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2024-06-0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精选7篇)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1

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属于临床常见周围性血管病, 发病率比较高, 且已经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该病主要以静脉血流恢复, 血栓延伸的预防, 静脉瓣功能的维持, 以及血栓脱落的消除为治疗原则[1]。临床通常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效果良好, 但是费用和复发率比较高,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 临床护理路径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成效显著。本文主要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39例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 方案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研究组:男23例, 女16例, 年龄26~67岁, 平均 (47.00±5.86) 岁;病程1~7 d, 平均 (4.2±1.8) d, 其中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 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5例, 年龄26~67岁, 平均 (48.00±5.76) 岁;病程1~7 d, 平均 (4.1±1.9) d;其中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 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符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手术征象和标准;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手术和应用麻醉药物的禁忌证[2]。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脏等内科疾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予以常规的传统护理模式, 入院进行评估, 术前和术后的知识宣教, 以及出院护理指导等。入院时讲解相关病房、住院需知、疾病护理知识等, 并完善相关检查和手术前的准备;术后进行合理饮食和运动指导;出院时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 合理饮食和运动, 促使尽快恢复。

研究组的患者予以临床相关护理路径, 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相关护理操作。针对性护理均经过专门的责任护理人员执行, 入院时,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 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和健康教育情况, 予以针对性的护理相关指导。在护理实践中, 结合患者病情的进展进行方案的合理修改和完善。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 以及相关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临床疗效

痊愈: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为光滑, 且切口愈合为优;显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症状改善明显, 且切口愈合良好;有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症状改善, 切口愈合出现延迟;无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没有变化, 或切口出现不愈[3]。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2 护理满意度标准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满意度调查常用表, 满分采用百分制, 调查分为住院环境、护理态度、护理质量等, 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类[4]。非常满意:满意分数>90分;基本满意:分数>70分且≤90分;不满意:分数≤70分。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 高于对照组的76.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 高于对照组的71.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完成了临床医疗护理行为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临床护理路径需要责任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进行每天的病情评估, 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路径的修改和完善, 促进了诊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进而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工作效果, 同时保证工作完整性和连续性[5]。近年来, 临床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辅助治疗中, 效果良好。

近年来, 临床相关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文献比较多。在包长娣[6]的研究中, 通过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得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升, 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 具有良好疗效提升的辅助作用。在本研究中, 通过设立分组分别应用常规传统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得出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 高于对照组的76.92%, 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于疗效提升具有有效可行性。并且本研究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进而有效地证实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同时本研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 得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 高于对照组的71.79%, 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进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至于出现还有治疗无效及不满意的情况, 考虑有患者和疾病复杂性等多种原因造成, 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的深入到疾病相关性的调查研究中, 保证医护工作的高效性发展。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中的深入应用价值, 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综上所述, 针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患者, 予以临床护理路径,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7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对照组予传统护理, 研究组予临床护理路径, 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 高于对照组的76.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 高于比对照组的71.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 予以临床护理路径, 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凤, 李苏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2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8) :31-33.

[2]何秀芳, 阎成美, 林瑞娇,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药物溶栓术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 :198-199.

[3]杨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5) :116-117.

[4]陶庆云, 赵翠萍.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5) :71-73.

[5]冯晓芬, 花霞, 李涵冰, 等.人文关怀护理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8) :2144-2146.

[6]包长娣.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0) :49.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在38~81岁, 平均 (61.2±12.6) 岁;发病时间为14 d~12个月;患者的原发疾病有脑栓塞5例, 糖尿病16例, 高血压17例, 无原发性疾病者58例;患者的发病诱因有外伤27例, 长期卧床21例, 手术29例, 其他诱因未知。血栓位置有右下肢43例, 左下肢53例;双侧膝关节以上15 cm处周径平均差为5~11 cm, 膝关节以下10 cm处周径平均差为5~9 cm。

1.2 围术期护理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围绕术前、术中、术后常规护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

1.2.1 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患者看来多认为它是一个很轻微的疾病, 但一旦认识到它与肺栓塞的相关性, 患者就会对其重视起来。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对肺栓塞和本病的关系认识不清晰, 对此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 担心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体谅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意识到患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 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知识教育工作没有到位, 或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太少。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必要性、手术注意事项及手术经过, 可采用视频、宣传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3], 也可介绍成功病例, 以起到全方位知识普及的作用, 促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良好合作。

1.2.2 术前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液免疫学、凝血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 进行碘过敏试验, 并询问患者过敏史及有无原发疾病, 将结果提供给医师, 为制定手术方案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观察并记录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与术中及术后的搏动情况作对比。术前一日为患者的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嘱患者术前晚及术日晨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进行术中药品及器材准备。准备的药品包括地塞米松、肝素、肾上腺素、血管扩张剂 (如硝酸甘油等) ;准备的器材包括溶栓导管、造影导管、血管造影器材、J型头超硬导丝、加长型导管鞘、球囊导管、腔静脉滤器等。术前20 min应建立静脉通路, 以方便突发情况的抢救[4]。

1.2.3 术中护理

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电动态变化, 以及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大小变化。对比剂有发生过敏的风险, 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如出现呕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现象, 提示发生药物过敏, 立即停止注射, 进行抢救。

1.2.4 术后护理

1.2.4. 1 常规护理

术后为发生尿潴留的患者插入导尿管导尿,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康复知识教育, 与患者多沟通, 应重视患者提出的问题及不适症状, 预防术后并发症。嘱患者卧床休息, 定时为创口换药、清洁。密切监视患者的心电、血压变化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并告知医师。嘱患者多补充水分以便对比剂快速从体内排出, 鼓励患者早日自主排尿。对患者进行补液、抗感染等辅助护理治疗。

1.2.4. 2 抗凝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血液多呈高凝状态, 加之手术的影响, 很容易在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出现凝血现象。为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应继续进行抗凝治疗。密切监察患者的血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应控制在正常值的3倍以下[5]。抗凝治疗:巴曲酶5BU加入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尿激酶20万U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 每12 h注射1次。为降低抗凝治疗发生出血的风险, 需密切注意患者的牙龈出血、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瘀斑情况。若出现上述情况, 应停止抗凝治疗, 并采取其他方案。

1.3 相关并发症分析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 在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 若出现咯血、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应考虑可能发生肺栓塞并发症。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将患者平卧, 抬高患肢20°~30°[6], 切忌家属按摩患肢, 嘱患者避免深呼吸、翻身、咳嗽。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置入成功下腔静脉滤器, 患者患肢疼痛得到缓解, 下肢肿胀明显消减。共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1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渗血 (及时处理后渗血停止) , 1例出现创口感染 (经创口清理及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消失) , 1例手术部位凝血 (经抗凝治疗后凝血逐渐消退) , 2例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即发生出血, 停止抗凝治疗后出血倾向解除。出院后对患者随访6~24个月, 复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96例患者中有56例 (58.33%) 静脉血栓完全消失, 40例 (41.67%) 患者虽静脉壁有附壁血栓, 但静脉血栓部分再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

3 小结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病初期往往的不到患者的重视, 常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 病情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 引发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由于血栓栓子脱落阻塞肺部血管, DVT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肺血栓栓塞症 (PTE) 的发生[7], 这也是临床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该病病死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康复出院时, 护理人员的使命还没有终结, 因为帮助患者避免再次发生此类疾病, 比仅仅治愈患者更有意义。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预防血栓形成及术后自我护理知识。首先饮食上以高纤维、低脂饮食为主, 尤其要保持大便通畅, 以免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影响血液回流。第二, 穿着医用弹力袜也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方法, 患者尽量穿着舒适轻便的鞋子[8], 以免加重下肢负担, 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应继续服用抗凝药物, 患者应密切注意出血倾向, 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出血凝血时间, 在生活中避免出血因素。定期复查保证滤器良好的工作状态。预防肺栓塞也需要重视, 若患者出现胸闷、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以免出现严重后果。

摘要:目的 探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策略, 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 回顾其临床护理资料, 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重点, 优化护理对策以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患者均置入成功下腔静脉滤器, 共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出院后对患者随访6~24个月, 复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96例患者中有56例 (58.33%) 静脉血栓完全消失, 40例 (41.67%) 患者虽静脉壁有附壁血栓, 但静脉血栓部分再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 血管血栓情况明显好转, 护理工作者认真细致的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危害, 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对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全面分析总结, 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围术期,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凤, 李苏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2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8) :31-33.

[2]王晓秋, 蔡志翔, 叶郁, 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0, 8 (12) :1025-1026.

[3]周耘, 王靖, 梅永红,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4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0) :12-13.

[4]卓亚娟.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6 (2) :58-59.

[5]冯晓芬, 崔丽君.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25 (3) :274-276.

[6]刘淑珍, 伏平友.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03) :305.

[7]阚文静.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5 (12) :20.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40例, 女120例, 年龄25~67岁, 平均56岁。所有病人均有下肢髂股静脉血栓, 发生反复肺栓塞60例, 下腔静脉游离血栓30例。行Codis Trap Ease滤器置放60例, Braun VenaTech滤器置放180例。

1.2 术前检查

术前行双侧下肢及腔静脉彩超检查, 了解健侧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主干是否通畅, 对于选择穿刺入路有很大作用。曾有1例别科反复右下肢肿胀病人, 术前未行左下肢静脉彩超。行左侧穿刺发现左侧主干静脉近下腔静脉栓塞, 侧枝静脉开放, 行静脉穿刺导丝无法进入下腔静脉;从颈静脉穿刺导丝亦无法进入下腔, 造影显示下腔静脉闭塞。仅肝静脉通常。放弃滤器置放。对于血栓形成不明确的病人, 行盆腔及腹部彩超, 排除盆腔肿块压迫致血栓及健侧是否被压迫, 对于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是很重要的。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在导管室DSA下常规脊柱右侧放置标尺, 消毒患肢对侧下肢腹股沟, 行Seldinger法穿刺。对于术前确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则应于右侧颈静脉穿刺。置入6f鞘管, 沿导丝送入猪尾导管, 放至于髂静脉分叉处, 调整视野包围肾下下腔静脉, 连接高压注射器造影, 定位双侧肾静脉的位置, 测量肾下下腔静脉直径, 明确下腔静脉有无畸形, 血栓形成。如无异常, 则根据管腔情况选择滤器, 置放滤器于最下肾静脉 (一般为右肾) 下约0.5~1cm, 再次造影明确滤器位置是否良好, 结束操作。

2结果

19例病人造影发现血栓位于深静脉开口以下, 无滤器置放位置, 改为肾上放置滤器。18例下腔静脉轻度至严重迂曲, 给予放置Codis TrapEase滤器, 所有病人肾下下腔静脉直径在13~24mm范围, 无直径>28mm巨大下腔静脉不适合释放滤器情况, 未发现病人双下腔静脉等畸形。

3讨论

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方法, 术前造影可以明确肾静脉位置, 测量下腔静脉直径, 了解下腔静脉有无附壁血栓形成, 以及有无下腔静脉迂曲成角, 有无先天畸形。如果不经过术前造影检查而盲目的置放滤器必然导致各种并发症。

下腔静脉滤器要求置放于肾静脉下方约0.5~1cm, 此位置可避免滤器影响肾静脉, 同时由于有肾血流的灌注, 即使滤器捕获血栓也不容易继续向上蔓延。而如果放置于肾静脉位置则导致滤器偏斜, 进而可影响肾静脉血流。所以肾静脉的位置确定是造影的重要目的。以猪尾导管在下腔静脉起始处造影, 肾静脉处可见到下腔静脉膨大影像, 同时造影剂被肾血流稀释较淡, 可定位之。如果深静脉无法显示清楚, 则可以Cobra导管选择进入双侧肾静脉, 定位更为准确。双侧肾静脉位置不同, 应以位置最低的肾静脉为准。一般右侧肾静脉位置较低, 但也有左侧位置较低的情况。 同时也应该造影显示双侧髂静脉的汇合位置, 避免滤器放置于一侧髂静脉导致滤器张开不全。

各种静脉滤器对于下腔静脉的直径都有明确要求, 不能大于28mm (Braun滤器适应范围较广, 最大35mm。) 大于最大值可导致滤器置放失败, 血栓捕获能力下降, 远期移位风险加大。Prince等报告一组65例滤器置放后IVC内径值测量, 其直径为 (20±3) mm[2]。笔者常规在造影后测量下腔静脉直径, 统计平均值为20.5mm, 未发现巨大下腔静脉。对于直径大于30mm的巨大下腔静脉, 尤其对于右心衰竭等病理状态下及异常身高病人应尤其注意。对于此种病人的处理方法可选择合适的滤器, 如适应范围较广的Braun滤器, 也曾有报道巨大下腔静脉行双侧髂静脉滤器置放。同时下腔静脉直径较小时也不适合滤器置放, 可导致滤器张开不全, 增加形成血栓的危险。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影, 可分为腔内和腔外原因两种形式。

腔内原因多为下腔静脉附壁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未及时治疗可蔓延到肾静脉下, 如果未能及时发现而盲目肾下置放滤器, 必然导致滤器不能张开或张开不全的情况。导致失去滤器作用, 常需要置放第二枚滤器,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术前仔细造影分辨血栓影像, 为造影剂充盈缺损, 头侧较圆钝, 尾侧与患侧髂静脉相连。此种情况应避免从股静脉入路置放滤器, 应改为颈静脉入路。以防止血栓脱离造成肺栓塞。笔者将滤器置放于肾上的下腔静脉也能起到捕获血栓的作用, 同时, 随着滤器的不断改进, 滤器的通畅率长期较高, 多可避免滤器本身血栓形成。

腔外原因可为腹膜后肿物压迫, 可见下腔静脉局部狭窄, 造影见充盈缺损影。此种情况亦不应在狭窄处置放滤器, 否则可导致滤器张开不全, 失去其作用, 可选择肾上置放。

下腔静脉迂曲多发生于脊柱侧突病人, 为先天性疾病。下腔静脉随着脊柱的走行发生迂曲成角, 对于此种病人, 放置滤器应避开角度大的地方, 放置滤器于相对平直的地方, 防止滤器变形甚至断裂, 及可能下腔静脉穿孔的并发症。同时可以放置相对附壁面积较小的Codis TrapEase滤器。

下腔静脉变异较为罕见。常见为双下腔静脉, 异位左侧下腔静脉等, 可经颈静脉行滤器置放, 位置放在双下腔汇合后。

关键词:下腔静造影,腔静滤器

参考文献

[1] Rutherford RB.Rutherford Vascular Surgery (M) .6 thed, W.B.Saunders Company, 2005.220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容易引起肺动脉栓塞, 据报道, 肺栓塞病死率约为35%, 栓塞肺动脉的栓子70%~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为了预防致死性复发性的肺动脉栓塞, 本院对此类患者实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合抗凝溶栓治疗, 并进行有效的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例患者, 均经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胸部CT及放射性同位素肺灌注扫描示肺栓塞, 男2例, 女1例;年龄36~66岁, 平均51岁。

1.2 手术方法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常规消毒铺巾, 于健侧股静脉穿刺, 导入鞘管, 进行下腔静脉造影, 了解下腔静脉口径及有无解剖变异, 确定肾静脉开口位置, 了解髂静脉及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存在, 导入下腔静脉滤器外鞘管口在下腔静脉近肾静脉开口以下, 导入下腔静脉滤器予以固定, 撤出外鞘, 释放滤器, 再造影观察滤器的位置。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各种常规检查, 如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下肢深静脉超声、胸部CT放射性同位素肺灌注扫描等, 了解全身各脏器功能、肺动脉有无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情况, 做好碘、抗生素过敏试验, 备皮, 训练床上大小便, 术前禁食4h, 术前30min使用镇定剂。

2.1.2 做好术前宣教, 解除思想顾虑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目的、意义、手术经过、术中如何配合、手术效果、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或家属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对患者可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避免一些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的宣教内容, 使其与医生护士密切配合,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2.1.3 体位及患肢护理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肢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疼痛, 甚至活动障碍。对此, 应给患者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病室, 体位采用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体位, 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 同时利于患肢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

2.1.4

注意保暖, 不能挤压按摩活动患肢, 因早期静脉血栓形成后, 血栓与血管壁粘连较差, 易脱落导致肺栓塞, 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 血压下降等情况的发生.如出现应立即平卧, 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 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的吸入.

2.2 术后护理

2.2.1 肢体护理

拔鞘管后局部压迫10~15min,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 沙袋压迫6h, 穿刺侧下肢伸直, 制动12h,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下肢远端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严密监测有无心律失常和低血压, 遵医嘱静脉输注抗生素, 同时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 观察水肿消退情况。

2.2.2 药物和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术后根据医嘱给予抗凝、溶栓药物, 每天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做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时观察皮肤、黏膜、牙龈等有无出血, 记录24h尿量, 尿量是判断肾功能指标之一, 如滤器覆盖了肾静脉开口, 可导致肾静脉血栓形成, 肾脏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肾脏的损害.观察患者有无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警惕术后出血、肺栓塞及滤器脱落、移位、折断和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2.2.3 出院指导

嘱患者进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多吃粗纤维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多做下肢肌肉收缩活动;按医嘱服用华法令等抗凝药, 定期复查凝血指标, 腹部平片了解滤器位置, 超声检查下肢血流情况, 如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点、血尿、便血、牙龈出血, 及时来院就诊, 3个月不做MRI检查, 防止滤器移位。

3 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血管介入小组收治56例深静脉血栓患者, 最小年龄30岁, 最大年龄83岁, 平均年龄57.5岁;男18例, 女38例;临床表现为下肢程度不等的疼痛及肿胀, 多为胀痛, 患肢下垂时胀痛加重, 抬高后胀痛减轻, 肿胀程度不等, 单侧全下肢肿胀33例 (左侧30例, 右侧3例) , 单侧膝关节以下肿胀7例 (左侧5例, 右侧2例) , 单侧膝关节以上肿胀13例 (左侧6列, 右侧7例) , 双侧全下肢肿胀3例;其中骨科关节置换12例, 妊娠3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双功能血管显现证实) , 静脉曲张15例, cockeet综合征7例 (MRV及深静脉造影证实) , 长期坐位7例, 其余为不明原因。56例患者均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 周围型7例、中央型13例、混合型36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完善检查, 严格把握适应证, 然后完善术前准备, 选择静脉入路。术中常规消毒铺巾, 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插管, 在超滑导丝引导下, 分别将F5的猪尾巴、C2管置于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远端, 左、右肾静脉内, 高压注入适量造影剂行正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测量腔静脉宽度及标定双肾静脉开口水平 (以腰椎骨性标志为准) 。然后将下腔静脉滤器释放装置缓慢送至双肾静脉开口水平下方约1.0 cm处, 精确定位后缓慢释放下腔静脉滤器, 撤出输送钢缆行下腔静脉造影显示, 观察滤器位置是否良好。然后行患肢静脉造影, 将溶栓导管在超滑导丝引导下置入闭塞血管内, 将80万~100万U尿激酶生理盐水稀释液缓慢注入, 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患者出凝血情况, 溶栓结束后根据患肢血栓溶解情况, 如未溶通或保留溶栓导管, 或重新选择溶栓路径置管, 穿刺置管部位固定。溶栓导管尾端连接三通, 回病房后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1 000 IU/ (kg·h) ;动脉导管鞘侧臂连接微量泵泵入肝素20 IU/ (kg·h) , 持续48 h~72 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形成血肿及渗血情况, 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 调整尿激酶和肝素的用量, 以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本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 位置良好, 无倾斜移位, 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53例, 颈静脉穿刺置入腔静脉滤器3例, 均置于肾静脉开口水平下方约1.0 cm处。其中19例为临时腔静脉滤器, 37例为永久性滤器;3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置入临时滤器, 分娩后取出发现滤器上有拦截血栓存在;12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均有深静脉血栓, 其中7例术前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 术中无1例发生肺栓塞, 5例患者未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 术中发生肺栓塞2例, 严重低血氧症被迫停止手术, 置入临时滤器后病情逐渐减轻肺栓塞均未加重, 病情稳定后均成功完成关节置换, 其余3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及时放置临时滤器, 均未发生肺栓塞;15例下肢静脉曲张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有4例置入临时滤器, 病情缓解后, 滤器及时取出。56例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后择期行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 47例患者深静脉血栓消失, 血管造影显示通畅, 患肢肿胀完全消失, 9例患者部分溶通, 患肢与健肢对比周径差在3 cm以下。

3 讨论

3.1 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准备、入路选择及滤器选择

患者需全面进行血液化验检查, 了解机体的血凝状态, 包括血液总量、血色素、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物定量、感染系列等, 肝肾功能检查等。术前2 h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标定血栓平面位置, 如未达下腔静脉水平, 即可选择健侧股静脉入路, 如达下腔静脉水平位置, 则选择颈静脉入路。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 现临床应用的滤器有深圳先健永久性和临时滤器、cook永久性和临时滤器;如滤器置入后不再取出则为永久性滤器, 如在规定时间内取出则为临时滤器, 各品牌临时滤器取出时限不同, 先健滤器为置入后2周, cook滤器为6个月, 术者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临时滤器。如置入永久性滤器时需向患者讲清永久性滤器置入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以及永久性滤器置入后并发症等, 取得患者合作, 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3.2 溶栓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选择入路, 对局限于股静脉中上段的急性血栓, 可经腘静脉穿刺, 顺流插管至血栓处行介入溶栓;对全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可经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插管至患侧股静脉, 或可经健侧股动脉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行介入溶栓, 微量泵泵入尿激酶1 000 IU/ (kg·h) ;动脉导管鞘侧臂连接微量泵泵入肝素20 IU/ (kg·h) , 持续48 h~72 h, 在溶栓治疗中出现以下情况时, 需中断溶栓: (1) 血凝块已基本溶解或全部溶解, 阻塞的血管腔血流已恢复。 (2) 出现了较主要的并发症, 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3) 在连续溶栓治疗48 h后, 血栓仍未溶解。 (4) 继续溶栓治疗可能危及患者肢体存活和有功能丧失的危险。完成溶栓治疗后拔除灌注导管时, 出凝血时间 (ACT) 需在200 s以下, 才可去除导管。或以监测PTT为准, 即当PTT≤60 s则可拔除导管。在整个溶栓过程中, 需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 以调整尿激酶和肝素用量, 以防止出血。一般要求PTT为正常值的1.5~3.0倍, 即要求凝血酶原时间 (PTT) 在50 s~90 s之间, 不能超过100 s。在溶栓治疗完成24 h内, 需继续经静脉给予肝素维持量, 即500 U/h;同时, 在拔除导管之前行血管造影, 对于局部血管狭窄, 应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 , PTA术后嘱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日0.3 g, 连服3个月;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 每日3次, 连服3个月[2]。

3.3

腔静脉滤器置入比起传统外科方法结扎下腔静脉防止肺栓塞更简单安全, 置入滤器前先行下腔静脉造影, 测量下腔静脉宽度及是否变异 (双下腔静脉) 、有无阻塞等, 腔静脉直径需小于30 mm, 过宽滤器置入不稳, 容易引起移位, 曾有报道移位脱落于右心房。永久性滤器置入后, 要定期随访, 并于术后1, 3, 6个月摄腹部平片, 观察滤器是否移位, 以后每年随访1次。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并不复杂, 我院治疗小组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放下腔静脉滤器, 并用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但永久性滤器置入应尽可能减少相关的并发症, 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置入后口服华法林维持半年~2年时间, 并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值维持在2.0~2.5之间, 避免多年后并发症引起的医患纠纷, 谨慎对待。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左下肢41例, 右下肢12例, 双下肢3例) , 采取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53例, 颈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3例, 均置于肾静脉开口水平下方约1.0 cm处。56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均行抗凝及溶栓导管插入患肢髂股静脉或腘静脉血栓内溶栓治疗, 微量泵泵入尿激酶1 000 IU/ (kg·h) 、肝素20 IU/ (kg·h) 、持续48 h72 h。结果 56例患者中19例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 37例为永久性滤器;56例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抗凝溶栓治疗后, 无1例发生肺栓塞;后期行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 47例患者深静脉血栓消失, 血管造影显示通畅, 患肢肿胀完全消失, 9例患者部分溶通, 患肢与健肢对比周径差在3 cm以下。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防止肺栓塞最有效的方法,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用溶栓导管溶栓成功率高, 临床效果良好。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溶栓肺栓塞

参考文献

[1]徐克, 滕皋军.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62-86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26例, 女12例, 年龄29~78岁, 平均51.3岁。全部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 双下肢同时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本组38例均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1.2 方法

选用健侧股静脉, 双下肢同时有深静脉血栓者选择病变较轻侧股静脉,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置入血管鞘和导管, 先行下腔静脉造影, 了解下腔静脉的走行、宽径, 有无变异及是否有血栓形成, 然后更换5Fcobra导管, 分别插入左、右肾静脉, 并造影证实, 了解双肾静脉的开口位置, 并做好标记。导入滤器输送器, 使其尖端位于肾静脉开口以下1~2cm处 (平腰椎1~4水平) 释放滤器。撤除输送装置及套管, 穿刺点压迫10~15min, 加压包扎, 摄片确认。

1.3 结果

3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滤器, 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 监测血凝, 病程12~14d, 肢体肤色和周径正常, 腓肠肌松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一般病程较长, 肢体活动受限, 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配合溶栓是一项新的技术, 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不了解, 且手术费用昂贵, 病人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术前对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认真介绍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介绍手术成功病例, 使患者增强信心, 消除顾虑, 配合治疗。

2.1.2 术前病情观察

每班护士都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症状, 注意有无早期肺栓塞的表现。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习惯床上大小便, 抬高患肢15°~30°, 以促进血液回流。切忌用手按摩患肢, 避免频繁的翻身和深呼吸、咳嗽, 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抗凝、溶栓治疗, 观察用药的副反应。每日测量、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 协助判断疗效。

2.1.3 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各项检查、术区备皮、碘过敏试验, 术前4h禁饮食。

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介入导管室时, 护士要仔细核对病人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等。核对无误后将患者舒适地安置在手术床上, 铺好无菌台, 协助医生完成手部消毒, 穿手术衣。根据操作程序正确传递各类手术器械、导管、滤器等, 并协助完成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 做好抢救准备,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手术医生并进行处理。手术结束拔出鞘管, 穿刺点压迫止血15~20min后加压包扎, 将患者安置于平车护送返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护理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8h, 穿刺肢体制动24h, 要伸直、禁止蜷曲。患肢抬高15~30°, 8h后鼓励患者行患肢肌肉等张舒缩活动,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盐、清淡、高纤维素饮食, 并多饮水, 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促进血液循环。监测、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观察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患者疼痛、感觉变化。术后24h可下床活动, 不主张长时间制动, 防止再形成血栓[3]。

2.3.2 溶栓的护理

手术后采用大剂量冲击溶栓和小剂量持续溶栓相结合, 同时行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时间主要决定于症状的改善速度, 一般24~72h。常用药物有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滴注, 抗凝药物为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一般溶栓药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给药, 患肢加压, 严格掌握溶栓药的滴速, 不宜过快。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和血肿, 血压变化和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 有无牙龈出血以及尿血和便血。本组3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 2例出现牙龈出血, 1例尿血, 经调整抗凝方案后出血情况缓解。术后为了避免再形成血栓, 禁止使用止血药物。在遵医嘱继续给予溶栓、抗凝、活血、祛聚治疗的同时, 还要每日检测凝血常规, 必要时停止抗凝。

2.3.4 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栓形成、空气栓塞、肺栓塞、感染和导管所致血栓脱落、腔静脉阻塞或穿孔等。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如患者有胸闷、胸痛、憋气和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时应考虑并发肺动脉栓塞可能, 应立即将患者平卧, 避免搬动, 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建立静脉通路, 告知医生并配合积极抢救。

3 出院指导

3.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注意患肢保温, 冬季需特别保护患肢并保持室内一定温度。 (2) 严格戒烟, 防止胆固醇沉积形成血栓。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饮食, 减少食盐摄入, 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 (3) 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用力排便防止腹内压增高, 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如防止外伤, 刷牙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抠鼻而导致出血。

3.2 坚持抗凝治疗

告知患者术后抗凝治疗对治疗DVT有重要意义。指导病人遵嘱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6个月以上, 不能随意漏服或停服, 每周复查血凝常规, 根据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 以保证用药安全和疗效。术后半年复查腹部平片和彩色多普勒, 检查下肢静脉通畅情况及滤器周围有无血栓形成。

3.3 自我观察和护理

教会病人观察静止、活动后有无患肢肿胀, 避免静止站立或久坐。经常抬高患肢, 经常做足背伸直运动, 长时间行走时使用弹力袜, 以补偿由于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缺损。

3.4 定期随诊

IVCF一经置人, 就不能调整位置, 也不能取出, 终身携带。嘱病人要定期随诊, 随诊应首选非侵人性检查, 发现异常必要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腹部CT检查, 如发现静脉狭窄、穿孔和血栓形成, 应行血管造影。

4 讨论

下腔静脉滤器的出现在预防肺动脉栓塞上具有重大意义, 适当掌握滤器置入指征对于减少致死性肺栓塞有显著效果。近年来,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使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至0.9%~5%, 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有效方法。为了达到治疗目的, 应加强手术前后护理。积极妥善的术前护理可使患者对DVT、PE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有充分的认识, 消除心理顾虑, 从而积极配合手术及术后的抗凝溶栓治疗, 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的严密观察,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重视患侧肢体的护理, 加强呼吸功能监护, 防止肺栓塞发生, 按医嘱准确及时执行溶栓抗凝治疗, 做好住院及出院指导, 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降低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对下腔静脉滤器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 置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thrombosis, DVT) 患者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静脉溶栓的综合性治疗, 对其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 38例患者阻塞段血管再通, 未发生穿刺点渗血、局部感染、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护理

参考文献

[1]钱水贤.下肢深静脉血栓致肺栓塞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266.

[2]Greenfield L J, Cho K J, Tauscher J R.Evaluation of hook design forfixation of the titanium filter.J Vasc Surg, 1990, 12 (3) :345.

[3]张平, 李艳霞, 张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护理[J].护理学报, 2006, 13 (5) :58-59.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0月急性DVT住院患者46例, 男30例, 女16例;年龄32~86岁, 平均57.3岁。致病因素:外伤及骨折27例, 产科术后8例, 长期卧床5例, 肿瘤5例, 原因不明1例。所有病例均经过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单侧38例, 双侧8例。经颈静脉穿刺40例, 股静脉穿刺6例。置永久滤器24例, 临时滤器22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及健康宣教

1.2.1. 1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碘过敏试验和凝血功能测定。术前1天穿刺部位备皮, 4 h禁食, 0.5 h用镇静剂。术前0.5 h湿式清扫手术室各物体表面,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 空气消毒, 调节温度18~20℃和湿度50%~60%为宜。物品准备介入手术包、5F溶栓导管、5F单弯导管、交换导丝、超滑导丝、穿刺针、6F和10F动脉鞘、对比剂、尿激酶和抢救药械等。

1.2.1.2术前健康宣教

对新入院的患者, 发放健康宣教手册, 介绍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本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疾病预后、护理知识、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等。让患者知道本病可以治疗, 但要求患者的积极配合, 家属的支持。嘱患者卧床休息, 注意身体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抬高患肢30°以利血液回流, 并禁止按摩、热敷、针刺、挤压等。注意饮食调理, 保持营养和大便通畅, 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 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3]。

1.2.1. 3 心理护理

笔者针对患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心理护理, 介绍所患疾患的相关知识, 以及溶栓治疗的重要性, 并简单介绍治疗的方法及安放滤器的作用等。笔者用真挚的态度同患者交流, 尽量减轻和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1.2.2 术中护理

1.2.2. 1 术中配合

术中保持手术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开通静脉通道, 确保发生意外时抢救之需。帮助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达到患者满意的舒适体位。熟练操作积极配合医生, 供给术中所需物品, 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 尽量减少躯体和隐私部位的暴露。

1.2.2. 2 观察病情

术中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大多精神较紧张, 因此必须多多询问患者的感受, 倾听患者的主诉, 并密切观察监测神志、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相应处理。

1.2.3 术后观察与护理

1.2.3. 1 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患者的神志清醒或有无意识障碍, 有无恶心呕吐等。积极与患者沟通以此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术后24 h绝对卧床, 12 h内颈部制动, 其后在24 h内可以在颈椎围领保护下轻微活动, 防止因大幅度活动造成导管扭曲或受压。

1.2.3. 2 术后出血观察

术后最早出血的并发症是出血, 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渗血、皮肤是否有瘀斑、出血点, 有无鼻衄、便血或尿血、足背动脉搏动异常, 否则及时处理。

1.2.3. 3 患肢护理干预

术后为减轻下肢水肿及疼痛, 嘱卧床抬高患肢, 以增加静脉血液回流, 约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 膝关节置于屈曲30°位置。对于术前和未安装滤器的肢体可以进行下肢的等张肌肉收缩锻炼, 轻轻地伸屈膝关节和足踝关节, 但要避免剧烈活动, 以防栓子脱落, 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对已安装滤器的患肢, 为了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可以轻轻按摩小腿及足部。注意下肢保温, 但不要温度过高。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后, 可以应用循环减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压力泵, 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减少DVT形成, 但应松紧适宜[4]。

1.2.3. 4 饮食护理干预

术后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12 h内要达到1500 m L, 但要记录出入量是否相当。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防止发生胃肠道不适。

1.2.3. 5 术后肺栓塞的护理干预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胸闷、胸痛、咯血、呼吸急促等症状, 以防止有无肺栓塞的发生。邢维珍[5]报道, 95%的肺栓塞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但小于3 mm的血栓仍可通过滤器而造成肺动脉栓塞。

1.2.3. 6 尿激酶溶栓的护理

(1) 静脉溶栓静脉的穿刺:因为静脉血栓形成后, 静脉瓣损伤, 血液倒流, 患肢反复肿胀, 出现血栓后综合征[5]。静脉穿刺非常困难, 因此要求需谨慎选择血管, 务必1次穿刺成功, 同时采用留置针, 减少静脉损坏和患者痛苦。 (2) 留置溶栓导管的护理:导管直接溶栓是利用介入技术将带有侧孔、端孔可封闭的特制导管置于血栓内, 经导管向血栓内灌注溶栓药物, 起到直接溶解血栓以提高疗效、减少出现等风险[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用碘伏消毒穿刺点, 1次/d, 无菌纱布覆盖。颈部或穿刺侧的肢体应保持伸直不要弯曲, 保证留置溶栓导管的畅通。翻身时应水平侧翻, 防止导管移位、扭折弯曲不畅。患肢抬高20°~30°, 避免剧烈运动, 不能热敷。注意观察穿刺区渗血等情况发生与否。对留置溶栓导管的患者, 每次用药前应先抽回血证明溶栓导管通畅后再予给药。 (3) 拔除导管后的护理:拔除导管后仍需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为了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第2天可以下床活动, 穿松紧度适宜的袜子。活动量不宜太大, 循序渐进, 活动是身边留有陪护。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活动有无受限等症状, 若患者站立后有下肢沉重、胀痛感、应警惕发生DVT的可能[7]。

1.2.4 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指导

DVT有后遗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可能, 为了防止复发, 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但是由于每一位患者的社会活动、文化层次、生活习惯各不相同, 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样就在某些程度上影响患者自觉地遵医行为。因此, 笔者加强院外的延续性护理, 指导出院患者每周电话随访1次, 进行有关DVT的健康教育。在出院3个月内, 继续适量锻炼, 多饮水, 进食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8]。进食动物肝脏、花生、芝麻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以提高抗凝剂的应用效果。合理膳食, 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禁酒。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弹力袜, 避免久站、久卧及长距离行走, 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患肢出现肿胀不适时及时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30°~40°, 平卧或抬高患肢仍然无明显消退时应及时就诊。提高遵医正确及时服药的行为, 服药期间并观察皮肤黏膜情况和大小便的颜色变化。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在术后2~6 h内有6例患者皮肤发现了小的出血点, 经查凝血功能出现PT时间显著延长;1例患者在肘部穿刺点出现渗血, 近端肢体肿大, 腋下淤斑, 立即汇报医生, 认为与抗凝药物剂量有关, 立即予以绷带加压包扎, 并重新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局部出血点很快消失, 患肢肿胀吸收, 穿刺部位出血停止。经过精心护理, 均未发生肺栓塞及滤器移位等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 恢复良好。

3 讨论

上一篇:内外导向定位下一篇: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