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2024-12-10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通用12篇)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1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 是指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 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 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 形成血栓, 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 并有渗出液, 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 是一种常见的输液反应。其病理变化是血管内膜增生, 管腔变窄, 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 有时伴有水肿。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烧痛、紧绷发胀, 随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索状的红线, 触诊有时会有发硬、发热的感觉。现就工作中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方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造成静脉炎的原因

1.1 机械性静脉炎

(1) 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 造成针管的滑动。 (2) 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 刺激血管壁。 (3)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 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炎症反应。

1.2 化学性静脉炎

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1.3 细菌性静脉炎

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2 静脉炎的预防

2.1 应用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选择合适的血管, 避开关节, 选择走向较直、管壁有弹性、局部皮肤无炎症的血管。无菌透明胶粘贴的松紧以保证液体畅通为宜。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 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 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 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 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 24 h后应更换至上肢。

2.2 静脉滴注甘露醇

注射液应加温, 以25 ~35 ℃为宜, 可以预防静脉炎和输液反应的发生, 但温度过高, 会引起血管内血液中蛋白质变性、血细胞死亡。

2.3 避免寒冷与外伤

寒冷是肢体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甚至为致病因素。在冬季鞋袜要轻便、柔软、保暖, 被褥要舒适暖和;每天晚上用温水洗脚, 不要用过热的水烫洗。平时还应该注意防潮防湿。另外还要预防外伤 (患足砸伤、撞伤、刺伤等) 、外科手术、静脉穿刺、静脉注射、各种机械性损伤等, 能导致静脉血管损伤的疾患。

2.4 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

心情舒畅, 五脏功能正常, 生理活动协调, 气血运行正常, 可以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

2.5 防止各种感染

细菌与毒素的感染, 使血管内膜造成损害, 并发血栓, 形成动、静脉血管病变。

2.6 注意饮食结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过饥与过饱容易伤及脾胃, 影响营养的吸收。

3 静脉炎的护理

一旦出现静脉炎,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 可给予白玉散和金黄膏外敷活血化瘀, 利水消肿;慢性期患者则可采用口服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药物, 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除此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护理工作。

3.1 加强心理护理

做好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术前、术后的宣教工作, 向患者细致地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3.2 加强肢体锻炼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 术后 6 h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 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 24 h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 鼓励做深呼吸, 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 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 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 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 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3.3 密切观察病情

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患者, 如手术大、手术时间长、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其早期症状及体征, 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治疗, 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3.4 注意事项

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应避免肢体活动, 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肤, 以防止栓子脱落;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1];注意保暖, 避免外伤, 鞋袜要宽松, 保持患肢清洁卫生, 避免刺激损害皮肤。

3.5 饮食护理

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的蛋肉, 低脂肪、低热量为宜, 戒烟酒。

参考文献

[1]王芳, 姜永强, 金瑞霞.产褥期下肢血栓静脉炎形成的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 24 (2) :187-188.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2

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体会

专业年级: 层 次: 姓 名: 指导老师: 职称 填写时间:

【摘要】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针对这些并发症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护理与预防措施,从而保证了输液的安全。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护理;并发症;预防

【Abstract 】intravenous catheter common complications are: duct blockage, fluid leakage, phlebitis, venous thrombosis, hematoma, etc., for these complic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ca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nfusion security.【Key words】 intravenous catheter;care;complications;Prevention

目录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6

1.导管堵塞……………………………………………6

2.3.4.5.二、1.2.液体渗漏……………………………………………6 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6 静脉血栓形成………………………………………6 皮下血肿……………………………………………7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7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7 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与护理……………………8

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组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组。

2.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

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沿血管上行出现一条红线,局部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 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采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易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

5.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把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轻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把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便、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因而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二、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1.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防止导管堵塞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匀速推注。有关报道认为封管肝素液浓度为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u3~5ml。封管时边退针头边推肝素液以防封管失败[1]。

(2).防止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练习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有留置针的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重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防止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注重各项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静脉尽量选择四肢粗静脉,从血管远端开始,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争取一次穿刺成功,留置时间不超过5天;输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缩短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感染的能力。

(4).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穿刺时应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重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

宜过长。

(5).熟练把握穿刺技术,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穿刺时动作应轻便、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与护理

(1).观察局部反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非凡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假如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小时后应更换至上肢。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2).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分钟。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非凡是用湿布热敷效果最好,每2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患者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感染能力。穿刺部位四周皮肤应每日用安尔碘消毒一次,并盖以无菌敷料予以保护。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一次[2],注重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莫菲壶内液体滴空。

(3).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重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睡眠时注重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更衣时注重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

[3]。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

静脉留置针有导管软、不易损伤血管的优点。一方面即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保证输液时的安全、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便于肢体活动、使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舒适,又能配合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避免医护人员因多次输液穿刺产生的意外扎伤和感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4]。静脉留置针以其众多优点得到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肯定。但只有正确的使用,做好日常观察及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这项技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小儿科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及预防 篇3

关键词:小儿科 静脉输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45-02

小儿科静脉输注药物进行治疗是常用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输液反应并发症,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时引起的各种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可能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给患儿造成极大的危害。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热原反应、液体污染等[1]。所以我们要寻找预防输液反应的方法,现就小儿科的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室共11例患儿输液反应的资料。均为静脉输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儿,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6-12岁。多数患儿表现为于输液后15min~60min突然出现发冷寒战,口周发绀,恶心呕吐,皮肤有花纹,四肢凉,随后体温骤升至39℃以上。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4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153例, 发生静脉炎21例静脉炎的判断标准。出现穿刺点疼痛、红斑、肿胀、静脉条索状、穿刺点有渗出等项中任意一项即诊断为静脉炎[1]。

2预防及护理

2.1 留置针选择 尽量选择细、短的留置针, 因为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 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2 血管的选择 尽量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但应尽量避开肘腕关节等活动部位。血管管径一般要>3mm, 以减轻留置针对其刺激。

2.3 穿刺方法 穿刺前, 在距穿刺点直径约8cm范围常规用安尔碘消毒2次, 待干后, 在血管上方30°进针, 尽量少走皮下, 减轻进针痛, 直接刺进血管, 力求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穿刺。

2.4 输液速度控制 对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 调整输液速度, 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刺激血管, 减轻药物对血管及周围皮肤的刺激,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5 封管 液体结束后用5ml肝素盐水 (250ml生理盐水加12 500U的肝素1支, 有效期2h) 正压封管。

2.6 贴膜更换 贴膜2~3d更换1次, 注意无菌操作, 保留时间3~5d, 一般不超过7d。

2.7 加强病房巡视, 询问并倾听患者的主诉, 及时准确判断有无静脉炎的发生。

2.8 更换输液部位 对发生静脉炎的患者, 应立即拔针, 更换输液部位, 在静脉炎发生处用33%硫酸镁湿敷, 以促进渗液的吸收和血管的恢复。

3讨论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方便给药和抢救,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作为护士只有在日常工作中, 善于观察、总结, 加强护理, 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才能使留置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给患者带来实惠。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静脉输液;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a)-017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Methods Altogether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5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45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The post-treatment intravenous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s,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Post-nursing treatment environment score [(8.98±1.23)points],nursing skill score [(9.32±1.25)points],health education score [(9.66±1.25)points],service attitude score [(8.97±1.65)points],nursing effect score [(9.55±1.46)points] and intravenous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 [(26.98±2.36)point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points];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2.22%)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20.00%),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work,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High-quality care;Intravenous infusion;Phlebitis

在静脉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及触及索状硬条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静脉输液患者的增多,我国静脉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发病率高达25%~80%,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因此,如何降低临床静脉炎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优质护理为临床上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遵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对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度过围术期[3-4]。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2016~2017年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护理方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均同意本次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75岁;③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上。排除标准:①伴有穿刺处皮肤问题或皮肤疾病者;②伴有严重脏器疾病者及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认知障碍及意识障碍者;④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有血管外科手术史及凝血功能异常者。静脉输液指征:①胃肠吸收障碍、吞咽困难、无法经口进食患者;②腹泻、呕吐、剧烈恶心患者;③休克、大出血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9±1.23)岁;男性28例,女性17例;其中休克10例,大出血10例,吞咽困难10例,胃肠吸收障碍5例,呕吐10例。对照组患者20~76岁,平均年龄(48.59±1.23)?q;男性29例,女性16例;其中休克11例,大出血9例,吞咽困难10例,胃肠吸收障碍5例,呕吐10例。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输液时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其中包括环境护理:给予患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改善其不良情绪具有重要作用,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患者能够顺利度过输液过程[6-7]。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输液知识的缺乏,导致其产生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以最佳的心态接受静脉输液。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改良穿刺技术、健康教育及加强巡视力度,具体内容:①改良穿刺技术:穿刺血管的选择应以弹性好、回流顺畅及充盈度好的血管为主,并选择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穿刺操作,从而使一次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连续性输液患者,应制订一份有关静脉的使用计划,从远端至近端,先粗后细。而对于年龄较大且血管硬化患者,由于其回血慢及血液黏稠度较高,可对其实施输液管法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能够使其回血速度加快,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其实施消毒处理,待确认穿刺成功后将特殊药物输入[8-9]。在对患者进行输液前,应根据输入药物的特质,可对其进行适当稀释、适当提高液体的温度及减慢滴速等操作,并对患者穿刺部位实施保暖措施,从而减轻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刺激性。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人讲解、入院宣教及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为患者讲解有关静脉炎的危害、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及临床表现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对患者穿刺处上臂有无异常渗出、出血及红肿现象进行密切的观察。在患者输液时,护理人员应为其进行讲解有关输液的知识,使其能够提高预防能力及认知能力。对于老年患者,可对其实施重复性健康教育。③加强巡视力度:采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操作,并由责任护理人员实施患者静脉输液期间的护理工作。采取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加强对患者输液时的巡视力度,做好交接班工作;在患者床旁挂有关高危药品的警示卡,并每小时巡视1次,对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用药管道的通常情况及静脉输液部位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12-13]。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并根据其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患者的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根据我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10],结合输液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输液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其内容主要包括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5个方面,每个项目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有9例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静脉炎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产生疼痛及消肿现象,对患者身心均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给临床治疗也带来了困难,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临床上对于静脉炎的发病机制认为是由于静脉导管的插入对患者静脉血管化学刺激所致的血栓及炎症[11]。早期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插管的机械性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而后期的发生多与患者对药物的刺激及特殊体质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具有预防性,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该并发症的控制机制尚无明确机制,但有研究认为与手卫生不规范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而另一方面则与患者对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有关。目前我国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优质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一套安全、满意及优质的护理服务,使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且还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改良穿刺技术,有效避免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穿刺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对降低患者机械性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有效了解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如注意事项、预防措施、临床症状及危害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静脉穿刺的情况,使其能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症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加强巡视力度,避免静脉穿刺时意外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15]。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护理后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静脉输液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降低其静脉炎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6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使下肢深静脉栓子形成而致深静脉栓塞,血栓形成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⑴血流缓慢;⑵血管内膜损伤;⑶血液凝固性增高。而骨折和手术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我院在一年内共发生三例因骨折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两例康复,一例截肢,因此,加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预防DVT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骨科护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均为女性患者,发生DVT的时间为术后3~14天,1例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9旬患者,发生DVT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不明显,患肢皮温低,循环差,因未能及早处理,最终发生患肢坏死而截肢,其余2例临床症状典型,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经保守治疗后疗效满意,痊愈出院。

2 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术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伤、应激、麻醉及手术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状态,创伤和手术后下肢长时间的制动体位,导致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使血液瘀滞,易发生DVT[ 1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DVT的诱发因素和严重性,使其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戒烟,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尽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抬高患肢,增加静脉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护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不可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做好留置针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2.3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有研究认为,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2]。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群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回流,逐渐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病情许可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骨折及术后患者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患肢。选择上肢静脉输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3],因此,对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术后可预防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预防DVT发生。

2.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DVT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动,嘱家属切忌热敷,按摩,随意搬动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严密观察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态、呼吸、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烦燥不安等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观察患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博动,每天测量记录患肢周径变化。硫酸镁湿敷患肢,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期间,定时复查凝血四项,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 小结

DVT是骨科患者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易致残、致死,丧失劳动力,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加强骨折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魏俐仪,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及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21-22.

[2]陈玉春.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2010,16(01).

[3]杨刚,吕厚山,高键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 25.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7

1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1.1 病因

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4],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cm[5]。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为:(1)血管的解剖特点:在肘部的静脉血管中,头臂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高低起伏且静脉瓣较多,易受到机械性损伤;(2)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条件差;(3)置管肢体过度运动:患者每一次曲臂运动,导管都会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导致血管内膜受损;(4)选择的导管型号不当[6];(5)性别方面的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7]。

1.2 发生机制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引发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性反应,血液凝固作用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所致[8]。

1.3 静脉炎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炎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Ⅰ级:无临床症状;Ⅱ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Ⅳ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触及硬结[9]。

2 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2.1 静脉选择

选择血管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避免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10]。

2.2 药物干预

杨莲荣等[11]应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可以降低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硫酸镁的高渗透作用能迅速消除局部炎性水肿,同时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强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循环、保护血管的完整性的作用[12]。段培培[13]用青敷膏自穿刺点上方约2cm处沿导管留置方向外敷于上臂静脉(湿敷是应注意勿污染穿刺点及导管),3次/d,可有效减少机械穿刺性静脉炎的发生。叶秀琴[14]用红花醇(红花100g侵于75%乙醇500m L中,静置4d,用无菌纱布滤出)湿敷,置管4h开始,每次30min,能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红花为菊科植物,味辛、性温,具有活血、祛痰、消肿、止痛的功效;75%乙醇穿透性最强,红花醇湿敷,使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迅速发挥药效。此外有报道,国外一些生产PICC导管厂家,提供的喜疗妥乳膏(德国三供药厂提供)预防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显著[15]。

2.3 护理干预

吕艳等[16]将点燃的艾条距施灸部位2~3cm进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每天输液开始时灸1次,每次30min,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孙伟霞等[17]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30min/次,能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Mcmahon[18]认为,使用增强型透明贴即在置管24h后选择穿刺点上方5cm处,沿穿刺静脉走行将10cm×10cm的增强型透明贴敷于患者上臂内侧皮肤,待透明贴颜色发白后(5~7d)取下,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另外,陈颖君等[2]和寇京莉等[19]也曾报道过。紫外线照射也起到预防作用,陈春燕[20]报道,在置管后当天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穿刺点周围及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行范围,1次/d,6个/次生物剂量,然后给予护理维护,脉冲磁疗(MCS-4B型超低磁疗机,脉冲频率为40~100次/min,磁场强度为0.1~1.0T)范围在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行范围,能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此外,利用微波也能预防,陶立芳等[21]用YWY-ⅡA型微波治疗仪行局部热疗预防其发生,取得良好效果。徐元英[22]将小毛巾在热水里(水温45~50℃)浸透稍拧干,抖开平铺在穿刺点上方2cm,至三角肌中部,置管后4h开始,2次/d,20min/次,连续3d,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 机械性静脉炎的治疗

聂海燕[23]用茶叶上清丸糊(茶叶浸泡在沸水15min后将茶叶去掉其汁水与上清丸一起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对治疗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取得满意效果。张秀坤[24]报道,活血通络膏即大黄、苦参、乳膏、没药、冰片、血竭加入60%~70%的白凡士林中搅拌至糊状涂于患处,治疗机械性静脉炎效果良好。此外,一些临床工作者用自制剂,如江晓林等[25]用10%氯化钠注射液50m L加维生素B121m L加地塞米松10m L混匀,浸湿纱布5~6层,外覆盖塑料薄膜,再用TDP照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PICC置管术,由于其安全、方便、易于维护,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应用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对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和治疗进行了多方探索,首先应从预防入手,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利用硫酸镁、青敷膏、红花醇、金黄散、喜疗妥乳膏等药物外敷,同时利用艾灸、TDP灯、紫外线、脉冲磁疗、微波等辅助手段能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此外,对于已发生静脉炎时,可采取药物治疗,如茶叶上清丸糊、活血通络膏等。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不断提高,将为其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指导。

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条长期、安全、无毒、无痛性的输液通道,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临床并发症,其发生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且给患者增加伤痛。评估、确定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穿刺静脉的选择、药物干预和护理干预等多项中西医研究的成果,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严密观察以确保应用PICC治疗达到最大的临床功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8

1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

1.1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及麻醉可致周围静脉扩张, 从而影响静脉回流[2]。在手术过程中、术后的卧床制动会使血流减慢, 血液停滞;同时, 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会受到石膏固定的影响。

1.2 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壁是内皮细胞的天然屏障, 手术往往会致使这个天然屏障作用受到破坏, 从而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促使促凝因子和物质的大量产生, 致使血液中大量的血小板聚集。由于血管壁受到破坏, 血管收缩, 纤溶功能下降,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不断减少, 抗血栓形成作用不断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3]。

1.3 血液高凝状态

由于受到手术、麻醉及原发性损伤的刺激, 血栓激活产物会增多;因脱水及失血 (如术前禁食水、手术创伤) 都会导致血液浓缩, 致使血液中血细胞相对增多, 血液流动的速度减慢, 使得血液凝固度进一步增加。手术还可引起血小板数量的增多, 术中、术后止血药物的使用以及血液制品的大量输入均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吸烟、高龄、心脑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等, 均可增加血液的黏稠度, 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5]。

2 预防措施

2.1 一般预防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特点、病情、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 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康复率。告知患者术前训练及术后早期活动对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康复非常重要[1,6]。松止血带时, 禁忌骤然松动止血带, 应分次减压, 防止静脉血流陡增。同时, 刺激性强的药物对患者影响很大, 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正确的体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不会影响深静脉回流[7]。则伤口引流管要妥善固定, 如果引流不通畅, 可引起伤口出血以及肿胀, 静脉回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8]。术后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加快静脉血流的速度, 改善血流动力学, 降低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2 药物预防

术后4 h按照医嘱开始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9]。为了降低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在大手术中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在抗凝治疗期间, 补液速度不宜过快, 要让患者感到舒适, 时刻关注易出血部位的情况, 同时还要做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 密切关注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用药期间, 对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浅静脉充盈情况、肤色、感觉要进行严密的观察。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认真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给予患者的饮食要富含维生素, 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 患者每天所需的蛋白质比较多, 所以饮食方面还要及时补充高蛋白质、易消化食物。为了降低血液黏稠度, 每天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从而使血液流动速度加快, 加快循环。进食粗纤维较多的食物, 增加肠的蠕动, 预防便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告诉患者术后应尽快恢复进食和饮水, 保持清洁卫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

3.2 心理护理

由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期较长, 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 大部分患者对病情、治疗方法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 往往不愿意配合治疗, 使得治疗、护理工作很难进行。因此, 心理护理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帮助其解开心结, 认真、详细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同时给予关心体贴,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 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向患者详细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 把病因、治疗方法与护理要求详细地讲解给患者及家属,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以便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3 患肢的护理

告知患者早期绝对卧床的作用和意义, 在治疗期间, 注意患肢抬高制动, 其抬高要控制在合适的角度和高度范围之内。冷热敷均不利于疼痛缓解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热敷则加快组织代谢, 使耗氧量不断增加。尽量选择上肢血管进行穿刺, 水肿的皮肤最好避免穿刺。肢体受压部位要及时进行更换, 动作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防止栓子脱落, 特别注意不要在下肢用力按摩、推拿。静脉注射时, 应避免在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 如有炎症反应出现在穿刺部位, 应立即采取措施,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10],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3.4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常识, 康复锻炼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同时要避免咳嗽、尿潴留, 饮食上要合理, 营养均衡, 保持大便通畅, 因为咳嗽、便秘、用力排尿会引起腹压增高, 从而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宣传吸烟的危害性, 劝告患者及家属禁烟, 以免血管受到刺激而引起静脉收缩。定期复查。

4 小结

深静脉血栓起病较急, 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甚至致命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所致, 并且易危及生命。临床上约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 近年来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及其护理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护理, 使患者了解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 对于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指导, 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保持良好的情绪,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对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immons S.Deep vein thrombosis[J].Nursing, 2011, 41 (8) :33.

[2]张立新, 汇曾炜.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18 (6) :409-411.

[3]Arcelus JI, Kudrna JC, Caprini JA.Venous thromboem bolism following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what is the risk after discharge[J].Orthoped Ics, 2006, 29 (6) :506-516.

[4]柳秧珍.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 :82-83.

[5]Cheng G, Chan C, Liu YT, et al.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Hospitalized Chinese Medical Patients and the Impact of DVT Prophylaxis[J].Thrombosis, 2011, 20 (11) :329-338.

[6]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 2007, 4 (12) :88.

[7]曲海燕.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9) :118.

[8]杨志生.膝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1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15) :89.

[9]Brunelli A.Deep vein thrombosis/pulmonary embolism:prophylax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Thorac Surg Clin, 2012, 22 (1) :25-28.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9

1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1.1 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损伤主要包括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损伤, 很少存在感染性的静脉损伤。静脉壁的机械性损伤通常由手术操作引起, 有研究表明, 腹盆腔的手术在进行深部操作时, 可能会对下腔和髂静脉的管径造成影响, 尤其是妇科的恶性肿瘤手术, 由于范围较大, 则大多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 操作将直接作用在髂总、髂外、髂内静脉旁或者闭孔及腹股的沟深处, 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壁的损伤;由于静脉内壁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 其表面覆盖物中的大量肝素有抗凝的作用, 并能防止血小板的黏附, 当手术操作对静脉壁造成损伤时, 血管内皮下的胶原便会暴露出来, 从而促进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 使血小板黏附, 进而形成血栓;还有研究认为, 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操作也容易破坏血管内壁的完整性, 从而诱发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1];另外, 一些药液对静脉壁的化学性刺激也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之一, 妇科肿瘤术后的常用药, 尤其是浅静脉留置针的重复应用, 在经过同一静脉输注后会加重静脉壁的化学性损伤, 进而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引起血小板凝集, 形成血栓。

1.2 静脉血液缓慢

妇科肿瘤术时的麻醉、体位及时间都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对妇科肿瘤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 会使下肢肌肉松弛, 周围静脉扩张, 血流的速度较为缓慢, 加上组织破坏释放凝血活酶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血栓形成;一些妇科肿瘤手术需要对患者安置截石位, 但如果体位安放不当, 下肢静脉回流会因为静脉受压而阻断, 进而导致下肢静脉窦中的血流停滞, 形成血栓;研究表明妇科肿瘤手术持续时间越长, 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也就越大。当手术持续1~2h时,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 持续2~3h时, 形成机率为46.7%, 而当手术持续3h以上时, 产生机率会上升到62.5%。妇科肿瘤手术通常位于盆腔深处, 静脉多而且管壁较薄, 而肿瘤手术的时间较长, 操作也非常困难, 很容易导致下腔静脉血液缓慢, 这也是血栓形成的一大因素;一些学者还发现术后如长时间卧床, 活动过少, 会使下肢肌肉泵作用丧失, 为静脉回流造成障碍, 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1.3 血液高凝状态

有许多研究证明,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 因为肿瘤细胞可以释放出凝血酶, 机体可能对其产生免疫变态反应, 血液中便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纤维蛋白原, 使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下, 引起血栓;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升高, 这也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在妇科肿瘤手术前、术中需要禁食, 术前的灌肠容易使体液量上降, 而术中的失血、失液, 也会导致血液浓度上升, 黏稠度升高, 为血栓的形成提供条件;妇科肿瘤患者通常需要输血治疗, 因库存的血液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 这也会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 部分医者认为恶性肿瘤本身、高龄、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也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1]。

2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2.1 术前的预防性护理

(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妇科肿瘤术中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不仅要在妇科肿瘤术前进行, 还要贯穿到整个术后的康复过程中。在妇科肿瘤患者当中, 很多人当得知自己的病情以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悲观和恐惧心理, 不仅担心日后的生活质量, 更加担心手术和治疗的效果。这些不利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到患者术后恢复期的身体状态, 因此, 应该加强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尽量关心、安慰和开导患者, 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 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道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式及治疗、护理的方法, 和可能起到的良好效果。尽量保证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手术及治疗工作, 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疼痛进行详细说明, 全力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理解。积极动员家属在心理和经济上给患者最大支持, 这样会为术后安全度过手术期打下良好基础。 (2) 术前宣教:手术前需要对护理方法进行改进, 术前宣教应该着重强调对患者感冒咳嗽等疾病的防治。还应该对术后疼痛的应对措施进行合理改进。在术前宣教中, 应该增加对术后早期活动的作用性及重要性进行详细讲解。合理选择患者的预防方法, 并当场演示。对中老年、肥胖、恶性肿瘤等静脉血栓高危患者, 应该作为重点的术前宣教对象,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认真识别, 对各项预防措施进行全面落实;对于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 应该反复讲解, 细心解释, 直到其完全掌握为止。通过有效的术前宣教, 能够全面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预防能力[2]。

2.2 术后预防护理

(1) 功能锻炼:妇科肿瘤术后, 在麻醉效果没有完全消失之前, 便应该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训练, 对踝、膝、髋等关节进行被动功能锻炼, 可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肌肉按摩或挤压的锻炼。锻炼的时间大约5~10min, 如果患者在手术后使用止痛泵, 在止痛期间也需要进行上述的护理。[3]在麻醉恢复以后, 要鼓励患者主动进行下肢肌肉舒缩活动, 充分利用肌肉泵的作用来促进静脉的回流, 并同时进行上肢运动及深呼吸运动以促进全身的循环能力。 (2) 肢体保护:术后要注意肢体的保暖问题, 将患者下肢抬高30°~40°, 垫枕时要避免垫枕部位对小腿深静脉造成压迫, 应该严密的观察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还应该注意肢体感觉及肢端的血运情况, 随时测量大、小腿的周径并做好记录;术后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指导, 可采用热敷和外用中药的方法来预防血栓的形成。中药具有降低血液黏滞度、消肿等作用, 对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效果。 (3) 用药护理:抗凝治疗需要采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 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溶栓治疗主要使用尿激酶, r-TPA等, 用药期间应该仔细观察患者全身的出血情况, 包括伤口的渗血、消化道出血、尿血及阴道流血等情况, 并随时做好记录。对用药剂量、时间、给药途径等进行全面记录[2]。 (4) 弹力袜的使用:使用弹力袜时, 应该松紧适度, 如果过紧反而会出现血运障碍, 加重血栓的形成。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等异常现象, 应该及时通过医师进行肺栓塞抢救工作。

2.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

(1) 心理护理: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担形成, 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容易误认为是手术失败, 进而出现焦虑、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的解释, 让患者对下肢水肿的原因进行了解, 对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如实讲述, 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 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 还应该动员家属尽量安慰患者,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 饮食护理:由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态主要原因是血液凝滞, 很多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因此在饮食方面, 应该尽量让患者食用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及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3]。比如蔬菜、水果等。做到饮食合理、大便通畅, 排便时不可用力, 以避免血栓脱落。 (3) 溶栓护理: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 需要进行及时的溶栓治疗, 主要使用抗凝、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使用溶栓药物时, 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的现象。对患者的皮肤黏膜、齿龈进行随时观察, 并对患者的瞳孔及神智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避免脑出血的发生, 一旦发生应该报告医师进行抢救处理[4]。 (4) 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 患者必须卧床休息, 将患肢抬高到高于心脏一定角度, 从而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远端应该高于近端, 膝下要避免垫枕, 否则会影响静脉的回流;血栓形成后不应该再对肌肉进行用力按压, 同时也应该避免下肢进行大幅度的活动, 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4]。 (5) 恢复期护理:在患者的肢体水肿明显减轻以后, 可以安排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 以增加肌肉的收缩, 加快静脉血液的回流, 避免形成新的血栓, 但运行必须循序渐进, 不能过量运动, 以确保活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

3 结论

妇科肿瘤手术, 尤其是恶性肿瘤手术, 手术范围较大, 容易损伤到血管壁, 并促进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 且手术时间麻醉也较长因而很容易形成血栓。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 应该全面掌握血栓形成的机理, 在术前、术中以术后进行科学的预防血栓形成护理工作, 如果血栓已经形成, 我们也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肿瘤后术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栓子脱落有可能导致肺栓塞的形成, 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为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以及对形成血栓后的患者进行科学护理, 本文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妇科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罗洁, 李安梅.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8, 21 (3) :157-158.

[2]朱爱玲, 仝艳枝.妇科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9) :114-115.

[3]韩柏贞, 李莉, 蔡绪英, 等.妇科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4) :308-309.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10

1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1.1 皮下血肿

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技巧掌握不好, 易穿破血管形成皮下血肿。应加强技术训练, 穿刺时要巧、稳、准, 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可有效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

1.2 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血流缓慢的血管及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应尽量选用上肢粗静脉、颈外、锁骨上下静脉, 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 并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1.3 导管堵塞

其原因相对复杂, 与静脉营养液、血液制品及特殊药品输完后, 导管冲洗不彻底有关, 与凝血机制异常也有关系。应彻底冲洗导管并及时封管。

1.4液体渗漏

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不当、固定不牢、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及患者不恰当活动有关, 可出现肿痛等症状, 甚至可出现组织坏死。应在提高穿刺水平的基础上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穿刺部位衣服应宽松。

1.5 静脉炎

其常见原因有两类: (1) 感染性:主要为外源细菌性感染; (2) 化学性:主要为药物外渗所致,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静脉触之如绳索, 硬、滑、无弹性;严重者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有发热等症状。应注意无菌操作, 穿刺选择在静脉丛远端开始, 应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须用盐水冲管,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护理

2.1 做好健康教育

置管前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保持穿剌部位干燥, 洗澡、擦身时避免液体浸湿留置针处;一旦敷贴下方被浸湿, 及时报告护士给予消毒、更换以重新固定处理;有留置针的肢体避免测血压、过度活动、提取重物, 肢体要适当抬高、减少下垂姿势, 预防留置针内有回血堵管、针眼渗血、渗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烦躁、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用约束带适当在穿刺部位下方约束肢体, 或在穿刺部位套上合适的丝袜, 对侧戴无指手套, 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出留置针、或躁动引起导管脱落, 同时不影响对留置针输液的观察。

2.2 密切观察局部反应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做好全面护理。观察穿剌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及局部炎症反应,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 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一旦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立即拔管, 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以控制局部炎症的发展, 促进血管弹性恢复。

2.3 穿剌部位的护理

穿剌部位周围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后盖以无菌敷料, 防止因穿剌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致皮肤上的病原菌经针孔侵入到皮下组织及血管内, 引发局部甚至全身的感染。根据留置针说明书要求, 留置针可留置3~5 d, 最多不超过7 d, 即使没有并发症也要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对于使用高浓度剌激性强的药物每天要更换部位输液, 避免药物长时间的化学性剌激致药物性静脉炎。

2.4 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

注意留置针输液的通畅情况, 严防液体滴空或点滴过慢造成回血堵塞导管。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溶液点滴不畅要查看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 不能盲目用肝素钠盐水注射疏通, 防止各种并发症。

2.5 加强床边交接班

听取患者主诉, 检查留置针及其标识情况, 观察敷贴有无松动, 特别在患者洗澡后更要注意观察, 有异常情况均要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静脉炎发生要立即报告医生, 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有药液渗漏到组织应予局部封闭以缓解症状。

2.6血管的选择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前应选择好血管, 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要选择易于固定的血管, 远离皮肤病变处, 避开关节部位。研究表明, 血管条件越差, 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血管条件评分与静脉炎发生率呈负相关[1]。对于抢救患者需要2~3处静脉输液, 应在同一上肢的血管选择两处, 从近端到远端选择穿刺, 在同一侧下肢再选择一处;尽可能留空另一上肢监测血压, 另一侧下肢抽取动、静脉血标本;尽量避免选择下肢行静脉留置针, 以避免下肢静脉炎的发生[2]。对于长期输液者, 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从血管远端开始穿刺。对于偏瘫患者要避免在瘫痪肢体上选择静脉穿剌输液。

2.7 正确封管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封管液有两种: (1) 生理盐水; (2) 稀释的肝素钠。稀释肝素钠封管技术优于生理盐水, 因此首选肝素盐水, 每次注入3~5 m L维持时间长达24 h以上。封管时应使用正压封管, 即封管时边推肝素钠封管液边退针, 推注完后再拔针, 这样可明显降低堵管的发生率。

3 小结

静泳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小、可持续保留静脉通道的通畅, 利于及时用药及抢救患者, 保证抢救治疗顺利的进行, 并可有效减少输液肿胀、液体外渗等事件的发生, 降低因长期输液对浅表静脉的损伤, 减轻护理工作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各种抢救治疗输液的患者中使用更加广泛, 应有效预防因留置针而产生的并发症, 提高其静脉留置质量, 减轻患者经历反复穿剌所遭受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赵晓燕, 宁宁.年龄、血管条件与骨科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30) :3157-3159.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包括小腿深静脉( 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 ,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堵塞静脉管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该病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 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2].自2013年1月至10月,我科收治脑卒中患者200人,其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5例,对其进行分析形成血栓的因素,提出有效地预防及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术前均经多普勒超声、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30 ~ 75 岁,平均45. 6 岁。左下肢36 例,右下肢9 例。发病时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患肢凹陷性水肿、粗肿疼痛,直立或行走时加重。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護理 下肢DVT 发病2 周内病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而致肺栓塞,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 ~ 14d[3]。急性期患肢不能做剧烈运动或者用力按摩,抬高患肢30°,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卧床期间要注意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单纯的护理肢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他们进行额外的心理康复。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之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

2.3 弹力袜使用时间: 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 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 6 周; 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 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 6 个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2.4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的周经、颜色及温度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 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可能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5 用药后的观察: ①用药后主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对病情仍加剧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②并发症的观察: 虽然该药局部溶栓作用强,全身纤溶的不良反应少,出血并发率低,但用药仍需严格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齿龈出血、鼻衄及血尿,并且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急性期血栓较疏松易脱落,特别要注意,临床护理中若发现患者有咳嗽、咯痰带血、胸闷胸痛、紫绀、呼吸困难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2.6 辨证饮食指导: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 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强营养的同时,要注意低脂饮食,禁烟酒,避免辛辣等刺激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利尿消肿,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黏度,减少下肢深

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2.7 预防指导 通过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严格戒烟, 清淡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发生DVT的危险性。下肢DVT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活动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应加强翻身拍背, 四肢进行主动或被动伸屈运动, 对肢体进行轻柔有节奏的按摩, 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防止DVT的发生。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患病后多发生肢体偏瘫,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所以,急性期积极给予护理干预,能更好减少患者疼痛,能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17.

[2] 管桁,刘昌伟,李世拥,等. 小剂量肝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 1) : 38.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12

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8例, 所有患者年龄50~75岁, 平均35岁, 住院天数20~30天。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加强评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抬高下肢, 早期活动,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于经过较大手术的患者, 手术过后卧床时要保证下肢远端抬离床面20°~30°, 尽可能的不在膝盖下面垫任何物品, 防止由于腿弯出屈曲程度过大, 导致该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鼓励并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以及咳嗽排痰等动作。如果患者处在一个血液高凝的状态或是有多种高危因素存在, 此时适当地增加活动量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期就进行下床活动, 一般在手术之后1天就应开始做一些简单的下肢运动, 如下肢抬高训练等。

机械预防:可采用气动压迫或使用分级压力袜等。所谓气动压迫就是通过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进行不断的充放气来对肢体形成一个人为的压力变化, 进而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我科自2013年1月使用气动压迫以来, 没有发生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压力袜是通过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 来促进血液回流。既往多数研究认为, 分级弹力袜和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使用取得的治疗效果要比单独使用任一个时都好。

禁用机械预防措施的情况:①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水肿和下肢严重水肿;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症, 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③下肢局部情况异常 (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术) , 下肢血管严重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等。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般护理:双下肢静脉血栓在患病的最开始2周状态很不稳定, 栓子在该段时间内非常容易脱落, 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患者一定要严格禁止一切活动, 保证绝对的卧床, 同时抬高患侧肢体, 保证下肢静脉回流通畅, 严禁按摩, 热敷, 避免血栓脱落。卧床期间, 一定要注意防止由于长期保持一个体位而导致的褥疮发生, 要进行轻柔的体位变换, 不可幅度过大、过猛。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大便干结, 预防用力排便使下肢静脉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

疼痛的护理:①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②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 促进静脉回流;③疼痛时禁止热敷、按摩患肢;④给予心理护理, 和患者聊天, 听音乐, 看电视,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⑤有效止痛:疼痛剧烈的患者, 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患肢护理:急性期的绝对卧床, 严格限制活动尤为重要, 同时使患侧肢体远端抬高, 以离心脏水平位置高20~30cm为宜, 另外, 膝关节屈曲程度以弯曲15°为宜[1], 这有利于静脉血瘀顺利的回流入心脏, 减轻由于血液瘀积而导致的水肿。对于下肢已经有广泛明显水肿的患者, 要严格避免外伤, 并禁止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 造成肺动脉栓塞[2]。除此之外,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的周径、皮肤颜色以及体表温度的情况, 有明显改变时及时由负责医生进行沟通汇报,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置。

静脉输液护理:在患侧肢体进行直接静脉滴注给药, 这样药物能够迅速直达病灶, 病变部位血药浓度升高, 利于病情的恢复。另外, 患侧肢体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此时体表静脉不容易找到,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尽可能的做到一针成功, 不要反复穿刺, 并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一般选择上肢穿刺, 不选择下肢穿刺。术后无出血指征, 禁用止血药。

溶栓护理:对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 初期一般给予大剂量的溶栓、抗凝药物,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仔细观察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变化, 仔细对患者体表以及各项生理异常进行询问, 一旦发现有牙龈出血、黑便及尿血等情况时, 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置。血栓在急性期非常容易脱落, 在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 还应当密切注意肺栓塞的发生, 一旦出现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告知医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和便潜血试验等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各项指标。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变仔细观察、耐心询问, 对女性患者尤其要注意有无非月经性阴道出血表现。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

饮食护理: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为血液黏度升高。应给予高维素、高蛋白、低脂饮食, 且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切忌食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同时还要严格戒烟、戒酒。

心理护理:紧张、焦虑、忧郁、烦躁易怒, 消除患者及家属恐惧心理, 讲解相关知识及各项检查的必要性, 配合治疗, 使期情绪稳定。做好宣教工作, 关心患者, 不断地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慰藉, 给患者讲明心理波动对病情恢复的负面影响, 帮助患者学会自己控制、排解紧张焦虑情绪, 树立战胜病痛的坚强信心, 密切配合住院期间的各项治疗。

特殊护理: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危险并发症, 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呼吸系统症状, 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做好相应的抢救措施, 并于第一时间通知负责医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多发生在术后、产后等长期卧床的患者等。在护理中要嘱患者尽量保证规律的排便习惯, 防止大便干结、便秘等。在疾病急性期以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 采取床头床尾抬高15°~25°的体位,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血液流速得到很好的控制, 尽可能的避免脱落的栓子上行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年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逐步得到应用, 它能够很好地预防脱落的栓子上行, 避免因此而导致的重要脏器栓塞。

恢复期护理:待患者患侧肢体水肿显著好转以后, 鼓励患者开始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 进行肌肉锻炼, 这能够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 有效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值得注意的就是活动开始不要过于剧烈, 同时避免长时间的站立。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患者4例完全治愈, 2例好转。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 加强用药观察, 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妇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上一篇:政治教学中的情感作用下一篇:财政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