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异化

2024-09-05

金融衍生品异化(精选12篇)

金融衍生品异化 篇1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其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 危机从美国已延伸到全球, 从美国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的学者对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监管模式不能适应金融创新或监管不力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廖岷, 2008) , 有些学者认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邱兆祥, 2008) 。有些学者甚至表现出对金融创新的怀疑, 对市场经济的动摇。这次危机有很多新特点, 采用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和实践难以解释次贷危机的起因和特征, 会错判危机发生的原因。事实上, 美国次贷危机是由金融产品的异化主导着危机的发生和深化 (陆晓明, 2008) 。近年来, 次贷产品的过度衍生, 链条不断延长, 部分次贷机构为了增加次贷发放量, 放松风险控制, 风险失控, 影响范围扩展到全球。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给我们深刻启示是在金融衍生品契约设计中尽可能压缩产品出现异化的空间, 同时建立有效的校正异化行为的监管机制。

二、金融衍生品的契约性质及风险

契约理论认为, 金融衍生品是一系列合同的统一体, 它赋予交易一方在将来某个时刻或时段对既定资产的债权, 或明确规定了另一方的债务, 或是只为一方提供一种决定期权交割与否的权力。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交易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 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交易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是不确定的。事实上, 只要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投机行为, 则作为规避风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合约本身是不完全的。因此, 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天然的不完全契约。

金融衍生品的不完全契约性质集中表现在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契约的多样性上。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是一组基于基础金融产品或已有衍生产品的价值预期的契约, “有限理性”的交易双方不可能对未来情况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期, 同时双方都有“机会主义”倾向。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既可以由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出来, 也可以由已有的衍生产品再衍生出新的产品, 随着这种衍生、再衍生的创新螺旋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品契约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导致了金融衍生品契约的不完全。

金融衍生品作为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 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契约, 其信用风险与身俱来 (葛强, 2008) 。金融衍生品的高关联性、高杠杆性、虚拟性是催生衍生产品交易高风险的重要因素。金融衍生品运用不当, 可能导致新信用风险的集中和突发, 甚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广泛存在对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金融衍生品是为适应风险管理而产生的金融工具, 其灵魂就是风险。

三、金融衍生品的异化与次贷产品的风险失控

金融衍生品的异化是指金融产品承担的规避风险的功能丧失, 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出现了异化。风险逐渐集聚和放大, 却无法完全分担风险, 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紊乱的现象。形象地讲, 金融产品就是金融体系的细胞, 细胞如发生病变, 必然会殃及整个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中, 从贷款发起人开始, 投资银行、评级公司到最后的投资人, 各个环节对于产品的风险都缺乏了解, 并且将风险转移给没有专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手里。道德风险充斥了整个次贷产品市场, 次贷风险成倍放大, 却没有有效的防范与释放, 次贷市场参与人行为出现异化, 最终风险失控, 导致危机的爆发。

(一) 次贷的借款人本来就是信用高风险的人群, 加剧逆向选择现象

与传统的优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面向信誉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风险低的借款人不同,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是高风险、低信誉的人群。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大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低且变化较大、其信用记录缺失或有不良记录, 他们对次级贷款及相关金融产品缺乏认识, 并不能从各种金融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只能依赖于经纪人或贷款机构的推荐。金融产品的选择随意性很强。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经济现象。因此, 与优质贷款相比, 次级贷款风险较大。

(二) 参与机构风险意识降低

在美国, 高度发达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压缩了贷款机构的利润。优质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生产, 利润空间大大减小。贷款机构发放次级贷款, 争夺高风险的客户 (邱兆祥等, 2008) 。加上高度证券化的次级贷款被大量拆分和重新包装, 经过多次衍生形成极为复杂的衍生产品, 最终的投资者已经无法分辨住房抵押贷款与原贷款机构之间的关系, “追索权”失效 (黄小军, 2008) 。风险顺利的转移, 大大地降低了贷款机构控制风险的意愿, 借款人违约风险不能制约贷款机构的贷款行为, 贷款机构甚至以更低的贷款标准贷款, 贷款机构产生道德风险。

次贷这种产品在其证券化的过程之中的定价与流动性极强的股票或债券衍生产品 (如期权) 存在极大的差别。而次贷证券化后的产品是通过数学模型或评级来进行的。信用评级成为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 评级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之间并未达成共识, 即评级机构自认为它们对风险的评估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本身, 而不包括流动性风险。而投资者则认为评级机构涵盖了以上两种风险。另外, 信用评级公司的精巧包装, 有些资产质量较低的贷款也得到AAA或AA级别, 对某些简单的投资者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评级机构给予次贷衍生产品中高层级的部分以AAA评级, 显然对风险低估了。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向结构化产品的发起人收取评级费用, 这影响了评级机构的公正性, 它们往往给予这类产品较高的评级, 得以不断地发行证券、获取收益。评级机构出现道德风险。

(三) 金融创新超过了微观金融监管的能力, 宏观监管微不足道

微观监管把监管责任归于金融机构, 理论上讲, 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的创新战略、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利润分配转移制度, 有效地控制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风险。然而, 各类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近些年都在不断放大, 2007底, 9家美国银行机构的平均杠杆率为20倍, 放大的杠杆率导致金融泛滥和过剩。还有, 另外, 监管当局对次贷相关机构的监管存在缺失。他们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45%左右的银行类机构, 如商业银行、储蓄机构、银行分支机构, 尚有比较谨慎严格的监管措施, 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约43%的金融控股公司分支机构缺乏严格的监管, 而对于占次房贷发放量约12%的房贷公司的监管则十分薄弱。次贷产品市场上, 缺乏监管, 没有即时校正异化的行为, 风险越积越多, 任其泛滥。

(四) 次贷产品的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风险最终失控

次级贷款机构对次级贷款产品与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次贷产品违约的不确定性很高, 贷款人忽视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投资银行通过从贷款发放机构购买次级贷款, 进行结构化处理和设计, 将次级贷款进行证券化, 形成衍生产品抵押支持证券 (MBS) , 进而再形成衍生产品资产支持证券 (ABS) 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并向市场发售, 使次级贷款的风险链条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由次贷机构内部向多元化机构延伸, 进一步加剧了次贷的风险 (刘克崮, 2007) 。次级贷款衍生产品的投资者在分享次级贷款收益的同时, 成为了风险链条中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通过这么一个长长的链条, 利益被刮分, 风险却没能有效分散。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 美国与全球金融各个环节紧密关联, 次贷风险爆发的效应, 在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等各个市场进行传导, 出现风险共振。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被过度滥用, 其增长速度超越了管理该领域风险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导致市场约束机制失灵, 形成系统性风险。

次贷产品的风险承担者对风险认识模糊不清 (刘克崮, 2007) , 对风险疏于防范。次贷产品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 商业银行将各类贷款证券化, 形成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过程中, 市场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逐渐模糊。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直接传递到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次贷产品的高杠杆性使得投资资金大部分要依赖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 而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保障是投资者持有的证券, 在危机冲击下流动性的消失, 使得银行无法通过市场变现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证券价值的损失最终只能由银行自身来承担, 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初衷在于分散和转移银行体系承担的风险, 结果危机过后, 最终风险仍然由银行来承担。总之, 次贷产品的委托-代理链过长, 原始的借贷关系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责任约束变得越来越松散, 致使链条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化, 导致风险失控。

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的天然性是金融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行为产生的, 这不确定的行为又取决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应从金融衍生品契约的设计着手,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关注参与者对风险控制的意愿和能力。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经济现象。

(一) 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环境

金融理论认为, 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依赖于金融市场工具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即通过竞争所形成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在完全竞争状态下, “看不见的手”能达到全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交易费用、公共物品等会造成市场失灵。一般意义上的价格信号是一种即期价格, 在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实际经济会表现出周期性的供求失衡。而如果存在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反之, 如果市场存在着垄断和操纵价格的行为, 那么金融衍生品就发挥了劣化资源配置的负向功能, 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必须加强市场基础环境建设, 使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 (蒋志芬, 2008) 。

(二) 减少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衍生品市场近十年来的显著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创新, 这些创新回避不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托马斯·赫因, 2008) 。次贷危机表明, 用来克服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机制没有我们想象的完善。事实上, 金融衍生品市场契约总是不完全的, 契约条款的完全程度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契约越完全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信息不对称是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那么减少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弥补契约不完善的缺陷,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使得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三) 提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识别与风险监管的能力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曾将金融衍生品称为“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交易参与者的理解和风险控制水平所能驾驭的程度。为了防范与控制风险, 首先, 要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包括压力测试、止损机制等, 增强投资者的应对危机的能力。金融产品发行者应向投资者说明潜在的风险, 避免借款人由于缺乏对此类产品风险的了解, 往往盲目选择。为确保风险与收益匹配, 有效应对风险, 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标准, 不能允许盲目扩张信用。其次,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风险监控能力。国际上金融创新不断, 产品层出不穷, 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合作, 建立联动机制, 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岷.全球金融监管热点问题与思考〔J〕.比较, 2008 (37) .

〔2〕邱兆祥, 粟勤.美国次贷危机初始原因的剖析及启示〔J〕.经济学动态, 2008 (8) .

〔3〕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4〕葛强.论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的来源.江海纵横〔J〕, 2008 (1) .

〔5〕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 2007 (12) .

〔6〕黄小军, 陆晓明, 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 2008 (5) .

〔7〕蒋志芬.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8 (1) .

〔8〕托马斯.赫因.在发展中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再次汲取历史教训?〔J〕.比较, 2008 (35) .

金融衍生品异化 篇2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零和博弈:即合约交易的双方(在标准化合约中由于可以交易是不确定的)盈亏完全负相关,并且净损益为零,因此称“零和”.2、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保证金可以分为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维持保证金(maintains margin),并且在交易所交易时采取盯市制度(marking to market),如果交易过程中的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那么将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追加保证金,其将被强行平仓。可见,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有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它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风险规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担了,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就是将巨大的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的人手中,这类交易者称为投机者(Speculator),而规避风险的一方称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类交易者被称为套利者(arbitrager)这三类交易者共同维护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述功能的发挥.1、远期 远期合约是一种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合约中要规定交易的标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时的执行价格等项内容。

2、期货 期货与远期十分相似,买卖双方透过签订标准化合约,同意按指定的时间、价格与其他交易条件,交收指定数量的现货。

期货与远期的区别有:

1、标准化程度不同。远期交易遵循“契约自由”的原则,合约中的相关条件如标的物的质量、数量、交割地点和交割月份都是根据双方的需要确定的。期货合约则是标准化的。期货交易所为各种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制订了标准化的数量、质量、交割地点、交割时间、交割方式、合约规模等条款,只有价格是在成交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由于开展期货交易的标的物毕竟有限,相关条件又是固定的,因此期货合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能力虽然不如远期合约,但标准化却大大便利了期货合约的订立和转让,使期货合约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并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交易者。

2、交易场所不同。远期交易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交易双方各自寻找合适的对象,因而是一个无组织的效率较低的分散的市场。在金融远期交易中,银行充当着重要角色。由于金融远期合约交割较方便,标的物同质性较好,因此很多银行都提供重要标的物的远期买卖报价供客户选择,从而有力推动了远期交易的发展。期货合约则在交易所内交易,一般不允许场外交易。交易所不仅为期货交易提供了交易场所,而且还为期货交易提供了许多严格的交易规则(如涨跌停板制、最小价格波动幅度、报价方式、最大持仓限额、保证金制度等),并为期货交易提供信用担保。可以说期货市场 是一个有组织的、有秩序的、统一的市场。

3、违约风险不同。远期合约的履行仅以签约双方的信誉为担保,一旦一方无力或不愿履约时,另一方就得蒙受损失。期货合约的履行则由交易所或清算公司提供担保。交易双方直接面对的都是交易所,即使一方违约,另一方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交易所之所以能提供这种担保,主要是依靠完善的保证金制度和结算会员之间的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来实现的。可以说,期货交易的违约风险几乎为零。

4、价格确定方式不同。远期合约的交割价格是由交易双方直接谈判并私下确定的。由于远期交易没有固定的场所,因此在确定价格时信息是不对称的,远期交易市场定价效率很低。期货交易的价格则是在交易所中由很多买者和卖者通过其经纪人在场内公开竞价确定的,有关价格的信息较为充分、对称,由此产生的期货价格较为合理、统一,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效率较高。

5、履约方式不同。由于远期合约是非标准化的,转让相当困难,并要征得对方同意(由于信用度不同),因此绝大多数远期合约只能通过到期实物交割来履行。而实物交割对双方来说都是费时又费力的事。由于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期货交易又在交易所内,因此交易十分方便。当交易一方的目的(如投机、套期保值和套利)达到时,他无须征得对方同意就可通过平仓来结清自己的头寸并把履约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方。在实际中,绝大多数期货合约都是通过平仓来了结的。

6、合约双方关系不同。由于远期合约的违约风险主要取决于对方的信用度,因此签约前必须对对方的信誉和实力等方面作充分的了解。而期货合约的履行完全不取决于对方而只取决于交易所或清算公司,因此可以对对方完全不了解。在期货交易中,交易者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这就极大方便了期货交易。

7、结算方式不同。远期合约签订后,只有到期才进行交割清算,其间均不进行结算。期货交易则是每天结算的。当同品种的期货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时,就会对所有该品种期货合约的多头和空头产生浮动盈余或浮动亏损,并在当天晚上就在其保证金账户体现出来。因此当市场价格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动时,交易者不必等到到期就可逐步实现盈利。当然,若市场价格朝自己不利的方向变动时,交易者在到期之前就得付出亏损的金额。

3、期权

期权(Option),是一种选择权,指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期权的持有者可以在该项期权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买或不买、卖或不卖的权利,他可以实施该权利,也可以放弃该权利,而期权的出卖者则只负有期权合约规定的义务。按期权的权利划分,有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种类型。看涨期权(Call Options)是指期权的买方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即拥有在期权合约的有效期内,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入一定数量的期权合约规定的特定商品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买进的义务。而期权卖方有义务在期权规定的有效期内,应期权买方的要求,以期权合约事先规定的价格卖出期权合约规定的特定商品。看跌期权(Put Options)是指期权的买方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即拥有在期权合约的有效期内,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卖出一定数量的期权合约规定的特定商品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卖出的义务。而期权卖方有义务在期权规定的有效期内,应期权买方的要求,以期权合约事先规定的价格买入期权合约规定的特定商品。

按期权的交割时间划分,有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两种类型。美式期权是指在期权合约规定的有效期内任何时候都可以行使权利。欧式期权是指在期权合约规定的到期日方可行使权利,期权的买方在合约到期日之前不能行使权利。

期权合约主要有三项要素:期权费、执行价格和合约到期日。

1、期权费。期权费是期 用。对于期权的买方来说,期权费是其损失的最高限度。对于期权卖方来说,卖出期权即可得到一笔期权费收入,而不用立即交割。

2、执行价格。执行价格是指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事先规定的买卖价格。执行价格确定后,在期权合约规定的期限内,无论价格怎样波动,只要期权的买方要求执行该期权,期权的卖方就必须以此价格履行义务。

3、合约到期日。合约到期日是指期权合约必须履行的最后日期。

影响期权价格的重要因素有:

影响因素

1、股票的市价(1)其他因素不变,随着股票价格的上升,看涨期权的价值也增加;(2)其他因素不变,当股票价格上升时,看跌期权的价值下降。

2、执行价格(1)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越高,其价值越小;(2)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越高,其价值越大。

3、到期期限(1)美式期权来说,较长的到期时间,能增加看涨期权的价值。(2)欧式期权来说,较长的时间不一定能增加期权价值。

4、股票价格的波动率(1)股价的波动率增加会使期权价值增加;(2)期权的价值并不依赖股票价格的期望值,而是股票价格的变动性(方差)。这是期权估价的基本原理之一。

5、无风险利率 利率对于期权价格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1)无风险利率越高,看涨期权的价格越高;(2)无风险利率越高,看跌期权的价格越低。

6、期权有效期内预计发放的红利(1)看涨期权与预期红利大小成反向变动;(2)看跌期权价值与预期红利大小成正向变动。

期权和期货的区别有:

1、标的物不同。期货交易的标的物是商品或期货合约,而期权交易的标的物则是一种商品或期货合约选择权的买卖权利。

2、投资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不同。期权是单向合约,期权的买方在支付保险金后即取得履行或不履行买卖期权合约的权利,而不必承担义务;期货合同则是双向合约,交易双方都要承担期货合约到期交割的义务。如果不愿实际交割,则必须在有效期内对冲。

3、履约保证不同。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而在期权交易中,买方不需交纳履约保证金,只要求卖方交纳履约保证金,以表明他具有相应的履行期权合约的财力。

4、现金流转不同。在期权交易中,买方要向卖方支付保险费,这是期权的价格,大约为交易商品或期货合约价格的5%~10%;期权合约可以流通,其保险费则要根据交易商品或期货合约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在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都要交纳期货合约面值5%~10%的初始保证金,在交易期间还要根据价格变动对亏损方收取追加保证金;盈利方则可提取多余保证金。

5、盈亏的特点不同。期权买方的收益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波动,是不固定的,其亏损则只限于购买期权的保险费;卖方的收益只是出售期权的保险费,其亏损则是不固定的。期货的交易双方则都面临着无限的盈利和无止境的亏损。

6、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不同。期货的套期保值不是对期货而是对期货合约的标的金融工具的实物(现货)进行保值,由于期货和现货价格的运动方向会最终趋同,故套期保值能收到保护现货价格和边际利润的效果。期权也能套期保值,对买方来说,即使放弃履约,也只损失保险费,对其购买资金保了值;对卖方来说,要么按原价出售商品,4、互换

互换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约定的本金为基础,依据利率、汇率、股指期数等变量相互交换现金流量的协议。主要类型有:1.利率互换: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的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2.货币互换:是指将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3.商品互换: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金融交易,交易双方为了管理商品价格风险,同意交换与商品价格有关的现金流。它包括固定价格及浮动价格的商品价格互换和商品价格与利率的互换。

互换与其他衍生工具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

1、互换交易集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短期货币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业务于一身,既是融资的创新工具,有可运用于金融管理。

2、互换能满足交易者对非标准化交易的要求,运用面广。

3、用互换套期保值可以省却对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需头寸的日常管理,使用简便且风险转移较快。

4、互换交易期限灵活,长短随意,最长可达几十年。

金融衍生品的机遇与挑战 篇3

市场空间广阔

金融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合约,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金融衍生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混合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很宽泛的概念,它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教授胡俞越对《经济》记者说,从场内市场来说,主要集中在中金所和一些证券交易所,例如中金所就有3个股指期货和两个国债期货,证券交易所推出了ETF期权,除此以外,ETF的基金也属于衍生产品,“而场外市场的衍生产品则更多,例如银行间的交易市场、外汇期权、外汇远期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向《经济》记者介绍了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情况。“据统计,目前比较明确的是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关于金融期货和利率期货包括股指期货方面的产品,还有国债期货方面的衍生品。除此之外,还有商品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期货,比如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等”。

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已在百万亿元之上。“从今年1-5月份的情况来看,中金所的5个品种累积成交额就有201万亿,占全国期货市场49个期货品种成交额的80%。”胡俞越告诉记者,中金所今年4月16日又新上市了两个股指期货合约,一个是中证500,一个是上证50,以及2010年4月16日上市的沪深300股指期货构成了股指期货“三兄弟”,股指期货的品种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备。

而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目前这一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此,南华期货子公司南华资本金融衍生品部总监王敏楠告诉记者,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以场内交易所交易为主,场外衍生品市场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虽然目前国内场外衍生品规模尚小,但按照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远大于场内衍生品市场规模,场外衍生品是场内衍生品的补充,能够更好地满足实体企业的需求”。所以,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如今,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发展完善金融衍生品的呼声也渐高。

最为重要的是,金融衍生品可以满足市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金融衍生品不属于投资产品,具有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投机的作用。

赵锡军表示,随着我们国家利率市场的不断放松和加快,金融市场的基本价格会随行就市,再加上汇率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汇率放开的程度也在不断扩大,所以利率和汇率两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会越来越频繁,会影响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作为投资者来讲,为了防止价格波动对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有衍生产品做一些汇率的对冲、套期保值等,这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相关联”。

另外,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投资我们的市场。赵锡军表示,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部门,都提出了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减少波动的需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扩大是必然趋势。

东航期货董事涂殷康告诉记者,金融衍生品会使利率和汇率更加市场化,这对整个经济有好处。

“应该说衍生品是一个风险控制和对冲手段。”长江期货策略研究中心经理薛家铭向记者表示:“巴菲特就要求过银行帮他设计一个期权,银行自己做期权,自己做对冲,然后他买银行的期权。就是我们要自己去设计一个期权然后卖给相应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帮你去做风险化的优化管理,不同的衍生品不一样,要用不同的品种进行对冲。”

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同时,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目前国务院认可了期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也在大力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王敏楠说。

王敏楠对记者表示,各方面政策都在支持金融衍生品业务蓬勃发展,且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型期,急需金融衍生品扮演好风险管理的角色,因此在多重因素的交替影响下,未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有重大发展。

而在赵锡军看来,这个机遇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还需要在发展中落实下来。

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

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专家认为大量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和虚拟性特征的金融衍生品是造成现代市场经济出现泡沫的直接原因,并将其看成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尽管这一说法有些绝对,但作为一种投机工具,金融衍生品可以导致整个市场的巨大波动,这值得我们保持警惕。

任何金融衍生品的强劲生命力一定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需求上。“美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透过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协助贷款人降低贷款利率,充分发挥了金融衍生品的积极作用。但在若干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只为创新而创新的金融衍生品,无形中吹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造成美国次贷风暴的发生。”王敏楠认为,我们除了要鼓励金融衍生品为实体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外,还要透过金融行业的自律与社会监督的力量,来避免无的放矢的金融创新。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也是一个加速器,在处理不当时,会加速经济衰退,如果这个杠杆运用得好,也可以加速经济复苏和成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向记者表示。

对于次贷危机,大家都心有余悸,赵锡军对此却并不担心,他认为,当我们的金融市场发展或放开到美国那样的程度,发展到全球第一大市场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考虑美国的次贷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的影响。“但是现在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金融业差距比较大。对中国来讲,我们金融业在开放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发达市场出现的一些新风险和情况要关注,只要做到不让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到我们这儿来就行”。

nlc202309031357

那么就需要在增加积极性和避免盲目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对此,薛家铭表示,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积极性还比较高,但投机的气氛再降一下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投机气氛太浓,就容易引起不太好的误导效应。“现在这一阶段,股票市场太火爆了,所以整个市场情绪比较急躁,再加上衍生品本身也不够充分,它的杠杆也不大,大家都拿衍生品做投机而不是投资的话,某种意义上很可能会有助涨助跌的效果。”

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规避投资风险,却也可能加速风险的爆发。

一旦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当,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国外的有巴林银行事件、宝洁事件、LTCM事件、信孚银行事件,国内的有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

以中航油事件为例,如果交易不当,不仅可能掉入别人设好的圈套,甚至还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破产。高盛中国通过它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杰润公司建议中航油在市场上做空石油期权,而高盛却反其道而行暗暗大量做多,随着亏损额加大中航油不得不继续加码做空,希望能等到油料下跌的那一天,可以一举翻本。然而,事件最终以中航油亏损5.5亿美元,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为结局。不禁令人唏嘘,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外,对于汇率这个重要因素,金融衍生品能够产生的作用也具有不确定性,政策部门也要给予重视和引导。

“金融衍生品包含的范围除了股票之外还有利率和汇率的管理,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挑战,利率管理主要是以国内的央行为主,但汇率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情况下面临着和国际市场相衔接的风险。”涂殷康表示。

薛家铭对此也比较认同,他认为最复杂的还是汇率,一方面我们要向放开的方向转变,但另外一方面目前这个阶段汇率又是受控制的,汇率之间对外投资也是受控制的。“对市场而言,政府应该想办法允许各种对冲物品存在,比如说汇率期货,现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在放开,越来越多的国外交易所也在建立国内衍生品的交易,在开放的过程中自己不主打国内产品,大家就只能做国外的。”

分层次发展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方向,了解金融衍生品市场应该如何发展。

“这跟每个人的工作相联系,购买衍生产品的需求者不一定就是为了对冲这个市场波动的风险,可能会用在投机炒作方面,我们需要投资者更加客观理智地认识衍生产品的作用,加强风险防控。”赵锡军呼吁,做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控制。“随着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境内外交易活动会越来越多,与境外监管方面的合作也是一个考虑”。

郭田勇认为,在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品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来稳健发展,不宜发展过快。

“我认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应该分层次发展。”王敏楠表示,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具有专业的衍生品知识与市场经验,才能够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品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功能,从而获取较低风险下合理的报酬率。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需要有容忍创新、鼓励试误的空间,过严的监管政策将导致金融行业创新能力的衰落。王敏楠建议,在监管上应把握充分揭露、风险自负的原则,鼓励金融行业的创新,透过创新提升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善用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行业有序发展,在监管上采取负面表列的方式,“划出行业不可超越的红线,相信市场力量会引导金融行业发展”。

“我觉得监管和发展永远都有一些矛盾。”涂殷康认为,创新是对监管的一种突破,但往往没有这种突破,这个市场就无法获利,对于监管来说,在适度的范围内应该容许创新。

薛家铭表示:“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机构来说,我个人觉得国家应该放开一点,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或创新效果会好一点,现在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次贷就会想国内会不会有次贷,看到美国的衍生品出了什么问题就会想到国内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初期管得比较严,这需要时间来不断进步,现在都在慢慢放开。”

金融衍生品异化 篇4

一、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定义

异化一词最早来自于的法文是“aliéner”, 本义是“转让”或“出卖”, 法国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最早在政治意义上使用“aliéner”一词。马克思认为的异化属于哲学范畴, 主要指劳动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异化”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建立在人及其活动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人的劳动的产物,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变成了与自身相异的东西。本文对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定义更倾向于从马克思的“异化”的定义中予以引申, 是指以规避风险和追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中, 偏离了预定轨道, 背叛了其创造者, 成为其创造者和使用者无法真正认识, 也无法完全控制的金融工具。

二、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分析

1. 金融衍生品紧密联系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 扩大危机影响范围。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将信贷产品转化为资本市场交易产品, 大大提升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关性, 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房贷的证券化就是将相对集中的银行信用风险分解到资本市场, 也解决了银行负债短期性与资产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但金融衍生品也同时将资本市场交易的软肋深深植于银行系统, 银行在资本市场的涉入不断加深, 证券资产成为银行主要资产之一。如果证券资产贬值, 例如信用违约引起的房贷证券市场减值超过现金流损失, 银行就会出现支付性风险, 资本市场风险又会回到信用市场[1]。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房地产市场产生信贷违约使证券化及投资减少, 证券化减速又加剧信贷紧缩, 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同时向市场套现, 减少交易和资金供给, 但这时市场上机构越是集体套现, 资产定价就会越低, 金融机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金融机构则容易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2. 金融衍生品异化反映了典型的路径依赖效应。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 (1990) 认为, 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产生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会形成相应的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力求巩固现行的制度, 阻碍进一步的改革[2]。金融衍生品在设立的初始目标是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 近十年衍生品规模急速膨胀, 脱离实体经济, 没有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众多的机构在这个市场上立足并获得了巨大利润, 却没有重视潜在的风险。整个衍生品市场涉及房地产行业、贷款抵押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众多机构, 他们通过主动推动虚拟和制造泡沫来获取收益, 是金融异化的市场推动者。甚至有些金融机构为谋取暴利, 不顾其他团体和市场整体利益的产品创新, 以及在实践中人为过度滥用这些产品, 或故意放任其弊端发展, 使原本利大于弊的产品发展成为弊大于利的异化产品[3]。

3. 行为趋同性促使金融衍生品异化。

虽然衍生品市场规模庞大, 大大超过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 但它的流动性却比较小。市场规模并不等同于市场流动性, 市场流动性是与市场的多样性相一致的[4]。举例来说, 若市场只有两个机构, 他们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也就是说一家机构想买另一家机构就想卖, 该市场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反之, 即使市场上成千上万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 若大家使用相同资产估值、风险管理和会计方法, 以及参考同样的外部评级, 如若有一家机构根据上述这些分析工具得出卖出的结论, 则其他任何机构也都采取相同的做法。长期以来, 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努力制定出的最佳的操作准则, 包括市场计价的会计准则、资产估值方法和风险控制规则等, 要求各个金融机构都参照执行, 会使市场行为趋同, 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这也就解释了金融体系通过房贷—评级—卖出机制虽然将风险分散给了全球的各类投资者, 但是由于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大家都使用相同的风险模型、会计准则甚至止损机制, 市场规模越大自会导致更大的行为趋同, 单个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产品趋同。产品创新的主体是包括大投资银行、主要货币中心银行等在内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在同一个方向上从事创新竞赛, 致使产品趋同, 也使得市场损益相关性提高。它们一旦在同一产品———例如房贷证券化上失误, 则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造成衍生品的异化。

三、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的异化表现

1. 衍生产品设计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最初的衍生产品创新和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对风险的规避和管理需求, 衍生产品是以单一的基础变量为标的的期权、期货、远期和互换等。发展至今, 很多衍生产品创新已脱离正常轨道, 蜕变为获利工具, 在流动性充裕、市场繁荣的背景下, 交易规模异常膨胀, 已经十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 事实上形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市场一旦丧失信心, 泡沫破裂就必然带来危机[5]。

2. 衍生品规模急剧增长。

近十年来, 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 全球衍生品市场始终保持着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 1998年底全球场外衍生产品名义金额80万亿美元, 2001年增长到111万亿美元, 2008年6月底暴增至683万亿美元。场外衍生产品总市值也从2001年底的38万亿美元, 增长到2008年6月底的204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当前60万亿美元的GDP总量, 全球场外衍生产品的规模是其11倍多, 总价值是其3.5倍[6]。由于金融全球化, 各国持有的金融资产也日益地全球化了, 各国金融机构相互持有的国别资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华尔街作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有着庞大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金融危机爆发后, 金融风暴便以华尔街作为风暴眼迅速席卷全球。

3. 衍生产品定价被垄断且缺乏透明度。

衍生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化, 目前市场上复杂的衍生产品往往是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组合, 衍生品再生衍生品, 这些创新产品又都出自世界顶级金融工程大师之手, 未经任何论证或验证, 就直接投入市场, 而且往往是高调、高价投入市场。他们运用的复杂计算模型是市场投资者不能理解的, 因此并不能深入分析和计量其风险。

四、中国防止金融衍生品异化的一般原则

金融衍生品从诞生起就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提高了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了经济繁荣和扩张, 如果金融衍生品发生异化, 就会加剧金融动荡, 诱发金融危机。

1.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

衍生产品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太远, 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衍生产品作为最富有活力的市场, 在经济发展中必不可缺, 但要坚持适度创新的原则,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使衍生品只是服务与金融业。衍生工具的发展要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以促进金融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弱杠杆化。

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和虚拟性, 为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更数倍地放大了风险。因此, 实施弱杠杆化是防范金融衍生品异化的重要手段。国家金融部门应对金融衍生品杠杆率制定最高限度, 从而从法律上对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杠杆进行投机的疯狂行为作出约束。其次, 各个金融机构在进行自身的金融工具创新和进行相关金融产品投资时, 一定要注意控制和关注其杠杆率问题, 特别是对证券的连续多次打包产品, 更应提高警惕, 不可盲目跟风。

3. 提高定价和评级模型的透明度。

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复杂性不能使所有投资者都明白产品的盈利和风险状况, 投资者一般都依靠做市商意见和评级机构。要加强对产品定价和评级机构的监管, 在产品和系统设计中限制单方面考虑, 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应该要求做市商和评级公司提供关于定价、评级、模型等方面的详尽信息和披露规则, 帮助投资者充分理解产品风险。

4. 建立统一监管体系, 构建科学准确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对衍生产品的统一监管。经济全球化使全球金融体系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 金融产品市场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加强对衍生品的兼顾, 要完善全球金融业的监管结构, 一方面各国需要完善自身的监管体系, 另一方面共同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全球协调监管体系, 以对衍生产品创新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必须要对监管格局有一个新的安排, 并制定科学准确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机制。这样才能防止金融衍生品异化, 把危机扼杀在摇篮状态。

参考文献

[1]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27-33.

[2]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94.

[3]王凤.金融异化的制度诱因与风险[J].西安金融, 2002, (10) :28-30.

[4]葛齐.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12-19.

[5]罗熹.从金融危机看衍生产品[J].红旗文稿, 2009, (1) .

个人理财辅导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5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交易对象的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可划分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远期协议市场和互换市场。

金融衍生产品是从标的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这类工具的价值依赖于基本标的资产的价值。

①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按照基础工具的种类划分:股权、货币和利率衍生工具

按照交易场所划分:场内交易工具和场外交易工具

按照交易方式划分: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

② 衍生金融市场的特点

衍生金融市场的特点:可复制性、杠杆特征

③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功能

转移风险、价格发现、提高交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④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主体

套期保值者(风险对冲者)、投机者、套利者、经纪人

⑤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组织

交易所交易(即场内交易)、场外交易

2金融衍生品市场:

包括四个子市场:金融远期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金融互换市场

(1)金融远期市场

远期合约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某种金融工具的合约。金融远期合约的优点是规避价格风险。金融远期合约的缺点表现在:非标准化合约、柜台交易、没有履约保证。

(2) 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市场是专门进行金融期货合约交易的场所,是有组织、有严格规章制度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如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金融期货合约是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期货可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

国际市场上最主要、最典型的金融期货交易品种有利率期货、外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

金融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期货交易者、金融期货交易所、经纪行、结算公司和保险公司,

期货合约的特征:期货合约是标准化合约;期货合约的履约大部分通过对冲方式;期货合约的履行由期货交易所或结算公司提供担保; 合约有最小的价格和变动幅度。

期货交易的主要制度有:保证金制度、每日结算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报告制度(与持仓限额相联系)和强行平仓制度。

(3) 金融期权市场

金融期权合约:金融期权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它赋予了持有人在未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按买卖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合约。

金融期权的要素:基础资产、期权的买方、期权的卖方、敲定价格、到期日、期权费。

金融期权的分类:

按权利性质划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按到期日户分: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按敲定价格与标的资产市场价格的关系不同划分:溢价期权、平价期权和折价期权

按交易产所划分: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交易期权

按基础资产的性质划分: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

金融期权有四种基本的交易策略:

买进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进看跌期权和卖出看跌期权

买进看涨期权:买方收益=P-X-C 或 CC

卖出看涨期权:买方收益=-C 或X-P-C

例题:以下对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执行价格是看跌期权的权利金

B 执行价格是看跌期权合约相对应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

C 期权买方有权利按此价格卖出相应资产

D 期权买方有权利按此价格买入相应资产

E 期权卖方有义务按此价格向买方买入相对应的标的资产

(4)金融互换市场

金融互换的概念:互换是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按照商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换等职现金流的合约。

玩转金融衍生品首要风险控制 篇6

“股神”巴菲特曾经很形象地把金融衍生品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松男认为,金融衍生品只是一种市场投资工具,本身并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陈松男在中量投资举行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设计、定价与风险分析”交流会上表示,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风险控制出现了问题。比如,银行不负责任地将大量贷款贷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投资银行不顾风险的贪婪行为,政府监管的缺失和法规的不完善,等等。这好比股市中的“地雷股”爆炸,错不在股市本身,而在公司经营不善、信息不及时披露等。金融衍生品是一种投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风险,不能因噎废食。

可借鉴台湾的经验

“发展金融衍生品对于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发展同样非常重要。股指期货运行至今,并没有加大市场波动。”陈松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即使是美国,在金融危机后也没有停止发展金融衍生品,而是要求其更加透明化。”

目前还担任中国台湾金融工程师学会荣誉理事长的陈松男是金融工程及金融商品创新方面的资深学者,曾经主导参与台湾期交所新商品开发规划。

他说:“台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作为大陆很好的参照例子。台湾股指期货推出前,监管层也非常担忧和谨慎,业界也争论激烈,但是平稳运行一年多后,股指期货交易量大幅增加,之后市场又推出了其他金融衍生品,比如股指期货的期权。大陆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可以一步一步试水,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产品需要创新

对于颇受投资者诟病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陈松男认为,关键在于销售人员在面向客户时,一定要把产品的潜在最大风险告诉客户,不能只说可能获得多少回报。

“结构性产品是否能赚钱,与定价有很大关系。目前银行业的结构化金融产品还处在初级阶段,技术还不成熟,很多结构性产品都是从海外引进的,其中的风险很难掌控。大陆应该加强金融衍生品创新,自己来设计、发行金融衍生产品,用以满足投资者的避险和资产配置的需要。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品是完全可以在大陆生根的。”陈松男表示,“在台湾,银行的存贷差很小,银行已经很难通过存贷差来赚取利润,而是需要设计开发多种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券商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大陆的券商不能再靠高佣金来获取高额利润,应该逐渐转向依靠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发行以获取利润。”陈松男说。

奇异金融衍生品——KODA 篇7

关键词:KODA,障碍期权,套期保值,杠杆,金融风险

随着中信泰富澳元外汇合约巨亏150亿元、碧桂园投资金融衍生品亏损12亿元和中国内地投资者香港理财导致数亿元亏损事件的不断暴光,一种叫做KODA的金融产品进入了中国大陆公众的视野。人们不禁要问:KODA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能使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中信泰富和碧桂园遭受如此重创,令已经具备一定风险意识的内地投资者的财富转瞬间灰飞湮灭?

KODA的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被称为Accumulator,国内翻译为累计期权。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奇异期权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的期权产品,奇异期权主要对到期收益的特征、附加期权激活或终止机制、多种标的资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以障碍期权为例,只有当标的价格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期权合约才会被激活生效或者终止废除。奇异期权特征源于业界对高风险管理产品的需要以及投资银行为客户创造个性化金融产品的动机。

而KODA正是一种复杂的障碍期权,它可以和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挂钩,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在合约有效期内(通常不超过1年)以低于现时价格的水平为客户提供外汇、股票等标的资产。KODA有四个特性:一是买入标的资产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二是当标的资产的价格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三是当标的资产的价格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标的资产;四是合约期一般为3个月至一年,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标的资产抵押即可购买,因此这一产品往往带有很高的杠杆性。Accumulator因其杠杆效应,能在牛市中放大收益,在熊市中加倍损失而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 KILL YOU LATER”。这种产品最大的杀伤力是:客户的盈利在事先就被锁定,但是如果市场逆转,其亏损将被无限放大。

以标的资产是中国移动股票为例:若中国移动现价为100元/股,KODA合约规定20%的折让行使价(strike price), 3%的合约终止价(knock out price),两倍杠杆,一年有效。也就是说,尽管中移动目前股价为100元,但KODA投资者有权在今后的一年中,以80元行使价逐月按合同约定数量积累中移动股份。如果中移动股价升过103元,合约自动终止;如果合约不满一个月便终止,投资者至少能够获得一个月的股份,并可以立即售出获利。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80元,投资者必须以80元价格双倍吸纳股份,直至合约到期。

这样的产品在牛市,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2007年股市高峰时,不少股票特别是中资股单日暴涨的不在少数,这对于KODA投资者来说,就像“捡钱”一样,合约也经常在签约后数天甚至是当日自动终止,投资者超短线收益20%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投资者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私人银行的资金占香港散户资金一半以上,客户人数不多,但是金额庞大,而且多采用杠杆借贷。不过,当市场越走越高,行使价也越来越高,尝到甜头的投资者开始加大筹码,他们似乎不知道风险也在悄悄倍增。11月以后,港股节节败退,不少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KODA投资者们也只有照单全收,如果合约要求双倍吸纳,那么连续几个月的跌势对于他们来说不堪回首。仅在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就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7年,香港的GDP总量也才1600亿美元),涉及到包括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同时,2007年美国的GDP总量是13万亿美元,但是华尔街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就达到了60万亿美元,是实体经济的4倍多。与金融衍生产品同步急剧增长的是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的奖金和分红,2007年华尔街仅高管层的奖金总额就高达400亿美元。但盛宴的狂欢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正是因为这种贪婪和疯狂导致了2008年的华尔街风暴。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KODA产品积聚的风险随着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暴跌急剧放大,把投资者的财富席卷一空。

星展(香港)的私人银行客户郝婷在2007年7月、8月间,累计往星展(香港)账户存入8088万港元,同意购买所谓的“打折股票”其实是KODA。2007年11月,薛女士在星展(香港)的账户被冻结,银行的对账单显示,其总资产净值为-9446万港元;北京律师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投资2000多万港元购买KODA,如今不仅一分钱不剩,还倒欠荷兰银行200多万港元。”同样被KODA击中的中信泰富更是损失惨重: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称,其与银行签订的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贬值而跌破锁定汇价,按公允价值计,损失约147亿港元。

为什么这样一种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会让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原因之一是有些投资者确实偏好高风险高利润的理财产品,另外许多投资者对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了解。大部分人仅仅知道这种产品的收益,而不知道它的巨大风险。在杠杆的作用下,假设你的账户里有1000万元,那么你的合约数值就会高达五六千万,在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下面以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合约为例,对KODA的风险收益进行简要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合约头寸主要有四类: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澳元日累计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和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其中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是亏损最严重的,合约规定,中信泰富须以固定汇率(加权汇率0.89美元/澳元),每月买入一定数额的澳元,到期日2010年10月,累计最大买入数额为90.5亿澳元;其中每一份合约都有最大收益终止(Knock Out)条款。中信泰富在08年7月密集签署了16份每月累计外汇远期合约。合约杠杆倍数绝大多数为2.5倍。当价格对中信泰富有利时,每月的购买量为3000万澳元到416万澳元不等。将上述16份合约标准化为15个同样的合约。即,交易标的:澳元兑美元汇率;签署时间:2008年7月16日;合约开始结算时间2008年10月15日;到期时间:2010年9月(24个月)。价格有利时买进1000万澳元,价格不利时买入2500万澳元,加权行权价为0.89元,按月支付。

中信泰富的这个外汇合约可以分解成两种障碍期权组合,一种是向上敲出的看涨期权(Up-and-Out Call);另一种是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Up-and-Out Put)。从障碍期权结构看,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条款是一样的。通常这种合约在签订之时,双方没有现金支付,相当于在未来两年内的每一个月,中信泰富获得1个向上敲出的看涨期权,同时送给银行2.5个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作为对价。据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定价测算,按汇率历史波动率(约15%)模拟,研究表明,中信泰富在签订这单笔外汇合约当时就亏损了667万美元。其原因就是中信泰富得到的1个看涨敲出期权的价值远远小于其送给交易对手的2.5个看跌敲出期权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合约是“公平的”,签订时合约双方没有现金支付,那么在合约签署时,其价值应为零,即合约双方都没有占对方便宜。但这笔合约,投行却占了非常大的便宜。

按历史波动率测算,既然中信泰富一份合约的损失为667万美元,那么整个15份外汇合约在签订时就损失约1亿美元。倘若波动率变大,如30%,亏损更将高达4.5亿美元。导致中信泰富亏损的主要衍生产品是“含敲出障碍(Knock Out)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澳元/美元累计远期合约”,以及更复杂的“含敲出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欧元-澳元/美元双外汇累计远期合约”。中信泰富从这些合约中得到的,除了向上利润有限、向下亏损要加倍无限以外,更可怕的是,一旦每月利润超过一定额度,则交易对手可选择取消合同,导致仅有的利润也化为乌有。

中信泰富由于没有识别出合约隐含的下述四大缺陷才酿成今日巨额损失的苦酒:一是目标错位。作为未来外汇需求的套保,其目标是锁定购买澳元的成本,也就是最小化澳元波动的风险。但是其签订的这些Accumulator合约的目标函数却是最大化利润,对风险没有任何约束。换言之,中信泰富的风险是完全敞开的。二是量价错配。中信泰富在7月的前三周内,签订10多份合约。当澳元兑美元的价格走势对其有利时,最多需买36亿,而当价格大幅下跌时,则需要购入最多90亿澳元。而中信泰富的真实澳元需求只有30个亿,这是量上的错配。在价格上,中信泰富的选择更是糟糕。7月份,美次贷危机发展成金融危机,并逐渐转化为经济危机。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澳大利亚作为主要的铁矿石、铝矿石和铜矿石等资源出口国,其经济必将受经济衰退的沉重打击。即使在当时看,澳元走软的可能性也很大(附图1)。三是工具错选。Accumulator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虽然企业需求各异,通常需要定制产品来满足其特定需求。但是在定制产品过程中,企业自身发挥主导作用,而不应是被动的角色。另外,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对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等进行组合,也可以达到企业特定的套期保值需求,而不必通过Accumulator。四是对手欺诈。这些国际银行利用其定价优势,恶意欺诈。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信泰富最大盈利5150万美元,但是因为定价能力不对等,签订合同时,中信泰富就已经亏了1亿美元。

奇异衍生金融工具KODA无论从定价到对冲机制都很复杂,一般投资者根本不知道产品应如何估值,不知道如何计算与控制风险,因此很容易在高价买进同时,低估其潜在风险。而作为交易对手的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拥有大量专业人才,对于衍生品的数学模型有多年研究,充分掌握估值与风险对冲技术。因此,交易双方存在严重的知识与信息不对称。单从定价角度考虑,与国际银行做复杂衍生产品交易,就好像普通人与乔丹一对一进行篮球比赛,输赢早已显而易见。

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同时又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绝非小数目。面对价格的剧烈波动,国内企业存在巨大的套期保值需求。但现实问题是,一方面国内企业巨大的套保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国内券商的业务开展被牢牢束缚,衍生工具又经常被误解为洪水猛兽,基本金融衍生工具迟迟推不出来,场外衍生品几乎没有。由于避险需求在国内无法得到满足,迫使企业只能选择与狼共舞:不少民营企业及境外注册国企通过国际投行参与衍生品交易,一些境内国有企业被迫避开监管涉足场外衍生品交易。中信泰富等中国公司参与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接连失利,彰显中资企业在对冲风险、寻求金融支持过程中的无奈与尴尬。

我们反对高杠杆率下的金融创新,但在坚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必须遵循风险可控的原则下,适时推出基本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避险工具是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昌云:金融衍生工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

我国金融衍生品创新探讨 篇8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创新,特点和功能,原则

所谓金融衍生品是对未来某个时期特定资产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安排的金融协议, 之所以被称之为“衍生品”, 是因为它通常都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在实务中更为宽泛, 指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定值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衍生品的特点和功能

虽说金融衍生品在金融业发展初期就已经出现, 但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于1972年5月推出的世界首张场内交易的外汇期货合约, 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 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金融衍生品应用的开端。随后, 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种类的金融期货合约。进入20世纪80年代, 由于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的介入, 以柜台交易 (OTC) 形式为主的期权和互换交易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的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展, 金融衍生品市场已逐渐趋向成熟, 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金融衍生品的特点

金融衍生品具有衍生性、跨期性、联动性、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

1. 衍生性

金融衍生品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原生产品 (基础产品) 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货币、外汇、股票和债券等原生金融产品, 通过一系列的组合变异, 形成众多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衍生品。因为它们的原生产品都直接是对某种实物资产的要求权, 所以投资于这些金融衍生品所得的收益来自于相应的实物资产的增值。

2. 跨期性

金融衍生品是一般是对未来某一时间或时间段的预测结果进行交易的合约, 所以具有跨期性的特点。无论是哪一种金融衍生品市场, 都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间上的现金流, 这就要求交易的双方对利率、汇率和股价等原生产品价格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而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交易者的交易盈亏。

3. 联动性

由于金融衍生品是由原生产品派生出来的, 它的价值也就与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的关系非常紧密, 原生产品的价值变动也会带动衍生品的价值随之变动。这种联动关系既可以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也可以是非线性函数或者分段函数关系, 在交易所指定标准合约的时候都会直接体现这一联动关系。

4. 高杠杆性

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 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 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杠杆作用无疑可显著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风险。

5. 高风险性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结果取决于交易者对基础品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测准确程度。市场价格的变动带有不确定性, 这也就决定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 杠杆原理和未来判断不准确, 形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风险性。有报告显示, 在国际上接受调查的7185家企业中, 有60%参与了金融衍生品交易。企业在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时要充分认识到各种风险及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据报道, 有“股神”美誉的巴菲特由于2005年在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没有及时收手止损, 最终亏损4.04亿美元。

(二) 金融衍生品的功能

1. 规避风险, 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是金融衍生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防范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套期保值。在金融市场上,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往往因为时间、利率、汇率的变化而产生或大或小的风险, 不同的投资者, 其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这就产生了转移风险的需求。例如期货市场, 就是为了转移风险而设置的, 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功能, 市场把风险转移给那些有能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 使得风险分离, 保持原生产品或工具的价值不变。

2. 价格发现

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在场内交易过程中, 集中了各方面的投资者进行公开竞价, 把对该商品价格有影响的所有因素汇总到一起, 并由不同买卖方对未来价格做出一个预期,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该商品的价格, 也就使真正的价格得以发现, 当然这种发现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基础市场的高度相关性, 价格发现的功能能够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

3. 增加市场流动性

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的作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来, 市场投机者也大量的参与交易, 无形中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 对稳定、完善和发展原生金融品具有重要作用。

金融衍生品的传统种类

金融衍生品可以按照基础工具的种类、风险、收益特性以及自身交易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但按照自身交易的方式和特点进行分类是金融衍生品最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 可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结构化金融衍生品。

(一) 金融远期合约

所谓金融远期合约是指规定合约双方在场外市场上通过协商, 按照约定价格在指定的未来日期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合约。金融远期合约规定了将来交割的资产、交割的日期、交割的价格和数量, 合约相关的条款经双方协商确定。目前主要有远期外汇合同、远期利率协议和远期股票合约等。金融远期合约的交易一般规模较小、较为灵活、交易双方易于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

(二) 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 是以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基础的期货交易, 目前主要有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股票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四种。金融期货合约的交易只在交易所内完成, 合约的内容都是标准化的, 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割时间、交割地点等都由交易所统一规定。

(三) 金融期权

金融期权是一份具有选择权的合约, 是合约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 在约定日期内享有按事先确定的价格向合约卖方买卖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的契约。包括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两大类。目前主要有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期权、利率期权、利率期货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在交易所有交易的标准化期权和权证, 在场外市场还有交易的新型期权, 通常称为奇异性期权。期权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个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

(四) 金融互换

金融互换也叫“金融掉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 在约定的时间交换一定金融资产的交易。通常参与互换的各方还会找第三方作为担保人, 以维持合约的正常履行。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互换品种有外汇互换、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债券互换和抵押贷款互换等。

(五) 结构化金融衍生品

结构化金融衍生品是在简单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 按照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化特性,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衍生品通过相互组合方式, 或与基础金融工具相结合, 开发设计出的具有复杂特性的金融衍生品。例如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各种结构化票据等, 都具有相对复杂的特性。

金融衍生品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一) 金融衍生品创新应坚持适度原则

适当的金融创新能够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维持金融及经济的正常运转, 本来无可厚非。但是, 流动性太强就会造成泛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是金融衍生品过度创新的鲜活例子。在本身就充满信用泡沫的次贷资产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系列市值更为庞大的金融衍生品, 最终冲毁次贷泡沫并引发全球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和危害就可想而知了。由此也给我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反面教材。

(二) 金融衍生品创新应坚持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相协调的原则

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二者就如同现代经济的两个车轮, 尤其不能盲目追求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容易引起过度繁荣的虚拟资本泡沫, 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创新, 犹如空中楼阁, 没有稳定的基础, 一旦走向泡沫, 只会给经济体的发展带来重创。只有双轮和谐驱动, 经济才能稳定健康发展。

(三) 金融产品创新应坚持本国需求原则

一国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不是跟风、不是随大流, 更不是盲目的与国际接轨, 而应是根据本国国情, 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状况、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诸多客观因素, 特别是国内经济活动主体, 包括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是否对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有内在要求。

(四)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应坚持渐进的原则

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条件, 在推进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适时发展已具备条件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经济活动, 而是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完善和实践的过程。坚持金融衍生品的渐进原则, 可以为纠正失误提供机会, 为市场反馈提供时间, 也为下一步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回旋的余地。

(五)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应坚持风险可控原则

金融衍生品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的特征, 因此要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 始终将潜在风险置于可控之下。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这一金融衍生品, 近乎无限制的“造币”功能势必造成房地产及其他衍生品市场上的货币泛滥, 引发流动性过剩, 形成资金泡沫。在投机泡沫和资金泡沫双重推力联手冲击下, 各金融分市场 (包括房地产市场) 的价格泡沫便很快形成, 各种价格泡沫累加便汇聚成了一个大得可怕的市值泡沫, 远超过美国年GDP大约14万亿美元的水平, 达到后者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次贷衍生品上百万亿的市值泡沫, 使美国的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了惊人的地步, 从而也陷入了危机四伏的险境, 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到来。

我国金融衍生品创新的途径

(一) 建设适合金融衍生品创新的制度环境

首先, 以政府为主导, 加快相关法律的建设。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和衍生市场的建设必须由政府控制其推出顺序和节奏, 并且坚持立法与监管先行, 避免走“先发展, 后规范”的老路。其次, 构建有效率的金融衍生品创新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顾虑是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在市场发展的同时, 如果监管缺位, 将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再次, 放松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衍生品市场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并不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衍生品市场, 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及早放松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准人限制, 应该是衍生品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

(二) 因地制宜开展衍生品创新

不同的衍生产品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 因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应科学地安排顺序, 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1.优先发展场内交易, 适度发展场外交易

考察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可以发现:场外交易在金融业比较发达、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监管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容易取得成功。由于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 在目前, 我们重点应该是发展场内交易。场内交易具有流动性强、高度透明、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 更安全, 有利的监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于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其根源在于一些劣质的信用衍生产品在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OTC) 的交易, 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政府监督。造成一定的交易活动量导致连锁反应。以上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存在缺陷, 在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的都是基础的金融衍生品, 信用风险是非常小的, 大量的金融期货风险事件的概率是比较小的。美国的金融危机中, 我们应该反思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吸取的经验教训, 但不能舍本逐末。

2.先发展远期、期货交易

在远期、期货、互换、期权4种基础衍生品交易中, 先发展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远期交易是比较简单的, 可以启动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上多种货币的远期外汇交易, 以满足进口商和出口商需要防范汇率风险。我国有多年的商品期货的操作经验, 金融期货已经进行试点, 金融期货的条件更加成熟。更复杂的掉期及期权交易, 需要更严格的贸易条件和改善市场环境, 其推出的复杂的技术要求, 需要一定的时间。

3.金融衍生产品首推股指期货

在种类众多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中, 利率期货、股指期货、汇率期货在国际上都有成功的先例, 并且在我国市场的需求已经显现, 国内对有些品种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但比较而言, 股指期货的条件最为成熟, 目前, 我国股指期货的现货基础比较扎实, 其成功推出的关键在于相关法律的修订和证券市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2008年10月, 融资融券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为我国加快金融衍生品创新步伐开了一个好头。

对于利率期货而言, 由于我国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 国内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单一, 利率产品和汇率产品价格互相隔离, 缺乏一种利率汇率的组合产品。在外汇期货方面, 美元资产在我国外贸、外汇、外债中所占的比例巨大,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逐步升值, 只有我国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后才能推出汇率期货品种。因此, 目前我国推出利率、汇率期货品种还不成熟。

结论

我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应当在清楚认识到金融衍生品具有高杠杆性、高风险性、高联动性等特点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的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而有意识规避金融衍生品对经济体的消极影响, 立足我国国情, 坚持适度、协调、渐进、风险可控等原则, 进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颜廷标, 崔巍.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04, (5) :34.

[2].辛乔利.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3-18.

[3].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2-17.

[4].杨松.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反思金融衍生品创新的风险[J].改革与战略, 2011, 27:59-62.

[5].赵川.浅谈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贵州农村金融, 2009, No.25704:10-13.

[6].付优生, 史焕平.我国金融衍生品创新及风险防范—美国金融风暴的启示[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8, No.20412:70-71.

[7].熊维强.从次贷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2 (2) :61-66.

[8].陈琦.我国外汇衍生品创新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金融衍生品是财富还是灾难? 篇9

几十年来,金融衍生品一直呈现出天使般的面孔,美国强大的金融实力正得益于其金融衍生品的发达。但如今,金融衍生品突然露出狰狞面目,重创了美国以至全球经济。金融衍生品到底是财富还是灾难?正在积极进行金融创新的中国该如何对其进行监管?

金融衍生品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几个月前,金融衍生品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使金融衍生品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明星”,但很多人是只闻其名,未知其意。据金融专家介绍,金融衍生品是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决定于后者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

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极具两面性。衍生市场的繁荣将全球资金流动的利益链顺利地串连起来。在衍生市场上,投资者可以用一定的价格购买任意一种衍生合约,以此来对冲通货膨胀或美元贬值风险。事实上,衍生品可以用来对任何风险进行对冲,包括公司破产风险或金融甚至整体经济风险。正是基于衍生市场的这一功能,衍生品被整合进全球化大生产这一链条的核心位置,衍生品让世界变平,使华尔街的国际金融资本把美元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衍生品作为推进金融全球化和世界大生产的润滑剂,促进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繁荣。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和衍生市场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风险链条。但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重要的风险规避工具,可以起到分割、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衍生工具形影相随的投机又可能使风险集中,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杠杆率迅速收紧,整个市场流动性急剧降低,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从本质上看,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当现有的交易标的无法满足资本需求时,庞大的、疯狂追逐利润的国际金融资本就会推动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制造出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察觉。以至到最后,买家看到的这类金融产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数字以外,根本无法判断资产的质量。

当虚拟的金融体系出现危机时,投资者们忽然发觉衍生合约仅仅是单薄的一纸文书,巨额财富的蒸发使得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金融衍生品想说发展不容易

很多专家认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因此我国应限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虽然多次提出进行金融创新,也就是发展金融衍生品,但行动一直比较缓慢。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依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金融衍生产品品种还不丰富,目前主要是简单的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银行间外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业务。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经推出外汇期货和国债期货,后来因为发展不够规范而被监管部门叫停。有人认为商品期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而前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都不大,投资者范围也比较窄。据此,为数不少的官员和学者都认为,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

日前出台的“世界经济论坛2008至2009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上,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已名列前30位,而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仅排名109位,两者的发展步伐明显不相匹配。业内人士对金融衍生品认识上的差异,似乎也在证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确实还很不发达,很多人,包括一些金融界从业人士在内,对金融衍生品都不熟悉。不过,虽然多数人对金融衍生品整体还不够熟悉,但是金融衍生品的一个具体品种却被很多国人所熟知,这就是股指期货。

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我国股市在推出之日就没有引入做空机制,这样一来,股市就只剩下“前进档”。单边股市有不少弊端,这一年多来股市由牛到熊的转变过程,更是暴露出这种单边股市存在的问题,而推出股指期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国在两年前就开始大张旗鼓地筹备并宣传股指期货,模拟交易推出也有一年多时间,股民几乎没有不知道股指期货的。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直至今日,股指期货依然没有踪影。业内人士戏称,股指期货是一件还没有发生的大事。

股指期货迟迟没有推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方面对其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存有疑虑。金融危机的出现,更使很多人对此深感不安,反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声音再次响起。从股指期货推出屡次受阻一事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发展金融衍生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金融危机不是阻碍创新的理由

虽然一些人对发展金融衍生品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支持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声音更加强大。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汪祖杰教授认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促进资本流动的一个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能舍弃。

一家期货经纪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叫停股指期货是因噎废食的表现。实际上,美国经济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危机,但美国股市的下跌幅度远低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这恰恰是因为美国拥有股指期货这样的对冲风险的工具。金融创新工具本身是好的,管理层可以在工具的使用和风险控制上做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直接放弃。

有专家表示,如果在股市处在6000点高位时推出股指期货业务,那该业务将百分百成为大盘缩水至1700点的“第一替罪羊”。但如今我们看到,没有股指期货,大盘依然可以暴跌70%之多。而且在暴跌之时,投资者除了忍痛割肉离场,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有金融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作为金融衍生品发展的一个参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互联网已经很发达,而我国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当时,针对美国爆发的一次网络病毒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国内一家权威新闻媒体在报道最后援引国内专家的话说,我国的电脑使用方式比美国安全,都不联网,所以不用担心网络病毒。这番话说过没有几年,互联网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今天,我国已经是互联网应用大国。互联网改变了国人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病毒、黑客、网络犯罪等安全问题并没能阻碍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今天的金融衍生品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问题不是该不该发展,而是如何稳步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可能存在风险而拒绝进步,不能因为看到别人遇到困难而自己丧失发展的勇气。

目前,作为金融衍生品开路先锋的股指期货推出前的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金融衍生品在我国会有怎样的命运已日渐明朗。

监管金融衍生品需要创新体制

此次金融危机让人们见识了金融衍生品蕴含的巨大破坏力,也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金融衍生品首先要解决如何监管的问题。而要做好监管工作,必须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为数不少的专家认为,公司制度的缺失、华尔街的无限贪恋以及监管不到位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我国的有关机构在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想通过其自律来规范市场是不现实的。在经济管理上,美国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管理水平,但还是出现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这说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技术性,不是常规的监管方式能解决的。

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应遵循三大准则。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公共利益是首要目标。第二,注重信息披露,保证市场公平。衍生品交易必须保证公开、公正、公平,提高透明度,使投资者有获得相关资讯的机会,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市场被操纵、衍生品价格被扭曲,使衍生品价格与基础工具价格具有趋同性,只有这样衍生品市场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避险功能”。第三,注重规则和制度的统一,提高效率。政府统一监管,包括统一市场管理、统一交易法规、统一风险管理。

有专家认为,要管好金融衍生品首先要进行体制创新。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教授认为,在目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思路下,为了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叠的问题,必须完善各金融当局间的协调机制。他建议,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层次的监管协调机构。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专门研讨国内金融衍生品监管问题的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一位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联合监管是发展的需要。

有关监管部门透露,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推动下,2009年将有近100家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基金公司等,签署《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方面正迈出步伐。另据中国银监会的消息,为了加强衍生产品业务的持续监管,银监会首先加强了对衍生产品业务的非现场监管。目前,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已设计完成。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篇10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现状

1.在监管设置方面

当前, 我国银监会负责监管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情况。但是银监会把券商投行、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等排除在衍生品交易范围之外, 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加上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类似, 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变得复杂化, 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加强, 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发挥其经济作用, 容易形成监管歧视。

2.在监管覆盖方面

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的特点是品种数量多、随意性和组合能力强。这些具有活跃性的特点造成市场上的衍生品更新速度过快, 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无法与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同步进行, 不能实现统一监管, 监管真空普遍存在。监管体制落后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监管目标, 而且还加快了监管套利现象出现。

3.在监管手段方面

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市场上的扩大和发展, 使得会计通过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两种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这一模式滞后。表外业务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作用在于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程度及金融市场风险分布的透明度, 造成监管部门不能通过财务报表得到真实的经济信息。特别是对场外衍生品交易, 因缺少相关机构为其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价格, 造成其市场透明度更差。

4.在监管效率方面

杠杆性、虚拟性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特性, 使金融衍生品交易与一般商品交易具有许多区别, 主要表现为它是一个过程, 交易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另外, 金融衍生品所具有的较强的复制组合能力, 是近两年产生很多金融衍生品灾难的一大重要因素。监管者缺乏深入了解金融衍生品的特性, 对交易过程无法开展有效监管, 这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评级机构的问题

目前, 会计、审计和法律事务所的运行情况还存在许多问题, 不具备足够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 经常发生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的现象。

2.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

相关部门在控制金融机构业务风险方面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规定, 可行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几乎未得到实施。例如,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称《暂行办法》) 虽然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要承担监管和指导责任, 但是在内部控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不能有效地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进行监督。

3.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

金融衍生品业务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业务, 加上我国当前还在使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 实际上它大多数在经济交易上属于表外业务。两者存在的矛盾表明我国对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的监管缺乏经验。

4.国际监管经验不足的问题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放性使得其具有跨国性的特征, 加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杠杆率和渗透性, 加大了其风险在金融市场蔓延过程中的系统性危害。由于外资银行监管缺乏母国的支持, 造成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与我国的市场发展不相符, 具体表现在监管的标准、内容、方法和分工等涉及国际合作的具体细节上没有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规则等。

5.高级管理人才的问题

人才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的监管人员缺乏衍生品交易商所使用的产品、策略、模型和内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

1.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

(1) 完善法律制度。政府监管的法律法规主要依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目前,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使得政府的外部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加快制定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如期货交易法和期货交易所法等专门法律, 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合法性。

(2) 采取新的监管方式。粗放型监管向风险目标型监管转变, 是我国过去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 主要包括: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等。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我国应建立一套计算机信息系统, 把金融机构的信息输送到监管部门, 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

(3) 促进监管机构的合作。我国要想解决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中的监管歧视问题, 就要将国内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和管理经验结合到一起, 互相协调、合作, 或者从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中抽调相关人员, 成立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委员会, 进行有效监管。

2.开展社会监管

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加强中介机构、新闻媒体、投资人和债权人等市场主体的监管, 是开展社会监管的有效方式。

(1) 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中介机构包括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信用评级机构等, 这些机构由于涉及的监管内容较广泛, 因此要不断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活动的审计监督, 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提高市场参与者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以确保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2) 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管。随着新闻媒体影响力的增大, 其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要市场参与者针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提出相关建议, 都可借助于媒体转达给政府机关。另外, 制定规范措施来约束媒体的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可对随意猜测和恶意中伤等行为提起诉讼, 避免对投资者造成错误的引导。

(3) 加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监管。由于投资人、债权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可使对金融衍生品交易者的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在制定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 还应培育和扶持独立的民间“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 借此引导和规范中小投资者的监管行为, 以更好地发挥这种监管作用。

3.强化内部控制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防线是进行内部控制, 这是使外部监管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条件, 因而要不断强化参与者的内部控制。

(1) 提高重视程度。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增强他们对内控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了解。

(2) 完善评价制度。实施内部评价制度, 是保障金融衍生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市场参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 对现行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开展科学评价, 让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企业的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相一致。

(3) 部门职能独立。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具体管理、操作和结算十分复杂, 因此应明确规定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职能和权限, 避免出现责任纠纷。

(4) 防止职责重叠交叉。职责重叠交叉带来的结果是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效果不大, 要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不能让负责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和控制、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或营销由一人同时兼任。另外, 风险计量、监测、控制与金融衍生品交易或营销, 也不能由一人兼任。

4.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依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活动的公开披露建议》, 参与金融衍生品活动的机构要对财务报表的用户做出相应活动的计划安排, 并拟定一份可详细反映所有活动的报告。这样不仅可从质和量两方面提供金融衍生品活动的相关内容, 而且还可提供机构内部风险均衡和管理措施的相关信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 金融衍生品市场已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如果我国仍然采取过时的监管方式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 肯定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这就需要与国际市场上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才能实行有效监管。我国应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建立多国合作监管机构, 监督世界各地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还应进行国内监管体制改革, 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 采取国际市场上先进的管理方式, 缩短与国际监管的差距, 提高监管质量。

6.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具有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特点。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市场参与者应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如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讲座、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等。同时还应不断提高监管者的综合素质, 如在招聘新职员时, 监管机构除了注重他们的技术外, 还要把他们的行为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金融衍生品灾难中的长鞭效应 篇11

金融衍生品具有跨期性、联动性、高杠杆性等特点,使得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投机特质十分突出,因此吸引了很多投机者参与。

但是,在追逐高收益的投机者群体推波助澜下,金融衍生品原有的规避和对冲业务风险的作用被忽视。这造成金融衍生品在各领域盲目扩张,泡沫化程度加深。

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存在基础——风险控制能力被漠视。最终,因业务风险的高度聚集,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最终引发金融风暴。

可以用管理学理论中的“长鞭效应”分析金融衍生品造成的恶果。

所谓“长鞭效应”,是指在管理的供应链传递理论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一个信息流从最初传递方出发,通过逐级的传递,到达最终接收方时,信息内容已出现较大的扭曲,失真程度十分严重。

将最初传递方比作长鞭的根部,信息最终接受方比作梢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本次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金融危机也类似于此。

当作为长鞭根部的基础性金融产品形成后,华尔街依据该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将其与其他基础性金融产品或者衍生类金融产品进行重新配置、再包装,形成一个全新的衍生品种。

通过一次次的重新分配、再包装,许多复杂、涉及面较大的金融衍生品群就诞生了,而且这些金融衍生品种之间业务关联性很高。

但是,金融衍生品的业务风险情况却在包装和销售过程中,被金融工程理论、结构化设计等方式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非一般人士所能了解和掌握。

在华尔街高举金融创新大旗,大力推广和创新金融衍生品的势头下,不仅造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的局面,而且也诞生了一个业务风险度高、业务品种密切联系的高风险金融市场。

而且类似鞭子根部的基础性金融产品与鞭子梢部的创新型金融衍生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两者之间的业务关联程度并不因此而降低,反而因为衍生品种之间风险因素多样化、综合化而出现业务风险较高的局面。

表面上看,衍生品业务的收益和风险被不同金融创新手段分割、分层、重新分配,其蕴涵的具体业务风险权重也逐步降低。

但是,一方面因为“长鞭效应”的存在,使得分层分级后的新金融衍生品的业务风险情况等信息严重失真。另一方面,衍生品复杂的结构、繁琐的设计等,使得各业务品种之间相关性提升,品种蕴涵的业务深度即风险因素种类,反而随着多次分层分级包装而逐步增加。

最终形成单一风险因素下降,综合风险因素广泛度提升,促使总体业务风险度上升的局面。

最终出现鞭子根部抖一抖,即基础性金融产品价格出现向下调整时,作为鞭子梢部的金融衍生品价格大幅下跌的状况。■

浅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12

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 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时间比较短, 我国已开办的金融衍生品大多数是借鉴国外的经验, 自身创新比较少, 这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有直接关系,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尤其是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发达国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是外汇类合约, 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 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入市。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出发, 加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不难找出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发展道路——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 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 发挥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 以遵循强制性演进模式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虽然在1984年我国就开始金融改革, 但因深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 我国金融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仍然不够活跃, 主要表现在:

首先,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种类单一, 应用领域比较狭窄。由于缺乏以证券、股票指数、利率、信用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外汇市场, 人民币衍生市场相对于外汇衍生市场极不活跃, 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需求。

其次, 我国基础性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机制不完善。比如我国的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股票仍然有部分未完成股改, 非流通股占据了总股本中的大部分,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为股票的正确定价以及吸引投资者带来了困难, 也给推出与股票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带来了阻碍。

另外, 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管体系, 并且市场信息的披露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金融衍生品有高杠杆性以及虚拟性的特点, 虽然这些特点带来的是高收益, 但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一旦操作不慎或估计失误, 那么投资者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 甚至可能会引起金融恐慌, 冲击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而信息的披露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会造成投资者对市场发展的判断缺乏准确性, 从而加剧损失的程度。

二、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议:

1、完善基础的金融产品和市场。

金融衍生交易是由相应的基础资产工具交易衍生而来的, 它以基础金融产品为依托, 不能脱离相应的现货市场而独立发展。而我国有关的现货市场还非常小, 相应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规模也有限, 交易很不活跃, 这直接影响了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只有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市场上的投资者才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和动力, 金融衍生品市场才有稳定和高流动性的基础。

2、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

我国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 不断完善与金融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严格执行对违规者进行严厉的处罚, 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时适时的进行监管制度的创新, 比如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监管, 对其市场准入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 以降低市场风险;对有关联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管, 以防止其进行暗箱操作而破坏投资者的利益。

在信息披露方面, 在我国目前市场发展的程度下, 要加强强制披露信息制度, 特别是价格敏感性信息的透明度要得到提高不能让信息披露机制流于形式。

3、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通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针对这些风险, 必须采取系列防范措施。

从微观角度提出的防范措施有:搞好金融机构自我监督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建立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建立快捷而完善的资讯系统, 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此外, 还应该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人员的培养和知识的普及。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衍生金融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们要用尽一切手段培养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关的从业人才, 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加强理论研究和复合型金融理论人才的培养。

三、总结和展望:

总之, 虽然对我国金融衍生品改革的道路很漫长, 但是, 当前我们已经有了雏形,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 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金融衍生品。

参考文献

[1]、成思危, 积极慎重的发展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J], 经济界, 2007, (1)

[2]、刘明康, 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 中国金融, 2006, (22)

上一篇:起源和演变下一篇:少数民族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