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出血(共11篇)
下腔出血 篇1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无论在临床医疗或是在法医检案中都极其常见, 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甄别, 尤其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对于涉案事 (案) 件的定性, 乃至最终处理都至关重要。
1 案例资料
案例1 (图1~7) 2004年5月18日11时20分至14时30分许, 宋某与朋友张某、王某、廖某、郭某一行5人在一起狂欢。酒醉饭饱后宋某 (1人独饮白酒约600g) 东倒西歪地串到某茶馆, 大声吆喝着要喝茶、打牌却没人理睬, 宋某很是不悦, 大喊大叫中推翻茶几数张, 打烂茶杯数十个, 遂与茶馆老板邓某发生纠纷, 争执、推拉中宋某突然倒地, 不省人事, 十余分钟后死亡。20min后宋某亲属十余人气势汹汹, 持械直奔茶馆, 欲找茶馆老板邓某偿命, 群众见势不妙, 遂电话报案。尸体检验:死者宋某, 男, 40岁, 发育正常, 营养较差, 尸长165cm, 尸斑暗紫红色, 尸僵未形成。发色黑、长1.5cm, 头皮无血肿, 颅骨无骨折, 双眼闭, 左眼睑结膜充血, 角膜清晰, 能透视瞳孔, 双瞳等大、形圆、直径0.6cm, 口、鼻腔未见出血及分泌物, 外耳道无出血。颈、胸、腹、脊柱、四肢、会阴部未见损伤, 龟头处见少许溢液。解剖见: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 小脑摹下出血。胸骨、肋骨无骨折, 胸、腹、盆腔未见出血、积液, 左侧胸膜粘连, 左心室脏面见一0.7cm×0.6cm出血灶, 双肺广泛性针尖样出血;肝大、右肋缘下4cm、剑突下7cm, 胃黏膜明显出血、嗅及大量酒味。尸血酒精检测:乙醇140mg/100ml。 (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 病理检验:死者宋某脑底部蛛网膜下腔出血最明显处发现血管畸形, 生长方式为类海绵状血管瘤, 多个脑切面均未见脑挫伤灶。病理诊断: (1) 脑底部浅表血管壁发育畸形, 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 室管膜瘤伴砂粒体形成;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 心肌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少许漏血性出血。鉴定结论:死者宋某系脑底血管畸形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外力作用等均可诱发脑底畸形血管破裂出血。
案例2 (图8~12) 2007年7月21日8时许, 某茶馆发生一起凶杀案, 受害人安某被人用木棒多次击打头部后死亡。尸体检验:死者安某, 女, 身长152cm,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发黑, 发长40~45cm。尸斑浅淡、暗红色, 尸僵未形成。左顶枕部有一8cm×1.1cm和一5.5cm×0.7cm条形创口, 深达颅骨, 创缘不整齐, 创壁不光滑, 创腔内有组织间桥和毛发黏附;右顶部有一9cm×8cm×2cm头皮血肿。左上睑淤血、肿胀, 双眼闭, 睑结膜苍白, 角膜清晰, 能透视瞳孔, 双瞳等大、形圆、直径0.5cm。口、鼻腔未见出血和分泌物, 外耳道无出血。唇、舌及口腔黏膜无破损。颈部无损伤。胸廓对称、无畸形, 胸骨、肋骨无骨折。腹膨隆, 未见损伤。会阴部、脊椎、四肢无损伤。解剖见:右侧帽状腱膜下广泛性出血, 右颞顶部骨缝处有一5cm×0.3cm骨折。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 脑实质未见出血和挫伤;颈部肌群无出血, 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无骨折, 喉头无水肿。胸部肌群无出血, 锁骨、胸骨、肋骨无骨折。心、肺、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大小肠、子宫及附件未见损伤。病理检验:全脑重1 200g, 左颞叶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小脑及脑干实质未见出血。病理诊断: (1) 大脑左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脑淤血、水肿。鉴定结论:死者安某系被棍棒类钝器多次击打头部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2 讨论
人脑表面, 被有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被膜。蛛网膜是一层极其菲薄的膜, 因上面布满网状血管而得名。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之为蛛网膜下腔。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 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 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 它并非某种特定的疾病, 而是某些伤、病的综合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按发生原因通常分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 (非外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 两者的鉴别诊断尤其是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是法医检案的重要任务, 其甄别要点主要有。
2.1 出血原因和诱发因素
从出血原因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单一, 通常为皮质静脉和软脑膜在脑挫伤时破裂, 或者额面部外伤头部突然后仰致脑底动脉破裂,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必有明确的外伤史, 主要是头部钝器伤, 可伴有脑皮质挫伤、裂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 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指脑实质出血, 血液冲破脑组织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 尽管原因很多, 但通常没有确切的外伤史, 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和脑 (脊髓) 血管畸形, 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 尤以前者居多, 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 (烟雾病) 、颅内肿瘤、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等;通常30岁以前发病者, 多为血管畸形, 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50岁以上发病者, 往往提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肿瘤。
从诱发因素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伴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诸如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突然负重、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除了确切的外力作用外, 通常没有上述诱发因素。
本文宋某在大量饮酒、情绪激动、争执推拉中突然发病, 系饮酒、激动、外力等综合因素诱发的脑底畸形血管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原因并非外力直接打击;而安某则是在头部遭棍棒多次重击, 以致头皮出血、颅骨骨折的情况下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系典型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两者有质的区别。因此, 纵然有蛛网膜下腔血液的大量蓄积, 没有机械性暴力存在的客观依据,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论就难以成立。外力作用是区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2.2 出血部位与血液分布
从出血部位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位于脑挫伤区, 外力作用可以造成伤侧脑挫 (裂) 伤, 皮质静脉、软脑膜破裂出血, 血液局限在打击部位;也可以造成对侧皮质静脉、软脑膜破裂, 出现对冲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部位发生在对侧;和/或造成双侧皮质静脉、软脑膜破裂, 出血部位发生在伤侧和对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血管多为椎动脉、脑底动脉及其分支、脑表面小血管, 没有明显的脑挫伤灶, 出血部位集中在畸形、病变、薄弱区。
从血液分布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界限明显, 多呈非对称性点片状分布或弥漫性分布, 在伴有多发性脑挫 (裂) 伤时, 呈现以脑挫伤灶为中心的片状分布或弥漫至整个大脑半球;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位于脑基底部, 呈弥漫性分布, 界限不显。
2.3 伤病过程与发病历史
从伤病过程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尽管起病急, 突然发生, 不分昼夜, 病前也常无先兆, 但通常都有一个可以述明的发病过程和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 头痛 (尤其是枕部剧烈撕裂样头痛或胀痛) 、呕吐 (大量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循环障碍, 颅内压增高, 故常伴有频繁呕吐) 和颈项强直 (血液刺激脑膜引起颈部肌肉痉挛) 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大主症;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 病程短暂, 通常缺乏上述临床症状。
从发病历史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自身潜在疾病因素的存在, 通常有反复头痛的病史;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外力作用的直接引发, 通常没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4 血液性状与客观检查
从血液性状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出血量不多, 也少有出现凝血块;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多, 且易形成凝血块。
从客观检查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仔细病检通常能找到病变组织和破裂血管, 脑脊液检查呈均匀一致性的血性脑脊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可以从头皮、颅骨和不同程度的脑挫 (裂) 伤上找到外力存在的客观依据。
总之,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尤其是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综合分析出血原因、出血部位、血液性状、血液分布、伤病过程和诱发因素等, 结合客观检查,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难鉴别。在此, 外力因素的把握和暴力蛛迹的捕捉至关重要。
下腔出血 篇2
方法 选2003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通过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心理护理、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等健康教育,病人均康复出院,无合并症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篇3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干预;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23-01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蛛网膜下隙出血占脑卒中的10%左右。好发于青壮年。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隙出血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蛛网膜下隙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以下主要介绍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8年6月到2014年9月所有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30例,均为首发病,男18例,女12例。最小30岁,最大80岁。平均48.2岁,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和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取护理干预。
2护理
2.1急性疼痛
2.1.1休息与饮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30°;卧床期间禁止起坐、沐浴、如厕及其他下床活动,协助病人完成一切日常活动;限制探视,保持病室的安静、舒适,避免声、光刺激,治疗护理活动也应集中进行,避免频繁接触和打扰病人休息[1];给予营养支持,开始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渐改为半流质;病人有意识障碍、呕吐不止时,暂禁食。如经治疗护理1个月左右,病人症状好转、经头颅CT检查证实血液基本吸收或经DSA检查没有发现颅内血管病变者,可遵医嘱逐渐抬高床头、床上坐位、下床站立和适当活动。
2.1.2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记录24小时尿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见“脑出血的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纤溶药物:抑制纤维溶解酶形成,推迟血块溶解和防止再出血。常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巴曲酶(立止血,batroxobin,reptilase)和维生素K3(vitaminK3)等[2]。遵医嘱应用钙通道阻滞剂:能降低细胞内Ca2+水平的药物均能扩张血管,解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防止脑缺血。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nimodipine)注射液,10mg,6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共7~14天,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或口服尼莫地平片40~60mg,4~6次/天,持续3周。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药物,遵医嘱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10~20ml,2次/周)。密切观察病人头痛情况、意识状态、呼吸、心率、心律、脉搏、瞳孔变化、神经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2恐惧护理目标: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措施:指导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与预后,以及DSA检查的目的与安全性等相关知识。告知病人头痛的原因,随着出血停止、血肿吸收,头痛会逐渐缓解;DSA检查是明确病因的一项比较安全的检查措施,指导病人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检查;家属应关心、体贴病人,为其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督促尽早检查和手术,发现再出血征象及时就诊。
2.3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护理目标:病人不发生再出血,或发生后得到及时处理。护理措施:应对病情进行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率较高,以5~11天为高峰,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24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严密监测病人在病情好转后,有无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抽搐发作等,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生命征,检查脑膜刺激征是否阳性。一旦发现病人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血压急剧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和止血药。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完成一切日常活动;限制探视,保持病室的安静、舒适,避免声、光刺激;病人有意识障碍、呕吐不止时,暂禁食;治疗护理活动应集中进行[3]。
2.4知识缺乏护理目标:病人能说出本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护理措施:告知病人本病的相关知识,向病人解释头痛的原因,强调绝对卧床休息、情绪稳定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合理休息,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容易导致再出血的各种诱因,指导病人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喷嚏和劳累等使血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保持大便通畅,如便秘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血压过高时遵医嘱降压,病人烦躁时给予镇静处理等;生活有规律,合理饮食,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保持稳定的情绪;育龄期女性,在SAH发病后1~2年内避免妊娠和分娩。告知病人应避免诱因,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及家属如发现再次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急剧升高、意识障碍等再出血征象应及时就診。
3健康指导
向病人家属介绍本病基本知识,使其对本病病因有所了解,知道蛛网膜下隙出血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易复发、易再出血。病人能够高度重视本病,但又不过分紧张,能配合治疗护理,能进行自我观察,发现头晕、头痛等病情变化,能及时就诊。要特别注意指导病人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打喷嚏、剧烈咳嗽、情绪激动、饮酒等再出血的诱因。保持大便通畅,女病人患病后1~2年内避免妊娠及分娩。督促有条件的病人尽早进行手术,从根本上防止再出血。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49.
[2]宋光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2)∶88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篇4
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经头颅CT证实的SAH患者,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2007年蛛网膜下腔出血280例, 男158例, 女122例;2008年360例, 男202例, 女158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入院病情、受伤原因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方法
2.1 统一思想, 明确SAH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部分护理人员常将护士的照料者形象与社会上的保姆、看护者等形象等同起来而不愿承担基础护理的职责, 久而久之, 形成了对基础护理的认识误区, 认为这些工作应由家属来做。因此, 针对这种现状, 本科在推出生活护理时做了充分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2.1.1 准备阶段的思想动员
召开全科人员思想动员会, 从护理的本源、现代护理的要求以及患者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让大家统一思想, 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认识。
2.1.2 实施过程的经验交流
在第1个月内, 由护士长每天带领2~3名护士为患者做基础护理, 每天与大家交流实践经验与体会, 大家通过1个月的实践效果进一步认识到了基础护理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2.2 制定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2.2.1 工作模式及岗位设置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 实行了弹性排班制, 每天安排1~2名护士带领1~2名护工上基础护理班, 由她们每天早晚负责SAH患者的基础护理, 夏天上班时间:6:30-10:30、19:00-21:00, 冬天7:00-11:00、18:30-20:30。
2.3 质量控制
2.3.1 完善基础护理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成立护士长-基础护理质控员-责任护士质控网。各级人员各尽其职严格管理, 责任护士每天查看SAH患者的护理情况, 现场控制, 保证“三短九洁”, 基础护理质控员和护士长不定期查看, 对可能出现的护理并发症进行重点监护,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护士长每周、每月进行总结、评价1次, 提出改进措施[2]。
2.3.2 制定基础护理质量标准
针对部分护士认为基础护理是“软任务”, 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 因而轻视或者简化的现象, 制定了细化的质量标准, 将没有医嘱的“软指标” 转化成可控制又可操作的“硬指标”, 如新入院SAH患者在4 h内必须完成卫生处置, 必须人人更换病员服, 保证患者口腔无异味、无感染, 尿道口无异味、无分泌物, 皮肤完整、无压迹、无红斑, 每天每人早晚拍背各达5 min/次。
3 结果
3.1 加强SAH患者基础护理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加强SAH患者的基础护理管理前后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泌尿系感染3项观察指标分别经χ2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说明加强SAH患者的基础护理管理后, 降低了3项并发症发生率。压疮发生率经精确χ2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加强基础护理管理后无褥疮发生。
3.2 加强SAH患者基础护理前后患者“三短九洁”合格率及满意度
加强SAH患者的基础护理管理前后患者“三短九洁”合格率、满意度分别经χ2检验, P<0.001、P<0.01, 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强SAH患者基础护理管理后,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三短九洁”合格率。
4 讨论
提高了SAH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 通过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护理的实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以前SAH患者的大部分基础护理工作依赖家属完成, 现在, SAH患者所有的基础护理工作全部由护士完成, 这种工作模式的改变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形象 医疗市场的竞争促使医院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让患者高度满意, 从而拓展医院的市场份额, 有利于护理人员把握护理专业的本质和精髓, 促进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琴.护理质量保证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2) :71.
尼莫地平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因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一类出血性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此病患者约占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有50%~70%的此病患者在发病后2~6天内可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脑血管痉挛可加重患者头痛和意识障碍的症状,并可使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更大的损害。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须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研究表明,此药对脑血管的舒张作用比对人体其他部位血管的舒张作用要强得多。尼莫地平具有良好的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中,阻止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阻断脑血管和神经元中的钙离子通道,因此具有增加脑组织供血量、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氧和神经元进行性受损的状况、修复受损的脑神经、减轻头痛、防治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病症的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若在发病后6个小时内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往往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临床实践证实,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的疗效要优于口服此药,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首选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用药7~l0天为一个疗程。使用一个疗程的尼莫地平注射液后,患者可改用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每次服30~40毫克,每日服3次,连续用药3~4周为一个疗程。尼莫地平的常见副作用是可导致患者血压下降,故患者在使用此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极少数患者在使用尼莫地平后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象。总的来说,尼莫地平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的特点,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DSA检查的103例患者,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51例, 平均年龄57.3岁, 发病前有明确病因的70例, 其中情绪激动30例, 酒后6例, 活动时34例。既往有高血压67例, 冠心病34例, 脑出血病史5例。
1.2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突然头痛、呕吐94例, 一过性意识丧失32例, 昏迷20例, 癫痫发作12例, 有精神症状8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4例, 颈强直90例, 病理征45例。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3例。
1.3 CT检查及脑脊液检查 均在3d内行CT检查, 阳性100例, 主要表现侧裂、基底、纵裂或脑沟内高密度影, 伴颅内血肿25例。3例CT未见异常, 脑脊液检查为均匀血性脑脊液。
1.4 DSA检查 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 发病到造影时间最短为15h, 最长4周。
2结果
103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18例, 脑血管畸形2例, 动脉瘤83例,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0例, 后交通动脉瘤23例, 大脑中动脉瘤20例, 大脑前动脉瘤3例, 基底动脉瘤5例, 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40例栓塞治疗中39例成功, 造影复查病变消失, 1例失败行开颅手术。开颅手术26例, 手术均成功, 术后发生出血1例, 大面积脑梗死2例。
3讨论
CT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影像手段。24h内其敏感度可达90%~98%[1], 本组诊断阳性率为97.1%。8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动脉瘤破裂的结果[2], 本组动脉瘤检出率为80.6%, 与文献报道相符。蛛网膜下腔出血大约12%的病人在到达医院前死亡, 其30d病死率为40%。再出血是病人在亚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24h之内再出血的发生率是4%, 2周再出血发生率总计为27%。因此进一步查找出血原因, 针对病因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再出血, 降低死亡及致残率。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因素检查有CT血管成像 (CTA)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和血管造影三种方法。血管造影可以检查细小的颅内血管的走形和形态, 仍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后的死亡率明显高, 因此早期检查及治疗对病人的收益更大, 应尽早进行。临床上通常对HuntHess1-4级的动脉瘤患者在72h内处理动脉瘤, 对如何治疗HuntHess-5级患者仍有争议。本组检查有93例在病后3d内进行, 10例在2周后。这10例主要是在我院开展此种手术之初。而栓塞治疗的40例中有35例均在3d内完成, 开颅手术的26例中有20例在3d内, 6例在2周后进行。
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在没有栓塞技术之前的首选手术。同栓塞手术相比, 夹闭术的创伤较大。本组中夹闭术后1例出血, 2例大面积脑梗死, 但由于例数较少且无统计学处理, 所以本组中栓塞与夹闭无严格的比较。但在某一具体病人中, 多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和总体病情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与附近血管的关系, 都需要进行分析, 以确定采取最合适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杜程纲, 李安民, 张志文, 付相平.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伤员预后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
下腔出血 篇7
1 临床资料
79例SAH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45例;年龄18~82岁, 平均50岁;治愈37例, 好转34例, 死亡8例;本组12例致再出血诱因中过早起床活动3例, 便秘4例, 尿潴留1例, 用力咳嗽2例, 情绪激动2例。
2 诱因分析
2.1 过早活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口愈合未够牢固, 起床活动导致血压突然增高, 使未愈合血管再次裂开致出血。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为40%, 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后2周复发率最高, 其次为第3~4周, 因此强调卧床时间不能少于4周[2]。
2.2 便秘、尿潴留
尿潴留用力排尿及大便秘结用力排便时, 腹压增高, 血压上升, 可致脑血管破裂。
2.3 用力咳嗽
用力咳嗽、喷嚏等均可引起血压上升, 导致脑血管瘤再次破裂出血。
2.4 情绪激动
由于患病、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可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不良心理, 致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使血压升高。此外还可引起血管痉挛, 血压升高, 从而导致再出血。
3 护理对策
3.1 绝对卧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吃喝拉撒都应在床上进行,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下床, 尽量就地治疗, 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必要外出检查时须将床一起移去。护理时要向患者耐心讲解卧床的重要性, 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逐渐养成卧床的习惯。在患者卧床时间达4周后, 在医生的指导下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 再逐渐起床。本组病例中3例因不听医务人员劝告, 在不允许起床的时间内, 提前起床活动, 突然跌倒在地, 引起再出血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深, 昏迷。
3.2 排便指导
由于卧床及疾病的影响, 患者易便秘, 因此要指导患者正确排便, 不应用力, 以避免用力过度造成再次出血。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生便秘和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危害, 嘱患者不可忽视便意, 力争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同时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尽量避免灌肠, 以免增加腹压致血压升高。对于便秘严重者应进行肛门指诊后直接从肛门取出粪便。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 进食高维生素、含较多粗纤维食物, 适当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香蕉。本组有5例用力排便后致再出血经积极治疗而治愈好转3例, 死亡2例。
3.3 心理指导
医护人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热情、关心, 多与患者交流, 发现患者痛苦要及时处理, 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长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 及对病痛、病残和对死亡的恐惧。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住院环境, 多询问、多关心、多接近患者, 消除他们不良情绪, 让其对自己的病情有思想准备。另外护士需告知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出哀痛、悲伤的情绪, 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 避免过忧过喜, 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尽可能低调处理[3]。本组有2例患者住院6周好转, 给予办理出院时, 因心情过于兴奋, 突发再出血致病情加重, 抢救无效死亡。
3.4 其他
①发病初期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少食为宜;疾病恢复期给予普食, 多食蔬菜、水果, 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②剧烈的头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和恐惧, 护理时应保持环境安静, 轻轻按摩头部, 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放松情绪, 必要时给予脱水剂、镇痛剂、镇静剂或腰穿减压;③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 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引起咳嗽、咳痰。护士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有痰时指导患者轻轻地将痰咳出, 避免用力咳嗽、咳痰, 痰稠难咳者可雾化痰液使之易咳出;④患者出院后, 要定期复查, 忌烟、酒, 避免情绪激动, 饮食上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防止便秘, 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649.
[2]方向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及预后数学模型的建立.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6) :374.
1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SAH患者中男64例,女96例,男女之比1:1.5。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平均52岁,以45~60岁多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1例,活动中发病122例(76.25%),静态发病38例(23.75%)。临床表现:160例有头痛者120例(75%),呕吐者115例(71.9%),意识障碍48例(30%),抽搐25例(15.6%),偏瘫41例(25.6%),脑膜刺激征阳性者129例(80.6%),精神症状14例(8.8%),动眼神经麻痹13例(8.1%),玻璃体下出血5例(3.1%),病理反射阳性者60例(37.5%)。
1.2 辅助检查
148例做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9例正常;64例腰穿均为淡红色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33例脑压升高。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纤溶、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对确诊为脑血管痉挛的病人给予激素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好转:遗留轻偏瘫、单瘫或脑积水。
2 结果
治愈103例,好转15例,死亡42例。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17例(10.6%),发生在2周以内9例,其中11例死亡。脑血管痉挛28例,发生在10d以内者26例,其中5例死亡。
3 讨论
3.1 诊断
典型的SAH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一过性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而局灶神经体征往往缺如,腰穿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或脑CT、MRI示脑蛛网膜间隙或脑池内出血影像,这样的病人诊断不难,但有部分病人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本组病人仅有115例有典型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而其他的人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SAH多因动脉硬化性微动脉瘤破裂而发病,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亦少,且多伴有脑萎缩,故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较轻或缺如,再者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10%~17%,对SAH的应激耐受性降低,故老年人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比较突出[1]。另外,CT和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特异的诊断手段,阴性者仍不能除外SAH,对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最好给予腰穿检查,以防漏诊。
3.2 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
再出血是SAH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再出血可能发生于第一次出血的任何时间,尤以距前一次出血10~14d为高峰[2],本组17例再出血9例,发生于2周以内,可见2周内是再出血的高发期。其病理生理基础为首次出血的2周内纤溶系统处于活跃阶段,使破裂处的血凝块发生溶解,所以防止再出血除避免病人情绪激动、用力和过早活动外,抗纤溶治疗是预防的关键。脑血管痉挛,早发性出现于出血的数十分钟到数小时,迟发性发生于出血后4~15d,7~10d为高峰期[3]。本组28例脑血管痉挛患者26例发生在10d以内。由此可见2周内亦是脑血管痉挛的高发期,此时应注意和再出血的鉴别。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因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和脑脊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增加有关,如氧合血红蛋白、5-羟色胺、血栓烷A2、组织胺等,以及SAH影响了血管壁的营养和造成血管壁的炎性反应.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较多,目前认为最好的防治方法为:(1)早期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去除手术区蛛网膜下腔内血块;(2)维持循环血流量稳定,保持脑有效灌注;(3)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本组用激素治疗脑血管痉挛也收到了良好效果,28例脑血管痉挛仅死亡5例。综上所述,SAH的早期防治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田春先,曲艳萍,李昕.老年人单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2;20(11):659
[2]安东林,石进,吕强,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检查的意义[J].中国神经精神杂志,1995;21:22
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临床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科室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样本抽取采用随机抽样法,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 (60.38±8.67) 岁。发病至就医时间均在4 d内。其中11例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 10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脑脊液置换疗法组
常规给予镇静, 脱水降颅压和抗感染等一般处理和必要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配合脑脊液置换术。手术方法:选取侧卧位, 将头屈曲, 从L3-4或L4-5间隙用17G硬膜外穿刺针进针, 放出脑脊液5~15 m L, 再注射5~l5 m L人工脑脊液, 完成一次置换后停止2~3 min再重复进行, 使得置换总量达到20~30 m L停止。每隔两天进行一次置换, 一共5次。全程无菌操作。
1.2.2 常规内科治疗组
常规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和抗感染等一般处理和必要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头疼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头疼程度进行自测评分;②昏迷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4], 昏迷程度越重者的昏迷指数越低分;③脑积水发生率;④脑血管痉挛发生率;⑤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脊液置换疗法组:VAS评分、GCS评分均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脊液置换疗法组:脑积血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常规内科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疗效对比具体见表1。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多发年龄为40~60岁。原因多种, 最主要的是颅内动脉瘤, 除此外还有脑外伤、高血压、动脉硬化、动静脉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 此外还有大约10%左右的患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5,6,7]。通常发病急, 难以预料, 诱发因素很多, 包括高血压、情绪激动、咳嗽、过度用力、搬动重物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持续性的头疼, 且普通止痛药无效, 呕吐、短暂性的神志不清等。该病容易造成继发性的脑组织损伤, 其主要为以下4个方面: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会阻塞第四脑室、中脑导水管、基底池, 对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畅通产生影响, 此外, 由于血液阻塞蛛网膜颗粒, 再加上此病分解产物中含有胆红质、铁血黄素等物质, 可能造成蛛网膜粘连, 妨碍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造成颅内压升高, 引发一系列损害;②可能致使钙离子通道开放, 导致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甚至神经细胞死亡;③此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有害代谢产物会对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 所以在治疗时应在早期清除积血和有害代谢产物;④在该病刺激下红细胞破裂可产生有害物质导致脑血管痉挛, 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脑梗死[8]。
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有效缩短脑脊液的澄清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继续性损伤的可能。根据资料显示, 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 能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和此次研究相符, 此次研究中, 脑脊液置换疗法头疼情况更轻、昏迷程度更轻, 同时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情况更少。但是需注意, 要防止放夜过快、过度。容易产生脑疝、塌陷等严重后果。而放夜过少, 则会延长脑脊液的澄清时间, 导致患者头疼。因此, 在脑脊液置换需合理控制放夜的量和流速以便达到最好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 为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室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1例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 10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比两组头疼视觉模拟评分 (VAS) 、昏迷程度评分 (GCS) 、脑积水发生情况、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 脑脊液置换疗法组VAS评分、GCS评分均优于一般内科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脊液置换疗法脑积血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常规内科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比常规内科治疗方式疗效更为显著, 同时能有效减轻患者头痛, 降低脑积水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 其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内科治疗,脑脊液置换疗法
参考文献
[1]Enomoto Y, Yoshimura S, Yamada K, et al.Convulsion during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fasudil hydrochlor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l Med Chir (Tokyo) , 2010, 50 (1) :7-11.
[2]钱进先, 李磊, 陆士奇, 等.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 (9) :997-1002.
[3]王朝艳, 程敬亮, 王琳琳, 等.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诊断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6) :839-842.
[4]曹国彬, 陆永建, 王俊华, 等.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3) :2407-2408.
[5]Wang Z, Fang Q, Dang BQ, et al.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 to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ts[J].Ann Clin Lab Sci, 2012, 42 (1) :14-20.
[6]Sarrafzadeh A, Copin JC, Bengualid DJ, et 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concentration in the cerebral extracellular fluid of patients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l Res, 2012, 34 (5) :455-461.
[7]郭宗铎, 孙晓川, 何朝晖, 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MMP-9的表达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1 (1) :71-74.
下腔出血 篇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科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例,经积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例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 龄36-56岁,其中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4例,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1例,原因不明2例.
1.2结果 通过内科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患者治愈9例,好转4例,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再出血2例,死亡1例.
2 护理体会
2.1临床护理:(1)心理护理 因为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患者剧烈头痛,伴有烦躁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护士应多关心病人,态度和蔼,利用肢体语言安慰患者,让病人感到亲切,告知病人随着出血停止,血肿的吸收,头痛会逐渐缓解;避免一切外来不良刺激和干扰,尽量减少探视和谈话,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等训练身心放松,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止痛药。(2)体位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嘱绝对卧床4-6周,头部抬高,既保持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又保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翻身时避免头部转动幅度过大,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避免头部震动,避免频繁接触和打扰病人休息,治疗护理活动集中进行,病人烦躁时给予镇静剂应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止痛药指导;病人床上使用便盆,绝对不能下床大小便,如有便秘,避免过度用力,给予缓泻剂或润滑药物,如果导片开塞露等,切忌灌肠,以免腹压突然增加。
2.2 并发症的观察:(1)再出血:是SAH的急性严重并发症,病死率约为50%左右。出血后24小时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发病1个月内再出血的分先都较高。2周内再出血发生率为20%~30%,1个月为30%。再出血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入院时昏迷、高龄、女性、收缩压超过170mmHg的患者再出血的风险较大[1]。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深、抽搐、原有症状及体征加重或重新出现等。确诊主要依据上述表现、CT显示原有出血的增加或腰椎穿刺脑脊液含血量增加等。(2)脑血管痉挛: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大约20-30%的SAH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引起迟发性缺血性损伤,可继发脑梗死。早发性脑血管痉挛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始发于出血后3~5天,5~14天为高峰,2~4周逐渐减少。临床表现为意识改变、局灶神经功能损害(如偏瘫、失语等),动脉瘤附近脑组织损害的症状通常最严重[2]。(3)脑积水:约15-20%的SAH患者会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3]。急性脑积水于发病后1周内发生,由于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形成血凝块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属畸形阻塞性脑积水;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和记忆损害,肿着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大部分可随出血被吸收而好转。迟发性脑积水发生于SAH后2~3周,为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进行性精神智力障碍、步态异常及尿便障碍。脑脊液压力正常,头CT或MRI显示脑室扩大。
2.3用药的护理:急性期给予抗纤溶药,如6-氨基乙酸24h缓慢连续应用,静脉给药时输液速度以40~60滴/min为宜,同时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早搏、皮疹等。降颅压药如甘露醇在15~20min内滴入,滴速慢达不到降颅压作用,药物不可渗出血管外,以防组织坏死,对伴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加强护理防护措施。缓解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用量24mg/d,采用微量注射泵以1mg/h的滴速,24h持续静脉给药7~14d,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注意根据血压调节剂量;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可擅自把避光用物移开,以免药物失效[4]。
2.4 腰穿的护理:腰椎穿刺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采用腰穿放血性脑脊液的方法治疗,一方面可降低颅内压力;另一方面可减少血性脑脊液刺激,减轻头痛;还可以减轻或防止血性脑脊液引起的蛛网膜下腔粘连,预防脑积水。腰穿前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目的方法,去除恐惧紧张心理,取得合作。术中帮助病人稳定情绪,保持腰穿体位,避免乱动引起误伤,如需咳嗽,告诉医生,暂停操作避免损失组织和移动穿刺位置,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及生命体征变化。
2.5康复护理:该病大部分可痊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少部分留有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首先要求达到心理康复,向患者介绍康复知识和护理计划,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在建立积极心态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训练,不仅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且有助于建立脑的侧支循环,促进脑功能,减少复发。如四周后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急性期后不能进食者此时可鼓励自行经口进食,训练膀胱自行排尿,定时排便,帮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而勿一切代理。
3 出院指导
耐心向患者家属解释家庭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起居,饮食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脑力劳动和过重的体力劳动及剧烈体育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 经过3~4个月的渐进训練后,酌情恢复部分轻体力工作一般1年后恢复全天劳动,女性患者1~2年内避免妊娠。
参考文献:
[1] 贾爱兰.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体会[J]. 现代护理,2008,5 8) :172-173.
[2] 徐明昌.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 22) :171.
[3] 吴江主编.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179.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探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 女1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7岁, 最大年龄为79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 主要体现在头痛、腰腿疼痛以及出现了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症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B1组与B2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针对B2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方法 (补液治疗、止血治疗以及降颅压治疗等) 给予治疗。针对B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选择尼莫同+缓慢放脑脊液进行治疗。首先采用尼莫同 (40~60 mg) 对患者进行治疗, tid~qid。之后对患者实施脱水降压治疗 (甘露醇) , 之后对患者使用缓慢放脑脊液进行脑脊液置换术, 每次放脑脊液10~20ml, 每周2~3次, 选择患者3~4腰椎实施穿刺, 确保放脑脊液的速度缓慢, 避免出现脑疝的情况。完成手术后将无菌辅料铺盖在患者的穿刺点, 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在对B1组患者与B2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给予密切监测, 一经发现异常, 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确保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性[1]。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 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无效:临床症状表现无任何缓解, 生活质量未得到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进行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并统计。利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 利用率 (%) 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 无显著意义[3]。
2 结果
B1组患者与B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 临床症状表现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发现, B1组高于B2组患者明显 (P<0.05) , 具体情况可见表1。
注:同B2组患者进行比较, aP<0.05
3 讨论
患者患有先天性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因素。患者患有此种疾病后之所以临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主要是因为再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及出现了脑积水以及出现蛛网膜粘连等系列症状造成的。针对此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 防止再出血、预防脑血管痉挛, 为了减轻患者因为疾病产生的痛苦, 成功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针对患者采用尼莫同与缓慢放脑脊液实施联合用药, 在治疗后表现了诸多的优点, 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成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经过本次的研究发现, B1组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法进行治疗后, 同B2组患者比较发现, 治疗有效率高于B2组明显 (P>0.05) 。此外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在对患者准备治疗前, 首先需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 确保患者身体指标表现平稳, 之后对患者联合用药治疗。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 降低患者临床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特别是针对老年患者, 在疾病发作过程中脑内出血量非常大, 往往会产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对患者采用尼莫同+缓慢放脑脊液进行治疗后, 有效降低了上述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成功凸显临床联合用药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采用有效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B1组 (观察组15例) 与B2组 (对照组15例) 。针对B2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方法给予治疗;针对B1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尼莫同+缓慢放脑脊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比B1组患者与B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治疗有效率, B1组明显高于B2组 (P<0.05) 。结论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采用尼莫同+缓慢放脑脊液进行治疗, 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成功突显联合用药治疗的意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同,缓慢放脑脊液,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任婷婷, 查太香, 李影, 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探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1 (25) :105-106.
[2]曾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中国医学工程, 2013, 3 (25) :35-36.
【下腔出血】推荐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07-14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06-02
蛛网膜下腔脑出血06-24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12-2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09-2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06-09
下腔静脉瘤10-08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论文06-05
蛛网膜下腔积血06-13
蛛网膜下腔缺血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