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和谐、发展(共10篇)
主体、和谐、发展 篇1
和谐课堂是一种环境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鉴于此, 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主动参与学习, 使其潜能得到发展。
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指对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参与知识的学习,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 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因此, 我在上课时总是衣着整洁端庄, 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 是和我们一起探索研究学习的。我接任的班级都是起点比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比较差的, 首先我努力从情感上去取得学生的信任, 今年我新接任的五年一班, 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 在中秋节的那天上午, 正好上“分饼”一课 (分数的再认识) 。当天下午, 我把家里的四盒月饼带到班级来, 我告诉学生, 上午咱们是纸上谈兵, 下午我们集体过一个真正的分饼尝饼的中秋节, 学生们一听都非常兴奋, 整个教室沸腾了。我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公平分饼。看着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分饼、品尝月饼, 我感到和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 我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才能转化为动力, 并爱屋及乌地爱上你的学科。
二、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 达到情境与问题的和谐统
一
新课程非常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我个人认为, 情境不仅仅是用来引入新课的工具, 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 要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贯穿课的始终。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上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时, 利用本校资源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校与新村小学开展“手拉手”举行夏令营活动, 午饭时先要进行配菜, 谁配得好就可以聘为“配菜员”, 那么应该怎样合理配菜呢? (出示荤、素菜名) 本课设计时教师充分利用本校资源, 大胆将课本中的例题与练习进行改编重组, 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串———“配菜”“配衣服”“配房间”等一系列生活中的搭配问题, 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置于系列生活情境的“大课堂”中,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并从中发展数学能力。这种好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建立数学模型, 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 使情境创设和问题解决达到和谐统一。
三、实现动与静的和谐共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小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是建立表象, 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 同时关注学生活动中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动与静的不同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 达到动与静的相对和谐。如在“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 教师安排了动手操作, 通过“照相”环节, 给“衣服”“裤子”“裙子”搭配成套, 动手摆一摆, 连一连, 并及时引导学生“你是怎么搭配的?”“你能将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么?”这样让学生在“动”之后, “静”下心来, 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将操作层面提升到“数学化”这一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形式上, 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有序的数学思考方法, 对掌握的表层知识加以深化, 对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体会, 有所感悟, 使动与静互相融合, 营造出和谐的美。
诚然, 要构建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和谐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 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涌动生命的灵性, 才会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小)
构建“主体—和谐—高效”课堂 篇2
一、构建“主体—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先学后教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教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要敢于、善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先学、自学,教师再精讲活练,提高学生吸纳知识、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和谐的成长。
(二)自主学习原则
自主学习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品质的彰显。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技巧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主体性真正发挥出来,更好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爱好特长,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交往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没有发生教学。“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影响、补充,达到共识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根本所在。
(四)探究学习原则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主线和归宿。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任务和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实践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五)全面和谐原则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系统的发展。
(六)愉快学习原则
愉快学习是和谐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不愉快很难做到和谐。课堂教学中要把轻松愉快与精力集中结合起来,创造愉快氛围是为了更集中地学习。
(七)整体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学科教学内容也是一个完整体系。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数学中的一个章节,物理中的一个单元,教学时都要把它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保持教学中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八)激励高效原则
教师运用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励学生活跃思维,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和想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通过激励重点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遵循以上八项原则指导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还要把握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群体与个体、激励与压力和赏识与惩戒八个关系,形成教学诸要素之间互补、互动、有机共融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主体—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结合现代化学校课堂教学的“面向全体、精讲多练、师生互动、技术运用、目标达成、课后反思”六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各学段、学科要围绕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尝试:
(一)预习导学
这里所说的预习导学是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按照教师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自学要在教师指导下,有目标、有顺序地学习思考。通过自学使学生产生回顾、联想、分析等初步思维,进而产生认知的疑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进入饥渴状态,产生出极为强烈的质疑、解疑愿望。
(二)精讲点拨
依据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与质疑,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归纳梳理,确定教学方法和精讲策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通过精讲点拨由浅入深地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扩展和延伸,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矫正和补充,从而破解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在系统性,形成理解、把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当堂训练
按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状况,在精讲点拨的基础上当堂训练、消化、巩固。教师要精选习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堂堂清”。
(四)总结评价
主体、和谐、发展 篇3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 具体表现为他们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先天具有的, 而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活动来获得的, 并且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获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而是随时面临着丧失和削弱的危险, 所以必须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 才能使幼儿的主体性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强化。
那么, 何为双主体呢?其基本内涵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 其功能是积极主导;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幼儿, 其功能是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同时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使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体和幼儿生命体交相辉映、融合一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具体说来,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 认识教育对象, 钻研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 设计教育程序。
(2)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 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影响和各种教育资源, 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 必须把具主体性的幼儿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幼儿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 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 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 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 又要把具主体性的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状况、主体性的发展程度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既要在教育内容的传授中凸显自己的主体性, 又要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开发与培养中凸显自己的主体性, 从而充分表现出教师这一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待征。
区域活动创设增进师幼关系。
1.根据幼儿园课程创设
幼儿教学课程受多方面的影响, 根据纲领的大方向指导, 结合当地地区的经济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幼儿区域化活动需要就幼儿园设置的本课课程进行实施。
例如, 根据本地的老街情况, 可以开展诸如陶艺、纺织、园林等不同的区域活动。具体情况根据当地发展的经济文化不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2.根据幼儿年龄段创立
提高区域化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根据幼儿年龄段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区域化活动范围。
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由于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的怀抱, 更多还是需要一种家的感觉和温暖, 开展的活动也多是以家庭活动为主, 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中班的幼儿喜欢角色扮演游戏, 需要提供一个自由的场地及许多活动所需的材料, 大班的幼儿已经逐渐出现好奇心和了解周围事物的想法, 可以开展相关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的区域化活动。
3.围绕活动主题创立区域活动
设置符合主题的区域化活动也是提高区域化活动有效性的良好举措。根据每个开展活动主题的不同,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区域和材料开展活动。例如, 秋天的丰收主题, 就可以投入稻谷、树苗、花朵果实等活动玩具, 模拟生长种植环境, 让幼儿体会到秋天收获的喜悦和乐趣, 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朱其训教授在《和谐教育论》 (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中指出学校教育的和谐, 意指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智力体力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教师和幼儿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因此, 以师幼互动为特征的活动中, 教师主体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 相互依附。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师角色行为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 它标识着外显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手段, 同时反映了内隐的教师角色定位、角色转换和角色意识。幼儿园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相同的角色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幼儿教师必须与尚不成熟的幼儿频繁长期地互动, 因此师幼互动属于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 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也反映了教育的随机性。教师应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微观行为联系起来, 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着眼于改变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从而促进师幼积极、有效地互动。
针对幼儿园的自身特点, 其双主体的和谐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手段。我认为, “爱”就是使幼儿园和谐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幼儿园能够尊重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精神, 尊重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倡导双向交流, 倡导对话, 而且允许怀疑, 鼓励质疑, 欢迎挑战, 这样给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给予教师爱。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对学习活动的主体———幼儿的爱, 从而使幼儿园又快又好地和谐发展。
主体、和谐、发展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轻松和谐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感受中华瑰宝、接受心灵洗礼的神圣殿堂,更是师生合作、生生交流的大舞台。新的教学背景,新的改革机遇。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必须以站在讲科学的高度,积极树立勇探教学新路,全面均衡发展的理念,张扬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学海踏浪的激情。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是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呢?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广大教师一改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探索的新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宗旨。还学生以主动权,赋课堂以生机,点创新之激情,奏共进之交响。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长于创新,努力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营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质疑、教学相长的教学新殿堂。
一、打造经典栏目,铸就文学磁石,营造愉悦氛围
堂堂文化快餐,餐餐珍馐佳肴,顿顿丰盛美味,时时回味悠长。每节课拿出五分钟,随机交叉开展“五分钟”文化快餐活动,形式多样,层出不穷。有“每课一成语”、“每课一故事”、“每课一英雄”、“每课一典故”、“一句格言”、“一个歇后语”、“一首歌”、“五分钟演讲”、“我看语文教学”……一道道快餐,一处处风景,真所谓五味俱全,风景宜人。
正如一名同学所说“五分钟的演讲,搭起了师生的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学生可以互吐心声,谈未来。谈自己的兴趣,议伟人之雄韬伟略,论奸臣小人之小肚鸡肠,谈上下五千年,侃航天之辉煌,聊英雄之壮胆,评时事以论足。愤索马里之海盗,献抵经济危机之良策,真所谓生猛海鲜,南北大菜,丰盛之极。
“我看语文教学”也不逊半点风骚,教师在教学中的点点失误,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消除了失误,沟通了心灵:一个个奇思妙想,足以显示“四两拨千斤”的匠心独运……学生对这“五分钟”视若珍宝。学生普遍反映“有时想瞌睡或精神不佳,但经不起这五分钟,就像注入了兴奋剂。一下子就亢奋到了极点”,也有的说“春风送暖人屠苏”,也有的说“有种‘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神奇感觉。”
二、巧妙设题,善于激趣,建构愉悦氛围
巧妙设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正所谓“教无定法”,问题一定要灵活化,多样化。有“猜谜激趣法”、“故事引路法”、“设题质疑法”、“简笔图形法”……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先设计问题:这群斑羚是怎样的一群斑羚?它们为什么飞渡?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三、借助多媒体功能,创设情境氛围
多媒体能将单一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声情并茂的画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接受思想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强烈求知欲。保持兴奋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搭建对话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拓宽视听范围,训练记忆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我运用了远教资源中的有关素材,向学生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面貌、人文风情以及与课文情节密切相关的古罗马法。同时。调用与课文情节相同的舞台表演录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魅力。我利用远教资源较好地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实现角色转变,生成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形式上,以学生讲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维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气氛。
打破传统教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诱导学生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就课时目标中的要点、难点,鼓励学生针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另外,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让他们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活跃思维往往能激起教师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桃花源记》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讲对渔人的看法。一位学生侃侃而谈,把发现桃花源的“渔人”设计为“愚人”,学生为之哗然。为了辩明是非,我趁机对学生讲解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学生心服口服,认识得到了升华,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语文教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在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而且要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小议主导和主体的和谐统一 篇5
【第一次试教片段】
l.积累表象, 充分感知小数的意义
(1) 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 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0.3元0.05元0.48元
(1) 逐一研究:
(2) 概括认识:0.01, 0.05, 0.08都是两位小数, 分别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
(2) 出示例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每份长1厘米。1厘米、4厘米、9厘米用分数分别怎样表示:
(1) 集体研究1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4厘米、9厘米并全班交流:
(2) 小结:0.01, 0.04, 0.09都是两位小数, 分别表示l米的百分之几。
(3) 能不能用来表示三位小数?举例说明。
逐步认识:1毫米是l米的, 可以写作0.001米。
7毫米是1米的, 可以写作0.007米……
2.引导观察板书, 抽象概括
……
思考:从表面上看, 学生经历了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的建构, 可是细想起来, 学生思维犹如“笼中之鸟”, “飞来飞去”总也离不开教师划定的圈子, 没有伸展的空间, 更谈不上自主建构。在教师的扶持下, 虽然较为成功地建构小数的模型, 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 学习能力也未得到有效发展。
【调整后教学片段】
1. 回忆:谈话铺垫, 唤起记忆, 再现一位小数
在 () 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1 角= () 分3厘米= () 分米
4分= () 角5分米= () 米
在教师组织下, 逐步唤起三年级时学习的关于小数的知识, 再现相关的内容, 巩固已有知识:1角是1元的, 即元, 可以写作0.1元;4分是1角的, 即角, 可以写作0.4角……
2. 研究:教师主导、着力探究, 认识两位小数
将“4分= () 角”, “3厘米= () 分米”分别改为“4分= () 元”, “3厘米= () 米”, 有了一位小数的认识基础, 学生不难迁移:4分是1元的, 即元, 可以写作0.04元;3厘米是1米的, 即米, 可以写作0.03米。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将学生的思维又成功向前推进, 从而概括出: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而两位小数表示成百分之几。
3. 运用:学生主体, 自由驰骋, “创造”三位小数
当教师将“两位小数表示成百分之几”板书完毕, 学生脱口而出: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位小数……我意识到, 此时学生的思维激情昂扬, 就像一个一直由父母搀扶着学步的孩子, 此刻, 他多想挣脱父母的手, 自由地“行走”, 因为他已经具备了独立驰骋的基础和能力, “翅膀硬了, 想飞”!
为了让更多的“鸟”成功的飞起来, 我不失时机的帮助中差生寻找思维支点:要像刚才那样“创造”三位小数, 这两个单位之间进率应当是多少呢?试举例说说看。
此时, 学生思维绽放异样的光彩:
生1:1克是1千克的用0.001千克表示。
生2:1米是1千米的, 用0.001千米表示……
师:不错!0.001是三位小数。不过, 说到现在, 你们“创造”的是同一个三位小数:0.001。来些变化, 加大难度, 继续!
生3:15克是1千克的, 可以写成0.015千克。
生4:125克是1千克的, 可以写成0.125千克。
生5:60米是1千米的, 可以写成0.060千米。
此时, 课堂上依然小手“林立”……
师:说得真好!三位小数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 从一位小数到现在的三位小数, 是怎样被我们一一创造出来的, 课后能不能再创造一个四位小数来呢?请有余力的同学试一试。
4. 深化:对比练习, 巩固理解, 深刻认识
在 ()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思考:数学学习活动本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这里充分挖掘了概念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引导学生经历回忆———建构———运用———深化的研究过程, 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建构。在回忆、建构环节, 老师很好的发挥“首席”作用, 逐步让学生“翅膀强硬”, 储备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为“飞”做好一切准备;在运用环节, 教师大胆放手, 成就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励学生“振翅高飞”。
主体、和谐、发展 篇6
当欢乐的音乐响起, 学生主动的从教室中走出来, 蹦蹦跳跳的进入操场, 并以散点的形式在操场中站立。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礼为先, 以动为主, 同学们学习礼仪舞和健身操。当学生的准备活动结束后, 他们便进入了自由的分组活动。起先, 是以班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分类, 每周进行一次轮换。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后, 老师又引导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活动方法, 同时还在每月进行一次比赛, 使小小领操台成为“才艺能手”的健身小擂台, 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始终处在兴奋的激进中。最后, 当轻松的音乐响起, 学生们主动的把各种锻炼器材归还原位, 在音乐声中似归家的“小鸟”, 慢慢的飞回教室, 在飞行中学生们柔和的展动着双臂, 并配以一定的深呼吸进行退场。可以看出, 该校的快乐晨练完全改变了以往晨练的模式, 这种晨练是课改后的成果。在晨练中有着一般晨练没有的亮点和特色。如:学习礼仪舞, 韵律操和分组活动以及自主活动的形式。但是, 课改后最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改变。
一、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但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虽然说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也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课间体育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 必须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突出学生主体, 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需要, 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生是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 一方面是指学生是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要突出学生主体, 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案例中的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活动, 去体验, 去感悟;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健体魄;在体验中寻找活动的方法。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受教者的阴影, 把自我提升到一个主体者的地位。我想学, 我会学, 我和教师伙伴一起学成为他们的主体思维方式。
2.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体育活动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 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快乐晨练”的项目开发与定位都是从学生的锻炼动力出发, 并结合科学的健身方式。案例中的学校在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中进行项目的征集。其次, 在征集到的45个比较集中的项目中再一次让学生进行选择。最终, 对30个高度集中的项目进行评审与分类, 选取了其中的27个项目。这样一来, 一方面活动项目取材于学生,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自主能力很强。另一方面, 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给学生的锻炼带来了巨大的健身价值。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从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课间活动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表现为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体育课间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课间体育活动, 必须把握突出主体这一核心概念,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 课间体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改后的体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 老师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晨练项目的选择, 在每个项目中又配备两名教师分别担任健身辅导员和活动助手, 保证每个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活动方法。这样,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 他们一起探索知识, 在探索知识的时候老师起得是引导者和服务者的作用。这样一来, 老师能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打成一片, 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愿意学, 愿意主动去发现问题, 愿意去寻找答案。
2. 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我们说, 现实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 虽然指导却达不到有效性, 这应该说是该教育者的失败。是什么导致有效性“流产”呢?师生关系应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即使老师的指导再得当, 这时也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有效的作用。因此,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 另一方面, 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三、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 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控制者, 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 竭力传授, 呈现出权威无边, 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 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 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种教育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说了很多现在师生关系的弊端, 现在让我们来回到最本质的东西, 看看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定位, 以此来反思现行教师扮演的角色。
1. 教师的角色
(1) 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选择教材和教具, 设计教学过程。
(2) 指导者。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
(3) 促进者。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 为学生提供支架, 必要的辅导, 支持和示范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4) 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组织课堂教学, 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5) 伙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 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爱好等, 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
(6) 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从上述几点,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现行教师的角色和教师本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教师角色的脱离本质, 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的核心原因。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做到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是要逐步加深师生感情;最后则要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是老师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
无论怎么说,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 而非控制和服从的关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式的关系, 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 探索求知的欲望, 开拓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老师和学生就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 才能达到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分别从突出学生的主体, 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方面来论述课改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改变。最后, 本文还指出了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应如何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课改,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王维臣.教学与课程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主体、和谐、发展 篇7
一、企业中的不和谐现象分析
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 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下, 物欲横流和社会浮躁必然波及到企业组织及企业中的不同层次员工, 必然导致一些人在自我认知和对企业认识中陷入迷茫状态, 出现不和谐现象, 主要表现在:
一是员工与企业及领导者、管理层在工作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认识差异。员工是很现实的, 他们希望获取即时、更多的个人收益凸显经济价值;而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取得经济价值外, 还要考虑资本积累, 用于企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体现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二是员工不认同企业及领导者、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员工对管理层强调“刚性”、力避“柔性”, 注重技术成本、忽视管理成本, 关注当下、不重长远的做法颇有微词, 员工自身的“安全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渐行渐远, 员工感到有压力而无动力;管理层对员工执行力不强、工作质量不高、怨言甚多也很有看法, 认为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批评不行处罚也不行, “死猪不怕开水烫”, 继而发出现在的员工真不好管的感叹!
三是员工对所在工作区域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由于利益关系企业的奖罚对象主要是个人而不是整个群体。因此, 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较多的表现为利益之争和竞争关系, 合作协调相对削弱, 导致员工追求归属感的诉求难以满足, 心理上难以达成契约。
四是员工自我的不适应。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或不敢有所作为, 或妄尊自大;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制度规范在维持社会和企业及工作场所稳定, 以及生产流通环节正常运转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主观认识不足, 导致诸多不和谐自我行为的产生, 如自由散漫、破坏纪律, 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去滋事、生事。
上述现象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化解、消除或减少已经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笔者认为, 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而要化解摆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企业组织和员工主体之间的心理沟通从强化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上来解决问题。
二、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培育员工和谐的心态
责任意识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是企业员工主体尤其是领导者、管理层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体责任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荀子曰:“先事虑事, 谓之接, 接则事优成。”责任只有轻重之分, 而无敷衍推却之理。有责要有为, 有为才有位。实践证明, 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 不仅导致了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 而且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流行病。所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任何组织或个人, 都不可能达到目标, 实现愿景, 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要提高主体的责任意识, 首先就是不要再问“谁为此事负责?”“为什么他们总是不能做得好些?”或者“为什么我们必须忍受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 而是首先要问“我如何能够改变现状?”“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我应该如何做得不同寻常?”这样一些有助于解决矛盾, 改变现状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持续有效的教育, 引导企业员工不断更新观念, 用平和的心态、正能量的姿态来面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在融合、消化、理解的基础上, 采取理性、友善、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使他们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三、细化工作制度建设, 严格职责, 追究责任求和谐
中国有句古语,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古今兴盛皆在于实,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 细化才能问责。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岗位层层细化量化制度, 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件件工作有着落的责任氛围。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集团, 据悉它的每个公共设施, 就哪怕是插座、开关等这些不起眼的物品, 都确定了责任维护人, 同时还进行了标识, 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 几年下来, 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了可观的维护成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民主管理制度;引入沟通技巧, 正确把握管理工作中的“刚性”与“柔性”特性;一切从企业利益和主体经济利益出发, 抓重点、抓关键、求实效。三要坚持经常关注员工的诉求, 倾听员工的呼声, 通过将“上行改为下行”、开辟“企业信箱”等多渠道民意直通车, 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 释惑解难;同时要化解矛盾, 及时消除不和谐因素。四要坚决贯彻党中央、集团公司“企业党政领导都是企业和谐稳定第一责任人”的指示精神,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实践和谐企业建设;同时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使企业真正呈现出主体间利益均衡、同事间友好相处、生存环境与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企业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完善考核机制, 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一是在物质激励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引入精神激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员工提供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 比如列席企业高层管理会议等, 使员工的成就感、尊重感得到展现。二是坚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作思维, 定期开展“星级员工”及“示范岗位”等评选活动, 使得企业员工从榜样中得到激励。三是积极探讨以有效的责任权重进行激励和考核的方式, 以期培育企业的责任价值观, 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四是引入快乐工作理念, 适时开展小型、多样丰富的各类活动, 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 增强心理沟通, 加强心理疏导, 消除不稳定因素, 构建和谐企业。
总之, 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需要企业主体之间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彼此沟通, 彼此助力, 彼此互利, 只有如此, 企业的主体与群体及个体之间才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经营之舟才能在竞争的商海风浪中永立潮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中的不和谐现象表现, 认为不和谐因素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而要化解这些不和谐现象, 必须从企业文化角度, 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教育, 培育员工和谐的心态, 细化工作制度建设, 严格职责, 追究责任, 完善考核机制, 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
推行“员工主体式工作法”促和谐 篇8
1 搭建沟通平台, 关注员工多方面的诉求
该公司以尊重企业员工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 从组织培养和引导入手, 始终坚持拓宽民主渠道, 丰富民主形式, 推行民主管理, 充分发扬“民主权”。建立健全完善职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机构, 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每年开展两次以上职工代表巡视, 按时签订集体合同, 定期开展普法教育, 落实企业维权职责, 增强员工维权意识。同时, 通过构建民情诉求反映平台,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完善民意快速回应机制, 保障员工知情权、表达权, 关注员工多方面需求。基层单位和员工可通过企务公开、所 (站) 务公开、员工合理化建议、职代会代表提案、民主管理意见箱、领导接待日、民主管理会、党员大会等渠道参与企业管理和反映个人诉求。
2 关注员工进步, 满足员工职业生涯成才需求
推行员工主体管理, 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 另一方面竭力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根据员工特点, 实施年度人才培训计划, 上下联动倾力打造员工素质提升平台。一是构建完备的教育培训场所。从有限的可用资金中挤出近10万元, 建立多媒体电教培训室和户外线路培训场。二是建立常态教育培训机制。要求各职能部室按照员工教育培训、同业对标、班组建设等相关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统筹安排培训内容, 分层面、分专业开展重点培训, 实行年规划、周计划培训制, 做好各专业及岗位的知识调考、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安排。三是完善培训成效评价体系。培训室电脑实现了内网ERP, PMIS, 协同办公等各系统的全面覆盖, 并安装有相关系统的在线考试软件, 实现对培训成效进行点评和考核。四是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库。通过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组织考核等程序建立了公司后备干部库, 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推优入党、推优提干方面的作用。
3 开展家园行动, 营造员工主体工作氛围
坚持以员工为主体, 以全员性、持久性、趣味性为特点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开展“争做学习型党员、争当执行力先锋”和创建电网先锋党支部、文明单位标兵、青年文明号等不同主题的评先创优, 选树典型, 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内涵, 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引导员工自觉吸收和实践企业文化理念, 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思想, 转化为员工的行动。二是不断丰富“职工之家”内涵, 开展家园行动。不断完善以综合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为主的体育运动文化娱乐设施, 推行“健康饮食法”和“工间操锻炼法”, 适时开展品位生活、心理健康调节、家庭理财等知识讲座, 使员工愉悦地工作和生活, 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与企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标。三是创新开展企业文化实践活动, 推动企业文化传播、落实、评价工程实施。按照省公司的统一部署, 先后开展了“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寸导线”为主题的“三节约”活动, “品质工作、品位生活、品牌形象”为主题的“三品”工程以及共产党员服务队专题活动, 丰富员工企业文化生活, 使企业文化教育和建设活动形象化、具体化, 充分引导员工树立“我是公司一份子, 公司就是我家园”的员工主体意识。
4 保障员工权益, 延伸企业扶助和关怀, 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
主体、和谐、发展 篇9
1 把先进管理工作理念融入到创建和谐环卫企业上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作为环卫这个特殊行业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环卫这个目标开展工作。一是必须实现环卫管理工作的人性化,通过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措施,达到影响人、感召人、教育人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把先进管理工作理念落实到促进企业发展上。着眼发展,是高度管理工作的准确定位。凡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开展较好的企业,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一派祥和,蓬勃向上,呈兴旺之态;凡先进管理工作理念开展差的企业,则隐露颓败之象,人心浮动,士气低迷。我们环卫处在2001年和2007年,曾两度施行了转型改制,因此管理工作理念一度软弱,有过潮起潮落的沉浮。新组建的党政班子上任后,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把管理工作理念视为“隐形生产力”紧抓不放,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工作的优势,有效地推动了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向前迈进。三是把先进管理工作理念落实到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就是关心职工,让大家在政治上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在经济收益上,提高大家的幸福指数。在生产经营上,实行了层层责任承包制,责、权、利紧密结合。在收入分配上,建立了岗位浮动工资和岗位技能工资制,薪酬与绩效挂钩。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用人机制上,量才录用、适才使用,大胆起用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增强了企业活力,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
2 把先进管理工作理念落实到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上
构筑和谐企业首先要有和谐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我处在认真抓好环卫各项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首先是于2005年5月创建了“爱心生活 环卫有我”服务品牌,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同时将服务品牌口号展示在流动的环卫设施上,将服务品牌宗旨深入到每个职工心中,目的是“优化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档次”,让全社会共同关注环卫工作,参与环卫管理。做让市民放心,让群众信赖的环卫工作者。二是坚持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章“五个一”专题教育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在全处形成了爱岗敬业、优质服务、勤政廉明、团结合作的和谐局面。三是利用每年春节、元旦、五一、环卫节等重要节日,在职工中定期开展“演讲”、“趣味运动会”、“联欢会”等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劳模精神,陶冶职工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对促使职工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培养知识型职工队伍,正确引导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激励职工不断掌握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综合文化知识。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阅览室,给职工创造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条件。与此同时,定时组织职工进行技能培训,职工培训率达98%,经常性地开展“有奖征文”、“读书竞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通过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职工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3 把先进管理工作理念落实到真诚服务社会上
主体、和谐、发展 篇10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 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 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 及时设疑, 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 使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 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 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 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 尤其我们毕业以后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政治教师, 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 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过去, 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要求、学生照办, 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 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 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 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而现在,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 这种观念的转变, 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 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共创的美好体验,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 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主体、和谐、发展】推荐阅读:
主体的发展05-25
关注主体发展06-12
教师主体发展06-20
主体可持续发展10-07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09-07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07
社会和谐发展06-22
和谐发展动力07-09
和谐·主动·发展08-15
和谐发展水平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