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04

《促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促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修改下列病句

1、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2、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3、要掌握走私犯活动的规律,以便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他们。

4、三枪集团的内衣产品,是1994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5、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6、关于食物的种类、成分、烹调方法及进食习惯,目前都已成为胃癌病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对于低能X射线,早已广泛应用在液氮低温条件下的SI谱仪中。

8、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取本。

9、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10我们并不完全否定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11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认澳门回归祖国不是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1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技术培训班。

13为了弥补用水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水多用和用河水来代替自来水使用。

14从中西医结合到完全新医学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不断使中西医结合向深度广度发展。

15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16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基本任务。

17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

18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19要不是老赵及时提醒我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否则签合同的时候我准会出问题。20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容易,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21因为他徕自北方,思想跟不上还是旧的一套。

《促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名、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刺猬留下的纪念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它甜甜地笑了?从而感悟小刺猬的纪念的实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词语:纪念亭子名字应该 台阶周围 旁边五颜六色甜甜地笑

小朋友,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

指名一行一行读,齐读。

二、感悟纪念

(一)由课题《纪念》引出文中有关纪念的句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们在山坡上盖了一间小亭子,它们都想为自己亲手盖的亭子留个纪念,(板书课题:纪念)齐读课题。

2、故事中的小动物们围绕纪念这件事说了很多话,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找出有“纪念”这个词的句子。学生读课文找句子。

3、你找到了哪句?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三个句子:

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该留个纪念。”

小刺猬说:“我在想,留个什么样的纪念才好呢?”

梅花鹿说:“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二)了解小熊等小动物们的纪念(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该留个纪念,(板书:小熊)那么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呢?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去找一找。(出示第二自然段)

2、组织汇报交流:

(小熊刻名字)你从哪句话里知道的?出示句子:它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小熊的名字刻在哪儿?教师在“大石头,刻,名字”下加红色的点,并板书:刻名字

(小猴等小动物写名字)出示句子:其他小动物也纷纷在柱子上、座位上和台阶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其他小动物在哪里写了名字?在“柱子、座位、台阶、写、名字”下加红色的点。(板书:……)

“纷纷”这个词你注意到了没有,(泛红)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知道小动物们?(没有动脑筋,没有经过思考就跟小熊一样去写名字留纪念)

3、出示图一,看动物们刻名字的图。

小朋友们看,小熊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小动物也纷纷在柱子上、座位上和台阶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你能看看图,用“在()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来说一说吗?

4、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刻下自己的名字呢?

5、小动物们都希望大家一来到小亭子就看到他们的名字,知道这亭子是他们建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出示句子:我在想,留个什么样的纪念才好呢?

指名读句子,从小刺猬的想法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好”下加点。(板书:?)

小刺猬真爱动脑筋,它思考要留下一个好的纪念,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真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刺猬呀!)齐读句子。

(二)感悟小刺猬的纪念的美好、有意义(三、四自然段)

1、那么,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呢?(出示三、四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三、四自然段。

2、第二年春天,小动物们又到小亭子来玩,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啊!-----小亭子更美了。小动物们看到亭子周围开满了------(在“五颜六色的鲜花”下加点。)(出示图二)看!这里遍地鲜花,多美呀!他们还看到了什么?(蜜蜂在花丛中唱歌。)小蜜蜂都飞来了,它们会唱些什么呢?(是谁栽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要好好谢谢它。在花丛中唱歌真快乐呀!---------)蜜蜂在花丛中唱歌多快乐呀!

他们还看到了什么?(蝴蝶在花丛中跳着舞。)小蝴蝶一边飞一边会说些什么呢?蝴蝶翩翩起舞,多快乐啊!

3、小亭子周围,鲜花盛开、香气扑鼻、蝶飞蜂舞,多美呀!谁能美美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你读得真美,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小亭子边。你读得很美,谁能比他读得更美? 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齐读句子。

4、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小动物们会觉得怎样?(高兴)为什么?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除了高兴,小动物们还会觉得怎样?(惊讶、意外)谁也能读出他们的惊讶?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5、是呀,此时的小亭子更美了,小动物们来这里玩也会更加快乐了,怪不得梅花鹿会说:出示句子: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齐读句子。

小朋友们,什么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呢?(板书:栽花)栽了花,小亭子周围就能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栽了花, 蜜蜂就能在花丛中唱歌;栽了花,蝴蝶就能在花丛中跳舞。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谁能读好长颈鹿的话?让我们再读读上面的句子。(齐读句子)

(指板书)小熊和其他小动物刻名字的纪念应该留吗?

小结:小动物们只想到自己要留个纪念,不顾爱护公物、不顾保护环境,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的纪念是不应该留的,应该留这样的纪念:齐读上面的两句话。再读梅花鹿的话。

5、这个美好又珍贵的纪念是谁留下的呢?(板书:小刺猬 )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点击“甜甜地笑了”变红。为什么小刺猬在一旁“甜甜地笑了”?(小动物们不知道是它留下了这个美好的纪念,给了它们一个惊喜。它看到小亭子更美了,很高兴。 它能带给大家美丽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快乐。 它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而快乐。)

6、小动物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正疑惑着是谁栽的花呢。当他们知道自己留下的纪念是何等的不文明,看到小刺猬留下的纪念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有意义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7、拓展延伸

师:其实小动物们在山坡上盖了这间漂亮的亭子,也已经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纪念了。小刺猬栽了花,小亭子更美了。如果你来到小亭子边,你会留下什么纪念呢?

三、指导书写

1、小动物们看到大家这么爱动脑筋,学习这样认真,打算也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谁读对气球上的字,就送给他留作纪念。出示:念 亭 该 周 舞 名 站应

2、出示:名 站 认读生字

谁会当小老师教大家写?你会教哪个?范写

学生描红,练习写字。老师希望你们能把最漂亮的字送给老师留作纪念。

板书: 纪念

小熊 刻名字?

……

《灰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篇5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学习过程]

一、课前演练

认读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

二、导入新课 1.(拖出灰雀图)同学们,你们记得这是什么鸟吗?(是灰雀)2.有一位伟人非常喜欢这种鸟,他就是----(边说边拖出列出图)

3.有一天当列宁再来看灰雀时却发现有一只不见了,它去哪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三、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四、出示学习指导一,学习列宁说的话 1.出示学习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列宁说的话用“——”画出来,再体会列宁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把感想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2.列宁说了什么呢?同学们在汇报时可以汇报,也可以小组汇报。3.全班交流(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A.说明列宁很关心灰雀。

B.你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说明他在担心灰雀。(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A.能看出列宁有些伤心,觉得再也看不见那只灰雀了很惋惜。B.你能把这种惋惜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

五、出示学习指导二,学习男孩说的话

1.刚才我们根据列宁说的话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担心、惋惜、关心,这些心理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爱)对,你们真聪明。那么,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究竟去哪了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知道,被男孩捉走了)

2.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我们是不是冤枉了这个男孩呀?(不会)3.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小侦探,看看灰雀的消失是不是真的与男孩有关。4.(出示学习指导二)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的句子用“﹋”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A.为什么男孩不这样说:‘我没看见’,而是说‘没……我没看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在说谎)

B.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这样写(出示句子: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认为填什么词合适?(生填:吞吞吐吐等)

C.从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中我们能判断出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文中还有这样的证据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A.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也说明灰雀与男孩有关。B.为什么不敢讲?因为他害怕列宁批评他,所以不敢讲。(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A.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也说明灰雀与他有关。肯定说明他肯定会让灰雀回来。B.你能用肯定地语气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4)“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A.从它还活着这句话更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

B.男孩说这句话时语气非常坚定。你们能也非常坚定地说这句话吗?(生练读)

6.师总结:从刚才你们这些小侦探有理有据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灰雀的失踪的的确确与男孩有关。

7.那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喜欢)8.男孩喜欢灰雀,列宁也喜欢灰雀。他们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呢?(生谈想法理 9.你更赞同谁的做法呢?为什么?(生谈)

10.是什么让男孩决定要放了灰雀呢?(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

11.体会得真透彻。让我们把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重温一下,好吗?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列宁的话,一人读男孩的话。现在开始(同桌对读)12.哪组同桌来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

13.让我们再换一种读法来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说提示语,你们接读,看谁读得好(师说提示语,屏幕逐条出示内容,学生接读)14.师生进行如下对话: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么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这样吗?列宁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六、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

1.我们配合得多默契呀!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2.在列宁的感染下,男孩真的把灰雀又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重新在一起欢蹦乱跳地歌唱了。

3.之后列宁做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齐读第12自然段(生齐读第12自然段),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灰雀去哪了,而是问不会说话的灰雀自己去哪了呢?(列宁知道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不再追究了)

4.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你昨天把灰雀捉到哪去了?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怎样?(不好意思)

5.列宁不直接问男孩是为了保护男孩,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孩子,使孩子改正了错误,这其实也是列宁对男孩的------爱。

6.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七、总结全文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谁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师:是啊!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事中的主人公也让我们无比崇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读题)

4.交代目标。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说起这个故事,我认为离不开几个关键词,其中一个就是这个故事的罪魁祸首——洪水(板书),另外的另个便是这个故事的受害者——(人们与老汉)首先我们从洪水谈起,同学们看见过洪水吗?听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词语?

2.学生交流:凶猛、咆哮、可怕等„„

3.那么课文中描写的这场洪水又是怎样的呢?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指生读文,学生画句子。(2)朗读你画的句子,体会体会。

1(3)汇报交流感受。(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板书:势不可当、威胁生命)

(4)指导感情朗读。

4.想象体验,感受人们惊慌:

(1)老师激情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当时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们表现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句子和感受。

(板书:惊慌失措、你拥我挤。)

三、再读再悟,体会人物形象

1.师过渡: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2.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作适当的指导。学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先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共同评议。

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老汉“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板书:临危不惧、先人后己。)

5.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 2 要喊什么,你猜想他想喊什么?

6.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

7、再次朗读描写老汉的语句。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来看一看这让人敬仰、爱戴的老支书!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再读课题,探究课题深意。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谁?(老汉)那么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是老汉为人们架起了一座生命桥)你认为还可以给文章换个什么题目?(同桌交流)

2.学生交流。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 如:(1)“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

(2)“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五、启发想象,寄托无限哀思。

1.师:课文说,老支书是山,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伟大的父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24-27自然段。

2.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3.读完了,你通过朗读,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4.总结:是啊,简短的几句话,简单的几个词,却更加突出了这样一时刻的悲壮。为了人们的生,这位老党员和自己的儿子却离人们而去了,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那就是:生命桥、爱心桥、责任桥!(板书:生命桥)

5.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座座为我们架起生命桥的英雄,让我们再次饱含深 3 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题目吧!

六、课堂总结

1、总结收获,谈感受: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谈谈你的感受与收获吗?

2、总结写法:在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呢?(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简短语句、段落来渲染气氛;设置悬念。)

七、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的词句。

2、收集具有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和事迹。

八、板书设计:

16、桥

生命桥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点带面,以读促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3.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懂得“金子”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课文,理解彼得淘金失败,种花却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真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让我们一起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带有“金子”这个词语的句子都找出来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每人读一句。

2.在上一节课中,通过这五句话,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还将借助这五句话来认识彼得这个人,来了解彼得和金子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文的标题是《金子》,故事情节也是紧紧围绕彼得找金子来展开的,无疑,“金子”是文章的关键点。通过课文中五句带有“金子”一词的句子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体现出了教者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感悟

1.埋头苦干,淘金失败。

(1)我们先来看前三句,都是写没找到金子,却分成了两段来写,这是因为第一段写的是谁?(生:淘金者们。) 而第二段写的是谁?(生:彼得。)根据内容的不同来构段,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淘金者和彼得,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目标或梦想一样,都想找到金子;结果也一样,都没找到金子。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梦想。)

【设计意图:先找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为接下来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作铺垫。】

(2) 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但都没有找到金子。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

师生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句子的朗读。

是啊,一个“不甘心”让我们读出了一个更能坚持的彼得。谁能读好这一句?

是啊,“埋头苦干”看出了他的劳动强度之高,“几个月”看出了他坚持的时间之长,“几乎挖遍了整块土地”看出了他的工作量之大。谁能读好这一句?

虽然彼得淘金失败了,但是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自然段。板书:努力。

【设计意图:与其他淘金者相比,彼得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教者精选比较点,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真切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结:彼得如此勤劳,却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找到,看来要想实现梦想,光靠勤劳是远远不够的!

引读:六个月后……

【设计意图:这段总结性的话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下一环节“智慧”的出现埋好伏笔;一是承上启下,将教学自然、顺畅地引向下一环节。】

2.发现变化,若有所悟。

(1)彼得最后找到金子了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有关“金子”的句子。(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彼得后来是怎么找到金子、实现梦想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到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前文讲彼得没有找到金子,而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又说彼得找到了金子,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这一环节的设计设置了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师生交流。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他若有所悟?谁来读一读彼得所发现的土地的变化?土地和小草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物,彼得能注意到它们的变化,这说明什么?是的,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多么重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彼得的发现。板书:发现。

2那彼得悟到了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现在你就是彼得,告诉大家,你悟到了什么?

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全过程:

A.虽然这里没找到金子,但是———(这土地很肥沃。)

B.因为这土地很肥沃,所以———(我可以用来种花。)

C.如果我把花种出来了,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D. 如果人们都来买我的花,那我就———(能拥有财富。)

E. 如果真是 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同学们,你们跟彼得一样,也非常善于分析和思考,你们把省略号里彼得的想法都说出来了!板书:思考。

【设计意图:初读过后,教者用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严谨,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一环节主要通过精准的文本解读,紧扣“若有所悟”这一关键词来带动段落的教学,借助思维发展点来丰富学生的感受。】

3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说了多少个“如果”?若是把这些“如果”都放进句子里,这段话还好不好听?是的,他心里这么多的想法,作者只用了两句话、两组关联词语就写出来了,我们写作文时也应该像这样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再读读这段话,感受句子的通顺与连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的通顺与连贯,将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跟前一次的读的初步感知相比,这一次的读主要是理清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这段话很短,读好却不容易。这些都是彼得的思考,读的时候语速应该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范读) 谁也会像老师边想边说?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次的朗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出思考时的语气特征,使朗读实现质的提升。】

5不管是善于发现还是善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智慧的彼得 。板书: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彼得成功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至此,“努力”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都已板书到了黑板上,学生对于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3.培育花苗,找到真金。

(1) 彼得在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之后开始培育花苗,五年以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五年,1825天,知道这1825天彼得是怎么过的吗?

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写话练习,写完后两组各找一人进行展示,两人的展示合起来正好是一段完整的话语。可根据时间展示2~3组:

1大热天,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风雨过后,许多花都被打倒在地,彼得_____________;,彼得 ___________……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2不久,花开了!彼得站在花田边,他看到原本只长着一层小草的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着这一切,彼得开心地笑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设读写结合点,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扎实的 训练。这一训练指向明确,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角度练习,训练效果佳。】

(2)看着这些花,看着自己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财富,彼得的心中充满了骄傲。谁来读读彼得的话?这句话中的金 子指的就 是———(鲜花)

还从哪儿能看出彼得非常骄傲?(唯一)“唯一”的言下之意是什么?第一自然段当中不是说还是有个别的幸运儿挖到金子了吗?那些人挖到的金子跟彼得的真金有什么不同?

小结:别人得到的金子早晚会用完,彼得的真金却是致富的方法,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怪不得你会骄傲地说———(引读课文最后一句。)板书:致富的方法。

【设计意图:彼得所说的“真金”到底是什么?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者再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彼得的真金与极少数幸运的淘金者找到的金子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3) 彼得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当时失望离去的淘金者都来向他讨教:彼得先生,你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假如你就是彼得,你会怎么回答呢?

【设计意图:当“努力”和“智慧”两个词语都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对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将这一认识进一步强化,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

三、小结升华

同学们,彼得的梦想从未变过,他在经历了失败后,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找到了创造财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真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像彼得那样,用智慧和努力实现梦想,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真金。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总结升华。】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 (板书课题)——水,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马朝虎到缺水严重的村子里看一看。齐读第1自然段。

2. 你从一系列的数字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苦)

3. 默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呢?(雨天洗澡的痛快,一勺水解暑的快乐。板书——乐)

4. 针对板书,自由质疑。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文章花大量的笔墨写了有水之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为什么这样写呢?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创设矛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关注过程,解决问题

1. 默读课文2~6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对你触动最深的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内心感受。(学生自主阅读并批注)

2. 体会缺水之苦

(1)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2) 那把钥匙象征着权威、幸福……

(3) 风干的感觉、晒干的狗尾巴草。

(4) 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饿”的仅仅是弟兄四人吗? 从这些语句中体会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有水之乐

(1) 雨天洗澡乐

① (出示:“只有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仔细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所以作者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③ 同学们,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多少个期盼的日子,人们凝望天空,祈求天公作美,普降甘霖,可是多少次,让我们失望难过。终于,一声炸雷,雨哗哗而下,我们都——(学生想象) 因为,“只有在下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④ 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痛快洗澡的行列中去吧!(出示第2自然段:先是……然后……)你觉得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你认为,这时大家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

⑤ 教师小结:久旱逢甘霖,真是酣畅淋漓。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水,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读第2自然段,感受下雨天洗澡的痛快)

(2) 感受夏天一勺水之乐

① 一勺水的快乐就从“母亲轻轻一笑,从……打开了水窖”开始。

② (出示第4自然段:一缕……“啊啊”大叫起来。)读文,如果你就是四兄弟中的一员,你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

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来慢慢分享这一勺水带来的快乐。(课件分行映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配乐朗诵小诗。你认为这里的幸福是什么?

④ 连读3~5自然段,还感受到了什么?

4. 有苦有乐——明写乐,实则以乐衬苦

(1) 雨天洗澡多么舒服痛快!这可是一等再等,难得倾泻的雨啊。这段文字把雨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幸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而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是什么?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又是什么?得水之乐,更衬出了缺水之苦。怪不得文中会说:“水,成了村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2) 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说……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幸福的短暂,不正告诉我们等待的苦吗?

(3) 缺水给村里带来了苦,文中生动描述了有水之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快乐,就愈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浴之乐,愈能反衬出无水补充时身体缺水时的苦。在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更让人体会到水的珍贵。

5. 看似苦,实则乐,这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1)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记述,通篇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2) 村里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缺水的生活,一场雨、一勺水给大家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3) 点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要像村里人一样,乐观积极地面对。)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后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是开放的,从不统一的答案中最后也形成了一些看法,文章中既体会到了苦,也享受到了乐,更多的是洋溢着的在艰苦环境中快乐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不正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吗?

三、 适度拓展,总结提升

1. (出示课件——图片及资料: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特别是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孩子们上不起学,为了水,从小就加入了取水的行列。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00年正式启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2. 读了课文,看了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意图】拓展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下游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严重缺水的地方很多,绝不仅仅是课文中的这一个村子。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提高节水意识。

四、 强化意识,有效练习

1. 你能为节约用水设计精彩的广告语吗?(发小纸条)

广而告之:

2.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水资源的小报,报头自拟,内容自由选择:可以介绍水资源的现状;也可以谈谈如何节水;形式多样:可以剪报,也可以摘抄,更鼓励原创文章;体裁鼓励多样,除说明性文字外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读后感等。一周后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公益广告强化节水意识,练习表达。小组合作制作小报,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讀更多的水资源资料,围绕节水主题,课内延伸课外,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合作探究,迁移运用,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吗?(小英)一开始,小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投影出示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3、听老师读画横线的话。

第一遍去掉“默默”,让学生体会“默默”说明了什么。第二遍去掉“总是”,再次体会“总是”说明了什么。第三遍去掉“一角”,体会“一角”又说明了什么。

整个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小英?(自卑、忧郁、孤单、沉默,板书:自卑)

4、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5、那时的小英内心一定十分的——(生答:痛苦、忧伤、寂寞),他常常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多么可怜的小英呀!她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但是有一件事却彻底地改变了她,让我们先来看看改变后的小英。

7、【投影出示3】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这句话这样读行不行:她不再忧郁,她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甚至还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不行)为什么?(走进舞蹈房,更加说明小英敢于正视和挑战自己的缺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英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8、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指名读小英的来信)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英的句子。

2、指名读学生划出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你有没有感受到小英的变化?哪些变化?(鼓励学生用“先、然后、最后”来说,如:小英先是胆怯、自卑、痛苦,然后变得感动,最后是感激。)是什么让她产生这些变化的?(齐说:掌声)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体会小英的变化。

3、体会小英的胆怯、自卑、痛苦和无奈。

【投影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走去,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4、体会小英的感动。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是什么?这掌声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2)从“骤然间”你能读出什么?(掌声响的突然,掌声响的让小英出乎意料)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的——(生答:感动)

(3)【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齐读。此时小英在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的二、三两句话。(读出掌声的突然、读出小英的惊喜和激动)

5、体会小英的感激。

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你心中一定也有许多话要说吧!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再次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一齐读读黑板上同学们自己对掌声的感悟。

江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课时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向学生展示一副副内容多样的春联)随着热闹的乐曲,我们感觉农历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春联,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吧!

二、 精读感悟

1 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这一段写了哪几副春联。

2. 交流找到的春联。(映示四副春联)

3. 今年春节,老师准备在大门上贴一副春联,想在这四副中选一副,可到底该选哪一副好呢?你们能不能给我推荐一副呢?你们可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我啊!

同桌两人讨论准备,随机推荐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1) 你为什么要推荐这副春联呢? (描绘美丽的春光)

(2) 读这副春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3) 听了你的描绘,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春光,你能把这副春联读好吗?边读边想象春天那美好的景象。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4) 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5) 用这副春联来形容我们园区这几年的变化再合适不过了!你能联系实际来谈谈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6) 看,(映示图片)这就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园区。生活在这里,你有什么感觉?读出自豪、高兴的语气。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7) 你推荐这副春联的理由呢? (歌颂人民幸福生活)

(8) 你们一定能把这副春联读好,谁来试试?指导读。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9) 你说说推荐的原因。(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10) 你想祝愿老师什么?

(11) 收到你们的祝福,老师真是开心极了,可我更希望你能通过朗读来传递美好的祝福,谁愿意?练习朗读。

(12) 听了大家的推荐,我发现春联的内容真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相机板书)每一幅春联都那么有意思,让我爱不释手,干脆我全要了,每个门上贴一副。

4. 你们刚才浏览着、诵读着这一副副春联,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浏览诵读)

(1) “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出喜悦之情)

(2) “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指名读、齐读)

5.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讲中感受到你们真的喜欢春联了,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四副春联,结合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春联除了内容丰富以外,你们还有什么新发现? (映示四副春联,交流)

春联讲究对仗。

(1)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请学生说说它对仗的特点。(板书:讲究对仗)

(2) 你能细心揣摩一下四副春联是怎样对仗的吗?你想说哪一副就说哪一副?(板书:揣摩)

(3) 小结:春联有五个字的,也有七个字的,还有其他字数的。但不管有几个字,它上、下联总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我们只要细心揣摩体会,就能从中学到运用文字的技巧。

(4)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5) 这儿有一些春联写好后,被风给吹乱了!你能根据春联的内容和要求对仗的特点,帮我对一对吗?

(媒体映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神州有天皆丽日 同心同德干四化

春联声律美

(6) 你们读得可真不错,抑扬顿挫,给人以和谐动听的美感,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声律美”。(板书:声律美)请你再读读书上这五副春联,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学生练读)谁来跟我对对子?(师生对对子;男生读上联,女生读下联)

(7) 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这些春联,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同学们试试看。(生练习背诵春联)

(8) 老师这儿还有副春联,上联是(映示)“风拂千条柳”,下联是“雨( )万朵花”,

因为破损,第二个字看不清了。请你根据春联讲究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帮老师把这个字补上,并说说你的理由,行吗?(同桌两人商量,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指导朗读。三、 拓展延伸

1.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一些春联,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要先把春联读好,读出它的声律美来。(学生交流)

你想把这副春联送给谁呢?想对他说些什么?

2.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實同学们去搜集春联,读读春联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

(1) 你知道“卷”指什么吗? (大自然、社会、书……)

(2) 那在课文中“卷”又指什么呢?(春联)

3. 最后,老师有一副春联想送给大家(教师贴春联):“读春联生活处处皆学问,求新知祖国岁岁添良才。”(齐读)

四、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课余时间看看各家贴在门上的春联,增长知识。

3. 制作一张春联贺卡,把你最喜欢的一副春联写在上面,送给你的亲朋或好友。

《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2.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树立“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研读“论水”以及“论志”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节课,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同学们能不能概括这一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

二、自读自悟

1.“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 在想些什么呢?

2.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这一段中的哪一点能够触动你的情思, 引发你的感慨, 就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4.我看大家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我们来交流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好吗?

(1) “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让你想到了谁?

(2) “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让你想到了谁?

(3)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

5.小练笔:水若满则溢, 它好像____;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_____;水____, 它好像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 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融,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 包含着多少内容!

什么叫“意味深长”?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 还有什么?

8.同学们, 喜欢孔子的这段话吗?指导背书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这样, 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三、师生言志

1.颜回和子路有什么志向?和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是孔子的弟子, 你喜欢谁呢?

2.子路也问过孔子的志向, 孔子当时回答了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孔子的志向和弟子的志向不同在哪里? (孔子胸怀天下)

4.“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虽不能像孔子一样, 但也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你是孔子的贤弟子, 你有什么志向?

5.简介“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

1.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2. (出示:《论语》) 课后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更多更深地了解孔子。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板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预设流程:

一、听写词语,复述课文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3课,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下面听写几个词语。

(1)报完词语后,出示学生的默写: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师:跟大屏幕上对一下,错的订正;现在全对了的坐正,我们来齐读一遍。

(2)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用它们来说说你心中的吉林雾凇?(倘若无人举手,师:你可以先用一个词来说说?)(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3)顺接:这么美的景象,难怪人们会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师板书,生齐读“奇观”)

二、了解成因,品悟文字

1、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呢?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见过梨花吗?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奇观吧。(出示图集)

师:看完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你想说点什么吗?(指名说美)那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默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描述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名说。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指名读

师:给这个句子换种说法,谁会的?

课件出示:形成雾凇,不仅需要,还需要。

2、小结过渡:是呀,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那么,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相关语句画出来。(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过程”后,教师巡视指导)师1:(1)指名说;(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词语;(3)齐读(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形成雾凇,大概经历这么几个步骤:首先是“弥漫雾气”,其次是“淹没树木”,再次是“遇冷凝结”,最后是“形成雾凇”。我们一起再读读。)师2:在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非常地神奇呢?拿起笔来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课件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雾很大、很浓呢,用笔把这些词语在书上圈出来。

③下面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圈出它们?(学生说,教师及时适当评价:“涌”: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在什么地方曾见过这“涌”的情景呢?比如说电影散场的时候、海浪涌向岸边的时候„„“笼罩”:笼罩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看吗?(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淹没”:物体被雾气淹没了,这是怎样的情形呢?请看(课件出示系列图片)。“模糊”:雾很大、很浓,连灯光、树影都看不清了,一片朦朦胧胧。)

上一篇:考差了的检讨书下一篇:党员评议表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