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比较

2024-08-25

耐药性比较(通用6篇)

耐药性比较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4年和2007—2008年分别自相同养鸡场分离得到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各36株;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硫酸安普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硫酸粘菌素、磷霉素钠、氟苯尼考、乳酸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硫酸新霉素、诺氟沙星、达氟沙星、盐酸沙拉沙星、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林可霉素、泰妙菌素、硫酸金霉素、泰乐菌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普通琼脂培养基及营养肉汤均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2 方法

1.2.1 将菌株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肉汤中, 然后放入摇床中37℃培养18 h后计数, 调节菌液的含菌量为108个/mL之后, 按纸片扩散法操作, 37℃培养18 h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进行耐药性比较。

2 结果

选取了硫酸安普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硫酸粘菌素、诺氟沙星、大观霉素、阿米卡星、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沙拉沙星、头孢噻肟钠、乳酸环丙沙星、氟苯尼考、达氟沙星15种药敏纸片对2007—2008年与2004年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结果表明有13种药物的高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高敏率超过60%的只有硫酸安普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3 分析与讨论

在临床疾病防治过程中, 为了避免盲目用药并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 筛选有效的抗菌素是尤为重要的。养殖场在运用一种药物短时间内不见效的情况下会选择更换药物, 频繁的换药导致了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因此应特别注意科学用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与2004年分离菌株耐药性的比较结果来看, 除多西环素的高敏率年有所下降、氟苯尼考高敏率持平外, 其余13种药物的高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头孢塞肟钠和阿米卡星分别提高了55.6%和50%, 安普霉素提高了44.5%, 阿奇霉素和粘菌素提高了38.9%, 新霉素提高了38.4%, 诺氟沙星提高了33.3%, 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提高了27.8%。这与现在养殖场增强了科学用药的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真正能作为有效药物来用的仍然只有阿米卡星、安普霉素, 其余的敏感率虽有所提高, 但其高敏率仍然达不到60%, 用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用药宣传教育和管理。

摘要:用硫酸安普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15种药物对胶东地区2007—2008年肉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与2004年分离菌株进行的耐药性比较, 结果表明有13种药物的高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高敏率超过60%的只有硫酸安普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关键词:肉鸡,大肠杆菌,耐药性

耐药性比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8年2月~2010年2月被我院确诊为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标本410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操作规程》进行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

1.2 标本采集

首先用肥皂水清洗女性外阴部或男性尿道口,然后用1∶1 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清洗,最后留取中段尿10~20 ml于无菌试管,立即送检。

1.3 培养方法

平板接种法,将混匀尿液标本,无菌法滴注在血琼脂平板上,用伊红美兰平板划线分区,然后置于35℃培养箱24~48 h,发现可疑致病菌后涂片染色,最后用API(法国梅里埃公司)鉴定结果。按照WHO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参照NCCLS(2001~2002年)标准进行判断。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5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用构成比或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410例确诊为尿路感染的患者标本中分离出224例为革兰阴性杆菌;147例为革兰阳性菌;39例为真菌,各种病原菌的分布构成比见表1。

2.2 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情况

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阴沟肠杆菌组成。这些菌属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革兰阴性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具体药敏结果见表2。

2.3 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情况

分离出的革兰阳性菌主要由CNS、粪肠球菌、尿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成,这些菌属对大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具体药敏结果见表3。

3 讨论

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及临床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日益严重,一方面可能导致致病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可能诱导药物产生耐药性。本文资料显示,尿路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24例(占54.63%),其中大肠埃希菌为163例,占全部标本的39.76%,居首位,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似[2,3,4];革兰阳性菌35.85%,其中以CNS为主61例(占14.88%);真菌最少39例占9.51%,这个结果比夏敏[1]报道的要高。这些表明由于抗菌素的应用使尿路感染的菌群构成比发生了变化。

研究表明,抗菌素的广泛使用也可改变尿路感染菌株的耐药性[3,5]。以往认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有很高的耐药性,故不宜应用于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6]。本文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其中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6.20%,加用舒巴坦后仍高达92.90%;哌拉西林耐药率为93.40%,而加用他唑巴坦后减低为11.30%,说明大肠埃希菌对多数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合用其他抗菌素后其耐药率有可能减低,这与夏敏[1]报道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魏爱华[3]等报道三代头孢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低,但本文结果显示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高达71.90%,分析可能与近年临床滥用高档抗菌素导致细菌选择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感染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3]。这提醒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本文结果显示,尿路感染中革兰阳性菌对临床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CNS对环丙沙星、头孢唑啉、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在90.00%以上。粪、尿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也普遍偏高。本文通过对本院近2年的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尿路感染患者的尿培养检查,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院410例确诊为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标本,对其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54.63%,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9.76%;革兰阳性菌占35.85%;真菌占9.51%。药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96.20%,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多数抗生素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仍然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革兰阳性菌、真菌等有增多趋势。致病菌对临床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关键词:尿路感染,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夏敏.尿液培养检出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2(2):222-224.

[2]黄革.老年患者尿路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模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97-99.

[3]魏爱华,徐艳萍,张琦.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594-1596.

[4]王益群.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1):94-96.

[5]彭少华,李艳,李从荣.细菌感染实验诊断与分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3,106.

耐药性比较 篇3

关键词:养殖场,大肠杆菌,药敏纸片法,分离鉴定,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不仅是治疗动物疾病的有效药物, 有些还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因此在畜牧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抗菌药物的滥用, 尤其是作为促生长添加剂低剂量使用, 可导致耐药性微生物的大量出现。它不仅造成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上的治疗失败, 而且其耐药基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使之产生相应的耐药性, 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1]。

本试验对银川地区鸡源和牛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 同时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研究, 从而探讨大肠杆菌在银川地区的耐药情况, 以期为该地区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并为耐药机制的研究打下基础。

1 材料

1.1 菌株

试验菌株, 分离自银川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的鸡和牛粪便;大肠杆菌 (菌株编号为ATCC25922) , 购自中国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营养肉汤、麦康凯琼脂、MH培养基、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 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大肠杆菌属细菌生化鉴定管, 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 购自CHROMagar公司;氨苄西林 (10μg/片)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30μg/片) 、头孢唑啉 (30μg/片) 、头孢曲松 (30μg/片) 、美罗培南 (10μg/片) 、庆大霉素 (10μg/片) 、氯霉素 (30μg/片) 、多西环素 (30μg/片) 、环丙沙星 (5μg/片) 、复方新诺明 (25μg/片) 、萘啶酸 (15μg/片) , 购自Oxoid Limited公司。

1.3 主要仪器

培养箱, 购自上海一恒器械科学有限公司;无菌操作台, 购自苏净集团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高压锅, 购自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移液器, 购自上海苏阳仪器有限公司;干燥箱, 购自上海实验仪器厂有限公司;电子天平, 由上海奥豪斯公司提供。

2 方法

2.1 采样

以灭菌棉签采集鸡泄殖腔拭子及牛肛拭子或蘸取新鲜粪便, 放入含1 m 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 做好标记, 放入冰盒中, 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首次分离时, 用接种环蘸取样品直接涂抹伊红美兰或麦康凯琼脂平板, 然后再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进一步筛选 (37℃作用16~24 h) , 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涂片, 革兰染色镜检, 同时用大肠杆菌属细菌生化鉴定管进行生化鉴定。

2.3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按照药敏纸片法[2]对已分离、鉴定出的160株大肠杆菌进行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同时以大肠杆菌ATCC25922作为药敏质控菌株,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CLSI) 2012年推荐的标准判定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肠杆菌的鉴定结果

3.1.1 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鉴定结果

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上可见蓝绿色菌落;其他非大肠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上为紫色或无色菌落。

3.1.2 大肠杆菌生化鉴定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160株。

3.2 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3.2.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率

91株牛源大肠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分离菌株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达到了100%, 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都在80.00%以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35.16%。

69株鸡源大肠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分离菌株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亦达到了100%, 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比较高, 分别为69.56%、52.17%、62.32%和57.97%;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多西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 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和萘啶酸, 其耐药率均达到70.00%以上。

3.2.2 鸡源与牛源大肠杆菌耐药率比较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 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率比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率都高, 说明在鸡场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较高。

3.2.3 牛源与鸡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比较

结果见表3和图2。

由表3可知, 在91株牛源大肠杆菌中, 有2株对10种药物都耐药, 有54株对所有抗菌药物都敏感, 1耐的菌株有17株, 所占比例最大 (18.68%) , 其次为6耐、4耐和2耐的菌株, 所占比例分别为5.49%、5.49%和4.30%。而在69株鸡源大肠杆菌中, 同时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最多 (21.74%) , 其次为7耐和9耐菌株。若同时耐3种药物即可归为多重耐药, 那么鸡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率为73.91%, 而牛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率为17.58%。由此可见, 此次调查的大肠杆菌鸡源比牛源耐药情况严重。

由图2可知, 牛源大肠杆菌不耐药的菌株和只耐一种抗菌药物的菌株数量远远高于鸡源大肠杆菌, 而4耐以上的鸡源大肠杆菌数量明显比牛源大肠杆菌高出很多, 再次说明鸡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明显比牛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严重。

4 讨论

1)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原来对某些药物敏感的细菌, 可以发生变异而形成对该种药物的耐药性, 有时甚至形成必须有该种药物才能生长的耐药性。由于大肠杆菌在各种类型畜禽中的重要性, 使其成为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目标。本试验比较了鸡源和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水平, 结果表明, 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已成为普遍现象, 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明显比牛源大肠杆菌高, 这可能与鸡场滥用或过度使用这些抗菌药物有关。

2) 本次试验中, 鸡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3.91%, 该结果与杨汉春等[3]报道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6%很接近, 这说明氨苄西林对大肠杆菌普遍产生了耐药性。

3) 本次试验中, 牛源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萘啶酸的敏感率接近80.00%, 这可能是因为银川地区在牛的疾病治疗中,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较合理。

4) 本次试验中, 牛源大肠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仅为9.89%, 这与杜向党[4]报道的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47.8%相差较大, 与D.G.White等[5]报道的美国分离的48株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90%相差更大。对环丙沙星和萘啶酸等喹诺酮类药物都表现出敏感性, 这与李宏胜等[6]报道的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一致。由此说明, 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高低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用药情况都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秀英, 吴好庭, 赵晖, 等.部分鸡场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J].中国兽医学报, 2005, 25 (4) :422-424.

[2]VAARA M, SADER H S, RHOMBERG P R, 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novel polymyxin derivative NAB739 tested against Gram-negative pathoge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3, 68 (3) :636-639.

[3]杨汉春, 吴清明, 查振林, 等.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2003.

[4]杜向党.牛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的调查及对氟苯尼耐药性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5]WHITE D G, HUDSON C, MAURER J J,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hloramphenicol and florfenicol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associated with bovine diarrhea[J].J Clin Microbiol, 2000, 38 (12) :4593-4598.

耐药性比较 篇4

关键词:ICU,病原菌,非耐药病原菌,耐药性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医院大量高危患者的集中区域,其本身就有较多的病原菌并且部分病原菌具有耐药性,是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区域[1,2]。并且ICU的高感染致病菌普遍具有耐药性,ICU患者的感染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3]。为保护医院易感染人群,降低感染发病率,我院ICU工作人员对ICU病区、病区患者以及普通病区患者进行菌株采集和耐药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我院ICU的患者和非ICU患者共598例,其中男性患者362例,女性患者236例,年龄区间为21~67岁,平均年龄38.4岁。所有患者中外科患者218例,内科患者156例,妇产科患者224例。ICU患者161例,非ICU患者437例。

1.2 方法

1.2.1 菌株收集

于2008年1月~2012年1月分时段随机对本院的ICU病区及病区患者以及于普通病区住院患者进行菌株采集,按微生物学常规进行细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细菌的采集样本主要有ICU病区患者以及非ICU患者的尿液、血液、痰、伤口及患者的各种分泌物等,此外还对ICU病区的空气、地面、管道、用水、仪器器械等进行样本采集。以上三类细菌样本分别命名为ICU患者组、ICU病区组、非ICU组。

1.2.2 检测方案

采用HNTD5-TDR 1002型环境微生物分析仪(购自中国西化仪公司),对三组细菌样本进行分析。质控菌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药敏纸片购自sigema公司。对三组样本的菌群分别作耐药性分析,并选取每组耐药性最强的前六类菌群进行耐药性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分析选用方差分析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三组采集样本共检出细菌2456株,经过耐药性分析,三个组别的主要的病原耐药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共72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9株,革兰阳性菌371株,真菌144株。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在ICU患者组和ICU病区组占主要。三组采样标本的主要耐药菌株分布以及三组主要耐药菌株前六名耐药率分析结果详见表1、2所示。

注:*P<0.05

3 讨论

医院ICU病区向来是感染事件的高发区域,从ICU患者组和ICU病区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6,8]。并且大多数病原菌潜伏于患者的痰液,血液以及ICU病区的医疗器械表面。从表二结果不难发现,ICU病区组的病原菌耐药性明显高于其余两组,ICU患者组的病原菌耐药性次之,非ICU组的病原菌耐药性最弱。这可能与长时间的ICU病区的病原菌残留且消毒不彻底有关而刚入住的ICU患者体内的致病菌大多和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用药相关,与ICU病区固有病原菌虽有一定联系但是没有必然联系。ICU区域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5,7],这些致病菌中对很多抗生素均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这可能与ICU区域的抗生素用药管理不严谨相关,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导致ICU患者感染事件增加并且难以治愈的危险。为避免这一状况,可以依据以上病原菌耐药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如发生大肠杆菌感染时可以用亚胺培南或者他唑巴坦进行治疗,但是用药要注意控制,不可滥用抗生素。而对于其他类病原菌可以寻找耐药性相对较低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当然,表二结果也提示ICU病区病原菌耐药性低于非ICU病区病原菌耐药性的情况,这可能和两个病区的常用抗生素使用频率有关。粪肠球菌在三个组别主要致病菌中单独出现在ICU病区组,这可能与ICU病区采样期间大量紧急手术有关。为减少ICU病区感染事件的发生,医院ICU病区要制定严格的消毒灭菌制度,最好定期对ICU病区进行全面消毒,消毒主要以物理消毒方式进行如紫外线杀菌等,防止病原菌耐药性持续增加[4,9,10]。同时,医院还可以隔离出两个或者多个ICU病区进行轮流使用,当主要使用其中某个或者某几个病区时,其余病区可以闲置并主要进行灭菌消毒工作,以降低目前ICU病区病原菌耐药性过高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龚健,钟文珍,黄婵婷.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34~35

[2]赵花,张红.ICU细菌感染198株菌群分布及药敏试验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09):2162~2163

[3]龙小华,曾泗宇,王金龙.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南药学,2010;8(07):554~556

[4]庞军,姚剑波.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感染细菌耐药性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05):535~538

[5]李彦,贾淑琴,吕娟丽,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61~3262

[6]马均宝,梁杰昌.医院ICU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现状[J].海南医学,2011;22(07):121~123

[7]胡锋兰,黄震.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及其耐药性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2):62~65

[8]皇甫长梅,尹小健,佟琳,等.医院ICU患者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02):186~219

[9]屈玲,李芳芹,艾芳.ICU病区患者细菌感染特点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07):531~533

耐药性比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共确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76例, 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21~73 (43.5±8.3)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15例;年龄20~76 (44.2±8.7)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敏测试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参考CLSI2010年版的标准[3], 其结果为对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表现为耐药, 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表现为敏感。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 给予谷氨酰胺颗粒10g, tid, 疗程2w。此外, 观察组给予磷霉素4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和头孢哌酮/舒巴坦4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bid;对照组给予阿米卡星8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qd。两组均以2w为1疗程。

1.4 疗效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估, 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疗效标准[4], 其中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 体内铜绿假单胞菌消除, 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正常为痊愈;以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得到明显改善, 且在用药期间体内铜绿假单胞菌检查呈阴性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好转;以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痊愈19例, 有效11例, 好转6例, 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7例, 有效5例, 好转4例, 无效22例。观察组有效率为94.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5.3%;对照组出现血小板减少4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0.5%。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种类有限, 在无新的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效药物前, 充分利用现有药物对于降低耐药性, 提高疗效,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治疗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时, 联合用药可以较少药物的用药剂量充分发挥药物协同和相加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副作用。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 其总有效率高达94.7%, 药物不良反应为5.3%, 与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联用的治疗效果相比, 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 联合用药应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 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和相加作用。本次研究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 本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较高, 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表现为敏感。结合文献报道, 笔者分析认为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效果并不理想, 其可能原因与细菌形成生物膜或/和主动外排机制加强有关[5]。徐志豪等[6]发现, 磷霉素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合成, 能够有效阻断细菌生物膜或/和主动外排耐药机制。因此, 本次研究选用渗透性强、体内结构稳定的小分子药物磷霉素, 以起到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 促进头孢哌酮/舒巴坦顺利进入铜绿假单胞菌, 提高细菌内药物有效浓度, 从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总之, 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可以明显抑制和对抗细菌耐药机制的产生,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摘要:分析比较不同药物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的76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磷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阿米卡星, 治疗2w后,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估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痊愈 (19例) 和总有效率 (94.7%)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7例和42.1%, P<0.05) ;观察组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5.3%, 对照组出现血小板减少4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0.5%。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Qadri SM, Ayub A, Ueno Y, et al.Comparative invitro activity of Ro 09-1 428, anovelcephalosporin with a catechol moiety[J].Clin Ther, 1992, 14 (2) :562.

[2]罗百灵, 王丽静, 胡成平, 等.1995~2004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变迁[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6, 6 (3) :182-185.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 2010, M100-S20.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治愈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47.

[5]Hocquet D, Nordam P, Garch FE, et al.Involvement of the mex XY opr Neffux system in emergency of cefepime resistance in a clini-cal strains of pseudomon as aeruginos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 50 (4) :1347.

耐药性比较 篇6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1 年8 月至2013 年7 月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NS儿童,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1 年制定的NS的诊断标准[2],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除外继发性NS,选取其中符合SRNS诊断标准、病理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 的病例4例,男3 例,女1 例,年龄3 ~ 8 岁,平均( 7. 3 ± 2. 8) 岁,24 h尿蛋白定量( 237. 78 ± 69. 40 ) mg · kg- 1。符合SSNS诊断标准患儿中,取尿标本时未服激素治疗的4例患儿,男3 例,女1 例,年龄2 ~4 岁,平均年龄( 3. 2 ±1. 2) 岁,24 h尿蛋白定量( 148. 75 ± 85. 46) mg·kg- 1。收集8 例患儿晨起中段尿100 ~ 200 ml。

1. 2 主要仪器

PROTEAN IEF Cell电泳仪( 伯乐公司) ,DYY-8C型电泳仪( 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宾达2020 D扫描仪( 北京宾达英创科技有限公司) ,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5. 0 软件( 安玛西亚公司) ,ULtraflex Ⅲ TOF /TOF质谱仪( 布鲁克公司) 。

1. 3 主要试剂

IPG预制胶条( 线性,7 cm,p H 3 ~ 10) 、甲叉双丙烯酰胺、丙烯酰胺、3-[3-( 胆酰氨基丙基) 二甲氨基]丙磺酸盐( CHAPS) 、Bio-Lyte( 3-10) 两性电解质、尿素、碘乙酰胺、低熔点琼脂糖、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考马斯亮蓝G250 及R250、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甘氨酸、蔗糖、二硫苏糖醇( DTT) 、TEMED等购自伯乐公司,甲苯磺酰苯丙氨酰氯甲酮-胰蛋白酶( TPCKTrypsin) 、乙腈( ACN) 、三氟乙酸( TFA) 、基质-α-氰基-4-羟基肉桂酸( CCA) 及K3Fe( CN)6购自西格玛公司。

1. 4 尿样本处理

患儿晨起中段尿100 ~200 ml,调节p H至2. 7[3,4],立即4 ℃、5 000 × g离心10 min,取上清。上清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观察有无细胞或颗粒。缓慢加入预冷( - 20 ℃ 过夜) 的丙酮( 1 ∶ 1 体积) ,置- 20 ℃ 冰箱1 h以沉淀蛋白质,于4 ℃ 、12 000 × g离心30 min,弃去上清,沉淀蛋白质用0. 25 mol·L- 1蔗糖重新悬浮,分装后- 20 ℃ 保存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根据蛋白浓度,每组患儿分别取等质量的尿蛋白混合,形成激素敏感组和激素耐药组,- 20 ℃ 保存备用,再次测蛋白浓度。

1. 5 双向电泳( 2-DE)

第一向( 等电聚焦) 主要按照IPG胶条操作手册进行,IPG干胶条水化和聚焦在20 ℃ 连续进行。第二向SDS-PAGE电泳选择15%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随后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仪摄取图像。

1. 6 凝胶图像分析

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5. 0 软件按安玛西亚公司的操作手册进行分析,找出差异蛋白点。

1. 7 胶内酶切消化

根据蛋白点大小,用剪刀将200 μl微量离心管吸头尖端剪掉0. 5 cm左右,使得尖端直径为1 ~ 3 mm,用修剪后的吸头将目的差异蛋白点从凝胶上截取,再转入微量离心管中。记录点号及相应位置。用去离子水和1∶ 1 乙腈去离子水冲洗凝胶2 次,每次15 min。用纯乙腈脱水至凝胶变为白色后,置于真空干燥泵中抽干。在样品中加入50 μl 100 mmol·L- 1碳酸氢铵( 含DTT 10 mmol·L- 1) ,57 ℃ 保温1 h。室温冷却,去掉过量液体,迅速加入同样体积的用100 mmol·L- 1的碳酸氢铵新鲜配制的55 mmol·L- 1碘乙酰胺溶液,室温暗处放置30 min,使之碘乙酰胺化。用100 mmol·L- 1的碳酸氢铵溶液冲洗2 次,用乙腈脱水( 操作同上) ,置于真空干燥泵中抽干。在凝胶中加入约10 μl TPCK-胰蛋白酶酶液,酶液是用50 mmol·L- 1的碳酸氢铵溶液( 含5 mmol·L- 1的Ca Cl2) 配成0. 1 g·L- 1的溶液,让凝胶吸干,吸干后再加酶液,冰浴45 min。凝胶吸胀后将多余酶液吸去,加入20 μl不含酶的缓冲液覆盖,37 ℃ 消化过夜。用50 μl萃取液( 5% TFA ∶ 50% CAN = 1 ∶ 1) 萃取2 次,每次超声10 min。

1. 8 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蛋白点

取1 μl样品与1 μl饱和基质上清液( 含0. 1% 三氟乙酸的CCA的50% 乙腈水饱和液,15 mg·ml- 1) 混匀后,将蛋白质点混匀液加到特定的材料表面(MALDI-TOF)上,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方法对差异明显的蛋白点进一步鉴定,得到蛋白质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应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数据库,搜索到蛋白质分数高于66分,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SSNS与SRNS两组患儿的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两组患儿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双向电泳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SSNS和SRNS两组样品进行3次双向电泳,各凝胶图像清晰,背景色相似,蛋白点分离清楚,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图像重复性较好。在等电点(p H值)4~8间蛋白点分布较多(图1),SSNS组和SRNS组3次凝胶的平均蛋白点数分别为(37±3)和(40±4)蛋白点。每组样品重复3次双向电泳,凝胶的平均匹配率分别为65.5%和71.2%。

2.3差异蛋白点

SSNS组和SRNS组共有13个差异蛋白点,选择10个差异明显的蛋白点进一步鉴定。

2.4 MALDI-TOF-MS结果

共送检10个蛋白点,其中6个为SRNS组,4个为SSNS组,得到10个肽质量指纹图(图2),进入蛋白数据库鉴定出9种蛋白。见表1。

3 讨论

2-DE既能反映蛋白质电荷的不同,又能反映分子大小的不同,并能区分翻译后修饰的蛋白,因为修饰后蛋白等电点改变了,所以2-DE是较好的发现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手段[5]。

本研究SRNS组平均年龄为( 9. 1 ± 3. 9) 岁,大于SSNS组的( 3. 6 ± 2. 1 ) 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检验,P = 0. 224) ,可能与样本数较小有关。SRNS组均有肾活检病理结果,4 例均为FSGS。

本研究发现,SSNS组与SRNS组差异尿蛋白不仅表现为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这同黄爱文等[6]报道一致。结果显示: 仅在SSNS组出现的蛋白点1 个,为S1 转铁蛋白; 在SSNS组表达上调的蛋白点3 个,为S2 α1-抗胰蛋白酶A链、S3 albumin-like、S4 人血清白蛋白突变体R218p和甲状腺素复合体A链。在SRNS组出现的蛋白点4 个,鉴定出3 个蛋白,为R1 生长抑制蛋白25、R4 免疫球蛋白 κ 轻链VLJ区A链、R5 及R6( 为同一种蛋白,即人血清白蛋白3Domain的溶液结构与抗凋亡配体对Bcl-xl和Bcl-2 复合物) ; 在SRNS组表达上调的蛋白点为R2 Ig G1 Fc片段,R3 白蛋白对碘氧基苯甲醚( 白蛋白同工型CRA_h) 。这9种蛋白均为中低分子蛋白,其中R1、R2、R4、R5、S1、S2为低分子,R3、S3、S4 为中分子。

转铁蛋白是急性反应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p H在6 左右,铁和转铁蛋白分离,会催化哈伯-魏斯反应,形成氢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对所有生物膜都有毒性,在NS小管间质损害中起一定作用[7]。最近的研究发现转铁蛋白受体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如转铁蛋白受体选择性的结合单体Ig Al抗体。在Ig A肾病患者中,转铁蛋白受体在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表达是上调的。这提示转铁蛋白受体在Ig A肾病的发病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8]。本研究中转铁蛋白在SSNS尿液中出现,同国内黄爱文等[6]结果符合,而SRNS尿液中未见,推测转铁蛋白可能有利于激素敏感的早期判断。

α1-抗胰蛋白酶,为一种肝脏合成的糖蛋白,是血清 α1-球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 α1-球蛋白的80% 。Thongboonkerd等[9]用丙酮萃取尿蛋白技术,采用MALDI-TOF-MS方法分析了糖尿病肾病、FSGS及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尿液,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疾病的尿蛋白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发现25 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子。所有患者尿中白蛋白、转铁蛋白及 α1-抗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增加。近来有研究提出,α1-抗胰蛋白酶的一个潜在的作用与炎症调节和基质沉积有关[10]。α1-抗胰蛋白酶在本研究SSNS儿童尿液中表达上调,α1-抗胰蛋白酶表达上调可能提示激素敏感。

目前关于尿中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与NS关系的研究发现较多。Candiano等[11]发现,在正常儿童和成人尿中均无白蛋白片段,而大量白蛋白及 α1-抗胰蛋白酶片段在所有NS病人中均可检出。NS病人中大量的白蛋白片段表明了肾脏优先排出白蛋白片段,反映了肾脏分子屏障功能的部分维持。Zhang等[12]发现 α1-抗胰蛋白酶、白蛋白片段、Hepcidin是狼疮性肾炎的标志物。Hanbitz等[13]用毛细管电泳-质谱方法比较Ig A肾病病人、膜性肾病病人和正常对照尿液,发现3 个仅在大部分病人中出现的差异分子,经鉴定是3 个白蛋白的片段。作者推测是病人白蛋白重吸收的问题,或者可能是肾脏病病人由于炎症进展而蛋白酶活性升高。在肾脏组织或者尿中的特有的蛋白酶可能是形成疾病特异性多肽的原因。比如,来源于 α1-抗胰蛋白酶的多肽可能反映了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失衡[14,15]。

罗小菊等[16]发现,PNS患儿与正常者相比,血清Ig A、C3 无显著差异,血清Ig 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Ig M、Ig 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李琛等[17]发现NS患儿存在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可能与患儿体液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球蛋白轻链在尿中分泌增多,但这些轻链对小管细胞有毒性作用,会导致肾小管损伤并降低肾脏清除功能[18]。Khositseth等[19]用2-DE等方法比较1 例霍奇金淋巴瘤合并Ig A肾病患儿治疗前后的尿蛋白,发现在治疗过程中14 种蛋白分泌减少,其中包括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Ig重链、Ig轻链等。本研究中仅在SRNS组中出现的免疫球蛋白 κ 轻链VLJ区、A链,以及在SRNS组中上调的Ig G1 Fc片段是否是SRNS标志物尚无相关报道。

生长抑制蛋白25,albumin-like属已知蛋白,但目前功能未知,也无相关文献报道。

白蛋白溶液结构3 区与一个针对Bcl-xl和Bcl-2的抗凋亡配体的复合物,属于调节细胞凋亡的一种蛋白。在细胞凋亡调控机制中,Bcl-2 家族通过形成同源性或异源性二聚体,位于细胞凋亡途径的上游调节细胞的凋亡[20],是关键的细胞内抗凋亡调控点。Bcl-2和Bcl-xl是Bcl-2 家族20 多个成员中最重要的抗凋亡蛋白,它们通过抑制线粒体死亡途径而促进细胞存活。Bcl-2 是依赖p53 调节的抗凋亡蛋白,主要通过调节Bcl-2 / Bax比值发挥凋亡调节作用。Bax属于凋亡促进因子,凋亡抑制因子和促进因子的比值决定细胞是否能接受凋亡信号[21]。在尿中找到这种蛋白可能与激素不能抑制Bcl-xl的表达有关。本研究发现与黄爱文等[6]结果是一致的。

上一篇:实验教学安全教育下一篇:职业防护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