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差异化建设(精选7篇)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1
摘要: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视为人类主观意识的范畴,因此,在研究中西茶文化时不仅要有历史、文化的观点,更要有人类对内在外在价值的取舍和取向,茶文化研究要通过残存的片断去认识整体。文章从茶文化视角阐述了中西茶文化的提出背景、内涵、主要内容及实践形式等方面,并对西方的文化教育进行评析,探索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的内容与不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学,中西差异,专业建设
茶文化无疑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过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能够看出中式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西方国家很大程度上主张教育应融入生活,“教育必须首先是经验性的,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学生们必须在其他事物之中被教育,去发现一切行动过程的结果,而不是盲目依靠他人假定,得出所谓结论。”即个体只有经历生活的各种挑战,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日益走向成熟。这也恰恰正是现阶段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中融入茶文化的原因与初衷。
1 中西茶文化差异及文化教育异同
茶艺美学无疑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过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能够看出茶文化与人类文化取向中所蕴含的精神教育。茶文化主要集中体现了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其表现的存在价值则在于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下的国家环境中的群体心态。中西两国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及形态各异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在茶文化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同。中西两方由古至今在教育背景上都具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在茶文化形式上产生的文化取向差异自然在所难免。西方专业建设之所以开展得很成功,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而中国茶学专业建设的制度层面还相对薄弱,应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制订专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高职应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建设课程,并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对于西方专业建设所存在的不足,中国应加以反思与改进,全面建立中西部地区专业建设基地,推动茶学专业建设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西方是最早提出“文化取向”概念的国家,对专业建设内涵的诠释、内容的理解和实践形式的采用,均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修正的过程,对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把握都比较精准,在茶学专业建设实践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西方专业建设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国家重视并制订茶学专业建设的法律法规、高职开设茶学专业建设的独立及渗透性课程、开展挫折教育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将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茶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实践活动便是开展跨文化教育。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西方的茶学专业建设具有很多合理、优秀之处,尤其在茶学专业建设实践方面,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西方的专业建设虽然开展得比较成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西方各州学校专业建设基地分布不均衡、覆盖不全面。大部分的茶学专业建设基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纽约、华盛顿、费城及波士顿等发达旅游城市,其次是西南部加州的洛杉矶、旧金山及圣地亚哥等发达硅谷城市,而东南部的迈阿密、佛罗里达州及西北部的西雅图等城市则分布得较少。其次,西方专业建设最主要的实践形式是通过华特士学校来开展的。由于茶学专业建设基地不是全覆盖,因此,西方专业建设最主要的实践形式不是在高职建立茶学专业建设基地,而是在主要的州建立华特士学校,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夏、冬令营体验活动等等。另外,参观茶园、走访动物园和森林探险等活动也是西方开展茶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实践形式。尽管西方专业建设的实践形式非常丰富,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各州大中小高职茶学专业建设基地的建设及覆盖范围。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开展茶学专业建设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他们最宝贵和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高职中度过的。高职是开展茶学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职建立茶学专业建设基地至关重要。
2 基于茶文化视野的茶学专业建设人文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专业教学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语言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学习整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转变观念。
2.1 兼容并蓄,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活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所遵循,但教学效果的取得,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相应发展,而茶学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有必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统筹兼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其中,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校茶学专业课和专业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关于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两个因素,必须要将这两个因素统筹兼顾,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因此,这是两者融合的媒介所在,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应以此为中心点,通过专业教学强化高校茶学专业课的开放式特点,从而从课程发展上促进茶学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发展,从方法论上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发展,以通过两者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分门别类,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教育课程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与人格魅力的伟大事业,它的本质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命,指导人们创造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为了更充分地挖掘人的精神生命及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各大中小高职可适当参考及借鉴美国茶学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教育课程,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茶学专业教育融入到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茶学专业课程应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将专业教学渗透到茶学专业学科之中,力求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有机统一。此外,还应努力做到与心理咨询辅导相渗透,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茶学专业课程应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讲授法。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在课堂设置一个辩论环节,增强学生对生命质量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生与死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他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优化环境,保证茶学专业教育正常运行
高校茶学专业教学是处在于高职茶学专业这个大环境中,高职茶学专业环境从大方向上来说,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余练习环境,而其均会受到高职场地、设备和茶学专业氛围的影响。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专业教学的另一难点在于对教学环境的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除了建立完善的茶学专业专项场地、设备,保证教学的需要外,其重点在与课堂茶学专业氛围的营造上,开放课堂是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能充当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茶学专业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开放式教学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的整体教学环境保证。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茶学专业氛围,也有利于辐散到可以练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可以时间能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而对于课余练习环境而言,高职茶学专业场地的沿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优化了教学环境,才能保障专业教学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的实施,实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2.4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茶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最终教学效果的取得,还有赖于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各个因素的控制和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教学所呈现的开放课堂是一个不拘于形式,无固定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掌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能力。为克服这一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其前提就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而其途径之一,就在于对茶学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茶学专业教育作为一类与传统教学法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一个广域的知识理论,其中包含了各种各类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又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适应范围,如合作教学法强调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对于茶学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在广泛了解茶学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 结语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关于教育内涵的研究,不能脱离前人的经验成果,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及丰富,力求达到一个最全面的表述。茶学专业教育是人们追求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德育工作,它的主要载体是高职。茶学专业建设贵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通过亲生体验而获取认识和经验;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和语言,更是引导人们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映群《.调酒》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活色生香-鸡尾酒调制》课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40-42.
[2]田园.从文化交流背后的冲突来看“礼仪之争”[J].学术论坛,2009(12):26-29.
[3]李艳.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英文化融合研究---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J].延安高职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7-120.
[4]王玉霞.中西方礼仪文化比较研究---以宴饮礼仪为例[J].兰台世界,2010(5):60-61.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2
一、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内涵分析
(一) 专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来源于经济学的一种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为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 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 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更要着眼于企业内部, 积累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具有浓厚的哲学根基且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因此虽然是针对经济学方面提出的观点, 但它对高等教育研究是颇有启发的。
会计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 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会计学科建设中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因此, 吸收和借鉴现代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成果, 积极探索培育和增强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对于增强院校竞争实力, 促进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 使专业在高校专业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它包括专业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 师资队伍的培养等要素的整合。
(二) 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根据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这一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二是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三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对人才需求市场而言, 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品, 同样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以, 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延展性。即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并且需要向横向和纵向延伸, 并扩展到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有用性。即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能为教育投资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使受教育者在人才市场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间独特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高校专业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竞争力, 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三是独特性。独特性包括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两方面。专业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专业竞争优势所在, 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其次它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能力和资源优势, 具有明显的个体文化特征, 因而难以被模仿或复制。这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专业持续竞争优势所在的有利保障, 它必须使竞争对手在模仿它时面临各种障碍和劣势。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特性, 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还具有整体性和内隐性的特性。
二、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因此, 大部分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虽然与其他专业相比, 就业形势较好, 但也开始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 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 而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 供需不均衡;另一方面各高校会计专业间竞争激烈, 急需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会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核心地位, 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强的稳定性。它应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 包括多个层面, 其形成不是个别因素之间的简单组合, 而是一个由构成专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理念和文化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学科结构和研究创新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人才队伍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三、以差异化策略作为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 差异化策略的涵义
在竞争激励, 市场对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的背景下, 各个高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也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专业必须采用差异化方式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 以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 这就是差异化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之一, 指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 生产出在性能、质量、服务或特色上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产品,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稳自身的市场。对于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言, 就是将专业比作企业, 学生即是产品, 差异化战略就是通过将专业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客观环境进行差异于竞争对手的个性化整合, 致力于突出自身特质、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的调整, 以不断调整变化紧跟社会需求的变迁, 乃至迸发出超前的教育水平。
(二) 基于差异化策略的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以差异化策略来指导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这需要从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五个核心要素着手。首先是教学理念和专业文化的差异。教学理念包括专业定位、教学层次、人才质量观等;而专业文化是该专业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以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与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种观念, 反映该学科传统和精神积淀,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被师生认同的广泛性。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对外经贸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则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通晓国际会计准则, 能在跨国企业、国内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时, 应找准在整个社会大系统、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及高校学科发展中的定位, 并据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其次, 是学科结构和研究创新方面的差异。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新不仅是高校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 也与办学特色的形成、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和教学实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学科结构和研究创新的差异化可以体现在高水平的学科结构的设置、学术梯队的建设、前沿研究方向的选择、对研究创新的资金和装备投入, 与国际学术交流网络的建立等方面。而在人才队伍的差异方面, 人才队伍不仅仅指负责教学的教师, 也包括领导的治学方略和决策水平、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程度和教学科研水平以及管理队伍建设等在内。此外, 人才培养的差异。在经济社会中, 由于企业的地域性、行业特性、发展阶段等的不同, 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 在人才培养中, 各个院校面向的市场不同, 所培养的学术层次、规格、特点各异。人品培养的差异是与学校的行业背景及特色相一致的, 如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在会计人才培养中, 可能会倾向于某个特定的行业领域, 使学术在这些领域中更具有竞争性。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引入会计人才的培养中, 有利于把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转换为会计专业的竞争力及其学术的就业竞争力。最后一点, 社会声望上的差异, 显然专业的良好声誉可以带来品牌效应, 使专业具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 专业声望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
四、培育和提升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点
(一) 正确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专业要想生存、发展, 获取独特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位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偏向不一、层次也不一。如一般企业会需要“做会计的”, 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 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则需要“查会计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因此定位的关键是针对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分。通过市场细分, 专业能向市场提供独特的教育、教学及人才服务, 使市场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 形成自己的“利基市场”, 增强竞争优势。
(二) 塑造特色
基于差异化策略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即强调的是充分依托内部优势资源与客观环境进行差异于对手的个性化整合, 不断强化学科的优势领域, 形成自身特色, 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师特色、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进而以学科特色为支持, 形成核心竞争力。如在学科结构上, 应按照复合性、交叉性的发展趋势, 对现有学科专业加以整合, 以适应社会和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不断调整和发展学科专业的建设, 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和强化学科特色。
(三) 设立和实施内部激励
人员是通过差异化策略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专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因此需要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的团队, 才能不断拓展优势, 保持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施行以良性竞争为基础的内部激励机制, 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从而带动团队创新建设、促进教研人员和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 应合理的设立内部激励机制, 避免因激励机制设立不当在内部形成恶性竞争。对于不同的人员和教学科研组织, 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政策;并且应该提倡在专业内建立结构优化的人才梯队和学术团队, 形成群体优势, 营造良好的研究、创造氛围。
(四) 文化建设
组织内文化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的, 具有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特性。在学科建设中, 形成严谨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理性的批评精神、开放进取的竞争意识以及民主、宽容的管理理念等, 对于研究高深学问, 传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 培养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构建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应将建设独具特色的、发展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五) 合作与联盟
一方面是指高校或专业与企业、政府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院校可为企业、政府提供的丰富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企业、政府则可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经费、实践平台、资源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其次社会实践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方式, 与用人单位形成交流互动的人才使用机制, 更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或不同高校的会计专业间, 由于所处的地区在地理、人文、经济、资源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通过建立联盟, 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 营造品牌
品牌就好比企业的商誉, 虽然不易用价值来衡量, 但却是形成专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通过各种渠道, 包括媒体、学生、家长或其他相关机构和个人加强宣传,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注意的是, 仅仅依靠宣传和广告只是对品牌塑造的辅助手段, 只有以优异办学质量为基础形成的专业品牌才可以获得广泛长久的社会认可, 建立更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最后, 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代和背景的不同而发展和变化。其差异化也会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而使原有的优势减弱。为此, 只有将专业核心竞争力置身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前沿, 以差异化为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J
摘要:会计专业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 面临激烈的竞争。为此, 会计专业建设应从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着手, 以差异化策略为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 采取对策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 2010, (09) .
[3].周燕, 郑晓齐, 李汉邦.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6) .
[4].李文, 王文武.延展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2) .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3
本文试图在豪特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统一框架来分析产品的最大化差异、最小化差异和中等程度的差异, 从而解释由于横向产品差异化导致的产业集聚和对应的市场结构。
一、产业集聚与横向产品差异化两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为了便于分析, 此处为一维产品差异化。假设有A和B两个企业, 它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这里的完全相同的产品可理解为除了企业位置和消费者的运输成本不同, 产品的其他方面都相同) , A企业在长度为L的轴上, 具体位置为距离该轴最左端的a处 (0≤a≤L) ;B企业也在长度为L的轴上, 具体位置为距离该轴最右端的b处 (0≤b≤L) 。同时假设a+b≤L, 因为如果a+b≥L, 就意味着B企业靠近L轴的左端, 而A企业靠近L轴的右端, 相当于位置互换。A企业的交货价格为PA, B企业的交货价格为PB。以上假设条件可用图1表示:
所有的消费者均匀分布于长度为L的轴上, 每单位长度代表一个消费者, 每个消费者购买一个单位产品。某个距离A企业所在地x单位长度的消费者从A企业购买一单位产品的价格为PA+αt1x+ (1-α) t2x2, 而某个距离B企业所在地y单位长度的消费者从B企业购买一单位产品的价格为PB+αt1y+ (1-α) t2y2。其中:α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的权数, 反映线性运输成本和二次型运输成本的分配关系。当α=1时, 豪特林模型中的运输成本为线性运输成本;当α=0时, 豪特林模型中的运输成本为二次型运输成本。t1和t2为一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系数。消费者的分布点表示消费者最喜欢的产品特征量, 而各企业的位置则表示各企业产品的特征量。所以, αt1x+ (1-α) t2x2表示一个距A企业x单位长度的消费者购买A企业一单位产品的效用损失, 这对于B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的。同时还假设消费者购买一个单位产品所得的效用肯定大于保留效用, 那么产品能覆盖整个消费市场。
本文的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两个企业分别选择位置 (产品选择) ;第二阶段, 在位置确定的基础上确定各自产品的价格。每个企业的目标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均衡分析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两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我们采用后退归纳法求子博弈完美均衡解。
如果两个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差不大且价格不高, 就有一个位于x*处的消费者 (对于B企业而言则为y*处) 从A企业购买产品和从B企业购买产品是无差异的, 即满足下式:
由式 (1) 和式 (2) 联立求解可得:
位于x*左边的消费者必购买A企业的产品, 这样他所得的效用最大, 故A企业所得需求为:qA=x*+a。同理, B企业所得需求为:qB=y*+b。即:
为方便研究, 假设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为零, 此时A企业和B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以上利润函数满足凹函数条件, 故可求一阶导数, 可得:
由式 (9) 和式 (10) 联立求解可得:
其中:PA和PB为A企业和B企业在第二阶段的最优价格策略。由第二阶段价格策略推出第一阶段的位置策略, 那么把式 (11) 和式 (12) 代入利润函数可得:
为求企业的最佳位置, 对A企业和B企业的利润函数求导并整理可得:
对式 (15) 和式 (16) 来说, 右边第一项毫无疑问是正值, 关键是分析第二项。“L+3a+b”与“L+a+3b”实际上是对称的, 分析其中一种即可。因为:0≤a≤L/2, 0≤b≤L/2。所以:Max (L+3a+b) =3L, Min (L+3a+b) =L。
当取Max (L+3a+b) =3L时, 令2αt1- (1-α) t2 (L+3a+b) >0, 可得:
当取Min (L+3a+b) =L时, 令2αt1- (1-α) t2 (L+3a+b) <0, 可得:
这样可得到三个命题:
命题1:当时, 无论a和b取何值。同理, , 这意味着A企业和B企业都往中间移动 (结合图1看) , 直到a和b都为L/2为止, 也就符合产品差异最小化的要求, 形成了最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α=1时, 豪特林模型中的运输成本为一次型运输成本, 这是上述情况的一种特例。在此种情况下, 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
命题2:当时, 无论a和b取何值。同理, , 这意味着A企业和B企业都往两边移动 (结合图1看) , 直到a和b都为0, 也就符合产品差异最大化的要求, 形成了松散的专业化产业布局。α=0时, 豪特林模型中的运输成本为二次型运输成本, 这也是一种特例。在此种情况下, 市场为寡头垄断市场。
命题3:当时, a和b取任何值时, 。这时A企业和B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企业既不在中间位置也不在边界位置, 而在中间和边界之间的某个位置上。也就是说, 产品差异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 而是中等程度, 并形成了对应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在此种情况下, 市场为垄断竞争市场。两个企业的位置a和b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其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
三、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社会福利分析
社会福利 (又称“社会剩余”) 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本文模型中, 由于每个消费者都必须购买一个单位产品, 生产者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从而总消费者个数既定, 说明总的产品生产量既定, 这意味着总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企业的位置和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生产者剩余等于产品价格乘以产品需求量减去生产成本;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是恒定的 (因为单个消费者获得的单位产品的效用是既定的) , 那么消费者剩余就等于总效用减去每个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和运输成本。所以, 社会剩余就等于所有消费者的总效用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由于生产成本既定, 社会剩余就由运输成本决定。
1. 从社会角度看企业最佳位置的选择。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价格变量没有出现在社会福利分析之中, 真正需要分析的仅为运输成本, 而运输成本仅和企业位置有关。所以, 这里只用考虑企业位置而不用考虑价格。因此, 从社会角度看, 如果要求得两个企业的最佳位置, 就需要使总的运输成本最小化, 从而也就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对某个处于x位置的消费者来说, 如果他从A企业和B企业购买一单位产品发生的运输成本相同, 他的位置应该满足下式:
从社会角度看, 这就说明处于区间[0, (L+a-b) /2]的消费者购买A企业的产品, 处于区间[ (L+a-b) /2, L]的消费者购买B企业的产品。要求得两企业的最佳位置, 只需求解下式:
最后求解可得:a=b=L/4。这也就是说, 从社会角度来看, 两个企业的最佳位置为距各端点四分之一处。这时的运输成本为:
2. 社会福利分析。
(1)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即时, 两个企业位置的最优策略为:a=b=L/2。这时的运输成本为:
(2) 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 即时, 两个企业的最优策略为:a=b=0。这时的运输成本为:
(3)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 即时, 两个企业的最优策略为:。这时的运输成本为:
3. 豪特林模型中的运输成本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运输成本的关系分析。
从C (1) 、C (2) 、C (3) 与C (0) 的比较很容易得出如下关系 (即命题4) :
命题4: (1) C (1) >C (0) 。 (2) C (2) >C (0) 。 (3) C (3) ≥C (0) , 当α=L/ (t1+t2L) 时, 取等号;否则, 取大于号。
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出, 本文提到的三种情况都没有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其中: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下得到的社会福利是最少的。在第三种情况下, 社会福利随着α的增大而增多, 在区间中逐渐接近最大化水平, 当α=L/ (t1+t2L) 时, 就意味着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区间中, 社会福利随着α的增大而增多, 逐渐远离最大化水平。这和经典的市场结构理论有差别。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 但是本文得出的结果却与此不同。原因在于, 如果消费者类型相同, 的确可得到经典的市场结构理论的结果;但如果消费者类型不同, 它们有不同的消费偏好,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就未必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就如本文所得的结果一样。所以, 消费者类型不同时, 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就如命题4中的情况 (3) , 有可能取等号, 这时意味着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四、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运输成本的函数形式对博弈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从而对产业集聚和市场结构产生影响。本文的运输成本函数取介于一次型和二次型之间的形式, 从而得到了较为普遍的结果:不但有产品的最大化和最小化差异, 从而分别得到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完全竞争市场、松散的专业化产业布局和寡头垄断市场, 还有中等程度的差异, 从而得到相对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垄断竞争市场, 这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如何形成产业集聚, 本文的结论对于政策制定者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Eaton B.C., Lipsey R..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Differentiation Reconsidered: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Spatial Competi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1
[2].Bockem, Sabine.A Generalized Model of Horizo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3
[3].Forslid R., Ottaviano G..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3
[4].斯蒂芬·马丁著.史东辉等译.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4
一、工业工程专业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IE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2], 尤其是专业课教学, 存在以下两大矛盾, 从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
(一) 课程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以IE专业开设的“质量管理工程”为例, 课程涉及内容较多, 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质量检验、可靠性等, 囊括了质量管理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加之课程本身技术性强, 需要数理统计的基础,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
据调查, 目前国内IE专业的《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大都为48 学时左右, 在有限的48 学时内将整个质量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介绍清楚, 并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具有很大难度。同时质量管理实践性很强, 有限的学时限制了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和讲授的深入, 其结果:或者什么内容都涉及, 而什么内容又都无法深入;或者是有的内容干脆就不做介绍。其结果是, 学生要么会因为知识点多, 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要么因为缺乏系统学习, 根本不知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内容的取舍标准是什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均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IE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中。
我们曾对江西省内4 所高校的IE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0%的学生反映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过多, 尤其是“质量管理工程”、“物流工程”和“生产运作管理”;与此相反, 另有近20%的学生却认为一些重要内容没讲或没仔细讲授;将近30%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 什么场合用, 如何用, 根本不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 职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目前的“质量管理”教学层次不分, 表现在: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 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 也不问是什么专业, 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 同样的学时数, 同样的教材, 同样的教法, 导致教学内容的雷同和无针对性。
IE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会有很大不同, 由于学生就业的多样性, 势必造成对不同知识需求程度的不同。仍以专业课“质量管理工程”为例, 由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决定了无论什么岗位、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什么职位, 都毫无例外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 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业, 对质量技能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另外, 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不设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专业, 本科以上质量管理学历教育的数量很少, 而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人才需求日趋旺盛, 供需存在极大的缺口, 因此, IE专业某种程度上也担负着为企业培养质量管理专门人才的任务。对专门从事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审核与认证工作与从事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研究以及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工作所需的质量知识与技能有很大差别, 从而导致对专业知识的关注点会因为岗位的差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课在考虑这些差异的前提下, 应针对不同职能和岗位分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进行差异化教学,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求。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思路的提出
“差异化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 将教学对象, 按其需求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 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测方法, 最终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差异化教学, 还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 基本上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还没有从岗位职业需求、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 增加了教学难度, 降低了教学效果。
国外高校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E专业在美国大学学科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它的课程涉及范围很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并且可在制造系统、作业研究、质量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修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和预修课程会有所区别[3]。再如, 密歇根大学IE专业的“质量管理”方向, 除基础课程中有“质量控制及可靠性”, 必修专业课程有“最优化”, 选修课中还有“统计质量控制”[4]。而国内IE专业只有“质量管理工程”一门课程, 却包含了“质量控制及可靠性”、“最优化”和“统计质量控制”等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他们对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的主观判断呈正相关关系, 而他们判断知识“作用和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与未来职业的相关性”[5]。因此,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最关心的未来就业结合起来是改变目前IE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一个最佳选择。引入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与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缓解目前有限的学时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般来说, 符合企业要求的IE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职业素养 (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外语等) 、专业技术能力 (机械设计技术与方法、机械制造技术与工艺、材料成型技术与工艺、计算机应用等) 以及专业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专业管理能力包括:QDC (Quality、Delivery、Cost) 价值条件管理以及资源要素 (设施设备、物料、人力资源、工作方法、环境) 管理的能力。这也是形成差异化教学的关键。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 采购管理对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更为倚重;而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则更需要试验设计与可靠性的知识;而对生产管理则需要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的知识。
三、基于差异化教学的课程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工作标准 (岗位规范) , 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
IE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就业具有广泛性, 这种广泛性不仅体现在就业行业广, 还体现在就业职业、就业岗位广。因此, 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 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不同从业岗位的需要。根据就业方向职业能力要求,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层次模块, 并做好课程各内容之间的衔接。仍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 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等基础部分之上,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检验、试验设计、可靠性等内容相对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具备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 基础模块
由于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什么岗位, 都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 所以, 基础模块强调的是共性和全局, 是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的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 大约需要32 个学时。适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研究、采购、物流管理等岗位。包括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概念、企业质量文化、质量管理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质量检验基础。基础模块面向整个专业所有学生, 学习结束后, 部分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部分学生进入特色模块部分的学习。
(二) 特色模块
特色模块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局部侧重点, 即深入学习部分, 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和设计质量保证。其中“过程质量控制”模块适用于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岗位, 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控制、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的能力。包括质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能力与SPC。“设计质量保证”模块适用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与管理岗位, 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试验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等手段保证设计质量, 进行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能力。包括试验设计和可靠性。但选择“设计质量保证”模块必须在学习了“过程质量控制”模块的基础上。两个模块各需要大约24 个学时。
(三) 综合模块
专门针对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岗位 (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审核与认证) 而设计。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质量经济分析、抽样检验。大约需要32 个学时。进行综合模块部分学习的学生, 必须完成基本模块和所有特色模块的学习。
这种结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模式, 可以推广到IE其他专业课。学生在学习通识性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趋向对某一方向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 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解决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诸多问题导致的人才培养问题。同时为了优化资源, 可以跨专业、跨学院选择“套餐”, 这样作为IE专业课的“质量管理工程”, 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摘要: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的就业有机地结合, 不仅可以缓解有限的学时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还可以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以满足同一专业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需求。这种基于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对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职业导向,工业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浩平, 方子帆, 王盈.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
[2]胡罗克, 杨其华, 陈勇.国内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3) .
[3]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Course Module[DB/OL].http://www.gatech.edu/2013-07-05.
[4]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dergraduate Program Modules[DB/OL].http://www.michigan.edu/2013-07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5
那么,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 (机电产品方向) 该如何实现差异化策略呢?
一、准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或操作型的创新型人才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习得、掌握的职业技能、就业岗位、职业素质等要素, 必须深思熟虑, 清楚明确。高职层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应该是专才, 必须专在机电方向, 区别于其他学校营销专业培养的一般性营销型人才, 因此本专业培养依托第二产业, 适应陕西 (国防科技) 工业产品营销及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审计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广告理论与实务、营销心理学、营销与策划、经济法等、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机电产品相关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够在机电行业企业第一线从事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及营销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能适应生产、经营、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市场营销人才。
二、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根本, 而培养能力的根本在于合理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 强调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提升职业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 (机电产品方向)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四大模块, 其一,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其二,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 其三,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 其四, 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1.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主要是通过公共必修课的学习和通识教育, 使高职学生具备应有的个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实用英语、办公自动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2.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
通过教学, 使学生为学习营销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经济法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商务礼仪、营销心理学、普通话、会计电算化基础等。
3.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
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和主干知识。课程设置有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公关礼仪、销售管理、广告实务、市场调研、推销与谈判、机械制造及应用等课程。注意结合机电行业特征开发适合该专业特色的教材, 使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机电专业和行业的针对性。
4. 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通过教学, 使学生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的拓展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有客户关系管理、汽车贸易与实务等。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人才培养取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 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饯行启发式教学, 鼓励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与本专业有关的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勇于开拓, 敢于创新。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不断完善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适当减少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模式, 加大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以《营销策划》课程为例, 进行课程改革, 实行项目式教学, 授课教师将可以将学生分组, 然后把任务下发给各小组成员, 由小组成员在教学情境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对小组设计和学习成果进行讲评、比对, 激发各小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也可以采用讨论、交流等方式, 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人向营销专业人员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重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市场营销專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也是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将市场营销专业对应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增加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内容, 增加实训课程, 如市场调研、销售训练、模拟谈判等环节的比重, 构建相对独立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到4:6以上, 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构筑各自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与任务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构成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 理论课程教学构成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群,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 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联合校外实训的学生顶岗实习来实现。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的水平,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若要以机电行业和企业为纽带, 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请进来”:学校有针对性地引进或聘用“机电营销”和“机电产品设备销售”方向的企业专家、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等以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实践等形式为学生进行技能培训。“送出去”:根据“机电营销”的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和顶岗实践。充分掌握营销岗位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素养, 建立具有双师素质的营销教师团队。
综上所述, 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 (机电产品营销方向) 的建设而言, 必须走专业教育的差异化策略。紧密依托机电行业和企业, 实现产学研结合, 使培养的毕业生明显比普通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实力与竞争力, 为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声誉,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使学生高质量地就业。也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与提高的“三赢”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沈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6) .
[2]梁晓春.着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加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J].成才之路, 2008 (34) .
[3]周剑锋.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技风, 2011 (08) .
[4]于忠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3) .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尽管高新技术企业都认识到了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多数企业还远未形成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人员激励体系。因此,合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激励,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将具有现实的意义。本论文在整理收集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1 007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最高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因素取值,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
1 激励因素选取
通过梳理张望军[1]、于贵穴[2]、韩杰[3]、行金玲[4]、王方红[5]等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因素整理成27个激励因素,按出现频次分别是工资奖金、单位福利、股票期权、技术入股、职业规划、培训教育等。并对27个激励因素进一步归类,把激励因素概括为物质报酬、个人发展、公司氛围、工作环境、组织激励和外部激励6个类别如表1所示。
2 激励因素感受度分析
通过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介中心联合发文的方式,共收到179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 007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问卷,从人员情况来看,年龄、性别、学历等结构指标分布合理,符合实证研究对样本的要求。
2.1 性别差异
专业技术人员性别差异中取值排名前五的激励因素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在具体激励因素上感受度差别不大,值得关注的是,男性更注重工作自主性,而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
2.2 年龄差异
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差异中取值排名前五的激励因素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激励因素上的取值分布存在差异,其中21—30岁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注重人际关系,31—40岁和41—50岁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注重工作挑战性。
2.3 学历差异
专业技术人员最高学历差异中取值排名前五的激励因素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激励因素上的取值分布也是存在差异的,博士研究生相比于其他人更注重工作挑战性和公司的制度安排。
2.4 工作年限差异
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年限差异中取值排名前五的激励因素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工作年限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激励因素上的取值分布是有差异的,其中6~10年工作年限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注重工作挑战性,11年以上年限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最关注企业前景。
2.5 社会职称差异
专业技术人员社会职称聘任情况差异中取值排名前五的激励因素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不同社会职称聘任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激励因素上的取值分布差异较大:初、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关注的是领导;未聘任职称的人更关注企业前景;高级职称的人关注企业前景和工作挑战性。
3 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方案差异化定制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职称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因素偏重程度不同。因此,对不同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进行差异化定制,能更好地起到人才激励作用。
3.1 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方案
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激励程度和对激励因素的偏重程度不同。这里通过考察激励因素和激励程度的相关性,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如表7所示。
3.2 不同职称情况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方案
实证分析表明,不同社会职称聘任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激励因素上的取值分布差异较大,不同职称聘任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如表8所示。
3.3 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
职业生涯阶段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层次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激励程度和对激励因素的偏重程度不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如表9所示。
参考文献
[1]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6):90-96.
[2]于贵穴,周景坤.浅谈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Z1):98-101.
[3]韩杰.高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8.
[4]行金玲,张大联.中小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研究[J].经济师,2004(10):152-154.
专业差异化建设 篇7
1.1 学生构成的复杂性
近年来,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量扩招, 新的职业院校不断增加以及高考学生的数量下降, 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 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不平衡。学生入学成绩差别加大, 不同成绩的学生同在一个专业班级学习, 统一的教学标准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另外, 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途径增多, 不再单纯从普通高中招生, 也有很多从职业中专, 技工学校等考取的学生, 普通高考来的学生没有专业基础, 而对口招生的学生有一定专业基础, 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一直接受应试教育, 而对口招生的学生长时间接受的是非应试教育, 思想等方面比较活跃, 已不能适应统一的教学标准的教学。因此, 学生构成的复杂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1.2 学生个性突出, 差异变大
新时代的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 个性张扬, 学习目标千差万别, 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学生之间存在着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上的差别, 如果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 而采用相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就会出现一些有专业知识基础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而另一些没有专业知识基础或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 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 迫切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来适应学生的发展。
2. 研究意义
2.1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只有认知目标而缺少人格目标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实行同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 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 缺少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同时也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课堂上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 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 使学生缺少选择、判断、探索、想象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课堂上只有被动的接受知识, 缺少自主活动空间, 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局限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课堂交往的单向性都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实施差异化教学, 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差异化教育教学, 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按照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认识目标的综合培养;根据不同教育教学目标, 设计与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和创造, 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 充分的展现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实现适应自身的发展目标”。因此, 尽快设计和开发功能齐全、适用的差异化教育教学体系,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
树立差异化教学理念、实施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探索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差异化的学业评价标准, 加强多样性技能人才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独特的潜能, 培养具有软件开发实施各个环节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3.2 研究内容
1) 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对于有基础较好且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学生, 明确学习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构建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主要以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 以培养他们熟练简单的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
2) 设定差异化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较好, 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 要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拓展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对于学习目标不明、基础较差的学生, 加强教书育人工作, 使这部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学有所获。
3) 探索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差异化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样的教育内容,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接受知识快慢程度不同等特点, 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 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做到心里有数, 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 针对不同的情况, 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与发展。
4) 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差异化教学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 不强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同样的知识, 所以评价标准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采用课题设计、项目评审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 在具体考试过程中, 实施差异化考试。
4. 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4.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要想改变绝非易事,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学有所能。
4.2 差异化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动态的分类。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学生自愿和教师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 分类并非一成不变, 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 好好学习, 要能进入学习好的学生的行列。
参考文献
[1]乔仁波陈立秋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0
[2]潘冬花《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浅探》教学与管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