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需求

2024-08-15

差异化需求(精选11篇)

差异化需求 篇1

数据仓库之父Bill Inmon在系列书籍《Building The Operational Data Store》中, 首次提出了操作型数据存储 (ODS, Operational Data Store) 的概念, 即在数据仓库的DB-DW两层体系结构基础上加入ODS, 形成了DB-ODS-DW三层体系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支持准实时业务数据库中数据的暂时存储, 还对同时关联到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分析的数据提供了暂时存储区域,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日常的分析决策和管理要求。引入了ODS的数据处理架构和数据存储方案, 这个方案正被各商业银行广泛采用。

伴随着数据集中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基于ODS的应用架构通常是总行建立ODS模型, 基于统一的模型将数据下传到分行, 分行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各自的应用。虽然因为业务开展情况的不同, 应用系统也有各自的特色, 但各分行面对ODS模型的结构是相同的。即使是本行当前用不到的数据表, 也同样占用着数据库存储空间。对于只有少数分行要求新增的数据表, 由于总行是同步加载所有分行的数据, 在数据提供的时效性上也不得不大打折扣。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 给总行、分行都造成了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浪费, 牺牲了灵活性和高性能, 导致系统运行效能的降低。本文针对此种状况, 就商业银行ODS模型的分行需求版本差异化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一、分行ODS模型数据加载

为了满足分行对ODS模型数据的不同需求, 减少占用分行的存储空间和分行的版本上线操作工作量, 可考虑从以下2种方式进行ODS模型数据加载的差异化管理。

(一) 无应用需求, 则不创建数据表

分行加载ODS模型数据的差异化在于是否启用加载数据程序的运行参数、是否创建数据表及是否下传数据。程序和程序运行参数在所有分行都部署, 在有应用需求的分行创建数据表并加载数据, 对于无数据需求的分行不启用相关程序、不创建数据表以及不下传数据。

例如, 当分行A有针对数据表T的应用需求, 而分行B无应用需求时, ODS模型数据加载的差异见表1所列。

1. 优点

对于无应用需求的分行, 减少了创建和维护数据表的工作量, 简化了版本上线的实施步骤。

2. 缺点

加大了总行对于分行数据库版本的维护难度, 由于各分行数据表创建情况存在差异, 长期积累容易造成管理上的较大压力, 且ODS模型在分行端的一致性被破坏, 不利于分行对于数据模型的整体理解。

(二) 无应用需求, 创建数据表但不加载数据

此方式下, 分行加载ODS模型数据的差异化体现在是否启用加载数据程序的运行参数和是否下传并处理数据。程序和程序运行参数在所有分行都部署, 表结构均创建, 但是无数据需求的分行不启用相关程序、不下传数据给分行, 也不进行数据处理。

例如, 当分行A有针对数据表T的应用需求, 而分行B无应用需求时, ODS模型数据加载的差异见表2所列。

1. 优点

由于只在数据加载与否上体现差异, 从而保持了分行端数据模型的完整展现, 有助于分行对于数据模型的认识, 并且总行对于分行数据库版本的管理复杂度也大为降低。

2. 缺点

即使无应用需求, 分行也必须配合同步执行版本上线步骤, 对于部署应用较多、运行时效性要求高的分行, 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同时也增加了创建和维护数据表的资源投入。

上述2种方式各有利弊, 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当根据自身应用的实际情况, 酌情实施。

二、分行模型需求的提交

分行针对ODS数据模型提出的需求, 包括了涵盖所有分行的正常版本和只是部分分行有需求的差异化版本。分行的差异化版本是为了配合分行特色应用的实施, 由总行只针对该分行开发, 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差异化版本上线日, 与正常版本的统一上线安排加以区分。为了便于管理, 在2个相邻的全行统一上线日期间, 可建议每个分行只能有一个差异化版本, 并需要提前一定时间提出, 使总行有充裕的时间着手实施。

通常来说, 分行模型需求的上线内容一般包括应用上线 (程序、运行参数、表结构) 、数据处理 (数据初始化和日常数据处理) , 应用上线和数据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合适的时间安排上线。在制定分行模型需求上线的实施计划时, 必须将应用上线、数据处理、是否分行差异化以及相关计划时点等要素描述清晰, 向分行和其他相关人员 (如开发小组等) 传递。由于数据表加载程序一般都是针对表级别进行开发, 所以对于分行模型需求的差异化允许程度建议控制在表级范围, 即对于一张表来说, 各分行或者完整创建该表的所有字段, 或者不创建该表, 字段级的差异只体现在字段在不同分行的初始化取值是否特殊处理。

由于ODS的数据来源往往涉及多个应用系统, 如果分行提出的需求需要多个应用系统协同实施, 而相关应用系统无法按计划配合, 则要根据现有资源的情况调整需求的范围或上线时点。

分行模型需求的差异化版本可用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提交, 此流程也适用于正常版本需求的提交。

三、总行对差异化需求版本的管理要点

为了适应分行对ODS模型差异化需求的提出, 总行应当在明确需求的过程、问题的流转以及相关提交件中记录关键的信息。

(一) 与分行沟通需求时, 需要确认和登记的信息

1. 需求是否为分行差异化版本。

2. 分行应用 (程序、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上线的日期。

3. 分行数据处理 (数据初始化、日常数据处理) 的日期。

(二) 与ODS数据来源相关应用系统沟通制定计划时, 应确认和登记的信息

1. 是否为分行差异化版本。

2. 数据下发的分行范围。

3. 数据下发 (数据初始化、日常数据处理) 的日期。

(三) 与开发小组沟通制定计划时, 由于开发小组可能面临部分分行的差异化版本和其余分行的统一版本, 则要确认和记录的信息

1. 是否为分行差异化版本。

2. 分行应用 (程序、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上线的日期。

3. 全行应用 (程序、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上线的日期。

4. 分行、全行数据处理 (数据初始化、日常数据处理) 的日期。

(四) 设置相关栏目

由于开发小组的工作是分行模型需求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让开发小组能够清晰理解需求的差异化表现, 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用于和开发组准确沟通模型需求的文档中, 设置以下相关栏位以助于理解需求。

1.“数据表名”, 分行应用需求涉及的ODS模型数据表名称。

2.“数据源业务系统”, 为ODS模型数据表提供数据来源的业务源系统。

3.“是否分行差异化版本”, 如果ODS模型表需要体现分行差异, 填写“是”和后续相关栏位;否则填写“否”或者放空。

4.“启用分行”, 填写启用该数据表 (运行加载数据程序、启用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的分行名。

5.“模型表数据初始化分行”, 填写需对模型表进行数据初始化操作的分行名。

6.“差异字段”, 填写模型数据表中需体现差异的字段名称, 这里的字段差异仅指字段在各分行进行初始化处理时的不同操作。

7.“差异字段初始化分行”, 填写对模型数据表差异字段进行初始化的分行名。

8.“差异字段初始化方法”, 对于需要做模型数据表差异字段初始化的分行, 填写各自的初始化方法。

9.“问题流转跟踪信息”, 由该表应用需求引起的相关问题流转信息可在此登记, 如问题流转编号等, 便于跟踪需求的落实情况。

1 0.“其他信息”, 填写上述栏位未能涵盖的信息, 如开发测试计划、上线日期要求等。

除了确保在各流程中做好关键信息的记录外, 还应当加强对重要环节成果的评审和需求实施情况的跟踪,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从整体上对分行ODS模型数据需求的把握, 透彻理解分行差异化需求的涵义, 进而达到对分行ODS模型数据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的目标。

差异化需求 篇2

――徐汇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践研究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邱轶

随着上海市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模式正初步形成。同时特殊教育领域回归主流思想深入人心,残疾儿童就读普通学校渐成风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教育理念-全纳性教育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有效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充分地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需求是全新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的新挑战,也是徐汇区创一流教育一个重要抓手。我区于1994年开始尝试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并于一九九五年接受上海市教委委托率先开展随班就读的试点。随班就读学生人数1994年为25人,1995年各小学随班就读人数增至271人,1997年随班就读的对象扩展到了聋、盲、情绪行为障碍、肢残等六类对象。1998年我区开展了中学的随班就读工作,至2002年全区共有11所幼儿园、37所小学、38所中学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接受随班就读的学生达473人。全区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的四级领导体系和三级教研网络。每个学区都设立了巡回指导,每所学校都确定了随班就读主管领导。共有255名教师被任命为随班就读教师。并依托教育学院和辅读学校进行了数百人次的随班就读教师短期培训。

在随班就读工作推进过程中,为确保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我区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区级、学校级规章制度,包括随班就读工作统计制度、随班学生档案建立及管理制度、各级随班就读管理机构及教师责任制度、各级教研组教研制度、视导评估制度和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制度。其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和实施制度对我区随班就读质量的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比较突出的作用,也使我区随班就读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96年随着我区随班就读行政、教研网络的基本建成、随班就读儿童的入学、管理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随班就读工作进入了一个高原区,工作质量的提高受到了阻碍,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基层学校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A:学校教育应试现象严重,导致随班就读儿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学校也只能以应试的形式辅导随班就读儿童,以致随班就读学生学得很苦却得得很少。B:课堂教学中没有保证随班就读学生受益的措施。C: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空间很狭隘,没有帮助其发展个性特长的课程及措施。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反复研究确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及实施的制度,并由区特教教研员依据国内外成功范例及我区实际情况编制了全区统一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表。1997年5月我们将有关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和实施的条例正式写入徐教〖1997〗024号文件:《关于弱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要求》。近年来我区随班就读教师为512位特殊儿童制定了千余份个别化教育计划,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遭遇到不少问题。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初步形成了有关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构想和实践模式。

一、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

1、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儿童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教育的任务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适应这种差异来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在智力、身体、感官上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妨碍其达成充分发展的目标。只是在发展过程中特殊儿童或许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较多的身心障碍和学习困难,因此必需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适合其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体现。

2、是随班就读学生受益的保证

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既然是特殊教育就应该有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个别化教育计划便是这种方法和手段的最佳载体。因为,随班就读学生与正常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依据正常学生发展水平实施的课堂教学很难照顾到这些特殊儿童的需要,很多随班就读学生因为课堂上没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随班就读儿童在教学中真正受益,必需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适合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在课堂外为补偿其缺陷安排特别的辅导,在普通教育的组织、措施方法或教材、教具之外,增加一些能够帮助儿童学习的措施和方法。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教育内容、形式、进度、目标是按个别儿童发育上的需要而定,保障了随班就读儿童在教学中受益。

3、是导向全新教育模式的渠道

由于实施了个别化教育计划,普通班的教师必需在课堂中考虑不同的教育需求,这就对传统的以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核为基础的课堂集体授课制提出了挑战,迫使教师思考和采纳新的教育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为合作教学、伙伴教学、程序教学、等方法进入课堂提供了契机。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他们具有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儿童各个不同,而且一个儿童所具备的几种能力中也有强势、弱势之分。只

要教育实施时能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尊循儿童发育规律来制定教学方案,每个儿童的潜能便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有能力学习。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为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教育需要,提供了工具和基础,为发展满足所有儿童需要的全纳性教育铺平了道路。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运用

1、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工作是展开个别教育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针对性的强弱是随班就读儿童是否能够受益的关键,同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又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素质的体现。为做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工作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特殊教育需求,提高随班就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一些工作:

内容: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特殊学校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能照搬特殊学校的现有模式,同时在我们开始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1996年,随班就读教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还很陌生,因此我们由教研员制定了全区统一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和格式。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a.学生基本情况描述。这项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家庭的有关情况

b.教育心理诊断情况。这项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接受测试的结果包括智力测试和学科测试,要求教师能根据测试结果估计学生的现实水平,使测试的目的导向教育,使测试的结果能够真正为教育服务。第二部分是教师观察的结果,我们要求随班就读教师在孩子入学或新学期开始时进行为期2周的周密观察以了解学生的课堂及课余学习特点。观察内容包括:随班就读学生上课态度、理解力、日常考查情况、作业及其他相关情况。

c.特殊服务情况。随班就读学生往往存在一些特殊的缺陷和教育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随班就读教育对象的扩大,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病弱儿童纷纷入学,他们往往需要更为特殊的帮助,虽然我们不要求所有随班就读学校都能提供这种服务,但是我们要求各学校至少能够分辨这种需要,并将名单提供给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d.学期目标及单元目标。这项内容包括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的学期和周教育目标,同时单元目标还包括其开始实施和预计完成的时间。

e.评估日期、方式和标准。此项内容与单元目标相配合,要求随班就读教师确定对所设教育目标以何种方式、间隔多长时间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的目标设定不同的通过标准。

过程: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过程,一定要遵循适当的程序。我们要求随班就读学校在开学后两周内依据以下程序制定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

a.学生评估。学生情况是制订教学目标和策略的基础。我们要求随班就读教师分析前一学年(期)学生的考核评价情况,并在开学2周内了解学生智力情况及做课堂教学观察。学生评估是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首先目前的智力测试还无法为教师提供学生详尽的心理能力情况,大多数教师也不了解正式测试分数的涵义;其次目前的教育诊断工具还比较缺乏,适用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测试几乎没有;最后教师缺乏了解个别教育需要的经验和手段。因此为了使随班就读教师能对学生进行较正确的评估,我们提供了简易的智力测试工具,进行了大量的师资培训,并在近年结合个案研究,定期分小组讨论随班就读学生特点。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学习前的评价和分析。在充分的掌握各项能力水平及强势和弱势能力之后,便可根据其特点制定计划。有一些有特殊障碍和需要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各种专项评估,以便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提供特殊的训练、治疗或康复措施。

b.教材分析。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必然有很大一部分在课堂集体授课制的情况下实施,随班就读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必然与正常儿童一致,如何达成因材施教的个别教育目标必需在教材分层上动脑筋。因此要求教师在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和课程进行分析和调整,调整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教学内容的深、浅、多、少;教学进度的快、慢;强化、削弱某一门课或增加、去掉某一门课;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使用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材或教具。

c.个案会议。在各位随班就读教师了解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之后,我们要求学校随班就读主管领导组织相关的个案会议,讨论各方面的评估观测结果,综合各学科的要求,并纳入家长的意见,制订教学目标。个案会议是决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走向的重要会议,因此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很重视,有的学校还邀请家长提出建议。

d.撰写计划。根据个案会议的精神和确定的目标,参照普通学校教学大纲和弱智学校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按格式撰写个别化教育计划。

原则: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此我们以文件、规定等形式保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遵循必要的原

a.在开学后2周内需对随班就读学生作教育观察,并在2周内召开个案会议制定个别教学计划。至少一年召开一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重新评估会议。

b.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家庭访问,做各种测查、观察,确实掌握学生各种能力的发育水平。

c.在为学生设计个别教学计划或评价学习的进步情况时需要巡回指导教师、随班就读主管领导、学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必要的话要邀请学生家长和残疾学生本人共同参与。

d.教师要共同商定学生语文、数学等学校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和评价学生进度的方法。

e.对长期中期近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都要有所规定。各学习单元的目标按先后顺序排列,对每一种能力要达到的水平明确规定。每一个段落的考试和评价。不要求全体学生学习所有课程或教材,应该针对学生的需要和进步情况做出个别的决定。教案上可以包括教科书,练习手册,参考书,游戏和计算机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集体、小组或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

f.减少内容和降低要求的基本原则是:可接受性(随班生能够接受的)原则;实用性(随班生今后生活必不可少的)原则;后续性(降低要求后不影响以后继续学习的)原则。在减少内容和降低要求的同时,增加和提高缺陷矫正补偿、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生活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2、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大部分学校分为课堂及课余两部分,课堂上老师通过降低要求、增加练习、辅助提问、小组辅导等形式完成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目标。课余老师通过辅导作业、增设科目、资源教室等帮助学生。

课内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课内教学如何体现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精神是随班就读工作探索的重点,也是随班就读质量提高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适应个别差异。从教育史的角度看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是一个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中去体现个体的一个进化过程。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是一种集体的,大班的,竞赛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把学生看作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人集合,不在课堂上满足某个人或某类人的要求,教师只把国家统编的教材和教师手册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因此要在课内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必需进行多方面的变革。

a.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课堂提高课堂教育效益,满足随班就读儿童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教育需要。近年来,我区组织基础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研究,先后组织研究了的杜鹃园小学分层教育模式;东兰路小学的伙伴教育模式;虹桥路小学的资源教室模式和南丹路小学“多媒体辅助自主学习”模式等。其中杜鹃园小学、南丹路小学的教学模式先后作了市级汇报研讨。这些模式,都试图解决好差异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个体与整体的矛盾、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使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成为可资利用的有效教育的教这些学资源。

b.教学策略的改革。很多学校在学习了《特殊教育概论》一书后认识到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整体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面对差异、利用差异,扬长促短、长短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例如:有的学校利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将教学内容细分,并设置过渡内容供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有的学校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特意安排5分钟自由活动时间,在在正常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帮助随班就读儿童复习巩固;有的学校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运用伙伴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恰当组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发挥其最大效能。

c.教学手段的创新。有些学校利用适应个体差异的先进技术,如:程序化的课程,电脑教学,视听科技教学。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益。如我区南丹路小学和杜鹃园小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连机教学的形式体现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教育目标,通过软件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时得到更多的帮助。比如学习阅读时随班就读儿童面前的电脑有语音提示和拼音提示,帮助其进行学习,而在练习时电脑会提供给随班就读学生适合其水平的练习题,通过习内容个别化,个别化的任务来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d.教学评价的变革。在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需改变过去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评价方式,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特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利用合作学习等方法,在小组间和小组内展开评价。

课外个别教育的实施:课余老师通过辅导作业、增设科目、资源教室等帮助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辅导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随班生随普通班级上课课内集体教学的不足,是为了尽可能使随班生最终不需要辅导也能跟随上普通班级就读。进行必要的补课,是为了最终不需要进行补课(补是为了不补)。课外辅导的形式:辅导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多样化的变式。根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文件精神我们努力做到以下一些落实:教师的落实、时间的落实、地点的落实、对象的落实、内容的落

a.教师的落实。采取多种形式落实辅导老师。可以是:当班的任课教师,本校的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外校的教师(中心校的巡回辅导教师、特殊学校的巡回辅导教师、教研员、或其他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社区志愿人员、临床医疗人员等),也可以是从学生中物色的小先生,也可以是经过培训的家长。辅导教师须经市、区县、辅读学校的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职技教育专业知识。

b.时间的落实。可以放在:课前课后的早自修、午休或放学后的时间,免修某些课程(如外语)或合并某些课程(如《思品》和《自然》合成《常识》综合课)多出的时间,自修课时间或选修课、活动课时间,双修日或节假日的时间,社会实践的时间,其他时间(半天、一天或几天)。安排辅导的时间时,应注意学生学业负担的适度。

c.地点的落实。可以放在:教室的辅导学习角、生活角,教师的办公室,为满足残疾学生特殊需要的资源教室(本校的、或外校的),其他(如学生的家庭、少年之家、少年宫、少科站、劳技职教中心、社区其他地点等)。地点应因地制宜,并配备必不可少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训练设备、康复器材等。有随班就读学生12人以上的学校应逐步设立资源教室。

d.对象的落实。可以是:本班级的随班就读生,跨班级的随班就读生,跨年级的随班就读生,跨学校的随班就读生。也可以是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象应因人制宜。生源多的学校应对辅导对象实施分类教学,以取得规模效应,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e.内容的落实。可以是:知识的补缺补漏补差,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缺陷的矫正和补偿,潜能发掘和个性培养特长发挥,心理咨询、习惯培养、学法指导等。辅导的内容应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保障

1、教师培训是基础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评估,更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专门知识,否则很难制定出切合随班就读学生实践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了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区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我区是全市第一个申报随班就读240课程培训的区,其后又根据市教委师资处的要求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其次我们利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资源,每学期组织3-4次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讲座,让教师了解不同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至今我们已经对脑瘫、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行为障碍、言语语言障碍等各类儿童进行了专题讲座;最后我们利用各级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探讨随班就读学生的各类问题,提高教师的认识和水平。

2、个案研究是手段

96年起全区各随班就读学校开始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育。为进一步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深入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特殊教育需求,踏踏实实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近年来全区各随班就读学校开展了随班就读学生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是特殊性升华为一般性的重要过程,是以点带面普特渗透的重要手段,因此各校都十分重视。98学年起每所学校确定一位随班就读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教师对案主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诊断,分析了案主的特殊困难及其教育需求,确定了详细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并做周全的观察记录。2年来,各校的个案研究工作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使一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机会,同时随班就读教师分析解决特殊学生教育需求的能力也有所提高。99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织了徐汇区首届随班就读学生个案及个别化教育计划评比。全区有35所学校,共撰写了48篇个案研究报告。个案涉及听力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脑瘫等各类过特殊儿童,儿童的问题涉及语言、行为、学业、行动、心理卫生等各个方面,而仅就学业问题,个案研究就探讨了语文、数学、英语、图画等学科的障碍与教育补偿。部分个案在《大众心理学》、《上海教学研究》、《徐汇教育》等杂志刊登。通过个案研究极大地丰富了随班就读教师对特殊儿童及其特殊教育需要的认识,增长了其了解分析特殊儿童问题的能力,积累了处理特殊问题的经验。

3、督导评估是保证

督导工作是保证学生享受优良教育的有效手段,是行政机关监督教育方针、政策是否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随班就读学生受到适合其需要教育的保证自然应该成为教育督导的重要方面。我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对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的督导A:把个别化教育计划督导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督导工作中。在双十条中加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定标准。B:通过学区巡回指导的定期巡视加强对普通学校的指导。C: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激发学校自我监督、自我指导。D:教师通过定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讨论会检讨个别化教育计划执行和实施情况。

四、问题与反思

我区于1996学年起在全区推广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应用,基层学校都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周密的计划。很多学校在制定计划之前接受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并且在随班就读主管领导的组织下进行了集体讨论。为使计划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随班就读老师都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诊断。同时大部分学校每月督察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保证其按学生发展情况作及时的修订。但在操作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l目前普通学校仍基本采用课堂授课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为了满足培养大批普通受教育者的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课堂上很难照顾到个别教育需求。虽然随班就读一些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如:伙伴教学、合作学习、适度参与等在一些学校得以有效的运用。但教育模式还未取得全面的突破性的变革,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此变成个别辅导计划。l由于分科教学的模式根深蒂固,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往往是通过随班就读教师一个人来处理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部问题,而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全体教师的参与是相当重要。因为残疾儿童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一些应用于随班就读教师之间合作方法如:同伴协作,互动咨询、专家小组还不能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所需的多学科合作仍未形成。

l资源教室是落实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所必须的基本设施。同时也是体现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进行特殊教育这一随班就读中心思想的重要标志。但资源教室的建立还没有政策和经费的保证。

l现在还没有一套能适应学生个性的教材,教材的分析和分层只能在统一要求的范围内进行。

l缺乏可以在短时间内理清学生特征的评价手段。教师往往不能从智力测验等评估中得到有用的教育信息,同时有缺乏自己能够使用的评价工具,导致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经验来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发展的水平。

l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且有较大部分是重复的劳动,在目前教育资源还不丰富的情况下,如何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值得思考,目前国外已经有结合评价自动生成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软件,上海市是否可以考虑结合各方面专家的力量,为随班就读教师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

1.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陈荣华《智能不足研究》台湾师大书苑……1992

3.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2

4.DANIEL P.HALLAHAN JAMES M.KAUFFMAN 《Exceptional Children》ALLYN and BACON1991

两厢车需求的南北差异 篇3

谈起两厢车,人们一定会想到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车市中的老三样之一“神龙富康”,因为“塌屁股”的怪异外形,受到“三厢官僚主义”的排挤,近十年未能正位。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日渐成熟,汽车文化逐渐增加,私人消费者的大量出现,两厢三厢车的边界已经开始模糊,外形更时尚动感靓丽、性价比高、更节能环保、更安全、操控更灵便,行车停车更加方便的二厢车受到追捧。

据有关资料报导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两厢车销量比例一直在12%以下。2001年国内市场只有9种两厢车型,规模约10万辆;2003年二厢车型拓展到15个以上,但销量仍然不足20万辆;2005年两厢车的销量将超过35万辆,只占了15%左右的比例。但从2006年开始,两厢车已经逐渐成为车市的热点,全年销售量几乎占到轿车的20%以上。2007年两厢车市场总销量达到了84万辆,同比增长近20%。约占轿车市场的三分之一。”

那么,目前的二厢车用户较以前有什么新的消费需求呢,南北不同区域的用户又有何消费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针对北京和广州两地的用户进行了调研:

一、两地用户的购车类型:

总体而言,两地购买二厢车的群体都是首次购车,北京更新与增购的用户明显要高于广州,其中男性更新用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

二、两地用户购买二厢车的用途:

从图表可以看出,两地用户购买二厢车的用途以家用为主,位于前四位的用途依次为上下班代步、家人活动、购物、外出就餐、假日旅行,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使用用途上没有太大差异。

三、两地用户购买二厢车的考虑因素:

总体而言,两地购买二厢车的用户首要还是考虑“油耗”,其次就是外形设计;相对而言,北京的用户更多考虑两厢车的发动机的内饰,广州的用户更多考虑两厢车的安全性。其中,现有用户更关注两厢车的外形和发动机,女性用户更看重两厢车的安全性,并且她们对二厢车的内饰要求明显高于男性用户。

四、两地用户购买二厢车的原因:

两厢车的外观是两地用户购买的最大驱动因素,其次就是灵活的操纵性。现有用户更在意两厢车的内部空间组合的灵活性,潜在用户刚更在意两厢车的操控灵活性。

五、两地用户购买二厢车的信息渠道:

两地用户在购买二厢车时最主要的信息渠道是朋友介绍,其次还有销售店看车,网络媒体,车展和网络广告等;同时两地用户在决定购买时最看重的信息渠道也是朋友介绍,其次还有网络媒体/广告,试乘试驾和销售店看车等。相对而言,北京用户对网络信息的关注更高,而广州用户更重视朋友意见或亲身体验的直接信息;相比之下。男性用户更看重网络信息,而女性用户更在意朋友意见。

注重差异教学满足个体需求 篇4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现状

1.实践性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各科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差异性教学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但是,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受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差异性教学并没有落实到位,很多教师明白为何要做,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做,这些问题造成了目前差异性教学实践性差的现状。

2.教学存在误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一些肓目跟风的现象。“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改革没有实际的意义,并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差异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对差异性教学模式有透彻的了解,在教学上出现了很多不足,集中体现在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间的矛盾。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重视对学生个人资料的收集。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应都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从知识的建构来看,知识是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建构的,因此,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知识的时候建构出来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都不同。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要有足够的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高对学生的了解是语文学科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沟通法、观察法以及调查问卷法等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对学生的了解。

(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师对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以及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获得关于学生个性差异的第一手资料,简单方便容易实施。课堂观察包含了主观性、自然性、系统性以及直接性等几个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前需要准备好观察工具,如:记录本、录音机、评价量表等。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对学生参与状态、交际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以及情绪状态进行记录分析。

(2)沟通法。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以及主观感受进行重点关注。教师想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就需要和学生在课下就课堂上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沟通。通过沟通,教师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议,针对学生的建议,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3)调查问卷。教师可以编写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体不同之处。对调查问卷中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学生的不同差异,针对学生的差异,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调整优化教学方式。

2.实施优化分组。优化分组是针对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措施,是分层次教学的形式之一。因为学生对相同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所以需要在课堂互动中对学生进行弹性分组。在进行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以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这种分组方式与以往传统分组不同,并不是永久性的分组,会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变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实际需要选择成员,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分组的不同,教学目标、问题设置、作业的布置、评价的标准等方面区别对待。

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课,可以让基础组的学生做生词卡片的识字游戏,侧重于学生对字词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而提高组的学生,可以布置任务,与上学期学习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进行对比,注重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相关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小学语文的层次分组并不是传统评价意义上的层次分组,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区分的,这种分组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是为了让学生能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刺激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3.弹性教学满足教学要求。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不同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在适应程度上也会有着极大的差异。层次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弹性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同的诉求,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提供发展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一朵杏花》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布置,让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学生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要求词语理解能力出众的学生结合上下文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让他们进行归纳。

4.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分析学生学习方法中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的方式,不断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要依照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进行区别指导。例如,《克隆之谜》这篇课文,有的学生会自己针对文章后面的题目去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则可以将课文出现的生字词自主学习;还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对课文中提到的科普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找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抓住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 篇5

[摘要]大众对文化和精神的消费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文章基于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两方面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在衍生产品的需求方面,旅游者对特许旅游纪念品中的世博护照、海宝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较大,对出版发行服务中地图的需求较多,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正逐步提高。分析发现,基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因素的影响,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文章并据此探讨未来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旅游者需求;差异性;上海世博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103—09

1

引言

创意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约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兴起,文化创意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发展形式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和欧盟旅行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旅游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机会。旅游需求是一种态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意愿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产品所需求的数量,不仅包括“需求多少”的問题,也包含“需求什么”的问题,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正在从被动消费者向自我构建者转变。旅游者需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旅游需求中的这一新兴趋势,以使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者更好地明晰旅游者的需求。

目前,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国内由于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的差异,多将文化创意旅游等同于创意旅游,在创意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旅游加以探讨。理查德(Richards)认为,创意旅游包含旅游者的自我发展,是文化旅游的延伸和反作用力;随后,另外一些国外学者对旅游创意阶层、创意旅游体验、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进行了探讨。国内研究者主要对创意旅游的内涵、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王慧敏明确指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研究多在宏观产业层面或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某一环节进行定性研究,缺乏基于旅游者需求视角的微观层面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本文着眼于旅游者需求中出现的这一最新态势,以上海世博会为例,研究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

2世博会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世博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图1)。世博会在文化底蕴深厚、创意含量丰富的特定空间内,依托文化创意构成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体验需求为标准,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从而形成旅游园区、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空间和功能集聚区。世博会不仅涵盖旅游产业中的行业要素和核心的文化创意要素,而且带动了建筑设计、艺术创造、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旅游产业与科技、文化、艺术、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及空间和功能集聚。世博会始终贯穿“文化创意”的发展主线,寓含“未来”的思想: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电视摄影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展示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舱模型等。可以说,世博会已经成为一个泛文化意义的超大规模的文化创意活动的集合,不仅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集聚区,也是展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载体。

上海世博会依托节庆展会的平台,在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以多种互动式的文化创意体验旅游活动和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形成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笔者结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构建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体系(图2)。上海世博会以主题创意为核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凸显“以人为本”,蕴含了对创意空间生产的重视,密切联系了城市空间生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而引发了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等众多产品的参与和创新,构成诠释和表达世博会主题的三大核心内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产品圈层,包括特许旅游纪念品、出版发行服务和网络文化服务等系列衍生品,提高了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分析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实地问卷调查发放分两次进行,时间分别为2010年8月22—25日和10月16~18日,发放地点为上海世博园区内。共发放问卷625份,回收620份,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585份,有效率为94.35%。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就旅游者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的需求进行测量;第二部分为被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运用$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信度系数达0.883,大于0.5,说明问卷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同质信度。文章通过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与上海世博会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需求的相关分析,检验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影响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4旅游者特征分析

4.1人口统计学特征

接受调查的旅游者中,男性占48.5%,女性占51.5%,比例相当;年龄方面,15—44岁的旅游者占81.6%,是参观上海世博会旅游者主要的构成人群,65岁及以上的老年旅游者仅占1.4%;职业方面,以学生为主(45.3%),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11.3%)、其他职业(10.6%)、职员(9.2%)和政府工作人员(8.3%),学生较多可能与调研时间集中在暑期以及学生旅游者的旅行习惯和旅游偏好有关;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6.4%,初中及以下学历仅占19.3%;个人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于5000元以下(90.9%),其中又以999元以下居多(49.8%),这部分旅游者大多是学生阶层。

4.2旅游行为特征

接受调查的旅游者中,第一次进入上海世博园区的人数居多(65.1%),可能与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场所和时间的不确定性有关,二次进园的人数占22.7%,三次进园和三次以上进园的人数分别仅占6.5%和5.6%。对重游意向的均值分析显示,旅游者表示上海世博会“值得再来”的均值为3.69,根据塞维斯·升东(Cevat Tosun)的观点,5点李克特量表的均值在3.5~5之间表示赞同,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表现出一定的重游意愿,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在出游方式上,以散客旅游为主,非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占67.3%,而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仅占32.7%。文化创意旅游者倾向于自助旅游方式,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更注重表现个性需求,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5

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

5.1

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分析

5.1.1

文化创意旅游核心内容的需求

比较要素的综合得分显示(表1),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旅游者对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核心内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需求,旅游者需求度最高的是特性鲜明的创意空间——展馆,需求较高的集中于展馆中的建筑设计、主题、灯光视觉艺术、展品、娱乐参与体验和制作工艺的现场展示;其次是富有活力的创意展示——文化演艺活动,其中较感兴趣的是国家馆日活动、欢乐盛装大巡游和民族传统原生态表演;论坛的需求排在最后,需求度较高的是主题论坛。在展馆的建筑设计中,不同元素、造型和色彩的运用安排组合都体现了设计者独特的创意,成为旅游者需求度最高的内容。展馆主题通过设计者观念、感情和品位的表达,赋予展馆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某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旅游者对以娱乐元素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参与体验项目更多融入娱乐元素,旅游者体验文化的方式不再满足于单调枯燥的书本,而更多地从视觉、听觉方式体验更本真的文化,如灯光视觉艺术、电影、背景音乐、制作工艺的现场展示和文化演艺活动等,上海世博会7300万人次旅游者中,观看各类文化演艺活动的旅游者累计超过了3400万,近50%的旅游者至少观看了一次文化演艺活动,表明以节庆节事为载体的上海世博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受力,不但吸引了旅游者的眼球和注意力,也为其直接参与文化创意体验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娱乐氛围。旅游中的多元性成为旅游者关注的诉求点,旅游偏好更倾向于精神消费的娱乐体验,随着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具有多元性、娱乐性的旅游体验正逐步成为文化创意旅游需求的主要内容。

5.1.2文化创意旅游衍生产品的需求

衍生产品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大众化载体,通过旅游者的购买和流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者对衍生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衍生产品的需求主要从特许旅游纪念品、出版发行服务和网络文化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上海世博会特许旅游纪念品销售总额达309.58亿元,包括玩具、文具、服装、鞋帽、箱包、邮品和贵金属制品等,开设销售网点8857家,实现了1.45亿件的特许纪念品销售。调查显示,旅游者对世博护照(73%)的需求量最大,销售量超过1000万本;其次为海宝(52.3%)和世博纪念徽章(32.5%)。60.5%的旅游者想盖齐所有印章,世博贵金属(5.6%)、家用陶瓷制品(5.8%)和世博纪念扑克(7.7%)的需求程度较低,都在10%以下。世博护照和纪念徽章收集的是不同场馆的印章和徽章,不仅代表旅游者参观世博的有形经历和特殊纪念,而且是场馆和文化的双重象征符号,它们的设计蕴含不同的文化背景,收集这些象征符号的过程实际上是消费世博文化的体验过程,旅游者把符号消费当作“身份”的象征。

作为文化创意的物质载体,出版发行服务主要向旅游者提供精神文化享受,是最具体、最现实的衍生产品。调查显示,旅游者对出版发行服务的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地图(37.4%)、画册(35.7%)和其他类出版物(25.5%),其次为图书(21.9%)、音像制品(16.6%)和期刊杂志(8%)。地图是旅游产业中最具实用性的出版物,它成为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博地图总计印制8000万份,满足了7300万人次旅游者的参观需求。旅游者需求的重心在注重产品的创意功能的同时向实用功能转移。

为探索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览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上海世博会开创性地推出网上世博会。调查显示,互联网(63.6%)是目前获取世博会旅游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其中45.5%的旅游者“浏览过”网上世博会。但多数旅游者对敲章的虚拟体验方式不感兴趣,更倾向于“敲章”的本真体验,“会选择”网上世博护照“敲章”的旅游者占33.7%,而“不会选择”的占48%,18.3%的旅游者表示“不知道”,说明网络文化服务的体验质量尚未能代表真实的旅游体验。

5.2

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5.2.1

文化创意旅游核心内容需求的差异

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核心内容需求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表2),文化程度对其需求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影响了旅游者对娱乐参与体验和省区市活动周活动的需求,女性旅游者偏好体验程度较高的娱乐活动,更注重内心的情境和感受,对娱乐参与体验的需求超过男性,而在省区市活动周活动的需求程度上,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旅游者对核心内容的需求逐渐降低,青年旅游者精力充沛,热衷于新鲜事物,偏好文化载体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旅游。职业对展品、娱乐参与体验和制作工艺的现场展示的需求有显著影响,按需求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对展品需求较多的为政府工作人员、學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对娱乐参与体验需求较多的为学生、其他职业和服务员/推销员等;而家庭妇女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制作工艺的现场展示需求较高。随着收入的提高,旅游者对建筑设计、展品、灯光视觉艺术、电影/宣传片、娱乐参与体验、制作工艺的现场展示、工作人员的服饰、国家馆日活动、世博主题月活动、欢乐盛装大巡游、节庆活动、“年轻的世博”系列活动、社区市民活动、城市特别活动和公众论坛等15个方面的需求逐渐降低。

另外,进园次数与展品和娱乐参与体验的需求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者随着进园次数的增多对展品和娱乐参与体验的需求越大。出游方式对“年轻的世博”系列活动的需求有显著影响,在对“年轻的世博”系列活动的需求上,非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需求度较高,因为“活动自由”的非旅行社组织的方式更受青年旅游者的青睐。

5.2.2文化创意旅游衍生产品需求的差异

(1)特许旅游纪念品需求的差异

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特许旅游纪念品需求的差异(表3),发现性别影响了旅游者对家用陶瓷制品和其他类特许旅游纪念品的需求,女性较之男性购买的商品多贴近自己的生活,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家用陶瓷制品更受女性旅游者(9.3%)的欢迎,男性只占2.1%;相反,在其他类世博特许旅游纪念品需求的程度上,男性(20.8%)高于女性(12.6%)。随着年龄的增长,旅游者对世博护照、世博明信片、世博纪念徽章、世博纪念衫/鞋/帽、世博纪念扑克、其他类世博特许旅游纪念品和印章数量等7个方面的需求逐渐降低,尤其是在世博纪念徽章和印章数量的需求方面与年龄的显著水平较高,需求人群主要集中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旅游者。职业对世博明信片、世博纪念徽章和世博纪念衫/鞋/帽的需求有显著影响,按需求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对世博明信片需求较多的为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对世博纪念徽章需求较多的为学生和退休人员,而世博纪念衫/鞋/帽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家庭妇女和服务员/推销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对海宝、世博明信片、中国馆模型、世博纪念衫/鞋/帽和印章数量等5个方面的需求低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旅游者。月均收入与世博明信片、世博纪念徽章、世博纪念衫/鞋/帽、其他类世博特许旅游纪念品和印章数量的需求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收入的提高,旅游者对世博明信片、世博纪念徽章、世博纪念衫/鞋/帽、其他类世博特许旅游纪念品和印章数量的需求越低。

在旅游行为特征的影响方面,进园次数与世博护照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经历的消费,是增强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的无形性和符号性的重要手段,随着进园次数的增多,旅游者对世博护照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逐渐增大。出游方式对特许旅游纪念品的需求有显著影响,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对世博纪念徽章、中国馆模型、世博贵金属和印章数量的需求较大,而在对世博护照和世博纪念扑克的需求方面,表现为非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需求较大。

(2)出版发行服务需求的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旅游者的职业与出版发行服务的需求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性别影响了旅游者对其他类出版物的需求,男性旅游者(29.7%)对其他类出版物的需求程度高于女性(21.5%)。年龄对画册的需求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旅游者对画册的需求逐渐降低,需求主要集中于14岁以下的旅游者(48.2%)。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对图书和其他类出版物的需求低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旅游者。月均收入与画册的需求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收入越低的旅游者对画册的需求越大,这与年龄有关,低收入旅游者中绝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画册类出版物在内容设计上迎合了这一群体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另一方面,进园次数与图书和期刊杂志的需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者随着进园次数的增多对图书和期刊杂志的需求越大,而出游方式对出版发行服务的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3)网络文化服务需求的差异

研究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网络文化服务需求的相关性,月均收入对其需求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别、年龄和职业对网上世博会的需求度有显著影响。男性旅游者(50.2%)更乐于从互联网中获取旅游信息,对网上世博会的需求度高于女性(40.7%)。需求人群主要集中在25—44岁的中青年旅游者(78%),按需求程度由大到小排列,浏览过网上世博会的旅游者主要为政府工作人员(61.9%)、学生(58.8%)和专业技术人员(53%)等,这一阶层的旅游者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与社会地位,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旅游的虚拟体验。

另外,随着进园次数的增多,旅游者对网上世博会的使用度逐步提高。同时,出游方式与网上世博护照的需求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网上护照需求度较多集中于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

6结论与讨论

文章通过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认为:

(1)从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来看,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的需求逐渐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其中,旅游者较感兴趣的是展馆的建筑设计,需求度较低的是高峰论坛。在衍生产品的需求方面,旅游者对特许旅游纪念品中的世博护照、海宝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较大,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符号意义,出版发行服务中地图的需求度较高,旅游者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正逐步提高,而虚拟旅游体验与真实旅游体验尚存在一定差距,旅游者强调旅游体验的本真性。

(2)从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的差异性来看,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方面的影响,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在核心内容的需求差异方面,旅游者的文化程度对其的需求没有显著影响,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因素的影响,而性別、职业、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在衍生产品的需求差异方面,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文化程度和出游方式因素的影响,而性别、职业和进园次数的影响较小。

(3)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高学历、中等收入、注重个人体验的散客中青年阶层是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主要目标群体,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规模定制营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拓文化创意旅游市场时,注意采取差异化战略,针对每个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改变产品组合的特性,并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文化创意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传统观光类旅游资源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官,使其获得审美愉悦,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消费实现,依赖于其设计理念、主题等创意内容通过出版发行服务加以诠释说明。图书和音像制品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旅游者对其总体需求度不高,但是旅游者重视身心康健和智力发展的观念开始形成,以关注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为目的,以文化精神体验和能力提升为特征的体验旅游方式正逐步发展。因此,围绕核心创意形成的完整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及其内部各环节的融合是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关键。同时,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服务的质量和内容,提高网络文化服务的使用度,例如面向中年且较高学历的细分市场,要在产品组合中增加知识性的项目和体验性的环节,并在虚拟体验中树立知性形象,引导旅游者主动参与。

(4)目前,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渐走向理性消费、注重体验与求异,文化创意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无形的精神需求迎合旅游者从有形到无形的需求转变趋势。上海世博会有其自身鲜明的事件型特色,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为国内旅游者,因条件所限,样本数量、类型和分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结果在文化创意旅游的范围内不一定具有完整的代表性,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创意旅游,还有待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差异化需求 篇6

分层教学是20世纪在全球较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一些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分层教学形成了分层组班和班内分层实施教学两种基本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班常态下,从班内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托课程标准,基于学生既有的差异,对班内不同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过程。这里的分层所强调的是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并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别建立学习群体,利用学生学业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由于尊重了学生的既有差异,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因而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分层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和互助机制容易形成多向互动的局面,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从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分层教学的核心

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由关注学生差异出发,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室曾在两年前组织教研员在区内31所中小学开展覆盖全学科的观课行动102节,调研学生三千多名,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前的班级授课制,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非常大的挑战。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按照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上课。对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的学生,主要采用课后补救的方法,帮助他们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对那些课堂上的内容早已掌握,想多学一点、学深一点的学生,教师同样也缺乏针对性的措施,以至于这部分学生常有“无趣”“没劲”的感叹。这些情况严重损害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的公平性原则。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潜能是有差异的,而每一个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存在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一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风格和学习喜好,这些差异本身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否照顾学生各自的学习特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及吸收知识的效能。顾志跃在《关注差异,提升学校教学有效性》一文中指出:要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需求,“值得推荐的是班内分层递进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层次,分别给予每一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学习任务单、不同要求的练习与作业、不同难度的考试,并且用递进的方式,鼓励下一层的学生通过考试达到所在层的最前列,获得晋升到上一层次的机会”。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才能真正保证有更多学生能享受到教育公平,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由关注学生差异出发实施分层教学,其前提是承认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若以人的独特性作为理解及照顾学习差异的基础,那么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只是知识表象,而背后是复杂的成因。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学生个别差异时,不可能以单一及标准化的策略去应付形形色色的差异问题。关注学习差异的分层教学,不是为学生拉起相同的终点线,而是协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学习目标,保持对学习的持续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基础好坏、能力强弱,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程度及能力上有所进步。

二、基于差异的分层教学操作策略

1. 明确切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分层目标

确立教学过程的分层目标,指的是在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既有学业情况所制订的学习目标。它综合了学生以往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状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通常起点较低的学生要求达成最基础的知识、技能目标,基本能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基础厚实的学生则不仅要求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能够通过过程体验,培养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预留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创造性地完成课堂外对应知识学习任务的发展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作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更应该是递进的,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业发展不会是永远均衡的。

2. 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与“差异”对应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差异的分层教学操作中,直接影响公平程度的关键,或者说最难操作的,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最重要的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是判断是否真正尊重差异的分水岭。

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把课堂提问和学生分为A (易)、B (中)、C (难)三个层次,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回答A层次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挑战B层次的问题,对于B、C层次的学生,则以此类推。问题的设计应呈现出多样化,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其中“是什么”主要针对A层次学生发问,“怎么样”“为什么”主要针对B层次学生发问,“有什么异同”则针对C层次学生发问。若低层次的学生对于高一层次的问题分析错误或不够正确,可以让高一层次的学生订正或补充。对C层次学生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他们自学,并在帮助他人中得到新的发展;对A、B层次学生则是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既可使各类学生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又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例如,大同中学常明老师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时,基于班内学生的差异,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导出”这一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如何判断基本反应类型的方法”“如何从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等容易回答的问题,让A、B层次学生充分展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这一问题,常老师则利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让C层次学生在与A、B层次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常老师还在此基础上,展示几个认知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的作品,虽然他们都能把关系表达出来,但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性还是显而易见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学生的差异表示认同,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3. 在合作与开放中利用差异提升学习质量

在基于差异的分层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差异个体或差异群体有许多,而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仅一个,存在着教学指导资源的缺失。于是,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和让每一个学生保持学习思维的开放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班级是一个由许多存在学习差异的学生组成的集合体,学生客观存在的学习差异既是教育公平发展的障碍,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贵资源。

根据学生差异,教师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异质小组,便于学生间更好地互相影响和帮助,这是一种尊重差异的外显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调配和引导,使每个学生的价值与作用相互依存,互动增值,互补共效,就能形成一种基于差异的分层教学的有效形态。但我们更加推崇的是一种无形状的分层教学,或者说是一种隐藏外显形态的分层教学。它存在于教师心中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不依赖于学生能够察觉的外在形态而存在,这是尊重差异的更理想的表现形态。

在这种隐性形态的基于差异的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暴露潜意识,显现相异构想。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关注相异构想的暴露与解决,这样的分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既有差异的尊重,才能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种种差异的存在,在为学生学习新知、建构意义带来各种不同困难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优势。在隐性形态的分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既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对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这样做就是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原本稀缺的教师资源或者说教学指导资源一下子充沛起来,也只有这样,满足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公平才能成为可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有效的课堂参与,就没有实质的学习发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只有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才可能获得充分有效的差异发展。

例如,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殷会荻老师在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主要教学环节时采用的是听课文朗诵录音后进行自由散读,然后全班讨论交流的方式,并按照“①说说你在听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②尝试通过诗中的一些具体语句感受诗歌本身所蕴涵的情感;③自由活动:听音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④个人朗读或小组合作进行展示;⑤点评小结”的进程实施教学。殷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必做题为“配乐朗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做题为“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写一段赏析文字(约三百字);或试着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幸福的感受或憧憬(字数不限)”。

尊重差异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学过程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但班级授课制度下,全体利益最大化和每一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实现最优和谐发展,殷会荻老师的课告诉了我们。有效策略之一是引导把握最大多数人的发展意向,也就是起始目标指向的同一性,目标的一致性蕴涵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充分发展。有效策略之二则是关注结果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展能量集聚的差异需要,在课程的结束阶段则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

教学要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差异性 篇7

一、转变教学观,了解学生认知需求的差异性

许多教师在反复指导学生学习某些知识点时,发现某些学生就是学不会,甚至以不学的态度排斥对知识的学习,于是就觉得这是学生不会学、不去学,而不是教师不会教。然而,如果深入地分析学生之所以不学的原因时,会发现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缺少了对学生主体的分析,缺少了对他们认知能力及认知需求的研究,这才会产生教学的低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每一位学生个体的认知需求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全部达到教师制定的同一个教学目标。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需求的差异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初中形成的在物理知识基础及兴趣,高中知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带来的心理需求变化,高考选拔要求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等。这些变化的因素必须成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只有对他们的认知需求了解后,依据不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细化三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教学要求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的纲要,但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只制定一个统一的要求,而必须细化三维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促进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备课过程中教师若能细化思考三者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满足每位学生的认知需求

要确切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过程与方法环节中精心构思多样性的教学活动环节。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有些思维积极,有些不爱发言,有些态度认真,有些消极被动,这些都是学生的正常表现。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自己掌握了知识,认知需求得到满足,有成功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拥有了灵魂。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知需求

学生的认知需求是学习的动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要学”。新课程下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需求。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心准备外,通过在思想上激励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教学手段,都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认知需求。

差异化需求 篇8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 目的在于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找出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加快学校教学改革步伐, 提高办学水平;找出适当的方法及有针对、有意义的教学策略, 培养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及合理规划未来发展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需求, 使用正确的招聘标准, 科学的招聘手段, 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成长、锻炼的平台。正确认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优势、劣势,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 人尽其才。

一、企业招聘现状

企业招聘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 即如何找到一种既节约成本又可以获得满意度高的方法去选聘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据资料显示, 去年有将近630万的大学毕业生, 这无疑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市场, 然而企业招聘的压力也很大, 受企业招聘环节不完善的限制, 使得招聘的大学生与企业的真实需求不符;中小型企业在相同的需求条件下较大型企业竞争力差, 招聘到顶尖人才就有一定的困难。

二、调查问卷

该问卷设计遵循以下原则:方便, 易懂, 易填, 有趣;紧扣主题, 注意质与量的平衡;结构合理, 层次清楚, 逻辑性强, 避免大幅度的跳跃。

1.决定企业对大学生应聘者取舍的重要因素有 (最多可选3项) :

综合能力;学习成绩;技能资格证书及荣誉奖励;参加的实践活动;学校或教师的评价;学校社会知名度;其他。

2.企业应该主要注重应聘者的哪些方面 (最多可选4项) :

学历;英语水平;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沟通协作;可塑造性;形象气质;其他。

3.企业对普通话的要求:

较高;一般;没有;特殊要求 (按岗位的要求而定) 。

4.企业对英语知识或口语的要求:

较高 (六级) ;一般 (四级) ;没有;特殊要求 (按岗位的要求而定) 。

5.企业对新员工培训的内容主要是 (可多选) :

业务相关内容 (业务流程、技能、技巧等) ;规章制度, 安全常识;综合素质 (团队意识, 敬业精神, 工作效率等) ;企业文化。

6.企业是否愿意学校依据您的要求进行“订单”式人力培养:

愿意;不愿意;可以考虑。

7.您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是 (最多可选3项) :

提高自身技能;调整择业期望值;提高职业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三、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说明:共调查76个数据, 其中有效数据76个, 有个别缺失值。调查的变量包括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招聘环节考虑的因素、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大学生的培训内容, 是否愿意订单培养, 对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五个方面。

我们应用SPSS数据挖掘与分析软件对收回到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等处理, 得到以下结果:

1.在影响企业对应聘者取舍因素中, 90%的企业都提到了在招聘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他们会参考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房地产、餐饮、太阳能等服务型行业。26%的企业会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各种证书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特别是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 例如信息咨询公司、钢铁、机械制造、计算机、化工、证券投资等行业。但是企业深知学习成绩并不能准确代表实际能力, 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例, 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用人单位反映, 现在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都能拿到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一级证, 但是他们最看中的是实际应用能力。至于学校的名气、校方对学生的评价等只有个别企业较重视。

2.市场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以下六项要求: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流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身体素质、思维素质。

在企业较注重的大学生素质方面, 80%的企业非常重视学生求职与工作的态度。心态决定命运, 良好的态度是生活和工作的基本素质与修养。所以, 大学生需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60%的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工作能力很重视。然而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70%的企业都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性, 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不够重视。90%的企业对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普通话水平、形象气质等均没有很高的要求, 英语四级、计算机一级即可, 除非专业性很强的行业, 如外企、网络公司、客户服务等公司。建议:大学生如果想在本专业上发展深造, 那么, 必须深度学习, 强化专业技能。

3.70%以上的企业都会对新进入的员工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包括业务培训、团队意识、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 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

4.73%的企业会考虑根据自身需求与高校进行“订单式”培养, 但目前只有20%的企业愿意这么做, 对于遇到的阻碍与困难需要社会、企业、高校与大学有效沟通协调。

5.从企业角度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在被调查对象中, 63.2%的企业建议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技能与综合能力;35%左右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该合理调整择业期望, 提高专业水平。另外, 20%的企业认为, 加强职业培训以及扩宽就业渠道, 有助于解决此问题。

以上数据分析均经过T检验, 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 P值小于0.05, 代表性较强。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对大学生及高校而言。

一是大学生必须合理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在大学期间为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与任务, 充分、高效地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 在扎实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兴趣及特长、基本的人际沟通、素质与心态的培养。

二是应届毕业生要合理定位, 分析自身优劣势, 认清自我, 在就业与继续深造开拓眼界中做出慎重选择。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从基层做起,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树立远大的目标, 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三是高校要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给予师生更多的自由,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共长”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 加大力度组织学生实习或实践, 保证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发展需要同步进行, 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让学生学有所需, 学有所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主动与企业合作培养新型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对企业而言。

一是中小企业应重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招聘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克服部分招聘过程中过于重视简历而忽视交流、以偏概全的问题, 面试者仅通过是否在校担任职位或因为应聘者某一明显缺点, 从而做出草率的判断。

二是合理调整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企业应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 加强对他们就业的培训和指导。企业招聘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求职心态, 即, 一种想“赢”但又保持谦虚的态度。

三是企业为培养和吸收新型人才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与高校合作, 为了自身利益和科学管理, 企业需要一批有能力的经理层人士;企业需要寻求技术指导者和职工教育基地, 来维持在市场上不败的地位。因此, 企业应主动进行订单式培养, 培养对口人才, 为企业提供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 即“来即能用, 用即能战”的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 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重点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已有案例, 如东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宁夏理工学院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员会合作。令人遗憾的是,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直都不太被看好。对于理工类院校, 企业提供软硬件开发设计平台以及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材料, 为学生自主研发工作提供设备支持;对于文科类院校重在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积累社会经验等。

总之,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并不是学生、学校或者企业单方面导致的问题。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卓飞.市场营销调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71

[2]刘思峰, 吴和成, 菅利荣.应用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48-352

差异化需求 篇9

一、分层制订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构,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整齐划一的目标必定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同一目标水平去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统筹考虑,从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三个方面考虑。既要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有效地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核心目标;既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又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情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到位。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提高目标。基础目标就是紧扣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全班学生都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了一篇课文,生字新词是必须掌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必须把握的,课文的背诵积累是必须达成的等等。发展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要求。如就生字新词来说,不仅能正确识记、书写生字,而且书写工整美观;对于词语来说,不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而且还能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不仅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且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提高目标是关注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在确定目标时,为这部分学生设计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如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进行鉴赏,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评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加工创作,对文本情节进行表演等等。

三层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弹性开展学习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若开展整齐划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开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课前预习作业。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区别地设计预习任务单,有差异地进行课前准备,这将成为“差异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如在教学低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这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份选择性课前预习任务单:第一台阶——把课文读通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第二台阶——了解花生是长在哪儿的,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试着向家人介绍;第三台阶——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他人等方式理解词语与句子。第一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在朗读时有一定障碍,如朗读不流畅,多字漏字现象比较严重等;在默读时,只能逐字逐字读,有个别学生甚至还用手指头指着读。针对这部分学生,预习的关键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提升学习起点。第二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知识比较扎实、阅读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三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语文素养较高、主动学习的学生,这类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基于学生差异的课前准备与铺垫,让学生在课前有所知道、有所准备、有所酝酿,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得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提升能力、增强信心。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各人知识水平不一,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需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选择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圈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这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快乐,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课文描写了一年四季烟台海的景色,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季节的内容来理解感悟、习得语言,把长课文压缩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与理解,学得深入到位。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时,学生选择品读“夕阳滑落时的景象”这几个自然段,老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领略三亚落日的美呢?”学生提出很多学习的方式:有抓住重点同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有联系作者表达方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欣赏三亚落日的美。这样,老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高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动态实施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师好比节目主持人,学生就是参与节目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嘉宾和观众,在进行课堂交流时,要善于掌控课堂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嘉宾和观众都能参与进来。有些学生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但语言组织得不够规范;没有发言的学生,不是心不在焉地忙着自己的事或随意地插上几句话,就是没等发言的学生讲完就急着举手。从学生的个性表达特征来看,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主动或不愿意参与表达;另一部分属于开放型,表达的意愿很强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对于急于抢着回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降温”,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做到边听边想,学会抓中心、抓要点,倾听关键的内容,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参加交流与讨论。

拓展练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面对无限的潜在资料,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拓展的形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型的特点和拓展的目的,或看,或说,或练,或演。针对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客观事实,拓展练习的难度也应分层。例如,我们把拓展练习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这样的练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练习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拓展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差异化需求 篇10

关键词:档案用户;图书情报用户;信息需求长

长期以来,信息用户研究都没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档案学界关于档案用户的研究,一直都处于薄弱环节。加强档案用户研究,将档案用户需求与图书情报用户需求作对比研究,有促于更好地了解、认识档案用户,更好地服务于档案用户。

1用户需求心理的差异及原因剥析

1.1档案用户的“求实”心理与图书情报,用户的“求快”心理及其差异原因剥析

1.1.1档案用户的“求实”心理与图书情报用户的“求快”心理

档案用户在利用档案时,都希望所获取的档案信息是最真实、最准确的第一手信息。特别是有凭证性需求的档案用户,由于所需求的档案信息是被当作解决问题的凭证性依据,就更要强调其真实性。所以档案用户非常注重信息的真实性,有非常强烈的“求实”心理。

图书情报用户信息需求的过程一般是,先从自己已掌握的资料中查找。然后再转向方便快捷的非正式渠道,最后才求助于图书、情报机构等正式渠道。很明显,这体现了图书情报用户重“求快”的心理,“美国情报学家罗森瑞等人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情报用户对情报源(渠道)的选择几乎都是建立在可获取性的基础上的。最便于获取的情报源(渠道)首先被选用,对质量的要求则是第二位的。”图书情报档案同属于信息家族,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时效性各有强弱,人们在生活当中对图书情报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明显强过对档案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1.1.2差异的原因剥析

①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孤本性)和图书、情报的非原始记录性(可替代性)。档案是反映人们当时实践活动最原始的、最真实的信息记录。它具有唯一性和孤本性。档案用户出于查考事实、再现历史原貌的需要而利用档案,必定非常注重档案信息的原始性。图书、情报是建立在原始记录材料基础上的间接反映社会活动的信息记录形式,是用于传播、交流的信息知识。相关的、类似的图书情报信息可以相互替代地用于交流利用。图书情报用户利用图书情报信息主要是为了获取比较系统的知识或最新的科学信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必要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求最原始的信息材料。因此,图书情报信息的可替代性为其用户的“求快”心理提供了实现条件。

②档案的保存备查性和图书、情报的即时利用性。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档案资料是通过保存来慢慢显现和实现其价值的。图书、情报的价值具有非常明显的时效性,特别是情报信息更加强调信息传播、利用的最新、最快等特性,有时候情报信息更是稍纵即逝。档案突出的是潜在价值,而图书情报强调的是现实价值。

1.2档案用户的神秘心理和图书情报用户的自然心理及其差异原因剥析

1.2.1档案用户的神秘心理和图书情报用户的自然心理

由于档案和档案部门的特殊性质,档案用户到档案机构查阅、利用档案都怀有神秘心理和畏惧感,对档案部门能够提供的档案信息,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从而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利用需求。而图书情报用户到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利用信息的心理却表现得非常的自然,毫无神秘感和畏惧感,进而避免了认识需求与表达需求的偏差。

1.2.2差异的原因剥析

①档案的政治性和图书、情报的亲民性。档案的政治性集中体现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档案工作上,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就是其政治性的重要表现。档案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商业秘密,因此维护档案信息的秘密安全显得尤其重要。相比之下,图书、情报本身没有被披上神秘的政治面纱。而是被当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信息源,得到广泛的、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成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深入民心。

②档案利用手续的繁琐性和图书、情报利用的普遍性。档案及档案工作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档案用户到档案部门进行查阅档案时需要出具一定的证明,查阅档案手续复杂、繁琐。档案用户一般不能将现实存在的认识需求直接转化为实际的查找行为,而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来表达需求,才可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图书情报信息作为一种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播的主要社会信息源已经植根于社会,广泛深入人心,人们利用图书情报信息已相当普遍,利用手续也很简便、快捷。在图书馆,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读书,一般不需要借助第三者(图书馆人员)即可满足自己的利用需求。

2用户需求信息内容侧重点的差异及原因剥析

2.1档案用户需求重在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图书情报用户需求重在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

档案用户利用档案信息大多是出于针对档案的真实、可靠性,去解决具体事务。档案信息由于自身的特性,能够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原始、真实的凭证,是处理日常事务、评判是非的依据材料。档案用户一般不会利用档案信息来满足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而图书情报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主要出于针对信息的知识性,通过获取知识性较强的信息,才便于更了解详尽的情况以科学地指导实践活动。针对图书情报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可以看出,只有全面的、系统的且知识性强的信息才能满足其用户的需求。

2.2差异的原因剥析

①档案信息与图书情报信息的特性各异。从信息内容上来看,档案本身承载的信息真实记录了当时当地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真实反映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和意图。图书、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非第一手材料信息,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内容比较成熟、论述比较系统全面的成果。利用客体(图情档)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利用主体(用户)的需求取向。

②档案与图书、情报的价值和作用各异。档案具有凭证和情报参考双重价值,而且凭证价值是图书情报所不具有的,图书情报只有单一的价值——情报参考价值。档案与图书情报价值各异,其所发挥能作用也各不相同,档案的法律作用是其凭证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图书情报不具有法律作用。因此,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是,用户为满足凭证需求倾向于到档案部门利用真实性、可靠性强的档案信息:用户为满足情报参考需求倾向于到图书情报等信息机构利用系统性、知识性强的图情信息。

3用户需求时段的差异及原因剥析

3.1档案用户需求的阶段性和图书情报用户需求的连续性

档案用户需求的阶段性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人们为完成某些特别的事务、解决某些特殊的问题,需要大规模利用档案资料,但它又不是持续不变,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的利用高潮和低谷。建国后,我国曾出现过几次档案利用高潮。如1979年由于党

和国家开展平反冤假错案而出现了一次档案利用高潮,1985年、1986年出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利用档案计算工龄的高潮,1985年一1988年国家开展编史修志工作,档案利用再次升温。图书情报用户需求的连续性恰恰与档案用户需求的阶段性相对,不会出现利用率的大起大落,而是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连续的利用。

3.2差异的原因剥析

①档案用户需求相对于图书情报用户需求较易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档案用户需求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客观因素的变更而出现高潮与低谷的更替和大起大落的现象。回顾几次档案利用大高潮,档案用户需求都与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图书情报用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有限些,受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相对小些,所以用户需求一直呈平稳状态。

②档案信息的专指性和图书情报信息的大众化。档案信息的专指性是指档案信息的知识性比较有限,发挥作用的领域相对比较狭窄,它只对特定用户或者在特定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这正是档案用户需求呈阶段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图书情报信息本身有较强的知识性,是传播和交流知识、文化,承载人类文明的主要社会信息源,它直接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人们对它一直情有独钟。

4用户需求信息范围的差异及原因剥析

4.1用户需求存在权限上的差异

档案用户在需求档案时,特别是遇到涉密档案时都要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和允许的利用范围内才可以正常利用。实现档案用户需求的必要前提就是要遵循如下原则:“维护党和国家的机密;维护有关组织和个人的利益:维护广大利用者的利益。”所以档案用户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存在权限的限制的,图书情报用户对其信息的需求相对于档案用户而言所受的限制较少,而且图书情报本身信息源广面宽,信息可获取性高,信息之间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图书情报用户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有关的信息需求,如果这一信息受到利用上的限制,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来弥补,而不必吊死在一棵树上。

4.2差异的原因剥析

①档案的机要性和图书情报的共享性。由于有些档案涉及党和国家利益、个人的隐私等问题,所以档案有一个开放期限和利用范围。档案按照允许开放利用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开放档案、限制利用的档案、保密的档案。”档案的机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用户需求信息的范围。当然,图书情报信息的利用同样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但是它的信息共享性高,通常可以有变通之法来摆脱条件的限制。图书情报的共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图书情报用户需求信息的范围。

②档案工作的“以物为本”和图书情报工作的“以人为本”。长期以来,社会对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呼声一直未停息。而且呼声愈喊愈高,但是却没有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档案工作“重保管轻利用”的现象。这种“以物为本,用户次之”观念在档案工作中根深蒂固。宗培岭教授认为“我不同意将档案馆的核心职能定为利用服务……档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承载文化、传承记忆的功能。”…他认为保存历史是档案馆的核心职能。图书情报工作从诞生之日起,就面向广大信息用户,以全心全意服务信息用户为己任。正因此,图书情报信息机构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单位,它的文化性和公益性已被广大信息用户所认可和接受。两者一对比,不难看出档案用户和图书情报用户信息需求范围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

5用户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及原因剥析

5.1档案用户需求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和图书情报用户需求主要受用户内部因素影响

从信息需求的实现能力上来看,外部因素是决定档案用户需求有效实现与否的关键,诸如国家开放利用档案的程度。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总体水平等等都制约着档案用户需求水平。“档案利用者需求分为客观需求、认识需求、表达需求三个层次。最佳的需求状态是三者完全一致,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无法达到的完美极致。”三个层次之间为什么很难趋于一致?之所以从客观需求到认识需求再到表达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就是因为连接三者间的桥梁出了问题,比如利用受限制或者对馆藏不了解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由非用户本身的外部因素造成的。

而用户内部因素则是决定图书情报用户需求有效实现与否的关键,这种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图书情报用户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情报用户需求的内容变化规律将随着用户知识结构变化而改变,用户的知识结构是决定其情报需求量的主要依据,知识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用户情报需求量的改变,而且直接关系到用户情报需求的内容与性质。”

5.2差异的原因剥析

①社会意识的差异。社会对档案信息的总体认识水平还不够高,还处于不太成熟的状态。档案的面纱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没能彻底揭开,总给人一种神秘感。而图书、情报走的是亲民战略,发展至今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图书情报意识明显强过于档案意识。正因为如此,档案用户需求更容易受国家政治及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图书情报用户需求更容易受用户本身的知识水平及文化素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②工作原则及其管理制度的差异。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是: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落到实处,工作的重点不在于利用而在于保管。在档案收集和利用制度上,突出“物”的重要性而轻视“人”的需求。所有这些因素都拉大了用户与档案的距离,加剧了外部因素对档案用户需求的影响。图书情报工作及其管理制度都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情报工作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用户有新的需求或者需求上的不足,将会在工作中及时补充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图书情报用户与图书情报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图书情报部门的信息结构也很熟悉。这就进一步消除了外部因素对用户需求的影响,用户自身的内部因素自然成了影响用户需求的主要因素。

总之,加强档案用户研究,掌握档案用户需求特点,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供求的平衡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余彩霞,试析情报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J],现代情报,2002(2)。

[2][3]黄萃,档案利用者需求特征研究[J],上海档案,2001(1)。

[4]1宗培岭,潘玉民,存史呼?利用呼?——档案馆核心职能论[J],档案管理,2007(2),。

[5]李扬新ab档案利用者需求与图书情报用户需求的差异[J],档案管理,2000(6)。

差异化需求 篇11

XBRL自1998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Hoffman提出思想框架以来, XBRL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了迅速发展, 多个国家、机构及组织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行XBRL的应用。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XBRL财务报告的披露起着规范与模板的作用, 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关于分类标准中标准元素是否能满足上市公司披露需求和是否能有效率地表达财务信息一直是分类标准制定者、XBRL财务报告报送主体、信息披露监管者、信息披露中介乃至投资者都关注的问题, 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基于上述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完备性和效率性方面对分类标准进行研究。

二、样本选择

本文采取了抽样研究的方法, 抽样的总体是2011年上交所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按照10%的抽样比例, 以10为步长进行系统抽样。依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01》所列的13个行业门类, 剔除金融类企业, 最终得到本文的93个样本。本文选取货币型财务信息, 是因为货币型财务信息为财务报告最基本、最核心的信息, 规范易于企业填报而较少出现歧义。并且, 大多数企业按照统一规范表格填制财务报表正文, 对于正文内容研究意义不大, 因此本文仅选取财务报表附注中货币型财务信息作为研究对象。

通用分类标准采用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该标准共计元素2984个, 分为13种元素类型。在XBRL报表中表达货币型财务信息的元素是由货币型和Member型元素组成。在1464个货币类型元素和301个Member型元素中, 剔除非报表附注元素、金融相关行业元素及首次执行会计准则企业元素。其余元素中, 剔除单独列示在财务报表中的元素, 得到本文研究对象元素, 即非金融行业的附注货币型元素903个, Member型元素300个。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人工翻阅公司年报, 提取货币型财务信息并与分类标准元素逐一匹配的方法。本文收集了这93家样本公司2011年财务报告附注中的84个报告子项目的披露的货币型财务信息, 根据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对具体披露内容进行判断匹配, 匹配成功记为1分值。

四、研究结果

(一) 效率性

分类标准的效率性即制定的元素冗余最小, 是指分类标准应该在尽量满足企业对于财务信息披露需求的前提下, 减少分类标准中的低使用率元素和关系 (冗余元素) , 提高元素使用率。

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使用通用分类表中元素总数为1057个, 其中Member型元素246个, 占分类标准中元素的82%;货币型元素811个, 占分类标准中的89.81%。通用分类标准元素制定在效率性方面较好, 整体使用率为87.86%。

(二) 完备性

分类标准的完备性是指标准体系中所含元素应尽量全面, 能覆盖企业对于财务信息披露的所有需求。完备性不足体现在企业报表中披露的财务信息无法在分类标准中找到对应的元素, 即分类标准中制定的元素存在不足。

企业因实际需要未能在通用分类标准中找到对应元素而进行元素扩展, 共扩展标准未定义元素1145个。整体扩展率 (扩展率=扩展元素/总元素集合) 为48.76%, 其中Member型元素扩展率为54.55%, 货币型元素扩展率为46.50%。结果表明, 通用分类标准的完备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五、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 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完备性与效率性两方面, 探究通用分类标准是否能满足企业信息披露需求。整体而言, 现有通用分类标准元素制定效果在效率性方面较好, 但在完备性方面较欠缺, 存在本文提到的元素冗余与元素不足的问题。一方面, 超过十分之一的元素从未被采用, 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外扩展更多的通用分类标准未定义元素来满足自身信息披露的需求。通用分类表中在完善过程中应补充不足的元素以提高完备性, 同时应剔除冗余元素从而提高效率性, 更好地满足企业信息披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9) :56-63.

[2]Chakraborty, Vasarhelyi.Automating the Process of Taxonomy Cre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axonomy Structures.Working paper, 2010, October.

上一篇:压裂液返排模型下一篇:背诵英语范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