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2024-10-22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共7篇)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疗卫生与疗养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护理模式已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在社会转变过程中,尤其在当今医患、护患关系紧张阶段起到了由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而且有利于缓解医患、护患关系,有利于工作更好地开展,适应模式的转变。

那么什么叫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一种新型、科学护理模式,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病人入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纳入护理日程,病历资料。出院后随访工作,都输入电脑,为病人身心提供方便;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

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就心理护理而言,是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可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和充分的照顾。其中问题之一就是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在目前人员紧缺、护理分工以任务为主的情况下,难以向患者提供主动的、连续的护理,而与患者缺乏交流是常见的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大约75%决定起诉的想法是被工作人员的态度和缺乏相应的交流而激发[21。因此,应加大护理人力资源的投入,切实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和素质,按照临床实际工作需要、满足患者护理要求和保障患者医疗安全需要配备护士。

对护理人员本身而言,要加强整体护理,首先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还应有高度责任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交学、论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病人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看到自身价值,增加过做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其次,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应当充当不同角色,病人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不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在改变医护和护患关系时,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摆脱了常规护理方式,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加强,时时刻刻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病人问题为目的,医护主动交流自己看法,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充分了解病人的需要,对待病人热情、周到,耐心解答病人提出问题及有关疾病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整体护理中参与心理护理关怀,充分保障患儿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由81%上升至99%,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新的整体护理的理念。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树立起良好护理品牌形象。

摘要:目的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过程中,注重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分析整体护理影响医患、护患关系的重要性,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加强本科室护士整体护理理念的培训,在工作期间科室护士自我总结,平日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结果整体护理中参与心理护理关怀,充分保障患儿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由81%上升至99%,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新的整体护理的理念.结论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树贞.医院护理管理培训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88.

[2]SageWM,HastingsKE,BerensonKA.Enterpriseliabil- ityformedicalmalpraciceandhealthcarequalityimprovement[J]. AmJLawandMed,1994,20(1-2):1-28.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篇2

【关键词】整体护理方法;儿科病房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63-01

儿科病房的护理对象比较复杂,护理时不仅要考虑患儿的自身需求,还要满足患儿家长的服务需求。小儿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点,成人护理模式显著不能满足小儿的护理要求,我们根据小儿的特点专门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模式,制订了一套应用于儿科病房的整体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科室情况:对外开放45张床位,25名护理人员,床护比例为1.8:1,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岁。

患儿基本情况:选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入院的3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儿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中男185例,女135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2.8±1.3)岁。

1.2方法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充分考虑到患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而进行的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患儿的入院管理 首先,住院对患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环境,且身体患有疾病,患儿会产生胆怯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就要做好接待准备,帮助患儿缓解恐惧心理,从而让患儿尽早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其次,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或静脉穿刺时,要告知患者家属进行此操作的目的,小儿看见穿刺针一般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安慰患儿要放松,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且要尽量一次成功;患儿耐心有限常常不能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此时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与配合,来帮助患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首先要向家属解释用药目的及用法用量,其次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合作让患儿配合治疗,使患儿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1] 。

1.2.2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小儿情绪不稳定且身体患有疾病,就更容易哭鬧,影响病房其他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另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各项检查,应告知家长注意事项,与患儿沟通,避免给别的患者带来困扰。我们还可以根据患儿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把患儿的被子换成卡通图案以及在墙上贴一些卡通人物来愉悦患儿的心情,使得患儿可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

1.2.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关的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与不同职业和学历的人群进行交流的语言和社交技巧。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模式专题讲座和培训,总结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4协同式护理方式 患儿对护理人员一般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来完成各项操作,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解释操作的目的,执行此操作的重要性以及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家长对每一项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消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而取得家长的配合。

1.2.5患儿的出院管理 患儿在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家长做好出院的指导工作,并定期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出院后的康复状况。

2 结果

通过对患儿应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患儿的住院日明显缩短,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通过对患儿家长的定期随访沟通,患儿的整体康复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患儿家属对我院的护理水平的满意度非常高。

3 讨论

儿科病房的护理对象比较复杂,护理时不仅要考虑患儿的自身需求,还要满足患儿家长的服务需求。小儿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点,成人护理模式显著不能满足小儿的护理要求,所以找到一种适合儿科护理的方法势在必得。从内容和形式上均能真正满足患儿需要的护理模式是日前儿科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2] ,我们借鉴国内许多护理专家作的研究和探讨,我院特制订了一套应用于儿科病房的整体护理方法,首先要把患儿看作是自己的亲人,然后从患儿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也要考虑到患儿家长的心理以及情绪。我们首先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和宣传教育,让患儿家长协同护理人员做好对患儿的各项治疗。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做各项操作前要想患儿家长阐明操作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操作的方法,告知家长具体情况。操作前还要安抚患儿紧张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要耐心温和的劝说患儿,而且护理人员在操作时要尽量一次就成功,减少患儿的疼痛。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进而帮助患儿预防某些疾病,从而更好的照顾患儿。

本研究中,对患儿运用整体护理法不但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日,还使得儿童的康复和心身健康都得到了良好护理。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模式不仅最大限度满足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还促进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信任度,缓和了现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进而减少了护理投诉率,使得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护理工作更加顺畅,整体护理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和广大公众的需求,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怡,刘小明,蔡华.层级全责护理工作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2011,4:172-174.

儿科整体护理中护士的素质要求 篇3

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护士素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换位思考

1.1 住院后患儿及家属往往会因为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住院生活的不便引发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这时护理人员要给予理解及安慰, 做到热情的迎接患者;详细的介绍病区环境;对病室及病区内一些特殊设施要细致的向患者说明使用方法;对住院期间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的安排也要明确的告知患儿和家长, 并解释这些规定执行的意义和必要性, 取得患儿和家长的支持。让患儿和家长因为对细节的了解而放松心情。

1.2 部分患儿家长因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社会上的一些负面言论、护理人员的年龄等因素引起的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要能宽容对待, 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选择要求, 并积极与之沟通, 消除隔阂。

1.3 孩子是每个父母最珍贵的宝贝, 孩子生病了家长肯定会焦急、紧张、寝食难安。那么如何来帮助他们呢?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让家长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能有所了解, 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用无私的爱心关心爱护患儿, 对患儿的痛苦要能感同身受,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细致;言语和态度要亲切、和蔼;尽最大可能减轻患儿的痛苦。

2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所以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 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

2.2 在每天护理工作中, 责任护士要到病房查看, 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 掌握第一手资料, 以便准确评估患儿的情况, 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及时发现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2.3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在指导患者的同时也能考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可靠,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3熟练掌握沟通的技巧, 并能灵活应用

3.1 尊重患儿与患儿家属, 面带微笑, 言语亲切和蔼。

3.2 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以干净整洁、典雅大方的形象赢得患者良好的印象。

3.3 灵活应用肢体语言, 在患儿痛苦、不安时可以给予拥抱和抚摸、抚慰患儿。

3.4 熟练应用语言艺术, 巧妙的安抚患儿和家长, 化解护患之间的矛盾。

4体会

4.1 良好的沟通素质可以消除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 减少医患、护患之间的纠纷, 使患者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

4.2 良好的理论素质可以帮助患儿更加全面的制定严谨可行的护理计划并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有利于向患儿传播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篇4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 对环境的陌生感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怀疑和不信任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 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

2.2 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3 护理措施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 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环境; (2) 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介绍病情, 发病原因, 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 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制定的,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1) 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护士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2) 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恐惧, 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方法、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怀疑, 要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 治疗要因人而异, 通过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 消除家长的怀疑。

3.3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 (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篇5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 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

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 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

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 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 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

表现为不安心治疗, 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 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 表现得很悲观, 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 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要求转院等。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 对孩子有欠疚感, 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 如打骂医护人员, 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 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2 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 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 有同病相怜感, 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 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 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 介绍病情, 疾病的发病原因, 一般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如饮食护理, 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 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 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 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 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 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同时与医生沟通, 在用药方面, 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 应用婉转的语言, 安慰家长, 给以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 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 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 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 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 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 “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如一次成功, 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 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 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 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 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 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 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注意有技巧的交流, 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 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 不要一味袒护。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 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如何正确喂养患儿, 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 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 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 也增加了护患感情,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 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 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 一旦发现, 要及时制止, 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4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 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 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 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要有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 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 和蔼可亲的态度, 亲切美好的语言, 只有这样, 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 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 鼓励家长提出疑问, 认真解答疑问等, 都需要技巧。

5 结语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篇6

责任制护理是一项新的临床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大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整体护理。作为责任制护理的延伸,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强调的是对患者实施连续的照顾,即责任护士对其“承包”的患者全面负责,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等。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的护理。责任制护士还配合医生寻找出患者的生物致病因素与社会心理致病因素,以便彻底消除病因,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在儿科病房中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所取得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科有床位31个。护士9名,护理师4名,主管护师3名。其中,大专学历10名,中专6名。

1.2 方法

1.2.1 舒适的住院环境

为了使患儿减少心理上的恐惧感,特别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笔者所在科增配了绿色植物,并在墙上张贴活泼动感的漫画,病室窗户墙壁使用适量色彩鲜艳的墙纸装饰。允许患儿的父母白天一起陪护,晚上可由父母任意一方陪床。

1.2.2 层级管理护理人员

为了能合理调配科室人员,笔者所在科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科内实行责任组长-高责护士-责任护士层级管理制度。护士长按照能级对应关系,不同级别的护士护理职责不同。责任组长每日督查患者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并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质量评估,对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高责护士指出,要求其提出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高责护士每日密切留意病危、病重和一级护理患儿的病情变化,对病危、病重及一级护理质量标准,包括基础护理、导管护理进行评估,指导并督促本组护士完成相关的治疗护理工作,确保工作的落实。责任护士负责一切基础治疗性护理操作,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并建立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包括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舒适护理、皮肤护理和分级护理。

1.2.3 重新分配岗位职责

按照护理工作量和病情危急状况,将病区分为两大区域,分别为重病区和普通病区。重病区的患儿病情危急,须24 h专人看护。疾病多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小儿肠炎合并重度脱水、脑病、癫痫持续发作、小儿哮喘发作等;普通病区多为病情较为稳定的患儿,多见于单纯性腹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根据这2个不同等级病情所需要的护理需求,按照笔者所在科护士人数,将16名护士分为两组。其中每组各8人。责任小组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年资、学历、实际工作能力、经验和责任心进行新老、强弱合理搭配,按照每组护理工作量和病情危急情况,设2名责任组长。每组分管11个床位,并实行分层不分等制度,人人参与基础性护理。

1.2.4 APN连续排班

为了避免过多的人力资源耗费,减少不必要的交接班次数及时间的浪费,将原有的排班制度改为以责任包干制护理为单位的APN连续排班方式。A班8:00~16:00,P班16:00~23:00,N班23:00~8:00;责任组长8:00~12:00,14:30~17:30,夜班后休息2 d。休息期间责任护士分管患者由其高责护士代管;高责护士休息期间,其分管患者由本组年资高的组员代管,护士工作时间得到合理调整,休息时间更为集中。

1.3 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科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患儿病历560份,对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实施前后的服务质量,包括患者满意率、基础/专科护理落实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医护关系满意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实施前后各项指标情况详见表1。

例(%)

3 讨论

3.1 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从表1可以看出,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满意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由于每个责任小组负责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每个护士有固定管床,始终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及护理[1]。责任护士每天巡视病房的次数多了,对其所负责病床责任感更强了,并对服务过程中的细节更加关注。例如病区是否达到安全、舒适、整洁和安静等要求;床单位是否整洁,床头卡上的信息是否和患儿相符;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做好分级护理;检查病房有无安全隐患等问题,床栏是否拉好,热水瓶和药物等是否放在安全的地方;家属是否对患儿病情有一定的了解,有无遵守医生护士的医嘱等。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不仅为患儿提供了温馨的住院环境和生活上的照顾,让患儿切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爱,同时增进了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也对战胜疾病有了更大的信心。

3.2 基础/专业护理落实率大大提高

实现责任小组包干制整体护理后,基础/专业护理落实率大幅度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2.1 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中,高责护士带领责任护士一起做好患者交接工作,并重点掌握本组危重患者、新入院患者及病情有变化者的情况。责任组长指导高责护士和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拟定护理计划,制定并落实护理措施和评价护理效果等。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由年资高的护士来完成,并让低年资护士在旁观摩学习。高责护士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检查分析,对出现的错误做到“早发现早纠正”。责任组长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起到了监督作用,保证了本组组员的工作质量。相对于低年资护士,高责护士在操作技能上更加娴熟,经验也更为丰富,在技术上对低年资护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护士长、责任组长和高责护士层层把关护理质量,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责任护士与患者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护士更加清楚地知晓自己所管患儿的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效果和心理状况。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实施后,避免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护理质量上去了,同时也避免了医疗事故和纠纷。

3.2.2 层级管理又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充分发挥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作用,还促进了小组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帮助,最终全面提升了护理操作的落实率和质量。层级管理更与APN连续性排班相辅,在处理危重患儿及难度系数较大的护理操作时,新老护士的搭配充分发挥了年资高护士的丰富经验,不但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而且减轻了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

3.3 提升了健康教育普及率

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后,责任护士健康宣教更为积极主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护士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及人格特征的患儿家属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采取多样化的健康宣教;对患儿使用带有趣味性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边讲解边示范,吸引其学习的兴趣。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后,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的知识、护理和保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责任护士和责任组长的责任感,更主动的到床头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专科护理和健康指导。高责护士和责任护士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我,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提高了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

3.4 医护关系的满意率升高了

医护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责任包干制护理实施前,由于护士没有固定管理的患者,医生经常不清楚医嘱的执行者,护理措施很难一一落实;实施后,责任组长每日与医生共同查房,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制定护理方案,使医生和护士共同围绕患者,完成各项诊疗、护理工作,增强了医、护、患三者的沟通。护理工作质量上去了,医生、护士的关系融洽了,医护关系的满意度极大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方面,护士需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主观反应和需求;另一方面,护士是医生与患者间的一个桥梁,医护关系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起关键作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的实施,促进了责任护士与医生的沟通交流,使责任护士更主动向医生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了解患儿的治疗方案,在遵守医嘱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措施作出适当的调整,得到了医生充分的肯定和信任。

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是为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和有效的护理模式[2]。笔者所在科在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后,实现了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出院后全程护理,初步建立了以优质护理服务为目标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不仅家属放心,而且病房医生也放心,同时也意识到,完善各项后勤保障和各级护士的绩效考评的必要性。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将自己的意见与本院护理部继续探讨研究,在工作质量、制度执行、服务满意度等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基础上,增加对护士基础护理工作量的考核评分[3],让护士劳有所得,优劳优得,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使护士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S].2010.

[2]董兰菊,钟佩红.床位包干制管理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10-13.

儿科整体护理探讨 篇7

1 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1.1 加强护患沟通可弥补医患沟通的不足。

在临床中, 护士与患儿的接触最多, 从接待新入院患儿到护送患儿出院, 在此期间, 护士应热情主动的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自己、科主任、护士长及病房环境等, 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级难题, 消除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及紧张感。

1.2加强护患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渠道。

护理质量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只有做好护患沟通, 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及患者的安全。

2 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

2.1 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由于医院特定的环境, 时时刻刻给患者各种心理感受, 使护患沟通受到限制。

2.2 患者因素

由于患者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 以及道德修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不同角度影响沟通的质量。尤其是患者的知识水平影响着护患沟通的程度和深度[3]。

2.3 护士因素

①护士的工作责任心、知识面及操作水平是影响护患沟通的直接因素。如护士专业操作技巧、沟通技巧不熟练, 加之知识面狭窄, 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 难以得到患者的信赖, 将妨碍护患之间的良性沟通。②护士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表达能力也是影响护患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情绪不稳、心理健康不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护士是很难与患者取得有效的沟通。

3 沟通时间

3.1初入院时, 家长往往因疼爱孩子又缺乏医疗知识加上经济的困扰, 而表现出焦虑的心情容易出现态度生硬, 冲撞医护人员, 此时, 护理人员对家长要有同情心, 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感情, 力求使患儿感到亲切, 而这时在语言上应注意, 准确生动, 有感染力。

3.2在治疗中, 因护士是整个医疗活动的主要成员, 是患儿的照顾者和代言人, 患儿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是护士, 所以护理人员要站在家属的立场考虑问题, 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 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具体做法就是:能专业倾听家属的陈述, 认真解答, 特别是每次为患儿作护理操作前, 要向家属解释清楚, 我要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会给患儿带来什么好处, 操作过程应注意什么等。

3.3出院时的沟通

患者出院时护士需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回家后的注意事项, 指导饮食、休息, 继续用药情况, 复诊时的方法等。沟通技巧上应注意:①出院时应适时寻找引起患者注意的话题切入。②结合患者病情, 应用恰当的语言, 给予患者信心与希望。③掌握合适的沟通时间, 一般最好不要选择出院当天, 应在治疗快结束时进行。④做好电话追踪访视的宣教,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4 沟通的内容

沟通内容要全面而广泛, 重点是新患者、重患者、疑难患者、病情反复、迁延的慢性患者是护患沟通的重点, 还有相关疾病知识和预防常识等是沟通的关键。

5 沟通的技巧

5.1 注重第一印象

护理人员面带微笑接待患儿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微笑可使患儿消除陌生感, 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护理人员用慈爱、温柔的目光注视患儿, 可使患儿消除对医务人员的恐惧感, 感觉到被关心、被爱护、被尊重。此外, 护士精力充沛, 仪表端庄, 态度和蔼可亲, 语调轻柔、举止大方的白衣天使形象都会给患儿及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使患儿和家属感到亲切、被重视。

5.2 有同情心

患儿及家属总有痛苦、焦虑、恐惧、渴求、期待的心理, 给予充分的理解, 做到热情关心, 仔细了解, 耐心解答, 细心操作, 想方设法让患者的心理保持最佳状态接受护理为护患沟通交流打好基础。

5.3 学会控制情绪

护理工作中、生活中难免会碰上一些不顺心事, 往往在工作中会表现脾气暴躁, 态度生硬, 精神不振, 工作出错等, 也会干扰同事们平静的情绪, 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因此, 要学会自我控制,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忘记患儿是我们第一关注的焦点。

5.4 灵活使用各种语言[4]

5.4.1 赞美性语言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是父母的希望, 适时赞美孩子“多聪明、多懂事、多可爱、多勇敢”等会使每个家属笑逐颜开, 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 融洽护患关系。

5.4.2 鼓励性语言

每当高热不退、呕吐腹泻不止的患儿病情有所好转时及时应用鼓励性语言, 如“精神气色好多了, 过两天又能像以前一样又蹦又跳了”。使患儿及家属对病愈充信心和希望。

5.4.3 安慰性语言

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 对家属的沟通尤为重要, 尤其是连续几天高热的患儿, 家属的焦虑更是可想而知, 我们要同情、理解, 向他们解释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可以用“我很理解您的感受, 尽量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患儿的痛苦”来安慰家属的焦虑和不安。

5.4.4 解释性语言

当家属提出各种问题时, 因人而异, 恰如其分的解释, 当家属对医护人员或医院有某些意见时更要及时解释, 减少和避免冲突发生。

5.4.5 告知性语言

结合儿科健康教育告知患儿有关疾病的情况、诊断、预后、注意事项等, 使患儿主动参与治疗, 并配合治疗护理同时, 可避免患儿家属由于疾病和知识缺乏而盲目恐慌和焦虑。在儿科病房, 经常发生家属把白雪球升高引起的败血症与白血病概念混淆, 而导致入院时神色慌张的现象, 往往经过询问、解释、告知详情, 才如释重负。

5.4.6 询问性语言

每天下午利用巡视病房与患儿和家属接触的机会, 酌情询问患儿的病情, 一方面了解病情收集信息, 另一方面表达了护士对患儿的关爱。

5.4.7 形体语言

人与人之间仅限于语言沟通是不够的, 人的情感纷繁复杂, 情感的表达也多种多样[5], 工作中应尝试形体语言, 如:眼神、手势、姿态等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具体做到:走到病房笑一笑, 患者床前站一站, 凑近患者看一看, 患儿额头摸一摸, 患者小手握一握, 怕生婴儿逗一逗, 时间允许抱一抱, 生活不便帮一帮等。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5.5注意倾听, 多给与安慰。

护理人员在和患儿家长交谈时应注意倾听, 不要随意打断[6], 有时患儿家长只是想找人说说内心的苦闷, 并不需要什么解释。护士应耐心、认真的倾听患儿家长的诉说。及时满足患者需要,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愤怒情绪, 使患者身心恢复平衡[7]。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绝对信任, 从而取得有效的效果。

5.6 过硬的医技水平是有效沟通的保证。

良好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信任与理解的桥梁。因此我们应从内涵上下功夫。

在儿科, “一针见血”效果就显得及其重要, 容易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 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 使自己的穿刺技术娴熟、准确, 尽量做到镇静自如, 有条不紊, 一针见血, 才能使患儿和家属心理上接受, 如果穿刺失败, 患儿家属不满时, 护士不能推脱责任, 说些报怨话, 这样容易激化矛盾, 如果主动说:“对不起, 请原谅。”找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士来扎, 并通过两人配合顺利完成高难度的穿刺技术, 令家属满意。此外, 加强责任心, 勤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为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

6 结论

在护患沟通中, 护士不但学到了许多交流的基础知识, 而且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也有所提高, 使护士主动执行医嘱, 完成护理操作变为主动与家属沟通, 评价患者和家属的要求, 提供个性化护理。此外, 应倡导“四多”服务[8], 几多几句问候, 让患者感到温暖;多几句解释, 让患者感到舒心;多几次巡视宣教, 让患者感到放心;多几次帮助, 让患者感到满意。总之, 通过加强护患沟通, 切实改变了过去护士只关心病情, 不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导致被动接受治疗的局面。增加了护士与患儿的接触与交流, 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护士的专业价值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廖可安.浅谈与癌症患者的沟通技巧[J].护理研究, 2005, 19 (2) :344-345.

[2]曹文娟.人文护理的现状与思考[J].天津护理, 2006, 14 (5) :298-299.

[3]谌永毅, 方立珍.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6.

[4]王玉珍, 常清娟, 孙金英.护患间语言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0, 6 (1) :78-79.

[5]陈志玲, 郝庆霞, 刘晶, 等.语言艺术对患者手术前护理的重要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9, 30 (13) :164-165.

[6]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4.

[7]骆益春.倾听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杂志, 2006, 35 (12) :94-95.

上一篇:异化方法论文下一篇:价格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