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2024-08-26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精选12篇)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1

一、引言

贸易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关系, 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发展循环经济, 健全民主法制制度, 来实现有效、综合地利用资源, 改善环境, 使贸易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目的展开对增城市近几年的贸易与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其和谐发展途径的思考。

二、对外贸易与环境现状

1. 对外贸易现状

2012年上半年, 增城市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一般贸易快速增长, 加工贸易大幅下滑

2012年上半年, 增城市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8.8亿美元, 增长33.7%, 占同期增城市进出口总值 (下同) 的67.3%;其中, 出口6.1亿美元, 增28.4%, 进口2.7亿美元, 增长47.6%。同期, 加工贸易进出口3.9亿美元, 下降18.2%, 占30%, 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2.7亿美元, 下降14.3%;进口1.2亿美元, 下降25.9%。

(2) 外商投资企业主导出口, 私营企业增长迅速

2012年上半年, 增城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亿美元, 下降0.6%, 占57.1%, 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5.1亿美元, 增长6.3%, 进口2.3亿美元, 下降12.8%。私营企业进出口4.7亿美元, 增长44.2%, 占36.1%, 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8.3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3.3亿美元, 增长24.7%, 进口1.4亿美元, 增长1.3倍。

2. 环境现状

增城是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 西距广州60公里, 东距惠州80公里, 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 距深圳120公里, 水路距香港70海里。因地处连接香港、深圳、广州三个大都市的中部, 被称之为“黄金走廊”。

近年来, 增城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紧紧围绕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 大力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等“五好”为特征的都市农业, 注重策划和宣传推介, 通过举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增城挂绿荔枝拍卖会、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 创立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等名贵品牌, 既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又带动了商贸旅游,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城市好山好水好风光,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市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 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 假日经济和城里人健康消费需求的兴起, 我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大有可为, 市场前景广阔。

三、对外贸易与保护环境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自由化贸易的内在增长要求资源无限地供给, 而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体系决定了资源供给是有限的, 因此, 环境保护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地位凸显出来。自由化贸易与保护环境的实践对增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带来启示。

1. 环境成本被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特殊贸易结构所导致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制定了污染控制计划并影响其贸易模式的改变, 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专业化开采自然资源的贸易结构, 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理环境。所以要注重对外贸易结构, 把环境成本考虑到经营成本中, 引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2. 贸易使各国人民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得到好处

如果出口国 (一般是发达国家) 国内环境治理成本较高, 会把含有较高污染物的商品, 出口到废物处理价格廉价的国家 (一般是发展中国家) , 给予对方补贴。这种交易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但是这项交易对进口国造成的环境损失不一定能被这项交易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弥补。把环境成本的外部性作为环境要素禀赋, 来考虑贸易自由化中的比较优势, 就会在贸易中获得真实的福利效应。

四、增城市对外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

1. 利用对外贸易, 优化产业结构, 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在现有的对外贸易基础上, 积极引进较高的环境标准的投资组合, 和电子信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如IT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 利用地理优势, 发展国际商务和现代物流业, 开发具有增城魅力的国际旅游资源。

2. 注重民主政治、法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 使人民具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改善生态环境, 焕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 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经济模式调整, 建立生态文明增城。

3.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增城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

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 实现现代化的污染减排。对采取措施、有效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补贴及资金支持, 对积极发展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并有成效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和推广, 对生产高能耗、高物耗设备与产品, 实行限期改进与淘汰制度。

摘要:目前, 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 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 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放缓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本文主要阐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增城市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呈现出的特点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以及增城市最近外贸情况和变化趋势, 通过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分析, 对增城市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贸易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增城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论文网在线.www.lunwenwang.com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2

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提要]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不重视环境保护将影响人的生存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就能促进经济和环保的增长与优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10月8日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争论由来已久,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加快增长与环境保护矛盾尖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大国。目前,中国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转变,事实上也正在改变。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本文认为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实施绿色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行的,否则就要落后挨打,没有GDP却是不行的,关键是要给它涂点“绿颜色”,让它变成一个呼之欲出的“幸福指数”。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GDP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收入显著增加,在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但遗憾的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导致环境保护工作的边缘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以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随着全球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陆地、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忽略环境因素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自杀性的。这些后果包括: (一)影响人的生存环境。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中国,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同时,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地方的地力下降,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很多美丽的河流消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造成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的结果正是植被消失、土地荒漠化、众多河流死亡的原因。 当今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环境遭受破坏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日渐稀缺和劳动者幸福感的日渐枯竭,这就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对社会稳定也造成重大影响。 当前,经济加快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6%,但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上升。据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上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5.8%。 (三)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人民和经济建设实体以及公共部门的关系,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当某个地方的某个或某些经济实体因发展经济而给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污染,造成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恶化,势必导致居民和该经济实体之间的冲突,产生民众对公共部门的不信任,影响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因此,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二、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经济发展是“鱼”,我们无法舍弃这条“鱼”,因为祖国的强大、民众的富裕都有赖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是“熊掌”,我们同样无法舍弃这只“熊掌”,因为人的生存、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经济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保护。古人云:鱼和熊掌不能皆得。今天我们说:鱼和熊掌必须皆得。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皆得,而是如何皆得。对策的提出依赖于原因的分析,只有弄清环境破坏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环境保护的应对之策。细观之,经济大发展背景下的环境大破坏,其原因是: (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但是,要特别防止这样一种误区:似乎只要等到拐点来了人均收入或财富的增长就自然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因而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采取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显然,这种错误认识将使我们不得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 (二)政绩考核体系的不科学。唯GDP的政绩考核体系主导了广大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官员们片面追求GDP,以求通过经济总量的增长实现个人仕途的进步,其结果是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边缘化。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企业以临时停产代替达标,一过关照样超标排污;二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没有完全落实,有的不按法规先环评后建设,造成选址不当;三是国家明令禁止的“15小”企业出现死灰复燃,且还为数不少。 (三)经济发展规划的盲目性和非统一性。生活区和工业区本应分而治之,在空间分布的考量上应该把居民的生活放在第一位,发展经济的前提是对人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而某些地方的市政规划却忽略了这一点,导致生产影响生活,激化各种矛盾。比如,很多重工业城市,尤其是钢铁城市,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一些钢城工厂遍布整个城市,虽然这几年对排污进行了大力治理,但其生产用的煤炭、矿石等的粉尘,产生的废水废气对城市的污染依然非常大,使整个城市环境都受到污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搬离或者是把生产厂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主要是好治理,比如唐钢就是集中一个地方,唐山市的环境受唐钢的影响就很小。 (四)环保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环境质量标准、环保执法权力、破坏环境的处罚措施等都需细化和完善。环保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不法者将环保置于脑后,一味追求利润增长。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没有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五)制度设计不合理。环境问题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率的环保技术的产生,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 三、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决策者决不应该产生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即他们必须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个错误的命题。其实可以同时选择二者――从未来的角度看,它们并行不悖。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增长是可以兼得”。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样经济和环保是能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 (一)强化科学发展观和“绿色GDP”,强调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为国家做贡献。 1、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现存的GDP为“绿色GDP”。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进到GDP的核算中,如果环境污染,则予以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生产过程污染少了,治污费用就少了,这样的生产对GDP的作用才是实在的。 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谁拥有好的生态,谁就拥有未来,就有经济持续的发展。未来的竞争是生命科学的竞争,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基因库,是经济增长的法宝,科学发展观涉及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3、强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要在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数量、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实施区域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实践中,强化“环境是资源、资本”、“环境是生产力”的意识,提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认识,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使整个社会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能够互相促进的。英国在1990~间的排放量减少了15%,而经济增长了30%。在丹麦安徒生童话的故乡,风电产业创造出30亿欧元的出口工业,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独占鳌头,制造了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商业化成功的故事。利用风力这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小时的电量,减排600吨二氧化碳,可再生能源的环境科技化提供了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二)将环保指标引入政绩考核体系。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 1、加强领导,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该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 2、加强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指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 3、推进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实践。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在经济发展中同步实施环境规划,同步增加环保投入,同步强化环境监管,将有利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社会行为、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在保护中优化经济增长。 (三)经济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统一性,尽量减少生活和生产在环境层面上的冲突。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和环保的前瞻性和统一性,体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思想,是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最佳结合。 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摆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河流湖泊资源。在人口集中的中心城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继续整治煤烟污染;加强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检查;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在农村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调整工业布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工业经济布局,把目前城市内存在的工业分散布局、重复布局、与居民点穿插布局等不合理布局现象造成的`工业污染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的办法加以改善。 (四)进行环境保护制度本身的创新,形成新的环保理念。环境问题的解决在依赖技术进步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通过对现存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环境制度创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共生。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构建科学、完备的环保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环境保护。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国家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变化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六)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环保企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依赖技术进步,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七)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经过工业革命以来近3的消耗之后,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日近枯竭,因此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资源起点,“废物”正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1、用循环经济力促GDP增长。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中国人均资源少,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当务之急。以沿长江城市企业为例,加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其实就是减少了对水的污染,企业不能因为企业紧临长江就可以无节制的用水。 2、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企业、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特别是研究如何利用经济激励手段和制定在土地使用、贷款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共同开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并提出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具体操作措施,探索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最近成立的皖江循环经济园区就是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循环经济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人们首先要改变消费观念。循环经济要求消费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既要消耗物品,又要回收利用生产生活物品。“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企业在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中产生利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比如,安徽马钢集团以电能、燃油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炭,利用除尘灰作为烧结原料,利用高炉煤气余热进行发电,将高炉水渣、钢渣销售到相关企业作为生产原料,仅此4项每年就增加效益近7,000万元。该公司还对工业废水进行回用,循环回收率达到94%,每年又可节约水费近900万元,同时减排有机污染物4,500多吨,大大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同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从节约每一吨水、每一吨煤、每一度电做起,大力节约资源。 总之,发展、环保,一个都不能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目前已进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不但需要保持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而且需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而搞好生态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张凯主编.当代环境保护知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1. [3]环境保护,-2006. [4]中国环保产业,2005-2006.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篇3

一、 生态环境的消亡来自于人类的欲望

自从人类的出现,人们就依靠着自然为生命源来,在这里居住孕育生命。由于现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贪婪也开始扩大,“人力能够战胜自然”这样的思维已经在人类的心中根深蒂固。人类对大自然物资的挖掘变本加厉,不仅毁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残害了不少生命,造成我们长久以来居住的地球渐渐衰落自作自受。

现今世界的人类自以为是浩瀚宇宙中最伟大的物种,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在影片《猩球崛起》第一部的开端,讲述了大群的人类在森林中追击着奔跑的猩猩们,准备将他们囚禁到自己的实验室,为的是将ALZ-112这种新型药品的在它们身上做实验。在整部影片里,城市里大量的建筑毁坏了大自然的原貌,致使许多生物不在拥有自己的家园和生活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终日的牢笼,成为人类观赏的宠物和实验品,不时也会遭到水炮和电棒的暴打。作为一只被领养的猩猩,凯撒的主人从不让它出门,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这些猩猩的出现,所以会把它们当成过街老鼠一样对待。凯撒在被关进牢笼后受尽饲养员的摧残,但是威尔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没能够把凯撒接回家,所以凯撒的心理受到了冲击,它觉得威尔抛弃了它,于是它擦掉了墙面上的自由之窗,决定带领着牢笼里的猩猩逃脱出去,获得自由。

《猩球崛起》的第二部故事中凯撒被科巴坑害,这个时候猩猩族群里面产生了内讧,凯撒想取得人类的帮助,于是它来到人类生活的地方,然而并没有得到负责人德里弗斯的信任,并且德里弗斯认为它会伤害人类,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相信不是人类的生物。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的思维方式,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自身的贪婪欲望最终造成了无家可归。

二、 呼吁注重动物的权利

跟随着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人类社会在对动物保护上没有做出相应的方法,呼吁爱护动物的人类不断增多,在西方的20世纪末期,人们对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维护生态环境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其中出现了代表性的人物——澳大利亚哲学家彼特·辛格,辛格在代表作《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中表示,对动物们来说,比较重要的除了活着以外然后就是躲避伤害,但由于人类自身的一些贪婪,造成这些动物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电影的开头,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森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宁静,猩猩们悠闲自在地排着队穿梭在森林中,没过多久,在不远处轰隆隆的机械声、猎人的喊叫声打破了此时的宁静,慢慢出现了汽车、牢笼、工具和大量的人类与身单力薄的猩猩们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一点反抗力的猩猩们,不停地逃跑,逃脱不了的只能进入了牢笼。在抓获不少猩猩后,人们开始庆祝,牢笼里全是眼神哀怨的猩猩。从此寂静的山林被打破,生态关系失去平衡,不少当地人运用新型武器来捕捉猩猩们,并贩卖给研究所换取报酬。正是由于这些,造成了各界人士对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维护生态环境上变的束手无策。[1]

在电影里无论多么强大的猩猩在遇到人类后都只能面对死亡,失去自由生命。在研究所里有一只母猩猩被取名为美瞳,它们本应该在辽阔的大自然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但在这里它们却变成了实验的牺牲品,人类所研制的药品ALZ-112,给明眸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药品的作用使得明眸的智力急速提高,因此人类打破了自然规律。在一次实验中明眸为了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攻击了工作人员,最终被人类击毙。猿猴类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亲情、有爱情、向往自由、拥护生命、害怕死亡、爱护弱小,但是这样的动物无数次地被自大的人类所扼杀而剥夺它们的生命。在《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以后,彼特·辛格写出了《关于大猩猩的宣言》,告知人类猿猴类动物一样具有“有生存权利”,同时也像大家倡议“保护它们的自由”,并且猿猴类动物一样具有人类所具有的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提倡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无论是人类还是猿猴类动物理应相互平等,得到人类的关心,自从明眸死后,她肚子里的孩子“凯撒”就被威尔带走,并养育它。正是这样在威尔的养育下它重获新生并取得较高的智力,但是威尔虽然养育了它但是他并没有给予过凯撒一点点的温情呵护,就像《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家维克多一样,在凯撒的成长历程里威尔最关心的则是对凯撒进行智力测试和记录,并没有因为它的成长而快乐,从而忽视了它的精神寄托和生理需求,猩猩凯撒渴望自由所以整天的在阁楼上看着窗外,向往着去大自然游玩、奔跑。同时也盼望着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理解,也期盼着得到人类的接纳和喜爱。在整部影片中,所提到的几何图形窗户代表着凯撒在生长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因为长期被人类困在屋内抚养,致使它没有得到与同类交流的机会,这样造成以后凯撒在同伴中没法适应而被排挤;同时,在人类的世界它也被认定为一只没有思维的动物,威尔对它也是这样看的,不然他带凯撒出门的时候会经常给他系上项圈让它坐在后备箱。凯撒欠缺的不仅是同伴的理解也有人类的重视,致使它陷入迷茫之中,无法找回自己。[2]从而增加了它眼中的绿色斑点,在心里上造成了无法抹灭的伤害。一直到电影结束,威尔也没能够给凯撒心灵上的安慰和实质性的帮助。最终在凯撒的带领下,大批的猩猩历尽千辛万苦重重障碍,来到了河对岸的红木森林,但是当威尔追赶过来后,他的目的确是带着凯撒回去继续他的研究,最终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凯撒走到他的耳边说"Caesar is home"(这才是凯撒的家)。这才让他有所领悟,这几个简单的单词却意味着对猩猩们来说回归大自然和找回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它们真正的家,只有在大自然里猩猩们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自尊和心灵的慰藉。同时凯撒的话也提醒了我们人类:对动物自由生命的剥夺,会最终造成动物们的彻底反击。在整部电影结尾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整片的红木森林,暗示着人类与猿类动物之间的战争即将到来,人类将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来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与日益毁灭的生态环境

科学领域的不断开发造就了社会的前进,当今社会的首要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造就了人类和当今社会,所以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新型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参加。但是其中各有利弊,虽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假入这些技术不好好利用,而是任其发展,将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至于漫延到整个世界,所以人类是使用科学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部《猩球崛起》里,威尔作为研究基因领域的科学家,他也是满腔热血地投入到科学中去,在整部电影中他一直研究对活猩猩进行基因测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来研究出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和人体大脑重建的新型药物。一只叫“明眸”的猩猩自从用了他研发的ALZ-112型号的药品后,眼睛发生了变化,整个眼球中出现了绿色的光点,所以名字叫“明眸”,不单单是这样,在药力的作用下这只猩猩在智力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最终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攻击了饲养员因此被击中而死去,但是她极高的智商遗传给了她的孩子凯撒。因此威尔将小凯撒带回了家,并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对凯撒的日常做着记录。

由于威尔不忍心看到年迈的父亲被老年痴呆这种症状所折磨,所以他将自己研发的ALZ-112药品带回家,将其注射到自己父亲的体内,但是由于这种药物并没有得到安全批准,同时人类与动物在基因上还是存在根本的差异,所以导致成为首位人体药品实验的父亲离世。随后,由于凯撒攻击了周围的邻居,被强行带走进了看守所,在里面由于它穿着人类的服装,受到了同类的排斥与饲养员的羞辱,于是它逃回威尔的家里偷出了ALZ-112药品,然后在看守所分给猩猩们使用,使它们的智商得以提高,并带领它们逃脱出去,返回到丛林中。凯撒的逃离和父亲的离世,对威尔来说是悲伤的同时也是对他科学研究的讽刺。

研究所的老板在不经任何检验的情况下,把威尔研究出的药物贩卖。他不单单对猩猩们的身体做出伤害,同时也伤害了它们的心灵,他不顾反对把没有经过安全检测的药品拿去出售显然不顾人类的安危,同时自己也丧失了人性。

虽然威尔希望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所贡献,但是他的研发产品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环境,他的老板也因自身的利益不顾人类的安危。可以说,在电影中每个人都为着自身的利益所前进着。在当今社会的一些实验中,特别是在某些医学领域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进行研究,使用正当操作,不牵扯其他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猩球崛起》的第二部是在凯撒和猩猩们逃离的10年以后,人类濒临灭种,退化到了近乎原始社会的情况之下,在此时没有任何优势下的人类,又将与猩猩们产生了场不可调和的战争。

结语

《猩球崛起》这两部影片运用了不同的视线去展现人类的自我中心思想,提倡大家把人文关怀发展到动物中去,来关爱每一个存活在地球上的生命,不仅要帮助它们在危难之中更在乎命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它们。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长久。创造出人类与非人类的和平共处,建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玫.从动物的角色功能看当代电影的生态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5):36-38.

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篇4

随着近200个公约缔约方完成《巴黎协定》的签署, 环境保护和减排问题正成为全球的共识 (张文松, 2016;张永香, 2015) 。国外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有Jayadevappa、Sumedha (1995) 、Attanasio (2012) 等学者, 其中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增长视角研究碳排放问题, 如Nwaobi (2002) , 部分经济学家则从排放税对微观企业生产影响的视角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还有少数西方经济学家从金融市场排放权交易视角研究环境问题 (Gronwald, 2011) 。国内学者有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 如仇方道、顾云海 (2007) 等;亦有部分学者模仿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速与碳排放问题 (黄晓勇, 2015) ;还有一些学者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环境经济问题, 如陆如泉、戚永颖 (2016) 等。本文拟从贸易发展的视角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余北迪, 2015) 。

二、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Granger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为验证我国在发展贸易过程中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引发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基本假设, 本文选择碳排放总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指标的代理变量, 建立格兰杰模型如下:

模型 (1) 和 (2) 中EXPt表示我国在t期出口贸易总额 (统计单位为亿元) , ENEt表示我国在t期碳排放总量。α、β、λ和为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假定ε1t、ε2t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当α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整体上显著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出口贸易总额是碳排放总量的格兰杰原因;当λ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下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碳排放总量是出口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其中, △ENE、△EXP分别指ENE和EXP一阶差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86-2015) 中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二) 数据的处理。我们选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其中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统一换算为万吨标准煤, 我国出口贸易总额采用单位亿元。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的碳排转换系数可知, 煤炭类能源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702, 天然气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389, 石油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478。在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检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检验分析, 如果变量在水平的形式上不平稳, 那么我们必须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平稳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知, ENEt在10%的水平下不平稳, EXPt在1%的水平下不平稳;△ENEt在10%的水平下平稳;△EXPt在1%的水平下平稳。由此我们对原始模型 (1) 和 (2) 进行差分后再进行分析如下:

我们对以上差分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同时在表2中给出本文所使用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 (表2)

(三) Grange Test分析。根据上文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我们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得到滞后期数从1期到4期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表3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 我们判定:当滞后期数为1期到4期, 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ENE不是△EXP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1期时, 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2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不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因此, 根据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认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ENE与△EXP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结语

在环境污染成本没有被严格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情形下, 出口厂商高能耗生产模式会直接导致总产出与能源消耗总量正相关, 从而导致出口贸易总额与碳排放总量正相关。根据本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全球环境合作:气候变化的双层博弈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1.

[2]张永香.巴黎气候大会浅析[J].世界环境, 2015.6.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5

一、抓班子,增强内部合力。

县环保局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把班子建设成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会议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岗位执法责任制等25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二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政策理论水平。局党组高度重视理论学习,把学习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牢牢把握学习重点,保证学习效果,增强班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团结协作,努力维护班子内部稳定,在工作中主要领导既总揽全局,又对班子成员有明确分工,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帮助,使班子成员的事、责、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配合协助主要领导,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成员彼此坦诚相待,形成了互敬、互信、互谅、互让、互补的团结和谐的氛围。四是为人表率,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局党组议定的事项,领导班子成员一身作则,率先垂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扎实有效。

二、抓队伍,提高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环保工作干部队伍。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干部职工参加在岗学习教育,有10人参加了与环保业务有关的在职研究生和本、专科函授学习,有12人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学习,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为环保事业注入新活力。二是扎实开展行风政风建设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以创佳评差和行风评议为载体,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工作环境。焕发了开动脑筋想实招、兢兢业业干工作的良好精神状态,塑造了行业新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三是推行竞争上岗,激活用人机制。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全局15名干部通过激励角逐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了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切实解决了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出现了目标同向、干部同心、困难同当、责任同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局面。

三、抓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发展 篇6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固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回避国际贸易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而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如何协调好国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实现自由贸易,并且使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处于了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出口量过大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性的开采,进口贸易中的危险废物和污染性技术的转移,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资源。

首先,频繁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大量的生物入侵,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我国已经遭受到了约400多种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有四分之一的物种危害性很大。

其次,从生产和流通方面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况且中国人口中众多,对商品的消费能力很大,可以给发到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一些道德低下的外商投资企业借助“投资兴业”的掩护,把一些有害物质向环境标准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依然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和农药加剧了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的污染。为了加大产品出口而大肆开发矿产资源,这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流通性污染主要是指贸易过程中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运输工具需要消耗动力能源,而动力能源来自于矿物质的燃烧。矿物质资源开采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甚至会造成嚴重的地质灾害,矿物质燃烧过程还会给空气造成污染,因此,乱上项目,盲目开发会严重影响到环境的质量。

另外,人们对产品的消费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使消费者消费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固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包装污染、残余污染、废弃污染也逐渐成为三大污染源。处理这些垃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有时还会产生新的污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目前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就

虽然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由于我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贸易方针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保护环境的发展,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了协调统一。

2.1 通过对外贸易,我国从外国引进了先进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自从1987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在这些投资者中也不乏许多的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大型的跨国公司普遍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他们在进行商品生产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他们的这些意识和行为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2.2 国际贸易改变了我国的商品结构,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兴起

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低碳生活理念的出现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国家现在也一直在强调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这种生活理念导致了很多国家对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甚至超出了自己的生产能力,例如德国。对于我国来说,国际贸易既促进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兴起,又改变了我国的商品结构。在我国以往的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占很大比例,初级产品比例过大是一个国家经济落后的标志,而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

3.促使国际贸易与我国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要想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方面都得到兼顾,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国际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实现统一的、科学的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为前提,以促进科技进步为手段,来实现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使生产产品的资源、能源投入从源头上就得到消减,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寻求对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贸易发展的同时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

3.2 优化贸易商品的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

目前,工业制成品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是这些工业制成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占领市场的手段主要是价格和数量,因此,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要求,也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我国要鼓励进口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坚决杜绝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进口,尽量降低污染物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程度。积极对环保科技水平进行开发,使用高新技术和新能源,做到节能减排。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要抓住“低碳生活”这一时尚带来的机遇,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研发和制造绿色产品,尽量降低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3.3 完善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严格执法

时刻掌握国际市场的形势,我国政府要积极完善对外贸易中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一是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保的标准和法规,使我国外贸的环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强在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环保标准、法规的宣传,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检查,对贸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依法惩处,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发挥广大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保证各国间贸易的正常运行。

结语

总之,经济发展必须要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采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资源再生技术,节能减排,尽量把污染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坚决杜绝为实现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的环保意识,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项法规,从各方面来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耿振韬、韩立红、丛海彬.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贸易与环境的协调[J].北方经贸,2005(7),41-42.

[2]蒋勤儿、管福全.环境联接合约--贸易与环境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J].国际经济探索,2008(2),53-57.

[3]孙畅.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商业文化,2011(7),167-168.

[4]江建斌、刘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3-4.

作者简介:汪璟(1983- ),女,甘肃兰州,兰州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浅析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篇7

关键词:环境,国际贸易,协调

【文章摘要】

要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须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产权界定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 将环境问题与贸易问题关联来改善环境污染, 就是利用贸易合作的丰厚利益来维系环境合作的脆弱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贸易与环境的关联中更应立足于贸易合作, 并着眼未来, 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环境管制标准, 推动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自然资源分为可分拨资源与不可分拨资源两大类。资源可分拨, 实质上就是产权可分割, 在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中, 可分拨资源往往能得到合理的定价和有效的配置;而不可分拨资源则由于其产权难以明确分割到个人, 因此谁也不能拥有该资源的产权, 却能够无偿地使用它。在国际贸易领域, 贸易成为诱发某些环境问题的根源, 例如以贸易为手段的污染转移、资源掠夺等等, 这使得贸易与环境相互交织。但是,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环境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加快了技术的进步, 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深层次来看, 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生活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如何相协调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环境意识, 也决定了环境保护的投入, 从而决定了环境质量。发达国家正在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这是人类的追求。因此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就变得越加重要。

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关键是环境资产产权界定模糊及市场不能正确估价和分配环境资源, 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它们的全部成本状况。纠正这种市场失灵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使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 也就是通过私人或公共政策手段正确地估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环境影响并将其环境成本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中去。由于污染跨越国界, 污染接受国就不能对污染来源国征收排污费以控制污染。此外, 也不存在国际机构实施庇古税以改善全球福利。因此, 环境经济学家将贸易政策视为协调市场失灵的一种可行办法。

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冲突, 集中表现为, 究竟是利用国际贸易政策工具还是单边环境规制来实现环境目标。对于用贸易工具来实现环境目的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采用贸易工具以实现环境目标的学者认为, 大多数环境问题并非产生于国际贸易, 而是源于市场失灵。因此, 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选择并非贸易措施, 而是对消费或生产进行干预, 或者界定明晰的产权。Sorsa (1994) 指出政府不应采取单边制裁, 因为许多国际环境问题的存在及其范围是很难测量的, 并受价值判断和科学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赞成采用贸易工具以实现环境目标的学者认为, 贸易工具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跨境污染和严格环境规制导致的竞争劣势的有效途径。Whalley (1991) 认为, 对国际环境公约的道德承诺并不能保证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如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而且, 由于全球环境问题涉及的主要是公共品, “搭便车”行为很可能会削弱控制全球环境恶化而付出的努力。

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是环境外部性的重要原因。当环境资源的产权未加界定或未被履行时, 无人会主动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只要有利可图, 私人就会继续开发利用资源, 若对自然资源使用也缺乏调控机制, 便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费。而产权一经确定, 损害的责任主体随即明确, 损害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由加害者内部予以承担, 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成本。这样, 污染者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来解决污染损害问题, 对其加以治理, 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损害程度。

三、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对策

1、自愿执行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措施,

包括产品包装、标签、废物回收、环境标准以及ISO14000这样的环境管理体系。虽然在原则上要求自愿遵守, 但实际是强制性的规定。包装、标志、废物回收的规定是依赖市场信息以及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反应做出的。而ISO14000标准反映了工业产品和服务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国际上是统一的, 高度透明。

2、似用环境税、贸易许可证等经济工具

环境经济工具中环境税、费, 保证金/退还制度、财政刺激是最为常用的工具, 这些措施适用于进口和国内产品。在原则上, 环境经济工具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 使产品价格充分反映出负的环境外部性, 或通过污染者付费, 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将环境成本反映在产品价格中, 对贸易有一定意义。环境经济工具越来越多得到使用, 说明了处理环境保护中的命令和控制方式这一传统的措施成本越来越高, 不利于鼓励技术创新。环境经济工具在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使生产者在较低的成本下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促进开发和使用利于环境的技术和产品。环境经济工具在OECD国家使用较多, 在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上会发挥重要作用。

3、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国际合作

环境成本内在化和各国的环境标准法规可以解决一些局部的、地区性的环境问题。然而,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或跨境转移的环境问题, 最有效的途径是国际合作。由于有些环境行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如全球变暖等, 一个国家采取措施解决全球变暖既有利于本国, 也有益于其它国家, 这样, 便存在着“搭便车”的倾向。此外, 有些环境问题具有外溢性, 一国的环境问题会影响到相邻的国家, 解决这类环境问题, 国际合作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篇8

既然贸易与环境的博弈都属于囚徒困境博弈,那么博弈结果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贸易与环境的关联博弈能够促进环境合作吗?笔者从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入手,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应当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贸易与环境必然要协调发展,笔者主要讨论的是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政策导向。

一、基于统一模型的国际贸易博弈与国际环境博弈分析

(一)走出困境的条件

由于贸易博弈与环境博弈在阶段博弈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属于囚徒困境博弈,因此,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设博弈具有2个参与方,分别是国家1和国家2,每个国家政策选择的战略空间为“合作”或“不合作”,其对称博弈的阶段博弈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在表示关税政策博弈时,合作代表低关税政策,不合作代表高关税政策;在表示环境政策博弈时,合作代表控制污染的政策,不合作代表不控制污染的政策。

在图1的支付矩阵中,各国的支付为U,其下标c代表合作,d代表不合作,第一个下标字母代表国家1的战略,第二个下标字母代表国家2的战略。由于是对称博弈,因此有Ucd=Udc=Ud。如果Ud>Ucc>Udd>0,则该博弈就是囚徒困境博弈。

在单阶段博弈中,囚徒困境博弈存在一个占优战略均衡———[不合作,不合作]。虽然双方都采取合作战略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在单阶段博弈模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当阶段博弈重复无限次时,[不合作,不合作]只是这个博弈的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而不再是占优战略均衡。根据Folk定理可知,对于无限次重复博弈,只要贴现率δ∈(0,1]取合适的值,任何可行的帕累托改进结果都可以实现。

当然,各国对外政策的实际博弈过程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根据KMRW声誉模型理论,参与人关于其他参与人支付函数或战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重要影响,合作行为在有限次博弈中也会出现,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长(2)。

下面以一个持续T阶段的重复博弈为例,分析出现[合作,合作]均衡的条件,其阶段博弈的支付矩阵仍为图1所示,假定每个参与方有两种类型:理性或非理性。理性参与方可以选择任何战略,而非理性参与方选择“冷酷战略”———开始选择合作,选择合作直到有一方选择不合作,然后永远不合作。在声誉模型中,每个参与方的类型信息都是私人信息,即每个参与方都有p>0的概率是非理性的,(1-p)的概率是理性的。对于参与方1,如果在第一阶段首先选择不合作,暴露出自己是理性的,从第二阶段开始,双方都将选择不合作直到T阶段。因此理性参与方1的最大期望支付是:

理性参与方1的另外一种战略是开始选择合作直到T,除非参与方2在t阶段选择了不合作;在后一种情况下,从t+1阶段开始选择不合作直到T。如果参与方2是非理性的,理性参与方1从这个战略中得到的支付是UccT;如果参与方2是理性的,理性参与方1的最小支付是0+Udd(T-1)=Udd(T-1)。因此理性参与方1从这个战略中得到的期望支付是:

如果下列条件满足,这个战略一定优于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合作的战略:

对上式化简可以得到:

就是说,只要T>T*,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合作不是理性囚徒的最优战略,类似结论对于理性参与者2也成立。显然,T*的大小可以反映合作的难易程度,T*值越大,说明出现合作均衡的条件越苛刻。

从公式(1)可以看出,若各个支付函数为固定值,则p值越大,T*值越小,这与声誉模型理论相一致。但是,若p值固定,则Ucc比Udd越大,T*越小,合作也越容易实现。同样,如果Ud越大,则T*也越大,即,如果单次背叛得到的支付足够大,合作也难以实现。当然,在此给出的并不是声誉模型定理的证明,而仅仅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在声誉模型中,除了参与者类型信息的概率外,阶段博弈各个支付函数的大小也是影响合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国际政策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当双方合作的支付函数Ucc比双方都不合作的支付函数Udd大,合作越容易实现。这一结论的实质是,如果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且每个参与方有足够的耐心,任何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得都是微不足道的,参与方有积极性为自己建立一个乐于合作的声誉,同时也有积极性惩罚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根据这一结论,可以分析国家间贸易博弈和环境博弈各个支付函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博弈结果的影响。

(二)国家间贸易博弈合作均衡的可能性分析

从阶段博弈的支付矩阵来看,国际贸易领域所涉及的各类博弈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双方采取合作战略的支付明显大于双方采取不合作战略的支付,即Ucc>Udd;(2)单方不合作的一次性支付Ud虽然大于Ucc,但远小于双方长期合作所带来的收益;(3)如果以各国政府的一届任期作为重复博弈的一个阶段博弈(假定各国政府的任期相同),在远期博弈时,虽然博弈的各个支付函数Ud、Ucc、Udd的值相对于近期博弈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上述比较关系却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国际贸易合作比较容易实现。

在国际贸易博弈中,无论是近期博弈还是远期博弈,其支付函数都比较明确,各个参与方对于支付函数的歧义较小,因此,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预测的一致性容易达到,纳什均衡容易实现。

在现行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参与博弈的国家众多,达成协议的困难明显增加。但是,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WTO制度奉行互惠原则和非歧视原则,这些原则的实施使WTO成员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通过国家间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所获得的收益,即公式(1)中的Ucc增大,这将使贸易合作的稳定性增强。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初期阶段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贸易战,造成合作破裂,导致世界经济倒退,但现在的贸易战更多时候是贸易谈判中一种讨价还价的手段,而真正爆发贸易战,并导致双方贸易合作彻底破裂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从GATT到WTO的发展进程验证了这一点。换言之,虽然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却在稳步发展。

(三)国家间环境博弈合作均衡的可能性分析

国际环境博弈所涉及的领域较多,博弈结果的差异也较大。由于产权和技术两大因素的制约,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国际环境博弈容易达成合作协议,而在一些大区域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合作则很难达成合作协议,或者协议虽然能够达成,但却难以真正落实执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体来看,国际环境合作的支付必然大于各方都不合作的支付,即Ucc>Udd,但是,如果分期来看,在近期可能会出现Ucc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收益的评价标准差异较大,使博弈的支付矩阵难以成为公共知识,预测的一致性不易达到。例如,发达国家往往积极推动某些国际环境合作项目,而发展中国家则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政策。

3.受制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小时空范围内的环境控制成本与收益可以计算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大时空范围内的环境控制效果,计算结果的可信度普遍受到质疑。例1:中美大气污染问题的争议。2006年7月,美国媒体上有消息称:洛杉矶上空的空气污染有25%来自于中国。随后,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回应:有关空气污染物传输的客观规律目前尚在探讨和研究之中,美方的一些新闻报道是不客观的(3)。例2: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关系的争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不同意全球气候变暖是由温室气体造成的,而布什政府更是以此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4)。

4.环境合作的搭便车问题。与贸易博弈类似,当参与博弈的国家越多,达成环境合作协议的困难越大。与贸易合作不同的是,环境博弈中面临着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不明确而引起的外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将导致环境合作的收益外溢,从而引起搭便车问题。具体来讲,当一个环境问题涉及多个国家时,环境改善措施所带来的收益往往会被所有的国家共同享用,无论这些国家是否为改善共同环境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会使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家的收益减少,即公式(1)中的Ucc减少,环境合作的难度加大。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虽然可以带来长期的共同利益,但因上述环境博弈的种种特点,要真正实现合作,难度很大。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程也表明,国际环境合作协议的签订是非常困难的。从海牙会议到波恩会议的曲折过程可以看出,随着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国际环境合作实际上在退步。正是由于国际环境合作进程步履维艰,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便纷纷使用贸易制裁手段如绿色贸易壁垒来应对越境污染问题。

综上,虽然国际贸易博弈与国际环境博弈在阶段博弈中都属于囚徒困境博弈,但两者支付函数的诸多差异对博弈的均衡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重复博弈条件下,国际贸易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而国际环境博弈在许多领域仍然无法走出囚徒困境。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设法改变环境博弈支付函数的相对关系。目前讨论的一个热点是贸易与环境的关联博弈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借用“议题关联”模型来解决国家间在贸易与环境合作中由于某些不对称所引起的利益冲突,从而通过国际贸易合作来促进国际环境合作。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博弈分析

(一)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缺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然资源分为可分拨资源与不可分拨资源两大类。资源可分拨,实质上就是产权可分割,在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中,可分拨资源往往能得到合理的定价和有效的配置;而不可分拨资源则由于其产权难以明确分割到个人,因此谁也不能拥有该资源的产权,却能够无偿地使用它。对于这类资源的配置问题,市场机制会“失灵”,因为企业可以转移生产成本,带来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大气层、海洋、全球生物多样性等这些由全世界共同拥有的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分拨资源,其产权缺乏导致了国际外部性的产生,使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可见,贸易并不是引发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然而,贸易影响国民经济,而国民经济又影响生态系统,因此,贸易间接地影响着环境。对于越境污染以及其他涉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国的环境管制政策又大多涉及贸易政策。所以贸易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利还是弊主要取决于贸易所涉及的资源是可分拨资源还是不可分拨资源。对于产权明确的可分拨资源的利用,贸易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促进各国经济增长,为各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提供财力支持,并通过增加人均收入,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

但是,环境资源属于不可分拨资源,在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性问题,自由贸易无疑会放大这种外部性的影响,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其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发达国家利用贸易自由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如将某些“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或者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进而导致生产扩大和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2)贸易引致的专业化生产使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御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灵活性,专业化的单一生产模式必然使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5)。

(三)环境管制政策对贸易的影响

应当说环境管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和动态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国环境政策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且还涉及外国直接投资,进而影响一国的贸易类型和产业布局等诸多方面。这种影响会因所考虑的时间范围不同而分别产生不同的结果,目前国际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单从保护环境来看,环境管制政策并不是万能的,而有它自身的局限。如果以保护环境为名的贸易制裁措施(统称为绿色贸易壁垒)能够使越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完全内部化,就可以改变环境博弈的结果。此时,即使不控制污染也要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而控制污染便成为环境博弈的一个占优战略,它可以使环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然而,这些制裁措施往往不能达到上述目的。以绿色关税为例,绿色关税在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保护进口国的环境。但是,绿色关税作用于终端产品而不是作用于生产该产品所排放的污染物,因此关税的作用不能完全等同于国际环境税(庇古税),它不一定能使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完全内部化,反而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当一个外国供应商因其生产工序污染严重而被征收附加税时,他的决策可能有两种:如果他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能力,他会转而采用一种污染较小的生产工艺;反之,他可能进一步降低环境标准和成本,以补偿其缴纳额外关税而失掉的竞争力。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对于保护全球环境的作用非常有限,并有可能通过限制贸易,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减少这些国家对于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力度,进而对全球环境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正是由于单纯的国际环境合作很难实现,而单纯利用贸易制裁手段保护环境资源又有许多局限。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将贸易博弈与环境博弈构成关联博弈的方法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贸易与环境关联博弈分析

通过环境问题与贸易的关联来改变跨界环境困境的思想,已经有许多文献进行了讨论。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MancurOlson关于集体行动的模型(6)。这个模型是关于在议会立法中党派之间互投赞成票的“议题关联模型(LegislativeLogroll)”,该模型通过在一项立法中扩大或增加各方利益的范围,或者把反映各方不同利益的多项法案捆绑在一起,可以达到法案顺利通过表决的目的,且往往产生“双赢”或“多赢”的结果。所以,MancurOlson认为,集体行动的难题通常需要“选择性激励”来解决。从贸易中获益是自亚当·斯密提出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学说以来已经被证明的经济学常识,因此可以构成一个能改变和解决环境困境的“选择性激励”。

由于国际环境合作的稳定性差,而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又势在必行。将贸易与环境问题组成关联博弈,就是以贸易合作的稳定性来维系环境合作的脆弱结构。在此,环境合作可以看作是贸易合作中各个参与方相互传递“信誉度”的一个工具。换言之,虽然参与环境合作的眼前收益可能很小而未来的收益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环境合作的态度却可以影响到各个参与方在贸易合作中的形象,而贸易合作又具有巨大的现实利益。因此,将贸易问题与环境问题相互结合构成关联博弈模型,对于解决环境博弈的囚徒困境有很大的益处。

贸易与环境关联博弈虽然可以促进环境合作的稳定性,但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在基本的议题关联模型中,要进行关联的议题是相对独立的,而贸易博弈与环境博弈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将它们关联后构成的联合博弈会改变原有贸易博弈和环境博弈的支付函数,产生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简单地将贸易问题与环境问题关联并不会带来双赢或多赢的结果。例如,一般认为发达国家比较关注环境问题的收益,倾向于推动环境合作,而发展中国家则更看重经济发展,比较重视贸易合作,将贸易博弈与环境博弈联合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从中获得各自的利益。但实际情况是:将贸易与环境问题关联后,利益的分配会向发达国家一方明显倾斜。这是因为,关联后贸易博弈的支付函数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会在现期和近期表现出来,这种变化一般是发达国家从中获得利益。相比而言,环境博弈的支付函数变化很小,仍然是近期获利不大,远期获利不够明确。因此,将贸易问题与环境问题进行简单的关联后所形成的新的关联博弈实际是以发达国家获利为主要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贸易与环境的联合博弈模型虽然会促进环境合作的发展,但却会影响贸易合作的稳定性,而一旦贸易合作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对于环境合作来讲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虽然贸易与环境关联博弈模型的思路可取,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结论

全球性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晰,造成环境保护的收益外溢,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单纯的国际环境合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基于议题关联模型提出的将环境问题与贸易问题关联来改变越境污染的方法,就是利用贸易合作的丰厚利益来维系环境合作的脆弱结构。其思路可取,但在实际操作上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将贸易问题与环境问题关联后会明显改变原有贸易博弈的支付函数结构,从而影响贸易合作的稳定性。考虑到环境合作收益的远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博弈中更应该立足于眼前利益,立足于贸易合作,并着眼未来,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环境管制标准,推动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与环境的联合博弈中更应该从现实出发,立足于贸易博弈,虽然为了保护环境,可能需要在国际贸易博弈中做出必要的让步,从而在当期损失部分收益,但一定要在可以预见的近期内,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有所补偿,而不应当将未来的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收益作为补偿。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得毫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张敏.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6).

[3]冯春丽,周骏宇.WTO制度的博弈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7).

[4]陈霜华.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模型的贸易政策博弈[J].经济问题探索,2001(10).

[5]刘芹.中美贸易政策互动演变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

[6]刘威.论一国贸易条件与世界环境保护的关系——基于纳什均衡条件下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

[7]Grant Hauer,C.Ford Runge.Trade—EnvironmentLinkages in the Resolution of Transboundary Exter-nalities[J].The World Economy Vol.22 No.1,1999.

[8]Veena Jha,Anil Markandya,Rene Vossenaar.Reconciling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9.

城市规划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 “反规划”的思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 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 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 1000年不能动, 1万年也不能动的。“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 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 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 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 因为, 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 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 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 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 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 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 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 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 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 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 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 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 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 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 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可以说是苟日新, 日日新。但是,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 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 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 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 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 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 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 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入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3 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 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 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 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 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 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2.4 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 根据我国实际, 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1) 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 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 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 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 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 (2) 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 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 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 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 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 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 (3) 在郊区发展中, 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 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 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 (4) 在市政详规层次上, 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 实例分析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1) 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 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 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 设置纾缓区, 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 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 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 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 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按照大纲的建议, 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 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 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 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 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 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 结论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 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10

关键词:环境开发,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这个词语曝光率的逐渐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起周围的环境。说到环境保护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环境开发。当我们感受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看到蓝天一片灰蒙, 雾霾遮住视野的时候一个有关于环境的问题闪现在脑海, 那就是如何保证环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本论文将从环境开发的现状分析以及让开发与保护和谐开展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1 现行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方法

1.1 集中发展当地旅游资源

对于现有的环境开发来说, 大部分的保护与开发都是以开展旅游业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不仅将古镇本身的的历史价值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更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旅游参观的形式既将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了世人眼前又将这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传承给了每个人。这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物质”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一种艺术的发展历程的体现。

对于历史遗迹来说, 保护永远都是一个大前提。因此,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是尤为重要的。在与当地的旅游业很好地结合以后, 历史遗迹的知名度大大的提高了, 这不仅使得环境保护与开发得到了一个平衡, 而且也让环境保护与环境开发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1.2 迎合现代思想, 增加时代气息

古镇作为历史遗留文化, 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时间的“鸿沟”是不可跨越的, 所以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并且让“古”与“今”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 将建筑进行一些不影响整体的局部开发是能够达到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历史文化的目的的。这也起到了环境保护与历史传承的目的。这种开发在符合了现代的审美标准的同时也使环境保护变得容易了许多。以往的古镇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古老的建筑而已, 除了有点历史意义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用途。但是进行了开发以后的古镇既有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也让整个城市在格局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种开发使古建筑融入了现代建筑群中, 这不但没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而且还将整个城区的建筑品味提升了一个档次, 真正达到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完美融合的效果。

1.3 开发、保护相辅相成

古镇, 作为用肉眼可辨别的历史文化来说, 它的保护措施大部分在于保护外表的整体性, 这是物质文化所体现的特性。对于它来说, 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的物质上, 还有非实体的文化, 那就是非物质文化, 例如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当地人民的所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保护物质文化是必要的, 而保护非物质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在开发环境的同时就应该已经考虑到了环境的保护问题, 这种保护是各个方面的,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此这使得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相辅相成。因此开发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针对开发特点而进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协调环境保护与环境开发的具体措施

2.1 全方位宣传, 提高知名度

古镇十分重视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 通过各种手段, 向古镇居民和相关单位发放《古镇保护与开发简报》等, 从而不断提升古镇居民和广大游客对古镇重要历史价值的认识, 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古镇、认识古镇、保护古镇, 从而不断提升人们对古镇的保护意识, 增强古镇居民和广大游客对古镇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古镇的保护要和古镇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古镇的保护不能离开发展的大视角。当前的发展只是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对进行保护的前提下, 不断提升、不断创新, 重新构建发展的宏伟蓝图, 使之成为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

2.2 双管齐下, 环保与开发完美融合

处理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古镇维护时往往会遇到古镇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举个例子:浙江主要提倡维护古镇的原状为主, 开发利用为辅;新镇区则主要开发利用为主, 辅助保护新镇区, 响应“保护古镇, 开发新城”的号召。政府与群众共同保护。政府积极承担保护古镇的重任, 人民群众则是古镇的灵魂所在, 努力使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古镇, 部分群众受利益诱惑一味追求经济发展, 政府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积极引导保护古镇维持其古色古香的状态。处理好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文化底蕴。在对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 做到了动态平衡, 相互充实, 实现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共赢, 同时实现了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和谐过度、持续发展, 从而使得能够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各级政府都要充分意识到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的效果, 并对工、农等的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 加大管理力度。政府要重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 使民众了解相关的法律, 同时, 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这对于环境保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政府也可以采取行政、法律的手段, 强制要求居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目前, 我国已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 例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周围的生态系统等。虽然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 但是由大量游客制造的“白色垃圾”以及众多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等依然对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 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垃圾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以及垃圾发出的恶臭等都会影响旅游者的心情, 这必然导致游客的数量减少, 景区的经济效益下降。因此, 我们不仅要切实推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于此同时, 也要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结束语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11

关键词:三产行业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6-01

三产即第三产业,就是从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提供劳务的)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从2005年进入三产行业检查管理,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辖区内餐钦、娱乐、洗浴、宾馆、美容美发、洗车等10多个三产服务行业,在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其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它们在解决就业,丰富群众生活和繁荣区域经济方面是最大的“功臣”,但由于许多服务业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配套的环保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产出的废水,垃圾,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环境以及周围居住的人们,同时更加影响人们的健康,渐渐地,我也開始关注和思考这方面问题,如何才能让如日中天的三产行业和人类终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该文将进行分析和思考。

1 三产行业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

一是“三产”行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为方便三产业主经营,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考虑,往往没有环保方面的投资,或者因为环保投资成本比较高,业主经常会摒弃这方面的投资。他们喜欢把经营地点选在居民住宅和繁荣闹市,在开张营业前大多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和审批。由于选址欠妥,造成居民居住质量下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活。

二是三产行业建筑缺乏整体规划。环保法律明令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油烟、烟尘、异味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但我辖区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楼下店面,楼上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功能不分,因此不能做到三产行业与居民适当分离,在建设时开发商也没有考虑给店面预留专用排烟管道,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是污染治理技术和市场供求良莠不齐。现有的污染净化装置一次性投入较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市场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一个餐饮行业油烟净化器,加上配套的管道,风机等,一个小规模的饭店治理污染要投入万元左右,大的要投入十几万,日常运营花费也是很大负担。况且,对于已经投资使用污染净化装置的业主来说,装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些都是限制油烟净化器的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

四是彻底整治三产存在社会难点。部分三产业主,特别是无证照经营户属社会弱势群体,如果简单的予以强制治理,可能导致三产业主关闭店面,必定会导致很大的矛盾,产生很大的问题,从而难以治理。

2 目前能够采用的最有效管理

针对我区目前三产服务业污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处罚,禁止和限制并不是上策,单靠某一部门是很难处理的,必须以民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结合点下手。

(1)政府规划布局,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如: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开发时,政府要全盘考虑,把商铺与住宅适度分离,配置合理的生活网点,尽量避免三产服务集中经营区,高标准进行环保治理,实现污染达标排放,这既能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又可促进就业和满足百姓需要。

(2)改进审批程序,保障环保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联合审批,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等各个领域,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关。凡不符合个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推行三产服务业禁区公示制度,避免经营者盲目租房投资。实行三产服务业审批公告制度,在充分听取公告周围群众的意见后再审批。

(3)加强联合监管,提高环保工作管理水平。逐步从环保监管,城管执法或工商执法等单方面的管理模式向职能部门配合的多单位监管过渡,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三产行业进行定期联合执法,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城市三产行业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增强公众对话,确保群众热心参与监督。在区政府、区环保局办公室、各个片区管理中队,在业主与公众之间达成统一,通过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研讨等方式形成共识。也可以有志愿者和环保监督的小队伍,通过向居民和三产业主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已做起,做到爱护、保护环境。还可向群众公布环保监督热线电话,让群众有问题可以有倾诉的对象,有监督的权利,有主人翁意识。

3 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更是我区主导产业,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常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准方向与时俱进,为我区的环境工作的和谐发展呢?我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调控,引导发展

政府向人们大力宣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走出过去政府与企业互为矛盾的对立模式,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把环保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政策中,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领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创出我区三产行业的品牌。

3.2 发挥主导,实施管理

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进行消费,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要求经营者将环境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管理上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严格控制能源使用和产品生产这两个重点环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二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导环保消费。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服务展现出高层次的服务气氛和标准。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给环保局下的一项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让我们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和谐运城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12

一、目前审计机关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我国国家审计现行体制运行模式的限制, 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与工作要求不符, 尤其是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审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相比, 下级审计机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培训资源相对匮乏, 对于计算机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培训需求强烈;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很多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不能明显体现其专业价值, 激励机制不健全, 热情未得到有效激发。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根本保证。通过整合审计机关人力资源, 可以促进审计人员的优化组合, 实现审计人员与现有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拓展审计项目的深度、广度、力度。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技术资源的整合, 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及推广。随着国家金审工程统一部署,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联网审计稳步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审计机关重设备配置, 对审计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办法不多, 未真正地改进审计管理方式;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信息资源是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资料和所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目前, 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但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组织资源整合主要是审计署、特派办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 包括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资源整合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当然, 审计机关还应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地方有关部门, 如检察院、纪委、主管部门、税务、地方政府等加强联系, 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充分利用各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近期监管、检查资料。审计机关需要建立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 这些都需要上级审计机关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力度。

二、审计机关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上下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根据审计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对审计项目所需人员实行统一调配, 对聘请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各级审计机关在每年年初制定审计计划时, 都要确定年度审计重点, 根据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在审计项目和计划安排整合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原有的处室人员分配, 打破按专业分工的传统组织模式, 选择适合项目的审计人员, 科学分工、发挥专长、优势互补, 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工作调配上实行“一盘棋”思想, 不仅能平衡工作量, 减轻任务较重部门的负担, 而且能使审计干部在参与其工作领域以外的任务中得到锻炼, 使其综合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2)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各级审计机关应健全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大力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 加大对业务骨干人才、急需人才、青年审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深化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更加注重网络和案例学习培训, 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 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对青年审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3) 把好各级审计机关进入的入口关。除了对各级审计机关现有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外, 还需要通过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对于新引进的人才, 要建立审计资格准入制度, 比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CPA资格证书或者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 在现有审计人员基础上, 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审计人才。在补充审计力量时还要招聘一些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逐步改进审计人员的学历、年龄结构。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主动性, 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推行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制度, 加快上下级机关的人才双向流动, 健全干部考核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社会人才资源利用机制。人才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加速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必须实施“人才造就工程”, 加快造就审计人才队伍。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快信息化审计平台建设。尤其是审计管理平台和现场审计平台建设, 广泛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试点信息系统审计, 积极推广对重要行业的联网审计, 探索开展对数据大集中的某些行业或项目的上下联动审计, 建设信息化审计作业平台。

(2) 健全计算机软硬件运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包括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系统环境为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维护机制, 着力构建审计信息化安全运行维护体系。

(3) 加强审计软件开发, 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大力度,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 研发出实用性强的审计软件, 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应积极推广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现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资源整合、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信息化, 全面实现审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审计机关要有效地整合技术资源, 必须结合新的形势要求, 不断改进审计技术, 积极探索审计新技术、新方法, 并加以整合和推广, 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上级审计机关应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健全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

(2) 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上下级审计机关的信息资源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实现充分的沟通。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 上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及时通报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审计信息及时上报上级审计机关, 便于掌握全面情况。同级机关各专业审计之间, 应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利用各专业审计中获取的有关资料。专业审计部门在审计中, 遇到需要其它专业审计资料的, 应主动与其它专业审计部门联系;对审计中取得的与其它专业审计有关的信息, 应主动提供给相关专业审计部门, 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审计。在同性质的审计项目上, 各单位不仅要尽可能地利用过去的审计成果, 不同单位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及时互通信息, 以利于相互启发和做大做深审计成果。

(3) 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 做到“一审多果”和“一果多用”, 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性加工, 加强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 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剖析原因, 开发利用微观的审计成果为宏观的区域调控服务, 为宏观管理服务提供所需各种信息,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挖掘, 向各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送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关系不仅体现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授权审计、上审下、交办事项, 更主要的还有干部业务培训、准入制度、业务考核等等。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与联系是其职责所在, 是发挥审计机关整体合力的需要。在体制上要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形成政府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 体现全国一盘棋, 不断增强系统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上一篇:新基本准则下一篇:成长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