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2024-10-26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精选12篇)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目的是为病人提供一个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 减轻病人痛苦, 为治疗和护理提供方便。PICC尤其适合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病人, 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所致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 保证了整个化疗计划的实施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过在PICC置管过程及留置期间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如处理不当会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 影响病人的治疗。我科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开展PICC 98例, 其中16例发生相关并发症。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肿瘤病人留置PICC, 男58例, 女40例;年龄28岁~76岁;为多程化疗或晚期癌症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留置时间7 d~216 d;本组病人共有16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问题, 其中机械性静脉炎4例, 皮肤过敏样反应4例, 导管堵塞3例, 局部渗血3例, 导管脱出1例, 心律失常1例, 其余病人均顺利拔管。

2 置管前准备

获得PICC置管医嘱后, 护士应主动了解病人既往医疗病史, 评估外周静脉, 向病人介绍PICC的优点, 提出PICC置管建议。与病人或家属谈话, 告知置管的目的、导管维护、日常注意事项导管的种类和费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病人或家属同意后, 签署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法律和医疗规定。

3 PICC导管维护

3.1 冲洗导管

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后以及每次输血或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TPN) 等高黏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治疗间歇期每周用肝素盐水冲管1次, 更换正压可来福接头1次。肝素盐水的浓度为51 U/mL~100 U/mL。冲管必须使用10 mL以上的注射器;必须用脉冲方式冲管, 正压封管, 其他方式都不能有效冲洗导管。

3.2 更换敷料

穿刺置管后24 h内更换敷料, 以后每周更换1次, 或在敷料松动, 潮湿时及时更换。更换时沿四周向中心揭开贴膜后再从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 可以防止将导管带出。严格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范围至少达到直径20 cm, 使用10 cm×12 cm的透明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 覆盖全部体外部分导管, 下缘固定部分连接器。不能使用胶布直接固定导管, 以免损伤导管, 等消毒剂完全干后粘贴透明贴膜。

4 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和护理

4.1 机械性静脉炎

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置管困难并反复送管、导管过粗、穿刺技术不熟练及导管置入部位的静脉走向弯曲, 穿刺后机体屈肘过度, 导管刺激静脉内膜等[1]。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应严格规范置管操作, 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 成人一般选用4F导管, 硅胶制成的导管组织相容性较好。置管过程中, 提高一次插管的成功率, 插管时应动作轻柔, 匀速送管, 切忌反复硬插, 否则易至血管内膜损伤而发生静脉炎。采用局部紫外线照射, 每日照射2次, 照射后用如意金黄散1包, 六神丸4丸加蜂蜜调成糊状后外敷, 1周内症状可消失。

4.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为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滴速一般应达80 gtt/min以上[2], 如滴速少于50 gtt /min, 提示导管阻塞。导管阻塞的常见原因:未按时冲管、封管方法不当、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输注特殊药物 (如乳剂、甘露醇、化疗药物) 及使用非配伍药品时致药物沉淀阻塞导管[3];还有术肢持重物、咳嗽、便秘时静脉压力增大, 血液反流至导管造成堵塞。在日常维护中每次输液前后均应给予生理盐水10 mL脉冲式冲管, 避免导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 每次冲管时不要抽取回血。选择正压输液接头, 出院前做好宣教, 指导病人按时来院换药冲管。

4.3 局部渗血

渗血多见于穿刺后24 h~48 h, 穿刺点局部可见少量渗血。导致渗血的原因: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穿刺侧肢过度活动。为避免过度活动24 h内加压包扎;穿刺时在皮下潜行一段再进静脉会减少局部渗血, 穿刺48 h内避免反复更换敷料, 以免影响穿刺点的愈合。

4.4 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主要原因:敷料潮湿松动、输液接头连接不当及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和外力的牵拉等造成。预防导管脱出的关键在于妥善固定导管, 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成弧形固定, 贴膜翘起、脱落及时更换, 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由下而上揭开敷料。导管脱出3 cm以上则需在X线下重新定位导管位置后, 方可使用导管。

4.5 皮肤过敏样反应

肿瘤病人接受化疗后, 皮肤敏感性增加易发生过敏样改变。在日常维护时应加强对皮肤的观察, 倾听病人主诉, 对早期出现皮肤发红、刺痒症状者可在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涂擦2 mg地塞米松注射液, 待药液干后覆盖敷料。激素擦剂可预防和治疗皮肤的过敏样改变[4]。因此, 应选择适合病人皮肤的消毒剂皮肤固定敷料, 如手术敷贴、脱敏胶布, 必要时针眼处可用无菌纱布, 外用绷带固定, 每天更换敷料。

4.6 心律失常

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导管插入过度, 进入心房或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置管成功后当病人感到胸前不适时, 应立即将导管拔出5 cm左右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感觉。待确定导管位置后, 才可使用导管。同时置管前应准确测量所需导管长度。老年人及有心脏疾患的病人, 在实际置管过程中要宁短勿长[4]。

5 小结

PICC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导管维护, 否则可引起并发症而拔管。因此, 护士应掌握PICC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以减轻病人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葵, 戴雪松.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8) :743.

[2]蒋朱明, 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81-328.

[3]吴红娟, 陈雪峰.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34-135.

[4]陈建霞, 刘春娇.腹部手术病人采用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2, 8 (3) :238.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2

一、方法材料 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组1副(国产舒贝康牌);导管16G×20cm带侧孔、穿刺针18G×70mm J型金属导丝0.89mm×60cm,Raulson注射器(中央有一带瓣膜的管道与穿刺针相通)、扩张皮肤套管,一次性使用输液器1条,500ml滴流瓶1个。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系统 在总结了国内外报道的关于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用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输液器、1个500ml滴流瓶。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去掉输液器一端的排气小管。输液器滤头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的三通管连接(三通管先处于关闭状态),另一端插入滴流瓶胶盖内,同时用输液管在滴流瓶的侧面做成U字型并用胶布固定。由此组成具有负压的引流系统,对胸腔积液加以持续负压引流。操作步骤 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部位,病人坐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Raulson注射器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肋骨上缘垂直刺入,当阻力突然减轻回抽注射器中有积液或气体即证明进入胸膜腔;右手用导丝推进器把导丝从注射器尾部向前推进25~28cm(进入胸腔内约5~8cm);固定好导丝,退出穿刺针和注射器;从导丝尾端套上扩皮套管,扩张导丝入皮处的针孔;用留置导管替换扩皮套管,旋转推进导管,通过皮肤和胸壁组织进入胸腔,将导管送进(进入胸腔内约3~5cm),再用注射器回抽,确定导管在胸腔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拔出导丝并接上三通管;在穿刺孔处碘酊消毒后敷上一小块无菌纱布,再用医用胶贴将导管粘贴于胸壁固定;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并将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用输液器滤头一段与三通管连接,输液器另一端(带有排气管的一端)插入500ml滴流瓶的橡皮盖内,同时在滴流瓶侧壁用滴流管做成U字形,并胶布固定,形成负压,即起到负压引流器的作用;连接完后打开三通管,即见胸液顺利进入滴流瓶;可随时留取新鲜胸液送检;引流速度控制在100~120滴/min,每天引流8~10h,记录引流量,如引流不畅可用注射器试抽,并注入适量尿激酶,期间通过改变体位使胸腔积液得以充分引流,当引流的液体<50ml/日时即可拔管,在拔管前可经三通管往胸腔内注入高聚生、顺铂等药物治疗,一般引流时间不宜超过1周。

二、护理

1.术前护理

(1)患者的准备: 恶性胸水患者因胸闷、呼吸困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低落, 对治疗失去信心 , 针对患者的思想问题, 护士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 ,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 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于胸腔引流 , 治疗胸腔积液有如下优点: ①只需 1 次穿刺 , 减轻了痛苦, 减少多次穿刺引起的脏器损伤及胸膜休克的机会;②可采用多种体位, 更快更彻底的引流胸液, 并有利于胸腔内给药;③导管细而软, 对胸膜组织刺激小 , 并可随意转动体位不引起疼痛;引流袋体积小 , 携带方便, 不影响活动和睡眠 , 有利于患者的自我护理。同时解释引流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操作时配合要点 , 如穿刺时固定体位, 不说话、咳嗽等, 稳定情绪 ,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术前测定凝血功能。

2.术中配合: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 , 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 暴露术野时冬天注意保暖。置管成功后 , 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相连, 固定好引流管及引流袋, 引流袋可固定于床边, 如患者一般情况好, 能走动 , 可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腰部。在整个过程中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进针后的反应情况 , 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 并协助留取送检标本。

3.术后护理(1)安置体位: 取半卧位, 休息 0.5 h后根据病情可作适当的活动 , 一般情况好的可带袋行走,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及引流速度 , 早期大量胸腔积液引流时不宜过快, 通过调节胸液的引流量, 控制引流速度 , 避免由于过多、过快引流 , 引起复张性肺水肿。应分次引流 , 每天引流量应 < 1000ml, 以免引起纵隔摆动;(2)病情观察: 在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 , 如出现心慌、出汗等, 应及时夹管 , 停止引流 , 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引流。本组无 1 例出现上述症状;(3)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出现引流不通畅 ,用配套的导引钢丝疏通可解决了管腔堵塞问题, 由于导引钢丝的特殊结构 , 一般不会引起肺损伤 , 也可用少量肝素稀释液保留于管中来预防引流管堵塞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3

【关键词】恶性胸腹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肝素稀释液;封管

【中图分类号】R4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18-02

恶性胸腔或腹腔积液是肿瘤进展的晚期表现,如不及时控制,可出现压迫、并发感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对此类患者进行胸腹腔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持续留置引流是近年来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新兴技术,临床报道其对恶性胸腹水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但在置管引流过程中,常因导管阻塞而需要反复穿刺置管,限制了其应用。我科自2008年以来在胸腹腔恶性积液患者胸腹腔置管引流间歇期采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与未使用肝素稀释液相比,明显降低了堵管发生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8月以来收治的恶性胸腹水患者共3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38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皆经病理学确诊,包括肺癌11例,卵巢癌10例,胃癌6例,大肠癌2例,其他2例;就诊时均有中至大量积液,经胸片、B超或CT确诊,且无其他危及生命的系统疾病。所有患者均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至胸膜或腹膜腔,按常规方法行胸腹水引流及胸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穿刺前均签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将31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肝素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在治疗及引流的间歇期行肝素稀释液封管,肝素稀释液采用肝素钠1.5万单位+生理盐水100ml配成,每次封管10-20ml,均采用正压封管,边脉冲式注射边退针。对照组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不做特殊处理。通过回顾性分析统计两组在导管阻塞及其他不良事件如出血倾向、感染等的发生率,两组的统计数据结果行卡方检验。

2、结果

2.1 有效率 肝素组在治疗结束时1人发生堵管,且经过冲管等处理导管再通;对照组13例中有6例发生堵管,其中5人因导管堵塞不能再通需重新置管,1人经冲管再通。结果表明采用肝素稀释液封管相对对照组可以明显降低堵管的发生率(经X2检验P值<0.01)。

3、结论

在恶性胸腹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持续引流的患者中,在引流的间歇期采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可以明显降低堵管的发生率(经X2检验P值<0.01),并且同时不会明显增加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经X2检验P值>0.05),临床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广应用。

4、讨论

恶性胸、腹水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常因压迫、并发感染或低蛋白血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其特点是积液量多,增长速度快,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抽液并通过腔内用药才能消除积液再聚集的可能,传统的留置胸腹水引流,由于引流管为较粗的橡胶管。留置后固定,创面大,反复穿刺放液如操作不当,易致气胸等不良反应。同时存在接头与注射器不配套的问题。这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与感染的机率,也不能满足腔内注药的需求。近年来采用将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用于癌性胸腹水的引流与注药,取得满意的效果,周林平等报道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进行治疗,对恶性胸水患者有效率73.2%,腹水有效率66.6%。同时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因恶性胸腹水临床多以渗出液为主,含有较多的血细胞如白细胞及红细胞,并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在置管引流中常常引起导管堵塞,造成引流不畅及治疗失败,甚至需要多次穿刺放液或多次置管,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为治疗带来不便。

我们自2008年以来尝试在引流间歇期采用肝素稀释液封闭引流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显示,采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可以明显降低堵管的发生率,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肝素稀释液封管后充满整个导管,避免了含有较多细胞及蛋白的恶性积液进入并停滞在导管引起阻塞。2.肝素在体内外均有抗凝血作用,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现认为肝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血作用,避免蛋白质沉积、凝聚造成导管阻塞。

长期的临床使用,证明肝素对出凝血机制正常病人是安全的,孙丽萍等的研究也证实,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中应用浓肝素可以降低堵管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也表明,采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后,患者在出血、感染等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增加。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5月我院急救科行PICC置管术50例, 男23例, 女27例;年龄56.41岁±14.72岁;置管时间最长90 d, 最短为14 d;置管成功率为96%。

1.2 置管方法

1.2.1 置管前健康教育

首先向病人讲解PICC术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使病人在思想上有一个感性认识, 能够更好地配合护士穿刺。

1.2.2 置管前准备

准备PICC包1个 (内含可撕裂套管针1副, 带肝素帽导管1根, 洞巾1条等) , 灭菌无粉手套1副, 一次性自贴敷料1张, 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注射液各1支, 5 mL注射器1副以及消毒用乙醇、碘伏等。

1.2.3 穿刺方法

首先对病人的血管情况进行仔细检查, 最好选择病人的非优势手臂置入, 置入部位在肘弯上下3 cm~5 cm。一般可选肘窝处的3条血管置入, 首选粗直、静脉瓣较少的贵要静脉, 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2,3]。选择好血管后, 病人取平卧或半卧位, 手臂外展45°~90°,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检查留置导管是否通畅 (注入生理盐水, 见通畅后夹闭导管) , 外套管与穿刺针是否合套等。穿刺针接注射器操作或针尾堵塞不宜过紧, 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应尽早抽回血, 以提示穿刺者及时判断穿刺针角度, 避免血管的损伤或造成穿透血管壁。而穿刺时将穿刺针接注射器操作或将针尾活塞稍放松, 可以保证及时回血, 帮助穿刺者准确判断是否刺入血管[4]。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拔出针芯, 将留置导管经外套管送入血管至所需长度, 用注射器, 缓慢注入少量生理盐水, 通畅后撤注射器, 连接上肝素帽, 撤除外套管即可。

2 护理体会

2.1 培训和模拟练习

穿刺者操作前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和模拟练习, 通过培训及练习, 可以熟悉操作过程, 避免操作时慌乱, 增加成功的信心;还可以对穿刺技巧积累感性的体验, 减少失败。

2.2 穿刺

穿刺前应充分了解病人出、凝血时间, 若有出血倾向者要慎重。穿刺时尽可能保证肘部皮肤平展, 对于年龄较大且消瘦者, 可以在肘下垫一小枕, 以利血管充分暴露和固定;应了解静脉走向, 嘱病人放松, 以免引起血管痉挛。

2.3 固定导管

注意导管脱管, 部分病人由于导管固定不妥或肢体活动过度以及外力的过度牵拉, 易导致导管的脱出。着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 更换敷料或输液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 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睡觉时应注意置管侧肢体, 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4 更换敷料

置入PICC导管后24 h必须更换敷料, 以减少感染, 此后1周左右更换1次即可。每次更换敷料时均需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透明敷贴可随时观察局部情况, 定期消毒穿刺点, 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 是否有感染征象, 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2.5 冲管及拔管

输液前后要用生理生理盐水冲管, 在没有输液时候每周仍要用生理盐水冲导管1次或2次, 以防导管的堵塞。拔管时主要防止拔管困难、导管断裂、气栓发生。拔管时嘱病人平卧, 拔出时需缓慢而稳定, 如发生血管痉挛而导致拔管困难时, 可以局部热敷后再尝试拔管, 切不可暴力拔管。导管拔出后应仔细检查, 对照置入记录的长度, 及时发现有无导管断裂和滞留。

2.6 导管留置时间

PICC导管可保留6个月以上, 国外报道有病例保留2年以上, 除非病情需要或出现必须拔除导管的情况, 一般可一直保留。

3 小结

PICC置管技术为病人输液治疗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途径, 减少由于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药物对血管的毒性反应, 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等特点, 并且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 而对相关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导管相关性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希环, 郭丽芳.PICC的临床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3 (12) :5671.

[2]付春华, 于莹, 赵淑燕, 等.PICC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6, 12 (7) :606.

[3]余幼芬, 何雅芳, 王叶飞, 等.贵要静脉与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5B) :1284-1285.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5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6

结论:仔细观察分析操作过程每一个步骤,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操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8-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因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并能为患者提供长时间的静脉通路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1。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2,PICC的置入属于高难度的技术操作,在临床中一般均由临床主管护师来完成此项操作。本文通过作者多年临床操作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探讨PICC操作技巧,为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和护理带教,以及年轻麻醉医生学习静脉留置针提供参考。

1选择血管的原则

选择血管是成功的一半,原则上选择上臂的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①首选择贵要静脉因为此根静脉比较直、粗大,静脉瓣少,穿插及送管比较顺利,对血管壁损伤小。②左手优于右手,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为优势主动手。③对于脑中风病人原则上选择键侧手臂。④选择穿刺部位应为无红、肿、疤痕。血管充盈、有弹性。

2选择进针方式

2.1进皮—血管。穿刺时,对准血管进针,进针角度大于30℃,针尖刺入皮肤后即刺入血管,再减小角度沿血管走行进针1-2厘米,确定针尖及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后,拔除针心,送入套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判断准确、穿刺成功率高,但因为血管破损处距皮肤近,退硬针时出血量多,易引起病人或家属心理恐惧。此方法适合肥胖患者,血管位置较深的病人,初学者可采用。

2.2进皮—皮下—进血管。穿刺时,对准血管进针,进针角度小于20°,针尖刺入皮肤后在皮内水平进针3-5毫米,可在血管上方行刺入血管、血管旁侧行刺入血管,确定针及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后,再置入深静脉导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血管破损处距皮肤破损处有一段组织距离,置入导管时出血量少,长时间留置时减少感染几率,拔针后易止血。为最佳方法。适合有一定经验者。

2.3进皮—皮下行走肿胀—再前行—入血管。穿刺时,针尖进入血管而套管未完全入血管,退针时局部出血肿胀,此时应重新调整针心,可在皮内水平进针5—10毫米,穿过血肿,对准血管刺入血管,此方法为初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3具体操作技巧

3.1病人取平卧位。上臂外展大于30度,扎止血带后,病人手放松,必要时可在穿刺点下方6厘米处再加扎一条止血带,使血管充盈充分,操作者绑紧皮肤,拇指固定预穿刺血管。

3.2选择合适的进针方式,置入静脉导管时,操作者左手拇指固定外套管,食指和中指在血管上方压迫止血,右手拔出穿刺针后即送入静脉导管,与传统方法(由助手压迫血管上方止血)相比,有以下优点:用力适中,出血少;导管通过压迫部位时能及时松开,避免导管弯曲引起置管失败;一人能独立操作。

3.3当静脉导管送入10—15厘米时,由助手把病人手臂外展大约60°,使导管能顺利进入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遇到有弯曲度大的血管,送导管时,可一边输生理盐水边送管,可以减少与血管壁的摩擦,减少血管损伤。

3.4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余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现已证明肝素能被血管内皮吸附,促进内源性氨基多糖释放,使受损内皮细胞电荷恢复,防止血小板粘附,促进血液流动性,预防血栓形成3;用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因为置管术中使用的无菌手套上附有的生物粉或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壁导致的无菌性静脉炎。穿刺后局部用弹力绑带加压包扎24小时,置管后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出血后及时更换贴膜,消毒,清理血液4;术后应经影像学显影提示导管已经送人上腔静脉。

4操作者心理状态

4.1操作前与病人充分沟通,尽量选择粗、直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对操作应充满信心,是否顺利建立静脉通路,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2操作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要有充分把握才进针,应换位思考,切不可把病人当成练手的试验品。

4.3同一个病人,一次穿刺不成功后,应请求帮助,同时思考失败的原因,并观摩同仁,虚心总结教训,提高技术水平。

5小结

PICC导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方便、易于维护、留置时间长,能为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它的每一部操作都可分解为许多细微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决定最后的结果成败,但因为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期间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士、患者和家属掌握PICC导管的维护和护理知识,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如何处理,正确维护和使用导管,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尖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0-14

[2]沈建萸,呼宾.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0(10);785—786

[3]红苓.绳宇肝素盐水有效降低P1CC插管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12);1087—1088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行PICC置管术后来本院进行治疗和/或护理的病人53例, 其中15例在我院行PICC置管术, 38例在其他医院行PICC置管术后来本院进行治疗和护理。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法

采用病人自身前后对照实验的方法。在第1次、第2次进行导管护理时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在第3次及以后的导管护理时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改进后的护理方法。

1.2.2 分组方法

此次研究共入选53例病人进行846人次导管护理。对照组:53例106人次,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53例740人次,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改进后护理方法。

1.2.3 排除标准

PICC置管术后来我院导管维护≤3次。

1.2.4 两种护理方法比较

1.2.4.1 常规的护理方法

在无菌操作下行PICC置管术后次日进行导管维护1次, 以后每周进行1次导管维护, 输注高黏性溶液后立即冲管, 治疗结束封管。

1.2.4.2 改进的护理方法

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护理:①PICC置管侧肢体的衣服改装, 用拉链、粘扣或系带代替原来衣服的缝合处。②PICC置管局部贴膜固定后, 再加网套或弹力套固定。③PICC导管外露头端用无菌纱布包裹。

1.2.5 具体实施

①由经培训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护士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②重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及健康教育:病人第一次来医院行导管治疗和护理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并互留电话便于病人咨询及护士随访。在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同时,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改进后的护理方法, 最好让其他病人进行现身教育效果更佳, 使病人在以后的导管维护时接受我们改进后的护理方法, 提高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人第2次来医院行导管治疗和护理时, 指导和协助病人和家属进行衣服的改装及网套或弹力套的制作。病人第3次来医院行导管治疗和护理时,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改进后护理方法。③由专职护士进行资料的收集。

1.2.6 评价指标

PICC置管护理方法改进前后所用时间。

2 结果

3 讨论

常规护理方法的不足:对置管侧肢体的衣服无要求, 病人在接受治疗及护理时需要反复穿脱衣服 (特别在秋冬季节) , 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不便于病人的治疗及导管的维护。置管后局部固定只用贴膜, 日常活动牵拉容易引起贴膜的松动及导管移位。导管外露头端暴露易感染, 这些均增加了换药的次数及材料的浪费, 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及护士的工作量, 给病人及护士带来不便。改进后的护理方法及优点:①PICC置管侧肢体的衣服改装:用拉链、粘扣或系带代替原来衣服的缝合处, 便于病人的治疗及导管的维护, 减少病人反复穿脱衣服带来的不便, 节省了护士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②PICC置管后局部加网套或弹力套固定, 可防止日常活动牵拉引起的贴膜松动及导管移位, 减少不必要的换药及材料的浪费, 减轻病人的负担及护士的工作量。③PICC导管外露头端用无菌纱布包裹, 可保持清洁, 减少换药时间, 预防感染。

改进后的护理方法取材简单、价格低廉、使用安全、效果良好。可有效弥补常规护理方法的局限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方便病人及护士, 深受病人、家属及护士好评。重视对基层医院护士PICC知识及操作培训:目前PICC在大型医院开展多, 但留置PICC导管的大部分病人需带管回家, 在当地医院护理, 而当地医院掌握置管操作及护理的护士少, 由于知识缺乏, 使导管维护不规范。金晓燕等[3]研究结果表明, 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日常护理的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其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的操作行为也越好。为此, 应加强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规范护士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的操作行为, 通过现场指导或电话咨询对基层护士进行指导。

4 小结

目前, 国内有关PICC置管后护理方式鲜有报道, 该课题一直是临床工作者探讨的热点, 本研究结果为规范PICC日常护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对PICC进一步在基层医院、社区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减少了PICC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发生率高, 置管时间短, 造成不必要拔管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费用等问题, 减轻了病人的负担及护士的工作量, 节省了护士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研究时间有限, 样本数不充足, 考虑的对比因素不全。可能使研究出现偏倚,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纠正和完善。

关键词:PICC,护理,固定

参考文献

[1]郭丽娟, 王立, 任少林, 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7) :5-6.

[2]王建荣, 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2) :10-14.

[3]金晓燕, 幺莉, 尚少梅, 等.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2) :19-21.

[4]赵婷, 韩燕玉, 李侠, 等.微血管插管鞘用于PICC置管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9A) :2315.

[5]黄雪芳, 郭秀泉, 孔凤韶, 等.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科护士职责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9, 23 (7C) :1952-1953.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 于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男98例, 女52例;年龄32~54 (43.25±6.57) 岁;肿瘤类型:59例肝癌, 14例胃癌, 12例结直肠癌, 21例乳腺癌, 13例淋巴癌, 11例食管癌, 14例肺癌, 6例其他肿瘤。对照组男96例, 女54例;年龄33~55 (43.21±6.53) 岁;肿瘤类型:58例肝癌, 15例胃癌, 13例结直肠癌, 20例乳腺癌, 14例淋巴癌, 12例食管癌, 11例肺癌, 7例其他肿瘤。两组患者在资料上的差异不大 (P>0.05) , 存在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证实为肿瘤, 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治疗, 排除精神疾病、置管禁忌症及其他合并症患者, 无病情恶化至无法控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实行常规置管方法治疗, 为患者选取平卧位, 选取患者前壁粗血管作为穿刺点, 并使用脉带扎压穿刺点上端10cm部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进行静脉穿刺, 直至回血后降低角度, 推入穿刺针0.2~0.5cm;直到外套管近端完全进入后, 将针芯固定, 并将外套管推入;最后抽取去针芯, 使用透明膜对其进行封闭式固定。观察组:对该组患者实行PICC化疗, PICC具体操作为:于患者颈外静脉选取合适穿刺点后, 穿刺至患者锁骨中线, 经过患者右胸锁关节, 穿刺方向转变为垂直向下, 一直穿刺至患者第三肋间, 左侧置管长度18~22cm, 右侧置管长度14~18cm, 穿刺过程中需使颈外静脉充分暴露;于穿刺前可通过手指对患者颈外静脉进行适当压迫, 以阻断其回流, 充盈颈外静脉, 确保穿刺成功。化疗具体操作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顺铂、丝裂霉素、亚硝脲类、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化疗药物, 于加液口插入过滤器, 将药物经由过滤器置入储液囊, 并将出药口护帽取下, 使管内空气排空, 直至有药液滴出时将护帽盖上, 最后将其与PICC进行连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及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

(1)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价, 两项评分评分范围均为0~80分, 均以50分作为分界值, 50分以下说明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良好, 50分以上说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问题, 并且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越严重。 (2)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 (PSQI) 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由19个自评及5个他评问题组成, 仅计19个自评问题分数, 分3个等级评分, 评分范围为0~21分,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 使用 (±s) 表示数据中的计量资料, 用t检验;使用 (%) 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SAS、PSQI评分

治疗前, 两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组间对比, 差异不大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治疗后对比, b: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常给予肿瘤患者生物制碱剂、氟尿嘧啶等药物治疗, 但容易引起各种毒副作用, 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还对其预后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控制毒副作用的发生等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2]。PICC是一项新型的导管置入手术, 其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入, 能够留置较长时间, 并且可极大减少患者气胸、血胸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可长期留置、安全性较高等优点[3]。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 使其睡眠质量较差, 并且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负性心理等, 因此给予其PICC治疗, 是一项有效的选择。PICC毒副作用较少、对机体造成损害较少, 可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 提升其生存质量[4]。

在阿提坎·卡吾力[5]等人的对比研究中显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D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实行PICC化疗, 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抑郁状态, 及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等方面, 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如表1所示) ;并且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总发生率为21.33%,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6.67%, 与阿提坎·卡吾力等人研究结果相近。由此进一步说明, PICC化疗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方面, 可取得显著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朴素宙, 李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70例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5, 38 (3) :232-233.

[2]史冬妮, 田丽, 田丹, 等.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6) :274-27

[3]金七妹.肿瘤患者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效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17) :152-153.

[4]陈涛.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 (2) :294-295.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9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常规行PICC失败病人19例, 5例为血管条件太差, 无法行PICC。24例患者均为需要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 年龄53~72岁;其中肺癌11例, 脑肿瘤6例, 肾癌3例, 肝癌2例, 胰腺癌2例;穿刺失败原因为长期接受静脉化疗及反复穿刺导致外周静脉有严重的静脉炎症。静脉血管变硬、成条索状。穿刺失败后在穿刺点上行经脉切开术, 置入PICC导管。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PICC穿刺包 (德国贝朗) 、静脉切开包、输液装置、肝素帽、敷料贴、可来复管、无菌盐水、利多卡因、绷带。

1.2.2 操作:

穿刺失败病人19例, 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的穿刺点上1cm作为手术切口。因静脉条件差的5例病人直接行静脉切开, 选择条件稍好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患者平卧位, 手臂外展于躯体成90°, 术者分立于手臂两侧。选择合适的静脉用皮尺测量合适的插管长度, 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至第3肋间的长度即为插管长度 (40±3.68) cm。打开PICC包, 0.5%碘酊、75%酒精常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铺无菌巾, 打开静脉切开包。失败的19例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点, 有血肿的穿刺点也可以作为首选。另5例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中选择条件稍好的静脉, 其中贵要静脉2例, 肘正中静脉1例, 头静脉2例。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延皮纹在穿刺点上方1cm或肘关节下2横指处做1~1.5cm的横切口。蚊式钳分离至皮下。注意不要将深筋膜分开。用弯的蚊式钳挑起皮下少许组织, 使其暴露于切口外, 在组织内寻找静脉, 一般情况下, 挑起的静脉为白色条状物, 只要不在深筋膜深处操作, 不会损伤到动脉和神经, 当静脉被挑起后用蚊式钳将血管周围组织分离, 血管下穿1#丝线, 用7#针头在丝线远心端的静脉上穿刺, 放松丝线后有血液涌出, 可证明是静脉血管。用带插管鞘的穿刺针从原穿刺点或在切口下1cm穿进皮下, 直视下将穿刺针刺入血管, 送入外套管, 拔出针芯, 将导管送至术前测量的长度, 撤出外套管及导丝, 1#丝线垂直缛示缝合切口。常规固定导管。敷贴固定后, 绷带加压止血。如果直视下穿刺仍然失败, 这种情况和静脉受刺激后痉挛有关, 此时的静脉会变细, 使穿刺变得更加困难, 这时可将静脉切开一个小口, 用外套管将导管引到切口内, 直接通过切口将导管置入。不必顾忌静脉的出血, 远端的静脉不必结扎。这种出血通常会在绷带加压包扎2~3d后好转。切口一般垂直缛式缝合1针既可, 2周后拆线。导管留置期间, 护理人员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和封管。维持导管通畅, 定期更换敷贴, 维持穿刺点的清洁。

2结果

24例病人置管全部成功, 导管保留时间最长322d, 最短14d (换药后固定不牢) , 平均65d。本组未见感染病例, 静脉炎2例, 导管在2周左右脱出1例, 患者更衣时动作过大将导管拉出30cm, 因导管无法消毒, 只能拔除;2例接触性皮炎病人的处理相当复杂, 宋敏[2]报导可用消毒的食用油处理, 我们试用后效果不理想, 后用湿润烧伤膏涂抹, 5d后好转。导管保留期间1例病人在第32天出现导管堵塞, 肝素盐水冲管未成功, 第2日用尿激酶冲管成功, 所有患者均在2d后拆除加压绷带, 未见渗血报告。2周后拆线, 刀口愈合良好。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拔管困难、导管断裂、穿刺点渗液及其他相关并发症。

3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反复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各种营养物质, 静脉通路的维持至关重要。反复的静脉穿刺及长期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几率高达80%~98%[3,4], 化疗药物的外渗甚至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对静脉壁的刺激, 减少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使周期较长的化疗得以顺利进行。在肿瘤专科医院已经常规应用PICC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基层医院和非专科医院的很多医护人员和病人还没有接受这种导管, 往往是在常规静脉穿刺下进行化疗。到血管已经被破坏殆尽时, 才选用PICC, 这将导致PICC穿刺失败率增高。我院的PICC穿刺成功率仅为83%。远远低于谭海梅[5]93%、陈小红[6]95.45%的成功率, 因为宣传力度不够, 病人和医护人员对PICC了解不够。很多病人都在反复静脉穿刺中破坏了外周血管, 血管条件很差的病人只好选择中心静脉置管。但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并发症高, 操作复杂, 术后护理难度大, 病人活动受限, 且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另外对长时间的化疗深静脉导管的保留相对困难。反复的深静脉穿刺对病人也极不人道的。以往在PICC穿刺失败后, 我们常规选择锁骨下、颈内、股静脉做深静脉置管, 往往在一个疗程后就被拔除。下一个疗程开始时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另外, PICC穿刺失败后收费问题很难协调, 病人会因穿刺失败拒绝付款,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此项技术可作为PICC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蕤.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及其护理 (J) .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8) :409.

[2]宋敏, 乔峰, 刘洪岩.应用PICC化疗时相关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9) :25.

[3]唐映辉, 高林春, 浏光琼.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置进展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4) :25-26.

[4]袁忠, 万泳辉.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 2004, 4:23.

[5]谭海梅, 任美娟, 陈秀强.外周插入中心静脉法的临床应用观察 (J) .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2) :3.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病人男76例, 女10例;年龄27岁~78岁, 平均62岁;置管目的:血液病3例, 行肿瘤化疗者78例, 输注静脉营养者5例。均从肘部静脉血管穿刺, 所有病人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摄片, 结果发生导管异位10例, 发生异位的静脉中, 贵要静脉2例, 肘正中静脉5例, 头静脉3例。

1.2 置管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蓝色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规格4F, 管长60 cm, 管腔容积1 mL, 它的材料为硅胶, 质柔软, 与人体的亲和性好, 对血管刺激小, 导管的末端为钝圆的封闭结构, 开口位于侧壁, 回吸时瓣膜向内开放, 可以给药, 不使用时导管瓣膜关闭, 能有效防止反血、进气。操作方法:参照山西省护理学会制定的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的PICC输液法[3]进行操作, 由具有PICC置管资质的小组成员完成置管。

1.3 定位参考标准

T5~T7为PICC置管适宜位置。T4相当于胸锁关节位置, T5相当于上腔静脉上段, T6~T7相当于上腔静脉中下段, T8以下为进入心房。

2 置管方法的改进与复位

2.1 置管方法的改进

2.1.1 在病房操作 在病房置管成功后, 先退出穿刺针软管, 但不撤出支撑导丝 (常规应撤出支撑导丝) , 以脉冲方式冲管后接肝素帽, 妥善固定, 到放射科行X线摄片定位, 校对位置合适后给予固定。如果发现导管异位, 则改由在X线荧光屏透视显示下进行复位, 成功率可达100%。发生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复位方法:①准备无菌穿刺包1个, 生理盐水、碘伏等。②协助病人平卧于胃肠照影机床上, 使病人穿刺侧手臂与躯干呈90°, 消毒皮肤, 建立无菌区。③护士着铅衣在透视室镜下直接操作, 通过X线荧光屏透视显示, 先将导管退出12 cm~20 cm, 确认导管头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入口处, 送管时调整病人的体位, 嘱病人将头向穿刺侧手臂转45°~60°, 下颌贴近肩部, 同时穿刺侧上肢上举与颈部角度<30°[4], 达到有效阻断颈内静脉的目的, 调整手法重新将管送到所需长度, 复位成功后给予妥善固定。对于不能配合的病人, 可保持病人头部位置不动, 当导管置入至锁骨下静脉中段时, 助手在锁骨窝处向内下用力按下颈内、颈外静脉, 同时操作者匀速送入导管至上腔静脉。

2.1.2 在介入科操作 提前与介入科取得联系, 安排好合适的时间, 做好置管术前准备, 陪同病人携带置管所需用物到介入科, 按照规程进行置管后, 不撤除用物, 不撤出支撑导丝, 只退出穿刺针软管, 先通过X光透视查明PICC导管的尖端是否达到正确位置, 如果发生导管异位, 因为导管、用物并未污染, 可以立即现场进行调整重新放置, 直到置管成功。

2.1.3 其他 采用杜萍等[4]的在两种PICC体外测量法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的方法, 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 可以有效避免导管进入右心房。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与选择的静脉有关

PICC是盲穿, 个体血管个体差异很大, 出现导管异位不可避免。一般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贵要静脉解剖上比较粗直, 静脉瓣较少, 近似直径8 mm, 长度24 cm, 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 为最直接的途径, 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到达上腔静脉, 是PICC的首选;肘正中静脉粗而直, 但个体差异较大, 静脉瓣较多, 理想状态下, 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后到达上腔静脉, 是PICC的次选;头静脉近似直径6 mm, 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 进入腋静脉处形成的角度较大, 有小静脉与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相连, 易发生颈内静脉的异位和反折, 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置管经验。

3.1.2 与病人体位有关

护士在开始送管时按照常规协助病人将头偏向右侧, 但有时没能注意到体位的保持和规范, 即未让病人的下颌紧贴右肩, 并保持到送管完毕, 是造成导管异位的又一主要原因。

3.1.3 与病人过度紧张有关

在操作中由于病人过度紧张, 易发生血管痉挛, 也是引起导管异位的原因之一。

3.1.4 与测量方法有关

与杜萍等[4]的在两种PICC体外测量法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即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的方法, 本组中有3例异位于右心房, 改良测量方法后没有发生异位于右心房的现象。

3.2 体会

3.2.1 导丝复位的优点

增加了送管的力度和速度, 复位时送管的感觉就像初次置管一样, 缩短了复位时间[5], 从而保证了病人的体位配合, 能提高复位的成功率。

3.2.2 在介入科置管的优点

介入科环境安静、清洁、空间位置足够大, 无菌环境的条件优于病房, 缩短了置管时间, 有利于护士一次性完成操作, 避免了病人置管后在病房和放射科来回奔波, 尤其对年老、体力不支的病人有利, 缩短了病人在放射科等待的时间 (在放射科行X线片的必须排队进行) , 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和病人的满意度。

3.2.3 指压颈内外静脉

由于PICC在通过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与颈内、颈外静脉的会合处时容易异位。而颈内、颈外静脉在体表较易定位, 即使有个体差异也可准确找到。静脉受压变瘪, 只要正确按压静脉即可阻断PICC进入颈静脉的通道, 使其顺利进入上腔静脉, 病人只要保持原有体位不动, 即是配合, 该种方法适合于所有病人, 尤其适合老年、危重和头部体位不宜扭动的病人。

3.2.4 做好置管前的评估

置管前进行充分的评估, 包括置管途径, 有无外伤史、手术史、放疗史, 病人的配合程度及颈部的活动度, 以便根据评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操作, 同时关注细节的配合, 有效防止导管异位的发生。

3.2.5 置管操作中正确指导病人取规范的体位并配合好

置管操作由2名护士进行, 协助的护士在送管的过程中需帮助病人摆好体位并保持到送管完毕, 操作的护士在置管过程中注意送管的速度不宜过快, 也是避免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的关键。

3.2.6 加强病人的心理疏导

PICC置管操作是一项有创的操作, 而且操作中会有少量的出血, 因此病人难免有心理压力, 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有效的心理疏导应在操作前、操作中进行, 要鼓励病人配合, 并通过聊天等方式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让病人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 缓解过度紧张造成的血管痉挛, 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异位,体位,复位

参考文献

[1]张雪花, 王秀芬.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6, 20 (6B) :1570.

[2]陈向荣, 王晓娅, 李丽, 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异位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7) :68-69.

[3]王峻, 李和平, 李梅, 等.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45-150.

[4]杜萍, 何佩仪, 何美清, 等.两种PICC体外测量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2) :41-43.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11

[中图分类号]11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lO)os-13—02

我科自2007年9月-2009年9月,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治疗胸腔积液的排液及注药,此方法更安全、可靠,明显优于普通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5例,男85例,女40例;年龄8-75岁,结核性胸膜炎120例,肺癌4例,其中腺癌3例,鳞癌1例,胸膜间皮瘤1例。

1.2材料

(1)阀门式胸穿针;(2)带长度标记和可弯曲“c”形卷曲尖端的导丝及鞘,PVC静脉导管,尖端柔软,导管带有长度标志;(3)夹子、固定翼、扩张器、5mL注射器、7号针头;(4)连接引流袋之橡胶管,带容量标志的1 000 mL引流袋。

1.3方法

病人反坐于靠背椅上,上身挺直,双手搭于椅背上缘,头部伏于前臂上方,暴露肩胛下角7—9肋间隙或腋中线6 7肋间隙,取B超定位或叩诊实音处为穿刺部位,嘱病人维持上述体位不动,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约达直径10cm范围,打开中心静脉导管及胸穿包,戴无菌手套,铺孔巾,穿刺点皮肤至胸膜外局部浸润麻醉后,自定位点用阀门式胸穿针垂直刺入至胸膜腔后,回吸见胸水,从导丝鞘上取下保护罩,固定导丝鞘于阀门式针头的侧孔,用大拇指将导丝推人胸腔,借助长度标记控制导丝插入的深度,导丝进入深度适当后,保持导丝位置不变,取下导丝鞘及穿刺针。扩张穿刺轨道:拿住导丝体外部分,将扩张器沿导丝尾端套于导丝上,沿导丝轻轻转动推入胸腔,维持导丝位置,退出扩张器,将导丝尾端插入静脉导管尖部,沿导丝转动导管进入胸腔,从导管上的刻度了解进入胸腔内导管的长度,一般留置胸腔内约8~10cm,然后维持导管位置不变,抽出导丝,导管尾端接橡胶管,连接无菌引流袋。由此导管可连续或问断放液,也可通过导管胸腔注药。

1.4注意事项

(1)导丝置入不可过深,如过深可能在胸腔内打结,造成置管困难;从导管内抽出导丝时如有不畅,则需连同导管一起拔出,防止导丝被拉断残留胸腔内;(2)胸腔积液排出不畅时,可变换病人体位,促进积液引流;(3)胸腔注药时应确认胸穿成功或引流管确在胸腔内无脱出,方可将药液稀释注入,注入宜缓慢,不可压力过大;(4)长期留置导管者,应适当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5)穿刺部位用透明胶布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皮肤有无感染及导管是否脱出、移位;穿刺部位导管周围皮肤干燥后方可粘贴透明敷料,敷料应注意防水,出现卷边及污染时及时更换,防止感染;(6)定期更换引流袋;(7)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内。

2讨论

2.1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的特点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是采用了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柔软,前端圆钝这一安全原理和它的留置功能。具有如下优点:(1)避免了排液和注药过程中病人咳嗽等原因造成肺组织损伤、气胸的发生,同时,可以通过调整体位,使排液更为顺畅;(2)大量胸腔积液者,长期留置导管,根据病情随时排液,尤其是癌性胸水病人,避免了反复胸穿带来的痛苦;(3)留置导管可在胸腔积液尽可能少的情况下行胸腔注药,特别对防止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粘连有利,提高了治疗效果,节约了费用;(4)患者在排液、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可随时闭管停止操作,待缓解后再行操作;(5)对诊断不明确者,能够随时留取标本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6)病人痛苦小,安全性高,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缺点:(1)长期置管者易致引流孑L感染,甚至形成瘘管,宜注意观察,及时调整引流管,更换敷料及透明胶贴;(2)引流管过细,易因纤维素沉积而阻塞,宜注意观察,如2—3d内无胸水渗出。应用盐水冲洗导管或用高压消毒的金属导丝通透导管;(3)拔管困难:引流管置人过深,在胸腔内打折或结绊致拔管困难。应注意随积液量变化调整引流管置人长度,使处于适当深度;(4)逆行感染。引流袋放液时与外界相通,易被病菌污染,从而沿引流管逆行致胸腔感染,导致脓胸、败血症等,应及时更换引流袋;(5)大量胸腔积液者,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病人为缓解症状可能自行大量放液,从而引起肺水肿等,应对病人作好宣教工作。

2.2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引起胸腔积液的胸膜疾病

在各种不同病因的胸腔积液中占30%一60%。本组占96%,肿瘤所致胸腔积液仅占4%,我院是结核病专科医院,故而较高。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高度敏感的机体胸膜腔引起的胸膜炎症,一般地说,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率与结核病疫情呈正相关。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随着肺结核病人增多及人口老龄化,结核性胸膜炎也将随之增多,且有“老龄化”趋势,给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治带来较大困难。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在老年人中“癌性胸水”比例增高,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本组4例癌性胸水均以“结核性胸膜炎”收入院,应注意二者的鉴别。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5年5-10月PICC置管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6岁,平均(56.2±6.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6~77岁,平均(57.2±6.5)岁。病种为直肠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患者神志清楚,自愿接受置管;(2)导管保留时间90~150 d;(3)有X线显示导管定位,导管末端显示清晰;(4)患者活动正常,动作配合。

排除标准:(1)患者置管前肘关节周围皮肤完好;(2)患者均对导管、消痛敷料、无菌贴膜无过敏反应发生;(3)患者无糖尿病史。

选择静脉:贵要静脉18例,肘正中静脉32例,头静脉10例。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采用康新PICC单腔导管置管,导管末端接无针密闭式接头(可来福),穿刺点均为肘关节以下0~3 cm的静脉,穿刺后均采用10 cm×9 cm一次性消痛敷料压迫止血。第2天均采用10 cm×4 cm一次性消痛敷料换药,7 d后患者均对敷料无过敏,穿刺点换药时均用10 cm×9 cm的大3M无菌贴膜覆盖,在导管出贴膜的下面垫一输液体贴(可避免压迫皮肤),在边缘上方加一条胶布固定贴膜边缘,写上置管日期、插入长度(外露长度)和换药日期与工号,接头用输液贴包裹,均7 d换一次药。试验组采用桥式固定法:先把导管位置放好,取贴膜直接贴于导管上,用手轻轻提导管,使导管稍离皮肤,另一手轻轻沿着导管走向捏贴膜,使贴膜形成“桥式”与导管紧密结合,再将两边贴膜抚平。取一条合适长度的胶布横向固定无针密闭接头的中间,要轻提无针密闭接头使两边的胶布贴在一起形成“桥式”。对照组采用普通的方法:把导管摆好位置,将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直接贴于导管上抚平,取一条胶布直接贴于贴膜边缘,再取两条合适长度的胶布横向直接固定无针密闭接的前端和后端。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程度。压疮分期:正常,皮肤组织正常无改变;Ⅰ期,局部软组织受压后,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Ⅱ期,局部红肿向外浸润、变硬,受压皮肤表面呈紫红色,有小水泡形成;Ⅲ期,水泡继续扩大,表皮破溃,露出创面,有黄色渗出液。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不同方法换药后,对照组压疮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3.1 产生压疮的原因分析

压疮是由于长时间压迫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的损伤。其产生与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潮湿等多种因素有关。摩擦力和剪切力破坏皮肤上皮组织及外层保护性角化层,从而增加皮肤压疮的易感性;潮湿是由于汗液使皮肤经常受到浸渍,造成皮肤表面角质层松软,柔韧性消失,更易产生压疮[2]。

3.2 普通固定法的缺点

(1)贴膜将导管紧压于患者的皮肤上无活动余地,人在活动的时候肌肉会对胶布及贴膜产生牵拉,从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将导管更紧地压在皮肤上,通常PICC 1周换1次贴膜,如此长时间反复地使压力作用于同一个位置会增加压疮产生的概率。随肌肉的牵拉,导管连接器接头处材质较硬,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反复刺激,容易导致局部皮肤破损[3]。(2)由于输液接头(可来福)的材质比较硬,胶布加强固定后,输液接头(可来福)于皮肤紧密接触,对皮肤产生了一定的摩擦力,长时间作用于同一个部位使局部皮肤受压产生压痕甚至产生压疮,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3 桥式固定法的优点

(1)采用桥式固定法后贴膜将导管的大部分包裹住,使导管与皮肤的接触面减少,人活动时产生的压力将减少,从而将减少压疮的发生。(2)桥式固定法将输液接头与皮肤留有一定的缝隙,输液接头可以轻微地活动,不会一直压在同一个地方,避免同一个地方长时间受压产生压疮。

总之,桥式固定法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性压疮的发生,操作上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来香,谢建璞,冯丽明.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15):1368-1369.

[2]彭翠兰,刘梅.临床压疮患者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121-122.

上一篇:农村班主任工作体会下一篇:集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