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2024-09-12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精选6篇)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篇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蓬勃发展的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 经济上依赖“中国制造”的国家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政治上中国的声音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客观说来, 如今的中国还并没有真正地崛起。因为发展并不等于崛起, 发展提高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落脚点是在其社会基本生活领域, 而崛起更大意义上则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国家之间在社会基本生活领域内可以双赢, 但在国际地位次序上的更迭是存在竞争的。毋庸置疑, 中国崛起势必会影响到周边乃至全球格局的变化, 形成中国同其他大国之间竞争和合作的局面。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能否崛起与自身周边安全环境的状况密切相关。一般说来, 传统意义上的周边安全环境主要是指周边的政治和军事安全环境。由于中国周边力量与中国的关系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因此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现阶段来说, 中国的周边环境在向着更为复杂的情况演变。从长远来看, 以下几个因素将影响未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走向。

(一) 复杂棘手的领土争端

截至目前, 中国基本解决了与陆上邻国的划界问题并签署了相关条约。其中, 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国, 在冷战结束之后都成功地完成了勘界和边界条约的签署工作。目前尚未解决的陆上边界问题主要是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不稳定因素之一。其争议地区主要包括东段、锡金段、中段和西段。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的巴里加斯地区, 印度一直占领并进行长期的控制与建设。而2009年印度更是违背了1996年中印双方签订的边境实际控制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 公然增兵两个师, 导致边境局势紧张。另外, 在海上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上, 中国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解决, 尤其是钓鱼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争端这些本来无争议的问题有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如钓鱼岛, 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以前, 日本对中国拥有该岛主权未提出过任何异议, 并在1785年出版的疆界地图上明确标示钓鱼岛属于中国, 而现在却强行霸占该岛及其海域。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但现在其主要岛屿却被四国五方所控制, 海域则被六国七方所分割, 而且这种分割和控制有蔓延的趋势, 从而使南沙海域由一个本无争议的海域变为当今世界争议面积最大的一个海域。以上领土争端的存在, 不仅影响了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关系的深入发展, 甚至有可能引发武装冲突或者国际危机, 从而危及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显然, 争端各方都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处理双边与多边的领土争端问题。

(二) 核扩散成为牵制中国崛起的障碍

冷战结束以后, 中国周边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朝鲜先后进行核试验并成为有核国家。特别是朝鲜在2006年和2009年, 宣布进行了两次地下核试验, 更是将核扩散问题突出化了。从表面来看, 朝鲜是在发展核武器以力求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强的话语权, 但从本质上讲, 朝核问题是朝美矛盾的集中体现。其政治和安全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虽然在中国的积极努力下, 朝核问题现已经进行了多轮六方会谈, 并就和平解决达成了基本共识, 但朝鲜只要未能按照美国的思路去发展, 就必然受到美国的遏制。朝鲜核问题解决与否和如何解决事关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 事关世界防核扩散机制的稳定, 也事关东北亚安全环境。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问题也是如此, 一旦处理不好将对中国的安全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破坏。对于中国来说, 在周边频繁出现核问题必将牵制国内的发展, 为创造一个适合中国长期和平建设的环境, 中国必须积极并谨慎地处理好核扩散问题。

(三) 中国的周边政策成为重要因素

对于周边国家来说, 中国实力的发展壮大不仅意味着中国增强了维护自己安全利益的能力, 还意味着中国介入周边地区事务的可能性增加, 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恐惧感。近年来, 随着中国的力量上升, 一些周边国家希望美国在本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的作用, 并试图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比如, 新加坡领导人最近频繁发表希望美国在东亚发挥更大作用以制衡中国的言论, 而菲律宾等国则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争端之中。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和2009年美国海军测量船与中国船只对峙事件表明, 中美在南中国海发生冲突并非不可能。如何使周边国家转变传统的势力均衡观念, 这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也是未来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树立大国形象, 把责任放在首位。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中国幅员辽阔, 经济上矿产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 经济增长速度使周边国家只能望其项背。政治上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随着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 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 中国作为周边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只有在不断提升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负起大国的责任, 才能使周边各国获得越多的利益。具体说来, 中国应该摆正自己的大国姿态, 并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与这些国家尽可能达成共识, 承担大国责任, 同时应协力维护周边安全, 实现互助共赢。

其次, 长期坚持与周边各国经贸合作。周边国家是中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也将在今年正式开通。据商务部介绍, 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 泰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第四大出口市场。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各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机遇。长期坚持与周边各国的经贸往来, 对于消除周边各国的“中国恐慌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 坚持和平崛起、树立和谐外交理念。过去的20年, 中国以自己和平复兴的外交之旅, 逐步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在“和谐世界”理念主导下的和谐外交理念会更加明晰:摈弃冷战思维、寻求共同安全、建构和谐世界的要求, 明确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概念, 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 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协调。坚持对外秉承“发展合作, 不搞对抗”的原则,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崛起的国际环境。

二、东亚区域安全环境

从国际形势来看, 多极化和全球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 区域内部的合作日益增多, 一体化态势明显。随着世界经济及金融中心的东移, 东亚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日益上升。而中国的崛起在提升整个东亚区域实力的同时, 也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安。如今的东亚局势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局面, 相关各国虽然在对安全的界定和对实现安全的手段等具体细节上存在争议, 但对维护安全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尽管东亚地区现状相对稳定,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稳定仍是脆弱的, 东亚安全仍面临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现实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一) 美国因素对东亚的影响

东亚作为亚太地区的一部分, 首先在地缘上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响。美国一直以来都反对和阻止东亚的整合, 因为东亚整合将对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很难不引起美国的猜疑。其次,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体系是东亚国家实现安全互信、建立安全对话机制的重大障碍。在美国“集体防卫”体系下, 日韩等美国的同盟国在东亚整合问题上显得游离不定, 不敢擅做主张, 导致东亚国家内部整合意愿的分化。此外, 在台湾问题上, 虽然自马英九上台后, 两岸关系升温迅速, 但利好的消息并没持续多久, 美国就向台湾出售了64亿美元的军备, 导致两岸关系不能持续正常交流。美国一方面承认一个中国, 坚持反对台独, 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种手段干涉两岸正常交流。美国的这种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发展的方式使中国海峡两岸长期处于不安状态之下, 也进一步达到了通过台海关系遏制东亚各国进一步团结的目的。

(二) 中日关系的僵局

作为东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中日关系及地区政策将直接决定着该地区内部整合的进程。应该说, 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 加强地区合作关系都成为了两国外交战略的重点, 这对东亚整合是有益的。但是, 中日两国关系在历史问题和领土能源争端问题的催化下却日渐陷入僵局。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已经不在日本之下, 那么涉及中日关系之间, 到底谁领先谁主导就成了各方争执不下的问题。随着东亚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 由长期以来日本作为单一强国存在向中日两强并存转变, 而日本显然在心理上还没有作好接受这种地缘政治转变的准备。两国之间安全互信的缺失使得东亚安全合作成为空谈。甚至在中日两国的互相争斗下, 东亚国家可能会由分散走向分裂, 形成相互对峙的两个阵营。因此, 处理好和日本的关系就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 实现崛起的重要前提。

(三) 中国东亚安全战略的基本趋向

不可否认, 中国崛起正在被世界所逐步承认和接受, 这与中国在东亚秩序建构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分不开的。东亚是中国崛起的战略依托地带, 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东亚新秩序的建构, 才可能具备引导世界秩序演变的条件。具体说来, 中国在东亚安全秩序的建构上所应采取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四个共同”, 即共同利益、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合作进程, 着力促进与东亚各国进一步的经济交流, 稳妥的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当前, 东亚地区建立起的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之间的“10+1”和“10+3”组合, 还有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 都是颇具效用的制度框架, 它们均是共同利益汇聚和制度化的结果。此外, 以中国为主导发起的六方会谈对于东亚安全秩序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02年朝鲜宣布发展核武器到2003年首次六方会谈, 其间中国从被动态度慢慢转变为主动, 这次会谈的意义也从首要解决朝鲜核问题转变到一个长期维持东亚周边安全环境的战略对话。一方面, 中国作为六方会谈的主要斡旋国, 如果能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双方的分歧, 不但能够消除朝核问题对周边的不利安全因素, 更能够大大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 参与六方会谈的国家中, 日、中、韩三国对东亚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国如果长期保持固定的会谈, 对稳定东亚安全秩序的局势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战略安全环境

中国要实现崛起, 客观上就不可避免地对美国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形成制约或挑战。而美国长期以来坚持霸权思想, 不会允许一个能与自己分庭抗礼或可能超越自己的国家存在。正如美国国防部的所有官方文件所明确提出的那样, 美国的最高战略任务就是将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长期维持下去。金融危机后, 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清晰地呈现在全球金融和经济舞台上。面对着中国的日益强大, 美国已将中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的挑战。美国一贯追寻外交现实主义思想, 其策略必然要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国加以遏制。就像20世纪80年代末时期的日本, 以丰田、三菱、索尼、松下为代表的日本大型制造企业, 正在世界各地疯狂扩张, 产品行销全球, 日本产品一度被称为“日不落”产品。当时,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同时期美国的2/3, 其发展曾经看起来永远也不会停止。“日本威胁论”在当时成为美国媒体讨论最热的话题, 但这种声音持续了不到五年时间就不再被人提及。其原因在于, 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对日本发动了一场“金融超限战”。美国政府通过操纵汇率, 将“热钱”引入日本楼市与股市, 使日本经济泡沫越积越大, 达到了破坏日本经济, 遏制日本发展的目的。现在, 美国不仅在人民币汇率上对中国实施了强大的压力, 同时还强迫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另外, 中国在能源进口方面遭遇到的威胁直接关乎到中国经济的命脉。众所周知, 中国已经成为纯能源进口国, 我国海上石油进口运输距离长, 风险极大, 尤其是最窄处仅1.5英里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 经常有海盗出没, 且这一地区由美国驻军, 情势较为复杂, 随时可能遭到不测。一旦出现安全事故, 国内会有“断粮之虞”。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步步升级, 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强势的美国, 中国亟需作好全面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一个只发展经济或只重视军事的国家是单一实体国家, 而这种国家是无法自立于世界之巅的。因此, 中国要崛起就不能只成为单一实体国家, 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如今的中国在经济上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而军事实力却与美国等世界大国相距甚大。国家利益就像一个气球, 中国军队就像保护罩, 当气球小的时候尚可安全, 但当我国的国防科技建设跟不上经济贸易拓展速度时, 我国的自身安全保障必然下降。如何提供安全保障?其方法必然是加强国防建设, 提高自身的硬实力。国家实力换算成数学公式应当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积, 而不是和, 当其中之一等于零时, 国家综合实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经济建设应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总的来讲, 不应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忘掉现实的威胁, 要居安思危, 综合发展。

2.促进世界多极化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便于中国崛起。邓小平于1990年3月发表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 四极也好, 五极也好, 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 不管它怎么削弱, 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个。中国不要贬低自己, 怎么样也算一极。”这一论断客观地反映了国际现实, 揭示了世界战略格局演变的趋势, 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如今, “金砖四国”、“展望十国”以及亚非拉一些颇有分量的国家集团都希望自己占据世界格局的一席之地, 这些都可以作为抑制美国单边霸权的有利要素。如果国际社会演变成多级格局, 各大国之间形成彼此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 那么中国就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地域优势实现崛起。

3.加强安全合作

安全合作就是国家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平等合作, 扩大共同的利益基础, 实现地区和全球的安全。首先具有合作的模式的广泛性。它包括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多边安全机制、具有论坛性质的多边安全对话、旨在增进信任的双边安全磋商以及具有学术性质的非官方安全对话等。此外, 促进经济利益的融合, 也是维护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次具有合作参与者的包容性。这不仅是指发展模式和观点一致国家之间的合作, 也包括发展模式和观点不一致国家之间的合作。兼容并蓄, 增进合作, 才有利于共同进步和发展。这种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的思想, 对于像美国这样妄图改变世界格局的国家是最有利的遏制武器。

参考文献

[1]芮效俭.中国和平崛起和东亚合作[J].外交评论, 2005, (6) :24-29.

[2]阎学通, 宋新宁.中国的安全环境怎么了[J].世界知识, 2002, (9) :32-37.

[3]黄仁伟.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增刊) :24-29.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篇2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军事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联盟。就目前的实力和影响而言,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因此,“中美共治”对中国而言还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说法。赞同这一说法的结果很可能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

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但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因为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

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制衡、规范和引导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华的主要举措。由于地理上相隔太远,美国充当亚太地区的平衡者和调节者的主要途径有:建立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和机制;美国还力图在各种合作框架中要求中国按规则行事,如希拉里说:“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将继续把同中国的关系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地区性安全同盟、经济网络和社会纽带框架内。” 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

二,南海局势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为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严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南海争夺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7个岛屿,我国台湾控制其中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其中的50多个岛屿。其中,越南占据岛礁29个,控制海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发现了东南亚最大的油田,储量2至4亿桶。菲律宾占据13个岛礁,控制海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产石油35万吨。

二是有关国家加强控制和军事准备。越南反复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成立南沙地方行政机构,还准备向南海占领岛礁移民。越南海军专门组建了应付南海突发事件的“海上快速作战旅”。2002年还组织10多次以南沙作战为背景的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菲律宾设立卡拉延市政府,将部分占领南海岛礁划归其管辖,军事上组建了西部联合特混部队,专门负责南沙方向的巡逻和作战任务,2002年举行了5次以南海作战为背景的军事演习。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行动,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进行作战准备。

三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倾向日益严重。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联手借助国际舆论压我就范,企图使南沙问题争议多边化、国际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国完成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除美国外,日本、印度也积极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三,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篇3

从自身来看, 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但面临着过度投资所造成的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风险, 还面临由美元贬值、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价格上涨, 以及粮食价格上涨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输入性通货膨胀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对许多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异于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随时有坠落的可能。因此, 为应对挑战, 发展中国家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一步扩大内需, 并继续强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目标。

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新浪潮的困境

全球经济复苏需要依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一点在区域国成员中已达成共识。然而, 知易行难,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所有成员需共同努力, 才能联手应对全球经济中的诸多挑战。从国际经济走向来看, 绿色增长、能源安全、规制合作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点, 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是成员国经济体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 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各个国家都是任重道远。

首先, 成员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处在发展期, 如何在强调“绿色增长”、“技术创新合作”和“环境产品和服务自由化”等目标的同时考虑到各成员面临的实际情况, 实现区域内环境、贸易和发展的“三赢”, 是一个值得各方深思的课题。

其次, 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提出到实现, 一直致力于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提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这一目标。自此, “茂物目标”便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努力的方向。然而, 如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各经济体内部经济政策面临诸多困难, 如何维护和巩固多边贸易体制、抵御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 再一次考验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的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 发展中国家始终在一直追群发展经济的好方法, 中国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经济的快速发展, 并在良好的平稳中过度。已形成独特的合作方式以及充分调动政治、经济、学术界广泛参与的互动模式。此外, 该组织的运作模式特别注意强调凝聚共识、分享经验、先易后难, 最终达到积跬步以成千里的目标。

三、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困境

首先, 扩大消费是经济发展长期战略

扩大消费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发展现代商贸流通, 提高流通效率, 降低流通成本对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大的宏观背景下, 把扩大消费作为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抓实抓好。扩大消费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应当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出经济困境的主要任务, 务必落实。

其次, 发展中国家实现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目标。

完善社会生产方式, 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社会主义这一生产方式变革带给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广阔前景, 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破解困局提供了经验。中国从被动拖入全球化到主动融入全球化, 再到深度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正是因为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 成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这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近30年分阶段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都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相比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独立的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 正是错过了进行生产关系变革的最佳时机, 这导致后来生产力的发展总是难以摆脱生产关系的掣肘, 甚至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尴尬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转型国家由于错误变革了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制度蜕变到资本主义, 至今没有带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公平、民主、平等的发展愿景。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左翼领导人虽然主张通过推动国家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 但对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再加上缺乏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 这使得拉丁美洲的发展既受到资本主义旧的生产关系的掣肘, 又受到具体发展体制的羁绊。

总结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篇4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陆地边界长2.2万多千米,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多个国家隔海相望。随着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也不断发展,但是有关乎利益的问题上就会有摩擦和纠纷。近年来中国经济发速发展,在世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很不稳定。

首先,由于中俄关系中最麻烦的边界问题已在2008年得到彻底解决,黑匣子岛也进行了重新分割。现在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不仅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实现了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机制。双方承诺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两国又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轴心国。因此,在北部应继续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扩大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加强双边政治军事互信与协调,共同应对本地区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危机。而在东北地区,朝鲜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的稳定甚至间接影响着渤海、黄海的安全。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半岛的由于朝鲜的激进行为,加之美国有意向中国示威。美、日、韩三国在黄海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航空母舰也接近了中国主权海域,一度引起了中美关系的紧张。其中钓鱼岛事件也引起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可见,中国黄海地区安全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国家通过外交,来维护东部地区环境安全。

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一直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常常受制于岛礁主权的争执,而2011年越南菲律宾先后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并与美国举行联合军演,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

西藏、新疆地区也是我国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企图分裂国家的人的挑唆,2个地区经常发生恶性抢砸斗殴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合社会稳定。国家要加强重视,维护地区稳定来西部地区实现安全环境。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篇5

据悉, 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联合国机构、基金和计划的高级代表, 世界上最大食品公司的商界领袖, 主要商品和机械生产商, 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圆桌会议, 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领导人。所有受邀者在有效的实现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此次会议确立了联合国与私营部门积极合作主动意向, 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 预想的粮食安全和“里约+20”阐释的我们想要的未来。联合国全球契约在2014年5月引入了粮食和农业经营原则 (FABs) 。这是为期两年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序, 涉及20个以上的全球性磋商, 其中包括农业、营养和食品体系的1000多家企业、联合国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

记者在采访喷施宝公司董事长王祥林时, 他谈到由于喷施宝公司从2007年自愿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以来, 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明显成效, 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评价。9月23日, 王祥林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 参加了由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银行集团主席联合主持的“高层午餐会”。有350人出席会议, 其中150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领袖, 200人为政府首脑和公民社会、基金会和联合国的领导。由于“高层午餐会”的参会名额有限,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突出表现、与联合国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有过这一议题上的合作以及加入关注气候倡议的企业将会被优先考虑。

据了解, 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85年。近30年来, 公司始终遵循“以农为本, 低碳环保”的理念, 坚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致力于研发生产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喷施宝有机水溶肥系列产品, 为促进粮食增产, 提高农产品品质, 降解农药残留, 推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突出贡献。喷施宝公司于2007年自愿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以来, 模范遵守全球契约10项原则。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有关方面邀请, 公司先后出席201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领导人峰会、2011年联合国私营业论坛、2012年联合国“里约+20”峰会等国际性会议, 以实际行动兑现推进节能减排、增加粮食产量等承诺, 得到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篇6

环境监控相关法规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 B14881-2013) 新标准将于201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法规适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 规定了选址和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检验、食品的贮存和运输、产品召回管理、培训、管理制度和人员、记录和文件管理等方面的食品安全要求。标准附录中“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 是针对食品生产过程中较难控制的微生物污染因素, 向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指导性较强的监控程序建立指南。食品生产企业可以根据食品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 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微生物监控程序, 通过过程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什么是环境监控

就是监控和清除环境以及设备上的致病菌 (或腐败菌) , 以防止对终端产品的污染;是有效评估工厂对微生物控制的手段。

工厂中的致病菌

如原材料、水、人员等可通过卫生控制。但很多致病菌很难通过卫生控制, 如涂抹设备、地板、用具等。

监控对象

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指示菌过敏原;耐热霉菌;嗜热芽孢菌 (平酸菌) ;转基因成分;动物源成份等。

环境监控的必要性

环境监控可应用于评估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污染风险。隐藏滋生的病原菌可导致产品受到直接污染、传播食源性疾病、产品召回、关厂整顿及法律诉讼等后果。如在问题发生前, 知道有问题与风险的区域, 则可以提早规避风险。

环境监控为企业带来的益处

可以保护品牌、降低微生物风险、监控环境污染降低产品风险、控制致病菌、发现致病菌定殖死角、为遵循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政策和标准操作规程提供证据、纠正措施及建议。

在行业内, 实力可公司在环境监控项目方面拥有其全球网络, 高顶尖的技术和设备, 及专业的人才, 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从无菌样品的搜集到灭菌验证, 实力可会回答您的问题, 给出专业的建议, 并且培训企业的灭菌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使用环境数据做持续的改进。

实力可 (中国) 提供服务

实力可能够帮助食品生产企业评估:操作流程中、工厂设施和产品中, 潜在污染可能性等, 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企业生产中具体的需求, 实力可能够帮助企业开发一套合适的环境监控系统, 以最小化产品污染问题并达到预防产品召回事件的发生。其服务项目包括:

▲微生物

▲分析化学:包括食品的营养、污染、过敏原、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水质监测、包装材料检测及添加剂、二恶英监测

▲审核服务

▲合同研究与创新服务:包括环境监控、工艺验证、挑战性实验、货架期研究、能力测试

▲验货

▲感官实验

▲酒店餐饮业食品卫生和安全服务

另外, 实力可拥有3个专业实验室——上海理化微生物实验室、上海感官实验室和北京理化微生物实验室, 提供检测和感官试验服务。

上一篇:图像自适应积分技术下一篇:人身保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