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2024-08-17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10篇)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度假区中心小学

黄羽宇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3、通过朗读体会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真正理解给予的意思使给予的种子埋在心底。教学重难点:

围绕故事情节的变化与人物心情的变化来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体会给予可以带给别人的欢乐。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圣诞节的前夕,家里并不宽裕的妈妈让她的孩子做了一件事,是„„?(齐答:采购圣诞礼物)并且提出了要求?(点名交流出:用二十美元至少采购四份礼物)(相继出示课件字幕:用二十美元至少采购四份礼物)至少的意思就是?(点名交流:不能少于四份礼物。)

2、那你知道采购圣诞礼物是为什么呢?(点名讲述并课件出示语句: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二、精读感悟

师:

1、孩子们能完成妈妈的任务吗?他们送出了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吗?赶快让我们跟随他们去回家的途中看看吧。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在回家的途中你看到了什么?(点名交流语句相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①孩子们兴高采烈。用你的朗读声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兴高采烈。(点名朗读)

②金吉娅沉默不语。用你的朗读声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沉默不语。(点名朗读)

③妈妈有些生气。用你的朗读声让我们感受到妈妈有些生气。(点名朗读)

3、那么从他们不同的心情中你发现了什么?(点名交流讲述出自己的朗读体会主要引导学生感悟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来体会她的沉默不语与妈妈的有些生气。)

4、金吉娅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赶快去她们的家了解下吧!默读课文的第四小节。(学生默读课文)

5、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用自己的话来简单地告诉我们?(点名讲述)

6、你说得真好,当金吉娅看到援助中心给予树上的一张卡片时她想的是什么?(大胆想象点名交流出: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

7、是啊!所以她用钱买了洋娃娃想通过给予树来实现小女孩的愿望。

8、听了金吉娅的解释你觉得金吉娅是一位怎样的女孩?(点名交流善良、仁爱„„

9、瞧,这就是金吉娅(课件出示教学插图人物)

10、谁能荣幸地做一做这么善良、仁慈的金吉娅来读好她的话呢?老师还为你配乐呢?(课件出示第四小节并播放《圣诞歌》的音乐点名朗读金吉娅的话)

11、听了她的解释妈妈还会有点生气吗?妈妈怎样了?(点名交流完成语句填空:妈妈()了,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点名交流妈妈内心的喜悦)

三、小练笔

师:

1、如果你是那位一心盼望要洋娃娃的小女孩,当你真得收到了洋娃娃,你会怎样?把你的心情写下来回寄一张贺卡给金吉娅吧!(学生写话)

2、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多点名些学生朗读)

3、我想金吉娅收到“你们”的贺卡一定也会很开心的!

四、拓展延伸 师:

1、(出示语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齐读语句)现在你能读懂这句话了吗?(点名交流)

2、是的!金吉娅送出了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给予是快乐的,老师还收集了一些给予名言,让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名言并播放《爱的奉献》学生配乐齐读)

3、课文学完了,我们知道给予是一份(善良)、一份(仁爱)、一份(同情)、一份(体贴)一份„„(板书结合)

五、布置作业

1、把给予树的故事讲给亲人听。

2、留心身边体现给予的小故事。六:板书设计

获苏州市03届青年教师语文会课比赛二等奖。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给予树教案(第一课时) 篇2

1、正确认读“给予、分享、宽裕、试探、猜测、沉默不语”等词语,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说说过春节的快乐(压岁钱、新衣服、礼物、做客)

在西方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是什么?(圣诞节)引:关于圣诞节,你知道些什么?

课件出示: 12月25日是西方的春节,人们把它称为圣诞节。在圣诞节这天,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还有人会穿上红衣服,戴上白胡子,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分发礼物。在那天,孩子们可以体会到送礼物和收礼物的快乐,而穷人的孩子则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卡片上,挂在圣诞树。

2、圣诞树又叫什么?(给予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故事。题目就叫——《给予树》(板题)。

3、指名读题,正音,多音字,什么是“给予” 送给、帮助的意思。

4、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给予,并注音:ji yu,“给”是什么意思?“予”呢? “予”在古文中读二声,是“我”的意思,在这里读“予(三声)”,表示“给”的意思,合起来还是这个意思,你看,我们汉语言文字就是这么有意思。

请你看一看,这是今天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它们也像“给予”这样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

课件出示一些词:宽裕、试探、猜测、拥抱。

给予树会给予我们什么?

二、初读

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自由读,注意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学新词。

分组出示:

(1)诚挚 分享 逛街 援助 仁爱

谁来念这组词语?(字正腔圆,真不错!)大家一起读。(2)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这是一组描写表情和心情的四字词语,你能带上表情读一读吗?先自由练练。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出示填空:

在()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送给了一个()的女孩。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面对这件事情,妈妈的心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妈妈的心情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学生默读、标画、再练读)

交流板书:担心 生气 紧紧地拥抱(激动)评:你是从妈妈的这个动作中看出来。

2、学习“担心”

(1)你知道妈妈一开始为什么而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家里不富裕: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2)随机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100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3)教师小结:是啊,妈妈由衷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分享圣诞节的快乐,但是家里并不宽裕,你能读出妈妈的担心吗?

3、学习“生气”

(1)妈妈给孩子们20美元去买圣诞礼物,是多么令人高兴啊,回来的路上,妈妈又为什么会生气呢?

谁来说一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请你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透过塑料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

想想到底为什么生气? 生:

师:原来妈妈给的是 生:20美元

师:相当于2000美分

说一下相当于我们人民币 可以买多少???? 师:可是现在她买回来的只是? 生:一些棒棒糖 出示:

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这个句子就是这个意思 出示:她买了一些棒棒糖

但是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像上面这样写呢? 生:

(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点击:一些,一大把 变红)师:老师来帮助一下,请同学们关注这两个词 想明白了吗? 生

师:是的,就是连这样50美分就能买到一把大的棒棒糖,金吉娅手中也只有一些,妈妈怎么能不生气呢?读这句话(生气的语气)

(3)对于金吉娅,除了生气之外,妈妈还心存疑惑。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想金吉娅把这些钱花在什么地方了?

带着妈妈的疑虑,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再次出示: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1、金吉娅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来。

2、交流(谁能用简洁的话说说。)A出示: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援助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它找近义词?(支援、帮助)

“援助中心”是一个有组织地帮助人们的机构。

(3)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贫穷、孤独、无助的人,他们需要关爱,需要援助,让我们怀着同情,带着他们的希望一起来读读这句话。(4)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很想有个洋娃娃。)

①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一直盼望)

②你是怎么理解“一直盼望”的?

③是呀,一直盼望就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

引读:(基调应从低到高)

清晨,小女孩一觉醒来,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她盼望(读)。白天,当其他孩子捧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时,她盼望(读)。夜幕降临,当孤独紧紧地包围着她,她仍然盼望(读)。同学们,从清晨到傍晚,从梦中到现实,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师生一起读),这真是(一直盼望)啊!

④多么可怜的孩子,多么强烈的愿望,深深地触动了金吉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吧。(齐读,后来——)

(5)同学们,给予树上挂满了卡片,每一张卡片就是一个心愿。在众多的卡片中,有一张是这个小女孩写的。(出示卡片内容并配乐朗读)

“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是个孤儿,没有爸爸妈妈,也没有兄弟姐妹,我什么都没有。我一直盼望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姐姐,永远陪伴着她。亲爱的圣诞老人啊!您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吗?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金吉娅,你就站在给予树旁读着这张卡片,此时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

生1:小女孩好可怜呀,她什么也没有。(富有同情心的金吉娅)生2:我想给她买一个洋娃娃,我想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善良的金吉娅)生3:这个小女孩没有亲朋好友,收不到一件礼物。我应该送她一个洋娃娃。(充满仁爱之心的金吉娅)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的钱,她希望你和哥哥姐姐来分享礼物,你确定要帮一个不认识的小女孩吗?你会留名吗?

(7)多么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她就是这样对妈妈说的:

“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去什么都没有。”

①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个小女孩一无所有。

②指导读第一句。(第一句话表达了金吉娅对家人的愧疚,要读得低而难过。)范读,跟读。

③指名读3个(你读出了金吉娅的难过。你读到了金吉娅的心坎儿里;你读出了金吉娅对女孩的无限同情)齐读

3.小练笔:

同学们,小女孩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洋娃娃,她收到礼物是多么开心啊?她忍不住要写一封感谢信,同学们,你能替她写几句感谢的话吗?

反馈交流

五、以诗结尾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4、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板书课题)

2、“给予是快乐的”这是谁的感受?那保罗给予谁什么?

3、那么,他为什么要给予素不相识的小男孩兄弟俩一个难忘的夜晚?

二、品读课文,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1、自由读文,思考:保罗为什么要给予素不相识的小男孩兄弟俩一个难忘的夜晚?

2、指说,你从哪里体会出他的感动?

3、小男孩的哪些言行让他如此感动?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4、指说,出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1)“这样的哥哥”是怎样的哥哥?

(2)如果男孩是腰缠万贯的富翁,送一辆轿车给弟弟会让保罗感动落泪吗?文中的男孩呢?

引读:(从衣着来看……宽裕)多好的小男孩呀,让我们当当这位好哥哥,指导读“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3)如果男孩自己拥有数辆豪华轿车,送一辆给弟弟会让保罗感动吗?而文中这个男孩面对包罗闪亮的新车,他(引读):在闪亮的新车旁……神情。你能读出男孩的羡慕之情吗?

多了不起的小男孩呀,虽然自己是多么希望也有这样一辆轿车,而他首先想到的是给予弟弟,让我们再来当当这位了不起的哥哥(齐念):“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5、小男孩为什么想到要送车给小男孩?自由读11自然段。

出示: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1) 小男孩说这句话是为了告诉弟弟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2) 回过头来看,小男孩对一开始看到保罗的新车伸手轻轻的摸一下,他想到的是自己能拥有一辆新车呢,还是弟弟?当时他会怎么想?

(3) 谁愿意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份爱,这份希望带给弟弟。(指读,再齐读)

6、多好的哥哥,他的心想的只有对弟弟的爱,他的无私让保罗为之落泪,于是,他下了车(引读12自然段)

7、课题说给予是快乐的,那么小男孩快乐吗?从哪里看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请找找描写男孩眼神的词句读读。从男孩眼神的变化,你读懂了什么?

8、那么保罗快乐吗?小弟弟呢?用“( )因( )而快乐”说话。

9、生活中,这样的快乐也无处不在,它也许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亲切的话语……,你有过这样的快乐吗?以“我也因而快乐”为总起句说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了课文,你对快乐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是的,小男孩的弟弟因为第一次坐上了这么漂亮的轿车,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圣诞礼物而快乐,小男孩因为弟弟的快乐而快乐,保罗因为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快乐而快乐,保罗的哥哥也因为给予而快乐。他们在这种相互的给予中传递着快乐和关爱,他们在这种相互的给予中体验到世间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快乐,那就是(再念课题)

2、给予是快乐的,因为给予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爱呀!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小诗结束这节课。出示小诗,

群星把光明送给夜空,

点点璀璨,

闪烁出永恒的美丽。

鲜花把芳香送给大地,

朵朵灿烂,

绽放出一春的明媚。

你听,你听啊,

它们在轻轻絮语——

给予,

是美好的;

给予,

是快乐的。

(齐念)

四、作业:寻找身边能体现“给予是快乐的”的故事。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4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

A案

常新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语句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感受“给予”和“分享”的快乐及内在联系。

3.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4.初步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感受“给予”和“分享”的快乐及内在联系。

2.初步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1.板书课题。结合生字注音或用查字典的方法,尝试读通课文。

2.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就语句中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如:结合语句重点理解“并不宽裕、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予、裕、猜”这些易错字。

3.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段段意。(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概括;可以自己思考;可以同桌交流解决。)

4.交流点评。

5.引导学生从段意中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提示:也可从文中的关键词发现写作顺序。)

6.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预设:学生的回答或笼统,或过于简单。

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可以将各自然段段意以缩句的形式连接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随文识字、学词、写字,将词语置于具体语言情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概括段意不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于无形中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关注文章写作顺序,为“语言文字运用”积累素材。]

板块二:感受“给予”和“分享”之间的内在联系。

1.再读课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什么是“给予”。

2.感受妈妈的“给予”: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妈妈给予我们什么?将句子画下来。

(2)提炼:对于妈妈来说,给予就是________。(提示:用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完成填空。)

3.感受孩子们的“给予”:

(1)“分享”一词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暗含分享的语句却有很多,同桌合作找出画下来。

(2)师生交流,完成填空:

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分享自己的愉悦。

回家途中,孩子们_____________,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分享到自己的圣诞礼物。

金吉娅只买了_____________,妈妈很生气,是因为妈妈以为金吉娅不愿与兄弟姐妹分享。

金吉娅用给兄弟姐妹购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_____________,送给了一个陌生的_____________,是希望那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与她们一起分享圣诞的快乐。

妈妈知道真相后,______________,是因为金吉娅学会了更加无私的分享!

4.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给予”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查查字典和阅读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能够感受到的。这一环节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考,来感受“给予”就是“分享”这一朴实、深沉的内涵。]

板块三: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1.师:因此,圣诞树也可以叫――(齐读课题)。()那么,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2.出示句子:

(1)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2)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3.读句子,想一想:

(1)“兴高采烈”会有哪些表现呢?(可以结合课文说说)

(2)“沉默不语”又会是怎样的呢?(想象说话)

(3)我们发现:“兴高采烈”和“沉默不语”的表现是__________。

4.教师小结。

5.尝试练写: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请用上这两个词语,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6.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引领学生从阅读学习中不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呈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作者单位:河北容城县小里镇王村小学)

B案

刘 娟

[设计理念]

1.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2.还语文本色――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描写情感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积累词语,学写“予、宽裕”三个生字。

3.理解重点词语,初步体会人物情感。

[教法学法]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和本文的特色,确定以下教法学法:

1.词语的理解:抓住重点词语(如“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词),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2.语文实践――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生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即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朗读感悟,读写结合等。(这个主要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知“给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提起圣诞节你都会想到什么呢?(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等)

(课件出示一幅幅有关圣诞节的图片,将学生们带入到幸福的节日的氛围里。最后定格在绚丽多彩的圣诞树上。)

师: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就如同我们的春节一样,隆重而又热闹,它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节日。这是一棵圣诞树,可书上却给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给予树”。

(指导朗读、书写课题。)

师(质疑):给予是什么意思?(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字典里的解释)联系本文,理解课文中的给予是指什么?请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圈出生字,标自然段,自由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分屏出示词语:

第一屏:圣诞节 援助中心 给予树 棒棒糖

分享 仁爱 逛 如愿以偿

师:“援”字的声旁你还在哪些字里见过?(媛、暖)“援助”就是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给他温暖。

第二屏:猜测 试探 提醒 暗示 拥抱

甜蜜 宽裕 同情 体贴祝福

师:“宽裕”是什么意思?(富裕)文中说“家里并不宽裕”,也就是说“家里并不富裕”。(指导书写“宽裕”,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词语重在识记,第二屏的词语重在积累。]

2.指导读好长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标点的停顿时间。]

3.默读课文,试着填空。

__________时候,金吉娅本来要买礼物_________,后来她看到_________,她用妈妈给她买礼物的二十美元,买了_________,妈妈_________。

4.最后指名给课文分段,再次读,整体感知课文。

三、讲读中心段

1.购买礼物回来的路上,哥哥姐姐的表现是“兴高采烈”。

理解“兴高采烈”(1)出示字典里的义项,来理解“采”,再说整个词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3)再带着这样的情绪把相关的句子读好。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词语,并且指导朗读。]

2.和哥哥姐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吉娅,她“沉默不语”。

理解沉默不语:(1)说说沉默不语的意思;(2)找找她沉默不语的原因;(3)读好金吉娅的话。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通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读中体会感悟。]

四、回扣主题,深化“给予”

师:说说课前你提出的问题哪些有了答案?

[设计意图:课前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反馈,这是对文章的又一次整体感知。]

师:金吉娅还给予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其实在后面妈妈的话中就有,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但这里只是阅读的一个初步感悟,并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具体“给予”的主题升华要到下节课再来交流感悟。]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

A、B案对比评析

盛新凤(特级教师)

一、AB两案的共同特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爱”为主题编排,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四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且是孩子之间相互传递爱的故事,反映的是真实、感人的儿童生活。《给予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读了让人怦然心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和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像这样人文主题非常鲜明的文章,如何把教学落脚在语言的土壤,通过抓住关键的语言点,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渗透人文主题,实现“高文低教”,常新涛和刘娟两位老师做了有效尝试。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呈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富有个性特色。

1.抓“给予”,领悟课文主旨。

文章有“文眼”,课有“课眼”,本文的“眼睛”应是“给予”一词,文章的人文主题,就蕴涵在这个词语中。教学如能直接从“文眼”切人,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A、B案两个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题眼“给予”一词展开教学,教学线索分明,内容集中。A案通过找准文本中的语言抓手“分享”,通过细化文本内容,呈现了一系列带“分享”的语境,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分享”的内涵,从而架构起“给予”和“分享”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给予”的涵义。B案则把“给予”分两个层次进行体会,在初读课文,初步理解了“给予”一词的含义后,通过抓住哥哥姐姐与金吉娅不同的反应――“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切人文本,在品味语言,追溯原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给予”的内涵。

2.抓“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应是多样的,有“读、说、写、演、辩”等等。这么多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课堂推进的需要灵活穿插使用。AB两份教案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解、积累、概括、运用等阅读能力。如A案中的句式训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等,都是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通过“概括段意――融合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几个步骤,层层递进,分步达成。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既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又掌握积累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B案非常重视字词训练,特别是对字形的教学非常细致,而且注意及时提炼方法。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采用了一个填空题做支架,降低了训练的难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这样的训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口头训练,忽略了笔头训练,造成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在以上两份教案中,却看到对笔头训练的重视。

3.抓“运用”,实现语言迁移。

语言学习可分成理解、积累、运用三个层次。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从关注文章内容到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的华丽转身。好的语言范式不仅需要积累,还需要迁移、运用。A案抓住文本“对比”的表达秘妙,适时进行迁移、运用。这是语文教改的方向,这个环节很有价值,但是如能在这个环节前面做些铺垫,把要求进行细化,把过程充分展开,就更有价值了。B案的字词教学非常重视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我想,积累方法,执教者的意图肯定是为学生日后的迁移运用在做准备。

二、AB两案的个性特点

1.路径不同。AB两案虽然确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策略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采用的教学路径却不尽相同。A案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通过“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给予”和“分享”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三个板块的设置,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迁移运用融在一起。B案的设计从对课题的质疑出发,从“字词集块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段、回环全文并扣题”几个板块完成了对“给予”的深度、多元解读。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2.侧重点不同。从两个教案呈现的情况看,A案侧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管是前面概括段意的逻辑思维训练,还是感受“分享”内涵的发散思维训练,还是最后抓对比,促迁移的举一反三的联想思维训练,执教者关注的是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注重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相机进行思维训练,力求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B案的教学侧重点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不管是前面不惜花时着力展开的字词教学,还是通过抓重点段体会人物心情,感悟文章主旨,层层展开的过程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的训练都立足基础,教得非常扎实。

《给予树》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美好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圣诞节卡片

2.课前学生搜集圣诞节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圣诞节场景,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

2.从预习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

【课文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些风俗学生不太熟悉,因此要尽可能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的方式了解圣诞节,并播放圣诞节的音乐,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问。

1.默读课文,个人自主探究,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它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1.出示插图,谈谈自己的发现。

2.品读金吉娅的话。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金吉娅说的话。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再读金吉娅的话,注意读出金吉娅因为没能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的语气。

(5)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再次看图,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

1.小练笔:替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回复给金吉娅姐姐。

2.生生交流,互评。

六、作业超市

1.我要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听。

2.我要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体会课文中浓浓的爱。

3.自制贺卡,为亲人送上祝福。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同桌互相读读生字、新词。

2.检测:字词巩固游戏:“你指我猜、开火车、生字开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金亚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二、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

重点区分“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

2.师范写“矛、卡、仁”。

3、学生写字,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紧紧地拥抱”。

3.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4.学生自自悟,把这句话多读两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引导学生理解“善良”、“仁爱”。

(这两个词语本身有很深的含义,不宜做太深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如下就可以了:)

善良──心地纯洁。

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6.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在本文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

7.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

教师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8.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四、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母亲的心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1)首先发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时,妈妈为什么很生气?

(2)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妈妈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教师小结:妈妈的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我们可以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金吉娅的可贵品质。

五、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浓浓的爱(包括母子之爱、手足之爱、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

六、作业设计

元旦节快到了,让我们给亲人、朋友送上我们心中的爱吧。学生自制贺卡,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祝福。

给予树教案 篇6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大意,争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细心品味,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给予”和“给予树”,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从而引导学生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给予”和“给予树”,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教学难点】

联系全文,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1、读课题,质疑:

这个课题不仅读音很特别,它的意思也很特别。你们看到这个课题觉得它奇怪吗?心中有没有疑问?

2、学生质疑。

3、教师帮助整理:

“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联系课文,理解“给予”的意思

1、直觉猜测“给予”的意思。

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给予”的意思。

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别人给予过你什么?

3、读课文,理解“给予”的意思:

读课文,在课文中理解,想想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

⑴“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妈妈给孩子的一种给予。

⑵“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⑶“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陌生女孩”

⑷“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

⑸“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同情、仁爱和体贴”

……

4、根据自己的体会,再说说“给予”的意思。

三、深入课文,理解“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导语:

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有信心解决第二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读书。

1、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那些句子描写了给予树?找到,大声地读一读。(充分读)

2、课件出示: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⑴学生反复读、细细读,不放过一个字地去读。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援助中心”、“卡片”、“一直盼望”理解。

⑵学生用心去读课文。

⑶汇报交流:

①援助中心:

援助──帮助,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联系生活想想哪些人需要帮助?

②一直盼望:

想想:她为什么一直盼望有一个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

③卡片:

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这个女孩写的,卡片上有她一个小小的愿望。你能看到这张卡片吗?写着什么?感人吗?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3、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三、联系全文,深入品悟,突破难点

导语:

一棵能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多么神奇!当金吉娅站在这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她会想些什么呢?──满足陌生女孩的愿望。

1、金吉娅一定会这样想的。但真的就这样简单地作出决定吗?当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棒棒糖的时候,她的表情是怎样的?──沉默不语。

2、这是为什么?她当时会怎么想?

3、学生发表想法。

4、多么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一边是亲爱的妈妈和哥哥姐姐,金吉娅多么的爱他们啊,多么想送给他们精美的圣诞礼物,真诚的圣诞祝福;一边是一个陌生的女孩,她多么可怜,只是想得到一个洋娃娃,多么微小的愿望。最后金吉娅最终选择了___放弃了____。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金吉娅说的话,体会她内心艰难的选择。

6、金吉娅终于买了洋娃娃,在她送出去的时候,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

7、学生在卡片上写话。

8、交流卡片内容。

9、当金吉娅把卡片和洋娃娃送到援助中心后,我们可以想象到:

陌生女孩得到了什么──洋娃娃、关爱。

金吉娅得到了什么──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

我们得到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10、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导语:

“给予”不仅仅是是送、给,不仅仅上如愿以偿,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1、现在如果让你给给予树另外取个名,你会取什么名字?

2、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给予树在援助中心,现在你还认为在那里吗?

3、学生发表感想。

结束语:给予树是是一棵善良之树、仁爱之树、同情之树、体贴之树,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的比我们更贫穷、更孤单、更无助,让我们伸出双手,奉献爱心,这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重点: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续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阶段目标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师板书

等待丈夫:温暖、舒适

抱回孤儿:探望西蒙、

坎坷不安 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

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

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归纳部分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 (1) 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2) 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

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

(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

(2)当渔夫问她 “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 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

(4) 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的脸变得怎样?为什么?

(5) 渔夫是怎么决定的?

四、评读 评写法学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

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

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

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

(1)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思想不能变。 描写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渔夫:憨厚正直,关心他人的美好的心灵。

本文讲的是

反映了

海燕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8

主备人:孙丽霞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

结合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品一品

自学指导

(一)1、通读全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三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2、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对海燕的情感态度如何?(小组讨论交流,三分

钟后看谁答得好。)

二、想一想,说一说

自学指导

(二)请读课文4——6段,看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

临前表现如何?用笔在原文标注,思考他们有着

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写 其它海鸟(小组

之间可以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三、当堂训练:文中如何刻画海燕的形象的?

四、学生自我评价:谈感悟、困惑等。

落叶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复习字词,训练朗读。

2、认识标点符号“,”“。”,初步了解比喻句的形象性。

3、激发了解决秋天特征的热情。

教(学)具:

落叶(实物),落叶(剪贴、金色),落叶项圈。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十一课 luò yè

1、看拼音记字:落叶。(学生说,老师书)

2、记“叶”:什么结构?怎么记?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叶?树叶、菜叶、茶叶……

二、读讲。

学习“秋天到了,树叶黄了”。

1、学记“秋”。

(1)什么季节有落叶?(板书“秋”)

(2)谁有办法记住“秋”字?(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凉,右边热)

(3)用“秋”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复习标点符号“,”“。”。

(1)“秋天”是个词,“秋天到了”就是一句句子。

(2)为什么用“,”?因为意思没说完,先休息一下,明白吗?请读“秋天到了”。

(3)后面的话是说什么的.?――“树叶黄了”为什么用“。”?因为意思说完了。

3、朗读,并联想。

(1)朗读,并读出特点。

(2)联想:“秋天到了,树叶黄了。”那么,“春天到了,树叶怎么样?”“春天到了,树叶绿了。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冬天到了,树叶落了。”(仿句,练习说话)

4、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1)区分“一片”和“一片片”。

教师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

(2)理解“飘”。谁让黄叶飘?(分析字)是“风”啊!怎么会飘?“风大,叶子轻,就飘了!”

(3)理解“像……飞舞”。

黄叶飘下来像什么?(游戏:请学得最好的女孩当秋姑姑,脖子上挂着落叶项圈,站得高高的,把落叶撒下来)边玩,边看,边说。

落叶像蝴蝶。(将板书移动,同类词相对应)

一片片黄叶飘

一只只蝴蝶飞舞(指导体会)

三、朗读指导。

四、作业。

1、口头作业:用“秋天到了”说话。(课内完成)

2、用“秋”和“叶”扩词。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欲出又止”、“踌躇”、“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3、利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情感冲突,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层次地感悟自然之道。

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基础上,通过朗读、劝说、想象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进而感悟“自然之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5)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特别后悔。(后悔不已)(6)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

二、切己体察,揣摩“自然之道

三、1、师: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后悔不已,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上岛,去看个究竟。

3、当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看到了什么事?(嘲鸫啄幼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看到的事情。

①现在老师请一位学生来扮演幼龟,(出示课件)一位同学来帮他配音。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一会儿请你们来当小评委,评评这两个同学的表现。随机让学生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②采访幼龟: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③、幼龟踌躇不前,欲出又止是有道理的,你看“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④、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幕。

⑤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全班齐读。

4、感情朗读人物的不同反应

(1)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我和同伴、生物学家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课件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呼喊。

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指名读,男女生读)(2)老师当向导,学生当同伴再读。

5、说话练习

假如你们也在场,听到向导说的这句话,你们心里会怎么想,会怎样对向导呼喊?

(1)师引读:在大家无知而又激烈的逼迫下,(课件出示)向导(大家读)极不情愿地„„飞走了。理解:极不情愿、颓丧

1、三、直面惨状,感同“自然之道”

师:嘲鸫颓丧地飞走了,我们救了一只可爱的小幼龟(板书:救了一只好事),我和同伴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你们赞同吗?

2、(课件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请同学们自由读5-8自然段,说说我们蠢在哪里?

3、课件出示画面:(群龟被食)

4、指名回答。①理解“鱼贯而出”。

②想象说话: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时,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5、师小结:救了一只,害了一群(板书)我们真是愚不可及!

6、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我们怎么补救的?

7、找出我们救小海龟的动词,说说你的体会。

8、小结:今后在写作文中,描写比较紧张的场面时,也可以用上一连串的动词,使作文更生动。

9、虽然我们做了补救,但于事无补,此时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心里会想些什么:

10、难怪向导会发出悲叹:„„ ①悲叹能不能改为感叹呢? ②指名读,齐读。

四、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1.感情朗读

如此的愚不可及,造成了惨痛的结局。这3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复杂的感情。好好读读,读出我们的悔恨、痛苦

2、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

3、你想给人类怎样的忠告?

五、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穷人-课后练习题下一篇:发廊服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