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2024-10-22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精选3篇)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篇1

一、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 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诗中, 《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 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 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如《蜀道难》, 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蜀道难》形象雄伟, 感情炽烈, 想象丰富, 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 通过从古到今, 从总体到局部, 从山路到行人, 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 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 结构回旋往复, 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 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 鲜有此体调也。”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 气势磅礴, 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 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 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 最擅长于以情写景, 以景抒情。他的山水诗, 遣词造句, 纯任自然, 文从字顺, 如行云流水, 毫无斧凿痕迹。写山水自然, 绘云月风景, 其实是将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 挥洒在大自然的万水千山之中, 决不是超现实的。李白山水诗的了不起之处, 就在于心无杂念, 鄙弃利禄功名。他的山水诗, 基本特征就是突破庸常, 反抗尘俗。展读这些山水诗, 我们能够呼吸到一口口新鲜而又清凉的空气。在李白的笔下, 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 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 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 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在艺术表现上, 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 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 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 蕴涵了无穷的韵味, 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 作品意向高远, 感情更为真挚。

有些李白的诗, 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 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 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 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 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 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 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 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 最擅长于以情写景, 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 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 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 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 蕴涵了无穷的韵味。

三、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 意境开阔

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 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 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 “明朗清新, 意境开阔”, 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李白的山水诗, 论意境恐怕是最壮阔的。似乎他的视野比别人远, 他的胸怀比别人宽, 因而他的笔墨也比别人雄健有力。他的诗最能让人感到祖国山川的壮美, 也最能开阔人的心胸。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受到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读者的喜爱, 决不是偶然的。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还。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象这样宽阔的画面, 这样明快的色调, 这样雄伟的气象, 在别人的诗里是不多见的.他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精华, 形成通俗而又精炼, 明朗而又含蓄, 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

李白的山水诗在描山绘水的同时, 表现了诗人返朴归真的逍遥, 抒发了登临山水的快慰这也是李白豪爽、达观个性, 浪漫诗风的体现读李白的山水诗, 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远离了官场后, 返朴归真的那份逍遥, 在李白的心中留下了快乐和安慰在《夏日山中》他这样写道:懒摇白羽扇, 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诗歌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仲夏季节, 当我们走进李太白所营造的诗歌氛围, 就会体悟到《夏日山中》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清凉松风, 那个“脱巾挂石壁”的潇洒诗人, 沉醉忘情于“夏日山中”, 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 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 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李白的山水诗, 风神秀逸、晶莹透剔, 内容博大, 意境优美。他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感受力, 他极善于把自己飘洒的个性融化到自然山水景物中去, 使他笔下的自然山水无不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李白流连钟情于自然山水, 自然山水也因有了他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 这也正是李白的山水诗能从古代走到今天的原因。他礼赞山水, 礼赞自然, 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 千姿百态, 万种风情, 正好成为李白娓娓心音的传真。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篇2

我国古代山水诗自南朝谢灵运开创以后,经谢眺、何逊等诗人的不断创新发展,到了唐代己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使山水诗成为诗歌艺术领域最肥沃的耕耘地之一,特别是经过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大量创作,将山水诗的艺术美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一面旗帜,他创作了大量摹山范水的诗作,在我国古代山水诗中更是卓然超群、雄姿独秀,放射着永不衰竭的艺术光芒。

李白自二十五岁出蜀至六十二岁病逝当涂,其间除两度短暂而失败的政治生活外,几乎全在游历中度过。他的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这使他得以饱览祖国广阔山河的无限风姿,并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描摹山水的优秀诗篇。李白的山水诗题材相当广泛,形象各具特色,风格也变化多样。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既能使我们从中领略到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神韵和风采,也显示了李白对自然山水多样化的审美情趣。

李白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曾对充盈着勃勃生机和无穷伟力的高山大河,这类雄奇壮观的景象更是情有独钟,因而这类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最为传神的再现和多角度的描绘。如奔腾咆哮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浪滔天的长江:“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垂空飞泻的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忽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望庐山瀑布》其一);摩天高耸的山岳:“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古风》其五);崎岖陡峭的蜀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从对这些高山巨浪,飞瀑险径的描摹中,我们不仅会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河山的`惊险奇绝、雄伟壮观、气势飞动,充满活力,更会强烈的感受到诗人宽阔坦荡的胸怀,傲岸不羁的性格, 渴望创建,造就非凡业绩的人生理想及对雄壮美的执着追求。

像这类雄奇狂放的自然形象在诗歌领域中得到丰富生动的艺术再现,是李白在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基础上对自然美进行的更深的开掘——王维、孟浩然也有一些雄伟壮丽的山水诗,但数量极其有限,气势也远不及李白诗这样恢宏壮阔、慑人魂魄,而李白的这些山水诗,意象鲜明独特,气象雄浑,无不具有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代表了李白山水诗的主流。

同时,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澈迷人、浩森宽阔的湖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荆门浮舟望蜀江》);迷 人的山花翠竹:“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池花春映日,窗竹夜明秋”(《谢公亭》);飘然的朗月白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活泼的走鹿飞雁:“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首士不遇》)、“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些澄澈空灵,宁静清爽,风姿绰约的优美意象,无不蕴含着诗人喜清厌浊的生活情趣,豁达旷放的性格及对自由、光明和含蓄美的热烈向往。这些清新宁静的山诗是李白对谢眺以来诸山水诗人借以抒情寓意,明志咏怀的山水诗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的山水诗豪放与清新并存,明丽与幽深同在,犹显雄壮的特色,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而更与他复杂的思想个性密不可分。

李白生活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唐社会,呼吸着积极用世的时代气息,乐观进取,兼收并蓄。他自幼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树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图大志,希望“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又接受了道家委顺自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向往隐逸求仙,飘然出世;同时又受游侠思想影响,傲岸不羁,蔑视传统秩序,不肯摧眉折腰,事奉权贵。他为实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理想,奋斗了一生,却又屡试屡败,但他又从不灰心绝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洒》),因此,在李白的人生探索中交织着乐观豪迈与孤寂哀愤并存的复杂情感。这种多样化的个性及情感,在吟山唱水时自然会折射到山水形象中,构成李白山水诗色彩缤纷的多重意象。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篇3

山水诗的出现, 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 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 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 但那时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 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 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 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而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大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文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十一首诗, “游览”这一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二十三首诗, 其中有九首是谢灵运的山水诗, 可见他山水诗的成就。

二、谢灵运山水诗题目的特点

在题目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方式的写作方法是谢灵运诗的一大特点, 他的诗歌题目往往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 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 使读者能跟随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山水。

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 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游赤石进帆海》, 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放舟于赤石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又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 中隔一山。然往北山, 经巫湖中过。”明乎此, 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 有一种纪游笔致。”

(一) 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点

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 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 首多叙事, 继言景物, 而结之以情理, 故末语多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 再写景物, 最后抒情, 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开头两句, “朝旦发阳崖, 景落憩阴峰”, 山南称为阳, “阳崖”指指南山;山北称为阴, “阴峰”指北山, 这是点出题目中的“于南山往北山”的地点, 朝旦, 是清晨;景落, 是日暮, 表明游览的时间, 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 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 “舍舟”二句说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 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目中所交代的游览方式。这几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方式都交待得很明确, 显然在叙事。

“侧径”以下十二句, 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 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 巫湖碧波环绕陆洲, 水天一色, 空明莹澈。俯身下视, 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 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石横水分流, 林密蹊绝踪”, 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解作”二句, 试图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 语出《周易》解卦, 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 雷雨乃作。雷雨既作, 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 莫不复苏。“竟何感”, 是诗人的自问, 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 写草木的欣欣向荣, 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 代指草木。“丰容”, 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 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 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 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 “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 是带走了冬的寒冷, 带来了春的生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

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 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 即使自己孤生一人离开人群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 只是没有人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心游览, 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自游览, 面对这美丽的自然山水, 要用心去读懂山水中的真善美, 诗人要寻找的是这样的共鸣者, 但留在山水间的只有诗人的感叹内心的孤独。

正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 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 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示出哀戚伤感, 其中的气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 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心情。

(二) 谢灵运山水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 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 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 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 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 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 但是都不相同, 不只是时空各异, 视角也在不断变换, 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 诗中有时直接描述, 有时用特定的景物来代替, 甚至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 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 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 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1、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 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月, 这里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又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 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 这里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又如《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山》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月, 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 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 而“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山望海》中的“开春”、“初岁”, 《登上戍石鼓山》中的“发春”, 《石室山》中的“清旦”, 《游赤石进帆海》中的“首夏”、“晨暮”, 《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 《与南山望北山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 《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 《道路忆山中》的“秋夕”、“夏日”、“春暖”, 《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晨风”和“朝日”。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 如《岁暮》中的“明月”、“积雪”,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 《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衰林”, 《七里濑》中的“荒林纷沃若”, 《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 西曛岚气阴”, 《登池上楼》中的“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东山望海》中“策马步兰皋, 绁控息椒丘”, 《登上戍石鼓山》中的“日没涧增波, 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 绿苹齐初叶”, 《游赤石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 《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 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 远峰隐半规”。

这些间接描写, 无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和时间, 几乎每首山水诗都会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 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 “霜雪”使人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一层似霜一样景象, 给人感觉似乎冬天刚至, 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而“积雪”给人带来深冬的感觉, 有一种厚重感。而同样的秋景, 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 一边是“析析就衰林”, 在黄叶飘零的时节走向了新的旅程, 而另一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 西曛岚气阴”, 同样的秋季, 不同的描写, 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不一样的秋景。

2、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

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 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 但是真实诗人所处的只有一个季节, 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月”的景象, 但是在诗人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 当时是农历七月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 这里的“衰林”是诗人认为自己赴偏僻的海滨上任, 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又如《道路忆山中》, 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 诗中写道“不怨秋夕长, 常苦夏日短”、“念悲忘春暖”一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 但事实上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 诗中提到的“夏日长”和“秋夕短”都是诗人怀念过去在山水中纵情欢乐的时光, 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 顿觉“凄凄明月吹, 恻恻广陵散”。

3、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经常用一个词表达两个涵义, 如《白石岩下径行田》中“芜秽积颓龄”这里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衰老之年;其二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老的悲哀融合在一起, 再加上诗人描写的“灾情”, 使诗作更显悲凉与无奈。

又如《临终》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 纳纳冲风菌”, 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二是指诗人自己在临川被控叛逆, 从死罪降为流徙广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二指使人感叹生命的短促。

4、四季分明的山水诗作。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 其中“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 诗人侧耳细听水池荡起波澜的声音, 抬眼眺望远山穿戴新绿, 阳春的温煦送走了严冬的寒冷, 田园中的柳树, 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 一片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人心中的苦闷。

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 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 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 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 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 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 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 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 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雨过初晴, 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小路, 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水的池塘, 多雨的夏日悄然而至的美景, 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巘崿, 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 夕曛岚气阴”等描写深秋景色的句子都是佳句, “晓霜”说明气温已经很低, 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 “枫叶丹”把深秋的景色和美丽的颜色都描写得很漂亮, 再加上夕阳的照耀和诗人幽居孤独的琴声, 读者似乎都被融入这幅秋景图之中, 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 欣赏如此美妙的夕阳秋景, 与其说是欣赏诗作, 还不如说是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在山水中“旅行”。

冬天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 有点无奈, 但诗中景物一样的真实, 只是不一样的凄凉美, 如《岁暮》:

殷忧不能寐, 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 年逝觉已催。

诗中描写了诗人长夜不眠, 忧思难解, 感叹岁月流逝, 诗中“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齐名, “明月”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 北风苍劲的怒号着, 这样的冬夜, 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 这也许算人生的一种“凄凉美”。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价值

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 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 在他之前, 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中的一种点缀, 山水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 用精致工笔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 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 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拜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 与其说是阅读, 还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抛出生活杂念, 真正放松地旅行, 在何时何地都可以, 相信每一位认真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山水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人, 因为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 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 (第二版) [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3]、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 2007.

[4]、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 2005.

[5]、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 2008.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 2009.

上一篇:多项式综合下一篇:异化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