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歌

2024-05-30

山水田园诗歌(共12篇)

山水田园诗歌 篇1

我国唐代诗人辈出, 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诗歌流派繁多, 不同流派诗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这些诗歌都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境界, 使得诗歌呈现出清淡之美, 这样的清淡之美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清淡美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满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这样的冲淡, 或者说清淡, 让人们如同切身般感受到山水田园之美, 悠远的意境与诗人旷达的情怀相结合, 这样的山水已经不再是普通大自然山水, 也不仅仅是诗人咏怀之物, 而是浑然天成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恬淡与人生的恬淡两种审美体验。孟浩然一生创作的体裁几乎都是比较单一的山水田园诗, 表现的是隐居的闲适与羁旅的愁思, 在这两种生活的境况的变化中进行清淡的诗歌创作。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的境界更加的开阔, 相比较南朝以来的山水田园诗,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达到了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新的高度, 他将山水田园诗歌中繁杂的咏物简化, 不再以迤逦的咏物来表现对山水与人生之情, 而是将山水与内心相结合, 衍生出一种诗歌中如自然山水般的“气象”, 这样的“气象”让他的山水田园诗变得与众不同。不同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 屈原看到的自然是高度精神化的产物, 每一种自然之物都似乎是一种精神与节操的外化, 而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就是平淡异常的自然, 所不同的是诗人孟浩然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内心与之相契合的平淡。这样的清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人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没有强烈的情感的表达, 没有激烈不可自拔的诗情的倾诉, 诗歌中更多的是与自然之物一样的清静, 内心与自然一样存有一丝“浩然”之气。另一是孟浩然的诗歌中没有浓烈的诗意, 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没有大诗人李白的不断涌现的浓厚的诗情诗意, 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一种清淡。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语言的平淡, 也增强了诗歌整体风格的清淡, 没有浓妆艳抹般对自然的描绘, 语言上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为之的表达。虽然诗歌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淡的风格走向, 但是诗歌却在平淡中饶有兴味。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就这样评价孟浩然“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从中的“清芬”我们就能够看出李白对孟浩然诗歌中审美意趣的评价。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清淡美的成因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首先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孟浩然长期的隐逸生活。诗歌是生活精神层面真实的写照, 孟浩然诗歌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一种对于自然的独特情怀, 就源自于诗歌长期的与自然的接触, 这也是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山水田园中寄托了诗歌对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的情怀与抱负, 隐逸生活恬淡自然, 没有强烈的巨变, 有充足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寄情在山水中, 久而久之, 就形成一种对于现实的淡漠, 对自然的热衷,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比较大的走向, 魏晋时有陶渊明, 南朝有谢灵运, 唐朝与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南朝山水田园诗歌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这主要源自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特性有关。不管怎么说, 隐逸生活让孟浩然的诗歌呈现出清淡之美的一大因素。

其次是羁旅的愁思, 孟浩然生平热爱旅游, 在羁旅中哪怕是充满了清苦与无奈, 在诗人心中都是恬淡自然的, 诗人的心境开阔, 就如同这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一样, 羁旅中有愁思, 但是都能够被诗人的内心情感消解, 羁旅中无限的感怀, 融入在诗人的诗句之中, 依然没有浓烈的自我表现, 这一点与李白的诗歌有所不同, 但是孟浩然的这种诗歌上的清淡之美却是为李白等很多诗人所喜爱的。羁旅中的寒士, 孟浩然不像杜甫现实主义的情怀, 来表现自我与社会生存的矛盾, 孟浩然诗歌有积极向上的抱负, 但是不是一腔热血, 而是在以一种平淡为基础, 这样的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正是呈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所以孟浩然的诗歌成为其精神的外化, 清淡的自然之美, 与清淡的人格之美相得益彰。

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充满了清淡之美, 根本上而言还与诗人的隐逸情怀有着较大的关联。正是因为这样的隐逸情怀才使得在诗歌的咏物上充满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生态度。人们在这样的清淡之美中, 看到了“大道无形”般的自然与人格美。

三、结语

孟浩然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开拓了南朝以来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情境。孟诗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这样的清淡之美表现在诗人诗意的清淡、语言的清淡与情感的清淡, 这样诗歌风格的清淡之美与诗人内心的隐逸情怀有着一定的关系。

摘要:孟浩然是中国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风格冲淡自然, 打破了山水田园诗咏物的界限, 注重抒怀个人抱负, 在自然中发现万事万物之美, 通过表现的手法将山水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探析的就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清淡美与成因。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淡美,成因

参考文献

[1]万洪莲.孟浩然“清淡”诗风浅析[J].作家, 2011 (24) .

[2]房日晰.略论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4) .

山水田园诗歌 篇2

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扩展延伸】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常用表现手法

(一)描写: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2.视觉角度:① 绘形、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远近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3.细致程度: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二)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哀景乐情: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六、回归教材

(一)、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

分工整。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三)、《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

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找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并赏析此联。

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坼”,分裂。“浮”,浮动,浮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又生动形象。“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七、真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2)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3)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写出怀有欣快欢畅之情的渔民形象,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首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① 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②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篇3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独爱的意思,独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韦应物的代表作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东郊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

了解“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其中《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山水田园诗歌 篇4

景情互映、平等对话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吸纳陶渊明清新自然之风, 又兼得二谢 (谢灵运、谢朓) 之长。谢灵运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 但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 且重在对山水景物作繁复的描述;谢朓的山水诗则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 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 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 抓住自然的色彩、形状、声音和动态, 或素描, 或刻画, 挥洒自如, 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山水本身的美, 清秀之中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山水景情互映、平等对话的精神。

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 包括《斤竹岭》、《竹里馆》、《鹿柴》、《木兰柴》、《白石滩》、《北垞》、《临湖亭》、《栾家濑》、《辛夷坞》等。此处以《栾家濑》和《辛夷坞》为例: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1]

这是一首歌颂自然风光的佳作。飒飒秋雨、清流见底, 跳波相溅却又惹得白鹭惊飞。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勾勒出栾家濑安宁祥和的自然之美。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2]

这首诗通过涧户无人, 芙蓉花的自开自落写出山中的幽寂, 呈现出自然景物的自由生命。总之, 王维的这些诗作, 通过形象、鲜明、生动的描绘, 赋予自然风光一种与人和谐相处、景情互映、平等对话的文化风格。

元气淋漓, 澄怀观道

在王维亦官亦隐时期, 曾有过一段学道求仙的经历, “气”的学说对他影响很大。以《终南别业》为例: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3]

这首诗描绘了他隐居终南山的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尤其第三联写心境闲适, 随意而行, 自由自在。那元气淋漓之感跃然而出, 足见庄子关于“气”的学说以及“心斋”“坐忘”等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给人一种复归生命之本的释然感、无限感。这样, 使得自然山水的文化蕴涵由第一部分所述的表现自然山水自身之美、形式之美转向由自然山水引发的对生命内在的体悟, 进而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维山水诗, 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 在“虚静”之中展示一种宇宙情怀。《老子》云:“致虚极, 守静笃。”《庄子·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王维的诗歌创作, 凭借的正是这样一种虚静恬淡的胸怀, 追求一种直彻于“道”的本源式生命感悟。且看如下几组诗:

秋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4]酬张少府》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6]《终南别业》

诗人不役于世俗喜怒哀乐、利害得失, 始终保持一种超然达观的胸怀, 通过自然的虚静, 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体验。

空灵寂然, 了无挂碍

所谓空灵, 空即空阔感, 灵即灵动感。宗白华先生认为, 艺术心灵诞生在忘我的一瞬间, 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放下世间的一切, 和世事暂时绝缘, 心无挂碍。这时, 作者用自己的一点觉心来静观万象, 万象犹如在镜中, 光明莹洁,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7]。叶朗先生认为, 空灵的文化内涵就是禅宗中的“悟”。“悟”是一种瞬间的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 就是要从当下的感性世界, 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空灵”作为一种美感体验, 其最大特色是静, 即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 静观花开花落, 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以及一种平静和恬淡[8]。诵读王维晚年的诗歌, 不难发现, 在诗人笔下, 经常会出现“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房”“空云”等形象。可见佛教的“空”对王维影响很大。

总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自然山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也好, 哲学家也罢, 往往赋予自然山水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种抚慰、陶冶心灵的特殊功能, 一种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一种元气淋漓、追求宇宙本体之道的哲学境界;一种空灵释然、物我两忘的佛理禅趣等。王维这个杰出的山水诗人, 由于他的思想受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交融影响, 因而从他身上、从他的山水诗作中, 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自然山水无尽的文化精神及哲学蕴涵, 而这些正是中国山水文化的说不尽、道不完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 着重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体现的中国山水文化特征。他的山水诗, 体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山水文化方面的独特内涵, 借此我们可以洞悉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6]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56.

山水田园诗歌 篇5

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田园天然而山水侬丽 篇6

摘要:田园诗和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册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一页,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为两派的先驱人物。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人的归隐和诗风各异。本论文着重从出身背景,写作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等诸多方面来比较陶谢二人的诗歌,目的指出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题材,意象,田园诗,山水诗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田园诗和山水诗并称,也习惯于把陶渊明和谢灵运并论。杜甫有诗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文学史上以陶、谢并称,便始于此。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诗歌新派——山水田园诗派。

陶渊明与谢灵运都处于刘勰在《文心雕龙》说的“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时代。当时许多清醒的诗人为了全身远祸,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

下面我便从以下三方免比较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一、创作题材不同。

田园诗主要通过对农村自然景观的歌咏,寄托作者高蹈遗世、超然物外的悠闲自得的情趣;而山水诗则重在描写自然山水景物,来表达诗人的心境,从中得到的感情;而山水诗主要描绘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与行旅联系在一起。品陶渊明的田园诗,自能体会其澹泊而苍茫的心境;味谢灵运的山水诗,油然而生寂寞而深邃的情怀。

二、写作意象不同。

陶渊明在诗歌意象艺术创造上立意超拔、取象新鲜,造诣极高,因而使其诗歌平淡中显出浓烈,自然中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永,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在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时完美的凸同。在繁富众多的意象中,鸟,云,菊,松,酒,南山,是陶诗中常见的意象,几乎无不摄入笔端,这些意象都是最能引起诗人思想感情的东西,达到意象也感情有的共鸣。

谢灵运诗歌中的意象基本上都是景物,来自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个人的切身体验,使山水诗摆脱了以往送别等題材诗歌里的影物描写程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不同

陶渊明是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他的诗歌自然平淡,并不追求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极其相似,寄托作者高蹈遗世、超然物外的悠闲自得的情趣。陶诗所描写的都是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的农家常事。用这此家常事来伸发出自己高于别人的哲理。

谢灵运的诗歌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山水景物的然美,这些山水景物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是诗人描摹的客体,在谢诗里,山水姿态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了主要的艺术追求。

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绣的时代,他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主义倾向的雏形。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律诗的形成、对文学语言“文学性”方面影响之深远、地位之崇高应该说无人可以撼动的。

感谢陶渊明,让自然田园排除我们内心的喧嚣,超越世俗,与自然泯合;感谢谢灵运,让绮丽山水真正走进我们的视野,融入我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郭兴良,《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影响中因文化的20大奇才怪杰》,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8月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篇7

首先, 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诗情画意。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这主要也是就他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的。

王维不仅是诗人, 而且兼为画家, 因此以画理作诗, 创造出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一种独特形式。王维的诗笔犹如画笔, 既能够挥毫泼墨出雄奇山水, 又能够工笔彩描出清丽田园风光, 不但能尽出山川林泉之貌, 而且能尽传山川林泉之神。譬如:“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青山横苍林, 赤日团平陆” (《冬日游览》)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都如泼墨山水, 为我们展现出气势恢宏, 意境高远的山水画卷。同时, 诗人将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溶入笔墨之中。这样情景交融, 怎能不富有诗情画意呢?王维的工笔彩绘也尤为见长。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图、和谐的色调来表现秀美闲适的山水田园风光。“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谢,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瞑》) 描绘了清新幽丽的山中秋夜的景色:空旷的山谷, 人迹罕至, 又刚刚下过雨, 青山经过山雨的洗礼, 愈显得苍翠秀美, 纯净清新, 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傍晚, 空气愈显得清新怡人。到了夜晚, 一轮明月高悬碧空, 把它那皎洁的月光透过青松的间隙洒落在地面上。一条清清的山泉从光洁的山石上潺潺流过, 映着月光, 闪闪发亮。一切都是这样的清静幽美。突然, 从竹林间传来一阵喧闹声, 一群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洗衣女子端着洗衣盆, 拎着竹篮, 有说有笑地走过来了。山脚下, 荷塘里的荷叶此刻也开始不停地摇晃起来, 发出沙沙的声响, 几个渔夫划着小船从莲叶中探出头来。这“明月松间照”的宁静, 这“竹喧”、“莲动”的喧闹, 这“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 还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 和谐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犹如一支恬静优美的小夜曲, 又像一幅浓淡相宜, 清新雅致的山水画。诗中, 王维还淡淡地勾点出“浣女”、“渔舟”, 更使得满幅山水增添了情趣, 这样声色并茂, 和谐自然, 不愧是“诗中有画”。特别是诗人将自己厌倦官场生活, 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寓眼前的山水田园之中, 更是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充满了诗情画意。吟唱这首诗, 若你闭上眼睛, 脑海中就不禁会展现出一幅清新幽丽的图画。

此外,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善于简洁地勾勒出一个画面, 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人用二十字为我们简洁地勾勒出一幅月上春山, 花落鸟鸣的幽静的画面。又如《竹里馆》, 诗人同样简笔勾画出了一个清幽的画面:幽深的竹林里静悄悄的, 只有诗人在其间静静地弹琴吟唱, 月光透过竹林照在他的身上。诗人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和这清幽的景物融合在一起, 同样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其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上也很有特色。

表现在:

第一, 王维描写景物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精雕细刻。譬如《新晴野望》中, 诗人用“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刻画新晴;又如“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刻画春山夜静;还有用“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来刻画江湖, 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时善于处理动静的辩证关系。在《山居秋暝》中, 诗人选取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青莲等景物, 明月、松林是静止的, 清泉是流动的, 淙淙流水, 更衬托出空山秋夜的宁静。但这份宁静不是死一般的寂静。“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 使得整个山林显示出盎然生机。这“喧”、“动”、“归”、“下”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 反而相映成趣, 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了。这样, 以动衬静, 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再如《鹿柴》中, “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之空寂, “但闻人语响”, 一个“响”字, 更衬托出了空山之幽静, 给空山也增添了一点生机和活力, 不至于产生静得怕人的感觉。还有《鸟鸣涧》, 写月上春山, 花落鸟鸣的幽静也是通过动静结合来表现的。

第三, 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时, 还注意做到声色兼具。王维是诗人兼画家, 而且还精通音乐, 表现在诗歌上声色兼具。如《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着重描绘色调, “竹喧”、“莲动”着重描画声态, 特别是“清泉石上流”一句, 声色俱全, 使诗歌在诗情画意中流动着音乐的旋律。这样声色相映, 艺术效果大大增强。

第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时, 善于把握主客观的契合点。《渭川田家》句句突出一个“归”字, 这既是渭川田家日暮时分宁静怡然景色的真实写照, 又是诗人盼望归田主观心情的客观外化。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牛羊归圈、牧童归家、田夫归村、雉鸡归巢、春蚕归眠的景象, 这样情景交融, 主客统一, 有力地传达出诗人“万物皆归我亦归”的意愿, 很有艺术感染力。

再次, 语言清新凝练、朴素自然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艺术特色。

无论王维的山水诗, 还是田园诗, 大都为我们创造了清秀怡然的意境。这与诗歌语言的清新自然, 平淡朴素是密不可分的。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语言朴素自然, 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刻意雕凿之笔, 就是常见的景物, 通俗的写法。给人以清秀之感。还有《渭川田家》语言多么朴素自然, 像平时的闲谈一样。同时语言凝练, 很有表现力。一个“秀”字把麦苗扬花, 麦浪滚滚的景象都表现了出来, 一个“稀”字又把春蚕入眠后桑树叶被采摘得稀稀落落的情形描绘了出来。还有《鹿柴》、《竹里馆》等五言绝句, 诗人仅用二十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秀美的图画, 创造出一个幽丽的意境, 表达出自己闲适宁静的心情, 这足见诗人语言之功力。难怪唐人殷蟠说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成珠, 著壁成绘。”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空山”禅意 篇8

一.“空”意象的大量涌现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诗人特别钟情于对山的描写, 对山的描写又突出地表现在把山和“空”字连在一起使用。山在历代诗人笔下用来修饰它的多是远深秀幽等词, 只有王维在对山的描绘上偏爱用这个”空”字。查王维的诗歌, “空”字用得最多, 据统计, 多达94次, 如《山中》: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 晚归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这不仅是其诗表现手法上的独特, 也是诗人借对自然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的显现。它说明了”空”对诗人的影响之大, 它蕴藏于诗人思想深处, 在创作时这种思想便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

在王维诗歌中, “空林”和“空山”是两个常见的意象。以空林为意象的诗句有“夜坐空林寂, 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 得踏空林落叶声”等。以“空山”为内容的诗共三首, 均是耳熟能详, 流传千古的佳作:《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二.王维之禅缘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 他名维, 字摩诘, 连读为“维摩诘”。《维摩诘所说经》中有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 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此经专说般若, 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 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 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 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份。

王维的诗作中的“空山”, 与佛家教义中一以贯之的“空无”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即因“心空”而“山空”。王维诗中“空”“无生”等佛家用语, 表明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 去观察大自然, 抒写于笔端, 作成绝佳的诗句。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禅理的修习。纵观王维的生活轨迹, 回顾王维的心路历程对王维之于禅缘可有一定的了解。王维的信仰佛教, 跟他的家庭大有关联。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 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 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但儒家的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 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 “人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 。他开始笃志奉佛, 在禅诵中寻找寄托, 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 排遣内心的郁闷, 保持心灵的澄静, 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 在对自然的吟咏中, 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三.“空山”禅意

“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本判断, 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识, 是佛教的基本理念, 是佛学的核心。它认为在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 没有质的规性和独立的实体, 假而不实, 故曰“空”。说的浅显些“空”即什么都没有, 徒然白白的意思, 佛教又叫“空门”。按大乘佛教的空宗观点, 诸法实相就是空。《坛经》认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恶法善法、天堂地狱, 尽在空中, 而世人性空。我空, 法空, 空空, 为三空, 总之宇宙万物皆是空。佛教的这种“空观”体现在王维的诗中即所有景物都虚幻空渺, 过去的一切又都如过眼烟云。这种物我两忘的意境在“空山”中都有直接的体现。

1.“空山”之空明、洁净。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人闲心定, 夜静山空, 几声鸟叫更显春山沉寂宁静, 诗人此时此境竟能感应到桂花悄然飘落的幽微之音。

“山空”, 并非指山中空无一物, 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 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 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静”也不是死寂无声, 静中有动, 静中有声, 动静相成, 而终归于静。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在这种寂然微妙的观照中, 我们可窥见诗人精神的离世绝俗。禅定之说可使诗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排除烦扰, 在虚静中聆听天籁之音, 在清空里参悟到象外之形, 觉察到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 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神妙。这种由虚静和清空所构成的“静美”便成了王维山水诗禅意氤氲的诗境。

2.“空山”之空寂、虚无。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空山”应该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 绿树成荫, 遮住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人迹罕至, 远离尘嚣, 有如世外桃源, 遗世独立, 又如洞天福地, 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 万物一新, 银辉四射, 天地生辉, 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 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是指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的境界。这里的“空山”和《过香积寺》中的“空潭”、《山中》的“空翠”一样本身就是禅学中的“无我者, 即空也。”“心乐清净解脱, 故名为空。”的形象表达, 说得再明白一点, “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显露, 不是山空, 是诗人心空。

王维认为, 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 (因) 和将来 (缘) , 不必在意它存在, 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 “诸行无常”, 一切皆空, 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 是为“空山”。所以, 王士祯在评说王维的五言绝句时说:“妙谛微言, 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等无差别”。 (《带经堂诗话》卷三) 空寂的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 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 忘却尘世纷扰, 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在这里, “空山”既是禅境的写照, 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 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 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3.“空山”之空明、寂静。

《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是王维隐居惘川后与斐迪唱和所作《辆川集》最具禅学思想的诗, 故王渔评王维“辆川绝句, 字字入禅”。

“空山”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 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 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林深幽暗, 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 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 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从表层看, 纯系写景, 从深层看, 景中融情, 情中见理。诗人通过一刹那间大自然所展示的特有的恬静深邃的境界, 称托出禅境的空灵。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 空而又寂的境界。动静相形, 喧寂相衬, 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 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

四.诗境禅境完美结合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诗歌美感经验与禅宗诗歌美感经验的天然融合。其实那些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 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缕阳光, 每一片飞花, 每一声鸟鸣, 每一丝虫吟, 感应着、涵容着诗人广阔而深邃的灵魂。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 物我之间便同跳着一个脉搏、共振着一个节奏, 两种生命, 在刹那间, 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 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从王维诗歌中的“空山”现象可以看出, 王维将诗中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所以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才会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禅意。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王维笔下臻于完美, 诗人以清静之心观照自然, 以禅入诗, 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安然自适的情绪, 充满“空灵”、“闲淡”、“幽静”、“脱俗”的意境。毋庸置疑, 这种空灵诗境和自然禅境, 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极高的美学地位。

参考文献

[1]柳晟俊:王维研究, 台湾: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

[2]李发亮:王维的“空”观思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地3期.

[3]樊泳湄:王维诗中的“空”云南社会科学, 2001年增.

[4]王延东:王维的“空观”与《山居秋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 篇9

一、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渊明39岁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 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 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即真实地叙说了他归园田居的原因及归隐后怡然自适的生活状态和情趣。“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 这让他感到真正找到了归宿, 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诗人的这种愉悦、快意是身处官场之人无法体会的, 所以他时时要不无得意地表达出来, 如《饮酒》 (之五)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不仅如此, 诗人身处农村, 还亲自参加劳动, 和农民朝夕相处, 体验了农耕的酸甜苦乐, 如《归园田居》 (之三) :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陶翁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 虽然早出晚归, 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在所不惜, 只期望庄稼有个好收成, 情感亦如农民一样, 随庄稼收成的丰或歉而或喜或悲。田园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欢乐。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 “邻曲时时来, 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想见无杂言, 但道草木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 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 子孙还相保”, 他的心灵得到了无限的自由和彻底的解脱。

陶渊明用白描的笔法, 给我们描画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 感觉如话家常, 娓娓道来, 自然带人进入一种远离尘嚣、没有官场复杂斗争的温馨的境界中去, 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真情, 倍觉亲切熟悉, 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这种情感是真实自然、不假任何雕饰的, 细细体味方觉余味无穷。正如苏轼所说:“观陶彭泽诗, 初者散缓不收;反复不已, 乃识其奇趣。”所以我们把陶渊明的这种以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劳动生活画面为主, 抒发热爱自然, 希冀人性归真、社会还淳的诗歌称为田园诗。陶渊明也被认为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二、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晋宋时代, 玄言诗在诗坛占据着统治地位, 钟嵘《诗品序》评论其为:“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这个时期的玄言诗几乎变成了《道德经》的讲义、《庄子》的注疏, 诗中常常出现山水的影子, 但山水不是被作为主体来加以描绘的, 而是作为阐发玄理的工具, 完全是一种附庸的地位, 读来倍觉“淡乎寡味”。

但玄言诗并非一无是处, 正是这些夹杂其中的山水诗句, 却孕育了后来的山水诗。东晋后期的谢混诗中就已经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 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而谢灵运继续从这个方向去开拓诗境, 大量创作山水诗, 加大了山水在诗作中的表现比重, 注重色彩的描绘, 努力以文字表现山水形貌, 使山水景物描写更为突出精彩, 为山水诗描摹山川草木提供了艺术借鉴, 成为山水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谢灵运的山水诗, 绝大多数是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用富丽精工的语言, 描绘永嘉、会嵇、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如《还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写他从石壁精舍回来, 傍晚经湖中泛舟的景色, 很像一篇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 语言精雕细刻而能处于自然。“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两句写薄暮景色, 观察入微, 深为李白所赞赏。又如《石门岩上宿》, 写他夜宿石门, 期待知音的感受和山中夜静的环境气氛, 相当成功。诗中除借用楚辞的典故外, 没有任何玄言佛理的辞句。

谢灵运的诗虽存在普遍认为的“有句无篇”、“结构单调”的弊病, 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 但他把自己眼中的闪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 把山水景物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的确给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改变了玄言诗情与理两相分离的状态, 把山水诗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和陶渊明田园诗的写景比起来,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是远离人境、杳无人迹的, 他的生活是远离普通民众情感的优游名山大川, 表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忧愁苦闷和失意, 缺乏生活气息。所以我们认为山水诗是以山川景物为素材, 以艺术地再现自然之美为宗旨, 抒发作者远离尘嚣、归心大自然的文化精神。在谢灵运之前, 许多诗歌中也出现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句子, 但自然景物都是用来比兴的, 除了曹操仅在《观沧海》一篇中全力描写沧海的壮观景象之外, 再无人像谢灵运这样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精雕细刻、工笔描绘, 并且大量创作山水诗, 因此谢灵运被认为是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三、王维、孟浩然使山水诗和田园诗得以合流

山水诗和田园诗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 在唐代迎来了顶峰, 很多诗人都在这个题材上有所涉及, 而王维孟浩然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孟浩然对农村的生活十分熟悉, 他也非常热爱农村的自然风光, 因此写就了很多描写田间风光、农人耕作的优美诗歌。如《过故人庄》, 描写乡村绿树、青山环绕的美丽景色, 写故人和自己“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的闲适, 写故人的浓浓情意, 读来让人倍觉亲切温暖和羡慕。又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亭午, 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

诗中牛羊、樵子、草虫在夕阳西下时都各各回家, 如倦鸟知还, 村妇也伫立门前等待夫君的归来, 真是一幅温馨的乡村黄昏图, 和上一首诗一样都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

孟浩然一生不曾出仕, 特别仰慕陶渊明, 生活经历和陶渊明几乎接近, 诗作内容、风格自是和陶渊明一脉相承。在《过故人庄》里, 那种“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的农人生活图景, 那份“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的挚情, 传神地描绘出了陶式的田园风景之乐,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与“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的情谊是同样的深厚,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与“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透露的淳朴真情又是何其相似, 表现了孟浩然对田园风光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热爱。

同样, 王维也写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如最为脍炙人口的《渭川田家》, 写薄暮时分农村的人物景致, 有牛羊归来、野老依杖等候牧童, 还有田夫荷锄田间归来依依闲话的画面, 更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的独特风景, 这样的闲逸让人油然而生羡慕之情。另外如《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 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 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 惆怅思远客。

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美丽风光, 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王维诗中充满了“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这样农村特有景致的描绘, 这些描绘与“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和“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的意境是何其相近, 很容易看出陶渊明对他的影响。

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最基本的创作模式, 把田园作为返朴归真的乐土, 逃避污浊现实的桃源, 以清新优美的风光、淳朴真挚的田家、悠闲宁静的生活为基本内容, 构成理想模式与世俗对立。

然而他们并不拘泥于陶诗的模式, 同时又汲取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精华, 使田园诗的表现领域从田园生活扩展到自然山水中, 艺术旨趣也由只在表现主观性情扩展到再现自然之美, 拓深了田园诗的意境, 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写出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然而诗中描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景象, 写荷香竹露的味、声, 让人感觉环境的优美怡人, 不仅仅是在表现内心的感受, 还表现了外在的山水之美。又如《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 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 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诗中不仅有“时见归村人, 沙行渡头歇”的人事描写, 更有“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的山水远景描写, 与作者的“愁”、“兴”相互交融。

王维的田园诗中同样在描写田园生活的时候天衣无缝地渗入了山水景物的描绘。如《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诗虽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但依然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 画意盎然, 境界幽深, 展现了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和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再如《山居秋暝》不仅描绘了“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田园风光, 而且描绘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山水景致, 山水与田园相映成趣。“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青山横苍林, 赤日团平陆”、“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这些都常常是王维在描写田园风光时候的优美背景。

王维、孟浩然既追求陶式真淳的田园境界, 又向往谢式的清高玄远的山水境界, 他们的生活理想呈现二元的状态, 他们的田园诗自然也呈现出与山水的合流, 产生了山水田园诗这一诗歌流派, 并蔚为大观,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7.

[2]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5.

[3]刘首顺.唐诗三百首[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

[5]陈贻焮.王维诗选[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特色 篇10

一、充满了幽静谐和境界, 是诗、画、乐的结合。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不仅能诗, 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常是诗、画、乐的结合,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东坡志林》) 确实如此, 王维以他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气质, 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 来感受大自然, 观察大自然, 潜心默会大自然, 再加上诗人静为至美、至乐的追求, 使得诗人笔下的幽静之美千姿百态。如在写到“空山”这个词语, 在不同的诗中虽然都体现了一种静之美感, 但意境却有不同。“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瞑》) 表现的是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 色调明朗;“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表现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则表达了山的空寂冷清, 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作者正是以一般人不易觉察的敏感, 用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 把握住了自然界中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他们生存的时代最显著的力量——政治———之间, 历来有一种紧张状态, 遂造成了古代自屈、陶、李、杜以来无数诗人现实生命的缺陷与心理人格的焦虑。”王维同样也陷入了这种焦虑, 但诗人并没有把个人的不幸与国家忧思融会一体, 从诗发愤抒情, 而是远离尘嚣, 寄情山水隐逸林下, 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迹的自然流露。《终南别业》中“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就流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现实中与诗人同调的不多, 兴致来时, 惟有独游。景怡情, 能自得其乐。“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更是心情悠闲到极致的表示。作者随意而行, 走到哪里算哪里, 然而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 看是无路可走了, 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天上悠闲的云, 把作者那种追求自由豁达的胸襟表露无遗。因此其诗“静象之静, 其静非为死寂, 乃意中之静, 故静中有动。空象之空, 乃实象之有, 故空中有心”。

王维山水田园诗虽充满了幽静谐和的境界, 但他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他善于在山水景物的描绘中, 把声、光、色、态, 形象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如《终南山》一诗, 运用“散点”透视, 顺序写景:先仰视山巅, 后攀登至山际, 回望白云, 直至巅峰再俯瞰群山, 最后回至原处, 询问一水之隔的樵夫。形式上看, 从起点到终点, 可略一揣摩, 却从不同角度勾勒出终南山的全貌:“近天都”, 从接近天帝之都言其高峻;到“海隅”, 连接至海以言其绵亘辽阔。“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不难想见, 一老一少, 指指点点;哗哗溪水, 在石块上摔成千百片碎银, 奔腾而去。天渐渐暗淡下来, 游兴未尽的诗人, 只有等待明日再来。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思空间。《终南山》通过总体性布局, 把整个山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诗中有画”这一艺术形象, 在我国历代诗作中广泛存在。“大凡山水田园诗, 多少都有点‘画意’, 但是, 能从摄取物象的典型瞬间画面, 具体细腻的质感描绘、绘画结构的运用和色彩描绘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始终如一地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绘画技能, 唯王维最典型、最突出、最成就。”

同时,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充满乐感, 因为王维他本人为太乐丞, 对音乐有一定的造诣。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这种特色———从乐入诗, 如“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这两句中“日潺湲”就是日日潺, 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 用一“日”字, 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 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境界。

由于王维身兼诗、画、乐之长, 他的诗、画、乐的修养与气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使其诗中所描绘的事物, 比其他诗人更典型, 更生动, 更具有画意、乐意及立体感, 铸就了“诗中有画”的鲜明特色。

二、从禅入诗的空幽美

“禅”即“禅定”, 意为“静虑”, 即息虑凝神, 排除杂念, 达到佛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禅僧居士多隐于山水之间去领悟那宁静、幽远、甜美, 心灵与自然宇宙合二为一的禅境。佛教在阐述佛理时常以山水自然现象作为比喻, 僧尼们多在隔绝世俗喧闹的自然环境中坐禅念经, 习静长修, 以期入涅磐之境。而修禅者正是从人生与自然的陶冶参悟中去体味超然世外的禅境, 这些人往往习惯于自然清静, 淡泊高雅的生活, 习惯在山水间领略“物我合一”的禅机。王维虔心修禅, 他“已悟寂为乐, 此生闲有余” (《饭覆釜山僧》) 。他的隐居之所终南和辋川别墅风景优美, 加之他心寂去尘、超然脱俗的禅学修养, 潜移默化在他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观之中, 使他的山水诗表现出诗人空灵清幽的禅意心境和自然的契合无间。

像《辛麦坞》、《鸟鸣涧》、《山中》、《鹿柴》、《竹里馆》这类小诗, 显现的意境是空鸣静寂的, 给人一种空幽之美感。寂寂山谷之中, 或花儿自开自落, 或斜阳映照青苔, 或清风明月相伴等等。一切是那么的平凡、自然、任远自在。空境之中, 仿佛一切都回到了生命的本原。在这静寂之中却又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花儿绽放的春机, 花香鸟鸣的恬静, 初冬山林的滋润和美, 空山之中的人语传响, 竹林明月下的悠悠琴声......不禁使人在虚融清静之中感到一种淡淡的喜悦。诗中作者的“意”和山水自然之“境”圆合和谐, 诗人追求空无静寂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化也再现于诗中, 充分体现了主客无间、物我相总的空幽禅意。

三、清新, 富有生气。

王维的诗虽充满了禅意, 但也渗透出清新而富有生气的特点。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 诗人怎下笔说有“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 又是初秋的傍晚, 空气之清新, 景物之美妙, 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 却有皓月当空, 照耀松林, 洒下斑驳的清辉;雨后山泉潺潺流泻于山石之上, 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村景色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 不正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写画, 随意挥洒, 毫不着力, 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是写景的千古名句。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阵阵的歌声笑语, 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夜, 在这翠竹青莲中, 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中焕发出勃勃生气。

这首五言律诗, 只有四联八句四十个字, 在这短短的诗篇中, 诗人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 这秋景, 洗去了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伤感的情调和灰暗低沉的色彩, 写得清新而富有生气。“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千百年来, 此诗令人百读不厌, 传颂不绝, 实在是山水诗中的精品。”

从以上的阐述中, 我们领略到了诗人以他独特的眼光入诗而创造的不暇雕琢、浑然天成、自然适意的境界, 体悟到那种说不清的平淡悠远的闲适之情, 可以听到到诗人心灵和自然宇宙之间展开的对话而感到空灵、清幽的禅意。在其山水田园诗中, 真可谓达到了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超然境界。

与开创田园派的陶渊明不同, 陶诗写出了躬耕生活的感受和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 诗中充满了真诚、淳朴, 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浓浓情意。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所致, 陶渊明的这种体会是王维所不能达到的。同时, 王维的诗歌与他同时代的以山水田园诗出名的诗歌特色也不尽相同, 原因何在?这和他的个人才华、生活道路、家庭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王维精通绘画, 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仿, 这可从当时著名的鉴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和后梁画家荆洁在《笔法记》中对王维绘画的描述得到证实。正因为他身兼诗人、画家、宫廷大乐丞三重身份, 具备画家的慧眼、诗人的妙笔、音乐家对乐感的造诣, 使其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烘托、渲染, 使得他的诗好比淡墨传神的山水画, 因而“诗中有画”这一特色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山水诗中。

除了其个人的才华, 当时的思想传统、社会风气和王维的家庭背景也给他的诗歌特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时期, 正是盛唐从开明走向衰落之时, 社会政治渐趋黑暗, 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官宦专权、朋党交替、藩镇跋扈, 各种危机日益滋生蕴蓄。正是随着时局的这种变化和个人仕途的沉浮, 中年后的王维淡薄仕宦, 开始了山水田园的“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 的亦官亦隐的生活, 并先后隐居于风景秀丽的终南别业和蓝田辋川。此外, 盛唐时代, 文人信仰自由, 佛教沐盛, 其母虔诚信佛, 家中充满浓郁的佛教气氛, 因而作为禅宗的虔诚信徒, 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 使得他的山水诗禅境极致。而由于佛教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养高忘机”, 超尘出世使唐代社会隐逸之风大盛。士人们在仕途上、个人境遇上不得意时, 往往选择归隐之路, 徜徉于山水之间, 寄情于大自然, 追求更广阔、更超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因此, 王维的思想兼容儒、道、佛, 尤笃信佛教, 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的。

王维的个人人生经历为其思想与诗歌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维出身名门望族, 少年得意, 早入仕途, 其社会地位之高、声誉之大, 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多见。然诗人的人生经历却颇为不幸, 正如诗人晚年在《叹白发》一诗中所说的那样:“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实在是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领悟到了世事多变, 人生异常, 亲眷难以永聚, 转瞬便成隔世, 人生际遇兴衰又漂浮无定, 经历种种, 不得不思考摆脱痛苦、以期精神解脱之道。在这种情况下, 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 从而其诗歌呈现出淡薄名利、钟情山水田园题材的择取和表现;恰好佛教里贯穿了离苦得乐、究竟解脱的思想, 诗人在参悟中找到了归宿, 创造出空灵清逸、宁静淡远的意境, 抒发出对山水田园风光及隐居生活的陶醉和感悟, 流露出别样的人生乐趣。

山水田园,做一天农夫 篇11

徜徉在山水田园间,做一天城市农夫。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城市的半径正在扩大,昔日远距离的郊外农村已近在咫尺。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城市生活压力骤增的今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新追求。

一身汗水,满脸微笑,徜徉在山水田园间。偶尔做一天大都市里的“农夫”,享受原生态的绿色自然,提升食品健康等级,寻觅心灵的宁静与恬淡。没有时间,有少许时间,有大把时间,都可以成为不同类型的“农夫”,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专属田园生活中。

间接“农夫”:有机食品

对于许多大城市的白领来说,没时间是一种常态。

“要是有时间,还真是想去郊外做个农夫,自己种什么吃什么,至少心里安心。”想当农夫的心态,并非为了的田园浪漫情怀,而是为了解决最实际的一日三餐问题,最基本的食品安全保障。

没时间去体验“农夫”生活,许多人选择了一种间接的方式——有机食品。作为绿色程度最高、也是市场上售价不菲的食品,有机食品必须符合至少五大标准:不能使用农药、不能使用除草剂、不能使用化肥、不能使用转基因种子、生产过程必须有完整的记录档案。

当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有机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有机食品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新方向。由于有机食品售价不菲,所以现在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少。但现在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不少种类的有机食品,例如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鸡蛋、有机杂粮、有机牛奶等。

体验“农夫”:特色采摘

相比而言,还有一些城市居民有些许空余时间来实现“农夫”的愿望。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去郊外的特色采摘园去采摘。

趁着周末,告别城市的喧嚣,郊外的采摘园在每个季节以不同的色彩等着城市农夫们的采摘。红的樱桃,绿的黄瓜,粉的蜜桃,黄的杏,饱满欲滴的各类蔬果让远道而来的城市农夫们爱不释手。

有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农家乐采摘游”,吸引了不少市民纷纷前来体验“城市农夫”的乐趣。带着孩子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自己喜欢的蔬菜水果,既体验了农事劳作的乐趣,还可以将自己摘下的新鲜蔬菜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

郊区的果蔬采摘园一般距离市区都很近,是周末自驾游的好去处。搬着装满亲手采摘蔬果的筐子,带着巨大成就感走出采摘大棚,迫不及待地尝一尝,果然香甜可口、齿颊留香,一时间最新鲜最清香的味道迅速串满整个喉咙。

随着季节的转换,在特色采摘中能够四季体验丰收的喜悦。在某个周末,果断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走出城市,体验做一天周末农夫的生活。傍晚,载着还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鲜蔬果回家,这无疑是晚餐桌上最为健康和令人安心的食物。

资深农夫:城市菜园

在加拿大温哥华57号大街,有几片狭长的土地,它们被均匀地分割成小块,菠菜、苤蓝、青豆、向日葵和一些花草在这里蓬勃生长。这里是一条城市的主要街区,它被开辟为社区菜园,供市民在这里种菜种花。

不只是这一块社区菜园。如今,两千多个社区菜园已经形成温哥华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调查显示:有44%的温哥华人在过去3年多内,曾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了社区菜园的建设中。如今,想申请菜园的民众只能在网上填表排队等候。

城市和菜园似乎是并不相关的两个词语。但资深农夫们,却让城市菜园在大都市里风靡起来。拿起铁锹、提上水壶,在阳台、在楼顶、在郊外,开辟属于自己的一块田园,开始自己的“归园田居”。

小区的空地上种上几株玫瑰,盛放出一季的浪漫;阳台的花盆里栽重几颗小菜,为平日的生活增添几分期望;郊外的农田种上一片蔬果,结出收获的甘甜。在自己的小菜园里,播种、施肥、除草,不亦乐乎。

天然的绿色,安全的食品,纯粹的自然。城市里的“农夫”生活,一样可以摇曳多姿。

编辑 刘芳

有机食品和采摘园推荐

1、“鲁婆婆”牌原生山地鸡和鸡蛋。万世芦花村采用原生态牧养方式,实现整个生态有机种养链条的循环发展,确保产品高度安全的健康品质。

2、沂源富硒苹果。沂源县兴春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山东省富硒农产品基地,绿色有机果品生产基地。所生产的富硒苹果个头大,果型正,色泽鲜艳,风味醇厚,脆而香甜,富含维生素ABC及钙磷钾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3、乐虎土猪。绿涧生态养殖基地独创“三法四控有氧养殖体系”,采用“运动、饮食、物理、心态”四种科学有氧养控方法,形成肉质鲜嫩,野味浓郁,风味独特的乐虎有氧土猪肉。

4、月亮湾都市庄园。位于济南历城区仲宫镇杨而村,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欣赏、农业生态观光、农副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温室大棚种植有茄子、黄瓜、西红柿、青椒、辣椒、西葫、西芹等十几种有机蔬菜。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探讨 篇12

一.恬淡———淳美自然

韦应物一生由豪侠公子走向文人学士,由三卫郎做到大州刺史,做官虽不算显达,然官运尚可,总是缓步升迁的,自无迁谪之怨;他做官勤慎爱民,以清廉直正见称,加之生性恬淡,自无躁进之心,更不会刻剥人民而取宠;他对当时社会前景缺乏足够的希望和信心,隐退思想时隐时显。诗如其人,因此,他的诗在古朴隐淡之中,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淡淡的图画,表现了诗人淳美的自然情操。

1.淡而不枯。

试观其《赋得暮雨送李胃》: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离别之情,在历代文人笔下总是显得那样郁闷盘曲,但韦应物却将笔力放在写景上,寓情于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题中的“暮雨”二字,淡淡几笔,勾画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二、三联四句接写江上景色:在沉沉西下的夕阳,傍晚的暮蔼里,伴随着微微小雨,出航的船只慢慢归来,而鸟儿却迟迟不愿离开,远望江面渐黑看不到朋友的远去的船只,只有岸边的浦树永远饱受这里江水的滋养。全诗以“微雨”起,以“散丝”结,淡淡地涂抹,又淡淡地了结,显示韦应物恬淡的特色,因而翁方纲称韦诗“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州诗话》)。

2.溶浓入淡。

韦应物虽身在名利追随的官场,却能清心寡欲、恬淡自远,不为外物所动,他把生活的贫富、官场的沉浮看得很淡。以一种澄沏清莹的胸怀处世,便自然心旷神怡,山水泉林在他的眼前也格外清新可爱。于是韦应物情不自禁地投向了大自然优美的怀抱,去捕捉大自然中各式各样的生机盎然的澹远之美、恬静之美、自然之美,因而产生了一篇篇淳美、恬淡风格的诗篇。

韦应物有一首名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深茂盛的芳草,繁茂葱绿的树木,婉啭鸣叫的黄莺儿和春潮野渡,写得物象鲜明,有声有色,但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又只是那自在漂浮的空空渡船,无人问津的荒郊野渡和那自生自荣的自然之美,意境恬淡宁静而又悠远有味,很好地体现了韦诗“一寄鲜于简淡之中”(宋濂《宋文宪公全集》)的溶浓入淡的特色。

3.淡而有味。

自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风格艳丽清新,但片面追求华丽辞藻;谢眺在新体诗方面也是重辞藻,重声律;到大历诗人,他们是极力推尊“丽藻”的时代美观,韦应物虽也受其影响,但他并没有像大历诸子那样沿谢灵运的路子去片面追求丽藻,而是略去了六朝剪花雕彩、襞积细微的陋习,将这种轻利的笔调揉贯于自己简淡的诗风里,如《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青莲界,萧条孤兴发。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

此诗旨趣超拔,刻炼精工,得谢灵运精髓。却又能洗削赘语,用极为平常的词语描绘眼前的风景,比大谢诗更为省净。而且诗风清新疏朗、明丽葱倩,又兼得谢眺的风韵。因此朱熹称:“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诗林广记前集》)王世贞云:“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艺苑卮言》)刘履谓:“子厚之工致,乃不若韦苏州之萧散自然。”(《唐诗癸签》)诸家说韦应物无“做作”、“平淡和雅”、“萧散”,便是说其诗在艺术表现上极为自然,语言简洁朴实,不加雕琢。

韦诗这种淡然天成,淡而有味的特色正在于摒弃大历诸子有锻炼而求远的观念,韦应物用他朴实、自然的语言,使山水田园诗天然超妙,结体浑成,形成了悠然淡远、冲和平静、优寡舒缓的意境使其诗内蕴着恬淡的品格———淡而能真、淡而能厚、淡而有韵,这正是其人生境界的诗性表现。

二.写实———淳朴天成

谈到写实,人们往往想到“自然流出,不假安排”,其实,这只是诗歌艺术的外在表现,是那些在表现上自然、淳朴的诗歌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而不是诗人创作的实际。而韦应物的诗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他的诗中没有什么是多余的;也没有向我们隐瞒什么,或者在诗中删除了生活中的什么,他只是从容不迫的告诉我们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1.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有如他生活的实录,使生活中的各方面内容基本上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诗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他在各州理政、视察、宴集、游赏、园艺、访友等生活内容,而且也可以了解到他在外郡时感时、忧民、思亲、念友等真实的心态。如写理郡:“束带理官府,简牍盈目前”(《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薄》);写独居斋中:“永日一酣寝,起坐兀无思”(《郡内闲居》);写宴集:“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写交往:“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花径》);写游览:“弄泉朝涉涧,采石也归州”(《游西山》)。但是,无论是宴集游览,还是闲居独处,韦应物总是时时提醒自己为官的责任。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他对百姓是关心的,不仅“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而且“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春游南亭》)。

试看《游琅琊山寺》: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鸣驺响幽谷,前旌耀崇冈。青冥台彻寒,绿褥草木香。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物类诚可遣,疲氓终未忘。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与外界的各种联系,现实中的韦应物也融入到诗中,并在诗里展现出来。有琅琊山寺的缘由、经过、景物以及诗人的感受在诗里说得十分明白、具体。“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点明了诗人出游的真正背景,毫不隐讳自己“受命”的身份,不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装扮成纯粹的隐士。未了两句道出了他隐逸的念头,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州之长的职责:“疲氓终未忘”,仕与隐的矛盾如实反映在诗中,因此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

2.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上也有其独特的写实风格。

韦应物笔下的景物皆出自他身边现实中的山水,取景随意、自然,他不像以往诗人那样以一种统摄、凌跨山水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种温和、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山水。如:在写月溪泛舟的情景时“岸筱覆回溪,回溪曲如月。沉沉水如绿,寂寂流莺歌。浅石方凌乱,游禽时出没。半雨夕阳霏,缘源朵花发。”(《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这既不是奇异之景,也没有佳句可摘,全然是身边的常景。山川风物作为韦应物仕隐生活的环境,情感活动的背景再现在他的诗中。又譬如《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东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遮。

全篇没有刻意雕琢,真实描写身边平常的景物,显得自然真朴,仿佛眼前便出现一幅杨柳随风飘、青山傍绿水的淡泊清美的画面。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具有的鲜明写实风格,是与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他所生活在中唐时期,前唐盛世潜伏的各种矛盾以“安史之乱”为突破口彻底爆发出来,盛唐由此走向衰落,诗人们面对战乱、争斗、倾轧的现实,再也不能像前辈李白那样热情的高歌“大江东去”。战乱的场面、痛苦的民众、悲凉的心境,真实而迅速地在大历诗歌中浮现出来,现实的内容成为诗人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从大历诗坛写实风气的形成和变化中可以看出,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写实倾向并不是一个孤立现实,韦诗写实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大历前后的时代特征和诗坛写实风气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4~12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267~356

[3].储兆文.一样山水别样心——王维、韦应物山水诗异同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04):25~26

上一篇:关爱服务体系下一篇:林业产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