与作为体育消费客体的体育用品出现了错位, 消费者失去了他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而依附于体育产品, 被它控制。

(一) 不良的社会消费风气

人们借助消费向社会公众表达和传递了某种意义和信号, 包括个人的身份、个性、地位、品位、情趣与认同。消费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是一种社会行为, 甚至已经成为了某些人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标尺。因而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自身价值, 相互攀比, 盲目追逐时尚, 迷恋名牌, 进行非理性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这种不良的消费之风必然左右人们在体育领域的消费行为。

(二) 不健康的消费动机

不良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出现体育消费异化现象的直接原因, 其表现形式就是消费的奢侈化。近几年, 伴随着“体育热”的兴起, 人们常常将体育与高品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体育消费继而也开始风行。

1、炫耀性动机

炫耀性动机, 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来达到宣传自我、夸耀自我的一种消费动机。人们往往通过购买名贵体育商品、稀有体育商品、某些极品商品、价格惊人的体育商品等, 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财力、占有能力、人身价值, 并从他们的眼羡、称赞中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虚荣, 例如, 高尔夫、保龄球、壁球等等都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常玩的“游戏”。

2、不成熟的体育消费观

体育消费价值观是体育消费群体对体育整体化的评价或价值取向, 是体育消费者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最典型地反映着消费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心理的制约和影响, 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体育消费者对体育这一特殊事物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评价上。国外各类体育俱乐部、赛事机构就是发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不成熟的体育消费观, 才频频来华“圈钱”。前期的皇马、曼联两大足球俱乐部来华进行商业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体育消费异化现象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体育领域中的消费异化是一种不正常的消费现象, 它根源于不健康的社会消费价值观、消费意识, 对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抑制、阻挠的作用, 尤其对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性最大。

(一) 不利于理性体育消费价值观的建立

体育消费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是体育消费中的一股逆流, 将会误导人们形成不合理的体育消费习惯和不科学的体育消费意识, 是建立理性的、科学的体育价值消费观的强大阻力。

(二) 不利于体育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体育消费处于生产-消费-再生产的中间环节,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生产环节, 同时还决定了再生产环节。体育消费异化现象是一种反常的消费现象,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短期性、不稳定性, 会给体育用品生产商传递错误市场信息, 误导不科学的市场投资决策, 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整个体育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 不利于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体育产业的营利性决定了经营者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现其经济效益, 要考虑其经济成本问题, 尽量在支出与收益的博弈中获取最大的利润。然而, 体育消费的异化直接导致奢侈浪费, 这与体育产业的经济原则是相违背的, 它主要表现在:体育热冲昏了人们的头脑, 为显示政绩、为举办一届大型赛事不惜巨资建造一些高级别的体育场馆, 赛后就闲置起来, 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这种互相攀比, 建“赛事之最”的现象在各大型城市已很普遍。这种挥霍性建设和不计经济成本的炫耀性消费支出是体育消费异化的生动体现, 是不利于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应明确, 现在体育消费出现的问题应尽早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 进行消费领域的道德更新, 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理性的消费意识, 使人们形成良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 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其次, 加大对假冒伪劣运动产品的打击力度, 规范体育用品市场, 同时整和国内体育资源, 塑造自己的体育品牌;最后, 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来办体育, 充分、合理利用体育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才能将体育产业纳入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摘要:体育消费影响着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当前我国体育消费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却如一股逆流, 成为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的良性运行的阻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分析体育消费异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异化,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翁永良.我国体育消费现状分析.当代财经.2003 (4)

[2]、罗子明.消费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

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异化”现象 篇7

一、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模糊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总目标的第八条明确提出作文教学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这个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语境中被“文章立意”这个无形中的标准扭曲了,变成了“不准或不鼓励说真话、说实话,要求说好话、套话、假话”。许多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反复叮嘱学生要表达“健康、积极”的观点,要弘扬社会的“真、善、美”。于是,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充斥着一些空洞的赞美、无力的褒扬、虚弱的呼吁。在日常的课堂写作中,学生尚且不敢畅所欲言,更何况是在掌握着他们生杀大权的考试作文中。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高兴”。[1]所以,在课标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写作都在背道而驰,与人们语言表达的初衷相违背,无怪乎作文教学成了无的之矢、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教师作文指导方法偏位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导致作文指导方法的偏位。很多一线教师只看重实效性,把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归结到考试拿高分上,于是绞尽脑汁地研究高中生考场作文的写作套路、写作模式,甚至是写作公式,让学生读范文、讲范文、背范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场作文,教师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谋篇布局的技巧。为了让学生在考场写出一篇能吸引阅卷教师眼球的文章,甚至不惜教学生放弃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一味地去虚构情节。这些偏离中学生写作宗旨的作文指导思想和方法导致高中生习作中出现大量的套作,文章中感觉不到学生的真情,看不到学生的思想,也触不到学生的个性,大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这些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分数为目标造成的,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必须从思想根源上下功夫。

三、写作教学缺乏有效、积极的“教”

在长期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文教学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考作文所占比例的巨大与实际作文教学所占比例的微小。二是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存在非常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的写作教学缺乏有效、积极的“教”,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使得高中作文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与高考语文的考查存在严重矛盾。作文在语文高考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高中作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从属地位仍然没有改变,甚至有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写作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引导,只要学生自己平时多阅读、多练笔自然就会写好。还有些教师认为,写作教学的症结就在于“教”。有位一线教师曾这样倡导:“改革作文教学现状,一要取消集中辅导和训练;二要取消内容、文体及字数的限制,仅作数量的要求。”[2]作文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作为一门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程,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被孤立化、被边缘化到连“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都成为了一个问题,作文教学“异化”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高考的作文评分出现过相同的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给出了差距很大的分数。这些因素造成许多一线教师觉得教作文没有确切的成效,因而将作文教学变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敷衍了事。一个学期选几个题目让学生写,完了以后挑几篇范文读一读、讲一讲,然后就算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从而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大大的缺失。

四、高中作文教学文体选择的局限性

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以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作为课程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至于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工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张志公先生说过:“要把‘文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上升、提高为具有先决性和根本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3]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写作按照功能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文写作,主要承担社会交际与服务功能;另一类是非实用的写作,也叫文学写作,主要承担社会认知与自我发现的功能,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和散文等四大文体写作。”[4]然而,在实用性取向下,许多一线语文教师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应用文仅限于启事、合同、简历、通知、电报、请假条等,对于这样一类文体只需要简单地掌握它们的格式就可以了。正是长期以来这种“三大文体包打天下”的错误观念使得“三大文体”成为我国百年来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内容。“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导致写作教学‘两头落空’———学生在12年的写作训练后,既不能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实用写作,也不能应付文学创作。”[5]高中作文教学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可是,走出了校园,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文体几乎不会再涉及。所以,这样的写作课程内容造成作文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而这种脱节又导致教学的展开受到束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中华书局,2007.

[2]周玉林.关于文体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1,(23):22-25.

[3]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3.

宋代武举制度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篇8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选拔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历朝历代,武举制度的运行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了大批高级的军事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和特定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唐代武举制度从以文考为主的科举体系制度中独立出来,对我国封建社会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与此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崇尚武学传统的体现。唐代武举考试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是武举制度的创制时期。即便如此,唐代的武举制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唐王朝选拔了王孝杰、高崇文等一大批卓越的军事人才。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登上皇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内忧外患,作为一个刚登上皇位的统治者,其自然希望皇权能长久,社会能久安。这就要求他必须培养一批将材以强化政权、加强国防。从军事角度出发,要求创建新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宋太祖效仿唐代的武举制度,建立起宋代的武举制度体系。从选拔军事人才的目的出发,宋朝武举更加理念化,较前有了相当的进步,宋朝打破了传统以弓马选将帅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在和平条件下选拔军事人才的道路,对唐代及以前从世族子弟中选拔将领的方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在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军事体制,使宋代武举表现出“录取人数不多”、“武学规模不大”、“武进士不愿从军或学非所用”等异化现象。因此,在武举制度得以完善的宋代,名臣、名将中却并无一人出自武举体系。从这个层面而言,宋太祖希望通过武举制度选拔优秀将帅,并以此提高军官素质的理想未能得到实现。

2 宋代武举异化的表现

2.1 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是经兵变登上皇位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收取兵权的措施,所以整个宋代封建皇权在国家管理和发展上重文治,读书应举成为社会风尚,从而推动中央集权在思想领域的一体化统治。宋太祖有鉴于唐末五代武将专横割据之祸,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崇文抑武主张,后又以“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排除了军事上和政治上拥有实力的潜在对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当时战功赫赫的武将。继之执政的宋太宗更是紧抓兵权,甚至于出征时的阵图都由宋太宗一手制成,并要求将领们执行,这直接导致了宋初几次攻辽战役的失败。但宋代对军事权力的重视却由此可见一斑。狄青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在出征侬智高前,也有大臣认为其为武人,“不可专用,请以文臣辅之”。作为北宋唯一的武将出身的枢密院使,狄青遭到众多文臣的嘲讽和排挤。即令一代名臣欧阳修亦曾上书,认为狄青“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要求“罢青事务”。文彦博更认为狄青虽为忠臣,也应防范,并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为例,说明武将不可掌军权。狄青也由此而最终被赶出朝廷,忧愤而死。王夫之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由于武臣不断遭到猜忌,不得不“以仁厚清廉,雍容退让,释天子猜疑,消相臣治倾妒”。随之而来的是,宋朝上下轻武日盛,文风日昌。即使参加武举选拔,也由于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崇文之风以及武将晋级的特殊制度,都限制了具有真正水准的武将的选拔。这也从制度层面加剧了宋代武举的异化。

2.2 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学成为武举制度的附庸

仅就制度层面而言,宋朝的武举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它并不是宋朝统治者求取军事将领最常用的办法。从整体上讲,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袭或行伍升迁为军官的制度。与之相比,武举的份量实在是太轻。在北宋三十科武举中,有不少科武举录取的人数仅10余人,最少的仅为2人。众所周知,量是质的前提,也是质的保证,没有量作为坚实基础,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如此少的选拔数量在军事建设中很难起到很大的作用。相较而言,南宋录取的武进士在人数上较北宋要多一些,但也不过30人至50人,与文进士的录取人数相比,差之甚远。宋朝武学本应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理想的场所,武学中是既可以研讨兵书战策,又可以演练刀枪,谙熟弓马,理应成为军事统帅的摇篮。但遗憾的是,武学在有宋一代不是因为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导致生源不足而停办,就是因为规模太小、入选严格而导致不少颇具天资的人难以牵涉其中。武举是选拔制度,武学是教育制度,两者本应是一个重选拔,一个重养成,但武学生只有通过武举才能进身仕途,武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沦为武举的附庸,在此基础上的武学教育就成为针对武举考试的应试教育体系,故此,在一定程度上,武举制反而成为制约武学发展的桎梏。

2.3 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

宋朝武将的培养选拔制度,主要是荫补和军员转补两种重要形式,两者在宋代武将培养选拔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北宋前期的很长时间武将的晋升基本都以荫补为主,到宋仁宗初期对荫补制进行了局部调整,规定文、武官员子弟分别荫补为文、武阶官。所谓:“诏文武官奏荫子弟者各从本资”。宋代武举制度确实培养、选拔出了不少军事人才,如许思纯、熊安上、周虎、程鸣凤等。但我们也要看到,宋朝一些优秀的军事将领,如狄青、岳飞、虞允文、韩世忠等人,均非由武举制度选拔出身。宋代这种武将官员的补充和晋升制度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举制度的发展。通过武举选拔的人数少而不精,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大部分武将是通过荫补产生,降低了士子参加武举科考的积极性。就制度本身而言,宋朝的武举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它并不是宋朝统治者求取军事将领最常用的办法。整体而言之,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袭或行伍升迁为军官的制度。与之相比,武举这一制度并未能成为宋代军事制度的主流,当然,作为一项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但与近代以来的科学的军事教育体系相较,宋代的武举制度还处在一个相当落后的地位,因于此,宋代武举制度的发展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军事体系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3 宋代武举异化的原因

3.1 隐性原因:政权背景

宋朝的武举出现以上异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是经兵变登上皇位的,为防止武人势力的崛起,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武人、收取兵权的措施,所以整个宋代封建皇权在国家管理和发展上重文治,提倡学术和教育,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读书应举成为社会风尚,促成儒学和文学的蓬勃发展,以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在思想领域进行一体化统治的需要。这些和宋太祖赵匡胤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崇文抑武主张,就是为了避免前朝藩镇割据、君权旁落的覆辙。后又“杯酒释兵权”,排除了军事上或政治上的潜在对手,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的功勋武将,次后宋太祖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所以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本身不希望武将拥有绝对的权利,从而威胁他的政权。赵家王朝不是在战场一刀一枪杀回来的,被“黄袍加身”,让赵匡胤从开始就提防着反叛和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这些构成了宋初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措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成了宋太祖留给后世统治者的又一个“传家宝”,对后世特别是入宋以后的历代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宋高宗为什么在抗金斗争即将胜利时把岳飞召回呢?因为岳飞抗金,除了要收复失地之外,还有一个理想就是迎回被金国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对于宋高宗来说,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哥哥,如果他们回来了,他这个皇帝就当的名不正言不顺,搞不好还有“下台”的危险。所以他是绝对不能让岳飞迎回二帝的。当他看到岳飞即将胜利的时候,害怕二帝的回归变成现实,所以召回岳飞,将他害死,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安稳的当他的皇帝;另外,岳飞掌握着当时宋朝最强大的岳家军军团,对于素来重视文官治国,武官位处文官之下的宋而言,无疑是一极大威胁。若岳飞得以收复中原,驱逐女真,则以岳飞为首的军人集团的声望势必凌驾于临安政府之上,再加上其个人手握重兵,临安方面有足够理由怀疑其二心;退一步讲,即使岳飞由于其人格而不至于反对宋朝政权,但其名望及潜在政治力量足以使无数野心家投奔岳飞,最终上演黄袍加身的南宋版。加之岳飞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处理不当,最终导致一代名将含冤而死。

3.2 显性原因:重文轻武

虽然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周敦颐、张载、程氏兄弟、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但使得宋代理学思潮表现出崇文抑武特征,主要还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由于赵匡胤是经兵变登上皇位的,他对篡位有着深刻的体验,其“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有着对篡位的心理基础和深刻认识,从而有了加固中央集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统一中国这一系列的政策,当然这些并没有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统一中国后干什么,是去进行弘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开疆扩土的扩张战争,振兴中华;还是进行腐朽享乐的醉生梦死生活,寄生生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显然,赵匡胤绝不进行开疆扩土的扩张和威武图强的进取,赵匡胤绝不是李世民的性格,李世民是自己趁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自己刀光剑影打的江山,唐朝江山可以说大多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拥有兵权和基本行政班子,这是其日后发动“玄武门兵变”的基础。赵匡胤的江山不是刀光剑影打下的,而是“兵不血刃”,即是篡位得到,所以,在此指导方针下,赵匡胤进行了这样的实施:首先大量录用官吏和大量招兵,造成大量官吏相互牵制,相互扯皮,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打小报告,只知吃喝玩乐,邀功请赏。其具体体现是北宋的“崇文抑武”。从而严密的束缚住了国人思想,打破了中华祖先一贯的威武图强的进取精神。

4 结语

宋代武举在我国武举制度体系发展历史上,有其独到和积极的一面,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武举制度体系,创立了最早的“武学”等。在对前朝武举制度体系进行吸收和改革当中,也期望文人志士将读书和科考的理念应用于武官选任制度,以改善武官的整体素质。但由于宋代自身具有而自己无法克服的历史时代特征,从总体来说,都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特征:“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以及“录取人数不多”,“武学规模不大”,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崇文抑武的统治思想的束缚等都加剧了武举的异化,这些武举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异化成分,都对宋代武举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比较消极的影响,造成宋朝武举的颓废。而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这对后世特别是入宋以后的历代政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要: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关键词:宋代,武举制度,异化

参考文献

[1]宋桂梅,徐小峰.论宋代武举选拔制度的利弊及对武举制度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5):50-51.

[2]陈煦,向珉.论中国武举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流变[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113-114.

[3]文定旭.宋代武举弊端浅析[J].贵州文史丛刊,2000(5):13-15.

[4]周勇,何晓峰,赵霞.论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117-119.

上一篇:和谐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厦门环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