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宣传

2024-07-03

互联网宣传(共9篇)

互联网宣传 篇1

0 引言

攀枝花-西昌地区地处“攀-西大裂谷”, 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其中, 钒钛磁铁矿驰名中外, 保有储量已达600多亿吨。其中钒的储量占世界的11.6%, 列世界第四位;钛资源储量占世界的35.17%, 列世界第一位。与钒钛磁铁矿伴生大量共生元素大大提升了攀西矿产资源的战略价值。国家发改委2013年批准设立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 开发利用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凸显了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类不断寻求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从这一视角看,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本身就是文化活动, 其发展不能脱离文化的支撑。基于此, 钒钛文化的宣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激发钒钛开发激情、突破钒钛开发瓶颈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国钒钛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 钒钛文化的诠释

钒钛文化, 以钒钛资源为载体, 在寻求对钒钛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利用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及其物化表现形式。其核心是继承和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 献身祖国的钒钛事业。

钒钛文化一是对钒钛资源及相关产品自身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的探索, 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对钒钛元素运动规律的认知成果及其物化表现形式。具体形态包括钒钛制品、生产设施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等。二是对钒钛资源社会属性的认知及其成果。这是对钒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和财富象征, 如何利用、如何分配的探索。例如钒钛产业的升级转型、钒钛资源可持续利用, 钒钛资源交易规则等。三是钒钛科技发展史。通过梳理、普及钒钛资源研究开发历程, 使人们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科技思想发展变化及其与钒钛科技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钒钛科技发展史研究、普及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 以利于人们了解我国钒钛开发利用的国际地位、成就、不足及前进的方向。四是支撑钒钛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这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也包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典型的低品位伴生矿, 具有难选、难冶、难分等特性, 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为“呆矿”“死矿”。但是, 攀枝花人凭着顽强意志, 锐意创新, 历经数十年艰苦攻关, 攻克了其冶炼的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在新的历史阶段, 攀枝花人坚持科学发展, 锐意创新, 推动钒钛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开发的历程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科技进步史, 饱含着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攀枝花精神的核心, 是攀枝花文化的灵魂, 亦是钒钛文化的精髓。

2 钒钛文化宣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是实施科教兴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 但钒钛文化的宣传普及, 宣传内容和宣传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2.1 钒钛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

目前, 没有专门的机构宣传钒钛文化, 钒钛知识多数通过少数教材的少量内容向有限专业的学生传授。

2.2 钒钛文化宣传内容贫乏、枯燥、不规范

钒钛文化宣传版面大多是图片、文字, 少有动画, 不够生动形象, 大众接受困难。目前在宣传内容方面多数为科研结果、工艺路线、技术关键等, 科普知识少, 内容晦涩难懂, 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脱节, 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钒钛文化宣传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

2.3 钒钛文化宣传运用“数字化”和“移动化”手段不成熟

钒钛文化宣传应该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针对性。钒钛文化宣传局限于少数城市和少数领域, 社会教育领域基本没有涉及。当前社会群体的信息化程度水平较高, 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设备这样的手持移动设备普及率已经很高, 智能设备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数字化生存成为主流的生存方式[1,2]。“数字化”和“移动化”是新时期宣传教育受众群体的显著特征, 针对受众的这一特征开发生动、形象的数字化宣传资源, 可以显著提高钒钛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钒钛文化。

2.4 钒钛文化宣传手段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环境

目前, 攀枝花市没有专门的钒钛文化宣传部门, 钒钛文化宣传工作都是附载在其他工作中进行, 比如政府会议、科研项目等宣传。采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如报纸、电视、广场散发资料、制作展板、挂图、制作专题网站、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进行, 极其缺乏移动媒体的钒钛文化科学知识电子学习资源, 无法满足学习者利用零散的、碎片式的时间进行学习的需要, 也无法推动钒钛知识科学宣传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3“互联网+”钒钛文化宣传的重要性

3.1 钒钛文化宣传是国家战略性策略的需要

钒钛文化宣传是实现钒钛联盟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钒钛产业科技创新规划, 加快建设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世界级企业的迫切需要。钒和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 保护好、开发好宝贵的钒钛资源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且开发好钒钛资源对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含钒和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铁路、医疗、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 可促进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3]。同时, 钒钛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四川省工业“7+3”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 是攀枝花市“6+2”产业体系的主要发展产业, 也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钒钛材料是攀枝花市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 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的四大战略重点之一。

钒钛文化的宣传有利于钒钛联盟聚焦资源利用效率、利用价值和节能减排三大领域, 合力抓好原始性、颠覆性和关键共性的工艺技术研发, 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道路, 为我国由钒钛资源大国向钒钛产业强国迈进提供战略引领和支撑;钒钛文化的宣传有利于探索以投入产出为核心的风险共担、效益共享运行模式, 建立投入保障和效益分享机制, 吸纳更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会员, 进一步增强联盟活力;钒钛文化的宣传有利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促进联盟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转变;有利于加强组织体系、制度建设, 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大幅提高钒钛资源利用率, 构建全生态产业链, 重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成功, 积极抢占全球钒钛产业。

3.2 钒钛文化宣传是夯实钒钛产业基础理论的需要

关于矿产资源产业体系的理论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当滞后, 基本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 不能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决策和理论依据。目前, 关于我国钒钛产业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可以说基本没有。对于钒钛产业体系研究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也是个针对性极强的现实问题, 是以钒钛产业为研究对象, 涵盖钒钛发展战略、创新钒钛开发模式、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等领域。

因此, 开展钒钛产业的理论研究, 是拓展钒钛产业相关理论基础和发展的需要, 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 更是在不断加深对钒钛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 从钒钛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钒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推动攀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3 钒钛文化宣传是完善钒钛产业链的需要

目前, 攀枝花钛产业多以初级的钛精矿洗选为主, 深加工企业很少, 高档钛制品比如高品质的钛原料、钛材和高档钛白产量较小, 钛产品总体上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工艺长、成本高。在钛的加工方面只有钛白单一品种, 海绵钛有了规模的厂家, 但是销售困难, 无高档钛材生产。钒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前端, 原料类产品比重大, 钒的深加工程度较低;同时钒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 大多数还处在探索性研究或实验室研究阶段, 应用技术研究明显滞后, 影响了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攀枝花市现有的钒钛产业结构基础上, 大力宣传钒钛文化、钒钛科技, 依托攀枝花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 积极推进四川攀西钒钛产业基地的深加工产业发展,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淘汰落后产能, 延长产业链,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部分产品的产业化, 最终实现攀枝花钒钛产业链的提升和完善。

3.4 钒钛文化宣传是建设高水平学产研平台的需要

钒钛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 企业发展和企业运转对产品利润依赖较深, 原材料涨价、部分原材料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环保投入增加侵蚀企业利润, 企业便无法有效开展钒钛新产品的研发, 限制了钒钛产业链的下游延伸, 最终影响钒钛产业市场的运行水平。同时, 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高校的一个软肋, 高校的科研长期存在的“小型、分散、自发、重复”现象, 造成科研人员远离生产实践, 科研与生产实际脱钩, 项目产业转化率低, 同时也造成学生的培养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年轻教师的成长缓慢等问题, 从而使技术来源、技术人才和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对产业升级形成有效支撑, 造成钛产业发展不足, 影响钛产业水平提高和做大做强。所以, 应大力宣传钒钛文化, 探索高校科技创新体制建设。

3.5 钒钛文化宣传是培养钒钛产业人才的需要

2008年, 四川省人事厅发布了《四川省钢铁钒钛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全省钢铁钒钛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约为20.9万人, 占全省工业人才的8.9%, 钒钛产业领先、知名、具有相当竞争力的高级专家和熟练掌握新技术、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更是短缺。2010年, 攀枝花市委组织部发布了《攀枝花钒钛产业人才开发研究》报告, 对目前攀枝花市现有钒钛产业人才规模、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 明确指出攀枝花现有钒钛产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学历低、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人才的不足必将对攀西钒钛产业发展和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等造成严重的制约。

钒钛文化宣传将围绕国家钒钛产业发展方向, 促使各级部门加大钒钛基地建设投入力度, 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学科建设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优秀学科带头人培育发展规划, 不断完善人才成长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 引领钒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促进和完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3.6“互联网+”为钒钛文化宣传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 网络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已经远超传统媒体[4], “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每天发布、转发的信息量数以亿计, 在新媒体与自媒体时代下, 舆论产生的影响、宣传带来的益处众所周知。钒钛文化宣传利用媒介与平台, 通过纸质、声音、影像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 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能有效地推动钒钛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 从而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 为钒钛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

4 构建“互联网+”钒钛文化宣传模式

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到来, 更活跃的新兴媒体、更快捷的、互动性更强的信息传递进入我们的生活, 几乎人人会微信, 人们在悄然中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的趋势下, 可以构建“互联网+”钒钛文化宣传模式。

4.1 加强领导, 设立专门的机构宣传钒钛文化

设立专门的机构宣传钒钛文化, 比如利用现有的机构《四川省钒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钒钛产业发展的人、财、物、专家等优势, 把钒钛文化宣传纳入日常工作。把钒钛文化宣传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领导可以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过问、亲自督查。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中心可以每年邀请各大主流媒体召开座谈会, 亲自聆听媒体的声音。

4.2 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钒钛文化互联网资金投入

“互联网+”技术是一项巨大人、财、物投入的系统工程, 要宣传好钒钛文化, 必须要投入足够资金才能够正常运行[4]。比如高端的网络、钒钛人才, 以及大量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备等才能满足互联网宣传工作的需要。筹集资金可以利用高校及高校科研的优势, 通过申报市、省、国家的科研资金宣传钒钛文化, 也可以和钒钛企业合作, 引进钒钛企业资金宣传钒钛文化, 还可以引进社会资金以及申请政府各级部门大力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从而保障钒钛宣传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运行。

4.3 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环境, 建设钒钛文化宣传资源

目前,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已经覆盖中国大地, 特别是WIFI的普及, 使得移动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可接入互联网, 而且移动智能设备多功能、超容量、高清晰, 并具有多媒体和移动特性等重要特征, 相当甚至超越电脑, 完全可以承载数字化的教育宣传资源, 游戏、动画、电子课本、多媒体、视屏等内容都可利用。因此, 可以借力相关软件公司设计和开发基于终端的钒钛文化、钒钛知识的教育资源APP,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于互联网下载该APP[5], 并能利用工余、业余时间进行移动学习, 以适应网络时代钒钛文化宣传的需要。

4.4 构建“互联网+”钒钛文化官方微博、微信平台

钒钛文化宣传可以依托攀枝花学院网, 建立钒钛文化官方微博、微信平台, 及时主动向社会公众发布钒钛要闻、科研进展、钒钛资源、钒钛人才、钒钛服务等信息。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媒体人, 只要具备一部手机就能拍下眼前发生的事情, 然后编辑文字发送到网络上, 实现实时报道钒钛相关新闻。同时, 钒钛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平台建立信息宣传渠道, 将钒钛特色信息上传到网络上。

4.5 利用大学生群组, 建立“互联网+”钒钛文化聊天群组

目前QQ群、Msn群、旺旺群、微信群、新浪聊天吧等聊天群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交流的工具[6]。钒钛机构可以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通过群发布钒钛政策、钒钛人才、钒钛知识、钒钛研究成果等钒钛信息, 让大家了解钒钛文化, 宣传过程中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钒钛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从而使大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钒钛产品和服务, 热爱钒钛文化, 激发开发钒钛资源的激情。

4.6 做好外部联系, 构建宣传大格局

钒钛文化宣传在建好自有宣传平台的同时, 也应注重外部联系, 以开放的姿态, 加强与各级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 多渠道、多平台向社会公众播报钒钛知识, 结合钒钛国家博览会等平台宣传钒钛文化。

4.7 立体构建钒钛文化互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传播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 想把钒钛文化平台打造成高质量、高知名度、内容丰富的平台, 必选投入人力物力走个性化、品牌化、互动化道路, 这样才会口碑相传。比如宣传钒钛高端人才、高端的科技成果、走入生活的钒钛优良制品等, 一旦有某方面的突破, 就应该和传统媒体结合共同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将网络宣传方式与传统相结合, 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微博微信内容, 实现二轮传播的宣传效果, 从而有效提高宣传效果。

4.8 选择好宣传时机, 提升宣传效果

中小学校布置寒暑假作业, 要求学生关注钒钛微信平台, 从小就开始学习钒钛知识、钒钛文化。高考结束后, 以官微为主, 微博为辅, 以高考录取吸引家长、考生走进钒钛文化, 学习钒钛发现史, 了解钒钛性质、钒钛制品。

4.9 针对不同群体, 宣传不同的钒钛知识

对应钒钛文化宣传工作, 根据年龄、学科、习惯、喜好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将新闻或媒体产品进行分类后进行推送[5,6], 例如对材料、电信、化工、机械等理工科学生重点宣传钒钛科技、钒钛发展方向、钒钛技术公关关键瓶颈技术等, 对于文科学生、群众、中小学学生重点宣传钒钛科普知识、钒钛制品的应用, 对于经常关注出国信息的学生, 可以定向推送与国外有关钒钛合作研发及我国钒钛先进技术、国外的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满足个群体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而不是将各类信息不加分类地呈献给大众。

5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 构建钒钛文化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 开发钒钛文化、钒钛知识的基于终端APP教育资源, 宣传钒钛人才培养、科研成果、钒钛发展史, 诠释钒钛文化, 使群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钒钛知识, 激发科学发展、锐意创新精神, 推动钒钛产业发展。

摘要:在当前的钒钛文化宣传模式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 钒钛文化的宣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宣传模式形式大于内容。分析了钒钛文化宣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钒钛文化宣传的重要性。应该发挥新媒体互联网优势, 积极构建“互联网+”钒钛文化宣传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钒钛文化,宣传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崔柳, 余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立体宣传模式的构建[J].东南传播, 2014, 122 (10) :116-117.

[2]陆少峰, 曾志康, 孔令孜, 等.南宁市科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 (12) :2113-2118.

[3]中国发改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

[4]陈妍.关于“互联网+”时代公安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10) :88-89.

[4]汤乐明, 苗润莲, 胥彦玲, 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北京科普工作的策略研究[J].天津科技, 2015, 42 (1) :59-63.

[5]段晸.“互联网+”背景下独立学院宣传工作的思考[J].戏剧之家, 2016 (6) .

[6]杨蕾, 马立民, 张怡岚, 等.构建“互联网+传媒”的四维模型应用[J].新闻研究, 2016 (1) :107-110.

互联网宣传 篇2

2. 拓宽视野,助推发展。

3. 致力市场,诚就梦想!

4. 无限世界,精准传达。

5. 未来世界,精准先行。

6. 一站式解决海外销售难点。

7. 让您的品牌扬帆出海!

8. 互联世界,张扬精彩!

9. 诠释的能量,伴国梦飞翔!

10. 互联可享,门道独畅!

11. 有人的地方就有Witemedia。

12. 有梦想,就有市场!

13. 让全球营销永不失联。

14. witemedia,中国营销精英的共同住址!

互联网宣传 篇3

人大宣传要准确回应社会关切

有分析指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都是在利用碎片时间在上网,比如在等人等车的时候,大多是在户外。但是最新的调查却显示,人们每天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50%以上是在室内。当用户面前有电视屏幕或电脑屏幕的时候,依然会打开手机屏幕。这是用户屏幕使用习惯的一个重大变化。碎片时间逐渐变成上网主流时间,当信息足够丰富的时候,公众会筛选对其更有价值的信息。移动互联网不像固定互联网,不是只看点击率,而是准确理解公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把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公众。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公众对人大常委会讨论的议题,委员审议发言,人大开展工作的程序都十分好奇。但遗憾的是多年来,人大宣传更多地强调政治性、程序性,动态性报道居多,概念化、公式化、标签式新闻语言不少,给人感觉“板着面孔”说话,难以引起公众兴趣。今后如果一厢情愿地把内容向公众宣传,而对公众关注的问题研究不够,不知道受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我们的宣传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收效甚微。其实,人大形成决议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围绕法律法规草案的审议,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各方面意见博弈,内容就很丰富。通过宣传报道,揭开人大立法的神秘面纱,可以使法律法规审议过程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例如,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拟立法防止“被精神病”》 被29家世界华文媒体转载。该文主题虽谈不上恢弘重大,却是公众关切、焦虑所在,反映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回应社会现实、公众关切的立法宗旨。由此,引起社会广泛反响也是情理之中。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公众信息需求个体化差异不断扩大,我们要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群众信息需求的新变化,紧紧围绕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转变宣传理念,有针对性地去满足人民群众的“关切点”,善于把握人大事件与公众生活联系的“结合点”,挖掘人大工作的“闪光点”,推进人大新闻宣传从工作性报道向百姓视角性报道转变,从结论性报道向过程性报道转变,从平面化、单一性报道向多角度、立体化报道转变,做到既准确深入,又生动活泼,不断提高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人大宣传要主动引导网络舆情

移动互联传播内容不仅包括网站固有信息,也包括传统媒体信息,将报纸、电视、广播搬上移动屏幕,同时,自媒体及融合媒体也成了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与传统网络的意见表达不同,移动互联终端背后的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都能够作连续性的报道。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其用户内容生产权的实现,使得网络已经不仅仅是虚拟意见表达渠道,而成了新的社会动员方式。移动互联网天然的社交属性推动社交网络蓬勃兴起,使得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结合日益紧密,网上网下联动日益频繁,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多发频发,尤其应思考如何防止网络被滥用。

对此,作为民意机关的人大要积极面对移动互联新媒体,分析研判网络舆情,主动引导网络舆情。首先要认真把握社会热点,妥善回应网上热点,努力引导好社会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据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0家网站统计,网民每天发表的论坛帖文和新闻评论达300多万条,微博客每天发布和转发的信息超过2亿条。通过网络了解公众最关心什么,最希望人大会议和人大代表为群众做什么,最希望政府解决什么问题等。设立官方微博,根据掌握的舆情动向,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权威信息披露,强化热点问题澄清。以新华网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发的《“刑诉法大修”何以牵动人心》为例,该文就是从一项网络调查入手,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对“刑诉法大修”批评质疑声音,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刑诉法大修”对保障公共安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阐述道理时,没有高高在上、板起面孔教训人,而是注意拉近与网友距离,以平等姿态互动交流,较好地回应了网民质疑,有效引导了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刑诉法大修”营造了积极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次是要及时、全面地公开人大工作信息。对常委会会议进行网络视频直播,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人大运作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常委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和办理情况。加大对执法检查工作和专题调研等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对重大监督事项,进行全程的、有重点的持续性报道,并加强跟踪报道。这些都可以让公众了解人大的立法过程及其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白人大对“一府两院”是怎么实施监督,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公开、民主参与、社会公平公正等权利实现过程的渴盼。

第三,要建立公众网络意见收集、评估、吸纳、反馈机制。一方面是拓展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微博客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微博客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将网络民意诉求纳入征集公众意见范围,为常委会确定年度立法计划和监督选题提供参考,使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更具扎实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是加强人大的网络民意吸纳反馈机制,即收集、整理并传递网络民意对人大重点立法项目和监督工作的意见,对网络民意的采纳情况通过适当形式向社会反馈。

人大宣传要积极运用新媒体

基于传感技术的应用是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差别之一。未来的移动互联应用将把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终端与传感技术深度结合,这意味着用户能够跟服务提供者建立更好的互动,或者说用户能够更好地交融到应用的场景。在移动互联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大宣传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运用好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人大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大新闻宣传格局。

目前,各地人大已普遍建立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和传统门户网站最大的不同就是移动新媒体的社交化、互动性特性。此外,移动新媒体还有一个特征是可以利用语音、图片、视频等功能进行全范围交流。人大宣传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而是有互动和参与,要为公民多种形式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开辟渠道。移动互联的特性为人大积极稳妥地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人大要积极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新媒体,综合运用视频直播、在线访谈、360度全景图片、公众意见征集、网络调查等全媒体手段办好网站,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互动性。这方面,人民网的探索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组建微博团队,设立“直通大会堂”微博平台,邀请10位既是“微博控”又较受关注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微访谈的“话题主持人”,会议期间与网友就10个热点话题进行交流。该平台的网页设计采用水平360度环绕版式,形式新颖。网友进入就如同置身于人民大会堂内,环视周围的人大代表,可轻松点击浏览10位人大代表的微访谈内容与最新微博,并能即时留言,达到便捷的互动效果。人民网手机媒体报道立足互动,架设渠道,从长达数页的报告文件中,摘出亮点,提纲挈领帮助读者领会文件要义,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概括每个亮点的精髓,让人耳目一新,受到移动互联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

我们要积极运用好移动新媒体,一方面扩大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情况的宣传,增强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导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中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搭建起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与人大工作互动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互联网时代强化对台宣传效果研究 篇4

从宣传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看,对台宣传实际上是一种旨在说服台湾同胞,使其支持国家和平统一,反对任何分裂言行的一种“劝服性”传播活动,介于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之间,是大陆对台湾的一种政治传播,也是两岸之间的文化传播、区域传播。所以,对台宣传的对象性强,针对性突出,传播难度大,更加要注重传播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各自新的特点,两岸互动因此而有新的方式与内容,台湾受众政治、社会、阅听心理以及对对台宣传的期待与需要更有新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以沟通两岸、“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为基本任务的对台宣传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指导对台宣传的传统党报理论与传统运行机制,在互联网时代需要适时更新,在宣传战略、策略和战术上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对台宣传的实际需要,切实强化对台宣传效果。

一、互联网时代对台宣传的传播环境发生巨变,对台宣传在艰困突围,宣传效果有待提高

自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以来,两岸关系进入了六十多年来最好的时期,对台宣传适时地配合调整,百花齐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影视等呈现多元化对台宣传格局,在宣传内容、方式、渠道等各方面努力创新与拓展,两岸媒体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有提升,同时,对台宣传机构积极改革运行机制,更注重宣传对象特点与需求,积极重视新媒体的运用。

这些努力,使对台宣传更好地服务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传达两岸信息,见证两岸发展”、“消除两岸误解,沟通两岸民意”、“表达两岸善意,营造两岸和解”的积极作用。[1]

但是,面对互联网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动和两岸关系的复杂情势,对台宣传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与瓶颈,面临着严峻挑战,宣传效果有待深化、细化和强化。

(一)互联网时代,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与新变化给对台宣传提出了新课题

互联网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细节可以很详细、快速地呈现在两岸受众面前。2008年以来,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接触、交流与合作,两岸“三通”、ECFA协议商签和实施以及后续协议的商签、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制度性协商及其签订的23项协议和共识……这一系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都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尤其是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与发酵,但与此同时,台湾内部的政治与社会生态也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两岸协商成果的反对与质疑,同样会迅速传播。2016年一月,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通过选举,第一次取得了在台湾的全面执政权,为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增添了变数。对台宣传在如此变动的传播环境中,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一是要了解台海局势这种变动的深层原因,结合新形势下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变与不变,来调整对台宣传新战略。

二是要研究对台宣传受众的整体特点、其在互联网时代的阅听心理和阅听行为特征,这些特点与特征与其两岸观念与认同的关联,据此制定对台宣传新策略。

三是要分析对台宣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根据两岸关系新变动、宣传受众的新变化、两岸宣传环境的新特点等诸多方面,对自身进行改革与提升,与时俱进地提出合适新变化的对台宣传新机制、新方式。

四是要探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可能途径与范畴,拓展对台宣传领域。

(二)对台宣传在互联网时代艰难前行,但困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出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传播业的生态。对台宣传机构很明确地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冲击力,纷纷在原有的传统媒体平台之外,结合新媒体,设立了对台宣传的新媒体平台,如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拓展传播空间与受众群,同时,在内容制作方面加强与新媒体合作,的确让对台宣传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帮助对台宣传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其一,对台宣传媒体包括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其它可以以台湾民众为受众的媒体。由于台湾方面限制,尽管互联网的平台让电视和报纸也有机会间接入岛,但就目前来看,可以真正落地台湾、形成常态化对台宣传的媒体只有广播和网络。这样的对台宣传的格局导致其力量不够,合力不足,受众不稳,传播力大打折扣。

其二,对台宣传存在着宣传任务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在媒体创收任务越来越严重情况下,对台宣传机构本就难以有经济效益,故长期被所属媒体机构所忽视,人员逐渐流失,整体创新力不足。市场与宣传之矛盾是导致对台宣传机构向前发展的艰困原因之一。

其三,台湾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对台宣传机构参与竞争难度加大。台湾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密集度位居全球前列,有着与大陆不同的传播价值、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对台宣传落地台湾本已困难,而落地之后,如何争取到受众,并在台湾媒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新媒体生态,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可能性,但如何联结,又有赖于两岸政策和相关规定的调整。同时,对台宣传在台湾的受众不多,确也是客观现实。

(三)对台宣传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台湾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1994年12月~2015年12月)[3]

即使是在这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对台宣传大有起色,“入岛”问题大为改善,但客观讲,其效果并不如预期。大致的原因有:

一是对台宣传在受众研究与把握上还没有常态化、科学化,导致宣传不易到达台湾受众。

对台宣传机构近年来曾做过一些入岛受众调查,据此改进宣传内容、方式。但这种调查研究没有成为对台宣传机构的常态化动作,反映到对台宣传的实际工作中,就会“有意无意地从传播主体来考虑问题”,以宣传者主观的想法和认知,来单向性地向台湾受众宣传方针政策。如果“我们采取符合台湾民众的接受习惯方式,在他们想要的时机传播给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

二是台湾民情民意复杂多变,“本土化”意识强烈,社会多元而分裂,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混乱,“统独结构”异化,以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自1994年以来持续的民意调查可看出这种变化过程。

2016年4月公布的最新统计图显示,“维持现状”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但“维持现状后“倾向统一”的人这几年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台湾年青人中更为严重。

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4-2015.12)[4]

这种民情民意的变化与台湾社会的“本土化倾向”有关。虽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硕果累累,两岸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台湾主体意识也越发强化,这种现象是超越党派的,未来一段时间仍会继续下去。同样的,“台湾人认同”在台湾青年中更为明显。显见,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了与大陆疏离的态势。

三是台湾民众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与大陆不同,对大陆认同度不高,对大陆媒体信任度也不高,大陆形象与两岸形象产生严重偏差,“阻碍了两岸间正常的信息交流,因此一些正确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接受,就使得这些受传者对大陆的声音产生‘屏蔽’。”[5]对台宣传在宣传方式、方法上还不能适应这一新特点和变化,尤其是议程设置能力不足,导致对台宣传舆论主导力偏弱。

四是对台宣传的媒介还不能很好触及到广大台湾民众。以广播为例,台湾收听广播人数约有600万人[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是对台宣传中影响力最大的电台,但据调查,收听央广对台广播的台湾民众只有约30万人[7],只占其中的约0.5%。多年来,这种情况没有特别改善。

二、互联网时代强化对台宣传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以上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结合未来两岸关系可能的曲曲折折向前发展趋势,对台宣传不是不重要了,相反更突显出其紧迫性,对台宣传的任务更艰巨了。在互联网时代,对台宣传同样是机遇不断,突破瓶颈、提高传播力,是有路径可循的。

(一)战略调整充实: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增进两岸认同,形塑两岸正确形象

在台湾青年中引导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十分重要。未来十年,这些青年人将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将深刻地影响到未来两岸关系发展。

尽管目前看起来比较不乐观,但是,认同是可以改变的。台湾学者高宇成认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并非不会改变,二十多年间,两岸政经结构皆产生巨大变化,台湾人的认同同样会出现新的转向。[8]

据台湾学者研究,媒体宣传对台湾青年(18-40岁)认同建构的影响力是最高的,“媒体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塑造效果十分显着,人们的思想认同也很容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9]

针对这样的变化,未来,对台宣传应继续坚持宣传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应将增进两岸民众认同趋同,减少误解,塑造两岸良好媒体形象作为新的战略,目标是逐渐拉近两岸民众心理距离,促使台湾民众认同趋向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两岸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化与强化,促成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消解不利于两岸未来统一的一些社会心理因素。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台宣传在其中应积极扮演重要角色,将其作为核心的、重要的、常态化的任务。

(二)对台宣传应重视研究台湾受众,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与内容

对台宣传的效果,起于台湾受众,归宿也是台湾受众。为此,对台宣传要树立明确而坚决的受众本位观念,改变过去生硬的、单向的、强烈的宣传味,更不可以闭门造车,在了解和把握台湾受众独特心态和情感上,对其进行细分与服务,提供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宣传内容。“虽然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海量资讯的获取较以往便捷百倍、千倍以上,但是,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研究的必要性不能变。……违反受众心理的规律的传播活动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10]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

一是对台宣传机构要建立研究机制,实时跟踪、研究台湾民众的心理状态、政策倾向、政治态度等,调查研究台湾受众的阅听心理,分析台湾媒体环境变化和对台宣传的传播规律,据此来策划对台宣传的策略、内容、方式,检讨效果与改进宣传。

二是利用新媒体广泛建立朋友圈,以新媒体平台,收集整理台湾受众各种反馈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果可能应定期到台湾进行实地实证调查与研究。

三是细分受众,分众服务。对台宣传应讲究有的放矢,点面结合。从受众角度,研究受众在互联网时代阅听心理和行为的新变化,针对不同族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受众,提供适合他们的宣传内容和服务。

以广播为例,台湾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时呈现时段流动的情况:当听众收听一个节目有其动机和原因,他对于接续节目内容的改变会有所判断,会作出流出或流入的选择。据研究,清晨五点到七点,多是中老年人收听;七点到十一点多为21岁以上成年人;中午时段多是三十一岁以上听众为主;下午一点到六点,二十一岁以上听众为主;下午六点到十一点,出现十五岁以下收听群为主,但年龄越大收听人数越下降,深夜时段是十六岁到二十岁者为主。[11]

对台广播要根据这一听众时段流动的特点来进行节目的设置、策划,内容的选择,播讲方式的优化等。如在早上七点到九点时,七成听众是一边准备上班,或吃早餐,或看报纸,或开车时,会收听广播,这时,对台广播就要提供一些新闻、访谈、评论性节目,以及生活资讯,如气象与路况等。九点以后,听众流动为家庭主妇、退休者进入为主,这时适合播出类似于养生、保健、旅游观光、投资理财以及一些文化性、生活性节目。而晚上七点后,年青人流入时段,应更多地提供活泼、青春的内容,尤其是音乐性节目。

四是对台宣传要讲究刚柔并济,以柔为主,“要体察‘台湾心’,怀有‘台湾情’”,“不仅要说服台湾,而且要感动台湾”,对台宣传者应放下身段,以同理心,换位思考,充分体现出尊重与爱护之心,增强宣传的人情味,以亲和力关注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命运。[12]这样才有可能为台湾受众所接触、所注意、所理解、所接收,达到宣传效果。

(三)内容为王,讲究文化传播,注重服务与平等沟通

互联网时代,资讯丰富,甚至泛滥。台湾学者林念生认为,互联网时代,台湾民众接收资讯看似没有什么障碍,但每个人面对海量信息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接收,又如何评介、理解,成了“识字文盲”。他认为对台宣传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关键是对台宣传的内容要符合台湾听众的需求,易于为台湾受众为注意和理解,在传播信息时提供有解读、有评析的观点,逐次展开“整合性宣传”。[13]据此,应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为内容服务,而不是相反。

首先,从政治传播角度看,对台宣传应“提供两岸公众政治交流的平台,说服一定量的台湾民众某种程度兼容认同大陆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14]

在互联网时代,对台宣传内容应透过柔性传播的方式呈现出来,舆论引导更注重技巧,要结合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各种新媒体、新平台,以新媒体、新平台的特点与思维,使之简捷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接收。

其次,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情感与心灵的纽带,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有基本认同。“以传统文化为诉求,最容易产生共鸣,因为一方面它不象政治形态那样容易引起台湾民众的不安和反感,容易为台湾人民所接受;另一方面它又能很好地体现海峡两岸同根同缘的性质。”[15]因此,对台宣传应进一步地加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并以新媒体的角度,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把对台文化宣传更平民化、细致化:

在日常的对台宣传中,多些文化的视角,多些文化的品味,无论是新闻、专题,还是旅游、文艺,都应加大文化的份量。但凡音乐、戏曲、传统习俗、饮食文化、宗教信仰、旅游地理、人文社会等,都是对台宣传的重要内容,应加以不断推送与传扬。

对台宣传应着重于文化内容的策划,对优秀文化的内容、特色和载体进行系统推介,在选题中更多地侧重文化的角度,依据各自媒体和新媒体特点,设立专栏、节目、专版等,持续地、细心地加以宣传,从中寻找两岸文化共通点。

对中华文化进行整理,提供简捷明了的宣传内容,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手机应用、各种文化与新闻网站加以持续不断的推送,符合台湾受众口味,让他们很轻松、很准确、很明白地接收到对台宣传的文化信息。文化传播讲究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坚持与效果。

第三,对台宣传应注重服务,以服务来吸引受众,赢取台湾受众的关注、支持与尊重,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良好认同。服务台湾受众应更强化为对台宣传的自觉理念和行为。

这里,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优势,尝试引入“体验式传播”,更好地服务台湾民众。“体验式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但它并不仅仅指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事件经历中形成自己的感受。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体通过亲身体验、经历、实地感受,凭着自己的感官、心智获取关于对象客体的主观认识。”[16]对台宣传借助这种“体验式传播”,可以提供真实、和谐的大陆和两岸关系形象,台湾受众通过亲身体验式传播,改变其对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刻板印象,有效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大陆和两岸关系。

(四)机制创新灵活,积极拓展媒介渠道,善用新媒体,建构立体有效的多元宣传平台,善于议程设置,主导两岸舆论走向,同时为未来着想,应将宣传重点更多聚集于台湾年青人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一些对台宣传的运作机制并非全无道理,适当的规范与协调是必须的。但是从常态化的运作角度来看,在规矩之外的方园还应鼓励更宽阔、更灵活、更多元些。

首先,优化人才配置。建立一支能接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熟悉对台宣传规律的专业队伍。无论如何,人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对台宣传成功与否的基础。

其次,正视新媒体之于对台宣传的重要性,善用新媒体之于青年宣传,有效占据市场。

目前在台湾,宽带上网人数近1900万,其中,18岁到30岁的台湾年青人上网率接近百分百。据调查,台湾智能手机普及率2015年已上升到58.7%,持有人达到1225万人,其中九成持有者会上社交网站,依赖率在全球列第一位。社交类应用中,脸书使用率最高,即时通讯类应用使用率最高的是LINE,微博类软件使用率最高的是微博(WEIBO.com),博客类网站人气第一的是痞客帮(Pixnet),台湾最大的社群交流网站PTT,使用人群也多为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17]

而大陆的微信(Wechat)在台湾的活跃数仅2014年就增长了1.66倍,2015年合并月活跃用户超过了4.68亿,使用者多为18到36岁台湾年轻人,占八成六多,现在是台湾智能手机上使用率排第四名的通讯软件,已成为两岸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18]

可见,现在的台湾年青人已经与新媒体“融为一体”了,对台宣传如何善用新媒体于青年宣传?

一是对台宣传网站形成合力。整合协调对台宣传网站平台,分工合作,与台湾媒体合作,合力在台湾设立一、二个,而后若干个有影响力的网站,专注于年青人市场,以台湾年青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对台青年宣传。

二是对台宣传社交化。所有对台宣传媒体应介入到台湾青年人所习惯和熟悉的上述社交媒体上,建立有公信力的官方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展开讨论,吸引与稳定台湾年轻粉丝。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台湾年青人使用大陆的新媒体,提高忠诚度,加强知识与信息的传递效率,增进情感联结,强化两岸年轻人的互信。

三是积极开发专属的手机应用、智能盒子等,在台湾应用市场努力竞争,占据有利位置。

四是建构多元新媒体宣传平台。如“融合网络交友、相亲、音乐会、购物等各种项目吸引年轻族群参与,打造新媒体品牌,同时在各种服务中拉近距离,形成依赖,潜移默化地进行宣传引导。”[19]

五是重视议程设置。在新媒体上设置话题、制造热点,全面引导新媒体上对台青年宣传的舆论。议程设置应从软性话题入手,逐步深入,以小入大,以利而理,先同后异。

(五)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两岸新闻交流合作,为对台宣传打开新市场与空间

目前,大陆业界与台湾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相当频繁而深入,这对于对台宣传扩大影响力与传播力是在有帮助的。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专业对台广播电台———东南广播公司,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有成果,值得借鉴。

其总监林兴华介绍,东南广播公司对台广采用的是中波调幅,“虽然能够覆盖全岛,但岛内受众70%使用调频,只有30%使用调幅,收听效果不太理想。”为此,他们积极探索两岸合作,一是与台湾媒体建立紧密交流与合作关系,尤其与台湾中南部中小电台建立了两岸电台合作机制。二是通过两岸电台合作,“借船出海”,提高传播效果。如东南广播公司策划制作的《旅游我最大》节目,植入到台湾好事联播网、快乐联播网、闽南语主流电台联盟等台湾26家电台播出。东南广播公司与两岸电台共同策划制作《两岸广播春节联播》节目,连续十年在春节期间,同步在台湾36家电台、大陆22家电台播出,效果很不错。三是推动两岸媒体交流常态化,着重影响台湾媒体“意见领袖”。如通过组织两岸媒体“美丽福建行”、“清新福建行”等联合采访,邀请台湾“名嘴”、“名主播”、“名记者”等前来采访报道,以“他塑”方式,报道与形塑真实的大陆形象。四是尝试建立常态化的两岸媒体合作平台,如建立有一百多家两岸电台加盟的“两岸广播协作网”,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台广播宣传影响面,台湾电台也成为对台宣传的重要一环,可信度、亲和力、贴近性大为提高。[20]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对台宣传可以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得更多、更细些。如,可以进一步地尝试在政策与规定允许的情况下,购卖或参与台湾媒体的时段、版面、频率等,宣传内容操之在我的力度可以大大增加;可以探索利用新媒体,以双方互利的方式,合作办刊物、合作采制经营广播电视节目、合作创办或合作经营台湾网站等;可以尝试建立两岸媒体策略联盟,互为交换信息,互派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共同策划传播内容;可以突破旧思维,努力培育两岸有影响力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APP,引入社会资本,将这些两岸合作的新媒体作为吸引台湾年轻受众,介入台湾舆论的工具和平台,为两岸民众提供最及时、最优质的资讯服务和自由讨论的公共思想空间,更好地联结两岸民众的情感,增进两岸理解与互信,促进两岸民众的彼此认同。[21]

三、结语

对台宣传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活动。它的宣传目标是传达政策,沟通两岸,服务台湾,增进互信和追求国家统一。对台宣传使命明确,任重道远,应加强对其宣传规律与特点的深入研究,提出提高宣传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对台宣传必须重视受众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强化其效果。对台宣传的受众或对象是台湾民众。他们生活在与大陆有不一样政治、经济制度,有不同社会发展历程,具备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台湾。未来,对台宣传将面临曲折不断的两岸关系,面对的是“统独意识”异化、国家认同混乱的台湾受众,他们有着独特的心态,有着多变与多元的民意,还立身于民粹式的政治氛围。对台宣传要取得切实而积极的宣传效果,机会很大,却也任重道远。对台宣传要了解这些不同背影下台湾民众的特殊阅听心理与行为,以此为依据,制定宣传策略与方法。

对台宣传在过去八年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与台湾新闻界的互动与合作卓有成效。但是,对台宣传效果仍然不足以适应两岸关系发展需要,又适逢互联网时代,对对台宣传提出新的挑战,也为对台宣传注入了新动力与新工具。所以,对台宣传应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更多地以互联网思维,结合对台宣传的政策与要求,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调整和充实对台宣传的战略,精准地找到更有效和更适合的宣传平台、渠道、方式、方法等,扩大对台宣传的面,加强对台宣传的点的把握。

对台宣传应进一步寻求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在两岸互动与合作中,一方面加深两岸业界的互信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借助台湾媒体来传达对台宣传的内容。同时扩大对台宣传的受众与市场空间。

近十多年来,台湾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恶果逐渐地显现出来。台湾年青人追求“小确幸”,却对两岸关系不够正面对待,容易将“台湾主体意识”与“台独意识”相混,统独观上有着偏向“独”的一种趋势。对台宣传应根据这一新变化,调整宣传的重点与方式,结合年青人对互联网的喜爱与深度使用情况,更多地将内容与视角放在台湾年青人身上。

对台宣传在互联网时代要强化传播效果,本文提出应从战略上形塑真实与良性的两岸形象,尤其是大陆形象。以此为基础,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层面和角度,来宣扬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透过互联网的多元平台,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增进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赞同与追求,促进台湾民众对两岸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正确认知与认同。促进与加强台湾受众的一个中国认同,是未来对台宣传的一个急迫与核心的重要任务。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各自新的特点,两岸互动因此而有新的方式与内容,台湾受众政治、社会、阅听心理以及对对台宣传的期待与需要更有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沟通两岸、“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为基本任务的对台宣传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传播环境发生巨变,指导对台宣传的传统党报理论与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在互联网时代需适时更新,在宣传战略、策略和战术上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对台宣传的实际需要,切实强化对台宣传效果。

新形势下互联网消防宣传之我见 篇5

1. 互联网宣传的优势

1.1 互联网宣传成本低

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宣传相比, 网络宣传的成本较为低廉。一个网站宣传主页一年的宣传费用大致为几千元人民币, 而一个地市级报纸一个版面的费用就达到3-4万元人民币, 就宣传效果而言, 网络宣传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主页内容也能随着宣传重点的调整而随时改变, 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1.2 互联网宣传表现形式多样、受众范围广

互联网宣传是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为一体的多维宣传模式, 能给人多方面的感官刺激, 令人印象深刻。同时, 互联网宣传范围广, 只要满足上网条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办公、学习和娱乐, 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1.3 互联网宣传互动性强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通过网站设置的评选投票功能, 用户按动一下鼠标就可以选定评选对象。通过留言互动板块,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及时进行反馈。网站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有的网站设置实时对话框, 用户与客服人员可以一对一对话。

2. 互联网消防宣传的基本情况

2.1 消防门户网站建设滞后

目前, 全国地市级以上消防部门均开通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大部分门户网站以消防动态新闻、消防常识普及、消防行政审批事项查询等为主。消防门户网站作为消防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对外发布的消防信息、常识要点等专业性强, 为市民关注消防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学习和查询途径。但从笔者掌握情况来看, 大部分消防门户网站普遍存在版式老旧、信息更新不及时、市民关注度极低等问题。

2.2 互联网消防宣传形式单一

当前, 互联网消防宣传的形式大多以通讯员向主流网站提供新闻稿件和图片, 由跑口记者编辑整理后对外发布为主。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特殊时期, 各大网站还会邀请媒体记者团、新闻拍客团等走进消防部门参观学习, 但对外发布的形式也大多以新闻报道为主。消防部门自发组织的专题活动很少, 声势和影响力弱, 不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3 应用于互联网的宣传产品少

当前, 消防部门媒体宣传的重点仍然是省级、中央级主流媒体, 互联网宣传一直得不到有效重视。导致一些互联网广泛传播的公益广告、微电影、形象宣传片等, 在消防部队难觅踪迹。一些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小游戏、消防科普小讲堂和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消防竞赛、评选等活动, 消防部门组织和参与的很少, 不能与广大网友形成良性的互动。

3. 互联网消防宣传的途径

3.1 完善消防门户网站

消防门户网站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要增强网站的可看性和趣味性。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优化版面设置、丰富宣传内容。其次要提升宣传、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将市民群众关注度比较高的抢险救援事件和火灾扑救过程描写得更加生动, 并适当增加避免此类事故发生的常识, 使社会群众在阅读新闻内容时, 潜移默化接受消防安全教育。

3.2 开通维护好政务微博微信

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代表, 具有强大的传播和互动功能。消防部门要本着“立足服务及时准确”的原则, 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在运行上, 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发布和审核, 通过组织线上互动活动、定期发布消防提示和预警信息、与知名网络大V互粉、建立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受理台等形式, 将官方微博微信作为信息发布和与群众互动的重要渠道。

3.3 链接互动地方主流网站

本地的主流网站, 网民浏览量较大, 消防部门可与当地的主流网站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网页链接、联合组织活动等形式, 加大网络点击率。以笔者所在的烟台为例, 消防部门在烟台最大的互联网站——胶东在线显要位置, 链接烟台消防官方网站, 并将胶东在线手机客户端开机画面设置为消防内容。

3.4 打造培育微宣传品牌

互联网宣传 篇6

本次年会主题是“创新、责任、发展”,各参会单位围绕重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作用和责任、全球金融危机下网络媒体生存与发展之路等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联盟成员单位在开幕式上共同倡议并签署了《创新宣言》。此外,还揭晓2008年度“西部网络好新闻奖”。

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张志跃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希望西部联盟各成员单位通过年会建立网络媒体资源共享平台并形成突发事件联动报道模式。他指出,2005年以来,互联网对外宣传西部联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网络媒体交流与合作的权威平台,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的关注;网络媒体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丰富网络文化的传播手段,加强网络文化的依法管理,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使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大发展中再现绚丽的光彩。

互联网宣传 篇7

1.1 不重视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当前,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考虑到受众特征,在宣传工作中没有针对这些特征应用专门的宣传技术措施。因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推进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提高宣传工作的覆盖范围和针对性尤为必要。当前,虽然在人员密集的地震多发区域,针对各类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推进应急演练工作,但是在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2 宣传手段不能很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到了“无纸书籍”的新时期,个人智能手机终端已经发展成为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但大部分地震及对应的台站宣传部门依然还停留在散发传单、资料和制作挂图、专题网站的传统层次,而没有积极有效地利用移动多媒体技术,在更大的受众范围中开展响应的宣传工作。这使当前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防震减灾宣传资料极为匮乏,不能满足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不能有效地推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2“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技术的特点

2.1 传播的大众性

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天候宣传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通过点对点、群体化的“朋友圈”平台、公众号宣传等方式,信息的传播日益向大众传播方向发展。根据我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信息,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7.1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49.8%。同时,社会上互联网的使用门槛迅速下降,互联网应用人群逐步向低学历、大年龄及经济欠发达区域群体扩散,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时在内容、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使信息传播具备大众性。

2.2 传播的快速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主要通过网络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和即时通信软件等新媒体,逐步形成了多平台、群体化、实时性和无空间限制的矩阵式宣传模式。同时,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手段,将文、图和影音等信息传递至互联网覆盖的各个角落。若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利用该平台,则能够第一时间将防震减灾宣传信息、、社会热点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传递出去,实现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目的。

3“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建议

3.1 转变宣传方式,向新媒体方向转移

当前,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形成了以微博、微信为宣传和社交的平台,并逐步形成了以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为节点的新媒体网络,彻底打破了信息通信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人们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途径更加便捷。因此,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跳出传统媒体宣传的固定思维模式,并改进宣传内容方面存在的空洞说教。同时,应该调整传统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宣传语气,使宣传工作在语言上生动化、时间上灵活化。彻底落实宣传工作要求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基本要求,根据“互联网+”时代群众获取信息的“碎片化”特点,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在宣传工作中尽量生产内容精准、篇幅短小、灵活快捷的信息,全天候、全地域的宣传防震减灾相关知识,回应群众关注的防震减灾热点问题,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有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3.2 优化宣传模式,向交互式模式转变

传统的防震减灾宣传模式主要以单向的自上向下宣传方式为主,这种灌输式的宣传方式具有渠道单一、缺乏互动等缺点,不能够实现宣传工作和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互动是其关键特点,只有实现了沟通、互动,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信息传播。

3.3 选准宣传对象,向精准群体转移

传统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属于典型的“粗放式”宣传模式,采取的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模糊”宣传方式,宣传工作中知识对受众进行基本的区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精确化是宣传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采取个性化、小众化的宣传方式将进一步提高宣传工作的受欢迎程度。为了提高受众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关注程度,应该结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对宣传服务工作进行优化,通过采取分众宣传与精准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准确掌握群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并进行点对点的精确推送。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受众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还能够提高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丽.移动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原地震,2014(1).

[2]曹金龙.拥抱“微时代”打造防震减灾“互联网+宣传”新模式[J].防灾博览,2015(5).

互联网宣传 篇8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年底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主旨演讲,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在这一年里,“网络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展开、“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国家大数据战略”前瞻布局。在这一年里,互联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应用服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作用日益凸显、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聚集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壮大信息消费和拉动新兴消费的强劲动力、培育网络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引领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年里,互联网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网络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共同繁荣,并阔步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有人惊呼“微时代”到来了。“微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形势面下,我们的消防宣传工作者应顺势而上,以敏锐的目光、快速的动作、高水平的能量,运用“互联网+”积极开拓消防宣传工作新思维、新方式、新途径、新领域。本文尝试结合实际工作研究“互联网+”在消防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二、“微宣传”的主要特点及在“互联网+”中运用

消防宣传一旦加入“互联网”行列,便迅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消防宣传工作者将“互联网+消防宣传”称为“消防微宣传”。“消防微宣传”基本是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电视)手机短信等智能终端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其特点是及时准确、深入广泛、新颖生动、通俗易懂等。

在社会公众强烈反感“垃圾信息”的情况下,制作丰富多彩、文图并茂、言简意赅的消防官方微信显得尤其重要。辽宁省本溪市消防支队组织社会力量运用沙画、摄影、普法电视短剧等图文、视频、动漫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组织编辑消防微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实践使消防宣传工作者认识到,信息化时代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新媒体条件下,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消防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自身权威的平台和渠道,把握公众关注的消防“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在出现复杂、敏感,甚至过激的涉消舆情时,及时澄清事实,回应群众,用正能量挤压负能量,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型信息传播、交流形式,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网络,通过火灾警示教育、常识提示,及时向公众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对于提高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十分必要。

三、“互联网+”在消防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由此可见,“互联网+”是国策,是引导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具体体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IDC预计,2015年中国国内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4.5亿台,约占到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用户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早已从最初以打电话、发信息为主的可移动的电话发展为几乎无所不能的智能终端,丰富多样的APP应用使手机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确定了“互联网+”在今后的消防宣传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辽宁省本溪市公安消防支队按照公安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互联网+”科技强警工作,应用“互联网+”思维,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了集“巡查检查、监督管理、宣传教育、学习培训”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消防管理系统,解决社会单位检查、巡查、培训、宣传不到位的问题。系统采用科技手段,力求实现社会单位管理精细化、消防机构与单位双向互动,逐步实现社会单位消防标识规范化、巡查检查程序化、宣传培训即时化,消防管理系统化的消防安全工作目标。系统充分发挥智能终端设备的作用,拓展微宣传、微培训工作职能,每个巡查点预先写入了工作标准和要求,通过公告信息、培训资料、视频影像、相关链接等模块方便单位人员自己组织学习,培训和消防宣传。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全市一、二级列管单位800余家,覆盖巡查点位1.5万余处,每天接收巡查信息2万余条,打造了“智慧消防”助力城市管理的新引擎,开辟了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新的领域,进一步夯实了社会面火灾防控根基、降低了城市火灾风险系数。

四、如何运用“互联网+”做好消防“微宣传”

“消防微宣传”其实并不微小,而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技术的“浓缩体”。“互联网+消防宣传”是多种技术的集合体,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消防业务知识和文字水平还要具备平面艺术知识、影像制作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团队所能承担的工作。要运用“互联网+”做好消防微宣传工作,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队伍建设

由于利用“互联网+”开展“消防微宣传”工作,消防宣传部门就要充分选拔人才,建立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与社会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最终形成强大的“消防微宣传”制作团队。

2013年,辽宁省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为真实反映消防官兵生活,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大连消防,展现大连消防铁军良好精神风貌,历时两个月精心打造的首部消防微电影《消防战士的一天》向社会播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消防、关注消防。在此基础上,2015年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策划拍摄的以传承和纪念大连消防百年铁军精神、致敬全国消防官兵、宣传消防安全意识为主题的系列微电影《百年消防铁军出动》四部曲。从撰写剧本、落实演员、摄像拍摄等到后期制作,大连消防支队消防宣传工作者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体现出团队的力量。为了使微电影达到引爆网络的宣传效果,支队广泛动员,严密部署,积极联系多家主流媒体记者、传媒公司、互联网络,通过线上线下系列活动的相互配合达到全国轰动的目的,使铁军精神得以传承,英雄部队得以扬名,最终赢得了好口碑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坚持资金保障

由于利用“互联网+”开展“消防微宣传”工作,势必要加大消防宣传经费的投入,因此资金保障是做好“消防微宣传”工作的根本。

辽宁本溪公安消防支队投入研发资金60万元,与科研机构联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把“监督检查、防火巡查、学习培训、宣传教育”等防火工作中最重要的四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研发消防立体化社会防控系统。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2016年3月16日,辽宁省消防总队在本溪召开现场会,向全省介绍推广本溪“四位一体”消防管理系统试点经验。目前全省推广工作已经展开。

(三)建立工作机制

互联网宣传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工作创新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是维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时代, 信息交互愈发频繁, 思想碰撞愈发激烈, 意识形态领域泥沙俱下。面对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层工作创新作为维系宣传思想工作基础的基础工程而倍显重要。

一、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党的宣传工作面向全社会, 重中之重在基层。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的核心力量, 在巩固和维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层面大有作为。2015年1月,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必须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加强对高校思想阵地的管理,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基层工作创新必须对这些任务和部署有全新高度的清醒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工作创新还必须要与时俱进。当前, 互联网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巨大。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互联网+”的重大战略构想, 要求推动互联网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等的融合发展, 不断丰富产业形态, 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知识创新2.0深入推动互联网形态演进进入“后互联网时代”, 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改变了生产、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一般认为, “互联网+”要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才能发挥效用, 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要明白“互联网+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工作创新”是什么?加什么?怎么加?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 使高校与社会更加紧密结合, 社会的各种思潮也在高校校园内不断交锋, 抢夺网络话语权。因此,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工作创新要搞清楚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互联网+”相融合, 不但务虚, 而且务实, 求得实效, 这些理念要不断更新和提高。

二、找准途径, 选好重点

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但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 因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而造成自然分层显而易见。所以,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只用一个模式、一种做法、一套话语, 而是应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响应学生普遍关注, 要加强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 有的放矢, 区别对待, 不断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基层工作是终端, 宣传思想工作没有深入基层, 做再多的工作也只是形式主义。要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心中有学生, 做事有标准。坚持走党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只有准确把握这一途径, 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找准途径后还要抓好重点。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想, 成为反映校园生活现实的一面镜子、汇聚各种利益的平台、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因此,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着力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 使互联网成为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巩固堡垒。讲好中国故事, 阐述好中国声音, 宣传好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广大师生把自己的人生奋斗自觉融入到践行伟大中国梦的主题上来, 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加强舆论引导, 大力宣传和严格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 增强舆情应对的协调性和规范性, 畅通沟通渠道, 问题反馈及时有效, 响应师生关切。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 增强网络舆情的预见性和可控性。

三、提高能力, 创新方法

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网络宣传技能, 丰富网络宣传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 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 传统主流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的舆论阵地被蚕食, 人们不再关注主流媒体, 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形式多样的互联网上, 构成了庞大、复杂、喧嚣的互联网舆论场。网络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是经济, 更是思想、是文化、是意识形态。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广泛使用, 使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复杂, 原有的工作载体、工作模式和工作队伍都受到冲击, 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都或多或少普遍受到了影响和挑战。而与此同时, 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用也有其积极意义, 它在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播上都进行了巨大的改进,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培养、道德观的引导等都有积极意义, 也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推动。所以, 当前“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网络宣传技能, 不但要熟悉使用QQ空间、百度贴吧、微信等公共交流平台, 不断适应信息更新的速度, 提升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置的能力, 而且要适应后互联网时代的新常态, 熟练使用各种可供宣传利用的客户端APP, 丰富宣传的形式和内容, 增加宣传工作的吸引力。甚至可以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客户端, 解决更加具体实际的问题, 增加关注度和实效性, 创建宣传思想工作品牌项目。不断创新方式手段, 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和点对面的覆盖, 使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在这场校园的争夺战中占主动、占先机, 保证“能打仗, 打胜仗”, 巩固好意识形态阵地。

此外, 还要建立立体的宣传思想工作体系, 不断加强学校新媒体平台建设, 充实网络平台内容, 丰富网络平台形式, 建立导航系统和特色网站, 不断加强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使各种载体唯我所用, 各尽所能, 形成合力, 发挥最大优势。

毫无疑问, 互联网经过40多年的短暂发展, 已经成长为可以焕发震撼整个人类心灵的力量。如今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创新成果正在持续深入地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 预示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革。高校作为社会风尚的制造者和引领者, 其地位既特殊又重要。“互联网+”是一个趋势, 也是一个新常态,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适应这一新常态, 加强基层工作创新, 主动出击, 才能在新时代有为、有位。

参考文献

[1]马英华.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J].教育探索, 2015 (11) .

[2]路西昆.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必备素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03) .

[3]折然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合肥高新区借“互联网+”之风凌空而起[J].中国高新区, 2015 (07) .

上一篇:泛耐药性下一篇:园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