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异化

2024-08-29

关系异化(共10篇)

关系异化 篇1

摘要:网络为社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异化。文章就网络对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异化分别进行讨论。

关键词:网络,社会关系,异化

1 社会关系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广义的社会关系为“社会成员之间各种关系的总称”,狭义的社会关系则常常是“某种或某些社会关系的特指”。简而言之,社会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可以分为“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代际关系等”[2]。其中,群际关系是“社会群体(包括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代际关系指“各个代次之间及各个代次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里,它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表现是代差(代际差际,或称代际差距),即代际之间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就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代际关系3个方面展开讨论。

网络环境对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根据201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有3.84亿网民。而《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3]随着网民群体的增大,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而随着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加大,人际关系、群际关系和代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网络的异化。

2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网络的虚拟环境为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同时也引发了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吴潜涛教授指出:“虚拟交往的匿名性必然导致交往过程的隐蔽性。隐蔽性引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现实中以身份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责任和道德规范容易在虚拟交往中失去作用。”[4]事实的确如此,虚拟性是网络最大的特点,也带来巨大隐患。由于缺乏约束,不必承担相应后果,部分人随意散布各式言论,给其他网络上的主体带来理解上的偏差;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相应管理制度的滞后性使得网络诈骗事件频频发生,而比网络诈骗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人身和财产伤害更为严重的是,诈骗事件本身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危及人际交往的基础。这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被异化的核心所在。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等原因,导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空间被极大压缩。而网络社交迅猛发展,其中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意为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中影响很大。有研究指出:“MMORPG的存在实际上是网络中人和人之间深层次交流的一种体现方式……玩家在其中体验到的是和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身份感受,并且由于在线人数众多,完全可以媲美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其中寻找虚拟的社会定位和自我认同的青少年也大有人在。”[5]MMORPG的特点之一就是耗时,运营商为了自身利益设置多重关卡,要求玩家重复执行任务,使玩家花费的时间成倍增加。同时,网络使得足不出户学习、工作、交友、购物等成为现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社交重心转移到网络社交,“宅”群体开始壮大,他们不喜欢外出,也很少串门。这个群体中部分人是由于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而选择“宅生活”,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对电脑、网游、动漫等有强烈兴趣的人加入这个群体,个别人由于自身爱好的狂热性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或事。这种现象不是网络社会特有的,但是网络为这种现象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和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而沉溺其中的人们会越发严重地偏重虚拟的人际交流,忽略现实中的人际沟通。

3 网络对群际关系的异化

在讨论网络对群际关系的异化这一问题之前,首先介绍几个心理学现象:①心理学认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个人会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丧失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原因出于群体中的匿名性和责任模糊性,个人被群体淹没。较之现实,网络提供了更宽松的去个性化环境。②群体极化,这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倾向性进一步加强,其结果就是造成本来处于群体平均水平的某种观点及态度取得支配地位。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③从众效应,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这被称为社会从众行为。这3种现象在人们的群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对群际关系有着超乎想象的巨大影响,最终导致了群际关系的异化。

以医患矛盾为例,医生和患者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但并非敌对。必须承认,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也“确有少数医院在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个别医务人员工作粗枝大叶、责任心差导致了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6],但是波及全国的“医闹”和医患的对立还是与网络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在医疗事故的确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失职被无限放大,由个体到群体,在媒体的刻意引导下,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开始去个性化地一边倒,并且在群体极化和从众效应的推动下,医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渐渐走向对立,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丧失基本的信任,而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被质疑为以私心谋私利,进一步加剧两者的敌对。而这只是网络异化群际关系的个例,网络上有无数的论坛、贴吧、QQ群,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有着共同爱好、相同观点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网络中也充满着“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渗透”[7]。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的今天,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会被网络无限拉大,各种矛盾也会被有意无意地夸大,各种不同思想在相互碰撞过程中,群际关系被逐步异化。

4 网络对代际关系的异化

据201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09年我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3.84亿网民,其中“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已经接近2亿”,“从年龄分布看,94.3%的中国青少年网民在12岁及以上,19~24岁之间的网民最集中,占到50%”。从数据可以清楚看出,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重,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并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全局意识,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是,他们本人决不会认可这一观点,他们自认为已经成熟,并且迫切希望寻求到支持者。而网络提供了足够多的群体类型平台,要找到和自己有相似经历、共同看法的同龄人轻而易举。网络甚至给不同时期出生的人打上明显的标签,从“60后”到“00后”,每个年代出生的人都被标注区分,因此在QQ群、贴吧、论坛上这些网民迅速聚集,排斥不属于他们年龄层的其他网民,交流彼此的经历和感悟。从本意上来说,这不是坏事,但是当参与者全都是心智不够成熟、有着相似优缺点、缺乏包容的青少年时,他们的交流加大了他们与长辈的代沟。从交流中他们发现:彼此的逻辑相仿,都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他们有很多的想法无法在长辈中得到认同;他们有很多的委屈,没有得到期待的重视和安慰;他们有很多的体会,与父母、老师的“斗争”经验都很丰富……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他们察觉现实中也许很孤单的自己其实有许多同类,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他们会产生父母、老师观念陈旧过时的认知。而网络给他们打上的年龄层标签,会让他们更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因为他们想法太超前了,和长辈们无法沟通,把所有问题归结于代沟,更加固执己见并排斥长辈的说教,加剧代沟的严重程度。并且,数目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中影响很大,相比之下,父母、老师很少上网,即使上网,也和他们的活动空间差别很大,无法融入他们中间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也无法说服他们相信自己,这无形中形成了新的代沟。

5 结论

通过对网络、社会关系异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异化,究其本源是网络管理制度、网民自身素质和网络发展速度不协调造成的。关于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但是由于网络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还是一个新事物,具有很多新特点,而网络覆盖率高、发展迅猛的特点更是给管理带来难度。提高网民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异化概念本身因而出了问题”[9]。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网络作为现代的重要标志在各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下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工具功能,在吸引了大批网民之后充分利用从众效应和群体极化作用,导致网络本身被异化。

在这种情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好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使其能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和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面前保持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利用网络发展自身而不是被网络利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吴方桐.社会学教程(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2-163.

[3]中国青年报.专家:网络民意会越来越代表社会民意[EB/OL].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11271240.html. 2010-04-01.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3.

[5]周颖,张羽中.网游特征与预防网游成瘾[J].中国青年研究, 2010(4):68.

[6]陈竺.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聚焦)[EB/OL].人民网,http: //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0548965.html,2009-12-10/ 2010-6-5.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

关系异化 篇2

差异化设计之一:同质化竞争与差异化设计

差异化设计之二:差异化设计的例子

差异化设计必须依据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设计的核心内容,差异化设计也不例外,但是却是在设计中往往被设计人员所忽视的,为了差异而却作设计,成了很多设计师常常范的错误,

很多时候,设计师都是在设计被白鸦称作是“大便”式的设计,自己设计起来很爽,但是用户用起来就很郁闷,设计差异的时候更是这个样子,很多设计师都为自己能设计出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而高兴,但是这个产品到了用户那里,却变成了难以理解和使用的东西。

设计要求有不同是不错的,但是这个不同必须在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否则就是在空白的增加成本,甚至是在画蛇添足。好的设计应该是平凡的,当一个网站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老老实实的作设计的时候,自然他就是有特色的。

客户的需求永远无法被完全的满足,也不用完全的去满足。

很多时候,作设计的思路是很多,甚至各种的老板,同事,用户,朋友可以给我们提出各类的意见;我们也可以从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很多用户的需求,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比较多,以至于页面上放什么样的东西成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里兰思的一个原则是,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考虑,但是并不一定都要作,甚至是不需要给出说明。满足用户核心和重要的需求就好,甚至是要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满足。对于那些不是重要的需求,让别人去满足好了。

不能严重增加自己的成本

即使在公司很有钱的情况下,过大的成本也会给自己的竞争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大部分有利的差异只能让一个公司在竞争中拥有优势,而不是胜势,长期的用成本买优势,和同质化下的用成本进行竞争,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却别了,

钱花在设计实现上和在推广的过程中,反正都是花了。

同时这一条还体现在技术上,技术成本往往是一个比较难用钱去衡量的东西,但是却对设计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差异,如果对于技术的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可能等到找到合适的技术实现出来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要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或者要造成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

在一个公司没有特别壮大以前,一定有一些“软肋”存在,作为一个设计师,有责任避免这些弱点。设计师应该是视角最宽广的一群人,应该看到公司的方方面面。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避免自己的弱点,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设计。

这里引用上篇文章中的例子,那个CS网吧并没有作一个魔兽的网吧,原因不是那个时候玩魔兽争霸的人不多,而是要避免一个让他们更换机器的不利局面。

在避免弱点另一个方向上,要造成自己在某个方向上的优势,一个公司在一定的事情,总有比较强的团队和比较弱的团队,在大部分的时候,设计要发挥公司的优势,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可以采用技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市场比较强的公司,可以直接用市场人员去解决问题。

要从用户群中分离用户而不是去创造用户。

当然,这是针对一般中型以下的公司去说的,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很有价值的用户需求,那么这一点是不存在,但是我详细那将是一个全新的设计,而不是差异化的设计。

我们常常想培养用户的需求、培养使用的人群。如果您是一个大的公司或者是有N年长远的规划,这个是很好的而且利润很高。但是对于一般的公司来说这个体现的都是成本。培养一个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往往要通过几年才能赚回来。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在已经有的用户中划分出自己的用户群,其实这样的成本依然不小但是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关系异化 篇3

关键词:科技翻译 归化 异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46-01

1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1.1 什么是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策略,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二者必选其一,只是采用的程度不同而已。异化翻译策略从语言上讲,要求译者尽可能向原文靠拢,以凸显原语言的文化特征,这就势必会打破译语的语言规范性,牺牲其流畅性;从文化上看,则保留原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以达到翻译的根本目的,即引进和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

例1.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异化翻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归化翻译:捷足先登。

1.2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基于以上所述,归化和异化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弱点,所以翻译文章时,应两者兼用,可以吸收一种翻译的优点来弥补另一种翻译的缺点。因此,归化与异化是互补的、相关的,而不是矛盾的。过分强调归化法会歪曲原文甚至误导读者,而过分强调异化也导致本土文化危机。归化和异化是同一个问题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

1.3 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区别

翻译界对这两组概念的混淆由来已久,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历史上,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但这两组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涉及面不同:直译与意译涉及面只是原文的语言特点,是根据译文对原文语言的忠实程度来界定的,而一个特定的原文和它的某一个译本的文本状态是客观的、静止的,不以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也不因审视者的不同而变化。第二,层次不同:直译、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指导前者。方法和策略是有一定联系的,方法是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策略是指导方法的方针与目标。

2 科技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1 科技翻译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跨国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各种科技书籍、实验报告、论文资料;二是设备操作规程、产品使用说明手册、专利说明;三是各类有关科技的会议、影片、录像、光盘等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有声资料等。因此,即便是在非科技领域从事翻译工作,我们也很有可能遇到“科技含量”的翻译原材料。科技翻译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大可不必将它神秘化。

从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这基本三大要素上来说,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没有区别,但并不是说科技英语翻译就没有自己的特点。科技翻译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如下:(1)逻辑性:由于科技翻译专业性很强,术语较多,一个相同的词在不同专业里,意思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善于根据上下文进行逻辑分析来辨别词义。(2)精确性:精确性是科技信息传递的根本宗旨。因此,译者在处理数字或数据时要尤其慎重。(3)创新思维: 译者的工作是把新思想的构思或新科技的成果介绍给读者,翻译新术语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遵循简明、有理有据、稳定的原则,新术语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就要求译者必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4)时效性强:科技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价值,译者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随意拖延翻译工作,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摘译、编译、缩译、改译等效率高的翻译策略,又快又好的完成翻译任务。(5)程式化高:科技论文、合同、表格、产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等都有格式化特点,这是一种科技文体模式,其格式要求都是程式化地,有时遣词造句都相同,因此,科技翻译可用程式化来运作,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2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只要搞翻译,就离不开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科技翻译也不例外。译者可根据语篇需求、科技翻译的特点,审视文化差异来选择。

例2.In order to help consumers evaluate product freshness, shelf life dates should be included on the packages whenever possible.

译:产品包装上应标明食品的货架存放期,以便顾客随时了解产品的新鲜度。(不能译为“货架寿命的日期”,此处采用了归化策略。)

例3.The bottom layers are rich in nickle,a 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译:底层含有大量强度高、韧性好的材料—— 镍。(不能译为“牢固的”、“坚韧的”,此处采用了归化策略。)

归化翻译多用于直译或音译难以准确传达词语意义的情况下,是翻译处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现象。例如,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宜归化,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跨语言重新命名。

例4.Hertz“赫兹”、radar(radio dectection and ranging)“雷达”、Bluetooth“蓝牙”、marathon“马拉松”、clone“克隆”等。

3 科技英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有效结合

3.1 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共存,谁也取代不了谁

在一本译作里既要有归化而来的语言,又要有异化而来的语言。一本好的译作应是两种语言的结合,只是在不同的译作里,所采用归化和异化的比例是不同的。这个比例是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读者要求而变的。

3.2 科技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文学、娱乐等作品的翻译

在英-汉、汉-英两个不同的翻译方向上,归化与异化的采用比例是不平衡的。英译汉中异化较为常见,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文体描写的内容更为具体,译文准确与否必须在实践中经过更为细致、全面核实,译者对译文的质量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另一方面,在科技领域方面,汉语与英语在词汇和文体方面的相通之处相对较多,这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汉语长期以来从英语进口语汇并在风格上逐渐向它靠近的结果。因此,英汉之间科技文本翻译异化的情况较多,是很自然的事。虽然总体上科技翻译中异化的倾向较为突出,但由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性造成了汉译英中归化的成分仍然相当可观。

3.3 归化和异化的取舍标准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提倡文化多元论,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合理依据。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就应该以文化平等为指导,要通过翻译来加快文化的交流,要充分发挥翻译维护并促进文化多元发展的作用。而作为翻译策略的归化和異化的取舍,就应该在我们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哪一种更能促进文化交流为选择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潘丽蓉.科技英语翻译之要义与技法[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

异化与归化的辩证关系浅析 篇4

一、异化与归化的定义

异化与归化在内涵上实际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一般认为,归化和异化概念的范围要大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语言层面而言的, 即译文的表达形式是否要遵循原文的词句结构、语言格律和修辞手段等。归化和异化除了语言层面以外,还有一个文化的维度,即译文在处理富有文化色彩的概念时采用何种策略,是否予以保留或是加以改造。

根据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分别为: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A term usedby Venuti to describ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readers.Venuti traced throots of the term back to Schleiermacher’s famous notion of thtranslation which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A termused by Venuti to designate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a TT(target text)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 by relat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Venutsees the origin of such a concept in Schleiermacher,who discusses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him.

这样的定义把归化异化的概念和Venuti及Schleimermacher两个人紧 紧捆绑在 一起 ,更多讲的是 两个概念 的由来。

郭建中在《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归化与异化进行定义如下:

归化的翻译,就语言而言,要通顺易懂,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就文化而言,要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加以改变,使之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和禁忌,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归化的翻译,有效地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异化的翻译,就语言而言,要有意打破源语的语言规范以保留源语的语言规范, 故有时甚至有意地要使译文不通顺;就文化而言,则要求保留源语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甚至对目的语文化提出挑战,以使读者了解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这样的定义既阐述了语言及文化层面都是翻译策略需要涉及的,又描述了各自会达到的效果,属于比较全面的。当然,关于二者的定义,其他诸多学者也给出过自己的见解,但其实质与上述论调差异不大。

二、异化与归化的辩证关系

1.相 互 对 立

从异化与归化的定义来看,二者的对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就归化而言,目的语是最终目标,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是最终标准,目的语读者是最终服务对象。所有源语中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价值都应被替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内容,以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更为通顺易懂,也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就异化而言,源语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保留源语语言样式和文化价值,可以打破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观念,以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保留源语语言的异质性,而通顺与否不是异化翻译所考虑的重点。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译法,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下例:

(1)to grow like mushrooms

异化:像蘑菇一样生长

归化:如雨后春笋一般

(2)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

异化:他瘦得像影子。

归化:他瘦得像个猴子。

(3)six of one,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异化:六个对半打

归化:半斤对八两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归化译法固然通顺,但对源语的文化特色难以保留,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消失殆尽;而异化译法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到源语的语言习惯、文化价值等,却难以将原文真正的内容传达出来,甚至会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产生误读,使目的语读者完全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又如狄更斯的名著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董秋斯、张谷若)中不同翻译策略产生效果的比较:

(4)...as I kenw she was anxious to get home,and betweenfire,food,and pickpockets,could never be considered at her easfor half-an-hour in London ...

董译:……因为我知道她急于回家,并且,介居于火、食品、扒手中间,她在伦敦不能有半点钟的安心……

张译:……因为我知道她急于要回到家里,同时,又怕房子着火,又嫌吃的东西,又怕遇见扒手,她在伦敦,连半点钟的工夫都难说能把一颗心放下……

这两则译例中, 董的翻译将原文信息一丝不落地表现出来,极尽“信”之能事,翻译得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然而,其异化翻译的“不通顺”之弊也是一目了然,完全使文学作品失了韵味。张译的归化法注重的是译语的“地道”属性,译文明显通顺而且具有风格,但对于原文形式并没有做多少保留。由此可见,纵然是同样的文本,不同的策略取向所达到的效果可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在目的语当中的价值体现。

在译学界, 历来有很多人将二者视为一对二元系统的对立两极,只可选其一而不可混用。比如Venuti对异化译法极度追捧,甚至认为只有异化法才能抵抗“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上的殖民主义”(《西方译学理论辑要》杨建华,2009:198),以体现对文化差异的容忍、接受和尊重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国内的译者如刘英凯, 也有和Venuti相同的观 点 ,认为归化策 略“是抹杀 其民族特点 ……是对原文的歪曲”。其他一些学者如秦洪武、冯建文等则认可归化译法的价值,认为“这方法的正确运用并不违背翻译的忠实原则,而是这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延伸和活用”。

毫无疑问,由于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处理形式与内容这对翻译基本矛盾,以及政治、文化、语言、翻译要素等问题上立足点不同,观点迥异,处理方法相反,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很明显的”(孙迎春,《第二次大水》,2008:212)。

2.互 为 补 充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翻译也不例外。归化与异化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实际上,即使是完全信奉归化译法的人, 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归化, 反之亦然。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具有相同之处,也具有不同之处,翻译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策略, 其目的都是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和文化内涵。归化与异化二者殊途同归,互不排斥,互相补充,任何一部好的译作其实都是二者的结合体。

一般来讲, 如果源语文本表现的语言和内容都能够在目的语找到对等物的时候,或直译过来后可轻易被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异化法就是最佳选择。如下例:

(1)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2)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3)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4)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上述4例均为异化译法得当的典型例子。如例(1),时间如金钱的比喻在各个语言中均是存在的, 这里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种相通之处便为异化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例(2)、(3)、(4)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均来自于生活常识, 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和风俗, 因此这里的异化译法既可以保留原文形式又可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几例中,通过异化译法,译者成功地保留了源语的异国文化与风情。

当源语文本在翻译为目的语文本时会出现目的语词汇空缺或者有产生歧义的可能, 又或者源语文本带有强烈的自身文化、地域特点时,归化译法是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如下例:

(1)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2)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3)阳文的“八字”→an inverted V

(4)To 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

(5)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一朝被 蛇咬 , 十年怕井绳。

上述5例中,均采用归化译法应对翻译当中遇到的文化难题。当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使用异化译法翻译过来容易产生曲解, 且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译入语中有相对应的约定俗成的表现法时,归化法就可以发挥长处,使译文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例(1),汉语中并不习惯用盲人与独眼人的比较来表示退而求其次的情况, 但是有能表达同样内涵的俗语;例(2)中,在汉语读者的语 言习惯中 ,牛是比马 力气更大 的动物所以strong的程度用牛来形容更能引起汉语读 者的共鸣 ;例(3)中“八”字在这里表示 的是形而不是 义 ,因而是无论 如何不能当做数字来翻译的, 而英语中能表此形的只有倒置的字母“V”;例(4)的法式离别特指的是一声不吭地离开,对于普通汉语读者来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欧洲文化知识,直译过来恐怕就会在理解上有难度。例(5)的英文表达的意思并不仅限于烧伤, 更指受过一次伤害后对类似的事物都会有恐惧———这不正是汉语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表达的寓意吗? 这样的句子若使用异化译法,则会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并且阻碍译文的通顺。

由此可见,异化和归化都无法孤立地解决所有翻译中的难题,而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大能量,其二者相互补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思想异化 篇5

案例背景:

1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广为流传。有网民说这是其所见过最大胆、最前卫的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明显是故意用“大腿”做文章引人遐想。还有网友用尽贬义词对照片进行攻击,痛斥高学历女毕业生堕落。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受限制毕业拍照留念,是多数大学毕业生必备“动作”。

22010年6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基础数学系柳智宇,拒掉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全奖,悄然出家了。

3“我很漂亮,你想看看吗?”昨日,在新会展举行的2010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女生小梁的求职简历“雷”到了不少单位的招聘官,但“漂亮妹”却在现场连连碰壁。小梁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学的是营销与策划专业,她带了40多份简历和7份自荐书。“他们都说,我很漂亮,你想看看吗?”“我知道你想,别犹豫了打开吧„„”小梁的求职简历封面上几个黑体大字十分醒目。第二页整页留白,仅在右下角有“谢谢您的打开„„”几个字。

4在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近日出现了一张被网友呼为“最雷”的征婚广告。与“凤姐”让人咋舌的“高标准严要求”不同,这位同学的征婚标准显得非常另类:“安徽省内农村户口,家庭条件不能太好;温柔贤淑,能相夫教子;身体健康,可生小宝宝,毕业即可结婚者优先„„”但随后,他又明确地强调:“独生女止步,严禁‘大小姐’。”

案例分析:时代发展了,大学毕业照也不再像过去一水水地正襟危坐那样呆板了,尤其是那些班级集体照之外的同学照,更是花样翻新,凭个人爱好,怎么得意怎么来,没有哪条规定毕业必须得怎么拍,不怎么拍就违法。露大腿,恐怕不仅仅是某个身体部位的问题这么简单,恐怕折射出来的是她们的“性观念”的开放罢了。看起来这个时代的女性,得到了空前解放,这和女性在成长期,大众文化对她们的塑造有关。各种流行时尚、女性情感读物和情感剧、流行音乐、女性杂志、美容、烹饪、健身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女性。这些与女性有关的消费品,都隐含一个主题:就是发现自己的身体,要把呈现自己身体的美丽,当作一种生命和社会责任.柳智宇的个人选择舍也没有权利干涉,他没有危害社会,也没有丢失他的一个善心,但他的选择与北大学生联系起来之后,由不得人们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他脱离人世的各种束缚和各种功利的考量,当初的网络恶搞变成事实,真的如柳智宇所说“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如是,谁来体验、验证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如何对社会敬畏,对生活敬畏?“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柳智宇的选择正是体现出当今大学生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做事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先考虑个人利益,在自身利益满足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求职者为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往往在简历上花费不少心思,试图以此让用人单位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最多的信息,并且是最“有力”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漂亮妹”的“我很漂亮”求职宣言,尽管有点“雷人”,但实质上不过是这位女生对一些用人“潜规则”和社会“灰色”价值的 “积极”回应,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无奈、辛酸的价值迎合。现实中,“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就业观,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但对更多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父亲不是“李刚”,而且就业姿态摆得很低。不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困境面前,他们的突围之路依然渺茫。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更新。权威可以

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非主流文化自身填平了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使得原本具有个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文化变成了调侃娱乐式的“快餐文化”。大学时代是充满想象力、追求理想和憧憬未来的阶段,同时也是希望尝试新事物、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新鲜感的阶段。跃跃欲试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非主流文化的传播者,非主流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大学生人为恶俗化,容易将不真实的影像故事当做真实的人生目标,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享乐的价值追求,使大学生价值观朝负面方向发展。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工作者要用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去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精神,引导大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1.遵循“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的原则,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价值观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而在思想的问题上,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引导大学生掌握好这些理论,使其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尤其是在新世纪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践行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规律和指导大学生实践运用的方法,在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要加强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当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了解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了解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了解经济建设的形势和发展目标,从而使价值观教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大学 生生活,更能激起其兴趣,易于被接受。

3.强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化和3种精神的培育反映了当前的时代要求,适应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史、改革成就和市场经济常识学习,使理想信念教育由虚变实;加强世情、国情学习,使价值观教育由远变近;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使价值观教育由表及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现代和谐文化作品推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由浅入深。同时,把3种精神要素统一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来。科学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精神,形成脚踏实地钻研本专业的良好作风;人文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关注和关心、尊重和理解,以及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学问的团结互助,形成和谐的良好人文环境;创新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品格,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关系异化 篇6

一、“尊师重道”的内涵

“尊师重道”,“尊”即尊重、尊敬。尊师,对知识、道德、科学的尊重,决定着教育者应处的主导地位,更决定着学习者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尊重。“道”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真理、传授知识所遵循的教育的规律和影响学生的做人道义。重道,要求处在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的教育者,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治学的态度向被教育者传授科学知识与真理,而且要求学生尊敬老师、谦虚好学、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自己[1]。

二、“尊师重道”下的教师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这里的“师”多与“吏”息息相关,比如秦朝的李斯和战国末的韩非明确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府设“学室”,由官吏对学生进行“师”的活动;汉朝的太学中的教师虽官职不高,但都具有官吏身份;从唐朝以来的科举考试更是体现“师”与“吏”的密切关系,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吏师”的地位极高,孟子就曾引《尚书·泰誓》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教条,把君师并称;荀子更是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使“师”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权威[2]。这里的尊师,尊的是“吏”。这里所说的“尊师重道”的“师”主要是对那些传授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是与“吏师”相对立的“民师”。

教师是一个充满道德人格的魅力的职业,在传统文化中教师在社会上一直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颜回就曾说:“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同样有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奉为自我高尚的道德修养,老师是人们敬仰的“为人师表”。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尊师重道”曾作为一个重要的儒家教育伦理推动元素。在传统的师生之伦关系中,教师地位的特殊是以知识代表位居的,要求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在强调教师对学生管教的合法性上,古语素有“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师为难”等。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尊师重道”文化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经受着各种挑战。

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

“异化”一词源自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他在《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3]。今天,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反思现代教育问题时就会发现,教育当中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现象已影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包括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态度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发生转变,失去应有的本质,向着异己的方向发展,脱离其应有的内涵而出现扭曲的现象[4]。现阶段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生关系表现为利益关系。

所谓“利益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前无私奉献的关系变为一种以经济利益的索取为目的的世俗关系[5]。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阶段,教育具有产业化、商品化倾向。“尊师重道”受到某种冷遇。最常见的现象是,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观影响下,某些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的同时,选择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如在校外的辅导机构任职以赚取额外收入,学生成为教师的“衣食父母”。某些教师把重难点留在课外辅导班上去讲,课堂上偏轻避重,使学生不得不上辅导班。另外,一些家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影响,向教师送礼,希望孩子在学校得到特殊照顾。极少部分教师则根据家长送礼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以前那种“高山仰止,景行景止”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二)师生关系表现为不平等的教与学关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却将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变成了对象式的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手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教师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学生以学习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一些教师只在乎学生掌握多少考试内容,一些学生只在乎考试的重难点,与此无关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有兴趣,导致教育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培养出一些知识丰富但道德不高的人,过去宣传的“尊师重道”在功利主义面前,遭到曲解。人们没有看到“尊师重道”的意义是尊师为了重教,尊师是为了提倡重视教育,而仅仅看到了过去那种僵化的“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师生之间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混杂着教师对升学率、名誉、地位等各种现实追求的教与学生一味追求分数的学,使得平等的师生共同教学相长关系受到影响。也许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出现的根源。

(三)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情的淡化。

和谐、自然、良好互动理应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师生关系。在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增强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尊师重道”关系受到冲击。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受到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下降,希望摆脱教师的管理。随着网络的普及,聊天工具的发展,一些学生受到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的多重思想影响,师生之间的代沟日益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日渐稀薄。同样,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和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家长需要和自己的工作责任。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某些学校的学生不易体会到真正的师长之爱和温暖,造成师生之间缺乏真诚、良好互动交流,师生间情感的淡化更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如何走出这种缺乏信任与爱的师生关系?

四、构建共同进步、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跟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在改善那些不良风气时,既要从宏观环境出发,又要致力于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培养与改善。师生关系是一个涉及从应然到实然的问题,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自然、融洽的良好互动关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弘扬传统文化当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

(一)加强教师道德文化建设,师生共同进步。

教师受人尊敬,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然而教师的自尊是基础。教师应该独善其身,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被金钱所诱惑、不随波逐流,丢失作为教师的尊严,失去教师的“道”。古语云:“道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人要有师之大气、有理想、有追求,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师承担着遵守道德操守的责任,教师的言行要“自尊”,这是“尊师重道”最基本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绝不弄虚作假,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为了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受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熏陶,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教师受学生健康活泼、渴求知识、各具特色的个性影响,共同留住“思想的青春”。因此,要弘扬我国古代优良的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突出教师主体的道德榜样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师生之间应民主平等。

“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应是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思想交流,师生关系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应该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合作共进的整体,将每一位学生视为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6]。通过平等沟通,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原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师生能围绕各自的问题,从不同的立场给出思考,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知识填灌者,而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杜绝高分低能的片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把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全面发展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理解尊师重道合理内涵,师生之间应互尊互爱。

“尊师重道”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种宣扬教师的权威地位,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固有“师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言行教导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达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此外,教师还应当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将师长之爱无私地播撒给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应该真诚交往,而非通过冰冷的网络。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学生能把教师当成可爱可敬、互相探讨的朋友,教师把学生从被塑造的角色中释放出来,共建互尊互爱、共同学习的关系,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重要与真理为友。”因此,确立“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师生之间的淡漠关系,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某种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状,更有利于学校持续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改善,任重而道远,除了师生共同努力以外,更要认真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建和谐、明主、平等、共进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何中华.简论“尊师重道”危机及成因[J].新课程研究,2008(115):25-27.

[2]谭德礼.“师道尊严”的现代理论意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7):124-128.

[3]吕悠,左唯.从劳动异化论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异化现象[J].学理论,2012(29):49.

[4]王珍.从劳动异化论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J].理论观察,2014(6):132-134.

[5]王珍.从劳动异化论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J].理论观察,2014(6):132-134.

关系异化 篇7

在很多组织中, 工作团队的地位越来越高, 团队甚至已成为组织的主要工作单元。德勤咨询公司于2016年1月发布一年一度的《2016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中指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正在崛起:企业建立在‘团队的网络’基础上, 并授权团队完成各项具体业务项目和挑战。组织正从传统的、功能型模式向灵活的、互联化的团队方向发展。”Hoegl等 (2001) 认为, 团队能够整合个体知识和技能, 从而有利于高效完成复杂和不确定的任务。因此, 随着团队地位上升, 团队中的人也越来越受关注, 团队中同事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1989年, Seers在Graen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Leader—MemberExchange, LMX) 基础上, 提出新的理论:团队—成员交换理论 (Team—MemberExchange, TMX) 。Seers认为, LMX理论只关注了组织中的纵向关系 (即主管与下属之间垂直关系) , 却忽视了组织中的横向关系 (即同事之间的交换关系) , 因而他将LMX在团队层次上进行了扩展, 并且证实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的广泛社会交换关系能够对个体成员的行为与态度产生影响, 甚至比组织中的纵向二元关系更可能影响团队工作绩效。自他提出团队—成员交换的概念后, 学术界就开始对TMX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但大多数仅限于对团队中的个体对其与其他成员交换关系感知的讨论, 较少考虑到由个体与个体互相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差别而组成的团队整体层面上。在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化 (LMXdifferentiation) 的启发下,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团队—成员交换差异化 (TMXdifferentiation) 。可以说, 关系差异化已成为团队—成员交换关系理论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模块 (Liao、Liu、LOI, 2010;Zell、Alicke, 2009) 。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的概念和来源

Liao等首次介绍了团队—成员交换差异化的概念, 并且进行了第一个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他们指出, 团队—成员交换差异化是指在团队中, 成员与其他成员的交换关系在质量上的差异化, 用于衡量成员与团队其他成员交换程度的差异。例如, 在一个团队中, 一些成员的团队—成员交换关系质量较高, 而另外一些成员的团队—成员交换关系质量却较低, 这就是团队—成员交换关系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相反, 当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有质量相当的交换关系时, 即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的程度为低。即使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构念, 但其在提供洞察团队—成员交换水平的分散性上有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证实, 在理解员工如何解释团队中的交换关系时, 交换差异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Erdogan、Liden, 2002;Ford、Seers, 2006;Liden、Wayne、Sparrowe、Erdogan, 2006) 。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 (以下简称“TMX关系差异化”) 来源于社会比较理论, 该理论 (Festinger, 1954) 为理解TMX关系差异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它提供理解团队成员利用与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的理论。应指出的是, 成员是在一个团队背景下工作, 所以会通过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的比较, 确定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 (Angetal., 2003;Zell、Alicke, 2009) 。如果在一个团队中,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存在差异, 成员就会与其他成员形成对比 (Festinger, 1954) 。结果是, 高质量TMX交换关系的成员会更积极的看待自己, 而低质量TMX交换关系的成员则会消极的对待自己和他们的工作。然而, 当TMX差异化的程度较低时, 成员间就会互相同化, 而不是与成员间进行互相比较 (Brown et al., 1992;Mussweiler, 2001;Mussweiler et al., 2004;Pelham、Wachsmuth, 1995) , 因此不会给团队—成员交换中的相关信息上添加其他附加意义。进一步说明, 在TMX差异化程度较低时, TMX关系对产出的影响将会减弱, 因为成员不会认为他们的TMX关系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的测量

目前, 与LMX关系差异化测量可采用客观合成和主观测量两种方式不同, 业界对TMX关系差异化的测量基本上只采用客观合成一种方法。TMX关系差异化首先是建立在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基础上 (Chan, 1998) , 因此学者们一般都先采用Seers等 (1995) 开发的TMX关系测量量表或在此基础上的修订版量表, 对成员与成员间的交换关系质量进行评估, 之后再根据成员间的测量结果进行客观合成。较为常用的合成指标有方差 (variance) 和组内一致性系数指标, 而方差是更为常用的指标 (Margolis, 2015;Liuetal., 2011;Liaoetal., 2010) , 方差越大, 代表团队—成员交换关系越分散, 即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水平越高。相反, 组内一致性系数越高, 即TMX关系差异化水平越低, 成员与成员间的交换关系越相似。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的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会影响TMX关系差异化, 学者对其探讨甚少 (Margolis, 2015)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TMX关系差异化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 研究还不够深入, TMX关系差异化的前因变量还未引起较多的关注;第二个原因是学者认为, 影响TMX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足以用来解释对关系差异化的影响。实际上, 两者是否等同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在2015年最新的一个实证研究中, Margolis考察了亲社会能力训练与TMX关系差异化的关系。Margolis假设为亲社会能力训练会降低TMX关系差异化, 但惊奇地发现:亲社会能力训练会增加TMX关系差异化。原因可能是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对亲社会能力训练的接受度不一样, 有些成员通过训练增加了亲社会性, 而另一些成员亲社会性则未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TMX关系差异化程度变大。此外, 还未有其他学者关注TMX关系差异化的影响因素, 因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对团队和个体的影响

TMX关系差异化是一个团队中成员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进行互动、互相分享知识和互相建言的标志 (Liao et al., 2010) 。

从团队层次而言, 基于Festinger (1954) 的社会比较理论, 高程度的TMX关系差异化会促成团队成员进行互相比较, 这种差异化会降低团队的凝聚力。因为成员间更多的时候进行互相比较而非把团队看成一个团结的群体 (Liao et al., 2010) , 通过经常性的对比, 会强化一个事实:成员间交流会减少并且更不愿意分享各自的知识, 甚至成员会怀疑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真实能力 (Kirkman、Rosen, 1997) , 即成员并不认为团队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最初的研究表明, TMX差异化对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发挥具有消极的影响。在一个产品的研发团队中, Liu等 (2011) 考察了当TMX差异化程度较低时, 团队的平均TMX关系质量水平 (TMX—Team) 对团队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即团队—成员交换差异化对TMX—Team和团队绩效间具有调节效应。进一步说, 在低程度的TMX差异化情况下, TMX—Team越高, 团队绩效越好。因为当团队TMX水平平均且较高时, 成员间TMX关系基本都差不多, 即为TMX差异化较低, 则对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当成员TMX水平变化很大时 (即TMX关系差异化程度高) , TMX—Team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则减少, 因为这种团队的知识分享会受限制 (Liao et al., 2010;Dierdorff、Ellington, 2012;Liu et al., 2011;Alge et al., 2003) 。相似的, Cogliser等证实了当TMX差异化程度较高时, 其对团队绩效和平均满意度有负面影响。

从个体层次而言, Liden等 (2006) 考察了当不考虑关系差异化时,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对个体绩效不产生影响。当TMX关系差异化程度低时, 团队成员间会互相同化, 而不是与成员间进行互相比较 (Pelham、Wachsmuth, 1995) 。只有Liao等 (2010) 进行了第一个有关TMX关系差异化在个体层次上的实证研究, 研究检验了TMX关系差异化的调节效应, 即TMX关系差异化在TMX质量与成员创造性关系中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起到间接调节作用。这些研究者发现, 在程度高的TMX关系差异化情况下, TMX对自我效能感有强烈的积极影响;反之, 在程度低的TMX关系差异化情况下, TMX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即只有在高程度的TMX关系差异化情况下, TMX才对自我效能感有影响。Margolis (2015) 在他的论著中, 集中探究了TMX关系差异化的一系列调节作用, 如TMX对团队授权的直接影响、通过团队授权对团队绩效和个体活力的间接影响, 而TMX关系差异化对这个影响具有反向调节作用。另外。实证研究数据表明, TMX关系差异化来源于社会比较理论, 并且在团队中确实存在。除此初步研究外, 在个体和团队层次上的TMX作用机制中, 关系差异化对其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结论与研究展望

TMX关系差异化研究是一个新课题, 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于最近几年, 被关注的内容还较少。然而, 国内研究TMX关系差异化还处于空白阶段, 还未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但随着团队在组织中的地位的逐渐升高, 成员间的关系也愈发的受到重视。可以说, 这个课题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且值得学者和实践人员予以完善。

通过对TMX关系差异化现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和分析, 今后研究TMX关系差异化应多关注这几个方面:

第一, 目前, 学术界对TMX关系差异化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相比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 (LMX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 包括理论探究、实证研究等都还较少。现有几个有关TMXdifferentiation的研究主要关注它的调节效应, 而对TMX关系差异化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关注几乎没有。其中, 在影响因素上, 尽管有学者认为影响团队—成员交换关系质量的因素均可用以解释TMX关系差异化, 但还没有实质的研究和论证。

第二, 当前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情境下进行的, 其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还有待考察。特别在我国, 民众对“集体主义”较为信仰, 但对“团队”的接受度还不够高, 理解不够深入。因此, 在此背景下, TMX关系差异化的程度、影响因素等可能与西方不一致, 这些都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 进行TMX关系差异化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实证研究证明, 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是一类值得关注的社会交换关系。在团队中, 成员通过与团队其他成员间的比较和互动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另外, 成员与成员间的化学反应会对团队产出和个体产生影响, 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体的产出也会产生作用。可以说, TMX关系差异化对团队有隐形且实在的重要影响。所以, 在管理实践中, 领导应创造怎样的环境、组织怎样的团队, 让团队化学反应更好,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TMX关系差异化应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现象, 学者对它的关注还处于起始阶段。今后学术界应在这个问题上倾注更多关注, 以期丰富团队—成员交换理论的内涵和结构。

摘要: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 是指团队中的个体成员与其他成员互相之间在交换关系质量上的差异, 不同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 目前学术界对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的研究还很少。从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可得出, 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对个体行为和团队绩效等均有重要影响。从概念、起源、测量方式、前因变量、结果变量等方面, 对有关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归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词: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测量,团队,个体,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震, 仲理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11 (7) :1037-1046.

关系异化 篇8

1.1有限责任原则的滥用

有限责任产生的初衷是给予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 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刺激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子公司的股东当然也享有这一权利。母子公司模式中, 绝大多数母公司都是子公司的法人股东, 虽然对于法人股东是否使用有限责任原则还存在争议, 但实际操作中, 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法人股东仍然是享有有限责任的。对于母公司的股东, 除了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外, 对母公司的债务也享有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 也就是说母公司的股东实际上享有双重保护。即使债权人有充分证据证明母公司对子公司有过度控制, 从而启用法人资格的否认制度, 去除子公司股东有限责任的保护, 但是母公司的股东仍然可以利用本公司的法人资格承担有限责任, 从而逃避债权人的追索。我们还可以设想, 若是子公司再设立子公司, 或者这样无限的设立, 那母公司的股东就有无限个保护了, 这对于子公司或孙公司的债权人来说, 是非常不公平的。

1.2过度控制

母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这种联系更多的体现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上。从实质上来说, 子公司是从属于母公司的, 很多情况下, 母公司为了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而作出不利于子公司的决策, 甚至牺牲子公司以换的母公司的生存, 更有可能利用子公司来排挤其他竞争对手。当母公司对子公司控股, 成为大股东, 或者控制董事会的人事任免权来控制子公司的时候, 子公司所作出的决定必定是有利于母公司的, 而其他股东, 尤其是小股东, 在经营管理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意愿, 最后利益受损的必定是其他股东。

1.3转移风险

母子公司自建立起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外界都知晓的母子公司形式以外, 更多的是内部的、外界所无法知晓的联系, 如财政、纳税、经营策略等。当子公司经营不当, 即将破产时, 由于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财政经营状况了如指掌, 同时又作为子公司的股东之一, 母公司可以利用其优越的条件提前转移资产或设立担保债权, 一旦子公司破产, 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母公司的损失。

2总分公司关系的剖析

除了母子公司还有一种类似的公司模型, 那就是总分公司。

与子公司相比, 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只是总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 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性。

具体表现为: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 其资产全部归属于总公司;没有自己独立的公司名称, 而和总公司使用同一名称;分公司的业务问题完全由总公司决定;股份资本全部属于总公司, 分公司没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没有自己的公司章程, 它一般以总公司的名义并根据其委托进行业务活动。因此, 分公司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由总公司来承担。

由于分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使得总公司在经营时风险加大, 但笔者认为, 总分公司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性, 更能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2.1破除双重保护

分公司不能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由总公司来承担, 这样一来, 就破除了母子公司中, 母公司的股东具有双重保护的弊端, 最大限度的避免股东滥用公司法人资格, 这既保护了总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 同时也保障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对交易双方都是十分公平的。

2.2公司控制合法化

在母子公司中, 母公司不能过度控制子公司, 而在总分公司模式里, 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 其财务, 经营, 策略都可以由总公司来控制, 完全合法化。总公司可以为了整体利益而调整财产、人员、物资在内部的流动, 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同时在制定经营决策时, 必会更加谨慎, 保证总分公司正常发展的需要。

2.3降低第三人交易风险

分公司大多冠以总公司的名称, 对外签订合同时, 其总公司的信誉和品牌, 更加有利于分公司的发展, 另外总公司要对分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这便可以去除第三人在交易中的顾虑, 提高分公司交易的信任度, 也可以有效的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将母子公司与总分公司一比较, 笔者认为, 在经济起步阶段, 需要刺激投资者大量投资, 鼓励公司发展, 母子公司的出现, 恰好适应了这一需求, 极大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当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追求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而不是一味的看经济指标。在当前条件下, 总分公司已经能满足公司拓展业务, 开辟市场的需要, 足以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它更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原则, 对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在现阶段, 应当适当约束母子公司的发展, 鼓励发展总分公司, 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稳定的环境。

摘要:有限责任的出现让无数的投资者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总分公司也使得公司集团不断膨胀, 但总公司对总公司承担责任的原则, 仍然使得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为了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促进投资发展, 母子公司应运而生。子公司拥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活动, 并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后果, 因而在法律上有独立的法人身份, 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 从而使得母子公司迅速风靡全球。

关键词:母子公司,总公司,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11

[2]沈乐平.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透析[J].时代法学.2003. (2)

[3]沈四宝.略论母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特征[J].国际贸易问题.1985. (2)

关系异化 篇9

一 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

人的生存需要一系列物质生存要素,包括自然、社会、人以及技术和各种技术物品。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有一种生存要素是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规定着那个历史阶段人生存的基本特征,我们把围绕决定性生存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生存系统叫做人的生存方式,并用这一决定性生存要素来命名这一生存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两种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对应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

早期的自然生存是原始自然生存,人类通过采集与狩猎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植物与动物。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在采集与狩猎的劳动过程中,人类总结和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进入到农业自然生存。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动植物的生长主要是按遗传规律的自然生长,不能预先设计和控制,人只是为它们的自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人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相反,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不得不依据自然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调整自己,通过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在自然生存中,虽然应用了一些原始工具,但这些工具只是肢体功能的简单延伸且作用有限,人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主要是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与自然界进行交往,人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气候、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的生活和命运。因此,自然生存是一种动物式的生存。[1]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欧洲相继爆发了倡导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以及提倡“天职”(劳动)观念的新教改革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过程中,把长久沉睡于上帝神性之中的人的物性猛然唤醒,形成了“物本人文主义”[2];另一方面又与欧洲特有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以资本追逐最大利润为驱动力,以物欲的满足为目的,以有效率的运作为原则,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奠基在功利性的基础上。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资本家发现通过把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十分有利于资本增值,从而大力赞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于是,各种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出现无限进步的趋势,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于是,人类凭借技术的应用,使其从生存于天然自然界转向生存于人工自然界,开始了技术生存。技术生存就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改变自然以创造人工自然环境来满足人需要的生存方式。在技术生存中,人类运用各种工具和机器来放大、延长或替代自身肢体与器官的功能,增强从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能力,不断从自然力的肆虐、动物本能的支配和食物匮乏中摆脱出来,最终把自己从动物式生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 技术生存的依据及其异化根源

人的天赋结构决定了其生存方式与动物截然不同。动物在长期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过程中导致了器官的专门化,由此形成了动物应对某种特定环境的生物学本能。动物只能依靠这种生物学本能来维持生存,通过肉体器官及其功能的进化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以获得生存的条件。因此,动物只能在它所属的那个物种赋予它的生物学限制的范围内活动,而无法超出这种要求,动物的存在是宿命式的存在。然而,人作为一个物种是匮乏的,它没有鹰的视力、豹的速度、虎的力量、狮的利爪,不具有动物那种专门应对某种特定环境的绝招。面对完全异己的自然力的压迫与挑战,人类不得不超越其生物学界限,引入技术活动来补充、扩展和强化其生物器官的功能,与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展开征服和斗争,把自己从自然的威胁、奴役和物质匮乏下解放出来。人类最初通过使用树枝和打制石器等简单的技术活动来突破自身天赋本能的限制,按自己的意志改变自然物的物性,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然而,简单的技术活动难以解决因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动不居而不断产生的各种生存难题,人类必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新的条件下持续开展技术活动,通过发明和制造各种新的更高效的技术手段和技术物品来主动迎接生存环境的挑战。因此,技术生存根源于人的本性与生存环境变迁的挑战。

技术生存是人发展自己并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的基本途径。技术作为人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创造或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是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的物化方式,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类正是通过发明、制造各种工具和机器等技术与技术物品来增强按人的本性改造、优化和提升自然环境的能力,逐渐把自然界改造成符合人的本质需要的生存家园,提高了人的生存水平,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正是在连续不断的技术活动中改造了客观世界,实现了自己本质的充实和提升,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的生存水平的每一次提升,人的每一次解放与发展,都是通过技术进步取得的:电灯的出现把人们从黑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火车、轮船、飞机等的发明,使人克服了地理条件的限制,相互交往变得快捷方便;电冰箱、洗衣机等的使用,减轻了家务劳动的强度,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电话、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的普及,把人从信息隔绝中解放出来,相互之间沟通更加自由方便;现代纺织、建筑、食品、医药等产业的发展,使人的生活更加舒适,身体更加健康。正是依靠技术的武装与技术世界的支持,人类才拥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运用技术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造更加适应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推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然而,人的技术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深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思潮以及对自然认识水平的影响。技术活动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一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效率和强大的创新生存环境的能力,充分展现了技术生存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耗竭性地使用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导致技术生存发生了异化。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技术生存异化的主要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一切服务于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从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出发,根据经济成本核算来设计、制造技术,生产技术产品,至于不能甚至妨碍提高劳动效率,不能被科学做定量化分析和研究的自然、传统、文化、历史等因素则逐渐被排除在外,从而把追求操作性、精确性和有效性的技术变成了资本增值的手段,使得现代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经济的技术”,甚至是“资本的技术”。[3]由于各私有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的,并且一旦失败就很难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相互竞争的私人资本便打破一切禁律,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地去研制新技术并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将其引入生产过程中,导致了“资本的技术”的过度使用。在“资本的技术”的过度使用的过程中,人们把自然当作可以无限索取的原料仓库和容纳无限废物的垃圾箱,一方面不断扩大和提高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又肆意向自然生态环境排放大量生产和生活垃圾。结果,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需求的无限扩大,同自然生态系统负荷过重而供给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同自然生态系统有限的净化能力及容量超负荷而承载能力下降的矛盾日益尖锐,[4] 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严重削弱甚至瓦解了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破坏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其次,“物本人文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是技术生存异化的文化根源。自然界,一方面作为人的生存家园具有生态价值;另一方面给人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又具有资源价值。自然界的生态价值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前提,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它为人的欲望和为此而展开的技术活动设置了绝对限度。因此,技术生存必须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为最高价值取向,在自然的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最佳结合点上去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然而,盛行的“物本人文主义”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帜来张扬人的物欲,并在资本家追逐最大利润的煽动下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浪费性消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把全部自然看作为满足人的不可满足的欲望的材料来加以理解和占有,导致技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无限物欲”为价值取向迅速发展起来。“物本人文主义”片面强调了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生态价值,使技术对生态的破坏远超过对生态的维护和建设,从而把技术异化为一种统治自然的外在力量,最终在无意义地大规模耗费有限资源和大量制造垃圾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践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以片面自然规律为设计原理导致的技术功能的缺陷,是技术生存异化的直接根源。任何技术手段都只能依据当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获取设计原则和基本蓝图,必然要打上那个时代盛行的科学认识的印迹。近代经典科学所描绘的世界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世界可以被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整体的特征据此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的特征;其二,整个世界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可以将自然对象拆分成一组基本零件来推知其性质,然后加以重新组装;其三,万事万物已由物理定律所规定,直至每一个细节,从理论上讲人具有预测一切的能力。以经典科学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遵循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规模化等原则,从增加物质财富的需要出发去拆卸、分割、控制和操作自然这部机器,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分解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效用功能的复合物。这种技术方式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和网络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经亿万年漫长进化而建立起来的自净能力、再生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如同海德格尔所分析的:“尽管人在科学和技术上牢牢地掌握着天地万物,行使着人的绝对的统治和支配,但地球却变成了荒芜的地球,变成了‘迷失了的星’,使人类在地球上的居住面临了严重困难和危险。……曾使人类获得文明和进步的科学和技术,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包含着对自然,对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5]

总之,人类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构建起了技术圈,成功地实现了技术生存。然而,受资本追逐最大利润和人的物欲膨胀的支配,有着内在缺陷的技术被无节制地用于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导致了“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正处在深刻的矛盾之中。”[6]技术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失衡与矛盾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技术生存异化的实质。要克服当代技术生存的异化,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就必须走向生态化技术生存。

三 走向生态化技术生存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法则,人的生存发展必须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生态化技术生存是指遵循自然的本性展开技术活动,在创造“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的本性”的人工自然环境中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人-社会”的协同进化。

首先,建立“自然-人-社会”的整体有机论自然观,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为生态化技术生存提供价值导向。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稳定、和谐的生态共同体,人与这个生态共同体同生共进、密不可分。“我们包含于世界中——不仅包含于其他人中,而且包含于整个自然界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事实的端倪:当我们以一种片段性的方式看待世界时,世界的反应也相应是片段性的。事实上,可以说,世界若不包含于我们之中,我们便不完整;同样我们若不包含于世界,世界也不是完整的。那种认为世界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之外的观点,那种认为我们与世界仅仅存在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如若我们将世界包含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并施之以爱,包含着我们自身的世界就会有所回报。”[7]为此,我们要从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思维模式转向整体思维模式,建立“自然-人-社会”的整体有机论自然观。在整体有机论自然观中,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存家园的生态价值具有最高和最后的意义,人既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游离在自然之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所拥有的理性和掌握的技术力量所赋予人的不仅是占有自然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同时还有以认知生态规律、自觉服从生态规律的方式尊重生态共同体中诸物种的生存权利的义务,促进“自然-人-社会”的整体发展是人的责任。面对身处自然界特殊地位所产生的内在挑战和巨大责任,人必须以整体有机论自然观为价值导向去规范技术活动的内涵、发展方向和应用范围,自觉地将需要的满足、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融入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家园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化技术生存。

其次,推动技术活动的生态化转型,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技术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技术功能的缺陷直接导致了技术生存的异化,因此,寻找新的技术原理、发展新的技术形态、构建新的技术实现方式是克服技术生存异化的现实途径。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既要改造自然以直接服务于人当前的生存发展,也要建设生存家园以保障人的根本生存利益,因此,技术就其本性而言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工具,必须发展生态技术,实现技术活动的生态化转型。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整体性科学,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为对象,能深刻揭示人与自然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整体把握和长远关怀。以整体性科学的基本原则为设计原理而形成的包括环境工程技术、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节能技术等在内的生态技术,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符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规律,追求自然资源开发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能力的统一,因而既能够不断地开发和转换资源,增强和扩大技术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正面效应和积极影响,同时又能够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资源开发和转换的方向、速度及规模,减少和克服技术给人类和自然造成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8]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只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才能发挥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作用,为此必须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内在地减物质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来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进入生产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都能够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最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通过技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了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最小化、向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趋零化、向社会提供的效用最大化,从而能够在经济持续正增长的同时,使资源环境的压力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确保了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存家园的生态价值和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资源价值的有机统一,为生态化技术生存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通过物质满足和精神追求的平衡与统一来提升人的内在需要,限制不断膨胀的物欲和野心,为生态化技术生存提供人性基础。人的内在需要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平衡与统一。然而,近代以来盛行的“物本人文主义”片面强调人的物欲,既扭曲了人的内在需要又扭曲了技术的性质,使人疏离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造成了技术生存的异化。要克服技术生存的异化,就必须以人的内在需要的提升来限制物欲的过度膨胀,在满足人的生理、生存需要的同时,努力使人的心理更健康、情感更丰富、人格更完善,从而实现对更加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揭示和利用自然界的各种价值。

人不是一个可以从自然环境中孤立出来的概念,不仅人属于自然界,而且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也得益于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作为物质资源,它具有经济价值,通过技术手段将人的目的、需要和能力积淀、物化、凝聚在自然物中,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生存的人工自然环境,能满足和提高人的物质需要;作为认识对象,它具有科学研究和文化根基的价值,通过深入认识和研究自然界,不仅能满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迪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将揭示出来的自然属性、规律不断地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还能使人超越自身的生物本能的束缚,促进其本质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人类生息的场所,它具有审美和休闲价值,大量浸润着质朴生命精神的自然景观,使人身心愉悦,精神振奋,能培养人纯朴、自然、机敏的品格和对生活的坦荡胸怀,使人产生崇高的伦理情感。为此,我们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导技术活动,把人的全面需要和生态环境保护融汇到技术的设计中,实现将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统一起来的生态化技术生存。

第四,变革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方式,建立一种服务于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化的联合体和社会制度,为生态化技术生存提供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将技术塑造为“资本的技术”和征服自然的利器,是技术生存异化的主要根源。因此,消除技术生存异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彻底变革以资本为根本驱动力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建立一种服务于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化的联合体和社会制度,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此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真正解决,受整体性和长期性的人类价值目标的支配,人在技术活动中将自觉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一,人性需要和生态价值成为技术活动的内在维度。新制度使技术不仅在手段上而且在目的上都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力量,从而为生态化技术生存提供了根本保障。

摘要:技术生存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其内在价值取向应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对人性的片面理解以及技术功能的局限,却使技术活动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动摇了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使技术生存发生了异化。要克服技术生存的异化,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必须走向生态化技术生存。

关键词:技术生存,生态化技术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参考文献

[1]林德宏.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2.

[2]吴文新.论科学技术的“人本”走向[J].科学技术哲学,2001(9):15.

[3]舒红跃.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153.

[4]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6.

[5]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78-79.

[6]艾伦.科特雷尔.环境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

[7]大卫.格里芬,等.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6.

[8]秦书生.生态技术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4):76

关系异化 篇10

云南省于2009年7月正式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由于新课程设置上给广大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新教材也给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如何,关系到新课程的命运,也关系到一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既热情倾注,又要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以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如何有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是试验区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差异化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不谋而合的,在研究如何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是值得关注的。有人认为要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改革”,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作为备课组长,我亲身感受了:德宏州的差异化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两年多时间)、新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多时间)的实施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也感觉到:为保证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正确有效地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有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优秀教学设计和学案。德宏州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规范“以问题为核心,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设计和学案制作,是难得的。当然,教学设计不等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因为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是你预想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以下问题:

1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通过完成“观察”、“思考”和“探究”栏目,体验获取数学结论过程,在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难度。在“学”与“教”的行为方式转变方面,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制作出切实可行的学案,应该说学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因为“学案”是学生思维的导向,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预案,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前预习作业、课外作业和合作与探究内容。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观察”、“思考”和“探究”栏目中的问题或用几何画板演示有关图像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抽象、概括和归纳出数学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加深认识。比如讲诱导公式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利用单位圆观察:角α与角π+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2)角α与角π-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角α与角-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4)角α与角呢?[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单位圆解决问题(1),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2)(3)(4)。这样,既明确了思维的方向(利用单位圆观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灌”转变成现在的“引导”、“辅导”。因此,要有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研究授课的细节问题,然后预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 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2]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而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前者让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探究。

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系:

2.1 新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的关系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学案时,应该兼顾学优生与学困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设计问题时,不能按教科书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来设计问题。对于优生要保证问题的思考力度,而对于学困生要搭建一些子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子问题,从而来解决最终问题。比如,上述问题的设计,由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就能保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于分层次进行教学的学校,提高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而对于基础班的学生的教学,教师应该预设以下子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把以下问题讲透:

教师:(ⅰ)圆具有什么对称性?

学生: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教师:(ⅱ)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x,y),角π+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1(-x,y),则由圆的对称性可知:角α的终边与角π+α的终边、点P与点P1分别关于什么对称?

学生:关于原点对称。

教师:(ⅲ)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如何写出角α与角π+α的三角函数?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Ⅰ)sinα=y,cosα=x,;sin(π+α)=-y,cos(π+α)=-x,。

(Ⅱ)sinα=-sin(π+α),cosα=-cos(π+α),tanα=tan(π+α)。

然后让学生根据圆的对称性完成上述问题(2)(3),在此基础上再探究问题(4)。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处理,才能体现出“活”与“实”的关系。

2.2 固定的课堂时间与新课程教学内容多的关系

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教学任务重,而课堂时间是固定的,所以,正确处理好“固定的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多的关系”是实验区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在2010年6月举行的《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二年级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交流会上,只有保一中的老师能理直气壮地说:“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后,教学进度没有问题”,其他地州市县的教师都是在赶进度,甚至,有的学校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中“算法”、“随机数的产生”等内容的出现,以及在例题、习题的编写上倾向于信息技术,因此,新课程观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只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授课,才能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要求,也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试想,如果课堂学习没有了“课内目标检测”,那么学生在课内生成问题就不能反馈、课堂学习目标就得不到落实,这样的课,谈何效果?因此,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是有效解决固定的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多的关系。

2.3 民主与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长时间的学习,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年轻教师脾气比较急,一有丁点事就和家长联系,长时间这样下去,严重伤害了师生感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教育的艺术性。记得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有一位男生睡着了,于是我示意旁边的同学把他叫醒,有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我们班的女生这么多,你都舍得睡觉?”,这个学生当时怕羞得满脸通红,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睡觉了。这样处理问题,既能体现课堂上师生民主,又规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容易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要解决好师生民主与必要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教育的艺术性是值得年轻教师下大功夫去研究的。

2.4 局部认识与准确把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关系

新课程的设置给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带来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广;模块过多,严重破坏了数学学习要求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大量应用等诸多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教学资源共享。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具体措施是否恰当;有利于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2.5 鼓励、表扬与过分迁就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流中,鼓励、表扬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机制,但是,不能一昧的迁就学生,对于一些不规范书写格式或错误等问题,要及时给学生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知识。

2.6 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秩序的关系

我们在听公开示范课时,有时会看到极端形式化的情境:“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人灌”演绎成“电灌”;分组讨论:形式上热热闹闹,该归纳小结的没有做到位,课时目标难以落实,表演成为新课堂上的“做秀”,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走向极端形式化,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生成性,切实解决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因此,落实好差异化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成为解决新课堂教学问题的关键。

总之,开展差异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益的,是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有效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二)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差异化,合作,探究,转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民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上一篇:煤矿井筒下一篇:向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