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患者

2024-12-13

出血患者(精选12篇)

出血患者 篇1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其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病死率非常高, 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也是目前中老年人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年轻人如患有高血压也可并发脑出血。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性微动脉瘤或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在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下, 可导致血管破裂, 造成脑实质内出血。基底节出血较为常见, 出血的血管多为豆纹动脉, 血液通常侵入丘脑或尾状核延伸至内囊至侧脑室。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叶出血及脑室出血。

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外科手术清除血肿, 降低增高的颅内压, 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 改善脑血液循环, 使受压脑组织及早恢复, 术后主要以抗炎、止血、降压等药物持续静脉输液为主。内科急性期主要以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为主。

资料显示一些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或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不当造成的, 因此做好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在整个病程中尤为重要。在护理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休息与安全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4周~6周, 床头抬高15°~30°, 头部置冰袋, 以减轻脑水肿;翻身时要动作轻柔, 并且避免过多搬动及长途运送;对于谵妄、躁动不安的患者加保护性床栏, 必要时以约束带适当约束, 以防患者自行拔除管道或坠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发生;保持环境安静、安全, 严格限制探视人员, 特别是在发病2周内;避免各种刺激, 患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应当集中进行。

2 饮食与营养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 为避免进食发生呛咳、窒息, 可将头偏向一侧, 给予糊状饮食。喂食速度宜慢, 进食过程中避免交谈。对于病情已稳定, 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及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在发病的1 h~2 h内应当禁食。急性期为患者提供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并且限制钠盐的摄入。鼻饲流质一般4~5次/d, 每次200~300 m L, 灌入食物不宜过热、过冷, 以37~39℃为宜, 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在留置胃管过程中应当定时回抽胃液, 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现象,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每日口腔护理2次。

3 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各项生活护理, 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 保持身体洁净、干爽。对于昏迷、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 并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 勿用力排便, 如感大便费力或者便秘, 应给予腹部按摩, 饮食中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 可食用香蕉或者蜂蜜,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禁止加压排尿及用力屏气排便, 防止再次脑出血。

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等并详细记录。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予以负压吸痰, 并且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要注意尿量及水电解质的变化, 防止低钾血症和肾功能受损。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脑疝表现, 有无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现象。保持肢体功能位, 指导和协助肢体被动运动, 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适当变换体位, 以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发生压疮。

5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解释患病的原因及预后, 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减少一切不良刺激,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 健康宣教

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并发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瘤, 而脑出血的发病大多因用力和情绪改变等外部因素使血压骤然升高所致。应指导患者尽量避免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各种因素, 如: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 避免过分喜悦、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等不良心理和惊吓等刺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睡眠, 适当运动, 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和突然用力过猛;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戒烟酒。高血压是脑出血的常见诱因, 服用降压药物要按时定量,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防止血压骤升骤降, 加重病情。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护理人员只有严格落实脑出血护理措施, 才能防止出血加重,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出血患者 篇2

【应急预案】

(一)加强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术后如果第一次便血超过20ml,应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安慰患者不要害怕、惊慌。

(二)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检测血压,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如肛门镜、肠镜、负压吸引器、冷光源、器械包等,并积极配合医生查找出血原因,进行止血。

(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止血后6h内每15-30min检测生命体征一次,6h后改为1~2h一次。12h后改为4~8小时一次,并做好记录。

(四)止血后继续严密观察有无腹胀,以及大便的性质、量、颜色,警惕二次出血。

(五)24h内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舒适卧位,稳定后可以下床活动。排便时勿用力、勿久蹲,以免再次引发出血。

(六)嘱患者24小时停止进食,如无再次出血,可进无刺激、少渣的流质饮食,大便颜色由黑色转为正常后,改为普通饮食,以营养丰富、粗纤维多的食物为主,多饮水每日(6-8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七)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听取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情,使其有安全感。

(八)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6h内,据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

【程序】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 脑出血;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71-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36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体会。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0-80岁。入院时意识障碍4例,神志清楚32例,口齿不清7例,失语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2 护 理

2.1 入院后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

2.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 肺部感染的预防 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2.2 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 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2次,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锻炼排尿功能。

2.2.3 便秘的预防及护理 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

2.2.4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应给与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鱼、鸡蛋、牛奶,并注意补充矿物质及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力。[1]

2.2.5 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 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

2.2.6 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 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2.2.7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

2.3 功能锻练

2.3.1 急性期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

2.3.2 如一侧肢体偏瘫、无意识障碍者应尽早开始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带一定强制性和一定强度的肢体被动运动,同时配合按摩肌肉和针灸疗法,以促进自主神经机能的恢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同时还可以对大脑形成反馈刺激,有效防止并发症。被动训练应做到活动充分,合理适度,循序渐进。[2]

2.3.3 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2.4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部分患者由脑出血所致性格怪异,使家人难以接受。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可采用交谈笔记、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求,告诉患者功能障碍经过积极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

3 护理体会

脑出血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造成的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失语、心理障碍等。护理人员要重视与病人和家属的有效沟通,工作中严格遵循公正、平等、不伤害的伦理原则,从细节入手,始终保持“审慎”的职业态度,对病人的权利给以尊重和保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仁爱[3]。以上36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有22例患者生活能自理,11例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3例患者需协助生活,无一例伴有并发症而出院。疾病的愈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只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想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红,贺琳晰,范玲.压疮病人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2,26(8B):2147-2148.

[2] 王宝媛.神经科疾病与护理[J].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9.

小量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小量脑出血,再出血,发生率

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在我国年发病数超过50万,幸存者致残率为50%。而小量脑出血患者由于意识清楚或意识障碍问题较轻,易烦躁,情绪不稳定,导致血压波动过大以及长期卧床造成的便秘等症状,极易诱发再出血,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我院选取2009年1~6月8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患者通便、血压控制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6月在我科治疗的8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6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89岁。均为首次发病,通过头颅CT确诊为小量脑出血(<30 ml)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9例,其中间断服药42例,从未服药17例,从未测过血压1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入院后行常规护理,如脱水、降颅压、镇静,便秘给予缓泻剂等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除常规护理外,针对再出血原因进行如下护理干预:

1.2.2. 1 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左右,避免搬动。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床头抬高30°左右,保持颈部平直,有利于静脉回流,以减轻头部充血水肿。帮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动作轻柔,尤其是头颈部转动时要缓慢,以免加重出血。保持病房清洁安静,经常通风换气,避免患者躁动,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必须让患者养成卧床排大小便的习惯,严禁下床排大小便,避免造成再出血。

1.2.2. 2 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脑出血患者由于头痛、呕吐,生活不能自理,易产生烦躁、恐惧、忧虑等情绪变化,尤其是偏瘫或失语者,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来安慰和鼓励患者: (1) 争取家属陪伴,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焦躁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向患者说明颅内出血、水肿可致颅高压,而引起头痛、呕吐,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以取得配合。 (3) 患者所处的环境应安静、舒适,且光线柔和,避免由于环境的刺激而加重头痛的症状。 (4) 指导患者学会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放松术。 (5) 减少探视次数,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6) 遵医嘱,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总之,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防止因情绪变化诱发再出血。

1.2.2. 3 合理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血压波动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更是颅内再出血的重要因素,因此密切观察血压的波动变化,及时妥善地处理,使血压稳定在适当的范围。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脑损伤。研究表明,平均动脉压在8.0~18.6 kPa之间时,脑血管可自行调节,保持血流量在一个恒定的水平,如血压<8.0 kPa时,则脑血流量下降,而血压>18.0 kPa时,毛细血管压增高可致脑水肿[2]。因此,应将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入院时收缩压<18.6 kPa,可不必过于限制补液,适当调整使收缩压≥18.6 k Pa;对于患者收缩压在18.6~24.0 kPa之间时,注意观察即可,无需特殊处理;当收缩压>26.0 kPa时可适当选用降压药,24 h的补液量应≤1 000 ml。

1.2.2. 4 进行脑保护

脑出血急性期常规给予冰帽降温持续进行脑保护。脑部低温可降低氧耗,减少乳酸堆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内源性毒素对脑细胞的损害,以降低再出血的几率。

1.2.2. 5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由于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比较弱,食物含水较少,易引起便秘,此类患者比较常见且比较痛苦,而且会再次诱发出血,使病情加重,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患者入院后即采取干预措施: (1) 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入院后患者可能发生便秘的情况,嘱患者勿用力大便,否则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 (2) 饮食方法上,嘱患者多饮水,意识障碍者给予鼻饲饮食,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参照参考文献[3]中所提供的老人食谱进行合理饮食。 (3) 护士指导家属早晚按摩腹部,促进肠管蠕动。按临床常规进行腹部按摩,每日2~3次,每次10~20圈[4]。 (4) 使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5]。便秘者有便意时给予开塞露纳肛,必要时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并有护士或家属在旁监护,避免用力屏气,意识障碍者注意观察排便间隔天数,一般2~3 d排1次即可,若时间过久或大便干结,可给予开塞露或番泻叶等处理。

1.2.2. 6 做好出院指导

戒除烟酒,调畅情志,适量运动,合理饮食,规律服药,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或停药,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血压及正确的血压判断方法。出院后做好患者随访及登记工作,一般每半个月打1次电话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正确的指导,每月患者复诊一次,进行必要的复查,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高血压、便秘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中,近65%有高血压病史,而高血压是再出血的重要诱发因素,清醒患者的紧张、恐惧,意识障碍患者的烦躁、易动,均会使患者的血压升高而导致再出血。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导致胃肠蠕动失调[6]。因此,脑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轻肠蠕动。便秘也易诱发再出血,排便时过度屏气使颅压骤然升高,从而引起再出血,另外,血压控制不稳定,骤升骤降也易诱发再出血。可见,脑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靠常规护理达不到理想的远期康复的效果。而脑出血患者出院后血压的控制、再出血的预防同住院期间同等重要,对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干预的掌握情况进行薄弱环节的指导,使患者出院后血压保持稳定,大便保持通畅,从而降低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本研究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小量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防治有明显的近期疗效,而且远期效果也比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秀珍.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34-237.

[2]于淑芹, 张晓艳, 赵晓丽, 等.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0) :178-179.

[3]郑凤君.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早期康复护理32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242.

[4]李建荣.便秘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4) :1227-1228.

[5]徐云红.健康教育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5.

出血患者 篇5

【摘要】目的研究对急诊胃出血患者抢救中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胃出血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止血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的对应值;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胃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不仅能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急诊胃出血抢救优质护理

急性胃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疼、呕吐、消化道功能紊乱等,暴饮暴食、长期使用刺激性食物、饮食过冷过热或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引发该病症[1]。对胃出血患者实施适宜的护理手段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重要影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护理能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法,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是一整套科学的护理方案[2]。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急诊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胃出血患者120例,按照对其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1:29;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24±3.64)岁;其中,7例胃癌、19例消化性溃疡、34例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观察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51.38±3.17)岁;其中,8例胃癌、20例消化性溃疡、32例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

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其方法主要包括为患者止血、抑制患者胃酸分泌、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止血护理:为患者止血时,帮助患者采取平卧体位,抬高下肢,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由大量呕血导致患者窒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迅速止血,采用粗大血管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处理,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在止血过程中,若患者出现腹痛、恶心等情况,要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有无再次出血的现象。若患者出现精神状态萎靡、意识不清、嗜睡等症状时,说明患者的病情较危险,护理人员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对其进行治疗。

(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先向患者宣教胃病的相关常识以及疾病治疗的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其情绪。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用激励的语言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保持患者愉悦、乐观精神状态的方法,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并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评分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巧、护理舒适度等。85分以下为不满意;85~95分为基本满意;95~100分为非常满意,0~100分范围内,分数越高则表明满意程度越高。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将所有统计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x2检验,采用率(%)表示,若检验结果为P<0.05,表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7.59±5.21)h,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26.47±6.32)h,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护理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1.67%,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5)。详见表1。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习惯的转变,急性胃出血疾病的发生概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在治疗急性胃出血患者的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模式成为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制造舒心的治疗氛围不仅能为实现早日康复的目标,还能促进护患之间和谐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7.59±5.21)h,显著长于观察组患者的(26.47±6.32)h;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两组数据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篇6

【关键词】 脑出血;依达拉奉;临床治疗;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66-01

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对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7例,皆来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脑出血患者,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5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4.5)岁。将67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为34例患者,对照组为33例患者,两者患者在年龄、性别、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等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67例患者通过MRI及CT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即选择维生素C3.0g及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需连续使用14d,同时选择125-250m的甘露醇,浓度为20%,给予静脉滴注,一天3次,每隔6h至8h进行一次静脉滴注。此外,应对患者的颅内压与血压进行相应的控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以及应激性溃疡等多种对症治疗[1]。对照组33例患者均选择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选择30mg的依达拉奉给予静脉滴注,每天2次,需持续使用14d。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其评分减少在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基本改善,其评分减少在46%以上,但不超过90%,病残程度为1-3级。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有所改善,其评分减少在18%以上,但不超过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无任何变化,其评分减少在18%以下。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无任何变化,其评分增加至18%以上,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2.2 治疗结果 对照组3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73%,治疗组34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06%。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如表1。

3 结 论

脑出血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与患者动静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患者患有高血压,且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其脑淀粉样血管出现病变,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动静脉出现畸形等等,都可以引发脑出血。脑出血通常出现在内囊四周及壳核[2]。

对于脑出血患者,其血肿扩大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其可以在数小时之间连续地扩大,血肿扩大可引起周围脑损伤,而其通常出现在出血后的几天内。出血对患者大脑造成严重的影响,使患者脑组织出现膨胀性损害,进而引发脑组织移位等症状,其出血可以侵入患者的脑室,对患者丘脑造成严重的损伤,阻碍患者病灶附近脑组织血液的循环,不利于患者脑出血的预后[3]。在临床医学上,脑出血的治疗可分为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若患者小脑半球出血小于10ml,幕上出血量超过50ml,则可以选择外科治疗,即手术治疗;若患者脑出血量超过20ml,则可以选择内科治疗,即常规控制患者的颅内压与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以及应激性溃疡等多种对症治疗[4]。在内科治疗中,依达拉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清除患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患者脑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对患者的脂质过氧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以阻碍患者脑梗死附近部分脑血流量的流失,减少或者避免患者神经细胞出现氧化损伤,抑制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脑细胞,对患者疾病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本文治疗组34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其总有效率为97.06%,与对照组常规治疗(72.73%)相比,其治疗效果比较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苏平,赵楠,张红莲,刘俊,马钢,吴均,岑键昌,刘兴海.微创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05):11-13.

[2] 李忠效,冯涛.高血压脑出血38 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22):146.

[3] 迁荣军,徐卫明,赵洪洋,张方成,林敏华,符荣,杨林,周迎春.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近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02):97-100.

[4] 陶保平,李卫东,何庆璋,丁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因素[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24(01):44-46.

出血患者 篇7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原因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保障孕产妇健康仍是产科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江苏省5家医院1999~2008年发生产后出血的1707份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和研究, 了解其产前、产时及产后相关因素, 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主要出血原因, 以便做好早期预防、早期预测及处理,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围生期母婴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汇总1999~2008年江苏省5家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苏北人民医院、高邮人民医院、南通市狼山镇医院) 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1707例。对产妇的一般情况 (如年龄、孕产次、既往病史、子宫手术史) 、此次妊娠情况 (如宫高腹围、羊水情况、胎盘位置、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分娩情况 (如分娩方式、产程进展、新生儿体重、产时情况、发生产后出血的时间、出血量及原因) 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

1.2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 (1) 产后24 h出血量≥500 m L; (2) 产后2 h出血量≥400 m 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

在发生产后出血的1707例孕妇中, 不同高危因素的病例数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其中931例有流产史孕妇中, 发生前置胎盘的有235例 (25.2%) , 776例无流产史孕妇中, 发生前置胎盘70例 (9.0%) , 二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部分孕妇有一种以上高危因素, 分别列入统计

2.2 有高危因素者及无高危因素者出血量比较

1707例孕妇中无上述高危因素者[146 (8.6%) ]与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高危因素者[1561 (91.4%) ]产后平均出血量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无高危因素者比较, ▲P<0.01

2.3 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量

在1707例产后出血病例中, 剖宫产[1098 (64.3%) ]和阴道分娩[609 (35.7%) ]产妇平均出血量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与剖宫产比较, ▲P<0.01

2.4 产后出血原因及所占比例

1707例产后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具体病例数及所占比例见表4。

注:*部分病例包含1种以上原因, 分别列入统计

2.5 不同出血原因导致的产后出血量及出血时间

1707例产后出血病例中, 1468例 (86.0%) 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 239例 (14.0%) 发生在产后>2~24 h;1507例 (88.3%) 失血量≤1000 m L, 143例 (8.4%) 失血量>1000~2000 m L, 57例 (3.3%) 失血量为2000 m L以上。

1707例产后出血病例中, 1618例是仅由一种原因导致的产后出血。不同出血原因导致的产后出血时间及出血量:见表5、6。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量与软产道损伤导致的产后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31) ;胎盘因素与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产前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是多样的, 如表1所示, 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流产史、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年龄≥35岁、胎盘粘连、植入、多胎妊娠、产程延长或停滞、子宫手术史、胎盘早剥、羊水过多、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在1707例产后出血中, 931例患者 (55.1%) 有流产史, 在高危因素中位居首位, 且流产≥2次者364例, 流产妇女中重复流产率39.1%。多项研究表明, 流产可以损伤子宫内膜甚至子宫肌层, 再次妊娠时可引起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在931例有流产史孕妇中, 发生前置胎盘的有235例 (25.2%) , 明显高于无流产史孕妇中发生前置胎盘的比例 (9.0%) , 故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胎盘异常是居于第二位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 其中前置胎盘者305例 (17.9%) , 胎盘粘连、者150例 (8.8%) , 胎盘早剥者58例 (3.4%) , 这可能与人流等宫腔操作及剖宫产增多有关, 胎盘异常者多有第三产程延长, 影响子宫收缩, 附着的胎盘不能及时完全剥离, 也不足以使胎盘剥离面开放的血窦闭合, 易致产后出血且难以控制。

1707例产后出血中, 271例 (15.9%) 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肌纤维水肿、瘀血而影响子宫收缩, 且在产前多用硫酸镁解痉, 这也会影响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另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导致胎盘早剥, 若胎盘隐性剥离, 血液不能外流而形成胎盘后血肿, 随着压力的增大, 血液可以浸润子宫肌层, 使肌层纤维分离断裂, 收缩力减弱。严重的胎盘早剥, 剥离处的坏死胎盘绒毛和蜕膜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 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 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巨大儿 (239例, 14.0%) 、多胎妊娠 (138例, 8.1%) 、羊水过多 (27例, 1.6%) 使得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 收缩及缩复作用下降, 妊娠合并症增多, 软产道损伤、剖宫产发生率增加, 产后出血的发生亦相应增加。产程延长 (94例, 5.5%) 时, 产妇体力消耗过多, 易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子宫手术史 (60例, 3.5%) 则损伤了子宫肌纤维, 收缩力下降, 另外疤痕处结缔组织增生, 弹性降低, 增加了再次妊娠子宫破裂机率;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12例, 0.7%) 、子宫畸形 (18例, 1.1%) 等子宫病变, 可影响子宫肌收缩力而导致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 1707例孕妇中存在一种或以上高危因素者有1561例 (91.4%) , 其平均出血量为 (782.3±283.3) m L, 明显高于无上述高危因素者[ (571.0±225.7) m L]的平均出血量 (表2) 。故需高度重视产前高危因素, 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减少人工流产率。严格掌握促排卵及辅助生殖技术的指征, 减少医源性多胎妊娠的发生。同时加强孕期保健及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指导孕妇合理膳食、进行相关宣教。产科工作人员应提高产科诊疗水平, 加强产时及产后监护, 减少剖腹产率, 降低母婴并发症。

3.2 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

1707例产后出血病例中, 剖宫产1098例 (64.3%) , 平均出血量为 (836.2±263.2) m L, 明显多于阴道分娩者609例 (35.7%) , 平均出血量为 (634.1±277.1) m L, 这可能与多胎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巨大儿等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产妇多行剖宫产有关, 与手术损伤、缝合不当、感染亦有关。剖宫产在解决难产及妊娠合并症等方面, 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并非无痛无风险, 其并发症、后遗症是不容忽视的。

所调查的医院多有剖宫产率增高的趋势, 剖宫产指征控制不严, 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增多, 而对于瘢痕子宫分娩, 多采用一次剖宫产、次次剖宫产。张小勤[2]报道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成功率为69.9%, 单纯剖宫产史不应作为再次分娩的手术指征。Gielchinsky等[3]报道有剖宫产史者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是无剖宫产史的33倍。Magann等[4]认为剖宫产本身即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美国ALSO课程大纲中指出[5], 阴道分娩平均出血量在500 m L, 而剖宫产则在1000 m L。产科医师, 尤其是年轻医师应当提高阴道分娩的处理能力, 尽量使剖宫产率保持在15%以下。

3.3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1707例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如表4所示, 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1375例 (80.6%) 、胎盘因素346例 (20.3%) 、软产道损伤50例 (2.9%) 、凝血功能障碍21例 (1.2%) 。1468例 (86.0%) 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 239例 (14.0%) 发生在产后2~24 h。故需加强产后2 h的观察和处理, 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 保障母婴健康。

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6,7,8,9]。1294例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中, 平均出血量 (693.9±278.5) m L, 较凝血功能障碍及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量少, 这可能与产后护理及子宫收缩剂的应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需明确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正确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 必要时予宫腔填塞纱条、B-lynch缝合[10,11]等, 减少与控制产后出血。Dildy报道[12]欣母沛治疗产后出血有效率为94.9%, 宜早期应用。

284例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中平均出血量 (938.8±262.9) m L, 仅次于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 这可能与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病理情况下, 子宫无法正常收缩, 胎盘附着处血窦开放, 难以改善有关。术前应充分了解胎盘位置, 做好备血及其他抢救工作, 及时果断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脑出血患者护理体会 篇8

1 脑出血急性期护理

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初期应严密观察血压、呼吸、瞳孔、体温及神志的变化, 并做好详细记录。

1.2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环境安静, 避免各种刺激。绝对卧床休息4~6周, 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 翻身应保护头部, 动作轻柔, 以免加重出血, 抬高床头15°~30°, 促进脑部血液回流, 减轻脑水肿。

1.3 保持呼吸畅通

呼吸受阻的患者解开患者的领扣和腰带, 如有活动假牙先取下, 让患者头侧向一边, 舌后坠患者用舌钳拉出舌头,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并给予氧气吸入。

1.4 低温脑保护

脑出血急性期应常规给予冰帽持续脑保护或冰袋置于枕部降温, 这样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 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能保持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能抑制内源性毒素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 故能降低再出血的危险性。

1.5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起病急, 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或失语等, 需绝对卧床休息, 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 给予耐心解释, 使患者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6 供给营养

意识不清患者, 3~5 d后病情稳定即给予鼻饲适量的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但每餐不宜过饱;有呕吐患者静脉补充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

2 预防并发症

2.1 预防肺部感染

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造成肺部瘀血, 原有支气管炎、昏迷者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被误吸入肺部, 病房内交叉感染等因素造成患者肺部感染, 因此,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体温及呼吸的变化, 加强病房管理, 控制探视及陪护, 做好口腔护理, 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 及时清除口腔、气管分泌物和呕吐物, 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医源性感染, 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气管分泌物多且深而不易咯出者, 应及时吸痰, 尽早做气管切开的准备。

2.2 预防褥疮

应每隔2~3 h给患者翻身拍背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经常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并按摩受压部位, 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使用气垫床或骨隆突处垫以气圈并加用布套。

2.3 预防尿路感染和便秘

尿潴留者应给予持续导尿, 大便干燥时可用导泻剂和开塞露, 应避免灌肠或用力排便, 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 定期做好膀胱冲洗, 对意识清醒者应鼓励多喝水, 多吃蔬菜和水果。

3 并发症护理

3.1 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用棉签蘸盐水擦拭或含嗽;帮助患者翻身、轻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对昏迷者禁服药和保持喉部仰伸, 呼吸道通畅, 重症给予吸氧。

3.2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脑出血发生应激性溃疡主要表现在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多在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 主要为呕血和便血。护理: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生命体征, 观测呕血便血量, 警惕休克发生:呕血明显者可插胃管抽出胃内容物, 并可灌注止血药物;出血多, 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应积极做好输血前准备, 随时执行输血医嘱。进食流质饮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昏迷患者或呕吐者需禁食。

4 康复护理

4.1 心理护理

急性期家属及患者的注意力在抢救生命上, 而在康复期则往往急于功能恢复, 要求很快自理, 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药、新方法治疗者颇多;有部分患者表现悲观、失望, 精神抑郁。因此, 要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身残志不残、身残也要志坚;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 力争取得良好的预后。要与医护人员、家庭配合好, 共同战胜疾病。

4.2 功能锻炼

出血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10例, 女204例。年龄42~72岁, 平均 (53.5±9.3) 岁。所有患者脑出血前都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术前意识分级:Ⅱ级172例, Ⅲ级238例, Ⅳ级204例。血肿30~90mL, 平均 (53.5±7.3) mL。发病至手术时间2.5~32h, 平均 (5.2±1.6) h。该614例患者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 (≤6h) 和晚期手术组 (>6h) , 按手术方式分为小骨窗开颅组和骨瓣开颅组。经统计学分析, 组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表2) 。

注:组间比较, 均P>0.05

注:组间比较, 均P>0.05

1.2 病例入选标准

(1) 基底节区脑出血量≥30mL, 意识状况Ⅱ~Ⅳ级, 瞳孔无散大改变; (2) 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3) 无严重心肺肝肾病变; (4) 近期无使用抗凝药物史; (5) 除外脑动静脉畸形或脑动脉瘤出血。

1.3 术后再出血诊断

术后意识障碍无好转或进行性加重, 频繁呕吐, 呼吸、心率、瞳孔等生命体征持续恶化, 收缩压超过30.7kPa, 血肿腔引流管流出的液体由淡变红或无液体流出 (新鲜血块堵塞) 。头颅CT扫描能确诊, 表现为原手术区出现增大高密度影, 占位效应明显, 脑室受压, 中线移位。

1.4 首次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骨瓣开颅者作颞骨带蒂大骨瓣, 切开硬脑膜后, 从颞中回或颞上回进入血肿腔, 清除血肿后, 血肿腔放置外引流管;小骨窗开颅者, 取患侧颞部斜切口 (外侧裂头皮投影线) , 骨窗直径3cm, 余操作同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PEMS 3.1版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术前意识分级采用秩和检验, 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u检验, 非正态分布者改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8例发生术后再出血, 再出血率7.82% (48/614) ;再出血时间为术后12~72h, 平均 (18.5±16.3) h, 95%可信区间13.8~23.2h;出血量40~70mL, 平均 (55.7±4.3) mL。早期手术组比晚期手术组再出血率高, 8.24% (35/425) >6.88% (13/189) , 小骨窗开颅组比骨瓣开颅再出血率高, 8.24% (34/352) >5.34% (14/262)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再出血确诊后, 16例接受了再次血肿清除手术, 均去骨瓣减压;32例从留置管注入尿激酶稀释液5万U/10mL, 夹管3h后开放, 1次/d, 每天复查CT, 残留血肿量>10mL时可继续注入尿激酶。无1例发生二次术后再出血, 住院存活14例, 死亡34例, 病死率70.8% (34/48) 。

3 讨论

近年来,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明显下降, 但术后再出血仍是棘手问题, 是患者死亡及重度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1], 因此, 研究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体会, 术后再出血与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技巧及血压控制正相关。

3.1 术式选择

小骨窗开颅组再出血率高于骨瓣开颅组, 究其原因:一是小骨窗开颅时, 患侧大脑半球靠虹吸作用仍附着在硬脑膜上, 血肿清除后血肿壁不能塌陷, 此时残留的血肿腔是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原因, 而骨瓣开颅能充分减压[2], 血肿清除时血肿壁即蹋陷, 无血肿腔残留;二是小骨窗开颅直视下止血困难, 不能在血肿壁放置明胶海棉等术后止血物。

3.2 手术时机

脑出血后早期对机体的危害是: (1) 颅内占位致颅内高压, 影响脑血流; (2) 由于“脑内挤压”现象, 导致局部微血管缺血性改变, 6~7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坏死; (3) 血凝块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 如激肽、组胺及5-羟色胺等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4) 严重颅内高压可继发脑疝死亡。因此, 从理论上讲, 血肿清除应该越早越好。本资料早期手术组比晚期手术组再出血率高, 考虑与早期生命征尚不稳定、烦躁不安、出血点止血尚未牢靠等因素有关。如果为了减少术后再出血率而不加选择地推迟手术, 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坏死, 又将会降低治疗效果, 影响愈后。我们体会, 手术时机应结合头颅CT情况、出血时间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如果神志Ⅱ级或Ⅱ级以下, 血肿超过30m L需手术时, 可暂缓手术, 只要在6~24h内清除血肿, 效果良好。神志Ⅲ级或Ⅲ级以上, 说明颅内高压严重, 则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 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减压, 过度等待只会加重不可逆性脑损害, 甚至发生脑疝, 危及生命。

3.3 手术操作技巧

手术操作应准确、缓慢、轻柔、细致。脑内不用或少用电凝, 一般用明胶海绵压迫缓慢止血, 则可顺利清除血肿。贪图快速, 过多使用电凝, 反而容易损伤粗大血管, 造成术后再出血。无论哪种术式, 血肿的清除均应以中心为主, 量约80%为宜, 因为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血肿占位效应, 故不要求完全清除血肿, 残留血肿术后可以通过引流管缓慢引流。术中过多清除血肿, 容易损伤血肿壁, 术后再出血率增高。

3.4 术后血压控制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动脉末梢上常常有许多粟粒状微型动脉瘤, 其血管壁呈玻璃样变性, 弹性差, 当血压增高时, 既可以穿破出血部位血栓再出血, 也可以导致新的血管破裂出血。降低血压可防止再出血已为一些学者所认同[3,4]。本资料病例再出血时的最大收缩压均在30.7kPa以上, 可见高血压患者再出血率高, 尤其是血压波动范围较大时, 尤如拳击运动中的抽手再出击, 对血管壁的瞬间冲击力更大, 更容易再出血, 因此, 在围手术期静脉应用降压药物应精心调整滴速, 一般认为血压控制在21.3/14kPa左右为宜, 不使波动范围太大, 血压低于18.7/8kPa则会导致脑供血不促、脑梗死[5]。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在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技巧、术后血压控制等方面, 回顾性分析614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发生术后再出血, 再出血率7.82% (48/614) 。再出血时间为术后1272h, 平均 (18.5±6.5) h, 95%可信区间13.823.2h。早期手术组比晚期手术组再出血率高, 8.24% (35/425) >6.88% (13/189) , 小骨窗开颅组比骨瓣开颅再出血率高, 8.24% (34/352) >5.34% (14/262)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术后再出血与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技巧、术后血压控制正相关。小骨窗开颅术不能充分减压, 并且手术止血困难, 术后再出血率比骨瓣开颅术高;如病情允许, 手术时间应尽量选择在发病后624h;手术时少用电凝, 清除血肿时应避免损伤血肿壁;术后血压平稳控制在21.3/14kPa左右为宜。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

参考文献

[1]汪远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死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8) :42-44.

[2]吕春潮.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术式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3) :46-47.

[3]OhwakiK, Yano E, Nagashima H, et al.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acute 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relationship between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ematoma enlargement[J].Stroke, 2004, 35 (6) :1364-1367.

[4]陈皆春, 姜玉龙, 孙德锦.控制血压防止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5) :383-384.

鼻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1临床资料

本组85例中, 男50例, 女35例, 年龄3~78岁, 平均46.5岁。高血压动脉硬化鼻出血48例,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溃疡13例, 鼻腔和鼻窦息肉8例、鼻腔外伤、鼻腔异物9例, 不良挖鼻习惯鼻出血5例, 南方旅客2例。

2方法

2.1 心理护理

采取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 因为医学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化。

2.2 中医指压穴位法:

指压少商穴:取少商穴, 以拇指甲捏少商穴, 由轻到重, 至头面感到痛酸麻, 若是火热盛着, 需先重后轻, 如此多次可止血。指压百劳穴:百劳穴在大椎穴上2寸旁开1寸处, 我们站在患者后面, 用双手拇指点压百劳穴2 min即可止血。按压时患者头向后倾用力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3 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结合:

应用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相结合, 配合医疗使患者生命健康指数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护理措施

3.1 观察出血原因部位

一定告诉患者将后鼻孔流入咽部的血液吐入痰杯, 不要吞咽, 本组2例存在活动性出血, 检查咽后壁有鲜血从上方流下, 患者把咽部的“分泌物”吐出来, 及时通知医生重新止血。

3.2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面色及神态, 见精神萎糜、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冷汗淋漓、脉搏快而细弱或心律不齐等情况, 应及时处理。本组8例出血量400~1000 ml的老年患者, 立即测血压抢救患者时, 要冷静处理, 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 并迅速通知医生, 立即配合医生止血, 根据情况行前后鼻孔填塞, 并认真观察鼻腔是否有渗血, 应用止血药物止血, 观察疗效。

3.3

掌握初步的鼻出血止血方法和用药禁忌 在医生当时不在场的情况下, 护士应该施行鼻出血的急救止血:一般采用1:1000肾上腺素棉球塞入鼻腔。高血压所致的鼻出血患者应禁用。在 颈、额、枕部施行冷敷, 也可反射性减少出血, 止血后劝患者勿擤鼻子。

3.4 注意体位和饮食

患者一般取半卧位, 头部抬高10°~15°, 头偏向出血侧。饮食一般吃半流食, 原则是食物松软易消化, 富有营养, 不宜过硬过烫有刺激不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多吃新鲜疏菜和水果, 补充足量维生素, 注意避免便秘。禁止吸烟、喝酒。

3.5

鼻腔填塞后患者有濒死的感觉, 患者用口腔呼吸不习惯, 鼻腔通气障碍很痛苦。为防止呼吸道干燥, 应在口唇上放两块湿纱布, 滤过干燥空气, 让患者少量多次饮水, 并给患者每日两次雾化吸入, 病室湿度保持在60%~70%。室内洒水, 冬季可在暖气片上放湿毛巾。12例口唇干裂涂石蜡油, 2例患者恶心不止, 主诉咽部有异物感是因纱条的另一头在口咽部应及时处理。本组2例填塞期间血氧饱和度下降90%, 提示需要给氧。鼻腔填塞后可出现血鼓室、中耳炎等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3.6 手术患者的护理

术前护理:解除患者顾虑, 取得患者合作, 术前晚患者有充足的睡眠, 术晨禁食。术后护理:若出现颜面部症状, 一周后可消失, 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术后6 h内每半小时测一下皮肤温度、观察色泽、感觉、运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对张口受限、咀嚼时疼痛患者给高蛋白高营养流质饮食, 吸管吸食。

3.7 鼻出血止血方法

主要以指压穴位法, 鼻腔填塞止血法有明胶海绵填塞止血, 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法, 根据填塞方法的不同, 又可分前鼻孔填塞法、前后鼻孔联合填塞止血法等。鼻出血手术治疗:包括鼻中隔手术、血管结扎术、血管栓塞术及鼻内窥镜手术等。

3.8 注意心理护理

尽快让患者从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安定下来, 鼻出血患者常伴有精神高度紧张、惊恐焦虑加上填塞止血等造成的鼻部疼痛、呼吸及吞咽困难等肉体上的痛苦。患者紧张, 医护人员一定不能在患者面前惊慌失措, 要镇定自若, 有条不紊地进行检查和治疗, 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请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即使有的患者配合不好, 甚至将血溅到患者的身上、脸上也要给予充分的谅解, 千万不要发火和埋怨训斥患者。应和颜悦色的劝慰和鼓励, 无论患者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如何都应一视同仁。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 家属态度对患者情绪有较大影响, 总之, 忽视了心理护理, 可使止血的效果事倍功半。

4结果

通过医疗和护理共同配合, 经心理护理及全身用药止血18例, 心理护理、全身用药及鼻孔填塞50例、6例用心理护理、指压穴位法止血。全身用药及手术治疗11例。其中2例鼻孔填塞再次出血, 行2次鼻孔填塞, 以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

5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 不但本身有致命危险, 而且半数以上伴有高血压, 在最初发生鼻出血后6个月内, 充血性心衰、脑血管意外发病率较高。高血压鼻出血是预后严重的一个征兆。患者看见鲜血直流心理压力很大, 处于惊恐状态中体内不断分泌肾上腺类应激物质, 加上失血造成血容量减少, 血浆渗透压减低, 可引起反应性血压升高, 易反复发作恶性循环, 可见做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做好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的前提下运用祖国医学, 实施指压穴位法止血。总之, 在鼻出血的治疗中, 如果忽略了临床及心理治疗, 可使止血效果事倍功半。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 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及止血手段,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配合心理护理, 均取得了满意的止血效果, 医疗和护理密切配合减轻患者痛苦,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早日痊愈。

摘要:目的探讨鼻出血的护理原则, 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 减轻鼻出血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方法回顾1年来对85例鼻出血的护理, 采取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基础护理、中医按摩、药物应用、手术配合局部止血。结果一次治愈83例, 2例仍有少量出血, 并给予第二次鼻腔填塞后未再出血, 通过医疗和护理共同配合, 提高鼻出血的止血效果, 降低鼻出血的并发症是有帮助的。结论鼻出血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配合心理护理, 医疗和护理同等重要, 应尽早治疗和护理, 减轻患者痛苦。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掌握鼻出血的护理原则, 避免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出血患者 篇11

关键词 洛赛克 雷尼替丁 重症脑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资料与方法

我中心自1996年开始至今所诊治的4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中,诊断标准均符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治疗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4±9岁;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2±10岁。两组患者均为脑出血患者。消化道出血以显性出血为标准,即呕吐或从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柏油样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方法:所有病人除了加强原发病治疗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洛赛克针剂40mg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连用3天,改为鼻饲胶囊20mg,每日1次;对照组应用雷尼替丁针剂300mg,每日1次,连用3天,改为鼻饲胶囊150mg,每日2次。观察指标为:呕吐咖啡色物,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柏油样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统计学处理:治疗后疗效结果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P<0.05)。

讨 论

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理迄今仍不明确,可能与丘脑、丘脑下部受损直接有关。药物因素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尤其是近年来溶栓治疗广泛开展,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增高[2]。重症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多有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胃黏膜失去食糜的保护,也是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原因之一。重症脑出血病死率高达47.4%,与卓氏[3]报道一致,且与合并消化道出血有直接关系,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最直接的表现是呕血、便血和血红蛋白降低。当重症脑卒中患者出现上腹胀感、频繁呃逆、血压下降、烦躁及意识障碍加重等,应考虑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消化道出血若不能及时控制,常成为脑卒中致死的原因。洛赛克(奥美拉唑)是一种高选择性胃酸分泌抑制剂,它作用于胃壁细胞的氢-钾离子ATP酶(质子泵),与此酶不可逆转地牢固结合,使该酶失去活性抑制胃酸分泌的最终步骤而产生强大的抑酸效果,洛赛克的抑酸作用不仅强大而且持久,口服洛赛克20mg后,24小时内仅有1/3的H+-K+-ATP酶在壁细胞内再合成,恢复其分泌功能。停药后24小时其抑制胃酸的作用仍高达50%~80%,且该药在血浆浓度已降到可测定限以下时,仍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数天。重症急性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病后2周之内,故应重视早期防治,在抑酸药的选择中洛赛克为首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5.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12

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 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脑血管内科共收治68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18例, 年龄最大者85岁, 最小者38岁, 平均58岁。其中神志清40例, 嗜睡8例, 浅昏迷17例, 深昏迷3例。

2 护理

2.1 急性期的护理

2.1.1 绝对卧床休息, 发病24~48h内避免搬动患者, 床头抬高15~30°, 促进脑部血液回流, 减轻脑水肿。

头部置冰帽或冰袋冷敷, 可降低头部温度, 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 防止继续出血。一切护理操作应轻柔, 2h翻身一次, 角度不宜太大, 尽量少搬动头部。对神志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焦虑、悲观的情绪。

2.1.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 观察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现象, 如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1.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输入止血、脱水药物是控制脑出血、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的一个重要措施[2]。常采用的脱水剂是20%甘露醇, 使用时必须严密观察以下几点: (1) 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改变, 从而了解颅内压的变化, 亦可间接地知道脱水剂是否起治疗作用。 (2) 观察脱水剂的滴速, 应保持快速静脉滴注, 即250mL液体应在0.5h内完成, 这样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3) 防止渗入皮下引起组织坏死, 一旦发现有渗出现象, 应立即用25%硫酸镁湿敷, 起消肿收敛作用。 (4) 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 特别是预防发生低血钾现象。 (5) 观察尿量。

2.1.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昏迷者, 头应偏向一侧, 以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的吸入而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给予氧气吸入, 改善脑缺氧。

2.1.5 发病24h内禁食, 24h后如病情平稳, 无颅内压增高症状, 无上

消化道出血者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并限制纳盐摄入;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应鼻饲流质、营养液、牛奶等, 以保证营养供给。

2.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 预防肺部感染

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将头偏向一侧, 防止舌后坠及痰液阻塞呼吸道, 及时吸痰,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 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 病情稳定后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2~3h, 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2.2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脑出血早期合并上消化道脑出血发生率很高, 主要是由于应激性溃疡。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血、便血、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症状;每次鼻饲前抽取胃液, 若患者有呃逆、腹部饱胀、胃液呈咖啡色或解黑便, 应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相应处理。

2.2.3 预防褥疮

保持床褥清洁、干燥、每2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 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保护;截瘫患者应卧于有活动开孔 (放置便器) 的木板床, 以免腰骶部皮肤被便器磨伤。

2.3 恢复期的护理

2.3.1 心理护理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经常巡视病房,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不急躁、不厌烦, 精心照料, 操作认真, 动作轻柔, 语言和蔼。针对患者的不同思想、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家庭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与患者多接受、诚恳与患者交谈、多询问、多鼓励、谈本病的有关知识及现代医学水平, 讲本病的转归与患者心理的关系, 解释疑问、消除顾虑, 并用同种患者治愈的实例向患者说明, 使其情绪稳定。

2.3.2 康复训练

预防关节弯缩、变形及废用性肌萎缩。 (1) 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如指导患者进行各关节的屈、伸、外展、旋内、旋外及环绕活动, 每日可进行2~3次, 每次4~5min。 (2) 经常翻身变动体位。指导患者每2h翻身一次。 (3) 床上被动运动。如教会患者以健手为着力点, 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 若患者健手力量达到5级, 可教会患者以手抓信床边护栏, 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2.3.3 言语训练

在肢体康复的同时应与语言训练同步进行, 早期与患者加强非语言沟通, 讲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使患者有讲话的欲望, 指导患者反复发音, 然后反复练习、强化刺激, 直到患者理解不止。再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由简到繁、反复练习、持之以恒, 并及时鼓励其进步, 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2.4 出院指导

对康复期患者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 要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 控制血压升高, 定期检查, 维护血压的稳定性, 消除和避免急剧性情绪的变化和用力过猛。有烟酒嗜好者提示戒烟戒酒, 以低盐、低脂含有丰富维生素食物为原则。根据自身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的坚持康复训练, 注意劳逸结合, 维护好自身的健康, 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3 结果

68例脑出血患者, 经过上述护理, 出院时均能翻身, 无1例褥疮和护理不当或意外发生, 36例能独立行走, 24例能借拐杖行走,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4 体会

通过实施以上护理, 从中体会到医护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样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护理措施,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做好肢体功能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68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精心的护理,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死率, 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用正确的护理措施, 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高健群.内科学[M].南城: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36.

上一篇:国家智库下一篇:化学发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