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2024-06-05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精选12篇)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1

1 杨树病虫害发生危害状况

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栽植杨树700hm2, 2008年天幕毛虫发生面积近470hm2, 此外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给杨树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影响。全场发生杨树食叶害虫约370hm2, 其中以分月扇舟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为主, 有虫株率达98%, 株虫口密度严重的达千头以上。杨树病害在全场普遍发生, 主要有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 严重制约了杨树的成林、成材。

2 杨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导致杨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场地处东部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 气候异常, 暖冬和持续干旱, 造成树势衰弱, 病虫基数增加, 给病虫的危害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不科学的造林方式形成不合理的林分结构, 使人工林过度纯化, 尤其是杨树纯林面积占70%以上, 林龄偏小, 树木生长势弱, 抵御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低, 造成病虫害的暴发;三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木材、包装材料、木制品、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进入农场并造成危害;四是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 防治技术落后, 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或手段, 防治器械达不到预期效果。

3 防治技术

3.1 疫情监测

健全杨树病虫害的监测体系, 以县为主体的病虫情监测网络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测报点作用, 定期开展监测预报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虫情动态。

3.2 检疫措施

a.产地检疫主要对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等病虫害进行检疫, 对新造林苗木严格把关, 可实施跟踪检疫, 禁止未经检疫的带虫、病苗木造林。

b.调运检疫对杨树枝干害虫, 主要指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对调运的原木或木材加强检疫, 严格检疫执法, 杜绝带虫木材人为传播。

3.3 营林措施

a.加强苗木管理用塑料薄膜覆盖, 增加地温, 防止冻害。苗木生长时要合理施肥, 适时浇灌, 确保成活, 苗木生长良好, 能增强苗木的抗病虫能力。对幼林加强抚育管理, 减少机械损伤, 进行中耕、松土、除草并在适宜季节修枝抚育等使苗木生长健壮, 减少发病的机会。及时清除病死株和有虫瘿的苗木。

b.科学造林杨树是喜水喜肥树种, 故以选择熟地造林为好, 在轻度盐碱地选小×黑;在土壤条件好, 地势平坦处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丘陵地区杨树要栽平地, 不能栽沟塘和岗脊。适当营造混交林, 重点实行针叶混交、针叶阔交、乔灌混交, 具有较强抗御病虫能力。在杨干象易发生区栽植高感树种中东杨作为铒树, 在白杨透翅蛾发生区栽植银中杨作为铒树。

c.更新采伐对枯死树、濒死树、受害严重的虫害木、病腐木及时进行清理, 清理下来的林木严格进行熏蒸等除害处理。

d.选用抗病虫树种在农场对杨干象抗性较强的树种有:小叶杨、小青杨、大青杨、小青黑杨、银中杨中黑防号等

3.4 生物防治

保护啄木鸟取食幼虫, 防治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利用线虫防治杨干象3龄幼虫, 对于分月扇舟蛾等食叶害虫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Bt、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集中连片的用材林和保存完好的防护林, 在害虫卵期释放赤眼蜂等天敌防治。白杨透翅蛾采取性诱剂防治, 性诱剂防治是利用人工合成雌性信息素, 释放到林间, 招引雄蛾, 使雄蛾死亡, 导致雄蛾数量的减少, 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数量的一种方法。

3.5 除治技术

a.青杨虎天牛集中连片危害的林木, 视当地具体情况可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杀灭成虫。树木高大喷雾防治困难且有保留价值的林分, 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康福多、氧化乐果原液等药剂防治成虫。

b.白杨透翅蛾可采取涂抹、注射虫瘿、堵塞虫孔防治。

c.杨干象选用呋喃丹、辛硫磷、巴沙、菊酯类药剂和氧化乐果微胶囊缓释剂等药剂用毛笔、扁刷点涂3龄幼虫坑道表面排粪孔处。磷化铝粒剂熏杀幼虫, 在6月中旬施药, 方法是先做好标记, 再用镊子对准虫粪孔旋转一周, 消除虫孔粪便等杂物, 将磷化铝放入虫孔内, 每虫孔0.05g。成虫防治, 可用25%灭幼脲胶悬剂于8月初喷雾防治, 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利用绿色威雷于成虫期喷干防治。

d.杨树食叶害虫准确把握虫龄小的有利时机, 利用灭幼脲、烟参碱等仿生药剂防治。也可人工防治, 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 以减少越冬幼虫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诱杀等措施, 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 可杀死大量幼虫;蛹期可组织人力摘除树上的蛹和收集落到地表的蛹。

e.杨树细菌性病育苗期间利用抗病诱导剂提高苗木抗病性。在杨树育苗扦插穗前, 将插穗在链霉素树木抗病诱导剂中泡24h, 通过诱导剂处理插穗, 使处理后的苗木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也可以利用树木保护剂防止树木冻害, 达到防治杨树肿茎病的目的, 方法是在早春杨树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 向苗木喷洒链霉素树木防冻保护剂防止杨树苗木遭受冻害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2

目前林业部门对杨树病虫害主要划分为:杨树叶干类病害、杨树蛀干类虫害以及杨树食叶类虫害。本研究根据上述三种常见病虫害的特点,提供了相对应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危害杨树的杨树叶干类病害、杨树蛀干类虫害以及杨树食叶类虫害,使人工杨树林得到健康生长,更好地实现人工杨树林绿化、蓄积和生态功能。

关键词:人工杨树林;杨树叶干类病害;杨树蛀干类虫害;杨树食叶类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46(2014)02-0168-01

人工杨树林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营造和培育杨树成林,达到短时间内积蓄林业资源,完成积碳、防护、绿化、生态任务。由于人工杨树林采用优良选种、适地适树、集中抚育等措施,所以在成林速度较天然林迅速,但是因生态结构过于单一,难免会造成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人工杨树林中食物链不完整,发生病虫害后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爆发的局面,对整个人工杨树林会有毁灭性伤害。因此需要加强人工杨树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林业部门对杨树病虫害主要划分为:杨树叶干类病害、杨树蛀干类虫害以及杨树食叶类虫害,林业部门对人工杨树林的管护应该根据上述三种常见病虫害的特点,找到病虫害爆发的内在原因,通过科学分析和不断探索找到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防治危害人工杨树林的杨树叶干类病害、杨树蛀干类虫害以及杨树食叶类虫害,使人工杨树林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获得健康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措施,为林业振兴提供科学的发展经验和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杨树叶干类病害的防治

1.1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杨树溃疡病会导致杨树枝干皮层的局部损坏,杨树溃疡病一般在四月初集中爆发,在杨树树干和枝条部位产生圆形水渍状病斑或水泡,并伴有臭味的液体流出,液体流干后会在水泡位置形成凹陷,同时杨树水泡位置内皮层和木质部产生褐色沉淀,形成病斑。当杨树溃疡病斑完成环绕枝干一周后,溃疡病斑上部枝干将因失水而枯死。防治杨树溃疡病应该首先加强人工杨树林的选种工作,选用良种壮苗进行人工造林。其次,加强人工杨树林的抚育管理,增强杨树的生长作用,提高其抗病的能力。再次,出现杨树溃疡病后应该用30~50石硫合剂喷雾或10%碱水涂抹溃疡病斑,一般以一个星期为周期。

1.2杨树黑斑病的防治

杨树黑斑病危害是杨树最主要的病害,是人工杨树林最难治理的病害,杨树黑斑病轻则引起杨树早期落叶,影响杨树幼苗的生长和发育,杨树黑斑病重则会造成整个人工杨树林毁灭性的灾害。杨树黑斑病在发病初期可喷洒1:1的波尔多液或80%可湿性代森锌液,以半个月为期限,连续喷施4次就可有效制止杨树黑斑病的发展。杨树蛀干类虫害

杨树蛀干害虫以天牛为主,天牛幼虫以杨树树干为食,遭受天牛幼虫蛀蚀过的主干经常是千疮百孔,不但降低了杨树的经济价值,而且降低了杨树的利用价值,还可能因风力过大造成风折,引起更大的事故和灾害。杨树蛀干类虫害有两种防治方式,一是化学防治,采用毒签法、打孔注药法、树干喷施法,用化学药剂杀灭天牛幼虫。二是人工捕杀法,在害虫羽化初期,没有较远飞行能力和较强附着能力的时候,应用人工的方法捕杀害虫、天牛的成虫。

杨树食叶类虫害的防治

3.1柳毒蛾的防治

柳毒蛾主要危害时期为幼虫期,柳毒蛾猖獗时,短期内能将整片杨树林全部吃光,柳毒蛾一般4月即开始活动,6月老熟幼虫在被害树皮缝,7-8月上中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9月第2代幼虫孵化稍食后即开始越冬。对柳毒蛾的防治应该抓住幼虫期这一关键阶段,应采用400—8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剂600倍液、10亿/mL的松毛虫杆菌、50%杀虫螟松乳油1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也可采用黑灯光诱杀柳毒蛾成虫。

3.2杨小舟蛾的防治

杨小舟蛾属于发生多世代害虫,杨小舟蛾幼虫以杨树叶片为食,在每年7-9月危害最为严重。防治杨小舟蛾应该在幼虫2龄前采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甲胺磷1 000—1 500倍液喷雾或10倍液在树干基部打孔注药,进入冬季前扫除人工杨树林中枯枝落叶烧毁并深翻林地冻杀杨小舟蛾过冬虫蛹。

3.3杨尺蛾的防治

杨尺蛾也是在幼虫阶段啃食杨树叶片,造成对杨树林的危害,杨尺蛾在人工杨树林高发时,轻则会影响杨树整体的生长,严重时能将杨树叶片整体吃光,使杨树林整片死亡。防治杨尺蛾应该阻止成虫上树产卵,在春季用久效磷、氧化乐果等农药1 000—1 5∞倍液喷雾或10倍液打孔注干,杀灭杨尺蛾的幼虫。

3.4杨黄卷叶螟的防治

杨黄卷叶螟属于一年多发性杨树虫害,杨黄卷叶螟以在树皮缝隙、枯物下及土缝中结茧的方式越冬,在每年的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形成爆发的高峰。杨黄卷叶螟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频振式黑光灯诱杀杨黄卷叶螟成虫:也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在每年7月中旬,掌握在幼虫3龄期前,用Bt悬浮液2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3 0∞倍液、25%灭幼脲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杨树黄刺蛾的防治

杨树黄刺蛾民间俗称:洋拉子,以幼虫啃食杨树树叶为害,幼虫食性较杂,七月中旬幼虫出现,小幼虫只吃叶肉,4龄幼虫取食全叶,严重时仅剩叶柄和主脉。杨树黄刺蛾的防治方法应该根据越冬时间长的生活习性,可采取利用秋冬季采虫茧深埋或现场击碎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在幼虫期(七月下旬)可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消杀。

参考文献:

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51

杨树因其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受到林农的广泛关注,也逐渐发展成为可用成材林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权制度的影响下,林农种植杨树的热情提高,但因环境、气候等方面因素影响,加之频繁的交易,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现象。本文分别介绍杨树的病害与虫害,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杨树病虫害

1.1杨树病害

杨树病害主要包括锈病与溃疡病。锈病:杨树展叶期为春季,在此季节经常可以看到杨树体上堆满粉状物体,颜色呈黄色,形状似绣球花,此种现象即为畸形病芽,历经3周左右,病芽受到严重侵害,则表现为干枯状;溃疡病:该病害常见于杨树枝干,可对幼小杨树产生一定为害。通常出现在杨树大枝、主干等部位,很少出现在小枝处。该病害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枝干皮孔边缘处出现长约1厘米的水泡,形状为近似圆形,而后水泡不断扩大,形状逐渐变得不规则,其内被黏液充满,黏液颜色为褐色,病斑附近逐渐表现为暗褐色,待水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破裂,杨树出现伤疤,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伤疤干裂并逐渐下陷,杨树表皮容易剥落。受该病害影响严重的杨树,树皮会出现密集疤痕,各个疤痕之间相互连结,病斑表现为环状或块状,严重影响杨树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1.2杨树虫害

杨树虫害主要包括桑天牛、草履蚧、杨扇舟蛾。桑天牛:初孵幼虫从杨树木质部蛀入,并不断向内部侵入。在蛀道中,幼虫会蛀出排粪孔,给杨树带来一定损伤,树枝等被蛀孔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折断现象。草履蚧:早春时节,草履蚧从杨树嫩芽和嫩枝中吸取汁液,使得整株杨树死亡,成年草履蚧对杨树嫩芽进行刺吸,制约了幼芽萌发。此种害虫虫卵于土壤中度过冬天,每年2月上旬开始孵化,中到下旬若虫逐渐从土壤中爬出,并向杨树上爬去,群居于树桠或树缝等隐蔽位置。在3月末到4月,蜕皮体积逐渐变大,体内开始有蜡质物分泌出来。直至5月中期表现为危害盛期。危害期一直持续到6月初方能结束,此种虫害为一年一代。杨扇舟蛾:此种虫害以吃食杨树叶为主,如果爆发此种虫害,3天之内可全部吃光树叶。

2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1病害防治技术

锈病防治:可在出现病芽的初春时段,根据其特殊的形状、鲜明的颜色等特点对其尽早且彻底地摘除,将摘下的病芽及时放入塑料袋中,避免出现扬散夏孢子的问题。也可以喷洒200~500倍代森锌(有效成分介于65.0%~70.0%)+0.3度石硫合剂+波尔多液(1∶1∶160~240),相隔15天喷1次,通常情况下,喷用2~3次后方可见效。

溃疡病防治:首先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树种,不能使用带病树种;对于表面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杨树可通过高锰酸钾(0.5%)或石炭酸(0.2%)进行浸润消毒,浸润时间为10分钟;清除病株,并集中处理,将病源消灭。可选用500倍多菌灵(50%)+100倍甲基托布津(70%)对溃疡处进行涂抹,在涂抹之前使用锋利物品在溃疡处划出伤痕,涂抹1~2次方可见效。

2.2虫害防治技术

桑天牛防治:在出现刻槽的部位,如树枝、树干等,使用刀或锤子进行刮卵或锤卵,如果嫩枝中出现刻槽可将树桩以及干枯枝条同时剪掉,定期进行修剪,每周1次。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卵槽以及卵块等进行处理。在羽化期,对成虫进行捕捉。除此之外,可通过铁丝深入蛀道的方式,对幼虫进行刺杀,此种人工捕杀方式有效且操作简单,消灭率高达70%。在此种虫害的危害期,将100倍氧化乐果或敌敌畏注入排粪孔中,或将带有毒药液的棉团塞入其中,用泥封口。

草履蚧的防治:在若虫未上树的早春时期,距离地面约一米高的树干处涂抹有机磷农药+废机油,涂抹宽度为10厘米,形成药环。在害虫上树之后,用农药对其喷射,以达防治的目的。

杨扇舟蛾防治:高程喷射1000倍乐果乳油(40%),或晶体敌百虫(90%),或2500倍敌杀死乳油+1000倍乐果乳油(40%),或800~1000倍乙酰甲胺磷乳油(30%/40%),对树冠全部进行喷洒。可以在树干基础位置打孔,大树孔数通常为3~4个,小树则为2~3个,注射久效磷可溶性水剂(40%)+甲胺磷乳油(50%)+2~4倍吡虫啉乳油稀释液(5%),按照树径阶不同对剂量进行调整,以每厘米胸径注射1毫升药剂为准。

3结语

杨树具有快速形成生态与资源等优势,是多数地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树种,因此应将其优势充分发挥。为使杨树造林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升,其病虫害的防治应引起特别注意,通过科学且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初进先.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1,(18).

[2]陈晓红.杨树造林技术措施及有害生物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2,(05).

[3]田淑艳.杨树造林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15).

[4]于微.浅析杨树造林方法及有害生物的防治[J].民营科技,2012,(04).

豫东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4

1 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1.1 黑斑病

1.1.1 症状

危害叶片和叶柄, 病斑多在叶正面, 斑小而圆, 黑褐色, 斑中间常有一灰白色小疤, 多病斑相连后, 病叶变黑枯死。

1.1.2 发病规律

每年5~6月份开始发病, 7~8月份为发病盛期, 9月份停止发病。一般干旱年份发病较轻, 高温高湿多雨年份发病较重。低洼地、弱树、栽植过密林较易发病。

1.1.3 防治方法

选生速生抗病树种, 如欧美107杨, 中林2025杨对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无性系。还可以于每年4~8月份每月喷洒1次65%代锌400~500倍液。

1.2 溃疡病

1.2.1 症状

危害主干和枝梢。在早春和晚秋, 树皮上出现近圆形水泡状或浸润状病斑, 直径约1cm, 以后流出树液, 病斑下陷。病斑内部坏死范围比表面大, 直径达2 cm以上, 当病斑在表皮下互相连接包围树干后, 上部即枯死。

1.2.2 发生规律

病菌在12月中旬以前即已侵入, 潜于树皮内, 次年春树势衰弱后才发现出症状。老病斑内的越冬菌丝, 至4月下旬以后才形成分生孢子, 起再侵染的作用。4~5月份为第1次发病期, 6月份以后, 病斑停止扩展。10~11月份为第2次发病期。春季寒冷, 干旱年份发病重;苗木假植过久或伤根过多, 发病也重。

1.2.3 防治方法

(1) 栽植前, 用0.2%碳酸或0.5%过锰酸钾浸根20~30分钟进行消毒。 (2) 尽量栽植当地苗木, 减少伤根伤干, 栽后及时浇水, 以免削弱树势, 诱发病害。 (3) 选用抗病树种。 (4) 病株治疗。在病干上涂5%硫酸铜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 尤以涂甲基托布津或田安10倍液, 效果最好。

2 杨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杨扇舟蛾

2.1.1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4代, 个别年份5代, 以蛹过冬。越冬代成虫3月下旬羽化。初孵幼虫有群集性, 常集于叶面取食叶肉, 不食叶脉, 使叶片呈锣底状;3龄以后分散为害, 多在夜晚出巢取食。2.1.2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人工摘除虫苞和蛹茧。 (2) 药剂防治。根基打眼注射甲胺磷原液, 也可喷洒甲胺磷、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防治幼虫。 (3) 生物防治。喷洒灭幼脲、多角体病毒等防治幼虫。大面积发生时也可进行“飞防”。

2.2 杨尺蠖

2.2.1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1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3月上旬成虫出土, 4月上旬出现幼虫, 为害幼芽、幼叶, 呈不规划缺刻状, 3龄后可吃光叶肉仅留叶脉, 小幼虫能叶丝下垂随风扩散。5月中旬后幼虫老熟, 下树作茧化蛹。

2.2.2 防治方法同杨扇舟蛾。

2.3 桑天牛

2.3.1 生活习性

2~3年发生10代, 以幼虫在树干隧道中越冬, 幼虫经过两个冬天, 在第3年6、7月间老熟幼虫开始化蛹, 初孵幼虫先向上方蛀食约10~40 mm, 然后调头向下蛀入木质部, 每蛀食5~6cm时, 向外咬食一排粪孔。为害期时幼虫均位于最下排粪孔的下方。越冬期间约在下面第3排粪孔的上下部。

2.3.2 防治方法

(1) 成虫出现时, 组织人力捕杀。 (2) 成虫产卵期, 经常检查产卵伤口, 可用木锤等器具时刻槽击打、杀死刻槽内的虫卵或初孵幼虫, 或在刺伤口涂少量甲胺磷原液效果更好。 (3) 用棉签沾敌敌畏原液塞入最下面第3排粪孔内, 孔口用粘泥堵塞, 或用50%敌敌畏50倍液, 用兽用注射针注入新的排粪孔内。

摘要:主要介绍了杨树主要病虫害的症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讲稿 篇5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2、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试析杨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篇6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杨树种苗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而在杨树育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导致杨树苗木生长不良,苗木质量降低,甚至减产。其中因根腐病(包括黑斑病)和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的危害,常造成出苗不齐或出苗后大量死亡、严重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杨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1.1杨树黑斑病

主要危害杨苗的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时,枯叶,叶片提前脱落。阴雨、高温高湿时,病害发生严重,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 7-8月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低洼或排水不良地区,发病重。

防治技术:一是选栽抗病、优质良种,多品种混栽,避免大面积纯林。二是选择排水良好的圃地,合理密植,改善苗木通风透光条件。三是在发病期(5至8月),向苗木喷65%代森锌200-250倍、8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0.5%的波尔多液,间隔10天喷1次药,喷2-3次。

1.2杨树叶锈病

常发生在苗圃地和新造幼林地。夏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杨树的叶片,也危害嫩梢、叶梗及芽等。严重时大部叶片感病,病斑连片,引起焦叶、落叶。叶片感病后在正面出现小黄点,叶背形成黄色散生小粉堆,严重时背面布满黄粉,病叶提前脱落。成片种植过密、生长幼嫩的幼树,湿度较高,通风透光差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

防治技术:一是栽植抗病品种,且勿种植过密。二是春季树木萌芽时,摘除病芽烧毁,防止扩大蔓延。对受害叶片摘除后集中烧毁。三是叶片发病期(5月至8月),可喷洒100倍50%的代森氨或500-1000倍50%退菌特等杀菌剂。1000倍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于银白杨效果很好,但毛白杨叶片对粉锈宁极为敏感,易生药害。

1.3杨树溃疡病

危害杨树的苗木和大树的干部和主枝。光滑树皮上有水泡。粗糙树皮上有坏死病斑。干旱瘠薄地、移植苗、树势弱的发病重。春季、秋季发病重。杨树造林时,运输、假植过程中失水过多,定植时浇水不足等,易引起发病。

防治技术:一是选栽抗病树种,加强经营管理,增强树势。二是起苗后及时假植、运输、栽植,减少定植前的水分散失。栽后立即浇水,或起苗后立即浸入水浸泡24小时以上。三是在发病高峰期(5月、10月),主干上喷洒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

1.4杨树烂皮病

发病高峰期为春、秋季,主要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类型。只为害树势较弱的植株,如栽植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严重或起苗离栽植时间间隔太久的苗木均易感病。

防治技术:一是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及时清除生长弱的树木及重病株,是防治此病的主要途径。二是初冬树干应涂白以防冻害及日灼。三是对病斑横向长度占树干发病部位直径50%以上的,应及时进行伐除;对50%以下的,采取刮涂法对病斑进行处理,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用10%双效灵1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喷涂。对根部病害防治,选择排水良好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圃地应用石灰水或多菌灵作消毒处理;对于已发病地区,可浇灌20%石灰水或2.5%硫酸亚铁。

2.杨树常见虫害的防治技术

2.1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以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和分月扇舟蛾为害最为严重,我省一般一年5代,高温干旱极易暴发。每代幼虫危害高峰期分别为:第一代5月10日,第二代6月10日,第三代7月12日,第四代8月10日,第五代9月15日。

防治技术:4月至8月,用4.5%高效氯氰菊脂2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用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200倍液、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6000IU/mg)1000-15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1500-2000倍、25%灭幼脲Ⅲ号2000倍。对于林木集中成片、相对郁闭的林分,宜采用烟雾机防治,使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每亩用量30克,农药与柴油的配比为1:20。防治时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施放烟雾宜在每天上午10点前、下午4午后进行。5月至9月,利用杨扇舟蛾3龄前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可杀死大量幼虫;利用杨小舟蛾卵块状集中的特点,进行人工摘除卵块。还可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6月至9月,在成虫期,利用杨树舟蛾的趋光性,用诱虫灯诱蛾杀虫。11月初冬时,用石灰、硫磺和水以8:1:5比例进行混合调配,对树干进行涂白。11月至次年3月(舟蛾蛹期),对树干半径1.5米范围的土层进行翻耕,深度10-20公分,可起到降低虫口基数的作用,又能松土除草抚育林木;特别是防治越冬代,效果显著。

2.2蛀干害虫

杨树蛀干害虫主要是桑天牛和云斑天牛,四季为害。桑天牛多发生在杨树苗木和幼林树干部及大树侧枝上,其幼虫钻蛀杨树髓心部位,形成直通的虫道,且排粪孔多,等距离排列在同一方位。幼虫从侧枝危害至主干,粪渣较细;云斑天牛多发生在杨树干部靠近地面部分,成虫多喜在树干2米以下的基部产卵,因而幼虫蛀食部位都在树干的下方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环绕树干螺旋式危害,被害部位树皮肿胀,纵裂为很多小口。平时以虫粪木屑堵塞孔口,粪渣较粗,呈烟丝状。

防治技术:杨树天牛的防治方法可以归纳为"治虫源、除杂草、捉成虫、捶卵槽、插毒签,修虫枝"的十八字方针。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清除林地内的杂草和落叶,清理虫害木,修剪虫枝,并及时集中烧毁。3月在片林及农田林网里每45米×45米的小块四周栽植4-5株桑树、白蜡(或野蔷薇)等天牛嗜食的树种作诱饵树用于诱集天牛成虫,5月至9月,每隔40天用绿色威雷200-300倍液喷施诱饵树,可灭杀成虫,治理虫源。4月至5月,在树干离地面30公分处打深达木质部的斜孔,注射40%氧化乐果原液、20%吡虫啉,也可从排粪孔直接注药。还可采用插药签的方式杀灭天牛幼虫,在有虫粪排出的孔道用毒签1-3根插入,并用泥封口。5至9月,在天牛成虫羽化始盛期前,向树干或大侧枝上喷洒绿色威雷200-300倍液。5至9月,天牛成虫期,组织人力在杨树周围的野蔷薇、桑、构等诱饵树上捕捉成虫;低矮树干上的天牛可采取人工击卵进行防治,用小锤或小刀敲击或剥挖刻槽处即可将皮下的卵或初孵小幼虫杀灭。 [科]

【参考文献】

[1]张伟,李伟.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06.

杨树主要虫害的防治措施 篇7

关键词:杨扇舟蛾,杨小舟蛾,防治措施

我省自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杨树以来, 遭到了多次的病虫害, 但是主要还是虫害。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现将虫害的主要种类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杨扇舟蛾

1.1 发生特点

杨扇舟蛾又名白杨天社蛾, 属鳞翅目舟蛾科。在我省各个林场都有发生, 危害面积大, 危害程度重, 尤其是当年的新植杨树, 整株杨树的叶片常被吃光。

1.2 发生规律

杨扇舟蛾1年发生5~6代, 每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产卵;5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中下旬;第3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发生、产卵, 孵化为第4代幼虫;9月上旬至9月中旬是第4代幼虫的危害高峰;第5代幼虫于9月下旬发生, 危害至10月中旬开始化蛹越冬, 个别延至11月中旬化蛹。杨扇舟蛾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 白天静栖, 夜晚活动, 有趋光性。越冬代成虫出现时, 树叶尚未展开, 卵多产于枝干上, 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 常百余粒产在一起, 排成单层块状, 每个卵块数量不等, 一般为9粒~600粒, 每雌可产卵100粒~600余粒,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 1龄~2龄幼虫啃食叶的下表皮, 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上吐丝缀叶, 形成大的虫苞;3龄以后食量骤增, 分散取食, 可将全叶吃尽, 仅剩叶柄;5龄幼虫食量最大, 占总食量的70%左右, 越冬代幼虫老熟后, 多沿树干爬到地面, 在枯叶、树干旁、粗树皮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 其他代老熟幼虫在树叶上结茧化蛹。

1.3 防治措施。 (1) 人工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

在成虫发生期, 设置黑光灯诱杀;利用卵成块状和初孵幼虫的群集性, 组织群众人工摘除卵块和虫苞;秋冬季节清扫落叶和翻耕林地, 消灭越冬虫蛹。 (2) 喷雾防治。对于一至三年生的小树可在每代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加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 或用0.2%阿维菌素2000倍~3000倍液等喷雾, 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2000倍液喷杀, 效果均很好。 (3) 注干法防治。对于三年生以上的大树或树高超过l0m的大树, 可采用打孔注药法防治, 在杨树胸径处用打孔机打孔, 然后用20%久效磷或40%氧化乐果乳油等内吸型农药10~50倍液灌注, 胸径有几厘米就注几毫升药剂。此法杀虫效果好、安全, 对天敌、环境副作用小, 并可兼治其他蛀干害虫和刺吸类害虫。 (4) 烟雾法防治。对于5行以上的林带或成片林中, 可用烟雾机在无风的清早或傍晚放烟防治, 药剂可选择氯氰菊酯、敌百虫等。 (5)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在蛹期施放周氏啮小蜂, 施放15万~45万头/hm2兼可防治杨小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等其他鳞翅目害虫。

2 杨小舟娥

2.1 发生特点

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 屑鳞翅目舟蛾科。在我省各地都有发生, 大发生时常将成片杨树的叶片吃光, 是危害较重的杨树食叶害虫, 也是主要的防治对象。

2.2 发生规律

杨小舟蛾1年发生5代~6代, 以蛹越冬, 第2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 第1代幼虫5月上旬出现并危害, 5月下旬为盛期;第2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 6月下旬化蛹、羽化为成虫;第3代幼虫集中在7月危害;第4代幼虫从7月下旬开始危害, 8月达到盛期, 9月上旬开始化蛹;第5代幼虫危害至9月下旬化蛹, 部分转化为越冬蛹, 部分羽化为成虫、产卵、孵化出第6代幼虫危害, 这一代幼虫危害至10月中下旬化蛹越冬。杨小舟蛾成虫白天多隐蔽, 夜晚交尾产卵, 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背面, 呈块状, 每块有卵300粒~400粒。每雌可产卵400粒~500粒, 幼虫孵化后, 群集叶面啃食表皮, 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即分散蚕食, 将叶片咬成缺刻, 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7月~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 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 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缝处及树权间, 夜晚上树吃叶, 黎明前后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 老熟幼虫吐丝缀叶, 结薄茧化蛹。

2.3 防治措施。用40%氧化乐果0.067%、10%的氯氰

菊酯0.033%~0.050%、2.5%的溴氰菊酯0.025%~0.033%等药液喷雾防治。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采取造林营林措施, 营造不利于害虫生存的客观环境

造林营林工作要与虫害防治工作有机结合, 一是在造林设计时要做好林地的设计工作, 要适地适树, 避免大面积纯林, 采取多树种造林, 创造类似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并可营造引诱树种, 吸引其补充营养, 集中歼灭。可以营造隔离带, 在杨树林中隔一定的距离营造一段其他速生用材树种。二是在育苗时选择生长健壮、优良、无虫害的杨树剪截插穗。三是在栽植时避免苗木失水、损伤, 保持根系完整。四是合理采取林农间作, 以耕代抚, 间作物夏季宜选择黄豆、花生、蔬菜等;秋季可选择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等。五要做好林地卫生, 清除落叶, 适时修剪。六要适时追肥、松土, 保持林木旺盛生长。

3.2 保护和利用天敌

一是加强鸟类保护, 禁止捕杀。二是保护和利用杨树林中害虫的天敌, 如寄生蜂、寄生蝇、捕食性昆虫、有益的微生物等。三是创造宜于天敌生存的环境, 如多栽植豆科牧草等适宜寄生蜂、蝇生存的农作物等。四是开展天敌的规模化生产, 为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创造条件。

3.3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8

2009年12月, 大同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林业, 尽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定》, 用6年 (2010~2015年) 时间把大同建设成为水土流失基本遏制, 森林资源布局合理, 林业产业效益明显, 资源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文明城市, 紧紧围绕“增面积、增覆盖、增蓄积、增收入”的增长目标, 高起点规划, 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工程。

2009年, 该市完成营造林面积28万亩, 年任务完成率100%;2010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1.58万亩, 年任务完成率100%;2011年, 完成营造林面积47.31万亩, 年任务完成率102%;2012年完成造林48.45万亩;2013年完成32.36万亩;2014年的任务是44.63万亩, 已完成42.89万亩。截止2014年底, 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424.2万亩,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到289.53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12.99万m3, 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5.1%提高到了20.11%。

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林木中的病虫害也频繁起来。为做好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工作, 市林业局按照省厅的精神要求, 结合大同市实际情况, 制定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策略, 定期组织广大森防技术人员深入到病虫害多发区一线检查布控, 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笔者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 以杨树为例, 叙述了杨树生长的常见病虫害以及防治技术。

2 杨树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1 杨树的枝干病害

2.1.1 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是枝干的主要病害, 发病时在树皮上出现近圆形水渍状和水泡状病斑, 病斑直径约1cm, 严重时流出褐水, 以后病斑下陷。病斑内部坏死范围扩大, 当病斑在皮下连接包围树干时, 造成枯稍或全株枯死。杨树溃疡病又分为有水泡型溃疡病、大斑型溃疡病、腐烂型溃疡病和细菌性溃疡病等。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感染这些病害, 但以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

防治技术: (1) 应选用抗病树种。根据本市杨树的栽种情况, 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 (2) 减少假植期。在杨树苗木从起苗、运输、假植、栽种等整个的生产过程中, 减少树苗的假植期, 做到随起随栽, 并且在此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树木枝干创伤, 防止苗木失水。栽种之后, 也要及时浇水, 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减少病害。

(3) 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病树, 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 划刻间距3~5mm、范围稍超越病斑, 深达木质部, 然后用毛刷涂以所选择的药剂, 涂药后再涂以 (50~100) ×10-6赤霉素, 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2.1.2 杨树腐烂病

杨树腐烂病是杨树病害中的一种, 主要发生在枝干上, 又称烂皮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枝干上, 表现为冰皮层腐烂, 用手按压, 还会有液体流出, 随后渗出液体的地方就会下陷。后期在病部就会产生许多分生孢子器, 而且在条件适宜的时候, 病斑就会迅速扩展, 当病斑扩展到整个树干时, 树木就会死亡。

防治技术:加强抚育管理, 缩短假植期, 不用带病的树苗进行造林。在移栽的时候, 要保证树苗的根部不要受到创伤, 及时灌溉, 保证充足水量, 提高成活率。对于病死的林木, 一定要及时除掉或烧毁, 以保证其他林木的安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其用药, 就是在发病初期, 对幼苗喷洒多菌灵等药物涂抹病斑。

2.2 杨树叶部病害

一般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 以危害叶片为主, 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 后病斑扩大到1mm左右, 黑色, 略隆起, 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 5~6d后病斑 (叶正、反面) 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 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 多成圆形, 发病严重时, 整个叶片变成黑色, 病叶可提早脱落2个月。高温高湿环境是黑斑病发生的最好环境, 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导致杨树黑斑病大面积爆发造成杨树提前落叶。

黑斑病的防治: (1) 加强营林管理。增施有机肥、土杂肥,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增强树势, 提高树木的抗病性;雨后要及时排除林地积水;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 消灭病原菌。 (2) 还可以喷洒药物。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连喷2~3次, 控制病害发生蔓延。

3 杨树的虫害及防治

2011年大同市林业有害生物全年发生面积24.75万亩, 防治20.78万亩 (其中无公害防治17.25万亩, 达83%) , 成灾1.4万亩, 成灾率仅为1.96‰。

作为林木三大杀手之一的有害生物, 在大同市主要有油松毛虫、天幕毛虫、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草兔等品种。在大同市主干害虫是杨树的主要害虫, 下面详细介绍。

3.1 杨树的主干害虫

杨树的主干害虫主要是天牛类、透翅蛾类。他们隐藏在树干内部, 靠食用木质, 树皮来生存。严重的可以把树木吃空, 导致树木死亡。另外由于木材的内部空洞, 使材质降低, 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本段以光肩星天牛为例。光肩星天牛黑色带有光泽, 20~35mm长, 7~12mm宽;触角11节, 基部蓝黑色。每个覆翅有约20个白斑。寄主:悬铃木、柳、杨, 危害特点:幼虫蛀食树干, 危害轻的降低木材质量, 严重的能引起树木枯梢和风折;成虫咬食树叶或小树枝皮和木质部。

防治技术: (1) 光肩星天牛的克星是啄木鸟, 因此可以利用啄木鸟来抑制光肩星天牛的产生。秋季在林地中每隔150m左右悬挂一个招引木。招引木应采用松软心腐的木段, 长60cm, 粗20cm, 顶端钉一木盖, 防止雨水流入。 (2) 可以在树木上进行人工扑捉或喷洒药物。在成虫羽化盛期, 利用杨干象成虫的假死性, 于早晨震动树干, 捕杀掉落成虫。对光肩星天牛, 在成虫羽化期, 人工捕杀。幼虫期可用有机磷农药注人虫孔或插人毒签。 (3) 加强林木抚育管理, 选择抗虫性较强的林木, 这些林木最好是混交林, 对其及时除草施肥, 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林木的抗虫能力;对于虫害较多的植株应及时除虫或者是伐掉。 (4) 严格检疫:严禁带有害虫的苗木进入造林地。

3.2 杨扇舟蛾

杨扇舟蛾属于舟蛾科昆虫的一种, 全国除新疆、广西等地没有, 其他遍布全国各地。成虫:体长13~20mm, 翅展28~42mm。虫体灰褐色。头顶有一个椭圆形黑斑。卵:初产时橙红色, 孵化时暗灰色, 馒头形。幼虫:老熟时体长35~40mm。蛹:褐色, 尾部有分叉的臀棘。茧:椭圆形, 灰白色。在我国, 从北至南年发生2~3代至8~9代不等:在辽宁一年2~3代, 华北1年3~4代, 华中1年5~6代, 华南1年6~7代, 以蛹越冬。海南1年8~9代, 整年都危害, 无越冬现象。成虫昼伏夜出, 多栖息于叶背面, 趋光性强。春夏之间幼虫为害。幼虫取食杨树、柳树的叶片, 严重时把树叶吃光, 影响树木生长。

针对杨扇舟蛾的防治主要存在几个方面:首先可以进行人工防治, 在越冬或越夏人工收集地下落叶, 应用杀虫灯诱杀。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 可杀死大量幼虫, 必要时还可以振动树干捕杀下落幼虫。其次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克星, 在卵期释放赤眼蜂等害虫天敌, 进行防治。最后喷药防治, 是在幼虫3龄期钱, 喷施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当然还可以打孔注药, 就是在喷药困难的时候, 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 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等。注药后, 注意封好药口。

4 结语

林木病虫害防治对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大同市林业局按照省厅的精神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一方面严把技术关, 规范起苗、运输、栽植、浇水各程序, 提倡蒸腾抑制剂、生根粉、泥浆蘸根、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严把质量关, 各类苗木必须进行质量检验, 严防病虫害进入。

参考文献

[1]刘华, 王之安.浅谈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 :125.

[2]张树怀, 夏秀清, 唐利民, 等.光肩星天牛的防治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5 (2) :25~27, 29.

[3]魏鹏, 刘燕.杨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 :88, 91.

[4]范跃峰.浅谈杨树的种植与种类[J].河南科技, 2013 (20) .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9

1.1 食叶害虫种类及防治措施

主要种类有杨黄卷叶螟、杨柳小卷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一般在2~3龄期喷洒25%灭幼脲Ⅲ号或Ⅰ号800~1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2000~3000倍液、20%灭幼脲800~1000倍液、阿维菌素6000~8000倍液、90%敌百虫1500倍液或2.5%敌杀死6000倍液。

1.2 天牛类害虫及防治措施

杨树天牛主要种类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

1.2.1 人工防治成虫:

天牛成虫飞翔力不强, 中午前后在枝干上活动, 可以进行人工捕捉。

1.2.2 毒扦或注药防治。

3~9月幼虫活动期, 采用磷化锌插入天牛蛀孔防治;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5~10倍液, 然后用泥巴封口, 毒杀幼虫。

1.2.3 喷药防治。

成虫羽化始盛期, 用8%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兑清水配制成200~300倍液或2.5%杀灭菊酯2000倍液用高压弥雾机喷洒主干和枝干, 每10天喷1次, 连喷2次。

1.3 杨树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措施

1.3.1 杨树腐烂病。

主要危害主干和枝梢。病害每年3~4月份开始发生, 5、6月为发病盛期, 病斑扩展很快, 7月后病势渐缓, 至9月份基本停止。病斑初期呈暗褐色水浸状, 微隆起, 病皮层腐烂变软, 手压病部有水渗出, 随后失水下陷, 病部呈现浅砖红色, 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 病键部分界明显。腐烂的皮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 易与木质部剥离。病斑包围树干后, 导致树木死亡。防治方法: (1) 加强抚育管理, 修剪要适当;秋季给树干涂白, 防止灼伤和冻害;春季干旱时, 注意灌水, 以增强树势。 (2)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涂抹病斑, 涂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老病皮。

1.3.2 杨树溃疡病。

危害主干和枝梢。3月下旬开始发病, 4月中旬~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5月中旬后病害逐渐缓慢, 至6月初基本停止, 10月份病虫害又有发展。早春及晚秋, 树皮上出现近圆形水渍状和水泡状病斑, 病斑直径约1cm, 严重时流出褐水, 以后病斑下陷。病斑内部坏死范围扩大, 当病斑在皮下连接包围树干时, 上部即枯死。防治方法:同杨树腐烂病

1.3.3 杨树黑斑病。

苗木长出1~2片真叶时开始喷药防治, 可用1:1:200~3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 以后间隔10天喷1次药, 共计4~5次。也可在喷40%多菌灵800倍液或25%百菌清600~800倍液。

2 杨树秋冬季主要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2.1 加强抚育管理, 提高杨树抗病虫能力

2.1.1 剪除病虫枝、枯死枝。

结合秋冬季杨树整形修枝, 用高枝剪、修枝剪、斧锯等工具, 清理因病虫害危害和风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病虫枝和枯死枝, 集中起来送中密度板厂加工或焚烧。

2.1.2 清扫落叶。

林下落叶是多数食叶害虫及叶部病害的越冬场所, 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组织发动群众清扫林下、路边落叶, 铲除杂草, 重点是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和苗圃地, 清扫后集中烧毁, 可有效杀灭越冬虫蛹和病菌。

2.1.3 林地耕翻。

草履蚧的卵囊及杨舟蛾、刺蛾的蛹在土壤中越冬, 用拖拉机或牛耕翻杨树林地, 可冻杀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 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或人工用铲、锨等工具, 在林下挖虫卵或蛹, 收集焚烧, 重点是对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

2.1.4 树干涂白。

用生石灰水涂白树干, 消灭树皮缝隙中越冬的病虫, 减轻枝干冻伤, 抵御病虫侵害。涂白剂的配比为:生石灰10kg+硫磺1kg+水40kg, 石灰的质量要好, 不能带有硬粒;涂白的高度不少于100cm。

2.1.5 增施有机肥。

利用冬季农闲, 在杨树林地开沟、挖穴, 施有机肥 (农家肥) , 促其健康成长, 提高杨树抗病虫危害能力。

2.2 调整树种结构, 提高林分抗性

2.2.1 更新品种。

结合森林资源清查和平时调查, 今冬明春重点对高速公路等主要绿色通道沿线生长势差、抗病虫能力弱的中林46、107、108杨等不适杨树品种进行采伐, 更新抗病虫能力强的速生杨树种, 如南林95、895杨等。

2.2.2 合理间伐。

对密度过大、生长势弱的杨树林分, 进行合理间伐, 改善其通风透光条件, 增强生长势和抗病虫能力。

2.2.3 营造混交林。

对一些采伐更新的林地, 可采取带状、块状、点状等混合形式大力营造混交林, 因地制宜地栽植泡桐、香椿、刺槐、楸树等用材树种, 及大枣、苹果、梨等经济林树种, 改善杨树单一状况, 降低大面积暴发病虫害的机率。

2.3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 增强林分抗灾能力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10

1.1 病害的识别

1.1.1 孢子型病害。

这类病害在杨树上的表现症状主要为产生孢子进行病毒的传播, 如东北地区常见的叶锈病、溃疡病等, 其一开始会在杨树的树叶上产生圆形斑, 摸上去感觉高于其他未感染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圆形斑点会不断扩大, 发展成为孢子堆, 当有外力对其碰触, 孢子就会借势传播, 让其他杨树也沾染上病菌, 给杨树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有的病菌会先在杨树周围的其他树种上传播, 然后通过其他的外力再传染给杨树。有的病菌在杨树没有皮的地方形成水疱, 也呈圆形, 这种水疱中有黑色的液体, 用手挤压就会流出, 随着水疱不断长大破裂, 内部液体就会流出, 从而使整个树干被感染。

1.1.2 枯叶型病毒。

这种病毒主要是在杨树树叶上产生黑色病斑, 然后逐渐扩大, 使杨树的树叶全部枯死, 最后导致杨树因光合作用不足而死亡, 东北地区常见的黑斑病就是这种类型。当杨树感染此病毒时, 通常会在叶片上快速显现, 在树叶上会产生如同芝麻粒大小的像快要穿透树叶一样凹下去的小点儿, 此时只在树叶的背面出现。一段时间后, 这些小点会慢慢扩大, 并呈现出黑色, 同时在树叶的正面为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杨树的黑斑病严重时, 杨树的树叶就会完全变黑, 然后逐渐从树枝上脱落。如果杨树幼苗时期就沾染上黑斑病病毒, 幼苗上的树叶就会全部黑化枯死, 从而造成杨树幼苗死亡, 降低杨树的存活率。

1.2 病害的防治措施

1.2.1 加强对杨树幼苗的防治。

要重视对杨树幼苗的防治, 定期对杨树幼苗进行免疫力检测, 防止幼苗沾染病菌;及时处理出现问题的幼苗, 防治带有病菌的幼苗进入杨树林中, 影响其他树木。总之, 对杨树的病毒从小抓起, 不能因为麻烦和追求利润等原因, 忽视对幼苗的检疫工作。

1.2.2 加强对杨树林的管理。

注重对杨树林地内的一些季节性和非季节性落叶的清扫, 防止这些落叶因长时间未清理而产生一些有害的病菌, 也防止一些带病菌的树叶落入杨树林内, 感染其他杨树。在对杨树林进行管理时, 要注意观察在杨树的枝干或树叶上是否有一些染病的症状, 如果发现要及时进行医治处理, 防止其他杨树感染,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 要多查看天气预报, 根据天气情况的不同及时对杨树采取不同的措施, 将对杨树的损害降至最低。

1.2.3 合理喷洒农药。

喷洒农药是一种常用的治理杨树病害的措施, 其还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在杨树生长过程中, 喷洒一些毒性较弱的农药来进行预防;当杨树被一些病毒侵染时, 通过喷洒含有重金属的农药可以有效治疗。但是, 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采用不同的农药, 以防止这些病毒产生抗药性。

2 东北地区主要虫害的识别和防治

2.1 虫害的识别

2.1.1 食叶类害虫。

食叶类害虫种类有很多, 此类害虫主要以吃杨树叶带来危害。识别时要观察杨树树叶的变化, 看杨树叶是否有被虫吃的现象。如果发现后不对其进行及时处理, 杨树的树叶被吃光后, 其光合作用就会减弱, 从而阻碍养分的吸收, 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

2.1.2 蛀虫类害虫。

蛀虫类害虫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等, 蛀虫害是蛀虫从杨树的树皮开洞, 然后进入杨树的枝干中生活, 吸收其身上的营养, 破坏其组织。辨认时要观察杨树的枝干上是否有明显的孔道, 其周围是否有木屑散落。

2.2 虫害的防治措施

对于杨树虫害的防治, 需根据不同的虫害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 对杨树的不同危害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食叶类害虫的危害, 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防治;对于蛀虫类害虫, 可以在杨树的道孔内用针管注入农药进行防治, 同时要对道孔进行封口。

摘要:杨树作为一种经济型树种, 因其具有成材速度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被广泛地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但是, 其繁殖品种多, 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基于此, 从东北地区杨树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出发进行分析, 并提出有关的防治措施。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11

【关键词】造林;育苗;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

杨树具有树姿优美、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良特性,是干旱、半干旱寒冷地区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坡护岸林等多功能树种,特别是城乡绿化美化最佳选择树种。

1.造林地的选择

杨树适应性强,分布广,要选在地势坡度小,土壤质地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河流两岸的冲击地和地势平坦的沙壤土以及弃耕地是较好的造林地。

2.细致整地

在前一年的秋季或当年春季土层解冻深约25厘米左右,选择地势平坦、土壤团粒结构、排水良好的地方起垄、镇压。一次达到精细整地状态。较大面积的平地,无风蚀危害的可采取全面整地,深翻细耙,拖平打垄,挖植树坑;有水土流失的地块,采取局部整地。如“水平沟,鱼鳞坑整地;固定沙地,可采用现整地现造林的方法穴状整地。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

3.苗木选择及处理

苗圃地每年秋后都要浇足封冻水,特别是造林前一年的封冻水更为重要。另外,起苗前也要浇足水,让苗木充分吸水。起苗时,要尽少伤根,确保根系完整。在长途运苗时,一定要有保湿措施,以免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失水太多,苗木栽植前,要在水中浸泡1-2天,让苗木在运输中损失的水分及时补上。要选择两年生,直径在3厘米,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危害,无机械报伤之苗木。苗木过小,其组织不充实。过大起苗易伤,栽后造林不易成活,栽前可把中心枝一年生部分留40-50厘米短截,侧枝一年生部分留20-30厘米短截。为了使苗木根系伤口早愈合,长新根.应多浇水,以满足树上发芽展叶的水份需要,用ABT生根粉溶液蘸根。生根粉的浓度采用50PPm为宜。

4.科学栽植

(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

(2)植苗造林法: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最好采用健壮2-3年生的大苗进行植苗造林。栽植穴的规格依苗大小而定,一般穴壮整地规格穴径50厘米,深50厘米。栽植时,根系要舒展,不窝根不露根。适当深植,栽后踏实、灌透水,覆虚土。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植苗造林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3)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 1.5-2.0cm 粗,1-2 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 30-40cm 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 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施用保水剂,提高保水性能。每株树施保水剂30-40克,最后封土踩实。

5.栽后管理

栽后到汛期最少浇3-5遍透水,保证苗木成活有足够的水分。同时栽后要马上树干涂白,以防杨树溃疡病和杨树腐烂病的发生。发现虫害要及时防治,不能因虫害造成树木死亡.要及时除草松土.加强保护,避免人畜损坏。苗期管理:幼苗生根前要灌水1-2次,铲趟3至5次,及时除萌、打丫。灌水与施肥;在水肥较好条件下营造的薪炭林,以小黑杨作上层乔木培育用材,进行中林作业的,为满足杨树水肥条件,促其速生丰产,造林时最好在穴内施基肥(土杂粪),每亩施1,000-2,000公斤。有水源条件的能自然灌溉的地方,每年灌水3-5次。除草松土;造林后,为了消灭杂草,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改善林木生长条件,除草松土管理林地。时间次数原则上是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保持林地土壤疏松无杂草。

6.病虫害防治

6.1杨树溃疡病

近几年来,杨树溃疡病发生普遍,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 30%以上,已成为制约速生杨发展的主要因素。溃疡病菌通常以潜伏状态存在于树皮内,杨树苗在苗圃中即可被侵染,当病斑横向扩展围住树干或枝条一周时,就会造成幼树死亡和大树枯梢。常见的杨树溃疡病有两种类型,即真菌性溃疡病和细菌性溃疡病,引起的病原不同,杨树溃疡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也会有一些差别,应予对症防治。

杨树真菌性溃疡病一般从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 1 次发病高峰,9月形成第2次发病高峰。防治时,一是选用抗病的杨树优良品种,如I-107杨、L35杨、中荷1号杨、1-72杨、中林23杨等;二是加强苗木管理,清除苗圃周围病树,减少病菌侵染源。起苗栽植时保护根系,尽量防止伤根,运输假植时保持水分,最好起苗后,立即浸入水中24h,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植时剪去梢头及侧枝,造林后加强管理,增强树势;三是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用菌特净100倍、50%多菌灵100倍、菌毒清300倍喷洒或涂干。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防治时一是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调种造林。二是加强苗圃管理。在扦插育苗时,用薄膜覆盖,防止干早和冻害,提高地温,促进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在育苗插穗前,将穗条浸在600mg/kg链霉素液体中,浸泡24h,以诱发对细菌的抗性,有利于提高种苗的抗病性。三是强化营林措施。可以采取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的杨树品种,培育有自控能力的生态林,有利于控制细菌性溃疡病的暴发成灾。四是药剂防治。移栽大苗,可于早春刷白涂剂,或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干,预防感染。

6.2杨叶灰斑病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在叶尖、叶边上开始发生大块坏斑,变黑生出黑绿色霉。嫩梢病后常成段坏死变黑,也把这种病状称为“黑脖子”。病部叶片变黑严重脱落,形成多枝的无主干苗。灰斑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及时间苗,防止过密,当叶片过密时,摘去3-5片底叶,以利于通风和降低湿度;清除病叶和烧毁病枝,以减少病菌的传染;选育抗病力较强的树种,加强育苗田间管理,提高苗木抗病能力。在发病时,用65%代森锌500倍或波尔多液进行喷洒,于6月末开始,每15d喷洒1次,喷洒3-4次。老叶病斑呈灰白色,分生孢子盘散生在变色的病斑上,在高湿条件下迅速扩展,引起组织凋萎,并在数日内导致苗木死亡。防治:注意苗圃地通风透光,病害一旦发生,应立即喷药,每15天一次。药剂有1%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叶或用10%百菌清油剂超低容量喷雾。

6.3杨树叶锈病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篇12

一、天牛虫害防治法

青杨天牛以幼虫蛀食幼干或枝梢后,被害部位形成纺锤状瘤(即虫瘿),这是最明显的危害症状。

1、预防措施:

要严格履行苗木检疫,在造林购苗时发现有虫瘿的苗木要及时选出,杀死越冬幼虫,杜绝其传播蔓延。

2、防治方法:

秋冬季剪除有越冬幼虫的枝条,集中烧毁消灭虫源。在5月中旬成虫出现初期,喷洒绿色威雷药剂100~150倍液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涂白:用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0.2份、牛胶(预气热水融化)0.2份,水30~40份,加敌百虫0.2份,凋成涂门剂。涂在树干下部离地2米范围内,不涂漏。

二、黄刺蛾虫害防治法

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食性较杂,七月中旬幼虫出现,小幼虫只吃叶肉,4龄幼虫取食全叶,严重时仅剩叶柄和主脉。

1,预防措施:

造林要选择无病虫害苗木和良种壮苗,购苗造林时发现有带虫茧的苗木,及时将虫茧摘掉击碎,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2、防治方法:

黄刺蛾以虫茧越冬,越冬期长达7个月,根据越冬时间长的生活习性,可采取利用秋冬季采虫茧深埋或现场击碎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在幼虫期(七月下旬)可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喷雾防治。

三、黑绒金龟等食叶害虫防治法

杨树截干苗秋季造林是目前林业生产中效果较好的要领,但是由于正在春季萌芽期受黑绒金龟等食叶害虫为害,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防治要领:正在春季苗木萌动前4月上旬左右,用东西把新植苗相近培土撤失,露出2厘米左右的根部,把预制的长14厘米、径7厘米左右的塑料袋套上,袋口覆土压实。待相近草木变绿时,害虫可取食动物添加,杨树幼树长出2~3片叶子后,及时撤去套袋。这种要领基本上可以躲过害虫集中危害。

四、病害防治法

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2、防治对策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 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3、例:青杨叶锈病的防治法

青杨叶锈病5tnU落叶松杨锈病,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已见报道的国家和地区近40个,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几乎有杨树的地方都可见到它的危害。感病杨叶背面产生半球形橘黄色小疱,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晚夏以后,在叶面长出稍隆起的不规则斑,初为铁锈色,逐渐变为暗褐色,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堆。病重的叶片冬孢子堆连结成片,甚至布满整个叶面。

1、预防措施:避免近距离混植落叶树和杨树。选育抗锈病树种。

上一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下一篇:EPC水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