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2024-06-19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精选12篇)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1

静脉采血是基础护理操作, 要求护士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一次达标、患者少痛不苦”。笔者就接受静脉采血的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进行总结,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1.1 疼痛刺激

由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造成的疼痛刺激。

1.2 护理因素

由于要遭受疼痛的刺激, 静脉采血对患者来说, 是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若护士对患者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 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 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甚至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2 护理措施

护士应重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知识等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运用的能力。在为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 不仅要掌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 保证一针见血率, 同时还要注重通过与患者沟通等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

2.1 恐惧型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根源所在。根据所掌握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对采血认识有误区的患者, 要进行详细地宣教、解释工作。

2.2 烦躁不安型

此类患者主要为小儿患者, 所以要重点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 建立与患儿的信任:

患儿普遍存在当看见穿白衣的护士时, 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 继而产生反抗心理。故护士不应急于为患儿采血, 应首先要掌握与患儿的接近技巧, 建立患儿对自己依赖、亲切、友好的情感, 消除畏惧心理。

2.2.2 争取家长的信赖:

要充分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家长是儿童最信赖、最亲密的人, 当有家长陪同时, 患儿会有安全感, 情绪会趋向相对稳定, 同时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故应取得家长的配合, 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2.3 焦虑型

因患者自尊心较强、对事物反应较敏感, 故护士首先要尊敬、理解患者, 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 对患者的某些过分要求要婉拒但不可与患者发生冲突。对患者无法满足的要求, 应做到: (1) 重点做好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工作。 (2) 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 从而取得患者的谅解与配合。

2.4 紧张型

由于这类患者容易发生晕针, 可能导致摔伤等严重后果, 故对此类患者重在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在预见患者可能会发生晕针反应后, 应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采血, 使其处于全身放松、舒适的状态, 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其次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如护士的动作应做到准确、轻巧、敏捷, 减轻疼痛、血性物的刺激;嘱患者放松, 避免注视采血的全过程, 以免受到更多的刺激。

临床上做好采血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2

作者:黄瑞珍

时间:2007-11-22 12:32:00

【关键词】

留置针;,应用;,护理

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000例外科手术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输液护理中,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操作注意要点

1.1 合理选择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宜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患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粗直的血管[1]。另外,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对创伤性抢救病人要特别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避开受伤的肢体部位。

1.2 操作要熟练:①穿刺前护理人员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并减少感染机会[2]。②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碘酒、酒精),消毒范围直径>8cm。③使用前应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以便送套管和拔针芯时顺利进行)。④留置针进针的角度以15°~30°角为宜,进针的速度宜慢,应直接刺入血管。⑤注意送管的时机、手法:进针后注意观看回血腔,见有回血时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1~2mm,右手固定针芯将针尾稍抬起,此时是送管的最佳时机,切忌见回血后立即送管,左手拇指与食指持外套管柄将套管缓慢送入静脉,送管时在皮肤外只留3~4mm长,这样既不容易折转,也不易使软管脱出。⑥退针芯的方法:套管送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退出针芯,放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滴注良好,针头部位不肿,用专用胶贴固定,调好滴数。⑦在禁食、创伤、失血、疼痛、温度低、个体循环不良等造成的外周血管充盈不佳的情况下,可采用穿刺前扎止血带,用手轻轻摩擦皮肤,放松止血带片刻再扎止血带,使充盈不佳血管在穿刺时局部恢复正常充盈,送管后再松止血带,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3]。

1.3 封管液的选择: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我科采用0.9%生理盐水10ml作为封管液。

1.4 封管方法:封管液一般为3~5ml,采用先推注2~3ml封管液再将剩余的封管液边推边旋转退出针头。封管液一般为肝素盐水。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不能使用肝素的病人,均选择生理盐水。

注意事项

2.1 选择血管:应选用粗直富有弹性,血流量丰富,易于触及充盈良好,不易滑动的血管,避免关节内有静脉瓣的静脉,以四肢浅静脉为主,上肢优于下肢。

2.2 穿刺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必须一次性使用;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针头有无倒钩、套管有无断裂、开叉等现象。做到技术熟练,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

2.3 穿刺时,进针角度以15°~30°为宜,进针速度宜慢,且应直接刺入血管。进针后见回血,降低角度5°~15°,再沿血管前行1~2mm,右手持针座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按压外套管尖端外,右手退出针芯,连接静脉帽,待对口旋后方可松开左手,以双手旋紧静脉帽。用输液贴妥善固定,针眼外盖无菌敷料。

2.4 冲管:冲管的目的:将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冲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并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冲管的方法:冲管液一般为生理盐水,用5ml注射器推注,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冲洗方法,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用量:5~10ml。

2.5 封管:正压封管法: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封管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严密,以防细菌污染。

2.6 再次输液时用2%碘酊、75%酒精消毒肝素帽,输液前严格检查输液器有无接头连接不牢、空气未排尽等,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

2.7 护士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疼痛、有无渗漏,有上述现象时应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硬结、疼痛,可用5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d。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但是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成化学性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堵塞,留置的天数最好不超过7d[4],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如敷贴粘接不牢,可小心撕去透明敷贴,用2%碘酒、75%酒精消毒针口及周围皮肤,待干后重新用透明敷贴固定,以延长保留时间。

2.8 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可用75%酒精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

体会

3.1 做好宣教工作:在置管前,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优点,并告诉病人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

3.2 置管期护理与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每日更换输液器,每周更换肝素帽,输液时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防止液体过快、滴空,并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情况,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立即拔管。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3.3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留置针能延长每次血管穿刺的间隔时间,减轻对血管的破坏,起到保护浅表静脉的作用。对需要多次作静脉输液的病人,不需每次都行静脉穿刺,减轻了工作量,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由于头皮针针头硬,病人活动或躁动时针头易滑出血管外,而致使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肿、疼痛等不适应,而静脉留置针之套管,是用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有较好的柔软性,与血管壁衔接紧密,不会因手术体位的变动或患者穿刺部位的活动而刺破血管壁造成液体外渗。

3.4 便于抢救和治疗:由于静脉留置针管腔大,可随需要调节输液速度,特别在要求滴速较快的药物、输血等,如同时需静脉抽血,可在静脉留置针内抽血,减少对病人的穿刺次数,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病情突变时,可随时清除肝素帽进行输液,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3.5 留置时间:许燕等认为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主要原因是静脉炎[5]。另外,穿刺技术不熟练,冲管时有阻力,封管的方法不正确,患者自身疾病、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液体渗漏,导致堵塞或脱出而使留置管失败。留置针的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d,左大可等报道,套管针可留置5~7d[6]。李晓燕等通过观察,套管针留置5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7]。通过临床观察,少数病人可留置7~10d,大多数病人留置5d局部无任何自觉症状,留置6d局部稍有压痛,留置7d疼痛明显。所以我科以5d作为常规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期间,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总之,静脉留置导管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好且对血管刺激小等特征,故可较长时间留置。套管针的使用,使病人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并减少普遍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可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戚红.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15(2)∶78-88.[2]

叶红.血管内留置针的感染控制[J].宜春医专学报,2001,13(1):115.[3]

魏晓霞,王翠花.在充盈不佳血管中止血带对套管针穿刺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7-8.[4]

戚红.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15(2)∶78-88.[5]

许燕,赵燕伟.头皮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3-5.

[6]

左大可,高兴玲.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5,10(4):45.

[7]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3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肿瘤/药物疗法;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5-01

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细胞呈无控制的过度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大组织和器官。由于恶性细胞呈进行性大量增殖蓄积,导致正常造血衰竭,引起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药物疗法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常因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刺激使静脉发红、疼痛、硬化成条束状,导致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并增加痛苦[2]。有文献[3]报道,化疗造成的静脉炎发生率高达57.6%。为了预防化疗期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我科在化疗前即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6例,均经骨髓细胞学检验、淋巴结病理活检等确诊。随机分为:(1)干预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8~70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HLL)28例,恶性淋巴瘤10例。(2)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0~6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恶性淋巴瘤12例。两组患者的静脉条件、化疗次数、化疗方案等均具有可比性。

I.2方法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给药;干预组患者化疗期在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输注过程中应用山莨菪碱加硫酸镁及葡萄糖混合浸润的纱布湿敷[4],化疗全过程由专人负责,按时巡视,加强静脉损伤防护知识宣教,如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和烧灼等异常情况立即处理,输液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即先拔针头,再立即用干消毒棉签顺血管走向顺式按压皮下和血管两处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头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1.3护理

1.3.1健康教育诊断明确后,即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社会角色、文化背景及个性特点,决定是否将病情告知患者,鼓励患者表达情感,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放松,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让患者家属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或精神压力,让患者掌握减轻化疗副作用的自我保护方法。

1.3.2准确评估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和局部静脉评估,以防过去发生化疗药物渗漏导致的血管硬化或血管脆性增加。另外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差也可导致化疗药物流速减慢,药物微粒沉淀在血管内膜,局部毒性增加引起血管不可逆损害。

1.3.3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正确选择血管,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交替采用左右上肢静脉。

1.3.4保护静脉干预组患者在开始输注药物时,即将长度约20cm药液纱布(10mg2%山莨菪碱加25%硫酸镁10ml及50%GS20ml混合液浸润)湿敷于穿刺部位上方2~3cm处,2~4h更换1次。在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持纱布湿润。

1.3.5专人护理干预组患者由指定责任护士负责当天化疗全过程输注,可加强责任心,确保抽吸、稀释药物的剂量、浓度准确,保证规定时间内给药速度和浓度,杜绝多位护士操作差异。治疗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同时协助上举肢体2rain。避免药物渗漏。

1.3.6药物外渗的处理迅速用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稀释后行局部环状封闭,抬高患肢,局部冷敷以灭活外渗液。并安慰患者,用33%硫酸镁或粉剂湿敷,每天2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3讨论

化疗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常因药物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一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增加难度。因此,我们在给患者进行化疗时,应谨记早防早治、防胜于治。肿瘤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因其他疾病输液的患者,其主要原因为: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损伤,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其损伤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反复静脉穿刺易对血管造成损伤,化疗药物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与纤溶活性受抑制;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導致局部组织毒性从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另外,有的患者经过长期药物化疗,其静脉脆性大,易发生渗漏和静脉炎,周围血管损伤不能很好恢复,以致再次化疗时穿刺困难,失去治疗信心。这除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外,还与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化疗的静脉防护知识及注意事项,不能很好配合有关。在化疗前即给予护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增加痛苦,而且导致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治疗进程,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产生遵医行为,并掌握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的自我保护方法。

本研究中强调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避免或减轻化疗性静脉炎及渗漏发生的措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改变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化疗时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配以专人护理,按时巡视,可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23.3%,低于文献报道,且干预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本研究用10mg2%山莨菪碱加25%硫酸镁10ml及50%GS20ml混合液湿敷效果好,其中硫酸镁湿敷直接经皮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50%GS及25%硫酸镁为高渗溶液,湿敷后对局部皮肤有消肿作用,且前者可给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从而有利于损伤恢复。山莨菪碱有显著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特别对疼痛敏感者可起到镇痛作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经文,程本芳.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216.

[2]吴显和,赵世英,魏昭崇.化疗性静脉系统保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44—45.

[3]刘英玲,石会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7—858.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老年胃癌患者中有5例在置管3d后出现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其中男患者2例, 女患者3例, 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5.5岁。入院诊断有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有肝脏多发转移的、有双侧肾上腺转移的、有腰椎转移的、有的胸腔积液。临床给予抗肿瘤、免疫、对症支持疗法。

1.2 禁忌证[4]

排除PICC管置管禁忌证。患者适合PICC置管术,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置管前、中、后宣教, 选择右侧手臂头静脉行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4Fr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前测左手臂上臂围 (肘关节上10 cm处) 为23 cm, 置管过程顺利, 手臂无红肿及疼痛, 术后胸部X线片示PICC管头端位于第三前肋水平, 位置合适。

1.3 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

1.3.1 疾病原因:老年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

1.3.2 药物原因: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脂肪乳血制品。

1.3.3 操作原因: (1) 置管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2) 患者手臂活动幅度大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

1.4 护理

1.4.1 常规护理

(1) 穿刺后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 将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 由于材质透明, 便于观察导管穿刺点的状况, 又因固定牢靠, 可防止导管移动而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5]。选用透气性好的敷贴, 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感染的屏障, 若选择不当, 透气性差, 湿汽蒸发不出来, 可致局部潮湿, 促使细菌生长。在应用过程中, 若患者出汗, 敷贴潮湿应随时更换。 (2) 置管后, 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 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体温的变化。导管入口处用无菌小纱布块保护, 然后用透明贴膜封管, 必要时用绷带加压。置管3d内术肢降低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24 h及时更换贴膜, 清理血液, 以便观察穿刺处情况, 无出血及感染常规贴膜更换, 1次/周。 (3) 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 要注意防止污染, 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 其范围包括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 然后再连接与可来福接头配套的螺口输液器, 使连接比较牢固, 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 同时用可来福接头后形成一密闭的输液系统, 依靠可来福接头的正压作用机制, 无需使用抗凝剂封管, 既降低了感染率, 又降低了堵管率。 (4) 在每天输液前用10~20m 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 输液完毕, 必须用不少于10m 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6]。 (5) 留置PICC管期间, 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 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 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 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 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 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6) 留置PICC管期间, 可自己执行日常活动, 但置管侧手臂避免提重物, 避免快速上举或后甩动作[7]。

1.4.2 静脉炎护理

术后第1天患者穿刺点上方0.5 cm处出现发红、肿胀, 热水袋湿热局部敷, 效果欠佳。第2天整个右侧手臂上臂外观肿胀、发红、患者主诉疼痛, 测上臂围为30 cm, 皮温升高。仙人掌和白醋有消炎、止痛作用, 给予持续湿敷, 患者主诉仍然疼痛, 肿胀、皮温较前好转, 测上臂围为28 cm。第3天喜疗妥软膏外涂4次/d, 喜疗妥软膏能防止浅表血栓的形成, 促进渗出液的吸收, 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 对静脉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将患肢抬高, 效果不佳。协同患者彩超, 诊断左上臂血栓性静脉炎。嘱患者患肢制动, 肝素钠溶液封管保留, 同时遵医嘱配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0.4m L皮下注射。经治疗护理10d, 患者静脉炎完全恢复, 测上臂围为23cm, 将患者管内肝素钠溶液回抽弃去, 再用现配肝素钠溶液封管, 导管可以继续应用了。

2 结果

5例老年胃癌在PICC置管3d后, 出现上臂沿PICC管走向处红、肿、热、痛现象, 并且沿前臂静脉行走出现红色条索改变, 可触及硬结等静脉炎的症状;经检查确定为血栓性静脉炎, 遵医嘱使用静脉抗凝药物, 同时给予喜疗妥软膏外涂与红外线照射局部理疗, 上臂红肿处1周后消失。

3讨论

PICC导管为癌症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美国巴德公司4Fr PICC导管可留置1年[8], 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10]。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 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 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及日常护理,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无菌技术, 做好相应的护理, 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制定有计划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 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我科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5例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操作方法和程序进行回顾总结, 对置管期间发生的静脉炎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结果 5例老年胃癌在PICC置管3d后, 出现上臂沿PICC管走向处红、肿、热、痛现象, 并且沿前臂静脉行走出现红色条索改变, 可触及硬结等静脉炎的症状;经检查确定为血栓性静脉炎, 遵医嘱使用静脉抗凝药物, 同时给予聚维酮碘药膏外敷与红外线照射局部理疗, 上臂红肿处1周后消失。结论 保护静脉是老年胃癌患者能够顺利进行化疗的前提, 为了预防老年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作为专科护士必须认真执行PICC置管操作规程, 一旦发现血栓性静脉炎, 应该立即采取应对护理措施, 可以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危害。

关键词:老年胃癌,PICC置管,血栓性静脉炎

参考文献

[1]颜兰娣.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3 (12) :138-140.

[2]张雪花, 王秀芬.PICC导管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6, 20 (6) :1570.

[3]李俊英, 余春华, 符琰.肿瘤患者经外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 16 (6) :387.

[4]熊峥嵘, 宋伶俐, 傅强.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10 (7) :9-10.

[5]许壁瑜, 成守珍, 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护理, 2003, 9 (5) :361-362.

[6]丁金荣, 雷献云, 吴新花.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8) :123.

[7]郭丽娟, 王立, 任少林, 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7) :5-6.

[8]吴文英, 沈雪萍, 钱美蓉, 等.PICC导管内血栓性堵管再通方法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2) :68.

[9]戴建华, 叶文琴, 袁彬娥.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 (5) :37-379.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5

【摘要】 目的 观察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97例胃肠癌患者实施PICC置管术的临床资料,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发生静脉炎7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脱出5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3例,局部过敏反应18例。结论 PICC置管术后严格按照PICC维护指南进行维护,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置管时间,保证静脉治疗的顺利完成。【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

胃肠癌患者因为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静脉高营养及术后化疗,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和负担。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德国贝郎公司生产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单腔257、18G)为97例胃肠癌患者实施PICC,其中男70例,女27例,年龄27~76岁。经头静脉置入6例,经贵要静脉置入73例,经肘正中静脉置入18例。置管长度为40 cm,置管天数5~37天。

1.2 并发症的观察

置管后在置管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置管患者的姓名、床号、病案号,及性别、年龄,置管日期、时间,置管肢体,静脉名称,置入长度,穿刺次数以及置管人员,置管天数,拔管时间,拔管原因。置管后为置管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嘱患者注意不要剧烈活动穿刺侧肢体,输液时抬高穿刺侧肢体,做握拳松拳动作以利静脉回流,夜间睡眠时可将穿刺侧肢体放于头旁。每日输液时观察PICC置管是否通畅,有无回血堵塞,询问患者输液时有无不适,如是否疼痛,察看肢体是否肿胀。每周一、四进行换药时观察穿刺点是否发红,有无脓性分泌物。观察穿刺部位周围血管有无变红,是否可触及索状物。观察穿刺侧肢体有无肿胀、皮肤青紫、皮温降低等静脉回流受阻情况。如果出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并详细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经过统计,97例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为:静脉炎7例,穿次点感染0例,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0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脱出5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3例,局部过敏反应18例。

护理

3.1 静脉炎的处理

PICC置管后早期由于导管的刺激,可能出现机械性静脉炎,静脉化疗时由于化疗药物的高渗透压和pH值的高低也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依照美国静脉输液委员会制订的静脉炎的分级标准:1级,穿刺部位周围血管变红,无水肿,无可触索状物,可能出现疼痛,无外渗。2级,沿血管出现发红,有水肿,无可触状物,疼痛,无外渗。3级,沿血管变红,水肿,可触索状物,疼痛,无外渗。根据以上分级判断静脉炎,如为1、2级,这时应采取保守疗法,局部热敷或干/湿敷;稀释药物浓度,减慢输液速度;鼓励患者睡前做握拳松拳动作,休息时上抬手臂,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3.2 导管移位

导管移位的原因为:肢体过度活动,胸腔压力的改变,不正确的导管固定,更换敷料的方法不妥等导致导管移位。临床表现为静脉输液时流速减慢,无法抽到回血,输液时某个部位疼痛。本组2例患者均为头静脉置入导管移位到颈外静脉,症状不明显而未作特殊处理。

3.3 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原因为:患者肢体过度活动,更换衣服时意外带出,敷贴松动导管脱出,更换敷贴时拖出导管。处理方法:检查外置导管长度,能否回抽回血,输液是否顺畅来决定是否拔管。本组中有2例患者为全胃切除术后因疼痛辗转反侧导致导管脱出,2例为脱衣服时不小心带出,1例为下床排尿时扯出。5例患者导管脱出程度不同,脱出长度最长为25 cm,导管置入长度最短为15 cm,但经妥善固定未再继续脱出而顺利完成静疗。

3.4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大部分是因为带管离院,长期不输液血液凝固而致,也有因输液毕肝素液封管方法错误而导致。本组2例均为血液凝固而致导管堵塞,处理方法为:应用三通管将肝素钠或肝素稀释液10 ml(50 u/ml)进入导管进行溶解并反复回抽,若不能清除堵塞,应更换溶栓剂反复抗凝,直到堵塞清除,再用肝素钠液20 ml采用脉冲方式正压封管。带管离院患者根据情况酌情加大肝素钠的浓度,可到625 u/ml来抗凝。

3.5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不急于拔管,先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3)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4)预防肺栓塞的形成。本组病例患者均采用肝素钠2 500~5 000 u皮下注射q12h,静脉输入血栓通0.45 g qd,复方丹参40 ml qd,7~10日后彩超显示血栓已溶解后拔除PICC置管。

3.6 局部过敏反应

PICC置管后有些患者皮肤会对敷贴黏胶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敷贴黏贴处红疹、瘙痒。处理方法为:为患者更换透明敷贴或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局部使用抗过敏软膏涂搽。

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静脉插管护理 篇6

【摘要】:通过探索加强透析患者静脉插管后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插管使用时间, 加强患者术前的护理、术后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采取措施,患者的插管的时间明显延长,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减少。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患者非常满意,减少感染、血栓等不良并发症。

【关键词】插管术后;并发症护理;延长使用时间

中国分类号:R47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上首先应建立一条血管通路,有效的血液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的必要条件。在临床上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动静脉内瘘。但是有些患者由于耽误治疗或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需要临时、长期插管,对于这些患者行颈内、股静脉插管作为血管通路患者,我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对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53例血透患者行颈内、股静脉临时性留置导管置入术,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34-84岁。均为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由于病情需要急于透析的患者。

1 .2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要化验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离子、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预插管部位的双侧血管彩超,以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提高血管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插管前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理解及合作。由于留置导管术为有创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感,要告知患者颈内、股静脉置管方法及成功例子,并告知其术中的注意事项,如体位配合、手术过程中如何调整呼吸以及避免咳嗽等,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以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前做好患者术区的皮肤准备,若做股静脉要做好备皮工作,防止术后感染。

1.3手术插管部位的选择

原则上要遵循首选右侧颈内静脉为原则,依次可选择左侧颈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外静脉。

1.4导管的选择及插管的深度 導管外径一般在11-14Fr, 右侧颈内静脉导管的总长度应该在36cm ,左侧颈内静脉导管的总长度应该在40cm ,股静脉导管的总长度应该在45cm。

2 术后护理

2.1 操作护理每次透析前严密观察插管局部有无出血、血肿和滑脱,严格消毒导管及插管处皮肤,按常规消毒导管的动静脉接头,去除肝素帽,先抽出保留管内的肝素和部分残余血液,注入首剂量肝素或直接接上透析管路,进行常规透析,透析结束后,动静脉导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ml,以保证管腔内无血液,再注入2ml含1000~1250U肝素的生理盐水,并以肝素帽封口,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透析过程中要固定好透析管路,防止挤压扭曲。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杜绝因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感染发生。

2.2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渗出的血迹,要及时更换敷料。同时,要注意观察导管内有无血液,如果管内有血液要及时给予处理,重新进行封管。长期导管隧道上口一般在术后7~10d拆线,而隧道下口在术后4周方可拆线。长期插管的患者要作好个人卫生,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如需淋浴,应将导管及皮肤出口处用透明敷料贴封闭,淋浴后及时更换敷贴,置管侧上肢应避免提重物及进行剧烈活动。

2. 3 并发症的护理

2.3.1导管出血的护理

插管患者的出血原因原因很多,主要是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不好、使用抗凝药物,或穿刺时误入动脉等原因均可以导致出血。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无菌敷料有无渗血,皮下有无血肿,如有皮肤出血、渗血,应及时给予局部按压,止血后更换敷料,重新包扎,保证敷料的清洁、完整。出血严重时要遵医嘱给予止血药或对症给予鱼精蛋白中和。

2.3.2导管位置不良的护理

我们在插管时,如果导管在颈内静脉内折叠、扭曲或导管位置过低以3右心室。患者会出现血流量不足,应立即通知医生,通过拍片确定导管的位子,我们可以到导管室调整导管的位置,必要时拔管,重新下管。

2.3.3导管感染的护理

导管的感染原因很多,如患者个人卫生习惯差、患者年龄大、营养不良、皮肤完整性受损敷料不透气。在透析时连接管路操作时,无菌操作观念不严,或无菌物品暴露时间过长,手术环境差,消毒不彻底等,均可以导致导管的感染。在临床上可以表现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出口处发红有黄色脓液渗出,少数患者有道管处皮肤破溃,畏寒,发热周身乏力等症状。在护理上,我们做好患者的个人卫生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加强患者的饮食调护,给予营养丰富的高优质蛋白饮食。患者在透析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在上下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隧道红肿及破溃处,导管出口处用碘伏棉签消毒后涂百多邦药膏,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2.3.4导管血栓的护理

护理人员在上机前用注射器抽血不通畅,或上机后血流量不足,考虑患者的导管有堵塞。我们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原因,要对症给予治疗。如高凝的患者,我们可以将抗凝首剂及追加量可加大。注意缩短导管口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封管液应现用现配,正压封管,是导管尾端保持正压,可防止血液逆流入导管内致血栓形成,封管后立即拧紧肝素帽。(不可用力过大)肝素帽与每次透析后更换。注意肝素液体量和浓度,不同置管封管液体不同,按照管材注的量封管。如有血栓,遵医嘱用尿激酶溶栓,具体方法为:10万单位尿激酶加NS1毫升加肝素钠2毫升,分别注入动静脉腔内保留30分钟,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反复进行,回抽无血不能强行推注,以免因压力过大致管道破裂。或尿激酶30万单位加NS100毫升分别与长期置管的动静脉端连接,进行静脉输液,滴注时间不少于3小时,在治疗时要注意患者的凝血情况。

2.3.5脱管的护理

在置管初期过度牵拉,cuff未与皮下组织长合在一起,导管隧道脱出。透析时我们要将导管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用力牵拉,同时也要给患者留出活动空间,并能保持导管良好的位置。

2.4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保护导管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勿用手抓挠导管周围皮肤,以免皮肤破溃感染。保持导管出敷料清洁干燥,患者出汗多或有血迹,敷贴潮湿卷边时应随时更换。留置导管病人不宜剧烈活动,以防导管脱出移位,留置导管渗血或出血。嘱季节交换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感冒。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导管做抽血还有检查及常规输液等。

3讨论

通过加强患者手术前手术部位、导管的选择,术后加强患者在透析过程的导管护理,如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患者的个人卫生、留置导管可能或出现并发症的护理等,患者导管的使用时间、感染率明显下降,56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出现感染,六例患者出现血栓,及时溶栓后,血流恢复正常。明显提高患者的插管使用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深受患者的好评。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7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特点

1.1 老年人的血管特点

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年期, 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血管是连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运输通道, 老化更为明显。表现为血液黏稠度高, 血管弹性降低, 穿刺时回血缓慢;管壁增厚硬化, 脆性增加, 管腔狭窄, 容易刺破, 导致药液外渗;有的老人皮下脂肪少, 血管滑动不易固定。

1.2 穿刺的血管选择

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小静脉选择不应太细, 避开血管分叉及静脉窦处, 并且容易固定的位置。如果静脉都偏细, 应选择头皮针。老年人输液疗程都比较长, 血管选择应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穿刺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如热敷穿刺部位、将手腕下垂、指压、或用手掌轻拍穿刺局部等方法, 让血管充分充盈在进针。

1.3 穿刺技巧

穿刺前做好充分准备后, 嘱病人握拳, 手背皮肤松弛的患者嘱其手腕下垂, 用左手拇指绷紧选择的血管下端皮肤, 避免血管滑动。在所选穿刺点血管上方处进针, 角度不宜过大, 30°左右, 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再沿血管走行往前进少许, 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即可, 以防渗液或活动肢体时针尖穿透血管。对表浅、脆性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 入皮和血管要迅速, 以防血液迸出皮下影响视线, 见回血后进针要慢, 角度要小, 以防穿透血管。对未见回血, 但已感觉进入血管的, 不要盲目再往里进针, 只需轻捏一下连接针尾的细管, 看针尖处皮肤是否鼓起, 如若没有则表示针尖已在血管内。

2 输液中的护理

2.1 老年病人心理、精神变化比较大, 沟通比较困难, 这要求护士在输液的过程中耐心、细心、和蔼可亲, 多倾听他们的诉求, 并尽量满足。输液要求成功率高, 较少带给他们负面的心理影响。

2.2 输液中加强巡视, 多看多问。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 或者行为失控, 导致肌肉不自主活动, 加之皮下脂肪少, 组织疏松, 针头移位有轻微渗液不易发现, 这就要求护士在输液中勤巡视病房, 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3 老年患者自身往往伴有其他疾病, 输液反应较易发生, 如果发现病人有抖动、畏寒、心悸等不适, 应该立即停止输液,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4 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调节输液速度。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 滴速控制在40滴/min, 以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心、肾功能良好的患者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

在给老年患者输液时, 既要求护士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输液技巧, 还要有无比的耐心与细致, 工作中勤巡视、勤询问、善倾听, 以保证老年患者静脉给药治疗的安全进行。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及发病频率也逐渐增加, 需要静脉给药的治疗途径也会增多;作为一名护士对各种老年人的血管特点要熟练掌握且深刻了解, 输液后的血管护理也同样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静脉穿刺术,护理

参考文献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4年9-12月收治静脉输液患者100例, 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同意。其中男68例, 女32例, 年龄21~58岁, 平均 (41.2±4.5)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8例, 中学文化49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33例。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1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对不会填写的患者, 由发卷者或家属逐条朗读, 患者根据所听内容进行选择。调查内容包括患者需求及担心问题。问卷调查表发放100份, 回收100份, 回收率100%。之后根据患者需求及其所担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 发放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2, 调查患者输液后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问卷调查表2采用百分制形式, 发放100份, 回收100份, 回收率100%。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问卷调查表2评分, 满意:分值>90分;基本满意:分值在60~90分;不满意:分值<60分[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需求及担心问题:在问卷调查1结果中可见, 患者主要的需求内容包括护士应多巡视、关心以及环境整洁通风, 对比其他需求有明显差异 (P<0.05) ;而所担心的问题中可见穿刺失败及液体走空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 与其他问题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护理后满意度情况:根据问卷调查表2结果可见, 护理后满意68例, 基本满意29例, 不满意3例, 满意度高达97%。

讨论

输液中存在的问题:输液是我国常见的治疗方式, 由于输液时间长,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需求及担心[5,6]。在本文中对我院门诊患者进行需求、担心问题调查可见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患者对静脉输液的知识了解不够。由于不了解输液的原理和有关处理事项, 患者常常由于担心、害怕而导致长时间不敢动, 肢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引起肌肉疲劳、酸胀、肢体疼痛以及心情烦躁等, 使患者身心受累。 (2) 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输液时往往仅核对患者姓名就进行输液, 很少会告知患者所输药物的名称、作用, 对不良反应等告知也不够, 造成患者茫然无知, 对所输药物较为担心, 稍有异常感觉就会认为错输药物等, 引起纠纷。 (3) 护士巡视不够, 在患者输液过程中, 护士往往由于患者液体输完换液的时候才去输液区, 而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很少主动巡视输液情况。而有的护士在巡视过程中也很少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导致患者对输液速度及液体走空后担心发生栓塞等问题得不到解答。 (4) 多数护士仅告知患者拔针后按压止血, 但对按压的方式、对血管的保护措施等并未过多讲解, 缺少知识宣教, 导致患者按压过当, 引起瘀血青紫等。

护理对策:根据患者的需求及其所担心的问题, 我院进行针对性护理, 方法如下: (1) 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输液室通风良好, 空气新鲜, 光线充足, 禁止输液室内大声喧哗,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输液环境。 (2) 输液准备:输液前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 选择舒适体位进行穿刺输液。对于皮肤弹性不好的患者可用温热的湿毛巾热敷穿刺部位。 (3) 提高穿刺成功率:对护士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加强, 使护士熟练穿刺操作, 掌握稳、准、快、轻等技巧, 减轻患者穿刺痛苦, 尽可能做到一次性成功, 提高患者的安全感。 (4) 言传宣教:对输液的知识及注意事项进行言传宣教, 缓解患者未知而引起的恐慌感, 对不良反应等进行讲解, 消除患者的担心。 (5) 舒适体位:多数患者由于担心在输液过程中不敢乱动, 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而造成身心疲劳。护士应指导患者轻微活动, 取舒适体位进行输液, 示范变换体位时活动的方式。 (6) 加强巡视: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对输液室的巡视工作, 主要巡视内容包括患者输液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输液的滴速情况等,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7) 掌握拔针技巧:在患者输液完毕后, 需要熟练的拔针技巧。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 指导患者按压时间需达到3 min, 禁忌手提重物和热敷等情况。

注:与其他项目对比, *P<0.05。

综上所述, 在患者输液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护理,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全面关注患者的需求及担心问题,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加强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输液患者的服务需求, 探讨针对患者需求所实施的护理对策。方法:收治静脉输液患者100例, 均进行问卷调查, 并针对性实施护理。结果:患者主要的需求内容包括护士应多巡视、关心以及环境整洁通风 (P<0.05) ;可见穿刺失败及液体走空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 (P<0.05) 。护理后满意度高达97%。结论:在患者输液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护理,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全面关注患者的需求及其所担心的问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加强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静脉输液,需求,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蔡仁美, 范晓芹, 许月萍, 等.嘉兴地区综合医院老年病房患者长期护理需求现状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5) :418-420.

[2]井月秋, 李娟, 常仁翠, 等.保健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9) :57-58.

[3]孙桂荣, 王立平, 杨淑英, 等.儿科门诊与住院患者输液需求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0, 17 (20) :11-13.

[4]刘卫霞.静脉输液中患儿家长的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4) :272-273.

[5]陈丹丹, 李加平.静脉输液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6) :146-148.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在我科收治静脉输液老年患者180例, 男94例, 女86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6.2岁,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3例, 肺炎107例, 高血压60例, 上述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 还进行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药物治疗, 住院过程中平均每人约输液18次, 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结果

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病例为16例占8.89%, 发生2次以上输液渗漏的病例为4例占2.22%。经外用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对症处理, 无1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

2 护理

2.1 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良好规范的穿刺技术, 加强输液相关理论业务学习和基本功和技能培训, 加强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 从静脉外渗的源头抓起, 培训内容包括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的评估、常穿刺的浅静脉体表位置, 血管的选择, 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 遵循由远端到近端的原则, 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处进针。选择合适输液器具, 对高营养药物、刺激性大药时选择外周静脉套管针,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不宜损伤血管, 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 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d, 避免反复穿刺, 保护血管。在使用套管针穿刺时掌握穿刺部位的护理、肝素帽三通接头的连接使用方法、封管技术的掌握、输液部位的更换;正压封管的原理、封管液的选择、穿刺后固定牢固等理论知识。操作时护士要有自信, 和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情绪稳定, 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针尖拔出皮肤时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5 min, 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切忌揉压, 防止皮下淤血, 正确拔正针可避免血管损伤, 提高血管利用率, 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外渗。

2.2 分析引起输液外渗的原因

2.2.1老年人由于各个器官老化,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 血管出现管壁硬化, 弹性差, 血管脆、皮肤松弛、回血慢等, 血管通透性差等特点, 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这是不可避免的血管因素。此外, 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 痛阈降低, 末梢循环差等, 心力衰竭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更增加了外渗的可能[2]。

2.2.2技术因素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低;针头固定不牢固;输液前对血管状况评估不足;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推注药物用力过大;输液外渗输液管道维护不当。

2.2.3外力因素

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时间长, 易感到疲劳, 有的人会出现肌肉不自主运动, 因此在挑选血管时, 应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 如手背、足背、小臂背等, 应避免在关节部位。患者在输液前排空尿液, 将输液过程中所需物品放置于床头, 避免因患者上厕所、取物所致的外渗因素, 向护理人员讲解输液的滴速, 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在输液开始时计算好时间, 固定好输液部位, 防止老年患者在改变体位或上厕所时针头脱出[3]。

2.3 加强巡视

观察全面: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病房, 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宣教,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 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更换注射部位。护士查看输液患者时, 经常注意液体是否滴空和液体流速是否准确顺畅等方面, 忽视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药液渗漏的情况。特别是没有护理人员看护、需要自己取拿物品的患者, 患有前列腺增生、尿频、尿急老年男性, 他们活动频繁, 针头容易活动, 或者因寒冷静脉输液侧肢体被衣服或被盖遮挡的患者, 如发生药物外渗不易被发现, 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 重者出现红斑、水泡、溃疡, 处理不当可造成输液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2.4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

2.4.1传统用于治疗液体外渗所造成的局部组织肿的药物是50%硫酸镁, 其机制是:镁离子通过高渗作用渗入水肿组织, 镁离子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起到止痛作用, 也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能力下降, 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促进药液吸收, 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但在临床应用中50%硫酸镁蒸发快, 需经常在纱布上滴加或更换纱布, 水温下降时50%硫酸镁常常形成结晶, 患者感觉不适并易受凉, 不能达到疗效。小面积的药液渗漏患者往往不能接纳, 而大面积的药液渗漏患者疗效缓慢, 且有可能由于高渗吸出水分, 致渗出处液体渗透压增高而加重组织的损伤。治疗过程中皮肤因长期液体浸泽而破溃, 见效慢、疗效差, 效果不理想。

2.4.2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为20克/支) 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和二乙胺水杨酸, 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成熟干燥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 具有较强消除氧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可以改善局部代谢, 加强血液循环;同时还可收缩毛细血管壁, 拮抗缓激肽释放, 进而发挥减少组织渗出、减轻局部疼痛等作用。水杨酸二乙胺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在预防及治疗由于炎症及创伤引起的局部肿胀方面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涂与静脉输液药物渗漏局部, 无油腻感, 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 使用简单、方便, 患者易于接受, 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3]。

2.4.3肝素钠乳膏主要是通过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 或是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也报导用马铃薯, 生姜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渗漏。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静脉输液的成败直接与临床治疗相关, 输液外渗是一项有预见性、可防的护理工作, 面对老年患者, 比一般患者有更强责任心、更熟练的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引起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有针对性的预防, 积极处理对症治疗,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在我科收治18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 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规避风险, 对症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 占8.89%, 发生2次以上输液渗漏的病例为4例占2.22%。经外用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对症处理, 无1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结论 通过学习引起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有针对性的预防, 积极处理对症治疗,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1]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4) :674.

[2]刘忠俊.老年患者静脉榆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1) :5172-5173.

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护理体会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8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18例, 均行动静脉瘘血液透析。其中, 男118例, 女100例, 年龄31~62岁, 平均 (56.7±5.6) 岁。原发疾病:药物中毒致慢性肾功能衰竭10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 高血压肾病56例, 多囊肾9例, 糖尿病肾病例63例。218例患者规律透析 (每周2~3次, 每次4~5 h, 血流量200~300 m L/min) 。动静脉瘘使用时间>5年10例, 1~5年178例, <1年30例。

1.2方法:患者采用动静脉吻合术, 手术方式采用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内瘘成熟后4~6周开始使用。

2结果

218例透析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密切观察, 动静脉瘘均使用良好, 无并发症。动静脉瘘均满足患者出院后长期血液透析要求。

3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因长期的疾病折磨, 各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患者极易产生忧郁、焦虑、恐惧、偏执、抗拒等一系列心理障碍[5]。护理人员以热情关怀的态度, 针对本组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造瘘的目的及瘘管的形成、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以减轻或解除思想顾虑, 自愿接受手术并在术后积极、主动地配合内瘘管理[6]。最终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力, 增强治疗效果, 促进术后康复。具体做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宣教, 使患者心有所依, 充分认识到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只能加重病情, 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不利于疾病的转归[7], 只有正视现实, 消除不必要的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手术, 增强依从性, 才能使疾病尽快好转, 提高生活质量。 (2) 血管护理:早期护理干预极为重要。由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严格评估内瘘血管, 检查血管震颤, 判断血管走向。可用食指和拇指指腹分别压在内瘘吻合口上5、10 cm处, 交替放开和压迫血管, 可明显感觉血管内血流方向[8]。应注意保护患者的内瘘血管, 避免在内瘘血管上穿刺输液、测血压, 以保护皮肤的完整与清洁, 并告诉患者保护好血管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线, 为血液透析做好充分的准备[9]。

3.2透析中的护理[10]:透析前应保持手臂清洁, 经常湿热敷, 穿刺后可涂些喜疗妥软膏。冬天注意肢体保暖, 以免血管受冷痉挛。刚成熟的内瘘管壁脆而薄, 易引起皮下血肿。因此, 最初由临床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穿刺。禁止反复定点穿刺, 防止血管壁纤维化, 弹性减弱及瘢痕的形成。透析过程中应避免肢体过度活动, 以免穿刺针头损伤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形成。透析结束拔针后, 压迫止血也是保护动静脉瘘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自己掌握压迫的技巧。针眼处用1 cm大小的正方形纱布压迫止血, 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压力要适当, 以既能止血又能感到血管震颤为好, 一般30 min放松, 2 h取下纱布, 24 h内禁止擦洗穿刺点。移植血管透析结束后, 应压迫穿刺针进入处, 压迫时间长于直接动静脉瘘者。如果按压不当, 过重过轻或时间过长, 都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 造成内瘘闭塞。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防止医源性损害的发生。

3.3术后护理:内瘘处不要包扎过紧, 同时注意观察内瘘处有无血肿及瘀斑、局部有无渗血。教会患者判断内瘘是否通畅, 如静脉侧能扪到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 提示内瘘通畅, 否则怀疑有血栓形成, 联系医师及时处理[11]。造瘘术后应适当抬高肢体约30°, 保持其血流通畅避免受压, 注意保暖。术后第2天进行功能锻炼-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或间断热敷内瘘以上的静脉, 每天3~4次, 以促进血管的扩张。但注意功能锻炼开始时动作应轻, 握拳力度应由小到大慢慢增加。内瘘侧肢体禁止测血压、输液、抽血, 衣袖不可过紧, 避免提重物。电话随访透析患者平常应经常进行自我检测动静脉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 以免瘘管感染或闭塞。一旦发现瘘管震颤或杂音消失或疼痛, 立即到医院就诊。

4讨论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 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科的多发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溶栓治疗是近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进展之一,其目的是应用溶栓药物,使病变血管的血栓溶解后再通,心肌得到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达到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预防和减少了肾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现将其疗法中的护理配合与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符合溶栓条件者给于尿激酶行静脉溶栓共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在51-75岁,其中前壁心梗4例,广泛前壁心梗3例,下壁心梗3例,住院天数12-20天。痊愈出院8例。

1.2 病例选择 (1)心绞痛发作时间超过3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2)心电图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且伴有相应导联ST段降低。(3)发病12h以内。(4)无溶栓治疗的禁忌症。(5)年龄《75岁。

1.3 用药方法 采用静脉给药溶栓法:用150万u尿激酶溶于0.9%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滴完。溶栓后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12h一次;阿司匹林300mg口服,3天后改为100mg口服。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为突发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濒临感等症状,患者恐惧不安,心理压力大,因此首先使用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并且在接待或治疗护理此类患者时,应镇定自若、忙而不乱,操作时应做到勤、快、准,允许一个了解病情的家属陪伴。护士尽量床边守护患者,给予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说明应用尿激酶治疗的意义,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及检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病人戒烟、戒酒。因为饮酒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2.2 用药前护理 嘱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进行心电监护。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静脉通道保证溶栓药物按时输入;另一静脉通道可以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使患者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为患者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另一侧上肢用于测量血压。详细记录来院就诊时的生命体征,抽血急查心肌酶谱、血常规、血脂、电解质等;掌握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和适应证;常规备好除颤器、心电图机,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用药。

2.3 用药过程中的护理 (1)尿激酶为粉剂,用0.9%生理盐水100ml将其溶解,溶解剂量要准确,选择较大的血管,以保证液体输入顺利,尿激酶液滴速为65-70滴/min,30min内滴完,其中前10分钟输入总药量的2/3,后20分钟输入总量的1/3。(2)由于尿激酶剂量大,低速快,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粘膜有无出血、消化道及泌尿道有无出血,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有无呕吐,以及时发现颅内出血,采取救治措施。

2.4.1 熟悉溶栓成功的指证(1)持续存在的心前区疼痛与用药后2h内明显缓解。(2)升高的ST段迅速下降或恢复。(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出现。(4)血清酶峰值提前。

2.4.2 对照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药物滴完后即刻做一份12导心电图,以后每半小时复查12导心电图一份并与溶栓前心电图相比较,心电图的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是溶栓后出现再灌注的特征性表现。

2.4.3 胸痛情况心肌再灌注后胸痛可消失。胸痛缓解,说明患者心肌再灌注、溶栓治疗有效。本组病例中,胸痛症状迅速缓解者10例。

2.4.4 心肌酶谱每隔2h抽血化验心肌酶谱一次,以判定血清CPK-MB酶峰值是否提前出现。

2.4.5 血压心电监测溶栓后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此应给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其变化。

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溶栓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出血、低血压状态、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再梗塞及心肌破裂等.护士应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倾向及时报告并做好抢救准备。

2.5.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出血并发症,因此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紫斑;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患者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及瞳孔异常变化,有无呕吐等,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患者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以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并注意观察患者尿及分泌物等的变化。溶栓治疗的患者,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避免出血影响对心肌酶的观察。

2.5.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有报道心律失常与心梗部位有关,前壁侧壁梗塞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加速性自主心律、室速、室颤等;下壁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发生窦缓、房室传导阻滞。因此在溶栓过程中,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护士应该熟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常见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并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2.5.3 低血压:由于心肌大面积梗塞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所致,也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有关,因此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在溶栓进行的30分钟内,每1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溶栓结束后3小时内,每30分钟测量一次,之后1小时测量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

2.5.4 梗死后心绞痛的观察:发生梗死后心绞痛提示患者病情不稳定,有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所以应注意观察记录患者再发心绞痛的部位。时间、性质以及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等;再度发生胸痛持续半小时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无效;ST段再度太高>0.2MV,持续半小时以上,CK或CK-MB再度升高。

2.6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B,C,低胆固醇、低热量的食物,疼痛时禁食,以后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和和进食油腻食物,禁止吸烟,饮酒、浓茶及冰饮料。

2.7 生活护理 为减轻心脏负荷、减轻心肌耗氧,保护心肌,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2.8 早期康复护理: 传统观念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临床上绝对卧床至少2周作为首要的处理原则.

3.体会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184例采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 男86例, 女98例, 年龄70岁~98岁, 平均年龄 (85±3) 岁;患者多为老年痴呆和脑卒中后遗症者, 自理和依从性差。留置时间最长8 d, 最短3 d。

1.2 材料的选择

选用“Y”形封闭式两通留置针, 型号为24号或22号, 留置针胶布选用3M透明敷贴。

1.3 方法

1.3.1 心理护理

在输液前应先了解患者病情及一般情况, 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对输液存在惧怕抵触心理, 所以护士应详细介绍其优点及注意事项, 多与患者沟通, 使其主动配合。对患老年痴呆症、躁动不安患者给予温和的语言、轻柔的抚触安抚, 以稳定其情绪并适当使用约束带制动。

1.3.2 血管选择

选择弹性好、粗直、血流丰富、易固定、避开关节的血管进行穿刺。有研究表明, 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 直径≥3.0 mm的血管发生静脉炎的概率相对较小, 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的管径都较大, 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首选静脉。偏瘫的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

1.3.3 穿刺前的准备

检查静脉留置针, 转动针芯并将选好的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排气, 备用。

1.3.4 穿刺方法

在穿刺处上方5 cm~10 cm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 右手持留置针蝶翼部分, 使针尖斜面朝上, 绷紧皮肤, 以25°~35°角快速进针。见回血后应降低穿刺角度, 留置针沿血管前行1 mm~5 mm, 右手固定针芯将针尾稍抬起, 左手拇指与食指持外套管柄, 将针芯退出少许后边送外套软管边退针芯。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 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容易引起渗血, 因此我们只将软管推入至2/3, 松开止血带, 开放调节器, 见点滴通畅后, 拔除针芯。有些危重或血容量不足以及血管弹性欠佳的患者, 可能出现进针有突破感却未见回血, 此时不可盲目进针, 以免刺穿血管。应重视手感, 可用10 m L注射器抽取5 m L生理盐水刺入肝素帽边抽回血边进针, 穿刺成功后以3M无菌敷贴固定。

1.3.5 留置针的维护

由于老年患者皮肤干燥松弛, 3M贴膜不易粘牢, 容易卷边, 翻身、起床、肢体活动等易将导管带出, 因此护士应将导管妥善固定。我院住院老人老年痴呆患者较多, 会自己拔针, 因此我们在贴无菌敷贴的同时, 用3M胶布将留置针柄固定, 并以双层纱布外裹穿刺处肢体2圈, 范围超过粘贴膜, 以防拔针。因老年患者感觉迟钝、反应差,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 输液是否通畅, 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问题, 应立即拔针, 重新穿刺。

1.3.6 封管方法

正确封管是留置针的成功的关键[2]。通常我们采用正压封管, 将肝素液3~5 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 mL, 再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 使留置针管腔内充满封管液, 夹闭卡夹, 可维持24 h以上。

1.3.7 把握好留置针保留时间

目前教材中规定一般为3 d~5 d[3], 静脉炎的发生与液体渗透压密切相关[4], 因此输入高渗液体时, 留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 d, 且输液速度要慢, 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研究表明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密切相关[5], 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不强, 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 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 d~9 d。我们在老人血管条件良好、管路通畅、针眼无红肿的情况下, 最长留置8天。

1.3.8 拔针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皮下组织松弛, 拔针后按压不当会引起皮下瘀血, 因此拔管时应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除, 将皮肤穿刺点和血管壁进针点同时按压至无出血, 一般应5 min~10 min。拔针后针眼处以无菌纱布覆盖, 以防老人搔抓引起感染。

1.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穿刺部位感染: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低、护士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 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 (2) 静脉炎:尽量选粗、直、回流通畅的静脉, 长期卧床老人尽量选上肢静脉, 注意保护血管, 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多次穿刺。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拔管, 24 h内冷敷, 24 h后热敷, 以增进血液循环, 也可用50%硫酸镁湿敷。 (3) 液体渗漏、渗血:由于老年患者皮下组织松弛, 药液可从针眼处渗出, 此时应立即拔管。为避免药液渗漏, 应妥善固定导管, 并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如有少量渗血可更换贴膜后观察, 不再渗血可继续使用。 (4) 堵管:如果出现药液不滴, 切忌用注射器推液, 应用注射器回抽, 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在输注高渗液后要充分冲管, 封管时推封管液速度要慢, 避免血液回流堵住导管。

2 结果

经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 180例留置针成功留置3 d~8 d, 其中10例针头阻塞, 8例渗液予拔除, 6例局部渗血, 5例针眼发红均给予护理干预后, 效果良好, 保证了正常输液的进行。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其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容易被患者接受, 特别是老年患者。减少了穿刺次数, 减轻痛苦, 保护了血管, 不会因体位改变而刺破血管, 减少了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血管, 也为护士减少了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184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护理、血管选择、穿刺方法、留置针的维护、拔管注意事项等, 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 其中180例穿刺成功并保留3 d8 d, 顺利地完成了输液治疗。结论 良好的护理可延长老年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时间, 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并能减轻患者痛苦, 保障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显春, 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42.

[2]董淑华, 王建荣, 潘庆联, 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19.

[3]庚少英, 赵改婷, 高荣花, 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 :3.

[4]刘建平, 田源.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5) :132-133.

上一篇:招生信息服务平台下一篇:急性重症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