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2024-06-06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9篇)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效果,特选择本院38例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因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38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2.8±6.2)岁。再选择同期本院ICU收治的38例未感染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3.6±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菌株的采集和评判

全部菌株都是从患者送检标本中严格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菌株培养和分离的方法以及标准[1]筛选出来的,运用ITKE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设计)完成菌株鉴定,运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耐药性,依据200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相关标准,并按照菌株耐药、敏感以及中介情况分析报告结果,选择临床检验中心的ATCC 27853(绿脓假单胞菌)与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为质控菌株。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有关内容[2]设计合理抗感染治疗计划。痊愈:患者体征、症状、病原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均达到标准水平;有效:上述四个标准中一项未达标;无效:用药72 h病情未见显著改善或加剧。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APACHEⅡ评分以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为(25.6±3.2)d、ICU住院时间为(47.6±3.9)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19.7±5.2)d、APACHEⅡ评分为(23.8±5.7)分、抗生素应用时间为(18.8±3.6)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3.4±2.4)、(15.1±2.1)、(13.3±4.1)d、(18.7±5.4)分、(6.1±2.1)d(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以及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予以有效控制,痊愈10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5%。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人体皮肤、呼吸道、胃肠道以及生殖道等部位均属于正常菌落,但是因为近些年临床对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造成的院内感染几率显著增加,且耐药性显著提高,临床治疗难度性加大[3]。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后可能诱发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败血症等。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和导尿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APACHEⅡ评分以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有直接相关性。临床药师在予以药学监护时,不仅要依据耐药菌本合理选择抗生素外,还要有效辨别感染和定植,从而确定最佳治疗时机[4]。不同感染部位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对总体耐药情况会产生影响,加强对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感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蔡友兰.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1):192-193.

[2]刘漪,高文永,谢作舟,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91-94.

[3]伍国强,梁海云,李朝阳,等.急诊住院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感染暴发的原因调查及控制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14,18(9):1322-1324.

[4]孙敏.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监护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7(79):104.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2

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耐药率最低,仅为1.15%~3.02%,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率小于10%,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的8.45%、8.09%上升到的13.10%、11.16%;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高(>90%)。见表3。

2.4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

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为6.18%~14.6%,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增长迅速,从年的2.20%上升到20的24.00%;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耐药率为19.36%~32.80%,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90%)。见表4。

3 讨论

3.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对周围生存繁殖环境和营养要求不高,在医院内潮湿环境和人体肠道可定植,引起抵抗力受损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可导致人体局部器官及全身性、多发性医院感染[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各种侵入性诊断与治疗操作的不断普及,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2],在免疫力低下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尤其多见[3]。患者感染了铜绿假单胞菌,尤其是多重耐药或者广泛耐药菌株后,由于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治疗困难,病情常常迁延不愈,严重时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具有重症性、难治性、持续反复性等特点,已经引起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68.35%),其次为分泌物(16.95%),与国内的报道一致[4-5]。科室分布内科以呼吸内科和ICU为主,分别占17.65%和15.98%,这些科室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或患病严重、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同时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造成菌群失调,致使铜绿假单胞菌继发感染,药物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被杀灭,耐药性菌株得以存活并成优势菌群。外科则以普外科、肿瘤科、神经外科为主,分别占12.43%、6.40%和6.19%,因此加强消毒灭菌制度的落实,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措施。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3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91-01

鮑曼不动杆菌是临床上重要的非发酵菌,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表面及体内,鲍曼不动杆菌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和败血症等,其所致的感染已成为临床的突出问题。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院内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本文分析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临床分离的7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对收集的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微生物室所有送检的痰、咽拭子、尿液、胆汁、血液、粪便标本培养分离出的7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仪器与试剂 血平板、麦康凯平板、MH平板、血培养瓶均为安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1],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27853,来自甘肃省临检中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鲍曼不动杆菌总分离率 2011年送检标本的总细菌数分别为380株,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0株,分离率为5.3%;2012年送检标本的总细菌数分别为420株,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8株,分离率为6.7%;2013年8月前送检标本的总细菌数分别为250株,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4株分离率为9.6%;总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类型分布情况 72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为痰和咽拭子为75%(54/72)、尿液6.9%(5/72)、创面、眼、前列腺等部位分泌物11.1%(8/72)、血液1.39%(1/72)、其他5.6%(4/72)。

2.3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科室分布特点 自2011年以来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72株,分布于重症医学科38株(52.7%)、内科病房23株(31.9%)、外科病房9株(12.5%)、其它病区2株(2.78%)。

2.4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变化情况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抗感染药物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011——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耐药率分别为:头孢他啶,2011年30%(6/20)、2012年57.1%(16/28)、2013年75%(18/24);头孢唑林,2011年75%(15/20)、2012年82.1%(23/28)、2013年87.5%(21/24);头孢曲松,2011年35%(7/20)、2012年53.5%(15/28)、2013年66.7%(17/24);庆大霉素,2011年50%(10/20)、2012年64.3%(18/28)、2013年75%(18/24),耐药率上升幅度较大的为头孢呋辛钠,2011年的耐药率约45%(9/20),2012年82.1%(23/28),2013年上升至95.8%(23/24)。部分抗感染药物虽有耐药,但5年内耐药率变化不大,如氨苄西林在2011年耐药率80%(16/20),2012年82.1%(23/28)、2013年83.3%(20/24);各年度耐药率较低的抗感染药物有阿米卡星2011年耐药率15%(3/20),2012年21.4%(6/28)、2013年33.3%(8/24);亚胺培南2011年耐药率20%(4/20),2012年21.4%(6/28)、2013年25%(6/2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11年耐药率20%(4/20),2012年21.4%(6/28)、2013年25.0%(6/24).

3 讨 论

鲍曼不动杆菌易在住院患者皮肤、结膜、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定植,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几年来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尤其是ICU患者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等,极易获得不动杆菌的感染[3]。本研究显示,阳性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的痰和咽拭子,占所有阳性标本的75%。52.7%的鲍曼不动杆菌来自ICU。因此ICU应加强消毒隔离,尤其是手卫生,阻隔各种可能的传播媒介避免鲍曼不动杆菌的交叉感染。

3.1 本文2011——2013年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较大的为头孢呋辛钠,其耐药率从2011年的45%(9/20)上升到2013年的95.8%,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也从2011年的75%上升到2013年的87.5%;我院耐药株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这可能与这些科室患者住院时间偏长,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长,并且侵袭性操作多以及患者抵抗力弱有关。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和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在不断增加,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比例在不断增加,针对我院目前鲍曼不动杆菌重症感染治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15-920.

[2] 聂大平,马荣,刘永娥,等,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抑制剂实验室初步研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菌株来源

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从鹤岗市人民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检出的66株鲍曼不动杆菌株病原菌, 分离自住院患者的痰、分泌物、尿液、引流液等标本。

1.1.2

配制血琼脂平板、M-H平板。

1.1.3 抗生素纸片及质控菌株

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以上纸片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质控菌株分别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卫生部临检中心) 。

1.1.4 主要仪器及试剂

ATB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PCR仪:PE公司;琼脂糖:Promega公司产品;Taq酶及2000bp DNAMarker:Takara公司;质粒DNA小提试剂盒:Qiagen公司;基因组DNA小提试剂盒:Qiagen公司;PCR引物:上海生物工程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将合格的标本接种后, 放入CO2孵箱, 培养箱温度要求在35℃±1℃。将分离出的致病菌采用ATB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 (具体操作详见其说明书) , 严格按照作规程进行操作。

1.2.2 抗生素敏感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 (K-B法) 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5年版的标准判断结果, 以敏感、中介、耐药报告结果。

1.2.3 细菌处理

挑纯培养菌落置入0.5 ml离心管内 (内已预置200ng/ml蛋白酶K溶液) , 56℃水浴2 h, 改95℃水浴10 min。离心 (15000 r/min) 30 s。移液器吸取上层清液移入另一新0.5 ml离心管作为模板液置-20℃冰箱备用。

1.2.4 质粒DNA的提取

严格按照QIAgen公司质粒DNA小量提取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2.5 PCR扩增

PCR反应条件反应体系均为50ul, 其中10×PCR反应缓冲液5ul, 2.5 mmol/L dNTP 4ul, 10umol/L上下游引物各2ul, Tag DNA多聚酶0.5ul, DNA模板100ng, 无菌蒸馏水补充体积。

1.2.6 统计 WHONET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数据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 组间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

标本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伤口及尿路感染, 其中来自痰标本共68株占79.1%, 明显高于其他标本 (P<0.05) , 其次为创口分泌物9株 (10.5%) , 尿液3株 (3.4%) , 其他标本4株 (4.7%) 。

2.2 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

在各临床科室中, ICU占第一位22株 (25.6%) , 其次为呼吸科15株 (17.4%) , 神经内科10 (11.6%) , 脑外科9株 (10.5%) , 老年病科9株 (10.5%) , 感染科8株 (9.3%) , 儿科7株 (8.1%) , 其他科6株 (7.0%) 。

2.3 鲍曼不动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鲍曼不动杆菌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在50%以上,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 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 (80.6%) 。

2.4 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析

66株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分布如下, TEM阳性率为82% (54/66) , PER阳性率为14% (9/66) , VIM阳性率为19.7% (13/66) , 6株检出OXA-23 (9.1%) , SHV为阴性。

2.5 耐药表型与β-内酰胺酶类基因型分布比较

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大多对头孢类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类复合剂耐药, 且携带TEM、ADC等基因。有5株细菌同时对头孢类、β-内酰胺酶类复合制剂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这5株菌全部携带三种耐药基因。

3 讨论

研究发现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和创口分泌物, 其次为手术切口。主要引起肺炎、重症患者伤口感染、插管相关感染、尿路感染等。研究结果显示, 近两年来, 我院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集中于ICU和呼吸内科病房, 分别25.6%和17.4%。

本研究结果显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哌拉西林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50%, 与其他报道相一致[2]。具有较高的抗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在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 应避免使用这些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不动杆菌感染, 在临床已应用多年, 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组织渗透性等优点。然而, 随着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细菌体内的β-内酰胺酶发生突变, 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升高[3]。舒巴坦为酶抑制剂, 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后耐药率从51.1%降至31.8%, 其增强抗菌活性的机理可能与舒巴坦相同。因此, 在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时, 可选用加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发现β-内酰胺酶基因和Ⅰ型整合子基因均为阴性时, 菌株对药物敏感性较好, 可见这两种基因对细菌耐药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耐药基因的方法, 可以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连续的耐药监测, 以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及抗菌药物耐药特性, 及早发现耐药株, 从而对临床治疗和预防耐药株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 ICU及呼吸内科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病房, 需注意院内感染的预防;鲍曼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情况严重, 合理应用抗生素, 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流行;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产β-内酰胺酶密切相关, 且多为多药耐药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大部分为OXA-23基因阳性菌株;同时携带β-内酰胺酶类基因及I型整合子基因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情况、临床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 并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 研究β-内酰胺酶基因及I型整合子携带情况, 为本地区治疗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中检出的66株鲍曼不动杆菌株病原菌, 用纸片扩散法 (K-B法) 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扩增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整合子基因。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及呼吸内科病房, 标本以来源于呼吸道标本最为常见。大多数菌株显示出多重耐药性,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 对亚胺培南及含酶抑制剂较敏感。I型整合子基因的检出率为54.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 可普遍存在于医院环境中, 亚胺培南和含酶抑制剂可作为该菌感染的治疗药物。β-内酰胺酶基因及I型整合子基因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药耐药,耐药性,基因型

参考文献

[1]凌保东.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多重耐药性:耐药机制与感染治疗对策.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35 (4) :241-254.

[2]潘宇红, 陈蓉芳, 林萍萍.221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临床检验杂志, 2005, 23 (4) :258-259.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5

关键词: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 其治疗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临床上对抗生素的选用日益棘手, 由于ICU患者多为高龄, 基础疾病多, 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如何选用抗生素也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 现将我院ICU自2009年5月以来收住的46例感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进行分组, 观察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7月ICU收住的46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随机进行分组, A组 (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 24例, 男13例, 女11例, 年龄72~88岁, 平均81.4岁, B组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 22例, 男10例, 女12例, 年龄69~85岁, 平均年龄79岁, 两组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根据药敏试验, 对下列五类抗生素至少三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 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3 标本采集

均为肺泡灌洗液。

1.4 疗效评价

根据2007年9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进行统计分析:各计量资料采用 (χ—±s) 表示, 各组间的数据比较使用非配对资料的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A组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治愈18例 (75%) , 无效6例 (25%) , 其中死亡2例 (8.3%) , 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治愈12例 (54.55%) , 无效10例 (45.45%) , 其中死亡6例 (27.3%) 。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 无效率低于B组 (P<0.05)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医院环境及人体表面, 是一种非糖发酵菌,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常因住院患者免疫力低下, 各种侵入性操作, 广泛应用各种抗生素, 长期卧床等因素而引起医院内感染, 是近年来ICU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1], 随着ICU患者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ICU越来越多见, 给我们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耐药率都在30%以上,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杆在日益增多[2]。舒巴坦是一种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它能不可逆地结合不动杆菌中的PBP-2, 对OXA型碳青霉烯酶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OXA型酶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破坏[3], 因此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疗效是肯定的, 但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其单独应用治疗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无效病例仍然有很高的比例, 这迫使我们思考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其它药物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通过查阅资料, 国外有碳青霉烯联合舒巴坦治疗碳青酶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成功的报道[4], 即根据我们对我院ICU 46例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疗效观察, 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确实能提高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综上所述, 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项有效的抗生素联合方案, 能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佩芳, 黄源春.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3, 13 (12) :1174-1176.

[2]Chynes R, Edwards JR.National Nosocomial Im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 Overview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illi[J].Clin infect Dis, 2005, 41 (6) :848-854.

[3]方向群, 刘长庭.呼吸系统感染治疗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5.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6

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其他还包括膜孔道蛋白的缺失、外排泵的表达和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β-内酰胺酶按分子生物学分类(Ambler分类)可分为4类:A类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B类为金属酶;C类为头孢菌素酶(Amp C酶);D类为苯唑西林酶(OXA酶)。

1.1 A类

ESBLs酶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的一类酶。目前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ESBLs基因主要有TEM型、SHV型KPC型、PER型及VEB型等。Vahaboglu等[1]首次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PER-1型超广谱酶。曹春鸾[2]发现产PER型ESBLs鲍曼不动杆菌,且所研究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多含有TEM型基因和Amp C基因。Laurent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VEB-1型ESBLs。我国报道VEB检出率为10%[3]2009年美国首先发现了KPC阳性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Naas[5]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了SHV-5型酶,我国浙江发现了产SHV-12型的鲍曼不动杆菌。

1.2 B类

B类即金属酶,不能被克拉维酸、他唑巴坦和舒巴坦抑制,可被金属螯合剂依地酸和巯基类化合物抑制。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金属酶有IMP型、VIM型和SIM型。2000年Takahashi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IMP-1型基因。2002年,IMP-4型及IMP-5型基因首次被发现。Peymani等[6]对63株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研究发现,49%的菌株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其中61%为IMP型,29%为VIM型。SIM-1型金属酶首先在韩国发现,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位于Ⅰ类整合子上,含有3个基因盒(arr-3,cat B3和aad A1)。

1.3 C类

Amp C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能水解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单环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能抑制其活性。Amp C酶按其生产方式分为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染色体介导的去阻遏高产Amp C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Amp C酶的表达增加与启动子ISAbal的获得有关[7]。Amp C酶是鲍曼不动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之一,携带率高,在Amp C酶介导下,鲍曼不动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95%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90.5%[8]。

1.4 D类

即OXA型β-内酰胺酶,具有活性丝氨酸位点,主要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且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主要包括四组:OXA-23型、OXA-24型、OXA-51型和OXA-58型。OXA-23型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基因型,国内外均有报道。OXA-51是鲍曼不动杆菌的天然基因,对碳青霉烯类有微弱的水解活性,但是不能水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9],OXA-51型基因的高表达与ISAba1有关,导致了对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D'Arezzo等[10]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与OXA-58有关。2005年在一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了OXA-69[11]。2008年在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了OXA-97[12]。2009年巴西发现产OXA-143的鲍曼不动杆菌[13]。2010年韩国报道了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有OXA-182基因[14]。

1.5 其他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还因为膜蛋白的缺失,外排泵的表达及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罗柳林等[15]发现38k Da附近膜孔道蛋白的缺失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有关。有学者发现22/33k Da OMP的丢失和OXA-24的联合作用导致耐药出现。Limansky在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了29k Da OMP的缺失。Ade ABC主动外排泵也介导了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AdeABC泵由Ade A、Ade B、Ade C蛋白组成,其相应3个编码基因是连续的,且与ade S和ade R毗连的反向转体,Ade ABC外排泵隐藏在野生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作用受到Ade RS的调控[16]。另外,当细菌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数量或构型发生变化时,药物不能与之结合或结合力下降,可导致细菌耐药。

2 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抗菌作用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是产生氨基糖苷修饰酶(AMEs),即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及核苷转移酶(ANT)。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存在于AAC(3′)、APH(3′)-VI和ANT(3′′)。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靶位突变或甲基化修饰也参与了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过程[17]。2001年在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了ade B基因编码的外排泵转运体,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耐药。韩丽娟等[18]对55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研究发现有49株检测出AME基因,aac(3)-Ⅰ、aac(6′)-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2%、64%,且所有菌株均检测出ade B基因。王玲巧等[19]研究1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时发现74%菌株携带aac A4基因,表明aac A4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发现了质粒介导的16S r RNA甲基化酶使细菌的30S核糖体,16S r RNA不被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出现耐药[20]。

3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DNA旋转酶A亚单位基因(gyr A)及拓扑异构酶Ⅳ的C亚单位基因(par C)发生了突变。gyr A突变主要发生在Ser-83-Leu[21],par C突变主要发生在Ser-80-Leu[22],其他还有膜通透性的改变及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有研究发现对喹诺酮耐药菌株的外膜蛋白有29ku条带消失。王艳丽等[23]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除了与gyr A、pra C基因突变有关外,还与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 m RNA过表达有关。

4 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类产生耐药主要为Tet(A-E)、Tet K的外排作用,及Tet M和Tet O保护核糖体免受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作用(替加环素除外)。Tet A仅作用于四环素,Tet B作用于四环素和米诺环素。有研究发现ade ABC外排泵的表达增加导致了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降低。

5 结语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9-01~2011-12该院临床患者的送检标本, 其中包括痰及痰吸取液、伤口分泌物、血液、穿刺液、脓及脓抽取液、尿液等。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Siemens Microscan-40SI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BACTEC 9120血培养仪、德灵MicroScan检测板Phoenix Gram Negtive AST Panel。

1.3 细菌培养和鉴定

根据第三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培养, 实验菌株经分离纯化后按照要求配制菌悬液, 加入Phoenix Gram Negtive AST Panel检测板, 使用Siemens Microscan-40SI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和药敏试验。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 (ATCC 25922) 和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 购自于卫生部临检中心。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 耐药率分析用χ2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2 实验结果

2.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变迁趋势

在2009~2011年期间, 临床送检病原菌标本共1387株, 其中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为122株, 分离率为8.79%, 检出比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见表1。

2.2 临床检测标本的构成比例

由表2可见, 痰标本分离率为77.87%, 占标本总量的绝大部分;其次是伤口分泌物, 分离率6.56%, 且呈上升趋势;血液、脑脊液、体液、尿液标本的分离率较低。

2.3 鲍曼不动杆菌各临床科室分布情况

临床科室中,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是ICU占22.13%, 神经外科占14.75%, 烧伤整形科占11.48%, 普外科占7.38%, 肾内科6.56%, 其它科室所占比例较低。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科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趋势, 而ICU、NICU、普外科逐年下降趋势。

2.4 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分析

药敏实验结果显示, 2009和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 2011年开始, 鲍曼不动杆菌对一般抗生素均显著耐药, 除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外, 其它11种药物耐药率高达40%~70%, 三、四代头孢菌素高达50%左右, 头孢哌酮/舒巴坦高达47.14%磺胺类高达60%以上,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达到22.86%, 且原来全部敏感的药物开始耐药。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在非发酵菌感染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且近几年来有上升趋势[2], 本研究对新建某三甲医院连续三年的监测显示, 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从2009年的5.78%、2010年的6.92%上升到2011年的12.15%, 与国内研究报道一致, 鲍曼不动杆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3]。对临床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分析显示, 痰液是最主要的标本类型, 占到77.86%, 其次是分泌物及脓液;ICU、神经外科、烧伤科、呼吸科和肿瘤科是最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 这五个科室感染率占到64.75%。经调查发现, 这些科室的患者病情严重, 住院时间较长, 自身免疫力较低, 大量使用超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并有侵入性导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

该院近来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迁可以看出, 该菌的总体耐药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并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庆大霉素、和磺胺类耐药率仅为20%~30%, 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20%;2010年该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2.9%, 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16.13%, 头孢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也均有上升;2011年该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22.86%, 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达34.29%, 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达到45%~65%, 这些可能与该院临床习惯使用超广谱的高档抗生素药物有关。该院近几年病患人数逐年增加, 其中重症患者机体抵御能力较低, 免疫力相对低下容易被感染, 且鲍曼不动杆菌为条件致病菌、抵抗能力强, 在干燥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 医护人员手上可能分离出来该菌, 通过医护人员的操作及护理工作, 容易引起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感染, 这也是该医院近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迅速上升的原因之一;同时有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医院流行爆发的报道。除患者基础状况以外,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也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 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 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是导致该院耐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本监测分析中, 亚胺培南作为碳青霉烯类药物在实验监测药物中敏感率排在首位, 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都不足60%。根据以上情况制定更有效的用药治疗方案: (1)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单药治疗。 (2) 联合用药治疗 (3) 增加剂量或者延长输注时间。根据体外药敏监测结果, 建议单药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研究证实, 碳青霉烯与舒巴坦联合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可作为首选的MDR的鲍曼不动杆菌治疗的方案。

本研究价值在于新建医院如何预防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是该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整治的重点。医院相关机构定期做院感监测, 分析该院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和细菌耐药情况,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 合理选择抗生素, 做好各个病区科室消毒、医务人员手消毒, 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

摘要: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 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 (K-B) 法, 对20092011年某三甲医院的122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以痰液和伤口分泌物为主, 科室分布ICU最多, 该菌的检出率和耐药率逐年上升, 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最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低, 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逐年上升, 可能与患者患有基础性疾病、机体免疫力低, 以及侵入性导管使用和治疗, 使用超广谱抗生素有关。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8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分布,耐药性

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体表面、医院等环境中, 是人类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及生殖道的正常菌群。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 AB引起的院内感染逐年增多。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uhidrug resistant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AB) 迅速出现, 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ICU患者易发生多重耐药感染, 使临床抗菌药物选用带来严重挑战。因此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 对指导临床治疗, 降低耐药率, 显得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2012全年临床标本分离到的1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30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来自我院2012全年临床分离株, 剔除同一患者分离的重复菌株, 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标本包括痰123株, 伤口分泌物4株, 引流液1株。

1.2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菌株鉴定和药敏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琼脂扩散法 (KB) , 并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标准进行细菌药敏结果判定。

1.4 结果统计分析

应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1 3 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占94.6%, 其他依次为伤口分泌物3.1%、引流液2.3%等。

2.2 科室分布

130株鲍曼不动杆菌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3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

2012年全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34.37%, 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均为73.9%, 左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80.4%、89.0%, 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0.4%。

3 讨论

AB广泛分布于水、土壤、人体皮肤、口腔黏膜、呼吸道和泌尿道等, 其强大的环境生存能力和广泛的耐药性决定了其为越来越主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我院1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集中在ICU, 可能由于ICU患者大多数是重症患者, 且住院时间长, 免疫功能低下, 大多使用过广谱抗生素、留置导尿管和各种侵袭性操作, 导致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概率增多, 因此该菌感染率普遍高于其他病房。我院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以痰标本为主, 占94.6%, 可能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等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 降低黏膜的防御功能, 使寄居于口咽部或外源性的鲍曼不动杆菌直接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其次分别为伤口分泌物、引流液等。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73.9%, 这高于相关报道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高达60.4%和61.4%[1]。舒巴坦单独应用除对淋球菌和不动杆菌属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外, 不具有其他抗菌活性, 但可保护头孢哌酮不受β内酰胺酶 (胞外酶) 水解, 并明显增强了头孢哌酮的抗菌活性, 提示对于严重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 可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治疗[2,3]。

鲍曼不动杆菌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尤其是在ICU的患者中,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乃至泛耐药株的出现,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应高度重视多药耐药菌株感染者的消毒隔离, 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和医务人员手的严格消毒, 延缓细菌耐药性发展, 控制MDR-ABA在医院内的感染。

参考文献

[1]胡付品, 朱德姝, 汪复, 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 12 (5) :152.

[2]王欢, 沈定霞, 闫中强, 等.OXA-23型碳青霉烯酶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l, 21 (8) :1501-1503.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组112例送检标本来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 共培养出132株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购自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仪器与试剂

血培养基由北京毕特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药敏培养基由武汉金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鉴定试剂为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ID32E鉴定试剂条, 仪器为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ATB Ex-Dression细菌鉴定仪, 药敏纸片来自杭州微生物制剂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菌株鉴定

所有菌株均用GNI鉴定卡由MicroscanWalk Away40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

1.3.2 药敏试验

用GNS 506药敏试验卡由Microscan Walk-Away40自动微生物药敏测试系统检测。

1.3.3 药敏质控

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以同样方法上机自动检测, 每周1次, 所有质控结果皆符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最新颁布的最低抑菌浓度质控范围[5]。

2 结果

2.1 13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

132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咽拭子、分泌物及尿液 (表1) 。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重症监护病房 (ICU) 、呼吸内科和泌尿外科, 其他病区有散在分布 (表2) 。

2.2 132例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对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最低, 分别为9.09% (12/132) 、10.61% (14/132) , 明显低于其他受试抗菌药物。见表3。

3 讨论

在院内感染病例流行强度监测中, 鲍曼不动杆菌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6,7]。本次调查132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咽拭子、分泌物及尿液;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呼吸内科和泌尿外科, 其他病区有散在分布;耐药性分析可见, 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09% (12/132) , 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10.61% (14/132) , 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1.36% (15/132) , 头孢他啶耐药率为12.88% (17/132) , 头孢吡肟耐药率为13.64% (18/132) , 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4.39% (19/132) , 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6.67% (22/132) , 头孢曲松钠耐药率为19.70% (26/132) 。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最低[8], 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Amp C酶、金属酶、苯唑西林水解酶、ESBLs以及外膜通透性的改变[9,10]。在国内外研究中, 亚胺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最敏感, 其次为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 如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 其中, 酶抑制剂舒巴坦不仅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 而且对鲍曼不动杆菌也有直接抗菌活性, 与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复方制剂合用, 作用明显增强, 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较为有效的药物[11,12]。除此之外, 国内外报道米诺环素、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等也是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常用药物[13,14]。

2003年我国报道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中显示, 以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性最高, 分别为63.0%和43.5%[15]。相关研究将鲍曼不动杆菌被称为革兰阴性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耐药菌, 是医院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而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是防止耐药产生的重要一环[16]。因此, 提示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将有助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对疾病的恢复产生一定作用[17,18]。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逐年增加,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和时间, 是防止耐药菌株产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以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20092011年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咽拭子、分泌物及尿液。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重症监护 (ICU) 病房、呼吸内科和泌尿外科, 其他病区有散在分布。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ICU分布最多, 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十分严重, 院内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 提示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和时间, 是防止耐药菌株产生的关键。

上一篇:成本管理分析下一篇: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