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方法论文

2024-10-22

异化方法论文(通用12篇)

异化方法论文 篇1

0 引言

当前,智能电网研究成为业界热点[1,2]。为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面积停电[3],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相比于国外,更加强调容灾能力和可靠性[4,5]。差异化规划是提高电网容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部分输变电设施和电源的设计标准,使电力系统具有更强的抗灾能力[6],以保证灾害情况下对特殊负荷的供电。中国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都在不同层面启动了差异化规划,并得到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的支持[7]。

国内外研究人员分2种主要情况对电力系统防灾变进行了较多研究。一是电力系统本身灾变。如文献[8]分析了如何防止偶然事故演化为电力系统灾变,文献[9]介绍了国外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在电力系统预警、保护、应急控制、故障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0,11,12]。二是在外部严重灾害发生后电力系统的应急处理,如何尽快恢复,如何在灾害中保证重要负荷供电,这对开展减灾、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献[13,14]从电网运行的角度,提出了极端外部灾害情况下电网调度运行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文献[15,16]总结了冰雪灾害条件下电网运行所面临的问题,对覆冰形成原因、监测、融冰技术等方面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整理。但从规划角度,通过构建合理网架来提高电网抗灾能力的研究还不充分。

本文提出差异化规划新的指导原则与模型,以最小的成本提高电网容灾、抗灾能力,保障极端恶劣情况下的基本供电能力和电网自愈能力。

1 差异化规划的指导原则

电力系统需保持瞬时平衡,且负荷主动变化,供电被动变化。因此,差异化规划首先需要分析关键区域的关键负荷。一般情况下,电网负荷分为一、二、三级负荷,在某些地区,除了一级负荷外,还有特级负荷;在部分地区,特级负荷是一级负荷的组成部分。根据目前负荷分级的相关标准,一级负荷的范围过广,在严重灾害下难以保证所有一级负荷的供电。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一级负荷占总负荷的比重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因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推广应用特级负荷的概念。特级负荷定义为在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社会稳定等受到严重冲击等非正常状态下需保证供电的特殊负荷。要严格限制特级负荷的范围,例如医疗卫生负荷以治疗、病房、药品存储等为主,少量办公负荷也可纳入,但医院大部分办公负荷不应纳入特级负荷。文献[17]将灾害情况下需保障的负荷分为高危用户(如矿山、有毒工业)、重要用户(如政府、指挥中心、地铁、机场、通信、医院)、救灾用户3类,基本涵盖了特级负荷。

2)特级负荷应适度集中。建议城市规划中将需要保障用电的用户适度集中,在地域上连续安排5 MVA~10 MVA的特级负荷为宜(因10 kV线路的供电容量在5 MVA~10 MVA之间)。特级负荷集中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相协调的重要方面。若特级负荷过于分散,向特级负荷供电的各个配电线路、变电站以及这些变电站的电源进线就相应比较分散,都要被纳入需要保障的范围。这将使差异化规划和建设的成本过高。但若特级负荷过于集中,一个变电站故障可能导致大量特级负荷停电,加大特级负荷在非灾害状态下的停电风险。

同时,在电网规划和业扩报装工作中,采用如下方式实现特级负荷适度集中供电:

1)特级负荷原则上使用专线供电。若特级负荷与普通负荷同线供电,则在特殊情况下,使不需要保障供电的用户“搭顺风车”。

2)以通过10 kV中压配电网供电的特级负荷为例,相邻110 kV变电站所供特级负荷,尽量通过10 kV环网,在110 kV变电站层面适度集中。

以上可通过划分110 kV变电站(或有10 kV出线的220 kV变电站)在灾害情况下的供电范围来实现。其中,一部分变电站不提高设计标准,灾害情况下不考虑其运行;提高设计标准的变电站(以下简称“高标准站”),除了承担正常情况下供电范围的供电外,灾害情况下周边其他变电站的部分供电范围也由该变电站承担。根据目前大部分城市特级负荷约占总负荷比重30%的情况[18],高标准站容量将超过110 kV供电容量的1/3。

3)建议高标准站在灾害情况下供特级负荷容量满足N-1原则,当一台主变压器故障时,仍可以保证对特级负荷的供电。

4)建议采用特级网络概念。在严重灾害情况下,形成特级负荷、少数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少数电源组成的特级网络。特级网络是从各特级负荷逐步追踪到电源的供电通路,在存在适当安全裕度前提下,最小化提高设计和建设标准的各电压等级网络。

为了保证形成特级网络的通路,每个110 kV高标准站,至少应有1条线引自220 kV高标准变电站出线、高标准110 kV发电厂、其他110 kV高标准站的进线母线引入进线。

为了最小化特级网络,110 kV高标准站的进线也应适当集中,每3个或4个110 kV高标准变电站安排从同一个220 kV高标准站(或110 kV电源)进线。同样的道理继续上推到500 kV变电站。

这样,从特级负荷的适度集中入手,逐步往上一级电压等级递推,形成完整的、最小化的供电通路。

目前,一些网省公司在制定差异化规划时,简单按照输变电设施电压等级确定其重要性和设计标准。按照该原则确定的差异化规划方案,针对性较差、成本过高。在严重灾害情况下,可能不能保障对特级负荷供电。例如,在某些省市,线路覆冰设防标准,500 kV线路为50年一遇,110 kV和220 kV线路为30年一遇,可能出现110 kV和220 kV基本瘫痪、部分500 kV线路可用的情况,导致有电送不出。按形成特级网络的思路,假设特级负荷占总负荷的比重为30%,则高标准的500 kV输变电设施大致占30%,被大幅度压缩。

5)建议采用分级差异规划。外部可能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灾害,可分级制定差异化规划,例如:特级网络为保障特级负荷供电的网络;一级网络为保障一级负荷供电的网络。由于特级负荷是一级负荷的组成部分,特级网络也将是一级网络的一部分。特级网络设计标准高于一级网络,一级网络设计标准高于其他部分。特级网络和一级网络将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网提高容灾能力的核心,也是电网自愈的核心支撑。

2 差异化规划优化模型

按照第1节提出的差异化规划原则,本节以特级网络优化为例,分析差异化规划的优化模型。

由于在灾害情况下的时间较短,无需把灾害时运行经济性纳入目标,因此差异化规划的目标是差异化建设的成本最低,如下式:

式中:f为差异化建设的总成本,通过优化,追求总成本最低;N为组件总数;Si为主要的决策变量,即第i个组件是否提高设计标准,等于1时提高,等于0时不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组件(电源、线路和变电站)提高设计标准的成本差距将非常大,所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提高设计标准,对优化程度的影响很大。

差异化规划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差异化规划可以理解为一个求解最短路径的动态规划问题。

1)第1阶段是确定10 kV特级负荷,这种特级负荷将占特级负荷的绝大多数。

2)10 kV特级负荷都应接入110 kV高标准站或10 kV地方电源。用户接入不同的110 kV高标准站或地方电源的成本不同,即线路、变电站提高设计标准的成本不同。用户接入不同变电站或电源的成本,可视为路径长度;且每个路径和节点有容量限制。通过优化,获得所有10 kV特级负荷接入110 kV高标准站和电源的总最优路径

3)同样道理,优化第2阶段至第3阶段的总最短路径、第3阶段至第4阶段的最优路径等。

可采用离散的负荷—电源对的匹配过程来描述与求解。特级负荷和高标准电源是电网差异化规划的边界条件,电网连接负荷和电源,确定特级负荷和高标准电源后,确定两者之间的连接通路。

1)特级负荷按照重要性和规模排序。

2)按照排序逐一寻找各特级负荷到高标准电源成本最低的通路。对特级负荷l,优化问题如下:

式中:fl为第l个特级负荷保障供电的边际成本;Sil为保证第l个特级负荷供电、第i个组件是否是新增的需要提高设计标准的组件。

将该特级负荷分别与不同的高标准电源匹配,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将特级负荷l与各个电源匹配,采用最短路径法,获得与各电源匹配的最优路径及其边际成本,考虑如下约束条件:

1)路径中,各变电站容量不越限:

式中:CTil为第i个变电站新增特级负荷l与电源g匹配后的负荷容量;CTi为变电站i的负荷上限;Rl-g为从特级负荷l到电源g的最优路径中输配电线路、变电站等所组成的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灾害情况是特殊情况,持续运行时间不长,变电站容载比可采用容载比下限。

2)路径中,各输电线路容量不越限:

式中:CLil为第i条线路新增特级负荷l与电源g匹配后的负荷容量;CLi为线路i的负荷上限。

3)路径中的所有变电站和线路都是提高设计标准的组件:

式中:RH为高标准建设的组件集合。

4)边际成本等于路径中新增的提高设计标准的组件高标准设计、建设的成本:

式中:MCl为在当前已经完成的匹配基础上将特级负荷l与电源g匹配的边际成本;Ti为完成该匹配而新增的高标准线路与变电站的建设成本。

MCl-g(g=1,2,…,G)中选择成本最低者,完成特级负荷l的供电通路优化。逐一对不同特级负荷采取上述匹配过程。

差异化规划还有一些其他约束条件,例如:①提高设计标准的电源容量不应小于特级负荷容量,并留有一定的备用;②各提高设计标准的组件形成连通图,系统中可以形成若干个连通图,对应灾害时若干个孤岛电网,每个孤岛应具有黑启动电源。

差异化规划优化后,靠近负荷中心(尤其是靠近特级负荷)的电源应优先提高设计标准,因提高设计标准后送出工程的路径较短,且使灾害中的电网具有较强的调频、调压能力。特级负荷适当集中,能极大地提高差异化规划的经济性。

3 差异化规划流程

本文建议差异化规划由下至上逐步规划:

1)由区县供电企业调研本供电区域内的特级负荷,分析当前特级负荷的数量、分布,并预测水平年的特级负荷。目前,国内部分电网企业制定电网差异化规划时,缺乏对特级负荷的调查研究,简单采用总量负荷30%左右的负荷作为特级负荷;没有明确在灾害情况下需要尽量保障供电的用户。

2)建议区县供电企业按照本文所述方法,采用环网方式,将特级负荷在灾害情况下适当集中到某些110 kV变电站,划分灾害情况下110 kV变电站的供电范围。

3)地市供电企业对110 kV高标准站,规划高标准进线;选择合适的220 kV高标准站;选择合适的地方发电厂及其出线提高设计标准。

4)省级电网企业制定电源的差异化规划方案;对220 kV高标准站规划高标准进线;制定500 kV变电站的差异化规划方案。

5)大区电网和国家级电网对灾害情况下跨省、跨区电力相互支援,对跨省、跨区输变电设施制定差异化规划方案。

4 算例分析

图3为广东省中山市一个供电区域,选择了110 kV北海站、顺成站、永宁站、龙山站提高设计标准。该供电区域内,其他110 kV变电站所供10 kV特级负荷,通过10 kV环网(手拉手),在灾害情况下转移到上述变电站。该区域110 kV变电总容量为1 390 MVA,提高设计标准的容量550 MVA。考虑以下几方面以决策提高哪些110 kV线路和220 kV变电站设计标准:①从220 kV站到110 kV站输电线路提高设计标准的成本;②220 kV站提高设计标准的成本。

考虑N-1原则,4个110 kV变电站实际能承担的最高特级负荷为300 MVA。3个220 kV变电站的容量构成均为3×240 MVA,因此,选择一个220 kV变电站提高设计标准。成本如表1所示。

表1中成本为各110 kV变电站从220 kV变电站进线提高设计标准、220 kV变电站自身提高设计标准的成本。设计标准包括线路覆冰、洪水、架空线设计风速、抗震烈度,所列成本均是各项设计标准同步提高的成本。如将架空线设计风速从30 m/s提高到35 m/s,按成本提高20万元/km计算。同步提高标准的成本将比单项提高各项标准的成本之和低一些。例如,设计风速提高将加固线路杆塔,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烈度。目前永宁站没有至同益站的线路,780万元为新建永宁站至同益站高标准线路的成本。龙山站一条进线引自永宁站,而永宁站引自菊城站,永宁站也是高标准站,因此,龙山站至同益站的高标准建设边际成本只有龙山站至永宁站。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菊城站作为220 kV变电站中的高标准站,差异化规划的总成本将最低,因此,选择菊城站提高设计标准,各110 kV高标准站有通道保证电力引自该站。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决定哪些电源及哪些500 kV变电站入选差异化规划中的高标准站。

5 结语

差异化规划是提高电网容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差异化规划,选择电网中的部分组件提高对灾害的设防标准,从网络结构上为减灾、救灾提供保障。本文分析了差异化规划的指导原则、优化模型、求解方法和实施步骤,算例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适应性。

差异化规划是针对灾害情况电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在这个研究领域中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特级负荷预测;如何提高差异化规划的优化程度;灾害发生后,电网如何从大面积停电的状态过渡到特级网络或者一级网络的有序、局部供电状态;等等。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使电网提高容灾能力,对保证灾害情况下重要负荷供电、为救灾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发生严重灾害时,应尽量保证对特级负荷的供电。差异化规划是选择电网中的部分组件提高设计标准,使之提高对灾害的承受程度,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差异化规划的指导原则,建议推广应用特级负荷概念,通过联络转供等方式使特级负荷适度集中;提出“特级网络”概念,使提高设计和建设标准的网络最小化;并建议编制两级差异化规划,分别面向特级负荷和一级负荷的保障供电。分析了差异化规划的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提出完整的差异化规划流程。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网规划,差异化规划,容灾

异化方法论文 篇2

实证分析:《1844年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主导方法

深入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可以发现,实证分析才真正是隐蔽于《手稿》多重方法构架之中的主导方法。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和理论表现,异化劳动的结果,异化劳动的扬弃(共产主义),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工人阶级所埋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作 者:张森年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年,卷(期):16(5)分类号:A811.1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 实证分析 主导方法

异化方法论文 篇3

【关键词】差异化方法 教育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运用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学习了英语等预班课程,有了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基于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差异化方法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避免有的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造成心理上的学习障碍,而当采取兴趣导向式的教学策略,用对学生差异化的要求标准来开展教学,便能够慢慢引导大部分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甚至所谓的“英语差生”也能跟上课堂教学进度,这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分有意义。

一、浅析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英语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当中的一部分内容,国家教育部门对于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为的就是挖掘出一种最高效且实际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且要尽可能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其心理负担。从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来看,实际上不同教育环境内的小学生对于英语这门科目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往往学前阶段接受过英语基础教育的孩子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较为快速,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接受过学前英语教育,因此,需要小学英语教师以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为基准,来实施差异化方法教学,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相整合。

二、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及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实际上,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国内教育领域的整体教学策略不断翻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空间,学校的总体教学氛围也较以往有所改善。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讲求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单词或语法,但鉴于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教师只有采取兴趣导向式教学以及差异化方法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

1.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内容概述。所谓的运用“差异化方法”来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指的就是在英语课堂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来巩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及其理解能力等因素放在教学的首位,进而采取灵活多变且有针对性的教学,令不同素质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获得收益。实质上,差异化方法教学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非易事,因其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既往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有敏锐的感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及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从一段时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差异化方法教学的实施不仅得到了教学双方的认可,学习氛围较为良好,而且,运用改模式能够起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一点的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从具体来看,则要从英语课堂训练差异化教学、英语小组分类教学以及作业评价分层等方面,来巩固小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成果,进而在不打击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运用差异化方法教学,能够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弱化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压力。例如:在时下,有很多小学生在学龄前接受过英语教育,则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就会较为活跃,因为这是有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一旦谈及到他们擅长的领域,就会勇于表现自己,相反,则有一部分小学生在学前没有接受过英语教育,在课堂上的反应则会过于消极,甚至会产生自备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就要格外注意那些不善言语的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这样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完毕后,通过表扬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策略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英语学习小组的模式,渗透差异化的英语教学内容,从而缩短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英语成绩方面的差距,而且能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从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小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以往有所提升,而且,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视野较以前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所增强。但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小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需要教师用更大的耐心去引导学生,采取兴趣导向式教学模式来鼓励这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避免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波动,这便是差异化方法教学的意义所在。总而言之,采取差异化方法来推进教学,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且对小学生日后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湘.善用白板放飞课堂——例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04(04):157-158.

[2]王蓓蓓.情景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2):230-231.

供电差异化服务的方法研究 篇4

供电企业实施差异化服务, 首先应该进行充分的、科学和缜密的市场调研, 对电力客户进行市场细分, 在细分的基础上总结各用电市场的特点, 根据不同用户市场的需求, 准确地把握“顾客需要什么”, 在此基础上, 再去分析满足顾客差异需要的条件, 确定供电企业现有条件下是否有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根据供电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 再决定提供适合于不同用电市场特点的、满足不同用电市场需要的差异化服务方法及策略, 最终建立以客户为核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宗旨的服务理念。可以这么说, 市场细分是实施差异化服务的基础;差异化服务是市场细分的目标。

电力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整个电力市场中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特点, 把电力市场分割为若干个类似的消费群体, 其中每一个消费群体就是一个电力市场或目标市场。

目前, 电力用户细分仍停留在传统的几种方法上:按地区区域 (地理属性) 细分、按行业细分、按产业细分、按电压等级细分、按用电量或用电容量细分等。这些传统的市场细分标准简单易操作,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供电企业在普遍服务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需求。而且由于细分方法过于粗放, 不能给电力公司的营销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地区用电特点和客户需求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市场细分标准, 为地区供电企业制定差异化服务策略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 在目前中国的市场条件下, 电力价格受到国家的统一控制, 使得电力市场中, 价格这个影响需求量最重要的因素在目前条件被去除了。这就造成, 在目前现有条件下, 差异化服务只能从提供不同的服务方面着手, 但在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 电价必将逐步走向开放, 电力公司应该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充分预测电能质量、服务、电价与用电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电力市场细分是差异化服务最重要和首要的问题。后面章节中的差异化服务的三阶段理论, 也是为了适应这一中国国情而总结提出的。

二、供电差异化服务的方法

根据以上论述, 供电差异化服务的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即基于供电企业对用电市场的细分而提供差异化服务, 以及基于用电客户不同需求而提供差异化服务。

(1) 基于供电企业对用电市场的细分而提供差异化服务。基于供电企业对用电市场细分而提供差异化服务, 就是按照上文所说的细分标准将电力客户分为不同类别, 分别对其实施差异化服务, 以达到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 实现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

(2) 基于用电客户不同需求而提供差异化服务。不同的用电客户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用电客户可能对电能质量、可靠性、服务方式、信誉需求、时间要求、关心的事物等都会有所区别。比如生产型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较高, 而居民用户更为关心交费的方便程度;居民中的出租户对欠费比较敏感, 生产型用户中的高能耗企业对电价、节能措施比较感兴趣, 而一些连续型生产的用户则对电能的可靠性更为关注等等。

差异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对一营销。因此, 供电企业可以在辨析用电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措施。但鉴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供电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大范围的实施基于需求的“一对一”服务策略成本较高, 使得企业得不偿失。现阶段供电企业应以较简单的差异化服务策略为主, 只对少数特殊群体 (如V IP大客户) 实施“一对一”服务策略。市场营销中的“二八原理”表明, 只要企业抓住贡献率最大的20%的消费客户群, 就能保障企业80%以上的利润, 这对供电企业而言是完全符合其市场特点的。

三、供电差异化服务的拓展

从差异化服务的基础理论说开去, 目前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 诸如供电有偿服务及普遍服务等, 都属于差异化服务的拓展。下面以供电有偿服务为重点加以简要论述。

供电无偿服务, 目前是严格按照《供用电合同》规定, 以产权为分界的。在电力系统, 人们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无偿服务的思维模式, 认为优质服务就不应该讲价钱, 所有供电维护检修等服务都不收费。很显然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无偿服务并不等于优质服务, 有偿服务也不等于没有了优质服务。相反, 实行了有偿服务, 用户应该可以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

既然电力是商品, 电力公司属于产权明确的现代企业, 那么企业的职能就是依靠电力产品的销售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有偿服务是电力企业走向市场以后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呼唤。

电力公司提供有偿服务, 是电力行业宗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续与延伸, 它赋予优质服务内涵, 对优质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种服务方式的改变, 也是差异化服务价值的具体体现, 并由此拓宽了供电企业的生存空间。

但是, 电力公司提供有偿服务, 应该注意以下要求: (1) 有偿服务, 应该以用户提出服务要求, 自愿缴纳一定费用, 供电部门事先告知服务收费标准, 并为产权属于用户的电力设施提供服务方可收费。 (2) 有偿服务需要用法规来规范经营行为。

在为用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 理当明确服务的时间范围、收费标准和买卖双方各自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近年来, 有关供用电过程中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 一定因素上与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清不无关系。供电企业走上市场, 就必须遵循市场的运营规律办事。

总之对于供电有偿服务, 不能仅仅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去看, 而要从“为民解忧”的社会稳定高度, 从“为企业增效”的经济繁荣高度, 从“为供电企业赢得宽松环境”的长远发展高度去运作, 去经营, 从而最终提供品牌化的供电服务。这种品牌化, 一是要体现专业性服务, 有相当出色的专业技术;二是要体现个性化服务, 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三是体现人性化服务, 将供电服务赋予关心、关爱、关注之情;四是体现文化性服务, 融理念、形象、特色的思维于一体。

参考文献

[1]、徐勇.供电企业差异化服务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2)

[2]、江春雨.宽带差异化服务解决方案[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9, (01)

[3]、宋挺, 李江.电力客户信用等级的差异化服务营销策略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9, (01)

异化方法论文 篇5

异化与存在--从劳动异化的角度看人的存在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和劳动异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指出人处于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进而洞察了人的`本质.但马克思的论述并没有涉及前资本主义时期.从异化和劳动异化的角度审视,前资本主义时期各社会的人的存在亦是一种异化,人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

作 者:王晓华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1(1)分类号:B038关键词:异化 劳动异化 存在 本质

异化方法论文 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女性;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C913.68;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91-02

一、女性消费异化的表现

(一)女性同商品相异化

1.女性的消费需要被商品所创造。马克思说:“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求的满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奴役人为目的异己存在物的王国也在不断充实壮大。今天,商品社会不断发展,商家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努力创造着不同的新的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女性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性格的弱点,成为了消费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在当今的消费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她们的美丽是可以购买的,同时商家用各种各样的广告对女性美进行定义,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循着定义进行消费,女性对美的需要被商家利用,逐步变成减肥药、化妆品等的消费主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存在物的特性就是通过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表现出来的。但是,大多数女性在商家的操控下逐渐失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女性的消费就在这样的交易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了。

2.在消费中更多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鲍德里亚认为,正是由于符号中介,消费社会中的物、物与人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符码中隐藏着严谨的社会逻辑。他认为,在交换行为中存在着一种“符号价值”。符号整合着整个消费体制,消费社会的本质集中体现为符号消费和符号价值的确立。女性同商品本身相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和文化性消费。(1)炫耀性消费。女性的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为奢侈品类的消费。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一些白领阶层甚至蓝领阶层的女性为了购买一个包包或者一条围巾不惜成为“卡奴”。(2)过度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还体现在追求商品的文化性消费上。品牌文化是一个令女性无法抗拒的符号价值。很多女性青睐某一种品牌,其实她们真正喜欢的是商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因此她们心甘情愿地花高价来购买该品牌产品。这样的结果就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被商品的符号价值所取代。

(二)消费社会中女性的商品化

对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学的定义下,美仅仅是一种没有功利性的感性的状态。但是,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变成了另一种可以吸引财富的工具,进而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当今社会整形手术种类繁多,尤其是痛苦较小的微整形技术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整形大军中来,这说明女性的身体可以直接用来消费。“一针除皱”、“一针瘦脸”这样的广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身体的美丽是可以花钱购买的。由此可见,当代社会女性的身体逐渐与女性本身分裂开来,逐步成为控制女性自身的一种工具。这样一来,女性自身作为主体被忽略了,使女性之间相互联系的不再是女性本身而是可以交换的商品,这是女性消费异化的又一重要表现。

(三)女性的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

人类消费的目的在于通过满足各种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实现自我完善。然而,如今的消费社会,购买取代了对商品本身的使用,购买成为人们的乐趣,消费目的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女性感性的特征使其更容易被更新更好的商品所迷惑,甚至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购买和消费往往被体内多巴胺所控制,其目标是非理性的。女性通过消费来舒缓自己的情绪,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一些女性来说消费就是目的,而不是获得商品使用价值。

二、女性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女性消费异化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资本逻辑推动消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他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已特有的社会性质。”由此可见,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本所有者用来剥削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达到增值。当代社会资本的目的是卖出更多的商品,获得最高的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资本摒弃了消费的需要,不断地去进行商品的生产,并且通过消费来操纵人类的需要以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由于女性性格的特点,她们成为资本最容易操纵的人群之一。

(二)社会原因

1.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受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当今男女社会地位存在显著差异。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一名女性,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如果30岁不结婚,就会被人戏称为“剩女”。相比之下,那些貌美如花的女神们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依然可以获得有钱的“成功男人”的青睐。因此,一些女性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拼命去减肥、化妆甚至整形,使减肥药护肤品成为生活必需品。

2.对现代异化劳动的补偿心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指出,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原本应该属于人的天生的自然的劳动需要,变成一种“异于自己的存在物,从而使工人自身被控制”。在现代社会,女性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异化劳动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女性如果想从家庭和工作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弥补这种压抑,她们消费着一切可消费商品,精神的、物质的,希望从各式各样的商品中得到快乐的体验,这也是女性爱逛商场的原因。

(三)文化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受统治阶级支配。”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主要的文化因素。西方消费主义文化追求新奇的奢侈性,炫耀性消费,最易受到文化产品影响的女性们,最先丧失了批判的精神,她们变得拜金,变得追逐所谓的流行。可见,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正是女性消费异化的思想根源。此外,广告作为物品的论述话语,以物品作为现实指涉,构成了物体系的意识形态。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不断地将人们说服。鲍德里亚曾指出,广告可以呈现出物体系的全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符号,各种各样的女性产品由广告进行宣传推出,不断地说服女性去购买,使女性产生“虚假需求”。

三、女性消费异化的影响

(一)女性精神方面的影响

女性消费异化对女性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女性逐渐形成不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例如,西方消费主义思想使许多女性盲目迷信金钱和崇拜物质,有些女性甚至为了一件奢侈品就出卖自己的肉体和人格。在消费社会,女性的遭到更深层次压迫的原因是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好逸恶劳和铺张浪费。女性丧失精神追求的罪魁祸首就是好逸恶劳,这样的消费观念在一方面增强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另一方面女性也逐渐与自己的本质产生异化。女性生活上的拮据往往是由于其铺张浪费,这样的消费观念是女性丧失独立性的根源。

(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

女性消费的破坏力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女性每月购买衣服化妆品的总价格超过女性月收入的一半,更多新兴女性更是沦落成为月光族。由于女性服装的更新周期短,女性衣柜中的服装最终会进入垃圾桶,因此仅仅中国一个国家每年产生的衣服垃圾就有上万吨之多。女性的化妆品更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把一瓶化妆品用完的女性屈指可数,大部分用到一半就想换新产品了,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四、如何解决女性消费异化问题

(一)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随着消费越来越成为女性表达自己特定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消费不平衡也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由于其发展不平衡,收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政策进行调节,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另外,提高贫困地区的消费水平,例如制定消费补贴政策。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的异化与整个社会的异化也是分不开的,她们消费的异化势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从整个社会入手,解决女性异化问题,进而消除异化现象。

(二)减少奢侈消费的有形冲击

首先,应该严格限制身体消费类的时尚节目,如今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和广告费的提高,将越来越多的时尚类节目搬上荧幕,这类节目的播出使女性对美的认识发生偏差,促使更多的女性投身于美容、减肥、护肤甚至整容手术的消费中。其次,应该减少对女性有歧视色彩的广告和一些名不符实的奢侈品的广告。例如,现在许多沐浴露或洗发水的广告仅仅专注于展现女性的身体美,还有搔首弄姿极具挑逗意味,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因此我们要倡导在广告中展现女性的内在美,消除性别歧视的媒介暗示,从而也改变女性消费异化的现状。

(三)树立理性消费和健康的消费观

现代西方消费文化过分夸大商品的符号和文化意义,极力渲染感官享受,推崇个人享乐主义,造成一些女性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从而导致了消费理性的丧失。因此,首先要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社会。其次,帮助女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其合理地进行消费,把消费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攀比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异化方法论文 篇7

一、护理专业与药学专业分属不同专业类别

笔者所在的高职学校主要有2个专业, 一个是高职护理专业, 一个是高职药学专业。我国大学正规专业分类分成12学科门类, 学科下设80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下设358个二级学科。其中护理学属于医学学科下设的临床医学, 而药学可以属医学学科, 也可属理学学科。

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 表面上看来都是属于“医学”学科门类, 但事实上, 护理专业是比较典型的医学学科,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药理学、护理概论与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传染病护理等等;而药学专业既可归属在医学门类, 但在分类上也注明了可以属于理学学科, 开设课程主要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 除药理学之外, 其他列举的6门课程都是理科性质。药理学是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都要开设的课程, 即便是在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都开设的药理学, 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护理专业开设的药理学, 主要学习药物的临床应用, 学习以理解记忆为主;而药学专业开设的药理学主要学习药物的作用机理, 学习以逻辑推理为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模型

1. 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 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教授法) 、学生学的方法 (学习方法) 两大方面, 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方法, 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 教法乃处于主导地位。

2.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教学方法群, 主要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等。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 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 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 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 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 这些以行动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近年来在国内各职业学校多有模仿和

三、高职教育不同专业类别教学方法差异化改革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差异化改革就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禁锢中脱离出来, 采用新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 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模板, 不同类别的专业, 应根据各专业特点, 采用各自适合的教学方法,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专业类别不同, 培养目标不同, 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则不同。比如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类似于文理科的区别, 护理专业课程学习以理解记忆为主;而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以逻辑推理为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定。因此, 专业类别不同, 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不同。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引导文教学法”对于两个专业都适合。但“角色扮演法”较适合护理专业教学, 而“项目教学法”则较适合药学专业教学。

“角色扮演方法 (Rolenspiel methode) 是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既能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 又能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 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护理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护士服务的对象是人, 而且是有病患的人群, 因此, 对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必定要进入角色, 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病患的痛苦, 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笔者认为“角色扮演法”特别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 但并不适合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

“项目教学方法 (Projekt methode) 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交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到最终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以药学专业课程《药物化学》为例, 可以一个药物的合成为一个项目, 如阿司匹林的合成, 从选择原料、制备过程、成品检验为一个连续的项目, 如此可以使学生对药物的生产、质量检验有整体的概念, 以缩短学生和企业的距离。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较为适合药学专业教学。

当然, 这样的说法是否贴切, 笔者将进一步研究探讨。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群中找出适合护理专业、药学专业等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方法, 同时加以实施并深入研究, 探索不同专业类别教学方法差异化的改革, 以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培养出适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对于不同专业类别的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必定有不同的适切性。本文就不同专业类别教学方法的差异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不同专业类别教学方法的差异化改革和研究, 对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不同专业类别,教学方法,差异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少梅.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异化方法论文 篇8

1.户外实践活动组织步骤

(1) 实践活动前奏曲。在每次进行实践活动前, 我们会记录每条路行走所需的时间, 认真研制行动计划, 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等, 并寻求家长的帮助。在每个参观活动前, 我们都会进行“家长调查表”的发放, 告知家长参观实践活动的内容, 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同时我们根据活动的主题预设活动内容。实践活动前的预设活动增强了目的性, 提高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孩子参与准备过程可以培养其责任心, 最后我们会请孩子自主讨论带什么材料, 并提醒家长让孩子自行准备, 给予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

(2) 实践活动进行曲。在实践活动中, 引导幼儿对周围出现的事与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例如, 在去鹿场的沿途中那条小路就有许多值得让幼儿观察的美好景物 (当时是五月) , 嫩绿的桑叶、一望无际的麦田, 路边长而宽的榈叶等, 我们让孩子停下来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亲一亲, 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 萌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究、提问、验证与解释。

当我们走出幼儿园, 面对广阔的大自然, 一些不安全因素也悄然而至。因此, 教师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纪律约束。如在“采草莓”活动前, 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安全注意事项:怎样安全过马路?到了草莓园里如何采草莓?孩子们通过讨论和实践, 懂得了安全规则, 提高了自觉遵守纪律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3) 实践提升圆舞曲。在实践活动中, 我们会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实践中的观察与发现。对于沿途的发现, 孩子们学会了用各种符号来记录。如在“金黄的油菜花”过程中, 孩子们对油菜花进行了写生记录, 回来后, 孩子们意犹未尽, 总是急于和同伴分享收获。于是我们及时展示孩子的写生记录, 帮助孩子重温经验, 表达感受。老师及时帮助幼儿提升, 为幼儿理清思路, 并进行归纳和概括。同时孩子们进一步围绕主题关注周边的环境资源, 进行自主的深入的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如, 在“奔牛老街”活动结束后, 老师和孩子一起交流自己在参观老街过程中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让孩子们回忆, 然后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度的讨论:老街老在哪里?最后带孩子观看老街视频, 进一步了解老街的历史, 使幼儿萌发爱家乡、爱老街的情感。

2. 适合不同年龄幼儿户外实践活动形式

(1) 小班——亲子实践, 在家长介入中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亲子实践参观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身体和心理更需要成人的关心和呵护。在亲子实践中, 家长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 进一步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交流, 使孩子和家长体验到了浓浓的亲情。

(2) 中班——班级结伴, 在同伴互助中进行实践活动。中班幼儿开始渴望与同伴的交流和分享, 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中班的孩子增强交流、互动, 寻求同伴的支持。从老师层面来说, 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非常多, 当老师碰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同伴的互助, 可以两个班级、三个班级的老师共同商讨参观的内容、方法、形式、要求, 大家一起集思广益, 寻求更好的策略。

(3) 大班——级组联动, 在团队合作中进行实践活动。这种团队合作的形式比较适用于大班幼儿。大班幼儿对于户外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从刚开始的几个班级到后来的一个年级组一起外出, 在此过程中除了班级老师之间的相互协调外, 再加上其他老师和后勤的配合, 更加体现了团队之间和合作和默契。

3. 适合不同资源类型的实践方法

(1) 自然资源——在观察、操作中感知和实践。观察是幼儿学习和创造的基础, 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可见观察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在参观实践活动中, 观察法比较适用于自然资源的参观。除此之外让幼儿动手操作, 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 社区资源——在调查中深入了解。所谓调查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 客观地考察有关现实。在针对社区资源的参观实践中, 我们一般采用此种方法。如, “参观供电所”活动, 我们就让孩子针对自己思考的问题主动去调查, 主动建构了关于用电方面的常识和知识。

异化方法论文 篇9

一、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策略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播媒介系统, 因此美国的媒体往往具有国际性的特征, 《时代》、《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几大美国主流媒体影响力巨大, 其中《纽约时报》被誉为“美国社会的忠实记录”, 其新闻报道的视角遍及全国。研究美国主流媒体在翻译涉华报道的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时, 作者发现美国新闻期刊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但是尽可能地保留了汉语语言的特点, 表现出了异化的翻译倾向。“新闻英语词汇的显著特色之—就是经常掺用外来语, 尤其是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及外国的或新近出现的事物时,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或更贴切地表达某词语的内涵。” (张建, 2004:129) 美国期刊在翻译有浓厚汉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时, 很少采用意译的方法, 而通常采用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按汉语形式直译以及直译加解释这些方法。

1. 音译

音译就是把汉语词汇按照汉语发音以合适的方式翻译成英语的词汇, 或者英语的发音, 如“功夫”译成 (kungfu) , “龙”译为 (Loong) 、“豆腐”译成 (tofu) 、“点心”译为 (dim sum) 等。音译方法的特色是, 在这些词语被翻译成英语前, 其对应的英语词汇不存在或有其它含义, 翻译时往往无法从语义入手, 而音译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流行, 部分汉语词汇通过音译的方式和渠道进入英语中, 不少甚至成为英语的常用词汇。然而“完全音译而不加任何解释的翻译实例在外报外刊中并不多见, 一般仅限于一些已经被收入英语辞典的汉语拼音词汇, 如wushu, Yin, Ya ng, Ta ichi, fe ng shui等” (刘艳丽, 杨自俭, 2002) 。

2. 音译加解释的方法

音译加解释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外国读者从语音上对中国特色词汇有直观的感觉, 并且通过解释准确地理解到其内涵, 既保留汉语原汁原味的风格, 使英语读者领略到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效果, 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关系”译为 (guanxi———relations) , “双赢”被译成 (shuangying, orwin-win) , “矮子”译为 (aizi———d wa rf) , “红包” (bribe s, ca lle dhong ba o, orre d envelo p es) 在采取音译的同时又加以英语的解释, 既保留了汉语的文化特色又准确地传达了其内涵,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直译

直译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 (包括用词、句子结构、表达形式等) , 一定程度上能传达原文意义, 体现原文风格等, 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 比如《纽约时报》曾将“财神爷”直译为 (thegodof wealth) , “大海捞针”为 (fishing aneedle out of the sea) , 将“独生子女家庭”译为 (one-childfamilies) , 语言自然、易于理解, 直观地传达了原词的意义, 在概念上也做到了基本对应。但是, 直译具有一定局限性, 由于语言形式与内容, 句子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 又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 造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所以简单、机械的直译可接受性较差, 有时晦涩难懂, 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 有时甚至事与愿违。例如对“两面三刀” (twofacesandthree knive s) 、“龙头” (d ra g on he a d) 以及“铁饭碗” (iron ricebowl) 等的翻译,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 美国期刊对这些词语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如果不顾场合, 无视中外两种语言差异, 一味追求直译容易造成误译。

4. 直译加解释

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也是美国媒体热衷于使用的策略, 一方面直译让读者体会到了汉语特色词汇的生动形象, 另一方面通过解释性文字让读者了解原语中词汇蕴含的意思, 可起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的作用。比如上文提到的“铁饭碗”可翻译为 (Ironricebowl——or thea bsolutee g a lita ria nism, whe re bye ve ryone g e tstheusua l pa ya ndbe ne fitsirre spe ctive of his pe rforma nce) 通过文字加以解释, “铁饭碗”的内涵就传达出来了。再比如“下海” (diveinto the se aof ca pita list comme rce) , “超生不报户口的‘黑孩子’” (“blackchildren”, whoarebornin viola 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等。

简言之, “直译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和音译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 能够既照顾到中国读者的亲切感和英语读者的求异心理, 同时又考虑到英语读者的理解接受能力, 是在翻译汉语文化词语时最频繁使用的方法”。 (郭建忠, 2000) 音译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和直译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分别从语音和字面两个方面保留了汉语的文化特色, 通过添加各种各样的解释性信息, 使这些信息自然地融合入原文和词汇的翻译中, 满足了新闻期刊措辞大胆, 追求标新立异的文体需要, 同时也借助于生动形象的语言夺人眼球, 使人印象深刻。

二、影响美国新闻期刊异化翻译策略的因素

1.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用词时尚新颖, 精巧别致是新闻期刊的一大语言特色, 期刊为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频繁使用能增强表达能力、使人过目难忘的新词和时髦词, 从而形成了新闻期刊个性鲜明的文体特点。因此, 在中国报道中尽力保留那些负载丰富中国文化的词语, 保留汉语原汁原味的文化风格, 能使英语读者领略到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效果。也有部分人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采取的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会使翻译失去其建立理解和沟通的作用, 其实不然, 因为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相互了解和尊重, 当然这里也包括了解和尊重各方文化的差异, 从而做到互通有无。美国新闻期刊的这种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 从新闻文本的角度来看, 记者采用的是以文化传入为目标的规则。异化翻译是一种有益于各国、各民族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它是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 让源语文化得到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所以西方记者对中国特色词汇或表达方式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 并没有给西方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此外, 新闻报道常常使用直接、间接引语或者外来语以增加报道的真实感, 因此, 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策略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这些词语带有异国情调和新奇的特点, 更能体现新闻报道词汇层面的特点。

2. 读者因素

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头脑中应该有一个读者群, 这个读者群对于作家创作时的风格形成和语言词汇的选择产生影响。同样, 译者在翻译时脑海中也有一个相应的读者群, 这个读者群对于翻译家无时不在产生影响, 来决定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在翻译时始终会有自己的一群“隐性读者”, 译者和这些读者就是在互动中完成这一翻译过程。“一切从新闻出发, 一切以读者为中心”是每个媒体人一直遵循的原则。新闻报道就是要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因此从目标读者定位的角度来解释, 为了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架起译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译者必须考虑读者基于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期待等因素的接受心理。译者和读者是密不可分,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其实是互动的。《时代》周刊的创始人之一亨利.卢斯 (Henry Lu ce) 说“《时代》周刊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每期登出多少内容而且是有多少内容能进入读者的头脑。” (端木义万, 1999:31)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美国人读中国报道时, 带有猎奇的心理, 希望看到异域的色彩;而中国人读英文的中国报道时, 由于涉及自身的情况, 总是期望得到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朱天文, 2003) 。”美国新闻期刊正是抓住了其目标读者群的心理, 对中国的报道文章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为英美读者创造出一种异国情调, 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萌发阅读和了解的兴趣, 增强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也使懂英语的中国读者得到期盼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从而牵动读者神经, 拨动读者心弦。美国新闻期刊中国报道文章的作者们就利用异化的翻译法来翻译富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 尽可能真实地去呈现汉语的文化信息,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译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障碍。

3. 意识形态

Le fe ve re (1992:14-15) 阐述了影响翻译的“两要素”理论, 即翻译自始至终都会受到意识形态 (ideology) 和/或诗学观 (poe tie s) 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长期以来被“对等”或“等值”或“信达雅”所困扰的中外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系。特别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翻译更是被中外翻译研究者所青睐。意识形态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对社会理想、道德、哲学、宗教、法治等思想范畴的某种认识。记者在社会阶层中一定隶属于某一个社会群体, 他们代表着某一群体的利益。记者的新闻报道会受到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的影响。意识形态因素是新闻叙事框架中最重要的因素, 它左右着新闻叙事的架构。新闻话语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特性恰恰反映出新闻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意识形态支配新闻叙事, 并隐含在新闻叙事之中, 同时, 对受众而言新闻叙事, 在进入大众视野后, 影响和限制他们的意识形态的建构, 这是一个逐一影响的过程。“芬克认为美国的新闻媒体受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 有强烈的正义感与公正意识; (2) 实事求是, 揭示真理; (3) 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4) 富有人情味, 贴近生活与大众; (5) 趣味性强, 能吸引大众 (严汉生, 2009) 。”意识形态让记者自觉地改变新闻事件中的可变项, 而保留其中的常项, 给受众加固对现存世界的既定看法。 (刘建明, 2005) 为了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美国新闻期刊的记者尽最大努力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 对中国报道中的汉语文化特色词语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 也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气息, 使其更客观、更富有人情味, 客观体现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

摘要: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 保留了汉语所特有的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 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探讨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原因, 在对外翻译中加以借鉴, 从而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

异化方法论文 篇10

一、该放线区段概况

锦屏一级电站--西昌换流站500k V线路段自N1413--N1434, N1434为终端塔, 放线长度9.83km, 铁塔21基, 其中耐张塔6基, 直线塔15基。张力场设在牦牛山顶N1413大号侧, 海拔高度3008.4m, 牵引场设在换流站内, 海拔高度1520.5m, 张、牵两场高差1478.9m。中途无任何汽车运输道路, 材料、机具运输采用索道和人力运输相结合。本区段分别在N1429--N1430档内跨越二条220k V同塔双回线路, 在N1431--N1432档内跨越一条220k V线路, 均采用停电跨越方式。其中涉及10mm、20mm、30mm三种冰区, 导线排列方式为四分列, 10mm冰区 (N1417大号侧至终端塔) 导线采用LGJ-500/45;20mm、30mm冰区 (张力场至N1417小号侧) 导线采用JLHAI/GIA-523/68。

二、张牵场的选择原则

1变电站施工场地限制。

2公司现有设备状况, 道路运输状况。

3牵引方式“一牵四”, 从高处向低处牵引, 降低放线张力, 减少牵引系统各工器具、绳索受力, 提高安全系数, 降低安全风险。

4考虑跨越220k V线路安全距离。

5牵引机、张力机进出口与邻塔悬点的高差角不宜超过15。

6牵引机卷扬轮、张力机导线轮、导线线轴、导引绳及牵引绳卷筒的受力方向均必须与其轴线垂直。

7钢丝绳卷车与牵引机的距离和方位、导线轴架与张力机的距离和方位应符合机械说明书要求, 且必须使尾绳、尾线不磨线轴或钢丝绳筒。根据以上选择原则, 张力场选择在牦牛山顶 (N1413大号侧50m处) , 牵引场选择在换流站内 (距终端塔76m处) 。

三、放线张力计算

计算依据:放线滑车摩擦系数取值1.02, 使用公司张力放线计算软件计算放线张力。

导线放线张力计算结果表 (按LGJ-500/45导线计算)

四、张牵设备及配套工器具选择

该放线区段因不同冰区采用两种不同规格导线, 考虑重冰区段只有约1160米, 对工器具的选择和放线张力计算影响不大, 除五轮放线滑车外, 其余设备及配套工器具均全部按LGJ-500/45导线进行计算选择。

1导线基本参数

d——导线外径, 31.6mm;

s——导线计算截面积, 590.8mm2;

Tp——导线计算拉断力, 12.81k N。

2主牵引机的选择

(1) 主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

P——主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 N;

m——同时牵放子导线的根数;

Kp——主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的系数, 可取0.25~0.33;

Tp——导线计算拉断力, N;

(2) 主牵引机的卷筒槽底直径

我公司现有SAQ-250型牵引机, 持续牵引力分别为250k N, 牵引机轮径为960mm, 满足上述计算要求。

3主张力机的选择

(1) 主张力机的单导线制动张力

Kt——主张力机的单导线制动张力系数, 0.17~0.20;

(2) 主张力机的导线轮槽底直径

我公司现有SAZ-40×2型两线张力机单导线的最大持续制动张力均为40k N, 导线轮槽底直径均为1500mm, 满足上述计算要求。

4牵引绳的选择

牵引绳的综合破断力Qp

我公司现有φ24钢丝绳, 综合破断力为300k N满足上述计算要求。

5导引绳的选择

导引绳的综合破断力Pp

我公司现有φ15防捻钢丝绳, 综合破断力为150k N, 满足上述计算要求。

6小牵引机的选择

小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

P——小牵引机的额定牵引力, N;

Qp——牵引绳的综合破断力, N;

P≥1/8Qp=1/8×300=37.5k N

我公司现有SAQ-75型小牵引机, 持续额定牵引力75k N, 满足上述计算要求。

7小张力机的选择

小张力机的额定制动张力t

选用我公司的WZT-30-Ⅱ单线张力机, 额定制动张力持续额定牵引力30k N, 满足上述计算要求。

8五轮放线滑车的选择

放线滑车的轮槽底径D

一般采用Ф660五轮滑车, 槽底直径为660mm即满足要求, 但该滑车单轮轮槽直径不满足重冰区导线直线接续管通过, 故五轮滑车采用Ф822, 槽底直径为822mm。

9牵引走板、旋转连接器、分线器、抗弯连接器、网套连接器按相应吨位配置。

五、张牵场布置

为便于主牵绳与导线实现循环牵引, 正常情况大张力机和小牵引机布置在张力场;大牵引机和小张力机布置在牵引场。由于本区段张、牵两场高差达1478.9m, 小牵引机最大牵引力不能满足主牵引绳的牵引, 故只能将小牵引机布置在牵引场, 小张力机布置在张力场, 即所谓的差异化布置, 张牵场平面布置图 (省略) 。

六、导线的展放

500k V输电线路张力放线其它工作如:五轮滑车的悬挂、导引绳、小牵绳的展放、地线、光纤的展放、导、地线的连接、跨越220k V跨越架的搭设等按正常施工进行, 不再赘述。这里重点介绍由于小张力机、小牵引机位置互换后与正常条件下主牵引绳展放的差异。大家知道, 正常情况下, 主牵引绳放在牵引场, 绳头通过小张力机卷轮与事先展放的小牵引绳连接, 再通过张力场小牵引机牵引, 将主牵引绳牵到张力场与导线连接, 最后通过大牵引机牵引, 实现导线的展放。牵引导线过程中回卷的主牵引绳又重复先前的工序牵到张力场, 如此循环往复, 最终完成整过区段的放线。

当小张机、小牵机位置互换后, 主牵引绳放在张力场, 绳头仍然通过小张机与小牵引绳相连, 通过小牵机牵至牵引场。这样就会出现二个难点:一是小牵机将主牵引绳牵引到位后, 张力场小张机线盘上还剩余主牵引绳, 绳头无法和走板及导线连接;二是不能实现循环牵引。解决办法:对于第一个难点, 事先将一根主牵绳绕在大牵机牵引轮上, 待小牵机将主牵引绳牵到位后 (注意:主牵引绳头一定不能进小牵机对轮) , 先将主牵引绳临时锚固, 再将该主牵引绳与事先绕在大牵机上的主牵引绳连接, 然后大牵机进行牵引, 直至将张力场主牵引绳头牵出与走板和导线连接, 实现导线的展放;对于第二个难点, 用车辆将牵引场回卷的主牵引绳运到张力场。如此循环往复完成整过区段的放线。

结语

该施工方法属于特定条件下放线方法之一。虽然相较于常规施工, 增加了工作量, 降低了放线效率, 但解决了大高差、张、牵场别无其他选择的情况下, 小牵机无法牵主牵引绳的难题, 同时也降低了牵引张力, 提高了受力系统各工器具安全系数, 降低了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DL 5009.2-200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S].

[2]SD165-87.电力建设施工机具设计基本要求[S].

[3]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 (国家电网工[2003]153号) [S].

[4]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 [S].

异化的“家教” 篇11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尊重知识的口号大张旗鼓地提出20多年以后,“家教”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辗转腾挪,它的本意发生了改变,外延被迅速扩充,如今的“家教”已经不是“家庭的教育”这样一个名词,而是“在家里教”的动词,成为了一种行动。这种行动以前所未有的凌厉态势,几乎在一夜之间脱颖而出,快速成为中国社会一道极其引人关注的世态民风,而且在中国的城市人群当中表现尤其突出。究竟谁在教?谁被教?教的是什么?为什么教呢?

家教比“校教”吃香

本市普陀区一家市属重点中学的黄校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提到“家教”问题,黄校长忍不住连连叹气。

黄校长告诉记者,他的退休小学教师的老伴就放着自己的孙子不带去给别人的孩子做“家教”。

理由是人家给的利润高。

黄校长苦笑着说利润这个词汇是老伴给他的一个“惊奇”。“结婚几十年了,利润这个词我是从她最里听到的最时髦的词。她可给我上了一课。”黄校长说。黄校长告诉记者,老伴做家教的第一个“学生”只有5个月大,学费是一个小时350元,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黄校长一直想不通5个月大的孩子要什么家教,更想不通老伴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生,以前在学校里是给学生教的还是《常识》课,怎么也会这么吃香。据黄校长的老伴说人家看中的就是她这个几十年小学教师的经历。

现在黄校长的老伴决定让几个年龄大点的孩子到自己家来上课,包一顿午饭。每个孩子每月收费2200元,据说消息一发布,已经有4个孩子报名要来了,这样每个月的收入就有8千多。黄校长说他觉得好像“在抢人家一样。”但据黄校长的老伴说这还算是优惠的,请一个保姆每个月也要2000多。

黄校长说,自从自己的老伴都为了利润去做了家教以后,他才明白为何他在学校里一直听到一些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尤其是福利待遇等等问题颇有微词。其中好几位还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当年为了想进这所学校,向他信誓旦旦表示喜欢教育事业,甘当一辈子人民园丁的样子还历历在目。然而现在有的年轻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哈欠连天,一副疲倦不堪的样子。黄校长说原先他还感到无奈和惋惜,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知道珍惜机遇,如今学校已经跃入市属重点,很受教委教育局重视,教职工待遇等等问题解决得都很不错,年轻教师杂七杂八每个月拿到3、4千块钱不成什么问题。现在他才明白做家教比在学校做老师富裕得多,就按他老伴的家教收入,老师只要收2个学生,一个星期的收入就强过学校一个月的工资。

最后黄校长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困惑,家教也应该属于强化孩子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举措,但是对于一生从事学校教育,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黄校长来说,素质教育最起码也应当包括智商与情商两大内容。把正在成长的孩子放到别人家里或者让孩子的教育依靠别人,家教能上比智商更为重要的情商这一课吗?能上得好吗?

花样迭出的“家庭教育”

记者费了不少口舌,做过“家教”的路小姐才肯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只答应记者拍她的背影,因为那一段“家教”的经历实在更像

一场噩梦。

路小姐原先是杭州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一年前考取本市某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生。一年级刚过,路小姐在同学们的怂恿下去网上家教介绍中心报了名。路小姐说她原来的打算是辅导辅导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对于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她来说还是驾轻就熟的。

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路小姐说见了自己的第一个家教学生还是很吃了一惊。原因是这个学生既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老学生”,他已经81岁了。

81岁的周先生告诉路小姐,他聘请家教主要是想学习英语口语,因为自己的儿女都在国外定居。周先生当时给路小姐讲了一个他去纽约看儿子如何因为不懂英语而迷路,最后惊动了警察才回家的“惊险”故事。

路小姐说她被周先生这个“真实经历”所感动,也很同情老人,何况觉得教这样的老人虽然吃力点,但不像辅导中小学生应付考试那样有压力,所以她当天就决定将这个“家教”坚持到底。路小姐说她还暗自庆幸自己走出校园这一步走对了,现在连这样的老人都要“家教”,“当时还觉得真是长了见识。而且他看上去幽默、开朗,他打量我的笑容真是很慈祥。”

此后,路小姐认真准备了一套针对周先生的教学计划,周先生也很配合,他虽然81岁了,但是因为保养比较好,头脑还是很清楚的。很快,周先生就可以用英语结结巴巴地向路小姐表示“我喜欢你”、“你很漂亮”、“我爱你”等等。路小姐说:“我当时尽量把这些都看作是必要的口语练习,也不往其他方面去想像。直到有一天晚上授课结束,他一把抓住我的手,希望我夜里留下来陪他,我又气愤又害怕,是逃出来的。”虽然事情早已过去,但说到这里路小姐的脸色依然还是变了。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过后路小姐始终觉得此事让她尽受屈辱,并且她最后一个月的学费也因为她再不敢上门没有能够拿到手。后来她把这件事情告诉同寝室的同学小米,小米听完此事颇为路小姐鸣不平,自告奋勇就去找周先生了,当天晚上,小米大获全胜而归----她不仅把周先生欠路小姐最后一个月的学费如数讨回,同时还向路小姐宣布,老家伙其实不难对付,今后就交给她来“教”好了。 “从此小米就开始早出晚归,并且时常夜不归宿,而曾经很穷的她出手却日益阔绰起来。”路小姐边说边摇头,她说她就是想不明白小米“怎么肯”。

事实上这类事情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并不孤立,据一家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暑假期间,仅仅广州市一座城市,大学女生应聘家教受到不同程度性侵犯的,就有大约300多起。这还是大学生们在接受网站访问时愿意承认的数据。而当记者就目前应聘家教的话题与部分在校大学生接触时,也大有拨开冰山一角之感。事实上,如今的很多所谓“家教”与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已经沾不上什么边了。目前社会人员在各高校征求家教的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些文化课的补习讲解上,征求网球陪练、游泳陪练,甚至周末陪聊、旅游玩伴也被纳入“家教”的征求行列。许多同学津津乐道的一个事例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本市某重点高校文学院一位男生应聘家教,专业讲授社交知识与礼仪规范,一家私企女总裁聘用他后,该男生的身份在一学期里面连连更换,从家教到秘书,再到总裁助理,现在的情形则是,这位女总裁在心甘情愿地为这位男生做专职司机。在任何一所高校,某个漂亮的女生或者某个英俊的男生应聘家教,后来发生角色转换的情形,早已经比比皆是,算不得什么新闻了。只是还从来没有人去正面、全面、客观地对此现象进行观察和评价而已。

进入2004年4月份以后,来自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最新消息是,在其刚刚颁布的非全日制劳动工资制度规定当中,陪聊、陪读、素质教育等等都以“劳动就业”内容的形式,赫然名列其中。时代的巨大的变革让包括“家教”在内的劳动用工形式堪称“花样迭出”,自然其导致出“出乎意料”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功利的敲门砖

在说了那么多“在家里教”的形态以后,恐怕我们还得回过头来看看导致“家教”如此热门的家长们,他们对“家教”的热衷本身体现了他们对于“家庭的教育”的观念。

几年前,一个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自然也被新闻媒体大肆炒作了一番。一个年仅6岁的小小孩童,因为不堪忍受每日苦练钢琴的寂寞和苦闷,挥刀砍断自己左手的4根手指。当时报道此事件的媒体数以百计,记者也是报道此事件的媒介一员。但是记者当时就注意到,对于此事件的报道,最强烈最具战斗性的,是驻留在指责这名孩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之上。日前,因为这篇文章,记者再一次与北京的这名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得悉造成这起事件原因的核心所在,是什么导致一个母亲近乎残酷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说明来意之后,琴童的母亲说,其实那无非就是为了圆一个做母亲的自己的梦。母亲从小渴望成为一个钢琴家,但因为时代的原因无法实现,只能转嫁在孩子头上,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们想到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一个专门受雇于人的厨师也有一个梦想,他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为了实现自己这个梦想,他不惜一切代价,吃尽苦头。导演陈凯歌在谈到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时,说了一段话,令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一种人性内在的扭曲性,一方面我们根本没有类似于古典音乐的氛围和心境,一方面我们又要以一种功利的心态试图让孩子去学习这种古典的东西。使之成为一种走向所谓高雅的敲门砖。这恐怕就是将所谓的“家教”炒得身价百倍的家长们对“家教”的真实心态,极度功利的心态。

的确,对于这些“学生们”而言,无论是5个月还是即将走向社会或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所有的努力,所有被家教占用的光阴,都可以抽象为一块小小的敲门砖。西方人普遍认同的观念是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中国的家长们渴望一蹴而就。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快速裂变的全新时代,由于快导致了浮躁和浅薄,人们对成功的衡量只有具体的物质衡量标准,却忽略了精神层面。这里,触及的才是中国家教行业方兴未艾,而且行情日益看涨的“内核”所在。记者也向黄校长的老伴做了认真求证,询问是否她那些高价学生都来自爆发户或者高物质低文化家庭,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至少有一个学生的父母双方均为高学历,一方博士,一方硕士。但是,黄校长老伴同时也向记者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这对高学历父母均是属于偏远地区考取高等学府后,留在上海工作的情况。他们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其他带有大文化性质的知识积累和修养简直到了贫乏的程度。

记者最新看到上海学易网的一则调查显示,截止2003年底,本市市区家庭数大约为300万户,其中请过家教的家庭数位210万户。这无疑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向明中学的刘姓同学说,离高考还有一年时间,父母早已为他请了家教,一周3次,分别补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他现在听到家教两个字就恶心,每次补课都让他头昏眼花。但是,为了给父母一个面子,他还在咬牙坚持着。刘同学还提供了一个“猛料”,为他补习外语的张老师同时给5名学生做家教,每天的收费超过1500元。

情感的异化 篇12

1.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大堰河, 我的保姆》是中学教材的重要篇目, 对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情感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网友说, 他每次读到这篇诗歌, 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首诗有数量庞大的读者, 不会每个人都如此善感, 但大多数人都可能会有相似的诵读记忆。这首诗, 在我们学习的黄金阶段, 谈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爱, 学会恨。

我们在诗歌里, 目标鲜明地知道爱谁, 恨谁。

我们在诗歌的强烈节奏的引导下,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的影响下, 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然而, 我们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想问题:为什么爱?为什么恨?我们同样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作为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 《大堰河, 我的保姆》有自己特殊的节奏, 读者一味沉浸在诗歌的气氛里, 很容易被感染, 并且不假思索地爱着诗人的爱, 恨着诗人的恨。尤其是在中学的课堂里, 我们的教育理念, 是同质化教育, 不是差异化教育, 不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这样长期训练之下, 中学生的脑袋很容易变成叔本华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搜集并拜读了几份有名的教案, 有特级教师的精心设计, 有名师公开课的教学实录。这些教案, 手法丰富, 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多样, 教师们对这首诗的核心教学思想跟我二十年前上学时没有太多的不同: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 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1]

这是长期以来中学教师对诗歌的标准化理解。教材编写大纲这样规定, 教材编写者这样引导, 教师参考书这样表达。

对一首诗的理解, 限定在标准答案上, 这是大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最重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者对这首诗的解释: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

这种“爱与恨”的绝然对立的情感, 直白明了, 简单而粗暴。

劳动人民是谁?大堰河———我的保姆。旧世界是谁?我父母———地主阶级。对这个“旧世界”的描述, 几十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我们的世界观把整个世界、万事万物、人类社会, 都“一分为二”, 劈成两半:“新”与“旧”, “好”与“坏”, “爱”与“恨”, “白”与“黑”。这种世界观教导我们, 世界是二元世界, 非此即彼, 非错即对。我们理解世界, 变成了简单而愚钝的二元选择游戏———在中小学的语文测试和考试卷上, 这种“是非”判断题占了很大的比例。文字和文学的丰富性, 在这种训练下, 变得淡而无味, 简单无趣——你的立场只能站在这一边, 或者那一边。你要么是好人, 要么是坏人。你不是勤劳勇敢的贫下中农, 就是好吃懒做的地主阶级。在这个被劈成两半的世界里, 我们理解问题的态度变得简单起来:对待“新的”和“好的”事物, 正确情感是“爱”;对待“旧的”和“坏”的事物, 正确的态度是“恨”。

劳动人民是“新的”, “好的”, “大堰河”也是“新的”和“好的”, 值得诗人去爱, 也要求读者去表达同样的情感。“我父母”代表了“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 对他们的正确情感是恨, 我们读者也要跟着去鄙视父母。从阶级立场出发, 而不从具体人性出发, 是这种简单化思维的基本逻辑。这首诗在开头段落, 就明确地告诉了读者:“我父母”是地主阶级, “大堰河”是劳动人民。因此, 恨自己的亲生父母很正确, 爱自己的保姆很正确。这种正确性, 似乎不证自明。

然而, 没有人告诉我, 为什么一个儿子可以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么憎恨, 对自己的保姆这么热爱?也没有人告诉我, 我们为什么会去爱?又为什么会去恨?

“我”不爱富有的家, 爱贫穷的家;“我”不爱自己的父母, 我爱保姆。这种爱, 通过课堂教学的强迫性理解, 让我们都仿佛明白了, 爱就是这样表达的:一种正确的爱, 就是对先进阶级、正确人物的爱。爱“大堰河”, 不仅情感正确, 政治也正确。反之, 恨一个落后阶级, 政治正确的同时情感也正确———即使这被憎恨者是你的亲生父母。

长期的课堂标准化灌输, 永远千篇一律的强迫性理解, 让我们对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我们爱着诗人的保姆, 我们恨着诗人的父母。我们身体里, 已经被强行植入了一个隐秘的情感开关。在长期的训练之下, 一旦被接通电源, 我们立即就会感动莫名, 泪流满面。

一个人, 他在憎恨自己的亲生父母, 热爱自己的保姆, 这不是一种普通人的、正常的情感, 而是一种令人震惊的、超现实的情感———婉转一点,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的情感, 但绝不是正常的、合理的情感。诗歌这样写, 有它自己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也有它的逻辑基础。然而, 我们作为具体的读者, 是不是需要按照标准的答案去理解?这也是一个问题。

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现代人, 面对这种超乎寻常的重大问题, 首先要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爱保姆?为什么恨父母?

这种情感是合理的吗?是真实的吗?如果合理真实, 又是为什么?

我们不敢问, 课堂上, 老师也不给我们机会提问。

在课堂上, 语文老师喜欢掌控全局, 就像全能的上帝一样, 把绝对真理灌输给学生。他们会假装反问, 会提出对课文的质疑, 让学生回答。作为学生, 我们都知道, 必需保持冷静, 不说不动, 不要过分积极, 以免自取其辱。我们知道, 跟标准答案相冲突的问题, 往往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冷遇。你就会在同学们嘲讽的目光中, 惶惶然, 讪讪然, 站也不是, 坐也不得, 拼命想找条地缝钻进去。语文老师掌握着终极真理, 他的微笑和严肃泾渭分明, 他的权威不容置疑。一个中学生只需要倾听, 不需要自己思考, 也不可能掌握什么思考能力。他必须摆脱自己偶尔生出的一丝怀疑精神, 虚心接受, 让自己成为一只肥肥美美的填鸭。

宽容的老师, 可能会有耐心倾听不同的意见, 然后会说, 你的看法很新鲜, 不过, 这种看法是错的。考试时, 你这样回答, 就会被打叉。在我们这个一考定终身的社会里, 这种错误会让你遗恨终生。标准答案, 既限制了老师的思维, 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考试只要标准答案, 不要个人理解。

作为一个曾经只懂得标准答案, 对课文的理解如磕头虫般诚惶诚恐的前中学生, 我在拥有长达二十年的专业阅读经验后, 每次回想起《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首诗, 内心里总会涌起越来越强烈的疑问:一个正常人, 会这样强烈地憎恨自己的亲生父母吗?会这样全身心地热爱一个保姆吗?诗人在牢狱里, 看着雪花飘过窗口, 想到了人世的艰难, 首先回忆起的, 是一个曾经哺乳过自己的保姆, 而不是从小供养他生活和教育资金的亲生父母。这是极其不寻常的、不正常的、也是令人震惊的超级情感体验。

为什么没有人对这种情感提出质疑?诗人的情感为什么会这样特别?他到底是从何种角度来爱一个保姆?又为什么如此憎恨自己的亲生父母?这种爱与恨, 是从具体的经验和情感出发的, 还是从抽象的思想和观念出发?

在诗歌里, 爱保姆的理由很简单, 也很明确。“我”是“吃了大堰河的乳汁长大的/大堰河的儿子”, 我得到“大堰河”的关爱, 她才是“我”真正的母亲。传统概念下的“母亲”———血缘维系的唯一性的生母, 她的丰富性特征, 被诗人简化为两种物质:“乳汁”, “爱”。

确实, “乳汁”和“爱”包含在“母亲”的各种基本属性里, 然而却不能替换其他所有的条件。因此, 正推合乎逻辑, 反推, 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能说, 凡是母亲都有乳汁和爱;却不能说, 凡有乳汁和爱的人都是母亲。作为一个真正的母亲, 一个生母,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唯一性的条件:血缘关系。

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里, “血缘”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诗人没有特别提及, 因为这是不可替代、不能推翻的唯一性关系。诗人聪明地避开了对“血缘”的讨论, 把亲情限定在“乳汁”这个次要条件下, 从而把“母亲”的概念挤压并且缩小了, 削足适靴, 硬把“母亲”塞进保姆的套子里去。这样, “大堰河”就有了做“母亲”的充分必要条件:哺乳者即母亲。从而, 本来是具体的“母亲”的概念, 被抽象化了。在“母亲”这个字符 (能指, Signifiers) 底下的这个生母本人 (所指, R eferent) , 成为一个可以滑动的、可以被抽取的、能够被替代的对象物。“母亲”这个字符是一个纸盒, 里面可以装不同的东西。可以是水果、蔬菜, 也可以是餐巾纸和杂物。“我”的“生母”可以被“大堰河”替换, 也可以被“大叶荷”替换, 极端情况下, 甚至可以被一头奶牛和一头母狼替代———童话里的狼孩的故事, 就是生动的例子。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幽灵公主》里, 行走如飞的公主, 也跟狼建立了亲密母女关系。为了母狼的安全, 在跟人类战斗时, 幽灵公主随时做好了为了保护母狼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这种关系, 建立的纽带, 都是“乳汁”和“抚养”。这个逻辑, 证明了“有奶便是娘”的说法, 并不是一种打趣, 而是一种思想和现实。

抽象的养母替换具体的生母, 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法, 也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终极秘密之一。通过这种替换, 生母的血缘关系不再居主导地位, 一个人就可以随意更换自己的血亲, 为一个抽象的母亲概念奠定了基础。“乳汁”作为这个“母亲”概念的唯一尺度, 继续进行替换, 还可以变成其他有趣的东西。例如一碗水 (典型的隐喻:喝水不忘挖井人) 、一个馒头等, 这些物件, 一旦被实施, 都可以把陌生人成功地变成“母亲”。这样一来, 养育之恩, 就凌驾于一切之上。社会上有一种罪恶的乞丐团伙, 会把盗来的儿童, 残忍地弄残废, 然后把他们派出去乞讨。这些残废的孩子, 虽然挨骂挨打, 而且乞讨来的所有钱粮都要上交给乞丐头目, 只能得到一点点果腹的食物, 但是他们在长期的训练下, 接受和默认了这种现实和名义上的“父母”关系。这种长期的胁迫之下而产生的依恋和爱慕心理, 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绑匪在绑架人质, 威胁他们的生命并且折磨他们之后, 达到了目的后把这些人质释放。心理学家惊讶地发现, 这些人质不仅没有憎恨绑匪, 反而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绑匪不仅没有杀害他们, 还给他们喝水和吃面包。

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乳汁”作为一种粮食, 可以轻松地替换成面包、开水等食物, 而且照样可以达到“乳汁”的功效, 从而把一个人犯, 变成自己的“孩子”。可以想象, 这个被乞丐犯罪团伙的头目伤害致残的孩子如果会写诗, 他们也会歌颂自己的“父亲”———罪恶的头目。

而在一个封建国家里, 臣民和帝王的关系, 也一样可以如法炮制地进行替换, 长期训练之下的臣民, 会把皇帝尊为父亲, 把皇后尊为母亲。他们是万民的父母。延伸开来, 地方的官僚, 例如清朝的知府、县令等, 会被称为“父母官”。因为皇帝和父母官, 都会赐予臣民们“粮食”———臣民们自己已经忘记了, 这些粮食是他们生产的, 而不是皇帝和父母官生产的。皇帝和父母官只不过把这些粮食剥夺了, 占有了大部分之后, 再分发一小部分给臣民们。这些粮食, 也就是“乳汁”, 有效地把皇帝、父母官和臣民的关系, 改造成“父子”关系。

这种逻辑继续推演, 把“母亲”升华为“大地”、“民族”、“国家”, 这两个概念可以在方便时有机互换。这样, 更加抽象的“母亲”, 就跃升为一种国家意志, 而使得所有的人, 都变成“子民”。“母亲”具有了居高临下的地位, 既可以降福、关怀“子民”, 也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收回“一碗水”、“一个面包”和“一口乳汁”, 剥夺后者的“子民”资格。进一步地说, 一旦有谁跟国家的“母亲”联姻, 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全体“子民”的父亲了。

父亲, 在这个意义上, 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祭司”, 从而拥有了随意行使暴力的权力。从具体的家庭而向抽象的国家引申, 是几乎所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也是统治阶级的核心秘密。时至今日, 北朝鲜仍然把金正日比作太阳, 把他的夫人比作月亮。这是具体的个人, 通过意识形态的有效转化, 升华为抽象权力象征的典型例子。这种“母亲”与“国家”的复杂转喻, 具有无穷的魅力。很多人可以不爱自己的生母, 却会为一个抽象的“母亲”所激动, 读诗而涕下, 为了这个“母亲”而产生献身的冲动———像《幽灵公主》里的那个狼女为了保护母狼而随时准备牺牲一样。这些, 都是文学/政治学新修辞长期训练的结果。

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里, “我”即使是在牢狱里, 睹雪思亲时, 想到的也不是自己的血缘上的亲生母亲, 而是曾经哺乳过“我”的保姆———大堰河。这种情感非常特别, 仔细分析起来, 不仅仅是一种亲情, 还有一种牺牲的壮烈情怀。

“大堰河”就不仅仅是保姆的名字, 而变成了大地的象征。

诗人在这首诗里, 通过反复咏叹, 其最后的情感仍然是归于“大堰河”, 归于大雪飘扬的“苦难”大地。在诗歌的最后, “大堰河”与“大地”完整地融合在一起。诗人歌颂苦难的“大堰河”, 就是歌颂苦难的“大地”。从词语学的角度来看, 大地→母亲→祖国的多重转换, 暗示着一个超越具体情感的象征, 已经凌驾于我们之上。这个巨大的象征, 就是祖国→母亲。

2. 母亲与河的双重转喻

“大堰河”是诗人小时候一个保姆的名字“大叶荷”的谐音, 而不是一条具体的河。这个农妇没有自己的名字, 诗人就用她出生的村庄“大叶荷”作为她的名字。

这个知识, 语文老师都知道。

然而, 为什么诗人不用真实的村庄名“大叶荷”, 而改成了“大堰河”呢?

诗人这么做, 肯定是反复斟酌之后的选择。

从追求真实情感的角度来看, “大叶荷”不仅真实, 而且质朴。一个朴素的诗人, 可能直接采用“大叶荷”这个名字来作为咏叹的对象。一首诗歌, 要歌颂特殊的“保姆”, 为什么不把她的真实名字———取自她所生长的村庄———说出来, 而是要借用谐音, 写成“大堰河”呢?诗人的咏叹对象, 到底是“大叶荷”, 还是“大堰河”?

作为一名读者, 我很难测度诗人的初衷。他不用“大叶荷”而改用修饰过的“大堰河”, 定然有他的特别想法。

从词义角度来看, “大叶荷”这个名字不仅朴实, 而且土气, 带有浓重的江南小乡村的地方色彩。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首诗里, 诗人胸怀很大, 他想必不愿意自己的蓬勃诗情被一个小乡村所束缚。他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 这是一个地方色彩浓郁的浙南小乡村。这样, 作为局部的具体现实, “大叶荷”这个名字就不能继续升华了。咏叹完的“大叶荷”仍然是一个“大叶荷”, 她也勤劳慈爱, 她也默默地干活, 但是她不能升华为“大地”, 也不能抽象为“母亲”。

“大叶荷”是一个不能升华的词, 这个词, 令人想到的是微薄的情感, 简单朴素的景色。从字面上推测, 这个浙南小乡村可能盛产大叶种荷花。荷塘上, 密密麻麻地挤满了荷叶, 大片的荷叶。浙南和赣东地方, 也是水乡景色, 河汊纵横, 莲塘密布。“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的柔美和素朴, 从每一片叶子上飘起, 春风浩荡, 柳絮轻舞飞扬。这不是苦难的感受, 而是一种诗画江南的美好图景:晚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仲夏———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初秋———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荷塘盛事, 这种清婉的景象, 给人带来的感受, 是劳动的愉悦和欢快, 是“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的美好。从这些转引的词句中, 读者不难感受到, 朱自清在写《荷塘月色》这篇略带苦闷象征的散文时, 想到江南的美好景象, 仍然有淡淡的欣悦, 惆怅的向往。美好的莲子和采莲女, 可以进行美好的相互比喻。如苏轼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画江南, 在传统的审美里, 在词赋和书画里, 都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美好的景色让诗人快乐欢欣得就要心碎了。这些美好欣悦的情感, 在选入中小学教材的一些古代诗歌里, 也能明显地感受得到。对江南美好景色的吟诵和描画,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精华所在。

然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民族国家形成的剧烈思想嬗变中, 从现代性的角度来审视, 这种美好的诗画江南景象, 对“旧世界”不是有效的描述。“旧世界”怎么能有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生活呢?人民群众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劳苦大众不是挣扎在死亡线上吗?“江南采莲”的美好景象, 从修辞学的角度, 不适合描述“旧世界”, 这会带来错误的引导。采莲少女的倩影和婉转歌声, 曲院风荷的婉约景致, 都会冲淡我们对这个应该被鄙视、应该受谴责的“旧世界”的憎恶程度。江南的美好景象, 从审美角度, 也破坏了《大堰河, 我的保姆》的悲剧情怀。

把少女的形象改成老妪呢?这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老妪是苦难的象征, 老妪的脸上是密布的沧桑, 老妪的佝背, 是苦难生活的折磨。这种意象, 在丢勒的《拾穗者》里, 有着精确的描绘。曾远赴欧洲游学的诗人, 对欧洲的灿烂文化有切身的感受, 也曾在巴黎博物馆和图书馆留连和咏叹过。“大堰河”这个老保姆的中国形象, 同样, 也是一个类似《拾穗者》的苦难的象征。“大堰河”就是《拾穗者》里三个劳动的老妇人中的一个。

为了显示苦难的土地, 诗人必需对江南的景色进行彻底的置换。少女换成老妪, 莲塘换成河流, 围堤换成大堰。经过推倒重建之后, 一个典型的江南小乡村, 在诗歌里具有了中原大地的肃杀和悲凉。

江南的河流大多切入地表, 很少高出地面, 只有千百年来奔流不息, 又漫漶不息的黄河, ———这个传统意象中被彻底强化了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会筑有高大巍峨的巨堰。黄河是典型的地上河。黄河悬在中原大地的上空, 成为一条从空中流过的诡异的河流。泥沙的不断沉积, 抬高了河床, 千百年来两岸百姓的堆高堤堰, 造就了一条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独特景观。这种与黄河泛滥作斗争的经验, 使早期生成的中原文化, 弥漫了黄河泥沙一样的浑浊和悲怆。这种干涸、伤感和混沌的中原文化跟以长江为根基的楚文化, 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楚文化是水文化, 中原文化是土文化。很不幸, 水文化总是遭到土文化的侵略。“水来土淹”这个成语, 生动地诉说着土文化对水文化的巨大伤害和摧残。

土文化的核心, 是对黄河的恐惧和崇拜。“河图洛书”的文化传说, 也暗示着中原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期以来, 因为治理黄河的需要, 中原各个诸侯国战伐不休。因为黄河的漫长和庞大, 小国的力量微不足道, 这就慢慢地形成了强调群体协作和集体力量的认识。中原的各诸侯国, 有着长期组织治河的经验和心理积淀, 如秦国、晋国、郑国、齐国等, 在人力物力和兵员的组织上, 比长江流域的水文化诸国都要强。冷兵器时代, 土文化一边倒地战胜了水文化。

楚文化并没有因此消亡, 而是转入了内心。水文化的根本精神, 是歌颂个人的情致, 追求人生和宇宙万物的和谐对接。两千年前屈原所作的《天问》, 至今都是楚文化的最伟大象征。水文化的子民, 连歌声都是明快的, 干净的。江南的“竹枝词”、“子夜吴歌”, 无不抒发着淋漓畅达的人生快乐。李白写《长干行》, 那独守空房的女子, 虽然期盼着下三峡的夫君早日回家, 然而她不是浑浊的哀怨, 而是淡淡的忧愁———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她也不是悲愤欲绝的斥责和痛诉, 而是期盼的欢欣———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唐宋以来, 美好的诗词, 大多是诗人们描写的江南景色。千百年来, 无数的诗篇, 构成了诗画江南的核心文化意象。

在土文化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 这种对于水文化的美好感受, 一直被有意识地毁灭和掩盖。

一旦进入文学修辞, 这种巨大的差别就变成了抒情的障碍。

一个美好的地方, 一种诞生美好生活的土地, 怎么去控诉呢?

根据这种修辞逻辑, 对地名和人名有意识地进行修改和替换, 就顺理成章了。“大堰”这个概念, 不会让人想起江南的河流, 而更多地指向了“黄河”, 这个中华文化的核心意象———如上所述, 只有年年泛滥的黄河, 才需要修筑巍峨高耸的大堰, 并因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和人生渺小无常的对比, 产生了悲壮的情怀。

“河“这个字, 字源上指黄河。学界对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分, 传统上以隋唐前后为时间的界限, 但是这种分析并不可靠。这种判断认为, 隋唐以后的诗歌词赋里写到的“河”, 有可能不是黄河, 此前的“河”, 大多是特指黄河。

“江”“河”的本义和引申义, 实际上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有所分化。这个结论, 是我在大学时期做《古代汉语》课作业时, 仔细地检查了《四书五经》里的三十多处“河”与“江”的出处, 并且加以分析后得出的。而“水”、“川”、“溪”、“流”、“渠”等词, 则丰富了“江”与“河”的外延, 成为汉文化博大精妙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江”“河”本义的稳定性, 是土文化所特有的顽固黏性。这种土文化具有深刻的保守性和排他性, 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唐朝末年, 山东落第秀才黄巢带领他的十万乱军, 南北窜杀, 在广州屠杀和平经商的数万回人, 窜回中原途中又在扬州“洗城”, 使得千年繁华的扬州, 哀鸿遍野, 白骨塞墙。清末发于山东的义和团, 同样是排他主义的运动, 不仅屠杀传教士, 同时屠杀中国教民和平民百姓。明末最可怕的屠夫张献忠是陕西籍人, 以撰写“七杀碑”和嗜好残酷杀人而载入千年恶人史———他在四川残暴地虐杀平民百姓, 使得千年繁华, 人烟稠密、人口达四百多万户的四川, 只剩下不到十万户。清朝稳定局势之后, 不得不“移湖广流民以填四川”。传统的四川人, 已经被张献忠这个罪恶的屠夫杀光了。现在的四川人, 祖辈大多是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家族历史很少有超过三百年。

中国近两千年来的民乱, 大都起源于黄河流域, 而且具有毁灭性的破坏。黄巢、张献忠等暴民集团横行到处, 一片血流成河, 人间顿时变成地狱。“血流成河”这个成语, 令人战栗地想到了黄河这条中原文明的母亲河, 以及其浑浊如淤血的河水的辉煌意象。

美国华裔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说:“易于耕种的纤细的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 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2]

黄河文明、也即土文化的外向冲击力, 就是要把整个中国大陆的文化时空, 纳入土文化的宏大视野之中。历朝以来, 土文化在朝着水文化的疆域拼力扩张。秦统六国、西晋吞灭西蜀和东吴、隋朝攻占南朝、蒙元毁灭南宋等, 都是顺着季候风的方向发散着暴力文化的传统意象。而经过长期奴化教育的民众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也渐渐地认同了这个基本的意象:黄河文明是所有中华文明形态的核心, 其他文明都是次要的, 其他的大部分的地方性文明都被毁灭了。

诗人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里引入“河”的意象, 抹杀江南独特柔美的文化气氛, 引入悲壮的、贫穷的、落后的土文化概念。不管“河”的概念是从隋唐以后还是从春秋战国以后得到了引申义的运用, 其核心一直都是遥遥地指向土文化的母亲———“黄河”。黄仁宇在他的著作里, 也揭示了这种文明对整个中国大陆及其周边的深远影响。“黄河”的通常比喻就是“母亲河”, 因此在词性上, “河”天然地拥有了“母亲”的特性。

诗人用“大堰河”来替换“大叶荷”, 其情感指向非常明确:大堰河→黄河→母亲。这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这片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以黄河流域、土文化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在这里得到了稳固。

人们之所以用“河”来比喻母亲, 是因为河水和乳汁的流体共通特性。因“乳汁”的哺乳而结成的亲缘关系, 通过“母亲河”这个双重的隐喻, 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在诗歌里, “我”的血缘“母亲”没有“乳汁”, 因此她不是“我”的“母亲”。在诗歌里, 把“乳汁”单独地抽象出来, 从而把它作为“母亲”的基础象征物, 是这个时代最巧妙最有意味的技巧之一。“乳汁”具有普遍性, 凡是哺乳期的妇女都会有乳汁。通过这种普遍性的强化, 乳汁的特殊功能, 把母亲和儿子的血缘关系, 这种唯一性给普遍化了。

这样一来, 血缘关系就不构成亲情维系的最重要基础,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把“乳汁”这个不是必然有血缘关系的物件当做基础条件, 就意味着, 不管是谁, 只要她给予了乳汁, 她就是“母亲”。可以是“大堰河”, 也可以是“长江”、“黄河”。就像“江河”是“母亲”的最典型象征一样, “大堰河”在这里, 也是一个生动的象征:母亲→河。

我们说长江黄河是母亲河, 诗人把“大堰河”当做母亲, 这不仅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而且是一个具体的象征。“大堰河”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农妇, 在诗歌里升华为我们 (读者) 共同的母亲了。

在这首诗里, 诗人要讴歌的终极目标, 不是具体的“大堰河”, 而是“母亲”这个抽象的概念, 从而指向一个唯一性的抽象的物, 一个抽象的母亲的概念, 一个意识形态的词汇:祖国。

就这样, 一个普通的农妇“大叶荷”, 必然地, 转化、升华为大地母亲的具体象征“大堰河”。

3. 血缘纽带和经济基础

许多年过去了, 我现在不能完整地背诵, 但是这首诗的基本词汇和它所表现出来的庞大格调, 已经牢牢地沉淀在记忆里。

几个月前, 我在查找资料时, 把“大堰河, 我的保姆”误写成了“大堰河, 我的母亲”。我在网络的搜索引擎里, 输入关键词“大堰河, 我的母亲”, 竟然有上万条的搜索结果。

很多人都像我一样, 不小心把“我的保姆”记成了“我的母亲”。

这种讹误, 有趣地指向了一个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反复的咏叹, 诗人成功地转换了“保姆”的形象, 而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母亲”。在诗歌里, “保姆”才是“我”真正的“母亲”。诗人在诗歌的第一段, 就给这种情感关系定下了基调:

……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

既是地主阶级的儿子, 又是贫下中农的儿子。这是诗人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出来的矛盾结合体。这位深情款款的叙事者, 他有两位母亲。

这首诗的两种基本情感:爱—大堰河 (劳动人民) , 恨—地主阶级 (我父母) 。用两种情感分别施加于两个不同类型的母亲, 这是同一个诗歌叙事者所给出的语调分裂, 同时也暗示着文化精神价值的分裂。这种分裂暗示读者, 血亲不是母亲, 养母才是母亲。这样, 通过诗歌反复的咏叹和巧妙的情感转换, 乳汁的价值超过了血缘的价值, 生母让位于养母, 并且彻底地切断了“我”和这个生母发生亲缘关系的可能性。

我看到一份教案里解释说:大堰河虽然贫穷但是有爱, 地主父母虽然富有但是冷漠。

在这首诗里, 世界上分为两个世界:爱的世界, 恨的世界。爱的世界最后抽象为博大的爱, 对土地的深挚的爱, 并且“保姆”由“保姆”本身, 转化为对母亲→大地→祖国的爱。

“母亲”形象经过长期的转化, 变成了“我们共同的母亲”[3]。“母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某个人特定的具体的母亲, 而是整体性的抽象的母亲, 是民族性、国家意志的象征。从“大堰河”这个具体的农村妇女的角色, 扩展到她所代表的土地, 进而升华为意识形态的国家, 是艾青及其同时代革命诗人的共同叙事模式和伦理主题。

在这种叙事逻辑下, 人们可以随意侮辱自己的亲生的、血缘上的母亲, 却绝对不能侵犯神圣不可近亵的抽象的母亲。抽象的母亲具有道德上和意识形态上的绝对价值高度, 可以蔑视一切人世间的亲情。为了这个绝对化的抽象概念, 人们被要求、被呼唤, 放弃一切其他的利益和价值———如果这两种价值相冲突的话。

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里, 诗人同样随意地贬抑自己的亲生父母, 而对乳母“大堰河”予以深刻的情感认同, 就是这种抽象的母亲价值超越了亲生母亲价值的体现。对于诗人来说, 血缘是无关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是得到“乳汁”和“关爱”, 而无论这种“乳汁”和“关爱”来自何方。

然而, 诗人在描述这种关系时, 却为了凸现这种不正常的、特殊的母爱, 而有意地隐藏了很多必要的线索。

其一, 大堰河和“我”到底是什么关系?诗歌透露说:

……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 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 我的保姆。

……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这句诗透露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 “大堰河”抚养“我”是有酬劳动, 她以养育“我”得到的报酬———金钱或者谷物粮食———来养育她自己的家。

这是“大堰河”和“我”之间的真实关系, 即雇主和佣人的关系。大堰河以劳动 (哺乳, 带养) , 获得了她的劳动报酬。她所做的首先是一种用工的劳动, 以此赚取一定数量的报酬, 是取酬劳动———诗歌歌颂的“大堰河”的关爱, 则是这种取酬劳动的附属物, 是情感的冗余———这能表明“大堰河”的善良和朴实, 但追加更多的道德增值效应, 无疑出于意识形态和阶级情感的需要。

“大堰河”自己也养有五个孩子, 她的母爱再博大, 能够无差别地平均分配给这些孩子和寄养的“我”, 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她为什么单单要特别关爱作为地主儿子的“我”?如果她自己的亲生儿女, 这些家庭成分为贫下中农的孩子, 却得不到像“我”得到的这种爱, 那么这种爱是否合理?“大堰河”如果在情感上更爱地主的儿子而相对疏远自己的亲生儿女, 那么她的阶级先进性、她的贫下中农的先进觉悟, 又体现在哪里呢?

如果诗人因“乳汁”和“关爱”非常感激“大堰河”, 深爱着“大堰河”, 进而要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母亲, 那么这就意味着“大堰河”在这件养育的劳动中, 对“我”施加了不适当的、逾矩的情感。这样一来, 她就违背了诚实劳动的基本道德, 越过了一个乳母的底线:不仅从情感上, 而且从事实关系上占有他人的孩子。这种占有欲, 并非本文的杜撰, 而是诗人在诗歌里写出来的:

……

大堰河, 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 为了他, 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 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 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 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诗人在诗歌里, 通过反复的苦难控诉和亲情切换, 以换取读者阅读时产生非理性的同情心, 从而掩盖了一个乳母的极端不合理的侵犯性要求:养子叫她一声“妈”, 养子未来的媳妇叫她“婆婆”。

在诗歌的逻辑里, 这一切都似乎合情合理。

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个曾雇佣过保姆的人, 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将会遭到保姆的彻底占有而恐惧, 战栗。在当下这个时代, 一个保姆要占有一个孩子, 并且还渴望这个孩子叫她母亲, 孩子的媳妇叫她婆婆, 那么, 她不仅逾越了道德底线, 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我们且不去争辩诗歌应该不应该放在现实生活中考量, 而是我们通过这种对比, 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是真实合理。如果不合理, 我们同样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教材里, 总是有这种跟现实情感和具体生活逻辑完全不同的思想?在当下生活现实中, 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一个像诗歌里的“我”那样的儿子存在。这样的儿子被发现, 不仅会被曝光, 而且是会引起众怒的不孝子孙。

要么是诗歌错了, 要么是现实错了。

一个当代的中学生, 必须学会容纳现实情感和教材情感, 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脑袋劈成两半, 一半是教材里的情感逻辑, 一半是生活现实的情感逻辑。这两者, 水火不相容, 简直要把我们分裂成两半。所以, 受过良好中小学教育的人, 几乎都存在着文化精神分裂症。

很多人读到上述这段引诗, 可能已经要“热泪满眶”了。他们被这位“保姆”的爱所打动, 于是开始站在她的一边, 支持她对这个他人孩子的情感侵占和血缘剥离。根据这种逻辑, 一个贫苦的农民, 因为“乳汁”和“爱”, 就具有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来占有“地主阶级”的一切, 包括他的儿子。在一个“旧世界”的命名下, “地主”是罪恶的象征, “地主”里面都是坏人。因此, 对罪恶的人进行权利剥夺, 就具有了道义上的充分合理性。

这种逻辑, 其后形成可怕的暴力美学。超越了人性的阶级划分, 使得十年浩劫时期, 儿子可以为了一个更高的利益, 随意出卖自己的母亲, 一个女儿为了自己的政治未来, 可以无情举报自己的父亲。承认和接受一种超越了家庭和亲缘的爱, 一种超越了世俗和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和价值, 使得长时期以来相对稳固的家庭纽带, 在这个可怕的血腥动荡时期, 彻底崩溃。三十年代的热血青年走出家庭, 抛弃家庭时, 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六十年代的革命红卫兵, 揭发自己的亲生父母, 与自己的亲生父母断绝关系, 也是为了一个正确的阶级理想。阶级才是绝对正确的, 只有站对了阶级立场的亲生父母, 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父母的价值。不然, 这父母可以简单地割舍, 而把自己转入一个博大的母亲怀抱里。

同样被选入中学教材的郭沫若诗歌《地球, 我的母亲》, 更是直截了当地对“母亲”形象进行排他性升华。

……

地球, 我的母亲!

我想除了农工而外,

一切的人都是不肖的儿孙,

我也是你不肖的子孙。

……

作者在这里, 有意地选择“农工”阶级作为“母亲”的合格儿子, 其他的儿子 (地主、富农、资产阶级、“我”等) , 都是“不肖的儿孙”。在革命叙事抒情诗里, “母亲”是一个被反复咏叹的意象, 而父亲, 面目则常常模糊不清。《大堰河, 我的保姆》里, 父亲的形象基本上是一张影像模糊的剪纸, 到了《地球, 我的母亲》里, 诗人膨胀到了分裂的程度:

……

地球, 我的母亲!

我们都是空桑中生出的伊尹,

我不相信那缥缈的天上,

还有位什么父亲。

……

诗人在这里强调说他不相信父亲, 他暗示着一种无性繁殖的可能性。

在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感里, 圣贤基本上都是无性而成孕的。中国的古代圣贤, 无非就是履巨人的足迹、感神人之梦幻以及有神龙缭绕, 西方希腊源头的圣贤略有不同, 奥林匹亚克斯山上诸神, 倒是七情六欲俱全的仙辈, 不仅嫉妒心重, 而且动不动大起杀伐之心。基督教里, 圣母玛利亚也是由感而孕的。年轻诗人的艾青, 和著名诗人郭沫若一样, 在诗歌里强烈地排斥血缘上和精神上的“父亲”。现实中的艾青, 也跟自己的父亲决裂, 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延安, 成为歌颂精神父亲毛主席的延安著名歌手。

“杀死父亲”, 冲破家庭的束缚, 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激进文学青年的强烈愿望。

“父亲”意味着稳固的家庭秩序, 意味着过去的束缚, 把“父亲”打到, 才能冲破家庭的桎梏。在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 “父亲”形象很少, 进入文学作品里的父亲形象, 一般也很糟糕。只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 父亲才被表现出了一种遮遮掩掩的父爱。

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里, 父亲的形象跟“天伦叙乐”的“虚空”形象结合到一起, 显得滑稽且虚假。他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人形, 是一个虚假的父亲, 而不具有血肉, 一阵风就能将他吹上半空。

对于急于要改变社会, 疗救国家的热血青年来说, 他们革命行动的主要绊脚石之一, 就是“父亲”。父亲, 在文学意义上, 就是茅盾《子夜》里的“吴老太爷”, 就是巴金《家》里的“高老太爷”。这些僵尸般的“封建代表”, 如果不打倒, 年轻人就没有出路。这种“打倒父亲”的精神源头, 在辛亥革命之前, 就已经在激进青年中传播了。思想巨擘章太炎在《明独》一文里说, “夫大独必群, 不群非独也。”这里, “独”本来是指个人性, 内心, 《礼记·中庸》所谓,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宋代大儒朱熹注《大学》, 把“慎独”理解为个人的操守, 章太炎析为个人的人格独立和走出家庭。这种独立, 就是以对父亲造反为标志。在传统的文化中, 青年人以“安分守己”为本, 以“孝敬父母”为要, “克己复礼”, 才是上层文化社会文化人的核心标志。而只有冲破家庭的束缚, 青年人才能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章太炎的理论, “大独大群”, 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而召唤了大量热血青年参加了革命军。只有冲破家庭, 走出家庭的青年, 才是革命领袖所急切盼望得到的革命力量。

走出家庭, 对于革命青年如此重要, 以至于在文学作品里, 激进的诗人对父亲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打击。“父亲”的形象, 例如“高老太爷”和“吴老太爷”们, 不仅“顽固”、“僵化”、“冷漠”, 还没有人情味, 把他抛弃也不可惜。对于情感极其渴望的年轻人, 从保姆和使女中———如《雷雨》里的周冲和四凤的关系一样, 和使女恋爱、偷情, 是现代文学的一种经典结构———才能获得正常的热烈的情感, 这包括亲情与爱情, 以及对这两种基本情感的再度阐释:

……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 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

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我”的父母并不是抛弃“我”, 因为某种遵从传统辟邪的习惯性原因, 他们把孩子送出去寄养, 用以辟邪。这只能说是一种传统避讳的习惯, 也不能为现代青年所理解和接受。但是, 不管好坏的评价如何,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还是照顾的, 关爱的, 他们支付劳动报酬给“大堰河”, 请她来哺乳这个孩子, 并不等于说他们就要把这个孩子扔掉, 而是企图保全艾青和她的母亲两个人, 并不是必须选择一个, 扔掉一个。从这里看, 反而能看到做父母的苦心。诗歌里的“我”, 到了五岁该上学受教育了, 父母就把他接回家, 供养他一直到上大学, 甚至供养他去欧洲留学。他们因为某种传统观念而把不吉利的孩子送出去寄养, 就是“虚伪”的地主父母亲对这位儿子做出的所有“恶行”了。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自己这样做会犯下了滔天的罪恶, 遭到儿子日后在诗歌里进行的几乎是无法翻身的谴责。

诗歌里, “我”被亲生父母从乳母家里正式地接回来, 给穿上了新衣服, 吃上了碾了三番的白米后, 却看着母亲怀里的不认识的妹妹, 而产生了疏离的感情和厌恶的态度。从五岁小孩子的角度, 一下子从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 在情感上对这个家庭产生了排斥感, 并非不可能。从五岁到成年, 诗人一直得到“地主父母”的负责任的抚养, 这点, 诗人不可能不明白。他在诗歌里对亲生父母的抨击, 情感出发点, 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先决性的阶级立场和国家母亲的情感。

前文分析, 从经济关系和情感纽带来说, 真正抚养“我”的, 仍然是亲生父母。而善良、纯朴、给予“我”过多的爱和占有欲的“大堰河”, 自己有五个孩子:

……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 第四, 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

……

一个负责任的母亲, 她对自己亲生儿女的关爱, 理应超过对别人孩子的爱。在这首诗里, “大堰河”却爱“我”胜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种爱, 通常的教案解释, 可能歌颂为博大的爱, 然而, 从文化病理学角度讲, 却是一种精神的分裂。

具体的爱, 还算真实, 抽象的爱, 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自大狂了。《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首诗, 不仅显示了诗人的冷酷无情, 而且显示了他的无法弥合的文化精神分裂症状。

顾彬教授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里写道:“以拯救社会或拯救个人为己任的文学的两个极端是妄想狂和忧郁症。”[4]

“疗救国家”与“疗救自己”, 是两个极端,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 这两种态度, 决定了文学的具体走向。人不能仅仅用彻底的“爱”与彻底的“恨”来生活, 这两个极端, 都是疯狂。这种疯狂, 最终导致了死难与折腾。

《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首诗, 通过排比铿锵有力的词句, 在歌颂和拔高一种不真实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 又通过课堂教育, 灌输给无数的学生。爱与恨的如此简单, 好与坏的如此粗暴, 对亲生父母这种可怕的指责, 对一个侵占性极强的乳母的热情歌颂, 都在营造一种可怕的情感暴力, 这同时也是这个社会迷惘和动荡不安的思想根源。

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可以随意指责, 随意辱骂的人, 他的爱是可疑的。他的恨, 却是可怕的。能够轻易摧毁家庭感情的力量, 也可以把整个社会连根拔起。

这种从根子上摧毁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暴力诗篇, 仍然在课堂上正式地教育学生不适当地去爱, 教育学生没有理由地恨, 不能说不让人感到绝望。

注释

1[1]一份网络下载教案的开头内容。

2[2]《中国大历史》第三章引言, 黄仁宇著, 三联书店1 997年5月出版。

3[3]作家余华写过一篇文章, 《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专门谈到莫言小说《欢乐》里母亲形象转变的问题, 并对读者和评论家为《欢乐》里母亲的卑微和脏乱的形象的抽象愤怒进行了精妙的分析。本文借用这个题目。

上一篇:李白山水诗的特点下一篇:儿科整体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