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作用

2024-08-14

异化作用(精选12篇)

异化作用 篇1

摘要: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概括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历史由来与意义, 指出了两者间既相互对立又动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归化异化“度”的分析, 指出好的译文应当是归化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归化、异化作用下, 翻译教学应当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翻译的影响, 教师应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翻译教学

翻译是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承载信息的同时,也承载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因此,当“文化”介入翻译的范畴时,早期语言层面上的直译意译之争便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异化之争。然而,归化与异化归根到底就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好的译文,绝不是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而是在使用时讲究辩证法,把握好“度”,遵守一个处理二者关系的原则,即异化时要保证译文的通达自如,归化时不改变原文的“风味”。有关归化异化翻译技法的考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翻译教学,即教师应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1. 归化与异化的由来与意义

1.1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的由来

在西方,异化与归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哲罗姆等人所说的“直译”和“意译”。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论文中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1]。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文努蒂在他的《译者的隐身》中明确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概念[1]。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2]因此,异化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旨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让读者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丰富译文语言的表现力。由此可见,韦努蒂所定义的异化与归化,其范畴比直译与意译扩大了,不仅涉及了语言层面,而且涉及了文化层面。

1.2 归化与异化的意义

韦努蒂是当代主张异化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归化是一种“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期为目标语读者最大程度地降低外来文本的陌生感的翻译”[3]。韦努蒂指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明外国文本在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该理论关注到了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以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归化式翻译传播,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对话。而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质成分”,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

奈达是归化翻译理论的代表。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4]奈达的“对等”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界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即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出好的译本———那些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文,那些得到读者好评的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文。

2. 归化与异化的使用

2.1 归化与异化的动态统一性

2.1.1 归化与异化的动态变化

翻译活动往往牵涉到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的交流。单纯的语言交换是翻译的第一步,更加深入的翻译行为常常还会受到社会、政治背景、审美情趣和主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鉴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翻译文本及翻译目的等因素的作用,归化与异化的使用呈现出动态的变化。

我国近百年的文学翻译实践便证实了这一点。在20世纪初期,外国小说主题中所具有“怨世、诋世、醒世”的社会功能顺应当时社会变革的趋势,小说就被视为改良社会的工具[2]。因此,以林纾为代表的晚清译家大都考虑的不是如何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及文化趋势,博得读者的喜爱。译家用文言文进行翻译,常常打破西文句法,并辅以夹译夹作、改写改译的方法,使译文完全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思维习惯和行文习惯,除了少量的外来词之外,语言上几乎没有“异”的迹象。1919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翻译家和作家主要是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以达到丰富汉语语言、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就提出了“直译”的主张,也就是异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并以引进大量的西方词汇和句法结构,从而丰富了汉语词汇和句式,促进了汉语白话文的发展和成熟。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译家并没有在归化与异化上形成共识。以卞之琳等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赞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提出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求“信”的主张;傅雷、钱钟书等倾向归化方法的翻译家主张“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把“化境”视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为大大增进对异国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我国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文学作品,异化的翻译策略成为主流[2]。

2.1.2 归化与异化的统一性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都是不存在的。泰特勒有关翻译的三原则也证实了这一点:“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相一致;译文应和原作一样通顺。”[1]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决定了好的译文应当是归化与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原作的思想”与“风格和笔调”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与气质,只有采用异化的方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和原作一样通顺”要求译者必须在翻译时在语言层面作必要的归化。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归化与异化的表达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早先的文化异质因素会逐渐淡化,而异化的表达方式会被译语所吸收。如honeymoon被异化翻译为“蜜月”。汉语中最初没有这样的表达法,属于词汇的空缺。但随着人们认知的进步,“蜜月”一词被汉语所吸收,那这样的译文便成为归化的方法了。又如,“汉堡包”、“三明治”、“肯德基”、“克隆”、“厄尔尼诺”等音译词,已获得了汉语的全面认同,属于汉语词汇了,进而大大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而像Jiaozi, Kowtow, Yin, Yang等词,也已被西方读者所理解,有些词开始逐渐被吸收到英语词汇之中。由此可见,在文化相互融合、借鉴的作用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相对性。

2.2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度”

2.2.1 过度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种种难题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如何恰当把握异化和归化的度。“对读者朋友来说,归化过度是对他们的蒙蔽,而异化过度是对他们的放弃。对作者朋友来说,归化过度是对他们的唐突;异化过度是对他们的谄媚”[5]。当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往往很难摆脱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范畴进行解读与处理。过度归化的现象自然便产生了,但最终会导致“文化错位”。比如,把基督教中的“God bless you!”译为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这造成了文化的缺失与错位。

2.2.2 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

根据原作文本类型来把握归化异化的度。德国翻译理论家诺伊贝特就不同文本的翻译,划分了以下几种情况:

(1)以原文为重点,如科研领域;

(2)主要以原文为重点,如文学作品;

(3)原文与译文应兼顾,如专业文献;

(4)主要或完全以译文为重点,如对外宣传。[2]

在诺伊贝特看来,科研领域的翻译要采用完全以原文为重点的异化翻译方法,文学作品即在读者能接受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专业文献翻译及对外宣传翻译应分别采用归化异化兼顾或者主要以或完全以归化为重点的翻译策略。

根据译作读者的水平来把握归化异化的度。译者对归化和异化手法的选择还受到译作读者的影响。由于不同译作读者的信息期待不同,译者也必须调整自己的笔法以期满足不同层面的读者的审美期待。

在具体的操作上,适度异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方法:直译、直译与增译结合、音译、直译加注等。如翻译带有中国典故的习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时,杨宪益采用了直译+增译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诸葛亮进行了解释。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进而实现源语信息的有效传递。

归化异化“度”的把握贵在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上,在‘文化层面’上则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1]

3. 归化异化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不同民族间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不仅在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为语言间的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对于翻译教学而言,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换。

3.1 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地懂得所学的语言。”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安全感,并大大提高他们对外国语的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学生总会以母语为参照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理解与比对。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进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3.2 增加学生文化信息量的摄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相关的文化知识,而没有饱含热情地主动涉猎一些有关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典故传奇等方面的信息,结果就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而学生也只有在进行翻译演练的时候才意识到捉襟见肘的事实。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翻译素材,激发学生对未知文化现象进行探究的热情,再辅以必要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肯定。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扩大文化信息的涉猎面,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3.3 改进翻译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局面,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利用新闻报道、电影、音乐等音像资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把西方国家的生动文化带入教室,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增进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并作用于实际的翻译学习中,实现语言间的顺畅转换。

参考文献

[1]孙致礼.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1) .

[2]袁晓宁, 刘成.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3]郝妙文, 尹波.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翻译伦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4]张沉香.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J].语言与翻译, 2006, (4) .

[5]黄细燕, 徐珊, 杨棣华.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

[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334-335.

异化作用 篇2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四、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夸张: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反复: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异化作用 篇3

体之间的关系作些浅谈。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得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你讲,跟难分辨他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他自己学,然后回答,要做出来,这样一来就不容易产生差生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课堂组织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组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落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怯懦等)、含混不明(如用“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上面引用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指挥的艺术可以写一大本书”;“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志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同志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同志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

胰岛素降糖作用之外的作用 篇4

1 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证实, 胰岛素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其在不依赖于降低血糖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激活心血管内源性PI3K-Akt-e NOS系统, 激活细胞生存信号保护缺血心脏, 促进心肌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 NOS) 基因表达, 抑制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 基因表达, 进而增加NO产生,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灌注, 发挥硝基酯样作用[1]。

2 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 卒中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不过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有了新的发现, 胰岛素能够通过Akte NOS信号通路增加NO的产生, 在不改变动脉血压的情况下增加血流量[2], 尽量减少冠状内皮细胞的凋亡, 抑制内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 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 保护可行的冠状内皮细胞来应对自身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调节因子, 乙酰胆碱 (ACH) , 缓激肽, 前列腺素等, 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3]。

3 抗炎症作用

3.1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与释放

核因子NF-KB是体内的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 能够调控机体防御、炎症反应、细胞分化、组织损伤、细胞凋亡所必需的200 多个基因转录[4], 当NF-KB活性升高的情况下, 与炎症相关的因子白介素-6 (IL-6) , 肿瘤坏死因子 (TNF-a) , C型反应蛋白 (CRP) , 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 等都会表达增加。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体内, CRP, SAA的浓度都会增加, 但是当体内注射按2.5 U/h的量注射胰岛素时, 体内CRP, SAA的浓度的浓度会降低40%~50%[5], 从而达到治疗病人的效果。

3.2 增加抗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Jeschke[6]通过烧伤的动物模型所做实验表明:胰岛素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 维持自身的代谢而间接地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能够通过自身直接和一些信号转录因子 (SOCS, RANTES) 结合, 增加SOCS和RANTES等信号转录因子的表达, 减少STAT-5 和C/EBP-β 等与促炎性细胞因子转录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从而达到升高白介素IL-2, IL-4, IL-10 的水平的目的。

3.3 促进e NOS表达, 抑制i NOS表达

胰岛素能够通过与自身受体结合, 激活PI3K-Akt通路, 从而调节e NOS的活性及其表达。 Gao等[7]对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给予INS治疗, 发现其蛋白激酶B (PKB) 和磷酸化e NOS的浓度明显升高, 研究者认为INS通过磷脂酞肌醇-3 肌酶 (PIK-3) 途径激活Akt, 从而增加了e NOS的合成。

而i NOS在机体内大量表达是有害的, Langouche[8]的最新研究表明: 给ICU的危重病人输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 结果如预期那样, 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e- 选择素等分子的浓度降低了, 同时血液中N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对照组除血液中NO浓度显著升高外, 死亡病人的肝细胞线粒体肿胀、 嵴扭曲、内膜分离和电子传递酶链异常; 而且肝脏枯否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大量i NOS, 而e NOS的表达不变;推测血液中高浓度NO是i NOS过度表达的结果, 而胰岛素的输注抑制了i NOS过度表达, 预防了肝细胞损害。

4 抗氧化应激作用

2004 年美国Ceriello教授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 (EASD) 年会上提出共同土壤学说 (Common soil hypothesis) , 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共同基础, 这一学说至今几乎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在生物体内, 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 (FFA) 能够导致活性氧族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 能够直接使DNA、蛋白质、脂类氧化和损伤, 还可作为功能性分子信号, 使细胞内多种应激敏感信号通路激活[9,10]。 而胰岛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能够抑制NADPH氧化酶的亚基 (p47phox) 的表达, p47phox与超氧化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 (STEMI) 的病人注射胰岛素葡萄糖 (GIK) , 发现相比对照组, p47phox的含量降低了49%左右[5]。 这样就阻止了一系列的氧化应激的级联反应。

5 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所导致的下肢保护功能减退, 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足部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的疾病状态, 足部溃疡面愈合较慢。 患有糖尿病足的病人在溃疡处进入注射胰岛素, 治疗7 d, 相对于对照组, 创面下浸润注射胰岛素可以加速其创面的再上皮化作用, 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肉芽组织生长显优于对照组, 而且对全身血糖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1]。

6 胰岛素对 β 细胞的作用

β 细胞是胰岛细胞内分泌胰岛素的一种细胞, 与其他组织相比, 胰岛 β 细胞可以合成少量过氧化物解毒酶, 例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 GPx) , 分解H2O2的能力有限, 因此 β 细胞容易受到ROS的损伤, 但是胰岛素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 有研究显示, 2 型糖尿病经胰岛素治疗后, 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 血清三酰甘油 (triglyceride, TG) 、 血清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 TC) 、 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 FFA) 降低, 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活力和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GSM) 含量增加, 丙二醛 (malonaldehyde, MDA) 含量减少, 所以能够很好的阻止ROS对 β 细胞造成的损害[12]。

7 治疗高血钾症

临床上常把葡萄糖和胰岛素联合起来使用治疗高血钾, 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 ATP的生成及糖原的合成均需要钾离子的参与, 而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 同时抑制糖原分解, 能够促进钾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降低血钾浓度, 达到治疗高血钾的目的, 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钾容易出现低血糖, 加入的葡萄糖也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出现[13]。

8 胰岛素非降糖作用的意义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尤其重要的, 任何的应激反应都会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 引起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胰岛素作为维持内环境平衡重要的一员, 与其他激素协同或拮抗维持内环境平衡, 发挥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胰岛素能够起到保护心血管,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化应激等作用, 而且临床上已经用胰岛素治疗高血钾, 促进创面愈合。 胰岛素治疗剂量不足, 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用量过大, 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产生休克。 加之胰岛素本身是一种蛋白质类的激素, 目前市面上的是人工合成或者生物工程提纯的, 和自身产生的胰岛素还是不一样, 患者对外源性的胰岛素就容易产生抵抗, 且无法消除, 这样患者只好无耐的长期打胰岛素, 造成很多患者误以为会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性,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思考在利用胰岛素的非降糖作用治疗相关疾病的时候, 考虑胰岛素的用量和抗原问题, 既能很好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也不会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总之, 我们在关注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同时, 更应该去关注其非降糖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或许我们也可以说胰岛素的降糖和非降糖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但终究深入探究对以后机体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已为治疗糖尿病患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胰岛素的非降糖作用却还未能为大家所熟知。基于动物及体外实验的研究均多次证实胰岛素除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 还有抗炎症作用、心血管保护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降低血钾等一系列非降糖作用。这些作用虽不像其降糖作用那么引人注目, 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异化作用 篇5

2014-7-30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李小荣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书本知识,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指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通过现代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改变了过去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由教师的主讲转化为学生来解答问题的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快乐学习,有效掌握。

在教学中,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当然,每一位老师的精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整个小组或一个年级同科目的老师集中起来,一起来讨论,共同来设计,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谐融洽的氛围更好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只有把这一准备工作做好了,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教师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能起多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如何。学生的OF 3

2014-7-30

积极主动性是学习时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认知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在于这些积极因素的参与学习。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充耳不闻,这讲就等于零;教师布置阅读,学生置之不理;这阅读方法也就失灵。另外,很多操作性的练习、思考,都需要学生的实践,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环节都是不能完成的。总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学”是核心,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体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而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真正的主导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也必然进入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出现,知识、智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肯定与教师巧妙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分不开。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主要的是,学生的”学”是教师不能替代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地实现都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矜于师道尊严,要及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巧妙的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启发学生,教师应注重把握教学时机,积极开启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具体做法是,当学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时,教师可通过置疑、对比等手段进行引导;当学生有说的愿望而又说不出或怕说不好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打比方等手段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知识的意义,教师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抛锚”作用。曙光中学实行的“教学十环节”就很好地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问题的方式引领整个课堂,老师尽可能少说,大胆提问,积极引导;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学生主动积极回答问题,当所有问题解决完时,整个课程也就讲解完了。让学生感觉像在丛林中探险一样,生动而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

OF 3

2014-7-30

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学生要积极地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教师要全心全意地教好学生。教师主动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方向,因势利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获得发展而不费时费力。

异化作用 篇6

老板的本意可能是喜欢新鲜的东西,他总是想在你报告中看到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这可能是误区。对企业而言,任何策略,适合第一,差异第二。差异化策略不是零散的创意和点子的堆积,而是个系统化的概念。再好看的创意或点子,如果不适合你的企业,可能会给你的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差异化策略不一定是新鲜的,更多的是能否适合你的企业。

你的企业真需要差异化吗?一个人为了追求个性,搞得从头到脚什么地方都和常人不一样,你还敢说他是人吗?差异化策略也如此,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必要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

谈起差异化,首先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看自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企业?行业里的角色是什么?向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利益?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是寻找差异化前必须要明确的。

所谓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不同一般的良好形象。寻求差异的着眼点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差异总是存在的,只是大小强弱而已。而差异化营销所追求的“差异”是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即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营销等方面,本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是部分对手不可替代的。“鹤立鸡群”就是差异化策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差异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需要企业不断的去创新,但是这个创新是要在自己原由基础上改进,而决不是重新来过。这样不但会失去你的原有消费群体,还很难吸引新的消费群体。

索尼是一家非常独特的企业。最早是一家制造业厂商,曾经在民用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方面一直执世界同行业牛耳。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索尼已经成为全球领先,以视听电子硬件业务和影视娱乐软件业务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娱乐公司。在日本的企业中,索尼被称为是富于创新的“金豚鼠”,索尼自己也认为“创新”是企业的“DNA”,是所以永远和其他企业保持差异化的法宝。但是索尼公司负责人说,索尼并没有大破大立,相反不断地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先巨人,原因在于它的创新绝非推倒重来。

索尼品牌的价值是战后50年来家庭消费电在产品革新的结果,但收音机就是收音机,电视是电视,彼此孤立,当人类步入网络时代后,游戏规则发生了突变,互联互通成为主流趋势。如果不能把公司转化成一个利用网络构筑自身商业模式的企业,索尼的技术有时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索尼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业环境的变化,开始把传统的单个视听产品实现网络化连结,通过建立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新业务模式,为个人与家庭提供全新硬件产品以及网络服务,使索尼和其他企业永远的差异下去,并占的先机。

创新可以保持自己企业的差异化的保持,但是创新又有渐进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不少人将渐进式创新排除在创新之外,认为只有那些“离经判道”的的活动才是创新,或者说创新应该具有“离经判道”的味到,这显然是一种误解。破坏性创新是一种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创新活动,它的破坏威力极为强大,一般成功的企业都难以适应这类创新所带来的挑战。

异化作用 篇7

关键词:会计盈余,治理作用,估值作用,关系

一、引言

盈余是会计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产出, 自Ball, Brown (1968) 研究会计盈余与股票报酬相关性以来, 国内外的资本市场研究已普遍发现, 盈余信息会反映在股价上, 也就是盈余具有信息含量, 称之为盈余信息的估值作用。此外, 根据代理理论, 委托人在不增加代理人非必要风险的情况下, 通过在薪酬契约中使用会计业绩来衡量绩效, 可以有效激励代理人采取追求公司价值最大的行为。因此, 会计盈余有助于董事会监督管理者的决策与行为, 提供激励计划中决定财务报酬的基础, 是缓和道德风险的关键机制之一。对于会计盈余评估业绩并据以决定薪酬的功能, 称之为会计盈余的治理作用。

关于盈余的治理作用,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均指出, 高管薪酬与同期的会计盈余有很强的相关性。然而会计盈余绩效往往被批评导致经理人过于短视、忽略有价值活动、受到管理者采用的会计方法影响等缺点, 因此, 一些研究也致力于探讨董事会是否可以洞悉盈余数字的本质与背景, 进而调整决定薪酬的盈余数字, 结果均一致支持董事会并非将最终盈余数字机械化地纳入薪酬公式中。此外, 也有研究发现董事会针对不同公司特征或盈余特征, 视盈余治理作用的程度来调整其薪酬权数。

二、会计盈余的估值作用

一般投资者在衡量证券相对报酬与风险时, 会计信息是最容易直接取得的信息。而丰富的会计信息中, 又以盈余最吸引投资者注意。有鉴于此, 过去研究者大多以盈余为基础, 探讨其与股票的相关性, 作为投资人会利用会计信息来评估公司价值的证据。这类资本市场研究开始于Ball, Brown (1968) , 他们发现:未预期盈余的变动方向与盈余宣告当月股票异常报酬方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后续研究者承袭Ball, Brown (1968) 的研究构架, 分成不同方向来探讨盈余与股价之间的关系。一类是准则导向的, 以会计信息与股价或股票回报之间的相关性是准则制定者的主要目标为前提假设, 探讨各种会计数据与股价或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是基于估值或基本面分析的, 即盈余反映系数的研究, 或简称ERC。ERC的研究基于盈余资本化估值模型, 在一系列简化处理下, 探讨会计数据对估值的作用。过去四十多年来所累积的资本市场研究显示, 盈余信息反映了一些股价中的信息, 所以会计盈余在估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内相关研究也大都发现盈余有解释报酬的能力。而近年来一些研究的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推移, 盈余与权益净值的价值相关性有下降的趋势。

三、会计盈余的治理作用

会计信息扮演的另一重要角色是其在企业契约中的使用, 即会计信息是有效企业组织的一部分, 可以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 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简单来说, 会计信息薪酬契约作用就是股东在薪酬契约中利用会计信息对高管进行激励。关于财务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 过去文献发现, 会计数字已广泛使用于高管薪酬契约中, 作为决定管理者财务报酬的基础, 或是作为是否更换管理者的依据。Watts, Zimmerman一系列文章奠定了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目前为止, 不论是决定管理者薪酬或是更换管理者, 国内外文献均一致发现会计业绩指标扮演重要的角色, 亦即会计数字具有治理作用。

四、盈余治理作用与估值作用的相关性

盈余的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点, 但讨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文献并不是很多。研究者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分析式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国外分析式研究主要有Paul (1992) 、Lambert (2001) , 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 这两篇文献都得出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是无关的。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 许静静、吕长江 (2013) 认为这两篇文献假设“市场能够正确预期高管行为或努力程度”过强了, 她们在引入了高管风险厌恶及拥有私人信息的前提假设后, 得出了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结论。许静静、吕长江 (2013) 也给出了正向关系的原因:通过高管努力的边际业绩衡量指标与边际真实价值之间的协方差建立起正向关系的。这个协方差反映了业绩衡量指标与真实企业价值之间同步变化可能性, 这表明了会计信息与真实企业价值同步变化可能性大小影响其在市场估值中的作用及其在激励契约中的作用, 由此两者之间建立起了正向关系。许静静、吕长江 (2013) 的结论与实证研究是一致的。蔡柳柳、杨朝旭 (2004) , Bushman et al. (2006) 、Banker et al. (2009) 、许静静 (2014) 都将会计信息具体化为会计盈余或现金流, 实证结果表明盈余的治理作用与估值作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除了以上直接研究两种作用之间关系之外, 也可以间接的得出一些结论。资本市场研究通常假设, 会计绩效指标可扮演衡量管理者绩效的治理作用或评价公司价值的信息作用。业绩衡量是提供某一期间管理者的努力与行动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信息, 而有利于评价的信息则需对公司经济所得或股东财富的变化提供指引。前者具有签订契约的动机, 而后者具有评价的动机。Kothari (2001) 预期, 提供订约用途的绩效指标与提供评价用途的绩效指标之间具有正向的关系。Ramesh, Thiagarajan (1995) 、Francis, Schipper (1999) 、Lev, Zarowin (1999) 发现近年来的盈余反应系数有下降的趋势, 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 这些都显示盈余的评价功能趋弱。此外Bushman et al. (1996) 及Ittner, Larcker (1998) 发现, 非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的采用已日渐普遍, 显示会计数字在决定管理者薪酬上的治理功能同样趋弱。这些趋势初步反应出盈余的治理功能与估值功能是呈同向的变化。

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下, 无形资产已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无形投资的支出多以费用化处理, 导致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 其中以密集投资无形资产的新兴科技产业为甚。如此一来, 管理者当年在无形投资上的努力并无法完全展现在当期的盈余绩效中, 而在有效市场下, 股价亦受到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所影响, 若是提高股份绩效的薪酬权数, 则管理者承担的风险也越高。据此, 完全依赖公司股价绩效来决定管理者薪酬并不恰当, 盈余绩效仍为反映管理者努力水准的基本指标, 但由于盈余只能捕捉到高管当期行动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部分影响, 故依据Bushman et al (2006) 的分析, 公司若能依据价值——盈余敏感性来决定高管薪酬计划中盈余的薪酬权数, 应可驱使高管在决定努力水准时, 将本期行动对公司价值全部影响的折现值考虑在内, 避免短视近利的决策, 进而降低代理成本。因此, 当盈余越无法于当期反映高管行为的未来经济结果时 (公司价值—盈余敏感性愈低) , 董事会在设定高管薪酬时, 会将盈余的薪酬权数降低。所以, 高管薪酬—盈余敏感性将随公司价值—盈余敏感性而增加, 两者正相关。

四、启示和建议

既然盈余的治理作用与估值功能具有正相关, 那么以前研究认为盈余反映系数变小的结果表示盈余的治理作用亦降低了。因此提高独立董事专业能力的要求是正确的。由于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董事较能解读盈余数字有用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故建议公司可以引进具财务背景的董事, 则董事设计的高管薪酬契约, 应较能有效的激励管理者和降低代理成本。

对于关注估值的市场投资者或关注激励契约设计的股东来说, 会计信息治理作用与估值作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就要求他们在决策时都应当同时关注另外一方。如对于上市公司制定薪酬契约来说, 在制定基于会计信息的薪酬部分时应当参考公司会计信息在市场上的估值作用, 给出相应的制定理由。同时, 关注公司会计信息估值的市场投资者等主体, 也应当同时关注该公司高管薪酬中对会计信息的利用。

参考文献

[1]蔡柳柳, 杨朝旭.会计盈余之监督与评价角色关联性之研究:台湾实证结果[J].风险管理学报, 2004 (7) :119-154.

[2]许静静, 吕长江.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相互关系研究——基于模型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3 (5) :11-18.

[3]许静静.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相互关系研究——基于现金流的检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 :121-128.

异化作用 篇8

一、“异化”的现状

一是外形的异化。格里高尔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 但却保留着人的大脑和心灵, 这样荒诞的改变使格里高尔陷入了莫大的窘境, 体现着格里高尔“形”和“神”的分离。然而格里高尔并没有多大的惊恐, “我出了什么事啦?”[1]是他的第一反应, “要是能再睡一会儿, 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都忘记, 该多好啊。”[2]是他的第二反应。这不正常的冷静说明, 格里高尔在正常的生活中也只剩下了人的外形, 而他的内在已经异化了, 可怕的“变形”只改变了他的外观而已, 某种程度上倒符合了他的内在, 又体现着格里高尔“形”和“神”的统一。

二是亲情的异化。在发现格里高尔变形后, 母亲的惊恐, 父亲的愤怒, 都和正常的亲人之间应有的同情、心痛、爱怜相去甚远, 日子一长, 妹妹越来越不耐烦, 母亲的爱怜泯灭殆尽, 父亲由愤怒变为残忍, 连格里高尔对亲人的深挚的爱也有变化, 这说明亲情在原来的生活中就是不存在或少的可怜的, 一家人指望格里高尔来生活, 他的收入是一家人的生活来源, 一旦这种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被打破, 表面上的亲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父亲隐瞒自己的财产, 宁愿让格里高尔继续高负荷的工作, 也不远用积攒的存款来还债务, 说明即使是至亲的父子之间, 在金钱面前也是自私的。这一切体现出了格里高尔一家异化的亲情, 并反衬着格里高尔对他的家人的深厚的爱。

三是人性的异化。从主人公格里高尔自身来看, 他对家人的关爱在细微处也是有变化的, 开始的时候, 他小心翼翼地顾念着家人的情绪, 为了怕吓到妹妹, 他用四个小时铺一块床单遮住自己;因为趴在墙上的画上吓坏了母亲, 他自责、忧虑;他逆来顺受地忍耐父亲的“苹果轰炸”……而到了后来, 他对家人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他指责妹妹屋子打扫得不够干净, 母亲用水打扫他的房间, 他也并不领情;他发现家人吵闹, 忘记了关门, “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 气得尖声叫起来。”[3]“他几乎没有感到奇怪, 他最近很少为别人着想;从前他总是为别人着想, 并因此而感到自豪。”[4]……格里高尔变形后, 对他的家人越来越不满, 这体现出主人公性格上的变化。

从整部作品体现出的“人性”的问题角度来看, 人只剩下了“用处”而失去了人本身。只要一切功用照常, 人可以变成任何东西且无人介意。家人们在意、恼怒格里高尔的变形, 说到底在于他的“功能”的丧失──他不能再工作养活一家人了。过于苛严的工作环境已经把格里高尔打造成一个赚钱的机器, 一旦这机器停止了转动, 立刻成了一堆无用的废铁。不妨想象一下, 如果格里高尔变成虫子后仍能像从前一样工作、赚钱、养家糊口, 说不定他还不会失去家人对他的“爱”。而他的“功能”失去以后, 打破了家人对他的物质依赖, 建立在这上面的虚假的亲情自然也消失了。

二、“反异化”的尝试

在格里高尔畸形的生存环境当中, 他曾做过许多努力让他的周围人及生活环境趋于“正常”, 即我所谓的“反异化”的尝试。

一是格里高尔想要用辛勤工作来“反异化”。从文章的开头就可以看出, 他在旅行推销员这个职位上尽职尽责, 五年来从没有松懈, 而他一次没有及时上班, 就使得协理亲自上门来质问, 而且还怀疑他对公司的账款做了手脚, 可见辛勤的工作并没有使他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他只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 有了他好正常运转而已, 公司需要他搞订单, 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公司服务。想要用辛勤的工作来赢得人格的尊重和同事间的友谊, 显然是没有希望的。

二是格里高尔想要用“爱”、“亲情”来“反异化”。在格里高尔变形后, 为了与外界有所交流, 他共从房间出来过三次。第一次是他受到协理的话的刺激, 想出来与协理解释, 结果吓坏了协理和母亲, 激怒了父亲。第二次是为了帮助妹妹解救昏厥的母亲, 跑进了隔壁房间, 结果被关在了门外, 被父亲用苹果打伤。第三次是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吸引爬到客厅, 结果家人最终决定抛弃他。格里高尔所有良好的愿望都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 只能使自己陷入越来越糟的境地。“爱”和“亲情”的尝试, 并没有获得家庭的温暖。

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 他想到用蛮力去反抗。为了保护墙上的画像不被拿走, 他想过跳到格蕾特的脸上;他想过“进攻”对他不好的老妈子;他想过让妹妹永远留在他的房间, “他要同时守卫房间的各个房门, 向入侵者吼叫”[5]……而所有这些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蛮力去反抗, 只是一种无奈而且无力的挣扎罢了。

三、“反异化”失败的原因

第一, “爱”、“亲情”的真正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格里高尔想要得到的家庭的温暖, 是建立在骨肉亲情之上的天然的血缘的亲情, 而这早在他变形之前就已经不存在了。“变形”使格里高尔从经济来源变成了经济负担, 成了家庭的累赘, 所以“真正的亲情已经不存在”这一很早以前就客观存在的事实才暴露出来。真正的建立在美好人性的基础上的感情不存在, 而建立在物质利益上的亲情又失去了基础, 所以想用温柔的情感和美好的心愿去软化已经异化的僵硬的家庭关系, 是行不通的。

第二, “人被异化成了人的功能”, 这不仅仅体现在格里高尔一人、一家上, 而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资本主义社会里, 长期的物质、金钱、利益的突出强调, 竞争的无限扩大扭曲着正常的人性, 人受制于物、受制于工作, 被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奴役着, 人所具有的能力、人能创造的财富 (特别是物质财富) , 成了人的标志, 掩盖甚至泯灭了人本身, 这种人的“功能”是人自身的创作, 但又成了人自立的基础, 成了他人评价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标准。格里高尔成了他的工作, 成了他按时拿回家的钞票, “仅仅把这种类的生活即能动的自由的生产活动, 视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6]长期的私有制占主体的经济, 人的自私导致人情冷漠的社会, 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人之间的关系, 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 都是导致异化的原因, 这些东西不改变, 人的异化的现状就不会改变, 反异化的努力就必然会失败。

四、“异化”的哲学内涵

“异化”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哲学上, “异化”也被很多哲学家讨论、阐述。黑格尔说, “实体赖以成为现实的这种行动和生成过程, 就是个人[人格]的异化;因为那直接的, 亦即没有异化的、自在自为的有效准的自我, 是没有实体性的, 并且是那些外在的激荡因素的玩物。”[7]可见在黑格尔的阐述中, “异化”的概念是广义的, 并且这样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对“异化”的探讨没有明确的褒贬色彩, 也无需对其批判。而我们在文中讨论的“异化”概念, 更接近于马克思对于“异化”的阐述:“只是当这种外化、对象化、物化等等脱离了它的主体, 成了一种异己力量, 反过来支配、压迫主体, 主体反而成了它的奴隶, ……才叫做‘异化’。”[8]也就是说, 马克思所言的“异化”是黑格尔所言的“异化”的极端和负面效应, 黑格尔提出了“异化”的普遍性, 马克思指出了这种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危害, 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我们每个人都以异化的形式生存着, 每个人都为非自身的因素所建构, 先被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被赋予一套价值评判体系, 于是产生所谓自己的“看法”、“见解”。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体制下的产物, 即使是马克思的论述意义上的“异化”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是必须的。

在我们为格里高尔的死而悲哀, 为造成他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反思的时候, 也应当留心自己身上出现的“异化”的痕迹, 即使我们无力于改变制度、文化、思想, 但从个人做起, 在自己的意识、情感、行为方面加以注意, 却是力所能及的。如果时代和社会注定了格里高尔式的失败, 个人的努力至少能成就某一层面、某一时段的成功。

参考文献

[1][2][3][4][5][奥]卡夫卡/著叶廷芳/主编《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熊子云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7][德]黑格尔著贺麟, 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 (下卷) 商务印书馆2009年5月第1版

异化作用 篇9

社会在前进, 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呼唤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对教学上的这种状况加以改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又重学, 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结合, 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广、更活。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

1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

所谓“主导”, 是指教导与辅导, 可视情况不同, 有时以教导为主, 有时以辅导为主, 有时则两者兼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把握教育和教学过程, 实现教育和教学目的的关键, 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教师适当的教导和辅导下, 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也只有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 学生才能学有所循, 得有所循。

(1) 教师的导首先应表现在备课中, 古人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就是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工作, 能否上好一节课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 教师在上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 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备课时, 即要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 又要对教学进行高度的组织计划。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妥善的安排, 使师生都能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 不浪费一分一秒, 以保证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2) 教师的导还应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进行了严密的备课之后, 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解相应内容, 传授各种知识, 教师应随时注意进行教学的组织工作, 特别是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灵活、机智地处理, 使课堂井井有条、秩序良好。教师的导还应该包括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感、准确、生动的语言, 有声有色的描绘, 积极置力于渲染气氛, 把学生带入亲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以此拔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参与, 并能学得有滋有味。

(3) 教师的主导更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知学生者才能善教, 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个“学习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态度。只有如此, 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得以发扬。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工作以及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时, 都应“目中有人”“以人为本”, 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如上课时, 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知识、运用知识, 引导学生由疑到思到悟, 将学习的主动权真真正正地还给学生;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让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让学生的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得以落实的措施。

2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所谓“主体”, 哲学上原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教育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热衷于参与, 主动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标志, 这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我们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其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2.1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于“做主”

在教学实践中, 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想说敢说、善说。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气氛和和谐环境。这样, 学生才能在开放、民主、自立, 喜悦的气氛中积极思维, 感悟知识, 共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评价, 对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就有主要意义。在不同层次上, 使每个人都有成功感, 使课堂度过得愉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思想上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2.2 激励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乐学、想学才能学好, 也只有乐学、想学, 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上的小主人。故而“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会自发产生, 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 时时处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 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3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也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而且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善于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受经历的局限, 又受好奇心、求知欲、自我表现欲、自我中心等心理特征的驱使, 难免提出一些我们教师认为“幼稚无知”问题。教师要以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 认真的解答, 并且引导和训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总之,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的教是学生学好的外因, 而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才是他们学习好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重教又重学, 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让教为学服务, 树立新的学生观, 了解并爱护学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创造条件, 才能更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科学, 2002, 22 (增刊) :2-3.

[2]郑晓霖, 张永华, 张志华.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S2) .

异化作用 篇10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在实施新课过程中, 曾经看过这样一节一年级的课。这节课的情景设计为“过小河”, 即在生理上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在心理上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课堂上, 学生们散在河边, 有的用双脚、有的用单脚、有的单踏双落、有的……在用各种方法过小河, 直至下课。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却没有能够尽职, 她认为自己已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 便于学生创新, 便于学生互相合作, 符合新课改要求。但是, 她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点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和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 采用双脚跳好;什么情况下, 采用单脚跳好;什么情况下……即告诉学生每种动作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方法。这样, 就会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每种动作都想尝试。同时告诉学生跳跃落地时, 要屈膝缓冲保护自己等等。只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练习,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应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的氛围, 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教师要主动参与, 引导、点拨、组织学生一起活动, 形成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引导学生由过去的会什么, 变为现在的学会干什么, 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 在给一年级新生教授广播操第八节跳跃运动时, 本节操的动作要领主要是手脚的协调配合, 可是一年级小学生做起来会手忙脚乱, 上下肢不配合, 经过思考,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做游戏“石头、剪刀、布”, 通过此游戏使学生初步掌握下肢动作。 (2) 由游戏自然过渡, 练习两脚的合并动作。 (学生可自己练、分组练、单独表演等) (3) 再由双脚练习自然过渡到双手的练习。 (小朋友们的双脚能够合并跳跃, 双手能够架起放下、拍手放下吗?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4) 手脚并用进行练习。 (教师先启发学生进行上下肢的配合练习, 然后一定要示范正确动作, 用优美大方的动作给学生以正面引导,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5) 配音乐再练习。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这样设计组织, 使得一节看似简单、枯燥的课, 变得丰富多彩。因此, 新课改虽然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灌输式”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重视

新课程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是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建构者;学生活动, 是由动眼、动身体转变为动情、动脑、动眼、动身体。并且要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五年级弯道跑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 复习直道跑2次。 (复习时, 注意观察、体会直道跑的特点) (2) 在画好的弯道上练习2次。 (练习时, 注意观察、体会弯道跑的特点) (3) 集合, 学生集体讨论直道跑的特点是什么?弯道跑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不同点是什么?总结出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学生探究、合作;教师点拨、诱导)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 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讲述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5) 学生胸有成竹地进行练习一次。 (学生自主练习) 这样能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并在学习过程中,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 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严宽适度教学“活”而“不乱”

体育课中的严格管理现在被很多人认为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应该采用“放羊式“教学, 即不用组织统一的队伍、不用组织统一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给学生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等。新课程在理念上很多是借鉴了西方的教学思想, 西方的教学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是, 我们应该看到, 西方教学主要是针对小班, 而且在设备齐全、有室内场所的条件下进行的, 但是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都是大班, 设备差, 又是在室外, 几个班同时上课, 受外界干扰较大。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管理之下, 结合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的改革, 由教师去引导、点拨、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进行参与, 这样才能使大班体育教学“活”而“不乱”。同时又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手、动眼、动情、动脑, 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这就像放风筝一样, 该放就放, 该收就收, 风筝线拉得太紧就会断, 拉得太松风筝就会掉下来。因此风筝要放得好, 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时紧时松, 松紧相结合。

异化作用 篇11

很多的企业认为差异化仅仅就是为企业的营销服务的,把差异化概念理解的十分狭隘,其实差异化首先是要为企业的长期的战略服务。

很多企业把做规划,或者说把做计划当成就是做差异化战略。多数都制定过发展差异化战略,其中不乏请外脑做的,但这些差异化战略报告除了指标、数字不同外,差异化战略思路、目的、措施如出一辙;有的就是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的翻版;基本都以市场空间为基本依据,以市场定位为对策选择的方法。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差异化战略没有什么新奇,大家做东西很像,也提出了很雷同的东西,不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家企业提出要做中国的索尼、中国的GE,这不是差异化战略,这只是一个口号。

“仿效别人”是差异化战略制定上的大忌

有些企业虽然也考虑制定差异化战略,但其差异化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弱点的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而是喜欢走“东施效颦”的“捷径”,看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获得成功,便盲目跟风。尤其是在企业进入新产业的问题上,缺乏独立判断,热衷于“跟进大势,人云亦云”,致使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差异化战略高度雷同。本田和宝马采用其竞争对手所利用的最好差异化战略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对于这两个公司来说,试图采用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战略,结果都失败了。宝马的气泡车(Bubblcars)并没有被看作与Innocenti的质量一样好,它的豪华轿车也被认为比奔驰逊色。在美国,本田只是在其差异化程度大的产品上击败了竞争对手并使其陷入财务危机,从而建立了本田自己的声誉时,才能够卖出大功率的摩托车。成功的差异化战略不是一味描绘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把对手不能做或不容易做的事发挥得很好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做对手能做或已经做的事情。

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仿效别的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而且还表现为仿效自己过去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当环境和竞争要求企业差异化战略发生变化时,企业却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正如一个经典的军事案例所言,拿破仑之所以胜利,是因为它的敌人仍采用适用于以往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组织动形式。而当他败于俄国人及西班牙人时,又是因为他对敌人采用了“以往行之有效”的战略,而敌人则以新的思维建立了不是适用于过去,而是适用于未来的差异化战略。企业如果固守过去曾行之有效的差异化战略,必将败于竞争对手。这已为近年来一些企业的经营实践所验证。

“差异化”必须保持不可模仿

任何想要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过差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它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勉力维持这种差异,正是企业长期差异化战略的精髓所在。这种差异化的价值,成了衡量某个竞争者未来的兴旺程度和生存前景的尺度。一家公司只有形成并保持差异,才能战胜其竞争对手。公司必须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或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可比性的价值,或者两方面都做到。最终,公司之间在成本或价格上的所有差异都从必需的数以万计的创造、生产、销售、运输、产品的活动中体现出来,或从提供诸如为顾客送货上门及培训雇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可以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他们以这种差异化挑战西方公司,并战胜了竞争对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竞争性差异化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这意味着公司必须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表达一种独特的价值理念。在有明确定位的公司中,差异化战略的主题能够易于识别,并通过一系列相联系的经营活动予以实施。很多公司在经营有效性上取得了十年的可观收益者,就出现了收益递减,开始遭受持续的低利润之苦。这表明公司单靠某个或某几个要素,如成本、质量、管理或技术等确立的差异化战略无法建立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根据新的理论信条,竞争对手很快就能模仿任何市场定位,因而竞争优势至多是短暂的。如果把经营活动作为竞争的基本单位,差异化战略定位的实质就是选择一系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经营活动,不同的定位需要不同的产品安排、不同的设备、不同的雇员行为、不同的技能以及不同的管理体系。一个竞争对手模仿一系列连结成一体的经营活动,要比单纯地模仿一个特殊的销售方法、模仿一项加工技术或复制一套产品品种要难。建立在一系列经营活动上的差异化战略定位要比建立在各项活动上的差异化战略定位更具持续性,并加大了模仿者的风险。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竞争对手能模仿任何一种经营活动的概率要小于一,那么概率合成很快使在整个体系上模仿就极不可能(模仿两项活动的概率合成0.9×0.9=0.81;模仿四项活动的概率合成0.9×0.9×0.9=0.66;模仿八项活动的概率合成0.9×0.9×0.9×0.9×0.9×0.9×0.9×0.9=0.436……)。竞争优势既然是在公司经营活动的整个体系中产生,各项经营活动的竞争价值就不能从体系或差异化战略中分拆开来单独使用。公司应该将差异化战略置于与众不同的经营活动中,并使这一体系的链条更上更紧凑,把模仿者排除在外。

成功差异化战略通过“差异化”经营活动来创造

公司的各种经营活动与总体差异化战略之间保持简单的一致性,并且一组经营活动是相互加强,优势互补构成了差异化战略的适应性,经营活动间的协调及信息交换消除剩余并减少损耗,这是努力最优化的最基本形式。大量经营活动中的差异化战略适应性,不仅对竞争优势是基本的,而且对保持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也是基本的。这样的差异化战略定位,通常是难以从公司的外部解开的,因而很难模仿。即使竞争对手能识别相对的相互联系,他们也难以复制。获得适应性是很困难的。因此它需要在大量相互独立的单位中将决策与行动一体化。一个试图模仿一个经营活动体系的竞争者仅靠模仿一些经营活动而不模仿整体就会毫无所获,经营非但不能改善,而且还会下降。

一个成功的差异化战略取决于做好许多事情,不仅仅是几件事,并且保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差异化战略的本质就是竞争优势来自于公司完整的动态系统,而这个系统是由竞争对手、客户、资金、人力、技术和资源的适应性的互动过程所构成的。

一项经营活动的改进会有利于其它经营活动,当经营活动相互补充时,它们在差异化战略及实施上的优越性就会聚合优势并抬高模仿者模仿的障碍。差异化战略定位的含义必须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周期。如果使组织建立在长期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力及技艺上,持续性就会促进单项经营活动的改进,提高整个经营活动的适应性。

差异化战略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静止的竞争观。相反,公司必须不断地扩大其独特性,保持差异化,加强其经营活动的适应性并创造价值。实际上,由于顾客、技术、环境发生变化,常会出现新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在很多公司中,领导者退化到精心安排经营改善及交易上,无暇关注差异化战略。领导者作用的核心是选择差异化战略,确定和说明公司的核心是选择差异化战略。领导者作用的核心是选择差异化战略,确定和说明公司的独特定位,做出定位转换,并在经营活动中创造出适应性。

异化作用 篇12

与传统现浇施工方式相比, 预制楼梯可以实现定型化设计生产, 有利于提高构部件的质量与性能, 又能够有效缩短建造工期、减少劳动力资源和能源消耗[5]。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预制分离式楼梯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1,6]。为研究预制混凝土楼梯对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无楼梯、现浇整体式楼梯及预制分离式楼梯三种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 利用SATWE软件分别对三种结构进行了振型分解法计算, 对比分析各模型结构的周期、水平地震作用、楼层位移及相邻框架柱的内力。

1 结构模型与参数

选用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平面布置及楼梯间位置见图1, 梯板沿结构横向设置。层高均为3.0 m, 横向框架梁截面尺寸300 mm×700 mm, 纵向框架梁250 mm×500 mm, 框架柱截面尺寸均为500 mm×500 mm, 楼板厚度120 mm,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板式楼梯, 梯段板及平台板厚度为120 mm, 楼梯详细尺寸见图2。

根据GB 50009—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荷载标准值取值为:楼面和屋面恒荷载5 k N/m2,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2.5 k N/m2, 框架梁上线荷载5 k N/m。楼梯间荷载标准值为:恒荷载7.5 k N/m2, 活荷载2.5 k N/m2。

在PKPM软件中建立有预制分离式楼梯的框架结构模型3, 并建立无楼梯模型1和现浇整体式楼梯模型2作为对比模型。现浇整体式楼梯与预制分离式楼梯的端节点的连接方式不同, 采用梯段两端固接于平台和楼板的方式模拟现浇整体式楼梯端节点连接, 采用上端节点铰接于楼面梁或平台梁的方式模拟预制分离式楼梯节点, 其下端与楼面梁或平台梁通过滑动支座连接[7]。

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利用SATWE软件分别对三种不同楼梯影响的框架结构模型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场地类别为Ⅱ类,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抗震设防烈度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 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水平地震作用按双向计算, 地震作用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

2.1 楼梯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三个模型的前三阶振型均分别为X方向平动、Y方向平动和绕Z轴的扭转, 楼梯的参与并没有改变结构的振型。由表1可知, 考虑现浇整体式楼梯模型前三阶振型周期比不考虑楼梯影响的模型减小5.89%~7.18%, 而考虑预制分离式楼梯模型前三阶振型周期比不考虑楼梯影响的模型减小1.86%~4.50%。

对比发现, 现浇整体式楼梯会使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明显缩短, 水平抗侧刚度明显增大, 而预制分离式楼梯相对于现浇整体式楼梯自振周期缩短较小, 预制分离式楼梯对框架主体水平抗侧刚度贡献较小。

2.2 楼梯对结构整体地震反应的影响

表2给出了无楼梯、现浇整体式楼梯和预制分离式楼梯三种情况下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 可以看出, 现浇整体式楼梯框架模型X向和Y向的基底剪力相对于不考虑楼梯的模型明显增大7.96%和7.40%, 而预制分离式楼梯框架模型X向和Y向的基底剪力相对于不考虑楼梯的模型增大5.20%和3.24%, 倾覆力矩与基底剪力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

从图3可以看出, 在Y向地震作用下, 现浇整体式楼梯模型的框架层间剪力相对于无楼梯模型增大明显, 而预制分离式楼梯模型相对于无楼梯模型增加较小;在X向地震作用下, 规律与Y向地震作用相同。

说明现浇整体式楼梯使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增大, 使结构水平抗侧刚度明显增大, 而预制分离式楼梯相对于现浇整体式楼梯能明显减弱楼梯对于框架结构主体刚度的贡献。

2.3 楼梯对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三个模型的楼层位移沿结构竖向分布曲线见图4, 现浇整体楼梯模型楼层侧移明显小于无楼梯模型, 而预制分离式楼梯模型侧移相对减小不明显, 说明现浇整体式楼梯的存在可以使结构抗侧刚度增加显著, 水平位移减小明显, 而预制分离式楼梯对主体结构刚度贡献相对较小, 可以认为预制分离式楼梯对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增强幅度比现浇整体式楼梯对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增强幅度明显降低。

2.4 楼梯对相邻框架柱的影响

考虑楼梯作用时, 柱A因平台板分割, 形成剪跨比较小的短柱, 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 (见图1) 。由图5, 图6可见, X方向和Y方向地震作用下, 模型2相对于模型1柱A的轴力和剪力增大明显, 而模型3相对于模型1增大略小, 同时, 模型3中柱A比模型2的轴力和剪力小得多。故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楼梯对相邻框架柱的影响, 预制分离式楼梯模型相比现浇整体式模型, 相邻框架柱轴力和剪力明显下降, 减小了柱子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的可能性。

3 结语

1) 现浇整体式楼梯对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基底剪力、倾覆力矩和相邻框架柱受力的影响不可忽略, 故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楼梯作用。2) 预制分离式楼梯比现浇整体式楼梯对框架结构的影响小, 且相邻框架柱轴力和剪力明显下降, 因此预制分离式楼梯具有更合理的受力性能, 可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3) 考虑到预制分离式楼梯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建议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摘要:利用SATWE软件对无楼梯、现浇整体式楼梯及预制分离式楼梯三种方案的框架结构分别进行了振型分解法计算, 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案下结构的周期、水平地震作用、楼层位移及相邻框架柱的内力。分析结果表明, 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楼梯作用;预制分离式楼梯具有比现浇整体式楼梯更合理的受力性能, 对框架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预制楼梯,框架结构,抗震分析,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静, 魏沐杨, 黄狄昉, 等.预制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建筑结构, 2014, 44 (S2) :436-441.

[2]清华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等.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全学友, 米伟, 张智强.汶川地震中楼梯结构的破坏现象及对策[J].建筑结构, 2009, 39 (11) :75-77.

[4]蒋欢军, 王斌, 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震害分析与设计建议[J].振动与冲击, 2013, 32 (3) :22-28.

[5]吴韬, 蒋敏, 刘洋, 等.分离式预制楼梯应用于装配式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 2014, 44 (13) :40-43.

[6]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 2010, 41 (12) :1074-1077.

上一篇:工序质量绩效下一篇:传统式思维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