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学校课程规划

2024-05-15

田园学校课程规划(共7篇)

田园学校课程规划 篇1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一)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花林阔

副组长:于炳修 娄鹏 任成功 宁海涛 弓丽红

(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任成功 宁海涛 副组长:教研组长

组员: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教师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体魄锻炼课程

2、文学艺术课程

3、科技创新课程

4、特长培养课程

5、人格成长课程

6、实践探究课程

五、实施办法

(一)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二)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五)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六)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田园学校课程规划 篇2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领导力指按照一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开发建设, 实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

一、课程领导力的四点定位

依据近一年时间的前期研究,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调研, 和部分校长开展了座谈, 做了课改经验的典型调查, 召开了四次学术会议的研讨, 起草了两个纲要:指导纲要和实验基地校行动纲要。

(一) 体现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力的内涵

1. 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能力。

2. 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

3. 学校课程实施能力。

4. 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决策、引领和控制能力。

(二) 体现课程设计的价值功能

1. 明确方向, 主题思想, 研究目标。

2. 规范调节研究过程。

3. 制约成果的界定、成果的构成形态及成果的评价的解释。

(三) 体现高位的思考视角

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思考, 在历史和未来中把握现实。历史维度: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思考。

现实维度:通过研究国际化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如何把握学校教育价值功能的转型?学校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模型、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未来维度:从公民素养的四个学会———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来思考。

(四) 体现学校课改应坚持的基本命题

1. 学校教育理念和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

键, 地区教育领导阶层的战略决策力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核心。

2. 课程改革的实践模型, 关键是学校发展模式的转换。

3. 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价值和基本观念。

4. 坚持发展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 坚持差异性和多

样化发展, 坚持开放和整合, 防止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二、学校个性化课程结构的设计与生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战略改进领域 (主要问题) :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 必修课程内容调整问题, 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发展性教学、制度与管理, 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

(一) 板块化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

这是学校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 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展现不同类型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特色, 读懂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 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

学校办学定位:切合学校实际。如长春市实验中学:长春市领衔、吉林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性高中;北师大附中:学生素质、学校文化。

学校培养目标:目标追求区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这是课程改革方案设计的核心, 培养人的规格直接构成研究的理论硬核。如北师大附中、清华附中、万泉小学、长春市实验中学。

设计的基本方略:亮点和特色。如杭州二中、镇海中学、长春市实验中学等, 注重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目前三个板块基本格局:国家规定课程、校本选修和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板块。部分学校的三层级设计:基础型课程、扩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上海格致中学:四类课程构建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清华附中:立体化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四类课程, 分年级逐步分层, 分学科逐级跟进。

综合性课程板块: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 以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交叉综合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整合、提取、再创造,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类:科技与社会、人文与艺术、运动与健康。

案例一:国际安全中的科学技术, 八个学科、授课教师、清华教授、留学生, 与大学接轨。学习大学专家的思路和研究风格。

领导力课程板块:自我领导能力、对团队领导能力和价值追求, 强调学生对现代价值观的追求。领导力课程特征:团队决断、实践活动、学习团队、真实案例等。三个阶段来实施, 突破课程形态, 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 形成阶梯状态。跨年级选课的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案例二:上海中学的三大类课程图谱。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 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 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子图谱。

(二) 关于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三种不同模式

1. 北京二中:阶梯式模块。

2. 北师大附中:三个阶梯。

3.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整合。

基本要求:广博与专深、多学科整合、适应未来发展。

(三) 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变革

1.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勇于开拓与求实———高的立论点, 低的入手, 依托学习科学与信息科学。改革目标与重点———提升想想、批判、系统思维。课堂要焕发生命力, 形成多种实践形态。倡导变革性实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突破考试领导教学的考试文化的制约, 提升学生想像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品质, 引导学生学习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本质、学习内在机制、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的问题。

回到原点, 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本质问题。比如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经验的学习。第二种:关注数学活动经验。第三种:创造性。数学的本质是创新。对数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定位, 摆脱数学一招一式的、细枝末节的探讨。语文和外语学科:符号化、建构性、生成性的文化, 注重工具性、人文性。

2. 目前改革的两个切入点。

(1) 依托学习科学和信息科学, 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

进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探索。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 导致了网络学习、虚拟学习、弹性学习、远程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创新。

(2) 教学进程结构的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熊梅教授的开放教育, 赋予教室新的价值功能:自主选择的学习区, 个别学习的指导区、交流区。

重新认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建构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与策略。突破点———三个基本命题的形成:回到生活, 创设情境, 活动体验。进程设计的不同思路, 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功能。从教师系统讲授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探究。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哈佛大学对课堂活动的再认识, 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自己参与研究。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构建的思考

(一) 校长是学校课改的主体。

作为校长, 要勇于反思和超越自我, 从自在到自为。每一个校长的成长, 都有一个从经验基础上的应对到自主、能动和创造的过程。这方面需要形成机制, 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引领, 开展批判性反思的课程领导实践, 其中包括基于行动的课程领导的实践研究, 基于校本的课程专业研修。

(二) 培育特色, 充分体现学校课程自主权。

要给校长一定的权力, 由学校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自主安排教学课时和进度, 积极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 校长领导力两个要素:战略性谋划能力, 领导者品格。

一个优秀的校长, 要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学校课程领导力。

无限风光在险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差异是发展的资源。我们要向实践学习, 读懂学校、读懂校长, 共同促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高。

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篇3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本校实际,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越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是以学校为基础,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但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不难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小镇规划指导 篇4

田园综合体以自然村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牵头,开展规划或可行性研究等申报材料,提交到各省财政厅农业处,对符合申报要求的,再由省财政厅农业处上报到国家财政部农村司进行评审。

我们规划团队是由中国科协下属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牵头,由财政部农村司、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均为事业编制)专家组成核心专家组,为有一定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就“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展顶层设计、编制规划及可研性报告。

农业特色小镇是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组织,由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通过,对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进行资金扶持,专项资金按照PPP模式提供项目投资总额70%以内的资金支持。

农业特色小镇要求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的核心在农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等建设的有机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升级、市场流通顺畅高效、资源环境高效利用等重点任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小镇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以县级政府作为主体申报到各省农业厅信息处,对符合申报要求的,再由省农业厅信息处上报到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进行评审。

田园学校课程规划 篇5

2010年02月01日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了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编制完成的第一个相关规划———成都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的相关内容。

市规划局局长张樵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市委工作会提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后,市规划局牵头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在“全域成都”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全新的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即4大总体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和一批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

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了功能区产业选择的四大原则,一是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二是符合“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导向,体现“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三是体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四是突出重点,体现差异化发展。在布局原则上也同样坚持了四个原则。即: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体现区域合作;符合“全域成都”规划,与市域生态本底相协调;体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城市和产业发展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规划进行了市域总体功能分区,分为4大总体功能区。

成都生态本底

由“山、水、田、林”共同构成,“山”指龙门山、龙泉山,“水”指岷江水系、沱江水系,“田”指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指川西林盘。

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区,形成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功能格局。

4大总体功能区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

产业:旅游产业

范围: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山区

优化型发展区

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

范围: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格局:城在田中

提升型发展区

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范围:中心城区

格局:园在城中

扩展型发展区

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范围: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格局:城田相融

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

成德绵合作区: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

成资遂合作区: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

成眉乐合作区: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

成雅、成阿合作区:以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合作为主

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

在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发展战略及战略性产业功能,划定了产业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分市管产业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市管产业功能区是承载我市战略性产业功能的主要功能区,由市级统筹发展和管理并单独考核。按照战略性重点产业功能,全市共划定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规划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市管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范围和定位,初步提出了资源配置方案。

{1}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

定位: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规划范围: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及双流县成昆铁路以东、货运铁路外绕线以北、成自泸高速公路以西区域

面积:约237平方公里(范围中包括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下同)

{2}金融总部商务区

定位:以金融业为主的金融总部商务区

规划范围:北起繁雄大道及石胜路,南至孵化园北干道及外环路500米绿带边线,西连益州大道(站华路),东临成仁快速路

面积:约5平方公里

{3}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规划范围: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东至绕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规划建设用地

面积:约41平方公里

{4}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国际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规划范围:北至香城大道、西至成彭路及斑竹园镇区西侧,南至三环路,东至川陕路凤凰山段及宝成铁路

面积:约64平方公里

{5}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规划范围:西至杨柳河,南至规划建设用地及老成温路,东至三环路,北至成温高速路及南熏大道

面积:约34平方公里

{6}“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

规划范围:包括锦江、成华、金牛、青羊、武侯、高新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以及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伸入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

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7}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组成 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定位: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

范围:包括市域西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的龙门山区域

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

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定位:休闲旅游产业

范围:包括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龙泉山区域

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8}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整车研发和生产、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主,配套发展汽车商贸、会展、娱乐等相关产业,向东与资阳开展区域合作,建设以汽车配套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合作区

规划范围:西至绕城高速路,东至东二路,南至成渝高速铁路,北至成南高速路

面积:约161平方公里

{9}新能源产业功能区

定位: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规划范围:包括双流县西航港街办、黄甲、公兴部分区域

面积:约30平方公里

{10}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定位:以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稀土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向南与眉山开展区域合作,建设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合作区

规划范围:包括新津县邓双、普兴、金华部分区域

面积:约33平方公里

{11}石化产业功能区

定位:以炼化一体为主的石化产业

规划范围:包括石化基地及周边配套设施

面积:约8.4平方公里

{12}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由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和规划第二机场空港经济功能区两部分组成 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航空枢纽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包括航空枢纽、航空物流和临空经济产业功能

规划范围:包括双流国际机场、航空港物流园区、西航港街办部分区域

面积:约34平方公里

规划第二机场空港经济功能区

定位:以临空制造为主的产业功能区

{13}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

由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和新津铁路物流园区两部分组成 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

定位:以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铁路散货物流中心和大宗物资中转中心为主的国际铁路枢纽功能区

规划范围:包括青白江大弯和城厢部分区域

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新津铁路物流园区

定位:以公铁物流联运为主的功能区

规划范围:包括新津普兴部分区域

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一批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

此外,在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成都重点产业功能,确定了一批各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这些功能区是我市重要的产业功能载体,由市级重点考核,以区(市)县为主体,自主配置资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汇总表

锦江区①中央商业区(东区)②以传媒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③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成华区①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②以装备制造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金牛区①以综合交通为主的总部经济区②火车北站客运枢纽综合功能区

青羊区①中央商业区(西区)②航空产业基地③以文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武侯区①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②以轻工设计、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③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中心

新都区①机电装备产业区②家具产业区③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

青白江区 ①冶金建材产业区②现代物流商贸产业区

郫县 ①电子电气设备产业区②川菜产业基地③教育培训基地④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温江区①国际医疗服务中心②通信及视听设备产业区③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④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双流县①国际体育赛事产业区②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③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龙泉驿区 ①西部农产品(果蔬)物流中心②西部公路物流枢纽(东区)

金堂县①节能环保产业区

彭州市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区②塑胶、服装产业区

都江堰市 ①聚源文化创意综合功能区②健康食品产业区③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崇州市①家具、皮革产业区②乡村旅游区

大邑县①轻工产品与通用机械产业区②安仁文博旅游区

邛崃市①农副食品加工、中成药产业区②精细化工产业区

蒲江县①食品饮料产业区②印务包装产业区

新津县①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②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区③金融后台中心

首提“生态本底” 产业与城市统一规划

本报记者专访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

规划解读

《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与过去规划相比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各产业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昨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专访了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

规划思路站得更高、规划时间更长、第一次把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张樵认为,作为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编制完成的第一个相关规划,是对近年来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历史继承和科学提升,将指导我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

四大提升

规划更长远 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过去规划的基础上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是把成都放在世界产业、城市体系里面来审视,确定成都的产业定位和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功能。

其次是规划着眼更长远。过去不管是产业规划还是城市规划,一般规划时限都是20年,现在新的规划时间放长到30至50年。更长期的规划是为了避免产业定位、城市定位过于短期,目标过于局限。

然后是规划的空间范围更广阔了。以前全域成都规划都是在市域范围内,这次把眼光放到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广阔空间里,来安排产业布局、城镇布局。

最后是实现发展目标所确定的道路更科学,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跳出了传统的梯次发展、渐进发展的路径,提出跨越式发展理念,在产业定位上直奔高端产业、产业高端。

三大亮点

首提“生态本底” 产业城市统一规划

本次规划鲜明提出了区域合作的产业发展规划思路,提出区域产业合作。

第二个亮点是首次有了基于生态本底总体功能分区,这是过去规划里面所被忽略的。“生态本底”是指生态自然要素,是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因为城市发展是要尊重保护生态为基础。有了“生态本底”概念,可以把先需要保护的区域划出来,再规划可以发展的区域。

这次把全市划分了四个总体功能区,不再像以往一样各区域之间趋同发展,而是根据各区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特征来选择发展的产业,确定产业、城镇布局。

第三是把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充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过去成都也做过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但是把几者统一在一个规划里面来,这还是第一次。

张樵说,本次规划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核心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

配套政策

定位不同政策不一样 单独考核

在配套政策方面,他说,在这次规划实施以后,由各规划产业功能区根据各自特点来确定配套政策,13个产业功能区定位不一样,不会享受一样的政策。接下来,每个产业功能区要有一个详细的建设规划,每个区域合作也要做规划。对于城市而言,还要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现代农村方面,正在编制全市范围内选择的若干“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片区规划。

张樵称,市管产业功能区由市一级部门统筹管理,单独考核。“针对功能区定位、产业发展来确定其考核指标体系,具体考核办法还要各功能区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是过去那种平均式考核,比如都是以GDP指标考核,这次是根据自己定位来考核。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

张樵说,以前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定位也是差异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来控制,在实际建设中往往趋同。这一次提出新的产业功能区规划,为下一步转变管理方式、体制以及发展方式奠定基础。

区域合作

基础设施共享 交通一体化

规划中提出了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张樵称,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产业合作只是一部分,随着区域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区域共享,特别是交通设施一体化会逐步体现。

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篇6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落实我校发展规划。

一、基本思路

根据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校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3355平方米,校舍面积10228.51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75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51%,体育场面积12369平方米,食堂面积638.4平方米,教工宿舍3433平方米。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现有教室16个,建有班班通的教室15个,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一个校长办公室,一个会议室,一个教导处,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教室,一个心理辅导室,一个卫生室,一个科学实验室,一个科学保管室,一个图书室,一个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一个工会活动室。

现有教学楼两栋,学生公寓两栋,学生公寓有配套完善的卫生间,洗澡间以及设施,学生公寓有专职公寓管理人员生活教师两名。

在学校最前面建有250米的塑胶运动场。内含足球场跳远场地设施,有两个标准的羽毛球场地,操场内设有看台。在学校内操场上有两个标准的篮球场,一个健身场地。

在学校西南面有一片三千多平方米的菜地,有标准是食堂及就餐大厅,可以同时容纳一千多学生就餐,周围含配套的食堂辅助用房及设施,建有开水房一个,学生食堂与教工公寓之间有1500多平方米的池塘一个。在池塘周围建有透视围墙,学校西北方有教工宿舍一栋,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在建筑物周围空地上全部进行了绿化覆盖,学校围墙有600多米长,建有100多米的透视围墙。

(二)教育资源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条件及部分教育资源已不适应需要,还需要更新。

2.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标准还不够高。

朱坡中心小学

田园学校课程规划 篇7

一、学校课程开发选题存在的问题

1. 选题程序的“缺”

学校课程开发选题由于缺少必要的“程序文明”, 缺失必备的质量把关口, 致使课程选题成为“自选动作”而非“规范动作”, 因此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失当与失误。

自由式。学校课程选题的审议存在“三无”现象。一无课程选题审议小组;二无课程选题的申请表;三无课程选题的评议规则。对教师所选的课程主题的审议采取大放羊式态度,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抓入篮子的即是菜, 只要葫芦不要叶的报题情节严重。

指令式。一些课程选题存在上级自上而下的硬给现象, 任务式意味浓重, 主题直接“空投”到学校, 无须程序甄别和二次开发, 一步到位。有的主题内容拓展空间小, 常识性特征明显, 致使课程选题缺少课程应有的拓展腹地, 以“预防学生吸烟”一类主题为典型。有的主题内容尚处酝酿生成中, 成熟度不够, 致使课程选题先天不足, 且做且退, 以一些为加码办学特色的“强植”主题为代表。有的主题内容以歌功颂德为目标, 致使课程选题俨然成为“第二门德育”, 以一些刻意宣扬校史的主题为代表。

2. 选题内容的“偏”

内容设计是课程选题的根。内容选择发生偏差, 课程主题的生长势必营养不良, 畸形发展。

重学科化。不少教师学科情结偏重, 靠着学科这根拐杖走惯了, 在选题内容上常不自觉地向学科看齐, 附属品的倾向严重, 存在两类情况。一类是再版。将选题内容圈定在所任教学科的藩篱上, 表现出“照着说”的再版特征, 穿新鞋走老路。另一类是扩版。把选题内容对准学科的相关结合部, 发散开来拓展, 表现出“接着说”的特质, 依葫芦画瓢。其结果是, 课程选题在内容上, 呈现出“你有, 我有, 大家有”, 清一色的“第二套学科教材”的老面孔。在课程开设上, “挤破头”现象, 屡见不鲜。

去校本化。课程选题在内容上一味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倾向突出, 呈现出“三不粘”现象。一不粘住本土乡土特色, 二不粘实学校办学现实, 三不粘牢学生特定的生活经历, 出现“高、大、全”的无现场、无现事、无现实的去校本化病症。高:内容太专深, 未量力而行, 没把握好课程内容开发的分寸。大:学不完, 涉及面过广, 大而无当, 顾此失彼, 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全:泛泛而谈, 未作“二度开发”, 内容特色缺席。

偏教师化。由于课程开发一般是实行教师“包干到户”, 加之评审程序的缺失, 教师内容选择权重过大, 致使在课程选题上, 跟着感觉走、凭个人爱好上的倾向突出, 出现“奇、杂、乱”的选题问题。奇:内容选择闻所未闻, 花里胡哨, 极富个人之能事。比如, ××速成法, ××成功术, 结果是, 速成法速而不成, 成功术并不成功。杂:内容设计五花八门, 调号不一, 各行其道, 课程主题群呈现水油分离。乱:选题口径不合, 无法拼合和支撑起有机的课程版图。

3. 选题指导的“空”

课程选题指导的挂空挡, 直接导致了选题成活率的低, 开课率的少, 课程生成力的弱。

空白。管理者对课程选题采取敲“空格键”的办法, 放弃对选题指导的宏观调控, 一盘棋观念淡漠。其表现有二:一个是“不来指导”。认为课程选题是小儿科, 芝麻绿豆似的小事, 不必太在意, 关键是抓紧课程的内容设计和体例编排、教学、评价等部块, 忽视对课程选题的质量把关。另一个是“指导不来”。管理者对此是门外汉, 面对如此众多课程选题群, 不是门门精, 门门通, 而是门门空, 不知从何入手, “满身是劲使不出”“满身是嘴讲不清”。

空泛。一些管理者采取以布置任务代替选题指导的方法, 俗称“会议指导”。会上以说代做, 将会议当成既是课程选题的开始也是完结, 力求一劳永逸, 奉行“只播种, 不耕种”“先开枪后瞄准”, 先选了再说的策略。对于上报上来的课程主题无合理整档和理性分析, 有的是“散装式”, 有的是“混装式”, 无法洞见课程选题脉络和整体的课程版图, 缺少及时有效的纠偏和导航, 教师也是一头雾水,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各自为政。因而选题指导常“返工”。

4. 选题资源的“弱”

选题前没有进行资源的评估, 选题中未进行资源开发的策划, 选题后也无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 失去资源支撑的课程选题, 孤力难支。

选题资源意识弱。长期以来, 课程选题有限定的学科, 上课有编好的教材, 备课有现成的教参, 考试有统考的试卷, 可以说, 教师对一门课程从选题、开发到实施所需的资源, 不必亲自“下水”, “免费的课程午餐”造成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缺乏。在选题资源开发上, 教师普遍重现成性资源而轻生成性资源, 偏显性资源而轻隐性资源, 抓文本化资源而放非纸质性资源, 多静态性资源而缺动态性资源,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选题资源视域的狭隘, 教师在课程选题上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

选题资源利用率低。表现有二。其一, 教室化。不少教师将课程开发选题的资源禁锢在以教室为中心的围墙内, 凡不能搬入或剪贴进教室的外界资源, 都拒之门外, 选题开发的“黑板式种田”倾向明显。其结果是, 经教室这个箩筐的筛选, 原本丰富、多样、活性的可利用资源, 被剪除得所剩无几, 导致选题的窄化。其二, 文本化。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本本主义”盛行, 评价一门校内课程开发成败与否, 往往以文本论英雄, 而且本子越厚, 意味着“成果”越斐然。由此, 资源开发的片面文本化, 愈演愈烈。资源利用的文本化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 资源文本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罗列如“韩信点兵”, 一味贪多求全。有的资源离题万里也掺和其中, 有的资源同质重复严重也凑数其间, 有的资源开发成本过高也在所不惜。其结果是, 可供课程开发选题的资源, 大而无当, 有名无实, 所谓可利用资源的“数字大厦”, 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导致课程选题实践沦落为画饼充饥。二是, 资源文本的静态化。将周边的资源一味进行文本化定格, 会带来固化的负面影响。针对硬性资源、现成性资源、显性资源进行文本登记与整理是必要的。但对于众多看不见摸不着而处于动态发展的软类资源进行“文本格式化”, 苛求一劳永逸, 明显过于机械、刻板, 容易造成课程选题自身内在价值和张力的缺失。

二、改善课程选题规划的建议

针对学校课程选题改善的建议, 既要脚踏实地, 切中当前问题, 又要仰望星空, 着眼于课程特殊价值的显发。

1. 明确课程开发的选题方向

其一, 明确课程性质。中小学课程开发本质上是全体教师的课程职责而不是个别教师的才艺表演,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而不是给部分学生的优待, 它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学习方式, 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科学实践为基本主题内容, 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选题规划必须以此特性为自身的课程“宪法”。其二, 把握选题准则。其准则有四: (1) 彰显办学特色。选题要以“特”为先, 特色的厘定要确切、具体, 明确主攻方向。要以“实”字为要, 特色的切入口要选准、选实、选深, 力求操作简明, 方法得当, 力所能及, 不贪多求大, 不冒进求快。 (2) 切合学生发展需求。一是, 选题要有服务面。为某几个学生开课, 不切合多数学校实情, 其选题应达到学生需求面的四分之一以上。二是, 选题要有满足度。促进学生发展, 达成个性需求, 要有度。一味超越学生学龄段, 成本太高, 学生满足面狭窄;一味滞后学生能力需求, 则选题活力不足, 课程收益不高, 应立足于切中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打造学校精品课程。选题要立足精品课程群的经营和打造, 树立精品课程意识。 (4) 孕育教师课程能力。选题开发要凸显发展本义, 切实为教师课程开发搭建试验平台, 推升教师专业成长水平。

2. 做实课程开发的选题审议

课程审议是保障学校有效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 对选题的审议是其要务之首。课程选题审议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其一, 组织审议小组。审议小组主负责人为教研室和教务处主任各1人, 成员由年级 (段) 长、各学科组长、教师代表构成, 人数限定为20人, 原则上未经审议小组审议的选题, 一律不准开设。教研室专责课程选题开发的教研, 而教务处专注理顺课程安排和开设, 二者联手足可担当, 以突出课程开发的“教”与“研”的主线。其二, 严格审议程序。审议程序由四个流程构成, 一般分为先审阅选题申请表, 再进行教师选题自述, 后实行选题对话询问, 最后进行无记名民主投票, 原则上通过选题审议需要获得半数或半数以上的票数。其三, 明确审议标准。审议标准是选题审议的中枢神经, 直接关系着选题的效度。其标准有四: (1) 选题意义的说明。这主要考查选题目的是否明确与选题意义的深度。 (2) 选题所面向的对象。这主要考查选题对学生选修范围界定的清晰度是面向年段, 是跨年段, 还是全校性质。 (3) 选题所需资源的设计。主要考查两个部分。一是, 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二是, 对潜在资源的设计程度。 (4) 选题可行性的论证。这是选题审议的核心部块, 包括两部分。一是选题内容的界定, 包括考查内容选择的明确与否以及范围界定的适切程度。二是选题价值的评估。评估一个选题价值的大小, 应从整个学校课程全景加以考量, 主要关切:教育性, 立足于过滤非教育性成分的选题, 这是确保选题具有教育意义的前提;独特性, 选题必须凸显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 强调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以区别于各学科课程;延展性, 选题必须同各学科普及知识和常识认知区别开来, 具有课程深挖和展开的空间, 不是一次性产物;互补性, 选题必须同学校现有课程相匹配, 相融合, 以形成完整的课程版图。其四, 公布审议结果。一是, 结果公示, 听取反馈, 进行民主监督;二是, 以书面形式通知入选教师, 正式启动课程开发。

3. 探索课程开发的选题策略

选题策略是课程主题开发的有力把手, 主要有五种方法。

选题推荐法。学校可依据办学目标、地方特色、师资特点、资源状况等实际情况, 开列一份课程选题菜单, 分列相关选题类型, 向学生推荐, 供学生选择, 将反馈上来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课程选题。其优点是, 操作简便, 预设充分, 便利构建清晰、有序、搭配得当的课程版图, 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科整合法。其特点是依托各学科课程进行选题, 路径有二。一是, 同学科间整合, 跨年度选题, 找出学科年段间的课程结合部, 将其串联寻找课程开发的主题。二是, 不同学科间整合选题, 可在年段内亦可跨年段找出学科群间的“中间地带”进行选题思考。其优点是, 选题相对集中, 师资配置方便, 课程编排简易。

实践衍生法。课程选题在课程具体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生而来, 往往切中学生发展的当务之急, 极具课程开发的生命力。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由关键性的课程实践事件催生而出, 也就是说, 亲历的现场性课程问题往往是师生课程选题的母体。其优点是, 课程选题“生于斯、长于斯”, 生命力旺盛, 孕育教师课程力, 直指学校课程开发的本义。

问卷调查法。先设计选题问卷调查, 掌握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 然后通过对选题需求的数据统计和发展意向的分析, 来确定课程开发主题。其优点是, 获得学生课程需求的第一手材料, 对课程需求面掌握深广, 能为选题决策提供有力的向导。

条件商榷法。以条件资源作为“筛子”, 对选题进行优胜劣汰, 重点选用条件成熟, 资源丰富的课程主题的方法。其优点是, 选题理性, 成活率较高, 素材条件基础好。

在实践中, 这五种方法可贯通起来使用, 可以问卷调查, 摸底学生的课程需求, 通过学科整合和师生自主设计提供选题清单, 在此基础上进行条件商榷分析选定成熟主题, 在实践中派生出一系列优质“主题群”。

4. 深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无视资源条件的选题, 缺少选题实践的资源, 都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者必须联动。

深化课程资源开发管理。资源管理必须服务服从于课程选题, 力求动静结合, 以用为管。其一, 静态管理:登记存档。以活页方式编制《学校课程资源登记表》, 来强化课程资源管理。登记册主要包括: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使用事项和入册时间等。其二, 动态管理:整合利用。将登记造册的课程资源“储蓄”拿来“投资”, 实现增值。其方式有二:一是整合同类资源, 立足优中选优, 求精务实, 突出实效。二是整合异质资源, 着眼于优化配置, 取长补短, 实现高效益。异质资源的统整须把握好三性。首先, 互补性要强, 所选的异质资源要有交互、融合的空间和合作使用的内需。其次, 协调性要好, 资源间要有联系点和结合部, 克服“风马牛不相及”的强拉硬扯现象。资源的整合操作要简便, 力避“千里迢迢”的远水难解近渴的弊端。最后, 成效性要高, 资源整合后的“新产品”要有“高增值”, 能用上、用好、用活、用久。

深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其一, 开放性原则。包括类型的开放性, 是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 只要有利于课程选题开发, 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途径的开放性, 是指课程选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 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 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其二, 经济性原则。课程选题的资源开发要追求“高性价比”, 充分考虑课程资源开支的经济性、开发的时间性、空间的临近性和学习的便捷性。其三, 规划性原则。对课程选题资源要进行充分评价和规划, 发挥“比较优势”, 清楚以何种方式, 通过何种途径, 在何时、何地进行统整、开发最有效。

上一篇:英汉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