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国家论文

2024-09-09

主要国家论文(精选12篇)

主要国家论文 篇1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下面为您介绍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50项主要惠农政策措施。

◆【1】种粮直补政策:

2014年, 中央财政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 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去年1月份, 中央财政向各省 (区、市) 预拨种粮直补资金151亿元。

◆【2】良种补贴政策:

2014年, 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 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 长江流域10个省 (市) 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马铃薯和花主产区实行全覆盖。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 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

◆【3】产粮 (油) 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 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奖励资金采用因素法分配, 粮食商品量、产量和播种面积权重分别为60%、20%、20%, 奖励资金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 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 (市) ”的原则确定, 中央财政根据2008~2010年分省分品种油料 (含油料作物、大豆、棉籽、油茶籽) 产量及折油脂比率, 测算各省 (区、市) 三年平均油脂产量, 作为奖励因素, 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 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

◆【4】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国家将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5】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支持政策:

2013年,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 在全国建设12500个万亩示范片, 并选择5个市 (地) 、81个县 (市) 、600个乡 (镇) 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预计今后, 国家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整建制推进试点,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

◆【6】新增补贴政策:

国家加大了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 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

◆【7】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2014年, 国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 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 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 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同时, 国家启动了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8】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近年来, 农业部在种植、畜牧、水产和农垦等行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 部分省、市也围绕地方追溯平台建设积极尝试,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9】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4年, 国家组织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10】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政策:

从2006年开始,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财政补助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2014年, 中央继续安排财政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品种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的集成转化和印发、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核心示范区的建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档案记录的建立以及品牌培育等工作。

◆【11】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

2014年,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 在主产省实行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在西北实施

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 在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实行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 针对南方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安排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助, 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对于预防区域性自然灾害、及时挽回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2014年, 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金按照动态调整制度, 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 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 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1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已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 (场) , 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 (林场) 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2015年, 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

◆【14】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2014年国家继续在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宁波、青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 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1万元不等, 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 (或收割行数) 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8万元不等。

◆【15】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政策:

2014年, 国家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 中央财政拨付资金进行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 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 在优势产区选择基础条件好、规模大的标准园, 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 提升创建水平。

◆【16】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支持政策:

2014年,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一是强化项目支持。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二是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三是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打假护权专项行动, 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加快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规定, 打破地方封锁, 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

◆【17】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4年, 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 以配方肥推广和施肥方式转变为重点, 补充完善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等基础工作,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和新型经营主体示范, 创新农企合作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 扩大配方施肥到田覆盖范围。

◆【18】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

2014年,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通过物化和资金补助等方式, 调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其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 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继续在适宜地区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和大豆接种根瘤菌技术。同时, 重点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展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 在北方粮食产区开展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严重地区开展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

◆【19】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从2005年开始, 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 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5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20】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

从2007年开始,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 (小区) 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

◆【21】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 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 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 (场) 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 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 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

◆【22】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 (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 养殖场 (户) 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 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 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

◆【23】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 促进牧民增收, 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13省 (区) 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24】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 从2012年起, 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 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 一次性补贴180万元 (每亩600元) , 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

◆【25】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 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26】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4年国家拨付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 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27】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从2013年开始, 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 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临时房户户均补助2万元, C级危房户和既有房屋不属于危房但住房面积狭小户户均补助7500元。

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实施期限2013~2015年, 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 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 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28】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

自2012年9月开始, 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

中央投资按每艘船总投资的30%上限补助, 且原则上不超过渔船投资补助上限。中央补助投资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 按照建造进度分批拨付, 不得用于偿还拖欠款, 不得用于购买国外设备。享受国家更新改造补助政策的远洋渔船不得转回国内作业;除因船东患病致残、死亡等特殊情况外, 享受更新补助政策的海洋渔船十年内不得买卖, 卖出的按国家补助比例归还国家。

◆【29】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 降低流通费用, 全国所有收费公路 (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 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 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 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 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 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 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30】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各种蔬菜罐头, 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 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2014年国家继续对鲜活农产品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低税收政策, 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

◆【31】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 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 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2014年, 国家有关部门在总结地方做法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内容、衡量标准和运作方式, 提出了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

◆【32】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

2014年, 国家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 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 丰富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 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 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3】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目前, 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 共计15个。对于种植业保险,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 对东部地区补贴35%,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储粮北方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央单位) 补贴65%, 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对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保险,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50%, 对东部地区补贴40%, 对中央单位补贴80%, 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对于公益林保险, 中央财政补贴50%, 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90%, 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对于商品林保险, 中央财政补贴30%, 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55%, 地方财政至少补贴25%。

◆【34】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

2014年, 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 基本覆盖全国农业县。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 培育科技示范户, 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35】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4年, 国家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 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 发展户用沼气。支持为农户供气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鼓励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和企业承担建设沼气工程, 把开展沼渣、沼液利用作为项目立项审核的重要内容;创新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机制, 建立产业化发展平台,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沼气建设和运营, 拓宽沼气使用出口。

◆【36】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4年国家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今后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对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

◆【37】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4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以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组织召开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完成改革试验项目中期评估三大工作为重点。

◆【38】阳光工程政策:

2014年, 国家继续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以提升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目标, 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了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培训。阳光工程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业职业院校及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工作。

◆【39】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政策:

不断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促进农业环境和生态改善。农业环境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是开展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四是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五是开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六是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七是开展湿地恢复与保护。

◆【40】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 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 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 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 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适应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 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 堆放等现象。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4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4年, 农业部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 使试点县规模进一步增大, 每个县选择了2~3个主导产业, 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带头人、骨干农民。

◆【42】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2014年, 国家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 增选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同时, 依托培训基地举办了多期示范培训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 以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提高办学水平, 提升教学质量。并选拔了部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43】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是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项目进行奖励或者补助的政策。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田间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 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44】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三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合法权益。现阶段, 农民工落户城镇, 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 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 不得强制收回或变相强制收回。国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45】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2014年2月, 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包括:建立家庭农场档案, 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多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 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 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 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等。

◆【46】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

对于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只要符合合作社基本原则和服务成员的宗旨, 符合有关条件和要求, 能让农民切实受益, 都将给予鼓励和支持。目前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 都把合作社作为承担主体。已有部分涉农项目形成的资产由合作社管护。

2014年, 除继续实行已有的扶持政策外, 农业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配合有关部门选择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合作社, 按照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风险可掌控的原则, 稳妥开展了信用合作试点。

◆【47】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2014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 “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制度, 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 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从国情出发, 要尊重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能搞大跃进, 不能强制推动。

◆【48】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政策:

2014年, 国家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深化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及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入股等问题的研究, 按照审慎、稳妥的原则, 配合有关部门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 研究提出了具体规范意见, 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

◆【49】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将深入研究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产权交易、股权的有偿退出和抵押、担保、继承等重大问题, 研究提出深化改革的意见, 明确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关键环节,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50】农村、农垦危房改造政策:

农村危房改造和农垦危房改造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组成部分。2014年国家按照东、中、西部垦区每户补助6500元、7500元、9000元的标准, 改造农垦危房24万户;同时按照中央投资每户1200元的补助标准, 支持建设农垦危房改造供暖、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今后, 国家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完善政策措施, 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主要国家论文 篇2

 海岛位置:远离战争、强大海军

 王权、教会、贵族势力:保守主义和渐进式革命

 妥协式民主

美国国情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远离欧亚大陆,避开欧洲战火和世界大战

 移民国家:早期移民的文化同源性——共同语言、欧洲文化

 早期移民逃避宗教迫害、追求自由:人民自由意识强烈、民主和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没有经历过旧制度:单一的宪政实践

法国国情

 大陆农业国

 中央集权制传统

 官僚主义作风

 革命留下了思想而不是制度

德国国情

 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 容克贵族势力强大:具有封建军国主义传统

 民众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忠于国家的观念

日本国情

 天皇制度稳固:“忠君”意识 和“武士道”精神

 民族凝聚力强

 自然资源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仍有市场

俄罗斯国情

 国土面积巨大,民族众多:专制制度的典型标本

 封建统治稳固:资本主义从未充分发展

 社会主义制度存在73年:强有力的集权统治

特点:在国家生活中,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它8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中国致公党(致公)、九三学社(九三)、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它们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互相监督的关系。

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区别

 反映的利益不同:阶级—跨阶级

 奋斗目标不同: 政权决策—影响决策

 组织性质不同:政治组织—社会性组织

 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 竞选组阁—游说

 竞选策略不同: 本党候选人—多党派候选人

 一院制和两院制的分布特点:

* 联邦制——单一制国家;

*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展望主要国家先进作战服 篇3

新式防火作战服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为驻伊拉克的部队配备了防火作战服,以防止士兵们被这里的头号杀手——路边炸弹所伤。伊拉克西部战区的多国部队发言人布赖恩·萨拉斯中校称,这种防火、防热服装,其材料是由杜邦公司生产的—种名为Nomex的纤维。伊拉克西部是逊尼派发动叛乱活动的中心地区,驻扎在这里的多国部队共有3.3万人。简易爆炸装置爆炸时释放出的大量热量促使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需要求助于这种防护服。首批防护服大部分发给了坦克、卡车和装甲运兵车中的士兵。驻扎在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们非常喜欢这种可以防火的军服。法国以Nomex纤维制成的隔热、阻燃及隔电的防护服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法国军队的军用作战服即由该面料制成。这种作战服具有天然的防火能力。经过多次洗涤,仍能完好地保存了其伪装防护性,而且其超强的抗热性也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此外,其面料均能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染色。

数字化伪装色作战服 美国2007年换装的作战服与传统的作战服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美国自1981年以来首次对陆军军服进行重大的改动。这种单一色彩的作战服取代了之前的沙漠和丛林迷彩作战服。新型伪装色是绿色、棕褐色和灰色的混合色,这将使士兵们能更好地融于城市、沙漠和森林环境。它与海军陆战队的数字化迷彩作战服相类似,只是它的伪装色没有黑色。士兵们还将装备新的棕褐色作战靴。新型作战服更为宽大,由不起皱的材料制成,更多地使用了维可牢尼龙搭扣,衣服的领口可以竖起。上衣采用拉链而非扣子,与新型防弹服配套使用。驻外美军部队已装备了这种新型防弹服,它可以为7.62毫米弹药提供部分防护,同时为士兵的颈部提供了更多的保护。

出于提高未来作战能力的考虑,日本开始对陆上自卫队和特种部队的作战服进行换装。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新型作战服最显著的变化是,面料图案不再采用传统的森林迷彩,军服颜色改以褐色为主的色调,迷彩图案由电脑打印出来的点状象素组成,目的是让穿着新作战服的特种部队在丛林中“消失”。日本新型作战服分春、夏季和秋、冬季两大类,春、夏季作战服的红外辐射特征与当季植被的红外辐射特征相吻合,而秋、冬季作战服的紫外线反射率则与积雪的反射率相当。日本的新型秋、冬季作战服可以保证士兵在野外气温降到-30摄氏度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此外,由于新作战服采用了不易起褶皱的衣料,日本自卫队官兵将用不着再反复熨烫自己的衣服。

俄罗斯陆军作战服换装的直接动因是车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军旧式作战服让士兵吃了不少苦头:降低身体灵活性;面料透气性差,士兵长时间穿很容易出汗,影响个人卫生,从而导致战斗力下降;军服上的闪亮徽章常常招来敌方狙击手的子弹。俄军的新型作战服采用最新面料制成,比现用的陆军军服轻20%。新型军服的面料采用了黑、褐、深绿和翠绿四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迷彩图案,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还具有夜间防红外线侦察的功能。俄军新型作战服使用带拉链的长袖,天热时可迅速将袖管取下,变成短袖,避免了卷着的衣袖压迫肌肉给射击带来不便;作战服上的徽章以黑色代替原来的金色和银色,降低了可视度。

水陆两用作战服 美国麻省内蒂克的陆军“士兵生化指挥部”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一种水陆两用战衣。当它在水中的时候,分子结构将会变得紧密,有效阻止水和皮肤接触;出水后布料又会变得柔软透气,让汗水可以迅速散发,不致使穿的人感到闷热。美军测试了它在不同水温和压力之下的保暖和舒适程度,预计再过数年便可在军中使用。

内织有热传感器的作战服 美国陆军研制出一种可嵌入未来“武士”军服内的传感器系统,指挥官和医护人员可通过这个系统监测“武士”们的生理状态。这项被称为“武士”生理状态监测(WPSM)计划,由美国陆军士兵系统中心和美国陆军环境医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研究。该项研究将产生下一代战斗军服,内嵌有可配置的微型无线传感器群。目前的WPSM试验传感器可监测心跳、步行(行军)的代谢能量消耗、内层皮肤温度以及灵敏或迟钝情况。定位由一个航位推算/全球定位卫星模块提供。传感器佩带在士兵皮带上,提供关于士兵体力消耗、生理压力和警觉程度等信息。所收集的数据被存储起来或传送给司令部通信网络。这项计划的制订者设想实现双向传感器通信,这样就可以根据指令或特殊事件而重新给传感器编程。当一名士兵受伤时,WPSM传感器将提供医疗,还能进行精确的战场伤病员鉴别分类。WPSM研究者们还研究了能测量身体疲劳度、总体重、水合情况和血液含氧度的其他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加强系统预测士兵在各种条件下身体状态的能力。

法国士兵背部有随身携带的呼吸器来持续供应新鲜空气,这样士兵就不需要戴防毒面具了。要是士兵在揭开护目镜或者摘下头盔时呼吸了有害气体,作战服传感器可以立即探测到,同时释放小型植入式胶囊来净化吸入气体,并向士兵体内注入治疗药品。未来法军作战服从腰部往下将使用外骨骼系统,士兵能够携带其体重2~3倍的负荷,通过增强肌肉技术提高士兵力量,使他们感觉这些负荷与其体重相当。

新型防弹衣 未来作战服可能由融入了剪切技术(STF)的纤维制成。STF由50%的聚氧乙烯和50%的无毒增稠剂组成,这种增稠剂与冰淇淋中的普通增稠剂一样。在小玻璃瓶里,使用塑料棒慢慢搅拌这种淡蓝色液体时,液体非常柔和;如果突然、快速或者有力地搅动液体,这种液体会立即变硬,可以阻止任何动作。这是因为当搅动加快,玻璃颗粒就会相互撞击,产生阻力。STF已经应用于常见的凯芙拉材料中,且不会改变纤维结构,看起来就像没有经过加工一样。士兵使用碎冰锥能够刺穿4层没有经过加工的凯芙拉样品,但是当他使出浑身解数刺入经过加工的纤维材料时,碎冰锥只能使纤维凹下去,而不能将其刺穿。

轻型杀伤性勇士作战服 未来美国陆军士兵的装备将与科幻影片中出现的装备相似。陆军展示了未来士兵在战场上穿戴的轻型杀伤性作战服系统概念。该新型制服系统均在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之下进行研制,包括武器、从头到脚的单兵防护装备、便携式计算机网络、士兵消耗所需电源,以全方位增强士兵性能装备。该系统将协调各项技术并吸取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据称,新型作战服系统从头到脚重22.7千克,防弹衣能够吸收的子弹动能较现役防弹衣大得多。坚固的防弹衣与身体距离51~76毫米,所以士兵被子弹击中时,冲击力可平均分布,能够更好地避免受伤。士兵在丛林中行走时还可与其他士兵联机交谈。此外,新系统能够通过士兵携载与背后的计算机将士兵与战术网络相连。如果将阿帕奇直升机部署到前方录制敌军的实时录像,直升机可以将备份录像传送给单兵供其观察。正如在科幻影片中看到的那样,从头盔上垂下一副眼罩使士兵能够看到计算机屏幕,屏幕上则显示了传输给士兵的所有图像。该眼罩采用透光设计,悬挂在空中。眼罩使士兵在双手握住武器的同时能够接收各种支援数据。而且,穿戴新系统的士兵不需要借用外部麦克风进行通讯。头盔上的传感器能够记录颅腔的颤动,士兵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控制计算机,还可以通过眼罩操控菜单。

责任编辑:刘靖鑫

探析西方国家政党的主要类型 篇4

一、保守主义政党

保守主义政党是一个集合名词, 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传统的资产阶级政党的统称。这些政党一般总是否认自己的阶级属性, 而往往以全民利益的代表者自诩。实质上, 他们代表着各国大资产阶级和垄断财团的利益, 利用国家政权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一) 美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美国, 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并垄断政治资源的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这两大保守主义政党。

美国民主党的前身为民主共和党, 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成立之初, 民主党被大奴隶主控制, 主张在新土地上扩大奴隶制。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发生分裂, 北部民主党并入共和党;南部民主党成为奴隶主政党, 并挑起美国内战。该党无固定纲领, 以竞选总统的纲领作为政纲, 亦无固定党员, 党籍自由。

美国共和党正式成立于1854年7月, 由北方民主党中的激进派、自由土地党人和前辉格党的大部分党员组成, 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中产阶级、工人和西部小农的利益, 反对在美国扩张奴隶制。该党以大选年竞选总统的纲领为全党政纲, 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 各州设州委会。

(二) 英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英国, 保守主义政党的典型代表就是保守党。英国保守党的前身为托利党, 1833年正式改名为保守党, 主要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金融贵族的利益。保守党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力主加强“法律”和“秩序”。党总部是最高领导机构, 由党的领袖直接控制。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国联盟的执行机关, 由党的领袖和高级干部以及各级组织的代表组成, 每两个月开会一次, 任期2年。

(三) 法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法国, 人民运动联盟 (即保卫共和联盟) 和法国民主联盟是长期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保守主义政党。

人民运动联盟是法国最大的右翼政党, 其前身是戴高乐创建的法兰西人民联盟, 主要代表石油、汽车、化学等行业资本家的利益, 2002年更名为人民运动联盟。该党在政治上主张维护第五共和国宪法和政治制度, 反对限制总统的权利和缩短总统的任期, 反对比例代表制;在经济上, 强调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 反对自由放任主义, 反对建立有工人参加的企业委员会和实行参与制;在对外政策上, 力主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行为, 主张西欧联合并且加强同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合作。

法国民主联盟组建于1978年, 由共和党、民主力量、争取法兰西民主人民党、激进党、直接参加者等右翼温和派和中间力量联合而成, 其中由德斯坦领导的共和党居于核心和中坚地位。该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大会, 两年召开一次, 负责讨论和决定党的大政方针与政策。

(四) 德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德国, 最具保守主义的政党联盟是基民盟/基社盟。基民盟/基社盟, 从组织上来说, 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政党, 他们有各自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基民盟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简称, 其前身是成立于1870年的德国罗马天主教中央党, 1950年, 阿登纳在对中央党进行系统深刻的纲领改造的基础上, 正式将中央党改称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社盟是基民盟的姊妹党, 其全称是基督教社会联盟。该党始建于1946年, 是巴伐利亚州的执政党, 主要代表着一些大财团、大银行、大企业的利益。

(五) 日本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日本, 自由民主党是标准意义上的保守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 1955年11月由原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该党是代表日本财界和统治阶级利益的主要保守政党, 在中、小城市及农村中势力较强。自民党一贯标榜和平主义、民主主义和议会主义, 主张立足民主政治理念, 对外政策方面强调以日美关系为基础, 积极参与构筑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自民党区别其他政党的一大特色是党内派系分化明显、斗争激烈, 据此自民党又常被戏称为“派阀联合政党”。该党党中有党, 派中有派, 而且活动十分活跃。

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等。这些政党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 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引下, 在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 英国工党

英国工党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发起创立, 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 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67个工会组织及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联盟联合组成。工党历史上最大的成就是二战后建立了英国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为工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以至于当时的保守党也不得不改变立场, 赞成工党的福利政策。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福利国家”却出现了普遍性的危机, 它直接导致了工党连续18年在野状态。为了改变这种颓势, 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提出了“第三条道路”, 强调变革与创新, 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的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建设一个强大、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及新国际秩序。这一理论使工党获得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共党由此踏上了复兴之路。然而, 布莱尔在对外政策上, 尤其是对伊拉克问题上的失误, 导致其在选民中的声望持续下降, 并被迫最终提前下台。

(二) 法国社会党

在法国, 社会党是长期参与执政的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05年, 由饶勒斯的法国社会党和盖得的法兰西社会党合并而成。一战期间, 在改良派的推动下, 社会党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 这一行动也同时加大了该党内早已存在的裂痕。在1920年12月举行的图尔代表大会上, 革命派取得了多数地位, 代表大会通过了该党参加共产国际的决议, 并创立了法国共产党。第五共和国时期, 社会党由于某种政策性的原因一度出现了萎缩态势。这时他们适时地提出了“左翼民主人士”联盟的口号。

(三) 德国社会民主党

在德国, 主要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是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 该党建于1875年, 由德国工运中的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盟”与倍倍儿·李卜克内西派“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合并而成。二战中被希特勒取缔而转入地下, 1945年10月重建, 是欧洲执政时间最长的社会党之一。1990年9月, 该党与原民德社会民主党合并, 成为联邦议院的最大反对党。该党主张在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开放自由市场, 认为雇主自由行使主动权和自由竞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首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上, 该党主张各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进行平等合作。

三、共产主义政党

共产主义政党即共产党, 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历史使命的工人阶级政党。在西方各国, 自从1848年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以来, 共产主义政党在西方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其中, 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共产党最引人注目。

(一) 法国共产党

法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1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为法国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恢复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4年8月, 戴高乐将军主动邀请法国共产党加入临时政府, 在第二年10月进行的大选中, 法国共产党取得历史性突破, 共获得了26%的选票, 成为得票最多的政党。1947年5月, 法国总统拉马迪埃发动反共高潮, 将法国共产党清除出政府。此后, 资产阶级政府不断对法国共产党进行打压和限制, 法共由此长期在野。

(二) 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月, 创始人为葛兰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意共同天民党、社会党一起成立了民族解放委员会, 并组织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在抵抗运动的烈火中, 意大利共产党的力量迅速壮大, 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共产党。1991年, 意大利共产党正式更名为左翼民主党, 左翼民主党成立后, 力求创建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 促使多极化的政党格局向中左和中右两大阵营靠拢。经过4年的努力, 左翼民主党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曲折, 终于在1995年建立了名为“橄榄树联盟”的中左联盟。在1996年的大选中, “橄榄树联盟”获胜, 成功的组成了以前天主教民主党人普罗迪为总理的新政府。2006年4月在普罗迪的带领下, 中左联盟赢得议会大选而上台, 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一。在2008年5月, 在议会选举中, 中左联盟败给了右翼联盟, 共产党也随即失去了执政地位, 成为在野党。

综上所述, 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类型和主要的代表国家。三大类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以及共产主义政党各有自己的特色, 每个国家都选择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政党制度, 并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状况采用适合时代和自己国家利益的政党。

参考文献

[1]刘建和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读[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1年版.

[2]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3][英]体.塞尔.保守主义[M].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

[4]杨祖功.西方政治制度比较[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5]顾俊礼.西欧政治[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M].法律出版社, 1984年版.

[7]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8]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出版社, 1996年版.

[9]吴国庆.法国政党和政治制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

国家奖学金主要事迹材料 篇5

209月,我怀揣梦想和憧憬,踏进了这座南国海滨城市——厦门。当我第一次跨进厦门理工学院的校门,校园里花卉树木、楼台亭榭、假山池沼,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我的眼帘,让人滋生出一种舒心惬意而又如期而归的感觉。

身处这有着许多榕树的都市,落地便是根。感受着“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学校文化,我变得越来越喜欢穿梭于教室和图书馆之间,与书本为伍,以学习为乐,无丝竹之乱耳,无杂念之烦心。专业课本、英语阅读、新闻写作、中西方文化比较、演讲与口才等等,统统囊入腹中,像蜜蜂酿蜜一样,去不断地博采和吸收。

进入校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身兼数职,既任学生会学习部长,又当班级学习委员,还是(502号)寝室的宿舍长,同时还要学好两个专业,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常恨自己要有分身术就好了。课余休息时间,我还加入了校舞蹈队,在这个小集体里,我懂得了友好协作、共同双赢的团队精神,也懂得了怎样的责任担当和应尽的义务,更懂得了“不经几度风霜雪,哪有红梅扑鼻香”的付出艰辛与收获的愉悦。

过去的三年,我的学习综合成绩排名始终处于班级的前两名,还拿到了一大摞例如英语晋级、驾驶证、营养师之类的证书。年年被学院评为“三好学生”。还先后拿到了一次学院一等奖学金,两次国家级奖学金。从大三开始,我参加了厦门航空公司及其他多家单位的招聘,每次面试,都能沉着应对,答辩自如,才使得顺利过关,被同学誉为“考神”“面霸”。当然,有时沉重的压力,会让我晚上失眠睡不安稳,甚至一个人偷偷躲到宿舍楼梯间嚎啕大哭。但到了第二天,之前身心的疲惫和内心的委屈,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又像上紧发条的闹钟,开始新的一天。

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价值。精神世界的充盈,眼界的不断拓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日益提升,这都与老师的鞭策鼓励和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密不可分。

百炼方可成钢,大学是一座最能锻炼人的熔炉。只知道读书,生活似乎也显得有些单调。我积极参加学院各种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我是一个热爱舞台的女孩,喜欢舞台灯光为我聚集的那刻,喜欢舞台让我放飞梦想的快乐。我撰写的第二届舞蹈大赛主持词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赞扬。参加校舞蹈队在第二届厦门理工舞蹈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和最佳编创奖的好成绩。

2019年三月,厦门电视台移动电视XM6举办王菲之“菲”常女人——“菲”城季微电影女主角甄选赛。类似这样的锻炼机会我岂能放过?初生牛犊不畏虎。在历时一个月的比赛中,我顺利通过了初赛、复赛,最后闯入了总决赛,获得了优胜奖。2019年7月,我参加了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团市委联合举办的“三热爱——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活动。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渴望的不应仅仅是个人的耀眼光环和热烈掌声,更应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的梦很小很小,但千千万万个人的梦汇合在一起,却是很大、很大。只有千千万万个追梦人毫不松懈的去追寻,去探索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祖国的繁荣富强梦,那么这个梦才会早日实现。为此,我写了一篇《夸父追日我追梦》的作品,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文章主题中。这篇文章荣获了厦门市“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赛一等奖。还在2019年达芙妮中国女孩平面模特大赛中,我也成功晋级全国一百强。一切汗水与泪水最终都化作了笑容,我又收获了许多难得的成长!

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社会才是锻炼我们能力的最好舞台。课本上的知识只有成功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我先后参加福建省海峡两岸英语研讨交流会、第xx届中国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海沧国际自行车赛的志愿者活动。从最初的害怕、担心,到渐渐适应,再到熟练地从容投入,主动引导和细心回答专家和领导提出的问题,我感受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平凡志愿者的艰辛,收获到一次次成长的喜悦。

通过竞聘,我还担任了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水头国际石材展开幕式、第六届岳阳艺翔音乐文化艺术节的主持人。我还长期为厦门“恋彩”等三家时装服饰有限公司担任广告模特。现场主持和时装展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升华、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每一次挑战,都是给自己一次突破,一次超越,一次历练,一次能力的提升。

如今,大四了,大家都已奔赴各个岗位去实习。过去每一段我们曾走过的路,每一位谆谆教导过我们的老师,每一本我们曾看过的书,每一间我们曾经坐过的教室,都会在我们脑际中留下最美的记忆。几年的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从刚跨进校门时的稚嫩,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自信,要感谢追梦路上许多良师益友对我的关爱与帮助。

大学,不仅教给了我许多知识,磨练了我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在成长的旅程中,让我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蜕变:有梦就应该勇敢的去追寻,追梦的脚步匆匆前行,永无休止。

主要国家论文 篇6

关键词:欧美国家;招考制度;素质教育

招考制度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较为活跃和敏感的话题,不仅对高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引导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国务院于2014年9月3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招考制度改革的序幕。因此,考察欧美主要国家的招考制度,有益于为我国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一、欧美主要国家招考制度比较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其高校拥有较大的招生自主权,招考方式与内容也更为灵活多样,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配套措施和社会监督机制。

英国推行考、招、录分离的高校招生制度。英国既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也没有自主招生考试,高校在严格的社会监督下具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依据学生获得的资格证书和综合考评成绩选拔人才。当前,英国高校招生制度正进行深入改革,入学资格证书考试走向多元化。2008年开始试点的大学先修课程(Cambridge Pre-U)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高校更加重视学生获得的资格证书,并将各类资格证书予以量化,对学生择优录取;近年来提出招收多元化学生的目标,重视弱势家庭的学生,以促进入学公平[1]。德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高校招生采取入学资格认可制度,且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招考制度,不同高校对不同申请者具有不同的要求,但都重视学生的入学资格证书、平时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德国高校普遍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中途辍学的学生比较多。1970年以前,意大利高校招生由全国统一组织并实行计划名额;1970年以后,高校招生不再举行升学考试,凡是获得了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都有资格按照个人兴趣选择心仪的高校和专业注册就读。意大利高校具有完善的淘汰机制,学生淘汰率较高。法国推行全国会考制度,学生入读高校必须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并通过全国会考。根据现行高考制度,法国不同类型高校采用宽进严出式和筛选式两种方式。

美国设有大学录取委员会及辖区各类考试中心为考生服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高校要求,自主选择参加由教育考试机构组织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Ⅰ(SATⅠ)和学术能力评估测试Ⅱ(SATⅡ)。SATⅠ测试英语和数学,SATⅡ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有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考查科目为语言、数学、阅读和科学推理。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美国推行社会化考试,考生就近选择考点报名参加考试,淡化高校与考生所在中学的联系,确保中学教育免受升学压力影响,避免有些高校只录取重点中学高材生而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同时,美国依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推行竞争性招生、选择性招生、最低限度筛选、开放性招生等录取政策,许多社区学院和部分州立大学都采取开放性招生录取政策,保障人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加拿大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和全国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加拿大各省中小学学制不同,各高校具体入学条件也不尽相同,一般都要求学生必须中学毕业、各科毕业成绩及格且主科成绩在65分或70分以上。加拿大绝大多数省份中小学学制为12年,学生毕业后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且符合高校具体要求即可入读大学。安大略省中小学学制为13年,该省的学生必须读完13年中小学并取得中学毕业证书后方可入读大学;魁北克省是加拿大唯一采用中小学11年学制的省份,该省的中学毕业生必须在普通或职业教育学院学习2年预科后才能进入大学学习[3]。有些专业,如法律、医科、牙科、经济管理等在招生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专门的水平考试,如法律专业招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法学院录取考试(LSAT)。

由此可见,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国情对高校招考制度改革的影响、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考试机会及考试形式多样化、录取标准综合化、注重相关配套机制与政策保障。[4]

二、中国招考制度现实与反思

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就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考制度改革不但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而且直接关系着我国高校的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实施。《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长期博弈的现实结果。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建立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教育部于2014年12月1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为我国招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配套措施。应试教育与考试共生共存、互为条件、互相诱导、互为促进,承载着莘莘学子的光荣与梦想。因此,应当辨证地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考试选才与学校育才的关系,为素质教育寻找到生长的基点,并逐步促进其全面而深入地实施[5]。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考试,高考应当是素质教育之考试、利于学生健康发展之考试、合乎教育宗旨之考试。

朱小曼等学者指出,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效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6],构筑素质教育视野下的现代高考制度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构筑素质教育视野下的现代高考体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尤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现代高考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功能等检验素质教育质量、选拔合适人才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需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的育才与素质高考的选才应具有协同性、衔接性和一致性。因此,现代高考的根本标准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和长效性。但是,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现代高考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由高考制度改革引领素质教育实施的希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我国招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但事实上,单凭招考制度的改革不可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近年来,许多人对高考改革的期望很高,希望通过高考改革破解教育难题,或者将高考改革视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然而,实际上,高考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是社会矛盾和教育竞争的集中体现,毕竟招考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重大民生议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最复杂、最敏感的改革。[7]

综上所述,采取渐进的方式,立足我国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完善我国招考制度的现实诉求。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观应当是更新传统的考试观念,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组织考试,消减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纵观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招考制度,结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传统文化的现实情况,坚持国家统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推行多元化录取的招考机制,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与监督机制,是招考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8]。因此,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观,推进社会化招考制度,进一步构建科学的教育运行质态,打造完善的诚信监督平台,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完善多元化招考机制,采行宽进严出、中期淘汰、允许留级的高校招生培养策略,是我国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努力方向,更是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实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符华兴,王建武.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352,130,418.

[4]杨思帆.国外高考改革趋势:比较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05):41-43,63.

[5]田建荣.科举教育的传统与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238-239.

[6]田建荣.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J].湖北招生考试,2005(08):10-11.

[7]刘海峰.理性认识高考制度 稳步推进高考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14-16.

[8]尹达,田建荣.坚守与突围:中日韩对多元化招生机制的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4(02):84-88.

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篇7

注释

1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源排放总量, 依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核定。

2 “十二五”期间, 地表水国控断面个数由759个增加到970个, 其中七大水系国控断面个数由419个增加到574个;同时, 将评价因子由12项增加到21项。据此测算, 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7.7%,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55%。

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运行情况 篇8

制造业PMI创26个月新高。美国供应管理学会 (ISM) 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 8月份美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创两年多来最快, 美国经济增速将在下半年加快的预期得到加强。数据显示, 美国8月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升至55.7, 超过预期值的54.0, 高于上月0.3个点, 并创下2011年6月以来最高。其中, 新订单指数自7月份的58.3跳升至63.2, 为2011年4月以来最高。

非制造业PMI创7年来新高。美国供应管理学会 (ISM) 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8月非制造业指数为58.6, 超过预期值的55.0, 高于上月2.6个点, 创下自2005年12月来最高值, 显示出经济复苏动能强劲。分项数据中, 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和企业活动指数均高于上月。

2. 欧元区8月份PMI创两年新高

欧元区8月综合PMI为51.5。数据编撰机构Markit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欧元区商业活动在8月份呈现近两年最佳数据, 同时订单指数出现2011年中期以来首次增长, 意味着欧元区经济将在2013年第三季度小幅增长。数据显示, 欧元区8月综合PMI终值为51.5, 创2011年6月份以来最高。与此同时, 欧元区8月Markit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为50.7, 为2011年8月以来最高, 并为2012年以来首次重返50水平以上。此外, 欧元区8月份新订单指数升至51.0, 为2011年7月份以来首次升至50水平上方。

欧元区7月零售额环比增长0.1%。欧盟统计局Eurostat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元区7月零售销售环比上升0.1%, 预期为上升0.4%, 6月份该数据修正为下降0.7%。欧元区7月零售销售同比则下滑1.3%, 预期值为下降0.4%, 6月份该数据修正为下滑1.1%。

3. 日本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呈现扩张

日本8月制造业PMI为52.2。日本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因国内需求强劲促使机械制造商和消费品企业增加产出, 日本8月制造业PMI升至52.2, 制造业活动连续第六个月呈现扩张。分项数据显示, 8月份产出指数升至53.5, 为2011年2月来最高。但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因中国和韩国需求下降, 由前值51.1降至49.3, 为今年2月以来首次低于荣枯线。

日本7月消费支出略失动能。日本政府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日本7月零售额11.743万亿日元, 环比下降1.8%, 降幅较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当月零售额同比下降0.3%, 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1.9个百分点。大型零售商方面, 日本7月大型零售商销售同比下降1.6%, 较上月下滑5.1个百分点。

4. 美国8月份零售额环比仅增长0.2%

零售额环比增长0.2%。美国商务部 (Department of Commerce) 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尽管汽车及其他大件商品需求上升, 但美国8月份零售额为4265.6亿美元, 环比仅增长0.2%, 创4月份以来最小升幅。8月汽车销售大幅提升带动了整体零售销售的增长, 当月汽车零售额环比增长0.9%, 高于上月1.4个百分点。

西方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综述 篇9

一、美国民族教育政策概要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其民族来源包括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两部分, 其中移民及其后裔是美国人口来源的主体。 美国目前的民族构成中, 由白人和其他四类主要少数民族构成。美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和实践历程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历史特征, 即同化主义、英语中心主义和教育隔离制。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矛盾是贯穿美利坚民族发展史的基本民族问题, 二者在教育领域的斗争首先表现为教育权利的斗争, 因此, 教育权利的问题是美国教育政策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研究内容。 少数民族拥有了教育权,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问题, 即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文化政策问题, 这也是美国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二、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概要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族聚居的国家, 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民族教育政策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民族教育政策阶段、《不列颠北美法案 (加拿大1867宪法) 》体制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加拿大权利法案》体制下的民族教育政策转型、《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 (加拿大最高法律) 》体制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在这些体制的更替中, 加拿大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一元主义文化政策、二元主义文化政策, 最终转向了多元主义文化政策的大背景。

三、俄罗斯民族政策概要

俄罗斯共有130多个民族, 以俄罗斯人为主, 其他少数民族有德意志、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苏联时期, 在教育理论方面强调集体主义, 淡化个体差异, 教育的民族同化功能。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提倡“民族教育的复兴”, 促进了对民族问题的讨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但也导致了激进的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出现。普京上台后, 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 并先后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等一系列文件, 致力于保存少数民族传统和语言,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四、澳大利亚民族政策概要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在对待土著民方面先后经历了霸占屠杀—同化一体化—多元等阶段;在对待移民方面分别采取了试图建立以英移民为主的白澳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纵观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政策其主要经历了霸占屠杀阶段, 基本上没有民族教育政策可言;同化阶段是一种断绝民族性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体化阶段, 土著儿童教育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白澳政策阶段施行对待其他移民采取歧视、排斥、压制的民族教育政策;多元文化阶段下的澳大利亚民族教育政策出现了进步的趋势, 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的发展。

五、英国民族教育政策概要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其主体民族是英格兰人, 本地少数民族包括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犹太人、诺曼底人等。除本地少数民族外, 外来移民也逐渐成为非主流文化中的一员。英国属于非移民国家, 这些移民多数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原英属殖民地, 他们处于更加弱势和边缘的地位。英国在民族教育政策方面, 尊重多元文化、政策制定过程规范、体现种族及性别平等、地方享有较大的教育政策制定权。英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个民族自治权利的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教育民主化的过程。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概要的梳理, 使我们对各国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1.民族教育政策的母体是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二者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的存在状况, 并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民族教育问题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

3.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应当成为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向,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对象不仅是少数民族群体, 主流民族群体同样也要接受多元文化教育。

4.各国民族教育政策各具特色, 因为各国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 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 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 也是做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2]冯广兰.19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历史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 2007 (1) .

[3]Paul S·Maxim, 陈·巴特尔, 赵秉坤.共同的挑战:中国—加拿大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学园, 2010 (5) .

主要国家论文 篇10

(一) 美国

欧盟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 使美国的全球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高额财政赤字, 传统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 收效甚微, 固有发展模式变得不可持续。

(二) 欧洲

欧洲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严重制约。近年, 欧洲各国能源消耗增多, 自然资源日渐匮乏且管理不善, 导致经济持续发展停滞, 公民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三) 日本

日本人多地狭,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资源匮乏, 自然灾害多发, 国家的发展完全依靠高科技和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行出口。自上世纪90年代, 日本发展陷入衰退, 就业持续低迷, 经济复苏缓慢。日本迫切期望重振本国经济, 稳固全球领先地位。

(四) 韩国

韩国虽属东亚地区新兴发达国家, 但其信息技术和产业竞争力与欧美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另外,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领域的迅速崛起, 使韩国受到巨大威胁。

二、主要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

(一) 美国

美国政府视云计算为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维护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力图将云计算打造成一种面向未来的主流商业模式。2009年《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出台, 由此启动国家级云计算规划。2014年,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 (NIST) 发布了《美国政府云计算技术路线图》, 该路线图聚焦战略和战术目标, 以支持联邦政府加速发展云计算。美国政府提出了联邦数据中心整合决议 (FDCCI) , 加速云计算商业及公共应用。另外, 出台举措鼓励包括国防部、安全局、航天局在内的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优先采购云服务。在完成商业及公共云迁移计划的过程中, 联邦政府同步采取了相关措施降低云计算风险, 如建立云计算加速器, 制定NIST云计算标准和《云计算风险管理框架》。

(二) 欧洲各国

欧盟及部分欧洲国家将云计算作为节能降耗、提高公共服务、控制赤字并以此解决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首选方案。欧盟《云计算未来报告》表示, 激励欧洲各国开展云计算研发, 并制定应用推广措施。2011年欧盟制定了第七个云计算框架计划, 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 为云计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欧洲各国旨在弱产业、强监管, 管控力度明显强于美国。英国2011年发布包含部署“G-Cloud” (政府云) 战略的ICT战略, 在云计算方面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列。2013年, 英国政府为13个研发项目拨款500万英镑, 以应对阻碍云计算应用的商业和技术挑战。德国2010年制定的《德国云计算行动计划》强调了云计算在德国政府IT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联邦和各州政府在电子政务中采用云计算技术。2013年,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 旨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主导第四次工业革命。法国2011年发展“Andromeda”政府云, 意图在于保障本土数据保护和立法问题, 并能符合本国国家数据保护和安全法律。

(三) 日本

日本旨在通过云计算构建新型信息技术市场, 助力日本经济振兴。2009年, 日本总务省推出《数字日本创新计划》, 由内务和通信监管部负责建立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霞关云”工程。2009年7月, IT战略总部发布日本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战略”, 规划了日本2015年前数字化发展蓝图, 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另外, 计划涵盖共建创新型的电子政府、建立国家数字存档系统、创建绿色云数据中心等重大工程。2010年,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 鼓励国内IT厂商解决云计算发展问题, 并制定2020发展云计算新市场目标。

(四) 韩国

韩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意图通过发展云计算抢占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制高点。2009年, 韩国政府出台《搞活云计算综合计划》, 旨在削减软硬件开支、降低能源成本, 计划重点支持计算技术研发, 并通过完善政府采购, 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2011年, 韩国制定《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 核心是政府率先引进并提供云计算服务, 为云计算开发国内需求, 同时发表《云计算扩散和加强竞争力的战略》, 旨在将韩国发展为全球信息网的枢纽。2013年, 韩国开始在政府综合计算机中心内引入云系统, 成立大型云检测中心, 用以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中小型云计算相关企业。2014年, 韩国政府为刺激云服务市场, 废除了政府部门云服务采购限制政策, 允许公共服务部门采购由私企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此外, 《云计算发展与用户保护法》的出台突出政府监管的重要性。

世界主要国家云计算发展情况比较具体见表1所列。

三、政策建议

(一) 战略升级, 政府先行

云计算不应仅停留在“部门级”水平, 应赋予其建设信息强国、助推经济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地位, 顶层设计促进云计算发展的纲要性规划和指导意见, 明确、全面、系统地统筹国家中长期云计算发展目标、任务和布局等。同时, 政府应以深度介入的方式扶植云计算, 适当放开手脚、放宽思路, 率先引进, 企业跟进, 积极培育市场以推进云计算产业落地发展。

(二) 鼓励创新, 落地特色

鼓励云计算技术、应用、模式创新, 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支持万众创新, 积极培育新业态发展。同时, 打破技术垄断, 加大对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的扶持力度, 营造良好的云计算应用环境。各地应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积极探索同地方产业集群的融合对接, 落地应用, 充分体现地域性特色, 以发挥云计算的服务本质。

(三) 健全规范, 引领标准

建立健全云计算在各细分领域应用的服务规范、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包括风险防范、信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 引导产业正确健康发展。标准之争即是核心利益之争, 应鼓励国内厂商和应用行业积极参与制定云计算技术、产品、服务、安全等国际标准, 谋求国际话语权, 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全海.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J].科技视界, 2013 (13) :35.

主要国家论文 篇11

1. 第一阶段,殖民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殖民主义敲开资源国的大门,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掠夺资源丰富的国家的资源,而资源国只能被动地接受掠夺。

这一阶段始于巧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高潮。早期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出于对全世界财富的渴望,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荷兰、法国和英国步其后尘。它们通过对殖民地国家金银和宝石的掠夺来获取全世界财富。掠夺资源的手段多种多样,大都采取以强欺弱的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强盗式掠夺、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黑奴贸易。

随着欧洲和北美工业化革命以及人口增长,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本土矿产资源逐渐耗竭,同时由于需要开辟消费品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跨国矿业经营,对殖民地矿产资源掠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掠夺手段以“自由贸易”为主,虽有资本输出,但以商品输出为主,落后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这一时期以英国最为典型,它最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工厂”,一方面在本国市场实施保护贸易,另一方面强制实行自由贸易。到1870年,英国已经占有世界煤、铁产量的二分之一,若算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国家的产量,则高达四分之三。

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殖民地和掠夺殖民地财富。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除采取上述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掠夺的主要形式。英国输出的资本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取代英国的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后,也到处运用所谓美元外交,控制世界各国经济,矿产资源更是其主要目标。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及其矿产资源的斗争终于达到白热化,并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发动战争为资本输出掠夺矿产资源提供了保证。

2.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资源国家主权概念被强化,发展中国家进入资源民族主义阶段。发达国家更多采取资本输出方式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并通过各种方式阻挠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进程加快,除美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为恢复国民经济,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原材料工业上,矿产资源需求剧增,矿业受到高度重视。此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在此背景下,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转而采用间接方式,谋求资源利益。在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投资、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甚至参与发展中国家制订矿产资源法等手段,控制并掠夺这些国家的矿产资源,以保障国内矿产资源供应。同时,为阻挠新兴国家发展,在经济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国家在矿业等领域的优势,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组织机构包括咨询小组、调整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其中中国委员会于1952年成立,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美国等17个西方国家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协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端技术,其范围包括金属、矿物及其制成品、化学类和石油产品、原子能物质和设备等领域。因此,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相当长时期里,经济上仍受发达国家殖民主义势力的盘剥和榨取,甚至仍处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

伴随着联合国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发展中的资源国联合起来组建生产国或输出国组织,再加上受到罗马俱乐部悲观论的影响,为控制矿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发起了国有化运动,矿业立法及矿业法改革也主要着眼于国家控制。资源国政府开始对海外公司采取敌对态度,限制外资勘查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一些资源国政府采用了直接对外资进行没收和征用等方式,而直接参与或通过其国有矿业公司参与跨国公司的项目,在项目中占多数股权或者进行产量分享或利润分享的形式运用得更为普遍。

矿业国有化在20世纪60年代初具规模,70年代达到顶峰,这段时期世界范围内崛起了大量国有矿业公司。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加强,国有经济逐步在矿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官僚、效率低下、技术和管理经验短缺、运行机制不灵活等痼疾逐渐显现出来,加之1973年和1978年世界性石油危机增加了采矿的能源成本,1974年金属价格暴跌,以及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日益增加,政府再无财力继续投资于矿业。因此,在内因外力的作用下,政府开始进入角色重新定位的调整期。

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国家对矿业进行非国有化改造,吸引私人投资成为主流。发达国家展开新一轮资源利用攻势,矿业全球化的广度,深度得到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矿业国有化趋势产生逆转。逆转的原因除了对国有企业顽疾的认识外,有的国家也受到了外部压力。8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已债台高筑。同时,世界性经济衰退导致矿产品需求下降,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此外,70年代发展中国对国有公司的大量投入,到80年代开始发现大量矿床,需要注入资本进行开发,但由于当时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困扰和财政赤字泥潭,难以继续投资。为渡过难关,很多国家求助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这些组织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当时资源供应紧张论调已经缓解,因此,欧美、亚太及非洲、拉丁美洲都开始进行矿业法改革,对其大型国有企业公司进行私有化改造,并通过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甚至超国民待遇、解除外资股权限制、增加程序的透明性和矿业权安全性以及降低税率和权利金费率等来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吸引私人投资;同时,政府开始调整其在矿业中的角色,从矿业的直接经营者向管理与服务者转换。

由于发展中国家矿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出于扩大资源和保护本国环境等目的,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支持本国矿业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有些跨国公司为扩大地盘,抢占全球矿产资源,还采取了兼并、购置、资产重组等方式来增强竞争实力。这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矿业跨国经营的高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美国政府为确保战略矿产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外供应来源,充分利用矿业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采了各种政策和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资本输出,主要包括国家资本输出(含军事援助)、对外直投资和间接资本的输出(证券投资和借贷资本),支持众多的跨国石油和矿业公司在海外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冶炼和营销,掌握全球矿产资源基地,保证原料的充分供应。

美国等国家在控制矿产资源的同时,继续阻挠发展中国家。它们还继续建立联盟性质的组织,其中有许多涉及矿产资源的安排。1994年4月1日,“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解散后,美国等国家又于当年7月出台了新的限制措施——“关于常规武器和双用途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安排”。从1996年11月l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瓦森纳安排”声称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不妨碍正常的民间贸易,也不干涉通过合法方式获得自卫武器的权力,但无论从其成员国的组成还是该机制的现实运行看,“瓦森纳安排”都具有明显的集团性质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矿业投资开放以及自由化的结果是矿业全球化加速,体现在全球化经营的矿业企业数量增加,对外资开放的国家增加,矿业资本市场全球化,各国从政府到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各方面合作加强。

4.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供求呈现新一轮紧张局势,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立而行。反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是资源利益调整。

21世纪以来,因矿产品供需两旺,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矿业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各国处于不同的波动周期中。

一些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对矿业投资提供很多优惠的国家,由于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尤其是国家没有获得公平合理收益的问题突出,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收益分配问题。亚洲许多国家主要通过提高权利金和资源税、征收所得税等方式来提高政府收益;拉丁美洲则主要采取增加收费额度、降低补贴、提高收入税等方式;而非洲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提高权利金、国家股份、公司所得税,征收可变利润税、暴利税,缩小勘探区、开发区的面积,缩短开发区许可证的时间,开发商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等。除了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上涨的矿产品价格中增加政府收益外,某些发达国家为了增加税收和投资,根据新的矿产品价格,签署了新的法律,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州。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民族主义倾向,强调资源为本国企业或公民控制。巴西、委内瑞拉、玻利维亚、赞比亚、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很多国家,就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种倾向。在拉丁美洲,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为维护资源主权,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化政策。在非洲,最具影响的就是南非政府颁布新的《矿产和石油资源开发法》及配套规章《提高弱势群体在南非矿业领域社会经济地位基本章程》,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归国有,支持和鼓励以黑人为主的弱势群体参与资源工业,最终做到使全体南非人民都能平等地参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根据新矿业法,包括外国公司在内的所有正在南非从事矿业活动的公司必须在2009年和2014年以前先后将公司股份的15%和26%转让给黑人公司。

而一些过去对外资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比如阿尔及利亚、加纳、乌干达、肯尼亚、朝鲜、伊拉克、伊朗等,则开始吸引外商投资。它们主要通过修改矿业法,允许外国企业进入或控股矿业企业,同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包括我国、俄罗斯等在内的新兴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加性对外投资的同时,也开始对外资实行限制,其中以俄罗斯为最。

加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蒙古、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刚果、几内亚等国家开始对矿业项目进行重新审视和整顿。有些国家对过去尤其是外国公司同前政府签署的协议条款进行重新审查,同时对矿业权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或提出重新谈判,或直接取消矿业权。

继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百余个国家修改矿业法以后,目前很多国家进入新一轮矿业法修改周期,此轮修改的目标是调整利益分配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因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各国之间互相借鉴,矿业立法更趋理性。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利益在国家、企业、社区之间公平合理分配,随着市场状况进行自动诈整,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5.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书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矿业投资的审查和限制,设置矿业投资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贸易政策呈趋紧抢势;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引发了新一轮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波及矿产资源和能源领域。

近年来,随着国际并购的活跃,特别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投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纷纷出台新规定,提高外国投资限制门槛,加强了对外国企业的审查和限制,一些欧洲国家也在效仿考虑这方面立法。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投资环境相对清晰透明和稳定,投资保护法律体系比较健全,通过立法对外国企业投资本国企业进行审查和限制,特别是对能源、安全等设立了大量壁垒,相关部门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角度等方面综合衡量。对国外国有企业投资,无论规模大小,还要进行额外审查,具体审查的内容包括国有企业是否受母国政府控制,是否有损国家利益,是否导致不当竞争或对该国行业产生不当控制等。有时,会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为名予以反对。

印度、越南等国家为了满足本国未来的矿产资源需求,以及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通过提高出口税等方式对战略性或关键性矿产的出口进行控制。柬埔寨、朝鲜、巴西等国家为了延长本国的产业链,加强下游产业的发展,限制或禁止矿石出口;而津巴布韦等国家则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矿业企业在矿产所在国进行矿产品深加工;蒙古、南非、赞比亚等国家也表现出了类似倾向。蒙古等国家吸引外资的方式可能会发生明显转变,由以前的直接授予矿业权的方式转变为雇佣外国矿业公司,以工程承包的方式进行矿产资源开采。

主要国家论文 篇12

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持续生存的食品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回归传统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有机食品的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生态破坏区的治理和恢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有机农业对在消除贫困、解决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保护生态多样性、应对气候恶化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的发展。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支持发展有机食品。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积极开发有机农产品列入其中。农业、环保、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商务部将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以及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出口企业列入农轻纺产品贸易促进资金的使用范围。

近几年,我国有机农业从以出口为主逐渐转向国内超市商场,有机产业正在由出口拉动型向国内消费拉动型转变;种植面积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万公顷到现在经过认证的200多万公顷,有机食品成为目前最为推崇的健康食品。

1 有机产品认证新版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总计修改124处。其中第1部分(生产)修改54处;第2部分(加工)修改37处,第三部分(标识与销售)修改17处,第4部分(管理体系)修改16处。

2 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主要变化和特点

2.1 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了部分内容

增加了引言,描述了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增加了通则,对植物、微生物、动物生产、加工中共性的问题提出了要求;增加了设施农业、芽菜、饲料生产和加工的标准要求;增加了动物福利(畜舍和活动空间)的具体定量要求;将有机产品生产活动中关于记录的要求全部移至标准第四部分“管理体系”中,并增加了部分记录要求;增加了部分定义、必要的引用标准等。

2.2 标准对于有机生产的要求更为严格

新的国家标准加严了对生产加工环境的要求,如:畜禽饮用水需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了在同一生产单元内,一年生植物不允许存在平行生产;明确了缓冲带上种植的植物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明确了轮作种类数量要求;对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提出了限定条件,硫磺、过氧苯甲酰等不再允许在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中使用;使用标准列表外的投入物质,需经评估后方可使用;规定有机产品不得检测出任何禁用物质残留。增加了强化追溯能力的要求记录,如:“所有生产投入品的台账记录”、“植物收获记录”、“动物(蜂)产品的屠宰、捕捞、提取记录”、“有机标识的使用管理记录”、“培训记录”和“内部检查记录”等。

2.3与国际有机产品认证法规和标准接轨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

新的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有机标准和法规的先进理念和要求,同时依据我国相关部委对生产加工的最新法规要求和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强制性标准要求及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诚信道德水平和实际有机生产、加工销售情况,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在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列表中,剔除了部分国际允许使用但我国强制性标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对部分我国允许使用的物质按国际标准增加了使用限定条件,如:限定了波尔多液的使用限量要求(每年每公顷铜的最大使用量不能超过6kg);限定了海盐和盐水的使用条件(仅用于种子处理,尤其是稻谷种子)等。增加了“不得误导消费者将常规产品作为有机转换产品或者将有机转换产品作为有机产品”的规定;增加了“标识为有机的产品应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的规定;在生产、加工、经营质量管理手册的要求中增加了“有机标识的管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持续改进体系”等要求;在生产、加工、经营操作规程中增加了“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和“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修改并增加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的标题和产品召回规定。

GB/T 19630-2005和GB/T 19630-2011标准对比见表1(生产部分)、表2(加工部分)、表3(标识与销售部分)和表4(管理体系)。

3 两版标准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上一篇:转移因子口服液下一篇:陕西省文学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