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2024-06-01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共11篇)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1

场外市场 (OTC) , 又称柜台交易市场。场外市场没有固定的场所, 没有规定的成员资格, 没有严格可控的规则制度, 没有规定的交易产品和限制, 主要是交易对手通过私下协商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易。

场外衍生品市场运行方式

(一) 场外衍生品市场没有集中的交易场所。场外交易市场是由众多企业、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以及普通投资者分别交易组成的, 它基本属于一个分散而且无固定交易场所的无形市场。在现代, 场外交易更多地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和通讯网络, 其中最为完善的代表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二) 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组织方式采取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是不同于竞价交易方式的一种证券交易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 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 不断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 (双向报价) , 并在该价格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 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制度的优点是能够保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即投资者随时都可以按照做市商的报价买入、卖出证券, 不会因为买卖双方不均衡 (如只有买方或卖方) 而无法交易。一般来说, 每家在证券场外交易市场上挂牌公司至少应该有两个做市商为其股票报价, 即竞争性做市商制度。挂牌公司有较多的做市商的好处, 能有利于竞争, 防止价格操纵。

(三) 场外衍生品市场主要以协商定价方式成交。场外交易的对象一般是非标准化合约, 其标的物、金额、到期日等都是双方商定的, 即所谓量身定做。场外交易是按照“一对一”方式确定证券价格的, 成交价格取决于交易双方协商一致。有些场合下, 证券交易价格是由交易双方反复协商而确定的, 有些场合下, 证券价格是由一方挂牌出价的, 但依照可根据市场情况以及交易双方的接受程度加以调整, 依然存在着协商定价的机会。

(四) 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清算方式。场内交易实行集中清算。交易得到确认之后, 清算机构成为所有合约持有者的对手, 即买方的卖方, 卖方的买方。而场外交易是双边交易, 一般是交易双方自行安排资金, 实行双边清算。

场外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风险探析

从以上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运行方式可以知道, 场外衍生品市场具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等诸多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 也称对手风险, 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招致损失的风险。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以双方的信用为基础。而金融机构的信用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而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恰恰是一时间, 所有金融机构信用都出了问题。

(二)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一方面由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以及缺乏有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 使得该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场外金融衍生品是一对一个性化合约, 到期清算, 本身也孕育着巨大的流动性差风险。尤其是当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时, 风险会急剧放大。由于衍生品场外市场极低的透明度与监管缺失, 造成参与交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实际交易头寸等情况一无所知, 如果一家交易商出现流动性问题或倒闭, 则会牵连许多参与交易的做市商, 造成连锁反应。

(三)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 指由于一个对手无法履行义务而引起其他对手无法履行义务的风险。场外金融衍生品把互不相关的金融市场品种, 通过结构性的金融工具组合起来, 一旦场外金融衍生品出问题, 所有与其相关的金融市场都会出问题。由于衍生品场外交易参与者多是全球性的金融机构, 尤其是衍生品场外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系统风险严重时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支付风险。金融危机前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最高600万亿美元的规模, 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10倍。当如此高规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产生风险时, 其对金融系统的破坏作用可想而知。

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清算机制的路径选择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监管和其内在运行机制弊端所引发的。场外衍生品市场风险不断集聚, 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 交易对手之间相互不了解, 没有结算机构为其进行结算, 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和愈演愈烈。只要存在场外衍生品交易, 就一定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等。风险无法被消灭, 而只能被控制。控制衍生品场外市场风险的最终方法就是改革其运行机制, 建立清算中心制度。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宣告破产, 之后出台的一份政府报告呼吁对衍生品场外市场进行改革。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没有了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新闻, 改革的动力也就不复存在。如今, 仍然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不要让时间、市场反弹或衍生品交易商的游说努力, 掩盖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的必要性。

对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改革, 把重点放在对风险防范占有优势的衍生品集中清算机制上。清算所在衍生品的结算过程中发挥如下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方面, 对于登录的衍生品交易, 清算所介入其中成为每一卖方结算会员的买方, 也成为每一买方结算会员的卖方。另一方面, 对每个结算会员的财务健全提供保障。

这两个功能意味着清算所直接对清算会员负责, 因此如果有清算会员倒闭, 该倒闭会员的财务责任将完全由清算所负责。清算所提供的保证使会员可以放心交易, 而不用担心交易对手的信用。清算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是金融市场迅速扩展的关键因素。

在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清算平台, 是让该体系变得更为强健的好方法。清算所作为卖方的买方, 买方的卖方, 可以解决信用风险。同时解决了每个交易方相互牵制, 一方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影响另一交易方问题, 化解了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清算机构把这些合约置于一个中央清算平台, 对它们加以恰当的监控, 即使其他投资者突然破产、恐慌时期也能照样结算, 同时降低双边场外市场所固有的风险, 并提高了透明度, 方便于政府监管。

在金融危机期间, 集中清算保护了股票期权、黄金期货以及能源期货衍生品市场。雷曼兄弟破产后的几天内, 其集中清算期货以及场外衍生品利率互换合约, 没有给对手方造成损失, 也没有造成市场中断。相比之下, 雷曼未进行集中清算的信贷违约互换和非清算利率互换合约则引发了市场的混乱。由此可知建立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清算机制具有稳定市场、阻断危机、增强流动性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 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实体经济支柱和信息的需求。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性, 在一些纲领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在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进程中, 建立完善的场外市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 在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市场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的完善路径选择, 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 引发自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是金融衍生品, 但是这个衍生品市场是场外市场, 而不是场内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负债表风险, 并降低资金成本。场外衍生品交易增长很快, 已经远远超出场内交易的规模。同时由于其交易机制的弊端等因素, 使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金融危机两年多以来, 政府在救市、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在寻求场外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场外市场,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清算

参考文献

[1].屠光绍.结算系统:运作与趋势[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张宏亮.产权市场应是场外市场的重要成员[J].产权导刊, 2009, (12) .

[3].万继峰.略谈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武汉金融, 2007, (9) .

[4]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讨[J].财贸经济, 2005, (11) .

[5].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郑振龙.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10) .

[7].阔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经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8].郭晓珍.场外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4 (2) .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2

利率衍生品市场-利率衍生品定价

什么是利率衍生品

利率衍生产品是一种损益以某种方式依赖于利率水平的金融创新工具,具体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最基本、最常见的标准产品。

利率衍生品的概念

利率衍生产品是一种损益以某种方式依赖于利率水平的金融创新工具,具体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最基本、最常见的标准产品。

利率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起,利率的不确定性开始逐渐加剧,以致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愿对长期利率作出承诺。1973年―1974年间,利率急剧上涨并大幅波动,贷方开始采用浮动利率。

到1980年代,浮动利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借贷领域,其结果使得贷方更能控制其利率风险暴露,但与此同时,利率风险也就被转嫁给了借方。于是,能有效控制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开始逐渐产生,并在市场上受到了欢迎。在这中间,期货是最早引入以帮助企业控制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

其中,利率互换最早在1982年出现,1983年初出现了远期利率协议(FRAs)。与外汇市场一样,期权也很快被引入利率产品。基于期货的期权合同交易在CBOT和CME被引入。

1983年,银行以柜台交易的形式引入了利率期权,包括利率上限(cap)、利率下限(floor)和利率双限(collar)。尽管利率衍生产品的产生晚于外汇衍生产品,但因投资者的对冲利率风险的需求强烈,其在衍生产品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逐年迅猛增长。

利率衍生品的品种

(1)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rateagreement),是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某日期按事先确定的利率借贷的合约。

(2)利率期货(interestratefutures),是以固定收益工具或利率为基础资产的期货。是指由交易双方签订的,约定在将来某一时间按双方事先商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与利率相关的金融资产的标准化期货合约。

(3)利率互换(swap),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的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是作为计算基数。

(4)债券期权(bondoptions),是指以债券为标的资产的期权。

(5)利率上限(cap),交易双方确定一个利率上限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率上限的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高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利率高于协定利率上限的差额部分;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卖方无任何支付义务,同时,买方由于获得了上述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手续费。

(6)利率下限(floor),交易双方规定一个利率下限水平,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低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参考利率低于协定利率下限的差额部分,若市场参考利率大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没有任何支付义务。作为补偿,卖方向买方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

(7)利率双限(collar),是指将利率上限和利率下限两种金融工具结合使用。具体地说,购买一个利率双限,是指在买进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卖出一个利率下限,以收入的手续费来部分抵消需要支出的手续费,从而达到既防范利率风险又降低费用成本的目的。而卖出一个利率双限,则是指在卖出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买入一个利率下限。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3

【关键词】 船用燃油;场外交易;衍生品;风险管理

在航运实践中,船用燃油成本通常要占航次成本的5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船用燃油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船舶经营人的经营成本,进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面对船用燃油价格的大幅波动,船舶经营人如何锁定成本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已成为广大航运企业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航运企业规避船用燃油价格波动的传统方法主要有集中批量采购和征收燃油附加费等,但这些传统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集中批量采购对于大型航运企业来说,因采购量大能够从供油商处获得一个稳定的优势价格,但是对于中小航运企业而言就很难如此。征收燃油附加费的方法在班轮运输中被广泛运用,但其实质是将船用燃油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货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众所周知,在能源(原油等)交易市场中,能源衍生品交易为市场交易者提供了良好的套期保值工具,包括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新加坡交易所(SGX)在内的许多国际交易所提供以原油或汽油等能源为标的资产的期货或期权交易合约,这些交易因通过交易所进行故均是场内交易。船用燃油作为石油产品的一种,开发以船用燃油为标的资产的期货合约以供船用燃油市场参与者交易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被交易所所重视。1988年,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合约,但其后因交易量锐减且该合约缺乏流动性,1992年就退出了市场。1999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推出船用燃油期货合约,但仅仅在6个月后就退出市场。场内交易的船用燃油期货合约一直未能很好地发展起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场外船用燃油衍生品交易的长足发展。以新加坡纸货市场为例,其形成于1995年前后,属于场外交易市场,交易品种众多,包括航空油、船用燃油等,其中船用燃油的纸货市场规模约是现货市场的3倍。如今,不少金融机构以及商品交易机构已参与船用燃油衍生品的场外交易,诸如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法国东方汇理银行(Calyon)、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等金融机构均提供船用燃油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互换合约(swap)、期权合约(option)等场外衍生品交易产品。此外,拥有、运营、控制船舶的航运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利用船用燃油场外衍生品交易能够实现船用燃油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航运企业也开始使用这些衍生产品。

1 船用燃油远期合约

船用燃油远期合约是指:买卖双方签订的在将来约定的确定时刻和交割地点以合约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约定品质和数量的船用燃油交易协议。由于远期合约属于场外交易中现金交割的纸合约,因此,船用燃油远期合约的交割只需买卖双方中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合约约定价格(contracted price)与实际交割价格(settlement price)之间的价差,无需进行实物交割(physical settlement),但有时也会出现实物交割的情形。交割价格一般是交割期(settlement period)内船用燃油现货市场的平均价格,至于交割期的长短要看远期合约中的具体规定,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月,也有合约规定一周的。现货市场的船用燃油价格来自权威的、独立的价格发布机构如普氏能源咨询(Platts)或船用燃油世界(Bunkerworld)等。

对于需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或机构来说,需根据自身现货市场头寸决定采用何种船用燃油远期合约交易策略——多头策略还是空头策略。对于航运市场的参与者而言,通常,船舶所有人作为船用燃油的需求方,其套期保值交易策略是买入远期合约。反之,船用燃油供应商作为供给方,其应为远期合约的卖方从而实现套期保值。

现通过一个实例来解释船舶所有人是如何通过船用燃油远期合约多头交易策略来管理控制燃油价格波动风险的。

案例简介:某巴拿马型船船舶所有人在2006年12月与一贸易商谈成一笔包运合同(COA),约定船舶所有人分别在2007年1月和3月通过两个航次完成总共12万t货物从墨西哥湾到远东地区的运输,运价为50美元/t。此时,墨西哥湾地区船用重油IFO 380 cSt价格为300美元/t。船舶所有人根据合同作出航次估算,预计在该合同项下一个航次船舶需耗重油 t。根据当时船用燃油市场的基本形势判断,船舶所有人担心到2007年3月时IFO 380 cSt价格大涨造成燃油成本增加从而降低航次利润。为规避油价可能上涨带来航次利润下降的风险,该船舶所有人决定通过购买船用燃油远期合约来实现套期保值。船舶所有人通过其船用燃油衍生品交易经纪人了解到2007年3月于休斯顿交割的IFO 380 cSt远期合约价是310美元/t,因此,船舶所有人购买了该合约将IFO 380 cSt的价格锁定在310美元/t。2007年3月,为完成COA合同下的第二个航次,船舶所有人在休斯顿购买IFO 380 cSt t,当时现货价格上涨至332美元/t,因此总共花费33.2万美元。而此前,船舶所有人购买的船用燃油远期合约中IFO 380 cSt的交割价为333美元/t(交割期内现货市场的平均价格),因此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其获益2.3万美元,即船舶所有人在3月份燃油费用总共花费30.9万美元,船舶所有人通过远期市场中的获益弥补了其因现货市场上涨带来的损失,并将燃油价格最终锁定在309美元/t。如果2007年3月时,休斯顿现货市场的IFO 380 cSt不涨反跌,那对船舶所有人来说将会怎样呢?现假设2007年3月,休斯顿IFO 380 cSt现货价格下跌至292美元/t,远期合约的交割价为290美元/t,在这种情形下,虽然船舶所有人在远期合约交易上有所损失,但是其在现货市场上购得了较为低价的燃油,从而使得燃油价格仍维持在约310美元/t的水平。

2 船用燃油互换合约

所谓互换合约是指:合约双方约定在将来确定的一段时间内交换现金流的合约。基于基本计量值的性质,互换合约主要分成4大类: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股权互换以及商品互换。本文所讨论的船用燃油互换合约实际上属于商品互换,即一方的支付基于一种商品的浮动价格,另一方的支付基于商品的固定价格。船用燃油互换合约交易同样属于场外交易,且仅为现金交割,不存在实体现货燃油交割。互换合约交易通常在属于第三方性质互换经纪人的撮合下完成,互换经纪人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交易双方确认彼此身份并促成双方达成合约。值得关注的是,相比远期合约,互换合约的种类繁多,因此供交易双方选择的互换合约产品也相对比较丰富,双方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互换合约产品。本文仅介绍最基本的普通标准互换合约。

普通标准船用燃油互换合约是指:交易双方就如下内容达成协议,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内就给定地点特定品质的船用燃油,合约一方向另一方基于名义船用燃油交易数量按浮动价格支付现金流,而另一方按固定价格支付现金流。浮动价格通常是交割期内船用燃油现货市场价格的平均价,而固定价格则是双方在互换合约达成之时经双方同意的协议价。

现举一例以具体说明普通标准船用燃油互换合约。2006年12月,一船舶所有人与交易对手(可能是金融机构等)达成普通标准船用燃油互换合约,合约规定船舶所有人在2007年每个月月末向交易对手支付燃油固定价格325美元/t,其中名义交易数量为 t;反之,交易对手2007年每月月末支付浮动价格(约定的某一地点如新加坡,某一特定品质船用燃油的每月平均现货市场价格),名义交易数量同样是 t。这样,在互换合约的合约期内,每月月末船舶所有人需向交易对手支付162.5万美元( t×325美元/t),并从交易对手处收到约定地点约定品质船用燃油的每月现货均价乘以 t的名义交易数量所得金额。在实践中,交易双方只进行差价(固定价格与浮动价格的价差)结算。由此案例可以看到,利用标准普通船用燃油互换合约,无论船用燃油现货市场价格怎样变动,船舶所有人均将2007年每月的船用燃油价格锁定在325美元/t。

3 船用燃油期权合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期权合约已作为能源市场中的风险管理工具得到广泛运用。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期权才开始作为航运领域中的船用燃油价格波动风险管理工具并得到长足发展,如今,已有多家金融机构以及能源交易所向广大船舶所有人和航运企业提供品种繁多的船用燃油期权合约。有关船用燃油使用的最常见的期权合约当属“亚式期权”,其是当今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交易最为活跃的奇异期权之一。如同互换合约一样,随着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期权合约也有着多种形式,本文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船用燃油期权合约,并讨论期权合约在船用燃油价格波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上限子期权是构成上限期权的每一个看涨期权,购买一份上限子期权意味着通过购买一份看涨期权以对冲现货市场的空头头寸。船用燃油上限子期权使得其持有人(例如船舶所有人)有机会去限制或规避因船用燃油现货价格上涨而导致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上涨期权可使期权持有人在船用燃油现货价格上涨之时获利,同时又因有执行价格上限可限制在到期日所需支付的金额。

下限子期权则是构成下限期权的每一个看跌期权,购买一份下限子期权意味着通过购买一份看跌期权以对冲现货市场的多头头寸。因此,船用燃油下限子期权使得其持有人(例如供油商)有机会去限制或规避因船用燃油价格下跌而导致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下跌期权可使得期权持有人在船用燃油现货价格下跌之时获利,同时又因有执行价格下限可保证所收到的金额。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上限期权实际上是一系列上限子期权的投资组合,这些上限子期权具有相同的执行价格和不同的到期日。因此,一份船用燃油上限期权可限制或规避一段时间内因船用燃油价格上涨而导致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同理,下限期权实际上是一系列下限子期权的投资组合,这些下限子期权具有相同的执行价格和不同的到期日。也正因如此,上限期权和下限期权的定价原则、交易策略同上限子期权和下限子期权均是一致的。

现以一船舶所有人为管理船用燃油价格波动风险而运用上限子期权的案例来作具体说明。案例背景:2011年6月30日,富吉拉(Fujairah)船用燃油IFO 380 cSt的现货价格是650美元/t,油船“海洋之星”号计划7月最后一周从波斯湾装货至鹿特丹。船舶所有人担心7月底船用燃油价格会上涨,因完成该航次需耗燃油 t,如果价格上涨的话将给船舶所有人带来较大的航次成本压力。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船舶所有人决定使用上限子期权以对燃油进行套期保值。船舶所有人购买了一份上限子期权,该期权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分别假设7月富吉拉的船用燃油市场IFO 380 cSt价格上涨和价格下跌两种情形,以考察两种情况下船舶所有人利用上限子期权所达到的套期保值效果(见表2)。

4 结 语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篇4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现状

1.在监管设置方面

当前, 我国银监会负责监管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情况。但是银监会把券商投行、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等排除在衍生品交易范围之外, 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加上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类似, 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变得复杂化, 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加强, 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发挥其经济作用, 容易形成监管歧视。

2.在监管覆盖方面

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的特点是品种数量多、随意性和组合能力强。这些具有活跃性的特点造成市场上的衍生品更新速度过快, 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无法与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同步进行, 不能实现统一监管, 监管真空普遍存在。监管体制落后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监管目标, 而且还加快了监管套利现象出现。

3.在监管手段方面

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市场上的扩大和发展, 使得会计通过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两种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这一模式滞后。表外业务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作用在于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程度及金融市场风险分布的透明度, 造成监管部门不能通过财务报表得到真实的经济信息。特别是对场外衍生品交易, 因缺少相关机构为其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价格, 造成其市场透明度更差。

4.在监管效率方面

杠杆性、虚拟性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特性, 使金融衍生品交易与一般商品交易具有许多区别, 主要表现为它是一个过程, 交易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另外, 金融衍生品所具有的较强的复制组合能力, 是近两年产生很多金融衍生品灾难的一大重要因素。监管者缺乏深入了解金融衍生品的特性, 对交易过程无法开展有效监管, 这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评级机构的问题

目前, 会计、审计和法律事务所的运行情况还存在许多问题, 不具备足够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 经常发生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的现象。

2.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

相关部门在控制金融机构业务风险方面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规定, 可行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几乎未得到实施。例如,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称《暂行办法》) 虽然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要承担监管和指导责任, 但是在内部控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不能有效地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进行监督。

3.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

金融衍生品业务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业务, 加上我国当前还在使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 实际上它大多数在经济交易上属于表外业务。两者存在的矛盾表明我国对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的监管缺乏经验。

4.国际监管经验不足的问题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放性使得其具有跨国性的特征, 加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杠杆率和渗透性, 加大了其风险在金融市场蔓延过程中的系统性危害。由于外资银行监管缺乏母国的支持, 造成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与我国的市场发展不相符, 具体表现在监管的标准、内容、方法和分工等涉及国际合作的具体细节上没有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规则等。

5.高级管理人才的问题

人才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的监管人员缺乏衍生品交易商所使用的产品、策略、模型和内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

1.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

(1) 完善法律制度。政府监管的法律法规主要依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目前,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使得政府的外部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加快制定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如期货交易法和期货交易所法等专门法律, 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合法性。

(2) 采取新的监管方式。粗放型监管向风险目标型监管转变, 是我国过去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 主要包括: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等。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我国应建立一套计算机信息系统, 把金融机构的信息输送到监管部门, 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

(3) 促进监管机构的合作。我国要想解决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中的监管歧视问题, 就要将国内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和管理经验结合到一起, 互相协调、合作, 或者从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中抽调相关人员, 成立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委员会, 进行有效监管。

2.开展社会监管

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加强中介机构、新闻媒体、投资人和债权人等市场主体的监管, 是开展社会监管的有效方式。

(1) 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中介机构包括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信用评级机构等, 这些机构由于涉及的监管内容较广泛, 因此要不断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活动的审计监督, 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提高市场参与者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以确保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2) 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管。随着新闻媒体影响力的增大, 其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要市场参与者针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提出相关建议, 都可借助于媒体转达给政府机关。另外, 制定规范措施来约束媒体的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可对随意猜测和恶意中伤等行为提起诉讼, 避免对投资者造成错误的引导。

(3) 加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监管。由于投资人、债权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可使对金融衍生品交易者的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在制定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 还应培育和扶持独立的民间“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 借此引导和规范中小投资者的监管行为, 以更好地发挥这种监管作用。

3.强化内部控制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防线是进行内部控制, 这是使外部监管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条件, 因而要不断强化参与者的内部控制。

(1) 提高重视程度。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增强他们对内控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了解。

(2) 完善评价制度。实施内部评价制度, 是保障金融衍生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市场参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 对现行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开展科学评价, 让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企业的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相一致。

(3) 部门职能独立。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具体管理、操作和结算十分复杂, 因此应明确规定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职能和权限, 避免出现责任纠纷。

(4) 防止职责重叠交叉。职责重叠交叉带来的结果是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效果不大, 要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不能让负责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和控制、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或营销由一人同时兼任。另外, 风险计量、监测、控制与金融衍生品交易或营销, 也不能由一人兼任。

4.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依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活动的公开披露建议》, 参与金融衍生品活动的机构要对财务报表的用户做出相应活动的计划安排, 并拟定一份可详细反映所有活动的报告。这样不仅可从质和量两方面提供金融衍生品活动的相关内容, 而且还可提供机构内部风险均衡和管理措施的相关信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 金融衍生品市场已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如果我国仍然采取过时的监管方式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 肯定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这就需要与国际市场上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才能实行有效监管。我国应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建立多国合作监管机构, 监督世界各地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还应进行国内监管体制改革, 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 采取国际市场上先进的管理方式, 缩短与国际监管的差距, 提高监管质量。

6.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具有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特点。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市场参与者应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如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讲座、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等。同时还应不断提高监管者的综合素质, 如在招聘新职员时, 监管机构除了注重他们的技术外, 还要把他们的行为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中金所金融衍生品竞赛答案 篇5

一、单选题

1.个人投资者可参与(B)的交易。

A.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B.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 C.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D.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

2.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中心的交易系统提供询价和

(B)两种交易方式。

D.深圳证券交易所 A.集中竞价B.点击成交C.连续竞价D.非格式化询价 3.目前,在我国债券交易量中,(A)的成交量占绝大部分。

A.银行间市场B.商业银行柜台市场 C.上海证券交易所 4.目前,我国国债采取定期滚动发行制度,对

(D)年的关键期限国债每季度至少各发

行 1 次。

A.1、5、10B.1、3、5、10C.3、5、10D.1、3、5、7、10

5.债券转托管是指同一债券托管客户将持有债券在(B)间进行的托管转移。A.不同交易机构B.不同托管机构C.不同代理机构D.不同银行)。

C.商业银行 6.我国国债持有量最大的机构类型是A.保险公司B.证券公司

(C

D.基金公司

7.可以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进行交易的债券品种是A.央票B.企业债C.公司债D.政策性金融债 8.银行间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利率衍生产品是A.国债B.利率互换C.债券远期 9.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交易主要是

(B)。

D.远期利率协议

(B)。

(B)。)。

B.市场中债券报价用的收益率是到期收益率 D.到期收益率高的债券,通常久期也高 A.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互换B.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互换 C.不同利息率之间的互换D.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互换

10.以下关于债券收益率说法正确的为

(B

A.市场中债券报价用的收益率是票面利率 C.到期收益率高的债券,通常价格也高

11.某息票率为 5.25%的债券收益率为 4.85%,该债券价格应A. 大于B. 等于C. 小于 12.目前,政策性银行主要通过((A)票面价值。D. 不相关

D)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A.吸收公众存款 B.央行贷款 C.中央财政拨款)。

B.中债 5 年期国债指数 D.中债 10 年期国债指数

D.发行债券

13.国泰基金国债 ETF 跟踪的指数是A.上证 5 年期国债指数 C.上证 10 年期国债指数

(A

14.投资者做空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 20 手,开仓价格为 97.702,若期货结算价格下

跌至 97.638,其持仓盈亏为

(B)元(不计交易成本)。

A.1280B.12800C.-1280D.-12800

15.投资者做多 5 手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开仓价格为 98.880,平仓价格为 98.124,其盈亏是(A)元(不计交易成本)。

(C)。A.-37800B.37800C.-3780D.3780

16.若组合的基点价值为 32000,希望将基点价值降至 20000,国债期货合约的基点价值为 1100,则应该A.卖出 10 手国债期货B.买入 10 手国债期货 C.卖出 11 手国债期货D.买入 11 手国债期货

17.某债券组合价值为 1 亿元,久期为 5。若投资经理买入国债期货合约 20 手,价值 1950

万元,国债期货久期 6.5,则该组合的久期变为A.6.3B.6.2375C.6.2675D.6.185

(C)。B)。

D.先上升,后下降 18.当固定票息债券的收益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将(A.上升B.下降C.不变

19.若某公司债的收益率为 7.32%,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为 3.56%,则导致该公司债收益率更

高的主要原因是(A)。

(D)。A.信用风险B.利率风险C.购买力风险D.再投资风险

20.债券 A 价格为 105 元,到期收益率为 5%;债券 B 价格为 100 元,到期收益率为 3%。关

于债券 A 和债券 B 投资价值的合理判断是A.债券 A 较高B.债券 B 较高C.两者投资价值相等 D.不能确定

21.国债期货合约的发票价格等于

(C)。

A.期货结算价格×转换因子

B.期货结算价格×转换因子+买券利息 C.期货结算价格×转换因子+应计利息

D.期货结算价格×转换因子+应计利息-买券利息)。

B.CTD 基点价值/CTD 的转换因子 D.非 CTD 券的基点价值 22.国债期货合约的基点价值约等于A.CTD 基点价值

C.CTD 基点价值*CTD 的转换因子

(B 23.按照持有成本模型,当短期无风险资金利率上升而其他条件不变时,国债期货的价格会(A)。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24.目前即期利率曲线正常,如果预期短期利率下跌幅度超过长期利率,导致收益曲线变陡,应该(A)。

A.买入短期国债,卖出长期国债 B.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

C.进行收取浮动利率、支付固定利率的利率互换 D.进行收取固定利率、支付浮动利率的利率互换

25.如果收益率曲线的整体形状是向下倾斜的,按照市场分割理论(C)。

A.收益率将下行

B.短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C.长期国债购买需求相对旺盛将导致长期收益率较低 D.长期国债购买需求相对旺盛将导致未来收益率将下行

26.2012 年 1 月 3 日的 3×5 远期利率指的是(A)的利率。

A.2012 年 4 月 3 日至 2012 年 6 月 3 日 B.2012 年 1 月 3 日至 2012 年 4 月 3 日 C.2012 年 4 月 3 日至 2012 年 7 月 3 日 D.2012 年 1 月 3 日至 2012 年 9 月 3 日

27.按连续复利计息,3 个月的无风险利率是 5.25%,12 个月的无风险利率是 5.75%,3 个

月之后执行的为期 9 个月的远期利率是(B)。

A.5.96%B.5.92%C.5.88%D.5.84%

28.根据预期理论,如果市场认为收益率在未来会上升,则期限较长债券的收益率会(A

期限较短债券的收益率。A.高于B.等于C.低于D.不确定

29.对于利率期货和远期利率协议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远期利率协议属于场外交易,利率期货属于交易所内交易 B.远期利率协议存在信用风险,利率期货信用风险极小 C.两者共同点是每日发生现金流

D.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金额和交割日期都不受限制,利率期货是标准化的契约交易

30.世界上最早推出利率期货合约的国家是(C)。

A.英国B.法国C.美国

D.荷兰

31.以下关于 1992 年推出的国债期货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1992 年 12 月 28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了国债期货 B.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期货交易最初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 C.上市初期国债期货交投非常清淡,市场很不活跃)D.1992 年至 1995 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期,国债期货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

32.国债期货合约是一种A.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C.股票风险管理工具(A)。

B.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D.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33.国债期货属于(A)。

B A.利率期货B.汇率期货

34.中金所上市的首个国债期货产品为(A.3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 C.7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

C.股票期货 D.商品期货)。

B.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 D.10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

35.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报价方式是A.百元净价报价B.百元全价报价 C.千元净价报价D.千元全价报价

(A)。

36.中金所的 5 年期国债期货涨跌停板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A.±1%B.±2%C.±3%D.±4%

37.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最小变动价位是A.0.01 元B.0.005 元C.0.002 元D.0.001 元 38.我国当前上市的国债期货可交割券的剩余期限为(A.3-5 年B.3-7 年C.3-6 年

(B)。

(C)。)。

D.4-7 年

D

39.根据《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交易细则》,2014 年 3 月 4 日,市场上交易的国债期货合约

有(B)。

A.TF1406,TF1409,TF1412B.TF1403,TF1406,TF1409

C.TF1403,TF1404,TF1406D.TF1403,TF1406,TF1409,TF1412

40.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B)

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A)。A.证券公司B.期货公司C.银行 41.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的当日结算价为

D.基金公司

A.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权平均值 B.最后半小时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权平均值 C.最后一分钟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权平均值 D.最后三十秒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权平均值

42.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当日结算价的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A.1B.2C.3D.4

43.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新合约挂牌时间为((C)位。

C)。A.到期合约到期前两个月的第一个交易日 B.到期合约到期前一个月的第一个交易日 C.到期合约最后交易日的下一个交易日

D.到期合约最后交易日的下一个月第一个交易日

44.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交易的最小下单数量为(A.1B.5C.8

A)手。

D.10

45.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集合竞价指令撮合时间为(A.9:04-9:05B.9:19-9:20C.9:09-9:10

46.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集合竞价指令申报时间为(A.9:00-9:09B.9:10-9:14C.9:05-9:09

D D)。

D.9:14-9:15)。

D.9:00-9:14

47.某投资者买入 100 手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若当天收盘结算后他的保证金账户有 350 万元,该合约结算价为 92.820 元,次日该合约下跌,结算价为 92.520 元,该投资

者的保证金比例是 3%,那么为维持该持仓,该投资者应该(A.追缴 30 万元保证金B.追缴 9000 元保证金 C.无需追缴保证金D.追缴 3 万元保证金

48.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上市首日涨跌停板幅度为挂盘基准价的±4%,上市首日有成交的,于下一交易日

C)。

(A)涨跌停板幅度。)。A.恢复到合约规定的B.继续执行前一交易日的 C.扩大前一交易日的D.不执行

49.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上市首日涨跌停板幅度为挂盘基准价的A.±2%B.±6%C.±5%D.±4%

(D

50.国债期货最后交易日进入交割的,待交割国债的应计利息计算截止日为A.最后交易日B.意向申报日C.交券日D.配对缴款日 51.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最后交易日的交割结算价为

(D)。

(D)。

A.最后交易日的开盘价B.最后交易日前一日结算价

C.最后交易日收盘价D.最后交易日全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

52.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交割货款的计算公式为

(B)。

A.交割结算价+应计利息

B.(交割结算价×转换因子+应计利息)×合约面值/100 C.交割结算价+应计利息×转换因子 D.(交割结算价+应计利息)×转换因子

53.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实物交割的配对原则是

(A)。

A.“同市场优先”原则B.“时间优先”原则

C.“价格优先”原则D.“时间优先,价格优先”原则 54.国债期货合约的最小交割单位是(A.5B.10

B)手。C.20

D.50

55.在下列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可交割债券中,关于转换因子的判断正确的是(A.剩余期限 4.79 年,票面利率 2.90%的国债,转换因子大于 1 B.剩余期限 4.62 年,票面利率 3.65%的国债,转换因子小于 1 C.剩余期限 6.90 年,票面利率 3.94%的国债,转换因子大于 1 D.剩余期限 4.25 年,票面利率 3.09%的国债,转换因子小于 1

C)。

56.假设 5 年期国债期货某可交割债券的票面利率为 5%,则该债券的转换因子A.大于 1B.小于 1C.等于 1D.无法确定

(A)。

57.中金所 5 年期国债期货可交割券的转换因子在合约上市时公布,在合约存续期间其数值(A。

A)。D.等于 0 A.不变B.每日变动一次C.每月变动一次D.每周变动一次

58.国债期货中,隐含回购利率越高的债券,其净基差一般(59.已知某国债期货合约在某交易日的发票价格为 119.014 元,对应标的物的现券价格(全

价)为 115.679 元,交易日距离交割日刚好 3 个月,且在此期间无付息,则该可交割国

债的隐含回购利率(IRR)是

(C。

A.7.654%B.3.75%C.11.53%D.-3.61%

60.国债期货合约可以用(B)作为期货合约 DV01 和久期的近似值。

A.“最便宜可交割券的 DV01”和“最便宜可交割券的久期”

B.“最便宜可交割券的 DV01/对应的转换因子”和“最便宜可交割券的久期” C.“最便宜可交割券的 DV01”和“最便宜可交割券的久期/对应的转换因子”

D.“最便宜可交割券的 DV01/对应的转换因子”和“最便宜可交割券的久期/对应的转换因 子”

61.根据判断最便宜可交割券的经验法则,对久期相同的债券来说,收益率高的国债价格与

收益率低的国债价格相比

(A)

A.更便宜B.更昂贵C.相同D.无法确定

62.假设某国国债期货合约的名义标准券利率是 6%,但目前市场上相近期限国债的利率通

常在 2%左右。若该国债期货合约的可交割券范围为 15-25 年,那么按照经验法则,此

时最便宜可交割券应该为剩余期限接近A.25B.15C.20D.5

(B)的债券。

(d)。63.如果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从紧,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应在市场上A.做多国债基差B.做空国债基差C.买入国债期货D.卖出国债期货 64.2014 年 2 月 18 日,央行近半年来首次进行正回购,其行为对国债期货的影响为(A.释放流动性,导致利率下跌,国债期货上涨 B.释放流动性,导致利率上涨,国债期货下跌 C.收缩流动性,导致利率上涨,国债期货下跌 D.收缩流动性,导致利率下跌,国债期货上涨

C)。)。

65.如果预期未来我国 GDP 增速将加速上行,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应当在国债期货上(B

A.做多B.做空

C.平仓空头头寸D.买远月合约,卖近月合约

66.2013 年 2 月 27 日,国债期货 TF1403 合约价格为 92.640 元,其可交割国债 140003 净

价为 101.2812 元,转换因子 1.0877,140003 对应的基差为(A。A.0.5167B.8.6412C.7.8992D.0.0058

67.国债期货净基差等于基差减去(D)。

A.应计利息B.买券利息

C.资金成本

D.持有收益

68.国债期货价格为 100,某可交割券的转换因子为 1.0100,债券全价为 106,应计利息为 0.8,持有收益为 2.8,则净基差为(B。A.2.2B.1.4C.2.4D.4.2

69.投资者预计某公司的信用状况会明显好转,同时预计未来市场利率会上涨,其应该(B。

A.做多该公司信用债,做多国债期货B.做多该公司信用债,做空国债期货 C.做空该公司信用债,做多国债期货D.做空该公司信用债,做空国债期货

70.当观测到国债基差高于设定的无套利区间,投资者应采用的期现套利交易策略是(B

A.做多现货,做空期货B.做空现货,做多期货 C.做空现货,做空期货D.做多现货,做多期货

71.进行中金所国债期货基差交易时,期货、现货的数量比例是 CF:1(CF 表示转换因子),进入交割前,需要将数量比例调整至(D。

A.1:1B.1:CFC.2:1D.无需调整

72.投资者适宜进行做多基差操作的情形是(A。

A.基差扩大B.基差缩小C.基差不变

D.基差大幅波动

73.如果某国债现货的转换因子是 1.0267,则进行基差交易时,以下期货和现货数量配比

最合适的是(D。

A.期货 51 手,现货 50 手B.期货 50 手,现货 51 手 C.期货 26 手,现货 25 手D.期货 41 手,现货 40 手

74.若国债期货合约 TF1403 的 CTD 券价格为 101 元,修正久期为 6.8,转换因子为 1.005,国债期货合约的基点价值为(c)。)。

A.690.2 B.687.5 C.683.4 D.672.3

75.若国债期货合约 TF1403 的 CTD 券价格为 101 元,修正久期为 6.8,转换因子为 1.005。

假设债券组合的价值为 1000 万元,组合的修正久期为 6.65,如要对冲该组合的利率风

险,需要国债期货合约的数量约为(C)手(国债期货合约规模为 100 万元/手)。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6

关键词:美国;金融衍生品;最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8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60-03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周荣芳(1964-),女,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

一、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集中

根据OCC的估算,2005年美国衍生品的名义交易金额交易总量为3694000亿美元,是同期基础产品的7.6倍,是当年GDP总量的34.8倍。从增长速度来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基础产品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2000年1543000亿美元的交易量增长了157%,同期基础产品的增长幅度为33.5%,GDP总量的增幅为14%。

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美国衍生品市场主要有利率衍生品、外汇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等类别。2005年末,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交易金额中利率衍生品、外汇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的比重分别为83%、9%和6%,而2000年上述三类品种的比重分别为81%、15%和1%。五年来,利率衍生品的比重略有上升,仍然是衍生品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品种,外汇衍生品的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信用衍生品的比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参与主体来看,衍生产品的交易商主要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交易量占整个衍生品交易的99%以上。在参加衍生品交易的所有商业银行中,呈现出集中的特点,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的交易量占到总量的95%以上。

(二)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信用衍生品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关注程度增加,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信用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属于近年来创新品种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工具首推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衍生品如CDS和合成式CDO等。

2005年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名义本金达到180000亿美元,而2000年仅为14150亿美元,五年间增长了13倍。根据OCC、ISDA和BIS的调查,从2001年起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增幅就明显超过其他传统金融衍生品,成为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增长力量。2004年和2005年美国固定收益市场的利差日渐收窄,整个衍生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后开始放缓,而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一枝独秀,2005年的增长率高达171%,是整个衍生品市场增长速度的11.7倍。信用衍生品在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显示出比其他金融衍生品更强的套利功能。

数据来源:OCC,ISDA。

(三)信用衍生品交易主体多元化,产品设计日趋复杂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者非常广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固定收益者、保险公司、高收益市场基金、新兴市场基金以及一些非金融公司。从市场参与者来看,银行的市场份额最大。

从产品结构来看,设计相对简单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产品是几年来所有OTC衍生产品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品种,其绝大多数合约期限在1到5年。而在复合型的信用衍生品中,债务抵押证券(CDO)的增长速度特别明显。根据美国债券市场协会和投资银行的不完全统计,1995年末,美国市场CDO的余额约为12亿美元, 而到2005年末,CDO的余额增长至2895亿美元,约为同期ABS债券余额的14.8%和MBS债券余额的5%。CDO以银行贷款和高收益债券为支持标的资产的居多。

信用衍生品的创新基础是基于对标的资产和风险补偿两方面的再设计,因此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定价大都更为复杂,信息披露程度更低。但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占领市场的速度仍十分迅速。以合成式CDO为例,按照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的估计,2004年美国市场上合成式CDO余额已占到所有CDO余额的31%,约在821亿美元左右。

数据来源:SIFMA,JP Morgan data

(四)以低投资级别债务工具为标的资产的信用衍生品比例较大

根据SIFMA的估算,在全球CDO发行中,以次级贷款和结构性债务产品组合为标的的CDO约占了总量的32%和58%。美国市场的CDO产品也绝大部分以此两类为主。这种以较高风险的次级贷款和包含MBS、ABS、CMO、CDO多层次结构的组合债券产品为标的的CDO尽管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其结构和定价机制复杂,市场参与者难以真正衡量其投资风险。

二、美国信用衍生品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一)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金融体系不稳定引起全球信用风险的上升。同时,全球银行业出现了信用集中的趋势,使得风险也开始集中。对美国的银行业而言,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这种信用风险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00年以后经济增长减速与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同时存在,住宅抵押贷款的风险逐步显现,而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在转移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房地产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成为美国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第二、利率的升高,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一旦经济形势出现反转,企业的收入下降,一些企业甚至会出现破产的现象,这样会加大企业的违约行为发生。

第三,债券收益率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加大。以穆迪评级为Aaa级的债券为例,1997年其与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差为0.8个百分点,2001年则达到2.5个百分点,2005年又滑落到1个百分点以下。债券收益率的波动使得银行的资产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加大。

随着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变化,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无论从品种、管理成本还是流动性方面都无法满足银行经营其资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认识到,风险与资金成本是相对应的,在表内管理这些风险资产未必是最佳选择,应该转移到持有成本最低者手中。更为重要的是,信用衍生交易标的资产所产生的经济风险通过交易转移,而原来的经济权益仍然保留,从而避免了资产真实转移的繁杂手续和交易成本。这是与传统的贷款证券化产品一个主要的区别。

(二)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近期发展的特点

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近两三年的发展与2000年左右相比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首先,银行作为信用风险承担者的比重仍不断攀升,对冲基金参与份额渐长。

银行参与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初衷是分散信用风险,对信用资产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所以初期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参与者基本是银行。后来,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基金、金融担保公司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公司也逐渐成为市场参与者。然而银行始终是最主要的交易主体,其净敞口处于保护购买者位置,即尽管它是最重要的风险保护购买者,它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保护销售者。在近两三年内,根据Fitch的不完全统计,这个风险保护销售者的比重仍不断攀升。而且与欧洲的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交易活跃度和交易比重都更高。

此外,美国对冲基金在信用衍生品交易中的份额较其他类型的机构增长明显,而且对冲基金的净敞口也是处于保护购买者位置。

其次,信用衍生品发行者的套利动机明显加强。

套利动机的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高信用等级工具交易规模的明显下降。信用等级结构中投资级以下的工具交易规模越大,说明市场上参与交易者的投资或投机动机就越大。以全球CDO2005年和2006年的发行为例,以投资级以下的贷款和债券作为标的资产的CDO发行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占到了总量的30%以上。而根据SIFMA和Fitch的有关资料显示,在2000-2002年间,这一比例一直在8%以下。这一比例尚未包括蕴含在结构性债务组合中的投资级以下的债务工具。在美国,大量的以投资级别以下的抵押债券或资产支持债券被打包用作信用衍生产品的标的资产。信用衍生产品分散信用风险的基本功能无形中被弱化,而其投资套利功能则不断被强化。

全球CDO发行情况

单位:万亿美元

资料:SIFMA

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发生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在楼市升温的时候,这些次级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坏账率也始终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故而以其为标的资产的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高。同时,这些衍生产品还能为发行者带来客观的收益。然而一旦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生了异常,坏账率大大升高,以其为标的的信用衍生品的发行者就要履行其承担信用风险的义务。当整个市场仍是以银行和对冲基金作为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承担者,且信用衍生品的发行目的以套利为主,那么巨大的信用风险其实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所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偿付危机就引发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巨大动荡,使作为衍生品发行者的银行和对冲基金面临巨额的风险偿付。这些金融机构因为涉足次级抵押市场而出现的亏损是惊人的,据估计,仅对冲基金在次级债券市场上的损失就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而更多的损失可能仍然在隐蔽之中。

(三)“次级债危机”对发展信用衍生品的一点启示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原本旨在对冲风险而作出的金融安排,却在客观上反复扩大并加剧了市场波动。信用衍生品在这次“次级债危机”中就明显起了放大器的作用,不但在美国国内市场加剧了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波的程度,还将美国本土的信用风险扩大到了世界范围,使债市的风险蔓延到了股市和商品市场。

因此,如何发挥信用衍生品在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同时防止信用衍生品由于“放大器”的因素带来市场风险,是当前在我国引用信用衍生品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将信用衍生产品引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时候,市场管理机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应注意多类型市场参与者的培育,这涉及到市场参与者对衍生品的接受程度。

2、在发展衍生品市场中,应将发行者完全、准确信息披露放在首位,同时注意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3、不断完善市场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现有信用评级公司的管理和引导,严格评级标准,建立并推动投资者对评级公司的考评机制,以市场结果检验评级公司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SIFMA Research : U.S. Market Outlook, Michael Deck && Steven Davidson, www: sifma.org, Jan 2007

[2]SIFMA Research: Economic Growth Flows, Inflation Ebbs, Scott J.Brown && Zach Pandl, www: sifma.org, Jan 2007

[3]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The CDO market Functioning and implications in term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Olivier Cousseran && Imene Rahmouni, No.6, June 2005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研究 篇7

一、产品推出缺乏统筹规划协调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现在很多人对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上世纪90年代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国债期货, 配股权证, 外汇期货以及股指期货等交易品种。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在除了石油, 国外成熟市场大宗期货交易品种基本上在我国都上市。从美国市场等成熟市场的发展轨迹与经验看来, 其演化过程经历了由商品类———汇率、利率类———股权类衍生品的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却有其独特之处。关键在于, 对建立交易所, 推动衍生品上市国内有着异乎寻常的积极性的空前的冲动性。但是却缺乏应有统筹规划协调, 只是将现有各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设计中的各类衍生品合约拿来挂牌交易, 陷入了缺乏规划———治理整顿———有限放开———规范发展的周期循环, 严重阻碍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步伐。

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海外衍生品市场分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是在交易所内交易的, 场外市场是在全球大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场内市场大约只占20%全部衍生品市场的份额, 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资信程度、制度设计、市场组织、交易结算和政府监管等多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场外交易逐步转移为场内交易。从我国金融业的发育现状以及投资者的信用度不高、监管水平有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看, 国内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要非常慎重, 主要在金融机构内部交易, 不可直接面向普通投资大众。应该使其成为推动这一市场的主导, 逐步建立合理布局, 适度竞争, 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的期货交易所。

三、未形成有效监管机制

金融衍生品作为虚拟产品, 又处于金融体系风险的顶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体制先是混业监管, 然后到了分业监管, “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垂直管理”是现在的监管架构。但却将衍生品市场监管全部纳入部门主导的监管序列, 比如将利率类衍生品归入人民银行, 将汇率衍生品归入国家外汇管理局, 将债券类衍生品归入财政部, 将股权类衍生品归入中国证监会等。但是现在金融业出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 中国现在的分业监管将会割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有机统一, 降低市场效率, 或各部门因利益矛盾给市场发展设置障碍, 形成人人都能管, 人人都不管的两难局面。

四、参与者定位不清

各交易所、期货商、广大的投资者以及基金、证券公司都是在衍生品中的参与者。而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结构却决定了各类市场参与者在角色和定位上无法自由选择。如证券公司无法自主决定成为哪个交易所的会员, 交易所无法自主开发某衍生品并决定是否上市;所以只能选择代理那些衍生品种。目前, 人们关心更多的是衍生品能在哪些交易所上市交易, 是筹备中的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独家垄断, 还是所有交易所都可以研发衍生品上市交易;是只许可现有的期货公司代理衍生品二级市场交易, 还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甚至境外机构都可以成为代理机构。

五、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展望

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市场, 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面对这些国情, 我国金融和经济创新需要怎样的金融衍生品, 当前亟待研究与探讨未来如何稳步推进发展衍生品市场。应从简单的衍生品入手, 结合市场, 稳定、健康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的崛起, 一方面会使监管层逐步认识到衍生品在理顺资产价格形成机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定价权的重要作用后, 逐步完善衍生品监管制度、规范衍生品市场。另一方面, 会使一大批有实力的期货公司通过产业客户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发与教育, 逐步为期货行业引进产业客户与机构投资者,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并大大拓展了市场容量, 而这些投资者的进入也进一步抚平了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此同时, 三大期货交易所不断完善交易规则、丰富交易品种, 大量符合国内需求的新品种上市也进一步促进了相关需求者的入场

参考文献

[1]刘凤元.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跨市监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9) [1]刘凤元.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跨市监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9)

[2]李迅雷.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实与未来[J].中国货币市场, 2011 (6) [2]李迅雷.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实与未来[J].中国货币市场, 2011 (6)

[3]陈汉青.对我国开设股票指数期货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07 (5) [3]陈汉青.对我国开设股票指数期货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07 (5)

浅谈我国金融衍生品及其市场 篇8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问题

1979年以前,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1984年中国银行率先开始了代为客户进行境外外汇期货的交易。1992年6月, 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合法的外汇期货市场。1993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被迫停止了人民币汇率期货交易, 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废除《外汇期货业务管理试行办法》, 至此我国境外金融期货交易完全停止。1993年3月10日, 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开办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此9月底全部平仓停止了交易。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交易, 股指期货的推出, 标志着金融衍生品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 这对于发育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05年8月21日恢复权证交易。1993年12月28日上海证交所正式推出了我国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 此后北京交易所、广州商品交易所、武汉证券交易所和天津、沈阳、四川等地共计13家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中心开展了国债期货交易, 到1995年, 各地挂牌的国债期货合约已达60多个品种。又由于各方原因于1995年5月17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关闭。

虽然我国近年来,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有较快发展, 但是, 尽管取得一定的成就, 我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我国金融基础市场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相对落后。衍生品现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只有市场化程度提高, 规模扩大, 市场参与面广泛, 交易活跃, 才具备了深度开发的条件。其次, 健全的监管管理体系还未建成。健全的监管体系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 无论对中国还是全球而言, 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是发展的当务之急。再次, 衍生品的种类也难以满足投资者对产品多元化的要求。产品种类少, 应用领域狭窄, 多元化发展不成熟。还有,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人才储备不足, 亦是限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

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 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衍生品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的功能。金融衍生品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 吸纳社会闲置资金, 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这些是发展金融衍生品毋庸置疑的好处。

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随着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及利率逐步市场化改革, 使以外币结算的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 需要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 规避汇率波动。一些个人投资者也在扩大对外汇衍生品的需求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 利率波动逐步加大, 风险日趋明显, 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为了避险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同时, 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波动, 理性投资者迫切需要股票衍生品为其规避风险。

明晰金融资产价格机制, 使金融市场注入活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缺乏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 使得我国投资者的盈利方式单一, 投资者无法充分利用市场投机, 无法通过方向交易获利。而从市场整体来看, 资产价格的不稳定, 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总体来看,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能因为此次金融危机中衍生品备受指责而止步不前, 而是需要大力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 企业及市场发展越来越需要资金的支持。社会对金融市场分散和转移风险功能的要求就越高, 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本身就是这种需求的结果。证券化融资的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以保证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为直接融资提供分散、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建议

1、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次序。

金融衍生品种类众多,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重点先发展场内市场, 先进一步完善商品期货市场, 其次, 对较为完善和健全的股票市场推出股指期货以及股票期货, 再次, 在我国逐步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 推出债券期货, 以及期权互换等其他衍生品, 最后是场外衍生品。场外交易可以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间拆借和外汇交易的基础上发展, 期权与互换市场更加复杂, 初始条件也更为严格, 可在远期、期货市场取得经验后, 再逐步发展先可进行远期交易, 其次可发展互换业务。

2、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市场建设。

国内金融市场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低, 应该开发多元电子化、网络化交易模式, 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市场是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后盾, 我国市场的不发达限制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增强其活性及规模, 衍生品市场才能够更有力的发展。

3、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提高市场信息的披露程度和公开性。

衍生品市场的高风险性使得其必须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进程。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和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把握投资方向减少损失。健全了市场的运作规则, 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对市场以警示作用。严格进行资格审查, 限制投机需求, 促进衍生品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4、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技术性高, 结构复杂, 需要专家型人才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给监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要求监管者对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交易制度、交割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有充足的认识。目前我国的衍生品市场不发达导致人才储备不足, 我们要大力培养和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5、加强对衍生品的正确宣传和引导, 使交易者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客观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理性进行投资。

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机构和个人客户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学习和研究, 积极参加市场监管机构培训, 从各个方面评估自己的经济风险承受能力, 提高对衍生品的分析能力, 作出正确的判断, 减少损失。同时, 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 理性投资。商业银行及投资机构要同时建立良好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 保护金融消费者, 防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

四、总结

国内衍生产品交易虽然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 但仍然不够活跃, 对于我国来说, 规范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是金融改革的必然之举。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现况和趋势, 可以为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潜力巨大。期货交易所在开发新品种、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这为衍生品市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应不断地开拓新领域, 结合我国国情及社会条件, 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利用后发性优势, 同步于金融整体市场的发展, 同时注重趋利避害, 监管与发展同步, 防止产生巨大风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 必将对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金融活动全球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规避风险, 并能够在风险中取得收益, 应寻找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规律, 大力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本文就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问题, 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问题,必要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郑秀君.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历程分析及启示[J].江苏商论, 2008, (07) .

[2]郭俊梅.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9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监管

近年来,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十分迅速, 交易规模, 产品种类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成为金融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诞生,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衍生品具有杠杆效应, 会加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 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对于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 监管的作用更加重要。

一、金融衍生品定义及其特点

(1) 金融衍生品。所谓金融衍生品, 是指由金融基础工具 (如股票和债券) 衍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各种组合形式的总称, 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

(2) 金融衍生品的优缺点

优点: (1) 转移风险。 (2) 调控价格水平。 (3) 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4) 形成权威性价格的功能。

缺点: (1) 高风险性。 (2) 高杠杆性。 (3) 引起过度投机。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

(1) 监管主体比较分散, 没有一个专门的主管部门。交易所股票和债券衍生品市场、及商品衍生品市场由证监会管理;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由中国人民银行与外汇管理局监管, 基金和证券公司由证监会管理, 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由银监会管辖, 保险公司由保监会管理。这些众多的监管机构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 势必影响监管的效力。由于部门分割, 重复监管, 监管空白等问题也一定存在。

(2) 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衍生品监管政出多门, 有很多相关执法部门都可以管到, 而针对衍生品立法相对滞后。每个监管机构都可以管到, 又都管不到, 每个部门只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衍生品设立的规章, 法规等, 缺少一个统一的法律。而衍生品的特性是投机性强, 风险高, 杠杆高, 破坏性特别大。因此更显得立法的重要性。

(3) 行业自律作用不大。目前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 有两个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于2000年12月,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于2007年9月。行业自律组织缺少有效的授权, 因此作用发挥不出来。

(4) 缺少有效的应急系统。完善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是成功运作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平台。但是当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 监管机构应一该有相应的挽救措施, 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 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因此, 在监管的同时应有一套有效的应急系统。

三、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金融衍生产品有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等功能, 是对冲风险的好手段。但同时金融衍生品又具有自身的缺点, 由于其高杠杆, 交易不当或滥用时, 将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品种不多, 结构不完善, 这就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1) 统一监管体系。目前,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个部门管理, 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都可以监管各自领域的衍生品业务。由于部门是分割, 可能形成许多监管的真空, 而在另一方面可能形成重复的监管。因此, 有必要改变目前多头监管的现状, 实行统一监管的模式。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自我监管的指导, 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 借鉴国际上采取的企业自控、行业协会和交易所自律、政府部门监管的三级风险管理模式。

(2) 完善法律法规。中国在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法规方面, 没有专门针对衍生品市场的法律, 虽然, 如《证券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已经制定, 但是都是涉及少部分的衍生品, 不系统, 使金融监管的严密性不足。所以应加强立法工作, 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 重视行业自律的作用。行业自律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十分重要, 行业自律组织是我国三级监管中的中观管理, 自律在监管中起基础性作用。对我国的衍生品监管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4)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各金融机构应成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 积极进行金融衍生品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在这个基础上, 建立衍生品的风险预警机制, 还应当提前制定风险发生后的援救预案。还应当密切关注偶发事件, 防止偶发事件演变成大事件, 最终形成不可挽回的大灾难。

(5)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资本市场, 衍生品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 但在结构、规模、次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结构单一, 仍以银行、公募基金、券商这类投资主体为主, 其他类型的资金进入市场仍然有障碍。二是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机构投资者在交易操作方面更规范, 风险承受能力强。而个人投资者, 监管起来难度大, 而且风险承受力弱。

(6) 强化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约束和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竞争和交易:建立严格的交易主体的资格审查制度和奖惩制度;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真实性、及时性和透明度;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 形成有效的监控。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积极慎重地发展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J].经济界, 2007 (01) 5-9.

[2]李智勇, 刘任重.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9 (10) :55-59.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10

2005年8月,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成立, 通过整合沪深交易所现有指数资源, 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标的指数。2006年9月, 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挂牌成立。2010年4月, 股指期货的第一个合约正式推出。此后, 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现阶段, 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保护金融资源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同时, 推出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对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提出了新挑战与许多新课题, 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金融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诸多相互影响的渠道, 两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一直是各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之一, IOSC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自成立以来, 也在许多公开文件 (如IOSCOPD154、IOSCOPD124以及IOSCOPD86等) 中对联合监管实践提供了指引。在中国推出衍生品交易过程中, 国内外跨市场联合监管的经验与教训以及IOSCO的指引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然而, 正如各国监管当局以及IOSCO一致认同的那样:一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与体系的建设必须以该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 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 例如, 作为持股人的国家在上市公司经营中的非市场行为、卖空机制尚不完善以及许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尚存在误区等。另外,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成立意味着:在近期, 金融衍生品与标的现货将在不同的交易所挂牌交易;在未来, 类似的、甚至同样的金融衍生品可能在不同的交易所挂牌交易。

这些因素都要求对中国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的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对衍生品交易推出过程中跨市场联合监管制度框架与演进路径进行设计与优化。良好的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对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 良好的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 通过适当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有效的监管合作, 能够及时发现跨市场的操纵与欺诈等行为, 避免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进而起到保护投资者与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的作用。例如, 在“三二七”以及“三一九”等一系列国债期货事件中, 由于最初监管体系未能及时发现与控制多方的逼仓操纵行为, 导致空方违规大量透支, 最终造成了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国债期货市场的停止交易。

其次, 合理设计的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和减少监管冲突。例如在美国, SEC与CFTC通过“目标测试”的方法决定双方的管辖权,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跨市场监管的监管冲突, 降低了相关监管成本。另外在设计跨市场联合监管制度中, 适当引入“监管竞争” (Pistor、Xu, 2005) , 则可以有效降低监管体系中的官僚作风, 提高监管效率。

二、国际上金融现货与衍生品跨市场联合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金融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多发性使金融监管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如金融脆弱说、公共利益说、管制俘获说、管制供求说、管制寻租说等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管或者说金融业是否需要监管这个问题。Merton和Bodie (2000) , 突破了Stigler (1974) 的观点, 提出了功能观的监管理论。他们认为, 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监管体系比基于机构观点的金融监管体系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Pistor和Xu (2005) 在其此前 (2003) 的不完备法律 (incomplete law) 分析框架下, 提出了监管竞争理论, 在对美国公司法体系与上世纪末中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在多个监管者间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促进市场经济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监管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间的互动关系, 为设计与优化跨市场监管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从美国1987年股灾之后, 研究者逐渐重视对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互动关系的分析。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衍生品市场的引入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方面。部分研究表明期货市场的引入使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减小, 如, Lee和Ohk (1992) 、Bessembinder (1993) 以及Antoniou和Holmes (1995) 等分别对S&P500、香港恒生以及FT-SE100指数期货推出前后的市场数据进行了分析, 认为股指期货提高了现货市场信息流的速度与质量, 从而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而更多的实证研究表明, 引入期货市场交易后, 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 Edward (1988) 、Baldauf和Santoni (1991) 、Gerety和Mulherin (1994) 以及Pericli和Koutmos (1997) 等。此外, 还有少部分较早的研究认为期货市场的引入导致了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增加, 如, Harris (1989) 与Damodaran (1990) 等。 (2) 股票指数期货到期日效应方面。实证研究表明, 股指期货所引致的股市“跳跃性”波动绝大多数集中在股指期货合约的到期日。套利者在期货合同到期时对其现货头寸进行平仓了结, 可能使得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加剧, 即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存在着“到期日效应”。Stoll和Whaley (1990a, 1990b) 的实证研究发现, 在股指期货合同到期日, 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与交易量显著增大。 (3)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信息传播方面。很多学者对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进行了研究, 如, Kyle (1985) 、Admati和Pfleiderer (1988) 、Grossman和Miller (1988) 、Stoll和Whaley (1990b) 以及Kawaller、Koch和Koch (1998) 等, 并提出交易成本的存在、资本需求以及卖空限制等因素导致指数期货与现货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

国内一些学者 (如谭燕芝、蔡伟贤 (2005) , 陈晗、王玮 (2005) 以及吕筱萍 (2002) 等)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也对中国跨市场监管的必要性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此外上海期货交易所在2006年第十六期联合研究计划中, 以“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跨市监管研究”为题立项进行了研究。

三、基于IOSCO框架体系的联合监管实践设计

IOSCO在对许多国家 (包括成熟市场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 的资本市场监管实践活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公开文件的形式为各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供指引。其中一些文件涉及了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件主要包括:

IOSCOPD154和IOSCOPD155是对资本市场监管目标与原则的陈述。在这两个文件中, 多处提到了良好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的目标与基本要素。IOSCOPD154提出适当的授权、完善的监管程序、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高素质的监管人才是实现跨市场监管体系目标的保障。IOSCOPD155则对上述四个要素的详细特征进行了说明。

IOSCOPD124与IOSCOPD86主要关注跨市场联合监管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特别地, IO-SCOPD86对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恰当的信息共享内容的一些细节特征进行了说明。

上述文件对于中国构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参照文件中对于良好跨市场监管体系特征的描述, 依据相关金融经济理论, 就可以对跨市场监管体系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Admati, A.and P.Pfleiderer (1991) , Sunshine trad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4:443-481.

[2]IOSCO (2003) ,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IOSCO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IOSCOPD155.

[3]IOSCO (2003) ,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IOSCOPD154.

[4]Pistor, K.and C.Xu (2005) ,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7:184-210.

[5]陈晗, 王玮.美国外汇衍生品监管权限的演变及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 2005, (8) .

[6]吕筱萍.衍生品市场价格操纵的机理分析———以期货市场为例对市场操纵的剖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2, (7) .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篇11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获得潜在的收益, 这便构成了制度收益;而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是有成本的, 这种成本对制度预期收益进行了一种扣除, 因此, 一种制度建立以后, 即使实现了预期的收益, 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制度形式就是富有效率的, 而是要在对其收益和成本比较的基础上才能下结论。在制度收益既定的前提下, 成本的高低就成为决定制度效率的关键因素。而效率又是制度发展的增函数。效率越高, 制度愈兴旺;效率愈低, 制度愈走向衰变。所以, 如何保持制度的运行效率,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控制和降低成本是一项基本前提。

1、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收益。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种高度组织性的市场, 解决了交易者对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和履约监督的担忧, 降低了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和履约监督部分的交易费用;衍生品市场又是流动性很高的市场, 这有助于降低交易者在交易频率方面的交易费用;衍生品市场还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 为现货交易提供权威的价格, 合理地引导资源配置, 提高了人们的有限理性, 这就降低了有限理性、资源配置损失部分的交易费用。因而, 衍生品市场的制度收益总体上应该体现在发现价格、降低交易费用、规避风险等基本功能的发挥。

2、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成本。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成本可分为创新成本和使用成本两类。所谓创新成本是指制度建设、制度运转所需的费用, 所谓使用成本是指交易者使用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所支出的费用。

创新成本可分为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两种, 实施成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的成本, 即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组织成本主要表现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硬件建设过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

从根本上讲, 后续运行成本的产生来源于前端运行成本的失效, 控制实施成本的关键又可以认为是确保前端运行成本能够使所建立的衍生品市场制度形式充分发挥效能。这样就涉及到如何衡量前端运行成本的支付是合理和最优的。而判断这类成本合理与否的基本标准在于所制定的制度、规划是否具有能控性和能观性。

使用成本。交易者使用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 参与衍生品交易, 就要付出佣金、保证金、期权费等, 因此佣金和保证金、期权费等的利息成本就构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使用成本。使用成本又取决于交易量;敞口合约规模;市场流动性等因素。

二、影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宏观因素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 在体制转轨期间, 社会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弱, 加上市场不健全, 使原本正常的经济波动极可能被放大为经济机理上的失衡与紊乱, 扰乱现货市场上的经济秩序, 使脆弱的经济利益关系趋于混乱。面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无序状态, 由政府出面及时加以制止, 是无可厚非的, 也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一个现实。经济的完全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关的专题研究表明,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经济市场化进程发展很快, 市场化总体水平达65%以上, 虽然与市场化国家80%的水平仍有差距, 但市场化平均指数居领先地位。

三、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所面临的微观经济环境

1、资产定价市场化。

资产价格由市场定价也就是金融资产商品化, 这就要求要有完善的原生金融资产现货市场。基础性金融市场是发展金融衍生市场的基石, 只有基础性市场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巨额的交易规模, 才能支撑起衍生金融市场。因而资产定价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 其规模容量大, 不易受人为操纵和控制, 保证资产价格免遭随意扭曲, 反映市场真实情况。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远未实现市场化定价, 市场合理定价缺乏一个参照系, 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这一方面说明资产价格波动幅度大, 对具有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强烈, 急切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但另一方面说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

2、投资主体理性程度。

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占主导地位, 理性的投资者能促进资本市场的理性发展, 不断走向成熟。机构投资者比例严重偏低是我国资本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的最突出表现。据统计, 我国股市投资者中散户占90%以上, 机构投资者仅占6%左右。但近年来随着开放式基金的迅速发展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的进入, 中国资本市场上理性机构投资者规模和比例都将会有大幅度提升, 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基本具备, 但微观环境还不容乐观, 需要继续发展。这也正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环境的特殊性所在。

总之, 建立和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我国仍然是有必要的, 关键是如何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只要能够协调好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 制度实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求实、科学的态度探讨中国衍生品市场制度发展的战略或步骤, 就能够使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安排走向“路径依赖”轨迹,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随着目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环境的逐渐改善, 其与制度安排的耦合程度也越来越高, 再加上制度实施的不断健全、完善,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效率正在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宗新, 证券市场低效率:基于制度变迁的一种解析[J]经济科学2002, 2

[2], 胡怀邦, 金融发展中的衍生市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

上一篇:朝鲜战争下一篇:缓释肥料肥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