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024-12-10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精选12篇)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1

1 观察要点

(1) 严密观察脉搏, 呼吸, 血压, 瞳孔, 意识等变化。根据病情进行脑科监护, 心电监护, 直至病情稳定为止.在护理过程中如患者突然昏迷或昏迷加深, 提示病情加重.若血压升高, 脉搏减慢甚至呕吐, 则为颅压升高, 两侧瞳孔大小不等, 忽大忽小, 提示有脑疝的可能, 如一侧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可能是脑疝等病变压迫动眼神经, 要及时报告医生, 快速静推20%甘露醇, 必要时加地塞米松或速尿以降低颅内压, 烦躁不安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注意输液速度, 若脉搏增快, 呼吸困难应警惕急性左心衰及呼吸循环衰竭。

(2) 严密观测体温。体温过高将导致基础代谢率增加, 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脑水肿, 且隐性失水增多, 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高热宜物理降温, 可使用冰帽, 冰垫, 冰水袋, 醇浴, 输入冰液体, 变温毯降温等措施, 并进行痰, 尿培养加药敏试验。

(3) 严密观察癫痫的先兆症状对脑出血患者注意观察癫痫的先兆症状, 如出现头痛或头痛加剧, 惊恐, 幻觉, 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抽动, 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应特别重视, 松解衣裤, 取下假牙, 用压舌板放人患者上, 下臼齿间, 防止舌咬伤, 肢体抽搐时要保护大关节防脱臼和骨折, 使用约束带适当保护, 切不可强行按压肢体, 冬季保暖。

(4) 急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压, 保持肾血流的灌注。禁用或慎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限制人量, 少尿或无尿时准确、及时、严格按医嘱应用速尿, 甘露醇。定期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严密观察出人量, 保持出人平衡。

2 感染

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 以肺部感染、支气管炎为多见。未感染时, 除给予抗生素预防外, 应避免受凉, 平卧时, 头部抬高15~30°, 并偏向一侧, 口稍向下, 若舌后坠, 可用舌钳将舌头向外拉,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情允许时, 多侧卧, 定时翻身、拍背、改善肺泡通气量, 防止坠积性肺炎。若分泌物多而深, 应早期做气管切开, 已有呼吸道感染者, 应选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G钠、氨苄青霉素等, 并可行超声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之药物如庆大、糜蛋白酶、羧苄青霉素、地塞米松等。

3 上消化道出血

严密观察病人的大便及呕吐物。昏迷或吞咽困难的病人, 一般24~48h应给鼻饲, 同时定期查胃中潜血及酸碱度, 若pH值在5以下, 可给氢氧化铝凝胶液15~20mL, 使之呈中性状态, 保持pH值在6~7之间, 此外, 还可给甲氰咪胍, 以减少胃酸分泌。如有出血情况, 可暂禁食, 经常抽出咖啡色胃内容物, 然后注入氰氧化铝凝胶液以保护胃黏膜或注入止血药、甲氰咪胍或1%肾上腺素冰溶液。云南白药也可采用。同时要保持管道通畅, 口腔护理每日2次。

4 褥疮

昏迷病人垫褥应松软, 床铺保持清洁、干燥、平整;病情稳定后, 可每2小时翻身1次, 受压部位用50%红花酒精棉球涂抹并按摩,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可以静脉或胃管供给营养, 提高全身抗病能力, 避免褥疮发生。

5 呼吸衰竭

脑出血病人易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要严密观察, 若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给吸氧、静滴可拉明、洛贝林, 如效果差, 可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进行人工呼吸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6 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管时, 容易造成尿路感染, 应每日定时倾倒尿液, 测量尿量并记录, 每日用抗生素溶液膀胱冲洗1~2次, 更换接尿袋1次, 用消毒液棉球擦洗尿道口1~2次, 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 同时要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尿液逆流。

7 防止瘫痪肢体挛缩

使肩上抬, 肘关节伸直,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开 (防止肢挛缩) ;头偏向一侧 (防误吸) , 舌根后坠明显时取侧卧位, 确保呼吸道通畅;髋关节内收 (防髋关节外旋) ;足底放托足板或穿硬底鞋保持踝关节90° (防足下垂) , 翻身每2小时1次 (防压疮) , 必要时睡气垫床但出血窗口期适当延长翻身时间为4~6h1次以防加重脑出血.神志不清, 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加护栏, 适当约束, 防止坠跌伤, 生命体征平稳后 (越早越好, 一般24h) 开始被动运动训练, 病情许可时再从床上到床边过度到下床活动, 循序渐进, 时间由5~10min开始, 渐至每次30~45min, 如无不适可2~3次, 失语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8 体会

脑出血患者由于病情危重, 多有昏迷, 高热, 呕吐, 不能主动咳嗽咳痰, 加之行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及使用机械辅助呼吸等原因极易发生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褥疮, 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作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制订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与目标, 并在护理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评价, 分析与修改, 以达到最佳的护理及早期预防与治疗并发症的效果,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世和.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J].吉林医学, 1994, 5 (1) :3.

[2]张爱春, 刘玉梅.脑出血与上消化道出血[J].医师进修杂志, 1999, 11 (1) :6.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2

作者:刘梅 指导老师:李艳

[摘要]乳腺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正以每年 3% ~ 4% 的幅度上升,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作为一种首要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积气,上肢淋巴水肿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势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极为重要,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就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作的一篇综述。[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并发症 原因 预防 护理措施 [前言] [2]

[3]

[1]乳腺癌患者实施的改良根治术仍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4],但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应激与创伤。此状态下患者的抵抗力降低,术后易出现出血、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肿胀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5]。术后的护理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有效良好的护理即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速度。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成为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治疗效果必不可少的一环。

[正文] 1.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1.1患侧肢体水肿:

患侧上肢肿胀可在术后数天或数年后发生。由于各种原因使淋巴和静脉回流不畅,导致上肢肿胀、手指麻木。造成患侧上肢水肿的原因主要有:①腋窝清扫范围不当,破坏了局部的侧枝循环。以往对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解剖,常同时将腋窝鞘一并删除,亦影响术后的淋巴回流,因而手术时如未见有明显肿大淋巴结时,可不必将腋血管鞘拨除。实际上腋窝如有肿大淋巴结侵犯腋窝鞘时,常已非手术所能完全达到根治目的;②腋区有积液或感染,造成局部充血,纤维化疤痕形成妨碍了侧枝循环的建立;③术后锁骨上、下区及腋区的放射治疗引起局部水肿,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纤维4血栓性静脉炎导致静脉粘连、阻塞致使回流不畅;○5局部放疗可加重淋巴管化继而引起水肿。○6包扎过紧也会影响上肢静脉回流,导致同侧上肢水肿。闭塞和坏;○

[8][7][6]1.2积液:

指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聚造成皮瓣不能紧贴于创面。它也是乳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原因有:①引流不畅使创面的渗出液不能及时引出而积聚;②创面内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不能引流出以后液化形成积液;③解剖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时,一些小的淋巴管损伤而

第1页(共6页)

未结扎,伴引流不畅形成积液,一般发生在腋窝外侧;④用电刀解剖腋静脉时,发生积液的机会较使用手术刀为多,可能电刀对创面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且经电刀解剖后一些小的淋巴管暂时封闭,而在负压吸引后又有开放造成积液;⑤此外皮瓣张力过大使伤口不易覆盖以及引流管拔除过早等也有一定的关系。[7]1.3皮瓣坏死 :

皮瓣坏死好发于切口中段皮肤张力最大处以及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病人。

[6]

术后皮瓣坏死主

[9]要由于皮瓣张力大,术后压迫过紧和时间过长以及感染等所致,导致皮肤血供不足缺血性坏死以及包扎方式不妥,部分过度加压影响血液循环以及皮肤微循环;此外,还有病人身体过弱等均可导致皮瓣坏死。

1.4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行肿块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均可有此种并发症的出现。原因主要是: 术中未进行彻底止血: 术后未进行有效保持,体位变化、剧烈咳嗽或外力作用等导致结扎线脱落;负压吸引不当导致的出血。

[10]

1.5上肢抬举受限:

上肢抬举受限的主要原因是: 术后疼痛和不适导致患肢活动减少;由于手术需要对患者胸部肌

[11] 肉皮肤进行部分切除,手术瘢痕挛缩,致使患者上肢活动受限。1.6感染: 术中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患者自身身体状况不佳、合并基础疾病、术前放化疗等均会导致患

[12] 者全身抵抗力降低,严重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从而引起切口的感染。2.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体位护理: 去枕平卧6h,生命体征平稳后逐渐改为半坐卧位,24h后可以下床活动,有利于体位引流。

2.2 生命体征及呼吸道护理:

第2页(共6页)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正常血压,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2L/min),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密切观察呼吸是否平稳,频率是否正常,以及氧饱和度的变化。

[13]

2.3引流管的护理: 乳房切除术后,皮瓣下按照常规要放置引流管,用来及时引流皮瓣下出现的渗液和积气,这样可以防止皮瓣因为渗液和积气而坏死和感染,促进切口的愈合。护理时应: ①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脱落,以防发生意外;②保证有效的负压吸引,每小时定期挤压引流管或负压吸引器,防止引流不畅或引流管发生堵塞;③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术后 1 ~ 2 天,每日引流血性液体 50 ~ 100ml,以后逐渐减少,若每 6 小时引流出血性液大于100ml,应考虑为术后出血;④引流过程中如果出现局部积液、而导致皮瓣下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应及时报告医师,立即进处理。[14] 2.4上肢水肿:

1患侧上肢抬高;○2患侧上肢不进行操作如:测量血压、静脉输液其主要预防及护理措施有:○3避免患侧卧位,若平卧时,用软枕垫高患肢约10~15°;○4肘关节轻度屈曲;○5半卧位等;○6护理人员避免搀扶患肢,防止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7尽量避免患时屈曲90°放于胸前;○[15]肢下垂。还可以通过局部微波、激光、红外线等理疗方法促进淋巴回流,以减轻水肿的症状。如有必要,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胸带加压包扎的护理,而且在接触加压包扎后应尽量使患[16]臂内旋,严禁外展。

2.5皮下积液:

1教育和引导患者及家属明确引流管的作用和重要性,预防及护理皮下积液的主要措施有: ○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配合治疗;

[11]

2切实引流,引流管放置位置适当,长短适宜,尤其要避免由于引流○管过长而导致引流管反折。此外还要注意保证术后引流管通畅并处于持续负压吸引状态,拔管时应在负压状态下拔引流管并吸出引流管口处可能存在的附着物扎,对于预防皮下积液效果更好

[18]

[17]

3加压包扎是乳腺癌术后防止皮下;○积液的常用做法,但效果有时不尽理想。因此,术中行皮瓣胸壁肌肉多点缝合,术后再辅以加压包

2.6皮瓣坏死: 预防及护理皮瓣坏死的主要措施有:术前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可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及修复能力,同时及时妥善处理皮下积液,及时纠正皮瓣血运不良均可减少或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术后

第3页(共6页)

h打开敷料观察皮瓣愈合情况,发现皮瓣血运差者可用酒精或硫酸镁纱布湿敷,改善血运,确定坏死边缘后,对于宽度<2 cm者,先不给予特殊处理,保持干燥,一般能自行愈合;对于宽度>2 cm者可将坏死组织剪除,待创面肉芽组织清洁新鲜时取中厚皮片植皮。此外,术后皮瓣表面敷以纱布等并适当加压,使皮瓣受压均匀

[18]

[6]。

2.7术后出血:

1术后必须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加压包扎,时间大约为48h。同术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时要注意加压的松紧度,应该一放进一根手指为宜,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气紧、呼吸困难等2术后,立即对患者实施持续的低负压以帮助引流,同时要注意调节负压在包扎过紧的现象。○0.04-0.06Pa。因为负压过大能够导致创面内结扎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负压过小会达不到引流的目

3出血量不多的前提下,一般采用止血药即可止血。如果一旦发生地和效果,还会导致皮下出血。○活动性大出血,则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来进行止血

[19]。

2.8上肢抬举受限:

1术后24 小时内对于上肢抬举受限要采取切实措施,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其主要措施包括:○2术后 3 天左右进行上肢肌肉及肘关节锻炼;○3术后 7 天左右逐渐恢复上肢进行手指及腕部锻炼;○日常动作;术后1 ~ 2 周进行肩关节锻炼;

[20]

4术后 1 ~2 周: 开始锻炼以肩关节为中心后摆臂,○循序渐进地作抬高患侧上肢、手指爬墙、梳头等锻炼。锻炼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要循序渐进。原则上,7 天内不上举,10 天不外展,患上肢负重不宜过大或过久。

[21]

2.9切口感染:

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静脉回流,预防细菌感染,加强患者自身免疫力,适度的活动和锻炼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环,如伸懒腰、腹式呼吸能改变胸廓内压力,促进淋巴回流,上肢抬举运动可使肌肉收缩刺激淋巴液流动,这样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总结]

[22]。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心理压力的日益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乳腺癌根治术的手术范围广、切除组织多、创面大、出血多。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多,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内容如图1所示。[23]

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术后并发症,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这些并发症给疾病的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护理,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术后采取针对性的并发症防治护理措施,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寻求到更好的措施以以更好的预防及护理乳腺癌的系列并发症,促进患者健康,共创和谐社会

第4页(共6页)

[参考文献] [1] 李田云.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4),:66-67.[2] 李玉荣.乳腺癌根治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179。[3] 高晓霞.隗青霞.乳腺癌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护理论著, 2011,22(13):305.[4] Krum HSchlaich M Whitbourn.et al.Catheter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 Multicentre Safety and Proofofprinciple Cohort Study[ J ].Lancet 2011,373(9671):1275-1281.[5] 朱晓红 ,杨 莘.25例晚期肺癌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3(9):795-797.[6] 李 珂.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68-69.[7] 孙林艳.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2,(6):1503-1504.第5页(共6页)

[8] 许丽云,辛丽华,吴雪娥,等.规范化康复指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284-1285.[9] 王莉莉,王蓓,王开慧,等.思维导图在乳腺癌术后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5-76.[10] 王济海.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皮瓣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探讨. 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10(18): 25.

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3

【关键词】甲状腺;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61-02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的两旁,中间以峡部相连。甲状腺血液循环丰富,主要由两侧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脉下动脉供应。甲状腺有三根主要静脉,即甲状腺上、中、下静脉[1]。来自迷走神经的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和甲状腺上、下动脉相贴近。由于甲状腺的特殊解剖位置,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早期发现并发症,保证甲状腺手术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就我院2010年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臨床资料

本组共78例,男性59例,女性102例,年龄20~70岁,术后1例发生手足抽搐,其余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日14d。

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1 呼吸困难和窒息

呼吸困难和窒息是术后危急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导致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的主要原因有:(1)切口周围血肿压迫;(2)气管塌陷;(3)痰液堵塞;(4)喉头水肿;(5)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本组有1例,因患者咳嗽导致切口出血,血肿压迫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经立即拆开缝线清除血肿、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使用止血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恢复。预防措施:(1)术前应行X线颈部检查,了解气管有无受压、移位或气管软化情况。(2)气管插管和手术时,操作一定要轻柔。(3)术中要彻底止血和避免损伤双侧喉返神经。(4)术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5)术中有气管软化的,应行气管悬吊术。如发现病人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护理:(1)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平稳,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2)观察颈部是否迅速增大,切口敷料有无渗血,保持颈部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出入量(3)帮助患者翻身、咳痰、减少探视,少说话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2.2 神经损伤

①喉返神经损伤 主要是行一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和/或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操作时损伤所致,如切断、结扎、钳夹或牵拉过度,少数是由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牵拉引起。一侧损伤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双侧损伤导致声带麻痹,可引起失音、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立即做气管切开。如术中发现喉返神经被切断或有损伤,可立即行自体静脉桥接修复,效果确切[2]。预防喉返神经损伤应注意:(1)神经走行是在甲状腺被膜之外,所以在囊内结扎是较安全的。目前采用囊内结扎法的观点也是多数学者公认的[3]。(2)术中不要过度牵拉甲状腺,避免牵拉过度引起喉返神经的损伤。(3)遇到术中出血,不要盲目大块钳夹,应准确止血。(4)术中电刀的使用也应注意,因热传导或烧灼也可能损伤喉返神经。(5)对非全麻病人手术时,可随时注意病人的声音改变,如遇声音嘶哑,应显露喉返神经,了解是否有喉返神经损伤。(6)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的主干,这样也可避免喉返神经的损伤。如果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可应用促神经恢复药物、针灸、理疗等,一侧损伤可由对侧代偿,6个月后发音可好转,双侧损伤需做气管切开,以后可进行手术修补。②喉上神经损伤:喉上神经外支损伤,病人出现声调降低,内支损伤可出现饮水呛咳。要协助病人坐起进食,或进半固体饮食。一般理疗后可恢复。

2.3甲状腺功能低减、甲减

手术后低钙血症和手足搐搦的发生率约2%,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受到损伤或血运受到影响,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减。病人表现为手足麻木感,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手足搐搦,严重者表现气管痉挛甚至引起窒息死亡(多数发生在术后3~5d)。预防主要为:(1)处理甲状腺下极时,要远离甲状腺,结扎下动脉主干。(2)术中不常规显露甲状腺体背侧,保留甲状腺腺体背侧被膜的完整性。(3)术中注意保留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4)切下的甲状腺组织,要仔细检查甲状腺背面,是否有甲状旁腺,如有可将其植入胸锁乳突肌间[4]。术后病人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可根据情况给予钙剂治疗,一般均能恢复。

2.4 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手术后12~36小时内,抢救不及时可致死,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39℃以上,脉快而弱120次/分、烦躁不安、瞻望甚至昏迷,常伴呕吐和水泻。甲状腺危象预防关键在于:(10)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了解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解释、开导和安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常规给患者口服2周卢戈液,心率较快者给予普萘洛尔,精神紧张者给地西泮,使患者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脉率稳定在90次/min以下,脉压恢复正常,基础代谢率增加20%以下,腺体缩小变硬。护理:(1)吸氧,以减轻组织的缺氧;(2)建立静脉通道,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并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3)降温,使用物理降温、退热药物或冬眠药物降温,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7℃左右,严重高热、惊厥者可行人工冬眠;(4)口服复方碘化钾溶液3~5毫升或给10%碘化钠5~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以降低循环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5)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滴,以降低应激;(6)使用受体阻滞剂或抗交感神经药,常用的有心得安或利血平;(7)镇静剂,常用鲁米那肌肉注射,6~8小时1次;(8)若有心衰者可给予强心药,如洋地黄制剂,若有水肿可给予速尿。

2.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在适宜的环境中休息,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新鲜,做一些适度的活动,合理饮食,甲状腺全切者要每天按时服药,不随意自行停药或变更剂量,并定期随访。

总之,甲状腺是内分泌器官中最常接受手术的器官[5],手术作为重大的心理和躯体的应激原,可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因此,术前应主动关心、安慰患者,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和需求;向患者介绍手术体位,术中配合的必要性,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如向患者示范特殊体位,正确的咳嗽方法,正确的雾化吸入方式,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裘法袒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0

[2] 王志明,李劲东,吕新生.静脉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 (6) :504

[3] 方国恩,施俊义,盛援,等.甲状腺疾病3091例外科治疗分析[J].

2004,24(10):596.

[4] 曹术平.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J].当代医学

高尿酸血症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4

1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并发症

1.1 病因

先天性酶缺陷导致高尿酸血症, 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活性降低或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谷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增加均可导致慢性高尿酸血症[1]。

1.2 并发症

1.2.1 痛风

①关节病变:急性发作, 多在夜间突然起病, 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常见, 其次为足部其他关节及踝、膝、手、腕、关节。关节红、肿、痛、活动受限, 常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发作后不遗留症状。②痛风石:痛风结晶易沉积于耳郭外皮下组织, 呈白色硬性结节, 称“痛风石”。除中枢神经系统外, 痛风石可发生在体内组织, 除耳郭外常见于跖趾、指间及掌指关节;痛风石经皮肤溃破, 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形成瘘管, 不易愈合。

1.2.2 高尿酸血症肾病

①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即痛风肾病, 起病隐匿。②尿酸结石:高尿酸血症、酸性尿及尿浓缩是形成尿酸结石的三大危险因素。③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起病急骤。

1.2.3 其他

由于嘌呤代谢异常伴脂代谢障碍, 可引起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 亦可伴脑动脉硬化及卒中。

2 预防及护理

2.1 饮食控制

避免过多进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肉类、鱼类、荚豆类, 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控制蛋白入量, 注意低脂、低糖饮食, 避免酗酒。

2.2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告知病人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紧张情绪, 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增强抗病的信心。

2.3 多饮水

鼓励病人多饮水, 使病人每日尿量达到2 000 mL~3 000 mL, 特别于睡前多饮水, 有利于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参考文献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5

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体会

专业年级: 层 次: 姓 名: 指导老师: 职称 填写时间:

【摘要】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针对这些并发症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护理与预防措施,从而保证了输液的安全。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护理;并发症;预防

【Abstract 】intravenous catheter common complications are: duct blockage, fluid leakage, phlebitis, venous thrombosis, hematoma, etc., for these complic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ca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nfusion security.【Key words】 intravenous catheter;care;complications;Prevention

目录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6

1.导管堵塞……………………………………………6

2.3.4.5.二、1.2.液体渗漏……………………………………………6 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6 静脉血栓形成………………………………………6 皮下血肿……………………………………………7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7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7 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与护理……………………8

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组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组。

2.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

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沿血管上行出现一条红线,局部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 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采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易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

5.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把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轻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把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便、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因而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二、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1.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防止导管堵塞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匀速推注。有关报道认为封管肝素液浓度为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u3~5ml。封管时边退针头边推肝素液以防封管失败[1]。

(2).防止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练习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有留置针的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重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防止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注重各项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静脉尽量选择四肢粗静脉,从血管远端开始,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争取一次穿刺成功,留置时间不超过5天;输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缩短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感染的能力。

(4).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穿刺时应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重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

宜过长。

(5).熟练把握穿刺技术,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穿刺时动作应轻便、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与护理

(1).观察局部反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非凡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假如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小时后应更换至上肢。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2).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分钟。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非凡是用湿布热敷效果最好,每2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患者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感染能力。穿刺部位四周皮肤应每日用安尔碘消毒一次,并盖以无菌敷料予以保护。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一次[2],注重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莫菲壶内液体滴空。

(3).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重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睡眠时注重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更衣时注重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

[3]。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

静脉留置针有导管软、不易损伤血管的优点。一方面即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保证输液时的安全、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便于肢体活动、使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舒适,又能配合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避免医护人员因多次输液穿刺产生的意外扎伤和感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4]。静脉留置针以其众多优点得到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肯定。但只有正确的使用,做好日常观察及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这项技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6

【关键词】气管插管术;急救护理;抢救技术;急救工作;插管技术;预防与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91-02

分析资料 本组病例,男2l例,女28例,年龄l5—82岁.,平均40.3岁。一次插管成功率达95%,在抢救危急重患者中迅速地建立了呼吸通道。其中急性中毒27例,多发伤13例,严重肺疾 患9例。插管时间为8—181h,插管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28例。

1 气管插管物品准备

器具物品:喉镜、牙垫、气管导管、导管蕊、开口器、吸引器、简易呼吸器、各种接头、注射器、吸氧设备,局麻药、喷雾器、无菌碗2个,生理盐水、吸痰管2根、4条大小不同规格的胶布(其一长3~3.5cm、宽0.6~0.8cm,其二长11~13cm、宽1.5cm,另两条大小相等的长30~35cm、宽1.5cm)、抢救车,呼吸机。

2 气管插管的配合

2.1 插管前准备:患者仰卧位,肩背部垫高,头低,清除口鼻、咽喉部分泌物、血液或胃返流物,取下义齿,检查有无牙齿松动,松动明显可拔除,尤其是左侧上齿1~4颗。以防插管时脱落坠入。插管前如患者呼吸不佳,缺氧严重,可通过连接面罩的简易呼吸器正压高浓度给氧人工呼吸后再行气管插管。

2.2 插管后观察导管是否有气体随呼吸进出,或用简易人工呼吸器压入气体观察胸廓有无起伏,或听诊两肺有无对称的呼吸音以确定导管已在气管内。

2.3 用胶布把气管导管与牙垫固定在一起,并牢固固定于口部四周及面颊皮肤。

2.4 向导管气囊注入空气3~5ml,打开呼吸机待医生调好各种参数接上患者。

3 常见并发症

3.1 误入食管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声门暴露不清或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遮盖咽喉部,使插管者看不清声门致气管插管误人食管。

3.2 误人一侧支气管。多由于插管过深所致。

3.3口唇、牙齿、声带损伤发生率较高。多由于插管时操作不当引起,如上提喉镜不当或强行上挑会厌,可造成门齿松动或脱落;喉镜位置放置不当.可造成上下唇、会厌充血、水肿或出血。

3.4 心动过缓或心脏骤停。插管时导管刺激会厌,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或交叉神经过度兴奋,而使部分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

3.5 导管阻塞。导管阻塞常见原因为分泌物、痰液或异物阻塞;导管老化,失去弹性,充气套囊偏向一侧膨胀,促使导管斜口贴于气管壁,引起阻寨;头过度后仰,使导管斜贴向气管壁;插入导管过细,分泌物或痰液阻塞导管。

3.6 气道及肺部感染。插管后由于管理不当,极易发生此类并发症。气管插管在气道内放置时间过长、气囊充气时间过长、导管管壁上的痰痂附着,插管后细菌通过吸氧、吸痰、雾化吸入及机械通气,侵入呼吸道,可造成肺部感染。

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4.1 术前准备 一旦确定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在患者得到充分的心 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下,备好充足的氧气及完好的吸引没备,建立静脉通道;插管前检查 麻醉咽喉镜是否明亮,并有备用的镜片、灯泡及电池;准备好型号合适的气插管;备好插管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所需的各种药品和抢救设备。

4..2患者的准备向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气管插管术过程,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给患者的准备。插管的整个过程要在有高浓度给氧的条件下(理想为85%)进行,时日不超过30s,患者取 仰卧位,肩部放一枕垫,头向后仰,尽量使口唇至开放的声门间成一直线。 插管后立即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是否有气体从导管内溢

4.3 插管后立即听诊,一旦确定导管误人食管,立即拔管,并迅速洗净口鼻腔内分泌物,重新置管。插管成功后,必须及时证实导管的准确位置测量并记录插管外露长度, 应用插管固定器妥善固定, 导管固定不牢时 可出现移位, 当下移至一侧主支气管可致单侧通气, 若上移至声门外即可丧失人工气道的作用。 因此,要随时观察固定情况和导管外露的长度。4.4 对有心跳而需气管插管者,插管前应向家属交待或在病历上写清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取得家属的配合及谅解。

4.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是气管插管后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措施。如操作不当可致缺氧或低氧血症,吸引时间过长,压力过高或吸管太粗等可能导致肺不张、气道痉挛、心律失常、血压变化、 颅内压升高和气道损伤。因此护士要掌握吸痰的技巧及吸痰的时机,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先吸导管内后吸口鼻分泌物, 吸痰前后高浓度吸氧1—2min, 每次吸痰不超过I5s, 吸引负压不要太大, 吸痰管插入气管内边旋转边吸引向上提,动作要轻柔。注意观察痰最、颜色、粘稠度。

4.6 充分气道湿化 气管插管后,患者原有湿化功能丧失,加上通气又会使气道水份散失,导致气道干燥,痰液干结,形成痰阻气道而造成患者窒息。 因此呼吸道湿化是气管插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常采用两种湿化方法:(1)间歇湿化法:生理盐水100mL每隔2h缓慢气管滴入2~5mL,每隔4h做气道 雾化1次;(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6滴,每Et不少于200m1.湿化液中可根据痰培养结果加入抗生素。做好气囊的管理一般每隔4—6h放气一次,以减轻气管插管对气管粘膜的压迫与损伤.

4.7 做好气囊的管理 放气囊前先清除导管内、口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放气10—15min后重新充气,充气量做好记录。

4.8 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各种操作时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气道与口腔吸痰管及冲洗液不可混用,一次性更换,吸引管道须每岗定时消毒1次,以防止肺部感染和交叉感染。气管插管时问不应超过 24—48h,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温18~20~C,相对湿度60%一7O%。

5 体会

对病人进行紧急有效的供氧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因而紧急气管插管在各种急危重症抢救特别是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操作规程及减少创伤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急救时,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能有效地缩短插管所需时间,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急诊护士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基本步骤的配合和护理知识,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书业摘译.气管内置管吸除分泌物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5,14(6).231

[2] 朱艺成:《急救气管插管的配合及护理体会》职业与健康.2001.17(8),247

喉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7

关键词:喉癌,术后,护理

喉癌是一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 它是来源于喉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可以根据癌肿所在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是:声带癌、声门上癌和声门下癌。其中, 以声带癌最为多见, 其次为声门上癌, 声门下癌最少。用肉眼进行观察, 肿瘤一般呈疣状、乳头状或菜花状隆起, 有时也会在局部形成溃疡。在组织学上, 它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 大约占95%~98%, 腺癌很少见, 只占2%。目前, 喉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接受手术是最根本的治疗方式。不同患者按照癌肿侵袭的程度, 可实施全喉切除术或者半喉切除术, 从而达到完全根治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手术的创伤较大, 会给患者造成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如出血、发音功能丧失、肺部感染、咽瘘、呼吸改变、切口感染、外形破坏以及各种心理上的问题等。故对于喉癌术后患者采取优质、高效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手段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的康复方面是十分必要的。我院近几年针对喉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面,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和总结, 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将护理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喉癌术后患者82例, 其中, 男67例, 女15例;年龄37~80岁, 平均年龄51岁。根据癌肿所在的位置, 声带癌39例, 声门上癌35例, 声门下癌8例,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按照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鳞状上皮癌75例, 腺癌3例, 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各2例。全喉切除18例、水平喉部分切除14例、垂直喉部分切除及其相关术式50例。

2 护理和预防方法

2.1 心理护理

对于实施全喉切除术的喉癌患者, 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发音功能会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 所以, 造成了患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结果, 患者的意愿得不到实现, 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障碍。这一现实难免会令喉癌患者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包括:自卑、绝望、悲观、烦躁、易怒, 听天由命等。如果在这一阶段, 任患者的消极情绪就此继续发展下去的话, 那么患者会渐渐失去主观能动性,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护理人员, 一定要热情、主动地去关心患者, 认真、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实际需求, 从而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教会并鼓励患者借助于简单的肢体语言或者书面形式来传递内心的想法和需要。还可以教授患者练习发音的方法:嘱咐患者扩胸收腹深呼吸一口气后, 马上用手指堵住气管套的管口, 首先练习发单音 (一、啊等) , 等有声音发出之后, 再指导患者从单数开始数数, 并且慢慢连贯起来, 然后再发双音, 如此天天坚持练习, 通常经过7~10d就能够说出简单的话语。

通过经常性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家庭环境及经济状况, 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满足患者各方面的合理需求, 促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面对生活。医院可以邀请一些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 从而创造一个平台来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 帮助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全麻的术后护理

对于实施全麻的患者, 未清醒时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清醒之后取半卧位, 将床头抬高30°~45°,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头面部水肿, 而且可以减轻颈部切口张力利于呼吸, 以便达到预防发生肺部感染的目的。术后患者应单独隔离, 清洁工具专用, 保持病房安静、清洁, 室内温度保持在18~21℃为宜, 湿度保持在80%以上, 每天用0.5%的84消毒液对室内地面进行消毒2次, 每天晚上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1h, 同时要严格控制探视次数。

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喉癌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有:窒息、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出血、咽瘘、皮下气肿、顽固性呃逆。窒息是喉癌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此并发症多是由于血痂、痰痂堵塞气管套管, 或是因为误吸、气管套管脱出、术后大出血、异物吸入等因素引起的[1,2]。肺部感染是在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后, 由于气管造口长时间暴露在外部环境, 因而造成肺部气管黏膜受炎症刺激而局部充血、水肿、糜烂的概率大大增加, 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出血多是由于术中结扎线滑脱、止血不当、剧烈咳嗽、套管不匹配等引起的。咽瘘是因为手术时切口过大、缝合张力过大引起缝合线裂开、黏膜损伤过多、术后呕吐造成的。皮下气肿是由于气管切口相对于皮肤切口较大, 加之患者术后频繁咳嗽所引起的。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有: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低下、伤口出血、套管内分泌物较多。呃逆发生的原因有:术中迷走神经和膈神经被暴露、压迫、刺激, 术后焦虑、疼痛而诱发膈肌痉挛。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应保持外管固定内管通畅。护理人员要在患者颈前气管切口的位置覆盖无菌纱布1~2层, 并且利用0.9%氯化钠溶液保持纱布湿润, 起到湿化和过滤进入气道的空气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预防气管内进入异物。每日更换无菌纱布2次[3]。保持外套管周围敷料清洁干燥。术后每日气管内套管每6h煮沸1次进行消毒, 时间为10~15min, 注意在消毒之前用软毛刷对套管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其次, 因为喉癌患者手术之后, 呼吸道分泌物会增多, 加之患者排痰无力, 术后疼痛, 大多数不能自行咳出痰液, 所以分泌物容易贮留在气管之内而阻碍气体交换, 况且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降低, 局部肺内极有可能发生感染。为了避免肺部的并发症, 及时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严格无菌操作是很关键的。吸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和排痰能力来决定吸痰管插入的深度。操作时应轻柔, 在减少刺激的同时, 又要防止损伤气管黏膜、引起剧烈咳嗽而造成导管脱出引发呼吸困难。插入吸痰管遇到阻力时, 切忌强行进入, 防止堵塞气管套管的栓子进入气管造成感染和气管、支气管阻塞, 甚至窒息。 (2) 遇有痰液黏稠的患者, 可以用0.9%氯化钠溶液100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 α-糜蛋白酶4000U, 在术后的前5~10d添加地塞米松5mg混合, 通过气管导管滴入, 每日4~6次, 每次5~10滴, 与此同时要视痰液的黏稠程度而酌情增加每日滴入的次数和每次的滴入量[4]。 (3) 采用煮沸消毒或消毒液浸泡的方式对吸痰管进行消毒, 吸痰要遵守1次1根吸痰管, 专人使用的原则。最后, 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如呼吸、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形, 要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置。例如:术后密切注意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 一旦发现咳嗽或吸出的分泌物中有鲜血, 千万要警惕大出血的可能, 必须认真检查伤口和套管情况, 若是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则要止血后充分引流, 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抗感染措施。

3 结果

82例喉癌患者术后均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 发生率为13.41%, 其中, 出血2例, 咽瘘2例, 肺部感染3例, 皮下气肿1例, 顽固性呃逆1例, 切口感染1例, 窒息1例。

4 结论

喉癌患者术后发生的常见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均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患者的寿命, 我院近些年来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和预防方法, 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来排解患者不良的内心情绪, 鼓励患者重拾乐观生活的勇气, 同时实施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来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 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最终在我院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介超平.喉癌患者术后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18) :192-193.

[2]颜少观.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 (11) :51-52.

[3]曲荣坤, 韩杰.23例老年喉癌患者术后的气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18.

浅谈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8

1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 tractinfection, U TIc)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霍红旭[1]报告国内医院感染中, 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20.8%~31.7%, 其中37.3%~56.0%为UTIc.在留置尿管的人群中, 有2%~4%的患者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病死率高达13%~30%.经过多因素分析, 导致UTIc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1) 长时间留置导尿; (2) 未全身使用抗生素; (3) 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

预防UTIc的主要方法有: (1) 全身使用抗生素, 使导尿后4 d~5 d内UTIc的发生率降低。 (2) 预防腔外途径感染可减少留置导尿感染。主要环节是防止尿道口细菌的定植, 通过将消毒海绵持续置于尿道外口, 可有效减少UTIc的发生[2]。 (3) 肝素较其他抗凝剂用于预防UTIc更持久, 尤其对留置尿管1周以上的UTIc者效果更优, 但不能用于治疗UTIc. (4) 在尿管材料的选择上, 试验证明, 导管表面镀银或导管材料中掺合银离子, 可以减少或延迟UTIc的发生。另外, 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 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 缩短住院及尿路留管时间, 操作者熟悉尿道解剖特点, 切忌粗暴操作, 均可有效地预防UTIc的发生发展。

2 膀胱功能损伤

临床表现为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尿频、排尿困难, 甚至再次发生尿潴留。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 留置导尿管时, 常采用开放引流放尿和定时间歇放尿方法。上述方法违背了正常排尿模式, 开放引流放尿时, 尿液直接流经膀胱排出体外, 膀胱贮存功能废用, 膀胱呈空虚状态, 使其逐渐顺应了有尿即流的“惰性状态”, 拔管后不能及时建立主动排尿意识。而定时间歇放尿, 若膀胱内尿液少时放尿不足以引起尿意, 尿液随压力差作用流出, 患者难以产生排尿感觉, 不能达到充分保护和训练膀胱的功能。若由于补液或利尿等治疗需要, 尿液过多时, 放尿不及时会造成不良后果。

对膀胱功能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有以下方法: (1) 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排尿, 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 使患者有与正常排尿相似的感觉,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得到继续发挥, 此法拔管后第一次排尿顺利占100%, 3 d内排尿基本正常。 (2) 对于拔除尿管时机的选择, 在膀胱充盈时拔管比膀胱空虚时拔管优越, 可有效地保护膀胱功能。 (3) 开塞露的使用, 为防止拔管后尿潴留发生, 促进自主排尿, 在拔除尿管前经尿管直接将消毒后的开塞露注入膀胱内, 可使膀胱内逼尿肌收缩, 引起排尿反射促进排尿, 并能解除尿道括约肌的水肿。 (4) 创伤性截瘫患者早期的膀胱功能训练, 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膀胱充盈情况每1 h~2 h放尿1次, 3 d后改为3 h~4 h放尿1次, 持续至第8天后拔除尿管, 改定时压尿, 通过压尿建立患者的排尿反射。此方法维持了膀胱肌肉的正常张力, 避免形成挛缩性膀胱, 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功能。

3 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

留置导尿管表面的晶体易导致尿路感染, 拔管时还易损伤尿道引起血尿。有人统计, 短期导尿患者UTIc的发生率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 长期导尿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导管的包壳亦随着导尿时间的延长而增多。而细菌及代谢产物、宿主尿路某些蛋白质及尿盐共同构成了包裹导尿管及隐藏细菌的膜性结构, 这种细菌性生物膜及导尿管包壳亦是UTIc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而导致尿管阻塞, 结石形成。

预防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的方法有: (1) 插管前先用较高浓度肝素溶液 (125 mg/1 000 m L) 浸泡导尿管, 然后再以较低浓度经管腔内灌注 (12.5 mg/1 000 m L) , 以阻止导管表面晶体黏附及包壳形成。 (2) 多饮水, 因为尿液1 000 m L/d以下则产生晶体的机会明显增加, 尿量少于500 m L/d, 则可认为机体处于成石的危险境地。因此, 最简单、有效且易于患者接受的方法是多饮水, 多排尿, 以达到机械性“内冲洗”, 预防尿路感染和导管表面结晶形成的目的。

4 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一些患者因病情需要, 将带管出院甚至终身保留尿管。患者若角色适应不良, 不能正确管理留置尿管, 会对患者的康复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生活质量也将会受到影响, 甚至加重病情变化危及生命。因此, 我们的护理目标是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变化, 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提高其生活质量。

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主要护理方法是: (1) 对留置导尿患者建立个人档案, 护士通过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留置导尿的目的、意义, 掌握有关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出院患者还要定期追踪随访, 了解其引流状况。 (2) 因人而异地制订护理措施, 建立一种指导-参与型的护理模式, 充分发挥患者及家属主观能动性, 这在患者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护理向社区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 在留置导尿并发症预防的护理管理中, 应合理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 改进现行尿液引流方法, 减少膀胱功能损害。护理管理者应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质量管理范围, 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导, 使患者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通过学习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霍红旭, 蔡文清.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及其防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8, 13 (9) :384-38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82例, 年龄最大的82岁, 最小的66岁, 平均7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51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

2 预防及护理

2.1 保护皮肤的完整性

由于长期卧床, 局部组织受压, 皮肤代谢减弱, 易发生褥疮, 应保护床铺平整、干净、无皱褶, 污染后及时更换, 定时给予翻身, 以解除局部受压, 改善血液循环, 翻身后50%的酒精按摩受压部位, 使用海绵垫, 足底、骶尾部垫气圈。加强营养, 补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 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预防褥疮的发生。

2.2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 保持适宜的温度,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 定时协助患者拍背, 用拉手练习做起。以扩大肺活量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在体内淤积, 引起追击性肺炎, 冬天注意保暖, 防止呼吸道感染。

2.3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及便秘的发生

励患者多饮水, 调节饮食, 多食含维生素高的食物, 按摩腹部2~3次/d, 以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使用腹泻剂。

2.4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因骨科手术对肌肉、血管、神经、骨髓造车的创伤较大, 应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性及活动、感觉、温度、肿胀等情况, 比较双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如患肢疼痛加重, 肿胀明显, 肢端皮肤颜色加深, 温度下降, 应及时通知医生, 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给予肠溶阿斯匹林口服, 防止血栓形成。

2.5 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

因长期卧床, 如不及时加强功能锻炼, 可发生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 应向患者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以取得合作。指导, 协助, 督促患者应循序渐进,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次数由少渐多, 时间有短至长, 强度由弱至强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 如肌肉等长收缩、关节活动等, 以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度, 预防并发症发生。

2.6 预防垂足畸形

让患者保持踝关节至90°位置, 用脚板托起足底, 避免被子盖压在足背上, 引起足下垂。

2.7 心理护理

由于意外发生和骨折部位的疼痛, 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在护理过程中, 应注意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并向患者认真讲明牵引或手术的目的, 治疗原则, 恢复时间及治疗效果,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 体会

通过临床护理认为:老年骨折患者, 应长期卧床, 身体各部分功能和代谢减弱, 如护理不当, 可发生并发症, 危及患者的生命, 所以应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10

手部屈肌腱损伤在临床很常见, 但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并非都令人满意的功能恢复, 术后缝合断裂或粘连形成, 关节僵硬在一些病例中仍有发生。临床报道肌腱修复的病例有4%~10%会发生断裂, 10%左右会发生粘连, 而且有半数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指间关节僵硬, 由此引起的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1]。近几年来, 为了提高屈指肌腱修复效果, 本科重点在康复训练和预防并发症上作了有关改进。2005年1月2009年10月本科共收治手部肌腱损伤患者51例, 通过早期有针对性地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使损伤的肌腱获得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 减少了患者的伤残率,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51例肌腱损伤患者中, 男40例, 女11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6岁。

左手35例, 右手16例, 其中切割伤40例, 砸伤4伤, 挤压伤3例, 其他 (爆炸伤) 4例。

1.2 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先由医师正确判断伤情, 明确有无肌腱损伤, 判断肌腱损伤的性质和部位, 根据伤口感染的程度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对于单纯肌腱断裂, 本院选择Ⅰ期缝合, 伤口污染严重或感染伤口则选择Ⅱ期缝合。对Ⅱ区深浅肌腱同水平面断裂者, 原则上只修复深肌腱。

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水肿

水肿是手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部肌腱损伤术后嘱患肢置于舒适体位, 用枕头或支架抬高患指连同该侧手臂, 略高于心脏水平,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以减轻肢体消肿及疼痛, 避免长时间受压而加重肿胀。患者坐位或立位时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不能下垂或随步行甩动, 密切观察手指末稍循环, 防止敷料包扎过紧或因石膏托固定 (热塑板固定) 不佳而造成静脉回流不畅。根据患肢情况, 术后24 h可给予向心性按摩患指指腹, 术后3 d配合红外线理疗, 有利于水肿吸收减轻肿胀。

2.2 肌腱粘连

肌腱修复术后早期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粘连的形成, 保持良好的肌腱滑动床, 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防止粘连和避免关节僵硬。这两方面对手指主动活动恢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科提出了肌腱修复术后完整的康复计划, 术后第4或5 d, 换成腕屈曲20°~30°, 掌指关节屈20°~30°, 指间关节处均伸直的热塑板。4~5 d至5周, 主要作伸指锻炼为轻微主动屈曲, 屈曲仅到完全屈曲的一半幅度即可, 避免完全主动屈曲, 伸指是可以主动的, 每天4回, (早、中、晚、睡前) , 第回10~15次, 术后2~5周换成接近功能位的热塑板或石膏托, 主要为屈指锻炼, 鼓励全幅主动屈曲, 但在不能完全屈时, 不要用力屈, 而慢慢地屈曲, 主动活动前作10次被动完全屈指, 仍然每天4回, (早、中、晚、睡前) , 每周先作10次被动屈指, 再作10次主动屈指, 5周末去除热塑板或石膏托, 可以自主活动, 在此锻炼过程中, 患者会有疼痛不适症状, 医护人员一定要耐心解释, 鼓励患者耐受, 坚持锻炼,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3 肌腱缝合断裂

肌腱修复术后再断裂原因有:①缝合处受力过大, 患者术后主动屈指时若用力过大, 超过了缝合处的抗张力强度, 导致缝合断裂;②肌腱水肿或腕肿;③滑车或腱鞘敞开处的影响;④不恰当的手指活动;⑤不恰当地运用伤指[2]。肌腱缝合断裂一旦发生, 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再次作好术前准备, 安慰患者, 消除恐惧心理, 如果在早期修复后不久就发生断裂, 可予以再次缝合, 若发生在较晚时期, 则行Ⅱ期肌腱移植术。对患者要加强健康教育,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护士的督促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 不能急于求成。

2.4 关节僵硬

清洁屈肌腱切割伤一般不会对指关节产生破坏, 但术后将损伤手指处于保护位固定常导致关节挛缩。我们必须重视术后关节活动, 并且在运动中辅以更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防止和矫正关节僵硬[1]。目前遵医嘱术后2~5周保护性固定去除后, 进行物理治疗及作业疗法。除加强主动屈伸活动外, 开始进行患指的灵活度和力量训练, 如对指训练, 健身球和握力器训练用筷子夹小珠子, 用手指尖拾物, 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方面的练习, 如扣纽扣, 使用筷进食, 逐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这些锻炼都可促进功能恢复。如果患者伤前从事的工作较轻, 鼓励患者恢复原先工作, 适应工作是最好的功能锻炼方法。

3讨论

屈指肌腱修复后, 早期有效活动能抑制修复区的炎症反应, 减轻肌腱粘连, 改变肌腱滑动, 促进肌腱缝合, 还可促进肌力恢复, 避免指关节僵硬[3], 因此, 屈指肌腱修复后, 早期主动伸指被动屈曲功能锻炼是十分必要的。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被动活动时, 注意避免有意识的主动屈指, 应逐渐增加活动次数, 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主, 主动活动时的练习动作应缓和用力恰当, 避免暴力性动作, 功能锻炼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以能引起轻度酸胀为宜[4], 根据患者锻炼的不同情况医护人员应经常到床边指导检查, 以免患者态度积极时急于求成, 超负荷锻炼而出现再损伤, 患者态度消极时易出现退缩, 对此护士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养成规则的锻炼习惯是至关重要, 住院期间每天定时检查患者功能锻炼情况, 促进患者养成规则锻炼的习惯, 这样患者出院后就能按计划锻炼, 持之以恒, 减少患者的伤残率。

参考文献

[1]汤锦波.手屈指肌腱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 :8-12.

[2]叶小芬, 陆雪梅, 叶秀芳, 等.肌腱修复术后在断裂的再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6) :27-28.

[3]娄湘红, 李萍.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康复的相关研究.护理学杂志, 2008, 23 (4) :79-81.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11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并发症;护理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组织再生能力差,骨质疏松明显,反应较慢,容易跌倒,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1]。老年人骨折后愈合慢、卧床时间长,极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另外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需要医护人员采取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2]。因此,分析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做好正确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人骨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老年人骨折的特点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科雷氏)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胸及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组织再生能力差,骨折手术的重创会使病人长期卧床而引起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另外,疼痛刺激也可使心脑血管病加重。因此,做好临床对症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病人康复的关键措施。

2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分析

老年人骨折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大概有四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病,造成骨的强度降低,一旦其受各种低能量的冲击如:跌倒、汽车颠簸等即可引起骨折,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骨折。另外,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降低,肌肉的力量与柔软性也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都在不断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降低,平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扭伤、摔伤、跌倒等而发生骨折。

二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骨骼,肌肉神经的正常功能,尽快地使骨折处复位,给予牢固有效地内固定或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人骨折必须全面考虑,选择对全身影响小、安全性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极力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以减少老年人骨折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三、老年人骨折后的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情绪不安、焦虑、烦躁、惊恐、易怒、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悲观、绝望等各种心理变化,对治疗缺少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主动走近患者,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语言要亲切、体贴。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从而使患者能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建立良好的护患氛围,可极大促进骨折愈合以达到早日康复。

2皮肤护理

骨折老人由于长期卧床, 机体退行性改变加快,患者血液循环不好,皮肤长期受压,极易发生褥疮等并发症,褥疮严重时甚至可因继发性感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为预防皮肤感染和褥疮的发生,应每隔2~3小时协助老人翻身1 次,被单要勤更换,每日为患者擦身,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按摩受压处皮肤,做好褥疮护理。

3饮食护理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必须积极补钙,同时补充维生素D以协助吸收。卧床的病人胃肠蠕动减慢,应鼓励病人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应多吃一些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 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现代医学认为骨折后应摄人均衡营养,特别要注意蛋白质与钙、磷的补充,如多喝牛奶、多食豆制品以及适当摄入活性钙制剂。

四、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的预防

1肺部感染的预防

老年骨折患者会因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同时会经常保持平卧位,这样会使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呼吸道的部分梗阻与继发感染。另外,由于长期卧床,会导致肺活量进一步减小,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若合并感染则将引起坠积性肺炎。因此在护理骨折老人时,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鼓励患者作深呼吸锻炼,有痰应咳吐出来;对低效咳痰者要经常帮助其变换体位、还要经常轻轻拍打其胸背部,刺激咳痰,以利于其排痰。为病人轻轻拍胸部时,应从胸部下方开始向上拍,拍出振动感,嘱咐病人配合深呼吸,咳出痰液;痰液黏稠者可服蛇胆陈皮末、氯化胺等药物稀释痰液,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

2褥疮的预防

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容易使受压处的皮肤发生溃破,形成褥疮。特别是局部组织如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形成后往往不易愈合,面积会不断扩大、创面可逐渐加深,甚至会引发败血症等。为了防止老年患者发生褥疮,其床铺要保持清洁、平整柔软干爽,以减少皮肤的摩擦。为预防褥疮发生,其身体要经常保持清洁和干燥,勤用温水擦洗,洗后擦干并在局部擦一些滑石粉或痱子粉,以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勤翻身,在易受压的部位经常轻柔按摩,以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发生。

3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长期卧床、个人卫生不洁、饮水过少是尿路感染的诱因,注意做好生活护理,清洁会阴,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膀胱自洁。老年人的生理条件导致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由于长时间卧床,大小便需要别人照顾,患者不敢多喝水,就更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所以要鼓励病人多喝水,从而增加尿量。告知病人要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纖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4便秘的预防

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在骨折后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又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因而很容易造成便秘。同时食物发酵所产生的气体使肠道膨胀,很易发生腹胀。护理人员应注意给患者吃些行气、消食、润肠的食物和药物,如山楂、陈皮、蜂蜜等,也可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里往外做环形按摩,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或做腹式呼吸、热敷等,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5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

老年人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不能运动,手术使血流变得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所以,在老人骨折康复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并练习床上坐起,尽量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敏,张秉姝.老年人的骨折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6): 117.

[2]袁海燕.老年人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1): 43.

作者简介:王凤丹(1985-)女,吉林长春人,护师,高级护理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198例肺癌术后患者, 其中男132例, 女66例;年龄46~81岁, 平均63.5岁;其中高血压43例, 冠心病32例, 糖尿病27例, 支气管疾病11例。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预防

1.2.1. 1 术前评估及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心肺功能、肿瘤大小、文化程度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通常情况下肺癌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以及良好的预后状况[3]。必要时, 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介绍已经成功治愈的肺癌病例, 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此外, 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2.1. 2 腹式呼吸训练及有效咳嗽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 方法如下:平卧, 垫一软枕于颈部, 双手自然靠近体侧, 自然分开双脚, 略比肩宽, 微闭双眼, 用鼻吸气, 想象并引气入小腹, 稍外隆小腹, 稍停顿, 用口呼气, 自然内收小腹, 尽力延长并放慢呼气和吸气, 以感觉不到憋气为标准.维持呼吸频率在6次/min左右。护理人员一边讲解一边指导患者练习, 解释该法可以有效预防低氧血症和肺泡萎缩, 且十分简单, 尤其利于老年患者。腹式呼吸训练15 min/次, 2~3次/d, 通常选择在早、午起床前和夜晚入睡前进行。除此之外, 咳嗽时还要有一定冲击力, 这样可以使得分泌物在气道内流动、振荡以及排出, 其方法是深吸气, 屏息4~6s后咳嗽。

1.2.1. 3 术前雾化吸入

术前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能够有效预防肺部疾病出现不良状况, 15min/次, 2次/d, 共进行3~7d。在对患者实施雾化吸人时, 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口部与雾化吸入管接合, 而后深吸气、呼气, 再憋气4~5s, 如此反复, 必要时可以选择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4]。

1.2.2 术后护理

1.2.2. 1 术后早期活动

患者术后进行早期活动能够促进各器官功能回复, 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清醒后, 即采取半卧位,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预防肺不张的发生。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鼓励患者进行桥式运动, 方法如下:半卧位, 屈双腿, 将双肩和双足作为支撑点抬起臀部, 每回合10~20次, 进行6~8回合/d。该法可以促进胃肠恢复蠕动、预防卧床患者骶尾部压伤、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使肺功能得到锻炼、增加围术期肺功能储备[5]。

1.2.2. 2 保证充足水分利于痰液稀释

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多喝水, 保证体液充足。患者在肺部手术完成当晚, 若没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则可以开始饮水。护理人员要每日统计患者的出入量, 掌握患者每4h的尿量和饮水量。

1.2.2. 3 术后雾化吸入

术后要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促进肺部扩张, 选用口含式雾化吸入器 (氧气) , 氧流量为6~8L/min, 雾化液量维持在10ml;雾化吸入时,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深呼吸, 方法和次数同术前雾化吸入。

1.2.2. 4 运动和呼吸功能的锻炼

术后运动和呼吸功能的锻炼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4~24h, 患者醒来后, 若生命体征平稳,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每1~2h翻身一次, 并配合拍背, 鼓励患者排痰和有效咳嗽[6]。帮助患者锻炼上、下肢, 按摩上、下肢肌肉, 定时进行屈伸和内外翻动作。第二阶段:护理人员在术后24~72h内要指导患者吹气球, 或采用呼吸训练器进行深呼吸练习, 还要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 若患者主动咳嗽较差, 护理人员可以拍其背, 或在其吸气终末时, 用一指按压胸骨上凹处, 刺激气管产生咳嗽, 促进痰液咳出。第三阶段:术后72h至出院, 护理人员要鼓励和帮助患者下床进行必要的活动, 并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以散步为主, 可以延缓全肺切除患者的下床时间。

2 结果

198例患者无肺部并发症发生, 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肺癌主要有四大基本治疗手段:放疗、手术、靶向和化疗治疗。本研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并于术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 护理人员在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 不仅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还可以控制原发病。在术后3d内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及时发现呼吸、心律、血压、血氧等出现的异常[7]。术后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 将患者血糖控制在参考范围内。督促患者及其家属要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此外, 还要做好环境护理, 保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适宜, 温度维持在25℃左右, 湿度保持在60%左右, 并保持室内安静。在术后护理过程中, 传统的肺部护理, 如每2h/次的翻身、叩背是护理基础, 而护理的重中之重则是协助患者排痰。护理人员在进行肺部听诊时, 如果发现肺部有痰鸣音, 则要立即将痰排出, 否则第2天可能导致患者由于痰阻塞发热导致肺部并发症。经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 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由此可见, 本研究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双.老年重症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1 (2) :115.

[2] 江滢莉, 汪广秀.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4 (14) :1929.

[3] 张娟, 翁向群, 李美端.80岁以上肺癌43例术后肺部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8 (35) :8703.

[4] 李玉风, 任小云.老年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5 (8) :50.

[5] 林惠珠, 陈国, 柳方登, 等.口咽部清洁准备预防直视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33 (12) :696.

[6] 张丽娟, 马玉梅.彭九玲胸外科病人术后早期活动与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10, 25 (8) :674.

上一篇:区域物流网络系统规划下一篇:高校公共田径体育