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

2024-09-25

耐药(共8篇)

耐药 篇1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耐药菌株

MDR大多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GNR)占较大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以及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流感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尤以MRSA和MRSE为多;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结核分支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最重要者为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的产生;次为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以及胞膜主动转运减少、建立新代谢途径、增加拮抗药物等,两种以上的机制常可同时启动。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藉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故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菌往往带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因素,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选择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哪些人具备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了帮助医生区分携带耐药病原菌患者和无耐药菌患者,可以回顾以下预测标准(prediction rules)。预测标准1 与护理相关的革兰阴性棒状菌感染,往往是耐药肠杆菌引发的,除非进行过有创性操作,否则非发酵菌引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诺酮与氟喹诺酮耐药的发生关系密切。预测标准2 在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发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并且对所有联合选择药物(co-selected agents)发生耐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药(MDR)的联合选择(co-selection)的含义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磺胺异唑类或喹诺酮等存在耐药。

鉴于这些预测标准,通过评价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接触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疗史以及患者特点,建立了一个耐药病原菌发生的风险分层体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医疗机构切实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工作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耐药 篇2

1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是指致病性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耐受多种不同的抗微生物药物, 主要是耐受抗生素, 也包括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以及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消除病原微生物的化合物[2]。2011年, 欧洲疾控中心和美国疾控中心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3], 该专家组旨在创建一套国际标准化的术语用以在获得性耐药的文件记载中描述所有能引起临床感染和易于产生多重耐药性的细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肠杆菌科 (除了沙门氏菌和志贺氏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

2 多重耐药机制

2.1 基因缺失

病原性细菌获得外源基因是许多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基础。消除抗生素作用的一种更极端的机制是去除药物靶点, 但由于药物靶点通常是必需基因, 所以这种现象可能很罕见。Török等[3]研究发现一种由革兰阴性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中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缺失而引起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他啶耐药性的新机制。

2.2 生物质膜的影响

Thornton等[4]模拟血流动态环境考察肺炎克雷伯菌在其中的生长, 探究生理流体的剪切力对肺炎克雷伯菌多细胞聚集物生长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将野生型、O-抗原突变型以及荚膜突变型的肺炎克雷伯菌置于Taylor-Couette流体槽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 测定了在该仪器中形成的聚集体的粒径分布和抗生素抗性, 也测定了静脉注射该聚集体在老鼠血流中的存留能力, 发现在生理剪切力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具有一种介于浮游状态和生物质膜状态之间的具有增强抗生素抗性的中间体型, 揭示了生物质膜的形成对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

2.4 核糖开关

Jia等[5]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调控的新型“核糖开关”, 该“开关”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大部分的核糖开关是能通过结合小分子代谢物调节基因表达的调节性RNA。该核糖开关是位于耐药性基因的前导序列, 耐药基因编码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 (AAC) 和氨基糖苷腺嘌呤转移酶 (AAD) 对药物进行修饰产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摘要: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出现了多重耐药性, 成为医学药学研究者的一大难题。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及其耐药机制, 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抗生素

参考文献

[1]Boucher HW, Talbot GH, Bradley JS, et al.Bad bugs, no drugs:no ESKAPE!An update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America.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 (1) :1-12.

[2]Hernández-Sarmiento JM, Martínez-Neqrete MA, CastrillónVelilla DM, et al.Thin layer agar represents a cost-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e rapid diagnosis of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Rev Salud Publica (Boqota) , 2014, 16 (1) :90-102.

[3]Trk ME, Chantratita N, Peacock SJ.Bacterial gene loss as a mechanism for gai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Curr Opin Microbiol, 2012, 15 (5) :583-587.

[4]Thornton MM, Chung-Esaki HM, Irvin CB, et al.Multicellularity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grown under bloodstream-mimicking fluid dynamic conditions.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206 (4) :588-595.

耐药 篇3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抗药性;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37-03

多重耐药菌(MDRO,multidrug resisont orgonism)感染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其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威胁[2],为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菌种特征,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为临床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不同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997株,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出相同菌株只计1株。

1.2 方法 细菌药敏鉴定及菌株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1版),常规方法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细菌,采用珠海黑马DL-96型全自动病原菌鉴定及药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酚胺酶(ESBL)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MDRO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1%。MDRO株数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达68.7%,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9%。见表1。

2.2 标本分布 两年总计送检各类标本1997个,其中以痰和尿标本为主,分别占63.0%和21.4%。见表2。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 全院11个内科科室多重耐药菌总计占45.52%,9个外科科室总计占22.13%,综合ICU占23.74%。见表3。

2.4 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3.1 MDRO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且细菌耐药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及时了解各地区和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掌握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共检出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芍菌1997株,检出率27.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2.1%),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相近[3]。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前三位菌种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4]。耐药菌分离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00%。究其原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巨大并且复杂的基因组,不仅含有自己的药物抗性基因,还能从其他细菌获取抗性基因,从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或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碳氢酶烯酶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3%和0.23% 。调查显示革兰阳性耐药菌较少(1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分别为1.32%、2.34%,与国外[7]的30%~50%相比较耐药率略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及社区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近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5],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

3.2 MDRO科室和标本分布 从标本的构成比看,排在前两位为痰、尿分别占63.0%和21.4%,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尿标本较血以及分泌物等具有易于采集,对患者无伤害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能与血液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不合格血标本,且阳性率不高,仅有7.5%[8]有关。说明MDRO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与内科患者占比较大相一致。内科、ICU发现MDRO株数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为内科患者多为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频繁。而ICU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9],患者多为其他科室转入,病情较重,且在转入TCU前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

3.3 预防与控制MDRO措施 要遏制耐药菌不断上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着手。首先减少气道、尿道定植菌的数量,减少气管插管、导尿管插管等各类侵入性操作及持续时间。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和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拖把分区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等措施,切实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行具体监测[10],制定奖惩制度,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落实到位。再次加强对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各类标本的送检率以及标本合格率。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杜绝不必要预防性用药。最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防止耐药菌在病床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Waiters AS, LeBrocq C, Dhar A , et al .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 rating scal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Sleep Med, 2003, 4(2):121-132.

[3] 张任飞, 马永能, 潘淑. 2010年某院主要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79-1081.

[4] 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7(20): 2476-2478.

[5]Brüssow H. Pseudomonas biofilms, cystic fibrosis, and phage: a silver lining [J]MBio, 2012 ,3(2) :12-61.

[6] 李乡,李光荣,向成立.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55-1158.

[7]刘振华,李彦,贾淑琴,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2009,19(22):3116.

[8]李梦妮, 邱萌, 吴蓉,等.不同血标本采集法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107-109.

[9]Seral C, Saenz Y, Algarate S, et a1. Nosoeomial outbreak of methicillin an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 related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t J Medical Mcmbio, 20ll, 30(1): 354-358.

[10]Clocks A, Cohen B, Behta M, et al. Contact precautions for multidruy-resistant organisms: Current recommend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2): 105-111.

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 篇4

1、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每类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细菌。

2、广泛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XDRO)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3、全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全耐药菌(Pan-Drug Resistant Organism,PDRO)是指对目前所做的所有体外药敏试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4、β-内酰胺类药物是否同时“一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均为单独一类。

5、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

对一类抗菌药物中其中任何一种耐药定义为该类耐药。

6、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

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仅指获得性耐药。

7、MDR、XDR、PDR三者是何种关系?

MDR包含XDR、PDR。

8、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⑦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

⑧艰难梭菌(CD)等。

9、哪些多重耐药菌需要接触隔离?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⑤艰难梭菌(CD)等。

10、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①危重患者入住ICU;

②长期住院患者;

③既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④插管或侵袭性操作(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经鼻胃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⑤免疫抑制剂使用„„

11、多重耐药菌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

主要是接触传播方式,如通过:

①污染的手

②污染的医疗用品

③污染的医疗器械

12、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及重点人群有哪些?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 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

重点人群有: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特别是意识障碍、入院时基础功能差(肾功能不全)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粒细胞缺乏、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患者。

13、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如何实施? ①临床科室根据耐药菌检出结果,必须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防控措施,由病区护士长负责监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

②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③接触隔离标识为蓝色标识,可在病房、床旁或病人腕带等处使用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

④应尽量减少与MDRO感染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有可能与患者大面积接触或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加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面罩。

⑥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尽量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湿巾或选用其它消毒剂进行消毒。

⑦接触患者后的仪器设备(如拍片、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消毒。⑧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室,其清洁、消毒用品(抹布、拖布等)应当专室专用;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施设备表面,每天清洁消毒不少于2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⑩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症状好转、治愈或连续两次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4、如何做好MDRO监测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定期公布相关情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1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15、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公布1次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至少应包含哪些信息?

①全院各种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 ②全院临床分离菌的标本来源及分布

③临床常见标本病原菌的分布

④常见临床分离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⑤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⑥各重点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情况。

16、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哪些?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听诊器、体温表专人专用。

17、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餐具、被服、垃圾等如何管理?

①餐具: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人共用餐具;

②被服: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收集被服的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③垃圾:病人的生活垃圾未证实一定具有传染性;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18、何为多重耐药菌定植?是否需要治疗?是否需要执行接触隔离?

MDRO定植是指在患者送检的临床微生物学样本中分离出MDRO,但没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脓肿等,排除污染,即判定为定植。定植可以在呼吸道、皮肤、开放的伤口等部位发现。MDRO定植,不需要治疗,但要执行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

19、何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各系统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部位等,相应部位临床微生物学样本分离出MDRO,并符合该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断。

20、MDRO防控需要多部门协作相关方有哪些?

多重耐药菌讨论pdca 篇5

讨论时间:2015年4月9日 参加人员签字:

多重耐药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任医师: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6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社区感染3例。感染细菌鲍曼不动菌3例,感染率较同期偏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我们均及时上报科主任及护士长及感控科,立即填写院感系统多重耐药报告卡,根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对病人接触物品及排泄物消毒,隔离,并注重手卫生。我科出现3例感染。1022床江某是一位髂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切口引流不畅加之术后白蛋白(28克)较低,贫血(96克),抵抗力下降,考虑血肿继发感染。洪某是一位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同样也有低白蛋白及贫血。我认为预防院内感染需加强如下几条:1.注重手卫生及术中无菌操作。2.注意加强病人支持营养,提高抵抗力。3.术中注重软组织保护,做好无创技术,提高组织抗感染力。希望大家就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及改进方法发表意见。

**主管护师: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我们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我们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我们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护士长:为预防降低切口感染率,我认为术中需做好如下几条: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手术中,液体随时可能浸透布单,污染术野。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吸引,灌注或电凝各种管道,以及无菌敷料在手术操作中经常受到牵拉和触碰,发生移位,造成污染。3.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电凝或电烧在减少出血的同时,还会造成被烧灼组织的坏死,其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感染率是正常组织的30倍。4.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关闭伤口前,用2000毫升以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减少细菌定置。5.全层贯穿深筋膜至真皮缝合皮下。减少皮下积血积液。

***主任医师:我们必须注重手卫生,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剃毛需在术前半小时。术中注意无菌操作,保护组织血运,减少不必要组织剥离,减少电刀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任医师科主任: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切口感染3病例,根据这3例病例分析,我认为需作如下改进:1.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2.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3.充分引流,减少死腔。4.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统计资料显示:超量,超时使用抗生素,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5.注意病人全身情况,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自生抵抗力。

改进措施:

1.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

2.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3.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

4.充分引流,减少死腔。5.合理使用抗生素。

多耐药菌的合作机制 篇6

多重耐药菌管理多学科协作机制(4.20.5.2)为了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根据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制定多学科协作机制如下:

一、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ICU、呼吸科、儿科、血液病学组等重点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5、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

耐药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细菌鉴定结果为PA的菌株50株。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的样本仅纳入第一次采集的样本。其中痰标本25株, 脓标本10株, 尿培养6株, 血标本4株, 其他来源5株 (灌洗液等) 。

1.2 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

细菌鉴定、MIC法药敏实验通过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完成。药敏操作、结果判定按照CLSI规则进行, 采用PA ATCC27853 (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 进行质量控制。

1.3 PCR检测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Opr D2基因[3]

用煮沸法 (10min) 提取DNA模板5μl, 加入到含PCR反应体系的扩增管中, 配成50μl反应体系。热循环参数:94℃预变性5min, 然后94℃30s→55℃30s→72℃30s, 循环30周期, 最后72℃延长至7min;如PCR扩增产物>500bp, 则把延伸时间改为60s, 其他不变。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 出现与阳性对照分子相当的目的条带为阳性。阳性对照DNA由本实验室前期实验结果测序确定。靶基因引物序列和目的产物长度见表1。

2 结果

50株细菌中检出7株有TEM基因, 6株有OXA-10基因, 4株外膜孔蛋白基因Opr D2缺失。PA对一些抗生素天然耐药, 包括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二代头孢, 大部分的三代头孢菌素和磺胺。50株PA药敏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PA的耐药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耐亚胺硫霉素、美罗培南、多粘菌素PA菌株日益增多。2003-2010年国内[4~6]PA耐药性现状分析显示阿米卡星4.35%~15.80%, 环丙沙星6.90%~68.39%, 亚胺培南6.40%~21.70%, 氨曲南9.50%~61.39%, 美罗培南耐药率17.7%~75.78%,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35.71%~60.67%,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38.3%,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98.23%~100.00%, 氨苄西林/舒巴坦98.78%~100.00%, 氯苄西林99.21%~100.00%, 头孢替坦97.94%~100.00%, 头孢唑林99.43%~100.00%, 呋喃妥因98.44%~100.00%, 头孢匹美19.61%~29.63%, 庆大霉素6.23%~27.90%, 左旋氧氟沙星16.70%~68.97%, 磺胺甲唿唑/甲氧苄啶95.72%~98.29%, 头孢他啶7.40%~42.61%, 头孢吡肟7.30%~14.60%, 妥布霉素4.00%~13.2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40%~35.07%, 哌拉西林8.40%~25.9%, 头孢哌酮/舒巴坦11.57%~28.92%, 头孢曲松84.09%~91.73%, 米诺环素81.80%, 与之比较, 本结果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偏低,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在其范围内, 而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偏高, 这可能与本样本的选择及其量有关。

国内外研究表明, 携带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是导致耐此类抗菌药物的重要原因之一[7]。TEM是50株PA中最主要基因型, 因为TEM主要出现在对碳氢霉烯类抗菌药敏感的PA中。同时只发现了6株OXA-10, 它是国内外最主要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之一, 但主要分布在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的PA中。有4株Opr D2蛋白表达缺失, 孙震等[8]发现这是PA耐亚胺培南的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其中一株携带却未对亚胺培南耐药尚不明确原因。本结果受到样本来源和样本量的限制。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 (PA) 的耐药情况和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不同来源的50株PA, 收集其药敏结果统计分析耐药情况, 并用PCR方法检测其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 50株细菌中检出7株有TEM基因, 6株有OXA-10基因, 4株外膜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50株PA菌株对药物的耐药率情况为:亚胺培南6.00%, 美罗培南6.52%, 多黏菌素7.89%,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42%, 左旋氧氟沙星12.77%, 阿米卡星14%, 环丙沙星14.29%, 头孢他啶26.00%, 头孢吡肟28.57%, 哌拉西林29.55%, 庆大霉素30.00%, 氨曲南38.00%。结论 50株PA菌株中, 耐亚胺培南可能是因为OprD2蛋白表达缺失, 但并非所有的OprD2缺失均导致亚胺培南耐药。携带TEM和 (或) OXA-10基因则可能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

关键词: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

参考文献

[1] Attila C, Ueda A, Wood TK.PA2663 (PpyR) increases biofilm form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 through the psl operon and stimulates virulence and quorum-sensing phenotype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78:293-307.

[2] 汪玥, 孙自镛, 朱旭慧, 等.Mohnarin2008年度报告:中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 7:520-528.

[3] 崔进, 冯旰珠.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 (6) :472-476.

[4] 陈建安, 周静, 张丽华.2006至2010年PA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 29 (5) :539-540.

[5] 张冰, 滕春燕, 张曙东, 等.2006-2009年PA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12) :2151-2153.

[6] 钱立琼.2003年至2010年PA的耐药性变迁及临床对策[J].中外医疗, 2011, 30 (28) :55-56.

[7] 植志全, 何志恒, 江鹏, 等.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1211-1214.

让孩子远离“耐药” 篇8

哪些情况不需用抗生素

要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了解哪些情况下孩子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普通感冒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除非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还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而病毒感染本身有一个自限的过程,应注意多饮水和休息,而不是加用抗生素。

非细菌性腹泻,不用抗生素。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如过敏刺激、饮食不当、消化不良、使用药物、天气突变等原因引起的腹泻,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而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感染所致的肠炎,如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也不需使用抗生素,为自限性疾病。当然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菌痢、霍乱等)一定要使用抗生素。

过敏性咳嗽或感染后咳嗽多数不需使用抗生素。过敏性咳嗽多为慢性咳嗽,刺激性干咳,多清晨或夜间加重,运动后明显,接触过敏原可诱发,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缓解。当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如发烧、流涕、头痛等)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感染后咳嗽,由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伴或不伴短暂性气道高反应所致。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呈阵发性,早晚较重,可以持续3~6周,甚至更长时间。

夏季热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有严格的季节性,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很多家长误以为感冒,给小儿服不少感冒药甚至抗生素,结果适得其反。

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并非“保险药”,在没有任何适应征的情况下,以所谓预防感染为目的或是安慰性地使用抗生素,都是滥用药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

辨明症状,合理用药通常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如上述几类情况就不需使用抗生素。

根据不同病原菌选择抗生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且不同的病原菌所致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可根据临床经验推测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病原学检查,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不要盲目联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可在医师指导下联合使用抗生素。

不要随意更换或停用抗生素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问,如果频繁更换抗生素,反而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如果是急性感染,用药48~72小时后效果不明显、症状没有改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调整用药。也不要症状刚刚消失,就停止用药,一般抗生素应使用至症状消失或化验结果正常后3天方可停药。

上一篇:四查四看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公司向银行贷款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