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异化

2024-10-02

网络异化(通用12篇)

网络异化 篇1

摘要:网络为社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异化。文章就网络对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异化分别进行讨论。

关键词:网络,社会关系,异化

1 社会关系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广义的社会关系为“社会成员之间各种关系的总称”,狭义的社会关系则常常是“某种或某些社会关系的特指”。简而言之,社会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可以分为“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代际关系等”[2]。其中,群际关系是“社会群体(包括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代际关系指“各个代次之间及各个代次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里,它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表现是代差(代际差际,或称代际差距),即代际之间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就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代际关系3个方面展开讨论。

网络环境对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根据201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有3.84亿网民。而《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3]随着网民群体的增大,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而随着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加大,人际关系、群际关系和代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网络的异化。

2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网络的虚拟环境为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同时也引发了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吴潜涛教授指出:“虚拟交往的匿名性必然导致交往过程的隐蔽性。隐蔽性引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现实中以身份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责任和道德规范容易在虚拟交往中失去作用。”[4]事实的确如此,虚拟性是网络最大的特点,也带来巨大隐患。由于缺乏约束,不必承担相应后果,部分人随意散布各式言论,给其他网络上的主体带来理解上的偏差;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相应管理制度的滞后性使得网络诈骗事件频频发生,而比网络诈骗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人身和财产伤害更为严重的是,诈骗事件本身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危及人际交往的基础。这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被异化的核心所在。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等原因,导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空间被极大压缩。而网络社交迅猛发展,其中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意为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中影响很大。有研究指出:“MMORPG的存在实际上是网络中人和人之间深层次交流的一种体现方式……玩家在其中体验到的是和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身份感受,并且由于在线人数众多,完全可以媲美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其中寻找虚拟的社会定位和自我认同的青少年也大有人在。”[5]MMORPG的特点之一就是耗时,运营商为了自身利益设置多重关卡,要求玩家重复执行任务,使玩家花费的时间成倍增加。同时,网络使得足不出户学习、工作、交友、购物等成为现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社交重心转移到网络社交,“宅”群体开始壮大,他们不喜欢外出,也很少串门。这个群体中部分人是由于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而选择“宅生活”,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对电脑、网游、动漫等有强烈兴趣的人加入这个群体,个别人由于自身爱好的狂热性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或事。这种现象不是网络社会特有的,但是网络为这种现象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和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而沉溺其中的人们会越发严重地偏重虚拟的人际交流,忽略现实中的人际沟通。

3 网络对群际关系的异化

在讨论网络对群际关系的异化这一问题之前,首先介绍几个心理学现象:①心理学认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个人会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丧失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原因出于群体中的匿名性和责任模糊性,个人被群体淹没。较之现实,网络提供了更宽松的去个性化环境。②群体极化,这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倾向性进一步加强,其结果就是造成本来处于群体平均水平的某种观点及态度取得支配地位。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③从众效应,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这被称为社会从众行为。这3种现象在人们的群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对群际关系有着超乎想象的巨大影响,最终导致了群际关系的异化。

以医患矛盾为例,医生和患者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但并非敌对。必须承认,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也“确有少数医院在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个别医务人员工作粗枝大叶、责任心差导致了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6],但是波及全国的“医闹”和医患的对立还是与网络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在医疗事故的确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失职被无限放大,由个体到群体,在媒体的刻意引导下,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开始去个性化地一边倒,并且在群体极化和从众效应的推动下,医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渐渐走向对立,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丧失基本的信任,而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被质疑为以私心谋私利,进一步加剧两者的敌对。而这只是网络异化群际关系的个例,网络上有无数的论坛、贴吧、QQ群,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有着共同爱好、相同观点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网络中也充满着“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渗透”[7]。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的今天,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会被网络无限拉大,各种矛盾也会被有意无意地夸大,各种不同思想在相互碰撞过程中,群际关系被逐步异化。

4 网络对代际关系的异化

据201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09年我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3.84亿网民,其中“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已经接近2亿”,“从年龄分布看,94.3%的中国青少年网民在12岁及以上,19~24岁之间的网民最集中,占到50%”。从数据可以清楚看出,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重,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并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全局意识,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是,他们本人决不会认可这一观点,他们自认为已经成熟,并且迫切希望寻求到支持者。而网络提供了足够多的群体类型平台,要找到和自己有相似经历、共同看法的同龄人轻而易举。网络甚至给不同时期出生的人打上明显的标签,从“60后”到“00后”,每个年代出生的人都被标注区分,因此在QQ群、贴吧、论坛上这些网民迅速聚集,排斥不属于他们年龄层的其他网民,交流彼此的经历和感悟。从本意上来说,这不是坏事,但是当参与者全都是心智不够成熟、有着相似优缺点、缺乏包容的青少年时,他们的交流加大了他们与长辈的代沟。从交流中他们发现:彼此的逻辑相仿,都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他们有很多的想法无法在长辈中得到认同;他们有很多的委屈,没有得到期待的重视和安慰;他们有很多的体会,与父母、老师的“斗争”经验都很丰富……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他们察觉现实中也许很孤单的自己其实有许多同类,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他们会产生父母、老师观念陈旧过时的认知。而网络给他们打上的年龄层标签,会让他们更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因为他们想法太超前了,和长辈们无法沟通,把所有问题归结于代沟,更加固执己见并排斥长辈的说教,加剧代沟的严重程度。并且,数目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中影响很大,相比之下,父母、老师很少上网,即使上网,也和他们的活动空间差别很大,无法融入他们中间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也无法说服他们相信自己,这无形中形成了新的代沟。

5 结论

通过对网络、社会关系异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异化,究其本源是网络管理制度、网民自身素质和网络发展速度不协调造成的。关于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但是由于网络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还是一个新事物,具有很多新特点,而网络覆盖率高、发展迅猛的特点更是给管理带来难度。提高网民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异化概念本身因而出了问题”[9]。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网络作为现代的重要标志在各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下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工具功能,在吸引了大批网民之后充分利用从众效应和群体极化作用,导致网络本身被异化。

在这种情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好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使其能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和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面前保持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利用网络发展自身而不是被网络利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吴方桐.社会学教程(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2-163.

[3]中国青年报.专家:网络民意会越来越代表社会民意[EB/OL].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11271240.html. 2010-04-01.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3.

[5]周颖,张羽中.网游特征与预防网游成瘾[J].中国青年研究, 2010(4):68.

[6]陈竺.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聚焦)[EB/OL].人民网,http: //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0548965.html,2009-12-10/ 2010-6-5.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

网络异化 篇2

辩证眼光看异化--对技术异化的一点反思

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效益和便捷的同时,也因其异化而从人类情感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地球的安全上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异化作为技术发展负效应存在的同时又有其积极意义.它以陷阱的方式隐匿在人类发展道路上,时刻提醒人们避免膨胀人类中心主义的`骄傲,从而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作 者:张丽娜 张永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年,卷(期):20(6)分类号:B027关键词:辩证 异化 技术异化 反思

网络异化 篇3

[关键词]生存异化 网络心理失衡 网络主体性人格

[作者简介]侯晓红(1967- ),女,湖南茶陵人,湖南工业大学师院校区现代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湖南株洲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与干预研究”(项目编号:07C067)和2007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网络心理咨询在成教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716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76-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信息交流媒介的网络迅速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时空,给大学生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然而,互联网在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精神文化和精神意识的深层次嬗变,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将从分析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出发,探讨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的对策。

一、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状态: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的症结

所谓异化,是指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的变化。人类的生存是一种广义的交往活动。网络生存异化是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网络交往处于虚实不辨、真假异位的状态。网络技术的发明确实激发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生存的新层面。“虚拟生存即是作为主体的人去除物理实体后,拟像化(simulation)、数字化符号集合体粘贴在虚拟时空的社会性的文化意义上的生存。”①在网络世界,交往手段的更新和进步,缩小了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但交往的隐蔽性使大学生们愈益显得陌生化和有距离感,增加了大学生生存交往的两层性:网络既成为有效交往的手段,又可能遮蔽交往,交往手段成为交往本身,生存的工具成为生存的目的,导致人的生存异化。而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状态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的症结所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主体自我意识的混沌。在网络社会,所有信息都以数字化信息存在,网络空间和时间都脱离了具体的物理环境与空间参照,萌生出一种虚化的时空。在这种虚化的时空里,大学生们把自己的信息简化并编码为显示屏上的文字,让精神和意识以光速漫游在电脑所形成的虚化时空里,从而使网络社会交往活动逐渐形成一种符号式的时空虚化与时空分离的虚拟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大学生们不断地以这种电子书写的方式建构着自己的身份,创造了一个个“自我”。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价值关联,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建构“自我”的时候,他不仅仅在发现寻找自己在实际生活或真实社会过程中“隐蔽”的、“丢失”的或“压抑”的自我内核,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真实的自我,而且也会通过虚拟的身份突出地表现他的那种得到另一个想象“自我”身份的愿望,也使他自己总在“现实自我”“真实自我”“想象自我”中进行着角色的切换。然而,大学生的“真实自我”常常与“现实自我”以及与他的“想象自我”有一定距离,这一距离表示着自我的“张力”的程度,自我张力的变化决定着人格状态的变化与转化。而某些大学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状态则拉大了自我的张力,致使他们的自我意识难以达到统一,不能肯定自我的身份,对自己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的认知,也无法将已获得的对外界的认识与自我评价协调起来,必然造成人格的分裂并发展成为非正常的多重人格。而多重人格一旦形成,人格心理特质的多样性便会反映在个体的生活之中,表现出胆怯、孤僻、封闭、冒险、攻击等性格特征。

2.网络主体价值理性的失落。网络社会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它依靠高科技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网络社会形成的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思潮与力量在此展开竞争,多元文化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模式和价值信念。为此,在网络世界,每个大学生都陷入到信息的海洋中,价值也随着这些信息在全球的社会空间快速游荡并不断更新,如何从越来越庞杂的“价值堆”中淘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价值就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难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加快了变换频率,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流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紊乱,价值理性失落。而“价值理性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信仰的依据,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价值理性的遮蔽和失落必然会给人带来价值贬损、精神的危机和信仰的坍塌”。②从而导致统一的道德防线被打破,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开始分化甚至消失。

3.网络主体交往自由的失范。自由意味着个人的自主选择、自由主宰和自我负责。信息网络技术为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意味着主体交往自由度和主动性的增加,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为此,个人意志成为网络交往的主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价值观等因素来选择交往的对象、内容、方式和交往的进度及程度,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里得到提升。但互联网作为一种授权技术,它给了大学生们太多的自由,很多自律意识和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往往醉心于自由的控制权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不接受权威的约束,藐视规则。在网络社会里,这些大学生不仅不断地创造着自我,而且把网络技术运用看做是一种对自我智力的挑战,俗话常说“越是被禁止的,人们越是好奇”,越是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越是想进入。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去破译他人的密码,甚至进入国家机密系统,盗阅国家机密,以此作为自我成功的象征。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立案侦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100余起,到2001年增加到4500起,自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因网络犯罪的案例也在增加。”③许多大学生带着游戏的心理参与网上交际,对网络交际缺乏信任感,这种信任危机有可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导致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最终丧失了自主性,成为一个“既无力对自己负责又无力对他人负责的异化了的e代人”④。难怪英国诗人艾略特感叹:“我们掌握了这么多信息,知识哪里去了?我们掌握了这么多知识,智慧哪里去了?”⑤

4.网络主体情感体验的丧失。网络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当大学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在虚拟空间进入平常无法经历和体验的世界时,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网上的内容,而有意识体验的能力则受到损害。特别是自我评价低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他们常常沉湎于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世界中,对现实世界的需要、感情及物质生活的意识和关注减少,感觉自己生活于雾中,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不仅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他人、环境的含义都令人迷惑不解,进而冷漠了人的情感和人类的价值关怀。由于视觉和听觉的缺失及互联网的隐蔽性,大学生们处于时空的隔离状态,远在他人的视野之外,见不到对方受伤和痛苦的表情,感觉更安全并且远离反击,体验不到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他们似乎可以感觉到:采取行动的不是我,而是内在或外在的力量通过我来行动,也无法体验到我是自己行动的主体。在网络社会里,技术的世界、信息的世界是凸显了,人性的世界、心灵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和道德体验世界却隐退了,在这种交流暗示缺失状态下的网络交往常常是短期的、随机的。一些大学生常常游荡在不同的虚拟群体之中,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一个,没有“我们的感觉”,成为网络中的“边缘人”。这种边缘感会造成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也使他们的情感体验产生混乱。“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湎于虚拟团体中,远离真实情感交流的‘首属群体,就缺少了与他人形成合作、伙伴和友谊关系的土壤,对自我体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⑥大学生们在网络世界又容易找到情感宣泄的方式,喋喋不休的闲聊倾诉,把自己的不同情感体验发布到电子公布栏,讽刺、挖苦、自嘲甚至讲粗话、进行以宣泄情感为主旨的各种电子创作等,这些情感发泄虽然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但一些大学生忘记了这种宣泄必须以不违背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他们远在他人的视野之外,见不到对方的表情,感觉更安全并且可以远离反击,为此,他们很少对自己言行的不良后果负责,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心。

综上所述,网络社会主体行为表现出的时间上的瞬时性、空间上的变动性、交流方式的符号性和匿名性都诱发了大学生网民自我意识的混沌和交往自由的失范;网络在为大学生们打开信息和知识海洋的同时,却弱化了主体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钝化了大学生们对智慧的追求,削平了他们对生命的深度体验,造成了大学生网络生存的异化。网络生存的异化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的症结,对症下药,寻找有效的切入点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的当务之急。

二、形成和发展健康的网络主体性人格: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的有效切入点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是当今网络社会的发展给我们提出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网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呢?很显然,首先,必须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的症结,提纲挈领地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切入口,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实施相应的干预策略。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网民摆脱网络生存的异化状态,形成和发展健康的网络主体性人格正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的有效切入点。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从人格角度而言,主体性是人格素质与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品质;从个体角度看,个体主体性包含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个体化和品德实践自觉能动性两个方面。”⑦网络生存是一种主动化的生存状态,交往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是它最大的特点,然而,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导致了网络生存的异化,如何引导大学生网民主体性人格的发展,形成健康的网络主体成为当今网络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在网络中,人极易失去自己的身份感,面对的往往是一串串字符代表的机器和服务器的名称,感觉不到究竟在和谁打交道。为此,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必须培养自我身份感。人要有自我概念,需要说出并感觉到“我就是我”。“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精神健康的人具有仁爱和创造的能力,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自我身份感,即能够将自己体验为主体及自身力量的创造者、能够用理性的方式去掌握自己面对的现实,是尊重生命的人。”⑧身份感是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个体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身份感”,人们就无法保持精神健全。而且自我理论是所有文化的核心,正如爱·斯普兰格所指出的:“自我理论不仅决定着所有的教育构想,而且决定着文化的全部存在意义。”⑨在网络社会中,正确的自我产生于符号互动之中,我们必须站在互动对方的位置上,想象对方如何感知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想象对方言语和行为的确切含义。只有通过这种角色位置的切换,互动双方才能彼此间更好地适应,使互动顺利地进行,也只有这种角色位置的切换才能使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客观”地观察自己,把自身作为自己的一个客体加以认识和评价,才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身份感。网络自我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自我能否同一,表示着个体在矛盾的现实中能否良好地呈现自我,或者在面对网络社会时能否在“真实我”中同一地把握现实的和想象的我,并保持“真实我”“现实我”“想象我”的统一与协调。大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自我身份体验:首先,他应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虽也与别人一样参与网络活动,但他是可以与别人、与网络分离的。其次,他应意识到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他的需要、动机、反映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自我的任务就是要在经验中寻求一致性的意义。最后,他所设想的自我应与所觉察到的自己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致的,只有这样,网络主体才能协调内在的心理冲突,努力摆脱自我失衡的状态。

2.促成网络主体自律人格的形成。从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来看,大学生的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当遇到心理冲突时,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提醒和督促他们。而目前,网络技术对于人们的网络行为还无法实现很好的控制,也无法依赖传统“他律”方式,通过监督或压制的方式来解决心理冲突,完全靠主体的“自律”,强调主体通过自己的理智,努力达到人格的完善,突出主体在个性建构、道德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善用网络环境,将为学生形成自律人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⑩为此,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应当放在培养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上,塑造与完善大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主体地位及主体价值。要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周围一切存在物的主体,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和主动的地位,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网络文化生命意义的统一观念。在网络社会里,大学生应把自己当成网络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把网络主体与有意识的生命统一的观念贯穿在与他者、与网络环境的关联之中。

3.提升网络文化的人文意识,重建网络价值理性。人文意识是人们对于各种文化现象的自觉意识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自觉状态。技术是人造就的,技术的自由、目的不在于他自身,而在于人,海德格尔曾指出:“技术是去蔽、让真理显现的形式。” 如果在网络社会中,没有生动的、共同的、具有社会影响的精神与人文意识,这个社会的文化就是外在的,死气沉沉的;如果文化不是把按共存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客观精神及主观精神当做目标,那么网络文化就只能是技术,而不是培育意义上的文化,它就不会培育完善的人的自我与灵魂,而是生产自我,技术性地造就自我;“如果我们的教育和文化意识不能抗拒意识的技术化,抗拒由信息技术——媒介而来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狭隘化,那么,这种病态文化因素就会普遍化,并塑造我们的总体文化与日常生活。”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的人文意识已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在网络世界树立明确的文化追求,重铸理想支柱,恢复价值理性,加强对人文历史的关怀,营造良好的网络人文环境,以强化网络人的精神。其次,要大力发掘网络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帮助大学生网民树立正确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看做是比物质、能量更为重要的资源,使大学生网民不仅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创造信息,而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免疫能力。

4.完善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内部控制机制。网络社会虽是“虚幻空间”,但它并不是一个脱离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社会之外的孤立社会,而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有机的、当然也是特殊的组成部分。网络主体自我同一性的养成,离不开网络社会这一特殊的环境。互联网是一种授权技术,人们进入互联网都想享受无边无际的网络信息,没有人愿意成为网络的受害者,但权利和义务总是共存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网络契约,使大学生们明确: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任何人在做一件符合或不符合社会契约的事时,他实际上是在生产着一种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可能使网络社会秩序得到维护,公众的利益不受侵犯,也可能与之相反。为了建立一个公正有序、责权一致的网络社会,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网络技术,通过软交换等技术,实现网络音频、视频和数据等综合服务,增强大学生网民的感知和体验能力,提高网络的控制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完善网络规范,使大学生网民从生活体悟与理性思索两个方面清醒地认识到遵守网络契约是获取自身正当利益的基本途径,能给自身带来某种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便利,使网络主体的行为与外在的评价协调一致。要通过这些措施来构建网络内部控制机制,在宏观上创立一个利于健康的网络主体性人格生长的良性环境。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生存异化的克服,主体性地位的提高,以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发展的实现,从根本上讲,要对人和社会进行全面的变革,包括硬件上的管理模式、制度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等的变革,以及将价值理性整合到技术理性中去,协调网络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人的真正的自由解放和健康发展作为网络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最终实现人与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④徐世甫.虚拟生存的哲学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3(2):26,26.

②张名章.网络发展:价值理性不可偏失[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24.

③吴幼珍.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与调适方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4.

⑤胡伟希,田薇.网络文化与人的生存状态[J].开放导报,2000(12):16.

⑥⑩华伟.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形成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36,36.

⑦刘戈.论网络技术时代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困境与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6(8):152-153.

⑧解保军.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批判——《健全的社会》析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1):92.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异化现象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逐渐丧失了自觉获取直接经验的主动性, 越来越依赖于大众媒体来获得各类社会信息。网络以其迅速、深入、广泛以及强劲有力的传播优势, 引导着人们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认识和把握, 大众媒体因此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舆论导向甚至生活方式。

2. 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2.1“异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异化”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至拉丁文, 其本义是指转变、疏远、脱离等。后来, “异化”一词经常出现在哲学领域。着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用“异化”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并提出了“人的异化”这一哲学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 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指的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 并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因丧失能动性而得不到全面发展, 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程度最为严重, 这种异化最终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失。

2.2 新闻传播中的“异化”案例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是指大众媒体在对某一社会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了初始的传播意图, 导致广大受众越来越关注新闻事件的外延而不是新闻所表达的意义本身, 从而走向了新闻传播预想的相反方向, 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

关于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反思的案例。例如, “南京彭宇案”。2006年末, 一位南京老太太在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摔倒, 经医院确诊为骨折。事后, 老太太指认肇事者就是送自己去医院的年轻人彭宇, 并向彭宇索赔13万余元。2007年, 南京鼓楼区法院先后三次对“彭宇公交车撞人案”做出判决。虽然, 事实真相因缺乏相关证据不得而知, 但最后双方经调解达成一致。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媒体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性报道, 过分渲染老太太对彭宇的“冤枉”, 让关于彭宇案的谬论广为流传。直到现在, 人们往往鉴于“彭宇案”的影响, 出于避祸心理, 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况时, 多数人选择避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由此可见, “彭宇案”中出现的新闻传播异化, 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相背离, 引发了不良的社会效应。

3. 对新闻传播“异化”现象的反思

3.1 当今公众过度依赖于大众媒体获取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大众媒体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人们逐渐告别依靠传统方式来获取信息、了解事件真相的接受模式。广大受众越来越缺乏主观的能动性, 更多地依赖于大众媒体来获取各类信息。由此可见, 现代的大众媒体无疑承担着采集报道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当某一社会事件发生时, 第一时间搜集、报道事件真相, 跟踪事件动态, 让受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这样的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 媒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臆想和猜测、分析和判断, 都有可能影响到广大受众对事件的认识和把握, 甚至有可能误导舆论导向, 形成负面的舆论浪潮, 从而引发不良的社会反响。

3.2 现代媒体的运作方式极易引发传播的异化现象

当今, 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并不具备自主性。媒体的传播权不仅仅属于媒体本身, 更多地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组织, 这就造成大众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被它所隶属的社会组织所左右, 传递着该组织一定的观念、主张、思想和意图。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为实现某一社会组织的特定目的而选择特定的报道方式、从特定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解读, 从而影响了大众对事实真相的认知, 导致新闻传播异化产生。

与此同时, 当今市场条件下的大众媒体并不是纯粹的“精神贵族”, 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众媒体需要追求一定的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 需要追求包括广告利润在内的整体经济效益。广大民众既是大众传媒的受众, 也是传播活动中的消费者, 为大众传媒提供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 大众媒体只有迎合大众口味, 才能拥有固定的消费群, 才能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这一迎合的过程中, 有可能远离事实真相, 背离新闻传播的预期目的, 从而造成传播异化。

因此, 如果大众传媒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置媒体的主旨精神和社会使命于不顾, 将“新闻”作为可以随意捏造、任意交易的“商品”来占据传播市场、获取知名度或商业利益, 那它必将背离新闻传播的神圣宗旨, 导致新闻传播的异化, 最终失去受众而走向自我毁灭。

摘要: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 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成为当今最强劲有力的新闻传播活动形式, 日益影响着社会舆论以及大众生活。在传播过程中, 随之而来的是有悖于大众传播初始意图的“异化”现象的出现。正确认识并深刻反思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有利于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语境。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体,异化

参考文献

[1]张立颖, 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J], 考试周刊, 2013 (37) :114-115

网络异化 篇5

提差异化设计这个词语,是因为实在是看到了太多太多同样的网站了。很多行业都拥有几家除了域名和样式不同,其他几乎完全是一样的网站,也就是说,从战略到功能范围,到信息构架,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页面的框架和视觉效果。

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在其他的行业中有可能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传统行业中,由于时间,地域,空间……的不同,即使存在着完全类似的两个产品,其发展和营销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例如江南的大米和东北的大米,虽然比较类似,但是人们的感念中还是很容易的将其区分开)甚至在很多由销定产的企业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出来网站制作公司以外,其他几乎都没有可能以销定产,所以在互联网的运营中,大部分公司都是由设计进行主导的,但是由于互联网淡化了空间和地域上的区分,缩小了时间的差别,这样使得很多传统营销中的手段都难以施展,这就给互联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能支持存在互联网特色的营销。

但是由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或者还不足以说成是一个行业)的不成熟,很多设计师由于缺乏设计的基本的判断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只好抄袭对手的设计,很多时候,连一个明显失败的设计,还有很多的对手抄袭,

同时,在国内,挖对手墙角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同样公司过来的员工,不出意外的话,还会延续原来公司的设计风格继续下去。

这样的网站的运营很大程度上是大家比烧钱的能力,期盼着有那一天,所有的同行都一起死掉,或者是都被自己收购,但是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投资不要浪费,同行的死掉似乎有一点困难,很多时候都是只能无奈的增资苦撑;从令一个角度看,收购的难度也比较大,由于竞争的激烈,大部分同质竞争导致的结果都是对用户免费,而其在中国互联网免费氛围的笼罩下,很多时候,即使是所有的同行都合并起来,想要向用户收费也是非常困难的,没有收入,想上市成了另一个梦想,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之前的烧钱大战中,很多的的公司的投资都是千万美金的投入,加上溢价,在没有摸到上市的胡子前,想有谁花下数亿的美金,几乎是个天方夜谭。

白鸦在他的理论中,是及其强调创新的,但是在国内的设计师的能力范围先,完全对于一个行业的创新是及其困难的。甚至在设计出来以后,也会被许多的同行去抄袭,所以国内的设计似乎是忘记了这一点。

但是创新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的,就算是在同样的一个行业中,设计师还是能走出来很多不同的路来。

但是设计的差异性必须要有,如果在一个行业里的设计师都有不同的设计,我相信我们今天的网络会更加丰富多彩。

续:《差异化设计之二:差异化设计的例子》

网络异化 篇6

与十多年前的BBS、网络聊天室,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论坛、社区相比,3G时代的网络社交已经将主场从电脑转移到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络社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具门槛,并深入渗透到当下生活中。等车、等电梯时,起床、茶歇后,吃饭、睡觉前,以及其他每一个碎片化的时间,我们都可以用手机刷新自己的社交网络,查看朋友们发的内容,或者发发自己的状态。甚至,有时,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社交网络,吃饭前要用手机拍美食发朋友圈,吃饭时还要低下头来回复朋友们对刚才发的照片的点评,而以前吃饭时的闲聊变成了社交网络上的互相「勾搭」。社交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似乎不是我们在营造自己的社交网络,而是社交网络在牵着我们走,使我们按照那种套路呈现自己的形象。

可是,难道那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网络社交?一个需要永远在线的社交网络?自己的生活被不断提示你去关注的网络社交工具打扰?而要真正做到不被网络社交工具「异化」,一方面需要了解网络社交的发展史,另一方面还得清楚如何适度地运用网络社交。

网络异化 篇7

关键词:网络,中职学生,异化,思想政治教育

1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行为异化的体现

当今社会, 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 中职学生成为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中职学生是网络中综合道德素质不高的群体, 因此暴露出中职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问题.

1.1 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来源因发布者的立场、观点和价取向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异质性、复杂性。良莠不齐、雅俗共存的网络海量信息, 在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娱乐、学习、经济、时政、文化等信息之时, 也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思想活跃且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 势必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种多元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体系正逐渐在中职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1.2 道德行为庸俗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在这个含义上, 网络道德也是一种规范, 只不过这种规范是在人们遨游网络空间时起作用。网络道德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 使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具有随意性。中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可以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道德关系的束缚, 而自由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施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 一些人难免放纵自己的原始欲求, 自由意识泛滥、责任感淡化, 进而引发道德失范和行为越轨。

1.3 生活方式数字化。

网络将人际交往被幻化成一连串的数字化符号, 从而造就了两种形式的社会存在, 一种是现实意义的社会存在, 另一种是虚拟的社会存在。由于虚拟的社会存在能够以虚幻的形式满足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愿望, 而且几乎所有在现实社会中依赖物理空间完成的事情在虚拟社会下都可以完成, 更由于现实世界中的校园生活充满着矛盾, 当中职学生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 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中。所以中职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

2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行为异化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原因。

其一, 个性特征强, 承受能力弱。这突出表现在中职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上, 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 反对他人的说教, 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逆反不接受的态度。他们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二, 求知欲强, 辨别能力弱。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对不良文化和信息的辨别能力非常薄弱, 因此往往容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 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其三, 认同感强, 践行能力弱, 缺乏韧性。认同见义勇为、造福社会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受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渴望有所成就却不愿意刻苦努力;认同社会公德, 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内省精神、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坚守、道德行为的笃行;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多数中职学生向往和睦的人际关系, 但在实际行为中, 他们要么陷入小团体的江湖义气中, 要么我行我素, 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 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

2.2 学校的原因。

学校很少有针对性的在学生中间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只是在学生个体中出现网恋、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时才针对个案进行相关的网络教育。社会环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存在着过于枯燥乏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缺少把“政治理论和理想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践。从方法上看,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过于僵化。目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这种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 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形式。

3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行为异化的对策

3.1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 因此教育者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身体力行, 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其次,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网络环境下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更要学会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即时更新教育内容, 以适应学生的要求。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广泛涉取, 努力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如计算机、心理学、社会学等。教育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复杂情况。最后, 要努力提高精神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具有兢业奉献精神, 决不能只是板起脸孔训人, 而要放下架子服务, 真正树立服务意识,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便捷的服务。只有这样,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才会有威信,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 给我们讲知心话, 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发挥网络优势, 创新教育方法。

要积极发挥网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积极为学生上网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服务, 教育引导广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 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 掌握学生关注的焦点,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在对等交流互动中, 增强教育效果。同时也可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让学生的生活上网, 让学生直面一些典型的校园不文明现象, 紧扣学生的成才、发展来探讨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让学生的榜样上网, 用学生身边人的优秀事迹、成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文化活动上网, 使学生自觉融入学校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 使校园网络成为中职学生的精神家园, 更好地强化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3.3 规范校园网络管理, 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异化 篇8

一、贴吧语言的年轻化和多变化

伴随我国网民的年轻化趋势, 贴吧用户也有着显著的年轻化倾向, 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构成了贴吧用户的主力。年轻用户出于对另类语言的好奇, 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也刻意模仿、借用贴吧语言, 导致了贴吧语言交流和传播的年轻化趋势。“这样年轻的网络群体, 正值成长在思维异常活跃灵敏的阶段, 因此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求新、求变, 加之在虚拟空间中以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他们所感兴趣的贴吧平台也就有了充分的话语权。他们会不断地创造丰富、鲜活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并且非常具有影响力。”[2]从这个层面上说, 网络语言中的贴吧语言是语言中非常活跃的部分, 它必将对社会语言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2年贴吧网络热点令人应接不暇, “元芳你怎么看”“屌丝男女”“给跪”等网络热词都来自贴吧, 引发全网热门话题风潮。2013年1月20日用户小虎逗妇乳在宝鸡文理学院吧发贴“现在的女生都喜欢高富帅, 矮富帅, 高富丑, 矮富丑”, 随后有74名用户跟帖发表看法。其中“高富帅”作为一个新兴网络词汇在2011年下半年出现, 之后迅速走红网络和各大媒体, 2012年4月到6月是“高富帅”在各大贴吧频现的高峰期。高富帅至今没有官方词典的定义, 大体可理解为形容男性在身材、财富、相貌方面完美无缺, 是众多女性心中的白马王子, 在恋爱和婚姻中备受青睐。该词最早风靡于李毅吧, 而后以李毅吧为根据地, 经其他各大贴吧的用户疯狂转载、传播、乃至创作升级, 对应的大量词汇像“矮富帅”“高富丑”“矮富丑”“白富美”“矮穷矬”“矮肥圆”“矮穷丑”等词语被网民造出。2012年12月30日, 语文期刊《咬文嚼字》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 其中“高富帅”成功入选。[3]贴吧作为一种虚拟的网络社区, 为交流交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和便捷手段, 具有开放性、即时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在这种环境下贴吧原创语言应用也就渐渐地趋于年轻化和多变化。

二、贴吧语言的暴力化和隐匿化

“我去年买了个表, 谁TM把口香糖吐在自习室的座位上啊?”这是用户“哇有没有搞错”在山东师范大学吧发的一个帖子。类似的帖子还有用户“枫_下”在武汉大学吧发的“我去年买了个表的, 网教成教自考东湖珞珈, 研究生怎么了”。在李毅吧, “ (女神) 我去年买了个表, 谁给你这么大的勇气?”发帖3小时后有500多条跟帖。一般人会很难理解, “买了个表”和帖子主题究竟有什么关系。其实, “我去年买了个表”起源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另类表达, 笔者称其为隐匿化的攻击性国骂。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无论是谁, 只要在中国活, 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4]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虽然贴吧是一个自由的网络社区, 但是为了网络交流的规范文明, 贴吧管理人员会在用户发帖时设置关键词过滤。在这种情况下“我去年买了个表”就出现了。因为这句话具有诙谐的表现形式, 而被广泛流传成为一句网络俚语。

网络语言的这种异化趋势, 让我们深切地意识到网络文化正在与现实中的语言等很多方面脱节、分离, 这些贴吧语言的出现与广泛传播, 也致使网络语言暴力化和隐匿化倾向日趋明显。在网络环境下引申出来的网络语言暴力与普通的语言暴力有相近的特点, 一是施方的故意性, 二是对受方造成精神上的侮辱和伤害。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态中, 最直接的就是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此外, 网络语言暴力中还有嘲笑、歧视、侮辱性的语言侵犯。如在东北吧某用户匿名发帖“说长村人点什么好呢”, 在北京国安吧用户“长村丫胎”发帖“必须这样回复长村人”。帖子中的“长村人”其实是某些人对长春人的语言侵犯。在隐匿化方面, 火车吧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如“煤局”“动局”“抢铁”, 分别是对太原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广铁集团的称呼, 这些看似调侃的称呼在本质上都暗含了戏谑和隐匿的特点。

三、贴吧语言具有的社会方言属性越来越明显

网络语言是由网民组成的网络社区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现代汉语变体, 在词汇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所以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变体。因此, 网络语言具有社会方言的属性。以贴吧为载体的贴吧语言, 可以称之为贴吧方言, 如上文出现的“长村人”“煤局”“动局”“抢铁”等一系列词汇, 越来越和某些行业暗语趋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 截至2014年12月底, 学生依然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占比23.8%。“不同年龄的语言集团往往会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差异, 这一特征几乎是一切语言的通例。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社会集团中, 青年的语言变化最快、最敏感, 因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最容易出现变异。”[5]另外, 交际场合对语言表达有明显的影响, 贴吧是一个由网络技术支撑的虚拟世界。交际双方的许多信息, 如身份、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等等都被隐去了, 表达什么、何时表达以及如何表达等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因此, 贴吧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青年网民, 贴吧语言使用的环境主要是各大贴吧等, 显然贴吧语言具有的社会方言属性越来越明显。

四、总结与反思

依托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 网络语言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 因其所处虚拟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 网络语言走向异化必然会对汉语的规范化进程产生巨大冲击, 其中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不协调的成分。巨大的冲击中与汉语的规范化发展不协调成分是网络语言发展中的阶段性产物,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这种不协调成分将会减少。

网络语言能动态地反映现代人们的心态和社会文明程度, 网络语言的流传在于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然而最终经过时间检验为历史所选择的才是符合人类发展所需要的, 因此现阶段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也认为, 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 其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和其他事物一样, 都有利有弊, 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语言工作者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发展和规范网络语言, 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相信随着网络语言的有益补充, 我们的汉语交流会变得更加精彩。

摘要:伴随网络交流而兴起的网络语言, 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开放性, 网络语言正在走向异化, 主要表现为年轻化、暴力化、隐匿化和方言化等特点, 这必然会对汉语规范产生巨大的冲击, 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化,隐匿化,方言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1) [2015-02-03].http://www.cnnic.cn/

[2]谭平等.80后大学生在网上论坛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36.

[3]咬文嚼字编辑部.2012年十大流行语[J].咬文嚼字, 2013 (2) :4-6.

[4]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26.

网络异化 篇9

(一) 主体自我关系方面产生的异化。

大学生主体自我关系方面产生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格异化、角色异化和能力异化。第一,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 并且缺乏严格的监管, 所以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而这个过程在促使大学生人格能够健全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伦理规范的约束而使大学生群体的劣根性也暴露出来, 并产生人格异化现象, 如大学生反对主流与传统、欠缺责任感, 在网络中散播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等。第二, 网络具有虚拟性, 所以大学生并没有承担相应责任的负担, 从而产生了许多毫无忌惮的表现, 这种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存在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双重人格甚至产生人格障碍;第三, 在网络中, 大学生群体可以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 如果大学生群体无法对现实角色和网络角色做出合理调试就容易导致角色异化现象的出现,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角色的错位、变异以及退化。如喜爱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如果将网络游戏中的规则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则会产生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在不能融入和适应社会的情况下被社会淘汰;第四, 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可以供大学生查询并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难题, 但是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也会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削减并助长学生惰性, 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进行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这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而造成能力异化现象。

(二) 他人关系方面产生的异化。

在他人关系方面产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异化和信任感异化两类。一是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大学校园相比较中学而言更加开放, 人际交往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同时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也会更加复杂, 这种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并且由于高校中都是与自身能力相仿的同学, 所以会产生自身难以得到承认和认可的心理疾病而产生失落感, 在此背景下, 部分学生会选择拒绝融入集体生活并通过网络交往来寻求心理安慰。事实上, 大学生通过网络找到朋友的难度更小, 但是长时间处于网络交往环境中会由于欠缺确定性和真实感而加剧自身的自我封闭;二是网络世界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与他人进行交往和接触的权利, 但是与此同时交往双方都具有中断交往的权利, 如果交往双方的兴趣或者观念出现差异就有可能出现一方退出交往的行为。三是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 所以会出现网络交往过程中不能得知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 从而使交往双方产生怀疑感。这种交往中存在的随意性和怀疑感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的缺失, 使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也出现说谎或者交往随意等不良现象, 从而将网络中的信任危机延伸至现实生活中。

(三) 社会关系方面产生的异化。

在社会关系方面产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异化、价值观异化以及适应能力异化。第一, 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 而网络交往则容易让大学生与现实社会脱离并离开社会法律的监控和规范, 从而使大学生误以为网络世界是一个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绝对自由世界, 在网络世界中并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这就导致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第二, 网络中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多样的道德观念与政治文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头脑进行冲击, 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影响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使大学生在面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协调能力等。由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具有较高的依赖程度, 这种对网络的依赖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使大学生难以用独立判断力来对社会事物进行分析, 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二、消除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引导策略

(一) 通过学生自律消除网络交往异化现象。

作为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正确认识自我并充实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一, 大学生需要对网络具有理性的认识, 在对网络工具进行正确使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 处理好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避免出现对网络过度依赖而与社会脱节的现象;第二, 大学生要对自身需求做出了解, 并对自身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适当控制自身的网络交往时间而将经历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 这要求大学生能够重视自身兴趣爱好的挖掘与培养并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 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社会化过程;第三, 大学生应当对自身人生进行良好的定位与规划, 为自身找到合适的理想与目标, 同时要为此制定长短期计划并努力实现, 避免因为无聊和迷茫而沉浸于网络世界。

(二) 通过校园网络教育强化消除网络交往异化现象。

为了消除大学生群体产生的网络交往异化现象, 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需求, 通过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的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灌输教育的结合以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在尊重学生差异、突出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二是高校要对校园文化生活进行丰富。高校在对大学生兴趣爱好做出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从而让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到现实生活的活动中来, 并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带来的归属感, 并推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三是高校要重视教师职能的拓展。对于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而言, 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同时要创造与学生开展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引导。同时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质也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 通过积极的社会影响消除网络交往异化现象。

一是社会要通过网络法规的完善来强化对网络行为的监管。在此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来制定网络基本法以正确引导网络交往行为, 同时有必要对其它国家在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借鉴和参考以增强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社会要从技术层面来强化对网络行为的监管, 在对网络实名制进行提倡的基础上构建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且有效降低网络交往中出现的失范行为, 同时有必要组织社会专家加强对网络监控技术的研制, 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以营造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三是社会要重视正面舆论氛围的塑造。无论是作为社会个体还是作为社会单位都有必要在网络中弘扬正气、宣传和提倡正面思想, 从而更好地拉近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避免对大学生产生误导。

参考文献

[1] .连珩, 付雨鑫.交往异化及其扬弃[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2] .匡瑾璘, 王丽丽, 张舒.网络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 2008

[3] .涂进万, 张虎.网络异化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和谐教育及和谐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基于连通簇的差异化网络结构研究 篇10

在目前高网络容量、高业务密度、高环境复杂度的情况下, 良好的网络结构是网络整体性能优化的基础, 而且与影响客户感知的语音质量密切相关。本文以连通簇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语音质量、覆盖、结构复杂度的差异化模型, 以针对性解决不同场景下的网络结构问题。同时给出一种结构复杂簇的关键小区识别方法, 用以辅助复杂簇的解耦合。

2 研究理论模型概述

2.1 连通簇定义

(1) 小区相关性

小区间相关性是基于MR测量中服务小区对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 定义如公式 (1) 。

式中 为邻小区N干扰服务小区S的同频相关系数。

为S小区测量N小区期间, 收到的包含A小区测量结果、且N小区场强绝对值-S小区场强绝对值≥-12d B的测量报告数量。

为S小区测量N小区期间收到的测量报告总数。

如果 , 则称小区N与小区S互为密切相关, 记为 。

(2) 连通簇的划分

基于小区相关性的定义, 连通簇及最大连通簇的定义如下:连通簇设某区域所有小区的集合为C, 小区个数为n, 。连通簇由公式 (2) 计算:

公式 (2) 中, 含义为连通簇中任意两个小区之间均存在密切相关关系。

2.2 连通簇的优势

连通簇反映了两两小区之间的密切程度, 最大连通簇则表示区域范围内最大的小区关联集合。连通簇内的每个小区与其他所有小区之间均有密切关联, 其关联程度可以从两方面描述:

(1) 最大连通簇的规模:一个最大连通簇中所包含的载频总数越多, 则各小区之间会存在越高的干扰几率。

(2) 小区所在的不同的最大连通簇数:一个小区可能存在于若干个不同的最大连通簇中。一个小区存在于不同最大连通簇的次数越多, 说明此小区越区及重叠覆盖的可能性越大, 对周边小区的潜在干扰可能越高。

以上是利用连通簇对网络进行评估的依据。

3 差异化分析理论基础

本项目针对语音质差情况进行分析, 旨在找到连通簇作为网络结构评估手段, 其复杂度、平均信号强度与语音质量的对应关系, 即:在网络中应当重点整治哪些对语音质量产生影响的关键连通簇。因此, 建立簇复杂度、电平、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是所有分析的理论依据。

3.1 质差比例与质量均值相关性

(1) 质差比例

目前普遍使用MR的6、7级质差采样点比例来衡量网络的语音质量情况, 优点是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小区存在的质差话务占比, 有利于比较直接地针对问题小区进行重点关注。定义公式如公式 (3) 。

如公式 (3) 所示, 此公式的分子只涉及到0-7级质量采样点数中的两个变量, 0-5级采样点均未涉及。对于本次研究的目的———确定网络结构复杂度与语音质量的模型, 采用此指标作为因子不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内的具体质量情况。

(2) 质量均值

为更准确地得到质量与网络结构相关性模型, 引入质量均值概念, 定义如公式 (4) 。

质量均值的实质是0-7级采样点的加权平均值, 可以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小区及区域的平均话音水平。前期研究结果表明, 质量均值与网络结构复杂度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质差比例。

(3) 质差比例与质量均值的相关性

为较准确地建立质量与网络结构复杂度的相关性模型, 同时作为指导准则将区域内质差话务控制在合理范围 (小于5%) 内, 可以先建立质差比例与质量均值之间的相关性模型, 找到其对应关系。

采用网络连通簇划分结果, 计算每个簇的质差比例和质量均值, 从而推导出特定的簇平均质量与其相应的最高的质差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曲线。如图1所示。

假设将质差比例的门限定义为5%, 在GSM900网络允许到达的质量均值不得高于0.5, 而相应的DCS1800网络的质量均值不得高于0.9。此数值作为后续分析工作网络结构相关性分析的依据。

3.2 簇复杂度、电平、质量相关性模型

(1) 相关性曲线计算方法

相关性曲线的计算均以簇为单位, 反映的是连通簇区域内的电平、质量以及网络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某个异常小区所带来的局部影响, 从区域整体分析问题更加切合客户感知。因此, 需要对连通簇内小区的电平以及平均质量进行簇规约。此规约是以各小区的载波数作为权值进行加权平均。

根据上述基础数据, 相关性模型的主要建立步骤如下:

1) 以簇为单位对质量、电平进行规约;

2) 建立簇复杂度、质量、电平相关性模型;

3) 根据不同簇电平分类拟合回归曲线;

4) 定位簇复杂度、电平关键控制点。

(2) 相关性模型

基于网络NCS、MRR测量结果, 根据上述流程建立相关性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中每一条曲线代表特定的信号强度区间, 在此区间里, 曲线反映了簇复杂度 (使用簇载波数衡量) 与簇质量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上一节中的分析结构, 理想状态是将质量均值控制在0.5以下, 从而可以得到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簇复杂度关键控制点。总结见表1。

从上面的结论中可以得到以下两点推论:

1) 推论1:簇电平高于-75时, 簇规模不应大于45TRXs;簇电平在-85与-75之间时, 簇规模不应大于65TRXs。说明在簇区域内如果信号强度过高, 也会带来更高的干扰, 从而引起强信号质差。

2) 推论2:簇电平小于-90时, 属于绝对的弱覆盖;簇电平在-90与-85之间时, 而簇规模大于40属于相对弱覆盖, 此时的电平强度无法抵抗其网络复杂程度。这两种情况下均会造成质差。

上述推论可以作为下一步分析网络结构的理论依据, 不同的地市相应的关联性会有差异。

从图3可以看出, 目标网络1800M簇规模未到达显著影响语音质量的水平。

4 场景化复杂度分析

依据簇复杂度、电平、质量相关性模型, 得到两种影响语音质量的簇场景 (图4) 。

(1) 信号强度介于-75与-85之间, 而簇规模大于65载波。网络中此类情形主要分布于县城。

(2) 信号强度高于-75, 而簇规模大于45载波。此类情形主要分布于密集城区。

针对这两种情况, 可以采取不同策略进行优化。第一种情况可以控制覆盖, 降低配置;第二种情况应当适当控制覆盖, 同时调整功率控制。

5 簇成员过覆盖分析

簇成员过覆盖是形成结构复杂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如何定位连通簇中的过覆盖小区。在分析中采用了最大面积差异法 (图5) , 对全网连通簇进行计算。

(1) 最大面积差异法

如图5所示, 对于连通簇计算所有小区成员所在区域面积。

针对每个簇成员小区, 计算如果去除此小区后剩余小区所在区域的面积

计算面积差异化因子, 则达到最大值的小区为目标考察小区

结合簇面积、簇覆盖场景、最大差异因子以及簇包含载频数, 确定目标小区是否为过覆盖小区。

(2) 簇成员过覆盖示例

某问题连通簇如图6所示。

簇规模51载波, 包含7个小区, 平均站间距430m。通过计算小区HG4068C为过覆盖小区, 其中, 面积差异化因子Factor为9.42, 即:如果簇中去除此小区, 则簇面积缩小为原面积的1/9.42。可以看出, 此小区距离簇中心约2.5km, 严重影响了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可以发现, 此小区与其他簇成员小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BSC, 因此, 即使在空闲模式下, 也会带来不必要的位置区更新。

(3) 典型小区调整效果

根据此判别思路对网络进行计算, 并进行了相应的天线调整, 效果明显。如图7所示。

2127B小区调整后, 所涉及的密切关联小区明显减少, 平均话音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6 结束语

网络异化 篇11

[关键词]网络儒家之“礼”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45-02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论语·颜渊》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钱穆先生也曾说过:“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标准,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最初的“礼”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孔子之“礼”在三代发展的基础上,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包括宗教习俗、礼乐制度、礼仪规范,等等。尤其强调“礼”的外在形式中所蕴含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要求人们的行为都要遵守礼仪规范。在现代校园网络生活中,儒家之“礼”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网络行为规范,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规则。但因时代的发展和其它变量的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行为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儒家之“礼”在现代网络生活中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儒家之“礼”及其现代异化的内涵

“恭俭庄敬,礼教也”,(《论语·季氏》)在此而言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校园网络生活中要互相尊重、平等、理解与宽容,是个人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程度的外在标志。儒家之“礼”在校园网络中的现代异化,是指在校园网络生活中传统儒家之“礼”受到现代网络负面信息的冲击,而导致的大学生无视礼仪规范、违背道德底线等道德缺失现象,甚至犯罪。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错位:最常见的是作业、论文、考试答案的“Ctrl+C加Ctrl+V”,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破坏性冲击极大;此外网络游戏、夸张的脱离现实的抗日剧及偶像剧、伪娘及另类车模过分注重形体美等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于发生传播电脑病毒、网络诈骗、入侵网络等网络犯罪,等等。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因此,大学生在享受校园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对校园网络中儒家之“礼”的异化现象进行约束和控制。

二、儒家之“礼”在校园网络中的异化原因

(一)传统儒家之“礼”教育的缺失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六艺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便是《礼》,可见“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礼”教人礼仪规范和社会规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学习“礼”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礼”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备要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此类课程已被思想政治课程取代,但理论性太强、教学形式僵化,效果有限。而选修课中或能见到此类课程,如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导论、政治伦理,等等。然覆盖面和教育力度不够,尤其是儒“礼”课程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学生接触到的儒家之“礼”的教育实在有限。

(二)现代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冲击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21世纪,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行其道,社会氛围直接在网络中折射,校园网络也是如此。信息发达的校园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比如近来盛行的各种选秀、选美节目,对形体美、对声色物欲的过分宣扬,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对美、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一种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只能是一种奢望,这又反过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而大学生在我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而网络的特点更是将这种淡薄数倍放大,从而使得大学生忘乎所以,甚至发生网络犯罪。

(三)网络开放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校园网络作为互联网的部分场域,互联网的开放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已渗透其中。开放性使得享乐、冒险、色情、刺激等信息在校园网络中随处可见,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欺骗性。而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又为网络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屏障,若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念就会被扔到外太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因此,在面对校园网络信息时,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和复制。大学生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以“礼”为准绳,在面对各种诱惑性极强的信息时能坐怀不乱,以“礼”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四)对校园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监控不到位

网络进校园带来教学的便利,但若对校园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监控跟不上形势,则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大学里很少有针对网络及网络行为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对网络道德的教育力度不够。大学生对网络的熟知大多靠自学,在网络海洋的信息轰炸中,“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的行为准则被束之高阁,礼义廉耻丢在脑后,在面对诱惑和是非判断时难免发生偏差。因此,对网络及网络行为的教育发挥的作用有待加强,且高校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监管,如对上网的时间及地点、访问的网站等无法有效监控。此外对网络监控、网络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力度不够也是致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三、儒家之“礼”在校园网络中实现回归的意义

儒家之“礼”历经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很多等级制、繁文缛节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已不具备生存条件。如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现代社会若在出身、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上分出三六九等,则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精神相违背,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的实现,也与我们共产主义的理想背道而驰。然而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普适性的元素,虽然在当今网络世界发生了异化,但迄今为止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经验主义的特点。为净化校园网络空间,择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图使儒家之“礼”对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知礼守礼起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人们平等相处与互相尊重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

(一)以“礼”为网络行为准则,净化校园网络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便是“礼”,以礼为网络行为准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应以“礼”来约束和控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其明辨是非、知礼明耻,将网络变成积极的学习工具,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正能量,净化网络空间。我们可借鉴儒家之“礼”的外在形式和普适性的内涵,并结合校园网络的特点,赋予儒家之“礼”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加大开设此类课程和进行此类活动的力度,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礼”的教育。特别是针对校园网络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而言的慎独自律教育,从而赋予儒家之“礼”以新的生机和活力,是规范大学生校园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与培养“人”的有效方式。

(二)弘扬儒家之“礼”的传统道德,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

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和交织,法制并不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唯一方式。孟子曾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因此弘扬儒家之“礼”的传统道德成为法制之外的指引大学生行为和人生方向的更重要的补充方式。儒家之“礼”于国于民都有利,当今世界我们应将儒家之“礼”的有益元素传承改造,将“礼”的形式和内涵内化为一种思想,深入大学生内心,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正如美国诗人哈尼·鲁宾在《友人赠言》中的名言:“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儒家之“礼”的传统道德,使“礼”成为大学生行为的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美)邓尔麟著,蓝桦译.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雷艳]

网络异化 篇12

但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我国兴起的时间短,发展迅速,且该平台已经开始异化,从最初的居间人角色转换为直接参与人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比比皆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由最初的居间人变成了直接参与人参与到交易中去。比如,宜信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宜信宝、月息通等,都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直接参与到交易中的一种表现,平台通过开发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再将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所汇集的资金分散给不同的借款方来完成借贷双方的交易。故目前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经不仅仅是贷款中介,更是民间金融活动中的一种特殊金融机构。但这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被法律密切关注。现阶段,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规定,主要有最高院出台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这些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如何避免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质量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当前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必须从法律角度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设立、市场准入、业务活动等进行更为全面的监管。

在该问题上,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的时间较短,各国的认识并不统一。不过,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根据其具体的业务性质将平台业务纳入既有金融监管体系的趋势日渐明显。主要有:

第一,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美国一大P2P网络贷款平台繁荣市场的经营模式已经涉及证券销售而要求其停止运营。根据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规定,繁荣市场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此后繁荣市场走上了向美国证券交易会注册之路。除繁荣市场外,美国另一大P2P网络借贷平台贷款俱乐部同样也需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

第二,2014年3月6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发布了《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The FCA's regulatory approach to crowdfunding over the internet and the promotion of nonreadily realizable securities by other media,PS14/4),并于2014年4月1日期正式施行。其主要把P2P网络借贷型众筹和股权投资型纳入监管从事以上两类业务的公司需要取得FCA的授权,而对于捐赠类众筹、预付或产品类众筹不在监管范围内,无需FCA的授权。

第三,在我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是否需要监管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学者从P2P网络贷款平台创立的本意看,其指示为借贷双方提供交易的平台和机会,进行终结服务并不参与交易,既不吸储也不放贷,并非金融机构,没有必要让其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对于这种民间金融创新活动,法律应该保持其最低限度的干预,这是社会对民间金融的期望和对法律的要求。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借贷平台具有影子银行的性质,使原有的金融调控鞭长莫及,大量资金规避金融监管,对冲了整个宏观调控效果,而由此导致的信用扩张又会给金融危机埋下祸根,故对其实施适度监管是必要的。2011年8月23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在这份通知里,银监会发布了7个风险,并且要求各地银监分局和各家银行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防范工作。

笔者认为,P2P网络贷款平台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具有审查手续简单、贷款速度快、交易费用低等优势,应当受到我国政策和法律的鼓励。但是为了P2P网络贷款平台更加长远的发展来看,在建立相应监管制度的法律法规基础下,还应该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对放款人资金来源的审查力度以及确立明确的注册机构。其理由如下:

第一,完善准入和退出规则。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则,为了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可以在行业准入上采取牌照制,同时考虑设立最低注册资本金制度。关于最低注册资金究竟是该定多少,笔者认为应当考虑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借鉴英国的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关于退出规则,可参考商业银行接管的方式,由专门的监管机构接管出现信用危机的P2P平台,在接管期届满后该平台情况并未好转或仍不具备运行条件时直接进入破产程序。在破产程序中,为加强对放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P2P平台的破产清算组织可以针对平台自身的沉淀资金及利息建立放款人风险基金,以便适当补偿放款人的损失。

第二,根据我国主要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宜信以及红岭创投的运行模式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无论以何种方式完成借款交易,均对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进行核定。但是此种核定与国外的信用等级和得分制度不同,国内仅限于很小一部分,甚至只是其平台内部的核定,而并未接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这就导致P2P网络借贷平台不能及时、准确地获知借款人的个人信用等级,从而在一种“似清非清”的状态下完成了贷款程序。而此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欠缺征信系统的约束,借款人欺诈和逾期还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能够更加有效地使放款人的资金得到安全的保障。

第三,P2P网络借贷平台虽是一个新兴的平台,但其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会员以及借款资金的优点使其成为各个投资公司或者个人眼中的“香馍馍”。在网络借贷越来越流行的当下,各个借贷平台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会想出各种竞争方法、优惠手段来吸引放款者,这就导致了对放款者信息的审查不完整,从而使得有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放款人利用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每笔资金交易的复杂性来从事洗黑钱等犯罪行为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审查每笔资金的来源状况以及流向也是我国完善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所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笔者认为英美两国要求各个P2P网络借贷平台向有关机关进行相应的登记备案是必要的,至于确立一个怎样的监管机构模式,我国主流观点主张建立以中国银监会作为中央级别的监管机构,各个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管理机构以及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共同完成登记、备案等相应的监管工作是合理的。虽然P2P网络借贷平台源自于民间借贷,银监会以及地方金融机构不该过分地干预,但是,面对我国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单靠一个银监会的统一监管显然是不合理的。在网络借贷平台运行过程中,靠其自身的行业准则以及银监会及地方金融机构严密的手段加以监管才能有效地保障金融市场正常运行。

摘要:P2P网络借贷平台凭借其投资回报率高、投资门槛低、手续便捷、资金周转迅速、交易费用低等优势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与此同时,P2P网络借贷平台所出现的异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无序发展的现状使得P2P平台无论是在法律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应该在建立相应监管制度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对放款人资金来源的审查力度以及确立明确的注册机构来保障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我国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风险,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冯果,蒋莎莎.论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异化及其监管.法商研究,2013年第5期.

[2]杜晓宇.英国P2P网络借贷和众筹监管新规则实施情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http://www.weiyang.com/33500.htm,2016年6月1日访问.

[3]邢会强.金融法的二元结构.法商研究,2011年第3期.

[4]袁达松.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gid=159009,2016年6月1日访问.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gid=159009,2016年6月1日访问.

[7]张旭娟,陈恬静.分类监管--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监管的新路径.第八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

上一篇:紧张心理下一篇:旅游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