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理论分析及其规避分析论文

2024-12-06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理论分析及其规避分析论文(精选3篇)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理论分析及其规避分析论文 篇1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理论分析及其规避分析论文

1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当中的分布不均匀,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也有差异,信息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对于信息需求不一样,导致公共管理出现目标的异化其次,在公共管理当中由于人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人们的社会使命出现严重的差异,责任履行者缺乏,公共管理者将责任推卸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于责任的追究难度非常有难度,在生产业当中,人员分工和职能面临巨大挑战,这使得社会杂乱无章,导致公共管理出现目标异化。

2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表现分析

2.1公共管理目标被改变

公共管理目标体制能够领导社会人员履行自己的责任,规范市场,维持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稳步前进,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目标来说是实践的理论性基础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当中某些制度比较僵化,公共管理对于不良行为处置的方式比较单一,有关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没有被合理运用,久而久之,公共管理目标就被简单化要求过高,单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的体制反而会与公共管理目标相违背,在对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管理时,忽视了公共管理目标的本质要求比如在管理市场经营活动时,由于商家没有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市场管理人员除了让经营商罚款外,还取缔了他在该处进行商品贸易的权力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人员没有认清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反而将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异化了,他认为罚款是解决这件事的主要方法,殊不知在这件事中,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市场经营人员的环保意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对市场的营业活动以及经营商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所以需要灵活运用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目标完善化。

2.2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

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公共成员行为的偏差、计划执行时的偏差、经营活动的偏移由于社会成员思想上的偏差,会逐渐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他们是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参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会对公共管理造成影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差距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观念、社会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目标计划是公共事业行使的战略性目标由于计划来源的不同,执行者的不同以及标准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就是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所以企业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目前由于企业在节制用水,环保等事务上没有处理好,企业的.目标又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也会使公共管理的目标异化。

3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规避

3.1增强公共管理当中的监管力度,有效避免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现象

政府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监控手段,对公共管理当中违背目标的行为进行严格管制,必要时可以采取处罚措施还要扩大监控的渠道,尤其要扩大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公共管理当中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监管当中突出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解决还要强化公共管理当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社会人员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公共管理目标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不仅能够加大使命感,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只有团结,才能制胜。

3.2提升公共管理中目标的相容性,避免目标异化现象的出现

让每一个社会的参与者都成为社会的决策者,将自己的爱好以及目标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对应起来,将社会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有效融入社会公共管理的事业当中对于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要合理刘待,不可以推卸社会责任,因为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主体是社会人员,所以需要扩大沟通以及信息化的途径,为了公共管理的目标而奋斗。

3.3提升社会人员对于理论化的理解程度

公共管理者背负着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执行者来说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目标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公正意识当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时,要注意顾全大局,可以主动地为了公共社会管理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利益的相同性能够降低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程度。

3斗公共管理目标制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标体制制定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应该要在符合公共社会对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高,同时还要注意目标是不是和市场以及企业违背,如果是,就要做出调整。

4规避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理想,只有将目标异化进行规避,才能快速发展社会,赶超其他国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企业、市场以及金融性产业,因为这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目标在大致上是一样的,所以规避目标异化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5结语

公共管理目标依托于理论体系,对于在公共管理目的异化上所出现的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员以及政府关注,只有将目标异化现象减轻,才能让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升公共管理当中目的的互容性,增强全体人员对目标异化的认识,完善公共管理目标以及增强监管力度都是规避公共管理目的异化的主要措施只有合理协调好公共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应对,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视,才可以渐渐消除公共管理当中目标异化问题,只有解决好公共管理上出现的目标异化问题,才能够让、一会更好地发展。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理论分析及其规避分析论文 篇2

一、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的意义

(一) 企业的目标及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1. 生存

企业在获得利润与进一步的发展之前, 首先需要求得在市场的生存才可以。而生存的最基础条件就是经营利润可以与日常支出相抵消。企业首先需要支出一定的货币, 用以从市场上购买相应的生产原料;其次则是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进而从市场上交换回相应的货币。而从市场中换回货币总量要大于或等于购买生产原料所支付的货币的总量, 也只有这样其持有的货币量才可以足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这个是企业在市场中求得长时间生存发展的最基础因素。另外一个生存因素是可以按期将其债务还清。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又或者是满足日常运营周转的突发需求, 通过向另外的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借债。这种借债是属于企业间或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信用行为, 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间将本金与利息一起还清。假设企业不可以在规定时间之内将其债务还清, 就会导致企业被其他法人机构又或者被国家相关部门判定为破产。

综上所述, 争取将经营利润抵销日常支出, 而且在规定时间之内把其债务还清, 降低破产的机率, 让企业可以平稳地发展下去, 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目的。

2. 发展

企业只有在发展的进程中才可以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则在于加大企业经营的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效益根本策略是提升商品的质量水平、扩大商品的销售总量, 这就需要及时引进最新生存设施、生存技术与生产工艺, 并且持续提升各类工种的工作人员的素质, 换句话说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新的物质生产资源、更好的人力资源, 并且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之下, 无论是哪种生产资源的获得都要用相应的货币才可以交换回来。企业在生存及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资金。所以, 筹措与部署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货币, 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二个任务。

3. 盈利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只有利润大于其支出的情况下, 才可能获得存在的意义。经营管理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盈利。盈利的不断增大对于企业的意义来说就是其市场竞争力加大的表现。盈利不仅仅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初目的与最终目标, 并且还能概括其他经营管理目的实现的程度大小, 并且有利于其他经营管理目的的实现。从财务的角度来讲, 盈利就是让投入得到大于其投资的利润。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 每一笔资金都需要有一定的使用本钱。而每一笔资金的产生都往往是投资行为的回报。要从投资行为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财务管理工作员工必须把企业日常经营生产中与从别的渠道得到的资金进行再利用、再投资。所以, 利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办法让企业获得利润, 是对财务管理相关管理的第三个重要任务。

(二) 财务管理目标的意义

由前可知,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工作所希望满足的目标。这种针对企业财务相关工作进行目标管理是一项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财务管理策略与先进的激励体系, 它的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层面将管理企业整体的财务相关工作的最基础点设置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让企业所有大大小小的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行动指南都设立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第一步就是制定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目标, 具体行动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指南, 最终完成情况同样是以这个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评价标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经营管理目的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是保持一致的, 这点是由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影响企业行为和财务活动的决定因素是财务管理目标, 对企业的理财活动实施目标管理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 它有利于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自觉完成企业目标而奋斗; (2) 它有利于贯彻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 它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理财,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4) 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 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分析

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科学地选择目标。科学地选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管理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反之, 可能起负作用。目前, 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和“财富最大化”两种观点。

(一) “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这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所创造的新的财务与利润之间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愈多则企业经营管理所得到的财富则愈多, 也就可以无限化接近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然而这个观点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如下问题: (1) 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 缺乏对货币时间价值的考量。 (2) 缺乏对经营管理风险方面问题的考量。这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员工不理会经营管理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就去片面地最求最大化的利益。 (3) 会让企业财务方面的决策蒙上短期行为的色彩, 也就是只看到当前的最大利益, 而忽略了企业的长期进步;从整个社会来看, 还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这个观点看来: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仅只为了盈利, 盈利是为了生存下去和今后得到更大发展, 因此, 财务管理必须处理好生存、发展与盈利的关系。换句话来将旧式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 风险越大, 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 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 企业必须在考虑报酬的同时考虑风险。企业的价值只有在报酬和风险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实现最大化。这个观点有两点不足:

1. 企业财富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且很难确定的目标。

从非上市企业来看, 其未来财富或价值由于既不能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加以揭示, 也不能依靠股票价格的变动来加以显示, 而只能通过对资产评估才能确定, 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和方式的影响, 因而难以被准确地确定;再从上市企业来看, 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以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直接加以显示, 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因而也难以被准确地确定。所以, 这一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

2. 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 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 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是企业所有者所期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就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所期望实现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 就会增大企业理财的困难, 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 就会使企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能仅反映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而且还要兼顾其他主体的利益并服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 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从其实现的客观效果来看, 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提高效益目标, 即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 也注重提高社会效益, 履行社会责任;二是提高“三个能力”目标, 即科学有效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是维护利益目标, 即正确地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 保证偿债能力, 提高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也必须以各种财务关系协调发展, 维护各方利益不受损害为前提,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决策与管理, 实质上是经济效益方面的决策与管理;提高企业的“三个能力”, 实质上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能力与保证;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实质上是使各方的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因此, 提高效益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而提高“三个能力”目标和维护利益目标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直接目标或基本目标。

摘要: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 以及它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因此, 结合新的经济形势, 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非常必要。本文分析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意义以及其选择分析。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 2009 (12) .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理论分析及其规避分析论文 篇3

一、企业理论与财务管理目标

(一) 新古典企业理论与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中普遍认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源头。因为社会资源被分散地掌握在不同的消费者手中, 为了生产出能满足人类多样化需要求的产品, 就必须将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 这就形成了以通过集中资源生产社会所需产品为己任的企业 (王国顺, 2000) 。新古典企业理论将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其功能是将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 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以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或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一定的产出。该理论认为代表性企业是生产者的研究对象, 并假设生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的行为是利润极大化的行为, 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而企业的财务活动是指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中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 取决于企业的目标。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利润最大化目标假定在企业的投资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二) 委托代理理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不满于企业“黑箱”理论, 开始深入研究关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在标准的委托代理模型中, 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 委托人与代理人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存在目标冲突, 但他们之间又需要相互合作。第二, 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 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在一个契约中, 发出要约的一方或主动缔约的一方为委托人, 而接受要约或被动缔约的一方为代理人, 契约的目标就是在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条件下, 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

恩拉恩·埃格特森认为当委托人赋予某个代理人一定权利, 一种代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代理人受契约制约, 代表委托人利益, 并相应取得某种形式的报酬。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所结成的一切契约关系。企业的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由受托的经营者负责处理, 基于委托代理条件下的受托的财产责任, 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 而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目标则是提高资本报酬, 增加股东财富, 实现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

在公司治理中, 为了解决代理问题, 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 就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 要制定一些制衡的制度, 来确保他们不会滥用权力, 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 就是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作, 为股东创造财富。股东财富也称股东价值, 是企业所有者 (股东) 预期的未来收入 (现金流量) 的现值之和。股东财富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加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股东投资资本的差额来衡量, 它被称为“权益的市场增加值”。权益市场增加值是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三) 契约理论与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契约理论由科斯 (Coase, 1937) 开创, 认为企业不再是一个生产函数, 而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其缔约人是向企业投入各种资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管理层、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政府有关部门等。由于交易费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情形的存在, 使得企业契约不完备。不完备契约使得剩余索取权与剩余分配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显得至关重要。剩余索取权是指在契约中事前不能明确规定的那部分索取收益的权力;剩余控制权是指在契约中事前不能明确规定的那部分控制权的权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而展开进行, 企业追求的应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企业是多边契约的集合体。布莱尔认为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股东, 而且还来自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等, 只不过后者提供的是一种人力资本, 公司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公司。依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原则, 利益相关者通过分析剩余索取权获得利益, 通过剩余控制权相互制约, 而不再是由股东独享。而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就是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 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利益都实现了最大化时, 资源配置才能达到帕累托效率, 只有当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都达到了帕累托效率时, 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一)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所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面临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决策风险不同, 企业目标不同, 而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目标, 所以企业为适应环境的改变, 要选择符合当前阶段发展水平的财务管理目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将企业发展阶段分为四部分: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阶段的经济特征不同, 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管理目标也不同。

(1) 创建期——利润最大化。

创建期一般是在企业新建及成立的头两年, 企业生存的“土壤”是市场, 此时企业正逐步认识、适应市场, 产品销售波动大, 现金流量很不稳定, 资金筹措与安排的能力不足。当期阶段企业的基本目标是生存, 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 所以应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此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

(2) 成长期——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

此阶段企业迅速扩大资本, 投资主要是生产经营性地, 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持续增加;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现金流出大于流入, 销售额迅速上升;筹资状况比前期有改进, 且需求较大;为确保提升竞争力而支出的员工培训学习和广告宜传费用大幅上升, 但企业总成本增加速度降低。这时财务管理目标应是资本利润最大化或是每股利润最大化。

(3) 成熟期——股东财富最大化。

进入成熟期后,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少, 投资呈多元化趋势;生产能力充分发挥, 销售量稳定, 市场占有率比较大, 利润最大;净现金流量达到最大, 有充足的现金流, 筹资能力强;此时, 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 会考虑一定地社会责任, 维护其在社会上声誉, 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多财富。因此, 企业此时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为股东财富最大化。

(4) 衰退期——企业价值最大化。

成熟期持续一段时间之后, 企业没及时调整业务或增加新产品, 原有业务也在市场上无竞争力, 逐渐被新产品所取代, 利润逐渐下滑, 现金流不再充裕;为寻求新的增长点, 盲目投资, 资金链断裂, 企业经营面临极大风险。此时, 企业要转变观念, 调整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价值的重新增加。与创建期不同的是, 企业此时已有稳定的客户群, 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结束, 这个阶段关键的是研发投入, 新产品或新业务的推出。所以, 在保证利润增加的同时, 仍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此阶段财务管理目标可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分性、可发展的基本特征, 企业应确定一根本性目标, 然后根据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及理财环境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基本目标, 根本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基本目标则服务于根本目标, 以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公司治理模式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与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 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 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 如何控制, 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 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 (张维迎, 1999) 。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的运行机制, 一种治理模式代表着一种理财环境。财务管理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子系统, 不同的治理模式,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目前, 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家族模式。

(1) “股东至上”的英美模式。

在英美国家,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不实行监事会制度, 股权分散;劳动力市场发达, 雇员与企业关系松散, 更加关注当前的薪金;债权人关心企业经营业绩, 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债务, 债权人也可以诉诸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使得企业并不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股东利益至上。而且, 资本市场发达, 企业以权益融资为主, 股票价格能有效地反映企业业绩。所以“股东至上”模式下, 财务管理目标多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2) “共同治理”的日德模式。

英美单边治理模式不同的是, 以日德为代表的国家除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 也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国家, 企业的股东多是法人, 股权相对集中, 股票不经常转换, 股东重视企业长远利益;实行主银行制度, 是银行控制主导型, 每家企业都有一家大银行支持, 许多银行既是企业的债权人又是股东, 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稳固而密切 (袁建国, 2005) 。同时, 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 雇员关注企业发展前景。可以看出在这种“共同治理模式”下, 企业不仅关注股东的利益, 也会重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如债权人、雇员、政府等。与其治理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3) 家族治理模式。

在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里, 企业所有权或控股权主要是由家族成员控制, 其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决策被纳入家族内部序列, 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中的家长一人做出决定。经营者受到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与约束。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 提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亲和力, 减少内部摩擦。同时, 在东南亚, 许多家族企业都涉足银行业, 银行服务于家族的整体利益, 为家族的其他系列企业服务, 银行对企业的监督约束较小。在“家族治理模式”下, 企业的目标主要是保值增值, 财务管理目标倾向于利润最大化。

(三) 其他影响因素

无论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还是企业治理模式, 都会考虑其所处理财环境, 比如说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实施、管理决策机制等等内外部的因素。而今,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社会已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据世界银行估计, 1950~1970年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 进入20世纪80年代, 这一贡献率比例高达60%, 进入90年代, 这一比例超过80%。也就是说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将相对下降, 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将相对上升 (周丽芳, 2005) 。根据企业理论, 企业是多边契约的集合体, 人力资本是契约的一方, 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所以, 财务管理目标逐步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结论

在我国, 证券市场刚刚起步, 处于“弱式有效”的水平, 股价很难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上市公司比重小,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 政府对企业存在干预。一时间, 企业无法采取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且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分性、可测量性。企业先根据其治理模式选择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在根据不同生命周期确立基本目标、具体目标, 逐步实现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冉光圭:《企业理论演变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财会通讯》 (学术) 2005年第4期。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国顺:《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理解与修正》,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4]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 《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5]温江涛、朱晓俊:《企业理论评述》,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7期。

上一篇:转科转院实施记录下一篇:毕业五周年聚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