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检测(共7篇)
出血检测 篇1
大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有重要价值, 因此隐血试验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临床检查主要采用两大方法是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易受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1];免疫法是目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不受饮食限制、特异性高而被广泛应用。同时检测粪便中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联合免疫法, 可以显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阳性率, 避免血红蛋白受到肠道细菌及肠道黏膜的作用变性产生假阴性[2]。该研究选用联合免疫法和改良匹拉米洞法对6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200例健康人进行大便隐血检测,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剂
(1) 联合免疫法检测粪便中人血红蛋白 (Hb) 及转铁蛋白 (Tf) 的免疫试剂盒; (2) 化学法改良匹拉米洞法粪便隐血试剂采用珠海贝索 (BASO) FECAL OB-II试剂盒, 二者均严格按照说明书判定试验结果。
1.2 标本来源
65例患者经胃肠内窥镜确诊有消化道出血 (包括胃肠肿瘤、溃疡、息肉、炎症) ;200例健康者经内窥镜检查无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2 结果
2.1 特异性比较
将人及猪、羊、鸡、鼠的血液配制成100 mg/L的血红蛋白液, 分别检测, 见表1。
2.2 上下消化道出血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胃肠内窥镜检查明确上下消化道病变并引起出血的65例病例, 发现联合免疫法较改良匹拉米洞法阳性检出率高。结果见表2。
2.3 健康人群检测结果
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依粪便肉眼色泽分组, 联合免疫法在各组均未见假阳性。
经随访得知:8例改良的匹拉米洞法为阳性者使用动物肉类或含过氧化物酶类蔬菜 (如菠菜、西红柿等) , 1例两种方法均阳性者, 临床提示该患者咽喉部充血水肿明显, 考虑有小部分血液吞入胃部。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可有多种病因引起, 严重时常危及人的性命;如果每年体检中都做隐血试验, 再加上一定数量的直肠和肠镜检查, 2/3肠癌患者在可治愈阶段即被检出, 而隐血试验是检测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大便隐血常规检查多采用化学法, 其原理基于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部分由催化氧化物分解的作用[3], 各种动物性食品 (如动物血、肝脏等) 中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食用含高活性的植物过氧化氢酶的蔬菜水果等均可使隐血试验呈假阳性反应。服用某些具有还原性药物如铁剂、泌剂可呈阴性反应。联合免疫法基于液相色谱的原理与乳胶凝集法相结合来检测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Tf在健康人粪便中几乎不存在, 而消化道出血时大量存在。在表1的检测中表明, 联合免疫法特异性较强, 不受外源性物质干扰。健康对照组在正常饮食情况下留取标本 (见表3) , 改良的匹拉米洞法检测出9例阳性 (除1例与联合免疫法结果一致) , 均与食入肉类、菠菜等相关, 进而表明联合免疫法特异性强。
两种方法对6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隐血结果显示 (见表2) , 当联合免疫法单一检测Hb或Tf,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标本中, Hb阳性率83%, Tf阳性率86%, 联合各检测时阳性率89%;改良的匹拉米洞法阳性率75%。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标本中, Hb阳性率88%, Tf阳性率93%, 联合检测时阳性率97%;改良的匹拉米洞阳性率86%。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Tf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是因为Hb在消化道易受细菌和酶的作用而变性, 使其抗原性降低, Tf在消化道内的抗菌能力强, 稳定。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检测中, 联合免疫检出率明显高于改良的匹拉米洞法, 临床调查2例大便隐血联合免疫检测阳性 (大便中Tf含量较Hb高) 而改良的匹拉米洞法为阴性均为恶性肿瘤患者, 说明肿瘤患者的粪便中可出现大量Tf而Hb相对较少, 联合免疫法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特别事恶性肿瘤患者有较高的准确性。
联合免疫法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可测定0.2μg/ml的Hb, 50ng/mL的Tf,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遗传性无转铁蛋白血症、某些恶性疾病可导致Tf值低下[4], Hb易变性, 因此化学法作为检测的互补, 还是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此外, 粪便的性状是固体, 血液或血红蛋白不能均匀分布, 对标本多点采样分析很重要, 同时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 以便作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摘要:目的 采用人血红蛋白 (Hb) 及转铁蛋白 (Tf) 联合免疫法和改良匹拉米洞法进行大便隐血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联合免疫法和改良匹拉米洞法对6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200例健康者大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的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免疫法特异性高,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标本中, Hb阳性率83%, Tf阳性率86%, 联合检测是阳性率89%;改良匹拉米洞法阳性率75%。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标本中, Hb阳性率88%, Tf阳性率93%, 联合检测时阳性率97%;改良匹拉米洞法阳性率86%。结论 联合免疫法师诊断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便隐血,免疫法,化学法
参考文献
[1]钟惠澜, 施正信, 邓家栋.热带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
[2]内田夫.新免疫学便潜血反应[J].临床病理, 1990, 37 (1) :58-62.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10-311.
[4]三好博文.免疫学便潜血: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同时检测的实用性[J].日消集检志, 1989, 83 (1) :97.
出血检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住院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发生产后出血患者50例作为产后出血组, 选取同期住院分娩出血量正常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产后出血组产妇年龄23~31岁, 平均 (27.8±3.5) 岁;平均孕周 (39.3±2.3) 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2~33岁, 平均 (28.1±3.5) 岁;平均孕周 (39.5±2.6) 周。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 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中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部分[3], 所有产妇既往无出血史, 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 未接受过抗凝治疗。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产妇均在产前2 d内及产后1 d内静脉采血, 采用北京思塔高诊断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plasma fibrinogen, FIB) 试剂盒对凝血四项进行检测。仪器使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 正常参考值标准
TT的正常参考值为14.1~20.1 s, 超出3 s为异常;PT的正常参考值为11.0~17.0 s, 超出3 s为异常;APTT的正常参考值为21.9~37.9 s, 超出10 s为异常;FIB的正常参考值为2~6 g/L。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凝血四项异常比率比较
组内比较显示,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凝血四项异常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比较结果显示, 产前及产后, 产后出血组凝血四项异常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产妇凝血四项检测值比较
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前、产后凝血四项检测值差异不显著 (P>0.05) ;产后出血组产后PT、APTT值较产前显著升高, FIB值较产前显著降低 (P<0.05) , TT值无显著变化 (P>0.05) 。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产前及产后, 产后出血组PT和APT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且产后出血组产后FIB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产前相比, #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 约占分娩人数的3%。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 其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但仍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5]。产后出血与产妇凝血功能间存在相关性, 而凝血四项是临床上对出血的重要诊断指标, 已有研究表明凝血四项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及D-Dimer等与产后出血相关[6,7], 由此, 我们猜测通过检测凝血四项是否可以对产后出血起到一定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产前及产后, 产后出血组凝血四项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产后出血可能与凝血四项指标改变有关。此外, 产后出血组产前及产后的PT和APT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FIB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与对照组产妇的高凝血状态相比, 产后出血组产妇处于低凝血状态。由此可见, 对孕产妇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可能在预测产后出血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贾娜尔·阿德勒, 商郑梅.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分系统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宫缩剂作用效果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 (61) :88-89.
[2]颜建英, 黄科华, 刘青闽, 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系统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4, 30 (10) :791-797.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4]陈波.产后出血289例的临床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5]杨军, 李彬.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在诊断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 2015, 44 (17) :2384-2385, 2388.
[6]陈小婷, 林艳萍, 林灿英.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J].当代医学, 2016, 22 (09) :52-53.
出血检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41例诊断为原因不明的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62~69岁,平均(65.3±0.9)岁;左侧鼻出血20例,右侧鼻出血16例,双侧鼻出血5例。同时选取同期的40例正常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1~70岁,平均(66.2±1.0)岁;对照组的老年人曾有过鼻出血,但均无第2次,左侧鼻出血18例,右侧鼻出血16例,双侧鼻出血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公司生产)对两组人员所采血液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对两组人员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并于检测10 min后进行第2次检测,再分别检测凝血四项[4,5],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集适量全血,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FIB及TT。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对两组人员2 次检测的凝血四项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
与观察组第1次比较,*P<0.05,**P<0.01;与观察组第2次比较,#P<0.05,##P<0.01
由表2可见,第1次检测后,观察组PT、APTT、FIB及T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1次与第2次检测PT、APTT及T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1次与第2次检测的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第1次与第2次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次检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PT、APTT及T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2次检测所得的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凝血四项的变化较为明显。
3 讨论
老年难治性鼻出血近年来比较常见,其对老年人的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如处理不当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等危险症状,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6]。难治性鼻出血一般指鼻腔反复多次出血,日出血量较大,经反复鼻腔填塞而不能止血,且经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鼻出血。因此,治疗上首先强调止血,以避免人体过量失血而导致失血性休克,且如反复填塞,还可对患者造成头昏、呼吸不畅等不适感,但暂时的止血治疗只是治标不治本,如何找引起反复出血的最根本因素,并将其解决才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7,8,9]。本研究中,笔者旨在寻找引起反复出血的血液系统发面的变化,从而解决凝血-纤溶系统方面的原因,以期从血液方面找出最佳治疗方法。现今多采用手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笔者在此研究中希望找出可以不经手术治疗即可治疗鼻出血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对患者机体损伤的目的。本研究发现,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四项较健康老年人变化幅度大,其原因可能为出血引起的血液系统的自身正常免疫性变化[10,11,12],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若从这个方面着手治疗,采用能调节凝血系统的药物进行治疗,则可解决出血的问题,而尽量避免手术,以减少手术带给患者的伤痛与其他不适感,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反复出血的问题。由本研究还可以看出,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四项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调节凝血系统的目的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难治性鼻出血,尤其是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机制明显不同于健康人,对于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治疗时考虑凝血方面的原因,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难治性鼻出血凝血机制方面的问题及对其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41例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诊断为原因不明的难治性鼻出血;选取同期的40例正常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四项等凝血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各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难治性鼻出血,尤其是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机制明显不同于健康人,对于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治疗时考虑凝血方面的原因,对治疗有积极意义。
出血检测 篇4
关键词:脑出血,前白蛋白,预后,随访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中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1]。虽然目前对脑出血的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有多种方法,例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C-反应蛋白等,但是仍欠理想。
血清前白蛋白可作为营养不良的诊断与监测指标,若前白蛋白持续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2,3]。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4,5,6,7,8]。对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是否有类似作用,目前研究资料较少见[9]。
本研究检测原发性脑出血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定与预后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诊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内科住院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23例。 纳入标准:脑出血全部经CT证实,且部位位于基底节区;入院后24h内检测血 清前白蛋 白水平。排除标准:出血量大需要手术治疗;非基底节部出血;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部出血;出血前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同时将在我院体检的年龄与性别均匹配的健康者(n =100)作为空白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起病后90d通过电话回访或门诊回访评估MRS评分,其中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而3分~6分定义为预后差[10]。
1.2研究方法
1.2.1标本采集及血清前白蛋白测定患者空腹于06:00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1.2.2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由SPSS 11.0统计学软件完成。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各组间比 较采用F卡方检验 。将具有意 义的指标 行Logistic回归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23例,男性68例,女性55例,年龄49.5岁±6.8岁 (24岁~82岁)。 对照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45.5岁±8.9岁(25岁~81岁)。年龄与性别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112)。详见表1。高血压性脑出血(101例, 82.1%)、动静脉畸形(11例,8.9%,外院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5例,4.1%,外院脑血管造影或核磁共振证实)、海绵状血管瘤(4例,3.3%,外院核磁共振证实),烟雾病(2例,1.6%,外院脑血管造影证实)。
2.2血清前白蛋白水平123例患者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为(209.4±73.1)mg/L。对照组为(264.5±9 8.2)mg/L,两组血清前白蛋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2.3不同MRS评分分组临床资料比较MRS=0 ~2分组(预后良好组)和MRS=3分 ~6分组(预后差组),结果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血清前白蛋白、INR和纤维蛋 白原等指 标存在统 计学意义 (P< 0.05)。预后差组具有更低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P = 0.001)。详见表1。
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同型半胱 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血清前白蛋白、INR、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等8个临床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血清前白蛋白对差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详见表2。
3讨论
血清前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清蛋白,在血浆中含量少,主要功能是运输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并具有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增强免疫力的能力。血清前白蛋白也是一种急性负时相反应蛋白,是组织的修补材料,其血清含量的改变比血清白蛋白更能敏感快速地反映肝细胞的早期损害,以及体内蛋白质更新转换及消耗的变化[10]。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能迅速反映营养状态,损伤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越低,预后越不良, 因此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实用性的生物标记物[11]。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血清前白蛋白与原发性脑出血预后的关系。
本结果提示,脑出血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水平较正常人低。脑出血后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急性时相蛋白的变化,包括这种降低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这些与以往颅脑损伤、感染、肾脏损伤、肝硬化的研究结果一致[4]。本研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入院时低血清前白蛋白和年龄是独立的预后差危险因子。 血清前白蛋白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表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可以增加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相比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能更灵敏地反映脑外伤后机体的应激状态。陈都等[9]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前白蛋白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表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可以增加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但是这种低血清前白蛋白机制尚不清楚。首先与脑出血后营养消耗引起的继发性改变有关。其次,脑出血后可引起激素水平改变,继发炎性介导物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则导致了低血清前白蛋白[4]。但是这些仅仅是推测,仍需确切的证据来进一步证实。
出血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27~62岁, 平均年龄 (45.13±5.79) 岁。另选取同期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 (43.94±2.76) 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内,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ml, 采集后保存于抗凝管内, 并在标本采集后2h内完成相关指数测定。使用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 包括血小板数量 (PLT) 、血小板体积的分布宽度 (PDW) 、血小板压积 (PCT) 及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两组同期按照相同方法, 进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文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表示;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PLT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及多尿期均有显著下降;PDW在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均低于对照组;PCT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与多尿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且在低血压休克期降至最低, 与PLT的变化规律一致;MPV在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均高于对照组, 以低血压休克期最高。详见表1。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HFRS的主要病理性变化为:机体感染病毒后, 由于病毒的大量复制, 引起相应抗体的产生, 抗原抗体结合而成的产物则将于血管壁等组织处沉积, 导致全身性的小血管损伤, 表现为明显的肾功能损伤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2]。 (1) PLT:导致PLT下降的因素主要为机体患病后, 容易引起能量消耗, 导致PLT的大量损耗, 进而加重病毒对骨髓功能的抑制, 导致巨核细胞增殖受限。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及多尿期间的PLT均低于对照组, 且低血压休克期降至最低。 (2) MPV:由于血小板的损伤加重引起血小板降低后, MPV增高, 反之则MPV下降[3]。本文中HFRS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与少尿期的MPV均高于对照组, 与此期间内的血小板破坏量增多有关;而在多尿期与恢复期则逐渐正常, 表明在多尿期与恢复期的骨髓组织可正常生成血小板, 或血小板破坏受到抑制。 (3) PDW:作为血小板体积变化的异质性参数, 其水平上升表明血小板的离散程度增加。本文中观察组在低血压休克期与少尿期的PDW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4) PCT:大量研究表明PCT在HFRS患者体内的变化水平与PLT有正相关关系,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的PCT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及多尿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PLT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且在恢复期内逐渐趋于正常。与相关文献研究具有一致性[3]。
综上所述, 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检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诊断与病情分析中有重要意义,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诊治中需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冯友喜, 周亚军, 陈鑫.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6) :2013-2015.
[2]谷存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3) :745-746, 749.
出血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 年3 月至2014 年9 月本院神经外科及ICU收治的脑出血术后患者。排除标准: 2 周内有细菌感染、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心功能不全等) 、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情况。入选46 例,其中男33 例,女13例,年龄52 ~ 75 岁,平均( 57. 75 ±9. 44)岁,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 SOFA) 平均( 8. 47±2. 92) 分。
1. 2 方法
1. 2. 1 分组: 根据细菌检测( 痰培养、血培养) 结果,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 A组) 18 例( 男13 例,女5 例) 和感染组( B组) 28 例( 男20 例,女8 例) 。2 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温、白细胞计数( WBC) 、C反应蛋白( CRP) 、SOF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2 床旁PCT快速测定: 入院后第1、2、3、5、7 天采静脉血测定PCT值。血清PCT水平采用北京LEPU公司生产的Quant-GOLD-1 型免疫定量分析仪,配套LEPU科技PCT专用检测试纸,通过传感器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色谱信号转化为光谱信号( 金标法) 进行检测( 检测范围0. 1 ~ 50 ng/ml) 。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tata 12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A组与B组PCT比较
2组患者各时点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其中B组患者PCT第1 天即升高,3 d后逐渐下降,见表2。
2.2 B组中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各时点PCT比较
以14 d转归将B组患者分为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2 个亚组各时点PCT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1 ) ,见表3。
注: 与A组同时比较,**P<0. 01
注: 与存活亚组比较,**P<0. 01
3 讨论
PCT来自定位于第11 号染色体上( 11p15,4) 的单拷贝基因,该基因由2800 个碱基对组成,含6 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转录后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包括N端84 个氨基酸、活性降钙素和降钙蛋白三部分。降钙素原前体在内源多肽酶作用下剪掉n Pro-CT端单一序列,生成116 个氨基酸的PCT,分子量约为13 k D,PCT和降钙素具有一个相同的32 个氨基酸的序列( 60 ~ 91 位) 。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2]。PCT在健康个体中的浓度非常低( <0. 1 ng/ml) ,几乎不能被检测到,并且在活体内外都是非常稳定的蛋白,半衰期大约20 ~ 24 h,对于重症感染患者,PCT在内毒素等细胞因子诱导下,2 ~ 3 h开始增加,内毒素产生后2 h血浆中可检测到,6 ~ 8 h体内浓度快速升高,12 ~ 48 h到达峰值,2 ~ 3d后恢复正常[3]。因此血清中PCT浓度升高可以用于早期判断是否存在全身细菌感染[4]。2001 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已把PCT作为脓毒症诊断指标之一,并在2008 年的指南中将PCT高于正常值上限2 倍定义为感染指标[5]。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第1 天合并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 P<0. 01) ; 而传统的炎症指标( 最高体温、WBC、中性粒细胞分类) 以及CRP、SOF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5) ,这可能与大脑中枢受损引起中枢性高热及各类炎症因子应激性升高有关。本研究提示在重度脑出血患者中早期检测血清PCT即可区分感染与非感染状态,这与既往的文献资料一致[6,7]。
在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中,合并感染组PCT水平始终高于非感染组,在感染早期即开始升高,在感染第3 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随着感染的控制接近正常。这不但提示血清PCT水平升高可反映感染持续存在的状态,同时血清PCT动态变化也可反映感染控制情况,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国外学者Briel等[8]临床研究认为PCT可指导成年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因此在重度脑出血患者中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可能是避免滥用抗生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Nylen等[9]报道在动物脓毒症模型中PCT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致死因子,最近的研究也表明PCT水平与患者死亡率有关[10]。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入院第14 天为界将合并感染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发现死亡组各时段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且在死亡组中血清PCT在第3 天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无明显下降。因此我们推测血清PCT水平持续升高在此类疾病中提示预后不良,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对评估重度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血清PCT是早期区分脑出血患者感染与否的特异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炎症指标( 如体温、WBC、CRP) 。同时,在重度脑出血患者中床旁动态监测其水平对指导抗生素使用、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Carlet J.Rapid diagnostic methods in the detection of sepsi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1999,13(2):483-494.
[2]Becker KL,Snider R,Nylen ES.Procalcitonin in sepsis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a harmful biomarker and a therapeutic target[J].Br J Pharmacol,2010,159(2):253-264.
[3]Endo S,Aikawa N,Fujishima S,et al.Usefulness of procalcitonin serum level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severe sepsis from sepsis: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J Infect Chemother,2008,14(3):244-249.
[4]董宏艳,刘先华,周智勇,等.降钙素原和APACHⅡ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6):457.
[5]Dellinger RP,Levy MM,Carlet JM,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08[J].Crit Care Med,2008,36(1):296-327.
[6]Nargis W,Ibrahim M,Ahamed BU,et al.Procalcitonin versus Creactive protein:Usefulness as biomarker of sepsis in ICU patient[J].Int J Crit Illn Inj Sci,2014,4(3):195-199.
[7]Jolivet P,Christen G,Seematter G,et al.Usefulness of biomarkers of sepsis in the ICU[J].Rev Med Suisse,2011,7(321):2430-2434.
[8]Briel M,Christ-Crain M,Young J,et al.Procalcitonin-guided antibiotic use versus a standard approach for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rimary car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t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J].BMC Fam Pract,2005,45(6):34.
[9]Nylen ES,Whang KT,Sinider TH,et al.Mortality is increased by procalcitonin and decreased by an antiserum reactive to procalcitonin in experimental sepsis[J].Crit Care Med,1998,26(6):1001-1006.
出血检测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944例粪便标本,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917例,女1 027例;年龄0~82岁。消康保便隐血试纸和转铁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购自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血红蛋白的检测
用采便棒采集便样后,将其放入装有缓冲液的小试管中,充分混匀便样;撕开铝锡箔袋,取出试纸条;将试纸标有MAX箭头的一端插入待测样本中,待测标本界面不得超过MAX线;5 min内判读结果。在反应线和控制线同时出现一条色带,代表OB阳性,提示标本有隐形出血;在控制线出现一条色带,反应线无色带出现,则为阴性,即提示标本无隐性出血;在控制线和反应线均无色带出现,或在反应线出现一条色带,表明试验无效。血红蛋白的检测范围为0.2~2 000.0μg/m L。
1.2.2 转铁蛋白的检测
方法同上,其中转铁蛋白的检测范围为40 ng/m L~400μg/m L。
1.2.3 联合检测法
OB法和TF法有任何一项为阳性,联合检测法即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其中,TF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OB法,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0.38,P<0.01),联合检测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OB法,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6.01,P<0.01)。虽然联合检测法的阳性率(11.11%)略高于TF法的阳性率(9.62%),但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P=0.127>0.05)。见表1。
注:与OB法比较,*P=0
3 讨论
转铁蛋白的检测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5]。现在常规检查方法是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方法种类繁多,但试验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基于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黄素部分有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作用,能催化试剂中的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新生态氧,氧化上述色原物质而呈色,颜色的深浅反映了血红蛋白的多少[6]。免疫法检测的指标一般是人血红蛋白或人红细胞基质,所用抗体是抗人血红蛋白抗体或抗人红细胞基质抗体,检测人血红蛋白可检出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检测人红细胞基质只能检出下消化道出血。但是血红蛋白由于受到肠内细菌的作用及大肠黏膜产生的黏液成分的影响而变性,易出现假阴性反应。转铁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用来检测粪便中的转铁蛋白,可以排除以上方法的缺点,不仅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还对消化道出血者阳性率有显著的提高[7]。
在粪便的形成过程中,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一定与之混合均匀,而且消化道出血具有间断性,所以要连续3次检测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只要一次结果为阳性,就可认为有隐形性出血存在。免疫法检测便隐血的结果呈阳性,可能由于以下干扰情况导致,如牙龈、口鼻腔出血,月经出血、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刺激胃肠道造成的出血,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8]。
出现柏油样便时,血红蛋白浓度超出2 000μg/m L检测范围可能会因为前滞反应出现假阴性结果,此时需要充分稀释便样后再进行测试。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药品的使用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上、下消化道的感染、损伤、肿瘤和胃肠不适所致的出血病例有所增加。单纯的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十二指肠及胃以上部位的上消化道出血则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血红蛋白在消化道存留时间过长,可能被胃酸或肠道内细菌分泌的酶所降解或破坏,使其免疫原性减弱或出现假阴性的结果[9,10,11],此时应增加样本浓度检测或者连续检测3次,并结合临床进行判断。现我科开展的金标法测定粪便中转铁蛋白隐血试验,两法联用,填补了血红蛋白法测定的缺陷,减少了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漏诊[12]。
就像其他检验方法一样,便隐血试验不能对胃肠道出血性疾病做出结论性诊断,只能作为筛选或辅助诊断用,但是不能代替临床内窥镜、X线片和其他检查。对于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法(OB)、转铁蛋白法(TF)和联合法检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 944例临床标本分别使用转铁蛋白法、血红蛋白法和联合法进行潜血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率转铁蛋白法为9.62%,血红蛋白法为5.76%,血红蛋白法与转铁蛋白法联合检测时为11.11%。其中,TF法、联合检测法与OB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TF法与联合检测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铁蛋白法是检测大便潜血试验敏感的方法,血红蛋白法的敏感度最低。应用转铁蛋白法可以提高大便潜血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