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目标

2024-06-06

课时教学目标(共12篇)

课时教学目标 篇1

一、所定教学目标应能用数字化的标准来量化

在很多的教案中可以看出,有些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目标主体表述得含糊不清,多个目标中表述的主体不一致,让人看上去有些模糊、混乱。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是指谁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行为主体是谁完成。用语言表述的时候,最好是采用学生将学习什么、学生将理解什么、学生将做什么、学生将掌握什么、学生将运用什么、学生将解决什么、学生将完成什么、学生将得到什么等形式。

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过程来实现,来学习知识、技术,练习技能,强化体能。逐步地有层次地来完成,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要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来辅助完成具体的目标。利用什么学、通过什么练、运用什么比、采取什么赛。目标具体化还可以把目标让师生说出来,使学生经常能看到、想到。目标制定出来后,让学生明确知道,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像跳多少个跳绳、练习多少个定点投篮等等,这都需要学生明确具体量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练,学生的体能目标才会达成。

二、课时目标应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

确定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过高学生难以实现,容易挫伤学生的上进心。过低学生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地完成,学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从中也没有得到什么需要的东西,等于无效做工。在一些公开课中看到,高一年级学生演练篮球的传切配合后,再利用传切配合进行教学比赛,在实际中发现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很不到位,所以此目标定得有些过高,当务之急要解决传接球技术,它是传切配合的基础。

三、注意不同目标的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是通过一次、几次课的介绍了解与学习得到巩固与提高。但多数情况下,在完成一个小目标的基础后再完成另一个大目标,也就是短期目标多数为长期目标服务。最后通过学习技术、形成技能、运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终极目标。例如:在分腿腾跃的教学中,在掌握基本技术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第一腾空高度、远度时,在其后的教学中设置目标是让学生完成在山羊与踏板之间加一个小山羊的分腿腾跃,下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在其间加两个山羊的分腿腾跃。逐渐过渡到,一个大目标完成纵箱的分腿腾跃。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学习积累突破另一个大目标,最后实现掌握分腿腾跃的技术,形成腾跃山羊、跳箱障碍器械的技能。在一次课的教学目标达到时,要制定下一个新的目标。在一次课中学生都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下一次课是加大难度、提高动作质量,还是增加相应的数量,这样就制定了新的目标。

四、目标根据实践情况适当调整

这才是符合实际的,体育教学由于学科授课地点在室外,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严重,目标制定出来后具有可变性,但是这个变,也要变得合理。如天气的突然转冷、转热,突然遇到风、遇到雨,或其他干扰源,都可能使制定的课时目标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些情况下教学目标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目标制定出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变化的,教师要进行标注。在设置目标时最好要把一些突变的情况预想到,想到后再调整目标就不会忙手忙脚的。从中可以得出,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需要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每一个时段、步骤,需要完成什么,也是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的,更不能盲从。

五、目标设置要有一定难度、梯度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完成不同难度、梯度的目标也是允许的,教师要看学生完成目标时的进步程度。完成不同的目标后,同样是需要得到认可的,这时教师给予鼓励的话语和适当的奖赏,对学生继续完成下一步目标有好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

课时教学目标 篇2

89号 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吕玥倩

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

布卢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2.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 3.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的概括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4.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5.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析等。

6.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7.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 1.智慧技能:是使符号应用成为可能的习得性能。是人类习得的最为重要的性能类型,因而也是受教育的实质意义所在。智慧技能不是一种简单的某一刺激对应某一反应。其典型的形式是规则。智慧技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只能用规则而不能以刺激—反应模式来描述智慧技能包括四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

(1)辨别:是对在一个或多个物理维度上互不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基本的辨别是最简单的智慧技能,它是在生活早期习得的,如颜色、大小的辨别等;复杂的辨别需要利用概念,如辨别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需要一系列基本的概念。

(2)概念:是个体把事物或事件归类并将该类的任何一个例证看作是该类的一分子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学习结果。概念与辨别不同之处在于,辨别是对事物的集合加以区分,而概念则是将事物归类并把其中任意一个看作是该类的一分子。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s)和定义概念(defined concepts)。具体概念能通过被指认的方式来体现,即可观察到的概念,如猫、椅子、树、房子等。定义概念是抽象的,通过演示一些特定类别的客体、事件或关系的意义来体现,如质量、温度、正义等。

(3)规则:是一种规律性,当学习者在各种情况中的行为有“规律性”时他就习得了规则。也就是说,当规则支配个体行为时,个体就具有称为“规则”的性能。习得“规则”并不意味着能用言语陈述“规则”,能陈述“规则”也并不意味着习得了“规则”。加涅认为,定义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它的目的是将客体和事件分类,属分类规则。但规则还包括除分类之外的其他类别,它们涉及相等、相似、大于、小于、之前、之后等关系。

(4)高级规则──问题解决:是个体通过学习将规则结合形成的更为复杂的规则。复杂的规则是与解决一个或一类实际问题相联系的,能解决问题也就表明获得了新的高级规则。例如,一个学生学习了将2x与3x2以及2x 与5x作相加运算后,现在要他求两个多项式──2x+3x2+1与x+3x+4x2的和。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会习得“把同指数相加,再把相加结果用“+”连起来”的高级规则。高级规则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所以这类规则比构成它们的简单规则可应用于更为广泛的情境。

2.言语信息:是能够陈述观念的一种习得性能。它是陈述性知识,包括三个亚类。

(1)名称或符号(labels),即某个物体或一类物体的名称。在学习概念时,符号与概念通常是一同习得的。所以,年幼儿童在获得盘子概念的同时可习得符号──盘子。

(2)单一命题或事实(facts),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名字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例如,一周有七天;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3)在意义上已加以组织的大量命题,这是由相互联系的事实构成的知识体系。例如,属于历史事件或属于艺术、科学或文学范畴的知识。

3.认知策略:是一种内部控制过程,是学生赖以选择和调整他们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内部过程。认知策略可分为五个亚类。(1)复述策略,即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材料。

(2)精加工策略,是学习者精心地将要学习的项目与其他容易提取的材料进行联系。精加工活动包括分段、概括、作笔记或自我提问等方法。

(3)组织策略,指将要学习的材料形成组织结构,学习者将要记忆的单词根据意义分类,或将事实之间的关系用表来组织,或利用空间线索来回忆材料,或是找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并为这些观点概括出新组织。

(4)理解监控策略。这种策略也可称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建立学习目的、评价是否成功地达到目的、选择其他策略来达到目的的能力。

(5)情感策略,是学习者用以集中和维持注意、控制焦虑、有效使用时间的策略。

4.动作技能:指学习者进行身体操作性活动的能力。动作技能不仅仅指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动作技能又可分为运动型和职业型。如打网球属于运动型,驾驶收割机属于职业型。

5.态度:指学习者获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些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打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为其业余活动,而另一些人却更愿意阅读文学作品。

三、布鲁姆与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类依据不同

布鲁姆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几点。因而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的特点,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但基于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忽略了学习主体内部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因此,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而在艺术、哲学等学科有一定缺陷。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是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几点。加涅从多个方面解释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意义,从而弥补了布鲁姆分类方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缺陷。由此可见,加涅的分类法,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结构体系不同 布鲁姆的分类是一个积累学习的模式,目标有简单到复杂,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但由下层到上层的教学理念暴露出其片面性。

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不具备连续性、层次性,把教学目标的物种学习结果是具有跨学科性,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体现其差异性和侧重点。更注重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我国的教学目标分类

我国研究者借鉴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将中学认知目标分为四类,即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将小学认知目标分为三类,即记忆、理解、运用。在情感领域,将原来的五类目标转化为四类目标,即接受、反应、爱好和个性化。在动作技能领域,有的分为四类目标,即知觉、定势、熟练、自动化;有的分为六类目标,即观察、准备、模仿、表现、熟练和创造;有的分为三类,即会、比较熟练、熟练。

顾泠沅等借鉴布洛克和吉尔福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分类提出了由教与学的水平、学习行为、学习内容构成的三维目标体系。

课时教学目标 篇3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学苗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下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探索出了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帮助教师适应学生、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发挥教材优势和提高课堂效率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给每个层次制定出相应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严格按照课时目标进行教学。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与达标,是搞好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关键。

1 课时目标的设计

课时目标是本课时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它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目标的准确性

课时目标的确定应结合课时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现以Book3,Unit2为例加以说明。

本课主要学习“方位介词和介词短语”。教材的安排是:

①Read and speak 学生先看图(Mr Wu’s classroom),再回答教师的提问:“Where’s…?”教师利用学生“He/She is…” 的回答来呈现6个介词(front, left, behind, side, right, back),接着学习相关的介词短语:on the left/right side, at the back/front of, in the back/front, on Mary’s left/ right,in the middle of。

②Ask and answer通过“问和答”的练习方式,用以上介词短语表达教室中的人或物的位置。

在单元目标中,对本课出现的介词和介词短语A层要求“四会”,B层要求“三会”,C层要求“二会”。显然,这些词和短语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却不是本课时内所能够达到的。它是通过“记忆-理解-运用”,经过后三个课时的不断巩固和强化,在单元结束时方能达到的单元目标。如果简单地把单元目标当作课时目标,其结果,或是教师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留下一条“尾巴”;或是达不到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煮了一盆“夹生饭”。 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下课时目标的确定是比较适宜的:

A层:能够较流利地运用介词和介词短语表达人或物的位置并回答“Where do …?”“ Where does…? ”等问题。

B层:能够运用介词和介词短语简单正确地表达人或物的位置。

C层: 掌握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听和说。

1.2 目标的具体性

在确定各个层次的课时目标时,要避免笼统地讲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能力,应把单元目标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要求或某项技能上来。如上面表述的课时目标就比“学习6个介词,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的介词短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等目标具体得多。有了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3 目标的可操作性

课时目标在表述上要尽量行为化,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因此,课时目标必须用教学内容加上行为动词来表述,如:“能听懂,读得准,能上口”,“正确地表达”和“流利地朗读”等。这样的课时目标就具有了可操作性。

2 课时目标的达标

课时目标明确以后,师生的共同任务是力争在课内达标。根据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要求,达到目标的关键步骤是“操练”(drill)和“练习”(practice)。 为了获得“操练”和“练习”的高质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不断强化训练意识

外部的教学目标只有在认知主体内部形成目标意识,变成主体的自觉需要,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教学心中有数,学生学习心中有底。分层次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用中学”,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训练意识,对不同的层次要制作对应其能力的练习,主动地进行课堂训练,把握好达标的关键环节。如果训练意识淡薄,即使有了明确的课时目标,也无法实现。

2.2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有了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就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训练中担任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根据目标正确导向。课堂上的“操练”和“练习”是达到目标的关键。前者是让学生熟悉语言的形式或结构,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后者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语言表达实际意义,强调语言的流利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和指挥者,其任务是根据课时目标组织好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各种语言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独立运用语言。

2.3 根据课时目标,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虽然课时目标指明了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的训练, 如read, speak, listen, write, grammar等,但运用何种方法进行训练,如何组织学生参与训练,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就训练方式而言,分层次教学模式介绍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怎样进行小组合作以及何时使用应取决于课时目标。训练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规定各个层次的任务。现仍以Unit 2为例,在呈现了介词和介词短语之后,用操练的方法,让学生听懂意思,模仿准确,熟练上口。在此基础上,按以下程序进行练习:①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运用这些短语来说班上某个学生的位置,让学生说出他是谁,检查学生是否听懂。(C层完成) ②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就教室内不同位置的学生提出Where does…sit?或Where do… sit?等问题,让学生回答。(B层完成) ③两人小组练习。教师让一个学生任意确定问题和提问的对象,如果被问的同学答对了,就交换角色。教师适时加快问答的速度。(A层完成) 这样,训练就由教师控制下的操练自然过渡到学生有一定自由度的练习,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性。

3 影响目标达成的几个重要因素

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很多,下面几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3.1 目标导学要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

分层次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则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在“教什么,怎样教”与“学什么,怎样学”的积极适应之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初学阶段开口大声说话的习惯,听录音并大声跟读的习惯,朗读、背诵、听写的习惯,小组学习的习惯,学了就用的习惯,等等。

3.2 目标导学要充分发挥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新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是不同的。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这对于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极为有利。对于B,C层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小组学习中锻炼口语能力;对于A层学生来说,他们则在小组学习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充分发挥了能力,也提高了自己。

3.3 目标导学要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

拟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篇4

一、依据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的基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守的教学“法令”,也是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的准则。

1.吃透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标的总目标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 共有十项,这十项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又是以其中的某一维为载体的,或以知识与能力为主,或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或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其他两维融于其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整体推进、共同发展。不过,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且认为三个一样重要,这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的辩证关系, 才能领会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义。同时,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的确定,鲜明地指出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干什么,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聚焦该核心目标, 教学预设、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必须服务于该核心目标,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也必须围绕该核心目标。也就是说,语文姓“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特有任务、独当之任,语文教学理应紧扣文本的字词句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富有浓浓的语文味,彰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

2.定位学段子目标

为全面达成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标将总目标具体化为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子目标,各学段子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原则,对相应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烂熟于心,对本学段几本语文书中基础知识的分布情况、基本能力的训练序列了如指掌。可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学段目标意识不强,学段之间目标的层次性不清,本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定位不准, 相似的教学内容在各学段实施的重点不明,常常造成教学目标越位或不到位,导致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如就默读而言,低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低、中、高年级有关默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不同年级的默读要求既相互联系,又呈上升趋势。如果不熟悉默读教学目标的发展序列,有关默读的教学活动就只能永远“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可见,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前,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准确定位本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及本学年、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 进而由单元到单篇再到课时逐步分解,最终达成课时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的重点

学段目标主要是由 本学段的 几本语文 书共同承 载的,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落实的。换言之,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达成本学段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整体把握本套语文教材,充分了解编写理念、体例、呈现方式等,才能从课程总目标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这几本语文书乃至这一篇课文, 准确把握这一个文本的核心教学目标。

1.理清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现行语文教材一般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也就是说,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统筹分解的,理清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首先,要把本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置于全套教材之中进行审视,吃透本年级的单元总量、编排序列、读写训练重点等,准确把握上、下两学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其次,认真研读本学期教材的单元总量、单元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各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等。第三,根据本单元的主题,遵循本单元的结构,理清单元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单元练习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价值,掌握单元内核心语文知识的分布情况、同类语文能力的训练点等。当然,单元的整体解读不仅要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关注其人文性,更要基于单元内的语文知识要点,关注其工具性。只有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2.确定本文核心教学目标

理清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后, 把握单元内某一篇课文的方向感会更强。此时,可以凭借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理清单元共性与单篇个性的关系、单元教学重点与单篇教学重点的关系以及某一篇课文在单元内的特定价值,尤其可以比较相邻的课文,明晰某一篇课文在前后文之间的个性化作用,凸显该文的原生价值,揣摩该文的教学价值。然后,进一步研读本文,准确把握全文的整体语意、情感基调、语言特点、谋篇布局等,剖析文本的主题表达、形象创设、情感抒发、语言运用、风格形成等,理清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找准这一个文本的原生价值与单元主要教学目标的结合点,舍弃相对零散的原生价值,聚焦该文的核心教学价值,确定该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彰显该文的个性价值和教学重点。这样,舍弃或暂时搁置与该文有关但未必重要或必要的学习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内化该文的核心价值,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实际,顺应教学目标的起点

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注意以 学生的生 命存在为本,课堂上的学生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群体,忽略具体的、个性化的生命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是与教学宗旨背道而驰的。为此,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段差异,顺应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的起点,促使拟定的目标适合具体的班级和活生生的学生。换言之,就是必须从儿童立场出发,从服务于学生内化课时教学目标入手,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揣摩学生阅读这一个文本的已有知识、经验、态度以及能力等,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特点,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顾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的弱点、优势以及潜能,力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为课时教学目标的转化和发展提供学理依据。只有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心理状态等,并根据学生可能发生的变化调适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才有可能促进教学目标动态生成,有序发展,才能促使课时教学目标融入课堂,落地生根,焕发生命,促使每一位学生不同程度地内化学习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篇5

自开始在全校全面实施了高中数学有轨尝试目标教学法的教改实验和研究,宁阳一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理论成果,本课题先后被列为宁阳县“八五”教育科研课题、泰安市“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经费资助)。该课题实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能否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并用以统领和制约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和进行单元教学评价,是搞好本课题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完成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任务,需要对大纲、教材、学生、技术等方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确保所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质量。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如代数中“§4.4三角方程”一节仅需0.5课时,而“§5.3不等式的证明”一节要需7课时,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三、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 即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各级水平划分和制定要保持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标要保持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

2.一致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

3.针对性 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为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4.可测性 教学目标中各级水平的表述要选择外显、可测的行为动词。此外,要力求目标简明、具体、易于接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参考

有关教育理论著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的,即用一个从“行为”至“内容”的陈述句。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要素:(1)句子的主语是“学生”,一般省略掉。(2)句子的谓语。它是表达学生行为的一个动词,这个行为动词必须具备外显、明确、可测的特点。(3)句子宾语。它是表示具体教学内容的,必须尽可能具体。(4)句子的修饰成份。它是一个给定的条件,是状语,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行为。此部分也可以没有。(5)合格的标准。为了把一些教学目标的要求定的更为准确,有时需要在目标后面加以补充说明,这一要素不常用。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

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所采用的是教学目标三级分类,即“识记”、“理解”、“运用”.我们认为对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这样分类,有利于与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吻合的关系,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便于制定和操作。其分类体系是:

(一)识记识记是指把某种意识到的数学信息,按其原本的形态或初步加工改组之后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之中,以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再认或再现这些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记住和识别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它是学习行为表现的最低水平。它又可分为认知和识别两级。

1.认知:指反复感知事物并记住事物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对事物和表象原型的记忆,它只涉及“是什么”,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刺激——反应”过程。主要行为表现有:(1)写出或说出各种定义、定理、法则、方法、步骤等。如写出数列的定义,说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2)画出各种明确要求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函数图象和方程的曲线。(3)写出各种常用的数学符号,如各种集合符号,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排列数、组合数符号等等。(4)写出各种公式或各种关系式,如平均数不等式,柱、锥、台、球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等。

2.识别:是指在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能对事物与记忆中的其它相似或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在该过程中,能准确地找出其相互间的异同点,这种异同点应局限在“外部特征”上。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指出各种具体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差异,如球与球面、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等。(2)能说出各种关系式之间结构上的异同,如幂函数的解析式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3)能指出概念间在定义上的异同,如反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反余弦函数的定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排列与组合的定义、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等。(4)能准确说出两种不同运算或解题模式、方法、步骤在程序或过程环节上的差异,如解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与解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在格式和步骤上的异同,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在证明不等式时程序和格式叙述上的差异等。

(二)理解理解是指抓住材料的实质,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能准确地叙述材料的结构特征,熟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掌握其应用模型,并能在规范或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推理,它注重“为什么”,也就是知其所以然。理解可分为说明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两级。

1.说明性理解:就是对知识、技能的实质性领会,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或换一种形式表述出来,能说出其结构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把定义概念分解成几种不同的要素,如说明集合的三个特征,说明数列极限的“ε-N”定义的组成要素等。(2)能将一种形式(文字、符号、式子、图象等)的数学表示转化为他种形式表示,如将等差数列的定义用数学式表示出来,根据给定的曲线方程画出其曲线,由函数解析式作其图象,将极限的运算法则用文字语言叙述等。(3)能准确地区分定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说明公式法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探究性理解: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提出、解决、研究、发展问题的全过程,对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倾向或结论,经过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它是较高层次上的理解。主要行为表现有:(1)说出某概念的所有外延形式,如说出任意角的分类、复数的分类、六面体的分类等。(2)说出某定理、公式的各种可能的用途,如说出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作用。(3)对于给出的某些条件推出一些结论,如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4)证明一些定理和公式。(5)对一些问题成立条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如研究三角形不等式(|a|-b|≤|a+b|≤|a|+|b|)等号成立的条件。

(三)运用运用,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表现。运用可分为模仿运用、封闭运用和开放运用三级。

1.模仿运用:是指直接利用某些公式、定理、法则、范例等,在相似的情境里解决相似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定理法则等的直接应用,不作复杂的转换;二是与原始学习的情境相同或相似;三是解决的问题与原始的问题相似,即在旧情境中解决问题。很明显,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运用。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按一定步骤、方法、程序处理新问题,如仿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2)能根据例题、解决条件、模式相同或相似的新问题,如利用例题的处理方法,解决每节的练习题和少部分习题,这样的运用多数能在课堂上及时完成。

2.封闭运用:它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技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所谓“新情境”,是指学生遇到的问题与经历过的问题不论是条件、结论和结构均不相同。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现成的或经验过的模式来完成,大都需要进行一系列转化过程才能实现。由于经过一定的迁移可转化为旧情境,所以是一种封闭式的运用。主要行为表现有:(1)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解决,如将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组求解。(2)把非标准式转化为标准式,将问题换角度解决,如用换底法求三棱锥的体积,又如用换元法、三角代换法、数形结合法等解决数学问题。

3.开放运用:它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对新情境下出现的结构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全面的剖析,对一般的问题能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综合,寻求多种解决方法,并能进行比较,还包括对新背景下的新问题经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做出综合性的处理意见,甚至能利用多种知识设计出新问题。简单地说开放运用就是要对新旧情境进行发展和评价。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法则、公式。(2)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一题多解、分类讨论等。(3)能用分析综合法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4)能修正数学问题中的错误(5)能改进和设计数学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分解课标 核心任务 基本内容 准确定位 学情分析 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32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师生教与学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准确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站在一门课程的全局去思考和编制的,提出的教学要求比较笼统。如果教师混混沌沌一把抓,就抓不住重点;如果凭教师的爱好或经验随意处置,可能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搞清楚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乃至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才能既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又确保课时目标的准确有效。无论是从认知规律角度看,还是从教学的现状来要求,准确的目标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准确定位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

《武陵春》是鲁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0课《词五首》中的一篇,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一、要关注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了5条,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阐述也比较宽泛,却是我们开展古诗词教学的基本依据。所以首先要清楚课标的要求,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古诗词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

要保证课时目标的准确有效,就要了解整个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教学内容。笔者确定了《武陵春》教学的基本内容为预习、诵读、阅读理解、鉴赏和拓展。预习目标在本单元的预习指导课上已经完成,本节课要完成其他四个目标内容。首先考虑如何完成诵读目标,结合八年级的诵读目标设计课堂诵读环节,另外,在阅读理解、鉴赏和拓展活动中也结合诵读来达成此目标。第二个目标定位在阅读理解、鉴赏和拓展的整合。八年级除了运用之前学习的炼字词句鉴赏法、知人论世鉴赏法、表现手法鉴赏法、修辞手法鉴赏法、表达方式鉴赏法之外,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意象分析法对作品进行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设计问题完成阅读理解的目标,同时教师适当拓展相关资料,一方面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和鉴赏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和文化积累。

三、分解课程目标

把握古诗词在教材中的编排体系,明确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课时教学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基本教学任务确定了,要思考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完成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整体把握古诗词教学的体系,将本课教学置于大的古诗词教学系统之中,审视其位置,明确其应发挥的作用,才能搞清楚本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上册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有何区别,以及本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本册中其他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异同点在哪里。也就是说,要根据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来确定课时目标。譬如,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运用意象分析法来鉴赏诗词了,所以《武陵春》教学时,鉴赏的目标确定为运用意象分析法进行鉴赏,并能够将自己的鉴赏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或写下来。

四、对本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情进行详细分析

以《武陵春》为例分析八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开始集中学习词人的作品,有些学生对某些词人词作有特殊偏好,这种偏好常常停留在情感层面,缺乏对词人词风的整体把握和综合了解。由于缺少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历史背景,对宋词中的用典理解起来有难度。对宋词的特殊意象已有初步了解,但缺少系统的结构化的把握,能够对宋词进行赏析,但缺乏方法,赏析视角单一,语言相对贫乏。本学段要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在年级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对校情、班情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本课时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五、综合考虑目标的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的形成、提升。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考虑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武陵春》知识目标包括对文本的背景资料和基本文学常识的学习,对词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对相关词句的积累等。能力目标为古诗词的诵读;学生能够运用意象分析等方法赏析诗词,说出或写下鉴赏过程和结果;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文本。情感目标为把握李清照在本词中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热爱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武陵春》的课时目标确定为:

1.诵读文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读出其特有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运用意象分析等方法赏析诗词,说出鉴赏过程和结果及作者的内心情感。

3.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文本,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表达出来。

课时教学目标 篇7

一、教学目标:要处理好到位与越位的关系

从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认知规律来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好铺垫。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方面:(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学习生字新词。(3)理清文章脉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从目前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对于整体感知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把课文读一两遍就是整体感知教学,教学过程展开不充分,感知不到位。经常出现这样的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后,教师请一两个学生说,然后就进入讲读分析环节,如,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造成教学目标的越位,把第一课时上成一锅“夹生饭”。试想,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正确、读流利,怎么可能去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由于不少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直接制约着第一课时乃至整体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要处理好呆板与灵动的关系

公开课上不少教师不愿上第一课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就是:“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思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显得呆板,课堂教学难以出彩。其实,第一课时所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的操作都充满灵动,可以达到出彩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围绕第一课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力求在“不变”中求“万变”,把第一课时上得既扎实有效,又精彩纷呈。

1. 在导入方式上变。

导入是一节新课的起始环节,第一课时能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的方式尤为重要。寥寥数语,或许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也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失去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课文的类型、文章的体裁等多种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请看一位教师教《变色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导入:

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许多动物在遇到危险时都有奇异的逃生本领。比如,壁虎遇到危险时会主动折断自己的尾巴逃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特殊的逃生本领?

生:乌贼遇险时会喷出黑色的乌汁,掩护自己逃生。

生:当遇到敌人侵害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喷射出来,让对方美食一顿,而自身则借助反冲力逃脱。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动物,看一看,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又是怎样逃生的呢?看老师写它的名称———(板书)变色龙。

以上导语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因为小动物是小学生所喜爱的,他们一定会有更多的话可说。让学生参与课堂导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其探究神奇动物的兴趣,从而萌生浓厚的阅读期待。

2. 在教学流程上求变。

以读的训练为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从目前第一课时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有的教师意识到读的重要性,但教学操作流程呆板,读无目标,读的形式单一,读欠层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读的兴趣。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读的流程呢?首先,读的形式要多样,先自读,要求学生短文至少读4~5遍,长文读2~3遍,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可组织学生赛读,教师选取课文中难读的语句或重点段落,让学生挑战老师,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挑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读的层次性,让学生经历“初读(读准生字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细读(把课文读流利,要有适当的速度)→再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准备质疑)”的过程。

3. 在教学方式上求变。

以生字新词教学为例,不少教师在教学生字新词时,把生字新词杂乱地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几遍就算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脱离语境识字,认读效率不高。对于阅读课中的识字,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变无序为有序,生字词的教学应该以“板块”呈现。现以《船长》(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的生字词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共有8个生字,衍生出与课文相关的八个词语:“诺曼底”号、薄雾、“玛丽”号、哭泣、秩序、屹立、舰桥、阴森可怖,在认读这些词语后,教师可让学生对词语进行归类:

“诺曼底”号“玛丽”号(两艘轮船的名称)

屹立舰桥(船长站立的姿态和位置)

薄雾阴森可怖(当时的自然环境)

哭泣秩序(轮船被撞后人们的表情和状态)

这样,文字在学生的心中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知可感的具体形象了。在板块化识字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串词连句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把识字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4. 根据教材而变。

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有的课文比较深奥,生字新词较多,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字词教学上,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有的课文比较浅显,生字新词较少,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归纳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从课文类型的角度来看,精读课文,生字新词的教学任务一定要在第一课时花精力落实;对于略读课文,浏览扫视则是主要的阅读方式,第一课时不宜在字词教学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5. 依据教学对象而变。

依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确定教学目标。如,该班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比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字词句障碍较少,就不必把生字新词的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反之,则应把生字新词的教学作为重要目标。

三、教学重点: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来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读通课文,落实字词教学,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各年级第一课时教学必须遵循的共性规律。但是,由于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各学段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在实施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是第一课时教学必须遵循的个性规律。一般来说,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其余为次重点;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清课文的思路,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其余为次重点;第三学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余为次重点。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抓重点不放,兼顾非重点不忘”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而切实提高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的实效。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识字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先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新词,同伴互助进行扩词训练;然后由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集中展示学习成果,如认字、说字的结构和偏旁、组词、扩词等,接着教师板书学生所组的好词,让学生选词造句,最后教师选择难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找出生字中难写、易错的地方并用红笔描写,或找出新出现的多音字进行组词练习,或将自己喜欢的好词写在自备本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上课时首先进行听写,接着同桌互评互改,对于错误率较高的生字,教师适当点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又如,对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低年级学生可采用先填空,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年级学生可引导学生采用串词连句、连缀段意、课题质疑答案连缀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高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综合运用学到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独立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 篇8

一、抓住段眼,选准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恐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其中,第二小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一小节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这一中心句,具体介绍了四种恐龙的奇特:雷龙的“重”、梁龙的“长”、剑龙的“刺”和三角龙的“角”。

总分构段方式是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常见的段落形式,也是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中学用的表达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有“语用”意识,抓住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不仅能了解段落结构关系,还要能从中心句中提取文字传递的信息,找到段落的“段眼”,进而领悟总起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掌握总分表达形式的奥妙,为平时练笔打下基础。

师: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小节,用“”画出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生读、画)

生:第二小节是围绕“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这句话写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恐龙的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小节,想一想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恐龙的种类很多呢,还是恐龙的形态千奇百怪?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觉得作者更想告诉我们的是恐龙的形态千奇百怪,我是从“更是”读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心句中的关键词。一个“更是”透露了作者想强调的内容,也就是恐龙的形态——千奇百怪。把我们的发现读出来。(板书:形态奇)

(生齐读中心句)

师:我们知道,中心句跟后面的句子之间是有关系的。中心句强调恐龙的形态奇怪,分写部分就会详写恐龙的形态是如何的奇怪。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恐龙,看看他们的形态到底奇在哪儿,又怪在哪儿呢?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紧抓中心句展开教学,进一步理清段落的思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总分的构段方式是他们熟悉的。一些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只限于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明晰构段方式,找找中心句。而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两点:(1)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并从中找到这一小节的“段眼”——“形态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贯穿这节课教学的主线,让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和清晰的教学思路。(2)让学生了解中心句和分句的关系:分写部分是紧紧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学生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了语言,一方面体会到了构段方式的表达,在“得意”的同时“得言”。

二、关注文体,把握语言感悟的着力点

进入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科普小品文、科普童话,如:《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等。但科普说明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恐龙》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多种说明方法并用是本课的特色,正因为这些方法的运用,让读者对恐龙不同的形态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

在解读第二小节“四种恐龙的奇特之处”时,部分教师会依据参考书或以往的教学经验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为“感知并学习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说明文时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是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如果在第二学段就以“感知并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为目标,岂不是揠苗助长,对教学目标的任意拔节?

因此,教师在关注说明文文体特点的同时,还应关注年段目标,让自己的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为,对于中段学生来说,在阅读文本时对说明方法有所领会即可,不必作理性讲解,而感知说明文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则是这一环节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品读感悟,体会说明方法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的趣味。

师:梁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

生:我觉得梁龙身体很长。因为课文中写梁龙“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

师:(板书:身体很长)同学们算一算,我们今天上课的这个多功能教室有27米长,想象一下,如果让这头梁龙到我们教室里来,它的头如果在这儿,那尾巴呢?

生:尾巴到后面去了。

师:是呀,可以看出梁龙怎样?

生:梁龙身体太长了。

师: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数字(板书:二十多米)就让我们感觉到梁龙的身体——

生:(齐)太长了。

师:怪不得说它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板书:好像)你看,说得多形象呀!

作者这样举了个数字、打了个比方,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梁龙的“长”,谁能把梁龙的“长”读出来?(生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的梁龙有十七、八米长,应该强调“二十多米”和“一架移动的吊桥”。

师:你来读,让大家体会一下。(生读)

在学习梁龙的身体“足有二十多米长”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今天上课的教室就有27米长,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梁龙的奇特——身体很长。在介绍雷龙的时候,作者将雷龙和同学们熟悉的大象进行比较。尽管三年级学生知道大象很重,但“六头大象”到底有多重是没有概念的。针对学情,我采用“算一算”的方法,一头大象是学生体重的多少倍,六头大象又是学生体重的多少倍。学生有了体验后,雷龙的特点就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创设“六头大象”“二十多米”这些数字的教学语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以想象促朗读,激励学生生动有趣地读好课文。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刻意地强调说明方法,学生是在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精准的同时,既了解了雷龙的形态特点,又明确了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立足文本,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既然说明方法的习得不是本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那教师就需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根据课文特点,关注语言的形式,发现语言的秘妙,挖掘出符合年段特点的“语用”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比较中明白语言形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密,才会设法搭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悟。细读文本后,我关注到第二小节分写部分介绍的四种恐龙,句式表达不同。“雷龙”和“梁龙”两个句子采用了相同的构句方式——“先概括后具体”。写雷龙和梁龙时先概括写出了它们的特点,雷龙是“庞然大物”,梁龙“身体很长”,接着通过各种说明方法具体写出了它们是怎样的奇特。而介绍剑龙和三角龙时,则直接介绍了它们的奇特之处。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句子的仿写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我将“学习并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语用”点。引导学生发现构句方式是仿写的前提。

师:了解了雷龙和梁龙的特点,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作者在写雷龙和梁龙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说说你的发现。

生:在写它们的特点时都打了比方。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作者为什么这样打比方呢?

生:写雷龙时,将雷龙的脚步声比作雷鸣声,让我们通过声音感受到雷龙的“大、重”;写梁龙时,将梁龙走路的样子比作一架移动的吊桥,让我们通过梁龙走路时的样子感受到梁龙的“长”。

师:你真善于发现,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两句话都先用一个词概括了恐龙的特点,然后又详细写了它们的特点。

师:你真的有一双火眼金睛。我们来看一看写雷龙的句子,作者是怎样介绍雷龙的呢?

生:写雷龙的时候,它是先写雷龙的奇特之处——大、重,再写它是怎样的大、重。

生:描写梁龙也是先写梁龙的长,再写它是怎样的长。

师:这两句话都是先写恐龙的奇特,再写它们是怎样的奇特。我们再来读读作者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写法。(分组读两句话)

在教学中,我紧扣“雷龙”的“重”,“梁龙”的“长”让学生品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介绍“雷龙”和“梁龙”的句子,追问发现这两句在表达上的相同之处,使学生了解了“特点+具体”的句式特点。

2.复述中固化语言形式。一般来说,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则是语言的输出。明白了句式的表达特点后,要通过练说固化语言形式。复述是练说的好途径,是固化语言形式的好方法。《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阅读要求,本课课后练习中也提出了复述的学习目标。虽然《恐龙》不是叙事性作品,但课文第二小节介绍的四种恐龙形态奇特,语言生动,是复述、表演的好材料。其次,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表演式的复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在学生自主品悟剑龙和三角龙的奇特之处后,我让学生先用“我是龙 ,我 ( 奇特之处 ) ,( 具体表现)”的句式介绍剑龙和三角龙,再上台表演。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表演得生动形象。

学生通过表演式的复述既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领悟了句式的表达特点,这样的教学言意兼得。

3.仿写中运用语言形式。仿写可以使语言内化,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找、说”环节之后,我出示了三幅恐龙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恐龙观察后用上“特点+具体”的句式练写。因为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拾级而上,这一环节的仿写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从中再次感悟恐龙的奇特,习得句式的表达方法,达到了运用语言的目的。

课时教学目标 篇9

板块一:默写巩固, 导出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写了一些生字新词, 现在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伸手、养育、青海、闻名中外、因为、人类、鸟岛、密密麻麻。

师: (出示正确字词) 请对照一下, 有错误的请赶紧改正。

【评析:本环节所听写的词语, 均为课后练习中第三题“读读, 抄抄, 再听写”中的内容。沙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 有效地落实了词语读写这一教学任务, 具有很强的效率意识、达标意识。】

师:这节课, 我们就通过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重点来感受一下鸟岛的奇妙、可爱, 看看谁能把这幅美丽的图画, 用课文中原汁原味的话介绍给大家。

【评析:点明本课时的重点学习目标———品味语言, 尝试背诵。思路清晰, 头绪简化, 为学生的学习确立了明晰的方向, 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板块二:触摸语言, 熟读感悟

师:打开书, 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待会儿告诉老师, 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很多的鸟儿都从远方飞来。

生:一群鸟儿飞来了, 又一群鸟儿飞来了。再过几天, 一群一群的鸟儿都飞来了。

师: (屏显一群一群鸟儿飞来的画面) 看, 这就叫做———

生:陆续。

出示:每年 ( ) , 天气 ( ) , 湖水 ( ) , ( ) 的鸟儿就 ( ) 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 ( ) 。

师:谁能用读完成上面的填空? (生读)

师:六月的鸟岛最热闹。请小朋友伸出小手, 跟老师一起填写。 (填写完) 自由读读看, 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们确实感受到鸟儿真的很多。

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边读边用“———”画出你认为最热闹的句子, 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小朋友都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真不错。说说你画下了哪句话。

生: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生:尖嘴巴的、扁嘴巴的、白色的、水里游的……

师:对, 五颜六色, 各种各样的鸟, 这就是鸟的世界。这些鸟儿们都在做什么呢?

出示句子, 想象练说: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 有的 ( ) , 有的 ( ) , 还有的 ( ) ,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生: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 有的捉鱼, 有的捉虾, 还有的做游戏,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读出这份热闹来? (指多名学生读)

【评析:在教学中, 沙老师十分重视朗读训练, 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体会鸟岛的热闹与可爱。另外, 教师还相机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用排比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关注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板块三:角色置换, 快乐背诵

师:鸟岛美吗? (美) (出示小鸟图) 谁能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快速地记在头脑里, 老师就请他当“解说员”来为大家介绍。说得好的, 老师就请他把可爱的“小鸟”送到黑板上的“鸟岛”中去。

师:大家练得真起劲。现在, 谁来向大家介绍?

生: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各式各样的……

师: (指多名学生尝试背诵, 奖励送“小鸟”) 鸟儿们已经被你们送到鸟岛上了。我们再请介绍得更好的同学, 把这些鸟蛋也送上去吧。 (生到黑板前贴鸟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介绍。 (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课文)

师:我们到岛上去看鸟, 还得爱护鸟。请默读这两个句子, 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生:第一句话先说原因, 再说结果。第二句话先说结果, 再说原因。

师:再看这两个句子, 你会说吗?

☆小明今天没来上学, 因为_______。

☆因为小明生病了, 所以________。

【评析:沙老师的语言训练意识很强, 在她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比较, 发现了言语表达背后的奥秘:“第一句话先说原因, 再说结果。第二句话先说结果, 再说原因。”教师还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学以致用, 很好地处理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

师:课文学完了, 请大家完整地把鸟岛的景象介绍给我们听课的老师, 愿意吗?

师:那还得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 练一练。 (生读全文)

师:看来大家都背会了。老师来检查一下。 (第一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填空, 各请一生背诵;第三自然段齐背;第四自然段老师引背。)

【评析: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沙老师的教学能够立足课堂, 突出重点, 紧扣课时主要目标任务, 合理设计教学,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品味语言, 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 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当“解说员”, 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尝试练说, 快乐记忆, 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课时目标达成度高。】

板块四:课后延展, 实践提升

师:课后, 请小朋友在你们的校园中、小区里、附近的公园里走一走, 观察鸟儿的活动, 画一幅画, 还可以配上几句悄悄话。画好后, 我们办个班级画展, 好吗?

基础英语的学科目标与课时目标 篇10

自笔者从教开始, 每学期教育局都会组织行政人员到各校检查教学常规, 其中重点就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作业, 并规定了各学科每周必须书面全批全改作业的次数, 要求上每节课必须使用新手写的教案, 打印的教案和旧教案不能用。教案必须写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目标要求写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且要求教学过程必须要有组织教学 (上课准备)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操练巩固、作业布置 (含归纳小结) 五个环节。特别是校内外各种级别的说课、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进城考核课、成果展示课、片段教学活动等等, 更是作如此要求。结果, 写好教案花去了比上课多得多的时间。每当听到社会上的人说“教师每天只上两节课就完事了”, 真的感到很气愤、无语。

自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后, 英语学科与其他各科一样有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还是被极端化了, 按照“三维目标”和“五维目标”来编写教案、设计课时目标, 结果产生了“机械套用、概念含混、定位失当、主体错位、倚重知识、目标松散”[2]等问题。

一、“三维目标”———所有课程的总体要求

2001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颁布了国家课程标准, 文件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即所谓“三维目标”。[3]

此后, 负责常规检查的行政人员开始要求教案要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编写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归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归教学方法, 怎么也变成教学目标了?难怪有学者认为“三维目标”有问题:“漏洞百出, 遗珠之憾;逻辑混乱, 分类不当;不便操作, 难以检测”。[4]比如价值观教学, 不能像教知识和技能那样通过口授和操练的方法来培养。价值观教学应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地影响。

其实, “三维目标”是对包括英语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提出的总体要求, 或是各学科教学的策略维度, 不作为各科教学的课时目标的具体要求。单就英语学科而言, 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 注意过程与方法,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5]来体现“三维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也是英语学科的教学策略吗?

二、“五维目标”———英语学科目标的五个基础层面

2001年, 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基础英语的学科目标就是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个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层面建立起来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课程总目标还是由这五个层面构成) , 但并非要按照这五个层面来设计英语教学的课时目标。

结果, 这五个层面或维度被称为“五维目标”, 还是要求英语学科按“五维目标”来设计课时目标, 不少英语教师的课时教案上出现了technique/skill aim (s) , knowledge aim (s) , feeling and attitude aim (s) , learning strategic aim (s) 和aim (s) of culture sense等五个教学目标, 结果吃力不讨好。

三、课时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

课时目标是一节课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是学科目标的具体化, 需要具体地表述, 而不是空泛、笼统、抽象、模糊地表述。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2003年版) [6]有:

[教学案例1]

教学目的:运用所学语言讨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最佳方案。重点训练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适合级别:6-7级

本案例简单化多了, 具体化了, 不必分别写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目标是什么。

以前习惯用英语写教案的英语教师, 把教学目标写成teaching aims, teaching goals或teaching targets, 教学重点写成important points, main points或chief points, 教学难点为difficult points或hard points等等, 各种英语教案参考书也是这么几种说法, 五花八门不能统一。直到2013年笔者参加省级培训后, 才知道教学设计、课时目标、教案编写等问题已由专家、教授们作了统一认识:教学重点是foci/focuses of the lesson, 教学难点是special difficulties, 教学目标是objectives of the lesson;先根据教材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 再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教学条件等来设计教学目标;英语教学的课时目标要具体化, 不要按“三维目标”或“五维目标”去机械套用;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表述教学目标。

此外, 英语课时目标应该要符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于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所提出的SMART原则:specific (具体的) 、measurable (可测量的) 、attainable (可达成的) 、relevant (相关的) 和time bound (有时限的) 。[7]

摘要:长期以来, 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按照“三维目标”和“五维目标”来编写教案、设计课时目标, 结果产生了许多问题。现在, 这方面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三维目标”和“五维目标”是学科目标, 不要机械套用成课时目标;英语教学的课时目标要具体化;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表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foci/focuses of the lesson, 教学难点是special difficulties, 教学目标是objectives of the lesson;先根据教材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 再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时目标

参考文献

[1][7]王斌华.英语课时目标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4 (9) .

[2]杨华娟.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及问题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4 (7) .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教基 (2001) 17号, 2006.

[4]李康耀.“三维目标”的三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 2012 (3) .

[5]卢健.中小学英语片段教学的设计与展示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4) .

课时目标的确定 篇11

一、 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确定都与课时目标有关。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情况会有变化,可能给目标的制订带来较大的变动。

二、制订课时目标的依据

要想准确无误地制订课时目标,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三、制订课时目标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以课程总目标指导课时目标,以课时目标服务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但不少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只关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这样就会断章取义,不利于对课程总目标的把握。

课程总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这三个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明确:时代需要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对地理课程有什么新的要求,我们应当落实哪些目标,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要考虑内容标准外,还要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方法。

例如,对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如果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就违背了课程总目标中“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的有关要求。对此,教师可以先从学生身边的农业产品开始讲起,结合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特征,向学生讲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进而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推断出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其次,教师必须明确行为目标的内涵。

行为目标的对象是谁?是教师,是学生,还是他人?我认为,行为目标的对象是学生,行为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

一旦行为目标的对象确定下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行为目标究竟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例如,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其中,“说出”“识别”“绘制”“简述”就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一种具体描述。

学生要达成行为目标需要借助什么样的载体?

例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其中,“运用地球仪”“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运用气温、降水资料”“运用地图等资料”就是学生达成行为目标需要的载体,而好的载体能够促进学生达成行为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篇12

关键词:初中散文教学,目标确定,科学化

一、初中语文散文中的三维目标概述

1.知识和技能目标。

【Z1】掌握散文文体知识;

【Z2】掌握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Z3】能独立识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正确书写;

【Z4】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Z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Z6】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G1】掌握阅读步骤和方法;

【G2】能够独立地写叙事类、写景类散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切身体验;

【G3】找出散文中的名句并做好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Q1】阅读散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Q2】欣赏散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散文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Q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Q4】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Q5】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初中散文教学中的核心任务分析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①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②读准字音,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

③体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④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感知散文的形象性;

⑤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散文的意境;

⑥分析散文刻画人物、描写景物及选择叙事角度的手法。

三、例谈初中语文散文课时目标的制定———以《藤野先生》为例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预习、检测、整体感知文本;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第三课时:拓展学习,读写结合,课堂检测。

1. 课前预习: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媒介,预先了解文体知识、作者知识及文本的写作背景。

1说说你对散文的了解。通过媒介了解散文的一些知识,如“何为散文”“散文的特征是什么”等。

2说说你所知道的鲁迅。通过媒介补充作者简介。

3说说你学过的鲁迅作品(课文)及鲁迅笔下的人物。

4标好小节序号,读顺读通全文,自学生字词。

5在课文中画出“反语”的修辞句,体会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这个环节整合了以下三维目标:

【Z1】掌握散文文体知识;

【Z2】掌握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Z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G3】找出散文中的名句并做好积累;

【Q5】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第一课时:预习、检测、整体感知文本。

①默写12个生字词(注意字音、字形)。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同桌(2人)互助,思考交流:文中记叙了哪些与藤野先生有关的事情?并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通过选取一些事例来刻画人物。明确:1.修改“我”的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

3朗读“我”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其大意 (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小组(4人)交流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填空: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

(教师点拨 : 根据事件归纳藤野先生的品质。明确:1.正直热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要求严格;3.正直无私、真挚诚恳;4.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

这是散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才有可能使学生接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作者的感悟埋下重要的伏笔。

这个环节整合了以下三维目标:

【Z3】能独立识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正确书写;

【Z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G1】掌握阅读步骤和方法;

【Q2】欣赏散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散文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Q4】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重音等)。之后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对不懂的或你认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例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说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其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又如:“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达了“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他们精心打扮、招摇过市、自我陶醉,“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再如:藤野先生上课忘记戴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找一些语句,使其多多感悟,然后在必要之处加以点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质疑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指名朗读1~3段,提问:这三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在东京 ,“我”的所见所闻。 )

2“我”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了仙台?

(教师点拨 :《呐喊》自序中写道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明确:鲁迅先生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去东京学习的。但是,他在东京看到的“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却使他失望了。失望中,他决定另找一条出路,那就是去仙台学医。这也是他遇见藤野先生的一个缘由。 )

3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中国是弱国”至“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几段文字。(适可而止 ,依照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介绍。 )

在带领学生领会情感变化的线索时,教师首先应介绍作者出国学医的动机(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体会他从出国学医时怀抱的救国救民的热望,到抵达东京后的失望痛苦,再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等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理解鲁迅为什么最终选择告别恩师、弃医从文。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理顺了文章的脉络,又结合每一次事件所引发的情感变化,懂得了文章中所选的每一个材料都在表现一种思想和情感。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人的思想感情是逐步变化成熟的。

理顺文章脉络,体验情感经历,使学生在掌握了选材、组材的写作方法的同时,感受到了材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这个环节整合了以下三维目标:

【Z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G3】找出散文中的名句并做好积累;

【Q2】欣赏散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散文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Q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Q4】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第三课时 :拓展学习 , 读写结合 , 课堂检测。

1四人小组,交流读过的鲁迅作品,并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2检测对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常用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要

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之前一定要认真观察,尽可能进一步地接触和深入地了解。 )

这个环节整合了以下三维目标:

【Z2】掌握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G2】能够独立地写叙事类、写景类散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切身体验;

【Q1】阅读散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上一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下一篇:不同极性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