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病理学

2024-07-19

静脉炎/病理学(精选5篇)

静脉炎/病理学 篇1

为了保证手术过程中容量平衡, 麻醉药物能及时进入血循环, 静脉输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习惯采用下肢内踝静脉穿刺, 留置套管针来进行术中输液。但近年来, 由于用药及输入液体的复杂化, 我们观察到静脉炎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剖宫产手术时下肢输液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4年1~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600例, 分为上、下肢组 (n=300) , 年龄21~36岁。

1.2 方法:

分别选择上肢桡静脉和下肢内踝静脉, 使用20G静脉留置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碘伏进行皮肤消毒, 操作均由主管护师以上级别护理人员进行, 一次穿刺成功率96%。观察术后当日及术后2 d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Ⅰ度, 穿刺点疼痛、红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无硬结;Ⅱ度, 穿刺点疼痛、红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 无硬结;Ⅲ度, 穿刺点疼痛、红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 以均数±变量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和t检验, 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上肢组与下肢组不同部位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3%和21.6%, 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静脉炎严重程度上比较, Ⅰ、Ⅱ、Ⅲ度静脉炎的发生率中, 下肢组明显高于上肢组, 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套管和刺激性药物对静脉血管的直接作用是导致炎症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1]。非生理p H值或高渗透压高的液体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进而产生血小板凝集, 前列腺素释放, 组胺释放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2]。那么在静脉穿刺时选择血管的粗细;套管针的材料、柔韧性;药物的p H值、浓度、输液速度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的600例患者中81例发生静脉炎, 其中选择下肢输液发生静脉炎65例 (21.6%) , 选择上肢输液发生静脉炎16例 (4.3%) ,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下肢输液时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上肢。我们考虑是上、下肢浅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导致了这种结果。上肢静脉路径短, 有利于血液的回流, 而下肢静脉长并富含静脉瓣, 血液更易发生瘀滞[4], 因此, 静脉炎的发生率更高[5,6,7,8,9,10,11,12]。根据临床观察, 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上肢输液, 并加强对穿刺点的护理, 做到每天消毒、穿刺点无菌隔离空气, 达到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时下肢输液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600例, 分为上、下肢组 (n=300) 。分别选择上肢桡静脉和下肢内踝静脉, 使用20G静脉留置针。结果 上、下肢穿刺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3%和21.6%, 二者比较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脉留置针套管和刺激性药物对静脉血管的直接作用是导致炎症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非生理p H值或高渗透压高的液体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进而产生血小板凝集, 前列腺素释放, 组胺释放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静脉穿刺时选择血管的粗细;套管针的材料、柔韧性;药物的p H值、浓度、输液速度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下肢输液时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上肢。我们考虑是上、下肢浅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导致了这种结果。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上肢输液, 并注重对穿刺点的消毒与保护, 以期达到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目的。

关键词:剖宫产,输液,静脉炎

静脉炎/病理学 篇2

1.晶体溶液

(1)5%~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

(2)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和复方氯化钠——供给电解质。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调节酸碱平衡。

(4)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利尿脱水。

2.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2)代血浆——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水解蛋白注射液——促进组织修复,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

(4)浓缩白蛋白注射液——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3.其他静脉高营养液。

二、输液目的与适应证

1.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

2.适应证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

(2)不能由口进食或不能消化经口摄人的食物。

(3)某些药物易被消化液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时。来源:

(4)各种中毒及严重感染时。

三、静脉输液的部位与方法

评估病人

1.周围静脉输液法

静脉炎/病理学 篇3

关键词: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理,免疫组化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IVL) 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子宫良性平滑肌肿瘤, 其沿静脉蔓延生长, 从宫旁附件血管可以侵入下腔静脉甚至心脏导致死亡。由于病理诊断直接影响临床术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 笔者回顾了本院4年来收治的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旨在探讨IVL临床病理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4月来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并手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IVL的6例患者资料, 年龄41~60岁, 均已婚已育, 体检发现2例经量增多, 1例下肢浮肿, 3例无症状, 术前阴道彩超提示子宫多发肌瘤6例, 其中合并腺肌瘤1例, 均提示肿瘤血流丰富, 1例瘤体与右侧髂血管关系密切。其中4例肿瘤行术中冰冻, 3例确诊为IVL。术中除常见的子宫多发肌瘤、腺肌瘤形态, 在双侧宫旁、阔韧带内或附件区血管内可见条索状组织盘绕成团, 甚至包括宫旁静脉、卵巢静脉或以及膀胱腹膜反折处静脉均可触及。其中病例3, 52岁, 外院子宫全切术后2年, 未行病理检查, 现下肢浮肿, 影像发现盆腔肿块, 行剖腹探查术。其术前螺旋CT提示盆腔肿块与膀胱分界不清, 包绕直肠。术中看到在既往手术区旁有团索状肿块, 膀胱输尿管壁、直肠系膜、卵巢静脉、髂内、髂总静脉内均可触及肿瘤。

1.2 方法

手术取材, 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实验中使用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4、SMA、ER、PR等相关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免疫组化采用SP法, 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使用已知阳性的组织标本作为阳性对照。阳性细胞/总细胞数>30%为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相关的病理特点。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除典型子宫多发肌瘤、腺肌瘤形态外, 肌层和宫旁组织内见肿瘤呈蠕虫状或分支状穿行于肌壁间腔隙内和宫旁静脉内, 直径0.5~2.5 cm, 抽出组织后见内壁光滑的空腔, 部分与肌壁间肌瘤相连, 部分区域水肿、囊性变。

2.2 病理镜下检查

静脉内增生的瘤结节, 为成熟的平滑肌细胞, 分化良好, 核分裂像罕见, 腔内壁和肿物表面被覆单层扁平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CD34阳性, 肿瘤内有厚壁的小血管, 可伴有水肿、玻璃样变或囊性变。6例均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其中伴多发平滑肌瘤4例, 合并腺肌病1例。6例均累及宫旁静脉, 2例累及卵巢静脉, 1例累及髂内静脉;病例3累及膀胱、输尿管壁间小静脉、直肠系膜以及髂总静脉。

2.3免疫组织化学

波形蛋白Vimentin (+) 、结蛋白desmin (+) 、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 , 以上结果证实肿瘤来源于平滑肌细胞。肿瘤表面和腔壁内皮细胞CD34 (+) , 雌激素受体ER (++) 、孕激素受体PR (++) 、S-100 (-) 、EMA (-) , CD10 (-) , CD117 (-) , Ki-67 (+) (<5%) 。

3 讨论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特殊类型平滑肌瘤, 目前该病组织起源尚不明确, 有两种说法, 一是来源于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 二是子宫平滑肌瘤侵入邻近的子宫壁静脉或宫旁静脉。IVL较罕见, 发病年龄28~80岁, 临床症状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IVL价值有限, 临床表现类似于子宫肌瘤, 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腹腔包块、部分出现下肢浮肿。术前超声提示子宫多发性肌瘤或腺肌瘤。

本病典型病理改变为静脉内见蠕虫样、条索状瘤体, 可抽出, 镜下呈良性平滑肌瘤的形态, 不侵袭静脉壁。肿瘤极具有特征性的大体形态对诊断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术中、冰冻中对临床和病理医生均有关键的提示作用。IVL镜下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相似。在鉴别诊断方面, IVL除与一般的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外, 还需与子宫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如子宫平滑肌肉瘤伴血管侵犯时, 组织学上可以表现为脉管内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的瘤栓, 但同时具有瘤细胞明显异型, 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及凝固性坏死等恶性特征,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侵犯血管时, 在免疫组化上CD10 (+) , 平滑肌标记阴性可与IVL鉴别。

IVL的生物学行为类似恶性肿瘤, 沿静脉系统蜿蜒生长, 主要蔓延途径是沿子宫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浸润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 亦可从卵巢静脉到下腔静脉及右心系统, 此外, 淋巴管也可受累[1], 如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受累可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栓塞症状, 如肿物侵及右心, 可引起呼吸困难、大量腹水等右心衰表现, 甚至晕厥、猝死。

手术是IV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Ahmed[1]等报道IVL术后复发率高达30%, 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的内源性雌激素有关, 主张作全子宫、双附件及子宫外肿瘤切除。只行肌瘤剔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复发率高, 仅适于年轻妇女。本病术前诊断多为子宫平滑肌瘤或腺肌瘤, 病理医生术中冰冻确诊率对临床医生术式选择非常重要, 最佳方案是一次性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静脉内瘤栓如不能完全切除, 应高位结扎患侧卵巢动、静脉以阻断瘤栓向下腔静脉蔓延。术后密切随访, 及早发现复发灶, 即使复发、转移的病例, 彻底切除肿瘤后预后仍然满意。Kokawa[2]等推测, IVL可能为雌、孕激素依赖性生长, 术后辅以雌、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有助于避免复发。本院6例IVL肿瘤均检测到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 关于激素及生物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Ahmed M, Zangos S, Bechste W0, et al.Intravenous leiomyoma tosis[J].Eur Rad io, 2004, 14 (7) :1316-1317.

静脉炎/病理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不同手术患者80例, 均按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标准 (ASA) Ⅰ~Ⅱ级。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10~79岁, 平均 (46.7±10.5) 岁;平均体质量指数 (23.58±1.34) 。手术部位:胸腹部手术30例 (37.50%) , 心脏手术25例 (31.25%) , 头颈部手术13例 (16.25%) , 脊柱四肢手术9例 (11.25%) , 烧伤3例 (3.75%) 。排除有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妊娠、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心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 无绝对麻醉禁忌症。均于手术麻醉前6h禁食, 麻醉前4h禁水。手术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与苯巴比妥钠1mg/kg。送入监护室安静10min后, 监测并记录其收缩压、舒张压、BIS值、心率、SpO2等基础数值, 并进行面罩给氧, 建立静脉通道。相继静脉注射咪达挫仑 (Roche SAS, H20060040) 0.1mg/kg, 芬太尼 (宜昌人福, H42022076) 2~5μg/kg, 丙泊酚 (Astra Zeneca, J20110004) 0.5~1.0 mg/kg, 琥珀胆碱 (海普, H31020599) 1.5~2.0 mg/kg诱导麻醉。经口气管内插管, 充好气囊, 连接德国drager麻醉机 (由北京盛泰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 静注维库溴铵 (海南斯达, 批号0708023) 0.07~0.12 mg/kg。连接微量输液泵 (GRASEBY 3400) 持续静注咪达挫仑 (Roche SAS, H20060040) 0.1mg/kg/h与丙泊酚 (Astra Zeneca, J20110004) 1.0~2.0 mg/ (kg·h) 复合液维持麻醉, 必要时给予芬太尼 (宜昌人福, H42022076) 0.05mg静注[2]。采用美国产405A多功能监护仪持续, 监测并记录手术过程患者心电 (ECG) 、收缩血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血氧饱合度 (SaO2)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诱导期间患者生理学参数变化

诱导与插管期间, 患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较诱导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HR、SBP较术前升高但不明显, ECG、DBP、SaO2、PETCO2平稳无明显变化, 见表1。

P>0.05

2.2 手术期间患者生理学参数变化

手术期间, 患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较诱导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趋于平稳, 见表2。

P>0.05

2.3 苏醒及拔管期间患者生理学参数变化

苏醒及拔管期间, 患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较诱导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趋于平稳, 见表3。

P>0.05

3 讨论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临床手术治疗, 但麻醉是否会对手术患者生理学指标产生影响, 学界仍存在争议[3]。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不同手术患者80例采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其结果表明, 在手术各个时期,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P>0.05) , 生理反射平稳, 且无并发症。可见,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好、恢复快、后遗症少, 适用于临床各科手术的麻醉要求。

参考文献

[1]任三姐, 王珊娟, 杭燕南.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及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1006-1009.

[2]杜建阳.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手术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05 (17) :138-139.

静脉炎/病理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8年10月-2012年2月共42例患者49条肢体下肢静脉, 均有不同程度的曲张,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41~76岁, 平均58.5岁;其中发生于单纯右下肢15例, 左下肢20例, 双下肢7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胀痛、浅静脉曲张33例, 皮下触及硬节5例, 足靴区色素沉着7例, 足靴区溃疡4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百胜MYlab90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探头频率6~18 MHz, 血流方向与声速夹角<60°。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 双腿屈曲, 小腿外旋, 必要时取坐位。常规检查下肢深浅静脉内径, 内血流充盈情况, 有无返流及程度, 然后在小腿中下段内踝上方检查穿静脉, 重点检查小腿内侧的cockett穿静脉, 将探头轻放皮肤, 勿加压, 发现穿静脉后测量其内径, 观察其走形, 连接关系, 管腔内有无光点, 后用CDFI观察血流信号特点, 并做加压释放试验, 观察血流方向和颜色的改变, 再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及返流时间, 并用笔做体表标记。

1.3 诊断标准

根据Nelzen[1]和Rutherford[2]等的标准, 穿静脉扩张, 内径≥2 mm;穿静脉功能不全, 内径≥2 mm, 同时出现加压释放试验, 反向血流持续时间>0.5 s。

2 结果

49条下肢浅静脉曲张, 共检出病理性穿静脉86条, 其中穿静脉扩张15条, 穿静脉功能不全69条, 穿静脉血栓2条。

穿静脉扩张15条:内径约2.2~3 mm, 动态观察, CDFI可见由浅入深的蓝色血流, 加压释放试验未见返流信号或红色返流信号, 返流时间<0.5 s。见图1。

穿静脉功能不全69条:穿静脉内径2.5~5 mm, 较粗达6 mm, 平静呼吸时可探及由浅入深的蓝色血流信号, 加压释放试验出现红色返流信号, 返流时间>0.5 s, 最长达4 s, 其中有8条穿静脉在平静呼吸时即为红色全程返流血流信号, 深吸气时血流逆转为由浅入深的蓝色血流, 是因为深吸气时大隐静脉返流加重, 浅静脉压力增高。见图2。

穿静脉血栓2条:穿静脉扩张, 管腔内充满细小光点或低回声图, CDFI未见血流信号。见图3。

49条下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伴有1条或多条病理性穿静脉, 一侧下肢小腿检出最多的有3条病理性穿静脉, 多数位于小腿内侧, 伴静脉性溃疡的区域病理性穿静脉检出率达100%。本组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曲张浅静脉抽剥术, 穿静脉结扎术 (在体表标记处) 均经手术证实。

3 讨论

下肢静脉性溃疡往往是深静脉返流、穿静脉返流及浅静脉曲张3个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3]。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股静脉功能不全是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但穿静脉返流在下肢静脉性溃疡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往基层医院治疗静脉性溃疡只是高位结扎大隐静脉, 抽剥曲张的浅静脉, 未处理病理性穿静脉, 溃疡愈合慢, 复发率高。因此, 同时结扎病理性穿静脉才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减少溃疡的复发。检查每个患者的所有穿静脉很费时, 每个患者双下肢最多时有20多条穿静脉。大腿部穿静脉主要连接大隐静脉与大腿深静脉, 小腿部内侧穿静脉主要是连接大隐静脉与小腿深静脉, 小腿外侧穿静脉主要连接小隐静脉与腓肠肌内的静脉, 而大的穿静脉常位于大腿中段、近段, 小腿上部、小腿中下部内侧的Cockett穿静脉等四组, 以Cockett组最具有临床意义。CockettⅠ、Ⅱ、Ⅲ穿静脉通常位于足跟上方6~18 cm[4]。穿静脉具有单向瓣膜, 当穿静脉功能不全时, 深静脉血返流通过穿静脉流向浅静脉, 浅静脉压增高会导致血细胞和富含蛋白的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 短期静脉压增高会导致软组织水肿, 长期静脉压增高会导致皮肤增厚和色素沉着, 并最终导致皮肤溃疡。本组回顾分析发现, 足靴区色素沉着区及溃疡处穿静脉检出率为100%, 溃疡越严重患者, 病理性穿静脉数量也越多, 此处也为Cockett穿静脉所在位置。因此, 要重点检查溃疡及色素沉着区, 提高检出率, 避免术中盲目探查造成穿静脉的损伤及由此所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同时还能提高术后的愈合率、减少术后的复发率。

穿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困难, 目前, 对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常用X线曲张浅静脉造影、容积描记术、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曲张浅静脉造影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病理性穿静脉的“金标准”, 但检查有创, 需多次穿刺, 且价格昂贵, 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5];静脉造影片上所显示的穿静脉很难用于术前定位, 且基层医院很少有曲张静脉造影的设备及容积描记术的设备;彩色多普勒已基本普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从二维图像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的穿静脉, 观察其连接关系, 测量其内径, 并能精确定位;彩色血流图可以清晰显示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 有无返流;脉冲多普勒可以测出血流速度、返流速度及返流时间。彩色多普勒是一种简便而无创的检查方法, 具有直观, 准确, 可重复性, 价廉等优点, 非常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术前对病理性穿静脉的诊断及定位。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基层医院或有条件的大医院诊断及定位病理性穿静脉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Nelzen O.Prospective study of safety,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leg ulcer healing following saphenous and subfascia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J].Br J surg, 2000, 87 (1) :86-91.

[2]Rutherford E E, Kianifard B, Cook S J, et al.Incompetent perforating veins are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varicose veins[J].EUR J Vacs Endovasc surg, 2001, 21 (5) :458-460.

[3]龙厚勇, 刘君, 邓启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7, 14 (3) :335.

[4]Willian J.Zwiebel, John S.Pellerito血管超声经典教程[M].第5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96.

上一篇:含磷废水处理技术应用下一篇:治疗方式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