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贸易措施论文(共10篇)
环境贸易措施论文 篇1
贸易与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学术界及WTO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逐渐增多, 引发了GATT/WTO下的多起贸易争端,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 环境措施已经对纺织、机电、食品等行业的进出口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 随着发达国家出台的环境措施不断增多、加严, 环境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将是深远和多方面的, 因此, 加强环境措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对于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在WTO框架下的界定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Trade Related Environmental Measures, 简写为TREMs) , 是为保护环境之目的而作为国内政策或根据区域或多边协定采取的具有重大附带贸易效果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在WTO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提交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报告》中有对TREMs的描述, 将为环境目的所使用的贸易措施和具有重大贸易效果的环境措施统称为TREMs。
在WTO框架下, TREMs主要包括强制性环境措施、自愿性环境措施和环境经济措施。
强制性环境措施主要是环境技术法规, 包括对产品有毒有害成分的限制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强制性规则。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TBT协议和SPS协议都与此类环境措施有关。自愿性环境措施是指在产品的包装、环境标志、环境管理认证等。随着各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此类环境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环境经济措施包括各种环境税费和环境补贴等, 有利于激励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方法, 开发环境友好的产品。
WTO协议中针对TREMs的规则是零散的分布于不同协议的条款中的, 并且大多与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有关。在GATT/WTO争端解决历史上与TREMs有关的著名案例有金枪鱼案 (1991年) 、海龟/海虾案 (1998年) 、石棉案 (2001年) 等, 在这些典型案例中WTO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原则是:一方面承认各成员方为了保护各自的居民、动植物生面健康和防止污染环境, 有权制定本国的环保政策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则要求这些TREMs不能妨碍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行, 使环保措施成为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TREMs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各国的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活动的余地明显减少。然而, 出于环境保护初衷而存在的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则在WTO体制下开了一个“环境窗口” (Environment Wind ow) , 这就为某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提供了辩解的依据。随着环保问题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 各种名目繁多的TREMs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从而引发贸易摩擦。
近年来国外TREMs有了较快的发展, 标准日趋严格,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较大。这些国家的TREMs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1. 频繁出台和修订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 扩大管制范围
美国、欧盟和日本颁布的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许多都是新颁布或是新修订的, 比原法规或标准更严格, 涉及的范围更广。例如欧盟新颁布或新修订的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涉及范围非常广, 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及服装产品、食品、农产品、水产品、化工产品、包装容器和材料等, 影响较大的如欧盟针对电子产品的两个指令, 以及新化学品战略 (REACH法案) 等。这些行业和产品都是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
2. 增加检测项目, 改变检测方法, 提高标准水平
发达国家近年来调整和增加检测项目和改变检测标准, 使许多出口企业措不及防。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 从原来的六项增加到六十多项, 并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提高了100倍之多。日本的农残新标准更是将现行制度所设计的130种农作物229种农药9000个农残标准扩大到135种农作物724种农药19000个农残标准。此类检测项目的增加、检测方法的改变使许多出口企业无法很快适应和进行及时调整, 一些企业在出口中受到损失。
3. 一些TREMs已由最终产品扩展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与方法 (PPMs)
在著名的1981年的“海豚——金枪鱼争端案”中, 专家小组首次区分了金枪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与金枪鱼这一产品本身, 从而使得PPMs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此后在1998年的“海龟/海虾案”中, DSB还做出了对PPMs认可的裁定。这些判例无疑对PPMs的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国出台的许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从PPMs的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提出限制要求的。例如关于生产方法和捕捞区域的欧盟渔业和水产品市场共同组织立法, 美国的木材包装法案等。我国产品在达到这些要求方面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竞争力将受到挑战。
三、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 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贸易出口方向过于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 环境意识很强, 对进口产品的要求特别高, 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2. 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
从行业上看, TREMs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由农产品和部分工业品扩展到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领域, 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 对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 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 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 我国的制造商必须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论证和鉴定等手续及相关费用。而产品的外观设计、出口标签、甚至商业广告等也将不得不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 必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我国应对TREMs的战略思考
我国既是WTO成员方, 又签署了多项多边环境协定,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良好的机遇, 同时对我国的外贸也是严峻的挑战。如何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既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又能够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这是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1. 积极参加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
在新一轮的WTO多哈谈判中, 我国必须要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立场。我们应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 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地位, 对一些关键问题, 例如TREMs的界定、PPMs问题、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问题提出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提案。同时与其他一些观点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 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 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结果, 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这样一方面当我国企业遭遇此类壁垒时, 争取运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作为抗辩理由, 保护我国的正当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2. 运用WTO规则应对环境措施
我国应积极利用WTO冲破环境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阻碍, 减少其负面影响。例如合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 维护我出口企业的合法利益;利用TBT和SPS的透明性原则, 及时了解国外的技术壁垒动向, 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搜集、翻译、分析和发布国外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贸易措施, 使相关出口企业尽早获得消息。
3. 调整国内环境与贸易政策和战略
要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要从自身出发,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企业竞争力, 发展环保产业。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 促进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建立环保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鼓励和督促企业对公认的标准制度严格遵守, 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学习国外先进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 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利用环保法规激励环境货物与服务出口。
参考文献
[1]张磊.论WTO对环境贸易措施的放松趋势———以五个典型案例为视角[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9 (01) [1]张磊.论WTO对环境贸易措施的放松趋势———以五个典型案例为视角[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9 (01)
[2]钟筱红.与产品不相关的单边PPM环境贸易措施及中国的对策———在WTO框架下[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04) [2]钟筱红.与产品不相关的单边PPM环境贸易措施及中国的对策———在WTO框架下[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04)
越南投资贸易环境日益改善 篇2
越南的投资贸易环境
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提供的ODA援款及本国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越投资。
公路 公路运输为越南主要运输方式,总里程约21万公里,目前在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20多条,全长5873公里。
铁路 越南铁路总里程约2530公里,以米轨为主(2128公里,占总长84.18%),共7条干线,其中河内—胡志明市铁路全长1726公里,经3次提速后行程全线约29小时。
航空 越南已开通联接国内16个城市的23条航线和联接国外26个城市的41条航线。越南共有17个达到一定规模的机场,但只有河内内排机场、胡志明市新山一机场、岘港机场等3个国际机场。
电力 截至2013年上半年,越南共运行输配电网线路1.66万公里,包括4841公里500千伏线路、1.18万公里220千伏线路;96个变电站包括18个500千伏、75个22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45696MVA。当前,越南在电力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国家输配电网无法满足输配电要求,全国各地发生过载情况严重。
土地资源 根据越南土地规划局2013年7月公布的数据,越南可使用 土地资源面积约为3477.6万公頃,2011~2015年计划开发使用3099.8万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3万公顷,截止2012年底,全国累计开发约8.1万公顷。
越南投资贸易的优惠政策
贸易方面 关于进口,根据加入WTO的承诺,越南逐步取消进口配额限制,基本按照市场原则管理。关于出口,越南主要采取出口禁令、出口关税、数量限制等措施进行管理。
越南现行关税制度包括四种税率,即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东盟自由贸易区税率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特别优惠税率。普通税率比最惠国税率高50%,适用于未与越南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国家的进口产品。原产于中国的商品享受最惠国税率,其中属于越南海关税则1~8章的商品适用于“早期收获”税率。
投资方面 2006年7月,越南出台新的《投资法》,对国内和外商投资实行统一管理,取消先行实施的《外国投资法》的诸多限制,进一步开放市场。
越南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对投资于高技术园区的高科技项目,越南给予税收优惠,包括:所得税税率为10%(园区外高科技项目为15%,一般性生产项目为20%~25%)、所得税免减期限为头4年免征,后9年减半征收。
和洛高新技术开发区享受最高投资优惠政策 为吸引外资,河内和洛高新技术开发区最新修订的引资政策优惠幅度与太原三星、岘港高新区、朱莱经济区持平,高于现行法律约定。首先在土地使用方面,河内土地价格比周边省份高出很多,且3个月调整一次价格,现调整为按年调整价格;和洛开发区内住宅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租用费;技术培训、研究型项目免五减三。其次,所有投资项目将享受10%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减50%;增值税降为5%;越本国无法生产的机械设备免缴增值税等优惠。
越南优先利用援款和优惠贷款的九大领域
越南政府颁发于2013年6月6日生效实施的关于官方发展援助资金(ODA)和优惠贷款使用和管理的议定,确定九大优先利用ODA援款和优惠贷款的领域。一是大规模、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通讯与传媒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水利和堤坝基础设施。二是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卫生、教育培训、技能培训、社会民生、减贫、人口及发展。三是高科技发展,包括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人力资源。四是农业与农村发展,包括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七是促进投资、贸易、金融、银行、旅游和生产经营领域的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八是协助落实各项国家行动计划。九是政府总理决定的其他优先领域。
越南近期贸易投资动态
优先考虑进口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及零配件 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已连续多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进口商品。2013年,越机械设备及零配件进口达到175亿美元,约占进口总额的13.2%。目前,越南从4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其中,中国是越南第一大机械设备及零配件进口市场, 2013年上半年,占越市场份额的32.5%。越南从国外增加机械设备进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技术先进的设备以提高竞争力。
木制品出口增长势头迅猛 越南是亚洲第二大木制品出口国,仅次于中国。2013年,世界上许多进口木制品的公司都将目光转向越南,加上美国对中国木制品国按不同产品类别和出口企业征收56%~122%的反倾销税以及27%的反补贴税,致使越南木制品出口相比中国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渐加大。2013年头9个月越南木材及木制品出口额达到37.7美元,同比增长12%。美国依然是越南木制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额达1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6.7%,之后依次是中国和日本。越南2013年木制品出口目标为55亿美元。
吸引外资出现从大城市向各省市转移趋势 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一直是外商在越南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但2013年年初以来,外资开始向越南其他省市转移。清化、太原、北宁等省份被视为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新地”。2013年前几个月,清化省吸引外资排名由2012年底的第28位跃升至第一位;太原省从2012年底的第38位升至第2位;北宁省从2012年底的第6位升至第3位。
环境贸易措施论文 篇3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篇4
关键词:气候变化;贸易措施;碳关税;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一、引言
历经多年谈判,2015年底的气候大会最终通过了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巴黎协定》。虽然《巴黎协定》等协议勾勒出当前减排国际秩序的目标(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及相应路径(适应能力建设等),但是当前减排国际秩序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UNFCCC和议定书并没有确立国家对于减排的国家责任,也就是说减排主要靠“自觉”。然而发达国家在履行自己减排义务的同时,为解决国内产业竞争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贸易措施,比如碳关税、欧盟航空减排措施、碳标识等,从而对共同但有区别原则造成冲击。并且由于气候变化科学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异步性、以及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差异性,都决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是百米赛跑,而是场马拉松。[1]
因此在这次马拉松中,如何协调碳关税中的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选题的主要理由是碳关税在目前的国际法体制下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模糊性,因此有学者认为碳关税既遵守国际法规则,又违反国际法规则。故对碳关税的研究具有进一步的价值,尤其应当结合相关理论与国际实践来寻求一条协调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路径。
二、碳关税的性质与合法性
碳关税是指针对国内并没有征收碳税和采取配额限制的进口产品,特别是碳排放量高的产品,征收的碳排放税。也就是说碳关税的实施是为了平衡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成本。美国和欧盟对碳关税的讨论已有多年,并且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草案,比如欧盟委员会关于修订《温室气体排放配合交易指令》的议案、美国于2007年提出的《美国气候安全法案》以及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都有涉及到碳关税的制定和实施。关于碳关税的定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关税,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边境调节税。这些看法都不太准确,将碳关税定义为关税必然违反GATT第2条第1款关于关税减让的规定,并且在草案中碳关税的形式包括配额、排放许可等形式,故也不能完全称之为边境调节税,笔者认为将其称之为边境调节措施更为恰当。
关于碳关税的性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环境保护措施。第一,他们认为碳关税有利于解决碳泄漏问题(高减排标准的发达国家的产业会往无减排标准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更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第二,在其他国家不肯承担减排义务时,这些贸易措施可以作为施压的工具,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2];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第一,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证明减排义务将产生严重的碳泄漏问题,这使得碳泄漏问题成为发达国家行使贸易保护的幌子,并且解决碳泄漏问题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第二,目前这些碳关税均是发达国家实施的单边贸易措施,从本国利益出发,极易损害他国利益,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竞争力;第三,即使碳关税是着眼于保护环境,其公平性也有待检验。因为有关减排义务是体现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但是草案中的碳关税措施并没有体现这种原则,其公平性仍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质疑。
关于碳关税的合法性,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分析,众说纷纭,在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碳关税是违反目前WTO下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也不符合一般例外中的(b)款的内容,但是根据WTO争端解决机构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碳关税措施极有可能符合一般例外中的(g)款规定。若今后出台的碳关税的具体实施方案能满足GATT第20条中有关序言的规定,则碳关税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是符合WTO的相关规则。
综上所述,不论是碳关税的性质还是合法性,在当今国际法体制下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关于碳关税是贸易保护还是环境保护仍不可确定,加上国际实践中争端解决机构对环境保护的争端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导致碳关税的合法性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协调碳关税中的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
三、碳关税中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目前导致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愈演愈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国际法框架内缺乏一个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协议,目前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的主要规则分散于WTO和多边气候协定,然而多边气候协定里的规则大多是呼吁性规则,即使有具体的减排义务,但是履行这类义务也全靠国家“自觉”,不履行也没有任何国家责任;WTO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大多存在GATT的一般条款和原则之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第二、WTO中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规定大都只停留在表面的原则层面,并没有比较详细的规则和规定。[3]第三、由于没有完整的规则和规定,大部分原则和宗旨需要靠争端解决机构解释,并且争端解决机构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导致在解决环境与贸易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在法经济学上,关于制度变迁有个卡尔多—希克斯标准,这是一种潜在的帕累托最优,它并不要求无人因资源配置的改变而变糟,而只要求增加的价值足够大,从而导致变糟者可以得到完全的补偿,那么这种制度变迁便是可以采纳的。也就是说在因法律变化而导致全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如果资源配置导致一方增加的利益大于另一方因为这种配置而减少的利益,那么这种配置就促进了社会的“财富最大化”,因而这个法律变化是有效率的。
而有关碳关税的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就是因法律变化导致全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因碳关税措施而损失的利益要得到完全的补偿,那么这种措施就是有效的。在当今国际法体制下,有两种方案协调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一种是多边贸易容纳气候变化,另一种是气候协定规定贸易措施。目前看来第一种措施会更为有效,即在WTO体制下制定一个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贸易措施协定,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理论上,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以及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不再是单独的问题,而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复杂问题。并且WTO在成立时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其多元化的目标包括促进环境保护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目标表明WTO的实质是为了实现自由贸易与其他目标的协调。WTO体制无疑是解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最重要的多边平台,所以将碳关税纳入WTO体制下解决是必要且合适的。其次,WTO有160个成员国,UNFCCC有190个成员国,所以在WTO体制下解决这种矛盾更加容易。
在实践上,多边贸易容纳气候变化也正在尝试。比如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提出了生产和供应链的全程监控,也就是说,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各国生产的贸易品必须符合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TPP还提出了所有成员国必须按照最高的环保标准来保护环境,否则就会面临违规的风险;TPP要求自由贸易和投资不能以牺牲环境等领域为代价,这个原则不再仅仅体现在终端的产品和服务上,而是要贯穿到整个生产、投资和贸易过程和体系中。
根据以上分析,多边贸易容纳气候变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但在目前无法制定一个气候变化有关的贸易措施协定的前提下,如果发达国家希望碳关税更多体现出保护环境的本意,那么至少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制定实施碳关税措施时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不能仅仅建立在推测之上;其次,在碳关税草案中充分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不要构成不必要的歧视;第三,避免采取单方措施,尽可能达成国际共识;第四,具体措施应公开透明并符合国际规则,避免造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视或变相的贸易限制。
四、结语
虽然2015年底通过了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但是发达国家仍不会停止其继续推行碳关税的单边贸易措施。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碳关税的性质和合法性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但是碳关税的实施已经得到了发达国家的青睐,由于在国际法上存在模糊性,他们可以继续修改碳关税草案内容使其符合国际法规则。既然碳关税的诞生和实施已经无法阻挡,我们应该冷静地对待碳关税的实施,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碳关税的实施对减排能够发挥其有效且可行的作用,同时又避免其造成的非歧视待遇,使碳关税能够公平合理的实施。在当下,多邊贸易容纳气候变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但是在目前无法制定一个气候变化有关的贸易措施协定的前提下,如果发达国家希望碳关税更多体现出环境保护的本义,需要对碳关税进行改进,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而达到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参考文献:
[1]王田、李俊峰:“《巴黎协定》后的全球低碳“马拉松”进程”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120页.
[2]谭秀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贸易措施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第16页.
[3]易琦:《WTO体制下“碳关税”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第35-36页.
作者简介:
环境贸易措施论文 篇5
(一) 青海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青海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 至2014年, 据青海省海关数据, 青海出口贸易额达到11.2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33.2%, 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3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63.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608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16.5%;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6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83.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66万美元, 比上年下降了4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65亿美元, 同比下降了8.2%;硅铁出口额为2.03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49.2%;地毯出口额为4391万美元, 同比下降了32.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青海从没有出口贸易到出口原材料类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初级工业制成品到现在出口的一些高兴技术产品、民族特色产品。高耗能的原材料出口在逐年减少, 而加工工业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 名族特色手工产品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种类原来越多, 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 从一开始的20多个国家 (地区) 发展为今天的120多个国家 (地区) , 其中主要的出口市场还是日本、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 2014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3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14.1%, 对印尼的的出口额为2048万美元, 同比增长了782.8%;对巴基斯坦出口额为9012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12.6%;对美国的出口额为8444万美元, 同比增长了68.9%;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为1484万美元, 同比增长59.2%。从数据资料中可看出, 近年来, 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大幅下降, 对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尼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 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二) 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必要性
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处于高原地区, 阳光充足, 昼夜温差大, 地貌垂直差异明显, 而且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 农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 蚕豆以其籽粒大而饱满、无虫蛀、颜色乳白鲜亮、富含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等都堪称高原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 而油菜籽、藏药原材料、畜牧产品等都被公认为高营养价值高品质产品, 深受广大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原材料是青海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硅铁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出口既增加了青海省的财政收入, 又带动了青海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 青海占有32种, 其中18种的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 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25亿元, 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中, 只有扩大出口才能给青海省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再者青海省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青海发展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创汇增加青海人民的收入, 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 还可以促进青海工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 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
二、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跨国营销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都大大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 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序的发展, WTO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 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 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相继通过贬值来降低本国的进口, 国际政治环境动乱,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 所以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 看似平稳却暗藏危机,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 借口兴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导致贸易环境破坏, 出口企业受挫。
(一) 国际政治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属于和平稳定时期, 战争冲突也比较少, 但是还是有个别地区一直名族矛盾不断, 新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冒出苗头;例如, 2012年下半年中日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海省向日本出口额大幅下降, 一直以来, 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额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 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 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迅速下滑, 2011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0634万美元, 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26.2%;然而, 2012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了18008万美元, 同比下降了12.7%;2013年又大幅下滑到了11812万美元, 同比下降34.3%;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负增长态势。中东一直以来都是冲突较多的地区, 而青海省地缘与中东接近, 近年来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所以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也使国内出口企业受损, 究其原因, 其中就有中国缺乏熟悉国际法律的高技术型人才, 才屡屡遭遇制裁。所以说, 国际政治法律因素也是一个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
(二) 国际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都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它关系到一国出口的方向和策略, 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出口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 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 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 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青海2009年出口贸易深受影响, 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缓慢, 美国通过美元贬值, 迫使人民币升值, 持续的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中国进出口的低迷, 无形中使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缩水, 价格升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是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 对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 也是导致青海省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还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普遍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货币。而近年我国经济成长性较好, 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短线因素而言,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国内较高的基准利率, 以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利差, 为热钱提供了跨市场套利的空间, 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 不得不让人担心这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泡沫, 促发经济危机。
(三) 新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快速的工业时代造成国际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类开始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阻止环境的恶化, 其中就包括一些技术革新问题, 但是也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借口设立一些规章制度, 形成贸易壁垒, 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历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频频出击。2005年欧盟实施农药最大限量残留标准检验, 2014年又开始进行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有增无减的;2006年起, 日本对进口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执行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 与原来的标准相比, 新的标准和规则更加苛刻, 更加严格, 无疑给青海农产品的出口注入一股寒流。2006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87亿美元, 到了2007年下滑到了0.76亿美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 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因此, 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 检测费用上升, 出口成本大幅增加, 直接影响青海省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的收益。
三、改善青海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一) 从政府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省政府应该针对本省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口方式, 积极的引导, 提供健全的检验认证机构, 严格执行WTO规定的标准, 为青海省的产品出口做好基本质量把关;积极参加各种商贸会, 商展会。加大对青海省的宣传, 例如在青海省省电视台播放青海省外向型产业及品牌宣传片等, 吸引外商投资合作, 拓宽经营渠道;继续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香港中医药展”、“清食展”等渠道, 建立一个让企业稳定放心的出口平台, 并加大对青海省特色产品的宣传等, 为青海省出口企业寻求新的出口渠道, 开拓更大的市场;政府作为一个中介式的机构, 为进出口企业作担保, 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环境;另外, 及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分析其中利弊, 为出口企业出口方向做好市场调查;根据青海省出口的具体情况, 有方向有目的的制定出口政策, 做好出口退税工作, 鼓励优势产业的出口, 调整弱势产业的出口情况, 完善出口制度。
(二) 从企业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151家, 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42家。其中, 有出口业绩的企业102家, 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7家。青海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 山羊绒、地毯、硅铁、服装及衣着附件、帽类产品等。一般贸易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 虽然2009年有所向下波动, 一般贸易在青海出口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一方面, 作为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 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 充分发挥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关系, 形成一个有利于青海省出口的体制, 互通有无, 互利共赢, 创造新的贸易方式以及新型营销模式。例如, 出口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合作, 进行大市场营销策略, 共享双方的营销渠道, 出口方式, 必定会节约很多出口成本, 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山羊绒、地毯以及服装衣着附件以及帽类产品可以形成一个名族特色出口产品行业规则, 丰富行业内出口产品的名族文化内涵, 共享出口经验以及出口渠道, 严格把好质量关, 保证出口的产品属于真正的具有名族文化的特色产品, 这样才具有高的价值, 慢慢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 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 青海外贸企业需要做到改变出口产品的质量, 克服贸易壁垒。例如, 青海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原生态产品, 但是农药成分还是相对较高, 极容易遭到绿色和技术壁垒的限制。作为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人才, 懂得国际贸易法律以及贸易规则, 不断改进企业的出口方式, 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培养和扩大以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藏医药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 尽量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生产, 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发展水平, 达到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的标准, 并进行一系列的国家级和省级认定工作, 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大企业。
参考文献
[1]裴长洪, 付彩芳.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 2013 (11) .
[2]郭霞, 沙鹏洲.青海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青海统计, 2006 (5) :53-56.
[3]张鹊桥.浅析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形势及调整对策[J].青年科学, 2009, (5) :22-27.
[4]中国统计年鉴 (2013)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5]青海统计年鉴 (2013)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6]辛文琦.国际贸易环境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12-31
[7]金德有, 韩建平.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国际贸易各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篇6
在托运人把货物装运并送达货物目的地之前, 该环节的参与者们需要准备大量的行政和程序上的文件, 这些文件和程序在不同的国家差别非常大。在很多情况下, 遵守这些行政贸易程序对双方政府机构和贸易企业来说, 既无必要,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一环节便利化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单证简化
简化是该环节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根据APEC的研究, 在一笔标准的国际贸易交易中, 平均需要完成40个单证。许多国家在单证处理方面都有着繁琐的程序, 除了单证本身需求外, 有些国家还要求政府机构在单证上盖上规定的不同颜色的章, 耗费了进出口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政府对进口和出口单证规定的必要数量, 以及废除在单证上签字和盖章的必要条件等是在单证手续方面进行贸易便利化的主要任务。
(二) 单证标准化
单证简化将使政府部门处理单证更加容易, 同时, 可以使交易者根据信息正确地缴税。而标准化可以使交易双方提升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 还可以更有效地预防腐败。这一环节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包括:单证文本的格式、纸张的尺寸、目录和单证的数量都可以按照联合国标准合理化、标准化;在信息交流中使用国际标准;使进口和出口单证具有更多的兼容性, 针对不同国家的进口和出口尽量使用相同的单证等。
(三) 信息化
许多国际贸易程序越来越信息化, 这个过程比较缓慢, 但却非常必要。然而信息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而实施较高程度的信息化, 不仅会造成浪费, 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因此, 应从最基础做起, 首先至少能从商业领域获得关键数据信息。这一环节贸易便利化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数据传输能力;执行国际标准, 如EDI国际标准;创建数据库中心, 并且具有查找数据库信息及下载国际单证和数据的功能等。
(四) 制度公开
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 企业很难获得相关和程序的正确信息。这不仅妨碍了进口和出口贸易, 而且意味着外国企业也很难在这些国家投资。同样, 我国国内出口商也面临类似的情形, 即得不到相关出口方面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主要包括:政府在贸易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其他程序应该以一种容易的、可见的数据和信息内容向所有的参与者公开, 并就相关的变化, 进行提前通报;政府机构还应该公开提供有关类似贸易指南的信息等。
运输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运输一般都是市场化运作, 政府参与很少, 但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政府干预和管理, 如对工具的技术要求、有关运输船员的规定、驾驶员的合格要求、检查费用等, 需要政府做好贸易便利化的工作。运输这一环节的贸易便利化不仅仅围绕货物的流动, 还包括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设备、运输方式的要求以及人员素质方面的规定。
(一) 港口管理
简化进出港报告手续, 协调港口管理工作, 可以提高港口管理效率。这一环节主要的协调措施有:改革船只进出港的报告手续和改进在港口处理物流的信息需求;向私营开放港口的运营, 允许私营企业介入港口管理, 协调海港作业各方之间的工作等。
(二) 运输技术的标准化
对于政府部门在运输方面的便利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要求的一致, 最好参照国际标准, 这样可以保证物流的顺畅。这一环节贸易便利化任务包括:统一对交通工具的技术要求;免除对交通工具驾驶员的不必要的签证手续;使用统一的国际规则, 统一在运输环节中的各种费用、关税和其他一些限制措施;在海运方面, 统一针对船员和乘客的有关规定等。运输环节的贸易便利化会给内陆的、岛屿国家带来更显著的利益。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 在这些国家中, 许多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率的运输规则。然而, 内陆国家受到异常高的运输成本的制约, 使进口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大大降低了这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通关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在这一环节中, 存在大量的行政要求和程序条款, 通关成本相当高。据研究, 通关成本一般占国际贸易总价值的7%~10%。因此在这一领域, 贸易便利化能为企业带来很大收益, 所有国家, 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首先从这里迈开贸易便利化的第一步。同时, 这也是惟一的一个由政府完全控制的领域, 所以政府机构的制度和改革程度将直接影响贸易便利化的效果。海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海关程序的系统化
在发展中国家, 通关方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缺乏清晰的通关系统。海关机构规定的程序条款不仅滞后于贸易环境的变化, 而且还持续不断地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新文件、立法和规定。海关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 在处理贸易便利化问题上要掌握好尺度, 既不要成为贸易壁垒的工具, 也不要以牺牲国家的安全作为代价。这一环节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风险评估和海关管理中, 将不断完善的信息系统运用于基于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计中去;统一文件和数据要求;制定一些特殊措施, 使特殊货物快速通关, 使有良好记录的进口商也能快速通关;尽量减少辅助说明单据的必要;建立单一窗口通关自动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使得文件成本大大降低, 如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引入这一自动系统, 减少了文件成本近一半以上;把货物单据的呈报程序和过境程序分开, 强化货物清关之后的核查, 并结合实施贸易商所在地的程序, 简化在过境地点的程序等。
(二) 遵守海关国际规则
国际条约为不同国家海关和其他政府机构工作提供了合理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这些国际协定的批准和执行, 可以为政府的控制管理和贸易商提供透明的环境。这一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主要包括:在海关程序方面, 落实《京都公约》;按照WTO规则, 减轻那些价值高、体积小的产品的抽样登记要求, 同时也要减少在进出口和运输过程中的检验要求, 特别是要减少对危险品和动植物检验检疫的要求等。
(三) 海关程序的一致性
海关程序缺乏一致性导致商贸团体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在不同国家, 海关管理部门对相关立法的解释不同, 贸易商很难确定某个规定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的解释。海关程序的不一致也会导致政策的不可预见性, 而可预见性是贸易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最基本条件, 一个政策上缺乏一致性和可预见性的贸易环境很可能会成为贸易商在该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障碍。这一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有:通过立法、程序和规定来限制个别官员任意决策的权力;按照贸易需要调整货物过境开放时间;通过对海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管理水平等等。
(四) 海关管理的信息化
海关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现信息化:首先是在不同的政府机构之间和不同国家之间;其次是政府机构和贸易团体之间的信息化。在政府管理工作中, 各个部门是整个管理程序的独立的一部分。如果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 沟通联络少, 那么在处理问题时, 这样的工作方式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 并产生不必要的成本, 会在工作中出现不协调, 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要扭转这种不利局势, 涉及到管理部门必要的授权和在有关部门之间创建信息通道。这一环节贸易便利化措施如下:把所有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一个部门 (如海关) ;在货物流转中, 应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双重检查;建立以商贸团体为代表的立法会等。
结算环节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结算周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介的财政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结算方式。多数改革工作需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改进彼此之间的结算规程, 因为大多数国家对资本和金融服务有严格的约束。如果在这一环节不进行便利化改革, 很多, 尤其是资金有限、主要依赖于有效的现金流的中小企业, 繁琐的结算程序和规则会严重打击它们从事国际贸易的积极性。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金融中介之间 (更多的是商业团体-银行-商业团体) 的相互结算需要进行便利化改革, 而且还包括商业团体与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如果结算更容易, 就意味着在缴纳关税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海关部门、银行和贸易商的负担, 同时又可以逐步缩小腐败行为滋生的范围。
结算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各种金融机构的参与, 而各国普遍缺乏能够简单易行的国际统一的标准, 并且结算体系功能紊乱。这种状况无论对于出口商和进口商, 还是来自国外的直接投资都形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环节便利化的措施主要有:使用国际协议规定的支付方式和操作规程;交易管理自由化, 其他有关结算、保险的正式手续和金融要求也要有助于便利化贸易等。
专家观点
逐步实行出口产品零税率
商务部资深专家称, 要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防止外需大幅回落, 将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实行出口产品零税率。
专家表示, 尽管世界经济进入衰退, 但长期看贸易增速仍将高于世界经济增速。国际制造业重心将继续东移, 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高端产品和服务,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的格局将继续维持。
专家称, 中国外贸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我们应当充满信心, 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专家表示, 在限制“两高一资” (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 产品出口的基础上, 按照国际惯例逐步恢复出口产品零税率;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解决贸易融资难题, 重点关注受冲击大的地区。
环境贸易措施论文 篇7
1反对滥用WTO规则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等。我们并不反对使用WTO规则允许的各种保护措施, 但我们反对各种措施的滥用。因此, 我们坚持推行透明度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1) 贯彻透明度原则
WTO的透明度原则, 是世界贸易组织将原来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货物贸易领域的透明度原则的范围扩大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 是其对关贸透明度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透明度原则的目的就在于使各缔约方及时公开其制定和实施的有关贸易政策和法律, 以便WTO相关机构和其他成员方了解, 从而监督该成员方履行WTO项下的国际义务, 为国际贸易营造一个公开的、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 增强国际贸易交往行为的可预见性, 确保国际贸易环境的稳定性, 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WTO的透明度原则是WTO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是WTO法律制度的基石。透明度原则充分体现了统一、公正、合理的要求。
(2) 坚持公平竞争原则
在WTO法律体系下, 公平竞争原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成员方及其企业不得在货物贸易领域、服务贸易领域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中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 或进行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而是应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竞争可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断完善管理, 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新产品。也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并最终为消费者和全社会带来福利。
2灵活运用WTO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安排, 维护国家利益
我国已经加入WTO, 一方面必须按照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律和惯例办事, 建立开放性的市场机制, 最终迈向自由贸易。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我们的自由贸易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我们的贸易政策必须既立足于国情, 又符合WTO惯例和规则, 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保护, 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1) 运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护国内产业
从2004年起至2008年间 (除2005年以外) , 我国遭受反补贴案件急速上升, 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很可能会成为继“反倾销”之后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又一道贸易壁垒。
(1) 完善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制度, 加大不可申诉补贴力度。WTO鼓励对一国经济的基础环节进行补贴, 因此, 我国可以利用明补变暗补的方式增加研发补贴、对落后地区的补贴和环保补贴。同时, 应事先控制受补贴出口产品的市场投向, 避免因在较短的时间内向某一特定市场投进大量某种受补贴的出口产品而导致的反补贴申诉。
(2) 加快调整国内补贴政策, 完善补贴立法。我国的补贴立法起步较晚, 因此我们更要结合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及各大贸易国的反补贴立法, 完善我国的《反补贴条例》, 逐步取消禁止性补贴, 如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增加WTO协议所允许的补贴制度, 即不可诉补贴, 把握可诉性补贴的数量及形式。
(2) 健全技术和环境标准
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在我国日趋增多, 成为国际贸易中最棘手、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因此, 我国要充分利用WTO赋予的权力, 利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方面的非歧视规定, 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 清除歧视性壁垒。
(1) 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家电、纺织品、茶叶等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优势, 出口多、利润高、技术成熟, 具有制定标准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际规定建立自己的技术和环境壁垒体系。目前, 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杉杉集团公司、报喜鸟集团等18家纺织企业都先后通过了中国生态标志产品的权威认证, 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除此之外, 利用我国优势, 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如鉴于在茶叶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 我国已经开始承担绿茶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
(2) 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立法、严格执法, 将有利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和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相关“标准”纳入到中国国内法规体系中, 通过国家强制力量进行推广;认真协调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促使两者相互促进, 推行以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开发绿色产业,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出口产品争取获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 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同时争取取得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
(3) 加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 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我国应积极参与和发展双边及多边的FTA, 在不同范围、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从中获益。
(1) 加快达成与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组织的双边区域安排, 重点与贸易量大、与我国贸易利益密切相关、我国商品具有贸易优势的出口对象国进行区域贸易安排的谈判。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最重要的经贸伙伴, 处理好与它们的合作关系对我国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 利用区域优势促进区内成员外贸更大的发展, 为我国外贸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2) 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含量、品牌和管理水平。WTO要求区域贸易安排各国对区域外国家设定的关税不能低于原先的水平, 这也就限制了区域贸易安排参与国无限制设置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区域外国家的成本优势能抵消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 区域外的产品就可以进入区域内国家。为此, 我国要加快同行业企业重组, 实现规模效应, 在未来世界贸易中占据领先地位。
(3)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直接参与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 为我国外贸环境改善奠定良好基础。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利益, 例如应该通过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一致, 抵制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挂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农业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在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62%的现状下, 中国的农产品关税却只有15.3%。2002年启动的以推动国际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为核心的多哈回合谈判, 成为我国致力于改变世界农业贸易格局的希望。2005年7月, 在大连召开的WTO小型部长会议上, 经过中方与有关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农业谈判、服务贸易、发展议题和规则谈判等主要议题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作为世界贸易大国, 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01.
[3]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分析 篇8
环境关税是指以保护环境的名义对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自由贸易政策能让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发挥其最大优势, 但这一政策无法将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体现出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的兴起, 许多国家通过征收环境关税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通过关税的形式把环境费用有效地分摊给污染者, 使环境成本内在化, 进而使环境费用包含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1]。
环境关税通常包括进口环境关税和出口环境关税两种:
进口环境税是指对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征收对象是进入境内的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环境但又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品及大量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生产设备。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如汽车、农药、清洁剂等;二是消费过程产生的残余物对环境有害, 如商品包装物、垃圾等。
出口环境税, 是对输往国外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也包括两类:一是产品的生产过程或生产过程中的残余物对环境有害, 如工业生产中产生“三废”等;二是产品对输入国的污染极轻或几乎无污染, 但消耗了输出国国内的大量资源, 如资源出口税或出口产品环境附加税等, 包括原材料、初级产品或半制成品等[2]。
环境关税的产生是有深刻的贸易背景和环保背景的。二战后, 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了商品流通障碍, 繁荣发达国家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机遇。由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尝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果, 率先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这些法规和规则的实施, 成功地避免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退化, 保护了其自身环境。但同时发达国家开始把一些重污染高消耗的工业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并将国内停止使用的商品出口至发展中国家,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将废弃物转移到其他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20世纪70年代起, 国际上开始出现“洋垃圾”越境转移现象。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 工业发达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产量的9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毒废料输出国, 每年要向境外倾倒2万吨左右的有毒废料。美国的两个环保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 (BAN) 和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 (SVTC) 在2002年发表联合撰写的长篇调查报告《输出危害:流向亚洲的高科技垃圾》中表明:美国国内收集的电子废物50%~80%没有在本国回收处理, 而是被迅速地装上货船运往亚洲, 而其中的90%则运到了中国。德国承认, 每年要运送600万吨以上的危险废物到国外。英国一家尼法略格技术集团向塞拉利昂提供2 500万美元, 换取把有毒废物运到该国处理的权利[3]。
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 摆脱贫困, 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方面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或半成品, 换取外汇, 另一方面进口污染严重甚至已经淘汰的生产设备和商品, 造成资源严重消耗, 恶化环境。如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 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木材, 美国进口的木材大部分来自中美洲国家, 欧洲国家则来自非洲, 日本的白皮书中承认, 日本在热带森林原木世界贸易总进口量中占52%, 这些原木都来自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从而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展[4]。
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 对于贸易和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如何在不影响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本国环境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WTO协定中也就环境问题作出了规定, 不提倡各种非关税保护措施, 但肯定关税保护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20世纪80年代, 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关税政策措施, 环境关税应运而生。
二、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分析
环境关税是重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调控杠杆, 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 贸易条件恶化效应
这里所说的贸易条件恶化效应是指大国对贸易国产品进口征收进口环境税会使贸易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大国是指一国对其进口产品征收进口环境税会对该产品的国际价格产生影响的国家) 。普雷维什和辛格首先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问题, 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 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的产生和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环境进口附加税常常被发达国家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发展, 使其消极影响占据重要位置。
下面以征收进口环境税为例分析这个问题。以大国情况为例, 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探讨一国征收进口环境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大国情况是指进口国政府对某种进口产品课征收进口环境税对该进口产品的国际价格有较大的影响。如图1, OA为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的出口品X的贸易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即相互需求曲线, 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 OB为B国的产品Y的贸易提供曲线, OE为均衡的贸易条件。此时, A国的OC (X) 与B国的OD (Y) 交换, 两国福利水平最高, 因为两国的贸易无差异曲线U和K相切于P0点, 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设B国的Y物品价格由于能源或原材料枯竭上升t%时, Y物品的国内价格上涨, 国内价格比率为OE2。于是, A国对Y物品的需求下降, 并使国外供给减少。由于A国是大国, 需求减少, 导致国际市场Y物品供大于求。相反, 国际市场上X物品求大于供, X价格相对上升, Y物品相对下降, 于是改变了国际价格比率。假设外国提供曲线不变, A国提供曲线向左移动, 其移动的幅度等于对进口物品价格上涨的大小。假设提供曲线移至OA1, 交外国提供曲线OB于P1点。此时A国X物品与B国Y物品的交换由原来的OF的X与FN的Y相交换, 转变为OF的X与FP1的Y交换, 贸易条件改善。
A国征收进口环境税的效应简单归结如下:贸易量下降, A国贸易条件改善, B国贸易条件恶化。也就是说, 环境恶化的国家不但贸易量下降, 而且贸易条件恶化。而B国 (环境恶化的国家) 一般是发展中国家, 他们的环境恶化和贸易条件恶化相互加强, 使他们在国际分工中更为不利, 也不利于世界整体贸易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二) 贸易歧视效应
在WTO体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 一般均给予优惠关税, 使其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照顾, WTO协定中也就环境问题作出了规定, 不提倡各种非关税保护措施, 但肯定关税保护的地位和作用。环境关税并不违背国际贸易协定的非歧视条款, 但是隐含歧视性。这种隐蔽的贸易歧视效应主要体现在:
1.有些发达国家根据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具体贸易状况以及国家间不同的环保条件制定和实施环境关税, 特别是对其进口的商品采用很高的环境标准并征收高额环境关税, 使得环境关税的实施不利于进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这种表面上的公平性, 实质上却隐含着由于发展中国家低环保水平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受歧视的地位, 使其商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从而产生针对进口产品的“隐含歧视”问题。
2.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环境问题上, 发达国家采取了双向标准。一方面防止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另一方面鼓励本国企业将污染较重和破坏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 并且环保标准很低, 这就使得发达国家有机会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 甚至将有毒废弃物和污染性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许多国家采取的环境关税政策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或阻碍某些商品贸易的作用。环境关税的目的在于降低产品在进出口国消费和生产的环境影响, 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关税政策, 多是根据非歧视原则制定的。但由于目前环境关税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科学定义, 各国的相关部门、组织和产业界可能以环境关税的不同概念或内涵来反映其自身利益,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 从而对外国进口产品构成贸易歧视。这些环境关税政策的实施事实上构成了贸易歧视,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的开展。
(三) 贸易结构效应
环境关税的贸易结构效应是指环境关税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环境关税通过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国际市场的效率和国际国内的资源配置, 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环境关税政策的实行引起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为适应环境关税政策的要求, 高效的、低消耗的、清洁的生产技术及污染控制与处理等商品和技术的贸易将越来越多, 国际商品和技术贸易的结构也将更丰富。同时, 如治污设备类的环保产品的国际贸易量也将迅速上升。
2.环境关税会约束产生外部性的产业的贸易效应。如限制可能造成森林退化、渔业资源破坏、大气和水污染、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物种灭绝、荒沙漠化等的商品贸易的发展, 还可限制有毒废物、危险化学品、濒危物种的跨国流动, 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少这些商品贸易的规模。
3.环境关税措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配置, 引起产业部门的此消彼长并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进而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显然, 当一国的产业结构是以高消耗、低技术和高污染型的加工业为主时, 较高的环境关税可以促使这些部门的萎缩, 在短期内会对本国经济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环境关税政策能引导和促进一国产业结构向以高技术、低污染的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则会增进本国经济的中长期利益。发达国家在处理环境问题时, 往往提出较高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 这是与他们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自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的[5]。
(四) 贸易优势效应
长期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经营型与数量扩张型的道路。而且, 在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模式影响下, 中国外贸结构呈现出非绿色产品及环境竞争力差的产品所占比重大, 绿色产品及环境竞争力强的产品所占比重低, 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高, 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实施将改善中国出口产品结构, 进而改善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 提升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口不断的增加、社会需求的不断膨胀, 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 环境日益恶化, 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贸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发展, 因此应当在经济成本核算时计入环境成本, 不能把环境视为免费物品。环境成本内在化能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促使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资源耗费少、低排放、少污染、效益高的工业发展模式。从长远看, 环境成本内在化将有利于中国贸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将引起比较优势在国家间转移,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使国际贸易更加均衡有序、更加自由地发展, 而且有利于达到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目前, 各国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基本都不考虑环境成本内部化。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但是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并没有反映环境成本。只有将国际贸易商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后, 包含环境成本的比较成本才构成真正的国际贸易比较成本。因此, 国际贸易商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不仅可能改变某些国家比较优势的大小, 而且可使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相互转化, 进而改变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一方面, 具有较低环境成本的国家将可能拥有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 从资源禀赋来说, 同样的资源消耗可能会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大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环境成本, 那么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6]。
三、中国建立环境关税制度以协调贸易与环境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不断快速增长的状态中。但是, 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汽车、计算机、电子仪器、化工原料等, 这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能耗大、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此外,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还向中国倾销大量的“洋垃圾”。目前, 中国每年都进口大量的ODS (臭氧层损耗物质) 和化肥、塑料薄膜等环境污染物。因此, 开展环境关税的研究并采取相关措施已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 中国应当制定和实施环境关税制度
环境关税是一种既不需要对现行税收体制进行很大改变, 又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经济手段。因此, 它是一种“双赢”政策。对进出口的污染产品征收环境关税, 既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转移, 又能利用关税这一手段增加政府税收, 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从而促使中国的整个税收体系朝着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鼓励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向发展。
环境关税体现关税的环境保护职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中的多数国家已确定环境保护思想在设计关税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并把涉及环境关税的结构性调整作为21世纪关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推行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关税, 以配合其他方面的政府政策, 共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
迄今为止, 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中还没有贯穿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指导思想。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 需要发挥关税的环境保护职能。中国应从现在做起, 成立专门的部门开展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进行分类分级, 结合实际情况, 做好国内的研究和组织准备工作。同时应积极开展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税制度改革, 构建中国的环境关税制度,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环境关税应以环境成本内在化为目标
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对环境外部成本进行估价并将它们内化到生产和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中, 从而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消除其外部性。环境问题的特征在于其“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不经济”的实质是私人成本社会化。在出口贸易中, 必须把资源环境成本计入出口商品价格内, 坚决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局面。这不但有助于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而且还会缓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日益恶化的趋势。有两种实现途径:
1.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已取得的经验, 利用政策、法规和标准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主要经济手段有:环境费 (主要是排污收费) 制度、环境税收制度、污染权交易制度、签订自愿协议以及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对于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不高、达不到既定标准的企业, 政府应当究其所引起的外在环境损失, 要求企业承担治理成本;对于尚未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 政府将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对于环境成本已经内部化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同时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宣传, 以形成良好的环保风气。
另外, 通过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可以通过协调以统一某些商品的出口价, 这主要适用于有多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同类商品的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共同努力。否则若只有其中一个或几个出口国提高出口商品价格, 那么发达国家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该商品, 结果必然导致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的那些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大幅下降。从实践上看, 比较成功的是OPEC对石油价格的提高[7]。
2.向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商品、污染残留型商品加征出口税, 从而迫使出口企业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这将减少资源密集型商品、污染残留型商品的出口, 从而减少发展中国家遭受“生态剥削”的程度。征收此类出口税, 在种类上, 一国可以择其主要的资源密集型商品和污染残留型商品征税;在量上, 征收的出口税应该相当于生产这些商品的生态环境成本。当然, 确定生态环境成本的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从而确定这种最优税率也会十分困难。
对资源密集型商品、污染残留型商品提高出口价格或征收出口税, 在短时期内可能会减少这类商品的出口, 甚至恶化国际收支, 但从长远看,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能贪求一时之近利而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7]。
3.中国应积极参与制定有关环境关税的国际规范
环境关税政策措施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关税政策可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 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间的分配。实际上, 国际上许多与贸易相关的环境问题的争端, 其产生根源就在于国家间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对环境关税的认识, 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贸易政策创新的层次上, 更要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际贸易竞争是一场关于贸易规则的斗争。谁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 谁就成为潜在投资者的信心, 也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氛围, 成为潜在的最大赢家。很明显, 制定规则的一方会制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贸易规则。中国应根据环境关税的经济性质和贸易效应, 积极参与关于环境关税的国际合作与谈判, 促进形成有利于中国的环境关税国际规则, 以有效维护中国的环境权益和国家经济利益[8]。
摘要:环境关税作为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 其实质是借助价格机制使国际贸易商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 从而实现利用关税手段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主要包括贸易条件恶化效应、贸易歧视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贸易优势效应。当前中国应研究和制定环境关税制度, 既要加强环境关税的相关立法工作, 也要积极参与制定有关环境关税的国际规范,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关键词:环境关税,贸易效应,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曲如晓.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关税[J].国际经贸探索, 2004, (4) :4-7.
[2]侯鲜明.试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关税问题[J].国际经贸, 2007, (1) :23-24.
[3]鞠建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环境保护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0, (3) :1-3.
[4]尤立进, 闽毅梅.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关税初探[J].江海学刊, 1991, (1) :34-37.
[5]姚立新.环境关税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中共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1, (4) :5-9.
[6]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76-78.
[7]俞海山.国际贸易外部效应的表现、特点及消减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2) :5-10.
聚焦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 篇9
在各国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WTO协定使得一国的产品能够更加方便且快速地进入另一国市场,但同时也可能对进口国的产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进口国在WTO框架中被赋予了允许采取适量措施的合法权益,这种进口国采取的措施便是WTO框架下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政策。贸易救济实施的形式包括三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外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的统计数据,分析其状态与特点,同时思考中国应对外国贸易救济措施的对策。
近年来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措施
1.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总体情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成员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受到各国贸易救济调查的案件数不断增加。自2002年至2012年,全球总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626起,其中针对中国的有700起,占比达26.66%;全球实施贸易救济的数量有1843起,其中针对中国的有530起,占已实施案件数的28.76%。
从图1的走势图可以看出,自中国入世到如今,全球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及最终予以实施的数量随时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在2002—2005年期间变化不大,其中连续三年保持51起的数量不变。但是在2006年,这一数量增加值75起,增幅达到47.06%,并且在随后的4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2010年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大幅下降,下降至52起,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40%。但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最终实施的贸易救济数量的走势情况大致与发起数量呈现一种滞后的关系,并且在发起数量达到2008年和2009年的高峰时,最终实施的数量却没有与其同步,整体的波动性与发起数量相比较弱。其中,实施的数量在2008年因金融危机大幅增加,在随后的两年里,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和2012年实施的数量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保持42起这一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对华采取的贸易救济调查在绝对量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在相对数量上来看,可以由图2看出,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占全球总数量的比例是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在经历危机时期内,所占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在2007年占据37.7%,达到最高峰。
2.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的特点
反倾销为最主要的贸易救济形式,反补贴使用频率增加
目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外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途径。其中,反倾销调查占据大部分。中国入世十年,共遭受638起反倾销调查,占据全球反倾销立案调查总数的27.87%,名列第一;反补贴调查方面,共遭受62起,占据全球反倾销立案调查总数的38.99%,名列第一。由于反倾销案件占据所有案件80%以上,因此,中国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走势大致与全部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一致,最终实施的反倾销案件数也与全部实施的贸易救济案件数走势大致相同。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实施率不断提高
图3为2002—2012年国外对华反倾销、反补贴实施率的走势图,贸易救济案件实施率指的是最终实施的贸易救济案件数占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的比率。其中,某些年份的实施率大于10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统计期限的限制和措施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造成的。当贸易救济调查的立案时间与实施时间不在同一年造成的,前一年立案调查的案件在下一年实施会造成下一年实施率超过100%。
对华发起贸易救济的主要国家
根据WTO统计资料,2002—2012年期间全球有28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638起反倾销调查、62起反补贴调查,实施反倾销案件472起、反补贴案件41起。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主要的国家是印度(105起)、美国(77起)、欧盟(75起)和阿根廷(52起),它们大约占总调查数的一半,因此,反倾销的发起国先对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反倾销的发起国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占据大约一半的比例。
在反补贴调查方面,发起国的集中度较高,总共有7个国家对华发起过反补贴调查。这七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印度、墨西哥和南非。其中,美国发起的数量有33起,占比53.23%,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其次,加拿大发起14起,占比22.58%。这说明发达国家更加善于运用反补贴来进行对华贸易的干预。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涉及的主要行业
自中国入世以来,可以发现国外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具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贱金属及其制品(128起)、化工产品(70起)及机械电子设备(51起)、纺织产品(41起)和树脂、塑料及橡胶制品(35起)。
在反补贴调查方面,其排名前三的行业与反倾销调查相同,贱金属行业仍以绝对的优势位居第一,但其中机械及电子设备行业位居第二,化工产品排名第三。贱金属及其制品行业涉案数量达到27起,占比高达39.13%,国外共对华机械及电子设备行业发起7起反补贴调查,占所有案件数量的10.14%。排名第三的化工产品行业涉案5起,占比7.25%。
应对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战略分析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连年巨大的贸易顺差,将会使其在外贸领域面临越来越多的阻碍与挑战。在中国处于与世界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的时期,中国更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扭转在外贸领域的被动地位。
完善中国的贸易救济体系
目前,中国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仍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立法经验基础。因此,中国需要借鉴WTO在贸易救济方面的协议规定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在贸易救济领域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中国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使其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贸易救济法律体系。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贸易救济组织体系的建立,完善贸易救济体系的操作流程,明确各相关机构的职能,使中国企业在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能够迅速处理相关事宜。最后,为了使得国内出口企业维护自身权益,顺利展开对外贸易活动,建立完备的贸易救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相关信息的迅速准确提供及反馈,能够大大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损失。
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贸易救济调查,减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维护出口企业的相关利益,中国应当建立完善的贸易救济预警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贸易救济数据库,实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有效监控经常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国家,关注这些国家的行业结构、贸易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以便考虑和应对与其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警惕,增强自我的防御及应对能力。企业应当关注经常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政策、产业信息,做好信息的收集及存档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预警机制,并且还要注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
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方式是建立在无数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具有权威性和合理性的。中国在面临其他成员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时,可以积极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方式,对国外即将采取的贸易救济调查进行正确的评估,确保并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其遭受损害。当务之急,中国需要培养一批能熟悉和掌握WTO规则的专门人才,在中国的自身权益遭受损害时,能够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起诉国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指正,使自己在抗辩中有理有据,确保中国在WTO规则下享有应有的权利。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行多元化的出口贸易结构
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贸易救济最大的目标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出口结构过于单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急剧增长的出口贸易额对国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中国的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会过多地依赖这些进口国的贸易政策,势必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风险。所以,中国应当在稳固传统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加紧拓展包括拉美、中东及非洲的其他市场,降低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实现多元化的出口贸易结构。同时,中国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出口国的市场容量及其国内产品竞争者状况,合理规划出口数量及出口价格。除此之外,更为治本的一点就是大力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价格竞争变为质量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发生的机会。(作者胡方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田慧霖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中国服务贸易环境效应分析 篇10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环境效应
一、引言
20 世纪70 年代,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而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这个论题也就被提上了关贸总协定(GATT)。1971 年,GATT成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但在上世纪90 年代后该问题才被正式列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议题。1995 年,WTO环境与贸易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人们把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等纳入了WTO法律框架内。自此,针对服务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便蓬勃开展,现如今俨然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尽管“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曾以附件形式关注到服务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但此后的几乎全部文献都把注意力集中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环境问题很少涉及。不难理解,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服务业不像工业那样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但服务业的范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服务产品本身的特殊属性也有助于掩盖服务业以间接和更隐蔽的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例如,早期美国与墨西哥的金枪鱼事件,以及之前由于牙科诊所丢弃的大量水银废弃物造成的旧金山海湾中水银含量严重超标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效应。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1、整体上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内服务业水平也因此有了较大的提高。2013 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总额5396 亿美元,是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破5000 亿美元,比2011 年同期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2106 亿美元,同期增长10.6%、进口3291 亿美元,同期增长17.5%。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5%,较上年提高了约0.7 个百分点。在过去15 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在2001 年,在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普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攀升9%。1982 至2005 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20 多倍,出口世界排名也从1982 年的第28 位上升到第8 位。在2006 年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服务贸易出口总量占世界比重的3.4%。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根据历年的《WTO年度报告》,2001 年至2013 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 亿美元增加到5396 亿美元,增长了7 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4%。
中国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从1990 年为0.73%一路爬升至2013 年的5.6%。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快速提高,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也有所增加,金融、保险、技术贸易、人员培养等服务进出口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服务贸易,我国在出口服务的同时也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如管理方法、技术经验等,这些高端的服务对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01—2013 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19.1%,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排名由2001 年第12 位上升到2013 年的第3 位。
2、结构上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并不均衡,贸易结构也不够合理,形式过于单一。42.4%这类污染比较严重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从2006 年至2013 年期间,我国出口服务贸易中光是旅游、运输这两项就占据我国当年出口服务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所占比重从2006 年的60.1%降至2013 年的47.5%,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所占比例依旧接近一半。而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其他的高新技术低污染产业,如金融、保险、专利技术等行业,一直发展十分缓慢,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看我国2013 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出口服务贸易中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的所占比重不足30%,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正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化特征太过明显才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中的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
三、我国服务贸易形势下的环境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生产者向除我国以外的某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取得外汇收入的过程。随着GATS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服务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关注。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特别是关注制造业带来的环境效应,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认为服务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制造业那样会带来“废水”、“废气”、“废渣”,从而产生水污染、气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但当我们把服务贸易当作一种环境友好型贸易来对待,恰恰却忽略了服务贸易带来的环境效应。实际上服务贸易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环境效应,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直接也有间接的。WTO成立以后进一步把服务贸易分为12 个行业143 个项目。其中12 行业主要是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电信服务等。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和旅游服务这些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而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能以低能耗高效率获取利益的现代服务部门,如电信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比重较小。同时,在我国占服务贸易比重最大的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竟连年下降也凸显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合理性。我国服务贸易这种结构性不合理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研究。
根据服务业中CO2 的排放情况从而分析服务业的环境效应,可以看到服务业中的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污染尤为严重。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是以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以及建筑服务等服务业为主的,基于这样不合理的贸易结构,我国服务贸易的环境效应会比其它国家更加严重,就更需要引起重视。加上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业的引力效应的作用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即隐含碳排放,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服务业的流通不仅仅局限在服务商品的流通,更是信息的相互交换、观念和文化相互流通碰撞。因为服务业可以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构筑起一座桥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因此,环境观念的树立对防治整个服务贸易的污染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我国服务环境影响分析之后,能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程度。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各国对此都已经有所发现和逐步重视。随着世界各国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国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和决策者应该寻求解决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对待服务业的环境管理不能像应用于制造业、采矿业、农业等的传统方法,需要新的不同的管理方法。
四、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服务贸易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世界经济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服务型经济时,服务贸易俨然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焦点。一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简单来讲就是将本国所具有的生产服务消费品的能力作为商品输出到别国,从而获得利益增值这真正做到了利用较少资源来取得较大的收益。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之路的关键点。为了合理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在此基础上把握当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决定的各服务行业污染状况,进一步通过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战略,调整贸易结构上的不合理,从而逐步缩小各服务行业环境污染差异,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好地完善服务贸易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服务贸易机制,在贸易与环境的问题上,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服务贸易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服务贸易内容进行细化、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进而提出合理的指导方向,明确各行业新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加以鼓励,同时不断调整服务贸易的结构完善结构升级,加大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和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业的环境竞争力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全力提升服务业工作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越高,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解决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与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培养高效率的劳动力;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中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此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人才流动。
3、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家要鼓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建立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从多方面鼓励服务型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身技术革新来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式,形成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业集团,由此带动全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服务贸易体制和管理的创新,在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加大自由化改革步伐。
4、抓住服务产业机遇,促进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发展共同发展
【环境贸易措施论文】推荐阅读:
贸易环境论文09-04
贸易与环境问题05-11
贸易与环境冲突05-26
贸易服务环境08-24
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08-05
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08-26
环境保护经济贸易08-19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06-18
经济贸易局二00四年度环境管理体系10-20
论环境规制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