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024-07-25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精选14篇)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1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4.静脉炎。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做好病人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人的痛苦。

3.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2

1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1.1 皮下血肿

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技巧掌握不好, 易穿破血管形成皮下血肿。应加强技术训练, 穿刺时要巧、稳、准, 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可有效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

1.2 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血流缓慢的血管及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应尽量选用上肢粗静脉、颈外、锁骨上下静脉, 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 并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1.3 导管堵塞

其原因相对复杂, 与静脉营养液、血液制品及特殊药品输完后, 导管冲洗不彻底有关, 与凝血机制异常也有关系。应彻底冲洗导管并及时封管。

1.4液体渗漏

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不当、固定不牢、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及患者不恰当活动有关, 可出现肿痛等症状, 甚至可出现组织坏死。应在提高穿刺水平的基础上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穿刺部位衣服应宽松。

1.5 静脉炎

其常见原因有两类: (1) 感染性:主要为外源细菌性感染; (2) 化学性:主要为药物外渗所致,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静脉触之如绳索, 硬、滑、无弹性;严重者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有发热等症状。应注意无菌操作, 穿刺选择在静脉丛远端开始, 应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须用盐水冲管,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护理

2.1 做好健康教育

置管前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保持穿剌部位干燥, 洗澡、擦身时避免液体浸湿留置针处;一旦敷贴下方被浸湿, 及时报告护士给予消毒、更换以重新固定处理;有留置针的肢体避免测血压、过度活动、提取重物, 肢体要适当抬高、减少下垂姿势, 预防留置针内有回血堵管、针眼渗血、渗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烦躁、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用约束带适当在穿刺部位下方约束肢体, 或在穿刺部位套上合适的丝袜, 对侧戴无指手套, 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出留置针、或躁动引起导管脱落, 同时不影响对留置针输液的观察。

2.2 密切观察局部反应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做好全面护理。观察穿剌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及局部炎症反应,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 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一旦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立即拔管, 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以控制局部炎症的发展, 促进血管弹性恢复。

2.3 穿剌部位的护理

穿剌部位周围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后盖以无菌敷料, 防止因穿剌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致皮肤上的病原菌经针孔侵入到皮下组织及血管内, 引发局部甚至全身的感染。根据留置针说明书要求, 留置针可留置3~5 d, 最多不超过7 d, 即使没有并发症也要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对于使用高浓度剌激性强的药物每天要更换部位输液, 避免药物长时间的化学性剌激致药物性静脉炎。

2.4 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

注意留置针输液的通畅情况, 严防液体滴空或点滴过慢造成回血堵塞导管。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溶液点滴不畅要查看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 不能盲目用肝素钠盐水注射疏通, 防止各种并发症。

2.5 加强床边交接班

听取患者主诉, 检查留置针及其标识情况, 观察敷贴有无松动, 特别在患者洗澡后更要注意观察, 有异常情况均要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静脉炎发生要立即报告医生, 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有药液渗漏到组织应予局部封闭以缓解症状。

2.6血管的选择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前应选择好血管, 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要选择易于固定的血管, 远离皮肤病变处, 避开关节部位。研究表明, 血管条件越差, 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血管条件评分与静脉炎发生率呈负相关[1]。对于抢救患者需要2~3处静脉输液, 应在同一上肢的血管选择两处, 从近端到远端选择穿刺, 在同一侧下肢再选择一处;尽可能留空另一上肢监测血压, 另一侧下肢抽取动、静脉血标本;尽量避免选择下肢行静脉留置针, 以避免下肢静脉炎的发生[2]。对于长期输液者, 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从血管远端开始穿刺。对于偏瘫患者要避免在瘫痪肢体上选择静脉穿剌输液。

2.7 正确封管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封管液有两种: (1) 生理盐水; (2) 稀释的肝素钠。稀释肝素钠封管技术优于生理盐水, 因此首选肝素盐水, 每次注入3~5 m L维持时间长达24 h以上。封管时应使用正压封管, 即封管时边推肝素钠封管液边退针, 推注完后再拔针, 这样可明显降低堵管的发生率。

3 小结

静泳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小、可持续保留静脉通道的通畅, 利于及时用药及抢救患者, 保证抢救治疗顺利的进行, 并可有效减少输液肿胀、液体外渗等事件的发生, 降低因长期输液对浅表静脉的损伤, 减轻护理工作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各种抢救治疗输液的患者中使用更加广泛, 应有效预防因留置针而产生的并发症, 提高其静脉留置质量, 减轻患者经历反复穿剌所遭受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赵晓燕, 宁宁.年龄、血管条件与骨科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30) :3157-3159.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3

【摘要】静脉留置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套管柔软,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减少液体外渗,为输血、输液提供了方便,利于患者的抢救工作及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因此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穿刺方法、技术、材料等的不断更新,使得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已极大地减轻,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也要警惕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其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和后果。 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护理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进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留置针其优越性在于:可以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1],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提高了工作效率。静脉留置针输液适用于需短期或中期静脉输液者。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常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

在临床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1 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1 穿刺部位感染: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患者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按护理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2 皮下血肿: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如穿刺不成功,应改对侧穿刺,禁止在原穿刺点反复穿刺。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拔针,局部加压止血。拔针时应以与皮肤平行方向拔出,避免针头划伤静脉壁。已形成血肿者,应根据血肿范围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待机体自行吸收;大的血肿早期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1.3 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发生液体渗漏早期表现为输液速度变慢,检查输液管道未见回血。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甚至发生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症等合并症。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避免在关节或肌体屈曲部位进行穿刺,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不得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如果针眼尚未愈合,药液易从损伤处渗漏。如果发生液体渗漏,要立即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侧肢体。正确评估渗漏情况,少量渗出机体可自行吸收,如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应进行特殊处理:局部外敷;局部封闭;局部注射渗漏药物拮抗剂。

1.4 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以及患者保护不当等有关。因此,在使用留置针前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留置针所在肢体不宜携重物及用力活动,并避免长时间下垂,以防导管堵塞。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一般可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的肝素盐水,用量2-5毫升,应脉冲式正压封管。如遇导管堵塞,可接注射器抽吸将血凝块抽出,切不可加压推注,以免血凝块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栓。如注射器抽吸无效应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1.5 静脉炎:静脉炎多为患者血管状况不良、快速输注高刺激高浓度药物、穿刺时损伤血管壁内膜、反复穿刺或多次置管、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等[2]。静脉炎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周围皮肤颜色改变,局部皮温升高,沿血管走向的红色条痕,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注射肢体肿胀,沿着血管走向的疼痛或压痛,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最终可能导致静脉硬化渗漏或甚至形成血栓。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护血管,长期输液患者,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应慢,输液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消毒彻底。穿刺点使用无菌敷贴,定时观察,保持敷贴清洁干燥。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3]。或者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每天2次,每次20min。抬高患肢并制动。必要时作细菌培养。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1.6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4]。

2 小结

静脉留置针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便于肢体活动等特征,故可较长期的留置。套管针的使用,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可以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同时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输液通道,及早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较长期

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不超过7天[5]。医护人员也可避免多次输液穿刺带来的意外扎伤和感染,减少多次注药、输液、输血的不便,从而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虽然静脉留置针存在着许多并发症,但只要给患者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正确的使用,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做好日常观察及预防护理,就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的来说,静脉留置针在以后的临床中将更加普遍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2] 杨淑群,黎惠芬.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

[3] 药晋红,胡牧.静脉留置针与静脉炎.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

[4] 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2):121

[5] 李小萍,王克芳,段功香.基础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学,2006,256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4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1]。具有操作简单、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近年来常州市第二人民 医院 已广为应用,尤其是我科因手术创伤大、病情重等特点,术后患者静脉输液量大,其高渗、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较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普通头皮针高,我科经广泛应用,并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常见并发症

1.1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管固定不牢等因素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

1.2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可导致液体渗漏。此外,如果存在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改变或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亦可引起液体渗漏。

1.3 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无菌技术、留置时间、穿刺技术、药液性质和量、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其症状为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触诊为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4 套管堵塞 多见于高浓度液体输注后导管冲洗不彻底,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损伤血管内皮,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导管堵塞。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和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也是引起导管堵塞的原因。

护理干预

2.1 皮下血肿 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这样有利于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5

近年来,气囊导尿管用于留置导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因气囊导尿管为双腔导尿管中的一个腔直接联系气囊,用气或水充满后大于尿道口,可固定于膀胱内不易滑脱。从而取消了使用普通导尿管作留置,省去了备皮的工作程序,避免了胶布固定尿管于会阴部使病人不适感觉,摆脱了固定的胶布易污染、脱落,尿管在尿道中来回滑脱,需要及时更换、固定等麻烦。因此,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在临床已取代普通留置导尿管。随着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应用增多,现将容易出现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措施阐述如下。

1  严格掌握插管深度防止尿道损伤

多年来在使用普通留置导尿管时,男性病人插管深度掌握在18~20cm,女性病人插管深度掌握在4~6cm或插管见尿后再进1~2cm。而气囊导尿管,根据它的结构特点,要求插管深度必须保证气囊能固定在尿道内口上膀胱内,否则气囊位于尿道内口下,甚至尿道中,造成导尿管气囊在尿道内膨胀而损伤尿道黏膜出现血尿。

为避免气囊尿管充液之气囊部引起尿道损伤,将114例男性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以不同方法观察留置气囊尿管插入长度,结果表示,留置气囊尿管的实际插入长度男性为18.5~25cm;插管过程中须见尿后再进5~8cm,然后轻拉尿管至拔不出为度,使气囊部分正好嵌在尿道内口处。

为保证插管长度准确无误,首先在插管前必须试验性地注入气体或液体,检查气囊(水囊)膨胀的情况,准确记录囊泡充盈时所占的长度,然后抽出推进顺利,无漏气(水)方可使用;其次还应注意的是插入所设的长度后,要一次注入气体或液体的量,尤其是气体,否则会影响所设长度的准确性;此外,要求护理人员要熟悉掌握尿道的解剖结构特点,尤其是男性尿道的特点。管理人员要制定使用气囊导尿管的护理操作常规以及注意事项。

插管的长度,原则掌握宁长勿短,在插入所需的长度注入气体(水)后再继续送进1~2cm,若无阻力证明囊泡在膀胱之中,然后轻向回拉尿管感觉无阻力至有阻力不能拔出为度(禁止尿管向回拉后再继续送进),证明气囊已嵌在尿道内口以上。插管深度=尿道长度+气囊前段管长度+充气(水)后气囊段的长度。

2  常见拔管困难的原因

2.1  气囊导尿管插管与拔管的特点  气囊导尿管的结构有别于普通导尿管,在离尿管头2.5cm处有一小球囊,可容纳气体或液体,给病人使用可采用注入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或气体(15~20ml)后尿管头处的球囊随即膨大,取下注射器,开口处的活塞即可自动关闭,起到固定尿管和防止尿液外流的作用,需要拔管时,先用注射器抽吸完液体(气体)就可拔管。

2.2  气囊导管特点  气囊导管几乎贯穿导尿管的全程,管腔极细,且导尿管由橡胶制成,容易老化,致使管腔阻塞;气囊导尿管的y字型分叉处,气囊导管管腔最细,又有角度,在制作时,也极易形成结节,使管腔内壁不光洁,此部位是最容易发生阻塞的;气囊导尿管的气囊材料质量太差,注入水(气)后,气囊自行封闭,无法将液体吸出来。因此造成拔管困难。

2.3  护士自身因素  护士对气囊导尿管理论认识不足,操作不熟练,对注入气囊水(气)时注意的事项不清;没有牢固掌握尿道的长度尤其是男性尿道的解剖特点,使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尿管气囊未进膀胱或部分气囊仍在尿道内。当注入液体(气)后,膨大的气囊压迫尿道,临床组织产生水肿、出血、炎症、粘连而影响拔管;对留置尿管后护理不当,尿管停留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冲洗膀胱,尿垢附着尿管;病人不良情绪反应;对实习生带教不严。

2.4  病情反应及治疗需要留置尿管时间延长  大手术后留置尿管拔管困难,如直肠手术后创伤,后尿道黏膜水肿,覆盖尿道内口压迫尿道,引起管腔狭窄;骨盆骨折需6~8周才能稳定,过早拔除导尿管,尿道会迂曲、错位、变形,尿道会师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高。

3  对拔管困难处理的几种方法

首先分析造成拔管困难的可能原因,气囊导管所处的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根据尿管y字型分叉处气囊导管的特点,可从y字分叉处下端剪断尿管,有时可以直接绕过阻塞部位,在气囊的压力下,囊内液体可自动喷出。但在剪断导尿管前,一定要固定好近端尿管,以防导尿管缩回尿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考虑可能导尿管有质量差异,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老化,致使气囊导管腔阻塞无法顺利抽空气囊,拔管时首先要轻轻旋转、牵拉导尿管,有时即可使粘连的管腔恢复通畅,从而使囊内液体易抽回。

对气囊嵌顿在尿道,可用注射器从耻骨联合上入路刺破气囊,再轻轻地拔管。

确定气囊在膀胱内,而且气囊的通路出现只进不出的情况,病人无尿潴留时,可从通往球囊管腔注入空气;或不断注水至140ml时致气囊自然破裂;也可往球囊内注入乙醚,球囊破裂时拔管。

对注水后球囊确定部位有困难时,可利用b超准确定位,再在b超引导下,在耻骨上方以细针头刺破水囊,将水抽出,拔除导尿管。对女性病人在用以上方法处理无效时,可将手指插入阴道固定气囊,在耻骨上1cm处以细长针头穿破气囊,拔除导尿管。对男性病人,取用直肠上窝刺破气囊,将注射器在直肠上、阴囊下正中线处经皮肤、皮下组织平衡刺入,待水囊消失后,再轻轻将尿管拔出。

4  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气囊导尿管的结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正确掌握气囊导尿管的拔管方法。

(1)管理者制定使用气囊导尿管的护理常规,气囊内注入量常规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共识并将囊内注入量成为护理记录的内容,形成制度,供拔管时查阅。

(2)导尿管内注入注射用水可避免注入生理盐水而致结晶沉淀,使囊球不可复原致拔管困难。

(3)注意经常检查尿管及尿袋的位置,尿管与尿袋之间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妥善固定尿袋防止用力牵拉气囊导尿管。

(4)导尿管常规检查气囊有无抽吸不畅现象。

(5)除病情、治疗需要外,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导尿管必须定期更换,并按常规冲洗膀胱,防止尿垢附着尿管。

(6)实习生操作之前,应对所操作的内容进行预习,操作过程中,如出现困难应及时主动请教老师,对留置尿管后,带教老师必须要进行检查,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6

BD留置针又叫套管针,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2、24号的静脉留置针,由生物材料组成,柔韧性好,管壁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可用于小儿、老人输液,也可用于静脉采血,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静脉穿刺

静脉的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易于固定、活动方便的血管。一般选用头静脉、贵要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尽量选用上肢贵要静脉,因其对强刺激性药物不敏感,不容易发生静脉炎)、肘正中静脉、前臂浅表静脉,也可选用手背较粗大的静脉。

穿刺方法:备齐用物,检查留置针包装完整及有效期。打开留置针包装,除去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将头皮针连接输液器插入静脉帽内并排气。常规皮肤消毒,扎止血带。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握住留置针回血腔两侧,针头斜面向上,以15~30度角直刺血管,见血稍退针芯,使针芯尖端回缩到外套管前端0.2cm,继续把外套管连针芯置入静脉2~3cm,拔针芯,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使血管壁紧贴外套口,有效封闭血液外溢通路,松止血带,调节滴速。用无菌3M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在护理本上注明穿刺时间及穿刺者姓名,并定时更换贴膜。

封管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封管液有3种:肝素钠,生理盐水,保养液,它们在临床使用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液结束,取肝素钠3~5ml,接头皮针将药液以<10ml/min推注,当封管液还剩1~2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最后将头皮针头迅速拔出,以确保留置针内全是封管液,从而降低堵管率。用生理盐水替代肝素钠溶液作为留置针封管可以避免加重患者出血倾向,生理盐水价格便宜,操作简便,而且对血管的刺激小,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益。

并发症

渗漏:产生渗漏的原因是穿刺不当,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或组织缺氧,末梢循环不良等。普通的无刺激性药物的渗漏可热敷或抬高肢体。化学药物渗漏可抬高肢体,局部冰敷,必要时行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渗漏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

脱管:产生脱管的原因是躁动,固定不牢。完全脱管者消毒按压即可。部分脱管消毒后将打折处拉直,重新固定,无菌纱布敷盖,待输液完毕后拔除。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与药物浓度及刺激有关;机械性静脉炎与导管材料,穿刺技术有关;细菌性静脉炎与无菌观念不强,消毒范围小及不彻底有关;拔管后静脉炎与拔针后针眼没有消毒处理造成感染有关。针对以上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静脉炎症状出现,应立即拔针,局部消毒、热敷及湿热敷。

导管堵塞:是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另一重要的并发症,通常与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选择不当或封管方法不合理,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导管堵塞的预防应针对原因进行:①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彻底冲洗管道;②选择合适的封管液,一般用肝素钠封管液3.5ml,对肝素钠过敏者,可用生理盐水封管,生理盐水剂量为20ml;③封管方法正确,封管时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局部皮肤过敏:产生过敏的原因与患者出汗多,胶布不透气及胶布粘胶物质对皮肤刺激有关。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胶布范围红,有渗液,应立即更换胶布,严重者更换穿刺部位,局部涂百多邦软膏。

护理体会

做好宣教:置管前,护士应向病人宣教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问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置管一般可以保持7天。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153例, 发生静脉炎21例静脉炎的判断标准。出现穿刺点疼痛、红斑、肿胀、静脉条索状、穿刺点有渗出等项中任意一项即诊断为静脉炎[1]。

2预防及护理

2.1 留置针选择 尽量选择细、短的留置针, 因为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 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2 血管的选择 尽量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但应尽量避开肘腕关节等活动部位。血管管径一般要>3mm, 以减轻留置针对其刺激。

2.3 穿刺方法 穿刺前, 在距穿刺点直径约8cm范围常规用安尔碘消毒2次, 待干后, 在血管上方30°进针, 尽量少走皮下, 减轻进针痛, 直接刺进血管, 力求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穿刺。

2.4 输液速度控制 对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 调整输液速度, 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刺激血管, 减轻药物对血管及周围皮肤的刺激,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5 封管 液体结束后用5ml肝素盐水 (250ml生理盐水加12 500U的肝素1支, 有效期2h) 正压封管。

2.6 贴膜更换 贴膜2~3d更换1次, 注意无菌操作, 保留时间3~5d, 一般不超过7d。

2.7 加强病房巡视, 询问并倾听患者的主诉, 及时准确判断有无静脉炎的发生。

2.8 更换输液部位 对发生静脉炎的患者, 应立即拔针, 更换输液部位, 在静脉炎发生处用33%硫酸镁湿敷, 以促进渗液的吸收和血管的恢复。

3讨论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方便给药和抢救,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作为护士只有在日常工作中, 善于观察、总结, 加强护理, 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才能使留置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给患者带来实惠。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8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7—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应用此项新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救、营养供给的重要途径,由于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减少、保护血管、患者痛苦减少、尤其对急危重患者抢救时可随时打开通路、及时用药、把握有利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减少静脉穿刺时被针刺的危险。但同时也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现对我老年医学科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情况,谈谈体会。

1 临床资料

400例輸液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其中男294例,女106例,年龄50—94岁,平均72岁,其中COPD259例 ,脑梗塞80例,液气胸15例 肺癌15例 肺栓塞3例,冠心病5例 糖尿病20例 支气管哮喘3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均为2-4天,平均3天。

2 临床应用

2.1留置针的选择 留置针依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血管情况选用18-24G号,尽量使用细短针,以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壁的损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2穿刺静脉的选择 宜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固定的血管,常选上肢静脉,以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为佳,尽量不用下肢静脉,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

2.3穿刺方法 注射前按静脉输液法将输液管与静脉留置针相连,排净空气,严格消毒皮肤,转动针芯,并检查套管尖端是否完好,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与皮肤成15-30 度角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继续进针1-2mm观察回血,已确保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然后边退针芯边将套管送入血管内,然后用专用的透明敷贴固定,根据病情调节滴速,注明穿刺时间。

3 护理

3.1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输液器、留置针、穿刺部位皮肤污染,加强巡视。

3.2加强穿刺技术训练 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作过急不稳,容易刺破血管,引起皮下血肿,血管选择不当、固定不妥、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均可导致液体外渗,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做到轻、柔、稳、准,提高一次性成功率,有效避免皮下血肿发生。

3.3防止栓塞发生 穿刺前一定要排净空气,防止空气栓塞,使用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冲管及封管,严格按流程走,每次输液前查看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用10ml针筒抽5ml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先回抽见回血再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无肿胀,方可输液。输液结束后,先用5ml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再用2ml肝素盐水(每ml盐水含100U肝素)初脉冲式封管,后正压封管,保证肝素帽内充满肝素盐水,以防血栓形成。若有血块,不可强行冲管,应更换留置针。

3.4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输液是否通畅,穿刺部位有无渗液肿胀,合理调节滴速,以防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血管壁机械性损伤。

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4.1穿刺部位感染 因穿刺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病人抵抗力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引起。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格按护理常规护理,留置时间不超过五天[1]。

4.2液体渗漏 因留置针型号选择不当,固定不妥,患者躁动,、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引起,轻者疼痛,重者肿胀甚至组织坏死,为避免渗漏,应注意:选择留置针型号适当,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固定的血管,穿刺见回血后继续进针1-2mm观察回血,已确保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妥善固定,必要时约束肢体,加强穿刺部位观察及护理。若已发生,嘱抬高患肢,回抽渗液,予25%硫酸镁湿敷。

4.3静脉炎 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甚至化脓,因无菌操作不严,留置针直径与血管直径比例失调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因选择合适留置针,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小号针,以减少刺激,操作时严格无菌,对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4 静脉血栓 久病卧床患者,下肢血栓发生率比上肢高三倍[2],另外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亦可促发血栓形成,因此护理人员宜注意:穿刺时选上肢粗直血管,保护血管,避免同一部位穿刺,长期卧床患者不宜下肢远端使用留置针,严格按规定流程做好冲管、封管,留置时间勿超过五天。

4.5导管堵塞 通常与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冲洗不彻底、封管液液量浓度方法不当、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3]、因此每次静脉高营养输入后要充分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后要正确封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保护留置侧肢体,避免下垂。

4.6导管脱出 由于固定不妥、关节处、肢体活动过度、外力牵拉,预防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延长管应弧形固定,同时更换敷料应向心揭开,还应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不要负重及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约束另一侧肢体,以防误拔针头。

5 小结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疗用品的更新,一次性、高品质的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显示着许多优点:操作简单、实用有效、保护血管,易于固定、减少痛苦、为抢救补液及营养供给提供了快速通道、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虽然它存在许多并发症,只要我们严格按照规范做,流程走,定能将并发症降至最少。

参考文献:

[1] 孙智莲.浅谈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129.

[2]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深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规 篇9

一、置管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置管术前患者的健康教育.2.穿刺前的准备:穿刺时,患者应取去枕平卧位,颈背下垫一小枕,头转向对侧。

二、置管中的护理

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尽量提高穿刺成功率。

三、置管后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通畅,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脱落,保证液体顺利输入。

2.防止发生局部穿刺处感染。置管期间每周换药2次:用碘伏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再用无菌贴膜固定,同时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触痛、液体外渗及导管脱出,以便及时处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妥善固定导管,必要时缝合固定.加强观察和交接班,若患者意识不清,烦躁时应加强看护,必要时予约束带固定,以免患者自行拔除导管或移动脱出,避免用金属器械夹持留置管.3.对于出血、凝血机制正常患者,输液完毕后用肝素钠和生理盐水配制液封管。

4.监测体温变化,体温高者行血培养.同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穿刺静脉有无疼痛,一旦发生及时做相应的护理和治疗.5.导管的固定:导管固定要牢固,应每天检查导管的深度。为置管患者做其它操作时,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入。

6.预防发生空气栓塞,及时更换液体,避免滴空,不要关闭输液调节器。

四、拔管护理

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 篇10

给予必要的护理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

本文就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护理体会做一总结。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1]。

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等,我科通过对1 256例留置静脉留置针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月~10月,我科共对1 256例患者输液中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20~88岁,男800例,女456例,平均留置3 d,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操作方法

1.2.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管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多3倍[2],一般情况下选用上肢静脉。

在满足输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最短、最细的留置针。

儿童输液24G;成人输液22G。

1.2.2 穿刺方法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距穿刺点10~15 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3]。

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 cm×8 c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直刺血管的正上方,角度为15°~30°,注意进针速度不能太快,从导管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5°,再进针少许,2 mm左右,确保外套管针进入静脉。

右手持针翼不动,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注意针芯暂时不要撤出),观察穿刺成功后,将针芯笔直撤出[4]。

1.2.3 妥善固定通常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做封闭式固定。

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1.3 封管

1.3.1 封管液的种类即等渗盐水(原液)和稀释的肝素溶液(即一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 250 ml生理盐水中,浓度为每毫升含有10~100 U,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凝血成分的不同选择高低不同的比例)。

1.3.2 封管液的量及封管时间生理盐水5~10 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 h封管一次。

肝素溶液封管用量2~5 ml,输液结束后冲管,抗凝时间可持续12 h以上。

1.3.3 封管技术封管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将针尖的针面插入肝素帽内,应缓慢推入封管液。

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 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凝固阻塞针头。

同时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

1.4 护理

1.4.1置管前指导护士应告诉患者置管的优点及常见并发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

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局部,洗漱、淋浴时防止局部进水引起感染。

适当限制肢体活动。

1.4.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使用正确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针留置期间,每周更换透明贴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更换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5]。

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 d [6]。

1.4.3密切观察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出导管,给予处理。

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

1.4.4 及时巡视,加强宣教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争取患者积极配合,严格交接班,做好全面护理。

2结果

本科1 256例患者留置针留置期间,发生静脉炎16例,约占1%,一般以留置时间稍长或静滴刺激性药物有关;套管堵塞26例,约占2%,一般以封管剂量过少或体位不当有关。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本科的应用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同时便于给药和抢救。

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为舒适,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3(2): 15-16.

[2]张友华.静脉套管针引起的静脉血栓1例报告[J].实用护理杂志,,15(12):41.

[3]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37(11):853-854.

[4]刘清芳.静脉留置针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7(23):2119.

[5]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11

【关键词】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51-01

血液透析患者在内瘘没有成熟时,大都会选择静脉置管,原因有四点:一、能立即使用,二、能减少疼痛,三、能保证有效血流量,四、能长期使用。本文将我院收治50例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与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50例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岁~83岁,平均年龄45岁,股静脉置管39例,颈内静脉置管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感染2例,一例为股静脉置管、另一例为锁骨下静脉置管;出血5例;留置导管脱落25例,完全脱落1例,为颈内静脉;血栓形成18例。每只导管留置时间为30~313天,平均留置时间105天。

2 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2.1 感染:为静脉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液透析患者50%~80%的细菌感染与血管通路相关 [1]。本组病例中发生感染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5岁、47岁 ,中度营养不良,置管部位分别为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9﹢月,发生率为4%。就本组病例而言: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感染,加之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更曾加了感染的机率。

2.2 出血:表现为导管口出血或局部血肿形成。本组病例发生的原因有3点:①.穿刺不顺利;②.抗凝剂用量偏大;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本组病例发生导管口出血2例,局部血肿2例,导管破裂出血1例(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10﹢月),发生率为10%。

2.3 血栓形成:留置导管因时间长,过度伸曲术侧肢体,导管受压、扭曲,肝素用量不足,患者为高凝状态,血液透析间隔时间过长,均易形成血栓。本组病例中,发生血栓形成共1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发生15例,颈内静脉置管3例,发生率为36%。

2.4 留置导管脱落:本组病例中有25例患者发生导管脱落,发生率为50%,70~80%的患者在1﹢月后,都会用缝线重新固定。1例导管完全脱落为颈内静脉置管,使用时间10﹢月。发生导管脱落的原因有2种: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缝线断裂;②机体对缝线产生排斥反应,使缝线脱离皮肤,导致导管脱出。

3 护理与预防措施

3.1 感染

3.1.1 护理:①.发生局部感染时,应每日更换敷料,遵医嘱口服抗生素;②.如出现畏寒立即通知医生;③如需拔管,并将导管前端剪下送检。本组病例有2例发生感染,均予以拔管。

3.1.2 预防措施: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②.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处,不要选择对局部进行封闭包裹,但淋浴时除外;③.透析中应将导管帽浸泡在75%的酒精中;④.连接透析管路时,应用碘酊、酒精消毒导管接口;⑤.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⑥.股静脉置管穿刺处每日换药1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处隔日1次,一般用碘酊、酒精消毒,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并清除局部的血垢及污渍;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改善营养状况,以提供机体抵抗力。

3.2 出血

3.2.1 护理:①合理使用抗凝剂;②.对于局部血肿可行按压、冷敷等处理;③.对于穿刺部位出血可局部按压,或对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进行适当地缝合:④. 如止血效果欠佳,可考虑拔管;⑤. 對于导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告知家属就近处理,拔出导管,以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按压力度适中。本组病例有5例发生出血,除1例因导管破裂导致出血,予以拔管外,其余4例均在无菌操作下重新处理,未继续出血。

3.2.2 预防措施:①.凡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透析当天停用;②.对于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的术后出血,可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③.在以后的透析中,可提前半小时结束肝素的使用;④.必要时,可改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

3.3 血栓形成

3.3.1 护理:①.抽吸堵塞的导管腔,抽出肝素,并适当钻动导管,尽可能吸出血凝块。切忌在抽吸困难时,向导管腔内推注生理盐水;②.对于无法抽出血凝块的导管,可遵医嘱采用尿激酶溶栓法,可使90~95%的血栓得以溶解,具体方法为:5万~15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动静脉腔内,保留15~20分钟,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可重复进行[2];③如上述措施无效,留置导管时间不超过一周,局部皮肤无炎症的,可使用引导导丝更换新导管。本组病例有18 血栓形成,除1例因透析间隙时间超过2周,导管无法再通外,其余经溶栓治疗后,全部恢复通畅。

3.3.2 预防措施:①.血液透析中,有效使用抗凝剂;②.留置导管一般不宜另作他用,如抽血、输液等,如果一旦使用,使用后必须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以防管腔堵塞;③.对于血液透析间隔时间过长的患者,应每周1~2次重新封管;④.对股静脉置管患者术侧下肢不得弯曲90°,也不宜过多起床活动;⑤.睡眠和活动时,应避免压迫或扭曲导管;⑥.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3.4 导管脱落

3.4.1 护理:①.如导管脱出部分较短,患者又无其他血管通路,可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把脱出部分送回血管内,并重新固定;②.对于缝线部分脱落的导管,及时缝上,不要等到全部脱落再去缝合,避免发生不良事件;③.固定导管时,应按其走向将其固定好,以免导管脱落;④.必要时,可更换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因其有固定用的涤纶套,不易脱落。本组病例有25例发生导管脱落,除1例颈内静脉自行脱落外,其余24例缝线经重新处理后,未造成不良后果。

3.4.2 预防措施:①.对于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让其尽量减少活动;②.对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量不取术侧卧位,以免摩擦拉出导管;③.穿脱衣服时,要特别留意导管,避免拉出导管。

4 小结

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偏高,但由于其有着快捷、减少痛苦、血流量稳定、可长期使用等优点,在临床上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必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本组病例以留置导管脱落与血栓形成的发生比例为高,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均未造成不良后果,感染发生率最低,但后果最为严重,予以拔管。本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过度伸曲术侧肢体、透析间隔时间过长、机体对缝线的排斥反应等,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及早发现,早期处置,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1.

[2]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

作者简介: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12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预防,护理

静脉留置针做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已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 它能留置较长的时间, 同时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还能有效的保护血管, 因此静脉留置针在眼科病房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静脉炎的发生, 缩短了留置的时间,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为此作者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行了以下的综述。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发生静脉炎有多种原因, 穿刺护士未经过专业培训、无菌操作不严格、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或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眼科常用的甘露醇) 等。

2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

正确的操作方法, 严格的无菌观念, 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合理的选择血管, 正确的封管, 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的关键。

2.1 正确的操作方法

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血管, 一般选择与肢体纵轴平行长度在2.5 cm以上, 弹性好、无静脉瓣的可视血管为最佳穿刺血管[1], 将输液器乳头与可来福接头连接在与静脉留置针连接备用。严格消毒皮肤, 再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 左手将穿刺部位静脉段皮肤绷紧, 右手持静脉留置针与皮肤成15~30°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再进针0.2 cm, 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将外套管沿血管向前推进距根部0.5 cm, 确认无误, 拔出针芯, 并用无菌3M透明贴固定并记录使用时间。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格无菌操作能有效的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为患者进行穿刺前先按照六步洗手法洗净双手或戴无菌手套, 穿刺部位用0.5%碘伏消毒面积大于8 cm2, 保证穿刺部位的无菌干燥穿刺后用无菌敷料固定, 留置针处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2.3 留置时间不易过长

静脉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为3~5d, 最好不超过7 d, 留置时间太长会导致套管机械损伤血管壁形成机械性静脉炎, 因此要灵活掌握留置时间。

2.4 输入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

眼科常用的甘露醇, 有较好的降眼压和减轻眼部水肿的作用, 在眼科应用十分频繁, 临床上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半小时滴完, 因其为高渗药液对血管的快速刺激, 使血管内膜超过其缓冲能力, 引起血管平滑肌的痉挛, 多次输注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2.5 正确的封管方法

生理盐水为人体平衡液, 对血管刺激性小, 是眼科静脉留置针封管的首选, 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 与体内钠水平衡、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将生理盐水冲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 且具有范围广、不需要配液、免受污染等优点[2]。再输入刺激性药物后要用20 ml盐水冲管, 将留置针内残留的药物彻底冲洗干净, 并将留置针的小卡夹夹在延长管的根部, 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2.6 发生静脉炎的处理方法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患者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3]。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 仔细观察局部情况, 一旦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 提示静脉炎的可能, 应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 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 因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 抗凝活性增加, 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局部循环而起到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 且同时降低血管及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减轻局部疼痛症状[4]迅速减轻组织水肿。促进了静脉炎的尽早恢复。

3 护理

3.1 健康宣教护士是静脉留置针的主要操作者, 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告知者, 为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置管时, 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家属, 留置针的优点, 并发症和预防措施, 讲解置管后, 穿刺肢体不能提重物, 不能过度活动, 避免长时间下垂, 更衣时注意保护静脉留置针, 讲解拔针的指征等, 加强健康宣教。

4 讨论

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熟练的操作方法是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重要保证, 严格的无菌观念, 正确的留置时间, 是防止发生静脉炎的关键。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药的剂量和浓度, 合理的选择静脉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丽华.新型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8) :859

[2]张颖.神经外科病人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2) :264.

[3]王江滨, 李丽华, 付薇.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护理研究, 2006, 20 (9C) :2453-2455.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13

【摘要】运用静脉留臵针静脉点滴甘露醇若护理保护措施得当,可大大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同时利用留臵针的特点充分发挥脱水利尿降颅压的作用。

【关键词】静脉留臵针 甘露醇 护理体会

20%甘露醇是一种高渗利尿脱水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科颅脑外伤及颅内肿瘤等颅内压增高患者.快速静脉注射后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从而使组织脱水,产生渗透性利尿,其在消除水肿,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防止脑疝发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静脉滴注时,一旦药液外渗入皮下组织,因不易被组织吸收而损伤组织,严重可致静脉炎及局部皮肤坏死,而静脉留臵针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其内芯为软管可漂浮于血管内从而降低针头对血管的刺激,降低血管的破坏机率,而静脉留臵针流速大,避免了重复穿刺,既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工作量.实践证明,运用静脉留臵针静脉点滴甘露醇若护理保护措施得当,可大大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同时利用留臵针的特色,将输液器的头皮针、留臵针的一只肝素帽取出,消毒后将输液器不经针头及肝素帽直接连接于留臵针,不用任何加压方法,便可达到20%甘露醇250ml于20分钟内输完,充分发挥脱水利尿消水肿的作用.现将我科静脉点滴甘露醇时运用静脉留臵针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针对2007和2008年我科脑出血根据医嘱需静脉点滴甘露醇降颅压患者200例,不论职业,年龄,神志,是否长期卧床及血管条件均纳为实验研究对象.1.2 方法

1.2.1 留臵针的选择 我科选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2G Y型留臵针一副,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择细短留臵针因相对小号的留臵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1.2.2 药物的选择 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 1.2.3 留臵方法 严格检查留臵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患者粗、直、弹性好的静脉,崩直血管后针尖与皮肤呈15-20度角,先以生理盐水导入,进针见回血后平行穿刺将针梗全部买埋入血管内拔出钢针内芯,抽吸回血良好,穿刺成功.如血管本身长度短,穿刺见血后即先拔出一段钢针.崩直血管以软管探路,软管会根据血管走向潜行,直到把整个软管全部埋入血管,此方法可防止一次性进针后钢针直接穿破血管入皮下,给患者增加痛苦.1.2.4 运用留臵针快速静脉点滴甘露醇的方法 确保输液通畅后将甘露醇输液器的头皮针和留臵针其中一只拧开弃去,消毒后将输液器不经针头及肝素帽直接连接,输液速度可瞬间加快,即使血管条件一般亦可达120滴/分,保证了甘露醇快速输注的疗效[1].1.2.5 封管方法须正确 封管是保证留臵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臵管时间防止臵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是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关留臵针的正压封管方法.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2].2.结果

经我科实践证明,运用静脉留臵针静脉点滴甘露醇护理保护措施得当,可保护血管有效延长留臵针的留臵时间,最长可达七天,我科2年来无一例因留臵针静脉点滴甘露醇直接导致的静脉炎发生.3.讨论

3.1 输入甘露醇导致静脉损伤原因分析

3.1.1 由于甘露醇属高渗性液体,高渗和微粒等因素可使局部静脉出现疼痛,血管壁变硬,弹性消失,一旦药液外渗入皮下组织,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严重可致静脉炎及皮肤坏死.3.1.2 重复穿刺同一根血管或护士护理技术不过关穿刺失败,致血管痉挛,亦有患者躁动不能配合,本身血管条件差等因素导致穿刺失败从而损伤静脉[3].4.护理

4.1 甘露醇外渗护理 甘露醇外渗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质硬,可采用50%硫酸镁注射液浸润纱布持续湿敷于肿胀皮肤处,也可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炎症局部,每天2次,3-5天痊愈.4.2 静脉留臵针的护理 4.2.1 留臵前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知留臵针的应用目的、意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臵管后避免肢体过度活动,臵管处保持干燥,勿接触水,保持清洁预防感染.4.2.2 臵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每日输液前用注射器抽吸针内封管液,输液完毕后推注20ml生理盐水降低局部药液浓度后在行封管液封管.勤观察穿刺部位的血管颜色,弹性有无改变,如发现异常及时拔管.

4.2.3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瘙痒、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等,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出现液体渗漏,应立即拔针,重建静脉通道.5、小结

我科使用静脉留臵针静脉点滴甘露醇,注意臵管后全程护理,既有效的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又延长了留臵针的保留时间,又减轻了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把握好留臵针穿刺前、中、后护理延长时间及预防静脉炎发生的关键.对于目前临床上诸如甘露醇一类的高渗性,刺激血管的药液,使用静脉留臵针,既能保护静脉使患者免受痛苦,又能显著疗效,便于抢救所用,减轻护理工作量.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14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0例低体重儿,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低体重儿的液体外渗、静脉炎、感染以及皮肤硬结发生情况,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找出静脉留置针在低体重儿护理中常见风险种类,从血管选择、部位、定期更换敷贴、留置针留置时间、操作者的技术以及药物因素等,比较风险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定期更换敷贴 低体重儿多数都在保暖箱中,保暖箱内温度较高,可使敷料贴粘度增加。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皮肤更为娇嫩,易感染,当患儿出汗较多时,粘度增加的敷料贴透气性较差,使皮肤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汗液无法挥发,皮肤不能处于干燥状态,易造成皮肤感染[6]。由于少数患儿特殊过敏体质使用敷料贴易产生过敏性皮炎,若发现不及时,易造成皮肤感染的发生。在患儿留置针使用期间,护士应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敷料贴并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当敷贴出现潮湿、卷边、污染时要立即更换[7],过敏终止敷贴的使用,必要时拔除留置针,以免造成皮肤感染和坏死。在撕除粘性较高的敷贴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撕伤皮肤。

3.3 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置管的时间一般以3~5 d为宜,因为留置时间过长可使病儿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而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患者的费用及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但输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时应缩短置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3 d以后,皮肤感染率就会大大升高。一般应以不超过3 d为限。特别是极低体重的早产儿,更应注意置管时间和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

3.4 操作者的技术 患儿皮肤娇嫩,周围静脉细小,避免因一次穿刺不成功增加患儿痛苦[8]。因此必须苦练基本功,使用留置针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留置针穿刺完毕后护理人员没有等碘伏完全干燥,就用透明敷贴固定,再由于局部潮湿,患者出汗较多,敷贴污染后未及时更换,还有就是进行静脉穿刺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没有正规操作,一次穿刺不成功,穿刺针重复使用造成污染。留置针导管部分脱出后又送进血管内是造成感染的原因[9]。

3.5 药物因素 刺激性药物与血管内膜接触时间延长,会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如抗生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电解质溶液(如钙盐、氯化钾),酸性药物溶液,高渗药物溶液等静脉输液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低体重儿血管细,血流慢,如果所输入的液体渗透压过高,血液因不能有效稀释药物,而使血管内压骤升,对血管壁产生刺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药液外漏。20%甘露醇和静脉营养液均属于高渗型液体,对血管有一定刺激性,反复应用于同一静脉,易损伤血管引发皮肤感染。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2 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 d后达100%。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以后即可引起明显静脉损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皮肤感染[4]。风险控制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病区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低体重儿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护理标准和制度[10]。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对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因素及时讨论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月底的护理质量分析会上反馈给所有护士,使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腋下静脉留置时间长及并发症少,效果最好。腋下静脉离心脏近,血流丰富,血液循环好,药液在血管停留时间短,对血管刺激小。而头部静脉及手部静脉留置时间短,并发症也多。在头皮静脉中,由于血管细小,外套管紧贴血管壁,故对血管产生机械性刺激。加上药物的化学刺激,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加大静脉炎的发生,且固定难度较大,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因此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血管选择的原则为选择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在静脉选择上,首选腋下静脉[11]。

患儿留置针期间,护士应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如有留置针不通畅可用盐水或轻轻挤压输液管,且勿用力挤压,防止管内压力过大,发生渗漏、肿胀、留置针留置期间不用时,针管里有回血属正常情况,下次使用时可回抽或注入少量肝素,禁止把血推进血管内。反复评估,护理人员要勤巡视,主动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局部反应,如葡萄糖酸钙一旦外渗可造成皮肤硬结、坏死,输注钙剂时最好单独输液途径,穿刺成功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输液管,再接通含钙液体进行滴注,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输完后不再另输其他液体,不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13]。输液结束后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针头再拔针,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

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予以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儿痛苦。

局部不良反应处理,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抬高患肢,有感染时及时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如局部出现硬结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3次/d,每次20 min,外敷后以拇指环状按摩,按摩时皮肤表层涂一层油类或粉类起润滑作用以防摩破皮肤,经过随访,多数患儿皮肤硬结7 d后略变软,2周后大部分消退,1个月后完全消退。讨论

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较多,与新生儿血管选择、更换敷贴、留置针置入技术、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的性质有关,如果患儿的血管周围泛红、血管变硬、静脉留置针留置处有红肿现象发生,那么可以确定患儿发生了静脉炎。其原因常常是输入了具有强刺激性的药物或是静脉留置针停留的时间过长,最可能发生的原因就是细菌感染,通过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培训,提高护士识别和操作能力,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对一些不可控,不变因素,如用药、疾病状态、可通过充分稀释,控制输入速度等改变药物的理化特性,减少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4-15]。另外,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及详细的考评标准让护士认识到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8]。从表1看出,通过风险管理的实施,对照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5.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使用静脉留置针新生儿的巡查,保障新生儿治疗安全,尽量减少因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等增加新生儿的痛苦。对于制定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严格贯彻实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减少患儿生命危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更是不容忽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对于风险的警惕性,提高护理安全。对于临床上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实施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于风险的警惕性,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在低体重儿应用留置针护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通过识别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现有的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护理环节中,从而有效回避了护理风险,该项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对保证低体重儿输液的皮肤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园长任职资格证论文浅谈如何在篮球游戏培养幼儿的阳光性格下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