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耐药性

2024-07-03

泛耐药性(精选4篇)

泛耐药性 篇1

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致死率高,近年来该菌分离率和耐药率逐年升高,如何有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尤为重要,然而,能透彻研究其耐药机制可以给临床带来更大获益。本文主要针对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的耐药机制加以综述。

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其他还包括膜孔道蛋白的缺失、外排泵的表达和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β-内酰胺酶按分子生物学分类(Ambler分类)可分为4类:A类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B类为金属酶;C类为头孢菌素酶(Amp C酶);D类为苯唑西林酶(OXA酶)。

1.1 A类

ESBLs酶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的一类酶。目前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ESBLs基因主要有TEM型、SHV型KPC型、PER型及VEB型等。Vahaboglu等[1]首次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PER-1型超广谱酶。曹春鸾[2]发现产PER型ESBLs鲍曼不动杆菌,且所研究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多含有TEM型基因和Amp C基因。Laurent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VEB-1型ESBLs。我国报道VEB检出率为10%[3]2009年美国首先发现了KPC阳性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Naas[5]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了SHV-5型酶,我国浙江发现了产SHV-12型的鲍曼不动杆菌。

1.2 B类

B类即金属酶,不能被克拉维酸、他唑巴坦和舒巴坦抑制,可被金属螯合剂依地酸和巯基类化合物抑制。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金属酶有IMP型、VIM型和SIM型。2000年Takahashi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IMP-1型基因。2002年,IMP-4型及IMP-5型基因首次被发现。Peymani等[6]对63株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研究发现,49%的菌株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其中61%为IMP型,29%为VIM型。SIM-1型金属酶首先在韩国发现,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位于Ⅰ类整合子上,含有3个基因盒(arr-3,cat B3和aad A1)。

1.3 C类

Amp C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能水解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单环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能抑制其活性。Amp C酶按其生产方式分为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染色体介导的去阻遏高产Amp C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Amp C酶的表达增加与启动子ISAbal的获得有关[7]。Amp C酶是鲍曼不动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之一,携带率高,在Amp C酶介导下,鲍曼不动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95%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90.5%[8]。

1.4 D类

即OXA型β-内酰胺酶,具有活性丝氨酸位点,主要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且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主要包括四组:OXA-23型、OXA-24型、OXA-51型和OXA-58型。OXA-23型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基因型,国内外均有报道。OXA-51是鲍曼不动杆菌的天然基因,对碳青霉烯类有微弱的水解活性,但是不能水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9],OXA-51型基因的高表达与ISAba1有关,导致了对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D'Arezzo等[10]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与OXA-58有关。2005年在一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了OXA-69[11]。2008年在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了OXA-97[12]。2009年巴西发现产OXA-143的鲍曼不动杆菌[13]。2010年韩国报道了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有OXA-182基因[14]。

1.5 其他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还因为膜蛋白的缺失,外排泵的表达及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罗柳林等[15]发现38k Da附近膜孔道蛋白的缺失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有关。有学者发现22/33k Da OMP的丢失和OXA-24的联合作用导致耐药出现。Limansky在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了29k Da OMP的缺失。Ade ABC主动外排泵也介导了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AdeABC泵由Ade A、Ade B、Ade C蛋白组成,其相应3个编码基因是连续的,且与ade S和ade R毗连的反向转体,Ade ABC外排泵隐藏在野生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作用受到Ade RS的调控[16]。另外,当细菌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数量或构型发生变化时,药物不能与之结合或结合力下降,可导致细菌耐药。

2 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抗菌作用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是产生氨基糖苷修饰酶(AMEs),即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及核苷转移酶(ANT)。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存在于AAC(3′)、APH(3′)-VI和ANT(3′′)。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靶位突变或甲基化修饰也参与了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过程[17]。2001年在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了ade B基因编码的外排泵转运体,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耐药。韩丽娟等[18]对55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研究发现有49株检测出AME基因,aac(3)-Ⅰ、aac(6′)-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2%、64%,且所有菌株均检测出ade B基因。王玲巧等[19]研究1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时发现74%菌株携带aac A4基因,表明aac A4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发现了质粒介导的16S r RNA甲基化酶使细菌的30S核糖体,16S r RNA不被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出现耐药[20]。

3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DNA旋转酶A亚单位基因(gyr A)及拓扑异构酶Ⅳ的C亚单位基因(par C)发生了突变。gyr A突变主要发生在Ser-83-Leu[21],par C突变主要发生在Ser-80-Leu[22],其他还有膜通透性的改变及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有研究发现对喹诺酮耐药菌株的外膜蛋白有29ku条带消失。王艳丽等[23]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除了与gyr A、pra C基因突变有关外,还与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 m RNA过表达有关。

4 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类产生耐药主要为Tet(A-E)、Tet K的外排作用,及Tet M和Tet O保护核糖体免受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作用(替加环素除外)。Tet A仅作用于四环素,Tet B作用于四环素和米诺环素。有研究发现ade ABC外排泵的表达增加导致了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降低。

5 结语

鲍曼不动杆菌的高感染率已成为人类的一大难题,然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又给医疗带来更大挑战。研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因素及耐药机制,有助于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预防措施以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并有助于研发新药以达到有效抗感染。

泛耐药性 篇2

关键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为条件致病菌, 自然感染的概率很低, 主要感染低抵抗力个体, 可引起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据2003年美国院内感染监测 (NNIS) [1]资料显示, 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感染占第4位, 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其耐药情况极为严峻, 出现了对目前常规检测的抗菌药物全耐药的菌株, 称之为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pandrug-resista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DR-Ab) 。加重症医学科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患者具有病情复杂、营养状况较差、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的特点, 易感染PDR-Ab, 从而使治疗难度加大, 影响预后。为探讨PDR-Ab感染的危重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以提高治疗水平, 本文对本院重症医学科 (ICU) 2010年3月~2011年1月感染PDR-Ab的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重症医学科 (ICU) 2010年3月~2011年1月感染PDR-Ab的患者共32例, 及在此期间检出的PDR-Ab菌株54株。

入选标准: (1) PDR-Ab定义为对常用的抗假单胞菌属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氯霉素和利福平均耐药的菌株 (中介菌株划为耐药) 。 (2) 入选病例及标本均符合卫生部于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并剔除重复株。

1.2 方法

搜集以下临床资料, (1) 标本来源。 (2) 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3) 基础疾病及合并症。 (4) 病情评估:APACHEⅡ评分。 (5) 器官衰竭情况。 (6) 预后:存活、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 计算比值比 (OR值) 和95%的可信区间 (95%CI)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共检出PDR-Ab菌株54株, 来源及构成比:痰30例 (55.6%)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16例 (31.7%) 、胸腔积液3例 (5.6%) 、导管尖2例 (3.7%) 、血液1例 (1.9%) 、尿液1例 (1.9%) 、切口分泌物1例 (1.9%) , 见表1。

32例PDR-Ab感染患者中, 年龄28~83岁, 平均 (68.5±13.9) 岁, 男23例 (71.9%) , 女性9例 (28.1%) 。ICU治疗时间3~128 d, 平均 (27.7±29.6) d,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0~128 d, 平均 (23.8±29.2) d。基础病及合并症:重症肺炎17例 (53.1%) , AECOPD 15例 (46.9%) , 真菌感染6例 (18.8%) , 感染性休克5例 (15.6%) , 肺癌2例 (6.3%) , 弥漫性肺间质病变2例 (6.3%) , 多软骨炎合并感染1例 (3.1%) , 脓胸1例 (3.1%) , ARDS 2例 (6.2%) 。APACHEⅡ评分7~41分, 平均 (17.6±6.9) 分, 平均器官衰竭数目衰竭器官数目 (1.16±0.95) 个, 死亡16例 (50%) , 见表2。

2.2 单因素分析

共21个因素进入分析, 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在APACHEⅡ评分、ICU治疗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脏器衰竭数目≥2等4个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APACHEⅡ评分, ICU治疗时间,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脏器衰竭数目≥2等4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发现APACHEⅡ评分 (P=0.042, OR值为4.17, 95%CI为1.01~7.35) , 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P=0.049, OR值为1.12, 95%CI为0.96~1.31) 为PDR-Ab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3。

3 讨论

自1998年5月在台湾国立大学医院发现首例对常用抗生素几乎全耐药的PDR-Ab菌株后, 就持续在医院中存在, 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极大困难。鲍曼不动杆菌具有生存能力强, 对营养无特殊要求, 以及抵抗能力强, 可以在干燥的机体表面存活25 d等特点[2,3]。是医护人员皮肤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 而在住院患者中定植率高达75%[4]。又因为被感染者多为住院或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者, 所以极易播散并引起院内感染。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大量抗菌药物应用和多种侵袭性操作, 与普通住院患者相比, 发生PDR-Ab感染机会更多, 病死率也更高。因此研究PDR-Ab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对降低该类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注:与存活组比较, *P<0.05

本研究显示54株菌株中47株来自于下呼吸道 (痰30株, BALF 17株) , 占87.0%, 说明肺部为PDR-Ab感染最常见部位,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在APACHEⅡ评分、ICU治疗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脏器衰竭数目≥2等4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PACHEⅡ评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例如感染性休克、肺癌、弥漫性肺间质病、ARDS等基础病或并发症在单因素分析中未发现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收入的病例数较少, 如果增加样本含量可能会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平均住ICU时间为 (38.9±38.2) d, 明显高于存活组的 (17.0±13.4) d (P<0.05) 。两组患者衰竭器官数目≥2的患者数分别为9和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死亡组患者整体情况较差, 本身存在严重基础疾病, 病情恢复慢, 严重的消耗导致其营养状况下降, 免疫力低下以致治疗效果差。

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分值高为PDR-Ab感染患者死亡的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达4.17。APACHEⅡ包含许多生理指标, 为临床判断危重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量化指标, 是目前国内外ICU中应用最为广泛而具权威的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Knaus WA等[5]对5 815例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研究表明, APACHEⅡ分值与实际死亡率直接相关。APACHEⅡ分值以5分阶增加, 死亡率显著增加。本资料显示死亡组患者APACHEⅡ分值为20.3±7.4, 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3.8±6.3 (P<0.05) 。因APACHEⅡ通常采用入ICU后第1个24 h中最差的参数作为评分用的变量值, 可见死亡组患者转入ICU时多项生理指标较差, 说明其本身病情较重, 脏器功能差。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ICU收治的患者多为老年人, 肺部有基础病, 器官功能低下。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一方面说明患者肺部疾病本身较重, 不易控制, 另一方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作为有创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其预后。文献报道VAP发病率高达为30%~68%, 重症感染者的病死率为50%~70%[6,7]。并且机械通气改变了正常的呼吸生理, 通气压力对呼吸生理、血流动力学、重要脏器血供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8], 也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泛耐药性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8月ICU病区老年住院患者分离的非重复1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痰液标本;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71~87岁,平均79.6岁。所有菌株经VITEK-2细菌鉴定仪鉴定及药敏测定,参照CLSI标准判断[1]。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1.2 中药颗粒剂

金银花,批号:1303067,规格:每袋装1.3g,相当于10g饮片;穿心莲,批号:1208041,规格:每袋装0.8g,相当于10g饮片;蒲公英,批号:1306017,规格:每袋装0.9g,相当于10g饮片;连翘,批号:1306015,规格:每袋装0.7g,相当于10g饮片;大黄,批号:1304021,规格:每袋装2.5g,相当于6g饮片;黄芩,批号:1306045,规格:每袋装0.9g,相当于10g饮片;薄荷,批号,1306040,规格:每袋装0.5g,相当于6g饮片;败酱草,批号:1301088,规格:每袋装1.0g,相当于15g饮片;苦参,批号:1305098,规格:每袋装0.5g,相当于6g饮片;大青叶,批号:1210073,规格:每袋装1.3g,相当于15g饮片;艾叶,批号:1305112,规格:每袋装0.5g,相当于6g饮片;乌梅,批号:1303044,规格:每袋装1.4g,相当于10g饮片;秦皮,批号:1206411,规格:每袋装1.1g,相当于15g饮片;五味子,批号:1311046,规格:每袋装1.2g,相当于6g饮片;黄连,批号:1312081,规格:每袋装0.5g,相当于6g饮片;赤芍,批号:1311023规格:每袋装0.5g,相当于6g饮片;均购于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1.1.3 试剂与设备

Muller-Hinton(MH)琼脂培养基及Muller-Hinton(MH)肉汤均为江门凯林公司产品。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比浊仪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中药颗粒剂溶液的材料与制备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16种中药颗粒剂适量,分别置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倒入输液瓶中,盖薄膜,压胶塞和铝盖,高压灭菌,取出放凉备用。

1.2.2 菌液制备

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接种于M-H平板37℃过夜培养,次日挑取单菌落用M-H肉汤培养4~6小时,收集细菌用MH肉汤将各株鲍曼不动杆菌均调整浓度至0.5麦氏单位(约l×108CFU/mL),再用MH肉汤稀释至5×105CFU/mL,备用。

1.2.3 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①排列试管12管,除第一管外,每管加入MH液体培养基1mL;②先吸取抗菌药物原液5.12mL加入液体4.88mL中,混合后吸出加入第1管和第2管,每管1mL,第2管经混合后吸出1mL加入第3管,依次类推至第12管;另设培养液对照,检测菌生长对照、质控菌生长对照、药物和不加菌液MH肉汤各一管;③将待测菌悬液依次加入含药管内,每管50μL,混匀;④置35℃培养12~18小时后观察结果,凡无肉眼可见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待测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以10μL接种环取肉眼观察为无菌生长的试管移种一环于血琼脂平板做次代培养,35℃培养过夜,观察杀死99.9%原始种入细菌最低药物浓度即该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2 结果与结论

2.1 实验结果

培养18小时后,各阳性对照管均有细菌生长,各空白对照孔无细菌生长,即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皆符合实验要求,说明该实验结果可信。16种中药颗粒剂中金银花、穿心莲、赤芍、大青叶等4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MBC浓度有差别,见表1。黄连、乌梅等12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MBC浓度相同,见表2。

2.2 结论

金银花、穿心莲、败酱草、大青叶中药颗粒剂悬液较大浓度时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连翘、黄岑、薄荷、艾叶、乌梅、秦皮、五味子、黄连等中药颗粒剂悬液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抑菌效果最佳,MIC为8μg/mL,MBC为16μg/ML。这些中药颗粒剂对临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可进一步研究是否可作为潜在、新药物或药物增效剂用于临床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我国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据2011年中国CHINNET细菌耐药检测网数据显示,我国149家检测医院临床分离33479株,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35.1%,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可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引起各种组织和器官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外科伤口感染和软组织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时更易出现相关感染,对危重及老年患者威胁较大[2,3,4]。老年住院患者具有住院时间长、患者免疫力较低等特点,近年来广谱抗生素广泛使用及介入性操作普及,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中老年住院患者容易出现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即β内酰胺酶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仅1~2种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药物(主要指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近年来随着其耐药性的增加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治疗其引起的重症感染。

近年研究表明,中药确有抗菌、延缓消除细菌耐药性的作用[6,7],主要对常见菌及其多重耐药菌的抗菌活性的研究包括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ESBLs),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等:冷会勇等[8]筛选黄芪等18种中药制剂对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研究,发现五味子、黄岑等中药有良好抑菌作用;陈泽慧等[9]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发现黄岑等12种中药对产ESBLs茵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芩、五味子、石榴皮、连翘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中药抗菌效果的前期研究主要针对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传统剂型,疗效确切,但有调配、携带、煎煮不便等缺点,中药颗粒剂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剂型,在保留汤剂疗效的基础上,具有剂量小,服用、携带、贮藏、运输方便,久置不易变质,稳定性更佳,加入矫味剂可掩盖不良气味等特点[10],用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传统中药饮片供临床应用,在辨证论治、随方和药、随证加减等方面与中药饮片相同,因其携带方便,不需要煎煮等优点,迅速被医生和患者接纳[11]。

但国内外对颗粒剂的抗菌试验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耐药性细菌的研究更少,本研究选取16种常见中药颗粒剂,应用肉汤稀释法,探讨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效果,连翘、黄岑、薄荷、艾叶、乌梅、秦皮、五味子、黄连等8种中药颗粒剂悬液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抑菌效果最佳,MIC为8μg/mL,MBC为16μg/mL;这些中药颗粒剂用于临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但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1)中药单体颗粒剂抑菌MIC、MBC低,在复发制剂中的效果;(2)中药颗粒剂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机制;(3)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中药单体作为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时是否存在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4)体内情况复杂,药物对细菌作用、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和个体差异性影响等;(5)单体颗粒剂是否同西药一样快速产生耐药性。全球范围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增加,对临床抗菌药使用构成巨大威胁,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为其临床使用颗粒剂型中药提供更多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黄连等16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黄连等16种中药颗粒剂悬液对ICU病区老年住院患者分离的1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金银花、穿心莲、败酱草、大青叶、连翘、黄岑、薄荷、艾叶、乌梅、秦皮、五味子、黄连等12种中药颗粒刺悬液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结论:连翘、黄岑、薄荷、艾叶、乌梅、秦皮、五味子、黄连等8种中药颗粒剂悬液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用于临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泛耐药性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 0 1 4年1月至2 0 1 5年1 2月入住我科的泛耐药KPN性肺炎成年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体温>38℃;(2)两肺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3)血常规:WBC>12×109/L,C反应蛋白(CRP)>100mg/L,胸部CT检查提示肺内炎性病变;(4)至少两次痰培养结果提示KPN;药敏试验结果:替加环素敏感或中介,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入选标准:(1)接受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10天;(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16分;(3)确诊为泛耐药KPN性肺炎;(4)使用替加环素联合磷霉素治疗14天。32例符合上述入选标准,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1~82岁,平均60岁;住院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9例(28.1%),急性左心衰竭6例(18.8%),大面积脑梗死7例(21.9%),严重多发伤、脑出血各5例(各15.6%)。入选患者检出泛耐药KPN前均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

1.2方法先静脉滴注替加环素100mg,5天后改为50mg,均每12小时1次,治疗14天;同时静脉滴注磷霉素4g,每8小时1次,治疗14天。使用双倍剂量替加环素前告知家属风险,取得家属同意。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后的WBC、CRP、降钙素原(PCT)变化。

1.3.2细菌学检查结果按病原菌清除、未清除、替换和再感染4级进行评定。清除:治疗后连续两次细菌学培养结果呈阴性;未清除:治疗结束后细菌培养KPN仍为阳性;替换:治疗后细菌学培养KPN被清除,但培养到其他细菌,临床无症状且无须治疗;再感染:KPN被清除,但培养出一种需治疗的新病原菌。

1.3.3脱机拔管率及安全性观察用药期间脱机拔管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 9.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2例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后血常规指标比较(表1)4例(12.5%)用药后感染控制欠佳死亡,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指标呈逐渐升高趋势;28例(87.5%)存活,治疗第7、14天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2.2细菌学检查结果清除25例(78.1%),未清除4例(12.5%),替换2例(6.3%),再感染1例(3.1%)。2.3脱机拔管情况及安全性2 3例(7 1.9%)成功撤除有创呼吸机通气。出现轻度肝损害2例(6.3%),经护肝治疗后未恶化,疗程结束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未见肾损害、过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讨论

KPN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经呼吸道进入肺内,从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以上叶较多见。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KPN耐药情况日益严重,如何治疗ICU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甚至是全耐药KPN感染,已成为ICU医生面临的问题。广泛耐药KPN指仅对1~2种潜在有菌活性的药物(主要指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多黏菌素的肾毒性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对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肾功能。ICU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使得多黏菌素在ICU中的应用受限。替加环素结构与四环素相似,于2005年6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可用于治疗肺部感染,但常需加大剂量。

本文结果显示,替加环素联合磷霉素治疗泛耐药KPN性肺炎效果较好。炎症指标方面,28例治疗第7、14天时WB C、C RP、P C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提示感染控制较佳,但4例感染控制欠佳而死亡。治疗14天后,脱机拔管率达71.9%,未成功脱机者多为高龄、基础疾病多、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安全性方面,仅2例出现轻度肝损害。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样本量较少,且为回顾性研究;二是结果虽提示替加环素加倍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有一定的造成脏器功能损害的风险,需加强与家属沟通。

综上所述,替加环素联合磷霉素治疗泛耐药KPN性肺炎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但使用替加环素双倍剂量前必须做好告知工作,严密监测脏器功能,及时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周蓉,朱卫民,黄文祥,等.855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38(5):363.

上一篇:屋顶绿化的技术问题下一篇:互联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