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株

2024-10-05

多重耐药菌株(通用3篇)

多重耐药菌株 篇1

医院感染是目前各个医院中都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随着目前抗生素的滥用和多重耐药菌的形成,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了日益严重的问题[1,2]。为探讨和研究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笔者通过对该院2005—2012年间感染情况的分析, 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现报道如下。

1 管理问题

1.1 易感人群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医院所辖区域中的老年患者是医院的主要病源,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基础病较多, 长期病痛困扰下患者的免疫力下降, 病情迁延导致住院时间较长, 是引发感染的主要人群。

1.2 入侵性操作

由于科室性质不同, 感染发生概率也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入侵性操作的诊疗措施很容易导致患者感染的发生。

1.3 获得性感染患者转入

此类患者多是一些急危重症患者, 当病情稳定之后转入, 而这其中许多患者往往已经是定植者或多重耐药菌感染者, 这些外源性感染源类型主要包括伤口感染、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导管感染等。

1.4 缺乏重视

部分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淡薄, 不能正确认识到多重耐药菌的易感染因素及传播途径, 重视程度不够, 当接受一些高危患者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隔离和筛查, 造成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形成交叉感染[3]。

1.5 防控力度不足

主要体现在环境卫生管理、诊疗器械消毒和手卫生控制方面, 病房及常用生活区域卫生保洁工作管理不当会造成多重耐药菌在病区内传播, 而诊疗器械、病房措施等缺乏有效的消毒, 医护人员手卫生没有彻底落实也会导致在诊疗过程中造成患者的感染[4]。

1.6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在临床上已经是一个热点话题, 尤其是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出现广泛性、高档次性和预防性使用的去向, 不但会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还会由于剂量、配伍不当等因素造成患者体内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等易感人群而言, 这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5]。

1.7 管理问题

在对于多重耐药菌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 这一点收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包括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这些限制因素造成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和防控管理力度上的缺乏, 医护人员不能得到正确的培训, 造成防控意识淡薄, 工作中缺乏针对性的措施, 没有合理的监控制度等。

2 对策与建议

2.1 提高认识

首先要从医护人员的主观意念的改善上做起, 在医院内应有良好的氛围, 适当增加医院感染管理项目的投入, 为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改善他们对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的认识, 提高防控意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造成的危害进行说明, 让医护人员认识到防控措施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积极配合, 提高责任心, 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提高工作依从性, 从被动防控转为主动防控。

2.2 建立监控小组

在临床医院内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监控是十分必要的[6]。监控小组是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中承担着最前沿监控和预防工作的部分, 对于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往往需要依托于临床一线的医生和护士们, 当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确保监控小组能够第一时间起到筛查、指导、报告的职能。当发现相关病例时, 指导和督促进行消毒隔离, 同时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则立刻回馈给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处理。

2.3 密切监控

对于以老年患者为主的易感人群应当进行密切监测, 包括免疫能力低下、侵入性医疗操作、住院时间长、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创口愈合困难等患者, 这些高危患者群应当密切进行观察, 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应当尽早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和鉴别,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控制。

2.4 建立防控机制

要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建立监测—报告—防控的立体机制[7], 保证信息互通, 检验科在发现多重耐药菌之后应当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 并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对于疑似样本应当再次进行核实或送疾控中心进行甄别, 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必须立刻上报。信息的及时性是保证控制措施能够及时开展的先决条件, 能够有利于管理部门及时掌控多重耐药菌在院内的动态, 更好的采取针对性措施, 防止感染的流行。

2.5 加强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管理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环节, 病区的环境卫生都是由社会上临聘的保洁人员进行打理的, 而这些人员往往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不能了解多重耐药菌与环境卫生之间的密切关联, 加上保洁员和患者接触机会较多, 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媒介。因此在制定保洁管理标准和规范上不容忽视, 保洁员在进入医院工作前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让他们意识到卫生保洁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了解病原菌传播的方法和途径, 掌握基础的消毒知识和操作技巧, 同时加强对于保洁工作的监管力度, 从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杜绝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达到降低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2.6 加强宣教

对于患者而言, 缺乏对于多重耐药菌的概念, 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在病区内的宣教工作, 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 从患者层面加强对于此类情况的预防和控制。指导患者进行物品的清洁和消毒, 嘱咐患者不要在未经医生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应用抗生素, 使其了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在住院期间要遵医嘱用药, 不要互串病房, 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

2.7 行政干预

将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成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中, 完善对于多重耐药菌监测和管理的奖惩制度, 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和抗生素合理应用在医疗质量考核中的比重, 积极学习卫生部下发的相关文件, 确保院感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控力度, 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应用规程, 展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多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防控措施中来, 提出好的建议加以改进, 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34.

[2]胡必杰, 陆群, 刘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策略[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2:20.

[3]张江平, 董洁, 刘燕, 等.呼吸内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 2012, 22 (15) :3250.

[4]么冉, 曹淑芝.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J].当代医学, 2010, 16 (2) :45-47.

[5]梁月连, 关爱民.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当代医学, 2011, 17 (16) :23-25.

[6]许红红, 刘允香, 黄婉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 :89-90.

[7]BelloneA, LascioHR.Chest physical therapy in paricnts whih acute exacerbarion of chronic bronchitis:effectiveness of thress methods[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0, 81 (5) :558-560.

多重耐药菌株 篇2

姓名:单位:科室:

一、单选题

1、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常呈现()

A短暂性 难治性 B 单一性 易治愈 C 复杂性 难治性

2、临床科室应根据感染相关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A细菌鉴定结果、耐药监测结果B 患者体征、医疗经验 C细菌鉴定结果、医疗经验

3、耐药菌控制和感染相关细菌耐药性监测会议商榷每()一次

A 一季度 B 一年 C 半年

4、以下属于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是()

A B-lactanase、CRE B ESBLS、HLAR C MRSA、VRE

5、多重耐药菌是指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

A 一类以上 B 两类或三类以上 C 两类以上

二、判断题

1、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进行房间隔离,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及所有物品应专人专用,专人护理,做治疗时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后严格落实手卫生。()

2、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住过的房间不需要经过终末消毒便可继续使用。()

3、多重耐药菌病人使用过的器械应专门标明,做双消处理后方可使用,用过的被、褥、被服等要标明,装黄色垃圾袋双消处理,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拖擦。()

4、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范围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酶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结合分枝杆菌。()

5、对于短时间内发生在同一病区的超过一例同种同源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未必要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试卷

一、单选题

1、C

2、A

3、C

4、C

5、B

二、判断题

1、√

2、╳、√

芦山县鸡场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篇3

试验以四川省芦山县5个鸡场患病鸡群中分离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进行药敏试验, 了解和掌握当地菌群的耐药谱, 对临床预防和治疗疾病时敏感性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菌株

34株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菌株, 均由四川省芦山县5个患病鸡场分离;大肠杆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 25923, 由四川农业大学兽医药理研究室提供。

1.2 培养基与试剂

MH琼脂、MH肉汤、伊红美蓝琼脂、BHI琼脂、麦康凯琼脂、SS琼脂、高盐甘露醇琼脂、血琼脂, 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筛选耐药菌药物

亚胺培南 (IMP) , 购自武汉丰竹化学有限公司;头孢噻呋 (CEF) , 购自杭州万得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氟苯尼考 (FFC) 、环丙沙星 (CIP) 、多黏菌素 (PB) , 均购自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药敏纸片

大观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四环素、强力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12种药敏纸片, 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耐药菌的分离:以无菌棉拭子从病鸡直肠采样, 按常规方法分别接种于含有8 μg/mL IMP的BHI琼脂平板、含8 μg/mL FFC和4 μg/mL PB的血琼脂平板、含2 μg/mL CIP的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及含4 μg/mL CEF的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37 ℃培养 18~24 h;挑取各平板上不同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初步鉴定:将不同菌落形态与染色特性的细菌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SS琼脂、血琼脂和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 37 ℃培养 18~24 h。挑取各培养基上不同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根据菌落的培养特征和革兰染色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生化试验:分别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于肠杆菌科生化鉴定管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化鉴定管中, 置37 ℃恒温培养箱中根据不同生化鉴定管要求在培养所需时间后观察结果。根据细菌生化鉴定编码鉴定细菌的种类。

2.2 药敏试验及结果判断

运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和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进行药敏试验, 每组做2个平行, 测定其抑菌圈大小并取平均值。试验结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推荐的标准判定。

3 结果

3.1 鸡场调查结果

5个患病鸡场均使用本场配制的全价饲料, 均在饲料中添加了低剂量的金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或莫能菌素等抗生素。在发病时, 根据经验在鸡群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或新霉素等治疗和控制疾病的扩散。

3.2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试验从芦山县5个养鸡场中主要分离出2类病原菌, 分别记为A细菌和B细菌, 共34株。A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 产生气泡, 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结果均呈阳性, 氧化酶试验、V-P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不液化明胶, 可以判定该分离菌为大肠杆菌;B细菌能发酵麦芽糖、甘露醇, 在血琼脂平板上呈β溶血, V-P试验、凝固酶试验和透明质酸酶试验结果呈阳性, 可以判定该分离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3 药敏试验结果

对34株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12种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大肠杆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和利福平100%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高达88%以上。12种抗菌药物中对两类细菌抑菌作用最强的是阿米卡星和大观霉素, 见表1。

注:S为敏感;I为中介;R为耐药。

3.4 鸡源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情况

试验对34株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监测,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相近。统计34株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结果表明所有病原菌都对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 无单耐药菌株。大肠杆菌:3~4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 5~6重耐药菌有4株 (占23.53%) , 7~8重耐药菌有6株 (占35.29%) , 9~10重耐药菌有3株 (占17.65%) , 11~12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其中, 8重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 (占23.53%) , 其次为6重耐药菌 (占17.65%) 。金黄色葡萄球菌:3~4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 5~6重耐药菌有3株 (占17.65%) , 7~8重耐药菌有6株 (占35.29%) , 9~10重耐药菌有4株 (占23.53%) , 11~12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其中, 8重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 (占23.53%) , 其次为9重耐药菌 (占17.65%) , 见表2。

4 讨论

4.1 滥用以及长期低剂量使用抗生素是家禽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禽类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是规模化鸡场的常发病, 其病原菌耐药性形成较快, 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耐药性传递给其他细菌。有人报道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已从动物转移到人, 有些耐药基因可以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行转移[3,4]。在临床应用中, 为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 滥用或盲目使用抗生素以及在饲料和饮水中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 导致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并日趋严重, 曾经的一些特效药物现在也表现出严重的耐药性[5], 特别是随着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临床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菌株不断被发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6];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可以合成和分泌氨基甙类钝化酶和β-内酰胺酶, 在这两类酶的作用下, 使原本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表面结构发生改变或修饰, 导致抗生素不能再与细菌结合, 表现出细菌的耐药性[7]。

本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34株鸡源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等普遍耐药, 且耐药率均在70%以上;两类菌均对大观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 且敏感率均在50%以上。鸡场调查结果显示, 该县5个鸡场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多是由于在饲料和饮水中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 导致病原菌的结构发生变化, 长期使用的抗生素的抑菌效果降低。因此,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药物防治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鸡可用敏感药物阿米卡星和大观霉素进行治疗。

4.2 临床用药不合理和用药情况复杂是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

多重耐药现象在鸡源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普遍存在, 也是目前耐药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文献报道, 全国各地鸡场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的现象, 但不同地区的耐药性监测结果有较大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受当地兽医经验性用药和饲养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多重耐药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临床用药不合理、用药情况复杂、药物种类繁多是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病史调查结果显示, 芦山县常用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和林可胺类等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禽类疾病。从药敏试验结果来看, 该县34株病原菌已对上述4类药物形成严重的耐药性, 且均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以6重、8重药菌株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17.65%、23.53%,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8重、9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23.53%、17.65%。多重耐药性产生的结果是抗生素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治疗剂量不断加大, 导致药物在动物机体内残留, 影响家禽产品质量, 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因此, 规模化养鸡场应对其重视, 每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药敏试验, 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

4.3 抗菌药物轮换使用和联合用药对于控制禽类细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抗菌药是临床治疗细菌性疾病、维持动物健康、提高生产质量的重要工具, 但其本身也是引发耐药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8]。因此, 要控制病原菌的耐药现象就必须改善抗菌药的临床应用。

不同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差异较大, 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时, 要考虑本场的用药习惯, 谨慎选择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抗菌药物的轮换使用、停止使用耐药性较高的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敏感性药物、避免敏感性药物单一使用和长期重复使用等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手段。同时配合改善饲养条件, 加强环境消毒措施,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对于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463-464.

[2]谷长勤, 程国富, 胡薛英.鸡葡萄球菌病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0, 21 (4) :40-42.

[3]WALLMANN J, SCHROTER K, WIDER L H, et al.Nation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monitoring in veterinary pathogens from sick food pro-ducinganimals:the German programme and results from the 2001 pi-lot study[J].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3, 22 (4) :420-428.

[4]SALISBURY J G, N ICHO LLS T J, LAMMERDING A M, et al.Arisk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antibiofcresistance in food-producing animal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2, 20 (3) :153-164.

[5]王润霞, 李金凤, 常景周, 等.环境与禽的大肠杆菌病[J].家畜生态, 2002, 11 (4) :24.

[6]BRADFORD P A.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in the21st century:characterization, epidemiology, and detection of thisimportant resistance threat.[J].Clin Microbiol Rev, 2001, 14 (4) :933-951.

[7]CHAMBER H F.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mediated resistance inPneumococci and Staphylococci[J].J Infect Dis, 1999, 171 (12) :353-359.

上一篇:还贷风险下一篇:恢复双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