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差异化

2024-11-16

金融差异化(共12篇)

金融差异化 篇1

在西方发达国家, 个人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重点, 个人金融业务的销售额和利润迅速增长,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却发展缓慢, 个人金融业务利润贡献占总利润的比例很小, 那么国内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其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从当前的市场竞争来看, 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 因为对商业银行来说,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价格竞争已不是有效的竞争手段。因此,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在价格竞争手段失效的情况下, 应该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 实行产品差异化。

一、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内涵及表现

(一) 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 而这种服务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核心服务、便利性服务、支持性服务。核心服务是银行提供给顾客的核心利益, 也是银行得以存在的原因, 基本上是存贷款等服务。便利性服务是为了方便核心服务的使用, 如果没有必要的便利性服务, 银行的核心服务就不能被顾客很好地消费。银行的便利性服务基本上包括信用卡业务、ATM自动取款服务、银行网点设置、转账业务、异地取款、网上银行、住宅按揭、代交费用等一系列服务。支持性服务是用来提高银行服务价值或者与其他竞争对手服务区别开来的服务, 基本上包括查账、投资咨询、财务管理、发行债券、严格保密、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及服务环境等。银行的核心服务功能各大银行都具备, 并无差异化可言, 但是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能够进行不断创新, 形成服务特色, 保持竞争优势。

所谓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 其本质就是服务的差异化, 是指商业银行在向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 围绕核心服务增加差异化的能够给个人客户带来新价值的附加服务 (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 , 形成服务特色, 以便个人客户将之同其他提供同类服务的商业银行相区别, 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保持竞争优势。

(二) 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个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其实就是服务的差异化, 而每家商业银行提供的核心服务基本相同, 所以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就表现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的差异化。当然, 这种差异化必须是消费者能感知到的, 为消费者所认同。

第一, 便利性服务的差异。关于便利性服务的差异, 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银行与银行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所导致的消费者购买、使用个人金融产品的方便程度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个人金融产品在使用形式、产品的新颖性程度上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在业务办理手续繁简、业务处理的准确性、等待时间长短等方面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在个人金融产品品牌的特色、内涵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 支持性服务的差异。关于支持性服务的差异, 其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即银行与银行之间在服务环境舒适度、服务态度方面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在整体形象和实力方面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在跟踪客户满意度调查、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在通过广告宣传向消费者传递金融产品信息方面的差异;银行与银行之间在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金融产品促销行为方面的差异。

二、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基于上文关于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内涵的分析, 要实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应该创造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的差异, 当然这种服务的差异必须能为消费者所感知、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图1说明商业银行通过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提供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的差异, 来实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商业银行主动实施的这种服务的差异化, 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 如果消费者能够接受, 将获得差异价值;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而言, 在消费者接受差异化的前提下, 与竞争者相比, 商业银行将会获得差异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图1)

三、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一)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我们选取了济南十二家商业银行的个人汽车贷款的消费作为市场调查对象, 这些商业银行的个人汽车贷款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幸福快车”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汽车贷款”;中国银行的“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人汽车贷款”;华夏银行的“个人汽车贷款”;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济南市商业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招商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中国民生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兴业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深圳发展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中国光大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 本人结合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年薪以及家庭年薪在济南市不同的人群中发放了问卷。

(二) 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依次进行了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对应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1、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为了防止多重共线性, 本文分别就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薪与消费者选择个人汽车贷款的银行, 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薪与消费者选择个人汽车贷款的银行进行了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第一, 关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薪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银行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年龄和教育程度两栏Sig的值都为0.000, 小于0.05, 这说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的影响很大;而性别和个人年薪两栏Sig的值明显大于0.05, 说明性别和个人年薪对消费者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第二, 关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薪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银行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年龄和教育程度两栏Sig的值都为0.000, 小于0.05, 这说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的影响很大;而性别和家庭年薪两栏Sig的值明显大于0.05, 说明性别和家庭年薪对消费者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综上所述, 消费者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其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有很大影响, 而性别、个人年薪、家庭年薪对消费者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没有什么影响。

2、对应分析。

下面分别就消费者的年龄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的银行、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的银行进行对应分析。

第一, 关于年龄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银行的对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年龄在18~25岁以及25~35岁的年轻人通常会选择兴业银行、招商银行这样的新兴股份制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 而年龄在35~45岁的中年人通常会选择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 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具体会选择哪个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的倾向性不是很明显。

第二, 关于受教育程度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银行的对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消费者通常会选择建设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 而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消费者通常会选择中国银行和济南市商业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 具有其他学历的消费者具体会选择哪家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的倾向性不明显。

3、相关性分析

第一, 消费者通常在银行办理的主要个人业务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银行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消费者通常在银行办理的主要个人业务, 即存款、贷款、汇款、信用卡、代收代付、理财产品以及网上电话银行等业务, 与其选择哪家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 消费者在某个银行办理了一些个人业务, 购买和使用了某行的一些个人金融产品, 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会选择该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

第二, 消费者对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主观感受与选择个人汽车贷款银行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行与行之间在传递金融产品信息方面是否有差异与消费者选择哪家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之间具有相关性。一方面这说明商业银行在“通过广告宣传向消费者传递金融产品信息”方面的差异, 大部分消费者已经能够切实感受到, 并影响其选择哪家银行进行个人汽车贷款;另一方面这也说明, 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其他方面做的明显不足。为此, 商业银行就应该在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其他方面下功夫, 与其他银行相比, 向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优质的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 以便消费者能够切实感受到这种差异并购买和消费本行的个人金融产品, 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最终获得差异竞争优势, 提高其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方面做的还明显不够。为此, 本文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 改进现有产品服务, 更好地满足个人客户需求

1、进一步丰富个人理财产品品种。

近年来, 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国内理财市场十分活跃。针对旺盛的市场需求, 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产品。为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需要进一步丰富理财产品系列, 可以考虑发行和资产证券化挂钩的理财产品, 或直接发行证券化工具, 吸引客户。

2、进一步优化保险产品结构, 推出新的服务。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发挥保险产品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加快销售的保险产品转型, 即从“分红型”保险产品向“保障型”产品转型。一方面要深入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 加快保险产品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研究保险定投产品, 促进代理个人保险业务发展。

3、研究推动个人委托贷款发展, 丰富个人理财渠道。

委托贷款产品可以进一步丰富个人理财渠道, 使资金委托者获得更高的收益;银行则可以在获得手续费的同时, 吸引一批具有个性化理财需求的客户。

(二) 注重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 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

(1) 建设完善的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体系; (2) 为个人金融产品提供先进的科技系统支持; (3) 紧跟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步伐, 前瞻性地开发新的个人金融产品。

(三)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个人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1) 细分市场, 确定目标市场, 实施品牌定位营销策略; (2) 实施数据库营销, 搞好客户关系管理; (3) 跟踪客户满意度调查, 提升客户忠诚度; (4) 注重个人金融产品品牌建设; (5) 加快网络建设, 增强网络营销实力。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 利用最优尺度回归, 分析济南市十二家商业银行个人汽车贷款差异现状, 得到了关于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的一般性结论, 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方面的不足, 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最优尺度回归,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

参考文献

[1]辛树森, 许会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2]童文俊.《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亚太经济》, 2004.1.

[3]杨公朴.《产业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肖北溟.《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及策略分析》、《金融论坛》, 2003.4.

[5]肖北溟.《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若干问题研究》、《金融论坛》, 2008.1.

[6]张方杰.《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学位论文].青岛大学, 2006.

金融差异化 篇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及税收处理差异 作者:吴要毛 王一淮

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会计计量相当复杂,不仅本身的价值变动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准确计量,同时必须结合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对其后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差异进行准确计量。因此,完整分析其中的会计、税收差异并做出准确的会计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就其在会计及税收业务处理中差异进行了一些简要分析。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税收处理主要规定

其一,会计处理规定。初始计量方面。企业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后续计量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债券)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按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所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应予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其二,税收处理规定。营业税及其附加方面。外汇、有价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因此,对于纳税人因进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应按照营业税“金融保险业”税目缴纳5%的营业税。同时,还应就所缴营业税税额,按当地规定附加税费标准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各类附加税费。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公允价值及交易费用之和),但不包含已到付息期上未领取的利息,或已宣告分配尚未支付的股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发生资产减值等,不影响计税基础。转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转让收益或损失应并入当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对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汇兑差额,按照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准予税前扣除。

二、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主要差异

在营业税等税费处理方面,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一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其一,初始确认方面。会计计量与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一致。

其二,后续计量方面。(1)公允价值变动形成利得或损失的差异。一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公允价值变动,就会造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而该差异由于在发生时依据会计处理要求计入了所有者权益,并未影响到会计利润。所以按照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要求,由该项交易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亦应该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税务上,因并未影响到会计利润,所以无需做纳税调整。(2)汇兑损益的折算汇率选择的差异。会计上规定了两种折算汇率供企业选择,即: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税务上,对于汇兑收益计算的汇率并无限制,但对汇兑损失计算的汇率则限定采用为“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因此会计无论选择哪个折算汇率都与税法的折算汇率不同,由此会在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汇兑损失的确认和扣除方面存有差异,而该差异为永久性差异。(3)权益工具股利确认的差异。如果被投资方发放股票股利时,会使会计与税法在应收股利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而进行纳税调整。(4)减值损失的差异。会计上,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为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可是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税务上,在发生减值时不允许扣除而调整增加了应纳税所得额,在减值损失转回时,税务须做与减值时相反的调整。

(5)处置时的差异。由于存在对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损失的不同处理,会使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处置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那么处置损益的金额两者也必定会存在差异。另外对于转出的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则要区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或收益,而分别要转入到“所得税费用’科目或“应交税费一应交所得税”科目。由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债券,如果是股票,发生的处置损失则属于税法中所指的股权转让损失。需注意,除了考虑原有在投资计税成本上的差异外,仍然要遵循股权转让损失扣除的限额规定。

三、案例分析

[例]2008年5月1日,甲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15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0.2元)的价格购入A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200万股。占A上市公司股份的5%,对A上市公司无重大影响,甲公司将该股票划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2008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40万元。2008年12月31日,股票市价13元/股,预计下跌是暂时。2009年,甲公司因违反相关法规,股票下降,2009年12月31日,每股6元。2010年,甲公司整改完成,宏观市场好转,到12月31日,股价上升到每股10元。2011年,A上市公司出售该股票,每股15元。分析该金融资产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处理(单位:万元):

2008年

购买股票时

借:应收股利 40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 2960

贷:银行存款 3000

会计账面价值等于税法计税基础皆为2960万元。

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14.8-13)×200〕=36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

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

会计账面价值2600万元(2960-360),税法计税基础为2960万元。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部分最终处置时可税前扣除,形成可抵扣差异,因此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90万元(360×2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9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

2009年,确认减值损失(14.8-6)×200=1760

借:资产减值损失 176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

会计账面价值:1200万元(2600-1400),税法计税基础2960万元。

该项减值损失形成可抵扣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50万元(1400×25%)。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50

贷:所得税费用 350

同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递延所得税资产90万元转入“所得税费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

贷:所得税费用 90

2010年

股票价格上涨(10-6)×200=80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

会计账面价值2000万元(1200+800),税法计税基础2960万元。

该项公允价值变动系之前的转回,因此,相应将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出200万元(800×25%)。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00

2011年

售出3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

投资收益 1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

贷: 投资收益 800

会计:投资收益1800万元(1000+800)

税法:投资收益 40万元(3000-2960)

2011年企业所得税纳税所得额调减金额为1760(960+800)。

转出递延所得税资产24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4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40

同时将原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00万元转出,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篇3

问题的研究及背景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至今,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

虽然目前重庆已建成了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但对重庆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要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要缩小差距。

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11年重庆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和金融总量指标金融比率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一)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本文使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银行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

(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考虑到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借鉴以前的研究基础,本文使用银行贷款余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大小。

(三)对于金融发展的量度,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即全部金融资产的价值和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之比,本文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时间变化分析

(一)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分析。

由图一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发展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6年和2008年明显的低于正常水平。总体规模指标从2001年的1.765增加到2011年的2.314。

渝西经济走廊的金融发展规模变化不大,但2006年有所增长,增长后又下落到原来水平,然后表现平稳。除了2006年,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一直在0.3至0.5之间徘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规模差异较小,有一点回落之势。从2001年的0.775到2011年的0.5077,除了2006年逐年下降。

(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除2010年外,持续走低,从2001年的0.499直降到2011年的0.327。2010年是1.013。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发展变化不大,一直在1.5左右徘徊,但2010年特别突出,达到2.88之多,是2001年的两倍,这一点与都市发达经济圈2010年的表现很相似。

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总体是一直在上升,同样也是2010年特别明显,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达到3.100之多,而其他年份几乎都在一点几。

(三)金融比率的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发展趋势不明显。从2001年到2004年持续上升,但幅度较小。只从3.735到4.791,2005年下降不明显,下降到了4.491。但06、07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下降明显,分别跌到了0.895和1.046,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5倍多。2008年又有所回升,然后接着下降,2010年降到谷底,0.167。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比率变化相对平稳,除了2006年低于了正常水平。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比率变化也相对平稳,基本走势与渝西经济走廊相差不大。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空间变化分析

对于金融发展的度量,以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图三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比率远远高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除了06、07、10年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外)也就说明了其经济金融化程度最高。都市发达经济圈日益成为重庆金融服务业的聚集地。这与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是几乎一致的,由图一可以看出。但同样由图二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并不高,比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还要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2001至2011平均值是0.470,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1至2011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平均值是1.709和1.534,分别是都市发达经济圈的3.636和3.263倍,而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与其他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结论及建议

重庆的金融发展现状是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金融业的集聚地,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渝西经济走廊经济金融化程度次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最低。但金融发展效率却恰恰相反。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所以在加大金融规模的同时,应该注意金融发展效率,使之同步增长。具体做法是改善金融机构自身,如加强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改善金融机构的环境、根据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应多加投入金融资产和资金,建设金融机构服务点,为居民提供更多切实有用的政策,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重视城乡金融的发展,使重庆经济得到更好地增长,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金融差异化 篇4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扶持措施, 其中特别提到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所谓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 就是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信贷业务在管理模式、授信模式、操作流程、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等方面实行有别于大中型企业信贷的监管措施。目的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通过实行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 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 消除限制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 有效推动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

2005年以来, 银监会陆续出台了多项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 并取得了监管实效。一是出台“六项机制”监管政策。2005年, 银监会出台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提出了银行业要建立小企业贷款的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以及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六项机制, 打破了传统的信贷理念、方式和方法, 提出了商业可持续的小企业贷款模式。二是出台了对银行小企业授信实行激励的监管政策。2007年, 银监会修订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提出了对小企业授信业务表现出色的商业银行, 可准予其增设机构和网点;对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可考虑准予其跨区域增设机构和网点等监管激励政策, 有效提高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出台了建立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的监管政策。2008年, 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允许大中型银行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机构性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引导其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 更好地扶持小企业发展。四是出台了小企业信贷增量和增速的硬性监管要求。2008年, 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有保有压”政策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提出了银行业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增量不低于上年, 单独安排小企业的新增信贷规模, 单独考核。2010年, 银监会再次强调银行业小企业贷款要实现“两个高于”, 即贷款增量高于上年, 贷款增速高于上年贷款平均增速。五是出台了创新还款方式的监管政策。2009年,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创新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 提出了银行业要创新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 解决小企业融资实际困难。在银监会各项差别化监管政策引导下, 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 从机制、体制、产品创新和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对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

二、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监管制约因素

在实践中, 我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些监管政策的约束不利于进一步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刚性要求, 使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资本耗用量不断增大。

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度不太高, 且多数不能提供足值的抵押品, 因此银行需将小企业贷款按照100%的权重计入风险资产。2009年以来, 银监会陆续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最低监管标准, 由2007年的8%提高到目前的10%。这使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资本耗用量不断增加, 特别是此项业务占比较高的中小商业银行资本耗用大幅攀升, 而银行资本补充速度往往低于风险资产增长速度,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 拨备监管的严格要求, 使银行开办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增加。

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大型客户的金融服务, 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 业务开展难度大, 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成本高, 而银行必须追求规模效应。2009年以来, 银监会对银行拨备覆盖率提出了更加严格审慎的监管要求, 即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必须达到150%以上。也就是说, 无论小企业贷款还是大企业贷款, 银行都要按照150%的比例计提拨备, 进一步增加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

(三) 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款比例的硬性要求, 使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开展受到一定束缚。

小企业贷款成本高、收益高, 但风险较大, 一般不良贷款率为6%左右, 高于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于5%的整体要求。银行为降低整体不良贷款率, 将可能主动控制小企业贷款规模。另外,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不得高于75%, 在经济紧缩期, 银行为追求最大效益往往会压缩小企业信贷规模。

三、进一步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的设想

(一) 实行差别化的资本充足率政策。

一是按照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水平制定差异化指标标准。在目前资本充足率为10%的最低达标要求下, 按照银行经营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能力及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等要素设定差异化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对于公司治理比较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健全有效、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 实行最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反之则适度调高资本充足率达标监管标准。二是完善风险权重的设计。按照商业银行开办的特色贷款业务, 细化贷款分类, 按不同贷款业务种类的风险状况, 制定相应的风险权重, 计算加权风险资产。针对小企业贷款, 以担保公司存入的保证金为限, 在加权风险资产中予以扣除, 同时比照当前制度中“个人按揭贷款风险权重为50%”的模式操作, 实行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经济资本耗用差异化计量与监管。

(二) 实行差别化的拨备覆盖政策和核销政策。

2008年起, 我国银行业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 对未来贷款损失根据历史数据、历史损失率、贷款质量变化趋势以及宏观经济形势预提前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我国银行业目前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基本能够覆盖贷款的预期损失。同时, 小企业信贷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利率覆盖风险, 高利率高获得的利润能把风险消化掉, 再配合快速核销机制, 做到应核尽核, 则100%的拨备覆盖率已经足够。因此, 可以将小企业信贷的拨备覆盖率由150%降到100%。

(三) 实行差别化的存贷比限额管理。

应对小企业贷款存贷比实行单独考核, 这将有助于银行实行逆周期管理, 在宏观紧缩期, 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银行流动性收紧时, 能激发商业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 而不是一味去“垒大户”。

(四) 适度放宽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小企业贷款前期评估风险大, 贷前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 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 适当放宽银行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制定更为灵活的专项管理办法, 将有助于引导银行贷款流向小企业。在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上, 也应比一般性信贷业务更宽容。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尽职的免责机制。

(五) 实行差别化的市场准入监管政策。

把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工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机构和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准入和高管动态履职考核”等工作挂钩。对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好的金融机构, 在市场、机构、业务准入、高管人员管理等方面开辟“绿色快速通道”, 予以优先受理和审核, 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适当倾斜。

四、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配套政策建议

(一) 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

建议尽快出台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减免可用于核销小企业贷款坏账。营业税方面, 建议对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营业税实行“五免三减半”政策, 即从政策实施当年起, 商业银行专营小企业贷款营业税五年内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的政策。所得税方面, 建议对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部分所得税税率由目前的25%降为15%, 或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同时, 允许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拨备税前列支。

(二) 设立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

改变技术创新型小企业财政资金直补方式, 设立担保基金, 为处于初创期的技术创新型小企业在银行融资提供担保。一方面, 可以解决小企业发展初期急需资金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与因创业初期银行不敢给予金融支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可以扩大技术改造资金的扶持面, 通过银行资金的放大作用为更多的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三) 出台措施完善融资担保环境。

政府应出台措施要求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对所担保企业出现不良贷款做到及时代偿, 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担保公司的管理体制, 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向企业化管理体制过渡和转换, 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小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引导, 对商业银行为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与银行共同承担小企业融资风险。

(四) 鼓励小企业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一方面鼓励效益好、规模较大的小企业发行一定量的企业债券等方式自筹资金;另一方面, 通过降低印花税、所得税税率, 提高小企业资本积累率, 鼓励其进行内源性融资。

金融差异化 篇5

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同时,众筹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大趋势,具备“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行业特色,这与互联网思维核心非常吻合。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讲,股权众筹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对于一些刚刚成立的中小型企业,最初制约它们发展的往往就是融资、贷款。股权众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之间的操作,将分散式的群体和分散的力量盘活和有效利用起来,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创作、开发等各种资源。这种模式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

在当下金融环境下,不少问题也随之欲出,投资者专业不强、缺乏项目跟踪、监管退出机制不完善……股权众筹面临众多挑战,在大环境未能得到适度改善的情况下,众筹平台如何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强化平台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七月份上线的无忧筹正是基于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应运而生。作为易天行金服旗下三大业务模块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管理领域,创始人陈弘称无忧筹是易天行金服在该领域的首推品牌。无忧筹总裁谢文渊先生也阐述“无忧筹”平台差异点——“品牌众筹”。平台是针对师出有名的项目方与精准契合的投资方而设的全方位多元众筹平台。该平台根植于可靠的精品品牌项目,通过稳健的价值经营,令客户享受安心无忧的财富人生。无忧筹的品牌就是这些项目,项目可以多元化,但必须有来头。例如,无忧筹平台现阶段有两个特色项目“科见美语”和“漫酒店”。

无忧筹平台将“项目有来头,安心无忧筹”作为平台特色,强化项目本身的安全性,持续跟进项目和投资信息,提升透明度,保障交付价值的稳定性。此外,平台凭借资深的国际控管技术专家、稳定的后台和创新的科技手段,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安全无忧的交易环境。无忧筹总裁谢文渊与中国民生银行代表郭奕辰行长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众筹行业新模式。据悉,该合作项目致力于变革互联网众筹资金管理方式,将项目资金存入银行,避免资金出现技术性挪用等问题。正规的监管体系使得项目方、投资方更为安心无忧。

金融差异化 篇6

摘 要 税,无非就是额外的支出,如果额外的支出严重大于或比较大于自己的收入时,就会造成负担过重,拖累自己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的税负自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税负水平过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金融机构的税负,去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分析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效应 金融机构 税负 差异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银行业所纳的税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其中,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约占银行业所纳税的90%。所以以下主要从营业税及其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两方面来比较我国和美国的税负差异。

一、中美金融机构税负的差异分析

(一)营业税方面

我国的营业税税基为计税营业收入,1997 年我国对金融税制进行调整,将金融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税率由5%提高到8%。从2000年起至2003年银行业营业税税率每年降低1%,直至5%。其中各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全部归中央财政收入。金融营业税又在营业税收中占有重要比例,2005年到2007年,全国营业税收分别完成4233亿元、5129.7亿元、6582.7亿元,其中,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收分别完成552.3亿元、701.4亿元、1059.6亿元,仅金融保险一个行业就占全国营业税收的13.04%、13.67%和16.09%。

目前,国内娱乐业执行20%的营业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执行3%的营业税率,服务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营业税率为5%。如果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 综合税率就超过5.5%,如果将印花税忽略,金融业综合税率高出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综合税率2.2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看,美国是免征营业税收的。

我国的营业税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税负水平过高。少数国家对银行征收营业税或者类似的税收,例如:法国按照增加值和1.2%-4%的税率征税,韩国按照总收入和0.5%的税率征税。第二,存在税负的不公平。存款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等与贷款利息收入之间存在税负差异。

(二)所得税方面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并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修订。这对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面作用。

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基本上以所得税为税制主体,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39%以上。美国对银行业进行征税时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的征税和各州政府对银行业征税。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征收公司所得税,美国的公司所得税采用的是多级累进和累退相结合的税率,一般银行所适用的公司所得税率为35%。很多州政府对银行业除要求执行一般税制外,各州政府规定的公司所得税率一般介于6%-10%之间,另外对其还有特殊的专门加重或免税条款。综合起来,美国银行业的所得税税率一般在40%-50%之间。

从以上可以得知,在营业税上面我们是比美国高的,但是在所得税上我们是比美国低的。

二、税负差异带来的效应分析

第一、我国征收的过高的营业税,这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比例高、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较低等。由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银行还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所以国家财政有必要扶持商业银行发展,否则,银行业的最终风险和危机还是由国家来买单的。同国外银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营业税对新金融工具征税还属于空白。近年来,国内银行加大了对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银行业盲目扩大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短期内可以逃避营业税的征收,但扭曲的经营行为会带来新的营运风险。

第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必须积累资本进行投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可是营业税过高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资本积累不足,这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对贷款利息开征营业税会对银行资产使用方式产生影响,造成最优贷款量下降。营业税的税率提高,银行的贷款量下降,存贷差扩大。

第三、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美国的金融机构只征收所得税比我国的税率要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是非常高的,并且是按累进征收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营业税那种统一的标准更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四、这种不合理的税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偷税、漏税情况的发生。你加重了金融机构的税负,营业税比所得税更容易转嫁,他们就会设法把税收转嫁给消费者,到头来买单的是消费者。进一步加重了不公平和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辛浩,王韬,冯鹏熙.商业银行税制影响的国际比较和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12):37-44.

[2]李文宏.中国银行业税制结构的选择.国际金融研究.2005(2):62-67.

金融差异化 篇7

1 金融期货不同投资策略的特点阐述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 本文将金融期货 (金融衍生品) 定义为:以虚拟形态的金融工具为基础资产, 在指定的期货交易所内, 通过公开竞价或电子交易的方式, 按照现已约定的价格来支付保证金进行某一标准化金融资产的买卖合约。简言之, 即对基础金融资产进行定价、管理和交易的行为。根据目前我国现有金融工具的实际情况来说, 金融期货主要包括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和新型的碳交易权期货。根据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投机和套利等基本功能, 将其投资策略确定为套期保值、投机和套利三方面的具体操作方式, 其操作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如下:

2 差异化投资策略下的金融期货会计问题及对策

通常来说, 金融期货业务操作流程的特殊性, 将对企业的会计处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 金融期货投资的虚拟性必将导致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很难根据财务报表对其金融期货的风险收益给予全面准确的判断。再如, 因为金融期货合约本身交易的复杂性也将直接影响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内部控制等。因此, 有必要对金融期货在不同投资策略下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 这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金融期货套期保值

众所周知, 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可能存在较大的基差风险。也就是说,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 用较小的基差风险替代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并非有完全的保障, 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我国主要是通过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对套期保值进行相关的会计规范, 但是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1) 企业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获取更高利润的空间; (2) 给企业运用套期会计实现利润调整创造条件; (3) 套期的认定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 要求企业秉承严谨的态度确定预期交易的套期保值, 不能随意终止套期关系的制定; (2) 鉴于预期交易进行的多头套期保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单向价格风险, 所以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于该风险应参照金融期货投机进行披露。

2.2 金融期货投机

一般来讲, 金融期货投机交易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能够对金融期货市场价格趋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期货投机的规定基本上参照国际上的《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 (IASC) 的相关规定,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 与一般的权益类交易性金融资产相比, 敞口头寸的金融期货投机交易往往因为杠杆效应及保证金制度的约束, 引发高风险, 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2)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中对于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规定不足, 除了披露金融工具风险敞口及形成原因、目标及计量方法等, 还需要披露全部未平仓金融期货投资头寸的有关信息, 具体包括合约条款、价值和期限等。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准则37号对于披露信息的具体规定, 具体要求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企业关于交易性金融期货的投资有关规定、具体的开仓日期要求、成交的实际价格、现行的公允价值、保证金初始比例及合约交割日期等; (2) 为了让企业更加充分地了解金融期货投机的潜在风险, 需要分别列出金融期货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 在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2.3 金融期货套利交易

准确地说, 金融期货的套利交易, 本质上也是一种投机行为, 即保证金交易模式。但是套利交易的风险远远小于敞口的金融期货头寸投机。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期货套利交易的规定基本上也是参照国际上的《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 (IASC) 的相关规定,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由于套利交易的双方通常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金融期货交易的风险。除此之外, 交易实务中也经常出现无风险套利的机会, 所以需要提高会计准则第37号对其的披露要求。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建议将持有的多空头合并确认为一项金融工具, 这将有效避免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关于资产和负债的虚增现象, 具体操作办法是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下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金融衍生品套利”科目。 (2) 要求企业须出具金融套利机会存在的书面说明。

3 若干金融期货会计处理风险的防范建议——以碳排放权金融期货为例

目前我国正值向低碳经济转型期, 伴随的碳金融业也慢慢发展, 以碳排放权金融期货为首的碳金融创新体系也将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下文将以碳排放权金融期货交易为例, 深入探讨如何有效规避或降低金融期货会计处理风险。

3.1 不断改进金融期货的会计确认标准

具体要求是: (1) 鉴于“风险报酬分析法”的诸多缺陷, 建议在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上采用“控制权法”。 (2) 增设专门的会计科目, 并相应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按照CAS22 (第24条) 的有关规定, 要求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买方或卖方时, 需要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拿碳排放权期货来说, 建议按照投机套利碳排放权期货和套期保值碳排放权期货进行会计确认。其一, 投机套利碳期货的初始确认, 需要在金融资产科目下增设一项衍生金融资产, 以此来确认负债和保证金。其二, 投机套利碳期货的终止确认, 要求企业在碳期货合约全部或部分平仓时, 才能对交易进行全部或部分终止确认, 并且以平仓交易时间为标准。

3.2 不断创新金融期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具体要求是: (1)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 (2)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 有效防止利用公允机制进行利润操作的违法行为。拿碳排放权期货来说, 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碳期货显然与其价格波动较大的特征需求不符, 即碳排放权金融期货的价格随时变动, 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碳排放权期货合约的价值也会随之改变。因此, 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需要按照初始计量、持仓期间计量和终止计量来进行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会计计量。其一, 碳期货交易初始计量, 只需要拿出占合约总金额很小比例的保证金。其二, 持仓期间计量, 需要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计量。比如, 套利交易的碳排放权期货, 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利得或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其三, 终止计量, 在碳排放权金融期货合约失去控制时, 企业在进行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操作时, 需要收回有关碳期货的款项与转让碳排放权金融期货配额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是进行部分终止确认, 需要终止确认部分的碳排放权金融期货的账面价值和支付碳配额现货价款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3.3 不断完善金融期货交易风险管理的会计信息披露

具体要求是: (1) 细化财务报表的附注内容, 增加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用来详细记录期初公允价值、期末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2) 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拿碳排放权期货来说, 需要严格遵守充分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的原则, 分别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中进行披露。其一, 单独设立“碳排放权金融期货”科目和“碳期货风险准备金”, 前者以公允价值计量, 后者以“交易保证金*碳期货风险系数”进行计提。其二, 采用当下最流行的办法将利润表具体分为“实现盈亏”和“预期盈亏”。其三, 建议增设“碳期货交易现金流入”和“碳期货交易现金流出”科目。其四, 鉴于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有效补充这一特点, 需要增加碳排放权金融期货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 具体包括碳排放配额的具体描述 (政府分配数量及企业自身减排获取数量) 、碳期货合约和碳排放配额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碳期货合约套期保值的现行效果等。此外, 还需不断加强金融期货交易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具体要求是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有关金融期货交易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估, 及时甄别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最后, 建议增设一项碳期货风险定量明细表, 明确对碳期货的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清晰地描述。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风险是目前金融期货交易各类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类, 探讨金融期货的会计相关问题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金融期货会计风险防范为主线, 通过对不同投资策略下的会计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会计确认、计量及披露问题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但尚且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模式应用问题有待于在更加深入的调研中得以深化。

摘要:本文将从金融期货不同投资策略的特点切入, 对三个差异化投资策略下的金融期货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最后以碳排放权金融期货交易为例, 提出若干金融期货会计处理风险的防范建议:不断改进金融期货的会计确认标准;不断创新金融期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断完善金融期货交易风险管理的会计信息披露。

关键词:差异化投资策略,金融期货,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庞丽群.我国股指期货会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0) .

[2]张小明.新准则下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10 (08) .

[3]彭情.肖尧刍议期货会计处理中的确认、计量与披露[J].时代金融, 2012 (05) .

[4]王宗砚.基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R].山西财经大学, 2013 (05) .

金融差异化 篇8

一、高校营销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同质化造成人才优势不突出,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

目前各高校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 使得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知识结构同质化, 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般来讲, 各个高校都为培养营销人才设置了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四种类型的课程比如一般高职院校为营销专业学生设置如下的课程 (见表1) 。

笔者从网上搜集到部分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信息, 结果和表1基本大同小异。笔者以为上述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弊病:

(1) 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 不利于营销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公共课程占用课时比较多, 针对性比较差。比如据笔者了解《统计学基础》主要是介绍统计的基本报表方法, 很少有涉及到市场营销的内容, 就连合同供货情况统计、产品销售统计的内容都没有。这对统计专业的培养是有用的, 而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就缺乏针对性;《会计学基础》主要是讲借贷记账法, 对会计专业是必要的, 而对营销专业的实用性也是不强的。营销专业应该更多地了解会计报告的分析和应用。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此就不赘述了。

(2) 课程设置与就业或创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迫使营销人才毕业以后要经历一段适应期方才能进入角色, 这样不利于营销人才与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对营销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了解甚少, 学生毕业伊始不能进入营销员角色, 甚至不敢见客户, 不敢叫卖。这一点还不如社会上办的短训班更加直接针对营销岗位群。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

(3) 课程设置缺乏生产工艺和行业技术特点的内容, 不利于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 学生在应聘中遇到汽车工业公司需要懂得汽车生产工艺的营销人才、化工生产企业需要懂化工技术的营销人才、银行需要在金融行业工作过的客户经理人等等。由于设置的课程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所以用人单位一提到需要有某某行业工作的经验, 我们就会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

根据留学美国的有关专家介绍, 美国营销专家最关心的美国大学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品牌战略、高技术营销、耐用品的渠道和营销、价格心理战略、决策和新产品的推出。美国专家关注的品牌、价格、策略、战略、新产品等问题是营销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 我国高校为营销专业开设的课程是缺乏市场营销理念的。

2. 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严重缺乏推销工作经验, 更不能把营销思想变成自觉的促销行动。

高校在培养营销专业人才的时候, 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也安排了一定时间的实习, 但是实习和理论学习基本是脱节的, 而且在实习指导上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交际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在实习中确实学习到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 但是多数学生只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那一点点推销任务, 没有从中学到营销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更没有把“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成功”的营销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 仅靠一两次实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全过程的差异化培训和教育。

3. 高校缺乏对营销人才团队精神的培养。

目前一些高校在组织学生实习的时候, 制定了每次每个学生实习的营业额目标,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推销一定数量的商品。但是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生一般都是单独做营销业务, 没有体现团队合作、广告策划和分工协作等内容。因此, 对学生的锻炼是很有限的。营销人才不仅要学会上门推销, 更重要的要学会推销企划书的起草和编制。学会大型促销活动的策划和推动, 以及参与商业谈判等等。在这一方面我们高校做得都比较欠缺。实习中许多本应该由学生做的营销策划工作都是由老师来做的。一是学生不能胜任;二是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展望

我们在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中, 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 人才培养方案定位。

结合对用人单位的情况反馈情况, 以及本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跟踪情况, 我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作了以下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面向金融企业客户经理、零售业一线管理、企业营销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 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 掌握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客户特点、市场变化等知识, 具备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客户开发、产品销售、市场推广等技能, 能从事金融企业客户经理、零售服务业一线管理、企业客户开发和营销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从总体上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订单课程和社会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其中公共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校本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1) 通识课程。所谓通识课程是旨在开发学生心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拓宽知识面的课程。通识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 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生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 可以认识和掌握不同学科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结合实际, 我们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概论、基础、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数学、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和体育等课程。

(2)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校为本的课程, 凸显学校特色, 满足本校学生需求。本校素以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著称, “金融”是我们构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词, 也是校本课程设置的着力点。为此, 我们给本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校本课程的学习, 具体包括经济学基础、现代金融基础、会计基础、个人理财、点钞与反假货币技术和中文输入等课程。

(3) 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我们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 即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主干课是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该类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学习。在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为大三年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拓展课程。

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实务、交流与沟通技巧训练、商务谈判、市场调研、推销技巧、营销策划技术、服务营销、管理学基础、网络营销、客户经理、零售管理、广告策划与创意、经济法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销售管理、特许经营、门店现场管理、外贸基础、创业指导等课程。

(4) 订单课程。部分学生在大三进入订单班学习, 这部分学生无需进行上述提到的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 但需要订单课程的学习。订单课程需要根据学生所进入的订单单位而具体开设。该类课程的设置以订单单位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具体将由我院与订单单位合作设计。通常订单课程的开设涉及订单企业的行业背景介绍、订单企业岗位业务流程及标准操作系统、订单岗位职业资格考证、订单企业的企业文化、订单企业特殊知识能力要求。

订单班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性工作, 开始有工资收入。实践了提前就业的基本设想。实习期满半年以后, 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 并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5) 社会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一些实习课程, 主要包括明理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的设计主要目标定位如下:明理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 认知实习和专业旨在提升专业职业素质, 定岗实习旨在提升岗位职业素质, 毕业设计旨在提升职业能力。

3. 缩短了理论教学的时间, 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

本专业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占比50%以上。并且部分课程尝试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且效果显著。比如《市场营销实务》、《营销策划技术》等课程采用了项目制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这些课程以项目为导向,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平时作业、业务操作、实训报告、实际业绩等方式的考核形成重要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依据。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 构筑起完整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

另外, 我们发现我院的订单单位对市场营销岗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主要面向客户经理、销售经理等岗位在我院组建订单班级。进入这些订单单位学习的学生将根据银行的需要安排职业客户经理的课程学习。目前, 我院的订单班除了银行订单班外, 还成立了苏宁订单班、邮政储蓄订单班、房地产订单班等。近些年来, 与我院建立订单关系的用人单位的营销人才数量需求越来越大, 从中我们也可看到营销专业学生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我院订单单位开设的银行客户经理课程的内容如表 (见表2) 所示。

4. 鼓励学生创业和自主就业。

在学校学习期间有许多学生开网店和实体店, 还有的学生在企业兼职, 学校尽可能给予学生学习和考试时间上的便利。目前有的学生自从开网店以来, 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用自己赚的钱来支付, 不仅如此, 还有的学生开始给父母寄钱, 回报父母、支援弟弟妹妹读书等等。可见, 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了, 生存能力也提高了。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对接。

5.

组织学生参加由企业发起的大型促销活动, 要求学生作出促销策划书和亲身经历促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写出3000字的工作总结或论文。

总之,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 差异化营销的核心思想是“细分市场, 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定位, 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针对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品牌定位与传播, 赋予品牌独特的价值, 树立鲜明的形象, 建立品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核心竞争优势。”差异化营销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市场空白点 (营销人才的市场空白点就是熟悉行业特色工艺和业务) , 选择目标市场, 挖掘消费者尚未满足的个性化需求, 开发产品的新功能, 赋予品牌新的价值。差异化营销的依据, 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性。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不同的消费理念等, 从而决定了他们对产品品牌有不同的需求侧重,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的原因。高校营销人才也是高校的产品, 人才市场也和其他产品市场一样, 也要针对用人单位群进行定位, 也要导入品牌树立形象目前我们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品牌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是著名的, 形象也已经树立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银行和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岗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一切都为营销人才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们坚持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差异化营销不是某个营销层面、某种营销手段的创新, 而是产品、概念价值、形象、推广手段、促销方法等多方位、系统性的营销创新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在细分市场上的目标聚焦, 取得战略性的领先优势。

展望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的前景, 我们乐观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需求单位正在和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和我们联系建立订单班的事宜, 我们在营销人才培养上已经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更多独具特色的营销人才。另外, 自主就业、创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毕业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客商, 我们培养的人才将遍天下。

三、结论

差异化营销, 也称差异性市场、差异性市场策略, 又叫差异性市场营销, 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 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 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 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我校营销人才产品的差异化经营, 就是选择了金融、房地产、电器等几个重点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分别对金融、房地产、电器等子市场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营销人才进行培训和教育, 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种用营销理念指导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要继续关注省内外的人才市场, 争取更多的人才客户, 为我们的营销人才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令芬.用营销理念创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1 (3)

[2] .任华敏.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 2010 (3)

[3] .陆善兴等.高职营销专业“百元实训”项目教学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

金融差异化 篇9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纷纷遭受重创, 盈利能力下降, 资产质量恶化, 欧洲、日本及韩国银行业出现了整体利润下滑。就在全球金融业遭受巨大重创、国际金融市场处在动荡之际, 伊斯兰金融领域却相对平静, 所有伊斯兰银行金融机构在2008年均有盈余和利润回报, 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一些海湾伊斯兰国家凭借实力强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和雄厚的外汇储备积极参股美国及欧洲银行业救市的行为非常引人注目, 伊斯兰金融的宗教性、真实性和安全性, 使伊斯兰金融具有了规避金融风险的特有功能, 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伊斯兰金融的特点

(一) 宗教性

由于宗教因素的制约, 自古以来, 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穆斯林虽然擅长于经商, 但在金融方面一直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 禁止人们放债取利或以一切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以《古兰经》为基础的伊斯兰银行业尽管对《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法的理解和解释各有差异, 但无一例外都将其作为经营思想的理论依据。其特点有:一是借贷双方共同承担风险, 共享利润, 主张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合伙关系, 银行将客户的存款用于投资经营, 风险、利润共担共享, 双方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二是将货币视为潜在的资本, 穆斯林认为, 实际的资本只有与其他要素如土地、人力和生产资源结合起来, 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形成生产力, 货币不能自动直接地产生货币, 这种潜在的资本, 只有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通过劳动才能和其他要素相结合, 形成产生生产力的实际资本, 并产生利润。穆斯林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看法是, 只有在实际活动中的实际资本才有时间价值。三是提倡正当的储蓄行为, 穆斯林认为储蓄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 保障计划开支, 防止因不测原因造成的经济困窘, 但反对为储蓄而储蓄的行为。四是区别固定利息与浮动利息,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通货膨胀情况的多次出现, 传统金融理论受到巨大冲击, 为适应新情况, 伊斯兰经济学家提出新的原则:利息“禁令”只适用于“净利息”, 而不是用于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虚利息” (浮动利息) 以免银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二) 真实性

根据伊斯兰教义制定的伊斯兰金融机构提供的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坚持真实资产交易原则, 为从事伊斯兰教法允许的商业及贸易活动的企业投资, 并提供货币兑换、贸易融资、产权投资、购房融资、投资服务等金融业务, 通过Mnabaha (贸易融资) 、Ijaa (金融租赁) 、Is itinan (委托订单) 为普通商品、动产和不动产提供商品交易媒介, 通过Mushataka (银行投资协议) 、Mudaraha (投资信托业务) 进行直接投资或充当借贷双方中介。伊斯兰教反对囤积居奇和一切形式的钱财物质窖藏, 禁止一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赌博性的经济活动, 绝对禁止纯粹的以赚钱为目的诸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交易。

(三) 安全性

由于伊斯兰金融活动中的借贷、债券等金融行为的产生均以实物作保证的先决条件, 规避了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危机因素, 以真实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所产生的各种金融产品, 对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实行了有效地抵制, 杜绝空虚的债务转让制度, 有效地抑制了违约行为的发生, 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双重功能的银行业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及运作机制, 保证了伊斯兰金融体系、资本形成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集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中介人士等主体于一体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保护了伊斯兰金融的稳定发展。

伊斯兰金融高度的原则性、纪律性和建立在实业基础上的金融体制所具有的稳定性及真实性, 保证了伊斯兰金融运作的安全性。

三、伊斯兰金融与西方金融的差异

(一) 经营原则不同

伊斯兰金融与西方金融的经营原则存在本质的差异, 伊斯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是将伊斯兰原则、法律及传统体现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之中的, 在“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原则下, 促进对那些从事伊斯兰教法允许的商业及贸易活动企业的投资。伊斯兰教认为贷款者和借款者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共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在财富创造过程中, 双方应当公平地根据个人贡献来获取收益。吸收存款不支付利息、发放贷款不收取利息, 以利润分红方式获取收益, 允许银行在一定原则和条件下收取费用、酬金和佣金。

(二) 经营活动不同

伊斯兰银行与西方银行都开展筹集资金、发放贷款和投资等业务, 但伊斯兰银行更加注重参与投资及管理, 发挥着投资公司的作用,

银行既可以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 也可以直接作为投资的一方, 遵从伊斯兰教禁止投机经营活动的宗旨, 伊斯兰银行通常对负债超过市值33%的公司禁止贷款。

伊斯兰教反对囤积居奇和一切形式的钱财物质窖藏, 禁止一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赌博性的经济活动, 绝对禁止纯粹的以赚钱为目的诸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交易。

(三) 经营风险不同

伊斯兰金融高度的原则性、纪律性、稳定性及真实性, 保证了伊斯兰金融经营风险远远低于西方金融运作机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

由于伊斯兰金融活动中的借贷、债券等金融行为的产生均以实物作保证的先决条件, 有效地规避了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危机因素;以真实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所产生的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地抵制了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的发生;杜绝空虚的债务转让制度, 有效地控制了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参与证券投资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小及禁止外国投资者参与地方性股票交易“内向型”的证券市场有效地抑制了短期投机活动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伊斯兰金融业雄厚的资本实力 (银行所拥有的总资产大都高于其国内生产总值, 如阿联酋的商业银行总资产与其GDP的比值为127.1%) 和庞大的石油美元储备 (是各国财力赖以发展的源泉, 也是银行筹资的根本) 成为伊斯兰金融防范风险的物质保障。

四、结语

对比在国际金融业遭受巨大重创、全球金融市场处在动荡条件下稳定发展的伊斯兰金融, 结合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我们不难发现, 道德风险、虚拟经济及金融投机活动是造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的危机性、风险性不同于伊斯兰金融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最根本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8 (11)

[2]瞿强伊斯兰金融的近期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8 (11)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篇10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将会对一国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并存的, 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不平衡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时, 应该重视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 而不能将中国的金融业只是简单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分区域地进行金融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2.1 金融自身发展指标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是金融总量, 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故选择了两个指标:

X1:金融机构职工数, 我们将各省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2: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 将全国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是金融结构, 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

X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戈氏指标:美国科学家戈德史密斯 (1969) 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本文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以各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股票融资额、债券融资额、保费收入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FIR。 X4:非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 非国有金融资产比重越大, 说明金融发展受国家干预程度越低, 自由度越高。X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 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 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用间接融资量与总融资量之比来反映, 其中间接融资额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直接融资额等于股票融资额加上企业债券融资额, 总融资额为直接融资额和间接融资额之和。X6: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开展指定范围内的业务。X7: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 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 随着地区水平的提高, 票据融资比重应该增大。

三是金融效率, 它是指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由于证券业数据不全, 对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分析。

X8:保险深度, 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X9:保险密度, 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以及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X10: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 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决定了经营的好坏。X11:贷款的增长率,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 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 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X12:存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之一的指标。X13:贷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另一个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2.2 环境差异指标

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 所以经济环境差异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两个可行的环境差异指标。

X14:地区的生产总值, 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15:地区财政支出,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将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运行报告。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大量应用, 因子分析法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用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它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 避免了客观赋权复杂计算的同时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从数据本身出发, 得到客观又全面的结果。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因子分析

第一步,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本文结果均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 KMO相关性检验值为0.708,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 且简单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4, 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步, 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观察方差贡献率, 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到达了87.61%, 因此前四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三步, 由于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 因此, 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1) 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金融机构职工数X1、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X2、非国有金融资产占国有金融资产的比重X4、存款的增长率X10、贷款的增长率X11、地区的生产总值X14、地区财政支出X15这七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发展综合因子。

(2) 第二主因子F2主要由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3、保险深度X8、保险密度X9、存款占GDP的比重X12、贷款占GDP的比重X13这五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发展因子。

(3) 第三主因子F3主要由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5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X6所决定, 定义为融资结构指标。

(4) 第四主因子F4主要包含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X7, 仍然可以定义为贷款结构指标。

第四步, 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 然后进行排序, 得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方面的金融发展水平情况,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观察表2, 我们发现广东省的金融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但是其融资结构因子排名靠后, 因此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水平。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因子排名也很靠后, 位于倒数第二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重过低导致的。而宁夏作为西部省份, 在融资结构这方面优于其他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的金融综合因子排名却很低。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省, 在贷款结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第五步, 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总因子得分F= (43.297F1+4.0095F2+15.311F3) /98.703, 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 东部地区除了海南省以外, 其它的地区综合排名都很靠前, 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是前三名;中部的各个地区则相差不大, 排名均比较集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基本靠后, 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川、广西、重庆这三个地区排名比较靠前, 位于一些东部地区之上。

4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较好, 金融发展也优于别的省份。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如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如一些内陆省份。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知, 要缩小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 必须施行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

(1) 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 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 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使得这些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

(2) 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 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在发达地区, 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 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在欠发达地区, 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 加大货币供应量, 实施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摘要: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 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健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金融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 2010, (5) :112-116.

[2]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 :12-16.

[3]李彬, 田皓.社会事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58-60.

[4]殷克东, 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27-133.

金融差异化 篇11

然而放眼全球,A股券商股与港股市场相比普遍出现高溢价,而与美国高盛、摩根斯坦利以及日本的野村证券等国际投行巨头相比,其估值也不便宜。即便如此,A股券商股依然以高市值的姿态存在。我们认为,造成国内券商高溢价、高市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市场环境差异以及金融创新预期。

国内外估值差异显著

2014年四季度券商股曾经连续集体暴涨,估值急剧上市,峰值市盈率曾超40倍,但随着三次股灾的洗礼,券商板块再度回到低估值区域。截止2016年7月13日,A股上市券商股整体动态市盈率为23.4倍,若剔除掉次新股第一创业,则估值在20倍附近,与目前A股平均市盈率相当,处于合理估值范围内。市场一致预期2016年PE仅为13倍左右,PB在2倍附近,均处于历史低位。

不过这样的数据放在其他成熟市场就显得异常碍眼。首先,从港股市场看,A股上市券商目前有25家,其中同时在香港上市有6家,分别是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东方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以及申万宏源。截止7月13日的收盘价,上述五家上市券商A-H股溢价率分别为13%、42%、150%、13%、46%及95%,平均溢价率达到59.8%。银河证券和中金公司仅在香港发行股份,但其估值却与A股券商有着天壤之别,前者的市盈率为5.8倍,后者也仅有12.5倍,这一数据堪比A股市场上的银行股。换言之,香港券商股的股价更便宜,同样的业绩,估值也就越低。

不仅在香港市场,与美国高盛、摩根大通以及日本的野村、大和证券相比,A股券商估值也显著偏高。具体看,2015年高盛的市盈率为10倍,摩根士坦利为19倍,日本的野村证券为11倍,大和证券也仅为9.04倍。市净率方面,高盛的2015年市净率为0.97倍,摩根士坦利和野村证券均为0.95倍,都处于破净状态。大和证券稍微高些,但也仅有1.5倍。如此对比来看,A股券商确实估值较高。

然而,无论估值多高,都会有人愿意买单。我们对全球主流券商的最新市值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看,尽管国内去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三次大股灾,但并不影响A股券商依旧保持高市值态势,全球市值排名前20名的上市券商中有15家来自中国,其中中信证券以超2000亿的市值排名中资券商头名,紧随其后是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以及国信分列第三至五名,但总市值差异不大。

不过,与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瑞银等国外知名投行相比,A股上市券商则显得家底薄弱,如2015年高盛的营收收入约为2704亿人民币,而中信只有560亿元,相差甚远。

实际上,中资券商在市值方面之所以占比这么高,部分原因在于国外的金融机构多为混业经营,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纯投行标的并不多见,可纳入排名范围的标的较少。列表中的瑞银集团,旗下有私人银行部、资产管理部和投资银行部,原来瑞银的业务结构是私人银行和投行业务比重持平,2009年之后投行业务才开始占据第一大业务,因此我们也将其当做类投行看待。

多因素造就高估值

缘何国内外券商的估值差距如此之大?综合市场的观点,我们总结了两大原因:一是市场环境差异。国外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偏多,更加侧重于对宏观大环境和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持股周期相对较长,而A股中散户数量众多,其更偏好于短期的投机,而短期的投资势必带来换手率的高企。Wind数据显示,美国最活跃的纳斯达克市场2015年日均换手率也仅有1.01%,而同期A股高达5.1%。曾有权威机构对全世界各大市场换手率做过统计,中国股市换手率高居世界第一位。

券商的业务主要分四大块:经纪、资管、承销以及自营,其中经纪业务占比最高,达到60%以上。高换手率无疑给券商带来的丰厚佣金收入。

与此同时,融资融券息差率大是另外一个原因,以中信证券为例,去年中信证券发债票面利率约为4.6%,同期国内券商融资利率多在8%—9%,息差高达4至5个百分点。有市场人士作过调查,在日本融资息差一般为2%-3%,而在美国两融的息差率也仅有1.5%。今年两市的日均融资余额在8000-9000亿元波动,按此计算,每年可为券商带来超400亿元的利息收入,而2015年整个券商板块的净利润也才1723亿元。

二是金融创新带来想象空间。国内银行系统掌控着超90%的金融资产,仅不足10%在保险和券商手中,而欧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金融资产规模达到社会金融资产规模的70-80%,相比之下,国内证券的成长空间巨大。而且,A股市场的发展史仅26年,期权、期货以及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品仍处萌芽期,金融创新的开拓潜力极高,包括未来A股逐步国际市场化,深港通、沪伦通等渠道的开通,都将为券商业绩添砖加瓦。可以说,当前券商的高估值,实际上也是市场对未来金融创新的预期。

除了市场环境差异以及金融创新预期,一些客观因素也是造就高估值的原因之一。比如风险偏好,市场中每个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都是不同的,其受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及预期收益的影响。正如上文所说,A股散户投资者偏多,风险偏好更高,对于标的自然会给出更高的风险溢价。另外,政策因素以及资金流动性也是高估值的推动因素。

略论我国区域间金融差异 篇12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辆马车的拉动,尤其依靠其中的投资。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只需要增加投入劳动要素9%,但却需要增加投资91%(刘伟、蔡志洲,2006)。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较高的投资率。可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金融资源的支撑。然而,我国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较不平衡。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而中、西部经济发展较缓慢,主要受制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因此,在我国当前流动资本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引导资本投入中、西部地区,支持国家进一步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状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明显存在不平衡,呈现出阶梯式递减的特征。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1978年东部地区GDP约占全国比重的50%,中部地区GDP约占全国比重29%,而西部地区只有约21%。至2008年,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58%,中部地区占全国24%,西部地区仅占全国18%。由此反映出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路征,邓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问题.2009年第八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

(二)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

我国金融发展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布局、存贷款余额、货币化水平等方面。

1. 金融机构布局不平衡。

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多集中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布局密度远低于东部。尤其是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四大国有银行合并和撤销了部分效益不佳的分支机构和网点,这使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更少了。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也主要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比较少,仅在少数的中心城市设立。并且,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远比东部少,且种类比东部单一。此外,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置也多在东部,中部地区较少,西部地区罕见。

2. 存、贷款余额不平衡。

由于资金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将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下,资金必然从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存贷款余额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向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较低的存贷款余额说明中、西部地区得不到充足的资本支持。

3. 货币化水平不平衡。

货币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也反映了货币与实物经济的联系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货币化水平也不同。通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化水平要比发达地区的低一些。由此决定,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其货币化水平要比欠发达的中西部要高。这种差异既在量上得到体现,也在质上得到体现。东部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货币化,反过来,较高经济货币化水平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流通速度、畅通融投资渠道和优化资源配置。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人口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导致货币化水平较低,而较低的货币化水平反过来又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平衡区域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国家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逐渐聚集在东部,西部金融资源日益减少。得到较多金融资源的东部经济高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因此,要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区域间金融发展。平衡区域间金融发展,除了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计划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发展战略后,我国经济计划的制度逐渐趋向平衡化,注重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之相适应,也必须根据区域经济计划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计划,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平衡。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国家应该给予较优惠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制度等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向中西部地区融通资金。同时,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必须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二)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政府在制定金融调控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注意弥补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缺陷,预防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例如,在制定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时,应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别,通过调整资金使用成本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

(三)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出于追求利益的动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然而金融服务的完善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应该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可以参考美国和日本的做法,设置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并向这些机构提供在贴现率、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

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要发展金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完善地区的信贷担保机制,尤其是在政策性的信贷方面,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可以给金融机构予以支持,例如,减免地区性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的税收,给予财政补贴等。在保险方面,政府可以牵头提供再保险等服务,增强保险机构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学习与实践,2006(9).

[2]韩大海等.区域金融生态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机理.财经研究,2007(4).

[3]李旭旦.金融聚集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学动态,2007(4).

[4]汤学兵.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索,2008(6).

[5]李敬,冉光和,孙晓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当代财经,2008(3).

[6]张璩.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商业时代,2008(12).

上一篇:微博媒介生态环境下一篇:质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