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

2024-05-17

枯山水(精选7篇)

枯山水 篇1

枯山水是日本一种独具特色的园林,也叫“无水之庭”,最早见于《作庭记》。枯山水庭园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龙安寺方丈庭园和大德寺大仙院庭园。后者以石头、白沙和树木摹写写意水墨山水画,而前者则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炼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如果说后者是一幅写实画,那么前者就是一幅抽象画,是枯山水庭园的一个极致。本文拟谈谈对前者通过文献和图像资料得到的感性认识,以及一些粗浅的分析。

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园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此园东西长25 m,南北宽11 m。对这个庭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虎子渡河说、十六罗汉游行说、心字说、五大部洲说、中国五岳说、五山十刹说、“七五三”吉祥说等。但就此庭建在佛寺中的方丈室旁来说,此庭与方丈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必然有某种对应关系。

1 庭园与禅

细看此园(见图1):向南的檐廊,方丈室分别向南、向西伸出的两道连廊,连同一道L形的矮墙就围合成了这著名的方丈庭院;北部方丈室朝南面的庭园完全敞开,深深的檐廊和活动的门扇使室内外连通在一起,低矮的地坪和庭园的高差只有一两个踏步高,地坪上的观赏者仿佛身处庭中景物间。庭中15块石头分成5组散落在平坦的细沙上,而细沙则被耙出各种纹理来;围墙低矮,坐在方丈室室内的地板上就可以看到外面多彩的大自然———绿树、花、天空,云彩……变化的大自然和庭中千年不变的沙石之间具有哲学思辩的意味。遥想当年,方丈坐在这里会想些什么,或许他会想禅学中一些伤脑筋的特殊问题———公案,或许已经在眼前的静寂,衰玄的景物的引导之下进入禅定的境界———“心定、平和、悟空、神志清明,整个身心沐浴在淡淡的愉悦之中,人生的辉煌,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从思虑中剪除。心中只剩下`一念'。根据大乘佛教的教义,这一念无终无始,是永恒的,不灭的。它无色,也无形,它是可以不存在,但也可以存在的物,不能把它想象成新的或是旧的,它不能在空间延伸,也不能比较,这一念不能有什么名称,也不能衡量。只要你开始这样做,就必然陷入错误……这一念就是佛祖……。”最终把自我“溶化”在周围世界里。从这里来看,变化着的大自然象征人生的悲欢离合,而庭中的沙石则是“一念”这种淡淡的哀伤中愉悦的物化。

在这里,庭园成为了佛学禅意的一种阐析。然而这些沙石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人们对它们的观赏过程中,先进入审美的心理状态,然后过渡到“一念”的境界。

2 庭园中的审美与构图

低矮的院墙令人感到亲切而放松,使人全神贯注于方形的庭院中。院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院墙之外,一年四季树木枯荣、海水涨落、春花秋实;院墙之内,万顷波涛定格为纹状的细沙,或立或卧的石头,永远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只有石头周围的一小片泥地上长着的短短的苔草给人丝丝生机。但是,正是这简炼的石块,经过精心布局后,却给人们丰盈的意韵。就像一幅书法作品,虽只用单色也能通过点划的营构,成为让人百看不厌的佳作。以下就看看这15块石头是如何在这小小的庭园中经营布局的。

15块石头共分为5组。每组石分别为5块,2块,3块,2块,3块。主山所在的一组偏居东面,其余4组客山近似呈弧形从东南弯向西北。主客山一起呈弧形对方丈室所在的观赏面形成包围之势;同时通过小石头布置,在弧形中又隐藏了一次要轴线,把气势引向园的最远角(见图2)。从而做到了只用5组石控制住整个庭园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主山的位置(见图3)。如果我们把南侧过道以南的庭园纳入考虑范围,则主山处于黄金分割点上。若从方丈室来看,方丈室观赏面的中心线与庭园的中心线有1/4庭园长度的错位。根据《作庭记》的立石禁忌,主山不应正对房屋而立,须稍侧向其他角度。此时主山若向西偏,则易居中,不利于构图。因此作者选择主山向东偏离中心线,几乎就要触及沙池的边缘。这是构图的需要,因为庭园的观赏点靠东,主山放在东部有利于观赏者视觉上的均衡。主山组中的主石是15块石头中最高者,统领全局,石姿呈金字塔形,东西近处是两块小配石,稍远处是两块稍大的配石,形制是3尊佛石的“加强版”,主山组的5块石头稳稳地扎在了整个构图的一端。

再看南墙边的客山,由一大一小两块石头组成,小石从形态上看像是从大石上分离开来,奔向主山;大石则呈横卧之势,靠墙一边也较为平整,与直线的边界相合,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向西边的客山。

接下来看离主山更远一点的客山,它由3块石头构成,一大两小,位于整个石庭中间偏西一些。从整个构图来看,这组客山起到连接东西两个部分的作用。它以较大的石头向着主山,与南墙边上的客山以小石头向着主山形成对比。此客山的另外两块小石头则分别指向余下的两组客山。

余下的两组客山中,南面的一组由两块石头组成,东面一块是卧石,较大,指向上述的第2个客山以及远处的主山。西面一块是立石,较小,其作用在于收蓄气势,作为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结束。

余下一组石头位于最北面,由3块石头组成,也是尊佛石。一主两配,迎着前面所讲的整个构图中弧线的方向,作为整个弧线的一个结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这5组石头“起承转合”、互相呼应、环环相扣、疏密有致、各自体势得宜。整个构图显得非常得体,达到了“小就是多”的目的,以不多的“笔墨”获得了丰富的效果。除主山和客山之间、大小石头之间的对比呼应之外,石头和边界之间的对位关系也很精当。如东边的主山东部的大配石正好点在了边界的转折之处。从阿恩海姆关于视知觉的实验可知,刚好处在边框上的物体有跑离边框和往图中间移动的两种趋势,在此东边的主山因为受到最南面客山的“引力”,表现出往图中移动的趋势。又如,最西边的客山正好位于方丈室东面檐廊边的延长线上。再看南面的客山几乎贴住了沙池的边缘,展现出一种饱满的感觉。

综上所述,龙安寺枯山水庭园是禅宗思想的一种体现,表达了一种哀伤中的愉悦的美;在“抽象构成”的构图上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不愧为日本枯山水的最杰出作品。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英]乔.厄尔.无限庭院[M].梁瑞清,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刘庭风.日本小庭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十庆.《作庭记》译著与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乔琼,詹景强,乔光.传统风格庭园设计特征初探[J].山西建筑,2007,33(18):342-343.

论日本人的庭园自然观——枯山水 篇2

【关键词】庭园 自然观 禅道 枯山水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4-02

一、引 言

日本人自古受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崇尚和顺从自然是日本人最原始的自然观,对自然变化和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是日本人自然观最重要的特征。佛教传入日本后,宗教在日本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政治力量,影响了各个方面,园林亦如此。其中有本土原始神道教的影响、早期净土宗的影响,到后来禅宗的影响决定了日本园林的宗教化的特点,形成了日本庭园自然观“枯山水”园林这种极至的抽象形式。下面就此进行分析及探讨。

二、枯山水的由来

枯山水又称石庭,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公元7世纪,在中国文化大规模被引入日本的同时,中国园林艺术也被引入日本,如同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国一样,日本的枯山水的根源也来自于中国盆景园,然而中国的茶道及园林艺术进入日本后被吸收、净化、升华。日本文化独有的特征,就是善于精工细作,注重整体与细节对比。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具备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

日本早期的神道教的石崇拜是这种海岛、丘陵的自然景观的内在基因。优美的自然景观风景影响着日本人原始的审美意识。原始的神道教“万物有灵”之说认为:自然事物都有其神灵所托、所栖,是人类应崇拜的对象。尤其是山石,山石的形态各异,各自有各自的灵性。如富士山就被封为“圣山”。在民间甚至还有将两块石系以红绳,使其成婚的习俗。园林中对石景的重视,枯山水中的“九石”的精心摆设,甚至在园林小路中还有放置一块用绳系住的石块做路石的做法,都是源于此。除了石崇拜,还有砂崇拜,枯山水庭园中常用的白砂就是这种神道教崇拜影响的结果。古人迎贵客举行仪式时,要在神社的祭神殿、宫殿以及贵人豪宅前左右堆白砂一对,称之为“立砂”,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他们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在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枯山水庭园建造方式在公元14~16世纪的日本室町时代,逐渐从寺社园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园林,并逐步与真山水分离开来。成为庭园的象征和主流。它建造庭院不造池子,不引入水,只利用石头、白砂、苔藓作为基本元素,充分发挥其象征性。极端的,甚至全部用石头,发挥石头的形状、色泽、硬度、纹理以及其他石头的个性,使静止的素材在自然或人工光照之下,形成动的感觉,幻化出一种抽象的自然形象。

三、枯山水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在日本,很久以前人们就具有了充分利用自然之美来建造庭院景观的智慧,并且在保持与自然共存的同时,不断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们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節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禅宗哲学。禅僧不仅把厌世淡泊的情调融入园林,更用“枯山水”来表达摆脱一切生老病死状态的永恒。既要否定现世,又热爱自然并以之来助修禅。禅宗意境、禅宗目的要超脱于生命,在生命苦海中解脱,摆脱世间一切纠葛达到虚空、幻灭的境界。不仅胸有丘壑,而且要达到“物我两忘”、“无念为宗”的四大皆空之境界,反传统的思想表现禅道的真谛。枯山水是为这种思想服务的:没有自然的起伏地形、山林、曲折变化空间,无人于其中游、更无诗情画意之对联诗词,自然是被高度提炼、净化了的,空旷之中山石、白砂、苔藓仅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符号、象征,一种参禅的媒介物。人的思维会感受到禅宗的虚幻、无常,禅师们盘膝面对,从无山、无水中感受见山见水。纯净把思维带入虚幻之地,抽象更把禅意发挥到极至。禅宗中的空境:“观空如色,观色如空”,只有在这种象征的环境中才能品味、领悟人生真谛。

枯山水庭园利用最简单的砂石,以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的审美效果。禅宗与园林艺术结合,使由砂石构成的“枯山水”,变成充满灵性的抽象自然。

日本之所以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寓海于石、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四、枯山水造园手法及审美

枯山水富于石、白砂、苔藓这些静止的东西以动的感觉,使整体的动静相配合,以获得抽象化的形象。但在这种抽象化中又具象化了,如在园中置石,石头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也不会言语。但通过置石的技巧却让人感到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感情,会说话,甚至会唱歌,而且石的微妙起伏,其形与势产生了无限的变化,与自然景观绝妙调和,可表现出酷似真山真水来。尤其用石砂表现海,即用耙帚将白砂梳出各种形状,造成汹涌的波涛,或微微的涟漪,乃至平静如镜的水面,表现出一幅幅变幻无穷的象征性海景。造园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

与郁郁葱葱、小桥流水式的华丽庭园相比,“一沙一世界”的“枯山水”乍看毫不让人感觉惊艳,但静坐在廊下面对它,就渐渐生出一些意味。三两块一组的石头摆放似乎不经意,却和谐自然。耙好的白砂在石块组群周围呈同心波纹状,仿佛水波在小岛周围泛起。包围石庭的低矮土墙上交融土黄色与黑色,仿佛古朴深邃的背景,加以矮墙外高大深绿的松柏包围,整个石庭仿佛是线条简单、含义深远的一幅水墨画。若从美学角度考虑,枯山水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具体的说,以必要的界限,恰到好处的地方,安置有限的、奇数的、不匀称的石头,石头底部缀满青苔,以掩盖其肤浅,表现出“空”即“无”的状态,由“有限”进入“无限”,以引出一种空寂和幽玄的情趣,收到抽象为丰富境界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日本的园林艺术深受禅宗影响,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枯山水“沙”字以水为偏旁,这表明沙与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比如,洁净。沙粒是干净的物质。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是把美隐藏在尘沙与岩石中,可以从沉沙中听到水的流动和人的呼吸声。从岩石中感觉山的存在。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

综上所述,日本人力求在庭園里能反映自然,无论庭园如何被人工雕琢,日本人对庭园的追求是自然的缩影。枯山水庭园把石头比作山,把沙子比作水,这种看似奇怪的制作手法,其实真实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嗜好始终如一。归根到底,这来源于日本人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环境的自然观——即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重森三玲.枯山水[M].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8

2 刘庭风.日本小庭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 周正芳媛.论日本枯山水[J].文学与艺术,2011(1):167

4 陆静华.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7~89

内心的庭园——枯山水形成的历史 篇3

“一池三山”与枯山水的基础——池泉式庭园

自从日本列岛有人类活动之日起, 就受到了大陆文明的长期影响, 园林艺术也不例外。早期的日本古典园林受到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影响, 创造了以“蓬莱”仙山为主的中岛池泉式庭院, 其本质正是秦汉时期所推崇的“一池三山”式。然而, 由“蓬莱”、“瀛洲”、“方丈”三个人造岛屿和名为“东海”的人工湖所组成的“一池三山”, 却在中岛池泉式庭园中演变成了以“蓬莱”一岛居池中央, 由中国古典式样的桥将岛与陆地连接所形成的“一池一山”之样式。

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式园林, 代表的是人们对仙境的向往。这是由于战国时代处在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的社会动荡时期, 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转而企求成为超人的“神仙”寻求解脱, 产生了神仙思想。到秦汉时期, 人们利用神仙思想中东海仙山的传说, 在园林中摹拟了“一池三山”的神仙仙境。这其实是对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向着“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的风景式园林方向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 日本当时的中岛池泉式庭园中的“一池一山”虽然也反映了对神仙生活和仙境的向往, 但这同时也是对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的再现。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正好似一池三山的景观布局, 但是日本境内最高的山峰仅有富士山一座, 故而在景观布局上只采用一池一山的形式, 只保留“蓬莱”仙岛代表的富士山, 孤独地挺立在茫茫“东海”之中。将本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抽象地表现在园林景观中。表达了对其所生存的空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景仰之情。可见, 从一开始, 日本古典园林就不是简单的模仿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 而是结合自身特点, 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池泉式与枯山水的产生

日本在应仁之乱之前, 即中国明代中叶以前, 基本上都属于由中岛池泉式庭园而发展起来的真山真水的池泉式庭园。池泉式庭园除了有中岛池泉式庭园之外, 还有寝殿造池泉式、回游池泉式和江户池泉式等[2], 虽然各自都有独特的风格, 但是在布局形式上仍旧走不出“一池三山”或一池几山的套路, 庭园景观设计僵化。再加上中国与日本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也不断影响着日本的造园艺术, 使日本逐步融入了以摹拟自然为主的东方园林体系。这样的发展道路虽然使日本园林艺术长期处于模仿和学习中, 但也为日后枯山水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公元9世纪前, 日本先后派出十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大量摄取大陆 (中国) 文化, 佛教也被引入日本。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是净土宗和禅宗。净土宗宣扬的是通过诵读和理解佛经, 使人能够在死后到达西方的“极乐净土”并成为永久居住其中的“佛”, 这与神仙思想中的“仙境”不谋而合, 都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现实约束的“超人”生活的神往。于是池泉式庭园走出了皇宫和住宅, 走进了寺庙。当时日本的僧侣, 在被派往大陆学习佛法和其他文化并返回后, 就在其所修行的寺庙中修建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庭园, 作为其学习佛法之余的休息场所。在造园过程中, 他们吸收了中国汉唐时期文人写意山水园模拟自然的造园技巧, 并把代表西方“极乐净土”的“须弥山”搬到了园中, 在山的周围掘池象征海, 树木和建筑沿湖配列, 形成了净土宗池泉式庭园 (属于中岛池泉式庭园) 。这使得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 属于知识阶层的僧侣, 兼职当起了造园家, 不仅设计建造寺院庭园, 还应邀为私人宅院设计建造庭园。这些既精通佛法, 又精于造园的法师被称为立石僧。处于镰仓时代的梦窗国师就是这样一位立石僧, 他在正和三年 (公元1314年) 入住永保寺, 在寺中建无际桥、观音殿和卧龙池。虽然他所创作的永保寺庭园形式仍旧是池泉式, 但在其中布置石组、石窟, 具有了枯山水的倾向, 所以他被誉为枯山水的创始人。

立石僧虽为造园家, 但主要还是修习佛法的僧侣, 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或多或少地会体现在造园过程中。枯山水形式的产生, 正是由业已成熟的池泉式与立石僧对“佛”的思辨、冥想相结合的结果。

佛教禅宗与枯山水的独立

禅宗与净土宗是影响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净土宗使池泉式庭园发展至臻完善, 同时也催使了枯山水形式的产生。禅宗则使枯山水的园林形式从一般园林形式中分化独立出来, 成为日本最具特色的园林形式。

中国佛教禅宗在奈良时代已经传入日本, 但一直无大的影响。直到宋元时期, 大量南宋禅僧流亡日本, 并受到当时日本天皇的礼遇, 这样“宋代的禅可以说象洪水一样涌进日本”。禅宗以专修禅定为主, 主张“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即不要求修行者熟读并理解佛经, 只需要静坐敛心, 专注于内心的“佛境”, 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禅定”状态, 以此为基础, 顿悟成为具有“佛性”的“活佛”。

这种并不需要阅读经书的佛法修习方法, 在当时日本大多数不识字的基层群众乃至处于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中流行。因此, 禅宗具有了广泛的世俗基础。

其次, 当时日本正处在平安时代末期, 由于地方政治混乱, 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各地庄园主互相混战, 导致治安混乱, 人民生活朝不保夕, 处于这种乱世的人们急需一种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禅宗的出现恰恰符合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心理, 使修行的人能够通过修习禅定成“佛”, 从而脱离苦海。因此, 禅宗具有了强大的指导现实作用。

最后, 由于禅宗没有具体的佛经, 使人们在修行的时候摆脱了繁琐的佛教典籍教条, 解放了心灵, 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坐禅”修行, 就可以顿悟成为超脱世俗的“佛”。因此, 禅宗解放了修行者的心灵。同时也正因为“参禅悟道”成为“佛”的简单, 使人们有了一种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直截了当的方法。

正是禅宗具有的世俗性、现实性、心灵的自由性和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直截了当性, 使禅宗佛学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穷苦百姓纷纷出家或在家修行。故在此期间兴建了大量的禅宗寺院, 寺院园林也因此进入了发展的极盛期。

此时的立石僧也从净土宗转投了禅宗, 在其修行的寺院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 建设了以修习禅定为主的庭园。园中的各种元素具有了更加抽象的意义, 如心字形水池表示心定专一, 池边堆积的土山上以石组代表须弥山、蓬莱山, 象征修行“顿悟”后的“仙境”居所。到了后来, 水池中的水也被白砂石代替, 土山也被取消, 只剩下几块石头, 这种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庭园, 为在此修行的禅僧提供了一个深思、顿悟的场所。也使写实性的池泉式庭园被写意性的枯山水庭园取代, 把庭园变成了禅宗精神的载体, 把宗教哲学变成了审美活动。也使后来的枯山水庭园成了极具精神境界的环境。

前文提到的梦窗国师就是在修行禅宗后, 在西芳寺建设了日本最早的枯山水——苔庭。庭园中有真山水部分和枯山水部分, 真山水部分有黄金池 (心形) 、洲浜、邀月桥、湘南亭、潭北亭等。枯山水部分在山腰上, 堆积了一组坐禅石、须弥山、龙渊水组石、龟石、鹤石、蓬莱石等。在岛上和山上的地面遍布青苔故称为苔庭。梦窗国师第一次在此试验了他的禅宗思想, 以青苔喻大千世界, 以坐禅石喻参禅悟道, 直至世态, 劝世礼佛。这种仅以石组和青苔创造的世界, 正是佛教要在一粒微尘中发现全宇宙规律的泛神论哲学的艺术表现。

于是, 枯山水——禅僧为了打坐参禅而建设的“微观世界”——从真山真水的池泉式庭园中分化出来, 并成为日本园林中最具有特色的园林形式。

“武士道”与枯山水的发展

在古典园林发展史中, 任何园林形式的发展乃至成熟, 都需要其所处的社会的统治阶级的参与, 才能有足够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否则它的命运只有消亡。枯山水也不例外, 寺院有限的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不能为其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它必须进入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庭园中, 才能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物质资源。

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 占据当时日本统治阶级地位的是武士阶层, 日本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武士是为他所效忠的将军或大名征战而存在的, 其文化程度不高, 自我命运难以掌控, 常常处于生死关头, 随时面临死亡。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 虽然将军或大名为效忠于他的武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 但是面对空虚的精神生活和刀光剑影, 武士阶层迫切需要一种“精神鸦片”来抚慰其寂寞寒冷的心。于是, 佛教禅宗进入了武士的精神生活。它不需要识读佛经, 只需要有一块足以使人安静的空间, 在其中打坐参禅, 便能悟到宇宙万物的真理, 进而从生死中超脱进入永恒。这样的修行何其简单, 而且能从痛苦的死亡中解脱出来。所以, 佛教禅宗很快便被武士们接受, 禅宗枯山水庭园也走出寺院, 走进了武士、大名乃至将军的府邸。武士阶层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 也融入了武家庭园的枯山水中, 为枯山水向着秩序化、精神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

“武士道”意味着武士在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之道。它并不是成文的法典, 是铭刻在武士内心深处的律法。武士道的内涵很多, 但对枯山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 义理。义理是枯山水形式秩序化的精神基础。“义理”是“义”的派生词, 从字面上解释是“正义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逐渐成了武士在行为处世时的道德权威, 在权威的命令之下, 武士必须首先遵守对主人 (大名或者将军) 的忠, 其次是对长辈的孝, 然后是对妻儿的爱, 最后才考虑自己。因此, 造就了武士恪守等级秩序的思想。这种秩序思想就反映在了武士家

中的枯山水庭园里。从进入庭园开始, 就严格规定了主人迎接所站立的“主人石”, 客人候迎所站立的“客人石”, 甚至有主客双方行走的“主人道”和“客人道”;在石组组合安排上也恪守“三、五、七”为宗旨的排列组合方式;在白砂铺设的纹路选择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发展到后来, 园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植物都给予了唯一的名称和唯一的布置位置。这造就了枯山水庭园乃至整个日本园林中具有的严格的秩序感。

第二, 悟。悟是枯山水形式精神化的基础。“悟”其实是佛教禅宗里理解世间万物的一霎那的状态。而武士文化程度不高, 对某些事情的理解力不强, 就凭借努力的冥思默想来参透其中的奥妙, 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于是, “悟”就成了武士们提升其武学技艺乃至精神境界的法宝, 通过冥想确认一切现象的本质, 可能的话确认“绝对”本身, 只要能够洞察绝对, 便可以超脱现实, 彻悟一个新的天地。所以, 在枯山水庭园的建造中, 只用几块石头、数方白砂和少量植物, 就代表了无限的天地, 就是要使主人在面对这样一种简单的环境时, 能从中体味到复杂的精神内涵, 不知不觉间, 进入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冥想当中。把佛教中“从一粒沙子看世界”的精神内涵注入到了枯山水庭园里, 使有限的庭园空间具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禅宗使枯山水形式从一般园林形式中独立出来, 那么“武士道”精神所代表的武家文化则为枯山水形式的本土化、特殊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使得枯山水形式在日后的发展中日趋成熟。

枯山水 篇4

关键词:日本枯山水,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

当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事物的关联性要么是在同一时空关系中, 要么逾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或是以形态, 或是以色彩, 或是以组织结构, 或是以物质时间传承性等形式产生着关联。更有甚的是, 不同领域、不同时空关系的文化中在其精神性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关联性, 在我们以往学习中往往被教条式的逻辑掩盖着。当我们用打破教条式的逻辑性思维方式思考这些处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类别, 回到物质的精神层面去看其最真实的结构关系时, 于是很容易发现它们其实有着本质的关联性或是趋同性。将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中的精神性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性置放一处。尽管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出现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提出相隔有几百年的时间。当抛开时间这一先后的逻辑关系, 或是打破地域空间这一关系, 回到它们的精神层面思考时,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在日本的“枯山水”园林中很早就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笔者该文章的主体内容正是要探讨这两者是如何在精神性上产生联系的。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

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后, 可得知后现代主义中的“后”并非是指时间或空间上的概念, 其中的“后”指的是对现代主义的“批评”或是“反思”。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很多学者也认为,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 而是对现代主义所提的现代性的一种批判。美国著名哲学家曹天予教授在《科学与哲学的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组文化现象, 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指向, 更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在《后现代主义状态》一书中也提出,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持续的状态, 它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 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

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应该注备以下三个特点:“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造型十分的特别而具有美感, 因为它更多的融入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后现代主义精髓。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充分体现了艺术性的核心所在。所以, 当我们去了解一座建筑时, 必须从他的历史文脉去发现, 去体会他的象征性, 从而才能真正地了解其中的隐喻内涵, 实现它的审美功能。

1. 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

所谓象征性是指用具体事物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某种情感, 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它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 使后者得到强烈表现。建筑师要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 就应该了解熟悉“形”与“义”之间的转化途径与过程。使建筑的空间形式成为一种载体, 表达一种意境的艺术价值, 从而达到设计师与体验着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共鸣。

2. 后现代主义的隐喻性。

卡西斯说:“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内, 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 是这一世界的部分。它们是用不同的丝线, 编织了一幅符号之网, 人类经验的纠结之网。”而建筑作为一种大型的公共艺术品来看同样是一种符号工具, 后现代主义利用一种符号, 把建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修辞手法来喻示某种文化, 达成建筑与人的心灵“对话”。

三、关于日本枯山水

公元13世纪, 佛教传入日本, 给日本的庭院设计带来了严谨的新思想。而建造园林大都是知识阶层的僧侣, 他们被称为“立石僧”为体现他们的苦行以及淡泊的生活, 通过塑造枯山水景观来表达佛教精神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的真谛。佛教思想中的“凡人下, 神佛上”的观念, 对其园林艺术的营造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 浓缩自然, 以小见大, 从给渺小的事物以平衡之感。枯山水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标准, 从而在日本广为流传。

四、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体现

1. 枯山水的形成。

禅宗传入日本后, 为体现僧侣们的追求苦行、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 日本的庭院设计也开始体现出别于愉悦性庭院。转瞬即逝的开花植被很少被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永不变色的常青树、苔藓、沙地、砾石和巨石。枯山水的样式, 乃是先做出断崖、地势起伏等景致, 在因顺其势, 立石而成之。于无池无水之处摆设石组, 名曰枯山水。

2. 枯山水中的中国山水画。

枯山水以独特的形式婉约呈现了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 中国水墨画传入日本以后对枯山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为“咫尺千里”, 是指在纸张中囊括千里景色。另一种被称为“残山剩水”, 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二维效果。而枯山水其抽象、纯净的表达方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影响下, 枯山水园艺文化开始出现, 它以简单的意境展现出, 无形之处得山水真趣, 极耐人寻味。

3. 枯山水的特征。

枯山水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深邃、小巧精致、枯寂玄妙, 是佛教园林化的体现, 纯净、抽象。善于运用象征性与隐喻性来表达真实山水的含蓄之美。由于只保留真实山水的形式, 从而拉大了与主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当人们置身于枯山水景观的时候, 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进行想象, 呈现在脑海中是一幅幅真实的山水景象。所以说, 枯山水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 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以其清纯自然风格闻名于世的枯山水文化, 摒弃了人工斧凿的痕迹, 注重朴实的自然景观, 营造出了一个安静、脱俗的质朴境界。从中所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设计精髓,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所体现的隐喻性, 可使我们对事物有一种新的看法。日本一直所崇尚的是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在庭院设计中通常人工痕迹不明显, 这些设计手法与中国园林截然不同, 不论是真山真水与枯山水之间真与假的质变, 还是石庭到茶庭有与无的质变, 这其中的不同转换是整个发展过程质变式的。在枯山水设计中, 通常是用石藤等来描绘“浓缩的自然”, 其本质还是体现自然的韵律为蓝本, 所以说枯山水园林是天型的。而在后现代语境中, 设计师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设计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面无表情的冰冷面孔, 而为了获得一种生动感。枯山水在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的同时又充分注重尺度与空间的关系, 它虽营造真山真水的意境, 却不用真山真水的质感, 选取自然界特有的材料形成特有的园林风格。

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逻辑, 回到它们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思考, 透过它们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枯山水庭院设计中的表现轮廓。日本枯山水的设计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 所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精神气质, 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自由和尊重这种自由成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都毫无列外。后现代主义中放松的、强调非理性作用的思想, 而更如同有生命力的野草, 虽杂乱丛生, 却生机勃勃。指引了我们现代更多的设计走向不同的艺术方向, 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使得设计成为现实的可能。从而真正调动自己的创造潜力, 在审美愉悦中创造美学奇迹。

参考文献

[1]加]卡尔松.环境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239.

[2]刘健强.新编日本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小野健吉.日本庭圃一空简。美刃艇史[M].岩波新书, 2009.

枯山水 篇5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其传统景观建造中的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移花栽木、诗情画意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1]。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辉煌不等于今天及将来的辉煌, 目前遗留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人的财富, 是过去的中国人们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哲学、文化、风俗等的物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现代庭园景观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局面。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等没有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古典园林的精髓, 仅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简单的“拷贝”、“粘贴”, 零零星星的“借用”, 以至于在某些城市小区、公园等景观作品中出现西方景观元素和中国古典园林因子的简单叠加, 形成了“不伦不类”的现代园林景观。而同属东方园林奇葩的日本枯山水景观是一种在借鉴外民族精华同时结合本国地理特点、审美特点等发展起来的极具本民族特色枯山水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日本枯山水景观的设计风格既保留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艺术的精髓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枯山水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以期给中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启示, 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2 日本枯山水

2.1 日本枯山水由来

汉末中国园林传入日本。日本园林最初是对中国园林简单的模仿, 随后就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日本园林史划分为古代 (大和、飞鸟、奈良、平安) 、中世 (镰仓、室町) 和近世 (桃山、江户) 三个阶段[2]。枯山水是在镰仓时代 (1192~1333年) 由梦窗国师在日本西方寺园中第一次把枯山水运用于回游式池全园中, 形成与池全园共存的形态。但枯山水庭院是否根源于日本本土目前还有待于园林爱好者、历史学家等继续考证, 传说日本枯山水最早被称为“唐山水”, 是对中国秦岭深处的一段河道景观的描摹, 据此推测可能来源于中国, 可惜的是中国现存古典园林中找不到枯山水的范本。由枯山水之父梦窗国师营造的经典枯山水园林之一———龙安思方丈庭园, 庭园约占地300m2, 庭中由大小不一的15块岩石, 每5个组合伏置坐落在富有装饰性水感纹样的沙砾上, 整个庭园除了苔草没有一植物, 能使静坐在庭园前的人们心灵得到净化。

2.2 枯山水庭园的特点

日本枯山水也就是枯山枯水, 就是以砂代水, 以石代山。《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枯山水庭院以卵石、白沙为造景的主要元素, 用以代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海岛等景观, 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 并且园内几乎不用开花的植物 (在修行者看来花朵是华而不实且容易凋落的) 。

枯山水追求的是美的永恒和凝固, 枯山水一旦营造好几乎是不可再变的。由于日本地理位置、国土资源的特点, 造就了枯山水小而精致的特点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限的意象。由于日本经常发生地震和海啸, 使日本本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多了一种无常感和孤寂感, 枯山水园林比其他园林多了一份禅意和深远意境。

2.3 枯山水景观在日本现代庭园景观中的传承和发展

枯山水景观是日本人们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后结合本民族文化、审美观念、地理特点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园林景观, 并在日本现代园林景观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现代景观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新技术的运用给枯山水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发展形式。日本传承和发展枯山水景观并使之很好地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之中, 给我国现代庭园景观的发展很大的启示。以位于日本福岗安田水灾保险大楼前的石园景观为例, 来说明传统枯山水园与现代材料强烈的对比, 使人们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矛盾进行反思[3]。此石园造园手法继承了枯山水的手法———简洁凝练, 全园无遮挡使人们可以在此静观冥想———枯山水造园特点的再现。石园在结合枯山水造园手法、特点的同时, 又结合现代材料进行新的创造, 使之成为现代景观。

枯山水景观在日本现代景观中传承和发展下来, 并影响到世界其他景观的发展, 对拥有3000多年造园史的中国现代庭园景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得之它是一个吸收、整合、嬗变、传承的过程, 这对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师及其相关人员有以下启示: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设计的简单模仿或简单叠加, 而是将地方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生活需要、技术特色、美学价值等相结合, 形成新的园林景观 (但与古典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3 日本枯山水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

3.1 我国现阶段庭园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 历史的更迭, 文人雅士的相继离开, 我国古典园林必然面临着衰弱的局面。面对这种现状, 现代庭园对优秀古典园林有两种态度, 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认为古典园林是过去的东西无法融入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 将其应完全抛弃, 同时将西方园林搬上东方“舞台”, 这些生搬硬套的东西, 在现代中国很多园林景观被证明无法取得良好的发展。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 将其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全部照搬到现代庭园景观中, 这些表层的模仿也不会取得本质的发展。

3.2 中国庭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日本枯山水在现代景观中的继承和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 得出中国现代庭园必须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的技术、材料、人们需求、人文环境等特点创造出新的适合现代人们需求的庭园景观。唯有继承古典园林中优秀的部分、大胆创新, 吸取西方精华并变通运用, 才能使中国现代庭园走向健康发展之道。

3.3 枯山水园林对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的启示

今天庭园已不仅仅是与住宅相连的一块土地, 其范围扩展到办公楼、楼前空地等领域。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得之日本对枯山水庭园的继承和发展取得了优秀成果, 这对我们现阶段的庭园设计有着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3.3.1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应结合民族审美特点

中国浩瀚的文化历史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集中国古典绘画、诗词、自然观和道德观为一体的中国古典园林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趣味[4]。在今后庭园设计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把它们和现代庭园景观相融合, 营造出适合中国人民审美口味的具有可识别性的景观。

3.3.2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特点

现代庭园景观的营造要结合周围的环境 (甚至整个城市环境) 相融合, 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的现代庭园。

3.3.3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结合本土艺术

庭院景观是艺术的综合体, 庭园中每个造园要素都可以在本土特色中找到灵感, 融本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中。如山东高密植物园融剪纸雕塑于现代园林之中, 为景观增添了活力。

3.3.4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融入新技术、新材料

在中国现代景观营造中, 造园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千篇一律, 景观项目在评审过程中专家意见也相对保守, 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比较缓慢, 这导致了景观的重复及雷同。日本现代园林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不断地在现代景观中运用高科技产品和技艺, 顺应日益更新的社会要求, 这也是日本现代园林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4]。所以, 我们把现代新技术、新材料融入到现代庭园的发展之中。

3.3.5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展现其互动性

现代庭园景观要展现其互动性, 让大众参与进去, 体验庭园景观的设计特色, 感受设计师的设计成果, 消除工作学习中带来的疲惫感, 使人们能更好地再次投入工作。

4 结语

日本是个善于借鉴、吸收外民族优秀文化的国家, 日本枯山水在现代庭园中被继承和发展, 然后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等形成了日本现代枯山水景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日本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现代庭园景观的发展要继承和发展本国优秀的古典园林的成果, 然后立足本土文化, 吸收过各种先进技术和思潮, 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现代庭园景观。

参考文献

[1]杨艺红, 刘劲军, 顾志欣, 等.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J].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 (2) :369~371.

[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4.

[3]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04) .

[4]张一驰, 车伟光, 郑锋, 姚茜.浅谈枯山水和极简主义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5) :109~113.

[5]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4 (6) .

[6]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 (5) .

枯山水 篇6

枯山水在最早出现在的平安时代的著作《作庭记》中,在这本书里给“枯山水”下的定义是,完全用石头石子摆放出村庄、山峦和河流的模样,这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枯山水还是有区别的。很多关于枯山水的书籍和文章都没有系统准确的给枯山水一个概念,大部分只是模糊对它进行了定义,现有多重头衔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庭风教授,也是位日本古典园林的研究专家,他在他的书籍《日本小庭园》中提到:“最初的枯山水一词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像龙安寺石庭那样以砂代水的意义还是有所区别的,共同点是无水之庭,不同点就是现在的枯山水有喻倾向,即有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总结起来,枯山水可以这样定义:用砂、砾、石、苔等非水物质来模拟真水,用堆土、石等来模拟山或岛屿这样的无水景观。

二、枯山水寺庙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1、幽深恬静的自然美学

无论何种山水园林都是对自然模仿,日本枯山水以石为山,以沙为水,用以表现自然的生命力。若不是对自然之模仿,观赏者如何感受到自然和心灵的宁静,又如何感悟?况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客观规律,而后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健康的生活。寺庙园林的欣赏者是进香游览的香客或游客,还有寺庙内的神僧,两者都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来到寺庙,枯山水景观要做的就是让香客和游客那些久居尘世的浮躁的心安定下来,让神僧的能够在静思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所以本着对自然地模仿,应让观赏者感觉到自然地力量,在设计时应注重自然美学的幽深恬静,将这一元素添加到设计之中。

2、无我意境的禅宗美学

一般人而言,挑战自我,苦行历练,乃是圆满。禅宗确认为,自以为圆满乃是心存念想,悟道不彻底。进入忘我,而“我“存,则是顿悟开窍了。而寺庙一直是禅宗文化浓厚的地方,寺庙园林的审美意趣大异于真山真水的文人情趣,而更多的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禅宗讲“心入与境”、“凝神于景”,是指“无心”、“无住”与自然景物合一的“禅意”。从本质上讲“动“通过形式上的“静”来体现,即是感性又超越感性。如此“禅意”只能靠“顿悟”。这是禅宗美学的本质。禅宗拒绝对花花世界的任何因素的影响,而枯山水景观正好符合它的审美观,能完全体现出幽邃深远的意境。

三、枯山水在寺庙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1、设计案例情况简介

太子殿护国寺,位于江西南昌青山湖区江西科技学院西北方向,该寺地处偏僻,无喧闹繁华,建筑布局井井有条,成“一”字型排列,占地面积约为1公顷,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需设计改造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

2、枯山水在当地技术条件的适应

因太子殿所在为江西南昌,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天然因素的限制,一些用于枯山水的材料可能不甚齐全,但可以因地制宜使用本地现有材料替代。譬如,前文已提及过日本枯山水中的用砂来表达水景,而砂选择粗沙或更粗的沙砾,因为太细的沙会被风扫全无。而在中国,物资资源丰富,枯山水的“水体”可用砂,也可以用各式各样的石子或石块,在选材上,具中国特色的枯山水只要是能象征“水”的砂都可以用,白色的蛙石、粗河沙等等,都是上好的“水”景材料。再如植物应用上也可更改,比如南昌本地的樟树,樟树是南昌市树,即能代表南昌,也能表现出地域的不同。由于地理地域的分异,自然条件、季节气候、当地用材都等设计条件的差异,本设计尽量采用南昌本地应有的物质材料。

3、具有地方特色的枯山水

太子殿护国寺的设计力图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汲取地方的文化精华,包括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地理气候、道德文明等。故在设计时可融合赣北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文节俱高的人文精神。之于现代,又能体现务实、求新的价值取向,笃学、勤奋的精神。所以在应用枯山水时可做适当调整和布置,例如石组的摆放,置于砂池之中,象征无尽的海洋中无所畏惧的岛屿,可排列成人们团结的动态。这样,才能区别于原始的枯山水,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寺庙,虽然枯山水始出于寺庙,但是历经了多年,旧时的枯山水已不是现在的枯山水,所以在本设计中即表现出枯山水的韵味;同时又有区别于日本的枯山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寺庙园林景观。

4、功能性的合理布局

中国寺庙传统布局:1.坐北朝南;2.三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3钟楼、鼓楼相对4.三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药师殿5.东西配殿。而太子殿护国寺制式相对简单,各殿设计和布局遂遵从传统佛寺的基本中轴线布局,但因实际情况所限制又不同于我国传统寺庙。建筑群落相对简化,以三大殿为主建筑,且无钟楼、鼓楼、配殿等子殿。本设计着重要表现的则是三大殿周围的景观,在三殿的周围采用了合理的铺装,重新规划改善凌乱的视觉效果,让整个设计看起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四、结论

枯山水景观最初出现就是在寺庙中,并作为佛教和神道教的宗教的基本象征。同时,枯山水景观所承载之精神超脱尘俗的束缚,忘情地沉浸在澄辙和安宁中。在强调多元化和创新的时代,日本园林设计自然也可以作为中国园林新设计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来源。本设计研究项目仅仅是一次有限的尝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看来多元化的设计元素,特别是枯山水景观的身影。

摘要:自从中国佛教自公元7世纪中期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神道教融合,自成一体而有日本禅宗,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园林经典枯山水,受到世界各国的追捧。如今设计枯山水己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将结合枯山水在寺庙景观中的应用研究做出论述,体现多元化设计,不生搬硬套,汲取枯山水精华,从枯山水与古典园林结合入手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枯山水寺庙园林。

关键词:枯山水,寺庙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金.禅境景观.江苏人民出版社【M】.2011

枯山水 篇7

1.1 凝固美

这种凝固感的美感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白砂对水流所营造的一种凝固美, 是一种动与静之间的结合与视觉传达, 以白砂所铺设的“水”在视觉上具有流动感, 但实际上是一种“静止”“凝固”的, 这种对视觉传达的美感, 是一种对造型的凝固美。二是对山石的堆砌, 山石是一种不会变化的美感, 只会因为大自然的侵蚀而逐渐被消磨, 但山石的特性就是以一种“不为所动”的意境树立, 这种精神的美感是另一种凝固美的体现。三是“永恒”的凝固美, 这种美在于对比, 以不动的山石作为现在, 山石上面的苔藓作为过去, 现在与过去的一种结合, 表达一种“即刻的永恒”这是另一种对时间的凝固美。

1.2 枯淡美

枯淡美是枯山水景观小品中的一种情感特质, 体现在山石与白砂的运用。山石与白砂都是无情的死物, 是没有任何生命特征的自然产物, 而大量的山石和白砂的运用, 加之以少量的苔藓, 形成了一种缺少生机的视觉感官, 这是一种枯淡的物质美感。

1.3 精致美

这种精致美在景观小品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其精致的雕刻或者有韵味的造型, 不管是白砂对水流的塑造, 还是洗手钵中竹子与石头的结合, 都可以看得出其中的小巧精致。

2日本京都龙山寺枯山水景观小品中精神内涵

2.1 文化思想的影响

枯山水庭园中运用的禅宗思想是“心性本净, 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心性的运用”以及“明心见性”也同样是枯山水造园中经常用到的禅宗思想, 并且也是造园家们所追求的心灵之境。

2.2 思维方式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 自然资源稀缺的海岛国家。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看待是转瞬即逝“危机”思维, 在这种几近严苛的生存思维中, 日本人则认为事物的瞬间是永恒的美丽。同时自然资源的稀缺, 尤其是江河湖泊等自然淡水资源的稀缺, 但是温泉资源众多, 导致日本庭院最先出现的是“游池庭院”,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温泉资源的消耗, 但是又已经形成了“游池庭院”山水思维定式与审美, 只好寻找替代物。

2.3 审美倾向的影响

日本民族希望在有限的庭院内布置出幽深清净的自然庭院, 这种物衰之美, 也是日本民族对事物美的一种看法, 对衰败的事物看做一种凋零之美, 例如樱花, 日本对樱花的欣赏不在其盛开之时, 而是在其衰败飘落之时。这就是日本对物衰的一种审美倾向, 这庭院中则以“枯”作为其中的设计核心, 也是由此而来, 以枯淡雅的形式表达一种禅宗的意境即为枯山水。

3我国枯山水景观设计借鉴日本都龙寺小品的建议

3.1 借鉴“以物代水”形式

我国传统元中式园林中的景观小品设计, 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壁, 但是其中融合了枯山水中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以物代水”的形式, 其中以影壁的形式出现, 以影壁中的镂空图案作为山石而流水从中穿过, 即为一种传统小品元素的枯山水转变。而日本的石灯笼不同之处在于底座, 中国的石灯笼底座是以中国传统元素中的神话神物形象进行雕塑, 这是其中国传统小品造型枯山水的转变形式。

3.2 强化特色民族符号

从中国的道教与儒家思想作为融入, 以五行风水学说, 或是吉祥寓意对日本枯山水景观小品进行内在精神的改造, 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符号。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即为景观的一种摆放形式, 以中国风水学说与水墨画派进行融合, 以中式的造园景观手法进行虚实之间的摆放, 营造中式的枯山水意境。

3.3 营造禅味的精神气质

日本的枯山水营造的是一种幽静感, 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每个现代人都有一定的精神压力, 或者是精神匮乏, 所以枯山水形式的设计风格, 与现代人所需要的精神空间达成一致。我国设计者可以从物象和精神层面去营造一种幽深清净、枯淡静雅的禅宗意境。也可以物衰等形式进行设计, 不必再拘泥白砂, 山石等元素的运用, 而是以中国特有的荷花、牡丹、君子兰、竹子等元素的融入, 都是一种中国式禅味。日本枯山水将传统元素重新组合, 民族特色抽象符号化, 禅味的营造以及再现演绎的象征手法等, 对枯山水景观小品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臆想猜测, 以此来对中国枯山水景观小品设计发展指明道路。

参考文献

[1]徐晓燕.从禅宗思想解读日本枯山水的精神内涵山[J].安徽建筑, 2007 (3)

上一篇:单相变压器下一篇:生长发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