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静脉炎

2024-10-24

预防静脉炎(共12篇)

预防静脉炎 篇1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 是指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 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 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 形成血栓, 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 并有渗出液, 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 是一种常见的输液反应。其病理变化是血管内膜增生, 管腔变窄, 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 有时伴有水肿。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烧痛、紧绷发胀, 随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索状的红线, 触诊有时会有发硬、发热的感觉。现就工作中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方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造成静脉炎的原因

1.1 机械性静脉炎

(1) 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 造成针管的滑动。 (2) 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 刺激血管壁。 (3)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 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炎症反应。

1.2 化学性静脉炎

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1.3 细菌性静脉炎

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2 静脉炎的预防

2.1 应用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选择合适的血管, 避开关节, 选择走向较直、管壁有弹性、局部皮肤无炎症的血管。无菌透明胶粘贴的松紧以保证液体畅通为宜。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 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 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 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 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 24 h后应更换至上肢。

2.2 静脉滴注甘露醇

注射液应加温, 以25 ~35 ℃为宜, 可以预防静脉炎和输液反应的发生, 但温度过高, 会引起血管内血液中蛋白质变性、血细胞死亡。

2.3 避免寒冷与外伤

寒冷是肢体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甚至为致病因素。在冬季鞋袜要轻便、柔软、保暖, 被褥要舒适暖和;每天晚上用温水洗脚, 不要用过热的水烫洗。平时还应该注意防潮防湿。另外还要预防外伤 (患足砸伤、撞伤、刺伤等) 、外科手术、静脉穿刺、静脉注射、各种机械性损伤等, 能导致静脉血管损伤的疾患。

2.4 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

心情舒畅, 五脏功能正常, 生理活动协调, 气血运行正常, 可以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

2.5 防止各种感染

细菌与毒素的感染, 使血管内膜造成损害, 并发血栓, 形成动、静脉血管病变。

2.6 注意饮食结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过饥与过饱容易伤及脾胃, 影响营养的吸收。

3 静脉炎的护理

一旦出现静脉炎,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 可给予白玉散和金黄膏外敷活血化瘀, 利水消肿;慢性期患者则可采用口服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药物, 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除此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护理工作。

3.1 加强心理护理

做好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术前、术后的宣教工作, 向患者细致地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3.2 加强肢体锻炼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 术后 6 h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 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 24 h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 鼓励做深呼吸, 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 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 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 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 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3.3 密切观察病情

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患者, 如手术大、手术时间长、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其早期症状及体征, 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治疗, 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3.4 注意事项

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应避免肢体活动, 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肤, 以防止栓子脱落;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1];注意保暖, 避免外伤, 鞋袜要宽松, 保持患肢清洁卫生, 避免刺激损害皮肤。

3.5 饮食护理

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的蛋肉, 低脂肪、低热量为宜, 戒烟酒。

参考文献

[1]王芳, 姜永强, 金瑞霞.产褥期下肢血栓静脉炎形成的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 24 (2) :187-188.

预防静脉炎 篇2

[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静脉输液;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a)-017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Methods Altogether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5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45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The post-treatment intravenous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s,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Post-nursing treatment environment score [(8.98±1.23)points],nursing skill score [(9.32±1.25)points],health education score [(9.66±1.25)points],service attitude score [(8.97±1.65)points],nursing effect score [(9.55±1.46)points] and intravenous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 [(26.98±2.36)point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points];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2.22%)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20.00%),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work,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High-quality care;Intravenous infusion;Phlebitis

在静脉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及触及索状硬条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静脉输液患者的增多,我国静脉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发病率高达25%~80%,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因此,如何降低临床静脉炎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优质护理为临床上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遵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对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度过围术期[3-4]。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2016~2017年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护理方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均同意本次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75岁;③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上。排除标准:①伴有穿刺处皮肤问题或皮肤疾病者;②伴有严重脏器疾病者及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认知障碍及意识障碍者;④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有血管外科手术史及凝血功能异常者。静脉输液指征:①胃肠吸收障碍、吞咽困难、无法经口进食患者;②腹泻、呕吐、剧烈恶心患者;③休克、大出血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9±1.23)岁;男性28例,女性17例;其中休克10例,大出血10例,吞咽困难10例,胃肠吸收障碍5例,呕吐10例。对照组患者20~76岁,平均年龄(48.59±1.23)?q;男性29例,女性16例;其中休克11例,大出血9例,吞咽困难10例,胃肠吸收障碍5例,呕吐10例。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输液时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其中包括环境护理:给予患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改善其不良情绪具有重要作用,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患者能够顺利度过输液过程[6-7]。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输液知识的缺乏,导致其产生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以最佳的心态接受静脉输液。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改良穿刺技术、健康教育及加强巡视力度,具体内容:①改良穿刺技术:穿刺血管的选择应以弹性好、回流顺畅及充盈度好的血管为主,并选择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穿刺操作,从而使一次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连续性输液患者,应制订一份有关静脉的使用计划,从远端至近端,先粗后细。而对于年龄较大且血管硬化患者,由于其回血慢及血液黏稠度较高,可对其实施输液管法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能够使其回血速度加快,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其实施消毒处理,待确认穿刺成功后将特殊药物输入[8-9]。在对患者进行输液前,应根据输入药物的特质,可对其进行适当稀释、适当提高液体的温度及减慢滴速等操作,并对患者穿刺部位实施保暖措施,从而减轻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刺激性。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人讲解、入院宣教及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为患者讲解有关静脉炎的危害、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及临床表现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对患者穿刺处上臂有无异常渗出、出血及红肿现象进行密切的观察。在患者输液时,护理人员应为其进行讲解有关输液的知识,使其能够提高预防能力及认知能力。对于老年患者,可对其实施重复性健康教育。③加强巡视力度:采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操作,并由责任护理人员实施患者静脉输液期间的护理工作。采取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加强对患者输液时的巡视力度,做好交接班工作;在患者床旁挂有关高危药品的警示卡,并每小时巡视1次,对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用药管道的通常情况及静脉输液部位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12-13]。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并根据其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患者的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根据我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10],结合输液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输液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其内容主要包括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5个方面,每个项目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有9例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静脉炎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产生疼痛及消肿现象,对患者身心均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给临床治疗也带来了困难,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临床上对于静脉炎的发病机制认为是由于静脉导管的插入对患者静脉血管化学刺激所致的血栓及炎症[11]。早期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插管的机械性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而后期的发生多与患者对药物的刺激及特殊体质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具有预防性,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该并发症的控制机制尚无明确机制,但有研究认为与手卫生不规范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而另一方面则与患者对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有关。目前我国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优质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一套安全、满意及优质的护理服务,使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且还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改良穿刺技术,有效避免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穿刺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对降低患者机械性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有效了解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如注意事项、预防措施、临床症状及危害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静脉穿刺的情况,使其能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症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加强巡视力度,避免静脉穿刺时意外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15]。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护理后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静脉输液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降低其静脉炎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预防分析 篇3

【关键词】产科,血栓,静脉,临床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89-01

血栓性静脉炎是产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它主要是由于静脉血管腔内出现急性炎症,并形成血栓[1]。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其中血栓和炎症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关系。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分成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两种。其中浅静脉炎患者,患病部位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现象,在行走时候疼痛加剧。深静脉炎患者具有发病突然、患病部位肿胀、皮肤呈暗红色,在患病的后期便会出现淤积性皮炎、浅表性溃疡等现象,其主要是由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与血管壁具有粘连性,从而影响静脉的血液回流,并导致了组织水肿或缺氧现象,最终演变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2]。对血栓性静脉炎必须要及时预防和治疗。我院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356例产科手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治疗,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356例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预防治疗,356例患者均为产科手术后的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78例;患者的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3.42±2.6)岁。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对所有患者血常规,血脂,血小板,凝血三项等方面仔细检查,若发现异常情况,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治疗后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应被排除在外。在手术后一周左右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热、走路困难等症状;经过一系列的临床测试,如直腿试验、腓肠肌压迫试验等均呈现阳性。经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确诊者为血栓性静脉炎患者。

血栓性静脉炎临床症状主要分成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患者出现不明显的肿胀,检查未能发现异常。②第二阶段:患者血栓形成,下肢出现肿痛现象。③第三阶段:手术后患者盆腔出现闭塞性脉管炎。④第四阶段: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病部位可发现明显肿胀,患者疼痛难以进行活动,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变白。除了第一阶段彩超未能进行及时检查以外,其余阶段均可以经过彩超检查。

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传统预防护理,对观察组采取综合预防疗法,下面对该疗法进行详细介绍:除常规传统预防护理外加用以下措施

1.2.1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患者的体位,尽量避免患者静脉受压迫影响回流情况。

1.2.2在手术的过程中禁止进行左下肢静脉穿刺输液,从而避免患者左侧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1.2.3避免在手术后使用止血药,减少患者体内凝血因子以及纤溶系统对静脉血管的影响。

1.2.4在手术后当天起开始使用低分子左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剂量为245ml/次,一天进行一次滴注,进行5-7天左右的治疗,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炎症发生的目的。

1.2.5在手术之后,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积极下床运动,并经常按摩患者四肢,以促进肢体内静脉血液的流动。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综合预防疗法之后,观察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手术后发病有3例,占1.7%;对照组手术后经常规传统预防护理发病有26例,占14.6%。可见,观察组的发病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血栓性静脉炎形成的主要原因关于血栓性静脉炎形成的主要原因,最早是19世纪由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提出的,其中主要包括三点:①血管壁损伤: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的盆腔血管受损,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静脉穿刺和输液,会容易导致静脉内皮受到机械性损伤,从而发生炎症。②高凝状态的出现:在进行手术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有所增加,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③静脉流血不畅:由于手术后,患者的静脉血容量有所增加,患者过长时间卧床、减少活动,从而容易导致静脉的压力增大,导致血栓静脉炎症的出现[3]。

3.2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要减少血栓性静脉炎对患者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手术后对患者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能够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对于一些诊断为高危的病患者,在手术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补充液体、规范患者的饮食,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减少对血管造成机械损伤。在手术后,多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减少对静脉的影响。

3.3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指针对机体内的厌氧菌进行治疗,治疗应该以杀菌溶栓为主要原则。临床的治疗主要以中医和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则主要采用活血化瘀治疗,疗程较长。西医治疗以杀菌溶栓为主副作用大,因此主要还是建议以预防为主。

以上便是本文对血栓性静脉炎的诱发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我院对356例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综合预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发病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综合预防工作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臨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东霞.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综合预防疗法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07):84.

[2]张凌燕,王红军.关于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149.

化疗相关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篇4

1 静脉炎的预防

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很多,常见于静脉穿刺损伤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药物和液体对静脉刺激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感染或抵抗力低下引起的细菌性静脉炎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的继发性高凝状态等[1]。针对静脉损伤的原因,诸多护理人员根据临床工作实践,结合整体护理观念提出很多预防及治疗方案,其中以预防化学性静脉炎与解决高凝状态带来的药物在静脉内停留时间延长问题为主。

1.1 系统评估与质控

系统的管理与观察是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必要手段。本科室对化疗患者运用系统化疗管理,首先由责任组长把关,对化疗患者的全身及静脉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化疗的副作用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其次,在穿刺人员的选择上根据患者情况及输入药物的毒性强弱而定,输液穿刺时强调规范操作,并运用一定的输液技巧,在整个液体输入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最后,由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共同形成三级监督体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并且在化疗后继续观察3 d~7 d,从管理角度尽量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和外渗。

1.2 减少药液的化学刺激

1.2.1 药物性冲洗血管

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技术配合三通管的应用进行化疗,过程冲管,边输注化疗药物边冲管,冲管液体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VitB60.3 g。临床效果显著,123例患者中仅有3例发生静脉炎,此法简单且避免反复推注冲洗液引起的污染,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感染发生。

1.2.2 扩张血管

我们改变传统的发现局部血管有异常后给予硫酸镁湿敷的方法,而是在患者一开始滴入化疗药物时就将硫酸镁纱布沿静脉敷于注射的静脉上,至化疗药物全滴完。利用硫酸镁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另外采用一组具有清热解毒、化瘀通脉之功效的中草药紫草、赤芍、丹参、川芎等,研制成纯中药制剂护脉膏[2],在化疗前将其外敷于穿刺静脉周围,发现护脉膏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内皮组织修复、减轻局部水肿有良好作用,预防了化疗药物对静脉的损伤。

1.2.3 降低血液黏稠度

肝素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缩小化疗药物在血管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对20例患者在化疗药物持续注入过程中,每间隔4 h推注肝素稀释液10 ml(肝素钠12 500 U+0.9%生理盐水250 ml),并于滴注完毕后推注肝素稀释液20 ml冲管,经验证应用该浓度肝素盐水稀释液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可安全使用。另外,我们根据温热能治疗静脉炎的原理,在寒冷季节采用静脉滴入温热溶液,是预防静脉炎发生最基本的条件,我们采用恒温仪,根据治疗用药的理化性质和患者的感觉将输注温度调至25~32℃,一方面能够扩张血管,减少管内阻力,另一方面遵循着血液的黏稠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的规律,在增温的同时使血液黏稠度下降,另外,还可以解除患者在穿刺时因疼痛引起的血管痉挛。该法比较简单,而且从多方面减少血管阻力,能够使冲管效果更佳。

2 静脉炎的治疗

2.1 诸多学者均从止痛、抗炎、活血等角度,设计出多种治疗方案。如意金黄散具有通畅血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明显,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发生。该中药见效迅速,药性温和,使用方便,且适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浅表性静脉炎。

2.2 用高渗葡萄糖、VitB12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外敷治疗化疗所致的各型静脉炎均取得良好效果,尤其对红肿型、硬结型和坏死型静脉炎的效果最佳。VitB12对神经末梢及血管内皮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它的止痛效应与地塞米松对炎症的抑制作用相结合,能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恢复弹性、堵塞血管再通。此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2.3 周林频谱仪在临床辅助治疗效果得到专家的认可,并有专家提出,周林频谱仪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稠度[3],用于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结果发现该方法见效快,疗程短,可达到消炎、止痛、软化血管及减轻色素沉着的作用,深受患者欢迎。

3 小结

在化疗过程中融入整体护理思想,全程跟踪观察,配以适当的预防手段,能够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发生静脉炎后只要及时给予上述措施进行治疗,就可减轻患者痛苦,保证化疗正常进行。目前,对化疗患者静脉的保护重点仍放在具体穿刺操作及药物配合的处理上,然而,化疗患者静脉的保护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化疗过程中,并且有管理者进行质控与监督。只有这样,化疗患者的静脉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显和, 赵世英, 魏昭崇, 等.化疗患者静脉系统保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44~45

[2]杨秀云.护脉膏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3, 23 (1) :14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篇5

周庆梅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八病区 221000)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些并发症,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护理分析报告如下。渗漏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临床分为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静脉炎性反应和组织坏死三种,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及血管因素等。1.1 预防措施(1)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技巧,穿刺成功后将针头固定妥当。(2)正确选用静脉,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3)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或老年病人,宜选用导管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或输液器。(4)选择正确的拔针方法,应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避免造成渗漏性损伤。(5)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苍白、水肿、变红,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1.2 护理措施(1)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2)局部封闭。应用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外散、止痛、消炎。临床上多用0.25~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效果较好。(3)局部注射解毒剂。对细胞毒药物渗漏后解毒剂研究,不同动物模型有不同的结论。(4)局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输入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物时,使用2%山莨菪碱外敷局部静脉后再给药。有文献报道:2%山莨菪碱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作用最佳,效率80%,血管扩张后可以减轻刺激。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有:①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②药物引起的血浆pH值的改变;③高渗溶液输入使血浆渗透压的升高;④机械性刺激和损伤;⑤缺氧与缺氧性疾病;⑥细菌感染;⑦各种微粒对血管的刺激;⑧温度对血管的损伤;⑨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等。

2.1 预防措施(1)尽量避免在感染、疤痕、皮肤色素沉着部位选择血管;(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合理地调节输入速度;(3)对长期输液者,应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多次穿刺;(4)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现象,要及时处理;如输液肢体局部不适或疼痛,应适当减慢滴数,并给予局部热敷。(5)避免在瘫痪的肢体及下肢行静脉穿刺及补液。2..2 护理措施:(1)红外线、微波局部照射治疗;(2)硫酸镁湿热敷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3)中药外敷法,如:红归酊、芦荟等外敷。输液反应预防与护理: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常见的输液反应主要有4种:热

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与注射器、消毒液、输液速度和浓度、患者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3.1 预防措施:(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输液前要严格检查瓶口是否松动,液体有无沉淀、混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输液器包装是否漏气,药液说明中的配伍禁忌等。(2)严格无菌操作,加

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3)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4)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严禁无原则混合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6)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3.2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2)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3)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4)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5)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正确选择稀释剂、给药方法和药物剂量。(6)应立即停药,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原检查。及时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威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窒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预防静脉炎 篇6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肿瘤/药物疗法;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5-01

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细胞呈无控制的过度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大组织和器官。由于恶性细胞呈进行性大量增殖蓄积,导致正常造血衰竭,引起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药物疗法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常因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刺激使静脉发红、疼痛、硬化成条束状,导致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并增加痛苦[2]。有文献[3]报道,化疗造成的静脉炎发生率高达57.6%。为了预防化疗期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我科在化疗前即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6例,均经骨髓细胞学检验、淋巴结病理活检等确诊。随机分为:(1)干预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8~70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HLL)28例,恶性淋巴瘤10例。(2)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0~6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恶性淋巴瘤12例。两组患者的静脉条件、化疗次数、化疗方案等均具有可比性。

I.2方法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给药;干预组患者化疗期在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输注过程中应用山莨菪碱加硫酸镁及葡萄糖混合浸润的纱布湿敷[4],化疗全过程由专人负责,按时巡视,加强静脉损伤防护知识宣教,如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和烧灼等异常情况立即处理,输液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即先拔针头,再立即用干消毒棉签顺血管走向顺式按压皮下和血管两处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头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1.3护理

1.3.1健康教育诊断明确后,即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社会角色、文化背景及个性特点,决定是否将病情告知患者,鼓励患者表达情感,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放松,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让患者家属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或精神压力,让患者掌握减轻化疗副作用的自我保护方法。

1.3.2准确评估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和局部静脉评估,以防过去发生化疗药物渗漏导致的血管硬化或血管脆性增加。另外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差也可导致化疗药物流速减慢,药物微粒沉淀在血管内膜,局部毒性增加引起血管不可逆损害。

1.3.3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正确选择血管,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交替采用左右上肢静脉。

1.3.4保护静脉干预组患者在开始输注药物时,即将长度约20cm药液纱布(10mg2%山莨菪碱加25%硫酸镁10ml及50%GS20ml混合液浸润)湿敷于穿刺部位上方2~3cm处,2~4h更换1次。在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持纱布湿润。

1.3.5专人护理干预组患者由指定责任护士负责当天化疗全过程输注,可加强责任心,确保抽吸、稀释药物的剂量、浓度准确,保证规定时间内给药速度和浓度,杜绝多位护士操作差异。治疗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同时协助上举肢体2rain。避免药物渗漏。

1.3.6药物外渗的处理迅速用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稀释后行局部环状封闭,抬高患肢,局部冷敷以灭活外渗液。并安慰患者,用33%硫酸镁或粉剂湿敷,每天2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3讨论

化疗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常因药物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一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增加难度。因此,我们在给患者进行化疗时,应谨记早防早治、防胜于治。肿瘤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因其他疾病输液的患者,其主要原因为: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损伤,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其损伤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反复静脉穿刺易对血管造成损伤,化疗药物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与纤溶活性受抑制;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導致局部组织毒性从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另外,有的患者经过长期药物化疗,其静脉脆性大,易发生渗漏和静脉炎,周围血管损伤不能很好恢复,以致再次化疗时穿刺困难,失去治疗信心。这除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外,还与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化疗的静脉防护知识及注意事项,不能很好配合有关。在化疗前即给予护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增加痛苦,而且导致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治疗进程,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产生遵医行为,并掌握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的自我保护方法。

本研究中强调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避免或减轻化疗性静脉炎及渗漏发生的措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改变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化疗时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配以专人护理,按时巡视,可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23.3%,低于文献报道,且干预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本研究用10mg2%山莨菪碱加25%硫酸镁10ml及50%GS20ml混合液湿敷效果好,其中硫酸镁湿敷直接经皮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50%GS及25%硫酸镁为高渗溶液,湿敷后对局部皮肤有消肿作用,且前者可给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从而有利于损伤恢复。山莨菪碱有显著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特别对疼痛敏感者可起到镇痛作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经文,程本芳.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216.

[2]吴显和,赵世英,魏昭崇.化疗性静脉系统保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44—45.

[3]刘英玲,石会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7—858.

预防静脉炎 篇7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153例, 发生静脉炎21例静脉炎的判断标准。出现穿刺点疼痛、红斑、肿胀、静脉条索状、穿刺点有渗出等项中任意一项即诊断为静脉炎[1]。

2预防及护理

2.1 留置针选择 尽量选择细、短的留置针, 因为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 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2 血管的选择 尽量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但应尽量避开肘腕关节等活动部位。血管管径一般要>3mm, 以减轻留置针对其刺激。

2.3 穿刺方法 穿刺前, 在距穿刺点直径约8cm范围常规用安尔碘消毒2次, 待干后, 在血管上方30°进针, 尽量少走皮下, 减轻进针痛, 直接刺进血管, 力求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穿刺。

2.4 输液速度控制 对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 调整输液速度, 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刺激血管, 减轻药物对血管及周围皮肤的刺激,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5 封管 液体结束后用5ml肝素盐水 (250ml生理盐水加12 500U的肝素1支, 有效期2h) 正压封管。

2.6 贴膜更换 贴膜2~3d更换1次, 注意无菌操作, 保留时间3~5d, 一般不超过7d。

2.7 加强病房巡视, 询问并倾听患者的主诉, 及时准确判断有无静脉炎的发生。

2.8 更换输液部位 对发生静脉炎的患者, 应立即拔针, 更换输液部位, 在静脉炎发生处用33%硫酸镁湿敷, 以促进渗液的吸收和血管的恢复。

3讨论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方便给药和抢救,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作为护士只有在日常工作中, 善于观察、总结, 加强护理, 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才能使留置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给患者带来实惠。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输液致静脉炎的预防对策探讨 篇8

1 输液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

(1) 输液过程中局部消毒不严格, 操作中针头被污染而未及时更换, 或从莫菲管加药时污染。 (2) 非生理性pH液体输入, 比血浆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刺激血管壁。 (3) 氨基酸类制剂的高渗性液体输注。 (4) 输注的静脉细小而输注药物浓度高, 刺激性大。 (5) 各种输液微粒因素。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屑的各种结晶物质。

2 症状表现

输液引起的静脉炎首先是穿刺点局部感到不适或有轻微疼痛, 进而局部组织发生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严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 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

(1) 输液时局部消毒要严格, 穿刺针要固定牢固, 以防针头摆动导致静脉损伤。 (2) 下肢静脉血流缓慢, 因产生血栓和炎性反应, 输液时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 应尽量选用大血管。 (3) 输注非生理性pH药物时, 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值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 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 且输入速度宜慢, 使其有充分稀释过程。 (4) 注意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 药物浓度适宜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①红霉素溶液以0.1%浓度为宜, 500ml液体中<0.5g。②氯化钾对血管刺激性大, 故输入速度不能太快, 药物浓度不能过高, 一般≤0.3%, 临床上用500ml溶液中加入10%氯化钾5~10ml。③七叶皂苷钠对血管壁刺激性大, 输入速度勿太快, 药物浓度不宜过高, 以500ml液体中加入15mg为宜, 浓度过高可引起静脉炎。④预防微粒因素。在安瓿开封时微粒已掉入药液中, 应先用砂轮锯痕, 用消毒棉棒擦拭再掰开, 可减少微粒。⑤应每天观察穿刺部位, 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对长期输液者应每2~3天更换穿刺部位。

关键词:输液,静脉炎,预防

参考文献

中草药敷贴预防化疗性静脉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6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接受化疗并行4个疗程化疗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 其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34岁, 最大74岁, 平均54岁;对照组50例, 其中男36例, 女14例, 年龄最小31岁, 最大78岁, 平均54.5岁。

1.2 药液配量

治疗液将大黄、黄柏、黄芩按2∶1∶1的量配制在一起, 粉碎加工成细末后储存于干燥容器中, 放在冰箱冷藏备用。需用时取40 g加入食用醋或新鲜土豆汁中混匀, 以手捏药沫不滴水为宜, 现用现配, 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外敷方法。

1.3 方法

两组患者化疗时均采用先手背、后尺桡静脉的注射顺序, 用6号头皮针穿刺。实验组在静脉化疗药物前同步将调制好的中草药液在穿刺部位上方2~3 cm处沿向心方向平整敷贴、面积 (4~5) cm×10 cm, 厚度0.2~0.5 cm, 用 (6~8) cm×12 cm的布胶布固定, 敷贴直至输液完毕, 1次/d, 1个疗程至化疗结束。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外敷方法。

1.4 重视血管的保护

护士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应用患者静脉, 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中血管的损伤。

1.5 观察指标

美国静脉协会TNS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标准[2]可分为4级, 0级为无临床症状;1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2级为有红斑、疼痛, 有或无水肿;3级为有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有硬结。

1.6 疗效判断标准[3]

显效:化疗后沿静脉走向血管皮肤正常, 无红肿、疼痛, 静脉输液通畅;有效:沿静脉走向血管皮肤正常, 轻度红肿、有压痛, 无索状硬结, 静脉输液较通畅;无效:血管呈静脉炎2级以上改变, 静脉输液流速缓慢、滴注不畅。

2 结果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结果见表1。

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χ2=92.3, P<0.05

3 讨论

化疗毒性大, 无选择性, 对正常的组织、细胞有很大的破坏性。药物进入血管后, 易渗入皮下引起炎性反应, 患者感到注射部位沿血管走向疼痛明显, 特别是药液进入浅静脉血管时, 浓度最高, 刺激性强, 随着药液在血管内流动, 侧支血流逐步增多, 血流丰富, 药液浓度被稀释, 刺激性逐渐降低。临床上静脉化疗多以上肢浅静脉为主, 管径小, 管壁薄, 弹性纤维少, 静脉炎发生率高, 产生疼痛类型多为触痛。尺、桡静脉管径粗, 弹性较好[4], 疼痛多为压痛, 临床观察发现血管发生索状硬结的部位常常在穿刺部位至沿血管向心方向的5~10 cm处。对照组化疗4个疗程后皮肤颜色有改变, 血管索状改变明显, 输液滴速变慢;实验组因在静脉注入化疗药物时同步采取中草药敷贴可起到维持血管生理特性, 减少对血管内膜毒性刺激的目的, 使血管损伤明显减轻。

护士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应用患者静脉, 宜选用近心端、回流通畅的粗大静脉, 此类血管易固定, 患者轻微活动不会使针头损伤血管导致药物外漏, 输入药物很快被血液稀释, 对血管壁刺激较小;最好不要选用下肢和受伤肢体的静脉,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化疗中血管的损伤, 避免在同一静脉连续进行2 d以上的化疗, 同一静脉穿刺间隔时间在3~4 d为宜, 以利于血管内膜修复, 防止因化疗药物连续对同一静脉内膜毒性刺激而产生静脉炎。另外化疗药物输注前必须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确定穿刺成功后方可输入,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观察有无回血、外渗, 并加强患者宣教, 联合应用多种化疗药物时, 先用刺激小的药物, 间隔输注化疗药物时间为20 min以上。缩短药物在血管局部停留时间及输注化疗药物后嘱患者做输液肢体的等长运动等。

本实验在化疗时同步采用中草药液在穿刺部位上方2~3 cm处沿向心方向平整敷贴、面积 (4~5) cm×10 cm, 厚度为0.2~0.5 cm, 用 (6~8) cm×12 cm的布胶布固定外敷, 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医认为, 静脉炎是由于湿热蕴结, 瘀血滞留脉络所致, 为“脉中血液不畅, 则血脉凝结而成”[5]。大黄具有清热、活血解毒, 消肿散结之功效;黄柏、黄芩有效成分为小壁碱,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并能增加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6];醋利于药物作用导入, 并能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软化血管, 恢复血管弹性;土豆属于茄科植物, 含有大量的淀粉, 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龙葵素、乳醋、柠檬酸及维生素B、维生素C, 并有钙、磷、铁等无机盐多种营养成分, 其中维生素C可促进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的合成, 抑制透明质酸酶和纤维素溶解酶, 保持细胞间质完整, 增加毛细血管密度, 降低血管脆性, 维生素B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再生修复功能, 还可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 龙葵素具有杀菌、消炎作用[7]。所以, 临床上将其用于预防静脉炎疗效显著, 无不良反应, 维持时间长, 操作方法简单, 疗效好, 价格低, 患者易于接受, 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化疗致静脉炎的有效措施,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将使用化疗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输入化疗药物前, 采用配置好的中草药液在静脉穿刺部位上方2~3cm处同步敷贴, 用 (6~8) cm×12cm的胶布固定, 敷贴直至常规水化结束;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外敷方法, 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经临床观察, 实验组较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 血管保护效果明显, 患者感觉良好。结论:对患者进行化疗时, 重视患者血管保护并采用同步中草药液静脉穿刺上方敷贴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 操作简便,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中患者的血管损伤, 确保化疗顺利进行, 减少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中草药,同步局部敷贴,化疗,静脉炎

参考文献

[1]宋向阳, 李武平, 孙惠英, 等.抗肿瘤药物性静脉炎的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0 (6) :1417-1418.

[2]胡洁.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1) :1320.

[3]尹红, 张艳, 付阿丹, 等.药物湿敷与化疗同步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1) :80-82.

[4]成令忠.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9-110.

[5]杨潜辉, 曾凤, 容天英, 等.中药涂膜用于静脉注射外渗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8) :457.

[6]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6.

预防静脉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2 年11 月—2014 年10 月接收的26 例脑病患者 (A组) 。 年龄结构:最大91 岁, 最小52 岁; 性别构成: 男性共16 例, 女性共10 例; 输液天数:最长17 d, 最短10 d;静脉疼痛程度:1 例疼痛程度是0 级, 16 例疼痛程度是1 级, 8 例疼痛程度是2 级, 1例疼痛程度是3 级。同时选取26 例脑病患者 (B组) 。年龄结构:最大90 岁, 最小53 岁;性别构成:男性共18例, 女性共8 例;输液天数:最长18 d, 最短10 d;静脉疼痛程度:0 例疼痛程度是0 级, 15 例疼痛程度是1级, 10 例疼痛程度是2 级, 1 例疼痛程度是3 级。A组选择予以静脉穿刺+金黄散外敷+综合护理, B组则予以静脉穿刺, 分析两组入选患者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值得进一步对比。

1.2 方法

护理时, A组选择静脉穿刺+金黄散外敷+综合护理, B组则予以静脉穿刺。

1.2.1 金黄散外敷程序 (1) 药材构成: 金黄散所含药材有250 g大黄、250 g白芷、250 g黄柏、250 g姜黄、100 g甘草、100 g天南星、100 g苍术、100 g陈皮、100 g厚朴以及500 g天花粉等。 (2) 调配方法:将上述药材碾制成粉末状后, 按照4:1 的比例用水与醋进行调配, 使之形成糊状。 (3) 外敷方法:当患者静脉注射成功以后, 将金黄散均匀涂抹于专业棉纸上, 将厚度控制在0.3~0.4 cm之间。 以注射点为中心, 沿着静脉走向粘贴棉纸, 防止输液胶贴被金黄散覆盖。 最后用医用胶布对棉纸进行固定, 约3 h后即可撕下棉纸。

1.2.2 护理方案为有效预防静脉炎, 护理人员要严格把握以下程序。 第一, 合理选择静脉穿刺位置。 一般而言, 穿刺管质量、穿刺位置等都会对脑病患者治疗质量产生影响, 还有可能成为静脉炎的诱发因素。 因此, 在穿刺环节, 护理人员除了要选用外径偏粗、弹性较好以及回流畅通的穿刺管以外, 还要详细观察穿刺位置, 防止重复穿刺情况出现。 如果患者需要长时间输液, 还需对其静脉进行合理保护, 以远端的小静脉为首选穿刺对象。 此外, 如果所用药物会给患者血管带来较强刺激性, 还必须注意静脉的更换使用, 确保受损静脉可以尽快修复。

第二, 遵循无菌原则。 给予脑病患者静脉注射时, 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1) 禁止使用超出有效期限的棉签, 且在注射前必须给予患者皮肤消毒, 避免感染症状发生。 (2) 严格把握消毒液浓度以及有效期等, 并定期更换消毒液储存器械。 (3) 静脉注射环节, 护理人员要秉承无菌理念, 在严格操作无菌技术的同时, 优化静脉穿刺程序, 确保一次性成功穿刺。 (4) 严密保护机体穿刺位置, 给予患者穿刺位置定期更换, 防止机械性受损现象发生, 降低静脉炎的整体发生率。

第三, 药物护理。 脑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使用刺激性强以及浓度偏高的药品, 以至于其静脉壁出现炎性反应。 鉴于此, 在给予患者使用刺激性强以及浓度偏高的药品时,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皮肤的局部反应情况进行全方位观察, 并提前予以静滴葡萄糖、生理盐水, 查看静滴位置是否有外渗情况出现, 如果无外渗现象, 约5~10 min后方可输注药品。

第四, 留置针护理。 针对留置针患者, 在穿刺以前需全方位查看留置针包装, 一旦发现缺损现象, 需及时更换留置针。 在穿刺环节, 需要以透明、无菌的敷料予以固定, 确保医护人员可以对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进行动态观察。 此外, 定期更换敷料, 约2 d/次, 更换时需用酒精、碘酒对机体皮肤进行消毒, 确保敷料附近的皮肤始终保持干燥状态。

1.3 评定指标

临床上将静脉炎的等级细分成三个级别:一级, 患者穿刺位置的疼痛感、红肿现象已有改善, 静脉未出现条索状, 而且触摸时未发现硬结。 二级, 患者穿刺位置的疼痛感、红肿现象已有改善, 触摸时未发现硬结, 但是静脉已经呈现出条索状。 三级, 患者穿刺位置的疼痛感、红肿现象相对改善, 不仅静脉已经呈现出条索状, 而且触摸发现有硬结出现[5]。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 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 对于计量资料, 选择 (±s) 作为其代表;对于计数资料, 选择 χ2检验予以对比;对于计量资料间的差值, 选择t予以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上述入选患者中, A组入选患者中有1 例出现静脉炎, 总发生率3.85%;B组入选患者中有6 例出现静脉炎, 总发生率23.0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张咏梅等[6]认为, 静脉给药已经成当前十分多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诱发静脉炎的关键性诱因。 静脉炎即发生于人体静脉壁的一种炎性化学反应, 通常由患者体内输注刺激性强以及浓度偏高的药物后引起[7]。一般而言, 脑病患者所用药品都具有局部毒性特征, 会使机体血管局部受到刺激, 不仅会使机体静脉壁出现炎性反应, 还可能会形成疼痛感、肿胀感以及灼热感, 碰触可发现硬结[8]。 王爱丽等[9]认为, 脑病患者静脉炎的诱发因素涉及五个方面:第一, 如果脑病患者有肌肉萎缩现象发生, 对于机体静脉血管产生的挤压力就会减弱, 阻碍了静脉回流, 导致静脉炎形成。 第二, 留置针的应用时间过长, 对患者带来刺激感。 第三, 脑病患者的血管条件普遍偏差, 因此诱发静脉炎。 第四, 如果脑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者糖尿病, 不仅其用药会变得更加复杂, 而且药物毒性会更强, 当机体血管壁损坏后, 血管内膜的新陈代谢功能随之减弱, 从而诱发静脉炎。 第五, 医护人员缺乏无菌意识, 在静脉穿刺环节未遵循无菌原则, 从而诱发静脉炎。

就静脉炎而言, 中医学将其诱因定义为“血瘀滞阻”以及“血行不畅”, 一旦机体局部脉络的血液无法顺利通行, 就会出现疼痛感, 并长时间凝聚于肌肤, 不仅无法顺利穿刺, 还可能会出现肿胀感、导致脉络受损以及局部发热, 从而影响患者疗效。 由此可见, 静脉炎发病机理是“气血不畅”以及“血瘀气滞”, 因此在治疗环节应当以“散瘀镇痛”“清热除湿”以及“行气活血”为首要目标[10,11]。 金黄散外敷预防静脉炎的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认可。 金黄散除了在“消肿止痛”和“清热解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外, 在“除湿散瘀”方面的效果也非常突出。 金黄散所用药材涉及到天花粉、大黄、厚朴、白芷、陈皮、黄柏、苍术、姜黄、天南星以及甘草等[12]。 方中, 姜黄、天南星、白芷以及天花粉均有“活血散结”和“消肿止痛”的效果, 大黄与黄柏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苍术、厚朴以及陈皮有“理气活血”的效果, 选用甘草调和上述药材, 再用食醋和水进行调配, 不仅可以解毒、消食, 而且还能够收敛止泻以及散瘀血。 不但如此, 药材经醋泡制后, 两种材料会发生协同作用, 达到“散瘀止痛”以及“清热解毒”的治疗效果[13]。

该次入选患者中, A组入选患者选择静脉穿刺+金黄散外敷+综合护理, B组则予以静脉穿刺。当护理程序完成后, 发现A组入选患者中有1 例出现静脉炎, 总发生率3.85%;B组入选患者中有6 例出现静脉炎, 总发生率23.08%, 表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静脉曲张可预防 篇11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成年人中发病率极高,约有25%的女性和18%的男性受此困扰。尤其是女人,约2/3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所以这种病被认为是“美腿杀手”。该病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如交警、教师、医护人员、餐厅服务员、发型师、厨师和强体力劳动者等。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小腿会出现明显蜿蜒迂曲的浅静脉,尤其以站立时静脉曲张最为明显,晚期还会出现小腿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肤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紫、发黑、溃烂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尤其影响腿部美观,使很多双腿爬满“青筋”的女性在夏天不敢穿裙子穿短裤,对生活失去自信。

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成存在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血管本身的原因,这个因素往往是先天遗传带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血管一出生就比别人薄弱,容易发生曲张,所以说静脉曲张是有遗传倾向的。其次是后天的原因,任何增加下肢静脉压力的因素都可能促使静脉曲张的发生,如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位工作、妊娠等,因此下肢静脉曲张还与每个人的职业有关。农民、挑夫、公共汽车售票员、教师、外科大夫等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

早期手术恢复快

静脉曲张早期除了外观上的青筋突出,一般没有其他症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逐步进展,一般要经过数年至十年不等,其危害渐渐显现。静脉曲张本身并没什么影响,但其并发症会带来严重危害。

一、水肿。由于静脉出现返流,患者常呈现晨轻晚重的患肢水肿。

二、皮肤色素沉着。长期的静脉高压导致小腿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后破裂,铁红素在皮下沉积,使得皮肤变黑,从点状到片状发展。

三、出血。曲张静脉所经过区域的皮肤由于营养不足,是十分脆弱的。一旦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曲张静脉的破裂从而引起大出血。由于出血时往往不伴疼痛等其他症状,病人常常没有察觉,如果发生在夜间睡觉时,将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溃疡。静脉曲张最常见的后果是静脉曲张引起皮肤营养改变导致溃疡的发生,这种溃疡可以经久不愈,局部恶臭流脓,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五、静脉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可以在曲张的浅静脉内形成血栓,表现为局部红肿痛,硬块形成,疼痛影响行走。如果不及时治疗,血栓有可能向上或通过交通静脉蔓延到深静脉,造成深静脉血栓,有肺栓塞危及生命的风险。

正因为有这些并发症,所以静脉曲张一旦判断有可能发展,就可以考虑早期微创或无创手术。早期手术后恢复快、痛苦少,其深静脉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减少复发率。目前国内最好的就是无创与微创手术,配合着弹力袜或空气压力波驱动治疗等辅助手段,完全可以根治。

静脉曲张可提早预防

有静脉曲张家族史的人,一般在30岁左右发病,因此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应勤于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防治;肥胖的人应该减肥,肥胖虽不是直接原因,但过重的分量压在腿上可能会造成腿部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扩张加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最好穿弹力袜套,使浅静脉处于被压迫状态;妇女经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要给腿部特殊的关照,多休息,要经常按摩腿部,帮助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曲张;戒烟,因吸烟能使血液黏滞度改变,血液变黏稠,易淤积,口服避孕药也有类似作用,应尽力少服用;足浴和足部按摩可有效消除腿部疲劳和压迫感,改善静脉循环;养成每日穿弹力袜运动腿部一小时的习惯,如散步、快走和下蹲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的关键,只要持之以恒,腿上浮出的青筋,便能逐步控制和改善。(湖南省儿童医院 唐进)

预防静脉炎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早产儿输注静脉营养致静脉炎的患儿32例, 男20例, 女12例, 胎龄为29~33周, 出生体重1200~1900g, 于生后第2天开始使用静脉营养2~14天内均出现静脉炎, 输液部位发红8例;输液部位水肿, 轻触患儿有明显哭闹13例;触输液静脉有条索状物长度小于2cm 11例。其中1级静脉炎8例, 2级13例, 3级11例。

1.2 分级评估标准

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分级[1]。

1.3 静脉营养致静脉炎的原因

32例都发生在使用24号留置针经周围静脉连续使用72h后, 肢体活动较多, 以上、下肢静脉多见为25例, 前额静脉及颞浅静脉7例。静脉营养液配制方法不当14例;与静脉穿刺次数有关, 同一静脉穿刺2次以上发生18例;同时混合顺序也是致静脉炎的原因之一, 并且早产儿抵抗力差, 皮下脂肪薄, 血管脆性大, 对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各种刺激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较低也是发病高原因之一[2]。

1.4 预防

1.4.1 全面加强新生儿科护士的培训

重视静脉营养致静脉炎的原因及不良后果, 使其提高防范意识, 规范使用静脉营养液;当发生静脉炎后护士能立即作出评估, 制订护理方案, 落实护理措施, 评价护理效果。

1.4.2 早产儿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

皮下脂肪少, 体表面积大, 产热不足, 散热增加, 应注意保暖, 维持中性温度, 以减少不显性失水及低温刺激引起血管收缩痉挛。

1.4.3 严格遵医嘱执行静脉营养液的配制

由于这些异物进入人体后, 可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 血小板粘附, 导致静脉炎[3]。因此有条件可选择在洁净配液室或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 掌握好静脉营养液的配制浓度及渗透压。使用注射泵或输液泵控制输入的速度, 选用全合一的输注方式, 严格的无菌操作, 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我院的混合顺序是 (1) 电解质溶液、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先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或 (和) 氨基酸溶液; (2) 将脂溶性维生素注入脂肪乳剂; (3) 充分混合葡萄糖溶液与氨基酸溶液后, 再与配制脂肪乳混合; (4) 轻轻摇动混合后, 排气后封闭备用, 避光、4℃保存, 现配现用。并且避免在营养液内加入其它药物[4]。

1.5 护理

1.5.1 提高穿刺成功率

选择血管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穿刺。总渗透压>700m Osm/L, 可以首选腋静脉或中心静脉输注;总渗透压<700m Osm/L可以选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便于穿刺及观察, 应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1.5.2 早产儿可选取26号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 因其管径小, 对血管刺激性

连续使用48~72h要重新置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 应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应先远端后近端。

1.5.3 行静脉穿刺有回血后可压低穿刺角度

平行进入血管后, 将留置针针芯边退出边将软套管往血管内送入, 穿刺成功后应再次使用75%酒精进行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 待干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使用留置针时, 外周静脉连续输注静脉营养一般留置不超过3天。由于留置针相同的留置时间, 增加封管次数, 可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程度[5]。输液结束后使用肝素生理盐水2~3ml正压封管, 边封管边退针边关夹, 尽量减少封管次数。

1.5.4 护士对使用静脉营养的早产儿应勤巡视观察

评估, 一旦发现静脉炎立即拔针, 给予相应处理: (1) 可抬高肢体制动以利静脉回流, 使用25%硫酸镁纱布湿敷; (2) 可使用肝素钠乳膏 (海普林) 外涂3次/天, 并轻轻按摩2~3min, 可与硫酸镁交替使用。但肝素钠在早产儿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 以免经皮肤吸收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3) 用无菌棉签将喜疗妥软膏均匀涂于静脉炎发生部位, 薄薄一层, 再轻按摩15~20min, 动作轻柔, 力度均匀, 按摩毕, 再涂一薄层喜疗妥软膏, 2次/天, 直至静脉炎痊愈为止。喜疗妥软膏渗透性强, 使用方便, 患儿易接受, 是治疗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高效的药物[6]。

2 结果

本组32例早产儿发生的静脉炎, 经过以上湿敷、患肢抬高制动、药物治疗等精心护理, 均痊愈。

3 小结

临床工作中, 早产儿输注静脉营养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较多, 与其生理特点, 输入静脉营养液的配制、浓度、渗透压, 留置针置入技术、穿刺部位、型号、留置时间等有关。根据早产儿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对如穿刺部位、器材选择、置管技术等可控因素, 应逐步通过规范静脉输液专业培训, 提高评估及操作能力;对一些不可控因素 (如用药、疾病状态等) , 通过严格培训, 了解药物性质, 规范护理操作规程, 充分稀释调节浓度及渗透压, 控制输入速度等改变药物的理化特性, 减少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另外, 护士应认识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及静脉炎的危害, 掌握预防、护理及治疗方法, 做到密切关注早产儿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 是减轻早产儿痛苦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及提高其生活质量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S].2006.

[2]邓军, 张春燕.留置针致新生儿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5) :30-32.

[3]杨莘.静脉输液护理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89.

[4]张巍, 童笑梅, 王丹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4.

[5]耿少英, 赵改婷, 高荣花, 等.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3) :1-3.

上一篇:努力付出快乐收获下一篇:理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