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精选12篇)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1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1]。保护区分类的动态管理问题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缔约国的明确要求[2]。在国际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提出的保护区分类体系将保护区分为严格的保护区 (Strict protection) 、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 、自然纪念物 (Natural Monument) 、物种/生境管理保护区 (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 、景观保护区 (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 和资源管理保护区 (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 6类, 这个分类系统主要是依据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差异进行划分, 每一类型保护区还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目标和选择指南[3]。在我国, 目前保护区是按保护对象划分的, 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3种类别, 具体又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等9种类型[4]。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入到科学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 自然保护区已由数量型建设向质量型建设转变, 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完善[5]。本文针对目前世界自然保护事业开展较好的主要国家的保护区类型划分进行综述, 探明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建立目的以及在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方面管理措施的差异, 为我国保护区系统分类及相关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1 美国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保护区的国家,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现代意义的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如今, 美国已建立起完整的保护区体系, 除了人们熟知的国家公园系统 (National Park System) , 还包括野生动物庇护所系统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System) 、国家森林系统 (National Forest System) 、国家荒原保护系统 (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 等[6,7,8] (表1) 。
除上述保护区系统外, 美国的保护区体系还包括以保护、恢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目的美国海洋保护区体系 (Marine Protected Areas) ;保护风景、游憩、地质、生物、历史、文化和其他有价值的河流的国家原野与风景河流系统 (National Wild and Scenic River System) ;保护国家风景、历史及游憩步道的国家步道系统 (National Trails System) 等。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个完整的美国保护体系。
2 加拿大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加拿大于1911年建立了保护区的专门管理机构领土公园分部 (Dominion Parks Branch) , 即现在的公园管理处 (Parks Canada Agency)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其保护区体系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9]。加拿大主要的保护区类型包括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s) 、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National Wildlife Areas) 和国家候鸟禁猎区 (Migratory Bird Sanctuaries) 、国家海洋保护区 (National Marine Conservation Areas) 等[10] (表2) 。
3 俄罗斯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俄罗斯的保护区按管理形式的不同分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禁猎区等多种类型[11,12] (表3) 。
4 日本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日本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主要包括由《自然公园法》建立起的自然公园体系;由《自然环境保全法》建立起的自然环境保全区体系;林野厅以国有林为对象所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环境厅以野生生物及其生境为对象建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特殊野生动物保护区[13,14,15,16] (表4) 。
5 英国及澳大利亚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是联邦制国家,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各州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各有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故保护区命名和分类也较为复杂。据统计, 目前英国保护区的种类有36种之多[17]。澳大利亚陆地保护区的类别已有50多种。在管理措施上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差异也很大。如在英国, 特殊科研价值保护区 (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 是按其最好的动植物和地理地质资源而划定的一类保护区, 该类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在英国的保护区中也是最高的, 该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商业活动和旅游开发, 其核心区仅允许科学研究人员进入;在国家自然保护区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NNR) 内只允许采用传统方式发展农牧业, 禁止大型现代化机械, 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都要依法报批, 以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s) 主要是以提供人们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 管理措施也较为宽松, 区域内约有25万人居住, 大部分土地私有, 公园的管理由公园管理处、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实施, 经费共同承担[18]。在澳大利亚, 联邦政府的保护区管理机构是环境、水、遗产和艺术部下设的澳大利亚公园局 (Parks Australia) , 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国家自然保护的有关原则, 对外代表国家签订相关的国际协定, 履行国际义务[19], 事实上真正由澳大利亚公园局管理的保护区只有21个联邦保护区。
6 结语
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成立至今, 世界自然保护运动开展已有140年的历史, 保护区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再是单一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 保护区发挥着资源供应、旅游休闲、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调节地区气候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20]。
从上述几个世界代表性国家的保护区类型的划分中可以看出, 各国对保护区的分类主要是从保护对象和管理措施的差异这2个方面进行考虑的。即使是相同的保护对象, 管理措施的差异也会划分为不同的保护区。例如, 在加拿大, 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候鸟禁猎区都是保护侯鸟栖息地的, 但禁猎区只在候鸟出现期提供保护, 而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管理则是常年的[10]。日本的野生动物保护地也分为野生动物保护地和特殊野生动物保护地2种, 前者在保护区范围内的一切野生动物都会受到严格保护, 而后者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同时, 在批准的情况下允许进行砍伐竹子、树木等资源利用的行为[16]。
从上述几个世界主要国家的保护区类型的划分中还可以看出, IUCN的保护区分类体系虽然是目前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国际组织统计保护区时采用的分类系统, 但各国在进行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过程中, 也结合了本国的实际, 并非生搬硬套。
目前在我国保护区的分类上, 是按照保护对象来划分的, 分为3个类别9种类型[4], 在保护措施上各类型、各级别保护区都是一致的, 按保护区条例的规定, 在我国保护区内, 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可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而对各类型的保护区在管理上并无差异。我国对保护区的该种管理方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也需要建立起以管理差异划分的保护区分类体系。与其他国家的做法类似, 我国的保护区管理类型划分也应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可以将保护区管理类型的划分与我国目前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的分类体系、保护区的分级管理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LTO),SCSIO, CAS
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实验室实施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战略。通过提供供高水平的硬件条件以及展示团结协力、奋发向上的实验室氛围,吸引了高水平人才加入到本实验室,完善了实验室的队伍结构,提升了研究水平。5 年来先后共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 4人。实验室同样重视兼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聘任方国洪院士为双聘院士,2008 年引进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讲座教授黄瑞新教授作为实验室海外学术主任不但开设了多门物理海洋学的主干课程,参与了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同时积极推荐青年科技人员赴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高度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实验室立足现有人才队伍,狠抓现有人才的培养的战略举措取取得了坚实的成果。3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 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 人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实验室在人才建设方面注重共同价值观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引进人才很快融入实验室并成为实验室的领军力量,为此,在提供完善工作条件的同时,主动与依托单位一道关心他们的生活,极大地减少了他们的非科研用时,为实验室高水平科研产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组织实施“千人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外专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
在中央组织部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三条 “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第四条 实施“千人计划”的基本原则是:
(一)突出重点。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重在使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成熟一个、引进一个。
(四)统筹实施。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协调有力、办事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的相应工作条件和特殊生活待遇。
第二章 工作体制
第六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 “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七条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国资委、人民银行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引进创业人才的工作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
第八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特殊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九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十条 引进的人才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 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一)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二)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后,向牵头组织单位申报。
第十三条 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并报专项办。
第十四条 专项办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特殊政策。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第十六条 符合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既定程序个案处理。
第四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七条 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申请科技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创新工作机制、参加院士评选、参加政府奖励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第十八条 有关职能部门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凝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第二十条 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人民银行、中科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外专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十一条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计划。专项办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组织国情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海外人才的相关信息,促进各方面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
第二十二条 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列入中央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年终,专项办评价引才工作效果,总结引才工作,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第二十四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协议,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审核,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根据本办法,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和《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对各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及各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专项办负责解释。
附件:
1、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国家将出台三条措施促进就业 篇3
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年的预期目标是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宣布,国家将采取三条措施,确保今年新增就业900万人。这三条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培训力度,加强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进一步完善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扩大就业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措施,并加强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工作。
来华留学生规模快速增长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我国大陆各省共接收175个国家的留学生7.77万人次,韩国、日本、美国分列前3名。在这些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达2.4万余人,自费生占92.08%。
另据不完全统计,从我国毕业回国的留学生中,有30多人在本国担任了部长一级的领导职务,有10多人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有30多人担任驻华使馆的参赞,另有120多人在各国大学担任教授或者副教授。
我国将筹建老年人才市场
今年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包括设立老年人才交流、老专家咨询服务、老干部技能培训等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创办和资助能充分发挥老年人才智力的项目,资助拥有特种工艺、特种技能的老年人开展传艺活动;积极筹建老年人才市场,召开老年人才招聘会。
虚位以待
建设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走俏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4
1.1 基本情况
猫儿山位于广西东北部, 横跨资源和兴安2个县城的地界, 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 边界周长143km;总面积达到了17008.5hm2, 其中海拔范围在279.5~2141.5m, 每座山峰主要是以约1500m的海拔为主。土壤类型以红壤、黄红壤、黄壤为主。该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在8.0~17℃范围内, 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 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繁殖与生长。
1.2 重要作用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猫儿山作为漓江、资江以及浔江的主要发源地, 是非常重要的水源林区, 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处于猫儿山下游的桂林风景区和周围旅游景区发展与繁荣的情况。猫儿山保护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库。这从它的动植物的多样性可以看出:保护区内的维管束植物一共达到了210科877属2484种, 其中包含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Ⅱ级保护植物19种、Ⅲ保护植物8种, 属于猫儿山特有种达到了16种。动物有345种类型、昆虫类高达3300多种。
2 保护现状
2.1 动植物多样性
猫儿山保护区自1976年成立以来, 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有效的保护措施, 使得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 稀有的动植物数量繁多, 所以说生物的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珍惜度以及极具保护价值。以下就是如今的保护现状下取得的成果。
2.2 取得的成果
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管护,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不曾发生过严重的森林火灾, 也没有严重乱捕滥猎的违法事件, 更没有严重的森林地权纠纷案。据资料记载, 2000年连续被评为“全区自然保护区先进管理集体”和“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 得到这些好评基本上是有赖于猫儿山管理人员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此外, 猫儿山在2007年还被批准实施全球环境基金 (GEF) 项目, 该项目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猫儿山保护区的各项保护工作的进行。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3.1 保护与管理
保护与管理工作被视为猫儿山保护区的工作核心, 因此猫儿山保护区较为重视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的程度。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前期已经制定完毕, 如今已开始实施并且逐步落实。另外, 保护科、防火办、派出所相继在保护区内成立并且及时派遣工作人员到位展开工作。为了预防保护区内发生事故, 猫儿山保护区积极展开对管护人员的培训指导, 使他们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的同时还对突发的状况进行预演训练, 培养管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与此同时, 保护区内管护人员的季度能力测试成果就如同绩效考核一样直接与工资项挂钩, 有效提高了管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的规范性, 又使他们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猫儿山保护区管护人员在执行工作的时候有严格的参照标准以及条例, 尤其是在野外巡护工作方面, 要求巡护人员认真填写纪实手册, 而且每位管护人员每月的常规野外巡护时间率要达到67%以上。
3.2 建立健全与社区联合共管委员会
有句俗话说“军民团结一家亲”, 自然保护就像军, 保护区周边的乡镇、村屯就像民, 只有把两者密切的联系起来, 建立相应的社区合作点, 才会更加有利于实现猫儿山绿色家园共建的目标。近年来, 猫儿山的相关管理者主动与周边县政府联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已与周边社区建立50多个共建单位。此外, 管理局还与教育机构相联系, 目前已与40多个学校建立共建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 管理局已经展开了150多次生态环境和公众教育活动。不仅如此, 猫儿山保护区还通过各种项目扶持社区经济发展, 譬如筹资帮助临近乡村建设办公楼、修建公路等等。还组织周边居民展开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培训,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与生态文明的保护。
3.3 科研监测
目前, 猫儿山科研监测方面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取得合作建设关系, 例如与桂林理工大学共同合作开展生态定位站的建设、与贵州科学院开展猫儿山大型真菌的调研等, 通过申报, 猫儿山保护区已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同时, 保护区工作人员还适时的开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与讨论, 撰写报告、研究论文等工作, 通过之后还会在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出来, 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士作参考。
如今猫儿山保护区的科研水平以及能力都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保护区不仅在内部有效优化工作人员的结构, 还会邀请相应专家到保护区开展讲座, 派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经验, 这些无一例外体现了猫儿山对科研监测的重视。现在保护区内有2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 而且还持续向外部招聘新的相关专业研究生, 让新鲜的血液和新生的力量使猫儿山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3.4 教育宣传
猫儿山保护区很重视与保护区周边居民和学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定期到村庄和学校组织开展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工作。而这也正好符合了保护区所坚持的主题话语之一:“传播生态文明”。在过去的10多年里, 猫儿山保护区每隔一定的时间还会印发类似于“生态教育100问”的资料免费向社区群众发放。同时, 保护区曾先后在兴安、资源、龙胜3县教育局、团委以及中小学教育场所展开了与保护生态环境、法律知识有关的活动, 因其活动方式较为多样而受到了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喜爱。可以说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给社区群众普及了生态文明的知识还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关于保护区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工作虽然只有10余年, 但取得相当突出的工作成果, 例如在2006年的时候就被评为“全国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
3.5 开展生态旅游
有效开展生态旅游是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适当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不仅能够使社区群众享受到相关的福利, 还能增加社区居民的总体财政收入以及给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减少他们对保护区的威胁。
经过多年的旅游资源开发, 如今猫儿山已经成功开发了高山公园、铁杉公园、“一廊、二带、三基地”等多个具有特色的旅游新品牌, 成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也起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但仍需加快完善旅游景点的建设, 例如在高寨往山顶公路的2个景点的途中还有一片阔叶林的存在, 所以可以考虑在高寨的周边建设阔叶林自然景观景点。此外, 由于大自然植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因此可以在新一轮整修之下, 通过对植被的标注科名、别名、相关简介等内容的完善, 重新开放九牛塘珍稀植物园供游客参观。“以保护为目的, 以发展为手段, 通过发展促进保护”的指导思想促进了猫儿山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4 结束语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经30多年的成长, 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 再加上猫儿山保护区有着自身的优势, 若是能够把它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定能朝着符合桂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环境保护区快速地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猫儿山) 的基本特点出发, 从动植物的多样性略谈猫儿山的保护现状, 深入探讨猫儿山生物多样性的相关保护措施。
关键词:猫儿山,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蒋冬荣, 王丹, 廖江彦.猫儿山野生猕猴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农家之友, 2008 (10) :15-16.
[2]宜丽娜, 白坤栋, 李明霞, 等.猫儿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0 (1) :83-88.
[3]王绍能, 李光平, 蒋爱伍, 等.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J].贵州科学, 2011, 29 (2) :36-39.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篇5
截至2012年4月20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区)名单[3]:
环保模范城市分布图
2012年:大庆市、句容市、廊坊市、镇江市
2011年:徐州市、临沂市、聊城市、银川市、东莞市、上海市青浦区、吴江市、宜昌市、临安市、淮安市、佛山市
2010年:临沂市、宜昌市、临安市、淮安市、佛山市
2007年:广州市、寿光市、泰州市、义乌市
2006年:天津市、马鞍山市、廊坊市、上海市浦东新区、重庆市北碚区、南通市、湖州市、肇庆市、泉州市、宜兴市、即墨市、平度市
2005年:日照市、成都市、富阳市、宝鸡市、桂林市、胶南市、莱西市、蓬莱市、潍坊市
2004年:绵阳市、无锡市、金坛市、溧阳市、福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沈阳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江门市、重庆市渝北区
2003年:吴江市、南京市、东营市
2002年:惠州市、招远市、绍兴市、乳山市、海门市、长春市、扬州市、胶州市 2001年:杭州市、宁波市、常熟市、太仓市
2000年:青岛市、江阴市、大庆市、文登市
1999年:海口市、汕头市、苏州市、天津市大港区、上海市闵行区
1998年:昆山市、烟台市、莱州市、荣成市、中山市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篇6
德国
德国是世界环境保护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今天的德国,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处生机勃勃。在环保技术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在水与空气污染的控制,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5%,这在欧洲是最佳成效,其减少原因部分是在工业生产中消除燃烧褐煤,更重要的是将燃煤电站改为燃烧天然气,这使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的排放量大为减少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减少了80%。德国也是世界上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的领先者,2000年这方面市场约有70亿马克,专家们指出直接焚烧技术,与生产过程诸如流化床,和高温分解(废物干馏)成为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其市场前景被专家看好。
德国环保成功经验:
(1)用法律确定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各领域。
20世纪70年代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国大约有8000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欧盟还有400个法规,政府部门约有50万人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对环保的投入也很大,经过长期努力德国环保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德国无铅汽油使用率几乎达100%,而且欧盟范围内汽车都要安装一个三通调节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日益减少,氮氧化物降低50%,虽然汽车从1970年的1500万辆增长到1995年的4000万辆,但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2)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德国有一个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校组成的庞大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联邦环境部对全国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德国正在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使全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联邦自然保护协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800多个全国和地方性的环保组织或环保信息中心,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中宣传环保,在节假日的街头常能看到不同环保组织的志愿人员搭起的临时宣传摊,向行人讲解环保知识和发放材料,政府还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通过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教育就已开始,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政府对环保企业及环保项目进行补贴和资助
补偿手段:当国家给企业在使用成本较为有利的旧设备和全面治理旧设备方面以一定的活动空间时,则可应用补偿手段,补偿手段应当能够刺激寻找新技术,并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信息方面的优势。
税收手段:税收手段在环保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它可以服务于多种目的。它的理想状态是,当环境质量改善到一定程度时,根本不征收这一税款。
排污交易权手段:排污交易权是指国家管理部门制定一个总的排污量上限,根据排污量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这里的排污上限不是指某一个别企业而是针对所有企业,排污权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企业间转移。
英国
英国是爆发工业革命并首先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对此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它使人类告别了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但在今天重新审视回顾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可以发现,它带给人类的不尽是福祉也还有重大的失误和惨痛的教训。著名的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工业化产生的恶果之一。
汲取了伦敦烟雾事件的惨痛教训,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步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经过50多年的努力,伦敦的污染得到了富有成效的控制,使伦敦摆脱了“雾都”的恶名。
英国的环境立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清洁空气法”外英国政府还借助立法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英国推出“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需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予以严惩。从1995年起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法律规定英国各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工作,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地方,当地政府必需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制定相应措施在规定期限内达标,这项工作已持续至今。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污染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空气污染的首恶,英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这些措施包括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对汽车排放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是否达标。另外伦敦市内还设有污染检测点,警察有权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超标车主实施罚款。
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规定,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买路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予改善伦敦的公交系统。2007年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格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车进入伦敦这个方案计划在今后20年中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一方面可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改善空气质量。
英国的规化许可体系也是保证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英国是最早在世界颁布了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国家。英国规划体系由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区组成。每一项土地开发利用,不论是居民住宅建设还是企业的扩建工程,都需要经过规划许可,申请规划许可必需有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否则难以通过。
英国的环保主要经验:
(1)强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英国政府在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把环境放在第一位。例如一位地区官员说他们的牧场每平方米能养多少头羊,环境容量有多大,都要经过认真评估,农户按规划确定养羊数量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另据牛津市前市长说,牛津市的规划、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进行战略影响评价,如牛津市规划的绿地部分规定 35年不能开发,负责规划执行的官员可随时根据环保需要对经济建设开发的规划进行调整。
(2)切实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例如在政党中英国有成立于1973年的绿党,它是欧州第一个政党性环保组织,再如区域中每一个区域都有消费者协会,由地方行政人员和一般民众代表组成,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这些组织可以对供水公司进行环保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又如在行业中有国家农民协会,英格兰和威尔士有6万名会员,由农场主和农民组成,主要职能是负责听取和反映农民意见,帮助农民游说政府机构,从而为农民争取较大利益,此外还有如皇家爱鸟协会,地球之友等组织也在环保方面作出贡献。
(3)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监督管理
政府在环保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英国政府环境部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英国的战略选择》,对英国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分领域进行了审视,并明确的阐述了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199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框架,同年英国就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成为全球首家公布一整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该指标体系采取目标分解的设计方式,是第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从定性到定量,从研读到实践的尝试。
英国政府在环保方面十分注重发挥规划作用,在编制并落实规划政策时就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民众也对政府规划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认同,如土地规划,在私有化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也能理解政府规划和政策因为符合环保规划更能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给土地所有者带来长远的利益。英国的管理一大特色是更强调对环保的“事前管理”,多采用和实施鼓励性的环保政策,如朝着鼓励清洁产品方向发展,从源头作起,使污染减少和防治在最初阶段。
(4)加强民众环保教育
为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活动,从而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
英国现已建成一些育教寓乐的公园,它向人们展示了当地社区参加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如垃圾回收、森林保护和湿地发展等;利用废旧物资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玩具、雕塑、工艺品;在公园中开辟一块块的绿色食品生产地,周末和节假日让民众自已种瓜种菜,寓教育于休闲和娱乐之中在人们受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给公园带来可观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普及全民节能意识教育。在英国人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出节能习惯和节能意识,节能已逐步形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英国城市里彻夜灯火通明的现象少见,大型公司和政府部门都没有“照明工程”,夜晚漫步在伦敦街头看不到大面积流光溢彩和楼体通明的景观。大多数店铺橱窗的灯光在打烊后就全部关闭,有些店铺还安装了定时关灯装置。住宅和公寓楼道内大多采用自动断电装置,为了节能连首相府所在地唐宁街10号也换上了节能灯。
瑞典
瑞典早在1964年即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并在1967年就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1990年又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环保部门正式进政府内阁使环境保护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目前瑞典环境保护部下设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化学药品管理局两个机构,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能是制订国家环保政策和拟定环保法律。环境保护局则侧重于法律政策的执行和管理工作,而化学药品管理局则侧重负责化学药品的检测及监督管理,瑞典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也十分完善,21个省289个区政府都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部门,各级部门都人员齐备,经费充足。
瑞典政府强调环保工作不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瑞典环保局内部主要的业务部门有自然资源部、执法部评定部、可持续发展部。其中评定部主要是评价环保工作的绩效,收集各种数据情况从而对环保工作进行评定,并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目标,提出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瑞典全国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汽车、钢铁、化工、电子业十分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转到面源治,重点解决城建、交通、农业等方面的污染问题。90年代后期他们又提出不仅要从生产角度控制污染还要从改变社会消费结构方面控制污染,如发展公共交通,改变能源结构等也就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斯得哥尔摩市被废止多年的有轨电车两年前又被重新启用,成为皇家狩猎岛区的主要交通工具。
瑞典环保的经验:
(1)是污染者付费愿则;即规定污染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自行解决经费问题。
(2)是谨慎原则;即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如果被怀疑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就暂停排放。
(3)是最先进原则;在经济许可条件下尽量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治理技术。
(4)替换原则;即尽量使用对环境影响小的生产原料和采用先进工艺生产对环境影响小的产品。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7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核心在于协调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既要防止以环境保护为幌子的贸易保护主义,又要保护环境,但二者之间的度很难把握。环境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环境资源是自由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首先,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环境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其次,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导致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的差异。各国的环境禀赋不同,影响到各国贸易的内容、规模和结构,如中东出口石油,美国出口小麦,南非出口黄金。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政策会对自由贸易体制造成一定的冲击。自由贸易政策的目标是消除贸易障碍,它要求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实现贸易的完全自由化;而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市场失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要求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是相冲突的。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通过参与国际环保条约或制定国内环保法规、标准等形式,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措施,比如制定与产品有关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使用环境标志等。这些环境措施对国外产品的市场准入,往往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环境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伤害更大。
二、与市场准入有关的环境措施
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对环境措施做出明确的定义。在WTO新加坡部长级会议上提交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报告》将为环境目的所使用的贸易措施和具有重大贸易效果的环境措施统称为TREMS (Trade-Related Environmental Measures) 。在这里,TREMS既包含贸易措施,又包含环境措施。亚太经合组织将TREMS定义为:为环境保护之目的而作为国内政策或根据区域及多边协定采取的具有重大的附带贸易效果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综合来看,环境措施是指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由一国或区域组织采取的环保措施,这些措施会对贸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通常被称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某些环境措施会对贸易产生消极作用,影响产品的市场准入。下文将具体分析与市场准入有关的一些环境措施。
1、产品的包装及其回收要求。
产品的包装若使用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的包装材料,如木材、稻草等,可能会将危害生态环境和经济作物的虫害带入进口国;新型的化学合成包装材料,如PVC塑料,在被当作废弃物加以焚烧时会污染空气。因此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包装和废物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本国及进口的包装制品及其废弃物提出要求,主要环境目标是减少成为废物的包装物数量。各国关于包装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包装材料。这些材料包括PVC以及不能再生或不能分解的包装材料。二是制定强制再回收或再循环利用的法律。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实行“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的制度,即制造商和销售商有义务回收使用过的包装物或容器。三是针对包装物征收相关税费。如原材料税是针对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这种税收主要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资源;产品包装税是针对生产产品的企业,如果产品包装中全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则可以免税,如使用不可再生或不可再利用材料,则税赋较高。
2、生产及加工方法标准。
生产及加工方法是指产品制造或加工以及自然资源获取的方式。生产及加工方法标准所针对的产品环境影响产生于消费和生产活动中,许多产品在市场销售之前要经过一些工艺过程,对环境有明显的影响。例如纸张的制造过程涉及树木的生长、木材的加工、纸浆的漂白,每个工艺都对环境产生了影响,所以不同的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
3、与产品技术标准有关的认证要求。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一项关于某个组织实施、维持或完成其涉及大气、水质、土壤、天然资源、生态等环境保护方针的计划、运营、组织、资源等整个过程的管理标准。它不解决诸如技术问题或具体产品的环境标准问题,主要解决组织的行为、活动是否符合承诺的问题。它不是强制性标准,强调把自觉自愿实施和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作为一项原则,但由于它将是否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与有权威的认证机构以及企业的环境形象、社会声誉和市场准入条件等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因素联系起来了,事实上这种认证在某种程度上已转变成强制性的了。
4、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它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或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环境标志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进而改变其消费习惯,并通过其选择来鼓励生产者改变产品设计,使产品和技术朝着更有利于环境的方向发展。环境标志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并且自愿申请,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没有任何约束性要求或限制的市场调节的工具。
三、与市场准入有关的环境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影响
上述这些环境措施在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国外产品出口有消极影响,环境措施对自由贸易体制造成的冲击己经不容忽视。WTO《2002年度报告》也明确指出,产品法规和标准正成为市场准入方面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不利影响时显得更为脆弱,这主要因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包括人力、物质资源以及管理机构在内的资源,不易于获得技术、信息和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有益于环境的原材料,而且进口国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环境要求较高。
就产品的包装及其回收要求而言,首先,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环保包装标准操纵在本国的大生产集团手中,它们往往只考虑其国内的资源禀赋、市场偏好、废物处理设备等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往往因包装难以达到其要求而无法出口。例如,1999年6月,我国出口到欧盟的一批机械产品,因其木质包装材料不符合欧盟的检疫标准要求,欧盟单方面采取紧急措施,致使我国70多万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受阻。其次,环保包装法规政策有可能导致非故意地歧视国外产品,增加了国外产品进入进口国市场的难度。例如,国外厂商如果被要求同国内厂商一样对其包装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会因尺寸、规格和设计等方面的原因而受制约,不得不依靠当地销售商或废物处理中心来处理包装废弃物,从而支付高额的费用。再次,由于各国的环保包装要求不同,满足了一国的要求可能会受到另一国的限制,为保证符合不同国家的包装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必须支付昂贵的包装成本和费用,这无疑加大了产品出口的难度。
就生产及加工方法标准而言,生产及加工方法标准的要求可能实际上使生产者负担了额外的成本而对贸易产生影响。买方通常不太愿意购买与自己国家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别的货物。因此,愿意在其他国家从事制造活动的制造商有必要按照他们国家的规格调整生产方法。这样,增加了工具成本,阻止了生产商利用规模效应。
就与产品技术标准有关的认证要求而言,除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认证外,发达国家还有它们各国的实验认证和某个行业的认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印度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欠发达地区,传统的依赖雨水灌溉或旱地作业的没有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的农业非常普遍,这种以无污染的方式生产的粮食产品却由于不能满足认证评估的多种要求而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1998年9月,美国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必须附有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出具的证书,证明木质包装经过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处理,违规货物将整批禁止入境,这将使我国1/3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
就环境标志而言,虽然环境标志制度使消费者的选择取代了强制性的手段,激发了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提高环境目标方面非常有效。但环境标志同样会带来一些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标志首先是一种国内环境政策,潜在歧视难以避免。虽然环境标志的实施原则上是自愿的和公开的,对外国出口商平等对待,但实际上,涉及到这一制度的产品类别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进口国的环境利益,能否获得这种标志的标准的制定也受到国内厂商的影响。第二,尽管自愿采纳,仍对市场准入存在影响。当环境标志影响了消费者选择,外国生产者必须改变生产过程以取得标签来保持市场份额;同时,要达到环境标志要求的标准又需要支出很多费用,影响了出口国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第三,环境标志的信息是否透明、是否容易获得,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十分重要。如果每个国家都采用自己的体系,就会对外国生产商带来歧视,制造贸易壁垒。
四、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第一,明确首要问题是发展。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保护环境所需的资源、技术原材料和信息等,其产品的市场准入受到更多的阻碍。而这些因素的缺乏,究其根源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资金,正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差异较大。当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最低生活必需的水平线时,拨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可能直接地依赖于其国内自然资源,如果仅仅为了消除污染而禁用资源就不能为这些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贫穷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源。
第二,虽然发展是紧迫的任务,但保护环境是国际法上的义务和责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引进发达国家政策一体化的思想,将环境目标战略性地纳入经济发展目标之中。
第三,发展中国家应看到环境措施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主动创造和利用产品的环境优势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同时要认识到环境产业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产业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力争与发达国家在这个新兴产业上同步发展。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变压力为动力,顺应全球的绿色潮流,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在投资方面向有发展前途的绿色产品倾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技术和标准,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出口产品的环境标准,引导企业申请ISO14000认证和产品的环境标志认证,把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起来。
第五,发展中国家要直面环境措施对其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努力增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环境管理事务,促使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贸易与环境的整合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最后,要利用WTO的有关规则保护自己。WTO自创建以来,一直奉行利益均享的原则,即不论国家大小、贫富,经济和生活水平都应得到提高,应该照顾到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建立WTO协议的序言规定,为保护环境,允许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WTO的这种特殊规定,争取在制订环境标准时与发达国家有所差别,或分阶段进行,以延缓环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在WTO今后与环境有关的谈判中应该团结一致,可根据需要做出必要的让步,但应坚持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地位给予优惠待遇,如在执行期限的差别待遇以及从国际社会得到环境技术及资金支持的机会等。
参考文献
[1]李伟芳.保护我们的环境[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49.
[2]李良.国际经济法论丛 (第五卷) [A].法律出版社, 2002:90.
[3]WTO Annual Report 2002[M].WTO Publication, 2002:36.
[4]茅惠民.“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探讨[J].上海标准化, 2000, (5) :18-20.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8
导读:通过对全区国家公益林资源现状、保护与管理措施深入分析, 明晰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现状、经验与不足, 为全区新形势下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工作创新提供依据。
西固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郊, 南北环山, 地形破碎, 属陇中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 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全区林地面积稀少, 植被基础异常脆弱, 生态环境面临森林资源林分质量差, 水土流失严重, 灾害频繁, 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公益林资源数量与质量,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全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现状
㈠公益林资源
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27.11万亩, 其中公益林面积26.35万亩, 占全区林地面积的97.2%, 在公益林面积中有林地0.97万亩;灌木林地12.76万亩;未成林地3.93万亩;无立木林地0.88万亩;宜林地7.79万亩, 均为水土保持林。
㈡国家级公益林资源
全区划定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3.23万亩, 占全区公益林总面积的50.2%。按地类分有林地0.96万亩;灌木林地12.27万亩。
㈢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资源
全区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2.40万亩, 涉及413个小班, 按照地类、土壤类型、灌溉条件、植被等因子不同, 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南北面山有林地, 面积0.83万亩;二是南北面山绿化工程造林地 (灌木林地) , 面积5.18万亩, 主要分布在马泉大山、石家山、龙爪山、田黄沟等地区;三是金沟、新城天然灌木林区、北山红砂灌木林地, 面积6.38万亩, 主要集中分布于金沟乡、新城镇草坪、羊黑、河口乡石圈村石板沟、八朗沟, 咸水村咸水河、大拉拉沟、捞盐沟及大滩村等地区。
二、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
㈠组织措施
全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西固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领导小组, 下设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公室, 负责工程的统一组织, 统一协调, 明确职能, 落实责任, 精心实施。确定专人负责国家级公益林的检查验收、技术指导、年度计划编制和资金拨付工作等具体工作, 对工作实施全过程督察。
㈡宣传措施
全区采取标语、广播、讲座等宣传形式, 广泛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分布、管护要求、环境道德、生态意识、生态保护知识及森林效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区人民对林业生态主体地位的认识, 努力形成领导高度重视, 部门协同工作, 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
㈢管理措施
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由兰州市西固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编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及办公室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护林员职责、奖惩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从根本上监督、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规范使用。
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完整的档案资料是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可靠依据和基础, 也是保障此项工作能够持续系统地开展的联系纽带, 建立健全档案至关重要。西固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公室确定会电脑, 懂专业的业务人员担任档案和信息管理工作, 建立全区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 以便直观地、有效地监控该区生态公益林的消长动态变化, 及时掌握情况,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㈣检查措施
通过检查及考核, 确定管护人员的平时表现, 由区公益林办决定是否续聘, 奖励人员及金额, 及目标保证金的发放等。
⒈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公益林的管护人员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要作为对管护站及管护人员的出勤, 奖励、年终考核的依据, 直接与管护人员的目标保证金的相挂钩。
⒉考核。要对各管护站在每年的6~7月进行半年考核, 12月进行全面考核。
三、保护与管理的经验与不足
㈠主要经验
⒈保障资金安全有效。全区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补偿基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实行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在资金发放过程中, 严格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明确对象, 规范程序, 使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各管护单位及补偿主体。
⒉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全区禁止一切以生产木材和商业性经营为目的的采伐作业, 禁止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征滥占、采砂等各种破坏行为。全区把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属于西固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范围内的公益林地, 由西固区林业局与西固区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签订管护合同, 再由区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与各管护站签订管护合同;属国有包干单位管护区内的公益林, 由西固区林业局与国有包干单位签订管护合同;属集体所有的公益林, 由西固区林业局与各乡镇、街道, 乡镇、街道与各村委会, 村委会与农户层层签订管护合同。
对于集体国家级公益林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的要求, 教育和引导农民采取家庭承包管护、联户管护、委托管护、专业管护等形式, 切实做好对承包林地林木的管护工作, 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防盗工作, 形成政府领导下的群防群治“三防”工作长效机制。
⒊强化管护队伍建设。通过对管护人员的不断培训和管理, 使每一位管护人员都能够掌握林业的基本知识及常识, 尤其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乱四滥”及其防火方面的知识, 当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受到危害时, 能够及时做出反映, 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及防止各类破坏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的发生, 确保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安全。
㈡存在的不足
西固区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上做了许多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 补植及造林资金缺乏, 管理技术科技含量太低等许多不足, 严重制约了全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工作。
四、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建议
㈠健全管理机构
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发展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须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核定人员编制, 确定5~7人专门对全区范围内生态公益林体系实施管理与监督。
㈡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建设生态公益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提高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 为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㈢完善地方补偿机制
对于未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 西固区政府应当建立地方补偿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确定补偿标准和范围。
㈣设定公益林界限标志
全区还没有全面设定明显的生态公益林界限标志, 广大群众对公益林分布区域, 面积等不是非常清晰不利于公益林政策宣传、保护和发展。
㈤理顺管理体制
全区的生态公益林除天然林以外, 人工造林全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成果, 目前管护单位分国有包干单位林场、区南北绿化环境指挥部、农户自主管护三大部分。现需将集体林实行竞标承包管护, 推行“山有主, 主有权, 尽责得利, 失责受罚”的规模承包经营做法,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形成开放式管理。
㈥加大林业科技含量
针对全区地形破碎, 气候干旱, 低温和干旱及土壤瘠薄等因素, 加大造林科技含量, 引进推广切实可行的高效低成本的干旱造林、森林抚育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
㈦加强综合效益开发。
全区的生态公益林主要为天然红砂林, 人工柠条林, 林分质量差, 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这是目前阻碍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探讨开发生态公益林区的综合效益的新技术, 使经营者能有所收益,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才会步入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㈧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篇9
注释
1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源排放总量, 依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核定。
2 “十二五”期间, 地表水国控断面个数由759个增加到970个, 其中七大水系国控断面个数由419个增加到574个;同时, 将评价因子由12项增加到21项。据此测算, 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7.7%,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55%。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10
为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范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环境保护部近日批准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HJ 2038-2014)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 《火电厂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HJ 2039-2014)规定了火电厂除尘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维护等技术要求;《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HJ 2040-2014)规定厂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运行、检修与维护管理的相关要求;《采油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2041-2014)规定了采油废水治理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的技术要求;《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 2042-2014)规定了危险废物处置技术的应用及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过程中应遵守的有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规定。
据悉,这5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将于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篇11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立法
0引言
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西方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之比较
1.1日本府针对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因势引导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日本政府非常强调加强对本国中小企业的组织领导,设置了众多的管理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中小企业厅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民间团体为补充的官民结合的扶持机构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诊断制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诊断制度是日本中小企业的支柱,在世界上也是首创,由日本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对中小企业进行诊断、指导。对中小企业来说,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非常重要。政府在帮助中小企业收集和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借助于民间团体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设立专门的融资机构提供多种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1.2美国政府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鉴于小企业的重要地位而又发展困难,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依法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支持和帮助小企业;通过立法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公平份额:采取措施,鼓励小企业出口: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等。
1.3以德法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原则是立足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创立良好的外部条件,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等。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主要有:运用投资政策、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实施共同计划,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加强就业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展览支持。
2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借鉴
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扶持,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以保证各种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2.1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主要形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各国的立法实践看,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行立法形式。美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采取制定单行法律的办法,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中小企业单项性法律。主要有《小企业法》较全面地规定了联邦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小企业投资法》鼓励建立向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的投资公司,小企业管理局与地方开发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机会均等法》规定要制定一项新计划,向小企业以及寻求创建这种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小企业创新开发法》规定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技术从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减税法》和《新税法》给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等。②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系统立法形式。由于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他们国家的企业主体,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完备的。中小企业立法形式: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既有基本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由序言、总则、中小企业结构的高度化、事业活动的不利的补救、小规模企业、金融税制、行政机关及中小企业政策的审议等构成。该法在小企业政策法律中居核心地位,其他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是依照该法的基本精神和宗旨制定的。又有单行法规相配套。包括《中小企业厅设置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振兴法》等。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要借鉴日本做法,基本上也是采取系统立法方法。⑨以德、法、英等为代表的欧洲各国的分散立法形式。这些国家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单行法规,也谈不上像日本那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但其在相关的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较多,例如德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比较健全完善,不同时期制定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反法限制竞争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2.2西方发达国家各国中小企业的立法思想及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立法的思想及特点有一些共性。①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立法始终贯穿着保护和扶持经济弱者的思想。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明显处于受大企业排、吞并的劣势地位,所以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保护和扶持。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来具体落实政府有关政策支出。②中小企业立法体系的结构是以确保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秩序为重点,以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和反垄断这两根支柱为基础。如美国通过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拨款的研究与发展项目,并促进这种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日本则颁布了《反私人垄断法》:德国联邦政府则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率而不伤害中小企业的任何形式的合作,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⑨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是西方各国中小企业保护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一些缺陷所决定,比如,其发展的不稳定性,其企业机器设备、技术水平的落后及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以及其他原因。
2.3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主要内容之比较:①财政资金方面。美国《小企业投资法》规定,美国国会向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资本金,授权小企业管理局向小企业提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资助。《小企业资助法》规定设立小企业基金赈灾贷款基金,商业贷款基金和投资基金。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中也规定了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制上、财政上及金融上的必要措施。但以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振兴法》、《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稳定及结构调整特别措施法》和《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中。②税收优惠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税法》规定,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
个人所得税降低25%,资本收益税下调到20%等,日本《中小企业创造活动促进法》规定,对试验研究费用超出销售额3%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未满五年的中小企业,实施设备投资减税。韩国《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规定,规定的事项可依据《租税减免规则法》减免税。③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几乎许多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的立法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美国会令通过了《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以及《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方案》和《减税法》等,这些法律对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作用。德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制定技术政策,如《联邦政府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方案》、《中小企业研究和发展出作设想》等,日本的中小企业早就认识到在寻求竞争优势和商战中,技术开发是关键。日本规定了《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以及《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法律规范,并且建立了各种咨询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④在创业扶持方面。美国《小企业投资法》规定,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并成立债券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发放债券提供信用担保。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提供信息、培训、资金支持及其他必要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创业。韩国《中小企业支援法》规定,政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投资融资或其他形式的支持等等。
3对中国的启示
综合各种立法形式的优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现状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等条件。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立法形式应该采取系统立法形式为主,以其他相关的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为辅相结合的立法形式。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庞大,据统计,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部注册资本总数的99%以上。以日韩为代表的系统立法形式对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国应该借鉴其先进的立法经验。并且我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社会保障立法虽然有缺陷,但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公平良好的经营环境。因而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形式应该以系统立法形式为.主,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为辅,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承,设立适合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措施。法律保障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形成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思想,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实行政府指导服务和进行立法保障两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才能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稳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立法思想和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参考文献:
[1]郑之杰.中小企业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5
[2]参见太田进一中小企业的比较研究[M]东京.中央经济出版社.1989 29
[3][日]太田进一.振兴中小企业的窍门[M].东京:时事出版社.1986:31.
[4][美]勒斯.小型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40.
[5]杨祖功.西欧的中小企业[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53.
[6]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91
发达国家对零售商业的管制措施 篇12
行业准入管制
与生产领域的投资相比, 零售业需要较少的资金、技术和建设时间, 而政策是进入零售行业的重要障碍, 其它进入门槛都较低。正是认识到商业领域需要强化政策壁垒,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 以限制商业设施特别是大型商店的建设。法国的《罗耶法》规定在4万人口以下的城镇设立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网点, 或在超过4万人口的城镇设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的网点必须经过审查。由城市零售业规划委员会负责审定开店申请, 再由国家零售业规划委员会对城市零售业规划委员会作出的审查决定进行申诉审查。然而, 法国的商业网点控制由于缺乏明确的审查标准和过程, 腐败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政治家认为大商店在法国的发展是社会失败的一个标志, 甚至连法国总统也对这种荒诞现象进行谴责。于是又制定了《罗夫林法》, 规定没有专门的城市计划机构的批准, 严禁兴建新的300平方米以上的食品店。该法制定了详细的审批标准:商店稠密度、就业情况、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交通状况、保护环境、避免扰民等。尽管有立法, 但法国大型商店的发展在多数时期受到管制的影响很小。究其原因, 是大商店在改善消费者购物环境、降低市场物价水平 (日本由于限制大商店发展, 导致物价水平高出其它发达国家40%) 及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功不可没。当然, 考虑到中小零售商带来的政治压力, 形式上还要控制大商店的发展。
1987~1995年是丹麦零售商店的繁荣时期, 城市外部的大型商店得到了迅猛发展, 致使城市中心的中小商店受到沉重冲击。虽然有计划法, 但有些内容规定得较模糊且弹性很大, 加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的利益竞争, 导致对城市外部大商店的控制不力。大商店的过快发展, 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些弱势群体包括没有汽车的家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和残疾人等, 到城市外部大商店购物的成本上升, 他们的社会福利受到侵害。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和中小商店的利益, 丹麦议会于1997年重新修订了《计划法》。该法规定, 商店应建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在城市外部建设大型商店, 综合商店超过3000平方米 (原标准是4600平方米) 、专业商店超过1000平方米 (原标准是2000平方米) 都将被限制。同时, 为了防止不同城市、城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计划法》还规定, 当其它地方计划部门的计划被认为将严重影响零售贸易结构时, 当地的计划当局具有否定或修改其计划的权力。该法彻底限制了城外的大商店发展, 丹麦也因此成为欧洲大商店管制最为严格的国家。
如果说法国和丹麦是在大型零售商店过度发展以后才对其进行控制的话, 那么日本对大型零售商店的管制则一开始就非常严格。日本《百货商店法》规定, 1500平方米以上 (大城市3000平方米以上) 百货商店的设立、营业时间和扩大营业面积均须经过通商产业省审查。1974年实施的《大店铺法》又将必须审查的商店分为两类:一类是店铺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商店 (在东京的23个区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的商店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 另一类是店铺面积在500~1500平方米之间的商店。对第一类商店的审查要求十分严格, 对其开设申请、扩大营业面积、改变营业时间、改变歇业天数等都必须进行审查。不仅对面积的控制严格, 对商店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在《大店铺法》执行期间, 超过500平方米的商店审批要经过34个月甚至10年的时间。现在放松了管制, 也要8个月或一年的时间。2000年6月1日生效的《大零售点选址法》虽然放松了对大型零售店的控制, 但是审批内容并不少。除了与经济相关的因素如商店面积、商店歇业天数等内容外, 还包括环境要素如交通、噪音等。有些城市还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企业家和开店涉及的消费者代表参与讨论商店的申请计划
网点规划管制
与项目审批控制具有同等功效的还有网点规划控制, 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就是通过完善的规划控制来实现商业网点总量、布局结构平衡的。
美国对商业区 (含贸易及金融) 、住宅区、农业区、休闲区、工业区、教育区分片规划, 并纳入城建总体规划中。包括商业网点规划在内的市区建设规划由市政规划部门提出计划草案, 经市政府同意后提交市议会讨论, 一旦通过, 规划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没有特殊理由不能随意改变。如确有必要修改时, 需经过市政规划部门重新提出报告, 按原批准程序办理修改事宜。一般说, 确定后的规划执行起来较严格, 这种规划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商业网点只允许在符合规定用途的区域内设置。对商业设施的要求也很严格, 包括减少交通堵塞、防止火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和保障大众健康;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防止对土地过度使用;保证有充足的光线和空气;商业设施的空间应与经营面积相适应, 避免顾客过度拥挤;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新加坡的商业网点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 它是国家发展部下属的一个行政机构, 是新加坡国有土地用途的计划部门。商业网点规划、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都由城市重建局负责, 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任务是确保新加坡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新加坡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 它是城市、商业、交通发展的蓝图和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 任何人无权擅自改动。改动规划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须经规定的程序审批。规划不仅对各级商业中心的功能, 以及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 经营的商品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要求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原有商业设施的经营。
营业时间管制
营业时间管制是决定商店营业时间的长度和分布。从管制效果看, 营业时间与营业面积之间存在着替代联系。在管制营业时间和管制零售面积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营业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改变了消费者去商店的距离和在商店内移动的长度, 影响着对营业面积的需求。“出行距离”、“购买频率”、“零售面积”、“周交易时间”等变量因素可影响营业时间与营业面积之间的内在关系。每天和每周营业时间的改变, 影响着消费者去商店购物的出行方式和愿意接受的距离。放松营业时间的管制, 增加了到大商店的购买行为, 减少了邻里商店的利润, 直接导致商店空置率增加。目前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和英国、加拿大的商店空置率都超过了10%, 与营业时间管制的放松有直接联系。
对营业时间管制成为欧美国家一项现行的主要政策, 它可以影响零售部门的就业人数、小零售商的地位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利。根据管制严厉程度大体可把欧美国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国家严格管制营业时间, 如奥地利、挪威、意大利和德国, 都不允许星期天和节假日营业, 只有少数重点旅游区例外。另外, 对工作日的营业时间也有严格限制。德国在1996年11月之前, 商店的关门时间是工作日的下午6点半、星期六的下午2点。1996年11月之后放松了管制, 允许商店可以把关门时间延长到工作日的晚上8点、星期六的下午4点, 也就是商店有权决定1.5~2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奥地利允许商店工作日晚上9点、星期六晚上6点关门, 但对总的营业时间作了限定。一般地区一周营业时间不超过66小时, 旅游区不超过72小时。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对营业时间的管制相对宽松, 有希腊、丹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英国等。瑞典规定每周的营业时间是63个小时。在这些国家中有的原来没有营业时间限制, 现在也开始限制星期天和节假日营业, 但他们对工作日营业时间的管制较松。丹麦的《商店法》还规定了不同类型商店的营业时间。第三种类型的国家没有营业时间限制, 如美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 主要靠严格的网点规划来保护零售商业的整体利益。
日本对营业时间的管制同样严格。1992年《大店铺法》修订前, 超市必须在晚上7点之前关门, 每年最少歇业44天。1992年以后超市可把关门时间推迟到晚上8点, 一年内允许有60天延长到9点, 每年的歇业天数为24天。
竞争秩序管制
竞争秩序管制的目的是为企业塑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包括反对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控制价格水平和规范促销手段等。
【国家环境保护措施论文】推荐阅读: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10-24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职能06-27
创建国家卫生环境作文09-01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07-01
国家电网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办法07-12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09-12
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09-11
我们国家环境法面临很严峻的挑战06-18
城市与环境学院国家助学金评定办法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