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异化

2024-07-15

体育异化(精选12篇)

体育异化 篇1

一、 体育新闻报道异化表现

1) 体育新闻泛娱乐化。 近些年来在体育传播领域中, 体育新闻逐渐脱离了体育的轨道, 更加与娱乐新闻近似, 看一看媒体打出的足球宝贝、 赤裸甲A等标题就明了了, 导致读者无法区究竟是体育新闻还是娱乐新闻, 应当归于体育版还是娱乐版。 2) 体育新闻的庸俗化。 体育新闻庸俗化不再以体育精神和文化作为主旨, 其更加热衷于对体育明星个人隐私、 情感纠葛的注意和传播; 偏好收集自杀斗殴、 名人婚变等猛料, 通过感官刺激对观众进行吸引, 将体育界作为娱乐圈, 最终体现出庸俗化。

二、 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 一) 研究对象

为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我国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本文将新闻传播受众以及体育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以及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线管系数进行了计算, R> 0.01, 表明问卷具有极高的信度。

( 三) 结果分析

大众传播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传播效果, 传播者个人素质高低, 信息传播的真伪, 传播媒介的范围都会影响最后的传播效果。 体育新闻异化现象成因也包括多种因素, 其中主观原因有传播者自身缺少职业道德素养, 客观原因则是娱乐化过度即市场恶性竞争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和整理, 将我国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原因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归纳, 具体如下:

通过分析可知, 受众与从业者对于我国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原因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 可以看出,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主观原因。 在受众调查过程中, 超过90%的人都认为从业者本身出现了问题。

1) 从业者道德缺失。 近些年来, 关于体育记者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现象经常出现, 在体育传播过程中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一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 由于体育新闻记者缺失职业道德, 严重破坏了新闻的真实与健康性, 产生了异化现象。 一些体育新闻工作者, 为了过度追求轰动的新闻效应, 忽视了其可能出现的不良报道现象, 这也表现出职业道德的缺失。 有些体育媒体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虚假事实蒙骗读者; 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在了解夸张报道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还要发表, 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2) 过度娱乐化的影响。 当前, 在体育新闻的所有领域都已经渗透了娱乐化, 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标题, 都充斥着娱乐因素。 传播者与受众都已经对体育新闻报道的记账方式产生了厌倦, 传播者开始研究更多的报道和语言风格。 大众体育从高雅发展到娱乐的同时, 缓慢滑向了暴力与低俗。 过度追求与放大的娱乐, 已经彻底改变了体育新闻报道的方式, 违背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主旨, 最终形成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异化现象。

3) 经济利益的驱使。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 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重点, 他们更重视收视率、 点击率, 这一最大程度追求利益, 逐湮灭了体育新闻媒介的特点。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体育媒体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甚至违反了职业法规。

4) 恶性的市场竞争产物。 伴随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 媒体对体育报道越来越重视, 借此对人们不断增加的体育信息需求积极满足。 当前, 很多报纸都设计了体育版, 并且不断扩大着体育新闻报道内容, 体育媒体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更多的人开始注意体育市场, 一些媒体故意夸大标题, 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编织着各种噱头吸引受众。

三、 解决体育新闻异化的措施

( 一)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提高素质

全面素质可以划分为基本素质与专业素质。 其中, 媒体从业人员的品行操守、 社会责任感等都属于基本素质。 在市场化的今天, 体育媒体除了不断追求经济利益之外, 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专业素质则是指编辑记者必须具有的专业职业水平, 具体包括了正确理解体育赛事以及各项体育运动及比赛知识等,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

( 二) 公众与记者协会监督体育媒介

在体育领域只有不断壮大体育, 充分信任工作人员才能够收获美好的前途, 而低俗化和色情化体育新闻, 将无法转变媒体人的命运, 只会对记者和媒体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此不能忽视记者协会的监督作用。

( 三) 建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

在建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时, 体育新闻必须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 实现真实、 客观的传播信息; 勇于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为社会和受众提供服务; 此外还要对社会风气不断净化, 迅速禁止存在于新闻媒体中的恶性交易; 最后, 体育新闻媒体还必须把好信息关, 对社会舆论正确引导。

四、 结束语

综合分析, 只有真正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基本道德伦理, 从始至终都是体育新闻服务与体育和大众, 体育才能收获很好的发展前景, 体育新闻才能走的更远, 也只有这样, 才可以彻底避免体育新闻异化现象。

摘要:我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体育新闻异化问题, 具体表现为大量增加的体育新闻节目, 以及在制作体育新闻过程采取的大量人为措施, 促使原本具有严肃性的体育新闻越加异化。如何有效改变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异化表现, 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以及解决体育新闻异化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新闻,异化,媒体

参考文献

[1]任雅仙.媒体奇观下的新闻异化——以奥运体育新闻报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2]门阑, 范帆, 等.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体育异化 篇2

差异化设计之一:同质化竞争与差异化设计

差异化设计之二:差异化设计的例子

差异化设计必须依据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设计的核心内容,差异化设计也不例外,但是却是在设计中往往被设计人员所忽视的,为了差异而却作设计,成了很多设计师常常范的错误,

很多时候,设计师都是在设计被白鸦称作是“大便”式的设计,自己设计起来很爽,但是用户用起来就很郁闷,设计差异的时候更是这个样子,很多设计师都为自己能设计出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而高兴,但是这个产品到了用户那里,却变成了难以理解和使用的东西。

设计要求有不同是不错的,但是这个不同必须在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否则就是在空白的增加成本,甚至是在画蛇添足。好的设计应该是平凡的,当一个网站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老老实实的作设计的时候,自然他就是有特色的。

客户的需求永远无法被完全的满足,也不用完全的去满足。

很多时候,作设计的思路是很多,甚至各种的老板,同事,用户,朋友可以给我们提出各类的意见;我们也可以从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很多用户的需求,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比较多,以至于页面上放什么样的东西成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里兰思的一个原则是,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考虑,但是并不一定都要作,甚至是不需要给出说明。满足用户核心和重要的需求就好,甚至是要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满足。对于那些不是重要的需求,让别人去满足好了。

不能严重增加自己的成本

即使在公司很有钱的情况下,过大的成本也会给自己的竞争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大部分有利的差异只能让一个公司在竞争中拥有优势,而不是胜势,长期的用成本买优势,和同质化下的用成本进行竞争,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却别了,

钱花在设计实现上和在推广的过程中,反正都是花了。

同时这一条还体现在技术上,技术成本往往是一个比较难用钱去衡量的东西,但是却对设计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差异,如果对于技术的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可能等到找到合适的技术实现出来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要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或者要造成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

在一个公司没有特别壮大以前,一定有一些“软肋”存在,作为一个设计师,有责任避免这些弱点。设计师应该是视角最宽广的一群人,应该看到公司的方方面面。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避免自己的弱点,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设计。

这里引用上篇文章中的例子,那个CS网吧并没有作一个魔兽的网吧,原因不是那个时候玩魔兽争霸的人不多,而是要避免一个让他们更换机器的不利局面。

在避免弱点另一个方向上,要造成自己在某个方向上的优势,一个公司在一定的事情,总有比较强的团队和比较弱的团队,在大部分的时候,设计要发挥公司的优势,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可以采用技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市场比较强的公司,可以直接用市场人员去解决问题。

要从用户群中分离用户而不是去创造用户。

当然,这是针对一般中型以下的公司去说的,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很有价值的用户需求,那么这一点是不存在,但是我详细那将是一个全新的设计,而不是差异化的设计。

我们常常想培养用户的需求、培养使用的人群。如果您是一个大的公司或者是有N年长远的规划,这个是很好的而且利润很高。但是对于一般的公司来说这个体现的都是成本。培养一个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往往要通过几年才能赚回来。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在已经有的用户中划分出自己的用户群,其实这样的成本依然不小但是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异化;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5-0055-03

文献标志码:A

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社会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相对自身的对立客体,而这个客俸又成为一种外在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其改革成果对于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肯定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改革进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与改革初衷相悖的异化问题,而由此产生的异化现象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又起到了控制和支配作用,因此,在哲学背景下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现象进行探讨,这是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学术思考和扬弃其中异化现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1异化的概念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最早把“异化”用作哲学概念的是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最终完成异化理论建设的是马克思。后经过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之成为当代全球范围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英国《新社会学辞典》关于“异化”词条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意指个人同他或她的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相疏远。”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异化”词条解释是:“异化是阶级对抗社会所固有的客观社会过程,其特征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凌驾于自身之上并且与自己敌对的独立力量。”我国学者对异化概念的界定是,“异化是指从主体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

依据异化的概念,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是指:在学校体育环境下,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在改变和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同时,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产生出与自己本性相敌对的产物,这种产物反过来又占有、控制和支配教学改革。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

2.1教改思想的异化

2.1.1体育教学概念的错误认知

体育教学是体育和教育的交叉产物,对体育教学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对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等阐述。不是将体育与教育的概念混淆,就是对体育赋予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将本身简单的概念人为复杂。其实早在30年代,吴蕴瑞先生在与袁敦礼先生合著的《体育原理》一书中对体育教育就有了释义:“体育所以有别于教育二字者,乃表明其用特殊之方式而已。故体育之意义,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笔者赞同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一文中对体育教学的概念阐述:“第一是删繁就简,明确定义。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知识传习活动。第二是将运动技术论证为体育教学的知识主体,并称其为操作性知识。由此推论,体育教学,就应当是在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

“运动技术”论与“增强体质”论一直是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界众多学者长期以来争论的话题,这个话题的争论涵盖的范围包括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从目前高校公体课实施目的和目标来看,运动技术(技能)已经处于附属的位置。“增强体质”论在体育课程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客观依据主要表现在当今青少年体质水平不断下降以及政府对此问题的密切关注2个方面。改革实践中,部分高校把“增强体质”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主体目标,同时也作为区分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区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实,不同的功能在教育历史上并没有成为区分不同课程性质的根据。不同课程仅仅是相关母体文化的不同,但在课程性质方面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教学,就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知识传习活动。“增强体质”是传习知识的主体吗?显然它不是,它是得到传习后的应用目标。那么,“运动技术”可以称做知识的主体吗?黑格尔说:“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即是知道一个对象的特定的内容。”按此定义,“运动技术”学习中身体练习所形成的运动技术就应该归属于知识的范畴,它是人在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在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综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认知,我们可称之为操作性知识。体育课程其实就是一个操作性的教育活动,如果离开了运动技能,就谈不上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性,正是通过学习运动技术,从而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以强身健体。如果离开了它的支撑,体育课程的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因此,运动技能的教学仍然应该起到体育教学的核心作用。体育教学,就应当是在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

体育课程教学功能被无限放大。课程一般是从3个方面进行定义的:一是从课程的本质属性来定义课程,如课程即学习经验,是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等;二是从课程所具有的功能出发定义课程,如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等;三是从课程存在的形态出发定义课程,如课程是教育工作计划的范围和安排的书面文件,是活动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单元、课程和内容的编目等。尽管3种阐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经验”的传承。

体育课程也本应该归属于此范畴,就是以知识技能为平台,注重具体过程中认识方法的获得,并在其过程中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功能仅此而已,无须扩展和放大。部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用体育教育对学校教育进行概念替换,殊不知这里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其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教学只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课程之一,而不是全部。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依照身体心理一社会三维健康观的理解,体育活动对健康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身体上的健康,而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健康是建立在身体健康基础上的附加目标。体育课程的功能就是在以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达到增进健康水平的目的,甚至就身体上的健康而言,体育活动能够发挥的健康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健康水平受到诸如营养、睡眠、遗传、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活

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体育活动是影响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的功能我们应该明确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但不是能完全承担起学生健康的任务,不能无限地扩大体育教学的功能。体育课程教学功能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而非具有绝对的意义。

2.2教改过程的异化

2.2.1过分追求形式丧失教学本分

笔者认为,出新和创新是2个不同的概念,出新并不意味着就是进步,科学如此,教学也如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例次教改过程中都会诞生出新的教学形式,例如,选课制、分组教学、单元教学、俱乐部教学、分级教学、三自主教学、教师挂牌授课等模式。积极意义的形式革新值得提倡,但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新”就值得商榷。例如,“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也曾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过,其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其本身的教学意义而过度追求形式,使之形成了以下3种错误理解。其一,把快乐体育理解为教学方法。把快乐体育的含义简单地理解成就是“寓教于乐”,从方法层面上探讨教学的“寓教于乐”。其二,把快乐体育作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乐学”作为教学基点,以追求学生的快乐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氛围的活跃和组织形式的活泼。第三,在应用快乐体育理论的研究中,把快乐体育简单理解为操作层面的一种教育方法、手段与模式教学形式,显然这是丢掉了内涵,背离了初衷。其真正的教学理念是将“快乐”的概念规范为“触及运动特性的喜悦”,其意义是“在追求快乐中获得技能和体育保障”。核心内涵是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而不是手段。

此外,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体验和主体地位,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过分用体验代替认识,用生活取代科学、用研究、发现取代传授,用能力取代知识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就课程改革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而言,部分地区和学校都还不具备进行选课制、分组教学、单元教学的条件。即使在一些可以实施该形式的发达地区,却又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如今部分学校“开放式教学”沦为“放羊式教学”的主要原因。高校公共体育倘若没有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只是“活动”,那么本身就是一门活动性课程的体育课,恐怕就不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了。

2.2.2全盘否定被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倡主动学习是正确的,但是并非是要全盘否定被动学习。众多的研究中主观上认为被动学习就是一种他主性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这是被动学习与被迫学习的概念混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作为2种对立的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主动学习是强调个人兴趣的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被动学习积累的。被动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前提,主动学习是被动学习的升华。二者体现了学习的2种不同方式,而不是片面的强调一种。改革实践过程中,过分地提高主动性学习而全盘否定被动性学习,自然会引发2种普遍现象。其一,体育知识失去了系统性,容易使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淡化知识的教学;其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降低,知识和能力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也使一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轻视知识和技术的念头。教学改革中强调“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主动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被动性学习”的价值。

2.2.3夸大兴趣教学的作用

所谓的体育兴趣,只是表明主体对某一些或某一项体育活动内容具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促进学生学习主要机制,都是对未来社会体育情景性与复杂多样性缺乏认识的表现。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体育兴趣作为情感体验的结果对体育态度和体育习惯形成的积极作用,但相对体育态度与体育习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体育兴趣由于在内容上的片面性,决定了对学习不能起到持久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已经出现了娱乐化倾向。迎合学生兴趣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过度地强调学生兴趣却使一些传统的项目被学生“选”出了课堂,例如田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过分地将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演化为选项教学,忽视了作为一个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多样化体育技能的体验,忽视了体育学习的广泛迁移价值,那么这些传统项目的教学遗弃是进步吗?我国学者卢元镇在访谈中指出:“这些经过千百年提炼的“竞技体育”,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的心血,实现了对劳动、军事、生活动作文化提升的项目,用作体育课的教材相对较为成熟,如果回归于原生态的劳动与生活动作,不能视为文化的进步”。

2.3教改结果的异化

不可否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在拓展学校体育目标、丰富学校体育内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就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整体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论模式,没有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过程,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标准。从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夸美纽斯开始,历经洛克、裴斯泰勒齐、赫尔巴特、杜威一直到近代的皮亚杰、布鲁纳、加涅等,他们之间对于教育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既有传承又有突破。今天西方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西方教育发展了几百年的结晶。当下,西方教育理论被大量地引入我国,面对这些理论,我们能不能在选择性接受的同时,做到选择性的扬弃,而不是完全地接受和对过去彻底地放弃。例如,前苏联模式,这个影响了中国现代课程建设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彻底消失了。如果在课程改革中再谈论“苏联模式”似乎已经不再能够与时俱进,可是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将一个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与我们极其相似的国度的成功经验弃而不用,彻底地完全地放弃了我们的过去,这种绝对化的改革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它不等同于自然科学,可以简单地将研究成果付诸于教学实践,况且,这些教育理论能不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这个相对特殊的教育领域得以应用,是否适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这都还不得而知。科学的课程改革不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继承和不断发展。

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回归

3.1教改思想的回归

学校体育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本身就应符合并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否则就没有置身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必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既然归属于学校教育,那就必须保持其纯粹性,不能随意地掺杂其他于课业中。体育课程就是操作性知识的传习,运动技术当然就是其实质内容。应该明确体育课程要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旨,运动技术的传习要在正确示范与充分领会

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足够次数的本体感受叠加,就不可能学会运动技术,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而反复学练运动技术必定会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体能,因此,在教学思想上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的主旨就是运动技术的有序传承,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

3.2教改过程的回归

首先,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主体地位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应“教之以渔”。课程教学中“授之以鱼”是手段,“教之以渔”是目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加大,更应突出学的理性和主动性。其次,理顺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的主次关系,若单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应干预单纯满足学生兴趣而带来的负效应,将学生自主式选择与教师指导式选择相结合。第三,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应该深入教学实践过程,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模式,但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模式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应随着教育发展而适时做出调整。

3.3教陡结果的回归

既然是改革,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必须具备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所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基于课改存在问题与成因,国家教育管理层面要重视体育的本质功能,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促进高校管理层体育意识和观念的更新;从高校公共体育课改实施层面,要明确目标,遵循科学的体育课程改革原则,重视整合资源,发挥地区的课程资源优势,构建高校特色课程模式;从体育教育发展层面,要加强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经验的交流与学术研讨,促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4结束语

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现象进行研究,本意是想通过对其异化的认识,反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全盘否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成绩和改革效果,更不是否定其在学校体育中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功绩。异化作为在人类历史上的阶段产物,虽不可避免,但并非对此无能为力。发挥人的能动性,理智地客观地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解决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革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33(3):239-242.

[2]李力研.康德的“补丁”:人类困境与体育运动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15-20.

[3]李吉远.学校体育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6-338.

[4]吴蕴瑞.吴蕴瑞文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1-125.

[5]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9(2):81-86

[6]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8.

[7]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

[8]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5.

[9]黄文仁.刘英.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5-527.

[10]段健芝.梁哗.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14(8):3.

体育异化之文化角度解析 篇4

体育异化是指体育参与者 (主体) 在从事体育运动 (客体) 过程中, 从体育参与者 (主体) 中分裂出来的体育 (客体) 在摆脱竞技体育参与者 (主体) 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 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体育参与者 (主体) 。

2 体育异化的分类

2.1 体育目的异化

起初, 体育运动没有所谓的目的, 强调的是过程, 强调为了活动而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与体育的目的也从非功利性变为了一种功利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异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作为政治工具的体育、作为经济手段的体育, 体育被披上不同“色彩”的外衣。体育在政治、经济、还有各种利益的博弈中挣扎着, 挣脱着。

2.2 体育手段 (技术) 异化

体育目的的异化体现在操作层面上就是方法与手段的异化。体育参与主体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得不在训练、比赛等规则的限制下, 最大化利用规则。而当其打破规则的框架, 甚至是对规则的制定者, 执行者进行干预, 则异化随之产生。此外, 由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比较薄弱, 人们要么就很少进行或者不进行身体锻炼, 要么就是所选择的体育活动方式不科学不正确。

2.3 体育效果异化

目的的异化以及手段和方法的异化必然会导致结果的异化。一些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在长期不良的环境中, 忽视了道德、文化素养和伦理知识的学习, 把歪曲的理论当做是一种正确的理论。许多大众媒体, 也在一种歪曲的风气中加剧了体育效果异化的作用。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考虑的不是如何去拼搏, 去争取胜利, 而是过多地考虑比赛结果和个人得失。一些比赛的观赏者也往往因所支持的球队、队员的失败而导致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3 异化的文化解析

3.1 体育内在核心价值观

体育的内在价值观核心结构是一个民族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体育价值目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低层需要是产生高层需要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当人处于低层次需要时, 体育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和地位要取决于是否能为谋生带来便利。所谓的体育只是人的肉体力量和运动技巧构成的工具。《孟子》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长期以来, 这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体育的看法。然而, 西方则以一种人身与心全面健全发展的思想来延伸着体育精神, 鼓励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更崇尚体育的自我实现价值。其实, 造成这种情景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因为究其深源, 体育是一种外来文化。起初体育只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它是一种工业文明社会的城市文化。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体育”真正传到中国这个农业文明大国, 是一种被迫不情愿的接受过程。这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矛盾又融合的过程。然而冲突大于融合, 也不难解释为何体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了民众低度认同的困境中。

3.2 体育机构的组织架构及权力分配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对于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成绩的取得不得不归因于行政力量的主导, 以国家为中心, 主导开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 “举国体制”由此诞生。举国体制可以简要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即: (1) 以各级政府下属体育部门为架构的垂直型管理体制; (2) 以国家与省级两级专业队为中心, 以市、县两级业余体校为基础的一条龙训练体制; (3) 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赛体制。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足鼎立, 构成是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三大支柱和内在结构。

一元化的管理体制, 使得政府权力高于一切。这种至上而下的协调管理根本不可能更多的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 只是利用了一种强制力去被动实施。中央占有着绝大部分的资源, 随着行政层级的依次递减, 资源占有和力量支持也至上而下得递减。然而, “上”的人口和“下”的人口却与资源最终分配不成比例。这种矛盾造成了体育管理体制的缺位, 处于社会底层的体育事业无人管、无钱管。

3.3 体育技术

体育技术是影响体育运动开展及体育科研管理等环境的手段、活动和规则、制度体系。当今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 推动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体育技术的进步源于科学技术的渗透, 成为了体育发展的加速器。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更科学、更方便、更具人性化的运动装备、运动场所, 也为人类挑战自身极限提供可能。通过科学设计、改进技术动作、及时跟踪和分析训练和比赛情况等, 形成了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提高了训练和比赛的水平和质量。一些体育项目的规则和组织制度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然而,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体育技术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完善性, 引发一系列值得思考的伦理问题, 体育参与主体与体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甚至改变了体育运动的性质, 完全依靠技术去实现目标, 成为了胜利的“法宝”。由于技术的使用, 使不同国家体育的开展更大的拉开了差距, 严重的不平衡性也使得公平竞赛无法得到保障。一些兴奋剂的滥用不仅有违体育道德价值, 更严重的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极端的体育技术化是一种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过度的技术化不仅会给运动员造成伤害, 更违背了体育最原始最本真的价值。在技术与理性的博弈中,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为了体育长久健康的发展, 到底孰轻孰重。

3.4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就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发生的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过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转型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从程度看则是深层次的。这种转变实质上是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模式。具体表现在: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从具有依附型特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具有自立型特征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变。这种社会转变会带来很多问题, 例如:结构性冲突, 利益冲突, 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 旧的制度、价值体系已经不能合理地规范和解释社会生活, 而新的制度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原有的社会体制就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产生矛盾, 社会也失去了主导价值观念。

4 时代的呼吁——体育人文精神价值

《体育价值论》将体育满足人们主要需求的价值分为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这里我们着重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 即人类对自身的完满性的一种追求。表现为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 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 以追求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主题。它是指体育中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意识, 其内涵可以确定为对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关怀, 对人类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怀。通过体育优化人的生活方式, 鼓励对人性的弘扬与追求。

由于各种原因, 人文体育思想在我国体育界还未得到完全的认同。在功利性的价值观影响下, 物质利益、金钱诱惑、标榜政绩等畸形的思想, 在体育界中也蔓延、扩散。歪曲了体育价值取向, 降低了体育道德水平。这与体育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是想违背的, 异化泛滥, 直接导致体育参与度的降低以及在人们心中地位和支持程度急剧下降。

体育的人文精神势必会成为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体育作为大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着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 而且一个进步的、良性运行的社会需要成熟发达的体育事业作为支撑。他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体育人文精神能更充分地诠释体育的魅力, 能更大范围引发更强烈的体育需求, 并在这种需求之下, 更加和谐的整合社会资源而形成集聚效应, 促进更大规模的体育, 惠及更多人。

摘要:从人类起源的那天起, 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自身更完善的追求。从最初的, 仅仅为了休闲与娱乐的“play”到当今有组织有规模的“game”, 这种进化历程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人类智慧的光辉。然而,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出现许多新的“枝桠”, 这些或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 亦或曲解事物的本质, 让其走入歧途。体育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 有独特的特点, 从本质上强调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然而异化的体育就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颗毒瘤。

关键词:体育异化,文化三层次理论,体育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3:97-102.

[2]刘青.论“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体制和制度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 7:90-94.

[3]戴敬东.中国体育体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1:10-14.

[4]张建新, 张克勤, 晋隆冈.论体育技术同伦理的冲突与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71-73.

[5]董传升.体育技术化人文困境的审思[J].体育学刊, 2006, 11:5-8.

[6]陈琦, 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 2006, 3:1-4.

[7]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7, 6:83—85.

思想异化 篇5

案例背景:

1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广为流传。有网民说这是其所见过最大胆、最前卫的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明显是故意用“大腿”做文章引人遐想。还有网友用尽贬义词对照片进行攻击,痛斥高学历女毕业生堕落。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受限制毕业拍照留念,是多数大学毕业生必备“动作”。

22010年6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基础数学系柳智宇,拒掉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全奖,悄然出家了。

3“我很漂亮,你想看看吗?”昨日,在新会展举行的2010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女生小梁的求职简历“雷”到了不少单位的招聘官,但“漂亮妹”却在现场连连碰壁。小梁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学的是营销与策划专业,她带了40多份简历和7份自荐书。“他们都说,我很漂亮,你想看看吗?”“我知道你想,别犹豫了打开吧„„”小梁的求职简历封面上几个黑体大字十分醒目。第二页整页留白,仅在右下角有“谢谢您的打开„„”几个字。

4在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近日出现了一张被网友呼为“最雷”的征婚广告。与“凤姐”让人咋舌的“高标准严要求”不同,这位同学的征婚标准显得非常另类:“安徽省内农村户口,家庭条件不能太好;温柔贤淑,能相夫教子;身体健康,可生小宝宝,毕业即可结婚者优先„„”但随后,他又明确地强调:“独生女止步,严禁‘大小姐’。”

案例分析:时代发展了,大学毕业照也不再像过去一水水地正襟危坐那样呆板了,尤其是那些班级集体照之外的同学照,更是花样翻新,凭个人爱好,怎么得意怎么来,没有哪条规定毕业必须得怎么拍,不怎么拍就违法。露大腿,恐怕不仅仅是某个身体部位的问题这么简单,恐怕折射出来的是她们的“性观念”的开放罢了。看起来这个时代的女性,得到了空前解放,这和女性在成长期,大众文化对她们的塑造有关。各种流行时尚、女性情感读物和情感剧、流行音乐、女性杂志、美容、烹饪、健身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女性。这些与女性有关的消费品,都隐含一个主题:就是发现自己的身体,要把呈现自己身体的美丽,当作一种生命和社会责任.柳智宇的个人选择舍也没有权利干涉,他没有危害社会,也没有丢失他的一个善心,但他的选择与北大学生联系起来之后,由不得人们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他脱离人世的各种束缚和各种功利的考量,当初的网络恶搞变成事实,真的如柳智宇所说“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如是,谁来体验、验证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如何对社会敬畏,对生活敬畏?“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柳智宇的选择正是体现出当今大学生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做事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先考虑个人利益,在自身利益满足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求职者为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往往在简历上花费不少心思,试图以此让用人单位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最多的信息,并且是最“有力”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漂亮妹”的“我很漂亮”求职宣言,尽管有点“雷人”,但实质上不过是这位女生对一些用人“潜规则”和社会“灰色”价值的 “积极”回应,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无奈、辛酸的价值迎合。现实中,“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就业观,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但对更多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父亲不是“李刚”,而且就业姿态摆得很低。不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困境面前,他们的突围之路依然渺茫。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更新。权威可以

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非主流文化自身填平了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使得原本具有个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文化变成了调侃娱乐式的“快餐文化”。大学时代是充满想象力、追求理想和憧憬未来的阶段,同时也是希望尝试新事物、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新鲜感的阶段。跃跃欲试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非主流文化的传播者,非主流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大学生人为恶俗化,容易将不真实的影像故事当做真实的人生目标,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享乐的价值追求,使大学生价值观朝负面方向发展。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工作者要用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去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精神,引导大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1.遵循“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的原则,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价值观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而在思想的问题上,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引导大学生掌握好这些理论,使其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尤其是在新世纪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践行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规律和指导大学生实践运用的方法,在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要加强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当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了解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了解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了解经济建设的形势和发展目标,从而使价值观教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大学 生生活,更能激起其兴趣,易于被接受。

3.强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化和3种精神的培育反映了当前的时代要求,适应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史、改革成就和市场经济常识学习,使理想信念教育由虚变实;加强世情、国情学习,使价值观教育由远变近;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使价值观教育由表及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现代和谐文化作品推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由浅入深。同时,把3种精神要素统一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来。科学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精神,形成脚踏实地钻研本专业的良好作风;人文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关注和关心、尊重和理解,以及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学问的团结互助,形成和谐的良好人文环境;创新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品格,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体育异化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 差异化教学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32-02

初中体育教学和初中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需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天赋和才能,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合理的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就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差异化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差异化教学应用有着自身的必要性,以下从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等方面出发,对于差异化教学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1.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差异化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学生个体才能的差异和不同地区差别化的学习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与学习成绩的高低。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初中体育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方法就能够进一步的树立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更加重视学生本身存在的个体差异,最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差异化教学的应用可以起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差异化教学的进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并且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其次,差异化教学的进修能够让体育教师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形的前提下以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能够使得本来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从心理上得到“达标”的满足感,从而能够在提高了自信心的同时更加乐于参与后续的体育运动学习。

3.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差异化教学的应用能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体育教师在差异化教学时首先应当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能力与体质等差异化的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开展差异化的教学,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使得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层次、全方位,最终能够期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差异化教学的进修能够让体育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围绕教材上的内容并且结合不同学生所客观存在的差异化生理及心理因素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最终能够为更加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化教学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应用有着很多环节,以下从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出发,对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应用首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初中体育教师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不同的学生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程度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区别、有特征的体育课堂进度。其次,初中体育教师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过程中还应当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的才能和天赋,从而能够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最终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全面的健康发展。

2.灵活选择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应用需要体育教师着眼于灵活的选择教学策略。初中体育教师在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的基础体质与个性差异出发来切实的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弊端,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来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其次,初中体育教师在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正确的认识到因材施教执行的实际基础,而不能够因为某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影響整个课堂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在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适度的采取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效率。

3.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化教学应用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初中体育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促进每一个学生了解并且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学应当每时每刻都努力去捕捉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闪光点,并且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增强体育运动方面的自信心同时敢于进一步抓住每一次属于自己的机会,最终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相比之前的传统教学更加注重差异化和个体性,并且更加注重体现出学生本身的个体主体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对于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2013,3(6):54-56.

[2]白莉.体育健康实践与探索[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4.

[3]徐迪生.体育统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现代体育的异化与自然价值回归 篇7

1 异化的概念

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 德语entfremdun (异化) 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 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1]。这一概念创始于黑格尔, 完成于马克思, 后经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成为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1975年苏联的《大百科全书》中将“异化”解释为:“异化是阶级对抗社会所固有的客观社会过程, 其特征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凌驾于自身之上并且与自己敌对的独立力量。”我国学者认为, 异化是“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 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2]。

2 体育的异化及表现

体育的社会学及哲学意义何在?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从体育的本质来看, 体育之所以存在, 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 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过程。卢元镇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里, 体育要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提升, 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将其功能定位为: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人类片面追求眼前实际利益欲望的膨胀, 致使体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体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自身精神的满足, 而是为了实现人类对身体极限的突破、他人的欣赏、名利和金钱的欲望。这种工具性体育的出现使体育沦为奴隶, 自然也失去了人性。人类不能单纯地将体育视为一种资源或工具来利用, 体育是一种后天习得, 传承和创造的身体文化, 是人类独有的培养、完善自己身心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是人类追求健康理想的过程[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所谓“异化”是指由主体自身产生又反过来敌视和支配主体的异化现象[4]。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体育异化可以初步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体育产生出与自己本体相敌对的产物, 这种产物反过来又占有人、控制人和支配人。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体育失去了它对人的培养, 使人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构建健康而完整的心灵, 以适应社会和自然的本义, 相反却占有和操纵着下一代, 把体育的手段变成了体育的目的[5]。现代体育的异化, 是体育本来目的的失落, 是对人性的扭曲, 其结果只能使体育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2.1 体育被科学技术的极度异化

科学技术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谁也不能否定, 它已成为现代社会合法性的组成部分, 它所体现的理性已经成为一般观念的仲裁人, 成为现代文化的最高标准[6]。人类正在进入被西方学者命名为的“后信息时代”, 工业化进程在经历现代科学技术的洗礼之后, 更多地在文化上表现为一个解构和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认为:“从生产性社会秩序向再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过程中, 技术与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产性社会秩序中, 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构建世界, 因而消解了现实世界与表象之间的区别。”由于现代体育展示给大众的大多是竞技体育, 凭借大众传媒手段, 观看电视比赛成为人类一种“身临其境”的虚拟化参与方式, 体育丰富多彩的内涵被媒介所取代。正是在反抗视觉霸权, 带领人们走出愚昧之谷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建立了自身的霸权, 使自身成为新的神话[7]。

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人们的健康水平需要用科技手段来测量, 运动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 然而科学技术固然有强大的力量, 却非万能, 它的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文精神缺乏关注且正在肆虐媒体影响下的体育。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引, 但人们往往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对立, 结果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8]。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引发出人类遗传的蜕变与异化、人口的过度繁殖、社会伦理的渐丧、文明病的蔓延、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情感的缓死亡。文明就像高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双刃剑, 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 也赐予人类灾难。

2.2 体育被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 体育主张发挥其生存功能, 充分体现了“人本”价值,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或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体育观念受到市场追求经济效益铁律的影响, 形成诸如拜金主义等观念, 特别是体育经济明显表现出商业化倾向, 从中可以产生丰厚可观的经济效益, 刺激了人们物欲追求的膨胀, 使现代社会体育的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在金钱的诱惑下, 为实现个人利益, 假球、黑哨、兴奋剂、虚假年龄、权钱交易、冒名顶替等现象幽灵般地进入体育的殿堂, 人们所崇尚的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遭到无情践踏, 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崇高理想被粗暴玷污, 甚至社会公理在这一领域也显得苍白无力, 人们对体育背后价值的关注和对自身的作用形成了鲜明对比, 直接导致体育领域种种腐败和不法行为的出现。现实功利化的体育价值追求弱化了人们对体育本质的理解, 导致少年体育的失败, 人们惊呼, 腐败的躯体长不出健康的生命, 健康的生命倒会被腐败的肌体窒息[9]。

体育是一种社会存在现象, 其发展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自身认识水平, 个人利益的驱动使得体育运动行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对体育本质意义的认识和价值的揭示;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 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培植和扩展;只注重对人的占有和改造, 而忽视全面发展。

2.3 体育精英至上的极端走向

现代体育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竞争和刺激场面的各种比赛。人们将体育比赛场上的胜者奉为英雄, 这种对英雄的崇拜正是竞技场推崇的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于是在媒体引导下人们所关注的是冠军, 尤其是世界冠军, 众多运动的参与者甚至同台竞争者都成为人们关注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数”, 似乎冠军和金牌就是其人生的体现。人们对体育精英的崇拜来自于媒体, 媒体提供给人们的是直观而极富感染力的胜者形象。也许体育精英把自身看成并且表现为超功利性的领域[10], 但他们毕竟不是体育的全部, 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默默无闻、为取得优异成绩作出贡献的人们。另外, 现代体育应该是属于大众的, 而社会对运动精英的过分关注, 难免使大众体育的发展受到政府与媒体的忽略。

3 现代社会呼唤体育自然价值回归

3.1 人的感性对体育自然价值回归的诉求

现代社会带来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 但同时也污染了自然和心境。当人们在外文明的压抑感中感到心力疲惫时, 生命中唯一而且安全的释放方式就是以纯粹的心境投身到体育运动中, 因为只有从身体的运动中才依稀可见作为人本、真的内容[11]。

人类所获得的文化成果中, 只有身体运动才最直接地展示着自身的本质, 寄托着人类永恒的追求与理想。力量与美、崇高与荣耀、和平与发展、沟通与理解, 都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接触来表达。运动和观看运动使人类体验着各种情感, 享受着人体潜能不断迸发的喜悦与快乐, 体味着挫折后的沮丧与委屈, 然而人的身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 不同的文化、社会境遇, 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 不同的体制框架、理想信仰, 都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感受与情感表达。同时有组织的身体运动也创造着人们的文化和生活, 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3.2 人的理性对身体运动新的体认与感悟

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从生存根本到休闲娱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现代社会生活又赋予了体育特殊的功能, 即为人类的理性思想寻找一个停留的港湾。

体育将凸现它巨大的价值与意义, 因为它是一种防止人种退化和机能衰竭的活动, 也是阻挠人类向异化边缘渐进的理想工具;是关于人类感性如何从自身理性的重压下获得解放的努力实践;是弘扬人类感性生命的杰出代表, 这是发掘体育价值的历史尺度, 也是开展体育思想理论、体育哲学讨论的根本出发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应引起人们的反思。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压制、干扰甚至破坏了人类的许多机能, 它一方面为人类解除许多疾病与痛苦, 使人得以长寿;另一方面却造成人性不适应人造世界, 使人显得非常压抑、疲劳, 机能降低, 记忆力衰退———“文明病”[12]。当代中国, 从事理性思维和工艺操作的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体力活动严重不足, 精神高度紧张, 导致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我们倾心创造社会财富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存繁衍, 而结果却在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中消损自己,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3.3 现代体育自然价值回归的核心

面对危机人类开始呼唤价值理性, 生态危机引发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的兴起, 科学技术的异化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矫正, 人类所有的活动最终都体现人类生存的意义[13]。现代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催生了现代体育, 现代体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乎人们的想象, 不同的价值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 把体育看作实现其价值的有力工具。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 同时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 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 强烈地干预社会, 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与进步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竞技运动的健康危害性、非体育手段介入到提高运动能力中、金钱影响体育的趋势等体育异化现象, 这种工具理性的膨胀使人们忽视了体育的自然价值理性。

人的生命活动状态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主要内容, 也是人的自然价值的主要体现, 良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健康, 异常的生命状态就是疾病。体育的自然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命活动状态的影响和意义, 对健康状态的追求成为其核心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开始阶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状况, 但发展到一定水平, 健康与科技、经济发展的水平就不是正相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的生活造成体内物质的积累;高度竞争增加了人的生存压力;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体育运动与体育科学在健康革命中承担的任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体育运动在关照、监控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面临许多新的威胁健康的因素, 健康在体育内涵中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 自然价值的属性决定了健康成为体育的核心内容。

摘要:现代体育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也出现一些异化现象, 尝试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这些异化现象进行理论探索。现代社会呼唤体育自然价值的回归, 健康已经成为体育自然价值的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只是体现体育与健康的工具。

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研究 篇8

1 面向全体,异化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体育水平的整体提高。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形的前提下,以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篮球这一体育项目时,针对男生喜爱,女生排斥的情形,制定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篮球教学,即教师可以对于女生适当降低标准,例如:运动强度的降低、动作标准的降低等。实践证明,当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制定适宜于女生的篮球学习目标时,可以使得本来不喜爱篮球运动的女生从心理上得到“达标”的满足感,提高了自信,并进一步在乐于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篮球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不仅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即使是同性,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例如有些同学体质好、有些同学体质弱、有些同学体育基础好一些、有些同学体育基础差一些、有些同学偏爱激烈一些的体育运动、有些同学则更喜欢舒缓一些的体育运动。鉴于此,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能力与体质等差异化的特征,开展差异化的教学,使得教学过程多层次、全方位,从而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生所客观存在的差异化生理及心理因素,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得体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面向全体同学;另一方面能够达到目标的异化,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前提。

2 尊重个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其实并不是现代教学理念刚刚提倡的,它早在春秋时期,就被教育家孔子所提及。他有2位学生,一个叫冉,性情较为懦弱;另一个叫子路,性情较为刚烈,针对这2位学生,孔子就采取了“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其实,因材施教也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同的学生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手段,那么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较高的学生,会觉得体育课无聊无趣,从而对于体育课堂失去新奇感。而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则会视体育课为负担,对于上体育课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对于体育课堂产生一种畏而远之的不良心态,更不要说对于体育学习产生兴趣了。上述情况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得体育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鉴于此,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基础体质与个性差异出发,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弊端,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从而在促进同学们共同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时,要正确认识到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的问题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正常学习,即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该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从而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达到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目的。

3 激发兴趣,关注诉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名言。虽然不同的个体差异造成不同学生在体育学习效果方面的差异,但是,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却是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不二法宝。鉴于此,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困生”,要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适当放大,使得他们在受到激励并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从而敢于抓住每一次属于自己的学习机会,大胆参与、积极展示、逐步提高。而对于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一方面给他们提供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学习,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也可以从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此外,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还应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诉求,开展灵活的体育教学,而不是按照自己所事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模式化的教学。例如:有些女生因为生理原因,或者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提出诉求时,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反馈,随机应变地为他们安排合适的体育项目,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情的同时,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产生热爱之情,进而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 结语

学校体育差异化教学研究 篇9

1 概念界定

关于差异教学的定义,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定论,每个人的教育观念不相同,则每个人对差异教学的定义也是不相同的。以下列举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权威的关于差异教学的定义。

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一书中谈论的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汤姆林森在《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将差异教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差异性教学论,他指出差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个体需要的积极相应,并通过学生的真实情况,从学习风格,学习兴趣,教学条件等方面,结合现实的教育因素,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时调整。该文认为在体育课差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实践主体。因而从学生角度来界定体育课差异教学是指体育教学的实施要建立在对学生差异了解与 掌握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选择有弹性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评价,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使运动技能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得到提高。也不难看出很多学者直接把差异教学等同为“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或者是“异质教学”。

2 差异化教学的特征

2 . 1 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差异教学的教学形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而进行选择的。他可以克服传统的个别教学和班级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将教学形式多元化,例如:“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将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创新地设计教学,使在其功能上能发挥适应个别差异的作用。同时,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性别的学生还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即增加了教学效率,同时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差异教学在班级教学的标准可以是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优势智能、学习风格、学习速度及性别等,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学习任务的性质、学习环境的设计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实行弹性化的分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做出改变,因此差异化教学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2 .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差异教学的实施条件就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差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表现出极大差异,例如:由于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方式不同,在学习某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主要有: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和电视录相,还可以采用镜面示范,侧面示范以及正面示范的教学方法。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差异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他们在获取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集中练习法、分段练习法、游戏法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不同种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差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随时可变的,也是富有多样化的。

2 . 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差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尤其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环境下,国家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坚持这一主旨而进行设置的,体育课差异教学内容的主要范式应该分为基础性内容、综合性内容、扩充性内容、挑战性内容。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体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主要适用于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综合性内容是指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的难度内容,适用于成绩稍好的学生;所谓扩充性内容主要是指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身体育学习的要求较高,选择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习跳远的学生,同时学习了三级跳远,并且要求较高。挑战性内容主要是针对于体育特长生或者是运动员,他们所选择的都是希望达到国家标准或者是超过国家标准的内容,难度较大。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 4 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差异体育教学坚持以“保底不封顶”的教育评价目 标,对学生实行多种形式、多种水平的评估:

体育教学中的差异化评价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照顾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前提下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考虑自身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发展性评价;总之差异教学评价尊重学生差异,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的差异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评价中我们也应该彰显和维护这种独特性,而不是努力的遮蔽和压制这种独特性。“保底不封顶”的评价宗旨真正反映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辩证统一的规律,反映了事物不确定性与可控性对立统一的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将差异教学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了扩大和丰富。

3 体育课差异教学的教学形式

体育课差异教学的提出是伴随着当前我国体育改革以及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仅是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教学理念的更新。然而,我们在差异教学方面显然还没有真正实现这种更新,于是导致体育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过程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针对于差异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直接反应出他们对于差异教学理念的认识。当下,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最主要的差异教学形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体育课差异教学的常用形式分组教学、分层教学、专项教学、个别教学。在差异教学理念下,我国体育工作者开发出了很多的教学形式,每种教学形式都有其各自的关注点,分组教学可以分为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分层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爱好、能力将同一水平的学生安排的一起进行教学;专项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项能力;个别教学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进行专项指导。

4 结语

中学体育课差异教学中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将差异化的教学理念看成是一种人本理念,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感觉弱化了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差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形式分组教学、分层教学、专项教学、个别教学四种形式。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普通中、小学2004年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以及伴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成为指引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理论上阐明差异教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进一步分析差异教学的内涵,特征。其主要特征包括: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等四方面。

体育异化 篇10

1 体育用品营销人员差异化

人员差异化, 更多的是说明直接面对渠道、面对消费者的销售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优势, 而优势集中表现为个人的综合能力, 对于个人要据其能力情况安排实际工作, 尽可能的使每人发展其优势, 各司其责, 各尽所能。个人的具体情况表现主要如下:

(1) 人员的能力。能力指的是销售人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 销售人员不管是在执行企业政策或是在帮助渠道商处理客户问题, 一定要有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为销售人员的能力越强, 渠道商对销售人员的信任也会越高, 从而对厂家的信任度也会更高, 所以销售人员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努力使渠道商对企业信服, 全面配合各项工作, 整体提高工作效率。销售人员的能力也会有优势, 就传统渠道与大卖场渠道而言, 须根据销售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现有能力等综合考虑该销售人员适合于做哪一条渠道。

(2) 人员的资格。现在一线的销售人员, 绝大部分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或是刚工作不久的非营销专业人员, 其在销售行业的资格普遍较低, 要提高渠道商销售人员的信任度, 提升渠道对企业的忠诚度, 必须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程度, 对行业、对产品的了解程度, 用辛勤的实践工作来补充资格不足的问题。工作中, 销售人员如果能取得某方面的专业资格, 对销售管理非常有利。

(3) 人员的态度。销售人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 而与人打交道就是做人, 如何保持做人的基本原则很是重要, 谦虚的个性, 会增加渠道商对销售人员、对厂家的尊敬, 销售管理工作中多谦虚, 好学, 为与渠道商的良好沟通提供便利。

(4) 人员的忠诚度。虽然很多的企业都有踏踏实实做事, 老老实实做人的口号, 可是真在实践工作中坚决执行的不多, 所以企业的目标、企业的宗旨就是要做到这样的标准, 销售人员工作必须实事求是, 有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渠道商的信任。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对渠道商采用不诚实的手段, 立足于长远, 不以个别事件论得失, 不以个别问题计成败。

(5) 人员的可靠性。销售人员要给人可以依靠的感觉, 如果渠道商交给销售人员办的事, 销售人员不能很好的处理, 会增加处理事务时的成本, 从而降低渠道效率。如此渠道商对销售人员的办事成效会大打折扣, 对企业的看法也会打折扣, 所以实际工作中, 销售人员对于工作一定要有首位负责制的责任心, 对于任何事务, 一定要一跟到底, 事务办完后, 不管是对企业内部, 还是对于企业外部, 要能及时的反馈事务落实的情况。

2 体育用品营销服务的差异化

体育用品差异化营销中, 营销服务的差异化是体现营销优势的一个关键方面。

(1) 订货方便。从营销的角度来说,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要考虑的问题有:一是考虑购买产品所花费的产品成本及购物过程成本;二是购物的方便性;三是与销售人员沟通情况如何;四是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所以, 在对消费者服务时, 一定要考虑到他们更愿意在哪里买产品, 企业就应该在哪里去卖产品, 这个既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又能为消费者极大的提供方便。而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企业销售人员来做, 对渠道商进行培训, 另外渠道开拓方面要尽可能是给予消费者方便。

(2) 送货效率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效率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时间越来越宝贵, 所以如果给消费者, 给渠道商提供高效率的送货则是差异化竞争策略之一。提高物流水平, 提高送货的效率, 将提高客户满意度, 所以要强化具体分工, 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强化效率性。

(3) 客户培训。协销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用语, 而真正做到实处的厂家不多, 所以在协销的思想指导下, 对渠道商进行有效的培训, 可以提高渠道的忠诚度。培训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大家集中到一块讲课, 也可以给渠道商一些学习资料, 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沟通, 让渠道商对企业形成某种程度的依靠, 提高渠道高的综合能力, 提高渠道的忠诚度, 以便提高销售量。

(4) 客户咨询。客户培训主要是针对渠道商, 而客户咨询则主要是针对消费者, 厂家经过一定力度的宣传, 则肯定有大量的消费者采用各种方式到渠道商或到厂家咨询, 把握好销售机会, 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咨询方式, 提供全面的咨询, 则更能够促成交易的达成。

(5) 维修服务好。虽然企业品牌的产品质量相当过硬, 但也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问题处理的方式将决定消费者还会不会继续使用和购买企业产品, 所以维修一定要及时给予回复, 哪怕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质量问题或是其他问题, 要以一种非常诚挚的态度面对, 绝对不能逃避问题。

3 体育用品营销形象差异化

体育用品销售过程中, 各个细节也会给消费者不同的印象, 因此, 差异化营销就是要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形象。

(1) 人员形象。销售人员是企业所有群体中与渠道商或消费者接触最多的人员, 销售人员个人形象将很大程度的影响渠道商对企业的看法, 所以销售人员须努力提高个人素养。保证企业销售人员的个人形象比竞争对手销售人员的个人形象要强。加深渠道商对企业销售人员的良好印象, 最终达成与企业的良好合作目标。

(2) 标志形象。企业标志是有效传播企业形象的方式之一, 现企业的标志是否能最有效的达成目的, 这要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估, 所以这里就不在细说。

(3) 文字信息传播形象。有效传播企业的形象方式之一就是企业的文字, 如何达成最有效的方式, 需要更多的资料说明。销售人员配合设计部, 更多的反馈市场相关信息, 提升文字表达及宣传力。

(4) 营销氛围。气氛主要指的是购物氛围, 包括批发商与零售商店面的购物氛围。销售人员须努力学习产品、宣传资料一体化, 达到最有效的陈列, 让客户一到渠道商的店面就能感受到企业品牌产品的氛围。另外, 渠道商、批发商与零售商的产品组合要有区别, 陈列也要有区别, 总体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品牌的文化氛围。

4 体育用品企业差异化营销系统构建的保障条件

体育用品的差异化营销的实现, 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做到的, 必须以企业在意识、制度、产品线、渠道数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保证条件, 才能实现。

(1) 意识形态的强化。执行差异化营销, 须全体人员的配合及支持, 现实工作中, 须不断强化全体企业人员, 尤其是销售人员差异化营销的思路, 形成差异化的执行氛围。

(2) 制度体系保障。任何的策略和方案, 如果得不到高层领导的支持, 将失去依托, 在充分与高层领导沟通后, 具体实施差异化的营销方案, 把细节工作都注重落实, 各部门都积极配合, 将有利于差异化营销的具体执行。

(3) 产品线保障。现在的产品线, 可以实施差异化营销, 产品线丰富, 可以分产品制作、分渠道操作, 这也是差异化营销的表现形式之一。体育用品由于渠道商数量上不够, 所以, 实施同一渠道内差异化分型号操作的可行性现在不高, 体育用品在市场实施产品分型号的差异化营销是可行的。

(4) 渠道数量保障。差异化营销最初是由细分市场而来, 而细分市场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分得开, 进得去, 赚得到, 如果市场细分不是很明确, 渠道数量不够, 细分不明确, 即使进得去, 也会赚不到, 将失去实施差异化营销的意义。

(5) 执行力保障。制度制定后, 体系完善后, 最终政策是要由人来执行, 空谈执行力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全体人员都重视差异化营销, 全体人员都理解差异化营销, 销售人员掌握差异化营销的具体细节, 才能更好的执行差异化营销。

(6) 指导、沟通、引导。差异化营销政策的执行, 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各部门人员要有很好的沟通, 销售人员要能与渠道商人员良好沟通, 领导要在实施政策中, 不断给予下属指导。销售人员对渠道商要合理的引导, 引向企业所期望的方向。

摘要:体育用品差异化营销策略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经营手段。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应当逐步进行, 关键是推行人员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三大策略。在实施这些营销策略中, 应当坚持基本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体育用品,差异化,营销策略,关键,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纪峰.城市品牌营销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4) .

体育异化 篇11

关键词:公权异化;关系;扬弃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70-02

一、常态公权异化和特定公权异化的关系

(一)常态公权异化决定特定公权异化

常态公权异化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必然产物,常态公权异化的长期存在,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渗透在生产关系和各种交往关系当中。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虽然能够促使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加大力度改善这种不平等关系,但不管法律如何完备,如何缓和阶级矛盾,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无法消除。作为一种从原始社会末期便产生的历史产物,常态公权异化必然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各个不同阶级国家,只是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连同生产者奴隶也一同占有。即使曾出现过法典,但这个法典本身就不把奴隶阶级视作基本的“人”看待,这个法典内规定的公权力更是不受限制,并且具有极端的残暴性与极强的镇压性。奴隶主依靠这种无比强大、不可对抗的特定公权力,可以任意掠夺财富和俘获奴隶,对奴隶阶级进行赤裸裸地残暴统治。当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后,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有所改善,奴隶阶级得到解放,但人身自由依然被限制在一亩三分地里。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封建法典中依然得到了绝对保护,地主通过占有土地来使农民依附于土地,本质上就是借助土地达到对农民和国家的控制。不按照法典办事的情况屡屡出现,特定公权异化现象普遍发生。不过,比起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法律在处理不平等的人际剥削时,体现出了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和缓和性,特定公权异化现象的程度也较之为轻。不管怎样,从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就算存在着法典,统治者掌握的特定公权力仍然会与其法典内规定的特定公权利相互异化,常态公权异化不可避免地一直存在着,并具体的表现为特定公权异化。常态公权异化作为长期的历史现象,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特定公权异化的强弱程度,一般都符合进步社会体制的特定公权异化程度轻于落后社会体制的特定公权异化程度的规律。常态公权异化的历史走向呈现U型态势,特定公权异化本质上是常态公权异化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和反映。

(二)特定公权异化反映常态公权异化

在阶级社会中,特定公权利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定公权力维护的也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者不会出于真正关心社会贫苦大众的死活而主动保障其切身利益。只有在为了维持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才不可避免地去承担一些兴修公共设施的职能,以及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除此之外,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都是带着剥削性质的。阶级社会中深刻的内在矛盾正体现在:统治阶级作为享受特定公权利和掌握特定公权力的少数人,与社会中大部分被剥削人民之间存在激烈矛盾。原始公权利的全民性,被无限缩小并局限于统治阶级身上,统治阶级仍愿意为被剥削人民做的,就只剩下与之仍有交集的少部分公共事务。这时候的国家公权力,就看似仍具有公共性的一面。马克思也曾说过,国家权力“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的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1]当国家特定公权力履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时,又昙花一现地回归到原始公权利的本来面目,这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共同利益上的唯一交集。但是,这种交集的大部分体现,仍然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剥削性。实际上,任何一个阶级国家,都无法避开这种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因为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的必要前提,马克思特别强调履行这种公共职能对于维持统治的必要性,“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2]恩格斯在对波斯政府和印度政府关于河谷经营管理的现象考察后更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3]统治阶级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也带有剥削性,其开展的任何一个公共工程,首先都是为了保障本阶级而剥削其他阶级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统治和公共管理虽然同时存在,但丝毫没有违背常态公权异化的共有特征。由于不同阶级国家的法律完备程度和执行情况不同,以及社会体制的进步性不同,特定公权异化发生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总之,特定公权异化反映了常态公权异化在不同具体阶级国家中的表现,既具有常态公权异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是常态公权异化的具体存在形式。

二、常态公权异化和特定公权异化的扬弃

(一)常态公权异化的扬弃

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条件下,国度内发生了特定公权异化现象,常态公权异化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产物。公权异化根源于人和人不平等的剥削关系,阶级矛盾如不彻底消灭,公权异化现象就会一直存在。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经济下的人际剥削和对立,从而彻底消灭常态公权异化和特定公权异化。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不意味着常态公权异化就不存在或特定公权异化就不会发生,由于过渡期内仍受到多种历史因素影响,无产阶级国家仍然要从各方面加大力度预防公权异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这样说道,“国家再好也不过是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公社一样,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能力把这全部国家废物抛掉。”[3]13-14无产阶级国家仍然需要长期的斗争准备,只有当无产阶级国家进入“自由王国”后,阶级和国家自然消亡,社会自治组织才会重新行使最原初的社会自治权(原始公权力)。恩格斯就曾在《论权威》中这样写道:“政治国家以及政治权威将由于未来的社会革命而消失,这就是说,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3]277-288那时候整个社会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精神水平极高,人和人的关系不再存在剥削和矛盾,而是和谐相处,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至此,无产阶级国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彻底消灭,阶级对抗消失,社会自治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整个社会的代表,再也不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阶级矛盾产物。马克思曾说道:“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6]289-290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无产阶级国家,彻底实现了公权异化的扬弃和消灭,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成为“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摆脱了劳动异化状态,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得到解脱。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特定公权利重新等同原始公权利,特定公权力也重新等同原始公权力(社会自治权),公权异化经历了由最大化扬弃到彻底消灭的过程。

(二)特定公权异化的扬弃

社会发展总是不断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能够经历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飞跃。总共又分为六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原始社会末期,阶级、阶级矛盾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公权异化现象,每个历史阶段的常态公权异化程度各不相同,而具体每个历史阶段中的特定公权异化程度,在同一阶级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的常态公权异化最为严重,特定公权异化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也同样最为严重。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方社会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爆发了不计其数的罢工和示威运动后,西方国家不断被迫实施有助于改进劳动阶级生计和福利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有的西方国家甚至开展“福利国家政策”或走“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同劳动阶级的对立关系有较大缓解。比较起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解放了农奴的人身自由,社会体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人类从此迈入了现代文明。因其提倡的自然法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分权主张等,资本主义社会在公法上还对私人领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保护,法律体系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完备和成熟,执行程度也高于以往。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特定公权利在范围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扩展,进一步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了。特定公权力也在法律范围内得到了严格执行,特定公权利和特定公权力相互异化的现象也较少发生。总之,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提倡的各种管理理论、分权机制、法律保障下,其常态公权异化得到了较大扬弃,特定公权异化的程度也有很大地减轻。不过,不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面如何辉煌和自我美化,始终掩盖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本性。要真正消弭公权异化,只有当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步体制后,才有可能对公权异化实行最大限度地扬弃。就国度内的特定公权异化而言,社会主义社会比起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对特定公权异化进行了最大化的扬弃,最具历史进步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2-1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3-764.

体育异化 篇12

一、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 有的放矢

国内体育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承受着来自阿迪、耐克、锐步、彪马等国际大品牌的挑战。

1. 当今宏观市场竞争的特点如下:

(1) 市场竞争主体变得错综复杂。当今社会, 国内体育品牌不仅受到国内品牌的挑战, 而且国外企业也逐渐进入国内市场争夺市场份额。从多种角度来看, 竞争者的数量、类型、规模都不断变化, 这些不同形式的竞争者已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 (2) 市场竞争空间不断拓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变化, 这就使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 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则发生新市场的争夺, 这将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这样, 企业在获得新市场空间的同时, 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3) 市场竞争行为日新月异。当今企业越来越注重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从而更准确地寻找市场, 进行市场定位, 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市场需求, 这促进了企业对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

2. 自主品牌的竞争逐渐成为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主题。

当今新经济环境之下, 由于品牌本身具有知识与文化的高融合性, 企业已越来越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在品牌竞争出现之前, 市场竞争多集中在价格竞争、服务竞争和质量竞争等方面, 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者、中间商、竞争者的市场行为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企业越来越重视创造市场的需求而非之前的满足市场需求, 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 品牌正在跨国家和文化扩张, 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3.“李宁”品牌定位的弊端。

“李宁”此次改变品牌定位存在一弊端。“make the change”口号的提出及企业标志的变更, 标志着“李宁”将客户完全锁定为“90后”群体, 这自然而然会使得中、老年客户群体误以为李宁将是“90后”年轻人的运动品牌, 中老年人配备此类运动装备会显得与年龄不符, 因此, 这种品牌的定位与中国大的经济、消费环境是相背离的, 品牌定位为“90后”群体必将会给营销渠道带来更大的挑战, 经销商的客户群体也由此缩小。这一系列的因素必然会导致市场份额的缩水及管理层的变更。

二、制订差异化企业竞争战略, 减少来自竞争者、购买者的威胁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差别化战略, 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 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性战略, 可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 降低其对价格的敏感性, 此外, 企业采用这种战略, 可以很好地防御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 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

1. 差异化战略的基本形式。

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或品牌形象 (Mercedes Benz在汽车业中声誉卓著) 、技术特点 (Coleman在野营设备业中) 、外观特点 (Jenn-Air在电器领域中) 、客户服务 (Crown Cork及Seal在金属罐产业中) 、经销网络 (Caterpillar Tractor在建筑设备业中) 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2.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将自身产品的特色和内在价值清晰、直白、及时地传递给标的客户。当今市场已经完全不是卖方主导的市场, 产能过剩的现象随处可见, 再加上当今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快, 广告资讯能迅速及时的传递到人们视野中, 因此, 企业不得不面对“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窘境。如果企业不能把宣传工作做细、做好, 必将导致客户群体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产品的独特性, 同时, 更不会得到客户的认可。因此, 企业能够通过先进的科技技术、自主创新创造出与竞争对手存在绝对差异的产品只是在市场竞争获胜的第一步,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企业必须要采用多途径、多渠道的市场营销手段, 不断突出自己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不同之处以及特色所在, 将自身产品的差别化宣传到淋漓尽致。即便是在同质市场, 为了避免价格竞争, 企业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外观设计、包装或附加某些讨巧的小功能, 来彰显自己, 实现外在差别化。 (2) 不断深入地研究顾客需求。实施差异化企业战略的宗旨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价值主张, 从而使得顾客能够为厂商提供的优质产品而支付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价格。以此为出发点, 企业首先要对顾客的个人偏好和内在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弄清楚在顾客眼里产品的哪些部分是最重要的、什么产品是值得他们偿付高昂价格的, 这样, 确保了产品具备顾客想要得到的服务和独特属性, 产品就能够为顾客带来最大效益。从顾客需求的角度来研制产品就确保了产品的高差异化, 同时也提高了产品与客户的依存度, 两者的关系越紧密, 公司能够创造出的竞争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3) 深入分析竞争对手,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企业竞争对手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明确自身产品的优势与竞争对手产品属性的差别。如果企业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甚少, 企业就无法建立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 更无法实施自身的差异化战略。同行业中, 互不了解的差异化竞争无异于闭门造车, 不但提高不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而且很可能与竞争对手产生产品上的相同,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竞争优势的发展。因此, 企业要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要将自身与竞争对手进行详细的比较, 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所在, 从而更加准确地制订相关企业策略, 有的放矢, 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4) 将企业独特的资源优势运用到关键的经营职能中。一般情况下, 不同行业的成功要素都各自维系着竞争者如何发挥最具优势的经营职能。经营职能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集中表现在市场营销、分销服务、出厂后勤、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等方面。差异性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表现在经营职能的差异, 当企业的人力物力和同行业竞争对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同样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的初期, 首先确定能够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各类要素, 用更加先进的方式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重点布局, 创造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如, 如果企业把生产制造放在各类职能的首位, 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产品流水线上的投入来降低产品自身的不足, 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 同时以此美化产品的外观。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日本汽车制造产业所创造的质量优势,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受益于自身开展装配线活动的不懈努力。

3. 耐克公司差异化战略的成功经验。

李宁商标改变后直接改变了自身的经营范围,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 李宁完全可以实行差异化企业战略, 在原来商标的基础上, 开发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标志, 如耐克公司推出的NIKE kids, 目标市场直接指向少年儿童, 而且NIKE kids拥有自己的专柜, 实行独立的经营模式, 这就避免了NIKE kids出现经营效果不佳而影响耐克老品牌形象的发生。李宁此次要开发的“90后”市场, 完全可以借鉴耐克公司的差异化企业战略模式, 在自身原有品牌的基础上, 确立“90后”品牌的分支, 保证原有市场份额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开发了更为广阔的“90后”市场。

三、从自身实际出发, 找准产品市场定位, 制定准确的企业战略

在企业战略的构成要件中, 产品的市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确定市场定位的过程中, 如何运用市场细分的方法, 在市场里找到最适合自身资源特点的位置, 乃是重中之重。唯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

1. 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明确企业战略。

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按照市场的发展, 消费者价值的变化而改变。战略大师波特提出的一般战略理论:成本领先战略、异化战略、集中战略, 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公司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竞争对手的正确分析, 也是制订战略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市场定位制订正确的公司战略绝非易事, 对大多数企业领导者而言, 不仅需要依靠领导团队的智慧, 还必须加上企业员工及外部专家参与。这不但对形成正确的战略十分重要, 而且对战略的实施也产生重大影响。再次, 企业在明确市场位置, 制订正确的公司战略之后, 如何实施战略, 则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公司战略的实施过程是对公司全部资源战略目标的能力的显示。

2. 制定品牌国际化战略, 从全球同类品牌中定位自身位置。

逐步开展品牌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即品牌的全球化扩张战略,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进行生产、营销、宣传、渠道运营, 并树立品牌全球化的战略。

总之, 国内体育品牌要想实现自身的平稳健康发展, 甚至赶超国外知名运动品牌, 制订各自合理的企业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各体育品牌只有在生产运营当中擅于运用并不断完善企业战略, 才能使体育运动品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真正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 (MichaelE.Porter) .竞争战略[M].陈小悦, 译.华夏出版社, 1997.

[2]刘英梅.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12) .

上一篇:投资风险法律研究下一篇:水稻3414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