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09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本组“导读”,了解教学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挂图或放投影、录像,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1.自读第一段,思考:(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1)这一段讲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件事?(2)注意哪些地方是讲事情本身,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感慨、议论以及群众的反映?

2.讨论交流。

(1)这一段主要讲了开国大典的三件事:毛主席的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2)在叙事的过程插进作者的议论和群众的反映,不仅使文章更生动,而且更能表达人们的心情,突出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二段。

(读事情本身一般用叙述的语气,读作者的感慨和群众的反映,可适当提高速度,读出感情。)

六、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画出都有哪些军兵种参加阅兵式。2.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字形,理解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分别指名读一、二、三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第四段。

1.自读,思考:这段讲了几层意思?总的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讲了三层意思:(1)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2)群众队伍走出广场的情形;(3)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这段主要讲了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和群众游行的情况。)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讲读第五段。1.自读,思考段意。2.交流。(这段概述开国大典后游行的盛况。)3.朗读。

四、看课文,根据段意列提纲,然后交流,最后写出提纲。提纲:1.典礼前的会场;

2.典礼开始(毛主席升国旗,读公告); 3.阅兵式;

4.群众开始游行; 5.光明充满北京城。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檐:注意右半部的写法。汇:左窄右宽。

擎:后鼻音。上边是“敬”,下边是“手”。泽:平舌音。左窄右宽,右下是两横。钮: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瞻:翘舌音。可同“檐”比较音、形、义。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指导背诵第二段。

1.明确按顺序主要写了什么(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2.一部分一部分地练习背诵。3.背诵第二段。

七、作业。

1.读全文。背诵第二段。2.书写生字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词。

城楼 檐下 汇集 擎着 电钮 瞻仰 2.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检查“思考·练习”2。1.个人读、思。2.指名回答。3.全班订正。

(第一句是说毛主席的宣告迅速传遍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因为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第二句写出群众看到检阅部队那样威武,人民武装力量如此强大,所表现出来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三、完成“思考·练习”3。

1.逐句出示,比较加点的和括号里的词语的不同。

2.归纳:加点的词语和括号里的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加点的词语更准确、形象。

四、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复习生字词。3.预习《狱中联欢》。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学习生字“典”“瞻”等。

2.训练速读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7自然段。

3.自主探究,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新中国, 热爱毛主席, 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读写迁移,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关键的语句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大隆重。

2.学习场面描写的一般特点 (点面结合, 突出气氛, 层次清晰) 。

【教学过程】

一、读题, 解题

(一) 读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开国大典》。

(二) 理解“开国”“大典”。

“典”是本课的生字, 记得我们在第五单元的《遨游汉字王国》里曾经介绍过这个“典”字, 它和什么字有关系? (册) “典”像把一册册书放在桌上。 (教师范写) 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布局要匀称、合理。这个“典”字本意是指重要的文献或典籍, 在这里的意思是典礼, “开国大典”是指为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

二、速读课文, 理清条理

(一) 训练速读。

1.指导速读。我们现在是高年级了, 要学习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文章, 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所以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练习——速读。其实速读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现在, 请把你的眼球放轻松, 转动眼球。你发现了什么?你会发现你看的面变大了。你要想速读, 重要的就是眼球转动的速度要快, 最关键的是注意力要集中, 边看还要边很快地思考。

2.下面咱们来训练。给大家一分钟, 看看大家能获取多少信息。 (学生自由速读一分钟, 教师边巡视边计时。)

(二) 检查速读, 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1.第一遍看完了, 读懂了什么? (出示阅读菜单: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

2.根据《阅读菜单》, 理清文章条理, 提炼场面描写要注意“条理清晰”。

(1) 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再读课文, 选择文章正确的写作顺序。

(2) 根据学生的回答, 绘出文章顺序的“思维导图”, 并让学生读出, 用“人眼摄像机”拍下。

(3) 总结:读描写场面要注意理清条理, 写类似的文章要注意写作的顺序。 (板书:理清条理)

三、自读自悟, 重点学习“典礼中”部分

(一) 学生自读课文, 批注感悟。

1.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最重要的部分, 也就是课文的第5耀10自然段。速读是为了理解大意, 但重要的段落我们还要“回视”, 慢慢品味。

2.请大家自由地读这几个自然段。读书应该要留下读书的痕迹。你们要边读边圈点勾画, 在旁边批注, 看看你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读, 开始, 不赶时间慢慢地读。

(二) 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批注的关键词。

让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批注或画的词语。把叙述体会内容的词语和对写法感悟的词语做简单的区域划分。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自学收获, 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相机随文学习生字新词, 通过让学生寻找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难理解的句子, 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1.通过朗读五个带“一齐”的句子, 体会人民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感情, 以及激动的心情, 学习庄严热烈的场面描写。

A.你有一双慧眼, 发现了一个重复出现的词“一齐”, 说说自己的体会。

B.请找出这五句带“一齐”的句子, 说说自己的批注。

C.联系学过的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文章说说自己了解的毛主席, 通过想象三十万人不约而同的反应, 谈自己的感受, 归纳。 (板书:点面结合)

2.通过让学生用鼓掌再现三句出现“掌声”的句子, 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受现场热烈、激动的场面气氛。

A.教师读句子, 请全体学生来表现不同的掌声, 理解文章句子的含义。

B.让学生说自己的批注, 理解比喻的写法, 感受场面的热烈。

C.朗读再现, 积累语言。

D.适时归纳写法。 (板书:突出气氛)

3.学习第7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同学们, 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成立了, 成立了!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连说了三个“成立了”?仿佛这声音在——回荡。更重要的是它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这宣告传遍了北京, 整座北京城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了, 传到了上海, 传到了新疆……传到全国各地, 人民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B.朗读, 想象体会情感。

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旧中国人们的生活。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背井离乡……)

C.句式训练:师生互动练说:“当_________的人, 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他一定_________!”

D.反复朗读感悟并熟读成诵。

4.通过学习“升国旗”部分, 学习新词“瞻仰”,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升国旗”的各个场面, 进一步理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A.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多么神圣, 多么伟大!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谁来说说自己在这句话旁的批注?

C.“瞻仰”就是你说的抬头看吗?注意字形, 是“目”字旁。

D.同学们, 在什么地方会升起五星红旗?在什么时候会升起五星红旗?

(点击课件后指着句式训练题) “当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厅里升起的时候, 表明——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有地位了。”

“当在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升起来时, 表明——中国人强大了, 不再是东亚病夫了。”

“当我国的宇航员翟志刚在太空挥动五星红旗时, 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 我国已跻身世界前列。”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我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板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E.再读句子, 读出自豪。

5.鼓励学生自学, 批注。

这个 (指着一位学生写的“反复”) 是我们这位同学的专利。他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更重要的是他对文章的写法有了理解。其实, 批注是我们的再创造。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很爱读书, 他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字旁做批注。现在有一些出版社还把他的批注编成了书, 因为这是他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才华的体现。所以大家也要像刚才好多同学那样, 爱读书, 爱批注, 留下我们学习的痕迹。

四、读写迁移, 当堂练说

(一) 通过板书, 总结全文。

同学们, 今天我们通过自读自悟, 学习了《开国大典》的重要段落, 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 以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了解到了描写场面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晰、点面结合、突出气氛。

(二) 练说《清晨的礼赞》, 学习有意地观察与表达。

1.我们学校每周一也有升旗仪式, 我们能否也去仔细地观察体验呢?

2.下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我建议同学们写一个片段——《清晨的礼赞》。 (点击课件后指着屏幕) 也学着这样描写一个场面:

“星期一的清晨, ……

我来到学校, 看到校园……

广播响起来了, 全校的同学一齐……

校长宣布……, 全场一齐……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老师同学一齐……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仿佛……我仿佛……”

(学生小组一人一句地练说, 教师指导说通顺, 说完整。)

【评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学生的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陈老师倡导的“不教之教”教学观正是基于落实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提出来的。如何有效落实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呢?陈老师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很好的示范。

一、目标靶向, 体现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点

本课教学设计, 陈老师关注三个基本点, 即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点和课标学段要求的重点。从教材特点看, 本课课文篇幅长, 是学习场面描写的很好范例;从学生基础看, 理清长篇课文的脉络是难点, 有序、有意地观察与表达是弱点;从课标学段要求看, 快速默读、浏览获取信息, 把握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等是本学段的学习重点。陈老师有机整合基本点的主要元素,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直接的、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感受。

例如: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立意和情感基调, 教师设计了“读题”的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迅速把握长篇幅课文的主要信息, 教师设计了快速默读、浏览的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长篇幅文章的脉络及表达的顺序, 教师设计了“阅读菜单”的辅助性阅读实践;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体验、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教师设计了学生批注式慢读、细读的语文实践。陈老师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 让学生在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以达到“不教之教”的理想境界。

二、教学实施, 关注动态生成的思维跃动

如果说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在为落实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做精心谋划的话, 那么陈老师的课堂则是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施展的舞台了。

片段一:陈老师先是利用学生已获取的信息组织学生填写第一个“阅读菜单”;接着要求学生再用一分钟浏览课文, 完成第二个“阅读菜单”;然后要求学生回读第5耀10自然段, 完成第三个“阅读菜单”;最后将三个“阅读菜单”的信息整合为课文脉络图, 由学生逐行念脉络图。

分析:陈老师用“阅读菜单”辅助阅读的方式, 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长篇幅文章的脉络, 教学方法简约、平实、方便、有效。“阅读菜单”能提示学生有意识地阅读, 其生成点具有多元性,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把长文读短、把短文读长等等。

教学启示:资料导读能节省课堂问答时间, 有效促进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

片段二:陈老师先让学生确定课文最重要的部分——“典礼中”, 接着让学生慢读、细读这部分句段, 要求边读边想边批注。陈老师还在巡视中不时示意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批注的关键词。学生认真阅读、批注, 多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批注。之后, 陈老师组织交流, 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批注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获得交流分享的信息后还让学生再次阅读相关词句, 感受相关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

分析:本片段教学中陈老师安排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其一, 让学生慢读、细读“典礼中”的段落,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自然状态下独立阅读, 在阅读中获得体验与发现并作批注, 这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生成点;其二, 让学生交流与分享阅读批注和对有关词句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带着分享的信息再次阅读相关词句或语段, 学生在这种感受性阅读的实践中又会形成新的生成点。

教学启示:自然状态下的自读自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互动交流可让学生获得新信息;获取信息状态下的阅读实践能进一步提升自身语文水平。陈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自读自悟的生成点, 而且能利用这些生成点让学生获取新的生成点, 这又是“不教之教”的奇特功效。

三、价值延伸, 确定自主探究的着力点

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具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基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然状态下学习的语文实践, 主要追求体验与发现;第二是个体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感受性学习的语文实践, 主要追求相关语言的感受与积累;第三是个体在目标导向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语文实践, 主要追求语文知识向语感、能力的转化。以上第一层面的语文实践是基础, 第二、三层面的语文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开国大典》教学纪实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和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2.领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记叙方法。

3.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10月1日是国庆节。

生: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出示图片:旧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场面。)

师:在旧中国,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人民从此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把目光一齐投向天安门广场,共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师板书题目,强调“典”字的写法。生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文章中的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作者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精彩的场面?

生(相互补充):会场布置、庆典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概括得很准确。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师: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请同学们找到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读一读当时的情景,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五更天”是早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农民伯伯就出发了,参加开国大典的心情一定非常急切。

(出示课件: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生2:“步行四五十里地”就是二十多公里,这么远的路步行,看出了当时国家的贫穷落后。

师:同一句话,读出了不同感受。很好,再读一读,看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自由读句子。)

生3:我想他们一定边走边聊庆典,走了很远的路也不觉得累,看出了农民们参加盛典时激动的心情。

生4:他们的心情不仅激动,还非常兴奋。

师:此时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海、旗如潮,谁能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还有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和群众见面的场景。

(出示课件: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生2:“排山倒海的掌声”,写出了人很多,声音大,很有气势。

生3:这掌声真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生4:“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大家见到毛主席太高兴、太激动了。

生5:“一齐”,写出了大家的动作是统一的。

师:动作这么一致,有人指挥吗?

生1:没有。

生2:是不约而同的。

师:总结得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

生2: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尊重。

生3:人民盼望新中国成立的激动心情。

师:同学们反复读文章,感受颇多,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人民对领袖的拥戴和热爱。

(生自由练习朗读。)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此时此刻,人民群众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让我们伴着这雄壮的国歌声和毛主席一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播放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群众欢呼的视频。)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会传到哪里?

生1: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生2:传到祖国各地。

生3:传到全世界,告诉那些曾经欺压过我们的国家,中国站起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了。毛主席用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了新中国的声音,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生:(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出现了两遍,是不是重复了?

生1:不重复,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

生2:不重复,有多少先烈没有听到这宣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流血牺牲了。

师:升国旗、鸣礼炮,在典礼进行中有多次写到了人民的掌声,这几处掌声都写出了什么?

生1:掌声写出了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

生2:写出了人民对新中国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期盼。

生3:写出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写出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心情。

生4:这掌声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激动。

师:多少年的屈辱,多少年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多少人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新中国的诞生。盛大的阅兵式开始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交流一下感受。

(生小组读句子,交流感受。)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挺着”写出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生2:“钢铁巨人”写出了战士高大威武的形象,神圣不可侵犯。

师:我们的军队威风凛凛、纪律严明,他们是国家的钢铁长城,是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

生:“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战士们步伐如此整齐,可真了不起呀!

师:让我们为这些战士齐声喝彩吧!

生:“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抛”这个动词描写出了群众情不自禁的动作。

师:你注意了细节描写,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盖过”写出了群众的欢呼声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表现了群众们看到我们自己国家的飞机飞上蓝天时喜悦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生1:“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手都拍麻了。”人们兴奋到了极点。

生2:欢呼和鼓掌是表达自己内心高兴和激动的方式。

师:大家为战士喝彩,为新中国欢呼。阅兵式完毕,游行开始了,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受这喜悦的气氛,欢快的场面。

生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五颜六色、千千万万这两个词写出了广场盛大的场面。

生2:一片红正是我们国旗的颜色,是中国的色彩。

生3: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的喜悦。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游行队伍的热情和幸福的心情。

生1: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着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我感受到了人民爱领袖,领袖爱人民。

生2:毛主席是多么平易近人,热爱人民。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如今,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富足,经济不断腾飞,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实现了飞天梦!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篇4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投影或小黑板揭示句子: 比较: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 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 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 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 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 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 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背不出的允许看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题。

2、总结学习方法:

(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部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开过大典的顺序。

2、理解课文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理清开国大典的顺序,学习大典前部分,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大典”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师:对,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开国大典。

3、揭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读题)。

4、理解题意。学习典:会意。甲骨文里的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典就是典礼。在典前面加上大字说明什么?(隆重、盛大)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开国就是创建新的国家的典礼。能不能把时间、地点带进去说说课题的意思。(提示:可结合第一自然段)

从课题中我们就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命题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大典顺序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篇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典礼仪式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5----10)`

2、除了典礼仪式这个场面,还写到了哪些场面?试着也像老师一样用四个字来概括。(阅兵仪式11---

13、群众游行14)这三个场面是大典时的,那么1----4写的是什么?大典前会场盛况。第15段写大典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3、作者就是按照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这样的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过程的。

三、学习大典前部分,感受会场的隆重

过渡:下面让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大典前会场的盛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大典的隆重?拿出笔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人员广泛,人数多)

(2)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写到了参加典礼的人很多,你知道吗?“丁字形的广场上-----------像海上的波浪。”

这一段写的是群众入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场面的隆重?“四面八方,人的海洋”说明人很多。(人如海,旗如潮,这场面真是热闹啊!)“清早、直奔、五更天、步行四五十里”体会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相机讲解生字“擎”。多音字“直奔”。指导朗读。

群众们急切地赶来参加开国大典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典的隆重。

(3)学习会场的布置部分。

我们还可以从会场的布置来感受大典的隆重。

哪几个自然段写会场布置?(2、3)这两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方位顺序)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用====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词。指名回答。师生合作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堂作业本》,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第4题示意图。指名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交流订正。

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解说员,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图来介绍一下当时的会场布置情况。

四、小结写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参加典礼人员广泛、会场布置、以及群众入场时的激动兴奋写出大典前会场的盛况。像这种对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就叫做场面描写。

2、下面,我们就要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去年百年校庆的场面。

出示百年校庆图片,回忆画面后学生写话。(可以单写会场的布置情况,能干的同学可以再写写参加校庆的人们的活动)

3、交流反馈。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典前会场的盛况,还学习会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话。那么大典进行时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感受感受够吧。

板书

开国大典

成员众多

大典前

会场盛况 {

会场布置(方位)

(1---4)

群众入场

场面描写

典礼仪式

(5---10)

大典中

阅兵仪式

(5-----14)

(11——13)

群众游行

(14)

大典后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

课时划分:俩课时 课前预习:

1、读:(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圈:全出文中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并在文中批注出来。

3、查:课前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看看电影《开国大典》。

4、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5、标:请把文中读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来。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理解内容,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2.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

1. 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指名说)(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再默写下列词:

诞生 协商 瞻仰 检阅 率领 排山倒海 吹拂

(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2)、多音字: 相

(3)、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4)、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学生默读,边思考边做批注:(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小组交流,集体研讨。

三、课堂练习:

1、抄写文中生字、新词,一个两遍。

2、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回顾要点,导入新课:

1、听写三个容易写错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得?

二、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学习第一部分:(大典前)

1、默读第一部分,感受典礼开始前的场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就交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让学生体会记叙文的叙事特点)为什么最后特别说明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3、看图片了解天安门广场然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你身处当年的天安门广场,看看会场的布置是怎样的一种氛围。

4、全班齐读第四第五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怎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些心情的?请同学们从书上画出相应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直奔会场、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都体现了群众热切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三部分:典礼+阅兵式(大典中)(看视屏听朗读,体会典礼与阅兵式的过程和人民群众的心情)

1、快速默读第二部分理清典礼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个过程。板书:(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全班朗读课文,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人民群众怎样的一种心情。

3、你觉得那些句子,表现了大典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做好批

(三)学习第四部分:群众游行(大典后)

1、请同学朗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分析句子: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个流字可不可以换,为什么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流字写出了一种动态的景象。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拓展:办一期有关国庆的手抄报。

四、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背诵第七段。本课板书:

大典前

群众入场

1、庄严宣告

2、升旗鸣炮

隆重庄严 国

大典中

3、宣读公告

4、阅兵式

5、群众游行

声势浩大

大典后

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活动的回忆 篇7

1949年, 是不平凡的一年。古老的北平云开日升, 焕发了青春。每一个角落, 每一条大街小巷, 到处都洋溢着欢庆胜利的喜悦。早在这一年的7月底, 我就听说, 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 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同志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并拟定了开国大典的三大项目,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是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听到这个消息, 我天天盼着开国大典能早日到来, 终于在9月23日听到了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庆祝活动这一消息的正式传达。当时中央办公厅的秘书处、机要处、行政处等都还在香山, 中央办公厅参加庆祝活动的同志, 都由行政处的副处长罗道让同志负责组织和管理。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我国亿万人民盼望已久的大事, 届时要组织声势浩大的有三十万人参加的庆祝游行活动。但也是非常辛苦的, 可能要站十几个小时, 所以有病的和身体虚弱的同志, 就不要参加了。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我们还在香山的一个大广场上排练了几天。在排练过程中, 罗道让同志说, 我们要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来参加这次庆祝活动, 要遵守纪律, 一切行动听指挥, 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工作的人, 更要起表率作用。着装一律穿进北平前在西柏坡时发的蓝色卡几服, 鞋、袜到时发新的。

10月1日终于到来了。这天早晨六点半钟, 参加庆祝活动的人都汇集在香山东门里, 七时整, 一声令下, 我们兴高采烈地上了大卡车, 从香山徐徐向东驶去。一路上歌声不断,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高楼大厦平地起……”等, 歌声嘹亮, 此起彼伏, 飘向了四面八方。卡车途经玉泉山、颐和园, 不知不觉就到达了整队步行的目的地—复兴门地段。中午, 机关炊事员给我们送来馒头、咸菜和开水。虽然简单, 但因为高兴, 我们吃起来, 还是津津有味的。下午一点, 开始集合整队, 于是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 高唱着革命歌曲, 向天安门广场行进。经过一个小时的步行, 我们于下午两点钟准时到达了天安门广场指定的区域。我们所站的位置, 是在金水桥以南旗杆以北的中心地段。广场上的队伍都是面朝北, 南北纵向排列, 整队时我个子比较小, 站在了最前面。领队讲了注意事项以后, 宣布休息。当时, 天安门广场还是解放时的样子, 两侧有东西三座门和牌楼, 广场呈南北走向, 两侧有大红墙相立。为了迎接这盛大的庆典, 它和天安门城楼一样, 都已焕然一新。

这时, 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 成千上万的工人、机关干部、学生、农民和解放军都汇集到这古老而著名的广场上。红旗招展, 鲜花簇放, 整个天安门广场, 成为红的海洋、花的海洋, 欢歌笑语时时不断, 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之情。

屈指算来, 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历经风雨沧桑,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已不再是封建王朝、帝王将相的象征, 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侵略、反封建, 争民主、争自由, 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政治大舞台。

这时再向天安门城楼上望去, 啊, 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 红底黄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幅, 已经高高地悬挂在上面, 八盏巨大的宫灯, 挂在城楼的屋檐下, 格外引人注目;八面红旗在城楼上迎风招展, 成为革命胜利的象征。城楼中间最大的门洞的顶端, 高悬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左右两边等距离对称挂着两个横幅标语, 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在天安门城楼前东西两侧, 各搭起一座观礼台, 观礼台上已站满了观礼人员。来前曾听说观礼台是专为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各界代表, 以及长期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朋友和外宾观礼而临时修建的。看到这些, 我不禁心潮澎湃, 对周围的同志们说, 今天我们共同的心声是, 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 英勇奋斗, 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越的斗争, 终于打败了蒋介石, 推翻了三座大山, 使亿万人民站起来了, 翻身做主了, 我们能不高兴吗?能不激动吗?多少人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特别是那些经过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老战士们, 更是激动不已, 有的甚至泪流满面。那是兴奋的泪花, 也是告别旧世界, 迎接新中国的泪花。流吧, 流吧, 有泪就尽情地流吧。这时, 广场上又响起“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解放区的天, 是明朗的天”等雄壮的歌声, 冲上了整个北平的上空。整个城市沸腾了!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 整个广场的人们, 还有北平的人们, 都在急切地等待着那庄严时刻的到来。下午两点一刻, 命令整队的哨声响了, 一两分钟之后, 队伍就整顿好了, 广场几万人, 都向着天安门城楼瞭望, 等待着那最庄严的宣告。

下午两点三刻, 广场军乐团奏起了《东方红》的乐曲, 这是毛主席来了。我隐隐约约地看到, 在天安门城楼上, 陆陆续续出现了我熟悉的毛主席、朱总司令, 以及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林伯渠、高岗、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我曾经见过的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等著名民主人士的身影。这时广场上的喇叭里响起了播音员的声音:“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顿时广场上万众欢腾, 掌声和“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 响彻广场和万里长空。

下午三时整, 庄严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主持大会的林伯渠同志宣布大会开始, 毛主席以洪亮而带有浓厚的湖南口音, 庄严宣告:“同胞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声音震动了全中国, 也震动了全世界。

在定为代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乐声中, 毛主席亲自开动电钮。这时天安门广场上, 徐徐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我目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 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百多年来我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所换来的, 我们绝不能忘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的人们。忘记过去, 就是背叛。正当我往下想的时候,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只听在广场的东南方传来一阵阵的礼炮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我在一响一响地数着, 数着数着还是忘了。这时有几位同志异口同声地说:“我数对了, 二十八响。”这隆隆的炮声, 响了二十八响, 它像报春的惊雷, 回荡在天安门广场, 回荡在祖国的大地和天空。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经历了二十八年的流血奋斗, 今天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接着, “阅兵式开始!”天安门广场的喇叭里传来了林伯渠同志的声音。这时朱德总司令身着戎装, 走下天安门城楼, 乘敞篷汽车通过金水桥, 由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同志陪同, 由西向东缓缓驶去, 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和老百姓》、《保卫胜利成果》等乐曲声中, 检阅了受阅的三军部队。当朱总司令向指战员问好时, 指战员响亮地回答:“祝总司令健康!”

接着, 朱总司令重新登上天安门城楼, 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后, 分列式检阅开始了。

走在三军队伍最前边的是代表最年轻军种的海军水兵方队, 他们身着崭新的水兵服, 年龄在十八九岁之间, 在“八一”军旗的前导下, 雄赳赳、气昂昂地由东向西行进, 当这支英姿勃勃的队伍通过天安门时, 群众的欢呼声, 好似大海澎湃的怒涛, 一浪高过一浪。迎风飞舞的红旗, 欢呼跳跃的人群, 涌起阵阵波涛, 真是壮观极了。

紧跟海军方队之后的是多兵种的陆军代表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步兵方队, 他们穿着一色崭新的军服, 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 踏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节奏, 过来了。后面跟着的是坦克、装甲兵、炮兵和骑兵方队。在《军队进行曲》和《坦克进行曲》的伴奏声中, 炮兵师和战车的队伍, 也相继开过来了。广场上顿时爆发阵阵的欢呼声, 在战车师行进中, 人民空军的飞机, 以三机和双机编队, 一批又一批地飞过天安门广场的上空, 广场上人群中帽子、手巾、报纸、纸花漫天飞舞, 有人跳跃, 有人高呼, 万人仰望, 天上地下, 浑为一体, 非常壮观。

当空军的机影在天安门上空还未完全消失的时候, 在高昂激越的《骑兵进行曲》声中骑兵师的队伍过来了, 近两千匹战马, 以六路纵队前进, 广场上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我们看到各个梯队的装束整齐划一, 军马的毛色或全红, 或全白, 或全黑, 骑兵们身着草绿色军服, 握枪挎刀, 威风凛凛, 煞是好看。当时我看得非常入神, 好像我也和骑手一样, 骑马挎枪, 精神抖擞地向前进。这时, 有人突然拍了我一下, 说:“你愣什么啊, 快看群众游行的队伍来了。”我这才回过神来。走在前面的是工人队伍, 他们高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走来了。走到广场中央, 工人们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工人阶级万岁!”。后面是农民队伍, 他们高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向广场中间走来。接着是机关人员、学生……, 广场上歌声、口号声连成一片。每个通过天安门的人, 走近城楼时都把脖子伸得长长的, 眼睛瞪得大大的, 都想清清楚楚地看到毛主席, 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许多人在城楼下驻足不前, 想多看两眼, 直到后边的人跟上来了, 才恋恋不舍地向前走……

这时我才意识到, 我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的人们比参加游行的人幸运多了, 我们随时可以看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身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游行队伍中,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灯笼, 远远望去像过年耍龙灯一样, 非常好看。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的灯笼, 也照得通明, 五彩缤纷的火焰, 腾空而起。此时此刻, 人们都沉浸在这盛大庆典的欢乐之中。游行的队伍从天安门过完了, 当广场上的军乐队奏着欢快的进行曲向金水桥走去时, 站在广场上的几万多群众, 高举鲜花、红旗和灯笼, 高呼着“毛主席万岁, 万万岁!”的口号, 涌向了金水桥, 掀起了开国庆典的又一个高潮。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城楼上由东走到西, 又由西走到东, 微笑着频频向群众招手, 毛主席还不断用他那湖南口音, 向城楼下的群众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城楼下的群众, 都用最大的声音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欢呼声, 一浪高过一浪, 城楼上下, 互相呼应, 场面非常感人, 我们都含着泪花, 久久不能平静。大会结束时, 已是晚上九点半多了, 但我们的心情仍兴奋不已。

散场后, 我们整队迈着整齐的步伐, 向复兴门外乘车地点行进, 沿途仍有不少群众围观。我们乘大卡车往香山走时, 路上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群众往回走, 我们坐在车上也没有一丝倦意, 仍说笑不停。待到香山宿舍时, 已是午夜了, 但仍余兴未尽, 久久不能入睡……

此次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活动, 成为我一生中最幸福的回忆。

我在开国大典那天 篇8

当时,刘邓率领的二野部队沿着浙赣线前进,肩负着解放“云、贵、川、康、藏”大西南的艰巨任务。我所在的挺进支队(我是团部通讯连一名战士),正途经湖南省醴陵县。那天,在县城明月山山顶上一个学校操场上,部队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庆典大会,既没有搞游行,也没有组织文艺演出,但是这个会却开得很庄严朴实,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部队集合时,高金贵排长发现我穿的土灰色粗布衣服和大鼻子布鞋颜色上有点不协调,他拍拍我肩膀说:“赶快换掉!大喜的日子里,一定要穿新的。”我们部队四五千人聚集在大会场上,大家争先恐后地相互拉歌,气氛非常活跃热闹。不一会,主席台上挺进部队的齐丁根部队长发出指令:“全场起立,立正!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现在开始!”随即军乐队演奏了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部队挑选的40来位战士,在主席台前排成两列横队,举起手中枪支,朝天空射击鸣放,以示庆贺。随后,受阅分队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托枪敬礼,迈着正步整齐雄壮地通过主席台。顿时,全场沸腾起来了,爆发出一片雀跃的高呼声: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9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导航资源的资料,并进行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2、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BBS发贴子。

3、评议精彩帖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1、我相信在学习了课文《开国大典》,同学们不禁对我们的新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内幕、国歌的由来吸引着同学们再次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主题学习《共和国的诞生》的第一个环节。

2、出示课题:

《共和国的诞生》广泛阅读。

3、提出学习要求:

⑴ 充分利用习客网站的网络资源区中有关共和国的.资料,进行精读与范读相结合。

① 范读就是浏览,也就是对自己要读的材料有个大致地了解;精读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地阅读,体会其中的韵味。

② 哪些材料可进行范读,哪些材料可进行精读呢?(举例说明)

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感染力、表现力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⑵ 根据教师在习客讨论区中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复。

你能告诉老师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共和国诞生的哪些情况?

能用自己的话对大家说说国歌的诞生过程吗?

阅读中你有什么想法或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吗?讲出来让大家帮助你。

⑶ 及时在讨论区中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求得别人的帮助并关注别人的帖子。

⑷ 小组同学轮流收发帖子,帖子中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大量阅读,收发帖子

1、学生阅读课前查找的有关共和国的资料及网络资源区内提供的资料,以发帖子的形式在习客讨论区内针对教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对自己寻求帮助的问题也在讨论区及时提出,并关注其他同学的回复。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及时辅导并回复部分帖子。

3、教师及时刷新习客讨论区,了解学生发帖子的动向、质量,将精彩帖子超链至主题学习的主页,激励学生。

三、读读议议精彩帖子

1、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阅读并讨论超链在主题学习主页上的精彩帖子,共同合作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2、出示评议要求:

⑴ 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帖子的优劣。

⑵ 评议过程中,仔细听,可以提出质疑。

⑶ 评议后,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交流、点评,及时朗读。

4、引导、小结。

四、形成合作小组

1、我们有些同学对国旗的诞生感兴趣,有的对开国大典的内幕感兴趣,有的同学对其它的内容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合形成合作小组。

2、组织形成合作小组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10

篇一:欢庆》教学设计 及反思

封向云《欢庆》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思路:《欢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则安排了以下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指导朗读,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时针对本教材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安排了词中识字、指导写字、仿说的环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9.欢庆] 课件: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 播放音频 】

一、导入。

1.同学们,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对,国庆节。[板书:国庆节] 2.那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国庆节的知识呢?(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3.是啊,十月一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你们看!【 播放影片 】课件:影片《开国大典》片断就在那一刻,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板书:十月一日]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也叫“国庆节”,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小诗。题目是——(欢庆)。

二、解题。

1.学习“欢”和“庆”。

A.“欢”和“庆”是我们今天首先要学习的两个四会字。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B.先讲“欢”。(“欢”的音节是“huān”;大写字母“H”;部首“又”;“欢”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又”,右边“欠”;“欢”可以组词“欢乐”、“欢庆”、“喜欢”;我知道关于“欢”的成语:“欢天喜地”;我能用“欢”说一句话:操场上尽是同学们欢乐的笑声;我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欢”,“又” 加“欠”就念“欢”;我能用换部首的方法记住“欢”,“吹”的“口”换成“又”就念“欢”。)

大家用“欢”组成的词语多数都表示快乐、高兴。

C.“庆”呢?谁来讲?(“庆”后鼻音,半包围结构,可以组词“庆祝”、“庆贺”。)怎么记住它呢?(加一加;猜字谜:“广场来了一只大老虎”;一张床,拆掉床木架,一人好住下。)“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我们用“庆”组成的词语多数都表示庆祝、庆贺。

2.理解“欢庆”。

那么,“欢庆”就是欢欢喜喜地庆祝,所以我们读课题时要读得喜庆一些,高兴一些,快乐一些。

谁来试试?谁再来试试?

来,全班齐读——(欢庆)

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呢?(欢庆“六·一”儿童节。欢庆母亲节。欢庆春节。)说得非常好!

三、学文。

(一)初读诗文

课文是怎样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呢?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44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要把句子读通。

(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大家读得很认真,老师把课文中的词语请了出来,谁来领读?课件:词语卡片

2.课文里边儿还藏着很多生字宝宝呢!老师把它们请了出来,谁来领大家读一读?课件:带拼音我会认

A.“曲”是一个多音字,有同学知道那两个音分别是什么吗?(qǔ歌曲、qū弯曲。)课件:多音字“曲”

“曲”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口”应写得扁些,两个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请大家翻开书描一个“曲”。

B.课文中还有一个大家容易读错的多音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乐)我们一起来读读它的两个音。课件:多音字“乐”(lè快乐,yuè音乐。)

C.你们知道“亿”有多大吗?

我们操场的一圈是二百米,五圈是一千米,那么五十万圈就是一亿米。课件:操场图片我们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亿位处在第九位,看,这就是一亿。课件:亿位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请大家翻开书再描一个“亿”。

3.这回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出来和大家见面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课件:没拼音我会认 A.先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开火车来读。

B.大家齐读一遍这些字。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么多字,(三)感悟诗文

1.字都记住了,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两句话。)

2.学习第一句。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话。

刚才看你们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读。第一句话让老师来读读行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那些画面。

谁能说说第一句话都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板书:田野、枫林、蓝天、大海。] 在刚才闭着眼睛听的时候,你们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A.说的非常好。

让我们走进田野,一起去看看它是怎么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课件:第一句话第一行、金黄的果实你们瞧,田野献上了这么多金黄的果实。这些都是什么?(玉米、梨、橘子、稻子)

田野除了献上金黄的果实,还会献上什么呢?课件:说话训练【

出示图片】(田

野献上了红彤彤的苹果;田野献上了玛瑙般的葡萄)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田野献上了如此丰厚的礼物,祖国妈妈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让我们满怀喜悦地读一读这行。课件:第一句话第一行、金黄的果实[板书:献果实] B.你还看到了什么?

枫林也为祖国妈妈带来了礼物。

你们看,这就是火红的枫林。课件:第一句话第二行、枫林

前几天我们刚学了一首描写到枫林的古诗《山行》,你们还记得吗?那一句是停车坐爱——生齐背。今天读了《欢庆》的这一行,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枫林的另一种景象,就是像火红的旗帜。

“旗帜”是什么?在这里指的又是什么呢?

(旗帜就是五彩缤纷的旗子。这里的旗帜指的就是枫林,秋天枫叶红了,就是举着火红的旗帜。)

“旗”、“帜”两个字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四会字。

谁来讲讲“旗”?(“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这个字要注意点什么呢?(左边一个“方”,右边撇和横别忘记,先写撇和横,右下“其”中间是两横。)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一个“旗”。

“帜”呢?谁来讲?(“帜”左右结构。“帜”可以组词“旗帜”。)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帜”呢?(加一加;换部首;形声字)

枫叶似火,多么美丽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美来吧![板书:举 旗帜] C.还看到了什么?

课件:第一句话第三行、蓝天

鸽子象征着什么?(鸽子象征着和平。)

“洁”也是我们所要学习四会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洁”左右结构。可以 组词“洁白”。)“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

蓝天上飞着一群群洁白的鸽子。它们唱着歌,跳着舞来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了,此时,小鸽子们会说些什么呢?(祖国真伟大!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带着这深深的祝福我们一起读读这行。[板书:飞 鸽子] D.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看,大海也赶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了。课件:第一句话第四行、大海

它奏起了欢快的乐曲,唱起了动听的歌儿,多快乐啊!让我们快乐地读读这行。

[板书:奏 乐曲] E.同学们,课文第一句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快乐、祥和的图画!你们能不能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自己先在下面练习一下。

课件:第一句话中间分隔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师生接读)男女生配合读一读。(男女生接读)

课件:第一句话注有朗读提示齐读一遍,注意老师的朗读提示。

这句的修辞方法你们发现了吗?(拟人)是啊!作者赋予大自然以生命,更加表现出喜庆的气氛。

3.学习第二句

A.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全国上下,人人在欢庆,处处在沸腾!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二句话。B.“祖”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四会字,谁来讲一讲。(“祖”左右结构。)“祖”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C.“十三亿孩子”指的是谁?(十三亿孩子指的是全国各族人民,代表着工人、农民、警察、老师、医生、爸爸、妈妈,还有其他的很多很多的人。)[板书:人民]它指的是全体人民。

D.那么,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美好的日子”呢?[板书:祖国妈妈的生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换来的。/从那一天起,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每到十月一日,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你们看!全国各地都在欢庆。课件:举国欢庆

E.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课件:第二句话注有朗读提示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板书:庆生日] 4.指导读全文:

A.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瞧!课件:祖国变化

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六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你们自豪吗?激动吗?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我们的祖国妈妈说些什么?(我爱你祖国!/祖国,我为你骄傲!)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祖国妈妈的这份热爱吧!课件:【 配乐 】

B.是啊,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无论田野、枫林,还是蓝天、大海,都异常的美丽,全国各族人民更是沉浸在欢乐和喜悦当中。让我们全体起立,捧起书本,把高兴表现在脸上,把兴奋体现在声音里,再次感受祖国欢庆的气氛,表达我们的爱国之心。

四、仿说。

课文写了丰收的田野、火红的枫林、飞翔的白鸽、欢歌的大海、欢庆的人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祖国妈妈祝贺生日,看到这些,祖国妈妈可高兴了!除此之外,祖国妈妈看到这些也很高兴。【 课件 :欢庆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学着书上的样子也给它赋上一行小诗吧!(草原遍布洁白的羊群,果园缀满丰硕的果实,溪边绽放美丽的花朵,街道挂起红红的国旗。十三亿中华儿女欢度这快乐的日子,十月一日——我们共同的生日。)

老师把你们的所说整理了一下,看!课件:自编小诗

现在我们就来朗读这首我们共同写就的诗,作为献给祖国妈妈最特别的礼物。

五、拓展。

你们还打算献给祖国妈妈什么礼物呢?(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为我们的祖国争得无数的荣誉!

板书设计:

田野

果实

枫林

旗帜

9.欢庆

蓝天

鸽子

祖国妈妈的生日 十月一日 大海

奏乐曲

国庆节

人民

庆生日

《欢庆》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 篇二:反思

李红梅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于是我就以稻草人作为一堂课开头的素材,自然、新颖、形象、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中,我担当了导演的角色,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的很积极,因此课堂上学生很活跃但秩序并不混乱。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风,贵在点睛。”课堂结尾是老师尽情发挥才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大舞台。课尾作品展示环节,我尝试了一种新的结尾模式: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学生即兴表演的很投入很快乐,让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于构思,敢于创新,展开想象,放飞激情,就能够演绎出“五彩缤纷、光芒四射”的精彩课堂结尾。

老师只有“善教”,学生才会“乐学”,师生才能“共同成长”,是我在这节课上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而自信地投入到乡土美术活动之中,充分体会家乡的自然美与人文美,从而积极地参与乡土美术的资源开发与继承。

李红梅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李红梅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要好好儿活。

《自然之道》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讲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因为这是第一课时,我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理清文章层次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如抓住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蠢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愚不可及蠢的事?结果怎样?学生在回答问题当中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教给了方法,又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的意思,初步体会“自然之道”的意思。总之,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反思

曾红苑

《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课堂上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很容易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寻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与现实的冰冷对比解读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孩子的认识,勾起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从大年夜小女孩冻死街头还会面带微笑凄美的画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体会沙皇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安徒生给予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联系实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心存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在读悟的过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谈自己的理解,再从整篇文章想开去,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其实是在点燃心中的希望,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饥饿、痛苦时,还要让学生想想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而明白我们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和同情一些贫困者与弱势群体。教会孩子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曾红苑

《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课文很长,所描写的场景繁多,课前准备时,给我第一反应是必须把课文读短,力求达到“长文短讲”。继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文顺序,概括描写场景,开始了《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感觉教得不顺手,磕磕绊绊的,似乎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一、课前预设不够充分

复习导入中,设计回顾课文的主要场景,教师板书似乎还很顺手。顺势从整体入手,学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四个场景的情况,旨在高度概括,尽量读短文章。最初设想这一环节只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完成,不需要提到合作学习这一高度来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概括不准确,五花八门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得不够,在这一环节,应设置为小组内细读课文。二是,开国大典这历史事件与学生认识有一定的时间差距,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了解不够,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谈不上感同深受,或许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影相、声音信息资料,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会迎刃而解了。

二、课中“小组合作”深度不够

课堂中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设置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点,一是典礼中人们的表现怎样?划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二是阅兵式中,从语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对相关的句子画得比 篇三:一(1)教学反思

《春夏秋冬》教学反思总第1篇 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促进了学生发展,觉得以下两点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快乐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学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

2、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抓住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识字方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比较,发现异同。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经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这个特点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

《姓氏歌》教学反思总第2篇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 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小青蛙》教学反思总第3篇

1、导入新课时采用猜谜语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了解了“青”的意思,为使用“形声字识字法”进行识字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读文识字中抓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字形与字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比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感知形声字特点 的效果

《猜字谜》教学反思总第4篇

1、导入新课时采用谈话的形式,不仅了解了字谜的特点,也初步感知了猜字谜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从读词、读短语识字,到小组内互助识字,再到游戏闯关巩固识字等,认字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总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学中,我注重将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童谣和儿歌后,进而尝试

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读书的幸福。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得了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总第6篇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并感受故事的主题——嫁女办喜事。由此,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表演故事 的环节中,分发各种角色的头饰,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又能大大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总第7篇

1、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先了解沙洲坝的地理环境,出示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让学生大声朗读,想象沙洲坝人民缺水的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缺水带来的烦恼,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沙洲坝人民生活的不容易。

2、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读顺,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从而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总第8篇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也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我以“情”贯穿全文,以 “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

一、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根据这种教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自己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陕西省安监局领导下一篇:信息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