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山水

2024-07-03

园林山水(精选10篇)

园林山水 篇1

梧州位于广西东部, 紧靠珠三角, 毗邻北部湾, 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有"绿城水都"之称及"鸳鸯秀水世无双"之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75.5%, 居全国前列, 是广西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江河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 在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中位列前三名。梧州适宜人居、休闲、养生、长寿, 所辖的岑溪市、蒙山县已名列"中国长寿之乡"。2009~2012年, 梧州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 通过实施城市生态林建设、公园绿地提升建设、绿化亮点建设、绿色构架建设四大工程, 落实蓝天、碧水、宁静三项行动, 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并于2014年1月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绿量大幅增加, 园林景观品质不断提升依托梧州独特的山体、河流、湖泊、湿地建成城市绿色长廊、城郊森林和城中园林, 城市绿量大幅增加,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39.16%和36.24%。通过在新城区建设新公园、在老城区兴建小游园、对老公园升级改造, 建成6座综合性公园和37处公园绿地,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62平方米, 群众出行500米就能享受怡人的绿色环境。道路绿化自然成景, 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一路一树种、一街一花色以及成片、成块、成线的原则, 建成一批绿色廊道、景观大道和鲜花大道, 打造四季有花、色彩优美、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绿化景观体系。彰显城市特色, 打造独特园林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和现有建筑, 加强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 打造独具特色的立体绿化景观。持续改善城市生态, 人居和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严格按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污水处理率达87.48%, 饮用水源安全得以保证。加强对建筑施工噪音、社会生活噪声、生产噪音等的日常管控, 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加强对重点地区、路段和工地控尘状况的管控, 使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据监测, 2010年至2012年, 梧州每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为365天。

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思考 篇2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是达到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美好蓝图,对于提高生活环境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山水园林的概念、重要性及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山水园林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而且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精神面貌上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进行山水园林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

1.山水园林的概念和重要性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式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供人们游憩的区域,山水园林式的城市就是通过人工改造的方式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城市风貌。它把我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重返自然的状态,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园林和森林的结合体。

城市是重要的集聚地,是生产经营的主要活动场所,城市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个自然和谐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促进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山水园林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思想内涵。

2.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2.1 城市建设使生态环境失衡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迈进使得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加加速了城市气温的升高,城市的规划使得园林绿地的面积逐年缩小,一些城市还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威胁,这些都展现出了城市发展的弊端和漏洞,根本原因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的平衡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2.2 城市的发展没有特色,文化积淀不明显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缺少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出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的建设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建设,并没有鲜明的对比和特色,建设者对城市的个性挖掘不够,规划设计手法也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特色,建筑的设计没有文化内涵的积淀,与其他城市风格雷同。

2.3 城市中的基础性设施不够,城市功能不完善

与标准化的园林城市建设相比较,城市的基础性设施比较落后,城市的功能也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城市的道路结构不完善,还有很多的断头路,城市的出入口也不顺畅;城市的污水管网建设也很落后,收集污水的能力比较差,处理的效率更是低;其他的如城市的停车场、公共绿地等一些市政的建设设施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发挥。

2.4 城市建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增加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对自然化的环境迫切需要,以缓解紧张焦躁的情绪,假期旅游趋势的不断增长就可以看出人们在闲暇的工作之余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向往,这就要求城市园林的建设必须走出城市小园林建设的束缚,不断的向风景自然式的领域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迫切需要,这样也缓解了假日旅行拥挤的现象,在居住地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3.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途径和措施

3.1 加强园林绿地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为指导,形成了一个城市化的园林绿地系统,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绿地的建设规划使得园林更加的贴近自然,加之山水的结合作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自然的环境。

3.2 设计和规划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扬

中国的传统式园林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到国际的认同和喜爱,风格和艺术特色也在国际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该发挥创新优势,引入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绝不能简单的模仿传统式的建设模式,而要在这基础上加以创新,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转变设计思想,开拓园林设计的眼界,把眼光立足于整体环境中,除了用植被、山石、水体等设计要素外,还可以使用园林小品、游乐设施作为辅助设计要素,还要考虑好色彩、体量的合理搭配,做到整体布局、细部把关,将城市园林规划的更加自然诙谐。

3.3 动员全民参与,加强法制建设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不只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责任,还应该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缺少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这项工程很难进行下去,为了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可以广泛的宣传山水园林和人文关怀的相关知识,普及苗木花草种植的理论知识,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培养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努力形成一个山水园林的城市面貌。

3.4 加强人才的建设

人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根据山水园林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利用多种方法加强人才的建设力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才的培养也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山水园林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所以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

3.5 鼓励近郊农民发展近郊的山水园林建设

城市的山水园林建设不只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样很不是很全面的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方式,更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要注意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还要把山水园林的理念延伸到郊区中去,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保障,单纯的让他们变更耕作方式来获取生态效益的方法是不可行的,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形式,发展山水园林式的绿色产业,走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路线,这样可以取得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3.6 加强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理念离不开山水的要素,作为水利部门,应该积极响应规划部门的号召,做到科学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还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防止水污染现象,进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还应该完善地下水位,对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监测,进而全面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和规律,为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做好规划部门与水利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将山水园林的工作尽量做到最好。

4.结语

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是一门以现代景观学为基础的学科,将园林规划与城市山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它以城市为一个单元载体,对整个城市进行园林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山水园林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高质量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也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山水园林将园林进行升级和改造,把城市园林设计的更加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黄艺.关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28).

[2]彭远翔.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思考[J].重庆建筑,2002(2).

[3]常江、李九伟、杨倩倩等.浅析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优势与意义[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9).

作者简介:

王娟,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04,专业:城市规划;公司: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谢力明,性别 女,出生年月1980.08;专业 城市规划;公司: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的画境浅析 篇3

在现世生活中受伤时,西方人大多数求肋于宗教,走向教堂。在中国文人世界里,大多走向自然,走向山水。所以山水画兴起,山水诗盛行。中国的文人在政事繁忙之余会用休闲文化来解放自己,游山玩水,会友弹琴,写诗画画等。在苏东坡的世界,他每一次被贬官,每一次政治的失意,都走向山水,走向山水诗。到了杭州在西湖游览,在西湖美景前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会安慰自己,虽然被贬,政治失意,可是在这西湖可以欣赏这样的好山好水,这个山水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美的。他其实是在提醒自己,生命得意和失意都可以得到快乐,不可以得意就忘形,失意就颓丧。他有一个自己的山水哲学。所以园林艺术等于是把文人把向往的山水世界搬进到园林,搬进了文人画里。明正德初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在家乡建造了“拙政园”,从园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是因为政治失意,回归园林的意思,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成为中国园林中的典范。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征明,以翰墨自娱,优游林下,画风清远恬淡。他与园主王献臣交往甚密,园建成后,王氏经常邀其宴饮、赏游,他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拙政园成了他创作的蓝本。他曾数次为拙政园作画,其中比较有影响、流传至今的《文待诏拙政园图》集诗、书、画于一体,各全其美,相互映发,堪称杰作。

在空间上园林山水采用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主要手法是采用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手法,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方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虚实结合,形意兼得,这就是画家用图画表现园林时的主要手法,在根据园林实景描绘的同时也根据感觉与想象对园林实景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再创作,画面意境大大超越了眼中的实景。在园林山水中窗子起了很大的作用,画中窗子不光是为了透气或者是留白只用,更是为了取景,借景。窗用于园林,不仅可以使墙面上产生虚实的变化,而且由于它隔了一层窗花,可使两侧相邻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并具有“避外隐内”的意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把大自然吸收到庭院内,庭院内罗列蜂峦湖沼,俨然一个世外桃园。

在园林山水画中,最常见的当属亭和水。这是古典山水画意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国人喜欢在山水中设置一亭,亭意思是在这里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看看风景。而亭就可以是“纳千顷之汪洋”,亭外美景尽收眼底。园中设亭,关键在位置。在园林实景和画中,亭都是“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如苏州网师园,从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又如沧浪亭,位于假山之上,形成全园之中心,使“沧浪亭”名副其实;拙政园中的绣绮亭,留园中的舒啸亭,上海豫园中的望江亭等,都建于高显处,其背景为天空,形象显露,轮廓线完整,甚有可观性。

古典园林山水是时间的廷续,园中尽收四时之烂漫,从春到冬,从清晨到日暮,园中景色时刻在变化中。园林中因为四时的界入更加丰富多彩。在画中表现为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四条屏。例如西湖十景,十个景色都不是尽收眼底的,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苏堤春晓一定是春天的景色,春暖花开时节,桃红映着柳绿。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曲院风荷定是夏天,西湖的美,有了荷花的衬托,更显婀娜多姿。平湖秋月一定秋天舟中赏月。断桥残雪是冬天的景色,雷峰夕照是傍晚夕阳西下的景色,但见夕阳西下,水光潋滟,塔影婆娑,青山秀丽,令人叹为观止。园中四时的景色与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园林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地方,落寞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惆怅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愁思时“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沈周有诗云:“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饥邻。城头日出啼鸦散,堂上春深乳燕飞。更羡贤郎今玉署,封恩早晚著朝衣。”王维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此刻的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

园林的设计受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的风格。以自然、淡雅、清静为主。其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那么在表现园林山水时色彩也极尽清新淡雅之风,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就单纯用淡墨渲染,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杆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幅色调统一、恬淡雅致园林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使其拥有诗情画意。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仍然会面临着失意、烦乱。古典园林的画境,会帮助人们洗尽铅华,找到自己和内心的宁静。

摘要:本论文以探究园林山水蕴含的画境为出发点,通过园林山水形成和发展原因的阐述,理清其文化和人的内心情感的关联,解析人们向往园林山水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园林山水,画境,内心向往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邢建昌.美学[M].河北: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湖北来凤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篇4

湖北来凤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20日,外出返乡的来凤县城居民向代明带上家人,爬上庆凤山森林公园山顶,欣赏、拍摄城市冬景。放眼望去,青山连绵苍翠。城中,酉水河、蓝河蜿蜒穿过,碧水倒映城市美景。

庆凤山下,来凤招商引资打造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喳西泰水城,正在建设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呈扇形分布,依山傍水。来凤是鄂湘渝边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近年来,该县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宜居县城。2008年,该县被命名为“湖北省园林城市”,随后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全面实施城市园林化、街道园艺化、单位庭院化、家居盆景化行动。该县对新、改、扩建的城市建设项目,绿化指标不达标的不予审批,对绿化工程建设不达标的不 许交付使用。

目前,该县县城“山、水、路、园”文章越做越俏。公园、广场、游园和道路绿化构成城市绿化网络。城区建成植物 类公园2座,占地面积达382亩,植物物种60多种;建成园林式小区7个,占居住区总量的53.48%;沿街拆墙透绿率达82%。游园层级绿化,停车棚垂 直绿化,市民栽花养草成风,一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新城正在形成。

园林山水 篇5

基础:山水优势得天独厚

衢州市城区位于金衢盆地之西南,地处钱塘江生态源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浙江省生态屏障,建设山水城市具有天然的优势。第一,衢州是有山有水且山青水秀。衢州三面临江,衢江两侧为河谷平原,外延为丘陵低山,再扩展为低山和中山,城市中有府山、鹿鸣山、衢江、南湖、斗潭湖等山水资源,环境宜人,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第二,衢州是千年古城且底蕴深厚。衢州已有1800多年历史。市区南宗孔氏家庙和衢州府城最具价值。南宗孔氏家庙是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时所建,是全国仪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衢州府城还有保留较为完好的古城墙和传统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建设富于衢州特色山水城市的最大资本。

现状:山水风貌日益显现

衢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城市特色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有深厚文化底蕴型山水城市的目标要求。近三年来,衢州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显山、露水,展示历史,彰显文化”的要求,着力进行城市特色和形象的营造。一是城市绿地覆盖率大幅提高。新增绿地面积135.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1年的2.48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7.23平方米。二是城市精品、亮点不断增加,市区完成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6.2亿元,新建、拓宽城市道路252万平方米,江滨中路、三衢路、府山公园,斗潭、西安门桥头公园等一批城市景观项目相继建成。三是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深度挖掘。通过老城改造中对建筑风格和建筑高度的规划管理和控制,较好地保证了古城风貌的完整和统一;通过衢州府城城门及其他文保单位的修缮,为古城文化展示提供了许多地标性内容。儒家文化与古越文化融汇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园林型的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初步显现。

目标:山水蓝图令人振奋

根据衢州市城镇体系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今后,衢州市将按照山水城市“两尊重、两重视”即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艺术的核心要求,以生态为抓手,以拓展道路、改造街面、增加绿地、显山露水为重点,画好山水画,打好山水牌、念好山水经,坚定不移地走山水城市建设之路。

以绿色彰显特色。绿化率是山水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规划,今后一段时间,衢州市将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河流、湿地、山体构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维护生态平衡,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生态效益、游憩功能和视觉景观三者的统一。一将拓展城市绿色背景。统筹布局郊外的农业绿地、林业绿地、水源绿地、环保绿地和风景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通过生态绿地的衔接和过渡,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杭金衢高速公路、320国道防护、浙赣铁路沿线绿带必须控制在50米以上。二将打通城市绿色长廊。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组织山体水系,建设渗透干主城区与各个片区的生态绿楔。三将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自然地貌,建设公园绿地,每个居住区有一个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开放式公共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内有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沿衢江、乌溪江、石梁溪建设沿河带状公园,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两侧滨江绿带宽度必须控制在50~120米。

以文化凸现特色。山水城市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代表的是“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的一种规划理念,既包括自然山水,又包括人工山水,既包含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根据规划,今后,衢州将继续深度挖掘古城底蕴,不断丰富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一将加强历史风貌整体保护。以古城区为主体、占城垣为主脉,突出以南宗孔庙为代表的41个文物古迹点和水亭街、北门街两片历史地段,形成点、线、面有机联系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二将加强历史地段保护。重点保护区将保持其传统街巷格局和街道的界面状态,如水亭街历史地段应保存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北门街历史地段应保存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三将加强古迹点保护。按照“保护为主”的工作总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保护和开发。

以功能体现特色。根据规划,到2010年,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中心城区形成确立的“四个片区、三个公共活动中心、两个物流中心、一个干道系统、五条楔形绿带”结构。城市交通更加通畅,市域范围建成黄衢南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龙游支线等重要交通干道,市区形成“两环、三纵、三横”的城市道路主骨架。

以节点张扬特色。所谓“节点”,即城市中的重点,是观察并借此进入城市的必须之点,直接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如汽车站、火车站为代表的交通结点,大型公园、大型广场、大型市场等为代表的游憩结点,城市出入口结点等等,必须精心筹划,适当超前。根据规划,今后,衢州将重点抓好上述节点规划建设,以提升品位,彰显个性。其中,要突出做好衢江两岸特色的营造,使衢江两岸成为衢州的文化轴、景观线。

浅谈山水园林城市的打造艺术 篇6

“山水城市”的概念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90年提出的。它的理论核心是把现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 将先进技术、环境艺术、历史文化综合运用, 在园林绿化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山水园林城市的创建反映的是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传统的“惟人独尊”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表层上看, 山水园林城市的创建是以自然山水资源为基础的, 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的工程;从深层上看, 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更高目标, 是将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 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 在城市整体设计层面上, 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的、市民可以充分感知的山水园林城市空间体系。

二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意义

1. 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改善, 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 当前多数城市的发展存在如下现状: (1) 生态失去平衡。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城市经济, 城市环境正一步步走向恶劣的境地。大规模的建设也使城市绿化面积逐年减少。不少城市正在重复西方工业化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道路, 生态严重失去平衡。 (2) 缺乏文化特色。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尺度, 文化的发展, 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构成极具特色的城市名片。随着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发展, 建筑和城市面貌趋同, 城市面貌千篇一律, 毫无文化个性而言。而园林由于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 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区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 创建具有时代精神, 又具有民族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园林, 是时代对园林建设的要求。 (3) 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居民面临着高度紧张, 压力繁重的工作与生活节奏, 人们迫切需要在休闲的时候能有良好的途径放松身心, 亲近自然。从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假日经济可以看出, 城市居民在经济能力提高之后, 对大自然的渴求已经变得相当迫切。这就对城市园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构建山水园林城市, 以自然山水资源为基础, 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 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 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通过创建“城在林中, 道在绿中, 房在园中, 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将高楼林立, 烟尘弥漫的城市变得树荫环抱, 繁花似锦。同时, 美好的园林景色, 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让人赏心悦目, 身心愉悦, 还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让人感觉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 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竞争力

进入21世纪, 城市全面迈向现代化, 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山水园林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融合, 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美化城市环境, 塑造城市形象, 突出城市个性, 增添城市魅力。优美秀丽的环境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更能转化为一个地区的“绿色竞争力”, 有效聚集人气、商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树立城市形象,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快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步伐,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增强城市软实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聚集有利于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才能让安康的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3. 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 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创建工作, 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 有利于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落到实处, 建立起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有利于保护蓝天碧水绿地, 为城市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三打造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的途径

1. 高瞻远瞩的打造规划

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园林城市建设, 有政策可依, 有国外城市成功经验可借鉴, 故可改变过去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园林化建设模式, 着力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而优质且具有强前瞻性的建设规划则自然而然地成为打造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的第一步。

2. 继往开来的创新设计

传统园林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技艺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 在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加以继承, 还要将其引入到现代园林城市建设当中来, 但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 而要实现创新。关键是城市规划师要切实地转变视觉、放开眼界, 要将目光拓展到全景的全部, 搞好山水景观环境设计。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 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因素的事实。

3. 群众参与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建山水园林城市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特征, 若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则建设将举步维艰。为了提高群众对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事业的热情, 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教育有关山水园林和人文关怀的知识以及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 培育群众参与的兴趣, 力争形成拥护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社会风气, 成为群众的自发性行为。更进一步是,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 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附近的山水园林化, 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 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规模山水园林的, 也就无所谓山水城市。因此, 要大力加强山水园林建设的法制力度, 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

4. 增强人才建设的力度

毋庸置疑的是, 人在整个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决定的作用, 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 有必要根据建设的需要, 利用多种渠道和方法加强人才建设, 把人才培养当作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由于山水园林事业所需的人才是多类型的, 故不能采取“一起抓”的方式, 要具体事情具体对待。既可通过培训机构的培养, 也可通过实践自学的培养以及继续教育的培养。在整个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知识性、业务性的教育, 还要注重人才的品德教育, 以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强烈事业心、踏实肯干的高素质人才。

5. 引导近郊农民发展近郊山水园林产业

从当前社会发展山水园林城市来看, 城市存在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山水园林的社会现实, 这样既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 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 还需要将山水园林的建设拓展到郊区。郊区农民有其赖以生存的农田和土地, 故单纯地让农民改变耕耘方式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 必须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山水绿色产业, 走特色农家路线, 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6. 优化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

现阶段, 我国园林系统管理部门按事业编制的现实无法满足大山水项目的需要, 故应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以及中心下移的原则进行这方面的体质改革, 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同时, 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投身山水园林建设事业, 从事山水园林设计施工和相关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 由此激发出的巨大活力定会使山水园林打造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即建设起适合人民工作、生活、休闲和养生的高质量生态环境。

四结语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 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经途径, 是发展第三产业的另一蹊径, 是关注“三农”、解决近郊农民群众增收难的另一思路, 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地打造现代山水园林城市, 关系到国计民生,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课题。它顺应历史潮流, 传承历史文明, 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必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摘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 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文从规划与设计、人与体制的系统角度着力探讨了山水园林城市的打造艺术。

关键词:山水园林,城市竞争力,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黄艺.关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10 (28)

[2]常江、李九伟、杨倩倩等.浅析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优势与意义[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9)

[3]章榕.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 2009 (7)

传统文人山水审美情趣与古典园林 篇7

一、山水文学中所体现的文人审美情趣

山水文学中的山水审美源于自然, 并对山水的超然其外, 体道悦性, 立象尽意, 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 寻找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 在文学中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和自我感情宣泄。作为文化主流的儒家还突破自然美学观念, 把山水比作精神, 赋予“仁、智”的社会品格意蕴, 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

在山水文学中主要体现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自然审美, 这种基于自然审美的心理体验, 极大地影响着古文人的心理方式、审美倾向和世界观表达, 文人也根据自身的经历, 赋予了山水特殊的情绪和情调:

(一) “荒寒”之美

在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活艺术中, 对荒寒美的钟爱, 很多是为孤独寻找一个寄托和写照, 对山水的赏玩是“可窥山水之好, 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 远致闲情, 而为不得已之, 慰藉达官失意, 穷士失职, 乃倡幽寻胜赏, 聊用乱思遗老, 遂开风气耳。” (1) 荒寒、落寞、凄美、惆怅的景观情绪, 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心境, 以此为美, 在这种情绪中思索、悟道。这种审美被认为是高级的, 在清朝黄钺《廿四画品》中, 把《荒寒》列为一品:“粗服乱头, 有名士气。野水纵横, 乱山荒蔚。蒹葭苍苍, 白露晞未。洗其铅华, 卓尔名贵。佳茗留甘, 谏果回味。”

如柳宗元, 被贬永州, 永州山水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刚直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 于是, 他借荒寒之境表现身世之感和哀怨之情。“悠悠雨初霁, 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 解带围新竹”《夏初雨后寻愚溪》, “壁空残月曙, 门掩候秋虫”《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秋月夜病中见寄》。

这样对景物“荒寒”意境的欣赏, 在传统园林的建设中的表现却不是主流, 然而却在日本得到发扬, 成为一派, 即“枯山水”。其实“荒寒”之境, 是可以让人灵魂沉静, 在今天城市中熙熙攘攘的“为利往来”的烦躁之中, 荒寒的沉静, 也许更能抚慰一些心灵的创伤。

(二) “仁智”之美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这个审美传统影响了中国文人千年, 儒家认为山水之所以能被人欣赏, 并非因为自然本身具有美的形态, 而是因为山水蕴含之精神符合了人具备的某种美德, 欣赏山水, 毋宁说是欣赏个体美好品德。乐山乐水的审美感受主要源于“观山”“观水”所引发的道德联想, 以景色比德, 寄托情志,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屈原用“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到柳宗元把原本无情的山水景物, 赋予人的感情。《商山临路有孤松》“孤松停翠盖, 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 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 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 时将承雨露。”很难分清作者是写景物, 还是写自己, 句句写景, 字字带情。

(三) “娱悦”之美

强调一种感官的愉悦, 一种惬意的情调, 表现隐居之处或寻常百姓居家住所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观。如苏轼《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白居易《闲居自题》“门前有流水, 墙上有高树。竹径绕荷池, 萦回百步余”。

(四) “禅”、“逸”之美

中国的大多文人受到了儒家学说影响, 都期望能入世“兼济天下”, 但事与愿违时, 便采取了隐逸的生活方式, 其中的一些人, 即使隐居山林与世无争, 也无法克制内心深处的痛苦, 于是投入到佛、道之中, 追求精神的闲适与心灵的清净。譬如王维, 他深究禅宗, 其诗歌中充满了佛理的暗示。他的私人园林辋川别业, 达到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园林巅峰, 处处透出禅理:

《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空”、“寂”表现的都是佛教中的色空观, 虚空冷静, 空间、时间的流逝是平静的, 生命的寂灭是无奈的, 花开花落皆随缘, 体现了王维对佛禅的体悟。其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实际上是王维静虑参禅的地方, 禅宗的神秘赋于辋川别业特殊的宗教意境美。

二、文人山水审美观在园林设计的体现

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使得游览山川名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山水呈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对自然山水形式美注重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如何去体现这种自然美, 于是文人们把对游赏山水的极大的热情转化成为绘画以及对园林的营造, 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自然山水组织在园林中, 满足登临山水之癖, 居住在园林中, 得到一种精神寄托。住所的园林化, 舒适、有情调的生活方式, 又反过来使文人对外在的自然山水的游赏, 回转向园林山水, 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美的发现到园林艺术的勃兴的转化过程。园林是一种被定义了的山水, 文人也在从事园林经营的过程中定义了自己, 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盛唐以后, 中国园林与文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文以园传, 园借文传” (2) , 相互生发。古代园林的审美观, 与山水文学的审美观, 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文人山水审美观是园林审美的根源, 园林即微缩了的山水, 是文人表达自我情操的一个载体, 对山水的审美体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园林的设计中。

传统文人山水审美情趣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总结起来, 本文认为有四个特点:

(一) 法“自然”

自然审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 儒学和道教也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是相通的“万物与吾一体”, “天地以万物为体, 而万物以自然为正。自然者, 不为而自然者”, 认为天道是“不为而自然”。 (3) 这些思想使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于自然, “崇尚自然, 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庞大的真山真水皇家园林, 还是文人门前精心营造的一小园子, 或是清寂空灵的寺庙园林, 其中的一水一石, 一亭一台, 无不体现了这种自然审美追求, 及心灵与天地的感悟、交融。

园林设计不仅做到效法自然还要保护自然, 对大自然持“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4) 如柳宗元认为在修建园林时, 要“因其地, 全其天” (5) , 意思就是不要人为破坏原本景色的天然真趣, 按照那里的地形, 保全它的天然面貌。

这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于今天污染严重、资源紧缺的社会状况, 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 尚“野趣”

在对自然美的向往中, 园林里颇受欣赏的是一种“野趣”美, 这个“野”是一种“无为而治, 崇尚自然”的“野逸”美, 是对深幽、清奇、不羁、没有约束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在自然的神奇和变幻莫测中, 拓展欣赏者的心理空间, 使他们的心理空间也变得深邃委曲, 达到一种神秘的心理状态。

这种审美的追求, 在文学中表现得很直接, 如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有:“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而另一篇游记《袁家渴记》有:“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 山水之可取者五, 莫若钴拇潭。由溪口而西, 陆行, 可取者八九, 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 至芜江, 可取者三, 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柳宗元非常赞赏深幽清奇有野性美的自然环境, 尽管“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在古典的私家园林, 由于占地面积较为狭小, 要想追求“野趣”、“深幽”“清奇”, 就需要在空间结构上费尽心思开拓园林的纵深空间, 使游人获得“移步一景”的审美感受, 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想象的方向当然是“宛若天开”的野趣美。

(三) 重“奥如”

对于景物的赏玩, 柳宗元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 大略有两类一是“旷如”, 一是“奥如”:

“如下游之适大率有二, 旷如也, 奥如也, 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 出幽郁, 廖廓悠长, 则于旷宜。抵丘理, 伏灌莽, 迫速回合, 则于奥宜。” (6)

“旷”是指开阔、广阔之意, “奥”则是曲折隐蔽之意, 含义是适合游玩的山水大致有两种, 即开阔明朗和幽微曲折之地。柳氏是喜欢“奥如”的:“今所谓东丘者, 奥之宜者也”, 因此“因其奥, 虽增以茂石莱石。弯若洞谷, 劳若林麓, 不可病其邃也。” (7)

由此可看出中唐以后的文人雅士不再单纯追求那种雄阔壮大、气势恢宏之美, 而是逐渐由外扩的豪气转向内敛的雅趣, 从而对唐代以后的园林创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调整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审美趣味。重视风趣幽深纤巧而不局促, 经纬纵横而不混乱, 绿树青苔, 隐约卓绝之美的“奥如”的情境。这种审美在苏州园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隐身于民居中的清代苏州知府吴云的听枫园, 由于游客较少, 古代园林的幽雅之态仍保存完好, 宅居不广, 花木胜之, 清池一弘, 水面幽深如潭, 半亭林池花木映照, 亭廊迂回深邃, 建筑和山石连接得隐隐约约, 一步一景。

(四) 喜“生境”

中国的一些文人以陶渊明为代表, 骨子里都有一种遁世情结, 但是这个隐世的生活方式是如“桃花源”里那样的生机勃勃, 是“木欣欣向荣, 泉涓涓而始自流”生机盎然的自然美的“生境”, “宏丽轩举, 前楼后厅, 皆可醉客”的繁荣景致, 这种生气盎然的景致与前文所述的“荒寒美”不同, 是积极的。

园林, 使文人们既可出世隐居于城市山水林间, 修心养性, 又可入世阖家欢聚, 进行社交往来。融通了“出”与“处”,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即使赞赏的是“荒寒”, 有“惆怅寂寥”, 但是并不是悲风呼啸, 一片死相, 园子可以命名为“网师”“沧浪”, 但一定是优美充满生机的, 就是很欣赏“荒寒”的柳宗元, 也因为小石潭的“其境过清”而觉得不可久居。

同时, 这个“生境”适宜于耕读之乐, 中国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耕读之乐”的生活方式扎根于文人心中, 尤其在仕途遭遇艰难挫折时, 他们更倾向于重新回归田园生活, 苏舜钦《沧浪亭》“一径抱幽山, 居然城市间”的居住环境就是靠营造居于城市中的园林来实现。

比如在《红楼梦》中就有这么一段描写:“转过山怀中, 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 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 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 各色树稚新条……”当身居要职的文人贾政看了之后, 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 固然系人力穿凿, 此时一见, 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这个归农的生活环境与马致远钟情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张志和神往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为异曲同工。

园林的蓬勃发展, 使文人山水审美情趣物化得无微不至, 成为传统园林审美文化的主流部分, 也直接关联到对传统文学、绘画、音乐的领悟, 对文人山水审美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让我们理解传统审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对人的心灵产生良好的净化作用和精神层次的提升。

摘要:山水文学中的文人山水审美源于自然, 并对山水的超然其外, 将自然山水作为内心寄托, 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和自我感情宣泄。然后把对山水的审美体悟融入园林的设计中, 物化出对山水的荒寒、仁智、禅道等审美的理解, 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自然山水组织在园林中,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关键词:山水文学,荒寒,野趣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2]余开亮.六朝园林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262.

[3]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73:2004.

[4]唐鸣镝, 黄震宇, 潘晓岚.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186.

[5]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6][唐]柳宗元.《永州龙兴东丘记》.

园林山水 篇8

出版时间:年月2015 1

装帧:平装

定价:元49

【内容简介】

辛弃疾山水园林词的审美意识 篇9

一、辛弃疾带湖、瓢泉山水园林的营造

自从中国园林建筑中“文人园”兴起后,文人士大夫往往会兴情以造园,园成则与文人好友吟赏唱和、作诗填词、娱乐遣兴。辛弃疾营造的带湖新居和瓢泉住所就是其落职罢官后啸傲林泉之闲居地。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内,选定上饶营建带湖新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新居落成,他先后写了《新居上梁文》、《沁园春·带湖新居》等,咏唱其“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他还将临靠稻田的一栋房子取为名“稼轩”。对带湖庄园的地理位置、规模和布局,据洪迈《稼轩记》云:“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又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轩下临之,是为稼轩。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来褥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诸。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从这篇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辛弃疾带湖新居依山傍水,环境十分清幽,“在城邑环圚之中,而独出车马嚣尘之外”,而其园林布局十分巧妙,筑室百楹,枕湖泊、拥平畴,花木山石、亭台楼阁、流水回廊、曲折小路可谓美不胜收。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至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辛弃疾落职隐居于此10年,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填词近200首,有很多就是描写带湖山水田园生活的。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后不久,“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 并赋词:“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后辛弃疾经常往来于带湖与期思之间,又因泉形若瓢,泉水清澄淳静,作《水龙吟·题瓢泉》云:“一瓢自乐,贤哉回也。”将“周氏泉”改名为“瓢泉”。瓢泉依山傍林,是一泓天然石潭的清泉,泉边有方青石,辛弃疾对瓢泉喜爱至深,常邀友人来此对酌,《祭陈同甫文》中就有“酌瓢泉而共饮”之句。辛弃疾得瓢泉后,在此建造园林宅第。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辛弃疾再次落职,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乡居生活。瓢泉庄园那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使辛弃疾对山水园林景物有更深的感触,他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风光的词作,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二、辛弃疾词作对带湖、瓢泉庄园的描绘及其审美意识

由于辛弃疾带湖、瓢泉园林闲居含有一份无奈无望的悲慨,因此当他把对于园林景物的安排当作了英雄失志以后的一种安慰和寄托时,他便以丘壑山水为扩充,以情感为旨归,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情感都投注在山水园林之中,其大量描述带湖、瓢泉周边环境和村居生活的词作,也都是园境、画境与诗境的融合统一。其《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云: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此词是辛弃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新居将落成之时所作,词人借山造景,在东边的山冈上,修一幢茅屋作为书斋, 并且要邻水开窗,将湖光山色无限景, 都聚一室内。沿着门前的水流泛舟行钓,就要在湖岸栽一些柳树;竹经冬而不凋,梅凌寒而开放。竹梅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情趣,而且是自古以来为人节操的象征,辛弃疾当然就要好好安排它们的栽种了,用稀疏的篱笆围护竹子,这样就不会妨碍观赏梅花了;“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佩”(《离骚》),“菊”、“兰”,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喜爱的高洁的花草,菊花可餐,兰花可佩,辛弃疾就一定要亲手一棵一棵地栽种下去。湖边种柳和小舟行钓的悠闲,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四时景观特色兼顾,词人真是将自己的园林安排点缀得很美很有情趣,这一安排点缀可见词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辛弃疾在带湖、瓢泉园林长期的闲居生活中,与青山绿水做伴,与山花山鸟、松菊鸥鹭为友。他的《水调歌头·盟鸥》云: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角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春,词人初离官场,回归自然,描绘自己隐居之地带湖美丽的风景:放眼千丈宽阔的带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鸥鹭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词人忘情山水,有时在湖边来回漫步,与自然界的飞鸟交朋友,有时站在湖边的苍苔上,静静地观赏湖中悠闲自在的鱼儿,而经词人改造而成的鸟语花香的园林在清风明月中更显美丽。词人盟鸥观鹤的的生活真是悠闲,词人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带湖东岸的绿阴不太浓密,我还要在那里多栽一些杨柳。当年城边荒废的一片土地,经辛弃疾的设计、整理显得多么美好,词人的生活是多么闲适自乐。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云:

婆裟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4]

此词作于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词人在带湖居所开掘一条溪流,借助水的柔美和流动给自己的居所带来灵动之气。溪水初来,青山欣喜欲舞。这溪流风光之美,恰似湘江。新开的十里春波,辛弃疾能像范蠡泛舟五湖那样,驾一叶扁舟在溪流中飘荡,既观平沙鸥鹭,又看落日渔樵,使人心旷神怡。

作于绍熙五年(公元1194)秋冬之间的《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云: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是年秋,辛弃疾被弹劾罢职,回到江西信州,在铅山县的期思瓢泉正式营建宅第。“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这里水光山色,树木掩映,美景怡人,词人以杜甫、陶渊明自比,想在此处建造“茅亭”,诉说回归田园的喜悦。“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虽然自己已落职,但可以在此驾驭这些好山好水,饱享美景终日,可以频频召来花鸟为自己歌舞,催云水对自己暮送朝迎。词人陶醉于这自然美景之中,甚至被山灵笑:“白发始归耕田园。”词人对自己宅园府第与生活的描绘,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生机无限、景色优美、物我欣然相处的乐园。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云: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此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辛弃疾落职闲居瓢泉,在江西上饶灵山游览之时。词作先描述灵山的优美景色: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重重叠叠或“西驰”,或东向,好像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接着写自己的构想:要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搭建一座小桥,就像弯弯的月亮和弓一样。词人犹似一位高明的画师,又似一位高超的建筑设计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建构起园林韶秀温馨的情韵。这还不算,词人接着说:在这连绵不断的山峦上长着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如今我放废赋闲了,可是老天爷却不让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于是词人在山中结庐。他说,我这灵山齐庵茅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

词人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青山是千姿百态。在雾散云开、天高气爽的早晨,东方的几座山峰,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它们不就像那大大方方、磊磊落落,不忸怩、不作态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这些山真是雄伟深厚、高雅刚健,面对它们就如同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他要在河堤上开出一条路来,在这里筑一个偃湖,哪一天才能筑成呢?那时候我就可以欣赏湖中濛濛的烟水了,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作于庆元三年或四年(公元1197或公元1198)的《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云: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自没安排处。

此词描述了主要建筑之一停云堂的位置和优美的环境:堂前小桥流水潺潺,沿着溪水,拄杖穿行于崎岖的小路,青青翠竹伴人行,云霭烟霞,留下一路遐想。从山巅停云堂,可看山下濛濛细雨。山花烂漫中,可听鸟声婉转鸣叫。这样的山水美景,园林情趣,怎能不让词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云: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浸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儿,把作镜儿猜。

此词作于词人瓢泉隐居期间,他披襟散发地坐在家门前,静看一条细细的流水一直流到台阶旁,于是,他就开了个池子,把月儿唤来池水中,看水中的影子。红莲是倒开的,屋宇的画栋倒影,艳丽的荷波悠悠地摇动。而妙龄的少女则把清澈的池水当作镜子,欣赏着自己美丽。园中池塘的景趣,真是妙不可言。

辛弃疾营建自己的带湖、瓢泉园林居所,本来隐含着罢官后寄情山水的无奈,但正是这种无奈的悲慨成就了辛弃疾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审美意识,他寻求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他的词作或描述园林的青山秀水,或吟咏园林的亭台楼阁,或抒写在园林居所的闲适生活,真可谓“文字觑天巧,亭榭定风流”(《水调歌头》)。词人在对园林山水的安排与描述中,传达出的是一份对生命感发的宁静和在山林皋壤之中安顿生命的恬淡。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肖建敏.上饶二十年生活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D].青岛大学, 2007.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园林景观工程山水湖瀑施工技术 篇10

景观山属土山含石类。景观山的建造方法和步骤是首先对土壤的严格要求, 边坡坡度的分析认证, 而后制定专项的施工方案。用图表示出现状地形特征。包括最高点, 最低点和现状坡度, 对比设计图纸计算土方堆积量, 然后确定固定而明显的控制点, 桩木上要做醒目的标志, 土方的运输路线和下卸, 以设计的山头为中心, 以环形线路确保人车不走回头路。确认各级等高线的范围。用自卸车把土方运至景观山处, 人工配合推土机平整。施工中分层夯实土方。每层填土厚度为30cm~50cm, 用压路机碾压, 部分地方使用蛙式打夯机进行夯实。要求土方夯实度符合设计, 规范要求。施工堆山造型中依等高线的范围堆造成山形。待土山造型土方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后, 再按种植土壤规范要求覆盖种植土。随后按照图纸设计道路、溪流、瀑布等各景观元素放线施工。在假山堆土营造过程中, 在陡坎、陡坡处巧地堆置块石护坡。

在景观工程中, 除人工假山和人工湖以外, 其它区域高差不大, 面积有限, 微地形的巧妙处理与精心施工将会增添该区域的园林景观价值, 显示它的自然意趣, 当建造微地形时, 施工必须认真谨慎避免显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在创造微地形时除了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外, 还要充分发挥施工现场二次创造的机会, 模仿自然中的典型特征。使微地形的边缘时常有起伏, 使整个空间内的地形是景观山及其周围环境的延续。同时微地形的营造要和排水设计紧密结合。

在假山塑造堆形过程中, 要认真阅读施工图包括平面图、竖向图, 但不可拘泥于施工图, 要遵循相地合宜, 造山得体, 与相地密切接合, 因地制宜, 把主要求与客观条件及实现的远景密切结合, 还要遵循先立主体, 次相辅弼的原则, 先把主要的景观内容塑出来, 再考虑如何搭配次要景物, 在创造中要很好地处理主峰和次峰的关系。土山与石山的关系, 山坡山势与种植的关系。用土山来创造山势, 石山瀑布就是山骨, 要巧妙地使石山瀑布溪流融入土山中, 就要善于用种植植物的手法联系。

在山景创造中植物配置至关重要, 除水岸、瀑布边、假山边配以恰当的植物, 更重要的是处理好黑松种植与土山坡度的关系, 土山为在堆形过程中就种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坡度不适植栽时能调整则调整, 无法调整就要采用打木桩固土, 小形石景挡墙, 木柱挡墙来创造植栽条件, 栽植完成后, 浇水及其它管理也要真对特殊地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

2 景观湖开挖防渗技术处理措施

机械开挖湖底, 如湖底高低不一致, 一般采取先整平开挖至一平均标高, 然后再挖个别较深部位, 并预留一层200mm厚的土层人工清除找平, 避免超挖和扰动原状土层。

雨季开挖湖坑时, 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或设置支撑。同时应在坑外侧围以土提或开挖水沟, 防止地面水流入。施工时, 应加强对边坡、支撑、土堤等的检查。

开挖不宜在冬期施工, 如必须在冬期施工时, 应采用防止冻结法开挖, 可在冻结前用保温材料覆盖或将表层土翻耕耙松, 其翻耕深度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 一般不小于0.3m。开挖时, 必须防止基础下的基土遭受冻结。如开挖完毕后, 有较长的停歇时间, 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适当厚度的松土, 或用其他保温材料覆盖, 地基不得受冻。

湖体施工时排水尤为重要, 若湖底地下水位过高, 会造成湖底受到地下的挤压而被抬高, 此时可以通过在湖底设置环形排水沟, 沟内铺设聚氯乙烯管道, 管道上打孔, 四周用碎石填塞。

通常基址条件较好的湖底不做特殊处理, 适当夯实即可, 透水性严重及有特殊要求的可做防渗处理。防渗处理包括护坡防渗 (湖体外→湖内) 和湖底防渗 (湖水→地下;地下水→湖底) 。处理方法有:1) 采用人工铺填膨润土防水毯为主要材料进行防渗;2) 在湖底经素土夯实处理后, 回填3:7灰土300mm厚压实, 其上覆盖一层土工膜, 然后再用200mm厚粗砂保护层;3) 在砼池底铺50mm厚中砂后铺一层土工膜, 接缝用憎水粘合剂粘牢并留有盈余尺寸的防撕裂。然后在土工膜上再铺一层中砂, 浇捣100mm厚的钢筋砼池底。为确保水池施工质量, 水池砼采用抗渗商品砼浇筑, 插入式震动器分层震捣, 砼浇筑一次性施工完成, 不留施工缝。

3 景观湖驳岸的处理

景观湖驳岸的设计处理方法有自然置石驳岸, 钢筋砼壁青石块压顶驳岸, 水生植物种植自然生态驳岸, 亲水台阶驳岸等。自然石块驳岸工程内容最多, 是用不经人工整形的山石, 顺自然的岸线砌筑成崎岖、曲折、凹凸变化形式。

自然山石驳岸基层为景观湖基层结构的延伸。即三七灰土垫层, 砼结构, 防水层。在景石放置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孤置、对置、群置、散置、固形造景。形成卵石河滩地的自然延伸, 并且充分考虑水生植物, 水岸植物及临岸地被, 其置石的时间为基层施工完成即行置石, 然后进行砼基层及堤岸结构施工, 防水施工, 卵石散置。以达组景景石与堤岸的结合巧妙自然, 产生宛如天开的效果。

由瀑布延伸至景观湖的溪流驳岸则根据地形落差大小, 应结合设计要求以两岸的仿真石块驳岸为主, 基层素土夯实, 碎石垫层。山岩凹凸造型及表面质感接近天然岩石, 以较大体量作为主起屏障, 隔离远景作用, 单组岩石饰以灰暗、棕黄、铁锈等仿旧颜色, 并在背面种植苔藓、地衣, 在组石下置成片卵石地面, 延伸水中, 裂缝处植草。

施工措施:挂水泥砂浆以成石脉与皴纹, 塑造过程中水泥砂浆中可加纤维附加料以增加表面抗拉的力量, 减少裂缝。常用M7.5水泥砂浆作初塑形。形成大的峰峦起伏的轮廓以及石纹等自然造型。再用M15水泥砂浆罩面塑块石的自然皴纹。纹理的塑造需要多次尝试, 反复观察、边塑边改。最后使每个局部充分显示石质感。最后根据效果要求刷或喷涂水溶性颜色, 再配以穴植, 缝植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

4 小溪流施工技术措施

小溪流开挖通常采用浅条形基础。一般粘性土可自上而下分层开挖, 每层深度以60cm为宜, 从开挖端部逆向倒退按踏步型挖掘。碎石类土先用镐翻松, 正向挖掘, 每层深度, 视翻土厚度而定, 每层应清底和出土, 然后逐步挖掘。

小溪流两岸的景观效果要达到自然活泼, 在施工时除做好基层素土夯实、碎石垫层、素砼垫层施工, 还要严格按规范捣制砼结构层及防水层、保护层。

两岸造景主要靠大小卵石、景石来创造自然水溪, 手法采用真石与塑石交叉使用。在置石时, 主要景石在捣制结构前就把景石放置到位, 然后浇捣砼做防水, 镶贴卵石, 这样景石和水溪结构浑成一体天衣无缝, 更符合景观设计意图。

两岸还要在难以置石块的地方塑石以创造景石的“悬”“勾”“挑”等特殊效果。在基层素土夯实、碎石基层后做砼结构层, 抹35㎜厚水泥砂浆, 置大小配用的河卵石。根据设计要求, 山岩石块的凹凸感要表现, 且表面质感要更接近天然岩石, 每组景石色形相近而略有色差、斑驳, 但石的延伸要有散点、连断。景石的处理或延伸入水或摆入草地树丛。

5 瀑布施工技术措施

第一, 先按照施工图放线, 确定瀑布的准确位置。按要求把瀑布供水管引至瀑布外围10m处的阀门井。按照施工图进行基础施工, 开挖基坑夯实土层至95%以上密度。铺设碎石垫层, C15砼基层, 捣制钢筋砼基础并预埋进水管;

第二, 根据设计意图及施工图确定瀑布跌水落差 (即出水口高度) 。按此高度进行瀑布山体内部结构设计, 根据此设计砌筑溢水池的支架及捣制砼溢水池, 并把供水管预埋进去, 溢水池浇筑完成后做防水砂浆, 厚度不小于30mm;

第三, 在完成防水层后进行出水口安装, 避免损防水层, 然后从阀门井接入供水管, 在溢水槽溢水口处进行特殊找平处理, 使瀑布水流溢出时流畅且线条优美。到此进行初次管道调试, 检查水泵供水及出水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第四, 水景的供水及出水部分完成后, 根据设计要求对水景进行景观塑形 (塑假山) 及置自然石的外装饰。在原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塑瀑布山形的地、梁、柱、支撑设计, 将自然山形几何形体木行架作为瀑布山形支撑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形塑造, 施工中应注意对山体外形把握, 使杠架外形接近设计瀑布山形的外轮廓。然后做砖基架, 设钢网连接好溢水口和瀑钢网接口处, 用木外向锤和其它工具加工成设计造型, 挂水泥砂浆成纹路。在塑造过程中水泥砂浆加入纤维, 充分显示石质感, 然后按照自然河石的光泽、颜色、纹理进行瀑布外表面上色处理, 要使用非水溶性颜料进行喷刷。最后进行调试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瀑面效果;

第五, 根据瀑布周围的地形地貌在周围及瀑布落水区域摆放大小各种规格的景观石材以便真假互用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

6 结论

在施工前, 一定要对工程进行认真的分析,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同时在施工时, 施工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协调与安排, 对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把控, 施工人员做好质量控制及关键工序的验收工作, 确保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傅佳.园林施工技术中若干问题及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8) .

上一篇:互联网宣传下一篇:无损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