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考题

2024-09-27

多重耐药菌考题(共11篇)

多重耐药菌考题 篇1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考题

(一)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1、我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3、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床头应挂(蓝色隔离标识)及病历牌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5、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单项选择(每题5分,共25分)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 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 部位转到清洁 部位实施操作时(B)

A 不用实施手卫生

B 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C 没必要实施手卫生

D 以上都不对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C)

A 随便进行清洁和消毒

B 不用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D 没必要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3、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做的哪项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不必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B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C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D 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5、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D多重耐药菌(MRSA)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25分)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 B C D)

A、外院转入者。

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

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A B C D)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

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正确的是?(A B C)

A、应对感染MODR病人采取单间或床单位隔离,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MDRO感染标识牌”。

B、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

C、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D、MODR肺炎或呼吸道定植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 B C D)

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 B C)

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C、当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检查其他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停用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

D、治疗MODR感染病人首选特殊级抗菌药物。

四、简单题(25分)

1、什么是多重耐药菌?你科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你应怎么样做?

答: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及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旁隔离时,在床头上挂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采取床旁隔离措施,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3)、尽量减少与感染者和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的数量,所有诊疗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及进行标本的采集。4)、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和(或)卫生手消毒。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

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7)、对于诊疗用仪器、器械等(如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表)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8)、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9)、标本需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10)、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11)、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12)、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三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未消毒处理。13)、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14)、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病人,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与评估,直到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方可收治病人

多重耐药菌考题 篇2

1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是指致病性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耐受多种不同的抗微生物药物, 主要是耐受抗生素, 也包括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以及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消除病原微生物的化合物[2]。2011年, 欧洲疾控中心和美国疾控中心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3], 该专家组旨在创建一套国际标准化的术语用以在获得性耐药的文件记载中描述所有能引起临床感染和易于产生多重耐药性的细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肠杆菌科 (除了沙门氏菌和志贺氏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

2 多重耐药机制

2.1 基因缺失

病原性细菌获得外源基因是许多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基础。消除抗生素作用的一种更极端的机制是去除药物靶点, 但由于药物靶点通常是必需基因, 所以这种现象可能很罕见。Török等[3]研究发现一种由革兰阴性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中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缺失而引起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他啶耐药性的新机制。

2.2 生物质膜的影响

Thornton等[4]模拟血流动态环境考察肺炎克雷伯菌在其中的生长, 探究生理流体的剪切力对肺炎克雷伯菌多细胞聚集物生长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将野生型、O-抗原突变型以及荚膜突变型的肺炎克雷伯菌置于Taylor-Couette流体槽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 测定了在该仪器中形成的聚集体的粒径分布和抗生素抗性, 也测定了静脉注射该聚集体在老鼠血流中的存留能力, 发现在生理剪切力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具有一种介于浮游状态和生物质膜状态之间的具有增强抗生素抗性的中间体型, 揭示了生物质膜的形成对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

2.4 核糖开关

Jia等[5]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调控的新型“核糖开关”, 该“开关”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大部分的核糖开关是能通过结合小分子代谢物调节基因表达的调节性RNA。该核糖开关是位于耐药性基因的前导序列, 耐药基因编码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 (AAC) 和氨基糖苷腺嘌呤转移酶 (AAD) 对药物进行修饰产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摘要: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出现了多重耐药性, 成为医学药学研究者的一大难题。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及其耐药机制, 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抗生素

参考文献

[1]Boucher HW, Talbot GH, Bradley JS, et al.Bad bugs, no drugs:no ESKAPE!An update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America.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 (1) :1-12.

[2]Hernández-Sarmiento JM, Martínez-Neqrete MA, CastrillónVelilla DM, et al.Thin layer agar represents a cost-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e rapid diagnosis of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Rev Salud Publica (Boqota) , 2014, 16 (1) :90-102.

[3]Trk ME, Chantratita N, Peacock SJ.Bacterial gene loss as a mechanism for gai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Curr Opin Microbiol, 2012, 15 (5) :583-587.

[4]Thornton MM, Chung-Esaki HM, Irvin CB, et al.Multicellularity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grown under bloodstream-mimicking fluid dynamic conditions.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206 (4) :588-595.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3

【中国分类号】11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8-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2~70岁,多处骨折8例,开放性伤口9例,骨髓炎l例。所有感染病人伤口分泌物均送病原学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耐药菌株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3例。

2处理措施

2.1

制定耐药菌病人处置流程科室制定多重耐药菌病人的处置流程并组织学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掌握,同时对科室保洁人员也进行培训。

2.2隔离措施

2.2.1

当收到检验科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医生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并通知当班护士,将病人转置单人间病房,如果没有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同一房间,或与其他患者严格进行床边隔离,但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医生必须尽快通报相关医护人员患者已进入隔离病室或采取的隔离措施。

2.2.2在病人一览表,床牌及病历夹上粘贴醒目的接触隔离标示。

2.2.3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地面物表每天2次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抹布拖布专用,用后消毒晾干备用。

2.2.4专人进行治疗护理,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及粪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完成操作后,脱去手套和隔离衣放入专用垃圾袋。

2.2.5严格执行手部的卫生规范,医疗护理操作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治疗车及病人床旁均放置速干手消毒液,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手消毒。

2.2.6病人使用的各类物品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用后必须清洗和用1000m/L含氯消毒剂消毒。

2.2.7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连续3次培养结果阴性,每次间隔时间大于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解除隔离和出院均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2.3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减少了与家人的接触,使患者感到无助,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判断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与心理关怀与支持。与患者家属在探视时间内按照医院规定和探视要求进行探视,并给与患者足够的关怀与理解,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4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每餐为患者订制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注意色香味,提高患者食欲,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加强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探视人员进入病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离开时要进行手部消毒。

3护理体会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重视与参与,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提前干预,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防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爆发流行。

多重耐药菌试题1 篇4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和、等。

2、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 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3、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首选 隔离,没有条件的可选 隔离,但不宜与有、或 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

4、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或 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5、抗菌药物分为、、、、等几大类。

6、接受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接受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超过。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气管插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8、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应,最后进行终末处理。

9、对床旁诊断仪器使用后应用 擦拭;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用 擦拭,每天。

10、多重耐药菌患者症状 或,方可解除隔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艰难梭菌患者必须连续 次标本间隔 未检出致病菌方可解除隔离。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外院转入者。

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

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

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正确的是?()

A、应对感染MODR病人采取单间或床单位隔离,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MDRO感染标识牌”。

B、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

C、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 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D、MODR肺炎或呼吸道定植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 物质时应戴手套。

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C、当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检查其他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停用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D、治疗MODR感染病人首选高级抗菌药物。

三、简单题

多重耐药菌讨论pdca 篇5

讨论时间:2015年4月9日 参加人员签字:

多重耐药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任医师: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6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社区感染3例。感染细菌鲍曼不动菌3例,感染率较同期偏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我们均及时上报科主任及护士长及感控科,立即填写院感系统多重耐药报告卡,根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对病人接触物品及排泄物消毒,隔离,并注重手卫生。我科出现3例感染。1022床江某是一位髂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切口引流不畅加之术后白蛋白(28克)较低,贫血(96克),抵抗力下降,考虑血肿继发感染。洪某是一位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同样也有低白蛋白及贫血。我认为预防院内感染需加强如下几条:1.注重手卫生及术中无菌操作。2.注意加强病人支持营养,提高抵抗力。3.术中注重软组织保护,做好无创技术,提高组织抗感染力。希望大家就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及改进方法发表意见。

**主管护师: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我们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我们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我们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护士长:为预防降低切口感染率,我认为术中需做好如下几条: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手术中,液体随时可能浸透布单,污染术野。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吸引,灌注或电凝各种管道,以及无菌敷料在手术操作中经常受到牵拉和触碰,发生移位,造成污染。3.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电凝或电烧在减少出血的同时,还会造成被烧灼组织的坏死,其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感染率是正常组织的30倍。4.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关闭伤口前,用2000毫升以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减少细菌定置。5.全层贯穿深筋膜至真皮缝合皮下。减少皮下积血积液。

***主任医师:我们必须注重手卫生,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剃毛需在术前半小时。术中注意无菌操作,保护组织血运,减少不必要组织剥离,减少电刀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任医师科主任: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切口感染3病例,根据这3例病例分析,我认为需作如下改进:1.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2.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3.充分引流,减少死腔。4.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统计资料显示:超量,超时使用抗生素,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5.注意病人全身情况,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自生抵抗力。

改进措施:

1.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

2.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3.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

4.充分引流,减少死腔。5.合理使用抗生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 篇6

一、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等。

二、处理指引及隔离措施: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及时上报院感办。2.单间病室隔离病人(若无条件应当进行床边隔离),床旁、病历和一览表放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帽子、口罩、薄膜围裙等。4.治疗护理:(1)诊疗用具专用(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1000mg/L有效氯消毒。(2)治疗、护理用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双层黄色垃圾袋→送医疗垃圾站处理(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3)复用医疗器械→用后不作预清洗,装入双层防渗漏黄色垃圾袋贴警示标识→送供应室。

5.衣物、被服:(1)用后装入双层防漏医用垃圾袋 → 贴警示标识→送洗衣房

2、病人用具(枕头、棉被、床垫)→ 抽真空床单位臭氧消毒30-60分钟。

6.物表、地面: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抹洗,有明显污染物先用2000mg/L作用30分钟后擦拭。

7.卫生用具(便盆、尿壶):单独使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8.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多重耐药菌及接触性隔离的概念,控制探视人数,探视时必须更换探视服探视鞋、带好帽子口罩,监督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需认真正确的执行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考题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3个月~2岁,平均(5.3±1.6)个月;25例为大肠埃希菌,19例为肺炎克雷伯菌,15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为流感嗜血杆菌。

1.2方法

1.2.1消毒隔离

根据检测结果对感染患儿进行及时隔离,以单间病房为宜,也可将同类感染患儿安排在同一病房内[2]。将多重耐药菌隔离标识粘贴于病历夹上或悬挂于床头,以提醒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重视。一次性手套、速干手消毒剂、专用医疗器具等应常备于患儿床旁。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操作,与患儿血液、分泌液、体液、痰液接触时须带手套。对于患儿病房及其常接触物体应每日以含有效氮500mg/L消佳净溶液予以擦拭消毒。对于医疗废弃物应置于防渗漏的密闭容器进行运送,而针头则应置于专用利器盒进行统一焚烧处理。此外,陪护人员进入病房及接触病人前后均须清洁双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消毒,患儿出院后应对其床单元予以终末消毒。

1.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院防控感染的一项基本措施,是预防感染、阻断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3]。故我院本次研究中,要求凡接触患儿分泌物、体液、摘掉手套或接触患儿所用物品后均须实施手卫生,以将传播途径切断,防止感染其他患儿。为确保手清洗与消毒,我院配备感应式洗手设备,并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将速干手消毒液悬挂在各个病房门口及治疗车,以为医护人员查房、护理及治疗过程进行手清洗提供方便。

1.2.3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在治疗及护理操作中,医护人员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予以操作,尤其是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气管切开及插管、吸痰等操作须极力防止污染[4]。

1.2.4强化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

患儿所使用各类物品须为专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而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对病室环境应每日予以严格消毒,对于患儿常接触物表、设施设备表面应每日予以清洁、擦拭消毒。

1.2.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强化对抗生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有助于延缓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并根据相应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有效应用抗生素。

1.2.6强化对医护人员感染致使培训的力度

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及预防措施相关培训,以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进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2.7做好宣教工作及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注重将多重耐药菌相关防控知识向患儿家属告知,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消除其思想顾虑,叮嘱其切勿滥用抗生素以避免产生耐药菌。

1.3观察标准

(1)对69例患儿临床疗效、院内感染及传播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2)比较综合护理措施开展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69例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治疗结果分析

本研究69例患者在经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及合理综合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出现院内感染及感染传播。

2.2 69例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护理满意度分析

本研究中,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5.7%显著高于护理前的7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相比,χ2=9.200,P<0.05。

3讨论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指的是对临床使用三类或者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表现出耐药的细菌。其中,较为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及多重耐药结合分支杆菌等。上述菌株对于临床多类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性,进而使得感染患者难以治愈。此外,上述菌株分布极广,传播速度快,极易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临床治疗护理及感染控制更为困难。对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合理综合型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实施以下措施从而促进患儿及早康复。通过对医院感染防控及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其正确认识多重耐药菌,进而增强防控意识;做好患儿诊疗过程相关管理工作,根据我国病菌感染相关标准,实施有效预防及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分布状况进行定期通报并予以监督,进而有效确保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强化对多重耐药菌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设置专门标志牌及隔离等措施来将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途径加以阻断。此外,对于基础疾病较为严重且免疫力弱的患儿应强化对其细菌标本检测的力度,以及时发现感染患儿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避免感染加剧。医院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病菌感染预防宣教,帮助患儿家属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治疗[5]。本研究中,69例患者在经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及合理综合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出现院内感染及感染传播,无医疗纠纷发生。由上述内容可知,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对医疗质量及患儿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在对其进行规范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实施严格消毒隔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医护操作、强化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强化对医护人员相关感染知识培训的力度,进而对多重耐药菌传播及交叉感染加以有效控制,提高临床治愈率,帮助患儿家属减轻经济负担,确保医疗质量与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余燕红,陈影,陈少华.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76

[2]张永红,毛万成,简宏飞,等.2010-2012年思南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J].广州医药,2014,45(2):16

[3]沈旭.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出的288例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4):267

[4]黄英肖,庞丽.60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7):1767

多重耐药菌考题 篇8

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仅仅70年间,由于非处方药物的大量使用,市面仍然管理不善,家庭小药箱的出现,人们习惯性的用药, 随之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日益严重。现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一些条件致病,当环境条件变化及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细菌产生超光普β-内酰胺酶(ESBLs),該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编码ESBLs的基因又常于其他耐药基因连接,从而使细菌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且日益严重的临床难题。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爆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及爆发流行,于2007年3月开始进行目标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07年3月至今住院病人的感染病人。

1.2 监测资料 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检测方案及目标检 测通知单,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记录表。

1.3 建立耐药菌监控体系 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

1.4 监测方法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确保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能够迅速通知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感染控制人员立即通知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立即通知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收到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反馈后前往科室检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2 监测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培训,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 目标检测功能

3.1 预警功能 可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

3.2 监督功能 及时发现科室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不足,及时干预。

3.3 及时提出控制措施功能 目标监测通知单上附有感染管理科建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以便科室及时准确执行。

4 目标监测结果

至今没有发生由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导致其它病人感染。

5讨论

目标监测是科学的检测方法,长期监测可全面掌握耐药菌株感染的特点,及时控制其感染的发病和流行,便于全院多重耐药菌的分析,具有及时预警功能,有利于尽早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爆发流行,监督功能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及时干预,能有效减少医院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即减少医药成本,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值得借鉴与推广。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临床医师、抗生素研究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掌握细菌耐药特性和对策,建立适当的监测方法,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以及研究、开发、稳定和高效的抗生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已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的30%左右。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相继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因此,有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耐药菌另一个危害是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通过耐药质粒传播。由于新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往往使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难以凑效,从而使得许多感染成为所谓的“难治性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临床医生重视感染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监控感染治疗、正确掌握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了解当前细菌的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准确地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并加以正确的解释,同时对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和某些重点的耐药菌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分析,将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以及疗效的监测和考核提供很大帮助。

(接第1986页)

[2] 宫梅玲,丛中 大学生抑郁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

[3] 宫梅玲,王连云,亓高生,丛中,孙燕,刘春 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

[4] 张晓燕,高定国,傅华 辩证思维降低攻击性倾向【J】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42-51

[5] 郑剑虹,黄希庭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30~233

[6] 赖永海主编,尚荣 译注,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5月北京第1版

(接第1987页)

本病重在预防,关键是遵循用药安全化原则,面部外用激素时要注意激素的效能及疗程,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Harlan[2]1回顾分析了15年的资料,发现使用0.75%氧化可的松与0.5%沉降硫复合洗剂治疗30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为安全合理外用激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方木平.药物面膜联合负离子冷喷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8,17(4):55l一552.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6. 篇9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持有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文件编号: 修订者:

马 英

审核者:

版次:

审核日期:2013

执行日期:2013 制订日期:2013-6-15 1.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监测纳入科室负责人目标考核项目,针对多重耐药菌管理、诊断、监测、防控的重点环节、人群、高风险因素制订并落实防控措施、处理流程等;

2.各科室,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多学科协作小组成员科室应严格履行职责,主动承担并完成所辖范围的工作任务;组织实施、执行医院制定的防控、管理、监测等的规范与程序;有效落实 手卫生、隔离措施、无菌操作、清洁消毒灭菌制度,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控制措施;

3、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室、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对多种耐药菌管理定期联席会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分工、职责清楚.各部门各科室信息通报渠道畅通,有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持续改进;

4.建立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微生物室、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等在多重耐药菌管理方面的协作管理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5、微生物室应不断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微生物室工作人员每日查看微生物室阳性检测结果时,发现多重耐药菌菌株应及时填报“多重耐药菌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如为MRSA、VRE、全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或短时间内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同一病区多次检出同种病原体(3株以上)或多重耐药菌及特殊微生物,时应立即按“病房检验危急值”及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科室做好记录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6、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药师经常下临床指导合理用药;

7、临床科室应加强无菌技术、侵袭性操作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接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报告和电话通知时,主管医生应下达接触隔离医嘱,登记MDRO,判断感染或定植,调整抗菌药物使用; 护理人员应及时执行医嘱与落实隔离措施,进行书面及口头交接,对患者和家属宣教;

8、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并组织、协调实施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并明确微生物室、药剂科的培训项目等;组织并协调开展多重耐药菌菌株、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定时了解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情况,及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隔离、预防措施等,追踪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9、科室感控小组、医院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室、药剂科定期、不定期自查、督查、指导多重耐药菌管理、诊断、监测、防控工作情况,评价教育培训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持续改进。

10、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的措施:

1)隔离方式:采取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 2)患者的安置及要求:首选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可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需采用床边隔离时,床距应>1 米,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3)隔离病房或床边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科室应有书面及口头交接班制度,告知全科医务人员和病人及家属,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4)医务人员及护工、保洁人员应相对固定。不能固定人员时,在诊疗护理病人如会诊、床旁特殊检查时,先应按非感染病人、后感染病人;先保护性隔离病人、后普通病人的顺序进行;

5)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2 等尽量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洁消毒:选用75%的酒精或用 500-10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消毒;

6)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接触患者的环境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7)医务人员操作时,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完成操作之后、离开病人房间或床旁时,脱去手套、隔离衣,脱去后应洗手;

8)加强病人周围环境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管理:隔离区的保洁用物须按病种专用。对患者经常或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当每天进行 2-3 次清洁、75%的酒精或 500mg/L 有效氯溶液 2-3遍擦拭消毒(污染严重时增加有效氯浓度)。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500-1000mg/L 有效氯溶液浸泡消毒处理。使用后的隔离衣、布单、病员服等物品直接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做标识后送洗衣房消毒处理。发生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消毒的频次,必要时彻底终末消毒;

9)如患者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检查或转科、转院时,应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外出,并电话告知对方科室及早做好病室及物品的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接收科室的器械设备、环境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必须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方法同上);

10)加强对陪护及探视人员的管理:严格按接触隔离要求进行防护与消毒;

11)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绵竹市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联系会议制度

持有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制订者:

马 英

文件编号:

审核者:

版次:

审核日期:2013执行日期2013--1 制订日期:2013-5-15 1.医院应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管理方法、诊断技术、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等的培训,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对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医务人员、微生物室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评价追踪培训效果,有效提高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水平和能力。

培训方式:微生物室人员上级医院进修、学术研讨会、短期培训、参观学习;临床医护人员短期培训、参观学习、院内学术讲座、科室业务学习。

2.院感科应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及管理” 的相关内容如防控技术指南、制度、措施等的专题培训和考核,培训资料保存完好备查。专职人员应利用业余时间、借助感控学会、感控论坛主动自学,医院在必要时应邀请上级专家、学者来院专题讲课。

3.检验科微生物室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医院常见多重耐药菌(MRSA、VRE、CRE、CR-AB、MOR/PDR-PA)的特点

流行病学等,根据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全院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监测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为临床提供针对性专题培训、咨询和指导。

4.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疾病科专兼职人员、微生物专业人员应根据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现状与特点、各科的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深入科室现场进行培训督导。5.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医院内网为各相关科室及时提供《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三级医院评审(MDRO)感染控制”追踪检查方法》、《临床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多重耐药菌》等的精品多媒体课件、文本资料、考试题库、指南、监测方案、制度、流程等,供临床使用和执行。

6.科室全院临床医护人员、检验科微生物室人员、药学专业的人员等必须积极参加院级知识更新培训或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进行考试考核,每年组织临床科室感控医生、微生物室人员等闭卷考试1次,平时随机对重点科室医护技人员进行抽问考核。

多部门参与的多重耐药菌合作机制 篇10

MDT(multi discipinary team)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同样适用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同样需要运用MDT理念,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强化管理是院感科所面临的新课题。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根据“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3.4.5.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因此,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今后每季度由院感科负责组织召开一次多学科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由院感科主持,参会人员有: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内科、针灸科、外科、妇科、门诊、口腔科人员;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加强院感科与医务部、护理部、细菌室、药剂科及临床科室的联系,避免院感科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缺乏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以期达到由于多部门对细菌耐药联合干预,取得成效。召开联席会议时除抢救病人等特殊情况,以上人员不得无故缺席。

一、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I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5、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多重耐药菌考题 篇11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危重患者集中区, 同时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住院时间长, 机体抵抗力下降, 介入性检查和操作多, 均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为切实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保障患者安全, 2009年8我院根据目前的条件, 对综合ICU病房进行了整改, 建立了多间单间病房,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治疗和护理, 减少交叉感染, 避免多重耐药菌造成医院感染的扩散。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8月到2011年7月我院ICU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 其中男35例, 女10例;年龄11~84岁;多重耐药菌菌株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产ESBLs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标本分别来自痰培养、尿液、血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时, 我们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方案》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执行, 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 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具体的防护措施如下: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接触患者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有研究表明:在各种诊疗、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合格率仅为51.20%, 且细菌超标严重, 以超标1~5倍为主, 部分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超标20倍以上, 甚至达到100倍[1]。可见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的严重性。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和洗手行为的依从性, 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 我院在改建ICU房间时, 在每个单间病房内均设置一套完善手卫生设施, 同时在每个病房门口挂有一瓶速干手消毒液, 以便医务人员在查房、治疗、护理操作等过程中能随手可及, 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 科室医院感染小组成员随时监督医务人员的行为, 督促落实。职能部门则采取随机抽查方式。

2.2 严格遵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落实隔离措施

对于病原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患者我们立即将其转入单间病房, 护士在病房门口及患者信息一览表和病历本上贴上醒目的蓝色“MDRO”接触隔离标识, 提醒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重视, 并于第二天晨会交接班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 做到人人知晓, 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我们安排专人治疗和护理, 医务人员相对固定, 同时限制每次进出人员的数量。

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各种侵袭性操作如人工气道、呼吸机使用、吸痰、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都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但这些操作都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2]。国内外研究表明, 侵袭性操作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3]。因此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操作中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4 加强培训、提高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再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4]。

2.5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的管理, 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物表及地面每日至少湿式擦拭两次, 遇污染时及时处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不能专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在每次使用后须及时消毒。患者用过的床单、面巾、衣物等需用双层黄色胶袋密封并标示送洗衣房, 患者去其他部门检查, 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患者转院或转科必须告知接诊医生相关信息;患者出院后应做好病室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直接影响到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单间隔离, 对病房和物品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院内感染和监控工作的管理, 可有效预防因交叉感染而造成耐药菌的传播,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瑜珍, 谢懿, 何绪屏, 等.医护人员手带菌实验室分析[J].现代医院, 2008, 8 (11) :27-28.

[2]徐秀群, 吴小波.146例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2 (18) :303.

[3]何庭辉, 田碧文.综合性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4) :3882-3884.

上一篇: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下一篇:施工增项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