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虫害论文

2024-06-02

主要病虫害论文(精选12篇)

主要病虫害论文 篇1

丹东地区降水量偏多, 日照时数略少,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较重。针对这一特点, 市退管中心总结出了水稻主要病虫的具体防治措施, 取得效果。

1. 稻瘟病

个别品种发生偏重, 如越光、辽星、盐粳等系列品种, 做到及时发现、主动防治、控制发病中心。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克或40%富士1号乳油10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克、40%稻瘟净乳油150~200克、40%稻瘟净乳油125~150克对水喷雾。

2. 水稻条纹叶枯病

抓住越冬场所、苗期、分蘖期防控传播媒介灰飞虱, 改塑料布育苗为无纺布育苗可有效地防止灰飞虱对水稻苗期的为害。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 或40%毒斯蜱乳油80~100毫升对水喷雾;苗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 或用20克调成液状拌种。插秧后1周分蘖期用20%三唑磷每亩100~150毫升或28%高渗稻乐丰或新型稻乐丰每亩50毫升对水喷雾。

3. 水稻纹枯病

发生程度为中等, 氮肥用量大的田块发生重, 容易形成哑巴灾。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50克或20%井冈霉素20克对水喷雾, 也可用爱苗、满穗等农药进行喷雾。

4. 稻曲病

紧穗和半紧穗品种及个别杂交稻品种抽穗期遇雨极易发病流行。提倡主动防治, 在抽穗前1周水稻“破口”前到齐穗期进行药剂防治, 每亩用曲纹菌绝50克, 或井冈霉素60克对水喷雾。

5. 稻水象甲

在水稻苗期及分蘖期防控条纹叶枯病时可兼而治之。每亩用20%三唑磷100~150毫升或28%高渗稻乐丰或新型稻乐丰每亩50毫升对水喷雾。

6. 稻二化螟

每亩用18%杀虫双撒滴剂或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对水喷雾。

7. 稻飞虱

2009年在丹东地区大发生, 百穴越冬基数1300~2000头, 2010年仍将中等偏重发生。可结合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对稻飞虱防控。在水稻播种前48小时用10%吡虫啉或5%锐劲特500~1000倍液浸种, 或在播种前用10%吡虫啉1袋 (10克) 或5克锐劲特1袋 (10毫升) 拌种3公斤。在稻苗3叶期后到插秧前苗床连续用药防治2~3次。结合防治稻水象甲、二化螟以及纹枯病、稻曲病一并进行, 可选用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30~40克、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克, 加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或每亩用5%锐劲特30~40毫升、48%乐斯本80~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

主要病虫害论文 篇2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2、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3

1.症状: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麦区都有发生,在华北麦区发生更加普遍。自幼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枯由种子或土壤病残体带菌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穗腐在小麦开花或开花以后发生,初起时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发病小穗随即枯黄。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2.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由镰孢真菌若干种引起,其病菌在土表玉米秸秆、病麦组织等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春季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条件适合时造成侵染。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其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数量的降雨,即可造成赤霉病大流行。其发生流行具有爆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3.防治措施: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以选择抗病品种为主,配以适当的农艺措施,采用必要的药剂防治。

①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如“潍麦8”、“鲁麦22”、“良星99”等,结合深耕灭茬,销毁在土表的玉米、水稻等作物残体,消灭病源,以及采取开沟排水、合理施肥等措施,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②药剂防治:抓住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在小麦开花至灌浆阶段,每667平方米(1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或用多菌灵超微粉、胶悬剂有效成分40~50克,加水适量喷雾,5~7天喷1次。

二、小麦白粉病

1.症状:白粉病是小麦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霉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白色至浅褐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后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2.发病规律:小麦白粉病的分生孢子萌发温度是5~30℃,适温为10~18℃,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水肥过量,植株生长过旺、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浸染;植株组织幼嫩、生长衰弱、抗病力下降,会导致白粉病严重发生。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能也有显著差别。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和灌溉,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合施用;促进通风透光,减少倒伏,降低湿度,使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小麦植株的健壮生长。

药剂防治可每667平方米用20%禾果利或用15%三唑酮100克兑水25公斤喷雾,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100克防治则效果更好。

三、小麦蚜虫

1.症状:小麦拔节抽穗后,麦蚜危害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病部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麦蚜在直接危害的同时,还间接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秋翻冬灌,铲埂除蛹,清除田边地头杂草,破坏蛹越冬场所;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选择抗病、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天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②药剂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或用50%抗蚜威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四、小麦吸浆虫

1.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或危害花器,造成秕粒、空壳,轻者减产20%~50%,重者减产达60%~90%,甚至颗粒无收,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该虫虫体小,危害隐蔽,不易发现,容易错过防治适期,所以农民朋友要密切关注植保部门发布的小麦吸浆虫预测预报,抓住关键时机,进行科学防治,控制其危害。

山东省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为麦红吸浆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天由土壤深层向地面移动,当小麦抽穗时,化蛹羽化为成虫,在麦穗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钻进麦穗颖壳内,锉破麦粒表皮,吸食流出的浆液,使麦粒形成秕粒,导致减产。幼虫经过15~20天,便离开麦穗钻入土中越夏、越冬。

2.防治方法:蛹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山东省一般在4月20日左右,用无公害农药防治。成虫补治是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山东省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两手扒开麦垄,一眼看到有2~3头成虫时就可开始施药。

杏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篇4

杏褐斑病的症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危害近熟果, 病初果面形成暗褐色、稍凹陷的圆形病斑, 然后病斑迅速扩大, 病部变软腐烂, 被害果多早落、腐烂, 少数挂树成僵果;另一种是危害花和叶片, 花染病后发生花腐, 叶染病后形成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多雨时发生叶腐。

防治措施: (1) 及时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果和僵果, 并集中销毁。 (2) 及时防治病虫害, 以免果实形成伤口。 (3) 在果实近熟期, 喷施36%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防病。

2. 疫腐病。

密度大的果园及设施栽培中近地面的下部枝易感此病, 染病期为果实近熟期。染病后, 果面出现淡褐色、日灼状、边界不明显的病斑, 不久蔓延全果, 病斑上有白霉, 而后果实软化腐烂脱落。

防治措施: (1) 树盘覆盖地膜或盖草, 以免土壤中的病菌借风雨溅到果实上。 (2) 对于下垂到近地面的果枝, 可用支拉法抬高。 (3) 在采果前20~30天, 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病, 共喷2~3 次。 (4) 及时摘除病果, 并集中销毁。

3. 细菌性穿孔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侵染果实和枝梢。染病初期, 叶片背面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 病斑渐变为紫褐色或黑褐色, 病部有黄绿晕圈, 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病叶早期脱落。

防治措施: (1) 加强综合管理, 提高树体抗病性。 (2) 结合冬剪清除病枝, 并集中烧毁。 (3) 发芽前, 喷施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30%绿得保胶悬剂400倍液防病;发芽后, 喷施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防病。

4. 杏疔病。

杏疔病主要危害新梢叶片, 也危害花、果。病梢生长缓慢, 节间短粗, 叶呈簇生状;病叶从叶柄开始变黄增厚, 革质化, 比正常叶厚4~5倍, 病叶挂枝越冬, 不易脱落;果染病后生长停滞, 果面出现淡黄色病斑, 后期干缩脱落或挂树。

防治措施: (1) 结合秋冬季修剪, 清除病梢、病叶, 并集中烧毁。 (2) 在展叶期, 喷施2∶3∶400的波尔多液, 共喷1~2次。

5. 流胶病。

染病后, 枝干皮层内流出柔软的玻璃质树胶, 树胶开始呈透明状, 干燥时变为黑褐色且表面凝固;大量流胶时, 树体衰弱, 叶色变黄。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知识 篇5

为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结合近年来我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提出以下防治技术方案。

一、指导思想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加大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工作力度,推进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实现我县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着重抓好稻田耕沤、拔秧前、破口抽穗初期三个关键时期,大力推广秧田超级送嫁药、混合保穗药、安全用药等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和稻田耕沤治螟等绿色防控技术。

三、防治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为害的损失,力争将水稻主要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其中二化螟枯稿面积控制在0.5%以下,稻纵卷叶螟白叶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发病田穗颈瘟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纹枯病严重田块率(即病斑达到功能叶的田块)控制在0.5%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下,同时,实现“绿色防控和综防示范面积增加50%以上,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增加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的目标。

四、防治措施

(一)主推技术

1、咪鲜胺浸种防病技术。用25%咪鲜胺2000-4000倍液浸种,能有效防治秧田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害。

2、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2-3天,可杀死大量幼虫。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

3、秧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即在秧田拔秧前2-3天,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的对路农药,三天后秧苗带药移载,以避免、推迟或减轻上述病虫在大田的发生为害。螟虫重发区:要求早中晚稻所有秧田普施一次螟施净或锐劲特超级送嫁药。稻瘟病常发区:要求早中稻的易感病品种秧田,普遍喷施一次瘟失顿超级送嫁药。

4、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或螟虫的农药,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混合保穗药,早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中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晚稻以稻飞虱或螟虫为重点。

5、绿色防控技术

(1)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技术。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安全。

(二)防治流程

1、水稻播种前,认真做好三项工作:①选用抗病虫品种,坚决淘汰感病品种;②稻田耕沤治螟。冬闲田、冬作物田应在4月10日前耕沤完毕。早、中稻收割后及时耕沤;③搞好种子处理,减少稻瘟病、恶苗病等病虫发生。

2、秧苗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①早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预防和减轻稻叶瘟和螟虫的发生。②一季稻、晚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10%高兴龙大功臣40克,预防和减轻大田螟虫、飞虱、蓟马、叶瘟等病虫发生。

3、分蘖至孕穗期。早稻以防治螟虫、叶瘟为重点,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5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一代二化螟,5月下旬重点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和挑治枯心团,同时发现叶瘟发病中心和急性病斑,应及时用药防治。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瘟。中、晚以防治螟虫和稻飞虱为重点,兼治纹枯病、稻瘟、细条病等病虫。8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二化螟,加强监测和防治稻飞虱。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密切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

4、破口抽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早稻重点防治穗瘟,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中稻重点防治螟虫、穗瘟和稻曲病,兼治纹枯病、稻飞虱等;晚稻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稻曲病、穗瘟等。早、中、晚稻要求在破口抽穗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早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重点监测和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晚稻9月份防治好四代三化螟。

5、生长后期。①中、晚稻,尤其是晚稻生产后期要严防稻飞虱大暴发。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要加强监测和防治以褐稻飞虱为主的危害,以避免大面积穿顶倒稿。②早、中稻推行齐泥割稻,收割后及时耕沤治虫。

五、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方法

1、二化螟: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或水稻枯鞘达8-10%时用药防治.一般亩用三唑磷乳油80-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50-6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2、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新虫苞20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40%丙溴磷乳油80-100毫升或2%阿维菌素乳油50-8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3、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虫1500-2000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25%吡蚜酮16-20克或10%乙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4、稻瘟病:防治苗瘟、叶瘟在发病初期;防穗瘟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一般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000亿单位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12克或2%春雷霉素80-100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

‘清香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6

1病虫害种类及特点

1.1主要病虫害种类

通过对4个固定样地的长期观测,发现区域内‘清香核桃’主要病害有1种,即核桃黑斑病。同时核桃炭疽病、白粉病、膏药病有少量发生;主要虫害4种,即银杏大蚕蛾、核桃举肢蛾、核桃长足象及云斑天牛,其次是刺蛾类、铜绿鳃金龟、叶蜂类也有少量危害。

1.2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清香核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具有一定规律性。一是高温高湿易致病害发生,夷陵区处于长江流域,气温高、湿度大,易引起黑斑病,危害程度严重,防控难度大,从梅雨期开始,黑斑病、炭疽病等混合发生,发病迅速,造成大量枯梢、落果。二是海拔800 m以上地区病害发生较轻,400 m以下地区发生较重。三是靠近山林(特别是杨树等速生丰产林)的园地虫害发生较重。四是核桃品种单一的纯林、肥水条件差、管理粗放(冬季不进行松土清理)的果园病虫害危害较重。

2主要病虫危害特点与防治

2.1核桃黑斑病Xanthomonas juglandis

危害症状:黑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核桃幼叶、嫩枝及果实。4月下旬开始危害嫩叶,叶片受害时,出现近圆形或多角形的小黑斑,后扩大蔓延至整个叶片,严重时使树叶早落,病斑长圆形或狭长,褐色,微凹陷,当病斑绕枝一圈时,造成枯枝。6月上旬开始危害果实,初期发生果实表面出现褐色油浸状斑点,呈水渍状,以后病斑迅速扩大下陷,致使果皮全部变黑,幼果受害能侵入核仁,可使核壳都变黑,引起早期落果,老果受害病斑只限于外果皮。一般植株被害率70%~95%,果实被害率10%~40%,最高者达85%,造成果实变黑、腐烂、早落。

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检疫工作,在新发展的地区用健壮苗木定植,防止病害蔓延、扩散。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保持果园密度,保持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三是在4~5月核桃树萌芽前、开花前后及幼果期各喷1次1∶05∶200倍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四是采果后结合修枝,剪除病虫枝及病残果,并集中进行烧毁。

2.2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鳞翅目大蚕蛾科,幼虫取食核桃等寄主植物的叶片成缺刻或食光叶片,严重影响产量。发生规律:在夷陵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4月中下旬孵化。幼虫5~6月间危害,初孵幼虫多栖息于茧内外、叶背或树干树皮缝隙间,日间温暖时爬上枝条取食新叶,常数10条或十多条群体聚集叶片取食,幼虫一般7龄,3,4龄时较分散,食量渐增,近蜕皮时常数条挤在一起,5、6龄时分散危害,此时食量最大,占全部取食量的70%,危害最为严重。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枝条叶丛间或树下杂草、灌木上缀叶结茧,经7 d左右化蛹,蛹期约40 d。成虫8月中旬~10月上中旬羽化,羽化期约10 d,展翅后交尾、产卵,卵产在茧内、老树皮或缝隙中,聚集成堆,每雌蛾产卵量为200~300粒。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成虫寿命5~7 d。

防治方法:一是冬季人工摘除卵块,7月中、下旬人工捕杀老熟幼虫或人工采茧烧毁。二是8~9月份雌蛾产卵前,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9月雌蛾产卵期,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在大蚕蛾上的寄生率可达80%。四是大蚕蛾3龄前(5月上旬)用25%溴氰菊酯乳油兑水2 500倍喷洒,幼虫期用90%敌百虫原粉兑水1 500~2 000倍喷洒。

2.3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uhei

鳞翅目举肢蛾科,以幼虫蛀入核桃果内(总苞)以后,随着幼虫的生长,纵横穿食危害,被害的果皮发黑,并开始凹陷,核桃仁(子叶)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称为“核桃黑”。有的幼虫早期侵入硬壳内蛀食危害,使核桃仁枯干。有的蛀食果柄间的维管束,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发生规律:核桃举肢蛾在夷陵核桃产区1年发生2代,成熟幼虫在树冠下1~2 cm的土壤中、石块下及树干基部粗皮裂缝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在茧内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7~10 d。6月上旬蛹开始羽化,出现第1代成虫, 6月中旬羽化盛期,成虫略具趋光性。成虫5~8 d后进入产卵期,卵经9 d后孵化为幼虫。5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危害,6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幼虫危害,30~40 d后老熟落果,夷陵区脱果期在7月中旬~9月上旬。

防治方法:一是晚秋季或早春深翻树冠下的土壤,破坏冬虫茧,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或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二是掌握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初孵期,每隔10~15 d选喷1次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倍液等,共喷3次,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三是成虫羽化前或个别成虫开始羽化时,在树干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用药05 kg/6667 m2,或撒施地虫磷粉剂,每株04~075 kg,以毒杀出土成虫。在幼虫脱果期树冠下施用辛硫磷乳油或地虫磷粉剂,毒杀幼虫亦可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受害轻的树,在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变黑的被害果,可减少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nlc202309051459

2.4核桃长足象Alcidodes juglans

鞘翅目象甲科,又叫核桃果象甲,寄主专一,只危害核桃,尤以幼虫危害最严重。幼虫在核桃果内取食种仁,导致果实脱落,严重时果树绝收。成虫啃食嫩叶、嫩梢及幼果皮,影响果树生长,导致减产。

发生规律:1年1代,以成虫在背风温暖的杂草间及表土内越冬,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取食核桃嫩梢及幼果皮补充营养,而后交尾并产卵,卵期约10 d,6月间孵化幼虫,幼虫期约50 d,7月危害严重,幼虫蛀入种仁内取食种仁,幼虫随虫果落地后继续在果内取食种仁,在种壳内幼虫老熟后化蛹,蛹期约10~12 d,8月羽化成虫,成虫羽化后将虫果果壳咬一小孔爬出果外,停留数小时便飞到树上觅食嫩叶嫩梢,直至越冬。核桃长足象是核桃果实的重要害虫,被虫危害的果实形状始终不变。幼虫蛀食核桃果果仁,蛀孔有黑棕色虫粪,果仁发育不全,引起早期落果。严重时果实被害率可达30%~50%。

防治方法:一是冬季翻耕土壤15 cm以上,可消灭部分成虫。二是4~5月空气湿度大时喷施白僵菌2~3次。三是5月上旬成虫产卵期至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期喷施20%速灭杀丁2 000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毒杀成虫和初孵幼虫,每隔10 d喷1次,连喷3~4次。四是从6月上旬落果开始捡拾落果并烧毁。

2.5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s

鞘翅目天牛科,成虫危害新枝皮和嫩叶,幼虫蛀食枝干,造成核桃生长势衰退,凋谢乃至死亡。国内尤其以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发生最为严重。

发生规律:云斑天牛2~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或幼虫在树干蛀道内及蛹室内越冬。成虫5~6月咬一圆形羽化孔钻出树干,白天多栖息在树干或大枝上,晚间活动取食,30~40 d后交尾产卵,卵期10~15 d。7月幼虫孵化,先在韧皮部或边材部蛀成蛀道,由此排出木屑和粪便,被害部分树皮外张,不久纵裂,流出褐色树液,幼虫期长达12~14个月。第2年8月老熟幼虫在虫道顶端做一宽大的椭圆形蛹室化蛹,蛹期20~30 d,9月羽化为成虫后在蛹室内越冬。主要危害核桃枝干,被害部位皮层稍开裂,从虫孔排出大量粪屑。在夷陵区,受害面积达60%以上,有虫株率60%~80%,受害树树势衰弱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成虫产卵前在树干涂白,充分混匀后涂在树干基部,可防止成虫产卵。二是成虫产卵盛期在树干基部寻找产卵槽或流黑水的地方,发现后用刀将被害处挖开杀死虫卵或初孵幼虫。三是成虫羽化后,用灯光诱杀或人工捕杀成虫。四是6~7月是幼虫危害期,在此期间发现有虫粪排出时,从虫孔注入40%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200倍液进行毒杀,或用磷化铝(每孔02 g)做成毒签后用硬泥堵塞封闭好虫孔进行毒杀。也可以用50%杀螟松乳油塞人虫孔进行熏杀。

(责任编辑:郑京津)

水稻中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7

一、稻瘟病

1. 发生特点

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时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呈褐色, 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 以后病斑逐渐增多, 互相连成一片不规则的云纹状 (典型症状) , 并向稻株上部发展。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从四川稻区历年发病情况看, 一般是5月开始发生, 6~8月为发病盛期, 特别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穗颈瘟发生最严重。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肥水管理等有密切关系。如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 水稻抗病力减低, 长期淹水, 稻根发育不良, 同时在孕穗、抽穗期又遇干旱缺水等, 都会加剧稻瘟病的发生。

2. 药剂防治

稻瘟病的防治策略以防治苗叶稻瘟和穗颈稻瘟为重点。若前期防治苗叶稻瘟的时期已过, 则防治关键是在孕穗、抽穗期注意穗颈稻瘟的预防。药剂防治穗颈稻瘟应在水稻孕穗末期 (破肚时) 至初穗期, 齐穗期各施1次药, 如果出穗不整齐, 雨水多, 在齐穗至灌桨期再施1次药。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为永艳 (75%三环唑) 水分散粒剂, 12.5g对水15kg喷雾。该药剂具有极强的内吸作用, 持效期长, 亩用成本低, 残留低, 效果显著。

二、水稻纹枯病

1. 危害症状

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呈褐色, 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 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 以后病斑逐渐增多, 互相连成一片不规则的云纹状 (典型症状) , 并向稻株上部发展。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

2. 药剂防治

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期各喷1次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25%越库30~50ml/亩对水30kg均匀喷雾。注意:稻株喷雾时重点喷在水稻基部。

三.、稻曲病

1.症状

近年在四川部分稻区发生较重。谷粒受害后, 内外颖先裂开, 在间隙中露出淡黄色的小块状物, 后逐渐长大, 最后全裸全颖, 俗称火焰包或者灰包。病菌在稻田地面和谷粒上越冬, 到7~8月病菌孢子借气流传播, 侵入花器和幼颖, 使谷粒受害。水稻开花期遇高温有利于此病发生和为害。

2.药剂防治

稻曲病的适期应掌握在水稻破口前5~7天施第1次药。可用25%越库30~50ml/亩对水30kg均匀喷雾。重病田于齐穗期再补施1次。

四、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1. 危害症状

危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 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 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 咬断穗颈, 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初孵幼虫还会在叶鞘取食造成枯鞘。二化螟还有群集危害的习性, 每株可多达数十头。

2. 药剂防治

治枯心苗和枯鞘一般在卵孵化前1~2天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 在孵化高峰前3天用药1次, 7~10天后再用药1次。治白穗可在孵化盛期内于水稻破口期 (5%~10%的水稻破口露穗时) 用药防治。水稻抽穗后, 三化螟一般不易侵入危害, 但如稻穗尚未抽齐, 又遇上盛孵期, 要防治1次。防治二化螟危害的虫伤株, 即使在水稻灌浆后, 仍要在盛孵期施药。可选用的药剂有: (1) 秧田:丛芜影 (20%阿维·三唑磷) 每亩80~100ml对水30kg喷雾;或利科灵 (30%唑磷·毒死蜱) 乳油, 每亩80~100ml对水30kg喷雾。 (2) 水稻大田:丛芜影 (20%阿维·三唑磷) 每亩100ml对水30kg喷雾, 或利科灵 (30%唑磷·毒死蜱) 乳油, 每亩100ml对水30kg喷雾。

五、稻纵卷叶螟

1. 危害症状

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特点是幼虫吐丝纵卷稻叶结苞, 在虫苞里取食, 啃食叶片上表皮和叶肉, 只留下下表皮, 使被害叶片看上去是长短不一的条状白斑。随虫体长大, 幼虫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虫苞一般是叶片向正面纵卷成筒状, 也有少数将叶尖折向正面或只卷一叶缘的。

2. 药剂防治

一般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只需施药1次, 即可达到防治的目的。可选用的药剂有: (1) 巨雷 (40%毒死蜱) 每亩75~150ml对水30kg喷雾; (2) 喜龙 (40%丙溴磷) 80~120ml/每亩对水30kg喷雾; (3) 凯将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5g对水15kg喷雾。

六、稻飞虱

1. 危害症状

稻飞虱以白背飞虱和稻褐飞虱危害较重, 危害时群集在稻株的下部取食, 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 虫量大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 瘫痪倒伏, 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褐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有远距离迁飞习性。

2. 药剂防治

在分蘖期到圆秆拔节期, 平均每丛稻有虫1头, 或孕穗、抽穗期, 每丛有虫10头左右, 或灌浆乳熟期, 每丛有虫10~15头, 或蜡熟期, 每丛有虫15~20头时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种类有: (1) 低龄若虫盛期用70%刺可 (吡虫啉) 1.2g/包/15kg水; (2) 巨雷 (40%毒死蜱) 75~150ml/亩。

七、稻蓟马

1. 危害症状

受害叶产生黄白色微细色斑, 叶尖两翼向内卷曲, 叶片发黄, 分蘖初期受害早的苗朽住不长, 发根缓慢, 分蘖少或无, 严重的成团枯死, 受害重的晚稻秧田常成片枯死, 似火烧状。穗期受害主要为害穗苞, 扬花期进入颖壳里为害子房, 破坏花器, 形成瘪粒或空壳.

2. 药剂防治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8

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栽植杨树700hm2, 2008年天幕毛虫发生面积近470hm2, 此外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给杨树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影响。全场发生杨树食叶害虫约370hm2, 其中以分月扇舟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为主, 有虫株率达98%, 株虫口密度严重的达千头以上。杨树病害在全场普遍发生, 主要有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 严重制约了杨树的成林、成材。

2 杨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导致杨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场地处东部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 气候异常, 暖冬和持续干旱, 造成树势衰弱, 病虫基数增加, 给病虫的危害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不科学的造林方式形成不合理的林分结构, 使人工林过度纯化, 尤其是杨树纯林面积占70%以上, 林龄偏小, 树木生长势弱, 抵御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低, 造成病虫害的暴发;三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木材、包装材料、木制品、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进入农场并造成危害;四是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 防治技术落后, 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或手段, 防治器械达不到预期效果。

3 防治技术

3.1 疫情监测

健全杨树病虫害的监测体系, 以县为主体的病虫情监测网络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测报点作用, 定期开展监测预报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虫情动态。

3.2 检疫措施

a.产地检疫主要对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等病虫害进行检疫, 对新造林苗木严格把关, 可实施跟踪检疫, 禁止未经检疫的带虫、病苗木造林。

b.调运检疫对杨树枝干害虫, 主要指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对调运的原木或木材加强检疫, 严格检疫执法, 杜绝带虫木材人为传播。

3.3 营林措施

a.加强苗木管理用塑料薄膜覆盖, 增加地温, 防止冻害。苗木生长时要合理施肥, 适时浇灌, 确保成活, 苗木生长良好, 能增强苗木的抗病虫能力。对幼林加强抚育管理, 减少机械损伤, 进行中耕、松土、除草并在适宜季节修枝抚育等使苗木生长健壮, 减少发病的机会。及时清除病死株和有虫瘿的苗木。

b.科学造林杨树是喜水喜肥树种, 故以选择熟地造林为好, 在轻度盐碱地选小×黑;在土壤条件好, 地势平坦处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丘陵地区杨树要栽平地, 不能栽沟塘和岗脊。适当营造混交林, 重点实行针叶混交、针叶阔交、乔灌混交, 具有较强抗御病虫能力。在杨干象易发生区栽植高感树种中东杨作为铒树, 在白杨透翅蛾发生区栽植银中杨作为铒树。

c.更新采伐对枯死树、濒死树、受害严重的虫害木、病腐木及时进行清理, 清理下来的林木严格进行熏蒸等除害处理。

d.选用抗病虫树种在农场对杨干象抗性较强的树种有:小叶杨、小青杨、大青杨、小青黑杨、银中杨中黑防号等

3.4 生物防治

保护啄木鸟取食幼虫, 防治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利用线虫防治杨干象3龄幼虫, 对于分月扇舟蛾等食叶害虫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Bt、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集中连片的用材林和保存完好的防护林, 在害虫卵期释放赤眼蜂等天敌防治。白杨透翅蛾采取性诱剂防治, 性诱剂防治是利用人工合成雌性信息素, 释放到林间, 招引雄蛾, 使雄蛾死亡, 导致雄蛾数量的减少, 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数量的一种方法。

3.5 除治技术

a.青杨虎天牛集中连片危害的林木, 视当地具体情况可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杀灭成虫。树木高大喷雾防治困难且有保留价值的林分, 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康福多、氧化乐果原液等药剂防治成虫。

b.白杨透翅蛾可采取涂抹、注射虫瘿、堵塞虫孔防治。

c.杨干象选用呋喃丹、辛硫磷、巴沙、菊酯类药剂和氧化乐果微胶囊缓释剂等药剂用毛笔、扁刷点涂3龄幼虫坑道表面排粪孔处。磷化铝粒剂熏杀幼虫, 在6月中旬施药, 方法是先做好标记, 再用镊子对准虫粪孔旋转一周, 消除虫孔粪便等杂物, 将磷化铝放入虫孔内, 每虫孔0.05g。成虫防治, 可用25%灭幼脲胶悬剂于8月初喷雾防治, 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利用绿色威雷于成虫期喷干防治。

d.杨树食叶害虫准确把握虫龄小的有利时机, 利用灭幼脲、烟参碱等仿生药剂防治。也可人工防治, 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 以减少越冬幼虫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诱杀等措施, 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 可杀死大量幼虫;蛹期可组织人力摘除树上的蛹和收集落到地表的蛹。

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9

一、病害

1. 稻瘟病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 苗瘟。病苗基部灰黑, 上部变褐, 卷缩而死, 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2) 叶瘟。先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 渐扩大为梭菜斑。病斑中央灰白色, 边缘褐色, 外有淡黄色晕圈, 叶背有灰色霉层, 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3)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 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 后渐绕节扩展, 使病部变黑, 易折断。 (4)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 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5)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 可使稻谷变黑。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菌源, 清除田间病稻草, 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浸种, 10~15℃浸6天, 20~25℃浸1~2天, 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厘米, 静置, 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合理排灌:插秧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 肥田、粘重田可重晒, 沙性田、瘦田可轻晒或不晒, 分蘖期要浅灌。 (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或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 水稻白叶枯病

(1) 症状

(1) 叶缘型。属慢性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 发现暗缘色水渍状短线病斑, 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 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 (2) 青枯型。属急性症状, 植株病感后, 尤其是茎基部或根部受伤而感病, 叶片呈现失水青枯, 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 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绿色, 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菌源, 清理病田稻草残渣, 尽可能防止病稻草上的病原菌传入秧田和本田。培育无病壮秧。合理排灌:防止串灌、漫灌和长期深水灌溉。合理施肥:防止过多偏施氮肥, 还要配施磷、钾肥。 (2) 化学防治。每亩用70%叶枯净胶悬剂100~150克, 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升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2次。

3. 水稻纹枯病

(1) 症状

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 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 呈不规则状云纹斑, 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 边缘褪黄, 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 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的症状似叶片, 后期呈黄褐色, 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 后变灰褐, 常不能抽穗, 抽穗的秕谷较多。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菌源:打捞菌核并深埋。合理施肥:施足基肥, 追肥早施, 不可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使水稻前期不披叶, 中期不徒长, 后期不贪青。合理排灌: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2) 化学防治。首选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100毫升对水50升喷雾。药液要喷施到稻株中下部, 用药时田间必须建立浅水层3~5天, 以确保防效。

二、水稻虫害

1. 水稻螟虫 (二化螟和三化螟)

(1) 为害特征

三化螟以幼虫蛀食水稻, 在苗期和分蘖期蛀茎形成枯心苗或蛀入叶鞘、使被害处出现黄褐色条斑, 形成“枯鞘”。如在孕穗期蛀茎, 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 穗茎节受害时形成“白穗”, 使产量下降。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虫源、合理灌水, 铲除田边杂草, 在螟虫盛孵和化蛹前, 田间只留遮泥水, 使蚁螟危害或化蛹部位降低, 盛孵或化蛹高峰后, 猛灌深水13~16厘米, 可消灭大量螟虫。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肥。 (2) 生物防治。合理用药, 尽量使用微生物农药, 保护天敌, 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 化学防治。在稻苗枯鞘高峰期, 每亩用杀虫双36~45克, 或三唑磷2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2. 稻飞虱

(1) 为害特征

稻飞虱直接刺吸水稻汁液, 使其生长受阻, 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 甚至全田死秆倒伏。

(2) 防治措施

杏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0

1 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1.1 杏树根腐病

1.1.1 危害症状。

开始在须根上出现棕褐色病斑, 进而逐步扩大到侧根和部分主根发生溃疡, 木质部坏死并开始腐烂。根系受害后, 地上部枝叶萎蔫, 叶片焦枯, 整株落叶或死亡。

1.1.2 发病原因。

真菌侵染根系造成, 高温多雨季节发病迅速。1.1.3防治。严把苗木质量关, 剔除带病苗木;不在出现过此病的地块建园;用硫酸铜200倍液或代森铵200倍液灌根, 方法是在树干周围50cm处挖深、宽各30cm的环形沟, 每株灌药液10kg, 待药液下渗后覆土。

1.2 杏树流胶病

1.2.1 危害症状。

流胶病主要发生在主干、主枝、小枝及果实上, 被害枝流出琥珀色树胶, 干后成块, 严重时树皮干裂、坏死, 造成整株死亡;被害果发病部位表面布满胶粒, 颜色发青, 果实变硬不能食用。

1.2.2 发病原因。

真菌和细菌通过伤口 (虫咬伤、日灼伤、冻伤、雹伤) 侵入果实引起流胶病。

1.2.3 防治。

预防冻害、雹灾、日灼;在主干和大枝上涂白;防治天牛;控制氮肥用量, 不过量喷施农药;刮除病枝病部, 涂以40%福美砷50倍液控制该病蔓延。

1.3 杏树褐腐病

1.3.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 也危害花和枝, 杏果成熟时在果面先出现圆形褐斑, 并有圆环状灰白色霉层, 病斑迅速扩大到全果, 使果肉变褐腐烂, 病果腐烂后干缩挂在枝头不落;花感染后枯萎, 干枯在枝上;受害枝条发生灰褐色溃疡斑, 伴有流胶现象, 病斑扩大, 枝条死亡;幼叶被害后叶缘出现水浸状斑点, 病斑扩大, 整叶枯萎。

1.3.2 发病原因。

真菌由分生孢子从皮孔、伤口侵入感染造成, 气温20~25℃最易发病, 高温高湿易发病。

1.3.3 防治。

消灭传染源;摘除僵果、病枝、病叶集中销毁;早春发芽前喷洒5°Bé石硫合剂, 幼果期喷洒65%福美铁400倍液, 每10~15d喷洒1次, 连续喷3次, 采果后喷洒退菌特800倍液, 可控制叶片感染。

1.4 细菌性穿孔病

1.4.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枝条, 病叶初期出现不规则水浸状圆斑, 扩大后变成红褐色, 病斑干裂脱落成穿孔, 严重时形成大洞造成落叶;枝条感染首先出现水浸状褐色小斑, 包围枝条后引起枯死;夏天以芽或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斑点, 联合后形成圆斑, 边缘流胶。

1.4.2 发病原因。

由细菌性穿孔病病菌从枝叶表面皮孔、气孔进入感染造成, 病菌多在病枝上越冬, 借风雨传播, 每年7~8月高温多雨季节是发病盛期。

1.4.3 防治。

摘除病叶集中销毁, 消灭病原菌;早春喷5°Bé石硫合剂, 展叶后喷洒硫酸锌石灰液 (硫酸锌0.5kg、熟石灰2kg、水120kg) 、65%福美铁或65%代森锌300~500倍液。

2 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蚜虫

2.1.1 发生规律。

为害杏树的蚜虫是桃蚜, 1年发生10代, 以卵在枝条、芽腑、地面裂缝或小枝杈等处越冬。3月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孵化, 幼叶展开后若虫群集叶背吸食营养, 并迅速胎生繁殖;5月上旬产生有翅蚜, 迅速蔓延, 危害加重;9~10月有翅蚜飞到越冬处产卵越冬。

2.1.2 危害症状。

叶片向背面卷曲, 叶色变淡。生长变缓, 树势变弱。

2.1.3 防治技术。

剪除被害枝叶, 清扫杏园, 铲除虫卵越冬场所;在卵孵化后卷叶前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甲铵磷乳油1 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 发芽前喷洒3~5°Bé石硫合剂;设施栽培时盖棚后用蚜螨熏蒸剂熏蒸。

2.2 红蜘蛛

2.2.1 发生规律。

为害杏树的红蜘蛛是山楂叶螨, 红蜘蛛以受精雌成螨在树皮缝中或土块下越冬, 3月下旬出蛰, 移至花萼及嫩芽处为害;展叶后在叶背吸食营养, 5月下旬成螨产卵于叶背主脉两侧, 10d左右孵化成幼螨, 一次蜕皮变成若螨, 再次蜕皮变成成螨, 6月中下旬为第1代雌螨发生盛期, 9月下旬雌螨开始越冬, 每年发生6~7代。

2.2.2 危害症状。

开始叶脉附近失绿, 进而叶背变成暗褐色, 呈焦枯状而后脱落, 树势变弱。

2.2.3 防治技术。

冬季清扫落叶, 刮除树皮, 翻耕树盘, 消灭部分越冬雌螨;出蛰前喷洒5°Bé石硫合剂, 并刮树皮涂熟石灰消灭越冬成螨;生长期喷洒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2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500~600倍液、洗衣粉800~1 000倍液;设施栽培时用蚜螨熏蒸剂熏蒸。

2.3 黑绒金龟子

2.3.1 发生规律。

黑绒金龟子每年发生1代, 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 成虫3月下旬昼伏夜出, 4月下旬化蛹, 5~6月羽化成成虫, 成虫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交配产卵, 8~9月老熟幼虫化蛹, 羽化后新成虫不出土。

2.3.2 危害特征。

黑绒金龟子属鞘翅目害虫, 以成虫咬食嫩叶和花蕾, 食量大, 突发性强, 对新植幼树危害极大, 可在1~2d将嫩叶全部吃光, 极度削弱树势。

2.3.3 防治技术。

利用其假死性, 清晨敲树震落捕杀;在成虫出土期, 树上喷洒辛硫磷乳油或在树盘地表撒辛硫磷粉剂 (每株20~25g) , 隔10~15d再撒1次。

2.4 杏蛆

2.4.1 发生规律。

杏蛆就是桃小食心虫, 以幼虫为害杏果。每年发生1~2代, 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 5月中旬开始出土, 6月上旬为出土盛期, 出土后在土缝草根处化蛹, 6月中旬羽化成成虫, 成虫产卵于梗洼处, 6~7d幼虫孵出, 在果面爬行30min后蛀入果内取食, 20d后幼虫脱果坠地, 入土作茧。第2代不再影响杏果。

2.4.2 防治技术。

抓住幼虫入果前的关键期进行防治。秋冬深翻树盘, 消灭越冬虫茧;幼虫出土前在树干周围覆膜, 阻止成虫出土;将落果和虫蛀果集中销毁;幼虫出土期在树盘地表撒辛硫磷粉剂, 用纯药量1.50~2.25kg/hm2, 雨后施用效果好;成虫羽化期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3 000~6 000倍液。

摘要:介绍了杏树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原因、规律, 并提出了防治技术, 以期为果农防治杏树病虫害提供参考。

芒果主要病虫害及防冶 篇11

关键词 芒果 ;病害 ;虫害 ;防冶

中图分类号 S667.7

Ma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Mango and Their Prevention Methods

DU Ning

(Breeding Farm of Lingshui Agriculture Technology Management Bureau, Lingshui, Hainan 572400)

Abstract The main diseases of mango are anthracnose, bacterial black rot and powdery mildew, the main insect pests are Idiscopus incertus, Chlumetia transversa, Erosumyia mangicola and so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the mango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diseases, insect pests of mango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mango.

Key words mango ; disease ; insect pest ; prevention

芒果是典型的热带水果,需要年平均温度在21℃以上才能正常生长。芒果品种繁多,主要有:吕宋芒、椰香芒、泰国芒、象牙芒、秋芒、紫花芒、台农1号、台农2号、金煌1号、美国爱文、美国红芒。为了提高芒果产量和质量,必须做好芒果病害和虫害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1 芒果主要病害及防治

芒果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细菌黑斑病等。

1.1 炭疽病

炭疽病的英文学名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一种真菌病害。该病主要侵害芒果叶和茎柄,从而使其出现许多褐色斑点。芒果花部感染此病会发黑、腐烂,不能结果实;幼果感染此病会导致过早脱落;大果感染此病后,只呈现针头般的小黑斑,此症状一直潜伏至果实成熟时才会爆发出来[1]。

炭疽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尤为严重,而且其潜伏期即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芒果在花期经常会受到感染,该病菌往往潜伏在芒果的表皮和果肉里面。

针对芒果炭疽病的特点,应及时做好有效的防治工作。(1)在果园管理上,需要科学规划园区的基地建设,保持水源方便、充足,排水系统顺畅,能够抵挡热带风暴的袭击。(2)在果树的管理上,严格控制芒果树冠的密度,保持果树之间适当的距离,使其通风透气,冬天应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树枝和树叶并集中烧毁,避免病菌的传播和蔓延。(3)做好芒果炭疽病的预防工作,比如采用80 %大生、43 %大生富、70 %代森猛锌等预防药剂;针对芒果的不同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防治药剂,比如针对芒果叶,可以采用70 %甲基托布津、22.7 %噻农、12.5 %禾果利、25 %使百克、50 %施保功、10 %世高等防治药剂;在芒果花萌芽之后,应每隔10-15 d喷洒1:1:100(V:V:V)的波尔多液,或者70 %甲基托布津700倍液、30 %氧氯化铜800倍液,或者25 %施保克300;针对芒果的幼果,可以采用50 %多菌灵600倍、2 %加收米600倍喷雾,或者30 %爱苗9 000倍、0.5 %几丁聚糖3 000倍喷雾等进行防治;针对芒果的成果,可以采取50 %多菌灵500倍、2 %加收米500倍、高钾叶面肥喷雾,或者30 %爱苗6 000倍、0.5 %几丁聚糖2 000倍、3.6 %保美灵6 000倍等进行防治。

1.2 白粉病

白粉病的英文学名为Oidium mangiferae,也是一种真菌病害。温度可影响白粉病的散播程度,此病主要集中发生在气候比较干燥的地方。白粉病主要侵害芒果的花穗、叶和幼果,感染初时只呈现白色粉状的小斑点,而后逐步扩大为大片的斑块,形成一层白色的粉状物体。当芒果花被感染后,其花萼、花茎和枝柄也逐渐被这种白色粉末所覆盖,而后变为黑色,直至枯萎;芒果叶被感染后会收缩扭曲;当芒果幼果被感染后,果实表面便会布满白色粉末,导致果实极易脱落。

针对芒果白粉病的特点,可采用80 %大生、40 %灭病威、70 %代森猛锌、石硫合剂等药剂预防,或采用62 %仙生、30 %华生、12.5 %禾果利12.5 % 特灭唑、5 %霉能灵、30 %爱苗等进行防治。芒果花期,可采用12.5 %禾果利2 000至3 000倍、1.8 %爱多收5 000至6 000倍喷雾,或者12.5 %特灭唑2 000至3 000倍、0.5 %几丁聚糖2 000至3 000倍液进行防治;花期至幼果期,应每隔7-10 d,连续2-3次喷施50 %硫磺悬浮剂200至400倍液,或25 %粉锈宁500至800倍液,或40 %灭病威400倍液进行防治。

1.3 细菌黑斑病

细菌黑斑病,又名细菌角斑病,是一种细菌病害。细菌黑斑病主要侵害芒果的叶、叶柄、果实、果柄。细菌黑斑病侵害芒果叶时,会使叶出现多角形状的黑褐色斑点,并且在斑点的四周出现黄晕;细菌黑斑病侵害果实时,会使果实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使果实中间开裂,流出胶状液体,最终使果实腐烂。特别是热带风暴过后,细菌黑斑病发生得最为严重。

nlc202309011610

针对芒果细菌黑斑病的特点,应及时做好有效的防治工作。首先,应经常清理果园,把发病的树枝和叶子搜集起来,进行集中烧毁处理;其次,采用农用链霉素100单位、30 %氧氯化铜800倍液或1:1:100(V:V:V)波尔多液,喷洒5-6次。如果采用甲基托布津与氧氯化铜混合剂800倍,可兼防炭疽病等多种真菌性叶斑病。

2 芒果主要虫害及防治

芒果的主要虫害有扁喙叶蝉、横线尾夜蛾等。

2.1 扁喙叶蝉

扁喙叶蝉的弱虫或成虫通过刺穿芒果的幼嫩组织,吸取其汁液,从而导致芒果的幼芽、花蕾干枯,果实脱落,或者分泌出一种汁液,使芒果产生煤烟病,进而阻碍芒果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其无法正常生长。扁喙叶蝉经常是一年产生多代,并且常年都存在,世代在田间重复出现,特别是每年的2-4月份出现较多。

针对扁喙叶蝉的特点,可以选用50 %叶蝉散、50 %马拉硫磷、50 %稻丰散或25 %亚胺硫磷l 000-1 500倍液,或者40 %乐果、80 %敌敌畏乳油各800倍混合液喷雾。为了防止害虫出现抗药性,防治药剂应轮换使用。

2.2 横线尾夜蛾

横线尾夜蛾,俗称钻心虫,其幼虫往往钻进芒果的幼嫩树梢,蛀食芒果的花穗、嫩叶等部位,从而导致树梢、花穗、嫩叶干枯而死[2-3]。

针对横线尾夜蛾的特点,应及时做好有效的防治工作。首先,应时常清理干枯的树枝,清除树干的粗皮,防止横线尾夜蛾在其上产卵化蛹,或者在芒果的枝干基部捆绑稻草,诱导其幼虫产卵化蛹,每8-10 d收集处理1次;其次,当芒果的树梢或者花轴长至2-3 cm时,喷洒20 %灭扫利6 000倍液,或者50 %杀螟松、90 %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每周1次,连续2-3次,可有效地保护树梢。

3 结语

芒果是典型的热带水果,具色彩艳丽、香味浓郁、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芒果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芒果的产量和质量,及时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极其重要。本文为芒果常见病虫害的了解和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卫华,伦家欣,蒋 雨,等. 绿色木霉菌抑制芒果炭疽菌特性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2012,12(1):99-104.

[2] 胡美姣,张 贺,高兆银,等. 台风雨后应严防芒果枝枯病[J]. 中国热带农业,2012(1):60-61.

[3] 李 林,李宏峨,张家忠. 保山市芒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中国热带农业,2012(1):63-65.

松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2

综合松树的常见病虫害问题, 不难发现, 要加强对松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应着重从检疫措施、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多个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性防治工作, 从而真正实现对松树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目标。笔者主要分析了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以及松毛虫这3类常见松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情况及生物学特征, 并介绍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以期能够对当前实际松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起到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1 松材线虫病

1.1 危害特征

松材线虫病也被称为松枯萎病, 是一种严重的国际检疫性病害, 也被称为松树的癌症, 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 在40 d左右即会死亡。由于其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且治理难度大, 该病害已被我国列入了国、内外的检疫对象。松材线虫病主要由松材线虫所引起的, 其外部症状的主要特点是针叶失水、褪绿, 继而变褐色, 然后整株枯死, 其针叶呈现为红黄色, 树脂停止分泌, 且在树干上近距离可观察到其入孔或者产卵痕迹。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方式有2种, 近距离主要依靠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进行传播, 远距离则主要通过人为对调运含有松材线虫的苗木、制品或者天牛进行传播。该病害多发生于每年的7—9月, 尤其是在干旱和高温的天气情况下该病害最易发生并蔓延。

1.2 防治技术

1.2.1 加强检疫处理。

制定严格的检疫制度, 严禁疫区的木材、苗木、枝丫等运送到非病区中, 且要求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收购、销售和携带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没有经过检疫合格的松木及制品[1]。

1.2.2 农业防治措施。

包括林地清理, 烧毁和砍伐垂死树木和病树, 以此对病原的扩散进行有效抑制。通过隔离带的设置, 不仅切断了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 而且切断了松褐天牛的食物补给, 有效控制了其媒介昆虫的扩散, 进一步起到了对松材线虫的防治作用。

1.2.3 化学防治措施。

一是清除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在每年的秋季即10月左右, 在被害树木表面喷洒适当的油剂或杀螟松乳剂, 以杀死松树树皮下的天牛幼虫。天牛羽化后的清除可喷洒0.5%杀螟松乳剂以防治天牛, 并保护松树的树冠免受病害。二是清除松材线虫。在松材线虫侵害松树的最初几周内, 在松树的根部土壤中, 使用乙伴磷、丰索磷以及治线磷等杀虫剂或杀线剂, 或者在松树的树干直接注射丰索磷, 以有效预防松材线虫的继续侵入与繁殖。

2 松褐天牛

2.1 危害特征

松褐天牛又名松墨天牛, 是危害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 其成虫为补充营养, 啃食松树的嫩枝皮, 造成寄主的衰弱, 而幼虫则钻蛀树干, 容易导致松树枯死, 尤其是松褐天牛还是传播松树毁灭性病害, 即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广泛分布, 其主要为害马尾松, 其次是落叶松、雪松等新伐树木或生长不良的树木, 尤其是当遭受马尾松毛虫为害后生长衰弱的松树, 由于此虫的大量侵入, 极易导致成片的松树因虫害而枯死。松褐天牛每年产生1代, 冬季幼虫在被害林木的木质内部度过, 并在翌年的3月下旬左右化蛹。在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 并主要以松树的树皮和嫩枝来补充营养, 5月为其繁盛期。

2.2 防治技术

2.2.1 利用诱捕器诱杀。

利用松褐天牛引诱剂或者诱捕器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非常明显, 主要将诱捕器设置在林内空气较为流通的地方, 并且诱捕器彼此相隔100~150 m, 每隔3 d观察1次, 并将集虫器清理干净, 每隔7 d换1次引诱剂。

2.2.2 营林措施防治。

一方面做好对病虫害树木的人工清理, 主要是对林地内的濒死树木、枯死树木以及受害严重的树木进行清理和砍伐, 以有效遏制松褐天牛的繁殖;另一方面则应当加强封山育林的力度, 通过逐步改变林木结构, 并定向培育混交林, 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2,3]。

2.2.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主要包括了对松树的树冠以及地面进行喷药, 对树冠喷药主要集中在松褐天牛取食补充营养的阶段进行, 对地面喷药则应当在松褐天牛羽化开始前进行。

3 松毛虫

3.1 危害特征

松毛虫又名毛虫、火毛虫, 其种类包括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以及毛尾松毛虫等, 松毛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大量分布, 并主要以松科、柏科树木为寄主。当前, 松毛虫是我国森林害虫中发生量最大、为害面最广的害虫。松树被松毛虫为害后, 不仅影响到其正常生长, 还会相应降低林木与松脂的产量。

松毛虫的发生区域通常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以及无灾区, 其中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在自然生态环境下, 几种主要的松毛虫都具有周期性猖獗成灾的规律, 其猖獗周期的长短, 与地理分布、天敌资源、地形地势、植被情况及林区气候条件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防治技术

3.2.1 生物防治。

主要包括对益鸟的招引与保护, 据相关资料显示, 以松毛虫为食的鸟类约有100种。以杜鹃成鸟为例, 其食物中约有60%为松毛虫。因此, 在林区内应严格禁止捕杀鸟群以及损害鸟巢与雏鸟的做法, 有条件的林区内还可设置人工巢箱, 以加强对鸟类的招引。

3.2.2 营林措施防治。

可通过营造混交林, 保留乔木和伴生树木, 以培养出生物群落复杂的多层次林地。同时在林地中还应积极保护植被, 丰富松毛虫的天敌资源, 以有效地对虫害进行抑制[4]。

3.2.3 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

人工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杀幼虫、黑光灯诱蛾以及使用塑料薄膜防止越冬幼虫上树等方法。对松毛虫幼虫有防治作用的药剂主要有辛硫磷、达净松、敌百虫等, 化学药剂最适用于在松毛虫过冬前后期间使用。

摘要:松树为常绿树木, 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 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然而在松树的种植与培育过程中, 往往容易受到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松毛虫等病虫害的影响, 对松树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基于此, 主要介绍了松树在生长过程中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 并提出了防治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松树病虫害,危害特征,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建民, 于伟.浅析我国松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7) :90.

[2]林玉锁.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3]吕昌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二次电压切换下一篇:不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